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娱乐化范例6篇

新闻娱乐化

新闻娱乐化范文1

娱乐新闻是根据现代人的某种需要而生产出来供一部分人消费的信息产品。而娱乐新闻大行其道与我国的各种文化,社会因素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新闻的娱乐化在内容上偏重于软新闻,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与社会文化紧密相连,娱乐新闻生存的土壤也是它生存的土壤,并且在这个土壤里扎根更深.娱乐新闻包含在新闻的娱乐化大潮中,并且是主力军.我们要认真看待新闻娱乐化,遵循新闻规律.

关键词:娱乐新闻娱乐化新闻规律

乍一看这两个词组,似乎同出一辙,两者都是新闻,并且都有娱乐二字.但经仔细推敲,还是不难发现两者有不同之处.娱乐新闻主体在于新闻,有如体育新闻,社会新闻等,而新闻的娱乐化是当今中国的新闻传播业界的宠儿,它的定义和解释要比娱乐新闻复杂得多,所涉及的社会各方面以及成因都有其独特之处.

l娱乐新闻

近些年,中国的娱乐新闻可以说十分发达,“娱记”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生动的职业词汇,众多的小报和追星族给娱乐新闻提供了肥沃的生存土壤。从学术角度看,娱乐新闻肯定不同于过去我们习以为常的严肃新闻,甚至它与我们通常说的社会新闻也有很大区别。娱乐新闻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大的新闻品种.那么娱乐新闻的定义究竟是什么呢?它与一般社会新闻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从学术角度来看,从新闻到社会新闻再到娱乐新闻是有一种逻辑关系的.社会新闻与西方的软新闻有相通之处,现如今,我们看到的社会新闻即那些政治性较弱,人情味较浓,趣味性较强的新闻,大部分成为奇闻轶事的代名词,突出的是事件的反常性.如果说今天的社会新闻还符合传统的新闻定义的话,今天的娱乐新闻已经很难用新闻定义来衡量了。如果说受众需要的就是新闻,那么娱乐新闻无疑具有相当大的市场。但是,假如用经典的新闻定义来看,娱乐新闻不只是要素不全,它甚至更像是制作出来的新闻.它描述的新闻常常是静态的,是关于某些人物的某种变化,比如某个明星的头发形状又变化了,某个名人又有什么言论了。可以发现,明星绯闻占据了娱乐新闻的主体地位。娱乐新闻这个概念倒是非常容易与国外沟通,因为这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如果简单地描述娱乐新闻的定义,大约可以说,它是根据现代人的某种需要而生产出来供一部分人消费的信息产品。而娱乐新闻大行其道与我国的各种文化,社会因素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国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人们首先看到的是物质领域的飞速发展,市场经济进程的加速,刺激了人们长期被压抑的物质享受欲望和消费冲动,这样的情境容易使人失去理性,人们要求每件事情都能尽可能使自己满意,所以也要求精神生活方面尽可能的快乐,而娱乐新闻就很好地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从文化角度看,在社会转型期间,大众文化也风靡于世,将市民大众作为主要消费者,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手段.人们有一定闲暇和经济条件去满足文化需求,他们更多地关注细腻的生活,市井杂谈,关注离奇事件和琐碎新闻,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极好地放松自己的心态,缓解身上的重负和压力,于是娱乐新闻便有了它广阔的市场.

l新闻的娱乐化

什么叫新闻的娱乐化?与娱乐新闻相似的是,它在内容上也偏重于软新闻,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但不像娱乐新闻那样仅仅关注娱乐界的琐碎和明星逸闻,它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

那新闻的娱乐化何以在当下成为一种时尚呢?与娱乐新闻相同的是,它也与社会文化紧密相连,娱乐新闻生存的土壤也是它生存的土壤,并且在这个土壤里扎根更深.

首先,受众的需求给它生存的空间.当今的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是多元化的,人们渴望获得周围世界变动的信息从而利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人们的需求不再是过去那种政治味浓厚的信息,他们还需要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人们除各类信息的获取外,他们还希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新闻传媒能为他们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消遣。在人们对媒介投入过多关注时,他们反而觉得有些无所适从了.有相当数量的受众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忽视文化修养,甚至不能坐下来读读书,文化素养平庸,审美情趣低下,人们感觉越来越麻木,迟钝,不能深入思考,追求心灵感悟,而是更多地需求感官刺激,以求打破现实生活的沉闷单调,空虚无聊,而新闻的娱乐化更多地提供了一些轻松活泼的文化休闲方式,用戏弄搞笑,调侃玩耍的方式带给人们信息,满足了受众的享乐和游戏的心理需求.

其次,媒体的利益也促使新闻的娱乐化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进入市场经济后,很多媒体从原来的事业单位转向企业化经营,向市场要钱.要有利润,就必须创造出好的媒介产品,以迎合受众的需求.受众愿意看什么,媒体就得给什么,否则,无论你认为是多好的精品,只要不受人们欢迎,销售不了,一切都是空话.所以媒体尽量使自己的产品大众化,受众在文化方面的特殊兴趣引领着媒体传播的趋向,迎合受众,吸引手中的注意力意味着获得经济效益,对经济效益的渴求驱使着各家传媒尽力使自己所传播的信息能让受众满意.其最终结果是,传媒有意识地进行针对受众需要的娱乐化新闻传播.于是我们看到我们的传媒用很大的篇幅和黄金时段炒作某某导演和某某演员的花边新闻,某某明星又缠进三角恋,某某局长包二奶等等,黄豆大的事也炒成头版.除了迎合受众需求以外,媒体的利益还与一些企业,广告商相关.广告商掌握着媒体的经济命脉,决定了媒体的生存与否,而广告商是否投资一个媒体取决于这个媒体能否吸引受众,能否为他的投资带来最大的利益回报.在这里,吸引受众不仅是媒体的目标,也是广告商的衡量尺度,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传媒提供娱乐功能更是有了它坚定的方向,也因此压制了传媒的其他功能,新闻的娱乐化更是如鱼得水.

再次,是整个世界文化交流的结果,是一股世界风潮.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总汇,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人类所处环境不同,人文条件不同,所形成的文化必然有差异.西方国家注重个性发展,张扬个性,西方新闻价值的要素有:突发性,显著性,异常性,接近性,重要性,人情味等等.往往在报道时将空前绝后,耸人听闻的事件之类作为报道重点,以此来冲击和刺激受众的感官神经.而新闻的娱乐化从这个方面来看是大势所趋了,因为它张扬的是异乎寻常的感觉.施拉姆说过一句话:“几乎全部美国商业电视,除了新闻和广告(其中很大一部分也是让人消遣);大部分畅销杂志,除了登广告的那几页;大部分广播,除了新闻、谈话节目和广告;大部分商业电影;还有报纸内容中越来越大的部分——都是以让人娱乐而不是以开导为目的的。……几乎全部内容都有一种普遍化的游戏或愉快的功能”.文化的渗透是自然而然的,只要在传播领域偶然出现这样的潮流,而这样的潮流又恰好是迎合了受众的需求,可以给媒体和广告商带来利益的,所以它的扩张程度必然是很大的,渗透速度也很快.即使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但多种文化之间总有一个契合点,拿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来说,虽然与西方文化张扬个性不同,我们自古以来向往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相对重视集体利益,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们也开始慢慢接受西方文化,我们所作的一些电视节目娱乐性程度加深,也说明我们也开始重视个体,但这与传统文化也没有本质上的冲突,所以我们大胆接受,大胆结合自己的文化特点,形成了我们自己的一套新闻特色,而新闻的娱乐化也是其中之一.

最后,新闻的娱乐化能够大行其道,与社会的认可也有关.我们国家对新闻的控制体制还是较完善的,政府和社会舆论对于新闻事业的影响还是巨大的.新闻的娱乐化为什么能得到它们的认可呢?第一,人们既然对娱乐性的东西很感兴趣,那自然而然会对一些政治问题,社会问题的热情减弱,对政府,对社会的抱怨也会减少,社会安定的因素会增多,政府自然认可了.第二,新闻的娱乐化给媒体带来了活力,使其充分发展自身,媒体实力的壮大必然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他们靠自己生产的传媒产品完全可以养活自己,并且还为国家创造出很大的利润,政府的经济压力大大减轻,又何乐而不为呢?第三,整个社会都陷入在一种全身心地放松之中,自己尽可能地忘记痛苦,尽情享受快乐,逃避现实,缓解压力,在这样的舆论下,新闻的娱乐化也就顺理成章了.

l娱乐新闻包含在新闻的娱乐化大潮中

在前两点的论述中,分别就娱乐新闻和新闻的娱乐化的定义,成因作了一点探导.可以说,新闻的娱乐化所包含的内容更为宽泛,它代表的是一种潮流,而娱乐新闻作为新闻的一种,应当是包含在新闻的娱乐化中的.换句话说,新闻的娱乐化是作为一种现象存在的,而娱乐新闻可以说是一种现象,但更多的,更平常的是将它作为一个特定的新闻类别来阐述,它存在于新闻娱乐化的大潮中,是大潮中的最佳代表.因为不是任何新闻都可以娱乐化,娱乐化限定了新闻的题材和范围。只有社会新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等与娱乐业紧密相关的内容,才能做成娱乐化的风格。没见过国家大事、时政评论等(诸如两会、入世、领导人讲话等)做成娱乐报道的.而娱乐新闻首当其冲地应成为主力军.在这样的大潮中,新闻的真实性对娱乐新闻来说显得不那么重要,因为娱乐新闻关注的是受众的注意力,是一种注意力文化.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忽视新闻的真实性,毕竟新闻最基本的原则就是用事实说话,,但是为了追求强烈的对受众的刺激,可以适当做点新闻策划.比如1999年著名球星贝克汉姆与他的妻子维多利亚的世纪超豪华婚礼便借助了传媒的力量,大做文章,上演了一幕王子与公主的美好童话故事,引起了全球轰动,负责转播的电视台收视率达到了至高点,获得巨大收益,靠新闻炒作的夫妇二人迅速窜红,而观众也满足了自身探究明星生活的欲望,可谓一石三鸟.媒体对此次婚礼的关注也从侧面生动反映出时下新闻界流行的娱乐化倾向,尤其是体育新闻的娱乐化倾向。人们似乎越来越习惯于忽视严肃新闻,而乐于以轻松心态阅读娱乐化的新闻,满足自身的好奇心、窥探欲。关注明星,并不关注其演艺成就,而是关注其兴趣爱好、诽闻逸事等私生活。贝克汉姆结婚的新闻中就包涵着诸多娱乐化要素:球星结婚本来就是体育类报纸关注的题材,属于体育赛事报道之为颇有娱乐性的“软新闻”;小贝本人长相俊朗,有明星气质,跟出生名门的也同是明星的辣妹结婚,不免令人感到好奇。从这个角度看,这场婚礼既是体育新闻,更是娱乐新闻,也很好地说明了新闻娱乐化的大势所趋.

l对于新闻娱乐化的一点担忧

新闻的传播规律是十分清楚的,那就是:真实性、准确性、权威性、可信性。如果新闻的娱乐化很好地遵循这些传播规律,它发展的空间还是很大的.但是这样的尺度很难掌控.有的媒体为了迎合受众的、特别是商家的关爱,竟然把新闻的根本性质改变了,使新闻报道混同于娱乐行为,生活的真实反映似乎可以是任何个人的道听途说、随意铺排,甚至可能是传播者的主观想象或者精心制造。有的貌似自我解嘲,有的近乎私塾讲古,有的好像编顺口溜,有的竟如调侃玩笑,哪里有一丝一毫的信息共享,哪里有一丝一毫的言之凿凿?新闻节目,各有各的形态,各有各的性质,硬是让所有新闻报道承担娱乐综艺节目的任务,是南辕北辙的,是毫无道理的。不分青红皂白,不问高低深浅,一切以主观意志为转移,不是严肃的、负责的传播者应有的态度。真正的好的新闻节目,也要注意角度、讲究形式。角度新颖、形式完美,自然会给人以认知共识、愉悦共鸣的魅力,可感可信,回味无穷。

所以,在如今的新闻娱乐化的大潮中,无论是做娱乐新闻,还是别的新闻,最低限度都不能忽视新闻的基本规律,否则,即使获得一时的眼前利益,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必然祸害无穷.新闻传播在逐渐走向世界,在那里,充满了激烈的竞争。真实、准确、密集、迅捷、高超、美感,将成为竞争的焦点。稍有不慎,就会"一失足成千古恨",或被遗忘,或被淘汰,很难"东山再起",重振雄风。不要被眼前的既得利益所迷惑,不要被浅薄的狭隘认识所束缚,,尽力放开目光,加快步伐,遵循新闻的规律,勇敢地、坚定地向前走去,一定会有美好的未来!

参考资料

杜荣进等.中外新闻采写借鉴集成1990

刘宏娱乐新闻到底是不是新闻中华传媒网2002

林晖.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

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新闻娱乐化范文2

关键词:新闻,娱乐化

 

当前,全球新闻的娱乐化现象越演越烈。

在西方已出现了用一个全新的概念-infortaiment来表述。该词由information(信息)和entertaiment(娱乐)构成,充分说明了娱乐和新闻之间的融合现象。1998年底,美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对美国16家主流媒体20年来的新闻报道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在1977年,传统的硬新闻与娱乐新闻比例为32%比15%,而1997年这个比例为25%比40%。如今,新闻娱乐化现象不仅在都市报中盛行,在严肃类报纸、电视、网络媒体的报道中也同样时有所见。在一些电视读报节目中也出现了娱乐化的读报现象。

对“新闻娱乐化”概念,目前学界还没有一个标准的或者令人信服的定义。概要的说,新闻娱乐化一是指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注重报道名人趣事、带煽情性、刺激性的新闻、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或者将硬新闻软化处理,寻找时政、经济、法律、国际新闻中故事性强的元素突出描写。二是指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描述,通过描述新闻中有趣的故事、情节、细节,使各种新闻内容衍变为趣味性、戏剧化的新闻。

那么新闻娱乐化究竟是如何产生的?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媒介的商业化运作。市场经济对媒介而言的最大变化是在消费者领域确立了新闻产品的消费者-受众的主体地位,在生产者领域确立了媒体自负盈亏的独立经营者的地位,新成立的都市报市场化程度尤其高。于是媒介从原本绝对意义的引导受众转到引导、迎合并存,市场理念开始与新闻理念并重甚至超出。在商业化操作的过程中一些矛盾“服务”的对立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新闻娱乐化现象。

2.经营主体地位的确立与经营实力的落差。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使市场理念介入媒体,媒介要独立经营,自负盈亏。这迫使媒体必须执行商品的大多数通用原则,必须遵循市场需求。然而中国传媒发展历程短,在计划经济时期又由政府“包办”,在资金、人才、理论研究上都缺乏积累,媒体的迅速扩张造成这类资源更加紧缺。一些都市报仅仅在获取一笔启动资金后就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到自负盈亏的阶段,而通常一个媒体的培育要经历3年的亏损期。

3.市场导向观念的确立与竞争理念的不成熟。“消费者、市场、生产者”关系的成立为媒体确立了市场导向原则。许多都市报有别于原来省市媒体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其从“市场”出发,以大众化、通俗化取向,内容以贴近性、娱乐性、服务性为特征。市场观念、受众意识已深入人心。但是中国市场经济改革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市场经济观念的确立同时市场观念却不够成熟。媒体遵循市场导向,却不擅长市场定位、市场细分、如何开发市场需求等。大多数媒体还停留于四处考察、照搬照抄、一味效仿“成功者”的阶段。

4.受众心理。具有娱乐化色彩的新闻,由于它的趣味性、刺激性,很容易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主题,受众的从众心理将导致更多的人在媒介中寻找相关的新闻阅听。媒介想引发受众的共鸣,进一步拉近和受众的距离,毫无疑问要抓住受众的心理,满足受众的好奇心。

对我国新闻娱乐化的现象,有人戏称是明星代替了劳模,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理论,娱乐覆盖了文化。新闻娱乐化现象有五点表现:一是误导性和煽情化;二是极力追求情节化;三是新闻报道“星”闻化;四是悲剧事件幽默化;五是舆论导向功能淡化。

新闻娱乐化有哪些影响?新闻娱乐化是一把双刃剑,一面是大大增强了媒介功能,产生了“新的新闻叙述方式”,扩大了受众面;另一面则是媒介商业化导致了“传播者对获利性比对文化质量更加重视”,由此容易使新闻产品庸俗化,导致媒体公信力削弱。当代,新闻产品的商品性日渐显现,大众传媒让“产品”吸引众人眼球从而增大注意力经济之效益的“独门武器”就是——传播智力要求低但娱乐性含量高的媒介产品。于是,经济领域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在传播界衍生出自己的“格雷沙姆法则”:在争夺受众的竞逐中,正规的严肃新闻遭遇煽情性、畸趣性、丑闻性的劣质新闻的排挤甚至驱逐。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就我国20世纪90年代崛起的娱乐新闻而言,为什么娱乐圈八卦新闻会风起云涌,“炒作”产品风行天下,在大江南北的众多媒体上占有一席之地,成为版面编辑眼中的香饽饽,也成为受众市场的抢手货。然而,媒体恰恰是在制造这种低质量的伪新闻产品的过程中,由真实、准确、价值、权威构筑起来的媒介公信力正在削弱、削减。新闻娱乐化倾向的负面影响也正在于此。如果新闻媒介把握不住娱乐化的一个“度”,过分放大新闻产品的商品属性、娱乐属性,从而淹没、扼制了新闻的基本规律,其结果必然是扼杀了新闻媒介作为社会第四权力的公信力和人类社会守望者的崇高身份。猎艳逐奇,追求感官轰炸、暴力刺激,热衷对社会畸形现象的渲染,这种唯收视率为王、唯受众面为单一动机的传播目标,将新闻的大众化沦落为庸俗化,将通俗化扭曲为媚俗化,导致媒介传播中的信息含量简化,信息传递功能弱化,与受众基于生存、发展的信息需求背道而驰,终会遭到市场的唾弃。单一着眼于“眼球经济效益”的新闻报道,是以牺牲新闻基本准则为代价,必然助长社会的“畸趣”心理,遮蔽对社会重大事件的关注度,从而减弱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预警功能。

新闻娱乐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有:

1.新闻庸俗化。新闻娱乐化确实给人们带来了一些消极、不利的影响。比如在莫斯科人质事件报道中,一些媒体在报道和标题处理上就有很强的娱乐化倾向,什么《莫斯科上演“倩女幽魂”女人质手机传情荡气回肠》,什么手机有奖竞猜“有多少名人质”等等,以别人的痛苦来取悦受众。许多娱乐新闻、体育新闻也热衷于报道明星名人的隐私,有的还滑向色情。如一则体育报道:孙继海和李铁分别代表己队首次出场,孙打入一球,李吃了一张红牌,标题竟做成《初夜:进入或者见红》,恶俗到了极点。

2.新闻媒体社会责任的丢失。有学者认为,一些媒体不断推出娱乐性的文章或节目使大众在不用动脑筋的乐与笑中,放松或放弃了理性判断和世界观的重建的意愿,放逐了对生活的反思以及对人生真善美的价值判断。媒体把主要精力放在寻求新闻的娱乐消遣价值,不但不能发挥休闲作用,还会弱化媒体的社会功能,削弱媒体的喉舌功能,削弱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

3.职业道德的下滑。由于以娱乐化为指导,使得一些记者编辑在新闻报道和标题制作上挖空心思地寻找娱乐性,热衷于搜集道听途说的资料,放大事实,强扭角度等等,把求证务实的职业精神丢到一边,违背了一个新闻工作者起码的职业道德要求。

如果传媒充斥着娱乐,只关注新闻的娱乐功能,沉溺于传媒所提供的信息的狭隘境界里,满足于传媒牵引下自我营造出的五彩缤纷而又子虚乌有的梦幻世界,并以媒介提供的信息作为指导自己思维和行动的依据,将会对受众产生误导,同时也会影响媒体其他功能的发挥,削弱甚至丧失了媒体应有的传递信息、沟通社会的主要功能。更严重的是新闻娱乐化倾向还会导致媒体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一味追求假恶丑现象公诸于众,勾引受众猎奇心理,而把真正的警示作用抛之脑后,最终获得暴利,使新闻成了沽名钓誉的工具而走入歧途。

那么未来的新闻事业将何去何从?我们又应该如何面对新闻娱乐化现象呢?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更加文明的社会,人们追求的是高尚健康的文化,而不是低级媚俗的文化,中国媒介不能一味的、一窝蜂地走新闻娱乐化道路。新闻媒介以有利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为最高宗旨。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必须讲究经济效益,但社会效益始终是它追求的第一目标。我国的媒介具有上层建筑和信息产业的双重属性,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轮并进,始终要强调媒介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为人民服务,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保证严肃和高质量的媒介新闻始终占领着我国媒介的主阵地。这样政府和社会对新闻媒体的监管显得更加不容忽视。

新闻娱乐化范文3

1.受众的需求众所周知,媒介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同时也具有娱乐的功能。受众一方面从媒体获得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有用的信息。另一方面,受众也通过从接触媒介放松自己,因为受众面对方方面面的各种压力太多太大了。而新闻娱乐化恰恰能够满足受众消遣娱乐的意愿。新闻娱乐化采取各种手段来与受众产生共鸣,缩短与受众的距离。新闻的娱乐化更多地采用较为轻松活泼的形式将信息传递给人们,满足了受众的休闲娱乐的需求。

2.西方新闻娱乐化的影响新闻娱乐化在西方早已由来已久。早在历史上的黄色新闻时期,媒体为了获取最大利润而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进行竞争。在内容上黄色新闻注重煽情,特别关注犯罪、绯闻等,甚至是耸人听闻的内容,以此来博得受众的眼球。时至今日,很多的媒体将新闻娱乐化看作抢夺受众制胜的法宝。因此,伴随着与西方交往的扩大,西方国家新闻娱乐化的倾向必然会对我们的新闻媒介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新闻娱乐化的正负效应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新闻娱乐化的存在和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符合新闻传播的客观规律,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从新闻娱乐化的长期影响和结果来看,其负面影响是相当大的,是不可忽视的。

1.新闻娱乐化的正效应新闻娱乐化改变了以前那种死板的、教条的说教方式,而代之以较为轻松活泼,幽默诙谐的方式来传递信息,而且传播的内容也更加贴近受众。新闻娱乐化迎合了受众的接受心理。受众乐于以娱乐化的方式来接收信息,这样,受众既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信息,同时又愉悦了自己的身心,如此以来受众何乐而不为呢?尤其是在当前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情况下,受众越来越需要以一种较为轻松的方式来获取信息,同时也要在这种轻松获取信息的时候来缓解自己的紧张心情。而新闻娱乐化恰恰能够满足受众的以上需求。

2.新闻娱乐化的负效应新闻娱乐化满足了受众的某些方面的需求,但是新闻娱乐化不可避免地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娱乐化的新闻在内容上,尽可能的选择受众乐于接受的具有娱乐性质的内容,而对有些重大事件却置之不理,虽然一时满足了受众的某些需求,但是,这实际上是本末倒置了,从长远来看,新闻娱乐化使受众的利益遭到损害。众所周知,新闻传播不仅仅只是具有娱乐的功能,实际上,新闻传播的主要功能是传播信息,而并非为娱乐功能。新闻娱乐化使媒体的传播功能发生了异化,进而削弱了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可以说,新闻娱乐化发展下去的一个结果必然是使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大大降低。

三、结语

新闻娱乐化范文4

【关键词】新闻娱乐化 定义 语言能力 应对 受众

一、新闻娱乐化的定义、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1.新闻娱乐化的定义。百度百科上对新闻娱乐化是这样定义的:所谓的新闻娱乐化,第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或尽力使硬新闻软化,即“所谓的硬新闻软着陆”。新闻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注重报道名人趣事,带煽情性、刺激性的新闻以及体育新闻等等;第二,是指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描述,通过描述新闻中的故事、情节、细节,使各种新闻内容演变为趣味性、戏剧化的新闻。这种娱乐方式和娱乐精神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渗透就形成了新闻娱乐化。

2.新闻娱乐化的现状、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广播电视新闻娱乐化在中国的起步与发展也是顺应了时代的变化和迎合了受众的需求。大众文化的兴起,使受众对广播电视节目形态的渴求趋向越来越丰富,单一的节目形态已经无法满足受众越来越高的审美水平。而在近几年中,由于受众越发地希望能在广播中听到、在电视上看到放松身心、获得乐趣的内容,娱乐开始逐渐占据重要地位,娱乐方式和全民娱乐精神也开始日渐渗透在各种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中,这便是所谓的广播电视新闻娱乐化倾向。无论是在民生节目还是体育新闻中我们都不难发现娱乐化的身影。

随着这一现象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将新闻娱乐化的特点概括为以下三点:一是内容上注重软性新闻,二是着力挖掘硬新闻中的娱乐性因素,三是形式上强调吸引力。这三个特点也正是新闻娱乐化现象喜闻乐见的关键之处。也正是以上三个特点,使得新闻娱乐化衍生出一些常见的问题。虽说这一现象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满足受众娱乐化的心理需求,但是随着新闻娱乐化的普遍和发展的迅速,在某些节目中不知不觉改变了新闻娱乐化的原样,比如假新闻现象时有发生、娱乐化被人们误解为低俗化和庸俗化。这期间的原因有很多,包括一些媒体为了迎合受众的喜好,贪图一时的经济利益肆意歪曲新闻娱乐化的本质的恶劣现象,某些大众的审美低俗让低俗文化钻了空子。因此如何保持其特点向着健康长远的方向发展,对社会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必须引起我们极大的关注。

(一)新闻娱乐化衍生虚假新闻的现象。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随着新闻娱乐化现象的蔓延,一些自媒体为了迎合受众好奇的心理,为了得到最大化的商业效益,肆意编造虚假新闻。这难免会让整个社会对新闻娱乐化现象本身产生误解和负面的理解,但是我们必须澄清一点,就是新闻娱乐化虽说渗透着娱乐精神,但是终究要遵循“真实是新闻节目的生命”这样的真理,新闻节目就是要用事实说话。新闻娱乐化表现为一种不同于以往的节目形态,但本质终究是新闻节目,只不过是报道中侧重于一些带有娱乐性的新闻,在其表达方式和内容的侧重点创新的同时还是要坚决遵循真实性的原则。切忌为了娱乐大众,吸引受众的眼球而夸大或是编造新闻事实。主持人在新闻娱乐化现象中应提高警惕性,做好节目“把关人”的角色,提高对新闻的鉴别能力,遵守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有取舍、负责任地报道新闻。

(二)广播电视新闻娱乐化绝不是庸俗化更不是低俗化。新闻娱乐化中的娱乐化不是庸俗化更不是低俗化,这一点需要明确纠正。大众文化时代,受众需要与自身生活联系紧密又带有一些娱乐性可以放松身心的通俗的新闻,但是我们也要知道,通俗与低俗或是庸俗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媒体提倡电视节目形态多样化,丰富荧幕,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媒体却走向了另一个反面,就是将庸俗的、低俗的没有任何社会价值的新闻大量地堆砌。我国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博士生导师张国良教授说:“[媒体]方向感不强,或者说,方向有点偏,过去是政府管得太紧,现在是太偏于市场,媒体要分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要,但是一定要有个道德底线。”这里面提到的道德底线就是我们提倡高雅的大众文化,抵制低俗文化和庸俗文化。

若节目在表现形式上片面追求煽情性、刺激、悬念、血腥等等没有任何价值的新闻,主持人在节目中毫无忌讳地运用大量的低俗语言,这无疑是亵渎了新闻娱乐化的本质,受众对于这类视觉和精神上都有强烈刺激的新闻虽在短时间内非常感兴趣,但是长此以往地接受这些低俗、庸俗的信息,没有任何获益的感觉,就会对节目本身产生怀疑,也就导致了公众目前对新闻娱乐化现象的质疑。同时主持人在节目中报道低俗、庸俗新闻时,不但不会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反而会起到负面影响。更严重的是,由于目前广播电视节目的受众群体广泛,对青少年的身心成长也会造成恶劣的影响,久而久之,大众会排斥新闻娱乐化,将新闻娱乐化现象误解为是低俗文化的传递途径。因此主持人在应对广播电视新闻娱乐化要始终秉承报道有道德底线的具有娱乐性新闻,而不是庸俗的低俗的新闻,同时注意自己的措辞。

二、主持人应对新闻娱乐化现象需要具备的语言能力

应对新闻娱乐化现象时主持人拥有极强的语言能力会为整个节目的效果加分添彩。因此在应对新闻娱乐化时,主持人应具备怎样的语言能力是本文的重点研究部分。首先,一个主持人的魅力恰恰是从他的语言表述中散发出来的。主持人代表所在媒体的形象,是一个节目的名片。因此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在应对新闻娱乐化现象会具备极强语言能力,具体表现可主要分为以下两点:

首先对于新闻娱乐化现象,公信力和权威性非常重要,在主持人主持节目的过程中要做到规范严谨,让受众信赖你、追随你。其次,新闻娱乐化现象需要主持人具备幽默的语言能力,同时能够恰到好处地拿捏分寸,做到适度的幽默。不单单是“传声筒”,而更多地是充当一座桥梁,是受众和节目之间的“连心桥”,以浅显易懂的、幽默的语言辅助观众来感受新闻,把新闻播报形式转化为个性化的语言,风趣幽默地与观众交流互动,把新闻娱乐化的精髓娱乐性充分发挥出来,保持幽默的风格,同时把幽默发挥得适时适度。

1.扎实的基本功是准确传递信息的保障。由于新闻娱乐化现象以报道娱乐味性新闻为主,因此要求主持人的语言表达要与节目内容相契合,对应的需要轻快流畅的表达,发挥即兴语言能力和组织能力。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若不加规范和注意,主持人的语言极有可能出现过于放松而忽视基本功,出现发音错误、用词不当、语病、表达过于随意等问题。这会影响到新闻的真实性以及干扰受众对新闻内容的理解。在节目中,如遇到需要引起高度注意或是容易混淆的内容,主持人尤其要特别注意,可以通过重复、强调、举例诠释等方式杜绝语言不规范的现象。简而言之,主持人语言的准确规范在新闻娱乐化现象中十分重要,这也是播音员主持人发挥个性的前提。

2.适度的幽默是生动表现内容的手段。在新闻娱乐化现象中主持人能在节目中把具有娱乐性的新闻幽默地表达出来无疑是锦上添花。但能够适度地把握幽默,把新闻中蕴含的娱乐性极致地表达出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幽默的把控能拿捏有度更是难上加难。这需要主持人有极强的表现力和对语言的控制力。首先新闻娱乐化节目中需要主持人还原新闻事件,切中主题,抓住体现娱乐性的关键点,那么主持人在节目中就不能铺天盖地地做大堆的铺垫,主题不明确,把观众搞得一头雾水,需要受众自我理解自我消化。其次,主持人也不能不给受众喘息的时间,滔滔不绝地自说自话,过度个人主义,抢尽风头,没有与受众交流也难以使娱乐性体现。

幽默是新闻娱乐化现象受欢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主持人想要做到幽默可以通过运用浅显易懂且生动形象的语言去实现,由此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倍加亲切,这也让受众更加直观地感受新闻。把新闻事件能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清晰地表述,也有利于受众不自觉地进入主持人用语言营造的一种氛围当中,对新闻事件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和了解,身临其境,引发共鸣。

总之,新闻娱乐化迅速发展的当下,播音员主持人只有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才能做到在节目中应对自如。同时,在新闻娱乐化节目发展的现状来看,着实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受众对这种节目形态喜闻乐见的同时也提出了内心对主持人更进一步的要求,因此主持人的语言能力的不断完善和进步,是推动新闻娱乐化现象向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所以我们必须清晰地分析它、认识它进而完善它,才能让这种现象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本溪广播电视台)

新闻娱乐化范文5

一、政治原因

目前新闻娱乐化泛滥的原因之一,是政治原因。在我国,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新闻行业的娱乐化一直受到有关政策法规的限制,新闻报道中更是不允许出现娱乐性成分,但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政策环境的日渐宽松,特别是对传媒性质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化,情况迅速发生了改变。娱乐功能被视作新闻传媒产业的一部分,大量的娱乐报道、娱乐版面、娱乐节目开始出现,新闻报道也开始呈现出一定的娱乐化趋势。

新闻娱乐化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逐步完成的。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中国传媒迈出了产业化步伐,成为“眼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党报党台仍承担着正确的舆论导向和道德建设的重大责任,仍然承担着宣传意识形态的教化功能,但它们旗下的子报子台性质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政府机构或事业单位转变为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尽管它们一方面要或多或少地承担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责任,而另一方面,它们关注的更多的是受众需要的信息。

改革开放前,传媒的主要功能是单纯的宣传教化功能。改革开放后,传媒在注重发挥政治教化功能的同时,重心开始向注重经济效益的方向转变。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现在,传媒已经悄悄完成这一转变,一旦传媒完成这一转变,在自我控制上传媒便有些“力不从心”,于是便在新闻娱乐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对新闻传媒的娱乐化,官方采取了默许的态度。新闻娱乐化可以消解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矛盾,缓解民众过高的政治热情。娱乐是受到大多数人欢迎的传媒产品,对融洽社会各阶层关系可以起到剂的作用。由于新闻娱乐化不挑战现存社会的各种规章制度,所以有其生存的政治空间。①

作为大众代表的西方新闻传媒,与政府在某种程度上是处在对立状态下的,因此才有第四种权力之说。大众通过传媒对政府进行指责、批评、监督,从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是,中国的新闻事业与西方的新闻事业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我国,政府与大众不是处于一种对立状态,政府与大众的基本目标是共同一致的,政府更是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然而,由于我国进行的改革开放是前人从来没有实践过的,很多时候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这种摸索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产生一些问题,公众因此也难免会有一些不满情绪,产生一些抱怨,发一些牢骚。当牢骚、抱怨和不满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便会给社会制造出不稳定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娱乐化可以放松人们的紧张情绪,释放人们的焦躁不安心情,同时也可以转移人们的注意力,这样,政府的压力便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减轻。显然,政府不希望新闻传媒每天关注最敏感的社会难点问题、热点问题乃至疑点问题,如果传媒紧盯着这些敏感问题不放,势必会激化矛盾,给社会造成不稳定因素。由此产生的结果,对社会经济发展不仅不能起到推动作用,反而有可能影响和妨碍社会的发展。传媒不过分关注社会最敏感的问题,不给政府施加压力和制造紧张气氛,政府便可以一心一意推行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

由于不挑战现存社会制度,甚至与我国的现行政策有着某种程度的暗合,新闻娱乐化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政策的默许。另一方面,由于新闻娱乐化有面向市场的重要价值指向,其形式上的自由度大大增强,内容的选择也颇具自主性,新闻管理就显得力不从心,新闻有游离于政治意识形态控制之外之嫌,更多地倒向大众、倒向市场,新闻的监督作用减弱、“喉舌”形象有所改变,但是,却有效地转移了受众的视点重心。新闻因“娱乐”而走向大众,远离政府;新闻同样因“娱乐”走向政府,远离大众。这样,新闻娱乐化就成了政府与大众同谋的产物,新闻娱乐化成了社会发展的文化上的内在需要。②

二、经济原因

新闻传媒新闻娱乐化的根本原因,乃是新闻传媒市场化和商业化,是市场经济特定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而经济原因又产生于受众接受观念与兴趣的变化。

随着新闻体制改革及中国传媒产业化进程的深入,新闻传媒面对社会的姿态发生了巨大转变,从传者本位向受者本位转变,逐渐由你应该了解什么或我想让你知道什么变为你喜欢什么或你想了解什么,我就为你报道什么。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子报子刊子台等市场化的传媒是最先适应这种变化的新闻传媒。

受众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从社会群体构成特点来看,受众由于政治背景、经济地位、社会地位、职业特征、文化水平、个性心理、地域特点的不同,会产生特定的、满足其自身的需要,不同的受众对不同的新闻信息存在着相异的兴趣。另一方面,受众也有着共同的社会需要,受众的心理需要在某些方面也具有相同的兴趣,即受众超越了人的阶层、地位、职业、学历、地域等社会属性的兴趣。受众最广泛的普遍兴趣是非社会属性的兴趣,如好奇心理、求异心理、求快心理等,主要就是与、、冲突、猎奇等有关的本能兴趣。传媒的新闻娱乐化,无论是在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在新闻的表现上,都正好满足了人们的这些“原始兴趣”。这些“原始兴趣”主要就是感官刺激的兴趣,比如“美女”、“血腥”、“暴力”、“绯闻”等等,这些新闻信息往往能引起受众的普遍兴趣,激起受众的“共鸣”,在新闻传媒中,这些新闻往往能挤占报纸最重要的版面位置,挤占电视和广播最重要的、大量的时间段。

从受众接受传媒信息的行为看,受众接受大众传媒的基本动机主要有两点:一是有用,二是娱乐。在社会转型期,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工作节奏加快、压力增大,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常常感到手足无措、困惑彷徨,急需消除心理上的疑虑、寂寞等不良感觉,减轻心理的苦痛,消除生理上的疲惫和劳累,刺激神经和感官,只有经过娱乐化处理的新闻和信息才能满足受众这样的需求,因此,受众对新闻的娱乐化需要日益迫切,日渐增多。

新闻传媒从传者本位向受者本位的转变,一方面顺应了时展的需要,符合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但另一方面更是出于传媒市场化的需要,其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是为了利润。新闻传媒要赢利,必须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以换取广告主的广告。对于商业性或具有商业化倾向的传媒,市场逻辑成为主宰,发行量、收视率等标志着受众群的量的指标,已成为生命线。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原则转化为对受众群的追逐,而传媒产品生产和销售也不可避免地执行市场经济商品的大数原则和

通用原则,即什么商品最好销,消费群最大,就生产什么。③与此同时,新闻的专业化逻辑则让位于市场逻辑,处于受摆布的地位。

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人们的兴趣和观点以及利益要求各异,但还是有相对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娱乐。显然,智力要求低但娱乐性强的新闻最受受众欢迎。正如美国著名报人威尔・欧文所说:“公众想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不必费心考虑如何提高国民意识。”因此,名人趣事、花边新闻等逐渐排挤严肃的政治新闻、会议报道,窥视性的丑闻、煽情新闻、暴力事件以及灾难性事件在新闻传媒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大,占的版面位置越来越大,占的时间段越来越多。新闻传媒也因此产生了自己的格雷沙姆法则,即经济领域中“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变种――在争夺受众的竞逐中,出现诽谤性丑闻和煽情新闻排挤严肃新闻的倾向。④

就新闻娱乐化的未来发展趋势而言,新闻传媒的新闻娱乐化可能只会愈演愈烈。据美国学者预测,休闲、娱乐活动、旅游业将成为下一个席卷全球的经济大潮。尤其以传媒为核心的文化娱乐产业,更成为21世纪令人瞩目的暴利产业,因此,如果管理部门不加以严格限制,新闻传媒的新闻娱乐化现象将会更加严重。

新闻传媒热衷于娱乐化的新闻报道,除市场需求之外,也有自身普遍实力不足的因素。硬新闻采编在政策、人才、技术、资金上都有难度,即便是身边发生的事件,也很难抢到第一时间报道、独家报道或者是独特视角。于是,众多传媒退而求其次,发展或看好一般的社会新闻、体育新闻、无关痛痒的小新闻,诸如名人趣事、花边新闻、暴力或色情等新闻,因为它们对传媒议程设置要求相对较低,影响也不会太大,所投入的财力、人力也较少,这也是传媒选择走新闻娱乐化道路的原因之一。

三、文化原因

新闻传媒新闻娱乐化产生的文化原因是大众文化的盛行。中国新闻传媒的出现,实际上是主流文化或者说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转变。新闻传媒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是以服务大众、满足大众、一切以大众为依归为宗旨的。因此与其说是新闻传媒顺应了整个社会大众化的趋势,毋宁说是新闻传媒主动选择了大众文化为自己的媒体文化。

所谓大众文化,是指“在工业社会中产生的、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通过现代传媒传播的、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的、集中满足人们的感性娱乐的文化,大众文化是现代社会快节奏、高效率、方便、时髦、流动的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它是现代工业社会背景下所产生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这就是大众文化的特征和本质。⑤

大众文化与传媒之间是一种共生关系――大众文化为传媒提供了丰富的传播内容,而传媒为大众文化提供了广泛散布的传播平台。在一定意义上,传媒文化与大众文化是同义语。⑥大众传媒制造了大众文化,同时它又是大众文化的载体。大众文化成为市场经济时代的文化主流,大众化、娱乐化也就成为现代传媒的主要特点。

从性质上看,大众文化是一种商业文化和市民文化,是现代工业与市场经济的产物,追求工业化、市场化,以关注时下的感受状态为目的,创造短暂的流行时尚。因此,消费性和享乐性是其主要特征。大众文化奉行的信念是:大众社会不需要文化,只需要娱乐,娱乐行业提供消费品就是为了让社会享用。商业动机与大众社会的消费趣味决定了它将顺应市民的文化消费需求。由于大众文化商业性和市民性特征,传媒的质与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通俗类、娱乐类的传媒异军突起,发行量和收视率飙升,其中最能体现大众文化特征的新闻传媒成为传媒发展的主力军。新闻传媒的繁荣期正是大众文化的盛行期,新闻传媒与大众文化在商业上一拍即合。⑦

从内容上看,相对于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的内容具有平面化、浅薄、无深度、感性、娱乐,甚至低级趣味等特点。大众文化远离意识形态、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拒绝崇高和神圣,摒弃“严肃”、并消解价值、消解意义,追逐平面化、零散化和享乐化。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现代商业社会,人们为社会生活紧张的节奏所困扰,渴望轻松、渴望解脱,于是大众文化以“娱乐”的方式承担了精神宜泄与慰藉的功能。大众文化以满足人们的感官享受为目的,通过灌输一些娱乐性、刺激性强的内容,释放人们的某种紧张情绪或压抑心情,使人们逃避现实世界。

在大众文化的影响下,在利润最大化原则驱动下,新闻传媒对大众文化疯狂追逐,对其娱乐功能极力强化,这使新闻传媒的内容变得肤浅,显示出享乐倾向和游戏特征,造成文化消费的媚俗低级倾向,削弱了文化的社会功能。新闻传媒对大众文化娱乐特性的强化必然会增加受众的被动性,在给人们带来瞬间感官愉悦和满足的同时,造成感望的泛化,导致人的生存意义的虚无和生存根基的沉沦,干扰了受众对社会生活的认知和判断,同时也降低了受众的审美能力。⑧

注释:

①④朱文丰、罗应纯:《我国大众传媒新闻娱乐化现象探源》,《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

②朱秀清、张艳梅:《新闻娱乐化:新的新闻存在方式的自然生成》,《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5(2)。

③林晖:《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3)。

⑤邹广文:《社会转型期的大众文化定位》,《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6)。

⑥禹建强、李永斌:《对传媒制造大众文化的批判》,《国际新闻界》,2004(5)。

⑦⑧刘寒娥:《试论新闻传媒的“新闻娱乐化”》,《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3(4)。

新闻娱乐化范文6

关键词:新闻;娱乐化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新闻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和或缺的一部分。新闻,传播着政治思想、社会生活和金融经济等信息,使广大人民群众解生活中发生在身边的各类事件,加强了人们对所报道的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理解和认识,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文化等方面的水平提高也有很大帮助。网络传播具有信息化、全球化、实时性、互动性等优势,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不断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电台、报纸、电视台之后的又一种重要媒体[1]。这四种媒体代表着我国的主流媒体,是我国新闻传播的主要方式。在我国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市场竞争力不断加大,新闻娱乐化成为媒体的主流发展方向。

1 新闻娱乐化给新闻和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

新闻日益趋向娱乐化给新闻和社会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影响。在市场压力不断加剧的环境下,媒体竞争也日益激烈,使得媒体不断变换形式,应对竞争提高收视率和关注度。这样的竞争也使得新闻不断地发展,打破传统模式,以新颖的形式来满足观众的需求。多样化的新闻形式,能全面的宣传和讲解各类信息知识,生活事件、法制新闻、体育信息等无一不起到这些作用[2]。通过这些新闻信息,我们能够加强自身知识的广度和宽度,同时还可以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对自身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有很大帮助。在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中,人们无论是从心理上还是从生理上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压力,为能够减轻情绪负担缓解心理压力,人们必然会选择娱乐性新闻。因此,一味的否定新闻娱乐化也是一种错误的行为,应从中看的,它对社会,国家和个人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推动。

2 如何正确引导新闻娱乐化方向

2.1 新闻仍要有一定的严肃性和政治性

任何一枚硬币都有正反两面,新闻走向娱乐化也不例外。在媒体的激烈竞争中,一味的追求高收视率和高关注度,就将严肃性新闻删去或减少也是不可取的。新闻媒体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群众传播信息的工具,可以通达社情民意、传递人文关怀、凝聚百姓意愿[3]。在密切党群关系、倾听群众呼声、体察国情民意、反映现实生活、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环境等方面,新闻的社会作用尤为重要。因此,新闻仍要有一定的严肃性和政治性。

2.2 新闻仍要有一定的公信力和真实性

公信力是传媒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在社会和群众中的信誉度。代表着媒体的重要形象。新闻的内容是影响媒体公信力的重要因素,如果新闻不能够实事求是的报道或者报道一些低俗的事件,群众对媒体的信任度会大大降低,致使群众对媒体丧失信心,无法真正相信新闻的真实性。

2.3 新闻要减少和避免娱乐低级庸俗化

新闻娱乐化现象中,出现的一些低俗的,不利于良好发展的报导应当减少或删除。通过增加一些良性报导,帮助观众减轻压力,提高各方面水平才是新闻娱乐化立足的根本[4]。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实用的政治决策需求对人们的生活越来越重要,其中大部分还是属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严肃性内容。可见新闻娱乐化也不是新闻发展的唯一重点,要从多元化的角度发展新闻。

2.4 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具备专业过硬素质

将新闻日益趋向娱乐化向着正确的、健康、向上和良好的道路上引导,应从提高新闻从业人员及群众的自身素质着手。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进入这一行业的人员比较广泛,人员的素质也是高低不等,群众对新闻工作者所报道的一些新闻会进行评论,因此对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理论知识是否过硬也有很大的要求。新闻媒体有着对新闻内容的监督和检验的职责,传播实用的新闻信息,是新闻媒体的主要功能,也是新闻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此外,新闻工作者也有正确引导舆论的职责。

2.5 注重新的网络新闻发展

网络新闻具有的互动性,信息的多元性,所以从新闻信息的实时性优于传统媒体,因此对网络媒体的舆论监督也是非常重要的,网络新闻能否以公正和理性的引导舆论的走向也是很重要的。

2.6 新闻关注人群的广泛性

新闻娱乐化地同时,还应注重观众人群。关注新闻的人群非常广泛,这对于未成年人和高校学生的一些特殊人群是否会带来不利影响。增强科技知识和避免特殊人群的不良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正确的引导能提高个人及家庭思想素质水平,反之不但会影响个人及家庭,还会给社会带来不和谐因素。因此,注重新闻关注人群的广泛性是新闻媒体在选择新闻内容的又一课题。

新闻娱乐化是必然的,我们就应该积极面对,正确的引导,这样才有利于新闻在我国的发展。新闻发展的过程是漫长的,其中所遇到的问题也是方方面面的,我们要解决的不只有这几点。与人的成长相同,新闻的发展也是逐步的完善自身,为国家、社会和人民发挥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宏伟.自律他律“双管”提升娱乐新闻品位.传媒观察,2005(1):57.

[2] 威鸣,刘朝霞. 新闻娱乐化的背后. 转载新华网,2006-4-6.

上一篇信息化监管

下一篇信息电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