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综合成长自我描述范例6篇

学生综合成长自我描述

学生综合成长自我描述范文1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造型;设计;欣赏;综合;线描课程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以新课标为方向,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线描画中的造型与表现:

线的第一特征是运动的点不断移动产生线,因此利用各种形态线的运动,产生不同形态的平面图式,再一点线的基本功能是构造,任何形成的绘画都离不开线,线是装饰绘画和造型的基本因素。

爱美之心人皆有知,表现美的东西是新课标的要求,让世界上所有的东西变的更美是人的天性,想要变的美就不可或缺的需要装饰线描,即以装饰为主的线描。线条既是抽象思维的,有是形象思维的。单独的几条线可以使人非常的抽象,但是线有了不同的组合形成,就有了感情,就会说话了,就可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情感和理解。不同长短不同疏密的线组合并构成画面的局部,由此形成整个画面的韵律,节奏均衡、变异、扩散、发散等形式美感。通过点线面的表现形成,激发儿童的审美意识掌握装饰的基本规律。

笔者,曾在大学时期兼职于淄博书画院从而少儿线描的教学,那时我在学校里正在开装饰课刚开始时想把自己的意识添加给学生,可结果总是事与愿违学生画出的画都是千人一面,我不断检讨自己,原来孩子的装饰能力是与生俱来来的,老师做的只是引导而不是添加,现在工作了,再教起线描就得心应手了,美的东西,可以在好的作品临摹,而更多的是在生活中发现提炼。有一天我的一个学生对我说:“老师这是我发明的花纹,我看见足球网上就这样的。”我心里感到特别的欣慰,我的学生会发现美了。美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线描就是“美”的载体。

造型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之一。线是基本的造型之素,造型原理的实现需要线条的组织进行富有创造性的表现。少儿线描最基本语言就是通过“切割”画面来表现心目中的图形。

直线、曲线、折线等各种形态线的起伏回转、放射等都在诉说着线的造型能力。横线平衡如水,竖线气势如虹,折线如锯齿,曲线如波纹……,自然界中的一切都可以用线贴切的表现。“方形、圆形、三角、梯形、多边形……,老师我能用这些形状画出整个的世界,我欣喜若狂,因为我的学生已经“造型”了,学会“概括”了。

二.线描绘画中的“设计应用”

少儿经过一个阶段的线描训练后,形成选择有所掌握,此时少儿直觉性认知向理性过度,他们开始想用一种形式表达画面主题,这就是一种“设计观”。

日本有一家著名的建筑设计公司,每年都会组织依次大规模的儿童沙雕,积木大赛,目的就是在儿童的作品中借鉴吸收,从而创作出好的作品,有着成熟思维能力的成人为什么会俯身借鉴儿童的作品呢?也许有人会对儿童的作品不屑一顾,但这也丝毫不能掩盖儿童作品的“伟大”。这是一种自发的艺术设计活动,它是儿童思想、情绪及艺术潜能的自由表现。

在线描的训练中,我发现经过训练的儿童都能明白线的性情宽厚而坚韧,它可粗可细,可松可紧,可曲可直,可密可疏,可苍可润,可方可圆,可聚可散,在线描的学习中设计思维的形成对于平衡直觉与理性的关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在一次授课中,题目是一把椅子,椅子本身的物质形态为少儿的再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参照。少儿们津津乐道的有意识的编织每个局部,既细心观察结构,又锻炼耐力,更为重要的是利用线的丰富表现力展示自己的设计意识这样画出的作品,是有设计感的作品。

三.线描绘画中的“欣赏、评述”

少儿对物象客体的认识对意念的发现是经过直觉认识和理性思维结合后产生的,设有主客体的结合,少儿的视觉审美创造性反应便无从表现。培养学生的评述能力,能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让学生会审美,走进美术评述是美术教育艰巨的任务。

在线描的静物写生训练中,少儿需要地所描绘的物象特征进行筛选画面中线条组织密度的增减、舍弃、形体的扩大、缩小变形、黑白灰调的运用,都是“审美”意识的体现。少儿以不同的形式,用动物构成画面形成的切割、重组、形成疏密有致、节奏、韵律的形成美感。我告诉学生“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线语言形成美感之后,通过自己幼小心灵和思想对物象分析、概括、取舍才获得作品的节奏、韵律的美感。线条的疏密、均衡、流畅力度、弹性、长短诸多因素构成了线的形式感及审美趋向。

四.线描绘画中的“综合与探索”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让少儿在自然中,领悟生活、寻找美、表现美,不仅提高观察与表现能力,而且对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几乎所有的家长对儿童绘画的技能技法特别的重视,但是儿童采风写生中最重要的乃是孩子对采风活动中所描绘物象的感悟。

走出室内,来到大自然,进行采风绘画,提高写生综合探索能力,在大自然中自由的伸展。个地方写生,我不时的告诉学在生活中探索。曾经带过学生到各生,大自然中有许多的线,发现与否在于观察者的心态,观察景物要有一股探索的精神,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线从反映客观物象,到表现内心感悟是儿童对线对生活再认识的过程,具有积极的作用。采风写生中少儿对大自然物象的感悟,源于他们自身文化背景和家庭印记的影响,也是由于他们的主观作用,每个孩子的作品都充满了个性,正因为线所具有的主观随意性,所描绘同一物象,也会产生不同的线描效果。

在大自然中汲取营养,进行探索,提高少儿的综合与探索能力。

结语:

美术是造型的艺术,造型与表现是美术创造活动的两个方面,造型是表现的基础,表现是通过造型的过程和结果来实现的。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包含着设计活动,设计意识应该从少儿其开始培养,使设计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在课堂上,我们除了培养学生敢画敢想外还要培养孩子的美术评论意识,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做到评论用词恰当,语言丰富,评论准确。美术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领域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价值。使学生逐步体会到美术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美术学习的兴趣与自信心。

美术新课程标准对四个学习的领域都有不同比例的要求,线描课程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最好载体,相信在新课标指导下的线描教学明天会更好。

参考文献:

学生综合成长自我描述范文2

关键词:油藏;地质特征;剩余油存量;分析

0 引言

众所周知,油类资源对我国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而油类资源的发展长期以来均是我国社会诸多方面相当关注的问题。鉴于油类资源在社会生活、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重要影响,这便使得油类资源的供应成为了当前有关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并且提高油藏的利用率也成为了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手段。油藏中含有丰富的油类资源,在石油开采中因受自然环境及开采技术等因素的限制,油藏中或多或少的都存在着一定的剩余油,这些剩余的油类资源对缓解我国油类资源紧缺的状况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石油工作者应积极的对油藏地质特征进行研究,探寻出一条提高油藏利用率的方法,对油藏中的剩余油进行开发,以满足我国对油类资源的迫切需求。

1 油藏地质特征

油藏是油田的有机组成部分,可谓是石油开采的最终目的。正是因为新疆克拉玛依油田拥有着十分丰富的油藏,由此便成为了我国西部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是我国油类资源的主要来源地之一。

油藏,简单的来说就是油类储存的单位,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油类资源。具体来说,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油层。所谓的油层就是用于蕴含石油资源具有孔隙的地层,虽然油层内含有石油但并不表示油层的每一部门都一定要藏有油类资源。而油藏是油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于油层之中,蕴含了丰富的石油资源,是石油开采的重点。②油藏的形成。油类资源通常会在地下有一个运移的过程,这种运移是自然界的自然规律,人类无法对其进行干扰。在油类资源不断运移的过程中有时会因为一些外力因素导致其进入一定的密封空间内,形成一个封闭圈闭的油类储藏空间,此类空间就是油藏。

油藏描述是针对油藏进行的一项综合性研究,其针对油藏的自然属性,开采潜力,利用价值进行全方位的研究,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对油藏进行三维立体描述。油藏描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油藏描述的理论依据。油藏描述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在油藏描述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理论依据作为依托,对油藏描述进行正确的指导。具体来说,油藏描述的理论依据包括沉积学、地质学等多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②油藏描述手段。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油藏描述手段也在不断的完善与创新,目前我国的油藏描述手段主要以电子技术为主,借助电脑等先进的电子设备对油藏进行综合的研究,确定油藏的地质地貌为油藏的开采提供有力的依据,保证油藏的顺利开采。

2 油藏剩余油分布

从油田开发的角度看,随着油田开发进入高成熟期,地下油水分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采挖潜的主要对象转向高度分散而又局部相对富集的、不再大片连续的剩余油,甚至转向提高微观的驱油效率来。油藏精细描述旨在更精细、准确、定量的划分和预测出各级分隔体、隔夹层和岩石物性非均质性的三维空间分布规律,刻画出微小断层、微构造的分布面貌,建立精细的三维预测模型,进而揭示剩余油的空间分布规律。

2.1 油藏剩余油的含义

剩余油是目前石油开采过程中比较关心的问题,如何有效地对油藏剩余油进行开采是广大石油工作者急需攻克的难题。油藏的剩余油简单地说就是油藏在开采过程中剩余下来的油类资源。造成这种现象通常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受到石油开采技术条件的限制。我国石油开采技术虽然一直在进步发展,但是石油开采技术仍存在一定的弊端与缺陷,在油藏开采的过程中造成油藏开采不净,出现剩余油的现象。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油藏自然环境的限制。油藏位于地下,其地质结构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虽然现在科技手段可以对油藏的地质情况进行探测,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仍会受到油藏地质情况的限制,影响油藏的利用率。

2.2 剩余油的分布规律

剩余油的开采与利用可以有效的缓解我国油类资源紧张的问题,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而对剩余油的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可以有效的把握我国剩余油的分布情况,为剩余油的开采提供依据,推进我国剩余油开采的进行。具体来说剩余油的分布规律有两方面: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剩余油的规律。从整体上来看剩余油一般会存在于油藏开采过程中通过注水的手段未能开采到的地方或是开采不够彻底的地方。从微观的角度看剩余油的分布规律,相较于宏观的角度微观的角度更加的具体细致,因此从微观上说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一些驱油效率低的地方。

2.3 剩余油综合描述技术

除了上述我们所介绍的三种先进技术手段被运用到油藏工程的研究过程当中,剩余油综合描述技术也是油藏工程研究所采用的另外一项非常关键的技术手段。剩余油综合描述技术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有: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密闭取心检查井、大型油藏数值模拟以及神经网络等。上述剩余油综合描述技术所包含内容的实现主要是通过自主研发的软件模块来实现的。这种软件可以对剩余油的描述精确程度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因此,要想使得油藏工程的研究工作取得更大的成就以及得到更大的突破,我们必须做好剩余油综合描述技术在油藏工程研究当中的运用。

3 结语

总之,目前我国有些地区油类资源逐渐枯竭,剩余油开采的重要性随之越来越凸显。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石油工作者应进一步加大对剩余油开采技术的研究,提高油藏的利用率,从而最大限度的满足我国各个行业对油类资源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黄应华.油藏地质特征及剩余油分析[J].中国化工贸易,2014(1):250-250.

[2]王雪霏.关于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对策研究[J].化工管理,2015(9):155-155.

学生综合成长自我描述范文3

摘要:巴克是一只具有丰富的狗,经过了多次的生死蜕变的过程,描绘出一种具有野性和人性两种综合性的内容。通过对巴克的相关野性思想的画面分析,对整体的相关经历进行原则认识,从而从野性状态发展为人性状态,逐步实现神学的一种脱变,这是一种具有英雄主义色彩的蜕变过程。按照人类的本性变化过程,从巴克在脱离了人类社会思想的影响,逐步完成人类本性的变化过程,从而实现综合性的野性呼唤过程认识,加强综合性的人性改变问题控制管理,逐步实现整体人类思想的逐步分析和体现。本文通过对巴克的思想转变过程进行合理化的人类思想分析,逐步完成人性的改变和控制,从而找寻人性中最深处的一种思想意境。

关键词:巴克;思想;分析

引言

小说作者通过对小说中巴克的相关经历的描写,以一只狗的相关经历来描绘一种英雄色彩,从而逐步完善作者的英雄色彩描述,实现神话的神奇色彩描述过程,保证综合性的思想内容分析,从相关的意思表示中完成更加深层次的分析和理解认识。这种神话色彩的心理描述过程是一种具有深刻思想评价过程,表现拓展条件下的综合性内容分析过程,从而保证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思想认识,制定合理化的神学原理分析过程,加强英雄主义内涵的认识过程,从而逐步实现综合性的过程分析,保证合理化的分析和管理。

一、英雄色彩的比例认识分析过程

以英雄色彩的分析过程进行描述,从表面的相关描述过程完成深刻内心思想的意思表示,从而加强综合性的思想意识分析过程,逐步加强个人逐步英雄色彩的描述过程,从而逐步以深刻的内心意识分析过程中完成相关的思维意识表示,保证综合性的原始思想意义认识,逐步实现整体的分析和管理认识。通过对巴克的描述,完成对民族深刻意识的内容体现过程,提高人体的基本重复分析过程,加深深刻数据的内容配比,从而提高整体思想变化过程中不同形式下的相关英雄形态表现特点,进行有效化的状态分析,改善相关的无意识认识过程,实现对巴克一样的相关形象进行具体解释,完成对人类中各种没有原型意思的英雄形象的表示和分析。通过作者的这样心里描述和分析,从而逐步强调人类的相关内心变化过程,从而制定良好的深刻控制管理过程,保证有效化的认识过程,加深综合性的结构分析和管理,保证具有自我状态的超越,对本我内容中的相关信息分析过程进行认识,制定合理化的自我环境变化认识,从这样的环境变化过程中,逐步完成整体显示意义的拓展,改善自由的相关社会支配和控制过程,保证合理化的社会受众范围,实现超自我、超现实的综合性完整超越控制管理。

二、巴克的多种性格分析过程

根据作品中相关的认识程度,对主人公巴克进行文明色彩渲染,从而实现综合性的文化思想传播过程认识,前期具有文明的教育、优越的生活描述,后期经受严寒、不得不进行困苦的工作分析过程。其思想内涵逐步发生着变化,由原有的思想认识过程,逐步转变为深刻的内心抗争性,在这样的未公开的残酷、困苦斗争过程中,通过合理化的思想问题分析,提高综合性的可靠性认识程度,最基本的生理状态被呼唤出来,强烈的反抗意识逐步被激发起来,这样的反抗是经历了深刻的心理变化的冲击后得到的。巴克的这种反抗是具有强烈的思想意识的变化过程,原始的相关野性变化过程得到了综合性的激发,巴克将可恶的恶势力领头者打败后,逐步增加了原始信心,最终实现了生态的野性还原过程,完成了自然的回归过程。这种深刻的思维认识的转变是及其具有冲击性的,巴克从原始的野性残酷生活变化过程中完成深刻的原始野性认识过程,从而对各种原始恶性意识进行分析,激发出巴克的基础性变化过程,从而抛弃了人类文明思想下的相关危机变化过程,完成绝对性的城市思想认识过程。这样的思想意识分析过程是具有强烈的、残酷的变化分析过程的。通过对比巴克的各种变化过程,对相关的思想内容进行分析和认识,加强综合性的感受认识和分析,从而逐步实现合理化的内容认识和管理,在巴克的野性深刻思想召唤过程中,巴克的强牙和利爪受到了整体强烈的冲击,为了报道主人的恩情,解救主人于危难中,巴克转变原有的惹人疼爱的形象,转变为具有强烈野性思想的形象,这种无意识的形式状态的转变,伴随着后来其主人的离去,巴克带着原始森林的呼唤回到了原本应该属于它的地方,这种存放于内容的形象完全被释放开来,狼的性情状态逐步苏醒,这是一种无意识的原始形态的变化。最终巴克完成了原本始源的变化过程,完成了凤凰的重生和变化,通过对相关本原的思想内容的分析适应过程,实现综合性环境的逐步转变,制定合理化的内心思想变化管理,提高综合性的巴克成长分析过程认识,保证对综合性的内心思想的逐步塑造和管理,制定良好的巴克成长分析规划过程,从而逐步提高巴克的完美主义思想认知程度,提高其具有的深刻磨难意志力转变过程。由一个宠物狗转变为具有强烈的领导风范和暴力色彩的头领狗,以一种强烈的英雄色彩诠释着巴克的思想内容,实现巴克形象的描述的逐步细腻和丰富。

三、巴克的性格特点分析

巴克具有多种性格特点,对于主人它具有忠实的狗的形象,以一种极其忠厚老实的形象表现出巴克的善良状态。巴克是巴克主人救回来的一只流浪狗,经过其主人的细心照顾,逐步恢复了健康,巴克对它的主人感激不尽,对它主人充满了无尽的爱,小说中在多种情景下进行相关内容的报道,为主人拉雪橇、为救主人跳入悬崖和激流,为了保护主人甚至可以在主人死后为其报仇。巴克是一只具有正义感的狗,为了反抗狗队中的压迫行径,巴克组织其他狗进行造反,维护他们自身的利益,保证不受到原领队狗的胁迫,巴克是具有人一样尊严的狗,对于任何的不公待遇,它从不计较,巴克是一只具有文明思想的狗,它从不欺负人类、信任人类、从不盗窃或杀生,但是社会时代的变化经历,早就巴克的社会形态意识的改变,它被这样的社会所影响,对这样的社会变化所困惑和失望。由原来舒适的宠物狗的生活,逐步转变为残暴阴暗的暴力生活,巴克无法在和主人一同玩耍,散步,一个受过文明教育的狗以一种极其信赖的形象实诚的依附在狗主人的身边,但是巴克被卖到北方后,一切都变了。巴克为了生存学会了偷到,失去了原有社会的认同度,巴克的社会生活的改变,令它一度产生强烈的恐慌,这种恐慌是具有强烈的内心变化过程,是一种寒冷的思想回归。社会的磨练是需要过程的,伴随着巴克的社会磨练的变化和发展,通过在社会中寻找生存的机会,练就了一系列的生存技能,通过盗取和打洞完成食物的基础供给。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巴克的生动描绘和经历描写,逐步改善相关的思想内容变化过程,从而实现巴克的思想内容变化过程的最终转变,这种理论是一种极其丰富的变化过程,是具有精神思想层面的深刻内容分析过程,巴克的经历影响其性格的逐步变化,从而完成作者对于当时资本主人思潮下的痛恨认识程度,实现最终的自然性格回归过程认识。(作者单位: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美)杰克・伦敦 著,石雅芳 译.狼王巴克:野性的呼唤[J].春风文艺出版社,2012,0601:15-117.

学生综合成长自我描述范文4

关键词:综合集成研讨厅;人机结合;从定性到定量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为处理经济系统这类复杂巨系统及其有关的决策问题,钱学森等1990年提出“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1992年又进一步把该法加以拓广,形成“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研讨厅”。本文对这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进行概述。这个方法就是“以人为主,人机结合,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并在工程中逐步实现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

二、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

综合集成研讨厅起源于系统工程的提出,是处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综合集成是人用计算机的软硬件来综合专家群体的定性认识及大量专家系统所提供的结论及各种数据与信息,经加工处理使之上升为对总体的定量认识。其实质是指导人们在处理复杂问题时,把专家的智慧、计算机的高性能和各种数据、信息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一个统一强大的问题求解系统。

综合集成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集成,它是将人作为系统的组成部分,人机共存,人机分工,各自发挥自身优势;综合集成的过程是一个从定性到定量循环递进的复杂过程。这种技术充分体现了人机结合的思想,在综合集成的过程中人始终起到主导的作用。

三、综合集成研究方法论

从方法论层次看,综合集成方法对复杂巨系统研究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一)研究路线。综合集成方法采取了从上而下和由下而上的研究路线,从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把宏微观研究统一起来,最终从整体上研究和解决问题。

(二)技术路线――综合集成方法采取的是人、机结合,人、网结合,以人为主的技术路线。这个技术路线是以思维科学为基础。从信息处理来看,人脑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它是定量、微观的信息处理方法;另一种是形象思维,是定性、宏观的信息处理方式。人的创造性主要来自创造性思维,它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合,也是定性与定量结合。在逻辑思维方面,计算机比人脑更善于信息的精确处理;但在形象思维方面,现在的计算机还不能给我们以任何帮助。如果能把人脑和机器结合起来,以人为主,人和计算机各有所长、相辅相成、和谐地工作在一起形成“人帮机、机帮人”的合作方式,这种人、机结合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式就具有更强的创造性和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

(三)实现信息、知识和智慧的综合集成。信息的综合集成可以获得知识,信息、知识的综合集成可以获得智慧。现在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人、机结合,人、网结合的方式来获得知识和智慧。复杂系统或复杂巨系统常要跨学科、跨领域,对这些问题能提出经验性假设,通常要由不同领域、学科专家构成的专家体系,依靠群体的知识和智慧才行。但要证明其正确与否,仅靠自然科学中所用到的各种方法是不够的。这就要依靠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研究方式。机器能做的尽量由机器去完成,通过人、机结合,实现信息、知识和智慧的综合集成,通过人机交互、反复比较、逐次逼近,实现从定性到定量的认识。

四、综合集成方法的运用

应用综合集成方法研究和解决复杂系统或复杂巨系统问题时,它是专家群体和机器体系结合起来的研究方式和工作方式。综合集成方法包括以下内容:

(一)定性综合集成。综合集成方法是面向问题的。对复杂系统或复杂巨系统能提出问题、形成经验性假设,通常不是一个专家或一个领域专家群体所能提出的,它需要不同学科、领域专家构成的专家体系深入研究、反复研讨、逐步形成共识。专家体系中的每个专家都有自己掌握的科学理论、经验知识,这些知识都是对客观世界规律的认识,都能从一个方面或一个角度去研究复杂系统或复杂巨系统问题,把这些专家们的科学理论、经验知识、以至专家智慧,通过结合、磨合和融合,从不同层次(自然的、社会的、人文的)、不同方面和不同角度去研究复杂系统或复杂巨系统的同一问题,就会获得全面认识。这个过程以形象思维为主,是信息、知识、智慧的定性综合集成,这个经验性假设与判断,只能由专家体系提出,机器体系是提不出来的。但是,机器体系可以帮助专家体系去提出,这里也需要人、机结合。

(二)定性定量相结合综合集成。为了用严谨的科学方式去证明或验证经验性判断的正确与否,我们需要把定性描述上升到系统整体的定量描述。这种定量描述可以用指标体系。实现这一步的关键是定性定量相结合综合集成。专家体系利用机器体系的丰富资源和它定量处理信息的强大能力,通过建模、仿真和实验等方式来完成这一步。

(三)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定性综合集成形成问题的经验性假设与判断的定性描述,经过定性定量相结合综合集成获得定量描述。专家体系再一次进行综合集成,在这一次综合集成中,由于有了新的定量信息,经过研讨,专家们有可能从定量描述中,获得证明或验证经验性假设和判断正确的定量结论,如果是这样,也就完成了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但这个过程通常不是一次能完成的,往往要反复多次。如果定量描述还不足以支持证明和验证经验性假设和判断的正确性,专家们会提出新的修正意见和实验方案,再重复以上过程。这时专家们的经验、知识和智慧已融进到新的建议和方案之中。通过人、机交互、反复比较、逐次逼近,直到专家们能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的实现和应用定量描述中证明和验证了经验性假设和判断的正确性,获得了满意的定量结论,这个过程也就结束了。这时的结论已从定性上升到了定量,不再是经验性假设和判断,而是经过严谨论证的科学结论,这个结论就是现阶段我们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如果定量描述否定了原来的经验性假设和判断,那也是一种新的认识,又会提出新的经验性假设和判断,再重复上述过程。综合以上所述,从定性综合集成提出经验性假设和判断的定性描述,到定性定量相结合综合集成得到定量描述,再到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获得定量的科学结论,这就实现了从经验性的定性认识上升到科学的定量认识。(图1)

五、实际应用举例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通过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应用,降低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使用者提供健康、舒适的工作或生活环境,最终实现与自然共生的建筑。由此可见,绿色建筑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这个复杂的集成系统决定了其在各个阶段需要整合各个建筑领域的人员参与,比如在概念设计阶段需要考虑建筑相关的能源、水、材料、小区规划、光照、室内外舒适度、隔音、空气质量、建筑设计、项目过程监管等十几个方面的问题,整合建筑设计、给水排水、采暖通风、能源、建筑材料、室内环境、过程管理、规划等领域的专家研讨,并进行相应的计算机模拟,因此综合集成研讨厅在这一领域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

六、结束语

综合集成研讨厅是我国科学家提出的研究领域,面对复杂的系统,把人的心智与机器的机智结合起来,发展人、机结合的系统,发展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从而进入“人机结合的大智慧时代”。这一方法体系在社会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值得我们继续探讨。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于景元,周晓纪.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的实现和应用.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10.

学生综合成长自我描述范文5

(一)作为初中毕业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把实施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强化素质教育导向。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二)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评价学生综合素质,改变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

(三)在实践中探索和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建立健全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形成素质教育实施与保障的长效机制。

(四)通过实施综合素质评价,面向全体师生特别是学生家长和社会进一步倡导素质教育,宣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促进全社会教育观念的更新。

二、综合素质评价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有利于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有利于全面客观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的发展状况;有利于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形成实施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

(二)基本原则

1.发展性原则

综合素质评价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评价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长过程。

2.公平公正性原则

评价前公开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程序、人员组成和有关制度;参与评价人员包括学生和教师都应坚持标准,要对评定的各个维度、要素和关键表现准确把握,重实际、重依据,全面衡量评价;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进行准确的描述,确保评定结果和学生表现相一致,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实事求是,不以偏概全。

3.规范性原则

综合素质评价是直接关系到学生升学乃至学生前途的工作,必须做到操作规范,要建立公示、监督、申诉等必要的制度,规范操作程序,保证评价工作公正客观有效,具有较高的信度。

4、导向性原则

以新课程改革作为评价理念,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考查,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把评价的过程变成学生自我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三、评价工作的组织领导

由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和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及其下设的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委员会,负责年全市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的制定及实施工作的全面指导。

学校在市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委员会领导下成立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和其他社会人士组成,主要负责:①确定学校具体评价方案,制定具体的评价程序;②领导成立班级评价小组,组织并监督本校评价工作,处理评价过程中的纠纷,对评价结果进行认定;③接受社会各方面监督,对评价中出现的分歧予以澄清和仲裁。

学校评价监察小组主要负责监控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接受本校有关投诉,进行调查并予以处理。如果不能够处理,应及时上报市评价监察小组。

四、评价的内容和标准

1、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包括五个维度:公民道德素养、学习态度与能力、实践与创新、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围绕这五个维度的关键表现和实证材料进行评价,具体分为方面、要素、关键表现三级,实证材料作为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详细内容可参考《;、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

。各校可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各要素、关键表现及其实证材料做适当调整,

但应注意保证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2、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以学生日常表现和关键表现的实证材料为依据。实证材料的提供务必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各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学生提交的实证材料,主要提供以下六项实证材料:①统一考试、考查的成绩;②关键的表现性作品、作业;③综合实践活动的有关记录和证明;④经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表彰、获奖证明;⑤关键性评语(班主任、授课老师或其他社会人士);⑥自我描述。提倡和鼓励学校提供平时积累的学生成长记录或其他材料。

3、班级评价小组负责主持本班级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评价时应注意对实证材料的分析与概括,避免以偏概全。如果评价小组成员之间存在重大分歧,应提交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经过更为广泛和深入地调研和讨论后做出决定。学校要特别重视建立并逐步完善学生成长记录档案,准确记录学生成长过程,充分发挥过程性评价对学生成长的激励作用。

五、评价的主体

为了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各学校应该遵循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原则,评价中要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或全班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平时成绩与统一考查等有机结合,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增加专家评价。考虑到本评价对学生本人及其家长为高利害性评价,学生自评及家长评价不纳入等级计算,以评语的形式呈现。

每个初中毕业班均应成立班级评价小组,由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组成,建议人数为3—5人或以上。小组成员给学生授课的时间不能少于1年,对学生应有充分了解,同时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诚信意识。小组名单要在评价工作正式开展前一个月向被评班级所有学生公布,如果超过1/3的学生不同意某教师作为评价者,则需要作相应调换。班级评价小组由学校评价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小组成员确定后,要报区、县和市两级评价工作委员会备案。

六、评价程序与方法

(一)宣传培训。学校就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内容、标准、方法、过程、制度等内容,组织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学习,做好宣传动员和培训工作。

(二)资料整理。班级评价小组对毕业班学生的三年学业成绩、个人特长、获奖情况及成长记录袋等资料进行汇总、整理,经公示、核定确认后录入电脑。

(三)多元评价。综合素质评价必须坚持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平时成绩与统一考查相结合的方法,坚持先民主后集中的原则,坚持标准,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位学生。

1、学生自评。对自己三年来的发展情况进行评价,描述性评语不超过200字。

2、学生互评。届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公民道德素养”采用同学互评方法,“学习态度与能力”采用班级学生代表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其它三个方面暂不采用互评方法)。互评和学生代表评价时学生按本方案的“公民道德素养评价标准及说明”和“学习态度与能力评价标准及说明”,对本班每一位同学(包括自己)进行等级评价。“公民道德素养”方面学生互评权重占50%,“学习态度与能力”方面学生代表评价权重占25%。学生代表由班委会成员和学生推荐代表共10人组成。

3、家长评价。学生家长对学生作出综述性评语,其要求与学生自评要求相同。

4、教师评价。教师评价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公民道德素养”方面所占权重为50%,在“学习态度与能力”方面占25%,其它方面的教师评价按本方案“评价标准及说明”执行。

5、平时成绩与统一考查相结合。其中,学习态度与能力维度中,平时成绩占50%;实践与创新维度中,由市教育局统一组织的理科实验操作考试和学校组织的信息技术考查,各占50%;运动与健康维度中,学生平时体育成绩和体育表现作为实证材料,各占50%;审美与表现维度中,平时成绩与统一考查相结合,各占50%。

(四)建立档案。学校应为每位学生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袋》,全面、全程记录学生在初中阶段各方面的状况。学生的等级评定和综合性评语确定后,由班主任组织填写在《;、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结果呈现表》(见操作手册)中,班主任签署意见并签名,同时将学生提交的原始资料,选择其中重要的部分(如关键考试试卷、关键表现性作业、综合实践活动报告、特长证明材料、获奖证书、自我描述性评语等)整理装订成册,作为附件,一并收入学生评价档案袋,交学校评价工作委员会审查。

(五)审核认定。评价结果由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审核认定。对各班级上报的评价结果材料,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要对其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认真的审查,对班级评定中的不同意见进行仲裁,学校评价监察小组负责对有关的投诉和举报进行调查、复议和处理。最后在《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结果呈现表》上签署意见和盖章,收入学生档案袋。

(六)结果告知。每个学生的评价结果应通知学生个人及其家长,如学生及家长对评价结果有异议,学校评价监察小组应进行调研与处理。学校评价监察小组受理后,应进行调查和复议,如果发现确实有误,应及时处理并记载更改缘由,要由2名以上领导签名负责,并及时上报市评价监察小组。同时要保存原评定记录以备审查。

(七)汇总备案。由学校评价工作委员会将本学年的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汇总,填写《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成绩汇总表》、《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统计表》,校长签字并加盖学校公章,按规定的时间,报送市教育局备案。

七、评价结果的呈现

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应包括两部分:综合性评语和评价等级。

(一)综合性评语。综合性评语主要是对初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予以整体描述,对学生三年的成长过程给予客观的评价,重点突出学生的特点、特长和潜能。综合性评语应根据学生五个评价维度的具体表现以定性描述为主。综合性评语要由班主任收集学生自评、家长评价结果,在班级评价小组其他相关人员参与下写出。

(二)评价等级。每个方面的评价结果分为A“优秀”、B“良好”、C“合格”、D“待合格”四个等级。其中“公民道德素养”不限定等级比例,“学习态度与能力”、“实践与创新”、“运动与健康”和“审美与表现”四个方面每所学校A等学生不得超过全体学生的40%。对学生某一维度评价为D等时应非常慎重,被评为D等的学生其材料必须提交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审核。

八、评价结果的使用

根据我市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和高中阶段招生工作有关文件的要求,进一步推进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将评价结果作为高中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我市在以下两个方面使用综合素质评价结果:

(一)作为初中毕业的重要依据: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初中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

(二)作为高中招生的重要依据:我市在高中招生时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等级与学业考试成绩一同作为录取的依据,具体方式按市教育局相关文件要求进行。

九、评价工作的进度安排

(一)准备阶段

3月:研制方案、成立机构、征求对方案的修改意见;

4月:宣传动员、学习培训。

(二)实施阶段

4月下旬:市教育局根据省《中考纲要》制定体育考试、理科实验操作考试、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操作)考查、艺术(音乐、美术)考查评分细则;区、县、校制定实施细则,进行试点评价。

5月上旬:评价专业人员培训(地点待定);

学生综合成长自我描述范文6

哲学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揭示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哲学方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我们对待哲学,不能仅把它当成是一个模块的知识内容去记忆背诵,更要把它作为分析解决问题的思想武器。在学生未学哲学前,要在审题时有意识地渗透哲学方法;在高二学过哲学后,尤其是高三复习阶段,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运用哲学方法获取和解读信息。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个。

1.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解读试题信息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永恒发展的。作为试题背景材料的一个或几个事例描述的无非是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包括经济现象、政治现象、文化现象等)或思维现象的联系和变化发展(图1):

图1

由于发展是展开为过程的联系,矛盾是对立着的双方的联系,故作为试题背景材料的一个事例诸要素之间、或几个事例之间必然存在联系。主要有以下方式:①一事物与他事物的联系。如某个时期不同主体(中外、城乡、区域等)某些指标的对比。②同一事物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中的联系)。如某个主体在一定时间内某些指标的变化状况。③矛盾双方的联系。如一个材料讲成绩,一个材料讲问题,或同一材料中既讲成绩又讲问题。④部分与整体的联系。如深圳、广东的部分经济指标与全国的对比。⑤因果联系。如一个材料用图表呈现结果,另一个材料用文字讲原因,或同一材料中用文字或图表呈现结果,“注”指明原因等。当然,一道题不可能涉及以上所有联系方式。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政治具有时代性特征,主观题大多以热点话题为背景,学生遇到“似曾相识”的话题往往不仔细审题,想当然,匆匆下笔,把曾经做过的试题的答案照搬上去。事实上,同一话题有多个侧面,有其特殊性,须具体分析;前面讲到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解读试题信息,只是大的原则,面对真实问题,还须进一步对材料的联系方式和发展状况作具体分析。又因主观题文字量大,设问复杂,问中有问,或问题与材料交织,学生往往看了后面的又忘了前面的,反复审题仍不得要领。为提高具体分析材料的实效性,我要求学生把获取解读的信息可视化:简单材料直接在上面标注,分出层次,找出主体、行为、结果等,复杂材料在稿纸上画出草图。下面举例说明:

【例1】(2011年四川文综38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2000―2009年投资率、消费率变动情况

注:投资率是总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消费率是最终消费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投资、消费、出口被喻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与消费为内需,出口为外需)。据世界银行统计,目前全球的平均投资率约23%,消费率约75%。

材料二:近年来,国家对“促销费”工作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着力解决制约消费需求扩大的矛盾和问题。“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逐步提高消费率,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有什么联系?

〔答案〕①2000年来,我国投资率呈上升趋势,消费率呈下降趋势;与全球平均水平相比,投资率明显偏高,消费率明显偏低,反映出我国投资与消费不协调、不平衡。②国家采取促进消费的系列政策措施,是针对我国经济中投资与消费不平衡的状况,目的是促进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

【例2】材料一:近年广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注:国际上对“支柱产业”的界定,一般是指产业增加值占GDP总值5%以上的产业。

材料二:2010年,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国文化产业比重超过1/4,连续八年居全国各省市之首,然而,广东文化企业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且普遍存在“小、弱、散、乱”的状况,这与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不相适应。

概述材料一、二中广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状况,并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为广东省政府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提出建议。

〔答案〕(1)①材料一、二表明“十一五”期间,广东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总体上不断增长,领先全国,已经成为支柱产业;②但近两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有所降低,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文化企业存在“小、弱、散、乱”问题。(2)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推进区域性文化产业协调发展;②要综合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引导和扶持文化企业做大做强;③加强监管,整顿文化市场秩序。

(1)具体分析一事物与他事物的联系。一事物与他事物的联系属横向对比,通过比较找出不同主体间的差距所在。如例1图表讲的是“我国2000―2009年投资率、消费率变动情况”,“注”讲到全球的平均投资率、消费率情况,横向对比即可看出我国的差距所在――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例2讲到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与全国各省市的横向对比,广东处于领先地位。

(2)具体分析同一事物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中的联系)。由于事物变化发展的普遍性,故很多材料都是动态描述事物的发展过程,属纵向对比,通过比较找出该主体发展或倒退所在。具体要把握:①事物发展的量变质变状态(高速还是平稳?是否在某一时间点上发生突变?发展的趋势如何?整体上升还是下降?)。如例1图表反映了2000年至2009年我国投资率、消费率的量变状态,以及投资率、消费率分别呈上升和下降趋势;例2中,既要看到近两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有所降低,又要看到“十一五”期间广东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总体上不断增长的趋势。②进一步探究事物发生变化的原因所在(其中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如例1“注”隐含了造成图表现象的原因――“三驾马车”中,投资过高,消费不力,所以才有材料二国家采取的对策。

对用文字描述事物变化发展过程的信息我们可自己画时间坐标图来具体解读。如2000年春考简答34题(例3)和2006年高考江苏38题(例4),可画出如下图示(图2、图3):

【例3】人类对输血问题的探索历程(试题略):

图2

【例4】人类防治天花的探索历程(试题略)

图3

这样在时间坐标轴上标出各时间段的探索进程,揭示出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中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使题目信息得以简化,一目了然,在描述和阐述事物时能更清晰、准确。

(3)具体分析矛盾双方的联系。一分为二是普遍现象,故很多材料均从成绩和问题两方面描述事物的状况。审题时把材料中描述成绩和问题的关键词全部找出来,进行归类,把握本质和主流,形成对事物的全面认识。可画鱼骨图来具体解读信息并寻求对策。如例2材料中关于广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描述,既有图表又有文字,还有“注”,且成绩与问题交错呈现,设问看似一个问,实则问中有问。审题时我们画出如下简图(图4):

图4

在图中把获取的信息按成绩和问题归类标注,并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答案自然生成。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4)具体分析部分与整体的联系。如例2材料二中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与全国文化产业的对比,属局部与整体的对比,通过比较找出其成绩或差距所在,并探究其成因。

(5)具体分析原因与结果的联系。如例2材料一图表显示近两年广东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有所降低(结果),材料二讲了原因: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文化企业存在“小、弱、散、乱”问题,审题时应具体指出其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提建议”时对症下药,如图4所示。

由此可知,运用直接标注或图示方法具体分析题目信息,可大大增强获取和解读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减轻短时记忆负荷,构建出整体的答案框架,使思考问题更深刻。

3.透过现象看本质

任何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从图1可知,作为试题背景材料的一个或几个事例描述的均是现象,这些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个别的、片面的和表面的东西,认识的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故我们在全面、准确地获取事物现象的信息后,还要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和规律。平时学生解题时往往就现象谈现象,没有进一步揭示事物的本质,造成答案观点遗漏。如例1中在描述“我国投资率呈上升趋势,消费率……”等现象后,还需进一步揭示出“我国投资与消费不协调、不平衡”的本质。

4.做到分析与综合的统一

考生解题时错用原理,或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材料的断章取义――仅根据材料中某句话、某个关键词就联想到相关原理,缺乏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分析是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从而认识其中的每一个部分,综合是在把整体分解为各因素的基础上,再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活动。二者是统一的,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完成。如例2中,两个材料,一个文字描述,一个图表呈现,另外还有“注”,既讲了几方面的成绩,又讲了存在的多种问题,综合起来反映的是广东省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审题时要仔细分析把握各材料、各部分、各层次的思想,再综合起来把握整个材料的中心思想,做到分析和综合的统一。

运用哲学方法获取和解读信息,不仅可运用到解题中,还可运用到平时知识材料的学习中。实践证明,掌握了哲学方法这一获取和解读信息的思想武器,就等于找到了获取解读信息的“万能钥匙”,面对任何复杂材料都能游刃有余,破解其结构,不致被其多变的形式和繁复的表述“吓倒”,不仅大大提高了审题的准确性,而且提高了学习能力,为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