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学范例6篇

网络传播学

网络传播学范文1

关键词:拉斯韦尔模式;中国网络文学;互联网翻译

一、引言

本文从拉斯韦尔传播5W模式的视角,以网络文学外译网站“武侠世界”为例,审视网络文学传播过程中的五大要素,分析网络文学外译平台在对外传播过程中的模式特点,探究网络文学在对外翻译和传播中所具有的优势,为中国经典文学外译和传播寻找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和启示。

二、网络文学外译现状

中国文学品类繁多,互联网时代更是诞生了大量的网络文学作品。国家也日益重视网络文学的发展。和传统经典文学以传统译介模式对外传播不同,网络文学则是生于网络、译于网络,传播于网络,直接走的是互联网翻译与传播模式,并且传播效果不错,拥有海量的海外读者,并且其良好的读者口碑正不断吸引更多的新读者。近两年出现了把平台设在国外而专门将中国网络文学向外进行译介的网站,他们多数致力于仙侠、玄幻小说(ChineseFantasyNovels)的外译,于2014年12月创立的“武侠世界”是其中的代表,网站日均点击量十几万,并通过社交网络不断扩大读者圈,其在英语世界影响力在日益扩大。对互联网翻译平台的翻译传播模式加以探讨有助于更深刻的理解这一新现象,也为经典文学和互联网相结合寻找可资借鉴的契合点。

三、拉斯韦尔5W模式下的网络文学外译

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的传播学5W模式认为传播过程包含五大要素:“Who”、“What”、“Whichchannel”、“Whom”、“Whateffect”。这一模式逻辑清晰的阐释了传播链条中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受众和传播效果等各个相关环节。在中国文学对外译介和传播中,有必要对网络文学外译网站的译介和传播行为作以详细考查,探究网络文学外译和传播的规律和经验,为中国经典文学外译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拟以“武侠世界”网络文学翻译和传播平台为例,以拉斯韦尔5W模式为参照,探究其译介和传播的模式和经验。

(一)互联网翻译平台“武侠世界”

“武侠世界”网站成立于2014年12月20日,是目前英文世界最大的中国网络文学网站,内容以武侠、玄幻、仙侠为主。目前,在该网站的世界排名还在急速上升,在英文网络世界影响越来越大。截止2017年2月,根据Alexa()的数据(此为2017年2月23日当日数据,每日数据会有变化),“武侠世界”的全球网站排名在1200名左右,全美网站排名进入800名以内,每日UV(网站独立访客)在60万左右,且日浏览量超729万次。已经超越美国的主流文学网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武侠世界”在英语世界的网络影响力已经不容忽视。

(二)“武侠世界”与拉斯韦尔5W

拉斯韦尔5W模式认为传播过程包含五大要素:“Who”、“What”、“Whichchannel”、“Whom”、“Whateffect”,结合网络文学外译的具体实践,就是“谁来译”、“译什么”、“怎么译”、“为谁译”、和“译的怎么样”五个部分。对于“武侠世界”而言,则更为具体。1.“Who”即“谁来译”的问题“武侠世界”的翻译人员当前稳定在四五十人左右,网站对所有申请加入的译者按要求进行测试录用,并分为不同的等级,由高到底为S-A-B-C,以A级标准为例,译者需要有多年的翻译经验,或者在其他平台上已经有50章以上的更新量,S级则以出版为目的,要求更高。网站对译文还进行质量管控。翻译成员来自世界各地,其中包括中国大陆、新加坡、新西兰、英国等国家,大部分成员来自美国,年龄主要分布在二十到三十五岁之间。其中既有以汉语为母语的人,也有学了几年中文的网络文学爱好者。已开展的项目有20-30个,每个项目有独立的团队,有些团队可能只有一个译者,其他的则有约七至八个译者加编辑。2.“What”即“译什么”的问题中国文学外译的一个大问题便是“译什么”。从“武侠世界”来看,互联网翻译是船小好调头,边翻译边了解市场行情。通过市场反应来选择作品,然后通过初步翻译,卷首章节,获得读者反馈,通过对点击率的高低,读者留言的多少,支持与反对等等信息的获取,及时调整选材方向和文体类型。读者喜欢的作品数量可以扩充,相似类型作品可以不断尝试,读者不喜欢的作品则可以暂缓推进,由此可以精准定位,解决文本选择即“译什么”的问题。通过互联网翻译进行外译尝试,寻找突破,从而发现读者市场,开拓读者市场,让市场反过来帮平台寻找合适的翻译文本,正是利用了互联网互动性的优势。3.“Whichchannel”即“怎么译”的问题“武侠世界”的每个翻译组各自负责不同的项目,按章节推进翻译,并彼此协调相关术语。也有译者单独负责一部作品,持续更新。所有完成的章节在之前交由编辑严格审校,再由平台导出与读者相见。在每一部作品的翻译和审校中,允许译者发挥主动性,只要能提出足够的理由证明其翻译合理。如何在真实展现中文原意和便于读者理解之间找到平衡点是每一个译者面临的重大挑战,过于直译,会让文字难以理解并且丧失阅读趣味,但过于意译又可能会扭曲作者的原意,其间的平衡没有固定的衡量尺度,具体的问题千差万别,但通常会集体讨论从不同翻译样本中选择最终相对恰当的译文。4.“Whom”即“为谁译”的问题对于“武侠世界”而言,其读者多数为海外读者,据Alexa统计,其27.95%读者来自美国,4.35%来自加拿大,10%来自西欧(法国、英国、德国等国家),近20%来自东南亚(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剩余大约35%则来自其俄罗斯、澳大利亚、印度、拉美等他国家和地区。“武侠世界”的每一部译作的点击量,每一章节的留言,每一次读者登录,每一个读者的登录次数和阅读篇章,在其后台都有数据库存储,把这些点击量、留言、登录账户等等信息归纳整理,进行大数据分析,不难了解平台面对的是什么样的读者,以及读者各自有着什么样的阅读兴趣、习惯和诉求,从而调整后续业务运作。5.“Whateffect”即“译的怎么样”这里是从传播效果来说的。网络文学的翻译爱好者是以“喜欢”为动力,无偿参与翻译活动并获取读者的阅读关注,由此获取自身的“满足”体验,所以能够为读者提供免费的阅读产品。尽管“武侠世界”并未进行任何广告营销,只借助读者口碑和社交推广,推广速度仍然十分迅捷,成立两年便爆红海外。读者之间互成“Daoist”即“道友”,甚至有美国读者开始模仿网络文学作品的文风和故事,进行本土化创作,这从一个侧面可以反映“武侠世界”的翻译和传播模式已经在异域读者间扎下了根,成功完成文本和文化的双重输出。

(三)启示

“武侠世界”的互联网翻译模式,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集合合格的译者,灵活安排翻译人员构成和把控翻译质量,找到合适的翻译题材,开拓潜在的读者市场,并最终为异国读者提供免费的资源、丰富的材料、精彩的故事,继而培育和扩大读者市场,已经展示出“互联网+”条件下的网络文学外译有着自身的独特优势和特点。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网络文学外译已经有了一定的前期经验,能够为中国其他类别文学的外译提供可资借鉴的启示。国家和相关翻译出版机构可以尝试与国外互联网翻译网站进行业务合作,或直接在译入国独立创办翻译平台,发挥互联网翻译的优势,以网络传播为渠道,更好推进中国文学外译,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参考文献:

[1]鲍晓英.中国文化“走出去”之译介模式探索——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访谈录[J].中国翻译,2013(5):62-65.

[2]耿强.中国文学走出去政府译介模式效果探讨——以“熊猫丛书”为个案[J].中国比较文学,2014(1):66-77+65.

网络传播学范文2

进入自媒体时代,公众媒介话语权得到不断提升,但同时“高风险社会”也成为其代名词,这种高风险与网络环境中充斥的谣言有着很大的关联,自媒体的便捷性使得网络谣言更是层出不穷。每个受众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客户终端App都成为自媒体的形式,但因没有系统采编制度的约束和把关人的缺失,导致了网络谣言的肆无忌惮。与此同时,在网络中,真实性在媒介传播中的弱化,使得受众分辨不清事实,这是网络谣言传播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

自媒体;网络谣言;传播学

1网络谣言传播阶段

1.1产生期

谣言在产生的初期阶段是与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人或者重大事件相关联。在现实中出现相关的事件后,受众希望得到该事件的最新消息并且他们愿意去把这样的信息传递给其他受众,在好奇心的作用下,他们会关注该事件或者该人物的各种“小道消息”,在相关的网络环境下会形成话题,比如在微博上形成热门话题、在论坛上发帖等方式酝酿着网络谣言的传播形成网络谣言的潜伏期。

1.2爆发期

随着事件关注度不断提高,在虚拟的环境中所形成的讨论开始大规模展开,网络谣言从网络环境传入到实际生活中,关注的人群形成规模效应,网络谣言甚至会造成现实中的动乱,形成群体活动,仅仅转发者这样一个小小的行为就引起了“蝴蝶效应”,关注和转发的人群呈指数增长,网络谣言经历着爆发期。

1.3衰退期

但真实的状况如何呢?当权威人士出来澄清或者官方把事实公布于众的时候,谣言在事实面前也就失去了传播的根基,或者网络谣言随着时间的流逝或者关注的热点的转移,病毒般的网络谣言也就失去流传的载体。像马航传出的网络谣言大多是在官方认证的情况下得到澄清与证明。比如微博上多家媒体称CNN已经报道马航MH370航班已确定在越南胡志明市以北100千米境内坠落。但实际情况是CNN官网上并未有这样的报道,在专业媒体面前,这些谣言都成为报道的对象,更有“恐怖袭击”“乘客被救”等网络谣言还在不断被媒体报道,在此时只有官方才能破解谣言,这些谣言是在马航会后,终于尘埃落定。

2关于网络谣言形成分析

2.1网络谣言与使用和满足

理论传播学家E•卡茨等人在1974年发表的《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一文中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促成媒介期待到媒介接触到需求满足”的因果过程[1]。经济的日益发展使得人们对于物质的需求大大降低,在无聊空虚的时刻需要娱乐化的信息进行消遣和刺激,每个受众都有猎奇的心理,对于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都有探知究竟的欲望,以及低级趣味的八卦心理。这样的心理需要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基础,观察网络谣言可以发现,大多数网络谣言是在迎合受众的需求。

2.2网络谣言与网络技术的支持

麦克卢汉有着“媒介即讯息”的经典理论,网络迅速普及,讯息传播技术更加精湛,这些是网络谣言得以传播的必要条件。2015年元旦发生的“外滩踩踏事件”是一个典型案例。网传拥挤踩踏事件系有人在外滩18号抛撒疑似“美金”引发,次日,一张机场公安的“人员布控”照片在微博上被传开,为数不少的网友把矛头直指当晚微博称“有钱任性撒钱开心”的博友,但经证实踩踏事件与撒钱无关。除了图像外,声音、视频、文字的一一上阵把网络谣言包装、加工后迅速传播,因谣言的逼真性使得人们相信这是事实。

2.3网络谣言与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是说当人们通过媒介表达观点时,如果受到他人的赞同和附和,会使其言论会得到共鸣,传播者愈加认可这种观点,从而相似的言论会被认同的人群转发扩散[2]。然而,一旦出现不一样的声音,因为这在言论群中属于另类,即使少数人认同这种不同的声音,也会因群体压力保持沉默。这就是在网络环境下多数认可的观点形成一种舆论压力,使得少数人的观点没有存在的“优势”,这种舆论压力使得少数人用沉默去认同,呈现出一种螺旋式上升的情况。可是在沉默的大多数背后,大多数人认可的观点却不一定是对的。

3应对网络谣言的建议

3.1政府需完善法律制度,建立长期的督管制度

政府对网络谣言传播机制有着强有力的监管作用,能够对危害社会的言论进行澄清或中断。在抢盐事件中,沉默的螺旋已经形成,最后打破谣言的是真相,政府部门通过微博发出“食盐供应充足,碘盐并非抗辐射”的言论,这时沉默的螺旋才被破除。另外,我国在网络法律制度方面存在着诸多缺陷,这也是谣言得以传播的一个重要因素,“秦火火诋毁雷锋形象”“立二拆四”等被查办使得网络谣言有所减少,网络环境也因此变得明朗。明确了网络谣言在什么情况下构成犯罪,建立长期有效的网络监督机制迫在眉睫。

3.2提高警惕性,加强网站责任感

在网络这个媒介环境,网络谣言需要信息载体才能够传播,论坛、微信、微博等都是谣者产生的根据地,对此要从传播途径上控制网络谣言,这就要求网站自身按照有关法律的要求,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明确网站的社会责任,在法律的框架内,谨慎对待处理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做好把关人的工作。

3.3受众要回归理性

自媒体从本质来讲还是服务受众的工具,理性是受众控制媒体的重要要素。克罗斯认为,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众批判能力[3]。可见,公众批判能力越强,则网络谣言的传播力度就越弱。就像在抢盐事件中,公众只是盲目地追随大多数人的行为,并没有去思考在灾难发生地日本为什么没有人急着买盐,在网络言论的背后是不是真的在为受众着想。所以,受众在接受自媒体信息的同时,要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要能识别基本网络谣言,能够批判地接收和思考网络信息,不盲目听从微博、微信上的网络信息,要多思考。

4结论

综合看来,谣言形成主要是网络技术上的支持和人们的心理因素在起作用,针对网络谣言的特点从信息传播的流程打破网络谣言传播,从信息源开始到接受信息的受众,对其进行一一切断,特别是强调受众的作用,受众自己在使用媒体时要理性接受信息,切勿被迷乱的内容所迷惑,把自媒体当成工具使用,不被网络技术操控,是广大受众避免网络谣言侵扰的重要途径。政府、媒体、受众三者必须做好防止网络谣言的任务,三者必须结合起来联合防护才能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68-169.

[2]新浪网.马航飞机失联谣言满天飞迄今为止的谣言整理[EB/OL].[2014-03-10].

网络传播学范文3

关键词网络传媒网络文学问题研究

一、网络传媒与网络文学相关范畴问题分析

现代社会中,各种主导的传播媒介都是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原始传播阶段,文学主要是由人们口口相授传播的。因此,传播者有很高的权威性。由于传播生动形象,互动性很强,而且几乎所有的人都有自我创作。另一个视角看这种传播方式很受时空的影响。过去的大部分的文艺作品都不能保存下来。

活字印刷术及造纸术的发明与发展使传播得到了新的发展。这种传播方式跨越了时空的限制,保存了大量古代的优秀的文学作品,使得读者有机会欣赏前人的,甚至是千年前的作品,为文化的传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电子传播发展,一方面扩大了读者的范围,兼有字、音、画、多媒体的多种形式,但是基本上也被权威机构所垄断,在本质上与纸张传播大致相同。网络作为一种崭新的传播媒介。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首先,没有了以往纸张传播、电子传播的审查制度,没有特殊的原因,创作者一般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发表自己的作品的地方。

其次,接受者的阅读环境发生了变化。以前主要是书本阅读一现在变成了对着电脑屏幕进行阅读,不同的阅读环境对接受者的心理和状态等等要素都会产生影响;三是,网络上创作者和接受者互动性交流活动增强。网络的作品所在的页面大多设有发表评论的地方,读者可以直接发表自己阅读后的感受,另外还可以通过QQ、E-mall、等网络工具与创作者进行交流。

现代生活中众多网络文学爱好者,不仅是上网为了学术研究、文学交流的,有一定审美基础的读者,也不仅仅指那些文艺理论批评家们。这里的文学接受主体更主要的是泛指所有上网浏览网络上的文本的广大网民。

网络文学的范畴。主要是指网络文学不仅仅是指历次网络文学大奖评选出来的那些“代表作品”,更重要的是指一般意义上的网络上的文学现象,具有网络文学特有的一些鲜明特征,如作者的“大众化”、内容的多样化、传播的网络化、创作立场的“民间化”的文学作品。

二、网络主体特征及对其文学接受者的现实影响

网络是一种新生的、时尚的新技术工具,其使用的主体必然是趋向于知识化和年轻化。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基本统计网民共有1.2亿,其中男性65.1,女性34.9;而未婚青年人占到60%左右;35岁以下的网民所占的比例是83%:另外网民受教育的程度如下:高中以下15%,高中(中专)20%,大专25%,本科25%,硕士以上10%。网民的职业上,学生和专业技术人员占了前两位,分别是30%和15%。收入上,2000元以下的人群占了80%。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的网民以男性、未婚者、35岁以下的年轻人为主体,大学本科以下受教育程度的人以及低收入者占据网民的大多数。

在当前网络高度普及的时代下,公众面对变化多端且充满诱惑的社会,往往会感到迷惑、失望、压抑。许多年轻人由于学业、工作的压力更显示出抑郁、浮躁、情绪化倾向。在现实中,年轻人的情感通常处于焦虑状态,但是由于社会行为规范以及个人自尊心理的束缚,往往不能完全的释放自身的情感。但他们面对网络的时候,虚拟的网络可以掩饰他们的真实身份,网络的虚拟化使网民完全不用考虑现实社会的行为规范。

自由地宣泄自身的情感。由于大量的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地位往往与他们理想中的要求差距很大,虚拟的网络可以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摆脱现实生活中这类等级观念的困扰,尤其是经济、精神的困扰。网上行为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情感宣泄化,网上的语言,行为也是直截了当的。

由于网络时代的到来,为网络文学的发展带来了契机,据调查分析。同传统的文学接受者相比,网络文学接受者面对网络时,其特点主要是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面对的文学创作主体、文学基本形式不一样;(二)阅读方式发生根本的改变;(三)有一个能够与作者进行直截了当交流的平台——网络。

接受者面对的文学创作主体、文学文本的不同。由于网络传播媒介的虚拟性,没有以往的审查制度,这就使绝大部分有作品的人有了发表自己作品的机会。

原来只有作家和少数文学修养比较高的人才能发表作品的局面被打破了,创作者的群体增加了大量的普通公众。为此,创作者的总体地位下移了,创作不再是个别人的“特权”了。因此,在网络文学上,并不是人人都是“作家”,那些在网络上写作发表文章的人,人们更愿意称他们为“网络”。网络作者和传统作家还是有着一定程度的区别。

网络作者的这种运作方式也就决定了他们的作品不会像传统作家那样,把审美要素放在第一位,并去追求的文本的审美性。网络作者的文本几乎不会有什么创作前的准备阶段,他们所抒写的基本上是个人的经历和情感。在社会感悟上,网络作者与传统作家就有着明显的不同。在心理学中,感悟是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的整体反映,分为对物的感悟和对人的感悟。

传统作家处于出版的审查制度和个人名誉的考虑,他们对世界的感悟往往是经过审美过滤的,是经过艺术家的审美加工后表现出来的。对于网络,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基本不用考虑到个人的名誉,社会规范的影响,大多是直抒情怀,把自己的全部经历、情感吐露出来。为此,网络上的文字更多的真实的表现了作者对世界的感悟,是个人心灵的直接表现。但是这样也造成了网络上的文字趋于情感宣泄化,过分的强调某种快感而丧失了理性,普遍缺少诗性自律。

社会心理学指出,角色扮演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通过对他人的言行的判断和理解,从而做出对自身行为的调解,决定自我在活动中的行为。角色扮演一般组成的结构如下:角色承担者,角色行为目标,互动和互动过程所处的社会情景,角色行为规范。

从这样一个结构,我们就能够对各种角色的发生发展做出比较清晰的分析。从我们出生开始,就不断进行自我意识的成长和扩展,开始不断地进行成人游戏,扮演成人的角色,比如过家家、盖房子等等。这些现象都是儿童成熟的标志,也是一种自然的成长过程。随着我们的逐渐成长,周围的环境规范慢慢地约束了我们的行为,使我们不能过多的以一种游戏的心态去面对复杂的社会,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的社会角色;而是不断地尝试各种环境下的生活形态,扮演着固定的社会角色,如学生,儿子。男性等等。

儿时的那种扮演的欲望。在诸多的社会规范的束缚下被压制,慢慢消失。但是,虚拟的网络空间又唤起了我们的这个欲望,由于网络环境的特殊性,如超越时空性、匿名性等,造就了与平时生活的社会环境迥异的生活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我们生活的角色的随意性更大,角色可以进行自由地转换。

网络时代是网络传播媒介为受众者和创作者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从接受美学出现以后,读者对文学活动的意义开始被人们所重视,在传统的文学中,广大读者的意见却难以直接反映到创作者那里。过去,众所周知在社会中只有文学批评者的意见才被人们所重视。

因而,文艺批评者的意见更具有专门性,对文本的理解也往往更为深刻,对创作者的创作也更具有指导的意义。但是绝大部分的读者的意见,哪怕只有一个“好”或是“不好”的声音也难以直接反映到创作者那里。许多著名的作家会有大量的读者与他们写信交流,同时有许多敏感的读者会根据时局适时地写信给编辑部,进行评论;也可能就基本社会问题与作家进行交流。由于信函的时间延续性,滞后性,大多作家一般不会跟创作者进行交流。

一般的不知名的作家,即使读者为他们的作品所打动,读者甚至都不知道如何跟他们进行联系。所以,在传统的文学活动中,读者的声音很少为创作者所知;创作者也往往只能通过自己作品的销售量大概地了解自己的作品是否为读者接受,根据读者的意见调整自己的创作。在另一个视角中,在网络文学的广泛开展,网络为接受者和创作者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快捷的、方便及情感的交流平台。当下一些著名的网络文学的网站,在发表作品的网页下面都有供读者发表自己意见的位置。

这样,读者在阅读完作品之后,可以直接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哪怕一个“好”字,或是批评性的文字。同时,创作者也可以直接看到读者对自己作品的感受。甚至,他们还可以通过E-mail、QQ直接进行交流。接受者可以向创作者谈自己的感受,对作品的建议;创作者也可以向读者进一步的阐释自己的作品,同时也可以根据读者的反映调整自己的写作。但是,这样的交流也是通过虚拟的网络进行的,交流的双方隐藏在网络的背后。这样的沟通与传统的沟通必然是不同的。

网络传播学范文4

关键词:网络文学;传播;小说

网络文学就是以网络为传播媒介,用平等、双向的互动方式提供给普通受众的传统文学,它是传统文学和电脑网络的产物,随着电脑网络的延展和普及,网络文学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它的传播特征具有独特性、前沿性、复杂性和模糊的文学边界。网络文学的传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结构模式的全息开放、多媒体化的形象手段、流动不息的艺术形态、美学欣赏的读写互动和作品信息的资源共享。

一、传播者地位的改变:人人都是作者

网络和新媒体模式下的开放性不仅改变了“把关人”的地位,也改变了网络文学传播者的地位,网络文学的作者不再局限于从事文学性行业的个体,也不再依赖传统的出版商,而是成为开放式的、充满个性化特征的自由个体。连载小说的发展恰恰证明了这一点。在网络和新媒体时代,文学不再是少数文学精英的语言游戏,新时代网络文学的作者层次是参差不齐的。第一,这种参差不齐表现在教育文化水平上。由于网络具有匿名性特征,而在这种匿名性掩盖下会出现两种状况,首先就是好的一方面,在这种环境中,有可能会出现一批天赋纵横的作家。另一方面的副作用,就是信息选择的辨识度降低。第二,作者层次的参差不齐表现在文学方向的风潮性现象。网络文学的创作具有创新性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在一个创新方向取得了大众的认可后,这个创作点就会被借鉴和以各种不同的形式翻新。

二、网络文学下的“使用与满足”“使用与满足”

理论是传播学领域关于大众媒介的效果与使用的理论,用以研究媒介和受众的关系。受众被设想为主动的,也就是说,对大众传播媒介的使用重要的一部分被认为是有目标导向的行为。[1]那么同样的,网络文学作为媒介被受众所认可也是基于其使用能够满足受众的需要,而受众对网络文学的使用则是源自其内容。网络小说中最受大家欢迎的小说类型莫过于玄幻、修仙、言情、军旅和武侠,这些类型的网络小说毫无疑问地满足了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人们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网络小说来满足自己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想象的欲望。网络小说的场景构建似乎是对现实生活的一个映射。受众通过阅读网络文学可以满足自身对于某一特定情绪的需要,同时受众的需求反过来对网络文学的发展方向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比如,大部分受众对言情类的小说有颇高的兴趣,需求量较大,撰写言情小说的作者受到的关注度较高。这会吸引大批作者转向言情小说的创作方向,那么网络文学的发展就向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向转移。

三、多渠道:新媒介下的推广方式

数字阅读已经占据了我们日常阅读的重要地位,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方式。在网络文学的发展中,我们通过电脑客户端、移动手机终端和电子阅读器进行网络文学的阅读,通过站点和手机应用App进行在线阅读和下载。首先,这种多渠道的阅读方式极大地增加了受众接触网络小说的机会。其次,多渠道的推广也是一个体现议程设置的重要方面,通过媒介增加重复出现率可以提高受众的关注度。第三,多渠道给了作者更便利的平台,由以往网络小说作者只能在电脑前码字发文的形象转变为作者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移动终端文章,进行文章的更新。

四、网络文学的传播效果

所谓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经媒介传至受众而引起受众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的变化。它体现在三个层面:第一,认知层面效果——作用于知觉和记忆系统,增加了人们的知识量,引起了知识构成的变化。[2]正如网络小说中通常借用的诗词来说,这就增加了文本的信息量。第二,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作用于观念或价值体系,引起了人们情绪或感情的变化。人们热衷于网络小说也是因为其内容的多样性引起了人们情感上的共鸣,产生了移情的效果。第三,行为层面上的效果——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是一个效果的累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在长时间被一种文化和价值观的浸染下,人们会潜移默化地接受和模仿。与榜样的力量一样,人们如果长时间对一种类型的网络小说着迷,势必会被其中的价值观所影响。

五、互动机制:受众反馈下的网络文学

传播模式下的两个容易忽略的因素:一是外界环境的“噪音”,二是反馈机制。大众传播不是单一的直线型模式,而是有反馈环节的双向互动过程。网络时代使受众的反馈变得更加及时,也使反馈环节的作用更加突出。我们不难发现,在网络小说的连载过程中,受众在评论区送月票、鲜花,可以增加作者更新文章的动力,网络文学创作中这种互动鼓励机制大大地激发了作者的创作欲望。评论区实时的读者短评也会给作者一种引导性的意见,有时候读者的意向反映甚至可以左右网络小说的结局。作者在与读者的互动过程中可以改正前文的逻辑错误和语法错误让其尽善尽美,从而集思广益,搜罗四方看法,找到灵感,写出受众满意的作品。网络文学中还有一点就是读者的监督意识,评论区的反馈和实时交流可以让作者有更新文章的压力,使其在质量和数量上能够起到保证的作用。

六、结语

由于网络文学的传播者、受众都不再固定化,而是呈现了开放自由的形态,这也导致了大量垃圾文学的出现,使得文学的自由性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甚至有人称之为“乌托邦式的自由”。[3]要想获得与传统文学比肩的话语权利,就不能一蹴而就,网络文学的春天有赖于超文本技术的不断完善,有赖于广大网民的参与和努力,有赖于人们上网心理机制的不断成熟。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7.

[2]胡翼青.媒介素养与传播效果研究——基于大众传播理论创新的思考[J].新闻界,2006(6):31.

网络传播学范文5

所谓传播学视角是指运用传播学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传播学研究信息传播内容、形式以及传播过程等问题。在整个信息传播过程中,为了实现特定的目的或规避特定的问题,需要就信息内容、传播形式、传播策略等等作出合理的计划和调整,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基于传播学视角研究网络伦理道德就是研究网络伦理道德传播的过程及其问题,从个体的角度而言,指的是网络道德规范的选择和学习问题;从社会的角度而言,指的是网络道德规范的社会传播问题。在网络道德规范传播的过程中,个体的选择和学习过程也是千差万别的,主流道德价值观也会受到非主流价值观的挑战。

一、网络道德规范的传播过程

(一)网络道德规范是维护网络秩序的需要。网络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部分,依据确立道德的社会生活内容,可以把道德分为社会公德、婚姻家庭道德(伦理道德)、职业道德。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网络道德规范已成为一种必要的行动价值规范,它对于约束个人行为、净化网络环境是非常必要的。

网络道德规范是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产物,也是规范互联网健康发展的必要保障。网络道德的存在和要求紧紧伴随着人们的网络生活。在这种趋势下,网络道德规范就成为一种广泛的需求,以发挥约束网络用户的行为,维持健康的人际关系。

(二)网络道德规范的两条传播途径。(1)社会途径。当下人们在网络生活中达成了一种共识,以维护公共利益和秩序,网络道德规范发挥着重要作用。网络文明公约是比较具体的行为规范,它要求青少年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使用礼貌用语,维护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这体现了网络道德传播的一条途径即社会途径。网络道德规范传播的社会途径的特点是通过制定道德规范准则以约束人们的行为。国家或社会通过制定恰当的网络道德规范要求社会成员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约束自身行为。这体现的是国家或社会意识,代表着网络道德规范传播的外化途径或社会途径。这表现为网络道德规范的制定者不是单个的社会人,而是广泛的社会群体及其代表,其传播的途径是自上而下的,对社会大众具有广泛的约束作用和号召性。在社会途径上,网络道德规范可以采用互联网、新闻媒体等形式,它们的覆盖面比较广,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通过先进事迹、道德楷模学习活动,能够发挥很好的舆论效果;在用语的选择上,注意文本话语范式的灵活性。这种垂直传播形式也是最常见的一种。(2)个体途径。网络道德传播的个体途径指的是道德规范的选择和学习过程,这是外在的价值规范内化为价值观及品格的过程。个体途径的传播是社会途径传播的道德观念能否被认同的关键。个体途径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而进行。由于个人网络生活存在一定的私密性,学校道德教育能否起到约束个体行为的作用还要取决于个体的认同程度。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要灵活采用不同的方法从全方位培养学习者的道德素养。个体在网络生活中通过内化的道德思考和评价方法以调节自己的行为。网络自律同道德修养中的自我修养是一致的,这本质上是一种道德思维方式。

二、网络媒体背景下的网络道德规范的冲突问题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网络道德规范传播的社会途径与个体途径是两种不同的途径。外在的传播途径有垂直式传播的特点,而个体途径实质上是一种道德思维模式的培养。在网络生活中,借由社会途径传播的主流价值观是比较强势的。网络生活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和虚拟性,这使得网络生活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相区别。即便如此,个体的网络生活其实是借由网络而与他人发生联系。在缺乏必要引导的情况下,个体就可能面临不良内容的影响或作出违反网络道德的行为。

(一)主流网络道德规范的异化风险。个体对主流网络道德规范是否认同将导致主流网络道德规范的异化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个体的行为价值规范与主流网络道德规范相抵触或矛盾,个体表现出过激的行为,如网络上的匿名人身攻击行为或诋毁他人的言论。这种异化风险可能导致越轨行为的产生。

(二)个人的不自律行为。个体在缺乏自律的情况下接触不良信息,危及自身的道德修养。在网络生活中,一些个体并不会作出违反公共利益或他人利益的行为而是被动或主动接受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这种不自律的行为实质上是个体缺乏道德实践的意志和能力。在个体选择和学习网络道德规范的过程中,由于意志不够坚定或是缺乏必要的道德知识,就容易出现不自律行为风险。

三、应对策略

(一)注意传播途径的选择。针对不同的人群,需要选择恰当的传播途径。网络道德规范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社会途径和个人途径两种,二者相辅相成。在不同的传播阶段,也需要注意传播内容和形式,以增强主体的认同程度,从而内在地提高网络道德水平。

网络传播学范文6

关键词:网络传播;高校;学生管理

学生管理是高校教育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多样性、系统性、以及教育性等特征。为了确保高校人才输出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相互吻合,就要求高校进行教育内容安排时,应充分考虑到社会资源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而网络传播作为新型资源管理形式,在高校后勤管理中发挥着重要性作用。

一、网络传播与高校学生管理之间的关系

网络传播,是指以互联网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网络信息沟通体系,它很好的利用了虚拟空间中转区域,打造一个丰富、多元的信息互动渠道[1]。高校学生管理,尤其是后勤工作环节的工作包括了日常学校事务安排、学生生活方面情况统筹、以及教育教学资源安排等方面,工作种类繁杂,工作内容多样,且各个方面的关联密切性较高。如果将网络传播方式巧妙的融合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之中,后勤管理人员就可以采取集中性统筹规划法,将多重管理信息都承接起来,同时进行多重后勤服务工作的安排,从而大大的提高了工作实践效率,这是新型高校管理工作实践的有效形式。反之,高校后勤管理环节的工作内容,就无法与网络信息传播时代的特征结合在一起,后勤管理工作就需要逐一进行安排,这种方式的工作效率不仅较低,而且无法保障后期管理与学生需求之间的相互承接。也就是说,网络传播为高校学生管理(后勤工作为代表)提供了互动窗口,也保障了信息沟通的流畅性;同时,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统筹性安排,更是应从做好社会保障环节开始,平稳而有序的进行目标性规划,这是当前教育工作与网络传播协调对应的重要性保障。

二、充分发挥网络传播对高校学生管理的影响渠道

充分发挥网络传播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作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分析:

(一)做好网络传播趋向定位网络传播形态多样,信息种类多元,高校教师进行学生日常工作安排时,首先是要摆正网络传播在后勤工作中所占的位置,科学有序的利用这一资源进行工作实践。其一,网络传播作为一种辅助性手段,主要在工作实践期间起到资源优化规制的作用,它是高校资源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方面,为此,要在网络传播过程中应该科学的进行信息整合,而不是鱼龙混杂的同时进行信息传导。其二,无论网络信息传播的渠道形式多么灵活、多元,依旧需要工作者结合具体情况,有序进行生产条件的统筹化安排[2]。比如,某高校后勤管理教师利用网络渠道进行信息传播时,就首先是从网络传播手段的趋向定位层面上进行分析:(1)结合高校后勤管理的基本情况,相应进行后勤实践信息的集中化整理的传播沟通;(2)按照教学、学生管理、校园日常管理三个方面,实行社会信息资源的统筹性安排与多样化调整;(3)后勤管理教师进行各项工作安排时,除了利用大数据进行信息管理资源的分析,还结合个人工作经验,适当的进行生产因素的协调安排与最优化分配,进而将人文化理念之下的高校后勤服务工作做到最好。从高校教育工作安排的具体情况入手,合理有序的进行后勤管理工作的系统化分析和客观性整理,可以将网络信息传播高效率、结构化的特征体现出来;同时,高校教育工作的规范化引导中,有序做好各类工作要点的系统化分析,也可以帮助后勤管理教师形成一个清晰的实践思路,为后续工作的统筹性安排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二)合理应用网络传播渠道网络传播渠道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的运用起到了整合调节性作用,它是社会资源结构科学化规制与协调性安排的重要条件,但若教师不能很好的将网络传播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就根本无法将其作用展示出来。为此,教师一方面需要充分结合网络虚拟环境下信息迅速化传播的需求,一方面需要在具体工作实践期间不断的进行创新,这两方面均是合理应用网络传播渠道的保障性条件[3]。比如,某高校后期管理教师利用网络传播进行工作实践安排时,就主要是从网络传播渠道视角上寻求资源运用的方式:(1)教师在办公室综合活动安排环节上,直接利用网络信息程序,实行生产因素的多为化整合,并通过系列性程序安排法,将琐碎、细小的办公室工作内容串联起来,以提高办公室综合活动任务实践效率;(2)日常采购环节中,教师通过中微信、QQ的终端交流体系,直接对各个部分的校园工作实践情况进行了系统化收集,然后统一化进行采购资源、采购种类、采购数量等方面信息的统计;(3)日常教学资源发放、以及学生入校前的准备工作开展时,按照学生入校的数量,实名制进行资源领取。日常教学资源发放时,也应做好日常应用情况的在线记录,定期对后勤管理工作中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反馈;(4)日常工作安排期间,采取人工安全管理和终端监控设备协调同步的控制法,在校园安全监管环节发挥作用,做好校园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安全控制。同时,针对校园工作安排中的问题,也对应给予问题应对准备,以确保出现安全问题时可以及时处理;(5)校园内部人事档案信息统计、计算机程序开发等部分,均采取“一站式”资源管理法,在具体工作安排期间进行协调规制,结合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有序进行生产资源的统筹规制和协调性安排,避免校园后勤管理中网络传播渠道应用混乱。将网络传播资源巧妙的融合到高校后勤学生管理服务工作中来,在于结合高校日常工作实践的基本情况,协调而多元化的进行网络传播窗口的因素规制,它不仅可以减少社会资源探索中的阻碍,还能够促进社会资源开发层面的灵活性,是高水平高效建设实践战落实的具体表现。

(三)完善网络传播应用制度网络传播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融合,是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协调有序规制和优化配置的体现,但由于网络传播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则进行实际工作安排时,也应创建与其相互对应的管理制度作为实践性保障。一方面,网络传播资源在高校后勤管理中的运用,需明确何种网络传播方式可以起到信息传播助推性作用;另一方面,网络传播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的融合,也需要逐步提升资源实践能力,这样方可实现高校后勤工作网络传播工作协调化安排的效果。比如,某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网络传播化管理时,实践传播体系就进行了系列性应用传播管理制度调节层面的因素把握。本次工作协调而有序安排时的系列性策略可归纳为:(1)具体进行网络传播工作统筹性分析时,规定所有校园中运用的网络传播渠道应用均坚持正面性应用。即,严格禁止利用校园后勤管理程序开展校园日常事务之外的信息统计,不得以权谋私;(2)网络传播渠道在社会中的融合,在于结合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有序进行生产要素的多维化调节,形成后勤数字化管理。在线监管、以及网络传输渠道信息规制性审核等策略,严防高校后勤管理资源应用期间存在的隐藏性问题;(3)在校园网络传播资源运用时,应逐步提升后勤管理人员的能力,进而创建更多维度的产业资源规制体系。

上一篇网络伦理学

下一篇外向型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