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研究范例6篇

高等教育研究

高等教育研究范文1

【摘要题】理论经纬

【英文摘要】Justlike

一切研究活动,无论是认识世界的科学研究活动还是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要想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特别是要想取得重大的进展,特别是要想取得重大的进展以至突破,都需要某种程度的创新,高等教育研究当然也不例外。高等教育研究的创新,作为一个命题,并不是一个新问题。那么为什么今天重新提出这一问题?简单地说,一是因为我们的高等教育研究在指导当前改革实践时,创新还远远不够,需要研究者加以特别的关注;二是长期以来,对高等教育研究的创新问题并没有给出清晰的答案。

对高等教育研究的创新进行讨论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这涉及很多问题,比如方法的创新、研究思路的创新、研究结果的创新和研究过程的创新等等,此外还要涉及研究者的自身素质。笔者这几年参与了高等学校的一些教学改革实践,有很多感悟,想从实践的角度对高等教育研究的创新做些探讨,以求教于同行。

一、高等教育研究要重视解决实际问题

由于研究活动的复杂和研究者思想方法的多样,研究活动的创新是没有一个统一模式的。仅以学科和研究对象为例,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研究对象,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研究活动创新的路线和方式方法。美国学者贝尔曾提出:自然科学是根据一种有顺序的范型来组织的,社会科学是根据概念之间的关系来组织的,人文学科则是借助同一中心来组织的。(注:王伟廉.学术领域的特点对大学本科课程编制的影响.江苏高教,2002,(4).)哈佛大学普通教育委员会也有类似的说法,认为自然科学来自逻辑,社会科学来自关联,人文学科来自想象。(注:王伟廉.学术领域的特点对大学本科课程编制的影响.江苏高教,2002,(4).)学科研究对象的差异,必然会影响到研究活动本身。在研究活动中,这些不同的研究对象至少使研究者在处理题材的方式上有所差异。理工科研究者要在题材的逻辑上下工夫,社会科学研究者则更加关注现象之间的关联并极力寻找这些关联之间的规律,人文学科研究者则更多地借助想象和猜测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体味其中的奥妙。尽管不同的学科和研究对象在研究的结果上可能相同或相近,但它们所执行的研究活动的践线却大相径庭,创新的途径上也极为不同。

高等教育研究的对象相当广泛,既涉及自然科学领域的一些逻辑性很强的问题,又涉及社会科学的很多问题,同时也涉及人文学科的很多问题。而且同传统的学科相比,它的成熟性很低,以致很多国家到现在还不承认它是一门学科。此外,高等教育也和整个教育研究一样,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早在20世纪初,美国哲学家杜威就曾说过:“教育科学的最终现实性,不在书本上,也不在实验室中,也不在讲授教育科学的教室中,而是在那些从事指导教育活动的人们的心目中。”(注:杜威.教育科学的资源[A].引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281.)

教育研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的研究结果。而其他学科的研究结果只有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产生了作用,才能称之为教育科学研究自身的内容。虽然这些研究结果本身是科学的,但“在它们对教育的目的有所贡献之前,就不是科学的,至于它们是否对教育科学有所贡献,只能在实践中发现。”(注:杜威.教育科学的资源[A].引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281.)可见,教育研究并不存在什么纯学术研究,教育研究的真谛在于解决问题,即解决教育实践中提出的需要解决的各种理论的、政策的和现实的问题。所以我们说,教育研究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因此,教育研究如果不和教育实践相联系,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研究的创新。教育研究的创新与教育实践的创新是一个整体,是教育研究创新的两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侧面。

二、高等教育研究在解决问题方面的特点

无论中小学教育研究还是高等教育研究,要创新就要解决问题,但高等教育研究与中小学教育研究活动相比,在解决问题方面虽然有很多共同之处,但也有不少特殊的地方。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在宏观方面,高等教育研究在解决问题时要更多、更直接地涉及到社会、经济、科技、政治、文化方面的研究内容,以解决高等教育与社会其他系统之间的关系问题,因此需要更多地与社会接触。二是在微观方面,高等学校内部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活动的研究,在复杂性上比中小学教育研究要大得多。在高等学校,学科专业林立、课程复杂多样,而且高等学校处在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特别是大学,云集了各类科学家和高层次人才。这些特殊情况使得高等教育研究者比起中小学教育研究者来,在进行微观的教育研究的过程中,对教育实践者的影响力要小得多,进行高等教育实践和高等教育改革的难度也大得多。

高等教育研究的创新不能只关注研究者自身在研究活动过程上的创新和研究活动结果上的创新。因为单靠研究者自身的创新,还远不能保证这些创新的研究成果能在实践中得到运用。这几年的高等教育改革的实践证明,高等教育研究者在进行研究的同时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方式从理论思想上让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者和高等学校里广大的教职员工接受某种创新的改革思路,另一方面还要充分调动广大的改革实践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将改革启动起来并推行下去。因此,在谈论高等教育研究的创新时,必须要关注在实践第一线的领导者和广大教职员工,使他们不仅参与到改革的实践中来,也同时参与到高等教育研究活动中来,从而实现高等教育实践的创新。就微观层面的改革而言,大学里集中了大批的专家学者和高素质的管理人员,他们才是真正的高等教育研究的创新源泉。他们的创造性一旦调动起来,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就会大大加快,高等教育研究的水平也会因此而大大提高。过去,我们的高等教育研究者仅仅考虑自身的研究活动和研究结果的创新问题,而没有考虑到实践参与者的创新问题,特别是其他学科专家参与高等教育改革实践从多学科视角带给高等教育研究的勃勃生机的可能性。实践也证明:忽视实践者的创新潜力,无论对于高等教育的改革实践还是对于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来说都是不利的。

若将上述的观点加以概括,可以这样来理解高等教育研究的创新:高等教育研究的创新不等于高等教育研究者的创新;它包括高等教育研究活动的创新和高等教育实践活动的创新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由此引申出的高等教育研究者自身研究活动的创新和高等教育实践参与者的创新的相互结合,是我们高等教育研究特点所决定的,也是改革时代对高等教育研究活动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高等教育研究的创新,只有在高等教育实践参与者的创新实现之后,才真正能够实现。

三、高等教育研究者的思想转变问题

对于高等教育研究者来说,要在研究活动中创新,除了应该调动广大实践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外,本身也有一个转变思想的任务。不仅仅要转变教育思想,也要转变研究思想。

从实践的视角来看转变研究思想的,可以归结为这样一个命题:关照实际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关照理论建设的实际问题研究的相互交叉和结合是高等教育研究创新的思想基矗

所谓“关照实际问题的理论研究”,就是在进行任何一项理论研究的时候,要树立起解决实际问题并付诸实践的意识。其中也包括如何调动实践参与者的创造性。在这里,理论研究在实践上的具体化和可操作性是衡量这项研究是否具有真正创新意义的主要标准。具体说,任何一项理论研究,无论是微观的还是宏观的,都应关照到实际的问题的解决。在理论品格上,都应具有实践含义。例如宏观的理论研究应具有政策含义,微观的理论研究应具有课程含义或教学含义。

高等教育研究范文2

英文名称: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主管单位: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主办单位:国防科技大学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湖南省长沙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2-8874

国内刊号:43-1330/G4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9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高等教育研究范文3

保持优势,发展特色,努力创建为军队服务的著名医科大学--王谦校长访问录 本刊记者

关于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 贺加,郭立,乔敏,张秀敏

面向21世纪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教育 史耀武,孙灼,张秀英,左演生

本硕统筹,培养高层次工科人才 李蔚,张文雪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 蔡淑琴,张子刚,张金隆

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学的困惑与方略 徐小洲

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培养电子商务人才 恢光平,王曰芬,张忠林

大学生科研训练的实践与思考 赵川平,张聪,楼程富

扬长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一种选择 陈坤华

多校区办学的主要问题与基本对策 耿有权

新世纪高校教材建设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浅析 张陵,董锦歧,李阳,朱少泽

高校科技工作量化评估指标体系浅探 吴洁

为了国家实施海洋战略的迫切需要--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学科"211工程"建设巡礼 周祖翼,方耀楣

军地高教结合:优化国民高教资源配置新举措 王源升,陈仕平,鲁军灵

军校工程制图课程建设目标体系研究 张文信,刘诗汉,朱育林

改革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与录取工作的思考 杨淑华,马永斌

硕士生入学考试中的不公平竞争及其对策 陈晓明,李石槟

分段制+多渠道--改进现行硕士生招生体制的建议 谭立章

高职高专教育评价的探索 徐挺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与实践 王纪安

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模块化与跨专业学习 陈国平

高工专文化素质教育初探 吴兴伟,刘铁雷

基于网络的"大学专业英语"可进化教学系统 姜铁兵,张婧婧,康玲,舒畅

大学生科研训练教育实践 汪雄海,赵光宙

变革思维模式增强德育效果 毛成

略谈当代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 汤海平

"理论力学创新应用实验室"初见成效 张方洪,庄表中

深化教学改革,建设部级一流工科化学教学基地 张常群,杨屹,苏建茹,郭广生,柯以侃

大学工作重中之重:重点学科可持续发展 金卫勇,王家平

"中山包装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 胡建强,蒋道生,张昌凡

高科技成果产业化与高校定位之我见 卫迎春,孙焱林

国际合作天地宽--杨宗凯教授及其团队成功的启示 胡艳华,邹江

我国产学研合作的组织模式及其网络特性探析 黄胜杰,张毅

试论高校课程体系中的四大关系 季诚钧

"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的探讨 陈雨海,董树亭,邢金亮,赵延兵,仵允峰

我国法学高等教育的几个问题 徐松林

近十年工科大学生就业流向探析 程艳旗,张幼铭,王富荣

教师主体性:师生有效互动的关键 王珏人,黄亚萍,汪益民

当前高校课程不及格率问题初析 赵世奎,陈敬良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群体意识 江若尘,陈宏军

编织高校学生安全网的尝试 金国雄

军队综合大学学科建设之思考 关恒慎,郭尚芬

以教学工作评价为动力,扎实推进教学质量建设 秦兰悦,陈铁柱,黄志勇

考试后,要做个讲评 赵道文,戴建国,陶盛

法国高等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 张建同

哈佛选课制中的理念冲突:知识结构的合理性与人的自由发展 熊卫华,冯向东

国外工商管理教育的系统分析及借鉴 胡笑寒,万迪昉

日本"大学评价"的组织机构 李水英

中英合作办学对专业课教改的启迪 罗烽

任课教师对大学生的教学指导 滕弘飞

大学绿色化学实验体系设想 张荣国,杨静,郭丽萍,雷家珩,赵俊

如何实现化学实验室绿色化 武志富

工科数学教育需要更多个性 李天然

高校学生权力初探 季诚钧

网络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许晓东

论网络教学中的非实时交互 范龙

探究式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的研制 陈晓,杨振坤,汪琼燕,张祝林,伍辉华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新模式探索 吴一桥

发达国家高等教育B类培养目标的比较 陶岩平

美国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的资金支撑体系及启示 王金瑶,来明敏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综合化的尝试 周鸣争,汪军

研究性学习与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 李燕华,韩可芳

一种进行课程设计教学的项目集成法 郑胜林,潘保昌

计算机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研究与探索 叶雪梅,张晓芸,孙继银,张伟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实验教学研究 蔡淑琴,石双元,汤云飞,梁静,周雨华,梁凯春

浅议高校"一页开卷"考试形式 夏风林,臧健

高等教育系统价值论--伯顿·R·克拉克规范理论述评 王小飞,孙田歌

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与综合化课程体系研究 高加蓉,王永贵,石元刚,余先礼,苏炳银,陈俊国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李未

开展新体制产学研合作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邹晓东,王忠法

修读经典锤炼师资--华中科技大学提高理工科教师文化素质的探索 张俊超

重点大学网络教育质量监控的研究与实践 许晓东,冯向东

优化人才环境推进人才强校 徐小洲,宋洪富,徐岚

大学再造:按流程组建结构 王润良,李汉邦

高等教育政策分析方法研究 蔡瑜琢

论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权威及其实施原则 潘玉驹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实践和探索 章成斌

国外工程教育发展的几个典型特征 孔寒冰,叶民,王沛民

中德大学生就业指导比较研究 王保义

达特茅斯诉讼案的影响及其启示 余晓玲

生源·师资·论文选题--工程硕士培养中企校间易存异的三个主要问题 吕淼华,许为民,姚善泾

福州船政学堂与中国近代高等工程教育起步 王列盈

机械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思路 郑光泽,朱宝生,李朝晖,廖林清

建构教学模式与图形学教学 赵一鸣,王抒,陈叶芳

扩展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的探索 马洪连,王健,谭国真

关于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 谢志远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注册工程师认证制度的基础 李茂国,张彦通,张志英

高等教育服务的基本特征及其对高教管理的启示 陈士俊,孙妍,王梅

高校发展风险评估框架的建构 李望平,肖东生,Li Wangping,Xiao Dongsheng

新时期加强高校资产管理动因分析及策略思考 倪建发,Ni Jianfa

高校学生管理引入听证制度的法律思考 尹晓敏,Yin Xiaomin

新时期构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新视野 时长江,胡韵玲,Shi Changjiang,Hu Yunling

"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与现实问题 张敏,姚信,Zhang Min,Yao Xin

科学认识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史永安,王东莉,裴学进

价值取向嬗变与理工科课程体系建设 李正,李菊琪,Li Zheng,Li Juqi

学习风格与学习成绩的相关分析 陆根书,Lu Genshu

高校公关危机管理策略 陈杰,Chen Jie

浅析地方高校构建公共技术平台的作用 柴金龙,李积彬,Chai Jinlong,Li Jibin

SRTP:浙江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成功探索 叶民,魏志渊,楼程富,毛一平

论高校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 沈传缘,Shen Chuanyuan

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文俊浩,杨丹,陈林,傅鹂

高层次继续教育中区域人才培养探究 袁方,戴凌云,杨纪生,应新法

工业工程应用趋势研究 罗宜美,齐二石,杨文生

研究型大学与继续工程教育的知识关联分析 邬伟娥,Wu Weie

关于我国大学与企业合作研究动机的实证分析 陈桂尧,党红,Chen Guiyao,Dang Hong

实行"产学研"联合,提高工程教育质量 嵇世山,万荣,白守仁

从FH的译名变化看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钟小斐,Zhong Xiaofei

印度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及其启示 黄建如,杜娟,Huang Jianru,Du Juan

高等教育研究范文4

CI还是CS?——中国企业的抉择李峰(51)

试论中西16世纪商业资本的不同命运程洪罗翠芳(55)

论邓小平的素质教育观肖新发(81)

“高等教育产业化”的立论依据陈慧君(86)

正确认识和把握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严海辉(92)

创新:新世纪编辑的必然选择高等教育研究(武汉) 李维(106)

新中国成立前后党对发展私人资本主义的认识和政策丁俊萍(22)

私营经济的发展与统一战线工作毛传清(28)

积极引进跨国公司投资与调整产业结构王玉莲曹军等(32)

关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思考匡国珍(37)

我国目前经济运行趋势的探讨胡川胡瑞生(42)

试论知识分子在国企改革中的作用熊继汉(46)

认知技能的新认识揭水平(83)

论教师培养创新人才的作用黄渭(87)

对教书育人的理性思考王治俊(92)

论高师生管理能力的培养李鸿(96)

学校“创新管理”论刘毓(99)

关于构建中学生汉语心理词典的思考吴雄善(104)

英语教学中美育实施的途径郭燕华(109)

一个数值积分公式高正兴(1)

一组实数连续性结论的推证王兴宇(11)

流动注射在红萃取FAAS法测定天然水中铅李华禄刘汉东(15)

神农架蕨类植物生态分布规律研究蒋道松陈德懋(19)

湖北省蛇类新记录袁秀珍魏传斌(25)

关于Euler—Poisson积分和Fresnel积分的计算李少斌(28)

Mealy型电路的经典设计方法徐爱芸(32)

注重数学应用提高建模能力吴秀君(36)

相对论热力学的态函数张有生(39)

外磁场中一维有限边界系统带电粒子能级探讨王明明(44)

关于眼前近物在小孔中幻影的讨论陶家福(47)

物理考核的一种量化方式杨东(49)

关于静电能的讨论兰红霞(54)

稳恒电流条件下导线上的电荷分布刘成林(57)

论化学实验过程中的理论思维张莲云(60)

氯的含氧酸氧化性强弱的探讨郭艳华(66)

抽滤装置的改进邹新吴天奎(69)

示意法在体育舞蹈教学中的运用熊萍(71)

“快乐体育”教学的尝试张先松(74)

空气处理过程自动分析软件的开发马石安(78)

硬盘腔体故障分析周秋和(83)

工业控制计算机的抗干扰技术许风宝(87)

双环笼状磷酸酯类化合物的合成,性质及应用王亚珍刘莹(90)

发挥优势吸引外资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张新(94)

高等教育研究(武汉) 正确认识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差距——邓小平理论教学难点问题探析宋开文(31)

武汉国有工业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思考陆惠琴曾翔min(35)

国有企业管理激励原则初探刘明德刘春燕(40)

建立与完善我国房地产住宅金融市场唐振鹏罗嘉峻(46)

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因分析邓志祥(76)

略论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原则陈媛华(81)

主体性教育的价值理念刘平秀(85)

激活创新欲望培养创新能力——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比较学习陈荣华(90)

中国老年期刊文献简论邹瑛(105)

信息时代的编辑出版及对编辑主体的要求刘洁岷(109)

21世纪中学教师培养模式初探郑隆斤(1)

儿童的发现—卢梭的儿童观述评黄希尧(6)

论传统经验型课堂教学模式向科研创新型转化夏一洪(11)

创新教育需要教育自身创新朱小石(16)

高校的课程设置改革与调和选修制段红安冯世斌(22)

邓小平理论与知识经济闵国银(67)

大学生同乡会的社会学思考王效仿(85)

我国企业并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张贤慧(89)

谈商品广告口号的英汉翻译欧阳巧琳(98)

位相、热和AB效应俞礼钧(1)

Banach空间中二层规划的凸性和连续性问题赵小琳贺志明等(6)

栀子透翅天蛾的生活史研究袁秀珍杨志宏(11)

正负脉宽数控调制信号发生器的VHDL程序设计张霞(15)

一类三阶非线性系统零解的全局稳定性罗韫逊(19)

B—值狄里克莱级数在全平面的下级吴秀君(22)

数学建模与思维赵小琳(26)

一元三次多项式根的一个判别条件辜青萍冯可佩(31)

从EPR伴谬到Bell不等式与实验检验刘文隆(33)

生物专业物理化学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初探林雨露(37)

化学学习的思维方法闻明(39)

材料学科CAI学生适应性、认同性的调查研究丘斯迈(42)

对高校组建高水平足球俱乐部的设想蔡其飞(46)

多媒体CAI课件的开发及应用王路群曹静(49)

数学文化的实质殷启正(53)HtTp://

光子晶体的能带结构及应用前景张立辉王岚等(58)

谈“明星分子”NO神奇的生理功能郭艳华王宝兰(62)

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晶体蛋白基因的结构荣一兵周世力(66)

ERP是电子商务的基石全婕刘全(71)

计算机多级存贮系统分析高等教育研究(武汉) 周秋和(74)

低氧训练对肌肉肝糖储存的影响张刚(78)

管理会计在企业内部管理中的作用周远凤(80)

直观与论证的统一——几何课程改革关键问题的哲学思考徐彦辉(84)

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初探邓利军(88)

谈谈物理教学中如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唐克明(91)

谈中学生物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黄宏才(94)

论王筠的识字教学思想袁祺(38)

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郜全斌(52)

参与西部大开发促进武汉经济大发展曾翔旻蒋智群(56)

如何解析我国高等教育的学费难题岳颖(61)

困惑与思考:面对网络的学校教育肖斌衡(68)

论中小学教学模式建构揭水平(71)

悖离与重建—关于现代教育价值取向的思考马文丽刘畅(75)

用政策科学指导学校领导的决策吴敏豪(79)

新闻传播的终极社会功能彭松李熹兮(82)

信息营销: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廖祖煌(107)

明清时期的审美感应理论郁沅(5)

《牡丹亭》的结构艺术王仁铭(16)

黄筌徐熙绘画艺术比较夏起聪(22)

武汉方言的重叠式“VV神”熊一民(25)

“量体裁衣”之“量”音义辨晏鸿鸣(30)

终极关怀与西方哲学史的基本精神黄建军(32)

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构成特点刘明钢(37)

政策体制缺陷与腐败现象探析池松军(41)

建国初党对西南民族上层的统战工作曾国良(45)

市场经济的实质是资本经济左万其(48)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应把握的几个问题兰华阎占定(53)

虚拟生存与虚拟现实技术——技术与生存的哲学思考李莉李晶晶(59)

CPA对“期后事项”审计责任的细分刘对妮(63)

法理学研究中的法治主义话语分析夏雨(67)

论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说”周立山(69)

论互动理论对提高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启示洪华灿(72)

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保障系统严海辉(76)

高等教育研究(武汉) 减负之必需:重塑教育观念陈慧君(81)

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学校发展中的运用宋扬(86)

试论导师制在大学本科教育中的实施周保垒孙坤权(90)

浅析高校扩招中的负面影响方名兴宋开文(94)

转喻、提喻、换称三种修辞手法的对比宋小平(98)

高等教育研究范文5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融合发展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三教融合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6-271)

作者简介:饶瑶,女,湖南农业大学2017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成人高等教育;孙焕良,男,湖南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生态、成人教育;梁玉祝,女,湖南农业大学2017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成人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0)02-0071-06

教育融合是军民融合、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是现代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的开幕式上,主席提出要“加快融合发展”,特别是要加快推动军民融合、城乡融合、媒体融合。近年来,学者们对成人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关系、衔接及其走向等问题进行了研究[1-3],也有高校尝试将成人高等教育与网络远程教育的管理融合,但我國的教育融合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从教育融合理论与教学改革实践两方面,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探讨了成人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融合发展。

一、成人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理论思辨

所谓融合,一是指如物质熔化那样融成一体;二是指生物繁殖过程中的相互结合[4]。成人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物质融合和生物融合,也不是简单的机构重组,而是指两类教育相互借鉴、相互交融和共同发展,从“你是你,我是我”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办学形式。而成人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本质、目标、方法的一致性,为其融合发展提供了理论可能。

(一)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作为我国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两种教育类型,成人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一致性主要体现在教育目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等方面。199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成人高等教育意见》的通知,明确指出要使成人高等教育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广泛的服务[5]。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大都是已经参加工作多年的成年人,因而主要在于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社会主义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6]。由此不难看出,两者在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上都致力于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根据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的分类,教学目标可分为知识、技能、情感三大目标。就成人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知识目标主要是原理类和操作类知识的培养;技能目标主要培养学生实际操做的能力,致力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情感目标主要是指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精神等[7]。成人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在课程目标、结构、内容等方面有所差别,前者主要是以学科课程、基础课程为主,而后者的活动课程、体验性课程较多,但两者在教育目标上皆强调全面发展的高质素人才培养与注重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要融为一体,这就为两者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支持。

(二)教育理论的共融性

成人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融合发展离不开教育理论的支撑。无论是成人高等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都注重实践性教学,坚持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以提升受教育者的环境适应能力和生产实践能力;既注重受教育者基本职业能力(生活能力、交际能力、协调能力等)的提升,也注重特殊职业能力(特殊的岗位职业能力)的提升。大多数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已步入社会,有了一定的工作经历和经验,他们需要加强相关理论的系统学习,才能更快更好地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接受了系统的理论教学,更加需要实践教学,以提升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从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出发,成人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都坚持理论与实践、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要求。

美国著名的成人教育学家林德曼认为,成人的学习应以情景为主而不是以课程为主,强调成人学习应该重视学习者的经验。成人教育的价值取向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提升,更要注重学生自我价值的提升[8]。马斯洛指出,人要在解决生理和安全层次的需求后,才会寻求情感和自尊上的满足,最后才会发展实现自我的需要。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事实上,成人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既是生活教育,又是教育生活,两者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方法的互鉴性

虽然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教学方法的变革,但科学技术的进步不可能改变教学的本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传承。成人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教学理论大同小异,其教学方法也只会有细微的差异而不会有本质的差别。不可否认的是,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形式,对接产业办专业、对接岗位设课程,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都在不停地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而目前的成人高等教育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学生难以学以致用,从而导致“学用分离”的现象十分严重。成人高等教育可充分借鉴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学交替、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知行合一”的模式,开展实践教学,将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评价体系,实现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成人高等教育理论学习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其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如:随着“互联网+教育”的普及,远程教育对于网络课程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充分运用,扩大了教学空间,丰富了教学方式;职业技能培训采用理论教学、现场教学、分组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以个人自学为主,集中面授为辅的函授教育旨在缓解成教学生的工学矛盾问题;由教学对象特殊性决定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式,学生基于工作任务分析问题再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9]。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也可充分借鉴成人教育的“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形式及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摆脱传统职业教育教学方式的束缚,办出新的特色。

二、成人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虽有人在两者的融合发展上作出尝试,但其面临的一系列困境阻碍了两者的融合,其中主要体现在对两者融合理念认知的偏差、两教体制的掣肘、教育资源的匮乏等方面。因此,如何将两类教育有效融合,从而适应时展的需要,成为成人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目前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理念认知偏差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的成人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理念上存在偏差,未能牢牢抓住教书育人的根本定位,其教学质量无法提升的根本原因在于众多高校对成教的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绩效考核等过于松懈,从而导致其社会认可度不断降低。成人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者对学生没有进一步的指导和关怀,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形成心理落差,两者的实践主体——教育者与教育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也慢慢分裂。

首先,成人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者与普通高等教育一样承担着相应的教学任务,但因其教学团队专业化水平不高、学术研究水平薄弱,加上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其教师工作被人为地与普通高等教育割裂开来。其次,成人高等教育的学习者是独立自主的成年人群体,他们大都承担着家庭与工作的责任,无法像普通高等教育的学习者一样终日在校学习;而职教的学生也因面临着去工厂或企业实习而无法终日在校学习,这些都导致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分裂,师生关系疏远,教学活动难以开展,师生情感难以维系。最后,受教育者群体之间难以得到有效的沟通,学生之间难以实现资源共享,其在网络教育这一教学形式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这一问题在为期较短的函授教育中也普遍存在。受教育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是要完成学业、提升专业水平,同时也要重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证学习的状态和结果达到应有的效果。

(二)两教体制掣肘

建国初,政府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十分重视,教育部出台政策大力提倡发展成人高等教育,赋予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同等地位,通过参加成人高等教育并获得的本专科文凭与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文凭具有同等效力,并呼吁社会各行各业承认成人高等教育的文凭,成人高等教育的管理非常规范。1998年,教育部把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合并,成立职成司,这本是职教与成教之间存在的天然的不可割裂的联系,但是在管理的过程中,职教和成教却被人为地割裂开来,对于成人高等教育的管理也逐渐失去了控制,导致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很多成教办学主体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只招生不教学,很多学员毕业时并未真正掌握一技之长,造成社会用人单位对成人高等教育的评价过低,成人高等教育文凭逐渐贬值,社会地位日渐下降。在财政拨款方面,尽管国家每年给予成人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但受益主体仅为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而对于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教育来说,国家则不予拨款办学,导致其成人高等教育办学经费不足。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普通高校加入成人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也逐步扩大。1978年,成人本专科在校学生104.8万人,占当年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72.2%[10],可以说,普通高校恢复正常招生之前,成人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乃至时代的发展做出了空前的贡献。但在全國高考恢复之后,普通高校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近十年来,成人本专科学生在全体本专科学生在校总数百分比中大体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到2017年,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544.1万人,只占当年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16.5%。另外,高等职业院校在本科院校面前也处于弱势状态,社会对职业教育一直存在偏见,高等职业教育被认为是被普通高等教育拒之门外的学生的不得已选择,很多单位、企业在聘用员工时也偏向于高学历或者名校毕业生。由此不难看出,随着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成人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削弱。

(三)教育资源匮乏

近年来,成人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增加,两者的师资队伍也日益壮大,但却始终未能形成专业的教师队伍,导致其教学水平出现滑坡。普通高校成教学院与高职院校教师由聘请校外教师和高校内部教师组成,有学者研究发现:2015年,我国成人高校聘任教师为32120人,专任教师为30246人,聘任教师比专任教师多1874人[11]。由此可见,聘任教师是我国成人高校的主力军,这也间接表明我国成人高校教师流动性大,教师队伍不稳定,普通高校成教学院亦是如此。另外,由于学校没有把继续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没有把成教的教学工作量纳入教师评级考核中去,没有给从事成教和职教工作的普教教师提供激励机制,导致教师就算付出了同等劳动也不会得到同等的酬劳,权衡之下,很多教师不会付出太多的心血和劳动,因此会出现在给成教与职教学生教学过程中敷衍了事的情况。

教育资源的匮乏是成人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所面临的重要挑战。随着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学校的课程资源、教学场地、教学设备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紧张。依托普通高校而开展的成人高等教育不得不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生共用有限的教学资源,这样就难免会有教学资源利用冲突的情况发生,而学校通常会优先满足普通本科生的需要而舍弃成教生。另外,高等职业院校虽拥有着独立的教育资源,甚至由于高等职业教育注重实践性教学,对于实践课程的开发较为重视,还拥有着独立的实践教学工厂,但却因此忽视了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众所周知的是,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运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对每个领域的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成人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路径指引

教育融合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如何摆脱固有的发展模式,寻求新的发展道路,是成人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融合发展要突破的难题,下面主要针对两教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湖南农业大学继续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实践,从升华教育理念、深化产教融合、整合教育资源三个方面出发,探讨成人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路径。

(一)升华教育理念

成人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并不是简单的重新组合,而是实现内涵上的一致,构建新颖稳定的办学模式。成人高等教育必须摒弃传统学历导向的办学理念,要重视教育的育人功能,注重提升成人学员的职业能力和自我价值。高等职业教育可引进成人高等教育的招生方式和网络教学手段,拓展生源结构、构建网络学习资源库,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学习平台。在开展成人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办学过程中,应该始终明确自己的首要任务和最终定位:“用心施教,以爱育人”,致力于做人民满意的教育,做社会需要的教育。教职员工对待学生有爱心、有恒心,对待工作要细心、要耐心;教师们爱国、爱党、爱人民,用大爱培养学生;学生们爱学、爱家、爱社会,成为教师大爱的传递者。

由于成人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个体差异较大,因此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此,湖南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全面实施了分层、分类、分段的“三分法教学”模式。分层即学历层次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能力层次分为实验班、技能班、特长班。分类即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职业取向设置不同的专业,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立不同的培养目标,同时开设农科类专业,在教学中增加农学方面的内容,增加农学教学实践等。分段即在一学期以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为分界点,对全日制成教脱产生的人才培养分两段进行:前一段主要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以确保考试顺利通过,后一段则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除全日制学生外,各种农民培训班也分阶段进行,以错开农忙时节;各函授站点的教学分阶段进行集中培训,以缓解学生的工学矛盾问题等。

(二)深化产教融合

为提升教育融合的质量,应制定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来保证校企合作的实施,明确规定政府、企业、学校的责任和义务;要制定人性化的奖惩制度,把发展的核心定位于教师的培养,在发展的过程中以人为本,倡导团队合作,推进资源共享,建设教学环境与工厂环境相一致的“教学工厂”;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同时注重知识理论水平的提升,重视学习条件的改善和优化,建设实验室、实习工厂等[12]。如2017年10月,湖南农业大学与湖南佳宜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联合设立湖南省第一个继续教育学历教育性质的“校企合作”班,双方共同筛选培养对象,确定教学、实训内容和培养计划。学校承担校内理论教学,同时作为公司的新员工培训基地;公司作为学院的人才培养实践基地,承担校外教学培训及实践教学等,提供必要的实践教学场所、条件、相应课程的企业内部讲师、导师,并设立奖助学金。

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融合发展应与生产发展紧密结合,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融合、教学环境与生产环境相融合、教学内容与生产技术相融合,给学生提供工作真正所需的技术,做到“送教进厂”“送教进企”,让学生充分了解岗位所需、社会所需。2017年9月,湖南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与湖南新邵县人民政府校地共建“双提双创”继续教育扶贫基地,以新邵县龙溪铺镇为选址,以湖南农大继续教育学院为支撑,由湖南农业大学派遣校内专家到镇上进行现场指导与教学。2017年9月,龙溪铺镇首期村民能力提升培训班已经顺利开班并结业,学员们明確了自己的学习方向,找准了自己的位置,让学校、政府、学员之间实现互利共赢。

(三)整合教育资源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促进成人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关键。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既要重视教师的岗前培训,同时还要强化学生的职后功课,让教师既能根据成教生的特殊需求进行教学,又能抓住职教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湖南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成立“弘毅致远”实验班,特为有志考研的优秀成教脱产生提供考研平台。实验班实施专门的人才培养计划,公共课与专业课有效结合,“导师制、导生制、导学制”同步推进,致力于整合全校各个学院的师资力量,得到了教育学院、农学院、动物科学院的积极响应与配合,实验班的学生有条件跟普通的全日制学生一样共享师资、课程、实验室场地等资源。

高等教育研究范文6

高等教育体制现状特点启示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至今,已经经历了多次成功的尝试,在各个方面都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和重大的调整。在21世纪的今天,一个国家若要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国际大环境之中高速的发展、立于不败之地,那么这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完善就是非常必要的,其中高等教育体制方面的完善更是重中之重,是促进高校教育事业更加快速、完善发展的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能够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吸收并借鉴他国高校教育体制方面的管理与方法,把中国的高校教育体制办好,这是一个不论现在还是将来都很重要的一个课题。

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现状及特点

首先,从我国高等教育主要的办学体制来说,现在基本已经形成了一个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共同发展公办学校、民办学校的大格局。积极地鼓励和加大支持社会各界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这一教育体制的改革,在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全面提出,同我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高等教育体制相比较,可以看出,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正向着多种形式办学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进。

其次,从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体制上来说,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中学科的设置是十分细化的,正是术业有专攻的典型。但是过犹不及,学科设置的过分细化并不利于学科之间应有的交叉、渗透,阻碍了知识的互通性,学生的知识面的扩展也受到了限制。面对这样的现状与特点,高校教育体制在学科建设方面不得不进行调整和较大动作的改革,将高校专业设置中的一些分支过细的专业合并,或是将一些专业学科的界限淡化,使之成为交叉学科,更有利于进行学科之间的互通,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其他学科中的知识,拓展知识面。

再次,从我国高校教育的考试体制来说,目前仍旧是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这样的考试制度并不利于学生培养竞争意识和自由个性的发展,这种体制之中有着中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在短期内是难以改变的。尽管在一定的时期内,我国的一些教育体制依旧会保留,但我国高校教育体制的调整与改革正在逐渐与国际进行接轨。如国内的很多大学进行合并,或是高校之间进行联合办学以达到扩大大学的规模、增强大学的办学实力的目标,建设能够培养能力更强的学生的综合性大学。

二、日本高等教育体制现状及特点

首先,从日本高等教育主要的办学体制来看,日本的大学也包括国立的和私立的两种大学,也就是说,国立大学也是有日本政府所参与的高等教育办学体制之一,虽然在日本也拥有着一批办学质量很高的政府参与办学的国立大学,但是在日本承担更大部分高等教育的主导力量并不是这些国立大学,而是国家十分支持并鼓励的私立大学。日本国民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任务正是由这些大学完成的,与中国的不同之处是,要在日本设立私立大学是十分容易的,所以日本私立大学也为数众多,根据2001年的数据统计,当年日本的高校在校四年制的大学生的比例占到所有大学的百分之七十三,所以,在日本,私立大学为主体的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对其国民的教育事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从日本高校教育学科设置体制来看,课程的安排是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但是学生都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进行选修课和必修课的选课,这种形式在最大的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对所学课程的兴趣与学习效率。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课程的自由度非常高,是一种开放式的自由选择。这种体制无疑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由的时间到社会上实践、学习其他在学校的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这种体制下的课程与授课时间看来好似松散无序,实际上却真正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高校教育理念。

再次,日本高校教育考试体制与我们的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的体制完全不同。相对于我国升入大学考试进行高考的学生的一考定乾坤,在日本,这种每年一月份进行的全国统一的考试成绩并不是学生最终考取大学的依照,只不过是作为个所大学录取学生的参考,最后作为大学录取学生的考试是在每年二、三月份各所高校自主组织的招生考试,大学将按照此次学生考取成绩录取。

三、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现存问题及对他国高等教育体制借鉴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