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茶产业范例6篇

生态茶产业

生态茶产业范文1

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工作推进会,充分说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态茶产业发展。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市生态茶产业发展工作调度会精神,总结回顾____年度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工作,全面安排部署今秋明春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工作。刚才,县农牧科技局局长冉茂超同志总结回顾了____年度生态茶产业发展工作,具体安排部署了今秋明春生态茶产业发展工作;县茶叶协会会长周小刚同志总结回顾了上半年协会工作,具体安排了协会下半年工作;新景乡、塘坝乡、黄土乡、晓景乡、谯家镇、土地坳镇就生态茶产业发展作了交流发言;县财政局、水务局、交通运输局、国土资源局、供电局就生态茶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作了经验交流发言;懿兴茶业、新景茶业、富民农牧专业合作社代表也作了交流发言。希望大家会后认真抓好贯彻落实,相互借鉴。下面,我再讲四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正确估价,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自20__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有关业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全县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县生态茶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一)茶园面积快速增加。20__年至____年春全县新建生态茶园13.24万亩(其中投产茶园5.6万亩,幼龄茶园7.64万亩),发展速度居全省41个重点产茶县的第14位,茶园总面积居全市第五位,现有投产茶园5.6万亩。建成塘坝、新景、黄土、谯家万亩茶叶乡镇4个,千亩以上的茶叶村34个,百亩以上的种茶大户86户。有无公害茶园面积6.5万亩,占茶园总面积的46.3%;每年套种花生、蔬菜等适宜作物5万亩以上,达到了以短养长、以种促管、以种促收、以产业促农业的目标。同时,加大了全县无性系良种茶苗繁育力度,做到基地建设与良种繁育配套发展,每年繁育良种茶苗300亩以上,基本实现了自繁、自育、自给的目标。(二)产业链条逐步延伸。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批有资质、有实力、讲信誉的生态茶产业企业落户我县,为生态茶叶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是加工企业逐步增多。引进茶叶加工企业6家,总投资达4600万元,同时通过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的方式,发展茶叶加工企业20家和专业合作社14个。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地级龙头企业3家,县级龙头企业4家,小型加工厂17个。二是加工能力不断增强。懿兴茶业、新景茶业两家重点龙头企业加工能力已达千吨,从传统的生产方式转向现代化精细加工。全县茶叶年加工能力达到3000吨,涉及绿茶、珠茶、红茶、黑茶等多类茶产品。三是市场开拓初见成效。通过参加北京、上海、深圳、重庆、贵阳等地举办的国际、国内茶叶博览会,切实加大茶产品宣传推介力度,以“懿兴雀舌”、“画廊雀舌”、“谯家翠芽”、“千年古茶”“武陵春富硒茶”、“武陵功夫红茶”等为代表的茶产品市场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为市场占有率打下坚实基础。(三)主导品牌基本形成。按照“党政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运作模式,组织茶叶企业以“____古硒茶”为主导品牌,先后多次参加北京、上海、深圳、重庆、贵阳等地举办的国际茶博会及万人品茗活动,其中“懿兴雀舌”、“画廊雀舌”、“武陵功夫”茶等产品荣获名茶金奖3个、银奖6个,逐步提升我县茶叶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四)综合效益显著提高。一是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近年来,全县茶叶总产量累计达3600吨,产值1.8亿元,农民收入1.08亿元,成为广大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之一。二是收入水平显著提高。____年农民采摘茶青共增收3150万元,茶区10500户,户均增收3000元,积极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2.9万人就业,其中从事茶园生产和管理人员2.78万人,从事茶叶加工人员500多人,从事茶叶市场营销人员700多人。三是生态效益显著提高。我县生态环境脆弱,喀斯特地貌受到破坏后很难修复,而茶树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本身又是经济作物,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又能有效保持水土,变荒山为绿洲,是我县非耕地开发的最佳选择,对巩固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增强发展生态茶产业的信心和决心 党的十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随着国发2号、《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等一系列政策出台,为生态茶产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同时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贵州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基本途径,把生态茶产业作为18个重点支持的产业进行扶持。因此,我们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抢抓国家、省、市关于发展生态茶产业的政策机遇,突出工作重点,强化工作措施,加快推进茶叶产业发展,实现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加工企业不断集聚,产业集群不断发展,把生态茶产业建成富民兴沿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

三、明确目标,强化措施,全力推动生态茶产业再上新台阶 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到2015年全县新建高效生态茶园22万亩以上,着力打造茶叶“两区两带”即谯家茶叶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新景茶叶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和以新景为核心的清香型绿茶北部茶产业带、以谯家为核心的栗香型绿茶南部茶产业带。年均茶叶生产能力达到2.86万吨以上,实现综合产值36亿元以上。无公害茶叶认证面积占茶园总面积的100%,其中绿色食品茶认证面积占茶园总面积的30%,有机茶认证面积占茶园总面积的20%。重点扶持建成年生产能力20__吨以上的茶叶省级龙头企业2家,茶叶初制加工厂17座,小型加工厂70座,培育地方优良品种2个以上,新建茶叶产地综合市场1个,茶青交易市场20个,培育、壮大茶产业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把“____古硒茶”打造成省内外知名品牌。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加快茶园基地建设。鉴于时间紧、任务重的工作实际,各级各部门要密切配合,相互支持,超前谋划,为顺利完成茶园基地建设目标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二)着力加强幼龄茶园管理。各乡镇各部门要务必高度重视,严格按照今年的幼龄茶园管理目标任务,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制定方案,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切实加强中耕、除草、施肥、修剪、病虫防治等各个环节的管理。

(三)着力抓好生产、加工与工艺水平研发。按照茶叶质量和标准的新要求、新变化,结合本地生态茶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认真抓好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的产地环境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为标准化生产和市场拓展奠定坚实基础。当前我县投产茶园面积已达到5.6万多亩,经过三年努力,至少将有10万亩茶园投产,需要有10万吨的加工能力。因此,各级各部门要加大对现有企业的扶持力度,尤其是要支持企业的茶叶加工与工艺水平研发,不断开发新产品,拓展新领域,切实把我县茶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做精。

(四)着力建设市场营销体系。市场营销是茶叶从产品走向市场的重要环节,也是生态茶产业发展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从培育中介组织,培养营销人才,组建营销队伍等方面实现重点突破。充分利用我县独特的地域优势、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全力打造我县独具特色的茶文化,扩大影响力,提升茶叶营销水平。

(五)着力加大品牌整合力度。一是整合品牌资源,打造____茶叶新形象。要围绕“____古硒茶”品牌,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包装,合力打造“____古硒茶”品牌。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画廊雀舌”、“千年古茶”、“懿兴雀舌”、“武陵春富硒茶”等茶叶品牌为基础,不断研制茶叶新品种和新产品,根据不同的消费区域、消费群体、消费层次,积极开发高中低档办公用茶、旅游用茶、礼品用茶、外销用茶等,形成沿茶系列产品,树立沿茶新形象。二是加大宣传力度,提升____茶叶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机制,统一策划,并制定____茶叶品牌方案,继续引导企业积极参加茶叶博览会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研讨会、展销会、旅游节等大型活动。通过与著名品牌茶叶同台亮相,扩大知名度,还可以寻找差距,不断改进和提高自身品质,创建特色品牌,提高市场知名度。

(六)着力强化督促检查。各种茶乡镇要成立专门领导机构,采取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专职人员专门抓的工作机制,要经常深入一线,加强工作督查,了解实际情况,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同时,成立县督查工作领导小组,由县茶办、督查办、效能办定期深入各种茶乡镇进行督促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限期整改落实。

四、抢抓季节,扎实工作,确保今秋明春茶园建设任务高质量完成

(一)超前谋划,保质保量完成。严格按照市下达的今秋明 春新建茶园2.5万亩,力争3万亩的目标任务,提前做好图班作业设计工作,留足移栽茶苗的好区域好土地面积,确保顺利完成茶产业发展各项工作任务。

(二)科学规划,建设现代农业茶区。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提前做好2014年度新茶区规划,搞好作业设计,制作规划图,严格按规划组织实施。一是科学规划。按照“四个选好”要求,制定茶区发展区域布局规划。选好区域:选择交通方便、水源充足、土层深厚、无环境污染、适应机械化耕作管理的宜茶区,以茶区为基本建设单元,每个基地单元规划面积原则上不低于3000亩。选好地块:选择土质疏松、土壤养分丰富、地下水位低、排水保水性能良好,土壤呈微酸性、有机质含量高、坡度较缓的好田好土种茶。选好种植主体:选择有实力的茶叶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20亩至100亩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作为茶区建设的主体。选好品种:根据茶树品种的适应性和适宜性的原则,选择具有抗寒、抗旱、抗病虫的优良品种,合理调配和布局茶树品种,扩大良种的种植比例。二是建设项目茶区。2014年度新建茶区规划实行报批制,各种茶乡镇要根据下达的任务,统一布局,集中打造,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集约化经营,在1:10000地形图上制作规划图,实行图班作业规划设计,报市级审批。新建茶区规划设计图和竣工验收图由县农牧科技局协调林业局专业技术人员制作和勾绘,规划设计图、竣工图每个小班面积不超过300亩。茶区要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按100亩茶区配套建立一个30立方米的蓄水池进行规划布局,有条件的茶区要建立喷灌或滴灌系统。

(三)密切配合,严格落实责任。按照“集中使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各级各部门相互支持,共同促进全县茶产业发展。县农牧科技局、县茶办要做好茶苗、肥料等物资供应技术培训和服务工作;县林业局要做好晓景乡2500亩高标准茶园建设;县交通运输局要把通乡、通村公路与茶区产业路配套建设相衔接,重点是客田镇、新景乡的30公里茶区路建设及硬化;县供电局要保障茶叶生产用电;县水务局保障茶叶基地 水利设施的配套工作,尤其是要抓好晓景乡下半年1000立方米小水窖的配套建设;县工商、税务、卫监、质监等部门要做好企业申报、QS认证、商标注册、茶叶标准化体系建设、市场建设和加工环节的管理,保护消费者和茶叶加工企业的合法权益,确保茶叶产品质量安全;县文体广电旅游局要深入挖掘和整理传统茶文化,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广大群众积极自愿参与发展生态茶业产业的社会环境;县金融部门加大信贷支农力度,保障茶叶企业、专业合作社、种茶大户购买农机具、加工机械、茶青采摘及主要物资所需的资金;其他相关部门也要树立为茶农服务的意识,积极支持生态茶产业发展。

生态茶产业范文2

摘要分析了通江茶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安全高效生态茶业的优势,提出了发展生态茶业的对策,主要包括创新投入机制、科学规划、调整结构、依靠科技建立生态茶园、推广机械化生产、建立健全质量监测体系、开发深加工产品、培育市场等内容。

关键词茶产业;现状;问题;优势;对策;四川通江

中图分类号s5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3-0385-02

茶叶产业属于经济社会效益较高的农业产业,茶园生态环境与茶叶产品的质量安全,茶产业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直接相关。发展安全高效生态茶产业,有利于提高茶产业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有利于提升茶叶产品的品位,增强国内外市场竞争力;有利于促进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发展安全高效生态茶产业是对通江茶产业发展的进一步提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茶产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1]。

1茶产业现状

近几年,通江茶产业发展较快,茶叶生产初具规模,产业化经营格局逐步形成,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据统计全县现有茶园面积6 666.67hm2,其中投产面积4 000hm2,无性系良种面积4 666hm2,无公害基地认证面积1 000hm2,a级绿色食品茶叶基地认证面积667hm2,有机茶基地认证面积134hm2,茶叶经营企业6家,注册商标6个,四川省著名商标1个,巴中市知名商标4个,茶叶专业合作组织2个,名优茶加工设备150台(套)。茶叶产业逐渐形成了“公司+基地+专合组织+协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2009年全县茶叶总产量达到1 630t,综合总产值达到1.6亿元。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引进试验、示范,茶叶标准化栽培、机械化生产,名优茶开发利用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生产成本得到下降,产品的品质、经济效益、市场竞争力得到显著提高。恢复开发的历史名茶和创新名茶,罗村茗眉、翰林茶、天岗银芽等产品先后获得了部、省名优茶产品称号。

2存在的主要问题

茶园管理粗放,建园标准低。一是建园质量和种植标准低,茶园生产栽培管理不规范,施用肥料常以大量的单一氮素化肥为主,一次性撒施,极少施过有机肥、深翻改土;二是茶园尽作面积较大,综合效益低;三是春、夏、秋采摘均不留叶,过度采摘;四是加工设备落后,加工粗放,加工环境差;五是少部分茶农防治病虫盲目用药等,造成茶园土壤退化,茶树树势衰老,单产低,产品质量差,效益低,个别产品不安全。六是包装过度,不规范。部分企业的名优茶包装过度,不规范,不环保,一味追求豪华档次,广告宣传名不符实,误导消费,浪费资源,增加成本[2]。

3安全高效生态茶产业发展的优势

3.1生态环境优越

通江县地处秦巴山区,海拔落差大,昼夜温差十分明显,县境内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光照适宜、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7℃,年极端最高气温38.4℃,年极端最低气温-1.1℃,年总降水量1 399.2mm,年日照时数1 299.2h。茶园主要分布于海拔800~1 400m中高山区,生态环境好,土质肥沃、森林茂密、植被物种丰富,森林覆盖率58.2%,非常适宜茶树生长发育;再加上该县茶区无工矿企业,远离城镇,土壤、大气、水质污染少,是发展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的理想之地。

3.2区位优势明显

通江县是富硒茶主要产区,茶叶含硒量较高。硒是人体必需的元素,具有抗癌、抗辐射、抗衰老和提高人体免疫力的功能,据医学专家研究表明有40多种疾病的发生与缺硒有关,如克山病、心血管病等。天然富硒茶的开发与生产是我国茶学界、医学界、营养学界对增强人体免疫能力与提高饮茶者健康水平做出的重大科学贡献。我国硒资源缺乏,目前仅有三大富硒区,而通江县正处于秦巴富硒地带,是发展天然生态富硒茶和有机富硒茶的理想之地。

3.3增产增收潜力大

一是通江县茶叶大面积平均产量不足450kg/hm2、产值不到2.25万元/hm2,未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二是全县宜茶坡地约有6 667hm2,而且生态条件较好,为建设新型茶叶产业基地,提供了丰富的土地资源;三是全县名优茶比重仅占25%左右,比重较小,具有提质增效的潜力;四是种植面积大、投产面积低。因此,通江茶叶产值、产量,如果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则增产增收潜力较大。

3.4茶叶产品品质好、质量安全

通江县近几年恢复开发的历史名茶和创新名茶,如罗村茗眉、翰林茶、天岗银芽、天岗云雾、壁州春等产品,由于品质好,先后获得了部、省名优茶称号。同时将茶叶产品抽样送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质量检测中心检测,产品达到了无公害、绿色食品质量要求。

3.5茶园基地认证面积较大

近几年有1 000hm2茶园通过了农业部无公害茶叶基地及产品认证;火天岗茶厂667hm2茶园通过了中国绿色食品认证中心、绿色食品基地及产品认证;罗村茶叶公司134hm2茶园通过了西北农业科技大学有机茶基地和产品认证;翰林茶被中国农业科学院有机茶中心认证为有机茶。

4发展方向和目标

4.1发展方向

推进茶产业结构性调整,大力发展茶树无性系良种,提高茶叶种植、初加工、精加工、深加工业和服务业的技术资本含量,做大做强茶产业。一是大力发展茶-玉米-蔬菜、茶-果-药、茶-粮-豆、茶-草-猪-沼等立体种植创新高效生态循环农业种植模式和节水、有机、设施茶业。二是加快茶产业生产标准化体系建设,不断完善茶叶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与检验检测体系,确保消费者买得放心,饮用健康。三是建立与完善茶叶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和“绿色壁垒”预警机制,实施茶产业品牌战略,增强茶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茶产业整体经济效益。

4.2发展思路及目标

根据当前国内外绿色食品消费市场的需求,在生态茶园建设上,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以农业工业化和经济生态化的理念为指导,用有利于生态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大力发展创新高效复合生态循环农业种植模式,开发观光旅游业,弘扬茶文化,推广节地、节水、节能、节本和绿色安全生产技术。通过3~5年的时间,力争把通江县建设成为立体、高效、生态、绿色、安全、可持续发展的茶叶生产强县。到2013年全县生态茶园面积达到6 000hm2,其中良好农业面积4 000hm2,有机茶认证面积达到2 000hm2。建立清洁化、标准化、连续化茶叶生产加工流水线2条;培育省、市龙头企业2家;争创省、部级名优品牌2个;生产生态茶叶4 500t,其中名优茶2 000t,实现产值3亿元以上。

5对策

5.1创新投入机制,加大茶产业发展力度

按照市场经济发展原则,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投入、银企合作和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发展机制。一是充分利用好现有的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国土整治、扶贫产业开发、财政特色产业发展等资金,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各负其责、渠道不变、用途不变、相互匹配”的原则进行捆绑使用,整合资金、推进发展茶业产业;二是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产业专项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三是鼓励企业和茶农加大投入力度;四是加强银企合作,加大信贷支农力度;五是大力招商引资,争取省内外茶叶龙头企业和其他行业来通江县发展茶产业。整合各方面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满足茶产业发展所需资金。

5.2科学规划,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通江县被省农业厅规划为名优绿茶和富硒茶优势产区,根据该县生态、资源和茶叶分布情况,制订出生态茶业发展规划。在该县铁溪镇、永安镇、烟溪乡、兴隆乡、至城镇、青峪乡建立生态茶业优势带,开发优势品牌,形成有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扩大名优茶批量生产,向省市级龙头企业和强势品牌集中,整合资源,突出规模效益,全面推进通江茶叶种植业,初、精加工业和服务业等茶叶产业的战略性调整[3]。

5.3依靠科技,建立生态茶业示范园区

一是推广茶树无性系良种,加快优化通江县茶树品种结构。在今后的茶产业发展上,发挥地方品种优势,引进推广适宜性、抗性强的名选131、福顶大白、南江大茶叶无性系良种。加强苗木质量管理,加快地方优良种品种选育步伐,优化品种结构。二是加强茶园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茶园管理技术。首先对规划发展的生态茶园产区实行山、水、林、园、路综合治理,做到路路相通,能灌能排,生态环境好,提高茶园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其次是在茶园栽培管理上要紧紧围绕无公害茶、有机茶生产管理技术规范要求,重点推广良种良法、老茶园改造、立体栽培、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实现茶园生产管理无害化。三是发展立体高效复合生态循环农业种植模式,提高茶园综合生产能力。在通江县生态茶区内,大力推广茶-玉米-菜、茶-果-药、茶-粮-豆、茶-草-猪-沼等立体复合生态循环农业种植技术,增加茶园生物多样性,改变茶园小气候,减少茶园面源污染,促进茶园生态良性循环,提高茶叶的综合生产能力。四是优化初、精加工环境。对茶叶初、精加工厂房、设备、仓库、环境等配套设施均按照无公害或有机茶生产技术标准进行整改,在示范园区内建立清洁化、标准化、连续化生产示范茶叶加工厂,达到示范园区环境生态化、茶厂标准化、生产清洁化、产品无害化的目标。五是大力开发名优茶,提高茶产业经济效益。通江县名优茶品种较多,批量生产少,新产品比例小,经济效益没有充分发挥。在名优茶生产过程中,采用机械生产,开发夏秋名优茶,提高产量,扩大批量,增加名优茶比例,进而提高经济效益。

5.4推广茶叶生产机械化,实现茶产业节本增效

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外流,通江县劳动力十分缺乏,劳动力单价高涨,已成为制约该县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在茶叶生产上推广机械化作业,有利于解决劳动力紧张矛盾,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在茶园生产管理中,引进推广机修、机采、机耕、机械施肥等技术,实现茶园生产管理机械化;对省、市级茶叶龙头企业,改造或新建标准化的初、精加工厂,按照茶类产品的生产工艺和生产规模,引进推广安全、清洁、连续化的加工设备,实现清洁化流水线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4]。

5.5建立健全产品质量监测体系,推行标准化生产

根据国内外茶叶产销形势和质量安全现状,国家和农业部相继了《良好农业规范》《无公害食品、茶叶生产管理规程》《有机茶生产管理规程》等标淮。这3个标准规定了茶叶产地、环境、种苗、栽培、原料、加工、包装、储藏、运输、质量等管理要求,使茶产业在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均有衡量的标准,使生产过程规范化、系统化,提高了生产加工技术的操作性。通江县应根据上述标准,结合实际,制定出相应措施:一是制定企业自己的配套标准;二是建立田间管理和加工管理档案制度;三是建立质量可追溯制度;四是农业、质监部门建立健全质量监测体系,加强对生产过程控制、质量监督和内部质量管理;五是强化标准意识,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和市场准入制度;六是发挥农业、质监、专业协会、消费者协会的质量监督作用,使标准化生产变为生产者、经营者的自觉行动,只有全面实现标准化生产,才能使通江县茶叶产品适应国内外绿色消费市场需求。

5.6开发深加工产品,提高茶叶附加值

随着茶叶在全球饮料行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茶天然生物活性物质在医药与食品等行业的广泛应用,茶叶深加工可充分利用茶叶资源和副产物,丰富市场茶产品种类,开发茶制品新功能。因此,茶叶深加工的综合利用已成为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通江县是名优绿茶重要产区,各茶叶企业和茶场只采春茶,夏秋茶不采,资源浪费极大,在今后的茶叶生产加工中利用夏秋茶资源和副产物,开发杜仲茶、银杏茶、保健茶、发酵茶、提取茶多酚等深加工产品,提高茶叶附加值。

5.7培育市场,加快安全高效生态茶叶产业化经营

要改变通江县茶叶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小、市场份额少、经营分散、竞争无序的现状,必须培育扶持市场竞争主体,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和优势品牌,推进产业化经营。一是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科技含量高、生产规模大、具有强势品牌、有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深化管理,强化经营,建立企业与基地利益联动机制,提高市场竞争和抗风险能力。二是政府各主管部门,制定规划,整合资源,实施品牌战略,规范企业行为,对有经济实力、有品牌基础的优势企业,有计划、有目的地培育扶持1~2个省、市龙头企业,打造特色品牌产业。三是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各种展销平台和茶文化活动,大力宣传,提高企业品牌在市场上的影响力。四是尽快形成和完善以龙头企业为主体,茶叶专业合作组织参与的茶叶产业化经营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区域化大生产中联接市场和茶农的桥梁作用,提高整体规模效益,加快茶叶产业化经营。

6参考文献

[1] 许允文.我国高效生态茶业持续发展的思路[j].中国茶叶,2007(5):26-28.

[2] 蒋光藻,谭和平,黄苹.茶园生物多样性与无公害治理[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生态茶产业范文3

关键词:茶区;茶旅;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中图分类号 F32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0-0144-03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人类社会已经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表现出时代性、多元性、演进性特征。利用安徽茶区景观的新颖性、特色性、生产性的丰富资源,笔者开展了茶旅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力求构建生态茶业、生态加工业、生态旅游业、生态文化业高度融合的战略性新兴生态产业,实现茶产业和生态经济共生体的可持续发展。

1 茶旅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背景简述

安徽皖南皖西是我国江南江北的重要茶区,既有革命老区,又有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优越、产茶历史悠久、名茶享誉中外,安徽茶业在中国茶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统计:2014年,安徽茶园面积11.104万hm2、在全国排名(下同)第7位,茶叶总产量11.12万t、总产值76亿元、排名均在第8位,产量805.5kg/hm2、产值56187.15元/hm2、皆低于全国平均值,排名都在第12位。2015年,茶叶结构性矛盾显现,成本上升持续,采工短缺凸显,茶农增收乏力,总量位趋平行。面对百万亩茶园鲜灵、千家茶厂春茶后闲置、茶农忙于脱贫急切的现状,安徽茶业亟待作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深化综合改革、加大扶持力度的抉瘛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振兴中国传统手工艺计划,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这是党和政府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和时代担当。为此,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三农”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坚持茶业市场需求导向,紧扣经济发展的重大关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打通资源要素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着力解决投资需求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制约,让广袤无垠的生态茶园真正应用到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上,把绿水青山变成实实在在的生态产业活动。由此可见,“茶旅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简称“示范区”,下同),就是坚持把提高茶叶质量效益作为主攻方向,促进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内容,推进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作为基本遵循,转变茶业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作为主要目标。“示范区建设”就是要将茶区变成景区,茶园变成公园,茶厂变成景点,茶文化变成休闲文化,茶农变成导游,一季茶叶加工变成全年生态文明创新实践,单独茶叶变成茶旅一体化生态复合型产业。

茶旅业是我国茶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程度,发展茶旅业对于促改革、调结构、增就业、减贫困、惠民生具有独特作用和现实意义。西安曲江“茶文化+旅游+城镇化发展模式”,采取产业重组、资源整合、城乡统筹、文化塑造、属性彰显的途径,具有示范推广的价值。池州市位处皖南国家旅游示范区、长江经济带重要旅游干线,茶旅节点众多、特色景点多样、立体交通快捷、区位优势明显。锦绣茶园集中连片,茶厂传统与现代特征鲜明,生态承载力强固,生物多样性、景观多样性丰厚,素有一圣一村一带、二山二湖二个自然保护区、三戏文明、五大古文化遗址、十二洞天世界,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总之,“示范区建设”将呈献出茶旅业政策所属、市场所需、企业所求、茶农所盼、发展所在的态势,重点扶持是必然的、可信的。“示范区建设”是寻求改革突破点、培育经济增长点、提升生态平衡点、建成小康新亮点的产业创新标图,重点建设是现实的、可能的。

2 茶旅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2.1 安徽茶区“茶旅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符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的基本精神“示范区建设”坚持以生态平衡、保护优先、环境友好作为基本准则,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根本途径,市场主导和创新驱动作为不竭动力,培育现代茶旅生态文明作为重要标志,示范突破和整体推进作为建成方式。在示范区,促进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优化,资源可持续利用更加高效,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制度相对健全,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生态主流价值观普遍形成,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生态功能产业体系逐步完整。

2.2 安徽茶区“茶旅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响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大部署 “示范区建设”将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和生态农业两大资源优势,充分发挥企业和茶农2个方面积极性,竭力提高投资有效性、加快培育茶旅新的发展动能,改造传统单一茶产业,优化升级产业叠加效应,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潜力,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契机,创造茶旅新业态,提高茶叶新品位,扩大市场新需求。

2.3 安徽茶区“茶旅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适宜中办国办《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的战略决策 “示范区建设”围绕发展生态、特色、有机农业,创造绿色、低碳、环保产业,综合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将有利于土地公有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更加稳定,有利于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更加完善,有利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村合作金融体系“五大体系”更加健美。

综上所述,“示范区建设”将成为茶旅功能主体与目标团体共同发展的纽带,创新内在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直接诱导产业公共效应行为自我变革的直接动力,资源整合利用提高生态文明质量的重大突破,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改善向生态文明全面感知和高效应用拓展延伸,实现生态经济和茶产业可持续发展。

3 茶旅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方案

安徽茶区“茶旅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倡导绿色价值取向、绿色行为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经过绿化茶区、美化茶园、香化茶厂、优化设施、强化管理、活化机制、感化游客的创新举措,力求连接千里茶区、整合百家茶厂、组织万户茶农;让生态保护、文明建设、精释哑陡叨热诤希使农业、工业、旅游业有机复合。可以将山水、森林、历史、茶旅、野生动植物、生态功能、绿色消费、休闲文化等特色旅游聚集成全新价值链和新兴产业共生体,为茶旅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提供丰满内容和智力支撑,从而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工业安全、生态文化繁荣、生态文明昌盛、生态茶旅兴旺的新农村。

3.1 政府引导众创推进 由政府组织发改委、旅游、财政、农林等职能部门,协调网络媒体、宾馆、旅行社等旅游经济实体,形成工作机制和统一口径,实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商业创新的有机统一和精准发力。组织审定、监管“示范区建设”的规划、设计、方案、规范、标准等,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生态保护、茶业发展专项、农业标准化等项目资金,加大切块统筹力度,让“示范区建设”进入“安徽省新兴产业化示范基地”的行列。出台相关文件,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的政策,全面指导和解决休闲农业和茶旅配套建设的关键问题。殷切期盼政府相关部门对“示范区建设”关爱有成、扶持兑现、协调到位。

3.2 龙头提挈市场运营 龙头企业、茶叶专业合作社、茶农是“示范区建设”的主体。企业出资金、出人才、寻市场、找客源,合作社优化茶厂、美化基地,茶农管好茶园、办好农家乐,三方合约管理。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以合同制、形成利益共同体,以合作联营制、形成价值责任共同体,以股份经营制、形成命运共同体。采取“资源整合、资产重组、建章立制、统分结合”共同带有区别的经营模式,适时组建“安徽茶旅生态产业集团公司”。在沿山、沿湖、沿江、沿路相适相宜之域,做好茶旅人性化设计、专业化布局、标准化建设、时尚化配套的经营条件,形成茶旅生态文明产业带、产业圈;并使一幢幢山野别墅、一片片花果园林、一家家特色餐馆、一处处养生胜地、一座座艺术殿堂落地生根示范区;力求达到“建成一批、示范一线、带动一片”的成效。

3.3 特色定位体系支撑 坚持系统的观念、统筹的方法、信息的应用,立足茶旅文化特色和生态环境优势,诠释民风民俗的乡情特质,深入挖掘休闲农林内涵,完善茶旅要素配套设施,研发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举办特色鲜明的节庆活动,推介个性突出的旅游规则。推进乡村旅游精准脱贫,开展乡村大众旅游创业、万众创新就业行动,组合研学基地旅游,丰富老年健康旅游,发展中医养生旅游,培育复合功能旅游,提升“互联网+旅游”,竭力打造智慧景区和智慧茶旅乡村蓝图。

生态茶产业范文4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有关古人发现并利用茶的传说,可追逆至秦汉时人托名“神农”所著的《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有关中国产茶的最早文献记载,则见诸于至今1700多年前的东晋史学家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

上半年即将过去,我们需要盘点一下闽茶的“强能量”,即“有助于福建茶产业做大做强的能量”,也是大家需要关注和重视的中国茶产业的强大能量。那么,蛇年上有哪些“强能量”值得关注和重视呢?我们不妨借助门户网站、公司网站等各种网络的资料以及其他信息,简单盘点一下2013年闽茶世界里的“强能量”。

“强能量”之一:省委书记尤权一行调研安溪

安溪新闻网报道,4月12日,省委书记尤权一行实地参观了中国茶博汇,听取县长高向荣关于中国茶博汇功能布局和茶学院建设等情况汇报,并在中国茶博汇会展中心召开座谈会,与茶农、茶商、茶企代表座谈,共商推进新形势下茶产业发展大计。座谈会上,听到农民因茶致富,尤权高兴地说,安溪通过发展茶业,让老百姓富起来,提升生活质量。安溪之所以种出好茶、茶叶产业发展得好,除了技术,更重要的拥有不可复制的独特生态环境、气候、土壤等自然因素。同时,培养了一支优秀茶业人才队伍。

品牌是市场制胜的法宝。尤权指出,安溪很多茶叶茶企,都做出了自己的品牌,安溪铁观音品牌知名度很高,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很好。但还要充分发挥产品的比较优势,挖掘产品深度与宽度,进一步做响品牌,做大做强茶产业。要加大“安溪铁观音”公共品牌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安溪铁观音”品牌的认知度,提升“安溪铁观音”知名度。

在谈到茶业未来发展时,尤权特别强调创新的重要性。他说,安溪的很多茶企,已经过了只靠辛勤劳动谋生存的阶段,未来的市场,要更加注重创新,通过创新开拓市场。他要求,茶叶企业要创新产品,在产品研发、茶叶包装、茶配套等方面下功夫;要创新经营模式,发展电子商务,拓展销售渠道;要拓宽发展思路,把茶业与文化、旅游、观光等产业结合起来,实现多产业融合发展。

尤权指出,福建茶是福建的一张名片,是一种文化。各种茶类要立足各自特色,树立一种更宽容的发展理念,兼容并包,优势互补,共同努力把福建茶产业做大做强,推动福建茶产业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要在发展茶产业的同时,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注重水土流失治理,实现茶叶种植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建设的有机统一。

“强能量”之二:张家坤会长调研生态茶园建设

据《泉州晚报》报道,4月中下旬开始,安溪已经到处弥漫着春茶的芳香。23日,为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坚持生态、品牌、创新、绿色发展的精神,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会长张家坤在安溪县县长高向荣的陪同下,来到位于铁观音发源地安溪西坪珠洋村的八马红星茶场调研,这片茶场的生态保护、科学耕作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张家坤会长在与现场陪同领导交流时指出,福建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生态的优质闽茶是福建的绿色名片,安溪铁观音是世界茶叶宝贵的品种资源,八马茶业作为我省龙头企业,其先进的生态理念和对社会责任的重视,值得总结推广。

据介绍,自2002年开始,八马率先导入可追溯制度,可追溯制度让八马茶业产品具有很高的安全性,通过日本高达276项农残及污染物检测,连续7年出口位居安溪第一。张会长对记者说,我们国家维护食品生产质量正在逐步推行可追溯制度,只有做到可追溯,实现食品安全才能有保障。

在红星茶场的展览馆里,铁观音第十二代传人、八马茶业质量总监王艺生向记者介绍:“在上世纪70年代之前,茶园的耕种很传统,生态也很好,茶青内含物很丰富;在制茶方面,制茶师傅们是用手摇青笼、木制揉捻机、竹制焙笼,制作出口味纯正的铁观音。”

张家坤会长看到这些农耕工具仍完好地保存,勾起他半个世纪的回忆。他说,在那个时代,我们国家的农业很不发达,农民很辛苦,但生态总体上是好的。现在,中国农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我们要看到生态环境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我们要在继承传统工艺,应用新设备、新技术,发展茶叶生产的同时,坚持绿色生态,让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

“强能量”之三:天福茗茶日本中国茶文化店剪彩开业

据天福茗茶网站,4月18日,天福茗茶日本第一家中国茶文化店正式营业,天福茗茶创办人李瑞河主席率郑志勇副总、周镇旺副总、丁玫特助三位主管专程前往日本主持剪彩活动。中国驻大阪领事季笑宇、台湾侨务委员陆超、留日大阪中华总会理事叶俊麟、兆丰国际商业银行大阪支店长陈志琼等与李瑞河主席一起为天福茗茶日本店剪彩。天福茗茶日本店位于关西神户闹市区,楼高五层,装修一新,美轮美奂。

此外,5月6日至8日,由国共两党相关单位共同主办的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四川省成都市举行。天福集团总裁李瑞河出席会议,与贾庆林、吴伯雄等两岸代表广泛接触、交流探讨,与王毅、刘奇葆等人合影留念,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

在漳州天福品茗室内,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两岸论坛已成为两党和两岸各界人士真诚交流对话的重要平台,对深化两岸交流合作、推进两岸关系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先导作用。论坛已举办七次,这是我第五次参加。感觉是规模一次比一次大,成效一次比一次显著。这次参会的人数最多,专家发言最务实,敢讲真话。取得的共识最多,达成19项共同建议,成果弥足珍贵。

在与两岸接触过程中,李瑞河深深体会到大陆领导对台湾同胞的诚意与善意。他相信,大陆领导人对台湾人民是出自同胞的情谊。同为炎黄子孙,不会“以大吃小”,而是真心诚意地帮助台湾发展经济,兄弟携手合作,创造双赢,为将来两岸和平统一打下良好的基础。眼看两岸双方越来越理解,关系越来越好,李总裁对祖国未来的前景更加充滿了信心。

“强能量”之四:福建人民出版社带领茶界“吃糕点”

福建人民出版社是以出版哲学社会科学读物为主的综合性出版社,是海峡出版发行集团下属的综合性出版社,是全国良好出版社、全国新闻出版系统先进集体、首届全国新闻出版行业文明单位。

“糕点”,即“高点”的谐音,代指茶叶界正在火爆热销的两本书《点茶成金》和《茶翅高飞》,也被中国茶叶界称为“高点组合”。“吃糕点”则是指阅读“高点”、吃透“高点”、活用“高点”。如今,茶叶界团购风潮正在强势袭击“高点组合”,例如,当当网、京东网、淘宝网商家的《点茶成金》都出现过被抢购一空的现象。《茶翅高飞》是《茶商八部》系列之一,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在2011年5月推出,是中国第一本茶叶品牌营销实战专著,全称是《茶翅高飞——中国茶叶品牌快速崛起之道》,融汇了作者10余年超低成本品牌策划经验和茶叶品牌策划实战经历,被广泛誉为茶叶行业的“孙子兵法”。出版以来,《茶翅高飞》一印再印,深受茶叶界喜爱,被广泛誉为中国茶叶行业的“孙子兵法”,连创茶书销售奇迹。

《点茶成金》是《茶商八部》系列之二、中国第一本茶叶销售实战专著,全称是《点茶成金——快速卖茶72招》,由远卓策划总监谢付亮先生和文案及SEO总监张之闯先生联合创作,采用“案例+分析”的现场教学方式,模拟茶叶销售的实景现场,从销售根基、市场真相、沟通技巧等三个角度阐述了72种卖茶技巧,易读、易学,有针对性更具实用性,被公认为中国茶叶行业的“销售圣经”。 此外,《武夷茶大典》、《乌龙悠韵》《红茶雅颂》、《指点茶山——中国茶叶诊断与谋略》、《卖茶你要这样说》等也将出版。

据悉,福建人民出版社将茶图书出版作为重点,力争短期内打造为中国茶读物出版重镇,推出十大类茶图书出版计划,分别是:其一,历代茶典籍普及读物;其二,闽台茶艺、茶道、茶具、茶膳、茶食品读物,如“雅真茶艺系列”;其三, 茶企茶馆经营、管理、标准化建设、品牌塑造等;其四,闽台茶文化积淀、茶创意读物;其五,闽台茶大观:乌龙茶、红茶、绿茶、白茶;铁观音、大红袍、正山小种、坦洋功夫、政和功夫、洞顶乌龙等;闽台县(区)域茶品牌;闽台知名茶企茶人;其六,世界茶科技最新进展、闽台茶园建设;其七,茶学教材、茶行业培训教材,闽台茶专家共同编著;其八,闽台茶文化产业旅游链接;其九,闽台出版社合作,共同引进日本、韩国等地的茶图书;其十,茶图书的延伸,如影视领域。

另外,福建人民出版社还将与媒体合作推出“读茶时刻”,普及推广茶文化。在此基础上,涉足茶产业研究领域,与国内最顶端的茶产业研究、咨询、培训等机构合作,占领茶产业研究制高点。福建人民出版社还将以茶文化为依托,成立茶主题公园,公园集茶旅游、疗养、养老休闲等一体,回归田园。

“强能量”之五:福州茉莉花茶香飘神州

近年来,福州市通过打造小基地,带动茉莉花产业园的大发展。已逐步建成闽江、乌龙江、马江、敖江、大樟溪等“四江一溪”沿岸茉莉花园生态走廊,初步建成以闽清、罗源、永泰等7个高山县区生态茶叶园区。2012年10月,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福州茉莉花茶“世界名茶”称号。这也是自2011年10月福州荣获“世界茉莉花茶发源地”称号之后再获世界级荣誉。2012年,福州茉莉花茶品牌价值达19.89亿元。

福州市采取得力举措保护和发展茉莉花茶产业:成立福州海峡茶叶交流协会,实行协会自律、政府监管以及百姓监督的工作机制;科学打造茉莉花茶地理标志整体品牌,重塑福州茉莉花茶在世界的影响力;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加大研发力度;以品质为先,推进茶产业向纵深、精细方向发展升级,提高经济效益;充分挖掘茉莉花产业文化资源,积极申报世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及部级、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大对这一世界品牌的宣传和保护。如今,随着福州茉莉花茶名声在外,市场上也出现了不少冒牌货。为此,该市从加强原产地产品保护标志、福州茉莉花茶防伪标志等使用入手,确保茉莉花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海峡茶叶协会会长吴依殿说:“下一步要壮大福州茉莉花茶产业基地,为福州茉莉花茶整体包装营销,做好资源整合,从而再提高福州茉莉花茶这一品牌的整体质量,逐步实现福州茉莉花茶从‘世界名茶’向‘世界名牌’的跨越。”

如今,福州市拥有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家,中国茶叶百强企业6家。福建春伦茶叶公司通过自建基地示范及“公司+农户”形式,花和茶的基地建设双轮驱动。目前,已在福州地区设有7000亩茉莉花基地,在闽东、闽北高山地区建立了3.5万亩绿色生态茶园。既为公司发展提供原材料品质保证,也带动了12万农户走上致富路,每户年增收3万元。福州市力争到2015年建成茉莉花基地13万亩,产量1.4万吨,茶叶综合产值达到20亿元,真正把茉莉花茶打造成名副其实的特色产业。

“强能量”之六:闽台企业、省侨办等积极传播两岸茶文化

《海峡都市报》报道,2013年5月12日,福州农工商集团与台湾南投县茶叶交流协会签署关于深入推进两岸茶产业茶文化交流的合作意向书。据悉,该合作意向书包括在福州地区设立闽台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两岸茶文化博物馆,两岸特色产品展示专卖中心,重点引进台湾特色茶产品等等内容。

此外,中新网报道,5月6日,省侨办一行陪同法国“茶与健康”协会会长姜志安博士在福州进行福建茶文化传播和产业发展考察。省侨办邀请福建省茶叶学会、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福建闽东北经济协作办的研究专家及福建三和茶叶、御道茶业等优秀茶企业负责人开展洽谈对接。

经过沟通洽谈,福建省茶叶协会拟与法国“茶与健康”协会就以下方面开展交流合作:一是借助法国在生物提取方面的科技优势,加强茶保健品等高端产品的研发合作;二是共同开展欧盟对茶叶及相关产品准入标准的策略应对研究;三是将中国的茶文化逐步推介并使之融入欧洲,在欧洲逐步培养形成一批高端茶产品的消费群体,进而拓展茶产业在欧洲的市场。

“强能量”之七:泉州输日茶逆增长,安溪展开电商培训

《福建日报》报道,近日从泉州检验检疫局获悉,今年1-4月共检验监管输日本乌龙茶71批、918.04吨、329.51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4.5%、17.3%、39.4%,其中单价同比增长18.8%。在日本对茶叶质量安全要求不断升级并于2013年2月13日实施氟虫腈“命令检查”的情况下,泉州输日乌龙茶仍然逆势上扬。

泉州系我国乌龙茶主产区,其中“中国乌龙茶之乡”安溪县乌龙茶总产量占福建省的1/2,全国的1/3。2012年安溪茶叶供外贸出口1.5万吨,其中80%出口日本。近年来,日本对茶叶质量安全要求不断升级。2006年5月29日日本实施“肯定列表”制度,对茶叶的农残限量设定由83种增加到276种。 众多举措对我国乌龙茶出口造成较大影响。为此,泉州检验检疫局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日本氟虫腈“命令检查”,通过开展茶叶基地普查、完善农残控制制度、着力强化检验监管力度对出口乌龙茶的原料、辅料、成品均严格按日方的标准实施批批抽样检测,确保出口产品验证可靠性,从而实现输日乌龙茶逆势上扬。

另据《福建日报》报道,安溪县工商局联合县农茶局等部门在全县范围内开展茶叶电子商务培训活动,抽调业务骨干、电商专家组成讲师团深入24个乡镇,对乡镇村两委主要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茶农代表、从事网络售茶的电子商务人员进行轮回培训,重点围绕电子商务开展、产品质量安全、商标品牌建设及生态茶园建设等方面进行系统培训。此次培训历时半个月,受训人数近3000人次,覆盖全县所有产茶村镇,对培育良好的电商市场环境,促进安溪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积极作用。截至2012年,安溪县拥有1万多家电商茶企,电子商务已成为安溪县茶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潮流。

“强能量”之八:生态茶成为市场竞争法宝

据西湖龙井资讯平台报道,近日,“海西生态农业与经济发展研讨会”在南平举行。在研讨会上,政府部门官员与专家代表认为,在建设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日益成为各地的路径选择,发展生态茶,则成为茶业市场竞争中制胜的法宝。记者从福建省农业部门了解到,2012年,福建茶叶总产量达32万吨,毛茶产值150亿元,均居全国第一位,全省涉茶人数超过300万人。但是作为茶叶大省的福建,生态茶的发展步伐并不快。

著名茶业专家骆少君在研讨会上表示,茶叶的基础是生态,必须保证茶叶从大地上生产出来就是安全的,农残、重金属和所有卫生指标都是安全的,这关系到整个茶产业的命运。在骆少君看来,一些地方把经济效益作为第一目标,不注重生态环境和产业的可持续性。

近年来,不少福建的茶企包括华祥苑、八马茶业等知名企业,都曾砸下重金打造有机茶。茶商满怀激情大举投资,但市场回应却很冷淡,赔钱赚吆喝是常态。在市场上,打着生态概念的茶叶售价比普通茶高30%左右,但是茶商反映,其成本至少要比普通茶高出5倍以上。福建省种值业技术推广总站有关负责人认为,发展生态茶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前一家一户分散式生产经营模式是一个很大的障碍,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建立示范点,要让农民切身感受到通过生态改善,农药少喷了,茶叶质量提高了,整个市场也培育起来了。

例如,据《福建日报》报道,7年前,华祥苑还是茶行业中的新锐,然而,华祥苑领头人肖文华当时就已认识到,源头基地是确保茶叶高品质的关键所在,是赢得消费者认同、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为此,严格按照生态模式,建设自有茶山基地,成为一切经营活动的重中之重。7年间,在安溪龙涓珠塔、水云波等地,经由包括茶界泰斗张天福在内的多名茶业专家、学者深入参与,华祥苑已经建有现代化生态茶山基地近万亩。

在茶界专家看来,发展生态茶业,要从改变茶农的思想观念起步,从短期利益驱动的意识中走出来,可以向台湾的茶农借鉴经验,在实践中慢慢改变。在专家看来,福建的最大优势就是生态,并县素有“茶树良种王国”之称,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比例达95%以上,为发展生态茶业奠定了良好基础。福建农科院专家称,全球有机食品市场正以年均20%至30%的速度增长。广阔的市场前景,让越来越多的生产者走上有机生产之路。

在南平市,当地政府部门提出了打造“武夷生态茶”品牌,并且出台了《加快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全面推行茶园标准化建设。据了解,邵武绿园茶企从2004年开始生产有机茶,自有茶叶基地3000亩左右,其有机茶还获得了德国BCS认证,茶叶品质高,广受认可,出口贸易值逐年递增,现年产量呈30%递增,走在了闽北的有机茶队伍的前列。福建省茶叶学会的有关负责人表示,已经涉足生态茶叶的茶商对未来也极有信心,在他们看来,虽然生态茶成本高,投资周期长,但随着人们生态消费观念的日益增强,生态茶业一定会迎来春天。

“强能量”之九:福建省茶叶总产量和亩产量均列全国一

据《福建日报》报道,福建省茶产业多项指标均居全国前列。2012年,福建省茶叶总产量达32.1万吨,居全国第一;茶园面积332万亩,居全国第五;毛茶产值150亿元,居全国第一。这三项分别比上年增长5%、8.4%和10%,涉茶行业产值400多亿元。全省拥有部级茶树良种、省级良种数量47个,无性系良种推广率达96%以上,全国领先;茶叶平均亩产达96.8公斤,为全国第一。福建省茶叶龙头企业和品牌建设水平同样居全国前列。全省茶叶企业中部级龙头企业达7家、省部级龙头企业达32家,中国驰名商标12个、省著名商标57个。

“强能量”之十: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红茶工作组落户福安

据宁德网讯,经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批准,在福安市成立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红茶工作组。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红茶工作组作为从事红茶领域全国性标准化工作的技术组织,主要负责红茶领域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来自福建、湖南、广西、四川、云南、江西、上海、浙江、江苏等全国著名红茶企业,福建农林大学,华南、安徽、四川农业大学,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福建省农科院等高校、科研、检测机构近30名茶专家担任红茶工作组成员,秘书处承担单位为福建新坦洋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生态茶产业范文5

关键词 生态茶园建设;必要性;模式;前景;建议;云南普洱

中图分类号 S5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7-0073-01

普洱市是普洱茶的原产地,被誉为“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普洱市茶叶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居云南省之首。截至2010年,普洱全市茶园面积达21.22万hm2,其中现代茶园面积9.33万hm2、野生古茶树群落面积7.85万hm2、茶树林2.82万hm2、栽培型古茶园面积1.21万hm2,实现茶产业总产值21.7亿元[1]。市场对纯天然、高品质、无污染的绿色生态茶叶的需求日益迫切。因此,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生态茶园是寻求茶叶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2-3]。

1 普洱生态茶园建设的必要性

“十五”期间,云南省委、省政府把发展茶叶产业作为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生物资源创新产业中的重要产业[4],提出把“云茶”培育成云南省继“云烟”、“云药”、“云花”之后的又一重要品牌,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知名产业的战略目标。在此背景下,普洱市委市政府把茶产业定为普洱市五大支柱产业之一,积极打造中国著名、世界闻名、世人瞩目的普洱国际名牌和“曼妙普洱、养生天堂”的城市品牌,打响“茶林里长出的城市—普洱”这一国际名片,使茶产业成为兴边富民的优势产业,为构建“生态普洱、绿色普洱、和谐普洱”发挥重要作用[1]。

生态茶园是模拟茶树自然生态群落而建立起来的多物种、多层次组合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采用多物种的高度集约化经营,以茶树为主,因地制宜配置其他作物,形成多层次立体复合栽培,各作物能共生互利,构成合理的生态系统,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5]。当前茶树栽培上所存在的水土流失、地力衰退、生境恶化、物种减少、灾害频繁、成本加大等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普洱茶叶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生态茶园,建立现代茶生产基地,是促进普洱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 生态茶园建设模式

生态茶园建设的实践,国内已有不少成功经验。目前,我国各茶区的生态茶园主要发展模式有复合生态型、循环型和综合型3种。复合生态型包括茶—林、茶—药、茶—肥、茶—牧草等模式,是根据植物物种的互利共生关系而建立的现代农业生态系统;循环型有茶—牧(禽)—沼模式,其能够充分利用系统中的废弃物质,提高能量转换和资源利用效率,是按照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建立的农业生态系统;综合型是上述2种类型的有机结合,如茶—畜—草、林—茶—牧(兽)—沼等模式[6]。目前在普洱地区,多采用茶—果、茶—林或茶—绿肥间作型为主的种植模式,即复合生态型。

普洱市自2010年开始启动生态茶园建设,2年来,共建设生态茶园6.448万hm2,种植树苗1 037.87万株。建设方式为在茶园里套种柿树、桤木、香樟等6种以上乔木,种植120~150株/hm2。通过2年多的生态茶园建设及改造,极大地丰富了茶园生物多样性,改善了群落环境,也提升了茶叶品质。目前,生态茶园建设已使各级政府和茶农达到共识。

3 发展前景及建议

生态茶园的建设表明生态学原理在生产上的运用日益被人重视。加强生态建设,改善茶园生态环境,向高效益、多用途的生态型农业综合开发模式发展是茶园生产的发展方向[7]。实践表明,在云南省主要茶产区普洱等地推行的生态茶园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其不仅能够改善单一茶园存在的多种问题,而且可以显著提高茶园的生态、经济及社会效益。为此,应加强茶园生态模式的选择、间作茶园树种的筛选和利用、物种多样性研究,为生态茶园建设提供理论及实践支持。

随着社会对珍贵用材树种的需求增大,培育珍贵用材树种的资源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普洱热区资源丰富,适宜珍贵用材树种的种植。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发现,有很多珍贵用材树种也非常适宜套种在茶园中,既可改善茶叶品质,同时在将来通过出售木材而获得较大收入,显著提高单位面积的收益。目前,普洱等地区生态茶园建设中选择的桤木、香樟等树种经济价值相对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土地资源的浪费。笔者建议在生态茶园建设中采用“茶叶十珍贵用材树种”的种植模式,在普洱地区可选择铁力木、桃花心木、降香黄檀、格木等珍贵用材树种在茶园中进行种植,既满足了茶园的遮荫,改善生境,增加农民收入,又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珍贵用材树种的培育。

4 参考文献

[1] 杨显鸿.普洱市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茶叶,2012(4):11-12.

[2] 何青元.建设生态茶园促进普洱茶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农技推广,2003(5):51-52.

[3] 张艳梅,浦绍柳,伍岗,等.西双版纳绿色生态茶园建设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0(19):369-370.

[4] 王平盛,何青元.建设生态茶园促进云南茶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4(6):26-28.

[5] 陈潜,杨巍.浅论福建生态茶园模式的构建与管理[J].蚕桑茶叶通讯,2007(4):23-25.

生态茶产业范文6

武夷山素有“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之美誉,自然风光奇美,碧水丹山环绕其中。自古名山出名茶,独特的地质与优良的生态环境,造就了武夷岩茶“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唐・徐夤)的独具品味。随着武夷山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尤其是到了2010年前后,茶叶经济效益突显,以致武夷山出现了“无山不种茶,无岩不产茶”的境地。过度的扩张,势必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昔日翠插云天的六六三十六奇峰,今日变成黄土的茶园;曾经的三三秀水清如玉的九曲溪,今天也成了浑浊无常的小溪流。对此,武夷山市委政府高度重视,自2007年相继出台了一些管理办法和措施,一场生态资源保卫战就此拉开了序幕。

一、打好生态资源保卫战

(一)管控茶园面积

面对逐渐升温的茶园开垦势头,武夷山市委政府祭出一道道禁令,从2007年的《关于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到2014年的8年间,几乎每年都出台有关茶产业方面的文件,用词也从规范、治理到打击。并提出在2012年全市现有13万亩茶山的基础上,力争在2020年前将茶山面积控制在15万亩以内。

(二)持续的高压打击

2008年到2014年,武夷山市持续开展违规开垦茶山综合整治工作,共整治面积2.54万亩。违规开垦茶山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但零星开垦和林下套种现象仍屡禁不止,为彻底打击违法活动,提高精准打击能力,运用卫星地图实施跟踪管理、建立地理信息系统等科技手段。

(三)巩固治理成果

为确保生态资源的永续利用,全市又开展以植被恢复的专项整治。同时出台相关措施,建立问责机制,奖励群众监督举报等办法。并抓好林木植被的恢复和后期管护工作。

二、正确引导走绿色生态发展道路

随着武夷山茶叶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种茶也成为茶农摆脱贫困走向致富的有效途径。武夷山茶产业2006年税收340万元,产值9500万元,2012年税收就达到5119万元,产值15.33亿元,注册茶企业从200多家增长到现在的1215家,涉茶人员6万人。农民的茶叶人均纯收入达2300元。武夷山在坚持加大打击违法破坏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在积极开展引导茶产业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

(一)打造茶企航母

武夷山茶企普遍存在着小而散的现象。在建的武夷山香江茶叶园,是一个以茶叶自动化生产加工与仓储、茶产品深度加工为主体的大型综合项目,它的建成将弥补武夷山至今无集生产、游览、参与、品鉴为一体的茶叶生产企业的空白。

(二)做足茶产业文章,提高附加值

寻求企业合作,开发茶食品、茶日用品。茶宴的推出深受游客喜爱。茶创意、茶展示、茶文化讲座等各类茶活动,也将吸引不少爱茶之士的参与。“大红袍”文化旅游线路,已经成为武夷山旅游的最佳景点;“印象大红袍”实景山水演出,也成为武夷山的一张名片。

(三)增创茶叶品牌效益

制定茶叶实施标准,提高茶业品质。武夷山每年举办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其目的就是为打造茶叶品牌搭建平台。

(四)鼓励建设绿色茶园,开发生态茶园游

好的生态环境可以提高茶叶品质,这一观点已经得到越来越多茶农的认可。开展生态茶园旅游项目也逐渐得到推广。种植无公害保健茶已悄然展开。

(五)实施生态公益林补偿金制度

2008年武夷山率先在全省建设县级生态公益林,计划五年内建设20万亩。2001年还结合国家有关精神,提高对生态保护重点区域和保护地带的补偿标准,分别划出部级63.2万亩与省级33.1万亩的生态公益林。此举提高了这些林地农民保护林木的积极性,为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结语

上一篇生态经济学

下一篇社会文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