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代文学与人文精神培育的联系

论古代文学与人文精神培育的联系

一、古代文学课程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与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关系

中国传统思想的两大核心是儒家和道家,儒家思想产生于先秦,经过历朝历代官方的提倡和自身不断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根基;道家思想主张探索宇宙、人生真理,是古代士人精神的依托之所,这两大思潮和来自外域的佛教信仰相融合成为中华民族心理的基石。唐朝散文家韩愈提出“文以载道”,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这里的“道”即是以儒家学说为主的哲学思想。古代文学先秦文学史部分详细介绍了百家争鸣的学术潮流,选录儒、道、墨、法等诸子散文,这些文章既是文学作品又是哲学著述,在欣赏这些美文的同时,也能了解诸子学说,如以天下苍生为己任,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孔孟之儒,逍遥天地之间,与道合一的老庄哲学,表达社会底层民众思想的墨家和农家等。先秦诸子百家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的根基,其后有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等。

讲述两汉文学就必须提及儒术独尊的思想形式,介绍两汉经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则不能不关注玄学和佛学,唐代诗歌与当时的音乐、绘画、社会思潮关系密切,讲述宋代诗文则必然与程朱理学和禅学相联系。虽然文学史对各时代的思想学术背景简而述之,但从总体上来说,通过古代文学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尤其是文科专业的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脉络。中国文学前后相继,在数千年的文学发展中,思考社会人生、感悟生命历程是其永恒的主题。

读屈原的《离骚》,让人深深浸淫于对国家一往情深的热爱之中;读司马迁的《史记》,让我们对过往数千年的个体生命经历和时间、历史发展有了辩证的认识和思考;陶潜一声“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引得林泉激荡,岩穴来风,千载而下令人追羡不已。李太白倜傥不群,诗歌热情激荡,千年而下,读之依然能涤荡心魂;读杜子美之诗,我们眼前就会浮现出李唐天宝末年天子昏庸、奸佞当道,武将好大喜功,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的图景。先秦的诗文、两汉的文赋、汉魏六朝五言诗、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无不书写和抒发了古代士人“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深邃情怀,记载了古人对社会人生的哲学思考。

二、古代文学课程的历史思维与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关系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国悠久的历史被不间断地记载,从武王灭商,秦、汉易代的经验中,继任的统治者无不鉴于前朝,反思历史,形成了以史为鉴的优良传统。古代文学课程以文学发展为主线,以“知人论世”的原则和方法分析描述,对每一时代的政治、经济、制度、思想做了概述,在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讨论文学现象。袁行霈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史属于史学的范畴,撰写文学是应当具有史学的思维方式。”文学作品中的史传散文也是历史文献,从《左传》、《战国策》、《史记》、《汉书》、《张中丞后传》、《五代史伶官传序》等史传散文中,读者在体会古文笔法的同时,也能够更加深入细致地了解历史文化,思考历史发展规律。

通过古代文学史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社会风俗变迁等历史常识,在反思历史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人文精神素养。在历史长河中,个人命运融入其中,使得如江河之水奔涌而前的时间更加丰富多姿,充满感性色彩。在古代文学史学习过程中,作者生平介绍环节,可以使学生体会多种多样的人生状态、情感经历、生命抉择,从而以古人的生命智慧充实启发自身的心灵与智慧,培养理性精神。先秦的庄子倜傥不羁,与道合一,以他的人生实践着物我两忘的逍遥境界;东晋陶渊明安贫乐道,恬淡冲默,开拓了属于古代士人的一片精神净土;李白风流潇洒,卓尔不群,身体力行了浪漫主义的人生情怀;杜甫忧国忧民,感念黎元苍生,历经艰辛,慨叹“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寄寓身世之悲;辛弃疾文治武功,英豪一世,一腔爱国志向尽赋予短歌慢吟中;曹雪芹阅尽人生富贵贫贱,倾注一生,铸成红楼一梦。

文学是借助语言的形式唤起接受者的美感意识,实现个人自由意志的过程,文学史则把具体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置于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中全面介绍作家的生平、思想、心态,以及与创作相关的社会、宗教、哲学心理,很多古代文学家往往兼而为史学家、哲学家、书画家。古代文学中包蕴的丰富多姿、各具特色的生命历程可以让学生感悟生命,思考社会,培养其丰富的情感和理性判断能力。在学习古代文学这门课程时,各个时期的文学发展、国家朝代兴衰、政令张弛,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风气变化、文人思想变化等,都互相关联密不可分。通过古代文学课程,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史,掌握东方美学独有的神韵,了解我们民族的心理发展历程,从而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提供丰富的、源源不断的养分,成为人文素养的精神源泉。

三、古代文学课程的文学审美特质与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关系

鲁迅先生把中国的语言文字概括为三美:

(1)意美以感心,意境之美可以使人在心灵上获得感悟审美愉悦;

(2)音美以感耳,汉语本身具有的乐音、节奏之美形成诵读效果;

(3)形美以感目,汉字为方块字,具有对称和谐美、肢体语言美和绘画语言美。

古代文学文情并茂,情理相兼,诗歌、散文、辞赋、戏曲、小说等各具魅力。从孔子的诗教,到文以载道,再到明清小说的说教,中国文学形成了优良的表现社会人生的传统。“兴、观、群、怨”奠定了文学与社会生活、个体情感体会的基础;“文质彬彬”又提出文学表现形式要有文采,具有外在的审美特质。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本着思想性、艺术性统一的原则,大量选取历代作家代表作品,这些作品中蕴含历代作家对人的存在的思考,对人的价值,人的存在意义的关注,对人类前途命运以及人类的痛苦与解脱的思考和探索。屈原的《离骚》是古代文学中最长最优秀的政治抒情诗,作者以写实与虚构幻想相结合的手法,叙述其发愤图强、关心国家命运,遭小人陷害志向难以伸展,但又九死而不悔的高尚节操。陶渊明以他的人生经历,为后代士人营造了一份精神净土,“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喜悦之情与读者心灵相通。李太白“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千年而下,依然令人动容;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以白描手法,抒写了离乡远游的孤独之情。

《西游记》的本色语言和奇幻的叙事艺术,《红楼梦》所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聊斋志异》叙写的鬼神世界,《窦娥冤》所叙述的千年冤情,《西厢记》中凄美委婉的才子佳人爱情等,这些无不具有浓郁的东方美学特质。中华民族在三千年的历史中,创造了无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经典文学作品,形成了多种多样,既独具特点又前后相继的写作手法,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艺术风格。古代是一个悠远而漫长的历史阶段,从中国文学发生至封建社会结束,几乎占去了中国文学史十分之九的篇幅,从这些遗留下来经过筛选编写的文学读本中,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启发学生的情感世界,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

肖川在其《教育与文化》一书中说:“如果一个正在建构自己精神世界的人,不曾读过动人心弦、激荡心潮的书,不曾有自己百读不厌的优秀书籍,不曾为人类的智慧惊叹不已,不曾从书籍那里广泛地吸取人类智慧和精神力量,不曾从书籍中得到一种雄浑博大的崇高气质的感染,那么,他就没有受到地地道道的、货真价实的教育,难以想象会得到智力的和精神的充分和谐的发展,会有充实、丰富、纯洁的内心世界。”塑造与培养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和途径,就是与伟大的心灵进行交流,用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陶冶学生,使人与精神文化融合统一。任何人文精神,都只能是在一定民族文化传统之下的人文精神。作为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师应善于挖掘本学科中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塑造与培养的知识和因素,采取合适的方式加以拓展,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作者:王红 单位:咸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