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媒体策划范例

新闻媒体策划

新闻媒体策划范文1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采编策划;创新对策

最近几年,在我国新媒体时代的不断发展下,人们接收信息和传输信息的方式出现了极大的变化,主要依靠互联网实现对信息数据的共享和传播。为此,我国逐渐加大了对电视新闻采编策划创新力度,旨在提高电视新闻行业的生产力和市场核心竞争力,满足新媒体时展的需要。因此,为了满足新媒体时代的发展需求,如何科学创新电视新闻采编策划是相关人员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采编策划发展方向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电视新闻采编策划逐渐向深度采编化、媒介融合化方向不断发展。(1)深度采编化。电视新闻要站在更深的视角,采编出新颖、有趣的新闻内容,以达到吸引观众眼球的目的,从而提高新闻内容的报道效率和效果。(2)媒介融合化。为了顺应新媒体时展趋势,传统电视新闻要与时俱进,与新媒体进行充分融合,通过利用新媒体平台,与观众进行有效互动和交流,从而及时获取和收集观众的反馈信息,为后期更好地调整和优化新闻内容提供重要依据。总之,电视新闻行业通过借助新媒体平台,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果,不仅提高了电视新闻的公信力,使得电视新闻行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还能充分体现电视新闻采编策划的创新性和有趣性。

二、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采编策划创新对策

(一)采访形式的创新。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为了促进电视新闻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相关人员要重视对采访形式的改革和创新。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对不同形式的传统媒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根据电视新闻报道需求,科学选用合适的传统媒介,以达到提高电视新闻品质的目的[1]。目前,我国部分电视新闻媒体与新媒体进行了有效结合,并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例如:《国际新闻》作为中央四套最新推出的一套新闻节目,主要以报道杭州G20峰会内容为主,在具体的播放过程中,主要采用了新旧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吸引人们的眼球,人们在观看这类节目时,可以采用留言方式,发送短信方式,随时发表自己对新闻内容的意见和看法,很好地实现了电视新闻与观众的有效互动,为后期帮助电视新闻行业更好地改革和创新新闻内容,满足人们的观看需求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参考[2]。此外,根据人们的反馈信息,节目组在整理和分析这些反馈信息的基础上,不断提高采访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进一步提高采访的效率和效果[3],同时,观众节目组重视自己的反馈而对该新闻节目产生了好感,为进一步提高《国际新闻》节目的收视率,实现节目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全面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之,通过对采访形式的改革和创新,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把握新闻事实,消除人们对新闻内容的疑惑,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传统新闻媒体的采访能力,还保证了新媒体新闻内容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促进电视新闻内容向多元化、全面化、丰富化方向不断发展,从而促进电视新闻行业创新、长远发展。

(二)合理设计采编流程采编流程作为电视新闻采编策划的重要内容,其设计水平直接影响了对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因此,相关人员要重视对采编流程的科学设计[4]。在这个过程中,首先,相关人员不断学习采编相关新知识和新技术,如新闻素材采集知识、新闻编辑知识等,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新闻采编渠道的拓展,并不断修改、优化和完善采编流程,为进一步提高电视新闻采编策划的效率和效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以《金砖十年》央视节目为例,该节目在正式播出之前,节目组充分发挥和利用微信、论坛、微博等社交平台的应用优势,采用话题或者推送消息的方式,对该节目进行有效推广和宣传,以达到提高该节目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目的。同时,还采用征集厦门相关照片和视频的方式,为观众形象、具体、全面地展示厦门实际面貌,让观众通过这次直播更好地了解和把握厦门的发展过程,从而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该节目的互动和交流中,为实现采编流程的科学设计,提高新闻节目的收视率发挥出重要作用。

(三)提高策划的精准性。为了确保电视新闻采编策划工作能够正常、稳定、有序地开展,相关人员重视对策划精准性的全面提高,以达到改革和创新电视新闻采编策划模式的目的[5]。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在有效了解和把握电视新闻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不断调整和优化新闻内容,然后,站在新闻策划的层面上,促进电视新闻内容向多元化、丰富化、新颖化方向不断发展。其次,相关人员要提高自身的新闻策划创新意识。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观众对新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电视新闻要与时俱进,不断改变和创新传统的策划模式,以迎合和满足观众观看需求为重点,对新闻报道模式进行有效调整和优化,从而进一步提高新闻报道的规模。同时,还要重视对科学报道方式和报道结构的选用,确保观众能够对电视新闻报道方式耳目一新,从而实现对新闻报道效率和效果的全面提高。再次,还要提高电视新闻策划的独特性。为此,相关人员可以将多种报道模式进行有效结合,以实现对同一件新闻的多样化报道,从而更好地满足观众个性化观看新闻需求。例如:在播放改革开放相关的新闻时,节目组可以站在多样化角度,利用不同的播放平台,采用各种新闻报道方式,将我国改革开放历程全方位呈现在观众面前,以满足观众个性化观看需求。如通过使用抖音、论坛、微博等大众化社交平台,为观众多层次、全方位地展现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所获得的成就感,以达到培养人们爱国精神的目的。同时,通过利用今日头条这一平台为观众展现我国民生改革、优惠政策制定等相关内容,让观众多角度、多层次地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历程,从而提高人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此外,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个性化观看需求,相关人员还要在结合人们各种喜好的基础上,对新闻报道形式和新闻内容进行全面改革和创新,以达到提高电视新闻采编策划创新效果的目的。

(四)提供互动服务和多渠道宣传。为了提高电视新闻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相关人员要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为观众提供互动服务和多渠道宣传相关功能,进一步提高人们的观看体验[6]。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根据人们的喜好和兴趣,充分发挥和利用新闻服务功能,实现对电视新闻采编策划的有效创新。其次,借助新媒体平台的应用优势,开辟传统电视新闻账号,然后,将新闻信息及时发送到新媒体平台上,供观众查看和互动,让观众在互动和交流中,感受观看电视新闻的乐趣。例如:节目组可以利用微信开辟电视新闻公众号,然后,采用矩阵化的维护模式,提高电视新闻公众号的运营效率和效果。在此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帮助观众答疑解惑,节目组可以运用多种模式,如自动回复模式、人工服务模式等,为观众解答疑难问题。同时,为了保证服务方式的精确性和有效性,还要借助大数据技术,全面获取、整理和分析观众的相关特征信息,从而提炼出用户的喜好信息,实现对用户阅读倾向和观看倾向的精准化解读,为提高对用户服务的精准性和针对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电视新闻品质,相关人员在对电视新闻采编策划进行创新的过程中,除了要做好以上四个方面外,还要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不断学习电视新闻采编策划相关新知识和新技术,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将人本理念始终贯彻到日常工作中,从而实现对电视新闻采编策划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为促进电视新闻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高电视新闻事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窦永青,王晓楠.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采编策划特点及创新措施[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0(3):290-29.

[2]杨曦.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采编策划特点及创新策略[J].西部广播电视,2020(2):64-65.

[3]谢兴群.论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采编策划特点及创新[J].传媒论坛,2020,3(2):52+54.

[4]吴淑媛.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采编策划特点及创新措施[J].传媒论坛,208,(22):290

[5]潘登.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采编策划特点及创新研究[J].传播力研究,2020,33(5):2-3.

新闻媒体策划范文2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报道;选题策划因素及其规律

新媒体报道更考验媒体整合力、创新力,所以新媒体报道的选题策划尤为重要。新媒体报道的选题策划如果没有特色、没有预见性、同质化内容太多、策划思维混乱,就意味着会逐步失去竞争优势,最终将会面临被淘汰的结局。

一、新媒体新闻报道选题策划因素分析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从业人员怎样做好报道选题策划?新闻选题策划需要更具吸引力和可行性,并且新闻选题策划不是毫无依据地凭空提出来,而是根据一定客观事实,通过思考和甄别而构成。新闻选题策划的因素主要包括:

1.外部因素。①新媒体新闻报道选题策划要在国家政策和法律规定范围之内,不能做违法报道。新媒体从业人员应该及时掌握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在做新闻报道选题策划时才能稳妥。比如,经济类的新闻报道选题策划者要充分了解和掌握经济类范畴相关的法律政策和规范,才能让新闻选题策划更加准确、合理。②新媒体报道选题策划要注意在社会伦理道德和社会文化环境层面上谨慎选择。新媒体新闻报道传播效果具有广泛性和可读性,但是,新媒体新闻从业人员在新闻报道选题策划上不能为了点击率和浏览量而违背社会伦理道德规范。新媒体新闻报道策划还要考虑社会文化环境对于报道效果的影响,不同文化程度的新媒体受众阅读需求有所不同,应该区分开来,否则传播效果会受到影响。③问题监督类和活动性新闻报道占据新媒体报道不小的比例,所以,在新闻报道策划过程中,对问题监督类和活动性报道应该加大重视,新媒体并不意味着没有问题监督类和活动性报道,而是应该加强这两种报道的力度,使新媒体报道更加权威。④新媒体报道选题策划要符合受众的阅读兴趣和需求。受众是具有主动性、多样性、个性化的个体,作为新闻传播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他们并不是被动消极的,如果新闻信息的内容能够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传播效果则强;如果不能够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或与受众的需求相去甚远,传播的效果相对就弱。新媒体新闻信息产品一般是由新媒体免费提供给受众的,在新媒体信息产品的供给与需求机制里,一个关键性的推动因素是受众对新闻信息产品的满意度,这个满意度就是所谓的产品效用值。所以,新媒体报道选题策划者必须了解受众的阅读需求,“对症下药”地进行选题策划,不能脱离受众的阅读心理需求。⑤新媒体报道选题策划不能不研究报道效果的社会影响力和报道反馈结果,新媒体新闻的传播力更加广泛化、快速化、互动化和个性化,那么,新媒体报道选题策划必须考虑报道是否能引起广泛共鸣,或者是否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是否有受众想要反馈阅读感想,这些都是新媒体报道选题策划者要深思熟虑的问题。⑥新媒体新闻传播的速度可谓是以分秒计算,新闻选题策划要以效率先行,时效性是新媒体新闻报道选题策划者头脑中时刻要有的观念,无论哪种新闻报道选题策划脱离时效性都不可取。⑦资金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内部因素,如果新闻报道选题策划者有足够可支配的报道资金,就可以推动报道更加深入和更加全面地进行,不用顾虑自身需要投入的交通、设备等费用,可以更加放开手脚地捕捉新闻。⑧先进的技术支持会让报道效果事半功倍,新媒体报道不仅是指文字和图片的呈现,还有视频呈现。强大的技术支持为新媒体报道选题策划人员提供有力保障和更多可用渠道,先进的技术支持是新媒体报道选题策划很重要的外部因素。

2.内部因素。新媒体报道选题策划人员业务能力包括参与报道的业务素质、报道经验和社会关系。其中重点是人员的业务素质。新媒体报道选题策划人员的业务素质有很多方面,比如,是否善于追踪热点问题,是否有刨根问题的精神,报道是否深入决定了其是否能够吸引受众的眼球。作为新媒体报道从业人员,要想提高报道的点击量,在选题策划上面就要对热点问题具有预见性,新媒体报道选题策划人员分析热点问题的能力和洞察即将发生新闻事件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新媒体新闻报道选题策划人员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真搜集与采访对象有关的新闻素材及所要采访新闻的背景材料,力图做到新闻背景内容翔实,进而制定新闻报道选题策划,做到有的放矢。

二、新媒体新闻报道选题策划的普遍规律性

新媒体从业人员如何做好新闻报道选题策划是整个新闻制作过程的首个步骤,新闻报道选题策划是理性思考的过程,也是对所要报道对象和内容的不断优选、组合、比较、筛选和鉴别的过程。任何事物彼此之间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有普遍存在的规律性,新媒体新闻报道策划也不例外。

1.可供传播报道的新闻事实。无论是传统媒体时代还是新媒体时代,新闻报道选题策划必须基于新闻客观事实,不能凭空捏造新闻事件。当然,新媒体新闻报道价值的评定标准主要是新闻是否被受众所接受、新闻受众是否对新闻报道感兴趣、新闻事实是否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

2.新媒体新闻报道选题策划要具有创新性和吸引力。新媒体新闻报道选题策划要站在受众的视角来选择哪些新闻内容值得报道。那么,新媒体新闻报道选题策划一定要有创新性和吸引力,才能不被新媒体时代淘汰。新媒体新闻报道选题策划人员越有创新能力,越懂得如何吸引受众,越容易在新媒体时代脱颖而出。

新闻媒体策划范文3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应进一步传播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民族文化自信,从中汲取发展动力和智慧。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兴起与发展,文化传播媒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渠道、新模式,当前应抓住新机遇,积极改进传统文化的传播策略,提升其传播效率。为顺应这一现实需求,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于2021年出版了李丹丹所编《传统文化创新传播与文化软实力建设》一书。李教授为山东省科普智库专家、青岛西海岸新区第三批优秀青年人才,长期从事文化传播与城市文化建设研究工作,近年来共主持文化传播领域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公开20多篇。该书是作者多年教学与科研工作的结晶,凝聚了作者对文化传播与城市文化建设的新思考、新智慧。全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分析了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传播的意义;第三章研究了传统文化传播的现状与困境;第四章介绍了当前传统文化传播的三种媒体和途径:报纸、电视、新媒体;第五章对传统文化传播与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进行了研究;第六章介绍了青岛市传统文化IP挖掘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措施;第七章为青岛市城市文化软实力SWOT分析;第八章为提升传统文化创新传播与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策略研究。总体来看,全书紧扣传统文化传播与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这一主题,在理论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值得该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学习借鉴。

新媒体具有信息传播多元化、即时性强、形式丰富、渠道多样等特点,充分利用这些传播特点和优势,能极大地推动我国传统文化传播事业的发展。应看到的是,在传统文化传播领域,新媒体的这些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传统文化传播形式单一,效率低下,文化辐射范围有效。为提升传统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效率,本文认为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完善。第一,进一步加强现代化转型和创新。我国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包容性,其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适应了各种不同的社会环境。为推动其传播和发展,应结合新时代国家民族发展需要,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转换,使其在保留原有精神内核的基础上,衍生和创新出多种易于融入现代大众生活的新形式、新品类和新场景,加速其传播。第二,进一步提升传播者的传统文化素养。传统文化内容博大精深,创新传播策略需要传播者具备深厚的文化功底和素养,多角度、创新性地挖掘其价值和内涵。为此,应积极利用线上线下平台,注重对传统文化传播者进行培训,不断提升其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以及对于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化能力和传播能力。第三,拓展传统文化的市场传播路径。传统文化的传播不能仅仅依赖于国家力量,还需要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应进一步引导和鼓励文化企业积极探寻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个性化需求,挖掘其中的商业价值,并以文化创新商业模式和新媒体平台为核心,拓展传统文化的市场传播渠道和路径。第四,国家应从制度层面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建立绿色健康的文化环境。传统文化中也有一些糟粕内容,如果不进行管控,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大局,当前应制订与新媒体文化传播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新媒体平台和文化企业的监督,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扬创造良好的文化制度环境。

中共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无论文明和科技如何进步,都不能丢掉我们的精神根基和民族灵魂,而是要积极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和技术发扬优秀文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迸发出更强的精神动力。《传统文化创新传播与文化软实力建设》一书从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角度提出了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策略,是将传统文化传播与现代城市建设相结合的有益尝试和探索,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播提供了新思路,非常适合传统文化传播领域的研究者收藏和阅读。

作者:孙媛媛 单位: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闻媒体策划范文4

关键词:新媒体;民族文化传播;策略

就我国的文化来说,其中包含不同民族的特色,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较长的历史,丰富了我国的整体文化。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个民族的文化开始大力发展,不仅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开展提供了较强的基础,还为经济的整体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根基。在新媒体时代不断发展下,民族文化的传播开始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为了加强我国整体民族文化给时展带来的积极作用,就需要对新媒体视野下的民族文化传播途径进行探讨。

1新媒体对民族文化传播的影响

新媒体在发展过程中主要以数字媒介技术平台为基础,注重形式的新颖,这种基础概念与民族文化的传播存在一定的冲突。我国在发展新媒体的过程中,较快地衍生新兴事物,导致民族文化加速消失,给民族文化的传播带来了较大的影响。现代社会的发展使互联网等媒介快速深入人们的生活中,很多主流媒介的发展与民族文化的传播存在较大的矛盾,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具备单向特性,使民族文化的传播单极化。虽然在新媒体发展的过程中,民族文化的传播受到了较大的冲击,但是民族文化还可以在新媒体环境下寻求较大的机遇。很多民族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都是应用传统的口口相传的方式,导致民族文化的传播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新媒体环境下,民族文化的传播渠道被扩宽,可以利用报纸、图书、电视及广播等媒介对民族文化进行大范围宣传。在这种环境中,民族文化还可以借助网络进行传播,这对提升大众对民族文化的认知有较大的帮助。少数民族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的少数民族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不对称性,新媒体则能够有效降低这种特性,给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带来较大的可能。很多民族文化已经成为了非物质文化,在新媒体视野下,这种非物质文化的传播能够借助新媒体技术,增强人们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在利用新媒体传播民族文化的过程中还能够使文化资源得到开发,并且将其传化为经济优势,带动地方产业的发展。

2新媒体视野下民族文化传播的困境

在新媒体视野下,民族文化的传播存在较大的困境,使文化的传播受到阻碍和限制。在新媒体环境中,人们对文化的认知不断更新,导致民族文化的地位处于弱势,甚至部分少数民族文化面临消失的危险。部分地区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冲击下,将重心放在地方经济产业上,导致民族文化的传播逐渐功利化娱乐化。文化消费使得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逐渐缺失,甚至变得空洞,使文化沦为经济发展的附属品。不同的民族文化具备不同的特性,其在传播过程中会将这些特性表达出来。在新媒体环境下,民族文化的传播逐渐同质化、形式化,使文化的特色表现不明显。在当代环境中,人们趋向于享受快餐式的文化,导致民族文化大多需要通过网络视频和移动社区等进行传播。在这种形式下,民族文化的传播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人们也就难以对民族文化的内涵进行挖掘。虽然我国在传播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投入了较多的资金支持,但是整体来说,资金的来源渠道还是比较单一。很多民族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缺乏硬件支持,不符合新媒体发展的需求。种种困境表明,在新媒体视野下,民族文化的传播之路还比较艰难,无法使群众对民族文化进行深入认知。

3新媒体视野下民族文化传播的途径

1)建构以“大数据”为支撑的民族文化数字化平台。(1)树立大数据意识。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民族文化首先需要对这个环境中的大数据进行明确,树立大数据意识。这就要求民族文化传播工作者转变传统思维,在实践中注重内涵和过程,使民族文化的传播效果达到预期。大数据能够为民族文化的传播提供较大的契机,使民族文化能够以符号的形式立足于平台中。在传播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工作者就能够有效利用新媒体环境,扩大传播范围,以大数据的眼光看待传播工作,帮助民族文化的传播工作走出困境。(2)加快媒体融合。媒体融合对民族文化的传播有较大的作用,由于传统的民族文化传播工作受限于传统媒体,导致传播工作的开展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就能够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进行融合,相互之间得到互补,加强平台与渠道之间的融合。民族文化需要抓住机会,对资源进行整合,使得传播工作中的制度、产业及技术等能够得到有效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民族文化传播的形式会更加多样化,还能够帮助少数民族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3)深度挖掘民族文化传播内涵。在新媒体市场中,受众的特点逐渐发生变化,其对信息的接受和处理方式也逐渐与传统文化的内涵产生偏差。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民族文化要求现代人民对民族文化的内涵进行深度挖掘,增强文化信息的深度和广度。在处理民族文化大数据的过程中,需要对文化资源进行梳理和采集,还需要对其可传播性及安全性进行评估。对民族文化传播内涵的挖掘需要打破单一的局限性,提升文化内容的精度,使得民族文化的精神能够贯彻到广大群众心中。

2)建构以虚拟技术为支撑的民族文化网络展示平台。(1)实现民族文化传播服务性。在新媒体视野下的民族文化传播可以借助大数据时代的虚拟技术,实现传播服务性。利用大数据虚拟技术可以对民族文化受众进行全面分析,对其职业、年龄等进行分类,进而使民族文化在传播过程中更加具有针对性,给受众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民族文化传播工作者可以利用舆论宣传和和文化项目开展传播工作,使不同的受众群体能够选择相应的方式和形式对其进行了解,提高文化传播效用。(2)优化传播内容和形式。游戏性是大数据平台中虚拟技术应用的特性,民族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可以适当利用大数据技术使游戏能够参与进来。传播内容和形式的优化可以使民族文化的传播更加具有趣味性。虚拟技术的利用能够提升民族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可视性,使群众直接受到民族文化的感官冲击,增强群众对民族文化传播方式的了解。民族文化传播工作者可以利用电子书、动画等形式对民族文化进行展示,通过多种形式的传播方式使得民族文化的内容被群众接受,慎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3)丰富各民族人民思想和心态。在全媒体视野下,人们的思想和心态逐渐发生了多元化的转变,导致民族文化的传播受到思想限制。民族文化传播工作者可以利用虚拟技术对受众的信息及传播的相关环节进行分析,增强数据信息的维度体现。在这个过程中丰富各民族人民的思想和心态是适应全媒体时代的民族文化传播途径。相关工作者在传播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可以用媒体技术制作表层数据,对各民族人民的思想状态有更加精确的掌握。同时,还能够通过收集网络数据归纳各民族人民的思想和心态变化规律,进而对民族文化的传播形式进行调整。

3)建构以社交媒体为支撑的民族文化互动平台。(1)建立协同进化关系。社交媒体是新媒体环境的主要互动平台,在平台中开展民族文化传播工作需要保证文化持有者、媒体及受众之间的协同进化关系。在传播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协同进化关系的反馈建立相关的机制,对民族文化的传播策略进行调整,在衍生民族文化传播渠道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受众对民族文化的定义,并且明确其传播意义。在民族文化互动平台中,受众可以与文化持有者开展相关的交流,还能够通过多样化的媒体渠道对民族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2)构建多元化传播机制。民族文化的传播需要以多元化的传播机制作为基础,在社交媒体的支撑下,民族文化需要充分利用文化优势,增强传播渠道的丰富性及层次性。在媒体互动平台中,官方传播需要与民间传播相结合,建立民族文化官方网站,让受众从中直接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在利用媒介传播民族文化的过程中,需要让群众进行体验,以开办民族文化展览等的形式,让群众深入了解民族文化。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民族文化是我国整体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媒体视野下,民族文化的传播需要合理地利用大数据平台及相关技术,使民族文化的传播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达.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困境与策略[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113-117.

[2]张德胜,柏茹慧.全媒体视阈下民族文化的传播[J].贵州民族研究,2015(4):37-41.

[3]陈峻俊.融媒时代的民族文化传播与媒介记忆生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11):165-171.

新闻媒体策划范文5

【关键词】民族传统文化;新媒体;传播

近些年来,对于苗族服饰、饮食等方面的研究颇多,但是对于“花山节”本身的节日特色研究却寥寥无几,本文从新的切入点进行研究,着重研究“花山节”的具体节日形式以及新媒体视阈下传统民族节庆文化传播策略,由此探寻如何通过新媒体渠道来保护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

一、云南文山苗族“花山节”概述

苗族“花山节”是文山、川南等地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踩花山”节,其为苗族特有的文化节日。节日期间,当地苗族民众会衣着苗族服饰出席盛事,于跳场坪周围跳舞唱歌,并开展骑射、选美、爬杆等比赛活动。作为苗族的重大节日,“花山节”囊括了苗族特有的服饰、饮食、爬杆等特色文化,是苗族文化的一个集聚点。但“花山节”习俗传承主要以口传为主,这种方式使很多“花山节”传统习俗仅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遗失。

二、苗族“花山节”传播现状

苗族“花山节”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民族特色文化节日,经过千百年时间的锤炼,仍屹立在当地民众的心中。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由于传播方式没有做出较大的革新,使得传播继承者出现断层,文化传承面临困境:其一,媒体宣传力度低。近几年来,新媒体发展迅猛,但苗族文化的传播方式还是以口语传播为主,这使得当地的媒体宣传效果远远不够。苗族独具特色的“花山节”文化始终没有广泛暴露在大众视野中。其二,年轻一代兴趣减退,传承人数量少。“花山节”包括爬杆、吹芦笙、骑射等内容,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年轻人的审美观念有所转变,相较于当地的民族文化而言,其对于潮流文化的兴趣愈加浓厚。年轻一代对苗族“花山节”的兴趣减退,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数不断减少,且由于现存的文化继承人年龄普遍偏大,传承出现断层,难以注入新鲜血液,传承出现断层,难以注入新鲜血液。其三,政府扶持力度不够。近几年来,当地政府不断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力度,但相关政府部门紧缺文化保护方面的人才与资金。这些问题无论是从经济方面还是社会方面来说,都是苗族文化保护的盲点。

三、新媒体视阈下云南文山苗族“花山节”传播策略

(一)利用媒体融合契机加强民族传统文化传播力度。想要将民族传统文化传播出去,而不拘泥于当地,就需要借助新媒体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等方式进行文化传播,这样不仅可以巩固当地的文化特色,还可以确保民族传统文化不仅仅只局限于某个点、面之中。苗族“花山节”文化传播可以利用媒体融合的契机,将相关特色传统文化投于相应报刊新搭建的APP平台上。随着新媒体的冲击,如报纸等一些传统媒体受到了巨大的影响,为了摆脱困境获得新发展,需尽快与新媒体进行融合,而搭建APP是最为迅速的办法。新生APP想要立稳脚跟,就需要有大量的信息供受众进行筛选查看,因此苗族“花山节”可以借助报刊APP的平台,介绍以及宣传当地的特色文化,由此达到扩大文化传播效果的目的。

(二)通过新媒体渠道保护与传播民族传统文化。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新媒体逐步取代传统媒体成为社会的主流传播工具,而传统媒体为了突破瓶颈,就需要紧跟与新媒体融合的潮流。因此,借助新媒体渠道进行文化传播也顺应了时展潮流的趋势。其一,制作H5形式文化产品进行文化宣传。H5营销形式的出现是这个时展的自然产物,相较于其他新兴的新媒体以及传统媒体而言,H5的投放方式简单,且价格便宜,再者H5所制作的内容大多生动有趣,使得很多受众很容易接受此种新兴的传播模式,因此可以将苗族“花山节”传统文化制作成H5形式的文化产品推广出去,由此获取更多受众。其二,通过短视频平台进行文化宣传。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短视频这种新兴的传播方式逐步得到各大平台的青睐。其既可以将文字、视频、音频融合为一体,又可将制作内容生动有趣的展现在受众面前,由此获得较高的传播效果。短视频制作具有传播效果快、制作成本低、受众门槛低等特点,这使得短视频俘获了众多的用户进行使用。苗族“花山节”文化可以通过短视频的传播模式进行宣传,当地政府可以将文化内容制作成小视频推广至短视频平台,由此获取更多的流量受众。其三,通过直播形式进行文化宣传。每年的苗族“花山节”仅仅只是当地人的狂欢,并没有采用传播方式进行文化内容的推广。因此,想要将当地的文化传播出去,就需要利用好此次契机。相较于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现今的受众更青睐于移动终端设备,所以,我们可以在“花山节”举办时期进行网络直播。直播具有很强的互动性,我们可以利用此互动性使众多流量受众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内容。每年的苗族“花山节”可以通过抖音、虎牙直播等平台进行直播,采用线上线下传播方式相结合的形式来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其四,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文化宣传。苗族“花山节”可以以微信公众号为依托,结合当地的地理文化、地域文化以及市场消费观进行内容制作,还可以将富有当地特色的文化产品内容于微信公众号中进行推广,这样既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迅速发展,还可以以受众为主,将相关“花山节”文化传播出去。微信公众号需要定期进行内容更新,每期文章中都需要有相应的传播焦点,但前提是必须处于“花山节”的主题之下。这样就可以让受众更为详细的了解苗族“花山节”的文化,而不仅仅只能读到较为笼统的文章内容。其五,依托“纪录片”传播民族传统文化。近些年来,如《舌尖上的中国》等优秀纪录片频繁出现在受众视野之中,纪录片将真实生活作为拍摄素材,通过拍摄的方式将真人真事传达于受众眼前,且通过艺术的加工和创作,引发人们对于拍摄内容的思考。苗族“花山节”文化也可以依托纪录片形式进行展现,通过拍摄当地特色民族文化内容、采访当地有资质的手艺人等方式将具有当地特色文化的内容展现于受众面前,还可以将如今苗族“花山节”传播的困境也作为纪录片的内容传播出去,由此使得更多的受众可以了解“花山节”文化,并自发的来到当地学习相关的民族文化内容。

(三)不断加大苗族“花山节”的创新力度。优秀的文化就算再优秀,如果固步自封,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消亡,想要将当地的文化传播出去,就需要在原有优秀民族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新媒体的传播途径进行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需要不断地通过创新来迎合如今受众们的价值审美取向。当然这些创新的实施前提需要以政府扶持为依托,再好的策划如果没有实践以及资金的支持,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想要将苗族“花山节”文化传播出去,需要当地政府作为领头羊,带领当地居民开展文化传播活动。我们可从自身下手:第一,可将苗族“花山节”文化融入当地的旅游产业。据了解,当地苗族“花山节”一般仅仅只有当地人进行参加,我们可以依托上述各大媒体拓宽“花山节”的知名度,由此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看,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旅游产品内容,还可以进一步地对此文化进行传播;第二,可以将具有当地特色文化的产物同如今的潮流元素进行融合,形成文化产品,这些文化产品既可以以商品的性质进行售卖,也可以以纪念品的方式进行转赠。这样就使得这些文化产品既赋有当地独有的文化特色,还融入了新的潮流血液,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当地特色;第三,建立文化产业链,制造一系列含有当地特色文化的文化产物。

四、结语

新闻媒体策划范文6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播策略;新媒体

一、地方网媒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传播传统文化,是新时代新闻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党的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调,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结合新的实际发扬光大。主流媒体肩负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更要结合实际传播传统文化。传播传统文化已经是新时代新闻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传播传统文化,是做强主流媒体的必然选择。现如今,我们处于一个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媒体业态、舆论生态已经发生颠覆性的变化,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地方新闻网媒必须做大做强,方能抢占舆论制高点,引领舆论,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做强地方网媒,必须根植于本土,做足本土新闻,做透本土资讯,才能独辟蹊径、自成一家。纵观中国城市新闻网媒联盟的各大新闻网媒,大都转变发展战略,不再追求大而全的“信息超市”,而是致力于“特产专卖店”的建设,做足本土资讯与服务。如中国宁波网打造了“宁波帮”;星辰在线在做足本埠新闻的同时,精心经营本地化的美食、旅游等。对地方网媒来说,深耕本地,做足本土文章,本土传统文化是一个独特的富矿。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为媒体提供了最广阔、最丰富、最生动的素材源泉和赖以生存的土壤,为媒体树立自己的品质特征和文化内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地方传统文化传播路径探析

(一)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主线,多维度挖掘琼崖。传统文化瑰宝,展示传统文化独特“内核”,聚成磅礴精神力量1.弘扬琼崖革命23年红旗不倒的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我党领导人民在进行革命与建设的辉煌历史中,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南岛,以冯白驹为代表的琼崖革命先烈,凭借着共产党人坚守初心、矢志不渝的信仰观,坚韧不拔、敢于担当的责任感,艰苦朴素、清正廉洁的作风,在孤悬海外、交通闭塞、联系一时中断的海南岛,依靠海南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琼崖革命23年红旗不倒的气势磅礴的光辉史诗。“23年红旗不倒”是一种红色精神,也是海南红色文化的内核所在。重温历史既是缅怀先烈,更是滋养后人。作为地方新闻网媒,海口网坚持将红色文化作为一条鲜明的主线一以贯之,以专题、系列报道、融媒产品的方式,结合不同时点大力宣传,让网上网下同频共振。以海南解放70周年报道为例,海口网开辟了“峥嵘七十载椰城烽火路”专题,通过“图片见证”“海口变迁”“历史时刻”“英雄人物志”等栏目,勾勒了一部恢宏壮大、荡气回肠的史诗,让受众接受了红色文化的洗礼。此外,地方网媒还应深入挖掘本地未被报道的红色文化。地处海口市西郊20多公里滨海渔村盐丁峒(现为大丰镇盐丁社区),曾是我党开展地下革命工作的根据地。因为是革命根据地,多次惨遭日寇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扫荡,盐丁峒原有儒良、卜养、洋台等12个自然村,在海南解放时仅幸存6个自然村。至今,仍有9名无名烈士忠骨埋在当地。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段历史鲜为人知。海口网决定派出报道小组,把这段感人的故事再现出来,并利用视频、两微等新媒体方式进行传播,在网上引起强烈反响。经过几年连续报道,如今,不少内地旅客都自觉地参与祭祀先烈活动。众所周知,青少年是文化传播的重要人群,更是传播的薄弱环节,这使得传统媒体的“浓墨重彩”和网站网页的“图文说教”陷入单向传播的泥潭,重传输而忽视互动,传播效果大打折扣。为此,海口网利用互联网,强化传播的交互性,强化青少年的参与体验,常年开展“网上祭英烈”“向国旗敬礼”等活动。网络签名、书写感言,全市数十所中小学学生踊跃参加,或感言或寄语,追思先人,反响强烈。2.基于乡音、乡味、乡情,以情感共鸣为纽带,展示民俗文化、美食文化的新时代情怀。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美食文化这些历史文化基因经过漫长的传承,已经潜移默化在人们日常观念和行为中,成为集体的文化记忆。这些文化记忆蕴含与凝聚着历史情感,成为区域社会整合重要影响因素。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日,海南沿海地区要举行祭海大典,以祈祷平安、感恩大海。2019年,海口市千人祭海仪仗队伍,以千年传承的“抬公巡游”仪式巡游祭海,随后举办祭海大典,彰显着尊重生命、关爱海洋、敬畏自然、保护环境的主题。海口网发挥融合传播的优势,以融媒体形态,多侧面多渠道呈现这个具有独特意义的传统节日。“端阳节”已被列为世界非遗,在这一天海南岛的岛民有洗龙水的习俗。这天,成千上万的市民会聚假日海滩游泳,出现了20万人“共沐龙水、同声祈福”的壮观景象,呈现出古今文化交融的氛围,也彰显着讲仁爱、重民本、求大同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色。为此,海口网派出记者,网络直播、航拍、网文、H5等十八般武艺齐上阵,再现了一幅盛世民俗海浴图。作为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传统美食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海口网“海南吃货团”微信公众号策划了海南美食系列报道,派出记者走访海口、文昌、琼海、五指山、万宁等市县,挖掘和弘扬本土美食文化,通过图文和视频传播。如《一句话摧毁海南人之间的友谊:你喝的老爸茶不“正宗”!》,以新媒体话语范式,俏皮、有趣地将“海南老爸茶”这种独一无二的茶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海南到底哪里的米粉最好吃?》有图有艺,在有味有道的传播中,弘扬了地方传统文化;《海口夜市地图曝光!吃,才是对海口夜生活最大的尊重!》图解了海口夜文化——宵夜,通过对海口特色夜市直播,呈现海南特色美食,阅读量累计达百万。此外,每逢节假日,海口网制作主题推文,如中秋节推出琼式月饼特辑,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春节年夜饭特辑,呈现海南风俗习惯等。

(二)以培育传统文化品牌为目标,打造传统文化频道和微信公众号,加强阵地建设。没有阵地和品牌,就难以形成品牌传播效应。各地网媒大多根植于本土,并结合当代文旅活动,建设阵地,打造品牌。例如,宁波网的“文化礼堂”、大洋网的“美食”等,都着眼于阵地建设。媒体的责任就是要培育更多的地方文化品牌,让受众了解家乡文化、接触家乡文化、热爱家乡文化,从而坚定文化自信,弘扬地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海口网开辟了传统文化频道“琼台人文”,该频道质朴厚重,透出一股海南气息,有讲述历史名人故事的“琼台俊杰”,也有展现黑色火山古村落、南洋建筑骑楼老街的“古村老街”;有传统琼剧、八音器乐、临高人偶戏、盅盘舞、琼侨歌谣、苗族招龙舞、儋州调声等“琼台曲艺”,也有海南花梨、黎锦等“艺术与收藏”。“琼台人文”已开通10年,以地道的海南味集聚了许多海内外的“琼粉”。而“红树林文学”频道则主打本地文学,用海南传统文化滋养文学作品。为顺应媒体移动化可视化的大变革,海口网打造了“海南吃货团”微信公众号,作为展现海南美食、民俗文化的移动阵地。在公众号里,既有远近闻名的“海南四大名菜”之一文昌鸡的展现,又有海南粉、老爸茶、陵水酸粉、儋州米烂等各具特色的风味小吃;既有海南酒席、海南公期、海口夜市的美食习俗,又有薏粑、炸炸、煎堆、鸡屎藤?仔等琼式点心,尽显本地饮食文化。于此,海口网构建起了PC和移动交互,网上网下共享的传播阵地。

(三)以创新作为发力点,增强地方传统文化的网络传播效果。传统文化由于具有隔代感、正统性、严肃性、系统性的表征,传播传统文化往往“曲高和寡”。当下,传播传统文化面临着诸多困境,随着信息技术裂变式发展,这种困境愈加明显,主要表现在:一是作为传播主体,新媒体从业人员大多对传统文化不了解。二是传播覆盖面不广,特别是出生在网络时代又热衷于快餐文化的年轻一代,更是难以顾及。三是传播渠道单一,传播形式陈旧,让人产生情绪上的抵触。随着5G、云计算、AI等技术的强势到来,媒体融合已经从“相加”走向“相融”,融媒体语境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新机遇。海南“何家大院”深藏海口老市区,三幢主体建筑分别为欧式、中式和南洋式,是典型的“中西合璧”,系当时海口最奢华的宅院。何家大院的主人,是清末民初著名侨商何达启先生。何达启的一生,诠释“下南洋”海南人守诚信、崇正义、自强不息、报效故土的传统文化精神,而何家大院浓缩了海南百年变迁发展的历史。何家大院有一个传统,每年腊月二十八,其子孙陆续从国外赶回何家大院祭祖,一起吃一顿地地道道的团圆饭。为了把这个带有浓厚传统文化的团圆饭呈现出来,海口网连续几年进行网络直播,从议程设置上,坚持守正避免偏差解读,采编人员从浩瀚的史料典故中,挖掘题材,提炼主题,回归本真,彰显兼收并蓄、勤劳笃志、自强不息、报效故土的家国情怀。从传播形态上,重在应用互联网技术,利用网络直播、航拍、H5等多种手段,力求鲜活,可感可亲。从传播形式上,强化交互融合,激发二次自主传播。从网上征集10名网友参加何家年饭,共同“沉浸”于何家大院的民俗场景:盛世乡情、敬老爱幼、乡音未改、乡愁犹存。网友纷纷通过朋友圈、微博转发,形成多层级的传播态势。海口网开辟的专题“何家大团圆——凝聚·传承”荣获海南省新闻奖二等奖。换花节原是海口市府城地区的“换香节”,每年元宵节府城的男女老少都要巡花灯,互换手中的“香”,互相祝福,寓意延续香火。在政府的主导下,“香”变成了“花”,阐释着“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祈福平安,香火旺盛”的传统文化,也成了“追求爱情,追求幸福”的时代注脚。海口网每年都组成报道小组,深入大街小巷,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元素进行网上直播,实时呈现海口换花节场景。

三、结语

有传播,才有传承。在技术快速迭展、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博弈加剧、舆论生态日益复杂的新媒体时代,传播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愈加重要。只有守正,坚守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方能传播;只有创新,创新传播形态和手段,才能增强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伟.关于地方新闻网站建设的思考[J].传媒,2012(06).

[2]孙晓红.论地方文化传承与媒体责任担当[J].中国报业,2018(12).

新闻媒体策划范文7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文化;传播策略

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之中,传统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基石。当今时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新媒体的出现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我们应把握当前的机遇,结合传统文化自身的特点和数字媒体的优势,通过不断优化内容,创新传播方式等手段,继承和发展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一、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的优势

我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礼仪之邦。得益于民族传统文化的良好传承,作为现代人的我们依然可以了解遥远的甲骨文、阅读千年之前的诗词歌赋、知晓古人的故事。这些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之间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并代代相传。在科技手段日益发达的今天,文化传播者可以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一)新媒体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华传统

文化呈现出绚丽多彩且灿若繁星的特点,涵盖了思想、文学、艺术、科学、礼仪等方方面面,然而受制于传播途径和方式的局限性,人们对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认识范围十分有限,而新媒体可以为传播传统文化带来革命性的改变[1]。例如,故宫博物院开通的“数字故宫”网站,可以让广大群众通过网络了解和认识故宫,甚至可以借助网络将故宫推向全世界,让更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

(二)新媒体激活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常情况下,人们都是通过书本来了解传统文化的,只能在脑海里面想象和感受传统文化,不能真真切切地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也让很多人感觉传统文化正在慢慢地流失,而新媒体的出现给了人们领略传统文化真正魅力的机会。例如,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利用新媒体技术将古老的活字印刷术生动地演绎出来,令现场以及屏幕前的观众都切实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美。这就足以说明,当传统文化得到新媒体技术的加持时,两者相互融合必定会碰撞出灿烂的火花。

(三)新媒体保护了传统文化

新媒体技术有视频、音频等多种储存手段且具有方便、快捷的优点,可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全方位保护,这也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创新。例如,我国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音乐和舞蹈,但大都采用口口相传的方式,从而导致部分内容遗失。而利用新媒体技术,就可以实现对其全方位保护,让更多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二、传统文化传播的现状及困境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通过网络,我们可以轻松地获取各种信息,这其中也包括国外的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多样性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但同时也给我国的传统文化带来了冲击,再加上我国传统文化存在着传播效果不理想等一系列问题,这进一步加深了传统文化传播的困境。

(一)传统文化传播效率低下

新媒体技术虽然能够在覆盖面等方面提高传统文化传播的效率,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传统文化的传播仍旧停留在表面之上。首先,在义务教育阶段,教材当中虽然有很多传统文化的内容,但在以分数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体系下,学生们并不能真正领悟传统文化的内涵,其发展和传承更是无从谈起,学生们更多的是迫于升学的压力才学习传统文化;其次,在我国高等教育阶段,只有中文系等相关的专业才会开设传统文化的课程,且新媒体虽然已经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但其存在着商业化和浅显化的缺点,从而导致民众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而不能感受到它真正的魅力;最后,国内政府部门、文化类群体、专业学者是传播传统文化的主体,传统文化的传播覆盖率低、受众群体小,进而使传统文化的传播效率一直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二)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不理想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一直是传统文化价值观传播的核心部分,提及孔孟等先贤,外国人对其也有很深的了解,甚至部分国外友人非常推崇以儒家为代表的我国传统文化,也更热衷于追求其内在的价值观。相比之下,国人忙于生活和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深入研究我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传播出现了在国外比较火热而国内相对冷淡的尴尬局面。

(三)新媒体技术对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

新媒体技术具有门槛低、效率高等诸多优点,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深刻影响着国人的思维模式和生活习惯[2]。但新媒体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传统文化本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体系,但在新媒体的影响下,传统文化的传播出现了片面化和内容离散化等现象,从而导致“以偏概全”情况的发生,如此一来,不仅影响了民众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观进行系统性理解,甚至还会影响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三、新媒体背景下传统文化传播的策略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国家之间的交流越发频繁,许多国家都在积极了解各国的传统文化,我国也应该主动借鉴他国的优秀经验,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整合传播的途径,优化传统文化价值观,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路径,确保传统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播。

(一)融合新媒体技术和市场需求

在当今的数字媒体时代,传统的宣传体系已难以被广泛接受和认可,只有充分利用数字媒体的优势,对传播的方式以及内容进行创新和优化,借助社交媒体、自媒体和传统媒体,来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推广,才能实现传统文化传播的高效化和精准化[3]。例如:以国学堂和孔子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从市场需求出发,契合群众时间碎片化的需求,通过系统化的推文,来进行传统文化的精准传播。此外,还可以通过制作影视作品、综艺节目等形式来拓展市场需求,加强传统文化的可视性和直观性,以此来提升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传播传统文化需要全民的参与

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全体民众的参与,只有认识到全民参与的重要性,才能把传统文化的传播做好[4]。同样,传统文化也需要走入寻常百姓的生活之中,成为百姓生活的一部分,闭门造车从来都不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方式,只有做到全民参与才能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例如,我们要想深入了解剪纸文化,最好的办法就是走进民间,在百姓当中了解它的传统,只有这样,传统文化才能展现生命的张力。

(三)重塑传统文化的价值,兼顾全球化发展

伴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与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也日趋频繁,外来文化的到来势必会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带来不小的冲击,然而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绵延五千年而从未中断,也是因为其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5]。因此,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高效传播的特点,以大数据分析的需求作为导向,不断优化和创新我国传统文化传播的形式和内容,进一步向全世界展示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以此加强广大民众对于我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认可和接受程度。

(四)取长补短,结合信息技术优点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但其也为传统文化传播带来了一定的机遇。我们应对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进行创新,结合信息技术,取长补短,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并对其进行升华。此外,还要借助信息媒介平台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宣传方式进行创新,增强广大网友对于传统文化的体验感。此外,在现阶段,应当充分利用传统媒体所拥有的公信力来传播传统文化,将传统媒体所积累下的经验和新媒体灵活、方便的特性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能高效地宣传我国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帮助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促使传统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实现创新和突破,让其有充沛的动力不断发展下去,做到与时俱进。

(五)增加传统文化的互动体验

传统文化给人的刻板印象大多是单调且守旧,其实传统文化自有其不凡的魅力,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在新媒体时代,在传播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加入娱乐成分,增强广大网友的互动体验,让他们学习传统文化时不再感到乏味和无趣。例如,支付宝推出了过年“集五福”活动,人们在娱乐的同时自然而然地了解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如今年味越来越淡,而“集五福”活动还可以增强年味,让人们在欢快的气氛中加深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可。

四、结语

新闻媒体策划范文8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媒体传播;江永女书

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1]。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了人类社会发展由初级走向高级的过程,是人类文明经过岁月沉淀保留到现在的文化财富,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只有深入挖掘非遗文化价值,把非遗陈旧的表达方式转化为现代化的表达方式,把其传统的传播模式转化为新媒体传播模式,才能使非遗文化在创新模式中继承和发展。女书是一种以独特文字为内核,以女书文本为主体,并衍生女歌、女红以及女性专享的节庆民俗的非遗类目。文章以江永女书为例,对新媒体环境下非遗文化的传播策略进行分析,这样“可兼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种类型,在进行从个别到一般的推论时不致发生偏颇”[2]。

一、准确把握非遗文化内涵

(一)追溯非遗由来,领略传统文化的创造魅力

非遗文化的外延非常广泛,类型也非常丰富。先人是非遗的缔造者,研究非遗文化就是研究先人的文化创造思想、创造行为、创造手段和创造成果。数千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文化精髓都能在非遗中有所体现。例如,发现于湖南江永的女书,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唯一由女性创造、使用与传承的文字。江永女书什么时候创造?在什么背景下产生?我国湘南农村妇女为什么要创造女书?为什么能创造女书?女书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什么作用?这些问题都值得后人去探究。追溯非遗的由来,充分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魅力和先人的智慧,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其蕴含的文化价值。

(二)梳理非遗的发展脉络,破解传统文化的基因密码

非遗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积累而形成的文化成果,人类既是文化的缔造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然而,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需求变化而变化,并在继承中得以创新与发展。非遗之所以能成为人类历史文化中璀璨的明珠,主要基于其蕴藏的文化基因。因此,系统化梳理非遗的发展脉络,破解其文化基因密码,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进行创新发展的重要前提。例如,江永女书既是非常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极其珍贵的历史档案文献。历代江永妇女通过老传少来撰写自传和苦情歌,并在女伴之间相互研习和传唱,以老同之间书信交流等方式进行女书的传承与传播。女书仅限于女性之间的传承方式促成其成为最具代表性的独特的书写文字。女书是对主流历史书写中女性缺位的重要弥补,具有独一无二的性别文化价值。因此,“性别文化”就是江永女书的文化基因密码。

(三)挖掘非遗文化价值,探寻新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承之路

非遗具有很强的社会性,随着新时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全面普及,人们的社会生活日新月异,非遗的生态环境也已发生质的变化,其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模式需要调整。如果非遗文化仍采用传统的呈现方式,其文化传承将会“水土不服”,达不到有效的传承与传播效果。当前,新媒体因传播成本低、受众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有助于非遗文化进行创新性传播。在新中国成立后,女性享有与男性一样平等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通过女性之间传唱、交流的江永女书的传播生态环境已被打破。在新时代,江永女书的传承与传播需要把陈旧的表达形式逐步转化为现代的表达形式,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因此,经过江永女书研究者、爱好者及女书自然传人的共同努力,江永女书的传播已经实现第一次转型,即妇女们过去日常沟通交流使用的“密语”转化为一般人群可以理解的“翻译”作品。第一,通过新闻,女书作为一种奇特的女性文字,被受众认知。第二,大量分散在民间的女书文字作品被收集并整理,基本实现女书文字与汉语的互译。第三,妇女们过去日常使用的语言、传唱的女歌、开展的节日庆典活动以仪式进行展示,或转化为文字描述。第四,学者详细解读某些女书作品,形成女书在文学、文化、民俗等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第五,政府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档案文献遗产的申报,进一步介绍和宣传女书。由此,关于女书的“性别文化”基因密码的深耕,有助于挖掘女书的美学、民俗及女性主义等多重文化价值,并使其成为新时代女书传承与传播的重点。

二、采用多渠道融合的新媒体立体传播方式

新媒体是在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基础上衍生的媒体形态,其基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等,利用电脑、手机、数字终端等设备来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其主要包括网站、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以及悬浮在视频上方可以实时评论的B站等类型。不同的媒介渠道可以支撑形态多样的非遗以不同的方式传播,也就是说,非遗作为传播主体应根据不同媒介渠道的特点,制作相应的非遗传播内容。第一,有关非遗的简介、资讯、政策的批量和供用户长期检索的非遗内容,可依托相关网站集中展示,如国家和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就是非遗信息集成的专门平台。一些地方政府网也对当地著名的非遗进行宣传与介绍,如江永县政府门户网站就有关于女书的专题介绍。第二,微博凭借准入门槛低、传播速度快、传播环境公开等优势,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具有较大的传播影响力,是非遗新闻资讯和形象宣传的重要平台。同时,微信的“微”传播方式具有互动性、移动性、趣味性等优势,也是非遗图文传播必不可少的阵地。例如,江永女书作品如同一幅幅书画艺术品,其文字形态柔美、齐整美观、和谐统一,具有重要的美学文化价值。微信通过文字解读女书的美学价值,并选择相应的女书作品作为图片,形成推送内容并,让受众欣赏女书作品的同时,对江永农村女性美的创造力产生更深刻的认识。第三,短视频作为新媒体传播最热门的信息载体之一,承载着非遗文化的再生产重任,在制作过程中,其创新性地赋予了非遗文化现实价值,已成为非遗文化传播不可或缺的新媒体传播形态。可见,多样态的新媒体应用可以拉近非遗文化与大众之间的距离。在各类新媒体平台上,用户不仅可以非常便捷地获取非遗文化,而且可以对自身感兴趣的非遗内容进行转发、评论、讨论、解读、补充等传播。也就是说,用户可以成为非遗文化的加工者和再传播者,以普通人的视角切入,对非遗文化提供认知反馈,而这个过程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此外,非遗的同一内容还可以根据不同平台的特点进行修改或优化,并通过在不同的平台进行展示,这样多种新媒体形态融合,形成传播合力,使非遗文化传播效果达到最大化。例如,江永女书所描述的那些女性专享的结老同、贺三朝、女儿节等民俗活动,既可以通过微信平台进行文字解读和传播,又可以结合民俗活动的苦情歌、婚嫁歌等说唱艺术制作成纪录短片、动画短片、网络短剧、微电影等短视频进行场景演绎,从而与受众分享这些美好的节日活动及其内容,激发年轻群体对江永女书的兴趣,使其身临其境地体验和接受这种民俗的文化价值。又如,江永女书呈现女性在父权制下的反抗意识、独立精神以及其对政治生活的关注与融入主流社会的渴望等女性主义文化价值,网站、微信等平台可以以时间为线索,把相关文本串联起来,详细地分析与阐释其发展脉络,吸引受众进一步思考与探讨。

三、采用微叙事进行非遗文化阐释

非遗文化博大精深,非遗传播的着力点就是对文化信息的凝练和阐释,让受众读懂、听懂、看懂非遗里的故事和故事里的文化内涵。就非遗的新媒体传播而言,采用微叙事不失为非遗文化阐释的一条路径。微叙事是“由大众媒体转型而新生的知识传达范式,是适应新媒体表达方式和媒介使用习惯的一种叙事方式”[3],即“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的故事描述或意义表达”[4]。传统媒体大多采用宏大叙事的表达方式,它的重要职责是构筑公共话语空间,引导社会舆论,把握主流价值观[5]。但在移动化、碎片化、场景化的新媒体环境下,叙事策略则由传统的宏大叙事转为微叙事,即重视小时空、细节化的细腻叙事。微叙事可将非遗的文化要素通过叙事聚焦构成一个连贯的序列,即以一定的叙事视角进行故事化解读,建构叙事,并采用文字、声音、图像和影像等多种传播形式,使受众从单纯地“接收信息”转为“全方位地感受文化”[6],从而实现文化的有效传播和迁移传承。同时,非遗文化的新媒体传播也因适应受众获取碎片化信息的习惯,其文化传播产品可以通过新媒体打造成微博图文短讯、微信小文和短视频。也就是说,传播者通过策划、选编和制作等手段,利用新媒体工具完成非遗文化阐释过程。非遗文化微叙事讲究叙事策略的同时,应保证非遗文化的真实性,从纪实的角度挖掘非遗文化底蕴,用故事化的方式,生动地将非遗文化展现在受众面前。江永女书是由一群籍籍无名的不认识文字的农村女性所创造、使用并传承的,呈现的是她们的所思所想、生活场景和才艺展示。因此,江永女书文化的阐释不适合采用宏大叙事的模式,而应采用平民化、细节化的故事性叙述方法,从而达到有效的传播效果。微叙事倾向于从微小角度切入,将关注点落脚于那些创造女书的妇女及其生活,为受众构建一个个故事情境,有助于吸引受众的注意。江永女书尽管是常人难以读懂的文字、难以听懂的语言和歌声,但其通过第一次文字“转换”,不仅呈现原始的女书作品、女红作品,而且完成女书文字与汉语的互译,还有一些学者对部分女书作品内容进行学术解读,这使得江永女书的多重价值显现,有利于其进一步开展新媒体传播。此外,江永女书所蕴含的故事性有利于其采用叙事手段来传播。因此,通过叙事进行第二次“转换”,江永女书作品可改编成适合于新媒体传播模式的作品。非遗文化传播的核心是价值观的传播,价值观属于非遗的精神内核,是非遗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根基。其也是微叙事形而上层面的内容,这就需要对相关内容进行解码,以符合微叙事表达的需要,而叙事主题可以承载价值观解码的功能。因此,为了使叙事的脉络清晰明了,传播者需要对江永女书的多重文化价值进行主题设置,依据一定的主题和线索进行叙事架构,对其非遗内容进行选择、重组、分解等,并创制各种文本、音视频、动漫、游戏等,将其改编成符合受众认知习惯的叙事模式。只有将文化价值设置为微叙事主题,形成故事,提供场景,才能向受众传达知识、价值观与信仰,“折射出非遗文化的历史厚度、地域广度和思想深度”[7]。当前,江永女书文化的新媒体传播存在诸多问题。第一,概述女书的产生、发展情况,内容同质化非常明显,易使受众产生审美疲劳,文化传承和传播效果大打折扣。第二,实地调研女书发源地,采取田野考察的方式挖掘江永女书背后的故事,形成一些考察游记、音频、视频,并通过网站或微信,但内容未能与江永女书文本有效结合,女书文化价值未能充分呈现。第三,女书的民俗活动转化为表演性活动,没有任何解读和评议,使受众并不了解这一种古老的表演形式的精神内涵。因此,未来,非遗文化的新媒体传播需要依据文化价值,加强基于江永女书文本内容的挖掘,对江永女书文本及其背后的故事进行解读,将作品展示、内容解说与情景再现相结合,加强“古今对话”以及大众化、通俗化元素的应用,使受众在欣赏中既增长文化知识,又提升自身对非遗文化的认知。

四、加强关联聚合,实现非遗文化价值的共振效应

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动态工程,而新媒体传播是碎片化的,一两篇微信短文和几个短视频是无法完整呈现非遗文化的,即便相关传播内容点击量很高,也很容易被其他海量信息覆盖,不为人所知。因此,新媒体传播方式虽然增加了受众接触非遗文化的可能,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其也割裂了非遗文化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使得非遗文化传播后劲不足。非遗文化的新媒体传播是一个潮流,但是如果任由其碎片化和分散化地传播,则会失去非遗本身的文化精神与面貌。因此,非遗文化的碎片化和微叙事传播不能等同于碎片化传播。非遗文化的新媒体传播内容设计需要采取有效关联,把分散传播的内容贯通起来,形成非遗文化的多渠道集中表达,为统一的非遗文化形象定位和品牌塑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依托新媒体平台集成非遗文化内容

由于非遗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存量资源,同时,大多数非遗无法持续生产内容,因此,非遗需要通过不同非遗内容集中展示的方式来实现其关联聚合。专门的非遗网站或移动学习平台通过开设非遗专题,使非遗集体亮相,实现非遗文化的集聚效应,这也是最基本的关联方式。组织者和传播者可以把各类非遗的基本信息、新闻资讯、政策、管理机构、采集开发的内容在政府门户网站、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网站及学习强国App等平台上,普及非遗文化知识,解读非遗文化价值,对非遗文化进行系统化的知识沉淀与传播。例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包括有非遗主管、保护机构,非遗政策法规文件及其新闻和专题报道等资讯,非遗名录、非遗展览、影音和图集等资源,申报指南、知识窗等百科知识;同时,学习强国作为全民学习的App,其设置了非遗栏目,也是非遗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这类关联聚合适宜打造非遗文化大品牌,达到非遗文化传播的目的。

(二)给非遗品牌的文化传播产品贴上主题标签

非遗文化价值的有效传播需要传播者进一步挖掘不同的非遗文化内容,不断生产篇幅短小、符合受众阅读习惯、适合在不同类型新媒体平台讨论或转发的非遗文化传播产品。其传播内容在多样的新媒体渠道推广,形成“点—面—面”的传播网,拓展受众面,扩大文化传播产品的传播广度。同时,要想跨越渠道藩篱,实现不同平台非遗品牌的文化价值共振,需要非遗文化传播产品贴上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核心价值标识—产品文化价值标识”为主题的标签,一方面,关联同一非遗品牌的文化产品,另一方面,关联不同非遗品牌的同类文化价值,从而提升非遗品牌的文化影响力。就江永女书而言,在其新媒体传播时,传播者并不是直接地对女书文本进行简单直译,而是以女书折射出的文化为线索,将女书文化作为非遗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变迁的一道桥梁,使受众形成文化的感知与认同。同时,传播者要围绕江永女书的文化价值主题,将那些没有关联的女书文本聚集起来,通过情景故事进行关联,增强其文化传播的阐释力度。江永女书是女性创造的,体现了“性别文化”这个核心价值,在此核心价值之下,江永女书的字形、语言及文本呈现了较高的艺术性,具有重要的美学文化价值;江永女书也反映了湘南边陲农村女性独特的民风民俗,具有独特的民俗文化价值;女书还展现了瑶族农村妇女的主体意识,具有朴素的女性主义文化价值。因此,其新媒体传播内容设计可依据“非物质文化—女书—性别文化—艺术/民俗/女性主义”标签进行系统化编排。其标签化既可以将江永女书文化的内在关联点串联起来,又可以把江永女书折射出的文化价值与其他非遗品牌的文化价值关联起来,并通过一个个系列主题,使受众直观地感受非遗所要表达的文化。

(三)结合社会热点传播非遗文化

非遗文化要想在各类新媒体平台被用户主动分享与讨论,还需要结合社会热点,与热点相关的非遗文化传播内容。具体而言,其可以利用以下几种传播方式。第一,非遗文化可以利用大众熟知的节日,在不同新媒体平台相适应的非遗文化产品,扩大非遗影响力。例如,在国际三八妇女节,江永女书文化产品通过微信、微博及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以激发受众对江永女书文化内容的阅读兴趣。第二,非遗文化可以借助名人流量,促进非遗文化传播。名人或本地精英对非遗文化传播、进行文化扩散能发挥助推作用,使非遗文化得以持续发酵,不断增强影响力。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