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安全教育论文范例6篇

教师安全教育论文

教师安全教育论文范文1

[论文关键词]高校 安全教育 和谐校园 问题 对策 

2004年北京林业大学首先把安全逃生作为一门课程开设,此后国内各大高校也相继效仿。2006年北京市将安全课设为高校的必修课,并和其他课程一样记入学生成绩册,这种做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目前来看,我国高校的安全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缺少成熟的经验,有些高校对安全教育虽然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与科研、教学等相比,安全教育仍处于边缘化地带。 

当前的形势对高校安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和改进高校安全教育,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高校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到安全教育面临的新挑战,认识到安全教育对高校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进高校安全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维护高校安全稳定,建设和谐校园。 

一、当前高校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安全教育认识不到位,运行机制不够健全 

1 对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过去一段时间,我国的高等教育处于一个快速扩张期,高校领导主要关注校园建设、学科建设、科研项目、对外交流等有形的成果,部分高校安全教育管理制度缺失,致使安全教育在实施中形式大于内容。大部分高校的安全教育由某一职能部门承担,齐抓共管的局面尚未形成,而且普遍存在重管理轻教育的现象,安全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 安全教育运行机制不够健全。部分高校对安全教育重视不够,运行体系不够成熟,安全教育未能规范化、常态化,系统性不够理想。有些高校根据上级要求制定了一些相关的制度,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难以落到实处。 

(二)安全教育队伍建设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1 安全教育师资不足。当前高校安全教育课程主要由学校保卫干部和部分辅导员承担,而保卫部门人员构成比较复杂,既有复转军人,也有留校的毕业生,还有人才引进时安置的家属,由于教辅部门编制有限,这些人经常是超负荷运转,并且他们的工作中心还是在安全管理上,整天忙于“灭火”。兼职教师的数量都不能满足要求,更谈不上专职的安全教育师资队伍配备了。有的学校主要依靠聘请社会相关人员来学校开设讲座,人员的流动性更大。 

2 部分人员素质难满足需要。现有的安全教育队伍中几乎没有科班出身的专业人才,对安全教育教学心有余而力不足,遑论进行安全教育的理论研究。一些学校安全教育的资金投入有限,又很少对安全教育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更谈不上对相关人员的实践锻炼,导致安全教育质量难以保证。面对不断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高校亟待充实一批既懂管理又懂教育、既能做好具体工作又能开展教学的安全教育师资。  

(三)教育的内容不够完善,时效性有所欠缺  

1 安全教育课程缺失。到目前为止,仍然有一些高校未能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导致安全教育缺少主渠道;有些高校开设了安全教育课程,却没有把它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安全教育的课时、教材、教师、教学效果等都没有规范管理,教学体系不健全;有些高校经常以讲座、报告、公益宣传等替代安全教育课程,安全教育零敲碎打,系统性不强,因而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  

2 安全教育内容陈旧。现有高校安全教育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法律法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安全等方面,内容老化,体现不出时代性。现阶段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因素增多,与大学生有关联的安全问题日益复杂化,但是社交安全、网络安全、就业安全等相关内容并未被纳入教育的视野,文化安全、国家安全等领域的新内容也亟待完善。  

(四)安全教育形式单一,效果不如人意  

1 安全教育形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兴趣。目前高校安全教育主要采用集中授课、展板宣传等传统方式,也有的学校通过开设讲座、心理咨询等形式为学生传授一些安全知识,这些传统的教育方式曾经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手机等现代信息媒介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因此,应该创新教育手段,采用贴近当代大学生生活实际的方法,从而使安全教育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  

2 当前安全教育侧重于知识的传输,忽视了技能的培养。通过多种途径传输安全理论知识是必要的,如果只限于纸上谈兵,会导致知行相背离的现象,削弱教育的效果。大学生最需要掌握的是处理安全事故的技能、方法,学会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安全教育的关键在于对大学生安全意识和技能的培养。 

二、加强高校安全教育的对策 

(一)领导重视,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 

1 要提高对安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安全教育是高校安全稳定的保障,是高校安全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高校应加强对安全教育的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安全教育的领导机构,加强安全教育指导、协调和监督工作;规划安全教育的总体工作目标;加大投入以满足安全教育软硬件的需求;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安全教育的方法,逐步健全安全教育的运行机制。 

2 实现安全教育制度化、常态化。高校的管理者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从目标规划、队伍建设、教学管理、效果考核等方面建章立制;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力求安全教育的时间、内容得到保证,从制度上确保安全教育的有效实施;合理选配授课教师,并对安全教育进行全程监督管理,统一组织考查,实行责任追究制,以保证安全教育取得实质性的效果,从而使安全教育步入规范化、走向系统化、达到常态化。 

(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 

1 安全教育师资队伍的基础建设。在校内建立一支以高校保卫干部、部分辅导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等相关课程教师为主体的安全教育教师队伍;同时还需要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聘请公安民警、消防官兵以及各方面专家加入到教学队伍中来。在此基础上要正视物质保障,确保这支队伍的基本待遇、工作条件、职称评定以及今后的发展路径等,以保证队伍的相对稳定和基本的工作热情。 

2 安全教育队伍的业务培训。加强对安全教育师资基本素质的研究,做好岗前培训,做到持证上岗,确保在岗教师熟练掌握安全教育的知识和技能;要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不断更新培训内容,及时做好继续教育工作。高校还要关注教学骨干和学术带头人的培养,优选基础较好的教师,提升他们的能力和素质,帮助他们成为专业化、职业化的高素质专业教师。 

(三)切实做好安全教育进课堂 

1 安全教育的课堂教学要做到规范有效。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天然的教育资源,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真正落实安全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落实学分”的要求;要优化安全教育内容,依据制定出的教学大纲,系统、规范地进行教学活动;严肃课堂管理,严格执行考核制度,引起学生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确保教育的效果。 

2 利用已有的教学体系,渗透安全教育。首先要利用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体系,有意识地渗透安全教育的相关内容。另一方面是要发挥专业教学课堂的作用,任课教师在授课时结合课程内容有意识地渗透一些安全教育的内容,部分专业课程也应当传授一些专业安全教育的内容。根据高校的特点,做好阶段性的安全教育,对重点人物、重点阶段、重点任务要做好专题安全教育。 

(四)安全教育应突出重点,注重教育效果 

1 理论教育要生动活泼。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特点,不断丰富安全教育方法,增强教育的效果。在理论灌输时注意结合案例加以解释,把生活中的案例编印成册供学生阅读、借鉴,或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案例,做到以案施教;对于大学生普遍关注的安全问题,以开办安全知识讲座、安全形势报告会或组织主题班会、知识竞赛活动、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开展安全教育,也可以利用学校的校园网、宣传栏、校报等传播媒体和各种有效手段,进行安全知识宣传。对大学生进行深入的、广泛的、经常性的安全教育,使安全意识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个角落,并成为一种习惯。 

2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要利用学生组织活动的热情,使安全教育进宿舍、进网络、进社团。对学生宿舍中的安全行为进行教育、引导、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学之间相互教育和提醒,增强防范意识,避免危险事故的发生;引导学生开展以安全为主题的社团活动,把安全教育与学生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结合起来,把安全教育寓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以达到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目的。 

3 强化实践教育环节,帮助学生掌握安全技能。在安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化实践教育环节。积极地引导学生开展问题分析、安全演练、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安全技能;通过组建大学生治安志愿者服务队,让学生参与到学校安全管理的实际工作中,使学生在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掌握安全防范技能的同时增强自觉维护学校安全秩序的责任感;也可尝试在校外建立安全教育基地,让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五)安全文化的隐性教育 

教师安全教育论文范文2

【关 键 词】教师;课堂;安全感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5)03-0120-03

一、什么是课堂安全感

安全感作为一个重要概念,多见于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中。①同时,该概念也在多个心理学流派及其理论之中提及并且论述,但对于安全感的具体概念定义也由于各流派所持观点不同而有所差别。安莉娟和丛中针对精神分析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中的安全感理论进行总结,概括性地提出:安全感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置时的有力感或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制感。②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指出:心理的安全感指的是“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特别是满足一个人现在(和将来)各种需要的感觉”。③马斯洛认为:安全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健康的同义词,因而,心理健康的第一条是个体要有“充分的安全感”。④

关于课堂安全感的含义,笔者认为,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能够乐于自我接纳,具备对于课堂的确定感和可控制感;二是教师能够具备掌控课堂的能力,自信从容进行教学,指导学生高效学习。

二、教师课堂不安全感的形成因素

在课堂上,学生需要安全感,教师也需要安全感。⑤有研究者提出:学生心智发育不完善,而教师心智发育成熟,应该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课堂安全感。正因社会大众对教师课堂不安全感现象的忽视,因此有必要对其形成因素进行探析。影响教师产生不安全感的因素表现在社会背景、学校环境和管理、教师自身因素三个方面:

1. 社会背景层面。包括四部分:

(1)社会重视理解程度不够,增加教师课堂不安全感。当前社会教师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地位,一方面社会对于教师的期望程度普遍较高,要求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培育祖国花朵的园丁”;另一方面,经济发展程度和生活水平提高后,人们开始怀疑教师存在的意义,宣传“读书无用论”,否定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和成果,甚至认为教师会禁锢学生的思维,阻碍其个性发展。

近些年来,教师和学生本该和谐共处的关系不断受到挑战,一系列事件将教师这一角色推到风口浪尖上,特别是将个别现象放大化,以偏概全地将个别教育现象放在所有教师上,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教师心理不安全感,以至于其在课堂教学中充满了畏惧心理。另外,有些教师对学生不正确的言行举止充满了恐惧,甚至有的教师进入课堂后面对学生上课讲话、睡觉、玩手机、不用心听课的现象不敢批评教育,生怕学生“出事”,但出于教师责任心和义务,又不能坐视不理,该种矛盾心理加剧了课堂上教师的不安全感,以至于常常令他们焦虑不安。

(2)家长与教师的矛盾,增加教师课堂不安全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经途径,这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缺一不可,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支持,同样,离开了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也不完整。如今,每个家庭孩子数量较少,众多家长的精力集中一个或者两个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在智商和情商、知识和能力、生理和心理上全面发展,也更加看重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个人能力的发展都力求前列。与此同时,仍然存在一些家长由于自身文化程度不高,能力素质有限,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反而将希望全权寄托于学校和教师,希望教师能够代替其教育孩子,错误地打着旗号“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会的教师”,将教育的重大责任和义务全部落在教师的身上。无论是面对家长的“过分期盼”,还是家长的“过度放权”,家长和教师的矛盾始终存在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在一定程度削弱了教师课堂安全感。

(3)教师工资待遇水平低下,不利于教师思想稳定。教师职业从产生开始就是清贫的代名词,尽管国家多次将教师收入提高到与公务员同等级别,但广大教师群体工资待遇仍然低下,影响其工作热情。有的男教师不得不在课余时间兼职以维持家庭开支,故而无法将精力全部用于课堂教学中,以至于课堂上时刻担心由于备课不够好而无法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常常处于忧虑之中,课堂不安全感明显。

(4)教师聘任制改革,加剧教师课堂不安全感。教师聘任制改革的初衷是试图通过改革,力求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启动学校内部活力,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学校用人制度。不少学校在实施教师聘任制后,教师的创造力和危机感有所增强,但由于这一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并未达到预期中的效果,反而出现了种种问题,如,失去监督和权力过分集中使聘任制丧失公允,“末位淘汰制”的滥用加剧了竞争的负面性。⑥教师聘任制改革后,大多学校粗暴地以学生成绩好坏、合格率多少、升学率高低来评价教师,片面地以分数论英雄,采用末位淘汰制来对待教师。这一评评价机制不仅增强教师危机感,同时也加剧了其在课堂上焦虑和不安全感,反而不利于教师教学的正常开展。

2. 学校环境和管理层面。学校环境,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设施,或者是学校整体氛围,尤其是学校的心理环境会对师生的教学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博尔洛夫认为:教育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生活环境中一定的内部气氛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一定的情感态度,一般称之为教育气氛,并把它理解为情感、情绪及对教育的好感或厌恶态度的总和。⑦好的教学环境能够使教师保持心情愉悦,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地提升;差的教学环境则会影响教师心情,进而将此种情绪转化为不安全感带入课堂中,不利于教学地进行。同样,在学校的管理层面上,公正严格、公平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能够增加教师信心,消减其内心的不安全感,也能够帮助学校创建课堂安全感。

3. 教师自身因素层面:

(1)新老教师的内心焦虑。科技进步导致学生掌握的信息不再局限于课堂中,教师的知识难以和社会发展同步,尤其老教师而言,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适应新型多媒体教学,长此以往,老教师的课堂无助感和不安全感攀升。对于工作经验不丰富的新教师而言,对教学不熟悉,课堂信心不足,担心自己教学无法得到学生认可,出现课堂焦虑和不安全感。

(2)教师自身家庭影响。教师家庭生活是否和谐直接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工作效率,教师与家人关系、对待子女问题等一系列家庭琐事,使其在课堂教学中分心,进而产生负面教学效果。

除此之外,教师对于教育的热爱程度、职业认同感、工作责任心与事业心、教育理想与追求,也会诱发其不安全感现象形成。

三、构建有安全感课堂的措施

学校教师群体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与科学素养,面对课堂安全感问题,一般均能正视并建立良好的应对措施。构建有安全感的课堂,提出良好的应对措施,需要教师自身内部调节与学校管理者外部调适双管齐下,缺一不可。

1. 教师自身内部调节:

(1)正视问题,保持乐观的心态。面对课堂不安全感问题,每个教师都应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应对。首先,教师群体面对课堂不安全感问题,要有明确的认识,要认识到问题的产生不是自身一方面造成的,也存在外在因素的影响,这个问题是任何一个教师都无法回避的正常心理现象,因此,不必过度紧张与焦虑,妄自菲薄。其次,教师在意识到自己课堂上存在不安全感问题时,应根据实际情况从自身和外在两方面寻求原因,保持心态积极乐观,采用科学的方式与技巧,从而理智有效地解决问题,切忌将问题不管不顾,任由其发展,避免造成更恶劣影响。

(2)加强学习,提高知识能力水平。教师承担教书育人的责任,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培根认为:知识就是力量。教师理应用这种知识授予学生力量,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从而全面独立地发展。因此,教师有必要加强自身知识学习,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这种能力的提高不仅仅是要掌握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与学生发展相关能力,做到给予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双重教育,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3)保持良好人际关系,加强沟通和宣泄。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帮助人充分发挥应有的潜在能力,提高活动效率,提高心理协调水平,促进身心健康。⑧对于教师而言,这种关系包含相互关心和帮助、相互信赖和理解,有助于舒缓教师的不良情绪,并得到友谊和力量,恢复信心,减轻心理压力,一定程度上能够减缓课堂上所带来的不安全感心理状态。因此,保持良好人际关系,加强与周围朋友的沟通和交流,适时宣泄不良情绪,是教师应对课堂不安全感的有效手段。

2. 学校管理者外部调适:

(1)真正关心教师心理状态。当前教师心理亚健康现象越来越明显,学校管理者要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状态,并提供及时帮助。学校在制定新的制度时,应充分考虑教师工作特殊性,在安排教学任务(下转116页)(上接121页)时也应充分考虑其自身特点,避免给教师过多压力。

(2)营造良好校园环境,增强教师心理归属感。良好的校园环境,平等互助学校团体,能使教师保持愉悦心情并激发教师创造性,增强心理归属感;而消极的校园环境则会导致教师游离于学校之外,从内心深处排斥学校,排斥课堂,更不可能有良好的心理归属感。

(3)科学管理,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学校管理部门应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科学管理教师。针对目前不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进行改革,避免“分数一刀切”、“唯成绩论”,教师业绩评定时考虑多方因素,将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相结合,真正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

(4)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作为教育者,其心理成熟程度和心理承受能力都优于学生,但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课堂不安全心感现象。如何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学校的环境、制度、管理要多从教师心理发展角度考虑,以人为本,真正关心教师;二是聘请专业心理工作者,组织心理讲座,进行心理辅导和理疗,帮助舒缓焦虑,缓解不安全感,创造条件让教师自我调节,认真倾听教师心理的呼声。

注释:

①叶浩生.现代西方心理学流派[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②安莉娟,丛中.安全感研究述评[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6):698-699.

③阿瑟.S.雷伯.李伯黍译.心理学词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④安莉娟,丛中.安全感研究述评[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6):699.

⑤刘冬岩.创建有安全感的课堂[J].课堂与教学,2013,4:61.

⑥任颖.关于教师聘任制的新思考[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3(2):54.

教师安全教育论文范文3

总体来看,高校的安全教育评价方法、安全教育评价机制还不够成熟,安全教育评价方法还仅限于安全教育检查法,即通过制定安全教育检查表,由学校进行安全教育自查,或由政府部门进行安全教育大检查。建立和完善安全教育评估体系,才能保障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有效实施,才能使安全教育有依据、可操作。1.设置安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先设置若干个一级指标,再在每个一级指标下设若干个二级指标,进一步对每个二级指标确定若干考核标准。安全教育评价指标考核采取打分制,指标体系应尽量选择可量化指标,难以量化的指标可以采用定性描述。2.完善有效的教学反馈机制。通过掌握教学效果,进而发现问题、纠正错误,不断完善课程计划、改进教学环节。一方面,保证反馈机制的畅通。针对学生对授课的体会及建议,要做到及时与授课老师沟通反馈,将实际需要教授的内容及时反馈到相关主管部门、相关教研室和教学老师。另一方面,保证反馈内容的真实性。授课中期和结课时,都向学生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以此来了解教师水平、课程设置、授课内容、授课质量、授课方式等情况,还要对课后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进行跟踪,以做到课内课外全面反馈。

二、两个关注点———学生和教师

安全,保障的是人的安全。与大学生安全教育相关的两个人群是学生和教师,学生是安全教育的主体,是学习者和接受者;教师是安全教育的主导,是教育者和施行者。抓好学生和教师两个关注点,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关键。

(一)着力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学生,安全教育要始终围绕学生进行开展。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此时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中的大多数个性和自我意识较强,风险、危机和安全意识较淡薄,对事物发生的敏感性较强但自控能力较差,对社会潜在问题的认知和应对能力也较差,所以,更容易受到不稳定因素的影响,更容易成为多种不安全问题和案件的受害者。独立学院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学生特点,在调查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1)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理论教育要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这样更易于学生接受,教师可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不断丰富安全教育方式方法,增强教育效果,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安全教育更需要加大实践教育环节,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安全演练、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只有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掌握安全技能。(2)课堂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在课内,进行理论和实践教育,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在课外,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充分利用学生组织及参加活动的热情,发动学生参与校园安全管理,使安全教育进宿舍、进社团、进网络。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途径,无论采用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课堂教育都对学生系统地掌握安全知识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应当充分利用课堂这个教学主阵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1.建立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在学院内建立一支以理论教师、保卫干部、辅导员或班主任等相关教师为主体的安全教育教师队伍;另外,聘请一些社会上的专家学者,如公安民警、消防官兵、医务人员等各方面的专家作为师资队伍的一部分,有效补充主体师资。2.加强师资队伍的业务培训。安全教育是一种专业化、常规化的教育,需要一些专门的技术素质作支撑,要对安全教育教师加强岗前培训、工作交流和学习,保证在职在岗教师能够熟练掌握安全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并能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更新培训内容,做好继续教育工作。

三、三个支撑面———机构设立、制度建设、氛围营造

(一)设立安全教育机构1.设立安全教育领导小组。由学院的一名副职以上领导担任组长,保卫处、学工处、教务处以及各系的相关人员为组员,主要负责学院安全教育的策划、组织、计划和实施。安全教育领导小组成员定时对本地区、本学院近期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安全案件进行有针对性的归纳总结,再结合学生特点,研究制订出一定阶段内的安全教育方案。2.设置二级、三级安全教育小组。在系内设置二级安全教育小组,在班级设置三级安全教育小组,以系内的重点安全教育为中坚力量,以班级的日常安全教育为基础,建成学院、系部、班级3个安全教育层次,全方位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3.在各业务主管部门设安全教育小组。学工及教务部门主要负责规划安全教育的工作目标,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安全教育的方法,制定课程实施方案,进行理论课的实施。保卫、后勤等其他相关部门主要负责消防、防震、防盗、人身安全、饮食卫生安全、文化安全、国家安全等安全实践教育。团委及社团可以发挥自身优势,以活动为平台,丰富安全教育方式,使学生在玩中学、在乐在学,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宣传部门主要负责安全教育宣传工作,发挥环境和文化对人的影响作用,对学生进行安全隐形教育。

(二)加强安全教育制度建设1.制订科学的防范和应急处理制度。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指出:“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管理,要以预防为主,本着保护学生、教育学生、明确责任、教管结合、实事求是、妥善处理的原则,做好教育管理和处理工作。”由此可见,“预防”环节在高校安全工作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另外,还需制订科学的应急处理制度,如果发生事故便可以在第一时间做出有效反应,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2.制订安全教育部门职责。制订制度有助于保证安全教育所涉及的相关部门的责任和权力,确保在实施安全教育中各部门各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安全教育领导小组指导下的齐抓共管的局面,使安全教育顺利开展。3.制订出一整套涉及学生安全方面的管理条例,包括学生管理守则、学生寝室管理条例、实验室管理条例、校园治安管理条例等。同时把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安全常识加以集中,形成安全教育日常材料,方便师生查阅、学习。

(三)营造良好的安全教育氛围1.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学院从制度、硬件、软件等多方面多层面考虑安全文化的设计,把安全文化融入到学院的教学、管理、服务当中,与学院日常工作结合起来,营造全院性的良好安全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学院宣传栏、电台广播站、网络平台等多种宣传媒体的作用,宣传安全知识和技能,并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中涌现的先进典型进行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2.开展安全文化活动。一是开展内容丰富,具有内涵性、思想性、知识性、实践性和娱乐性的课外安全教育活动,在学生中加大安全教育影响力,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安全意识、学习安全知识技能。二是搭建良好的活动平台,组织、发动全院师生开展安全文化活动,使各种安全知识、规章制度深入人心,使全校的师生员工都能重视安全、关心安全、践行安全。

四、小结

教师安全教育论文范文4

随着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在进行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教学的时候,一些问题逐渐凸显出来。比如,很多课程的安排结合相关的节日,如“安全日”“环境日” 、“消防日”等进行报告式的讲授,未能普及所有学生;学生虽然知道安全知识对自己很重要,但由于大班教学,考核简单,容易使学生产生无所谓的学习态度,要么逃课,要么在课堂上做别的事情;在课程教师的选择上,有的学校由保卫部门的人员担任,有的安排学生辅导员担任,但《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是一门系统的课程,包含了国家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网络安全等诸多内容,有的教师只接触过其中某个章节的研究,便要担当起整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自然无法较好掌握所有课程内容,老师没吃透,照本宣科,学生听起来自然味同嚼蜡。

为了能充分调动学生学学生安全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我们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灵活采用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我认为讨论式教学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它提供了师生集体研究探索问题的条件和环境,在安全教育这个广阔的知识海洋里,能利用集体的智慧接触到更多的领域。

一、 讨论式教学法的含义和优点

(一)讨论式教学法的含义

讨论式教学法是根据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师生共设问题的情境,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采用师生间、学生间讨论答辩的方式,进行多向性互动式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讨论式教学法的优点

通过课堂讨论,面对面的交换信息、想法与意见,促使信息多向交流,给学生提供了接受知识和深入理解的机会,发扬了教学民主。一场良好的讨论中,学生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对同学们的观点作出反应,提高评价自己和同学论证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活跃学生思想。

二、讨论式教学法在大学生安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基本要求

(一)精心设计对学生有吸引力的讨论问题

大学生安全教育课与同学们的学习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同学们对很多内容都会或多或少的了解一些,甚至有的同学曾经亲身经历。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也就难以激起和诱发探究的欲望。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讨论欲望和积极性,使讨论成功,精心选择一个与同学们密切相关且大家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十分必要。可以针对学生的共同经历,也可以是一个热门事件。在是非的十字路口,将学生置于既有话可说,又能各抒己见的状态,这样才能展开一场真正的讨论。当然,教师应该在讨论之前指导学生进行课本的预习以及相关资料的阅读和收集,这是进行讨论的基础。

(二)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引导整场讨论

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简要的记录,记录讨论中的主要观点,以备总结之用,可以把当天讨论的问题或内容写在黑板上,学生可以了解讨论的进展,如果讨论偏离了主题,可以提醒同学们好像已经离题了,让大家重新回到主题上去,同时还要防止讨论变成激烈的争论。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当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

(三)讨论准备结束

教师可以这样来宣布讨论的结束:“在我们总结这些观点之前,最后大家还有什么要说的吗?”然后进行小结,即对讨论结果进行评价。讨论的小结应该让学生明白整个讨论的过程,强调2-3个主要内容。对讨论中的不同意见,要进行辩证的分析,作出科学的结论,同时要进一步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讨和研究。对于在讨论中发言的同学,应该给予鼓励和肯定,因为这对进行下一场讨论学生的发言的积极性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讨论式教学法是一种能够更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到教学环节的教学方法,但讨论式教学法并不适用于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的所有环节,而且相同的教学内容会花费更多的教学时间。因此,最好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例如消防安全和自护自救等环节应采用实践教学的方式,能够让同学们不仅“知”,而且“会”,从而达到该门课程的最佳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媛,蔡明.教学方法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49.

[2]郭凤安.大学生安全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教师安全教育论文范文5

定性指标,定性指标其数据获取对象大多为学生,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体育训练,其健康素质和体育技能会发生改变,其改变数据被统称为定性指标;③评价模型,采集数据之后,还应建立一个系统、科学、合理的模型,将数据加入到模型当中,进行精准的测算,以教师安全能力因素和定性指标数据为主,通过多维度、多层次、多样化的数据统计形式,为学校提供相对客观、真实、可靠的评价结果。

2、中学体育教师课堂教学安全能力的综合评价研究

2.1、文献分析法

本文通过分析20篇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下载的文献可知,最近几年,有关中学体育安全教学、体育伤害事故、体育风险评估等问题成为我国相关体育专家和学者研究讨论的热点问题,其研究内容侧重于对体育教师课堂教学安全能力的分析,围绕对体育教师课堂教学安全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多达31项。

2.2、数据分析法

本文以中学体育教师课堂教学安全能力的指标数据为研究对象,在沈阳市各中学随即选取了5个班级,根据5个班级24名老师的体育课堂进行数据采集,包括教师的教育品德数据、体育安全能力数据、体育课堂教学安全能力数据等,再对学生进行体育素质测试,探讨教师体育教学安全能力和教学质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上表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可知,5所中学的24名教师拥有良好的体育安全能力,其各项指标基本可以达到教学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以安全教学为中心,深化体育教学、体育活动、体育测验等各教学内容教育安全的重要性。

教育品德、体育安全、体育课堂教学安全等三中能力在综合测评体系中的地位同等重要,其数据指标的借鉴价值相同。在综合测评体系中,学校应优先处理教育品德指标数据,因为这部分数据和教师体育安全和课堂教学安全能力的影响不大,在排除教育品德之后,再将有关体育安全和课堂教学安全能力数据进行综合评价和处理。

3、结论

教师安全教育论文范文6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化工;环境保护;安全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228-02

一、《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课程概况

《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具有很强的科普性、教育性、专业性和实用性的特点。是化工类、制药类和轻工类及其他相关专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相关专业的研究、设计和管理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高校通过该教材的教学,不但让学生掌握化工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牢固树立起环境保护意识和安全生产第一的思想观念。

二、《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教学存在的问题

《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课程章节较多,内容丰富,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穿插科学发展观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安全环保方面的政策法规知识,再与时俱进补充一些现实生活中生态环保和化工生产正反方面的案例,该课程的内容就比较全面、充实。然而该课程目前在大多数高校开设的学时比较少,一般安排2或3学分进行教学。因此,“内容多,课时少,周期短”就成为该课程的典型教学特点。

三、多媒体技术在《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普遍使用PowerPoint课件(简称PPT)。PPT编辑多媒体的功能强大、简单好学,易于上手,课程内容以图文并茂、声像并举、动静结合、视听并用的感官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多媒体教学优势在《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课程教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可以有效弥补该课程在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在该课程中,其优势体现在:(1)增大教学容量,加快教学节奏;(2)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3)增强感观效应,提高教学效果;(4)课件便于保管,利于教师修善;(5)课件易于复制,利于复习效果。

四、《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教学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原则

1.教学性原则。教育理论强调“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即应充分发挥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二者和谐统一。多媒体课件应用的目的就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果,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利于学生的学。既然明确多媒体技术在《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教学有其必要性,专业教师就要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以学生利益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要求,吃透教材精神,熟悉教材内容,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精心准备适合学生的多媒体课件。

2.可操作性原则。《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多媒体课件的操作要做到便利、灵活、可靠,易于教师的课堂控制。在课件的操作界面上设置寓意明确的菜单、按钮和图标,避免层次太多的交互操作,还要注意课件大小及过多链接给软件运行速度带来的影响。为便于教学,尽量设置好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转移控制,可以方便地前翻、后翻、跳跃,老师要熟悉掌握多媒体教学每个环节,在备课时就要提前调试,模拟教学,及时发现课件操作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予及时解决,保障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正常播放。

3.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评价课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理工科专业课程教学课件更是如此,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要科学严谨。《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课件中显示的文字、符号、公式、数据、图表及概念、规律的表述一定要做到准确无误,插入的图片、视频既要符合教学内容,又要客观真实。文字说明、语言配音等也要准确、真实。关于环境保护及安全技术方面有比较多的工艺流程和数学演算,在课件演示过程中要尊重客观事实,正确分析工艺原理和流程机理。在教学过程中,为提高教学效果,可以在演示过程中允许必要的夸张,淡化一些细节。

4.简约性原则。《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课件展示的画面要考虑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画面要简约明了、布局合理、重点突出。同一画面对象不宜多,制作也不能太花哨,丰富的背景和多彩的画面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造成信息干扰。课件要避免多余动作、减少文字显示数量,可以通过图像、图表、图形等方式来展示,提高视觉直观,加深印象。

5.艺术性原则。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精品课件教学不仅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能让人赏心悦目,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享受快乐的心情。优质的教学课件应是内容与形式美的统一,《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在内容上将专业知识传授与德育美育教育相融合,在形式上再予以美的视觉进行展示,教师乐于教学,学生乐于学习,教学相长,会大大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个人审美情趣,根据授课对象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课件合理的布局、色彩、图形等界面对课程内容以美的诠释,做到集课程教学与观赏审美融为一体。

6.适时适度运用原则。适时适度运用原则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认知学习和教学设计理论,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创设学习情境,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在《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认知需要,适时适度运用多媒体教学,而不需要全程采用、全程播放的。该课程有些章节,有些内容是不需要课件讲授的,甚至使用多媒体效果还有可能适得其反。

7.适度信息量原则。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这也是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可以大大弥补《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课程内容多、课时少的不足。但如果课堂教学信息量太大就会导致“电灌效应”,过大信息量就会超过学生实际的接收能力,这种囫囵吞枣灌输模式依旧是填鸭式教学。适度信息量原则就是指教师按照该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组织信息资源,提供适度的信息量,在解决教学重点难点扩大视野的同时,能让教师自主地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对信息进行加工。

8.有机结合原则。“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尽管多媒体技术在《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教学中应用有其明显的优势,但我们不能把多媒体教学作为传统教学手段的替代物,屏幕是不能完全取代黑板的,在《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教学中,传统的板书教学方法在演示化工工艺流程、机理推导和公式演算方面更为明细具体,易于学生理解消化,这些是多媒体课件教学所不能及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整合教学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手段,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将传统教学、教师个人特色及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岳元,保宇.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刘黎黎.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功能分析[J].宿州学院学报,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