当代资本主义范例6篇

当代资本主义

当代资本主义范文1

金融资本横行,金融衍生资本泛滥,使得银行资本越来语与实物经济脱离,金融资本泛滥,实物经济却相对乃至绝对萎缩。国家为刺激经济增长,更多赚取利润,总是竭力鼓吹社会高消费”。金融资本的迅速壮大,而实体资本相对缩小是资本主义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更新固定资本的成本越来越高,生产力越发展,资本有机构成就越来越高,当新的资本投入实体经济不能带来很大的利润,甚至有可能导致亏损,并且周转的时间也相应延长时,许多闲散资本就不再投入实体经济,转而投入资本利润率高,赚钱快的金融资本市场,催生了资本泡沫的膨胀。由此,资本逐渐脱离了生产领域,进入了消费领域和信贷领域,通过各种金融衍生产品投机圈钱获取高额利润成为当前资本运行的主要形式。金融资本的膨胀使得实物经济和符号经济严重脱节。金融资本高度虚拟化,日益演化为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符号经济系统。实行金融自由化政策及其导致的金融扩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但是,这并不等于说金融资本就完全只是个符号,而没有任何实质内容,恰恰相反,金融资本与国际上主要工商业巨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金融资本本身就是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相互持股而实现的融合,以虚拟化为表现形式的金融资本恰恰是以超级垄断的实体资本为基础的,金融资本是工商业巨头为了更快更多的获取超额的垄断利润而制造出来的附属品,只是这个曾经的附属品现在成为国际总资本的主要形式。是工商业巨头最重要的利润来源,金融资本不但没有危害工商业垄断资本的地位,反而使得这种地位更加稳固,因为中小工商业者本身就无力衍生出具有统治力的金融资本。因此金融资本的统治,实质也是工商业垄断资本的统治。国际垄断资本不断壮大,资本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不断增强,并突破国家的界限向外扩张,国际垄断资本渗透到地球的每个角落,在全世界确立了资本主义的世界秩序,国际垄断资本在世界经济中已处主导地位,控制世界经济的运行,一种覆盖全球的垄断资本网络已经形成。金融资本从生产领域脱离并向全球的扩张,使得各国的国内市场被国际垄断资本联系成一个统一的全球大市场,而国际垄断资本成为这个世界市场的主宰,掌握着市场的话语权,不仅加强了全球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而且使整个资产阶级内部出现分化,并将这种分化逐渐巩固下来,整个全球资本主义体系根据各种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拥有不同的实力,处于不同的地位,发挥不同的作用而划分为不同的等级,第一等级,以金融贵族和工商业巨头为主的国际垄断资产阶级控制着世界资本和世界市场的绝大多数。第二等级,中等工商业资产阶级,他们具有一定的资本实力,但无法与国际垄断资本家对抗,部分国家的工商业者体现出民族资产阶级的特征,与国际垄断资产阶级有利益上的冲突,不愿受到垄断资产阶级的盘剥和压榨,想通过建立独立的摆脱国际资产阶级的奴役的资产阶级民族国家来维护自己的利益,维护自己在国内市场的统治地位。但一般事与愿违。因为民族资本主义已不是当今资本主义的主要表现,它阻碍了世界资本的流动和统一市场的形成,是历史的倒退,迟早被国际垄断资本所吞并,而大多数此等级的资本家无力对抗国际资本的强大实力,为了自身能得到生存,为了在世界市场范围内能分得部分利润,都逐渐成为国际资本家的人,成为国际垄断资产阶级的买办。第三等级,数量众多的小资产阶级,这部分资产阶级随着金融资本的全球扩张和市场掠夺,逐步丧失了自己的市场份额,并大量破产,被抛向了无产阶级的队伍,但作为一个等级,特别是服从于垄断资产阶级资本流通的需要而被迫成为一个高消费,超前消费的群体而存在,通过过度的消费支出进一步被国际资本剥夺和压榨。第四等级,处于这个体系最底层的被剥削,被奴役的广大无产阶级,并且随着春岁月227大量小资产阶级的破产,其数量将越来越多,成为一股巨大力量。第一等级的垄断资产阶级不仅奴役着全球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也不同程度地打压全球资产阶级的其他阶层,加速全球向两级分化,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世界格局

“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不再通过国家垄断的形式来征服和统治世界,而是以跨国公司的形式实现资本的统治,”跨国公司的出现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表现,这是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无法满足资本继续积累和集中的需要,必然要突破国家对其资本规模的限制,是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必然,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期,在封建贵族统治的政治环境下,为了打破封建的,地方割据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束缚,资产阶级必然要建立一个统一市场的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为目标,以便能迅速的占领国内市场,不论是建立君主制的国家还是共和制的国家,都是为了资产阶级控制国内市场的利益,并通过国家资本的形式促进资本向外输出,占领地区和全球市场。但是,当资本主义要将其生产方式推向全球每个角落时,国家资本主义就体现出局限性了,资产阶级又必然要再次突破国家的界限,建立统一全球市场的超级经济组织,这时跨国公司和跨国经济组织就出现了。“垄断资本超越国家界限、摆脱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在全球范围内榨取超额垄断利润的倾向明显增强。”垄断资本由私人资本变成了国家资本,而又再次变成了一种私人资本,不过新时期的私人资本不是简单地回归而是对国家垄断资本的超越,是控制全球的国际垄断私人资本,这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全球化,国际化后的必然表现形式。但是,不等于说国家资本就不存在了,任何跨国公司都以发达国家的垄断资本为实力后盾,通过兼并重组消灭其他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实现国际资本对几个国家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控制,跨国公司一方面以母国政府作为自己的保护伞,但又同时要摧毁发展中国家的独立政府,因为这些国家的存在阻碍了跨国公司的发展,新自由主义的绝对市场化,私有化,自由化的观点,人权高于,有限的论调就是为了服务于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国际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而成为干涉和消灭他国政府的一种思想宣传武器,消灭作为其民族资本的发展中国家的国有企业。而对于发达国家的国家政府来说,国家也逐渐丧失了社会治理和管理机构的作用,国家政治逐渐内容空心化,成为跨国公司用于侵略他国,保持国际垄断资本全球统治的手段,国家日益显著的,裸的成为资产阶级统治,压迫全世界劳动人民的政治工具,越来越明显地将国家这种暴力机器的本质毫无遮掩的表露出来。过去是企业依靠国家发展自己,国家作为企业的保护盾牌,而现在则相反,跨国企业和机构成为了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存在的基础。国家仅仅作为国际垄断资产阶级手中的一个武器而存在的。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全球化和阶级关系的等级化必然导致世界政治格局也逐渐等级化。国际垄断资产阶级不断地削弱国家作为一个政治实体的意义,通过消灭各个独立存在的实体国家,资本主义未来的政治统治形式是将全世界的各个国家逐渐融合成一个由金融资本统治的帝国,而这个全球大帝国也抛弃了一切所谓形式上的民主,自由,变成资产阶级独裁,专制的君主政体。但是在目前各个国家还存在的形势下,通过建立由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作为由世界各个民族国家向全球统一的资本大帝国转化的一个过渡时期,在这个阶段中,各国根据自身的实力和地位分别在世界政治格局中处于不同的政治地位,跨国公司基本集中在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也就成了作为第一等级的国际垄断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而其中美国所拥有的跨国公司最多,是国际金融贵族和工商业寡头的主要积聚地。而其他发达国家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消耗,实力的削弱也无力单独领导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由此美国就充当整个资本主义王国的“国王”,而其他发达国家也就组成为协助美国统治全球资本主义世界的贵族阶层,第三世界国家中比较发展的国家代表了世界主要中小资产阶级,他们处于被国际资本剥削和压迫的地位,虽然国家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但是这些国家是要被跨国公司所消灭的对象,这些国家成为垄断资本全球统治的阻碍,许多国家在金融资本的打击下逐步变得贫穷,有些国家由于发达国家的军事侵略而被颠覆,只保留了完全没有国家,被国际垄断资本控制的傀儡政府,由此这些国家就下降为第四等级的国家。第三等级国家的地位相当于世界资本王国中平民。而最不发达的国家则在政治形式上代表了世界的无产阶级,这些国家名义上是独立的,但是实际上完全处于被奴役的地位,国家毫无尊严,只是一个国家形式的外观,除了维持这个国家机器存在的服务于国际垄断资本的傀儡机构而外,整个国家的国民只是被国际垄断资本榨取血汗的对象,这些所谓的国家相当于世界资本王国中的奴隶。国际垄断资本对全球的统治就这样在世界范围了建立了符合他们利益需要的资本王国,而这也仅仅是过渡形式,他们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没有边界的、全球性的新美利坚帝国”,这是美国政府的根本战略(实际上是共济会所代表的金融寡头的利益诉求)。资产阶级的民主只是为了对付封建帝国和消灭弱小国家的口号,而根本目标不是什么民主,而是君主,是资本帝国的全世界的专制统治。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资产阶级征服世界,统治世界的必然要求。为了垄断资产阶级自身的利益,为了统一全球市场,必然要逐步消灭清除发展中国家对垄断资本全球扩张的阻碍。他们对发展中国家采取了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玩弄双重标准,发达国家一方面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一方面又加大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就是以国际资本主义为中心、以广大发展中国家为的不平等经济结构。不利的国际分工地位和国际贸易环境恶化,使发展中国家承担了经济全球化的代价,发达国家根据资本周转的不同阶段采取了不同的政策,手段用于满足国际垄断资本获取全球利润的需要,在资本对外输出时实行贸易自由主义,促进资本全球流通和扩张,国际资本到处投资,发展中国家获得了大量外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制造了发展中国家的通货膨胀,稀释了发展中国家的财富。而当大量的消费品输入到发达国家后,发达国家需要大量的资金满足国内居民的消费,而在发展中国家的资本也完成了产品生产的阶段,获取了大量的利润,资本必须从世界各国回流到发达国家,同时要防止其他国家的资本流入,避免本国通货膨胀,发达国家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发展中国家作为发达国家的加工厂,不论在经济周期的哪个时段,都没有自己经济的独立性,不过都在服从于国际垄断资本赚取利润的需要。在外国资本投资,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本国劳动人民大量创造的财富通过加工出口成为发达国家的贡品,而留下了纸面上的经济数据和被金融贵族所控制的能任意贬值的美元。而在国际资本回流,本国经济萧条的时候,大量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再加上外资输入时期所造成的流动过剩,货币贬值,物价飞涨,人民过低的收入根本买不起本国生产的商品,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像自由竞争时期资本主义国家一样,只能将大量积累的过剩商品予以销毁,作为发达国家的代工厂,由于外资的回流及发达国家的保护主义,本国资本家无法进行再投资,促进生产,经济增长出现停滞状态。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变成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危机,甚至发达国家通过有意制造金融危机而将消除自身的债务,将负担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身上。经济运行的周期性也必然周期性地产生经济危机,只不过由于国际垄断资本对全球经济的控制,每一次经济危机都表现为全球经济危机,发达国家通过金融资本的运作,掠夺了大量的全球财富,转移了国内的社会矛盾,而使发展中国家成为全球经济危机的主要受害者,这些国家的劳动人民经济地位更加恶化,生活更为贫困。资本全球化的扩张正不断削弱着各个民族国家的独立性,并最终使各个民族国家在国际资产阶级所同化过程中趋于消失,并使资本主义的矛盾向着全球化,更加尖锐化发展,世界更加不平等。资本主义全球体系的建立,就是使国际垄断资产阶级成为代表财富的一级,世界各国人民成为贫困的一级,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差距不断增大,国际垄断资产阶级各种政治,经济措施不仅没有设法消除这种矛盾,反而使这种矛盾更加尖锐化和全球化,为了压制各种矛盾,维护国际垄断资本的统治,各发达国家都大力发展军工企业,军工产业甚至成为除了金融资本外的主导产业,它的发展既是国际垄断资本全球统治的必然结果,也是这种统治的必要保障,一方面用先进的武器装备起来的强大军事力量压迫人民并镇压世界人民反抗,另一方面,军工产品也为金融资本找到一个投资市场,大力发展军事武装,也有利于金融资本的周转。发达国家通过舆论宣传,制造世界各地的民族,宗教冲突,培植当地武装,既能促进自身军火的交易,也有利于促进当地的反政府武装,削弱各民族国家对本国的统治,乃至为国际资本颠覆其他国家的政权,为国际垄断资本对当地的控制扫除政治障碍。金融和军事就是国际垄断资本统治世界的两大武器,因此,国际垄断资产阶级不会维护世界的和平,因为和平不利于他们的根本利益,和平就意味着资本扩张的停滞,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大力发展军事武器,鼓励军备竞赛,不断加大军事投入,武器不断更新,其目的就是为了保持对其他国家的绝对军事优势,为金融资本的全球扩张,为国际垄断资产阶级的全球统治提供坚强的实力后盾。战争是国际垄断资本的生命,发达国家利用各种借口不断制造动乱,不断发动战争,侵略弱小国家,通过各式战争和政治手段逐步将一切国家消灭,同时用经济,政治和军事手段消灭世界各国以中小资本家为主的中间阶级,使世界的阶级对立变为最简单的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关系,将世界所有的人民都变成被他们奴役的奴隶,在世界上建立其所追求的终极大帝国。

三、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

当代资本主义范文2

一、资本主义的本质隐蔽性更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劳动和资本的对立在资本主义社会虽然一直存在,但是却不会直接呈现在人们面前’为人们直接感知,而是看不见、摸不着,具有隐蔽性特征。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本质更加隐蔽。和过去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生活的时代相比,当代资本主义的多个方面已经发生重大变化,新现象层出不穷,资本主义的本质隐蔽性更强。究其原因,这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新科技革命的影响

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激光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等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新技术革命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尤为迅速。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迅速发展极大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也为资本家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局部调整提供了可能。资本家可以充分利用科技成果,采取更加隐蔽的剥削方式和组织形式进行生产。如果说在资本主义早期资本家是用野蛮、粗暴的手段获得利润最大化,那么现在所采用的手段至少在表面上看来比较文明。不仅如此,在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也发生重大变化。生产日益社会化,国际化趋势不断增强,跨国公司明显增多,金融资本影响巨大,经济金融化,金融虚拟化,资本通过各种方式实现利润最大化。当代资本主义所有制结构也发生重大变化,虽然资本主义私有制仍然是整个社会所有制结构的基础,但所有制结构呈现复杂化和多元性特征,纯粹的个人所有制不断萎缩,国家资本所有制、合作制经济迅速发展,股份制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主要生产组织形式。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这些新变化,使得资本主义本质更为隐蔽。

(二)当代资产阶级学者的欺骗性辩护

资本和劳动的对立是资本主义的本质,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始终。但是,为了维护本阶级的统治,资产阶级学者并不承认这一点。他们以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局部调整和变化为借口,认为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本质理论已经失效,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已经改变。一些资产阶级学者鼓吹“技术统治论”、“信息社会论”,信奉科学技术能革除资本主义的所有弊端,认为资本主义会伴随科技的发展永恒存在。一些资产阶级学者宣扬“福利国家论”,把资本主义社会美化为消除贫困、人人利益均沾、为全体社会成员谋利益的社会。还有一些资产阶级学者鼓吹“阶级调和”,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和劳动的对立视而不见,大肆宣扬的“人民资本主义论”、“法人资本主义论”、“资本主义中产阶级化”理论,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已经消失,劳资对抗不再存在。肆意歪曲、攻击马克思主义理论,极力否认或闭口不谈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和劳动的对立,是这些资产阶级学者的共同特点。全球化时代,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不断增多,人们的联系日益频繁。借助现代传播媒介,资产阶级学者为资本主义所做的这些欺骗性辩护在国际上影响甚大,蒙蔽了很多人,使得当代资本主义本质的隐蔽性更强。

(三)对马克思关于“资本”的概念和“劳动价值论"的曲解

资本与劳动的对立是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本质理论的核心。要理解资本主义本质,就必须正确把握“资本”和“劳动”这两个重要概念。什么是“资本”?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它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特有的社会性质。”?920从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的理解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两点结论:第一,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一般通过货币表现出来,但资本不是一般的货币,并不是所有的货币都是资本,只有能够带来价值增殖的才是资本。第二,资本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是由工人的劳动创造的,但却为资本家所有,是资产阶级统治劳动的力量和工具。当代,由于资产阶级学者的错误引导,更由于西方经济学的影响,一些人忘记或者歪曲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的观点,反而对西方资产阶级学者有关资本的理论倍加推崇。一些人滥用“资本”概念,随意使用“人力资本”、“技术资本”、“管理资本”等概念。他们既不深人思考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不考虑这些概念的使用环境和运用学科,仿佛当今社会一切都能成为资本,一切都是资本。甚至有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养家糊口的工资也是资本。如果按照这种思路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那么很可能会这样分析:工人阶级拥有人力资本、技术资本,而资本家拥有货币资本和管理资本。为了赚钱,工人阶级把其人力资本、技术资本投人生产,而资本家投人货币资本和管理资本,各种生产要素都创造价值,生产出来的产品按各生产要素贡献大小进行分配。照此分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也就不存在剥削关系。既然如此,资本和劳动的对立关系也就不复存在,资本主义的本质自然也就无从谈起。以上错误的根源在于没有正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资本”概念。

对于“劳动”概念的理解同样存在以上问题。何谓“劳动”?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本身”,即劳动是劳动力的实现,是劳动者运用劳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过程。他们认为,劳动是人区别于一般动物的本质特征,劳动创造了人类和人类社会,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重性,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但是,在当代,有些人却歪曲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否认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他们认为既然劳动和资本都是价值的创造者,资本和劳动的对立也就不存在。这种理解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上也是有害的。

对马克思关于资本和劳动价值理论的错误理解和歪曲,对“资本”和“劳动”概念的滥用,混淆了人们的视线,掩盖了资本的本质,模糊了资本、劳动的区别和对立,干扰了人们对资本主义本质的理解,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隐蔽性更强。

二、透过社会表象揭露资本主义本质是一项重要任务

当代资本主义本质的隐蔽性对我国产生消极影响。一些人被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的新变化和新现象所蒙蔽,失去清醒头脑和辨别是非的能力,看不到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和劳动的对立。一些人为资本主义社会大唱赞歌,认为西方什么都好。谈到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和劳动的对立,他们倍感诧异,甚至矢口否认。甚至有人怀疑马克思的“两个必然”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缺乏自信,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前途失去信心。面对这种情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必须有所作为,透过资本主义社会的表面现象,深刻揭露资本主义的本质。为此,需要在以下两方面下工夫。

(一)真实、全面地了解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的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时代以及列宁时代的资本主义有很大不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发生并且正在发生很多变化。要想深刻揭露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必须密切关注这些新变化,了解资本主义社会方方面面的现象,掌握丰富的、真实的资料。为此,必须拓展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渠道。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的新变化的了解渠道不仅有限,而且存在缺陷。从现实情况来看,了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渠道之一是出国,到资本主义国家实地考察,直接观察了解。但是出国考察名额十分有限,只有极少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能够走出国门、外出考察,绝大多数马克思理论工作者只能守在国内。即便那些能够亲身到资本主义国家实地考察的理论工作者,由于语言障碍或经费限制,也很难保证他们的考察不是走马观花或蜻蜓点水。了解渠道之二是在国内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途径间接了解。但是这种了解直观性不够,资料鱼目混杂且已经被别人加工,不是第一手资料,需要搜集者做大量的“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的工作。为了揭露资本主义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需要拓宽了解渠道,真实、全面地了解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的重要新变化。

(二)掌握并发展马克思主义有关理论

马克思关于资本与劳动对立的理论为我们透过当代资本主义的新现象揭露当代资本主义本质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只有切实掌握这些理论,我们才能深刻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但是,虽然也有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主观上确实想揭露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但是,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理论、劳动价值论以及资本主义本质理论缺乏深刻理解,他们对当代资本主义本质的揭露较为空洞、肤浅、缺乏深度和说服力。有些学者虽然掌握了科学社会主义有关知识,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知识了解甚少,缺乏利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知识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能力。当代中国,西方经济学在学术界很流行,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却日益边缘化。一些年轻学者谈起西方经济学知识口若悬河,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却缺乏基本了解。更有甚者,少数人还利用西方经济学观点随意曲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甚至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已经过时。岂不知,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马克思关于资本的理论、劳动价值论以及资本主义本质理论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永不会过时。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仍然是无限的贪欲,是统治一切的社会力量,劳动仍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资本和劳动的对立在资本主义社会仍然存在。

当代资本主义范文3

 

关键词: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国际关系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全球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诞生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抗就已初见端倪,只是这种对抗尚不具备全局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阵营对全球的影响则把这种对抗推向了一个高峰。

    一、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关系

    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社会主义与资木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抗与大国强权政治相交织,使两个阵营之间的军备竞赛有增无减。这一局面不仅取决于两大集团军事实力的较量,还与美苏两国的特定历史条件有关。美国自立国以来就与资本主义形态相伴随。借助于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与二战中扮演的特殊角色,美国对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传统价值观念,抱有一种特殊的崇拜心态;苏联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在对抗西方列强的土壤中得到了特殊的培养,尽管斯大林主义的革命与经济路线有其消极的一面,但经过工业化改造和反法西斯战争的洗礼,苏联人民对社会主义事业已形成了坚定诚挚的信念。在“冷战”时代一些极端反动分子,尤其是在上世纪80年代新保守主义狂潮的推动下,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的斗争使两种意识形态的对抗更趋白热化。

    在另一方面,上世纪60,70年代的民族主义思潮和80,90年代“全人类利益”意识形态的崛起等则使东西方意识形态的对抗有所减缓;东西方国家的内部政治、经济调整,如60,70年代欧美各国的社会化、国有化改革和苏联东欧各国在计划经济中引入的市场机制与西方先进的管理方法,以及80,90年代它们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划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观念的突破等也有利于东西方意识形态对抗的弱化。科技革命带来的信息革命和中产阶级的崛起,既有利于增进东西方之间的了解与信任,又有利于双方以温和的、渐进的心态处理相互关系。苏联赫鲁晓夫时代的“三和路线”,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美国尼克松政府的“尼克松主义”战略,以及国际关系理论大师汉斯、摩根索的现实主义观念等,对于淡化东西方意识形态的对坑都功不可没。

    二、当代资本主义与现实社会主义关系的模式演进

    当代国际关系中,东西方意识形态的对抗在动荡中不断趋向缓和,在前进中又时有曲折倒退,甚至倾斜失衡。尤其是在双方实力差距拉大时,一些西方大国蓄意强化意识形态的分歧,从而使国际格局转型期间的外交关系更趋复杂。以下笔者主要运用“博奕论”来分析当代资本主义与现实社会主义关系的几种演进模式。

    (一)博弈论(game theory又称对策论或游戏理论)及其模型设计

    它原是数学运筹学中的一个支系,用于严格地处理在战略博弈中参与者最理想的行为和决定结局的均衡,或是使具有理性的竞赛者找到他们应采用的最佳策略。在博弈中,每个参与者都在特定条件下争取其最大的利益。博弈的结果,不仅取决于某个参与者的行动,而且还取决于其他参与者如何行动。不同的参与者有时利益一致,有时又彼此对立。当代资本主义和现实社会主义就是博弈游戏中的双方。两者间既有作为独立主权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又有意识形态上的矛盾冲突。由于在当今社会,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共存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当代资本主义和现实社会主义在博弈游戏中的角色,博弈竞技中的利益得失,将是当今资本主义和现实社会主义共同面临的问题。

    早在1913年,沃德拉格夫就首先提出了博弈论的“最小最大”策略原则。博弈论常分以下几种类型:

    1.“双方零和”,即一方所得为另一方之所失,双方互相抵消。

    2.“双方非零和”,即一方所得并非另一方之所失,双方都可能赢或输。

    3.“多方零和”,游戏中有若干个竞争者,在游戏中得失相抵。

    4.“多方非零和”,即若于个竞争者之间得失不相同,得与失之和不等于零。

    在现实政治中,博弈往往是冲突和合作的成分兼而有之。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就是过去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政营博弈中的典型例子,给社会主义道路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这正是现实社会主义国家要吸取的教训。

    (二)当代资本主义与现实社会主义关系的几种演进模式

    1.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关系中的“胆小鬼”博弈

    假设A(资本主义国家),B(社会主义国家)各驾驶一架飞机,在一条极狭窄航道上相向驶来,如果双方不躲闪,两驾飞机必然相撞而坠毁或造成两败俱伤的残局。但如果任何一方在撞机之间躲闪避让,他就成了胆小鬼和输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胆小鬼”博弈可能有四种情况:

    (1)双方坚持不让,两败俱伤。美国和前苏联在二战后的冷战时期,两国之间外交属于该情况。

    (2)A方躲闪,成为胆小鬼,而B方则因坚持而成为赢家。中国成立初期坚持独立白主的外交战线,属于此情况。中国制定“另起炉灶”、“一边倒”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三大独立外交政策,要求在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代表中国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部分”这一前提条件下,与各国谈判建立外交关系事宜。五十多年过去了,这一国策奠定了中国当今作为政治大国的地位。

    (3)B方躲闪,成为胆小鬼,而A方坚持,成为赢家。美国的和平演变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属于该类型。

    (4)双方均躲闪,没有赢家。

    在博弈中,双方均想赢而避免输。A方的理想结局是(3),B方的理想结局是(2),但A,B双方都不能保证对方一定会躲闪,又担心双方互不躲闪而同归于尽。所以,宁可做出收益较小,但损失也较小,相对稳妥的选择。

当代资本主义范文4

关键词: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国际关系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全球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诞生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抗就已初见端倪,只是这种对抗尚不具备全局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阵营对全球的影响则把这种对抗推向了一个高峰。

一、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关系

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社会主义与资木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抗与大国强权政治相交织,使两个阵营之间的军备竞赛有增无减。这一局面不仅取决于两大集团军事实力的较量,还与美苏两国的特定历史条件有关。美国自立国以来就与资本主义形态相伴随。借助于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与二战中扮演的特殊角色,美国对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传统价值观念,抱有一种特殊的崇拜心态;苏联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在对抗西方列强的土壤中得到了特殊的培养,尽管斯大林主义的革命与经济路线有其消极的一面,但经过工业化改造和反法西斯战争的洗礼,苏联人民对社会主义事业已形成了坚定诚挚的信念。在“冷战”时代一些极端反动分子,尤其是在上世纪80年代新保守主义狂潮的推动下,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的斗争使两种意识形态的对抗更趋白热化。

在另一方面,上世纪60,70年代的民族主义思潮和80,90年代“全人类利益”意识形态的崛起等则使东西方意识形态的对抗有所减缓;东西方国家的内部政治、经济调整,如60,70年代欧美各国的社会化、国有化改革和苏联东欧各国在计划经济中引入的市场机制与西方先进的管理方法,以及80,90年代它们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划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观念的突破等也有利于东西方意识形态对抗的弱化。科技革命带来的信息革命和中产阶级的崛起,既有利于增进东西方之间的了解与信任,又有利于双方以温和的、渐进的心态处理相互关系。苏联赫鲁晓夫时代的“三和路线”,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美国尼克松政府的“尼克松主义”战略,以及国际关系理论大师汉斯、摩根索的现实主义观念等,对于淡化东西方意识形态的对坑都功不可没。

二、当代资本主义与现实社会主义关系的模式演进

当代国际关系中,东西方意识形态的对抗在动荡中不断趋向缓和,在前进中又时有曲折倒退,甚至倾斜失衡。尤其是在双方实力差距拉大时,一些西方大国蓄意强化意识形态的分歧,从而使国际格局转型期间的外交关系更趋复杂。以下笔者主要运用“博奕论”来分析当代资本主义与现实社会主义关系的几种演进模式。

(一)博弈论(game theory又称对策论或游戏理论)及其模型设计

它原是数学运筹学中的一个支系,用于严格地处理在战略博弈中参与者最理想的行为和决定结局的均衡,或是使具有理性的竞赛者找到他们应采用的最佳策略。在博弈中,每个参与者都在特定条件下争取其最大的利益。博弈的结果,不仅取决于某个参与者的行动,而且还取决于其他参与者如何行动。不同的参与者有时利益一致,有时又彼此对立。当代资本主义和现实社会主义就是博弈游戏中的双方。两者间既有作为独立主权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又有意识形态上的矛盾冲突。由于在当今社会,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共存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当代资本主义和现实社会主义在博弈游戏中的角色,博弈竞技中的利益得失,将是当今资本主义和现实社会主义共同面临的问题。

早在1913年,沃德拉格夫就首先提出了博弈论的“最小最大”策略原则。博弈论常分以下几种类型:

1.“双方零和”,即一方所得为另一方之所失,双方互相抵消。

2.“双方非零和”,即一方所得并非另一方之所失,双方都可能赢或输。

3.“多方零和”,游戏中有若干个竞争者,在游戏中得失相抵。

4.“多方非零和”,即若于个竞争者之间得失不相同,得与失之和不等于零。

在现实政治中,博弈往往是冲突和合作的成分兼而有之。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就是过去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政营博弈中的典型例子,给社会主义道路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这正是现实社会主义国家要吸取的教训。

(二)当代资本主义与现实社会主义关系的几种演进模式

1.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关系中的“胆小鬼”博弈

假设A(资本主义国家),B(社会主义国家)各驾驶一架飞机,在一条极狭窄航道上相向驶来,如果双方不躲闪,两驾飞机必然相撞而坠毁或造成两败俱伤的残局。但如果任何一方在撞机之间躲闪避让,他就成了胆小鬼和输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胆小鬼”博弈可能有四种情况:

(1)双方坚持不让,两败俱伤。美国和前苏联在二战后的冷战时期,两国之间外交属于该情况。

(2)A方躲闪,成为胆小鬼,而B方则因坚持而成为赢家。中国成立初期坚持独立白主的外交战线,属于此情况。中国制定“另起炉灶”、“一边倒”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三大独立外交政策,要求在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代表中国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部分”这一前提条件下,与各国谈判建立外交关系事宜。五十多年过去了,这一国策奠定了中国当今作为政治大国的地位。

(3)B方躲闪,成为胆小鬼,而A方坚持,成为赢家。美国的和平演变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属于该类型。

(4)双方均躲闪,没有赢家。

在博弈中,双方均想赢而避免输。A方的理想结局是(3),B方的理想结局是(2),但A,B双方都不能保证对方一定会躲闪,又担心双方互不躲闪而同归于尽。所以,宁可做出收益较小,但损失也较小,相对稳妥的选择。

2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关系中的“猎鹿”博弈

“猎鹿”博弈。假设一群猎人围住一头鹿。如果他们相互合作,就可以抓住鹿。但只要有一个猎人离开去追兔子,

转贴于 鹿就会逃脱。背离者就可轻易得到兔子,而其他人则一无所获。如果人人都去追兔子,那么人人都可能有机会抓住兔子。在这个博弈中,每个猎人的优先选择顺序是CC(相互合作)>DC(单方背离)>DD(相互背离)>CD(得不到报偿的合作)。只有在每个猎人都确信别人将与之合作时,合作才有保障。共同努力以得到合作的成果—得到“鹿”的愿意,制约着每个人背离的企图。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都把意识形态的差异放到次于国家经济发展的地位。在经济的“猎鹿”行动中,最大限度的赢得本国利益。在克林顿总统执政时期,美中两国虽然在经济上发展依然顺利,但进人20世纪90年代,中美两国在经贸关系方面所面临的最惠国待遇、知识产权间题、市场准人间题、监狱劳动产品问题,以及纺织品的贸易问题等存在分歧。围绕这些间题,中美双方进行了一系列十分艰难而激烈的谈判。就属于“猎鹿”博弈,使双方在共同利益的前提下实现了双赢。

中国加入WTO组织,电为欧洲与中国加强贸易往来,实现经济发展提供了“猎鹿”博弈的舞台。

3.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关系中要避免“囚犯困境”博弈

“囚犯困境”博弈,假设A和B是两个涉嫌合谋杀人的同案犯,并已被警方分开关押。这时,每个犯人都有作出交代或否认罪行两种选择。导致出现以下四种情况:

(1)两人均不交代(两人合作),司法部门因证据不足,只能以较轻罪名(如非法持枪)将两人各判1年。

(2)如果两人均交代罪行,则两人都可被从宽处理,每人判刑5年。

(3)A坦白并揭发B,A很快得到从轻处理,B则被判刑20年。

(4)B坦白并揭发A,B很快得到从轻处理,A则被判刑20年。

由此可见,如果A,B均不交代,则两人损失最小。但被隔开的A,B两人无法知晓对方的真实想法。一方担心另一方会交代,从而使自己遭受最大损失。如果自己主动交代并揭发对方,自己可以获得最大收益,损失最小,对方则损失最大。但若对方同样行动的话,双方均要遭到同样的不少的损失,所以,双方的合作战略是不可靠的,而不合作战略也不能避免损失。美苏之间的核军备竞赛就是“囚犯困境”。美苏双方相互缺乏信任,要想达成共同的裁军协议极其困难,而单方面的裁军则可能会使自己失去优势甚至处于劣势。所以,双方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

又以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为例,1962年2月3日,美国白宫发表声明,宜布美国对古巴进行全面的禁运。古巴的经济状况日益恶化。美古关系紧张和破裂后,特别是1961年5月卡斯特罗宣布古巴走社会主义道路后,苏联加紧改善同古巴的关系。8月31日,美国从侦察机拍摄的空中照片上看到了古巴开始安装苏联的防空导弹,也看到了运载的对地导弹驶向古巴的苏联船只,肯尼迪政府加强了对古巴的空中侦察与监视,并对古巴全面封锁,以迫使苏联撤走安装在古巴的导弹及苏联专家。此时苏美的处境就是“囚犯处境”,如果双方缺乏信任,就有可能引发两国间战争,所以,“囚犯处境”在国与国之间一且产生,大家不加以克制,就有可能引发战争危机,一旦战争零界点一突破,双方开战,双方都是失败者,经济损失和国际地位损失不可预测。值得一提的是,古巴导弹危机使人类面临着一场热核战争的严重危险,在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美苏两国领导人表现了克制态度,相互妥协使危机逐步降温。

4.在博弈中,应避免“鹉件相争,渔翁得利”的结局

在我国的《战国策·燕三》中一个寓言说,蚌正在张开壳晒太阳,鹏去啄它的肉,被蚌夹住了嘴。双方相持不下,结果被渔翁一起捉住。这就是“鹏蚌相争,渔翁得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在我国战国时代,东方的六国互相争夺,后逐一被秦国攻破吞并。就是这一博弈的典型事例。国与国之间一旦出现鹅蚌相争,在博弈中可能双方都不是赢家,赢家可能是鹅蚌场外的第三国。在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也曾有过这样的例子。

以1960—1969年中苏关系为例,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的社会主义国家。1960年苏联撕毁同中国签订的几百个工作合同和协议,撤走全部在华工作的专家。1962年苏联竟在中国新疆地区进行大规模颠覆活动,并不断制造边界冲突,直至1969年公然出兵侵犯我国珍宝岛。在此期间,中苏关系的恶化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的破裂。在这“鹏蚌相争”的博弈中,中苏两败俱伤都没能成为博弈中的森家。

又以196019$9年间的美国、西欧、日本的经济为例,美国在50年代和60年代的侵朝侵越战争中损失巨大,实力衰落,经济实力也有所下降,而与此同时,西欧和日本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高于美国,成为与美国并列的资本主义经济中心。在美国实施霸权主义扩张的时期,西欧和日本却注重经济建设,享有了同一时期经济命脉的“渔翁之利”。

三、对当代资本主义与现实社会主义关系的展望

(一)全球格局—“一超四强”

20世纪$0年代末90年代初两极格局瓦解后,取而代之的是多极格局过渡的“一超四强”格局,其中“一超”指超级大国美国,“四强”指军事大国俄罗斯、经济大国日本、政治大国中国和地区经济集团欧洲联盟。由于这次格局的转型不是通过传统的大型战争而是以分阶段的和平方式实现的,因此它必然有一个较长的、渐进的过渡期。

从全局上看,全球性力量的日益分散化使美国“一超”与亚欧“四强”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趋于复杂,也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木主义国家和亚洲政治大国(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更趋复杂化,传统的均势政策依然是全球稳定的幕后监护者。

然而,以经济、科技为中心的综合国力之争已成为21世纪的主流,由于各国在防止核扩散、控制地区冲突、打击恐怖主义、保护生态资源等方面的共同利益不断增多,尤其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对抗日益让位于合作,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意识形态之争也让位于经济全球化这一当今主题。经济利益取代军事对抗和政治关系而上升为过渡阶段国际关系的主要支柱。但应该注意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肯尼迪总统上台,提出‘,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实质是运用和平与战争的反革命的两手抓策略,在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在亚、非、拉地区搞新殖民主义。在这之后的历届总统尼克松、福特、卡特、布什、克林顿、小布什的对外战略常有变化,其间有张有弛,但称霸世界的目标和在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的目标

转贴于 始终没有变。致使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但这绝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失败了。中国、越南、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不仅经受住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冲击,而且通过改革和探索,使本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都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我国,自新中国成立,国际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国际地位、国际影响正在增强。中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0世纪60年代中国成为核大国,70年代初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的外交政策得到世界人民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赞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有了很大增强,外交政策更加务实、灵活、国际威望不断提高。9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和国内改革的加快发展,中国外交出现了一些新举措、新动向、新面貌。一是倡导建立国际新秩序。它是冷战后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愿望和要求。中国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这一主张体现了对各国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的尊重,对各国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尊重,对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以及公认的国际法基本准则的维护,因而得到了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的赞赏和支持。二是中国与一些国家(如俄、美、法、日等)和区域组织(如东盟、欧盟、非洲)建立了新型伙伴关系,体现了冷战后中国以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不搞对抗、不结盟和不针对第三国为指导原则的新外交风格。冷战后中国外交的新风格,开拓了冷战后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二)中国战略—和平崛起

当代资本主义范文5

关键词:科技革命;当代资本主义;历史命运

中图分类号:F1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2-0067-02

一、科技革命概述

科技革命是指由科学的新发现和崭新的科学基本概念与理论的确立而导致的科学知识体系的根本变革。它是人类认识领域的革命,是科学理论的根本改造和科学思维方式的变革,从而把科学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并提出了种种新兴认识客观世界的原则。科技革命往往是社会变革的先驱,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到目前为止,人类历史上共发生了四次科技革命。18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中叶,在欧洲首先是英国发生了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人类从手工时代进入了蒸汽时代,实现了生产机械化,亦称“蒸汽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的产生使资本主义社会完成了工厂手工业向自有资本主义的过渡,实现了资本主义的“第一次飞跃”。19世纪末,以德国、美国为中心发生了以电力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人类从蒸汽时代进入了电气时代,实现了生产的电气化,又称“电气革命”。20世纪40―50年代,始于美国的以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从电气时代进入了电子时代,生产实现了自动化又称“电子革命”。20世纪70年代以来,开始了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又称“信息革命”,它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延续,目前还处于兴起阶段。而后这三次科技革命完成了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让资本主义实现了它的“两次飞跃”。并且由于科技革命的影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结构都产生了重大变化,生产关系有了重大调整,从而推动资本主义不断发展。

二、科技革命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深远影响

(一)科技革命促进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在几百年的发展进程中,曾经历过一个较长的准备时期,即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接着才过渡到自由竞争阶段。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垄断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资本的社会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总的来看,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以来的半个多世纪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尽管经济发展不是曲折的,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的高速增长是空前的,科技革命是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与前两次科技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更为广泛也更为深刻,它使整个世界的经济、社会、政治生活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在20世界80年代末之后,高科技和信息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开始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第四次科技革命使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构成和产业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突出表现为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并且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而第一、二产业的产值虽也在不断增长,但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却呈下降的趋势。在工业总产值中,传统工业部门的产值所占比重下降,新兴工业部门的产值所占比重上升,尤其是高技术产业的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迅速增加。

(二)科技革命促进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新变化

科技革命所带来的科学技术进步不仅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同样也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由于科技革命的影响,出现了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垄断资本国际化、中产阶级队伍扩大、劳资关系缓和等一系列新现象。西方国家一步步由一般的垄断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且进一步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垄断资本通过参与和宏观调控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国家经济和政治事务的控制,并且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际垄断同盟的发展,垄断资本更加国际化;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股份公司的发展以及管理机构的科技化阶层化,中产阶层的队伍在扩大,并且日益成为发展和稳定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的重要力量;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导致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保险和社会福利的进一步改善,缓和了劳资关系和社会矛盾。在此期间资本主义国家推行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例如,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推行“福利国家”的政策,缓和了社会各方矛盾,保证了发展经济所需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利用“凯恩斯主义”的膨胀性财政政策,增加社会公共开支,加速了经济的增长;通过经济预测和计划以及相应的政策措施,调节了经济运行过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这些政策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使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新变化。

(三)科技革命使当代资本主义的阶级结构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

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传统意义上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还存在,阶级对抗也仍然存在,但阶级对话与合作已成为社会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自8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企业开始注意改善劳资关系,开始实行劳资合作。例如,美国近些年来,有些企业吸收职工进入董事会,参与企业管理,鼓励工人参与管理企业事务;而西欧国家劳资之间实行劳资谈判,签订劳资协定和劳资合同等。可以看到资本主义国家中,劳资之间的关系并不表现为对立,而是通过协商、谈判和合作的形式表现出来。

受到科技革命的影响,工人阶级内部发生了变化,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增加,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相对减少;新兴工业的劳动者增加,传统工业的劳动者减少,脑力劳动者增加;体力劳动者减少,工人阶级的科学文化素质也有明显提高。而传统的家族资本家虽仍继续存在但比重降低,不再是资产阶级中的单一组成部分或占绝对优势的组成部分。在新科技革命的影响下,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经营管理的自动化、信息化、电子化,使董事长、经理、经纪人这类职务的职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大量涌现。他们掌握着大公司的决策权和经营管理权,出任政府高级职位,影响国家政策的制定等,在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种多元化趋势是当代资本主义阶级结构的重要特点。

三、科技革命不能改变资本主义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

(一)科技革命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

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是支撑整个资本主义根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本质。从目的上来看,资本主义科技革命的发生是资本主义推动自身巩固和发展的一种手段,而其所推动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也仅限于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内部,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私有制。一方面,资本主义科技革命的开展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但另一方面,资本作为资本家发财的工具和剥削无产阶级的手段本性仍未改变。生产资料仍掌握在资本家的手中,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仍处于没有或者极少生产资料的现状仍未转变,而且从未改变过。财富作为生产资料的主要来源,也是资本的物质基础和表现形式,在资本主义制度中财富的占有情况就可以清晰地反映出生产资料和资本的占有情况。虽然,有些资本主义国家形式上采取了允许工人参与企业管理、增加社会福利等缓和阶级矛盾的举措,但是实质上社会生产资料仍掌握在资本家的手中,作为被剥削者的无产阶级仍然没有真正受益。资本主义私有制继续存在,也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并未消除。同时,经济危机作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的直接产物,自从1825年资本主义社会第一次爆发以来至今仍以每隔8至10年的频率出现。而且爆发周期也在不断缩短,破坏性也越来越大,波及范围也越来越大,涉及到了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科技革命的开展并未消灭这种带有剥削性,对抗性的私有制,也并未改变工人阶级终结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体现了资本主义终将走向灭亡的趋势。

(二)科技革命的开展不仅拉大国内贫富差距,也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两极分化

资本主义两极分化根本来看是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的,生产资料掌握在资本家手中,不仅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物质根源,也是贫富两极分化的最终原因。随着科技革命的不断开展,资本主义本身具有的剥削性和不平等性也得以快速拉大,两极分化在科技革命的作用下显得尤为突出。当前,两极分化这主要表现在多个方面,而收入差别则表现最甚。虽然劳动者的实际生活状况较以往来说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比起资本家收入水平来讲,其收入仍然相差巨大。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资本主义贫富两极分化仍在不断扩大,并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资本主义不断地将本国的价值观,商品及生产向全球扩展的同时,也把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带向全球,造成全球两极分化更加严重的趋势。无论国际还是国内两极分化的不断加剧,都推动了两大阶级之间的斗争的快速升级,毫无疑问,科技革命的开展也推动着资本主义走向终结。

(三)科技革命使得生态环境更加恶化,推动着资本主义走向灭亡

资本主义科技革命的发展在使资本主义现代工业创造巨大生产力的同时,也造成了人类与生态环境关系的恶化。生态危机已成为资本主义谋求发展的巨大难题。这不仅反映着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激化,同时也动摇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制度基础。显然,生态问题的产生与资本主义那种以损害环境为代价的生产方式分不开的。资本家为了赚取最大的剩余价值,一方面在生产环节,资本家不惜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通过各种手段肆意向自然界掠夺资源,造成土地荒漠化和物种锐减等恶果,而在生产中又排放出大量的有工业废物严重危害环境。另一方面,在商品流通环节,资本家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或者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往往不断扩大自身生产规模,而忽略群众需求和其消费能力的有限性,造成生产的无限扩大与群众有效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从而导致生产相对过剩,造成资源浪费,由于供过于求,大量商品的销毁严重危及环境和生态安全,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可以说,科技革命在当代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为目的的调整和变革,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延缓资本主义灭亡的周期,但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造成的生态和环境危机不断恶化,也必将成为资本主义走向灭亡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庄福龄.简明马克思主义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贺敬垒.论科技革命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J].前沿,2013,(3).

〔3〕罗文东.新科技革命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J].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006,(7).

〔4〕吴攀龙.新科技革命与资本主义新变化[J].社会主义研究,2005,(6).

当代资本主义范文6

【关键词】 当代资本主义;实质;基本矛盾;发展趋势

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直至灭亡都是符合社会发展的科学规律的。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其自身矛盾相互作用相互运动的结果。故而,在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的趋势中我们要从客观的事实和情况出发,运用科学的分析和认识实物的方法来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趋势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认识,最终找出其发展的根本性原因和影响因素,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理想,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一、 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状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各国迅猛发展,在经济和科技的迅速进步下各国的发展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1、当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崛起为西方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并为其今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这一系列的进步和发展促进了全球的经济联系使得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

2、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效率逐渐提高,资本的大量集中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和控制逐渐加强。

3、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新的科学技术迅速进步,资产阶级的国家出现了许多变化,主要表现在跨国资本的出现并且迅速发展壮大、失业现象持续增加,资本主义向外扩张的意识逐渐强烈。

4、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基础之上,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和各方面的权益越发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社会各种矛盾日益激化。由于资本主义的本质和社会制度的不断巩固和扩张,大大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差距,在两极分化严重的资本主义矛盾不断加深和激化,为此造成全球范围内的各个经济组织或利益集团的矛盾扩大。因此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无限扩大,这就造成了消费市场的秩序混乱,对经济危机的发生具有很大的影响。这也就不可避免的引发社会动荡。

二、现阶段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形势

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是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趋势的必要步骤,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深入地把握其科学发展的依据和规律,这对正确的认识资本主义的实质和当今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作用。

1、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新的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当代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迅猛发展,这从根本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进步。使得资本主义生产的劳动效率不断提高,社会财富也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增加,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繁荣稳定的面貌,在市场条件的催生下又出现了产业结构的明确分化。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但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推进了垄断集团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使得生产资料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垄断资本制的矛盾不断加剧。

2、当代资本主义对生产资料的相关问题做了一些调整

当代资本主义根据当今的社会生产条件和技术进步的现实,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生产资料的相关问题做出了进一步的调整。把生产力当作社会生产力来看待,使得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也社会化,这样就在资本主义制度的范围内对生产关系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就这些措施来看,对于促进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3、经济全球化使得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深度和广度上进行了延伸

随着世界经济的日益发展,资本主义的矛盾也会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深化。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生产关系日益趋向社会化,资本主义经济在发展上也更具深度,这就会推动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对全球的资源配制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实质

当代资本主义在不断地变化发展,对此我们要深入把握住这种变化的实质和趋势,这对认清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1、资本主义的性质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无论如何资本主义的本质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实施的股份制等各种措施,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实质性问题。他们只是从一定程度上调整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的性质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2、工人阶级的地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虽然西方的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实施高福利的社会政策,但从根本上来说这些措施都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而实施的。但从客观上来讲,这些措施对社会秩序的稳定和一定时期内经济的繁荣发展都具有重大的作用。但是,资本主义的劳资关系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工人阶级的利益还是得不到应有的维护。所以从根本上来说资本主义的种种做法只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对于真正提高劳动阶级的社会地位,改变资产阶级的剥削制度还是不可能的。

四、当代经济条件下资本主义发展的新趋势

现代化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在物质方面对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并且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一度出现各种各样的经济合作形式,这种种经济发展形式,或者是经济发展的组织机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矛盾的缓和做出了贡献,使得人们在短期内取得了经济上的富裕或者是就业等各方面的暂时性的保障。但是就长远来看,这些经济形式根本上还是资本主义经济,无论采取何种措施都不会同社会主义的经济性质相提并论。在资本主义阶段的发展时期,只有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将资本主义性质的各种经济组织或者是经济机构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共有,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的胜利。在这个过程中,部分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确实在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方面占有比较明显地优势,根据这些特点又对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期的稳定发展构成了一定的压力。因此我们从各种角度来讲,都必须发展经济和科技壮大社会主义力量。

五、结语

在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就要用新时期的眼光来看待和解决问题。就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来讲,还需要在现实发展的实际过程中把握发展变化,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进行研究分析。在现阶段全球经济联系日益紧密时代主题不断变化的新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变化也是会不断变化的。资本主义由于其本身内部矛盾的发展,它终将走向自己生命的终点,并为新的更先进、更合理的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

【参考文献】

[1] 胡连生.当代资本主义的后物质主义发展趋向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04.

[2] 罗文东,李玲.当代资本主义研究的前沿和现状.科学社会管理与评论,2003.03.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 肖爱民.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发展趋势.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