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自我总结范例6篇

创业自我总结

创业自我总结范文1

《创业》杂志建了许多个读者QQ群来联系读者,听取读者的意见和建议,收集读者的反馈和需求,解答读者的问题,解决读者的困难。QQ群里,一个普遍的问题是:创业失败。

怎样面对失败,怎样走出失败,怎样将失败转变为成功,这是创业失败者最迫切需要的知识。

为什么我们的创业总是失败

2012年第1期,我们解剖了四川王蓉的六次创业,2012年第3期,我们又解剖了广西梁高翔的六次创业。

王蓉有过歌碟、养鹅、卤菜、锅盔(烤饼)、芽苗菜、拉线玩偶(摆摊)六次创业,它们失败的主因分别是:不对项目下功夫、“怕苦怕累”、不坚持、不行动、无视市场、不行动。梁高翔有过生料酿酒、废水提银、夜光产品摆摊、太阳灶、关公贴画、影视录音等六次创业,它们失败的主因分别是:无力掌控、缺常识、不续继、无视市场。

我们给出的建议是:找到失败原因,学会创业知识,先解决自己的问题。

对失败,有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一种:失败是成功之母;一种:失败克隆失败。

失败是财富还是垃圾

说失败是垃圾,是因为失败就是失败。它让我们损失了机会与金钱,它浪费了我们的空间和时间,它甚至磨损了我们的信心与勇气。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犹如黑暗的沼泽,深陷其中的人不停往外爬的结果是,不但爬不出来反而越陷越深:盲目的行动就是用失败复制失败。

说失败是财富,是因为我们对失败的检讨。检讨让我们看到了哪里是暗礁哪里是陷阱,哪里有绊脚石,哪里有拦路虎,当我们再次启程前进时,就会攻克它占领它,或规避它绕过它,心里有底,道路清楚,方向明确地前进。但它的前提是:停下无谓的挣扎,看清楚所在的位置和周围的环境,明白陷落的原因,找到支撑、攀附、依靠的地方――这就是总结。

怎样从失败中走出来

失败的原因找到了,问题迎刃而解,才可以再创业上路。

从王蓉的六次创业,我们可以看到,她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缺动手能力,吃苦能力。从梁高翔的六次创业,我们可以看到,他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缺社会经验、生活经验。问题在自己,不在项目。

失败不是选错了项目,成功更不是靠挖空心思找到“好项目”。那么,我们该怎么办?

――找到失败的原因。再对症下药地纠正自己的缺点,改正自己的错误,弥补自己的不足,提升自己的能力。

创业总结是走出失败的捷径

因此,要从失败中走出来,变失败为成功,就要回头总结自己的创业,而不是找项目去重复失败。生了病,长了肿瘤可以请外科医生割掉,但能力不够,思想观念错误,却没有手术摘除,更何况自己切除自己身上的“肉”会痛苦而艰难。但是,面对失败我们必须客观、真实地解剖自己,推卸责任不但不能帮助我们找到原因,反而会让我们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永无成功之日。因此,要么咬牙忍受手术的疼痛,要么不再创业。

怎样总结自己的创业?我们制作了一份个人创业总结提纲。

个人创业总结提纲:

项目名称、用途(功能)?

为什么选这个项目?

选择之前有没有做项目调查,个人调查,市场调查?

有没有对项目挑刺,提出过多少问题,有多少答案错误?

花多少钱购进或学技术?

学习项目花了多少时间?

将项目学习分成由生到懂到会到熟到巧到全盘掌握六个阶段,你的学习到了哪个阶段(为什么在这个阶段离开)?

操作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怎样应对?

哪些困难没能克服?

最关键的困难是什么?

怎样销售(别人用什么方法?当时想的是用什么方法,后来又增加了什么方法)?

遇到哪些困难或问题?

怎样应对这些困难?

为什么放弃?

那些困难为什么不能解决?

现在想到解决的方法了吗?

这个项目花了多少时间、多少钱?

现在你认为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有几个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能找出10条教训吗(养成总结经验的习惯,每做一件事都分别找出10条经验,10条教训)?

现在找到解决的办法了吗?

若当初的问题能解决了,你还想做还能做还敢做吗?

怎样写个人创业总结

首先要叙述它,并对它有一个总体的描述。

1、从哪里知道这个项目?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

2、第一感觉是什么?赚大钱、赚钱快、不动脑筋、无需劳动、新奇特、发明专利、无竞争、独家经营、高利润、高回报……

3、有没有请朋友参考?朋友们都是什么意见,赞成、反对、不置可否……

4、有没有网上查阅此项目?它是什么,怎么用,用在哪,谁会用;功能、用途,使用方法;怎么销,在哪销,有多少人会消费;进货价,销售价,运输存储费用,成本,毛利;对不明白的项目,有否在输入项目名称后再多一个心眼加个“骗”字……

5、是否请教成功创业者或老师?他们赞成还是反对,提出了哪些建议,这些建议哪些听了哪些没听,为什么?

6、它是什么类型的项目(生产型、技术型、销售型、组合型、单一型、复杂型)?对技术型、组合型、复杂性项目是怎样去控制、把握、运行的,销售型项目用了什么方法去销售?

7、项目是否适合自己(我是外向型、内向型、随意型、偏执型、闲散型)?内向型怎样解决销售问题;随意、闲散型怎样自律;怎样让自己全身心投入;偏执型怎样中性地与人交往,怎样平和与人相处?

8、是否考察?是到项目方实地考察或是请朋友代看或是只听了项目方的介绍,有没有提前准备一百个问题请项目方回答,有没有上下左右前后里外全方位了解,他有没有自己生产,有没有销售,有没有自己的门店,每天销售收入多少成本多少利润多少是否合情合理?

9、项目方对问题都怎样回答?是认真答问是敷衍塞责还是一问三不知,不清楚不明白的地方有哪些,对有疑问的地方怎么处理的?

10、有没有学习?在哪学习,学习多长时间,怎么学习,是否学完、学全、学会,哪些地方不会,为什么不学会?

11、怎样找门面?是设定了目标找或是临时决定,有否设定地段、人流量、价格的目标,有没有师傅指导?

12、怎样运行。有没有操作手册操作规程,运行中由生到熟到巧到全盘掌握,你是哪一类,师傅有没有相关规定指导,是否按规定运行,你是怎样运行的?

13、遇到哪些困难?将困难一个一个写下来,怎样应对,最大的困难是哪几个,哪些困难没有解决,为什么?

14、怎样销售?是等客上门请人销售还是上门推销,销不掉是什么原因,都用了哪些方法,都想到过什么新的方法去销售?

15、为什么放弃?是亏损,是无利,是赚钱少,是发现了更赚钱的项目,还是遇到了一个特别大的困难过不去?

16、想到过别的解决困难的方法吗?有没有请人商量,有没有请老师、商人成功创业者提供解救方案?

17、怎样善后处理。有想过请人合伙、入股、投资或转让、承包、分包或将原料、设备、机器、工具、用品分别处理?

18、每一个项目花了多少时间,用掉多少钱?损失多少工资收入?

19、失败的原因是什么?都有几个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20、都有哪些教训(一条一条地写出10条教训)?

21、现在有没有解决的方法,有几种方法,有几套方案,有多大把握?

22、没有失败或较长时间做过或做成功过的项目现在愿不愿回头再做,为什么做,为什么不做?

创业总结的要点

温故而知新。我们的能力和方法都是从过去做过的工作做过的事情中总结而来,并将这些经验、教训用来指导今后的工作,使我们从不懂不知到学而实习之到正确运用到运行成功。

一、沿着时间顺序写。从第一次创业开始到第二次第三次……从得到信息开始到最后结束的一件事止。

二、尽可能详细。创业的经过要详细,过程要清楚明白。

三、准确。不夸大不缩小,完整、全面、准确地讲述出创业的过程。

四、客观。实事求是,不绕圈不回避不推诿,不固执不过激不转移。

五、自我检讨。创业是自己的事,是自己做的事,对错都是自己的,都只能由自己承担责任,或获得利益或接受损失。如果只讲自己的对,而将错推给项目方,推给市场,推给广告,那就不要检讨了,因为即使被骗子骗也是你自己送上门去。

总结只有一个目的,找到自己的错,然后避开它重新上路,否则,你仍然会被相同的一块石头绊倒,跌进同一个坑里。总结是要从做过的事里找到对错,找到经验教训,找到目标方向。

六、请人纠错。总结要找自己的错误,很难。难在脸面,难在固执,难在不会不敢不愿否定自己,难在当事者迷,它需要一个旁观者,一位专家,一个企业家,一个商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来指出错误。

但我们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我们的周围,我们的朋友,我们的社交圈里没有创业专家没有企业家没有商人没有成功者,但是我们却有一位老师,这就是创业杂志。只要对照《平民创业基本方法》、对照《创业》、对照《创业》里的“创业点金”、“龙华观点”、“海娆答疑”(这些创业知识都是你我他,都是成千上万创业者用血水、泪水、汗水,经验与教训的结晶),我们就能够纠正错误,找到答案。

做好总结之后,通过QQ发给我们,我们会立即给你帮助,及时创业辅导――《创业》是创业者忠诚的朋友,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创业》都在你的身边。

个人创业总结,是创业纠错器。

对于没有创业经历的人,最好是先学习理论,弄懂我是什么,会什么,要什么?弄懂创业是什么,怎样创业,用什么创业:弄懂项目是什么,为什么,要什么?弄懂市场是什么,在哪里,我怎样进入。清楚了,明白了会减少那些因冲动而遭受的损失,能挽回那些因盲目行事的亏损和浪费的时间。

有人事前先知,有人事后方知,有人事后不知。创业只在一个知字,从失败中找到原因获得知识,失败就变成了成功的阶梯。

创业自我总结范文2

同志们

今天,科学技术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华全国总工会在这里召开创新型企业建设工作会议,总结交流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首批创新型企业名单,进一步部署和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刚才,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创新型企业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取得的进展;四家创新型企业代表作了典型发言,交流了建设创新型企业,依靠创新实现发展的做法和经验,我们听后很受启发,备受鼓舞。在此,我代表科技部,并受国资委、全国总工会的委托,代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对开展试点的各个企业取得的成效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参与和支持这项工作的各部门、各地方和各方面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加快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最近,总书记在青岛考察时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推进自主创新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总理在广东调研时强调,一个企业要发展,关键在于创新,只有不断创新,企业才能成为同行业的领军企业。这为我们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提出了要求,明确了方向。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保障国家安全,要求我们必须立足国情,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回顾上世纪80年代,在农村改革发展的大潮中实施了服务于“三农”和促进乡镇企业技术进步的星火计划;在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和我国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的进程中,实施了促进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火炬计划,建设了一批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今天,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加快建设创新型企业,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这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战略决策和部署的重要举措。在此,我受三部门委托,就深入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谈两点意见。

一、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科技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联合启动了“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开展了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其目的就是要促进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和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内在机制,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引导更多的企业走创新发展道路。我们首批选择了103家企业开展试点。经过两年的发展,扩大了试点范围,又选择184家企业开展试点。在目前开展试点的287家企业中,国家大型骨干企业占有重要地位,民营科技企业占有较大比重,实施企业化转制的科研机构也占有一定比例。试点企业中既包括工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也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环保企业。287家试点企业的销售收入总额约占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0%,上缴税额约占全国税收总额的20%,资产总额约占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资产总额的33%。科技部还与财政部、教育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银行共同建立了“推进产学研结合协调指导小组”,加强统筹协调,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开展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试点工作。

两年多来,各企业认真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试点企业的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摆在企业改革发展的突出位置,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成立领导小组,制定试点方案,积极推动各项工作开展。试点企业明确了以创新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加大研发投入,建设企业研发机构,努力攻克关键技术,以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试点企业积极吸引和培养创新人才,大力开展职工技术创新和技能培训、技术竞赛等活动,大胆探索和创新产学研合作的机制与模式,吸纳和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努力建设企业创新文化,积极发挥在行业和区域发展中的带动作用。

科技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建立了联合工作机制,积极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三部门共同制定试点工作方案,开展调查研究,加强对试点企业分类指导,分别对中央企业、企业化转制科研院所和民营科技企业等的试点工作进行具体指导。整合各类资源,在政策落实、项目实施、人才培养、能力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对首批试点企业的评价。围绕创新政策和知识产权等关系企业发展的重点问题开展面向试点企业的专题培训。中组部、财政部、教育部、国家开发银行等有关部门也从多方面给予积极支持。

通过两年多的试点工作,试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企业发展对技术创新的依存度显著提高,在多个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从被命名的91家创新型企业的统计数据看,一是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取得了重要突破,发明专利和自主知识产权大幅增长,企业的发明专利申请量由2006年的9300件增加到2008年的17180件,增长了84.7%,软件企业的软件著作权授权量由638个增加到4371个,增加了近7倍;二是研发投入大幅度增加,企业平均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6.74%,企业研究开发经费总额从2005年的545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829亿元,增长了52.1%,约占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总额的24.6%;三是研发队伍不断扩大,企业的研发人员总量从2005年的17.46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22.01万人,增长了26.4%;四是研发机构建设迈上了新台阶,所有企业均建立了研发机构,一半以上的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了联合实验室;五是新产品数量大幅增加,企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由2005年的7402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1772亿元,增长了59%;六是经济总量有较大提升,企业的销售收入总额从2005年的27926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40713亿元,增长了45.7%,工业增加值相应地从7212亿元增加到9203亿元,增长了27.6%;七是企业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多数企业承担有国家重大项目或地方重点项目,企业处于行业或区域发展的前列,建有57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中心。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当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各试点企业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迅速行动,组织员工捐款捐物,不少企业组织专门队伍赶往地震灾区,参与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同时,各试点企业在抗击南方雨雪灾害、落实节能减排和支持奥运等任务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从中表现出企业的高度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自2006年以来,各地方也相继开展了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目前,已选择了近2000家企业进行试点。其主要特点,一是创新型企业建设工作得到了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建立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纳入规划,重点推进。二是形成了多部门联合推进的良好机制。各地方科技管理部门和国资委、总工会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进本地区的试点工作。三是政策措施实,支持力度大。不少地方从税收优惠、企业研发能力建设、重大和重点科技项目支持、人才培养和奖励等方面给予支持。四是地方试点工作成效明显。试点开展以来,试点企业研发投入加大,新技术、新产品、新标准不断推出,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带动和示范作用不断增强。

回顾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的历程,总结试点企业和试点工作的经验,我们体会必须做到五个坚持。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创新观念。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需要我们改变传统观念和认识,与时俱进。建设创新型企业,首先要实现观念创新,要用科学发展的理念、战略的思维、全球化的眼光、市场化的意识来实现以创新驱动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坚持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良好的体制机制是企业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对企业而言,不仅要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更要加强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方法创新,切实把改革创新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三是坚持企业为主体,创新产学研结合的模式。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把产学研结合的基点放在产业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上,放在企业技术创新的需求上,形成产学研在战略层面的长效合作机制。四是坚持大力协同,形成工作合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需要部门间的密切配合,相互协作,需要重视和发挥各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形成资源整合、多方联动、有效支持、共同推进的局面。五是坚持政府引导,集聚创新要素。重在营造良好的政策法制环境,引导和支持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同时要开展试点示范,加强分类指导。

二、认清形势、明确要求,进一步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

两年多来,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和初步成效,试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今天,在第一批开展试点的企业中有91家企业进入了创新型企业行列。这是在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中迈出的重要一步。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创新实践永无止境。被命名的创新型企业,只是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责任更加重大,使命更加光荣,任务更加艰巨,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明确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把创新型企业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从国际上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进步与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性力量,国际科技经济竞争更加激烈。发达国家以及跨国公司依靠其科技优势,通过控制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建立技术标准、构筑技术壁垒、垄断高端市场等方式,来维持和扩大其竞争优势,使我国众多企业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挑战。从国内来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能源、资源和环境的约束。自主创新能力总体上还不强,特别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我们积极应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实现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这就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大幅度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今年初,总书记在安徽视察奇瑞等创新型企业时指出,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始终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增添发展的新优势,要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人才储备,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的创新型企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我们要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决策和部署上来,采取有力措施,制定工作规划,明确工作目标,加大工作力度,扎实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

在总体要求上,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着眼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着眼于提升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着眼于促进科技与经济更加密切结合,着眼于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积极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

在工作目标上,力争在三到五年内,在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初步确立,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大幅度增强,产学研结合更加紧密,一大批企业进入创新型企业行列,努力培育中国创新型企业500强。

在工作任务上,要研究制定创新型企业建设工作规划,按照示范一批、培育一批、带动一批的思路,扩大试点范围,通过创新型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更多的企业走创新发展的道路。研究制定关键产业领域的技术创新政策,引导企业的技术创新方向和重点。营造良好环境,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建立企业创新的评价监测体系,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加强政策导向及动态调整。

在保障措施上,科技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将进一步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作与配合,积极引导和支持政策要素、人才要素、技术要素、资金要素、管理要素和公共服务要素向企业集聚,具体将采取以下十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完善和落实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措施。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配套政策及其实施细则,重点促进企业研发费用的税前抵扣、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的政府采购、激励企业创新的金融支持等政策的落实。制定和完善国有骨干企业创新友好型出资人政策。

二是加强企业创新人才和各类人才的培养。营造有利于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的机制和环境,促进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的人才交流,建立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合作培养企业创新人才队伍的共建机制。建立有利于科技人才在企业成长和发展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模式,开展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促进企业加强职工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广大职工的科技素质和能力。

三是进一步支持企业加强研发能力建设。支持企业建立和完善研发机构。完善有关规划和管理办法,在具备条件的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产业化基地。

四是引导企业更加重视知识产权和标准工作。促进企业制定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注重建立健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积极开展和参与技术标准的制定,努力形成更多的自主品牌。

五是加大科技计划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注重反映产业技术创新和企业的重大技术创新需求,在具有明确或潜在市场应用前景的领域,支持优势企业牵头或参与承担国家及地方重大与重点科技项目。

六是促进加强对企业的金融支持。加大引导性资金的投入,促进运用贷款贴息、偿还性资助等多种方式支持企业,促进建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推进信贷担保、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工作的开展,为解决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贷款难创造条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

七是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构建面向企业技术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国家实验室、大学、科研机构、检测中心、大型仪器中心等向企业开放。加大对技术市场、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孵化器、留学生创业园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扶持力度,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八是支持企业“走出去”。支持企业在全球化市场环境下更加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分工与合作,利用各种有效资源为企业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提供便利和服务。

九是建立企业创新的交流平台。整合资源,建立企业创新的信息交流平台,发挥各有关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组织开展企业的经验交流、学习研讨等活动,为企业创新提供交流平台,创造合作机会。

十是加强对企业创新的评价和奖励。进一步完善创新型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具体的评价考核办法,加强创新导向,对企业技术创新从整体上进行考核。完善奖励办法,在科技进步奖中对优秀企业的技术创新工程和平台给予奖励。

在工作要求上,已进入创新型企业行列的企业要从新的起点出发实现持续创新。要巩固试点成果,把已经形成的好做法制度化、规范化,形成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持续增加研发投入的保障机制、创新要素参与分配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制定和落实企业创新发展的规划。要更加重视知识产权管理和标准制定,把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应用贯穿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全过程;把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要求出发,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产学研结合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强化产学研合作的组织和机制保障,有条件的要牵头组建或参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持续创新需求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各试点企业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加大试点工作力度。要按照建设创新型企业的标准和要求,完善和落实试点方案,要重视学习创新型企业的做法和经验,实施企业创新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注重营造尊重人才、崇尚创新、宽容失败、和谐奋进的创新文化氛围;要在加大研究开发投入、完善研发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提高创新效率,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争取早日进入创新型企业行列。

创业自我总结范文3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又是一年毕业季,又是一年就业时,酷暑夏日,湖光山色,本是雏鹰展翅,自由翱翔之时,然而对很多应届毕业生而言,心情却未必很美,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在目前巨大的就业压力之下,对毕业生而言,毕业就相当于失业。近些年,每到高校毕业季,人们在报纸、新闻上总能看到类似这样的报道,如“今年的应届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亦或者“今年迎来史上最难就业季”。年年如此,仿佛每年国家的就业形势都十分严峻,毕业生想就业,没有最难,只有更难。这般说辞虽有些夸张,但我国就业难问题,却一直是政府需要直面和致力于解决的大问题。

连总理都说了:“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稳则心定、家宁、国安。”同时,在各项经济指标之中,总理最关心的经济指标就包含“就业”这一项。

2015年上半年我国就业形势整体稳定,失业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当然,形势的好转并不意味着问题的解决。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

在此背景下,政府提出了着力培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创业和就业结合起来,以创业带动就业。这一政策的提出也表明国家鼓励和支持自主创业,尤其是大学生自主创业。因为这不仅能够提高新时期大学生适应社会,勇于探索的实践能力,更能够提高其自主创业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国家的政策号召,以创业带动就业。

2015年上半年,总理9次在其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就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出部署。总理强调,我们发展经济,最基本的还是保障就业,不断增加百姓的收入。因为只有老百姓收入提高了,人民生活幸福了,社会才能和谐,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就业形势总体平稳 压力仍在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2015年一季度城镇新增就业人口320万人,调查失业率为5.1%左右。2015年6月26日,人社部就业促进司与中国就业促进会联合举办了“2015年上半年就业形势分析会”,人社部副部长信长星在会上表示,我国上半年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等多项指标平稳增长,失业率保持在较低水平。这样的好势头与政府之前出台的促进就业的政策红利是分不开的,也是相关人士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他也希望这样的好势头能够长久的保持下去。

当然,在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的情况下,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确保就业稳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比如,2012年起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开始有所减少,当年减少345万人,2013年减少244万人,2014年减少371万人。但必须看到,这种减少是供给高位上的放缓,劳动力规模依然庞大,就业总量压力将长期存在。

2015年4月27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此文件被称为中国特色积极就业政策的4.0版。《意见》围绕着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提出了一系列政策。

政策主要涉及到四个重要方面:第一,加大促进就业力度,更好地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第二,加大鼓励创业力度,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第三,推动各地抓好重点群体的就业,特别是抓好高校毕业生、困难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以及退役军人就业等;第四,进一步强化和改进就业创业服务、加强职业培训工作的文件。

改善市场供需 化解结构性矛盾

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式已有了显著的变化,尤其新增劳动力构成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据统计,我国1500余万新增劳动力中,大专以上学历人群占到45%~50%,高中、中职毕业生占20%~30%,初中学历以下的新增劳动力占比不到20%。“过去我们是初中以下劳动力为主的就业大军,在这几年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车伟这样认为,这直接造成了我国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

人社部副部长信长星还表示,“招工难”和“就业难”两难并存,其根源在于劳动力需求和供给不匹配,是经济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结构性问题在就业领域的一种体现。这种就业领域供与求的不匹配,表现在实际生活中就是有些企业急于招聘员工,有些员工急于找到工作,然而结果是企业招不到员工,员工亦找不到工作,因为双方的要求都不贴合。

对于这种现象,信长星副部长认为,化解结构性矛盾,应当从改善需求和改善供给两方面着力。改善需求,主要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向中高端迈进。改善供给,主要着眼于提高劳动力素质。

此次《意见》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重点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和失业人员转业转岗培训。信长星副部长说:“这是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的主要途径,也是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根本举措。”

此外,改进就业服务也是缓解结构性矛盾的重要手段,其功能主要在于解决信息不对称,促进对接。《意见》强调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提高均等化、标准化、专业化水平,加快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这都有利于促进供求信息的互联互通。

放缓经济增速 优化产业结构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设定为7%左右,相较去年7.4%的增速下滑了0.4%。但报告中仍将城镇新增就业目标设定为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经济增速放缓,怎样稳定就业?这个问题一直是相关人士致力于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人社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莫荣说,虽然经济增速在放缓,但由于经济总量在不断扩大,GDP每增长一个点,可以带动更多人就业。

莫荣表示,经济总量是40万亿元人民币时,10%的增速是4万亿人民币;50万亿人民币时,8%的增速就能达到4万亿人民币。如今我国的经济总量已超过60万亿人民币,即便增速再略有放缓,拉动的就业也能保持增长。

在经济增速下滑的情况下保持就业稳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得益于产业结构逐步的优化。第三产业2014年增幅仍然高于第二产业,第三产对就业的拉动能力更强。

针对这个问题,《意见》中明确了以下三方面,一是需要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区域布局,发展新兴产业、服务业,推动产业在区域间梯度转移,创造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岗位;二是加强财税、金融、产业、投资、贸易等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的衔接配套;三是应实行公共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就业效果的评估机制。

释放“人才红利”潜力

2015年上半年,国务院总理多次在会议上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实施,由此可见政府对于就业问题的重视。

很多人认为,创业比就业更难。创业是自己给自己打工,自己当老板,自己的事业自然是事必躬亲,自然要比给别人打工要困难的多。所以人们才普遍认为,创业要比就业困难得多;所以,国家在政策方面会对创业者提供有力的扶持。信长星副部长认为,创业的主体是创业者自身,政策的重点主要体现在清理障碍、营造环境上,让想创业的人能够顺利地投入到创业中来。

此次《意见》要求推进“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放宽企业场所登记条件限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同时明确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扩展企业吸纳就业税收优惠政策人员范围,推广中关村示范区三项税收试点政策,全面清理涉企收费。

根据“六普”数据测算,2020年之前,城镇新增长劳动力年均仍在1500万人以上,到2030年之前,劳动年龄人口将一直保持在8亿人以上。

当然,我国的“人口红利”还是存在的。随着教育的发展,人口素质的提高,创新驱动的实施,“人才红利”潜力更大。不利因素是劳动力大龄化趋势明显,有利因素是青年劳动力素质将不断提高。这种变化,将为转型升级提供高素质人力资源支撑,但若把握不好,也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结构性矛盾,未来一个时期的就业形势仍将十分复杂。就业结构的改变一定时期可能会产生一些问题,但只要度过了这一结构的转型期,未来就业形势一定会一片大好。

创业自我总结范文4

一、着力自主创新、推进创新强省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去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明确提出把自主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我省建设创新型省份,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局的要求,也符合浙江的实际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对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具有重大意义。

1.着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省份,是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的客观需要。进入21世纪,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信息、生物、能源、纳米等科学和技术领域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速度不断加快,技术和产品寿命周期迅速缩短;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面对新形势、新背景,我省必须着眼长远,抢抓机遇,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努力实现技术追赶和跨越。

2.着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省份,是根据发展阶段变化要求,实现发展驱动方式转变和升级的必由之路。从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看,人均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到了加强自主创新的阶段。以韩国为例,在上世纪70年代人均超过1000美元后注重技术引进和消化吸引创新,在70―80年代人均3000到5000美元时,转向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根据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迈克•波特的国家竞争力理论,一国或地区竞争力的发展通常有四个阶段,即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和财富驱动阶段。经济发展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重要特征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重点是技术和产品的差异竞争,竞争力的源泉从致力于改良外来技术转向依靠自主创新能力。当前,我省人均生产总值已达到4000美元,进入了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重要时期,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成为必然选择。

3.着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省份,是转变增长方式,破解资源环境约束,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根本之计。近几年来,我省在经济社会发展跨上了新台阶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资源要素日益紧缺,环境压力明显加大。据统计,我省每创造1亿元GDP排放28.8万吨废水,每创造1亿元工业增加值排放2.38亿标立方米工业废气、产生4500吨工业固体废弃物,这些指标均明显高于发达国家。我省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腾笼换鸟”和“浴火重生”,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减少经济消耗,保护好环境,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4.着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省份,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加快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深,引起了市场竞争结构的变化,科技的竞争、品牌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技术性贸易壁垒也越来越突出。2002年以来,我省遭遇各类贸易摩擦案件116起,直接涉案金额28亿美元,分别占到全国的1/3和1/4左右,居全国各省市区之首。因此,我省必须切实加强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建设,真正形成核心竞争力,努力化解贸易摩擦带来的影响,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

二、着力自主创新、推进创新强省需要破解的难题

近年来,我省扎实推进科技强省建设,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区域创新体系,积极引进大院名校,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使全省的科技综合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2006年全省全社会科技投入405亿元,是2000年的3.9倍;其中R&D投入210亿元,是2000年的5.7倍,占生产总值比重为1.34%;科技投入水平居全国第6位。地方财政科技投入54.3亿元,比上年增长21.7%,居全国各省市的第3位。目前全省累计共有36个科技强县(市、区)、14个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67个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7个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市、区)。

但总的来说,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是薄弱环节,与建设创新型省份的要求相比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

一是创新投入不足。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虽提高较快,但总体偏低,2005年全省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144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08%,低于全国1.34%的平均水平,不仅与发达国家(一般占GDP的3%)比差距很大,而且与国内的上海(占GDP的2.34%)、江苏(1.48%)、广东(1.15%)等发达省份比存在较大距离。对外技术依存度偏高,技术引进明显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引进、轻消化,重模仿、轻创新的问题。目前,对外技术依存度达到63.6%,而全国为50%左右,发达国家多在30%以下。进口技术结构也不尽合理,在大中型技术引进经费支出总额中,以设备为主的合同金额占93%,以技术为主的合同金额不足7%。我省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的投入比是1:0.2,与工业化中期日本、韩国1:5至8相比差距很大。

二是创新创业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紧缺。我省企业创新活动比较活跃,但创新型人才比重较低。2004年粤苏鲁浙参加的经济普查显示,广东、山东、江苏的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人力投入总量要优于浙江。无论是一般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还是科技活动人员中的研发人员数量,国际化人才数量,浙江在10多个沿海省市中的位次比较靠后,尤其是大中型企业的研发人员、高技术产业的科技活动人员和研发人员差距比较明显。我省大中型企业每万人研发人员数仅高于福建,处于末2位,与江苏、辽宁差距比较大。我省高技术产业科技活动人员数量与上海、广东、江苏等省市差距较大,分别只有它们的69%、38%、44%。更为突出的是,我省高级技术职称人员占人才总量的3.9%,低于5.6%的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院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等高层次领军人才数量均少于沿海其他省市。

三是自主知识产权尤其是发明专利不多。我省授权专利总量中以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居多,发明专利占专利总量的比重仅为5%左右,明显低于北京35%、上海15%,江苏9%、山东8%和广东6.5%的水平,居全国第7位。自主知识产权尤其是发明专利不多,说明我省以科技创新能力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仍显不足。

四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和外向度比较低。根据科技部的评价,2004年,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为27.46%,而全国为43.38%,列全国第13位;2005年,我省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和出货值均列全国第7位,人均产出为36.4万元,低于全国46.1万元的平均水平。

五是促进创新的机制和环境有待进一步形成。虽然我省企业在市场机制的激励下,自主创新的意识逐步提高,但总体来说缺乏有效动力和激励机制。相当多的中小企业甚至大企业更乐于扩大规模和市场营销,缺乏依靠技术创新促进发展的理念,重速度求规模,重引进轻创新,不愿意花大钱去搞有风险的技术开发创新。与此同时,由于条块分割、政出多门和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科技创新,影响了企业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积极性。

三、着力自主创新、推进创新强省的对策思路

今后一个时期,我省要全面贯彻中央提出的“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持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市场导向与政府扶持紧密结合,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紧密结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紧密结合,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企业的自主创新主体作用,集聚创新要素,激活创新资源,转化创新成果,以创新促发展、以创新促和谐、以创新促进走在前列,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

1.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要依托大企业大集团,鼓励支持企业主动面向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寻求智力支撑,集成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相关力量,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具有较强研究开发能力的企业工程中心和技术中心。大学和科研院所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加强战略高技术研究和基础性科学研究的同时,转变工作思路,注重成果转化,积极开展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开发,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供坚实的科学和技术支撑。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重点办好各类企业孵化器,进一步增强孵化器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集聚创新创业科技人才,加速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成长潜力的高技术中小企业。加快发展为企业服务的各种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

2.努力实现重点突破和跨越式发展。自主创新必须立足省情、立足实际,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突出抓好具有基础优势、代表发展方向、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产业和技术领域,传统优势产业的一些关键与核心技术要取得突破,有苗头的新兴产业要因势利导、形成优势。集中力量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把获取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提高浙江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口,全面提升浙江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推动块状经济的持续发展;加快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加快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等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进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科技支撑。

3.以自主品牌发展带动自主创新。当今世界,品牌经济已成为市场经济的主流,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是自主品牌建设的核心。要把推动自主创新和实施品牌战略结合起来,切实抓好商标、质量、标准、管理等品牌基础工作,实行有计划、有重点的品牌培育发展制度,着力提高企业的创牌能力。依托块状经济优势,积极培育和发展区域品牌,加快块状经济向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方向发展。充分发挥品牌集聚要素、整合资源的重要作用,逐步实现由初级简单生产和贴牌生产为主向自主创新、自有品牌为主转变,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尽快形成一批以自主创新为支撑、以知名品牌为标志、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努力创建若干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4.进一步增强创新动力和活力。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自主创新的能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它集聚、配置和激活创新要素的水平。以开放的思路、市场的办法集聚和配置创新要素,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是浙江科技工作的一大特点和优势。要继续抓好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和现代知识产权制度,降低企业技术创新成本,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加快建立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努力发展成为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行业技术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科技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快科技成果(转下页)(接上页)转化,促进技术、市场与资本的紧密结合,进一步解决好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以开放促创新,紧紧把握大力加强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联合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的区域创新体系,继续引进大院名校,不断集聚和增强科技创新力量。

5.建设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实力强劲的创新人才队伍。自主创新,人才为先,人才为本。要认真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全面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快推进“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百千万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和“创新领军人才计划”,努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快教育结构调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开辟“绿色通道”,积极吸引各类创新人才包括海外留学人员来浙江工作、为浙江服务。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更好地落实和完善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加大科技奖励力度,充分调动创新人才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

创业自我总结范文5

〔关键词〕自主创新;中国特色;科学发展。

在新的历史时期,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以此指导社会经济全面发展。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新时期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

早在2005年,总书记就特别指出: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而自主创新能力又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加快科技进步,关键在于自主创新。”〔1〕其后形成了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理论:“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2〕世界经济发展、科技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2007年10月,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3〕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到自主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国家核心竞争力是指国家在国际竞争中赢得胜机的超常发展能力,主要由独有的创新能力,以及实现创新能力必不可少的人才素质规模和制度性环境构成。当今时代,人类步入了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也步入了一个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的重要时期。在这样的历史时期,谁在自主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谁的自主创新能力强,谁就拥有核心竞争力。实践证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把推动自主创新作为国家的重大战略来抓,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我国,通过自主创新取得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等为标志的重大科技成就,这些显著成就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科技总体上的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必然要影响到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我们应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当务之急,努力通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可持续发展,通过提升自主创新水平来不断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要明确自主创新是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应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显示出了我国经济抗风险的能力。但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主要靠劳动力、资本、资源等要素驱动,而随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日益凸显。第一是人均资源占有率低。虽然我国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资源占有量是世界的第53位,中国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第二是资源利用率低。一方面是人均资源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另一方面,我国资源利用效率明显偏低,我国GDP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约占4%,但是我国消耗的原油、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水泥,却分别占世界消费总量的714%、31%、30%、27%、25%、40%。从工业能源效应看,我国八个主要能耗工业单位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出了40%以上,而这八个主要工业部门占工业GDP能耗的73%。第三是环境代价大。以前那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森林退化、江河断流、生态失衡,由此而付出的环境代价是难以用经济数据来估算的。第四是继续增加投资率风险极大。我们要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GDP平均增长率要超过7%,而决定经济增长率有两个很重要的因素,一个是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还有一个是投资率。如果保持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不变,那就意味着投资率必须大幅度增加,要达到52%的水平,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必须为应对未来挑战做出选择。到底该如何选择?是继续现有的发展模式还是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此,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面向未来,提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思想。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新时期自主创新的方针,并对未来15年我国科技发展、自主创新做出战略部署。所有这一切都充分表明,应对未来挑战必然选择走自主创新之路。

第三,坚持以自主创新为主线统领未来科技发展。当今时代,人们对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所创造的价值已经认识得非常深刻,特别是在经济贸易中,科技含量越来越被人们看作是最具竞争力的,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更被认为是产品的核心价值所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驶上快车道,系列成功的典型无不充分证明了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所创造的价值。因此,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使自主创新在促进科学发展中切实发挥主导作用,特别是要坚持以自主创新为主线统领未来科技发展。

第四,把自主创新作为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尽力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并根据发展目标规模化地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同时建立起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等方面为自主创新创造良好条件。当然,建设创新型国家绝非只是一个口号,必须找到其实现目标的根本途径,而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正如总书记指出:“面对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我们一定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我们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作为强大动力,不断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始终把提高自主创新能为战略任务,切实增强国家科技实力;始终把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作为根本大计,努力建设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始终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为重要保障,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4〕在新的历史时期,自主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我们正以自主创新为基础全面推进中国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向经济强国迈进;正以自主创新的新成果推动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迈上新台阶。

第五,要立足自主创新,推动科学发展。总书记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也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

要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性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5〕为让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形成自主创新新局面,中共中央、国务院也做出了系列决定暨建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又进一步强调: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所有这些都表明:立足自主创新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基本途径之一。

1.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立足自主创新。

在世界经济发展新格局下,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必然选择,而要调整产业结构并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把握住的中心环节就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首先,产业发展规律要求,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综观现当代全球产业发展的规律可以发现,产业结构普遍呈现出从劳动密集型为主资本密集型为主技术、知识密集型为主的演进轨迹;具体表现为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服务业支配地位的产业结构演进路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但我们还是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第三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从我国目前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可以看出,我国的国民经济还比较依赖农业,迅速成长的工业未能对农业提供应有的技术支持和服务,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在这样的产业格局下,我国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与全球经济发展的步伐合拍,而做出的“调整”和“转变”必须切合中国的实际,必须充分体现自主创新。一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结构升级步伐。重点是要坚持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同时要振兴装备制造业,夯实工业发展基础;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群,支持新能源、新材料、信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优化服务业结构。鉴于当前我国第三产业过于依赖“生活型”服务业的低质结构,今后应加快发展金融、保险、咨询、物流等知识型服务业或“生产型”服务业,致力于服务业的结构升级和增强服务业的竞争力。三是加快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着力突破制约工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零部件研发,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同时,针对某些重要的战略性产业以及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关键技术,建立国家重大创新工程,并积极吸收企业参与,甚至国外机构、企业的参与,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新格局,逐步摆脱战略产业受制于人的局面。

其次,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于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粗放投入、靠消耗大量资源和付出环境代价来实现。如果按照过去这种资源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增长,到202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增加到4万亿-5万亿美元左右时,资源环境负荷将是现在的4-5倍。这样的发展情景显然是不可承受的。因此,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来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所要选择的根本途径。

最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国家竞争力和维护国家安全的现实要求。中国“入世”的前几年,一个深刻的教训是“市场换技术”没有成功,外国公司凭借品牌、标准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逐渐在中国市场占领重要位置,而我们所开放的市场并没有换来核心技术,只不过是向技术强势者提供了廉价劳动力和贴牌产品加工场所而已。而实际上,我国产业技术“空心化”现象非常突出,大中型企业技术水平比国际先进水平落后了5-10年,即便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也有超过50%的技术要依赖国外。因此,为确保我国经济安全,提高国际竞争力,当务之急必须强化自主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把握经济发展主动权。

2.坚持自主原则,探寻创新模式。

“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由此可以看出,自主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原始性创新。原始性创新是自主创新的基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原始性创新的数量和质量,将决定其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决定其技术的核心竞争力水平,因此我国当前的自主创新首先应该强调、鼓励原始性创新。二是集成创新。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趋势告诉我们,集成创新是科学技术向前发展的重要形式,也是自主创新的重要方式。我们应当注重选择具有较强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重大战略产品,大力促进各种相关技术的有机融合,在此基础上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和集成创新。三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践证明,任何国家的自主创新,都是在已有成果或借鉴别人的基础上进行的。提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自主创新模式,不仅可以降低创新成本,还可以迅速缩短与世界先进技术的差距。当然,这种模式的关键在于“再创新”,消化吸收只不过是为“再创新”寻找捷径而已。当然,我们的自主创新应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在涉及国防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领域要突显原始性创新,要坚持自主的原则;在已形成规模经济和具有竞争优势的领域要实行集成创新和原始性创新并重;在技术比较落后的领域,应侧重在引进消化吸收后进行再创新。

3.推进科学发展必须走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道路。

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就是走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道路,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不仅可以迅速实现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快速形成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还可以使自主创新目标和创新模式迅速实现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以我国支柱产业之一的汽车产业为例,欧美、日韩技术的汽车产品占据了我国汽车市场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我们的自主产品竞争力不强的重要原因就是受制于我们的自主创新水平不高。因此,要振兴我国的重要产业尤其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就显得至关重要。超级秘书网

4.推进科学发展需要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良好氛围。

在政策层面上,要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为自主创新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证明,我们从来都不缺自主创新精神,也不缺自主创新人才,甚至可以说我们也并不缺自主创新的优秀成果,在改革开放前我们缺的是与自主创新发展相适应的体制和机制,是体制机制问题制约了自主创新成果快速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改革开放后,虽然在体制机制上为自主创新松了绑,但从政策上直接为自主创新提供支持的力度仍然不够。让人欣喜的是,我国政府近年来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出台了若干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2008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可能给我国带来的影响,国务院了包括钢铁、汽车等在内的系列产业振兴计划,从财政、金融、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为对推动相关产业的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当然,也需要形成尊重自主创新、支持自主创新的文化氛围,才能让自主创新在推进科学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的自主创新道路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就是走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道路,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不仅可以迅速实现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快速形成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还可以使自主创新目标和创新模式迅速实现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以我国支柱产业之一的汽车产业为例,欧美、日韩技术的汽车产品占据了我国汽车市场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我们的自主产品竞争力不强的重要原因就是受制于我们的自主创新水平不高。因此,要振兴我国的重要产业尤其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就显得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094.

〔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189.

创业自我总结范文6

关键词:就业;失业;毕业生;消费需求

目前,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总体上仍属供不应求。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将引起我国社会对不同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的不同变化,电子商务类、金融类、商贸类、旅游类以及经济管理等专业的毕业生需求形势会出现结构型的调整。随着高新技术企业的飞速发展,对高新技术人才特别是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量将呈现巨大增长。

一、毕业生就业形势问题分析

1、人事管理制度和企事业、生产企业处于改革调整期

目前高校积极推进毕业生就业改革步伐,但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而举步维艰,这与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有关。现在人事管理制度中的户籍、编制、各种指标和档案管理等,都没有进行根本性的改革,毕业生就业的申请报批手续过于繁杂。国家机关继续推行机构改革,国务院机构改革结束后,省市机构改革马上全面推开。毕业生到各部委系统和各级党政机关就业的人数会相对减少。国有企事业目前依然处于转轨改制、生产企业结构型的调整期,使很多传统的毕业生就业主渠道的吸纳能力下降。

2、市场需求、供给、专业与地区之间等存在着诸多不平衡问题

社会对于毕业生学历层次的需求越来越高。目前我国社会中高层次的人才严重短缺,对高层次的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近些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总体需求信息量呈逐年递减趋势。同时,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存在较大的差距。现在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重在人品和能力,对专业反而相对看得淡一些。且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的问题,仍然是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主要难题。有些毕业生感到“找不到理想的单位”,但同时又有许多基层一线的用人单位急需人才但又招聘不到毕业生,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难以对应届大学毕业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客观上反映了毕业生求高薪、求舒适、求名气的心态较为普遍。

在供需形势总体平衡的前提下,存在着诸多的不平衡现象。不同专业之间的需求冷热差距相当明显。短线专业的供需比可达1∶30,而有些长线专业的需求则几乎为零。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滞后也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己经市场化,但大学的教育体制改革较缓慢,表现在专业设置调整后,毕业生所学习的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这是制约高校毕业生就业最突出的原因。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缺乏科学的需求预测和规划,有较大的盲目性,专业人才的产出与岗位需求不成比例,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不同地区之间的需求反差现象也相当明显。越是经济发达、知识人才密集的地区,对于高校毕业生的需求越急迫,接收毕业生的量越大;而一些经济相对落后、人才稀少的地区,反而越不好安排毕业生。同时这些边远地区或内地不发达地区,仍然实行计划分配的做法,不利于毕业生求职就业;有些地区实行地方保护政策,收城市增容费,办理毕业生接收手续复杂,户口指标审批难。

3、男女生就业机会不均等

女生求职难,但是并没有发生女生最后分配不出去的问题。目前女研究生就业难已经形成了一个怪圈:本科时就业难就考研;硕士毕业就业难就考博,学历层次越高,女生比例越大,就业越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市场经济的客观现象,也是我国教育现状所致。我国既面临市场经济国家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面临转轨过程中体制磨擦的问题。

二、全国人口就业总趋势

1、劳动力供给压力空前加大

自2010年以来,我国就业市场总体的求人倍率均大于1,其中2014年前三季度的求人倍率分别为1.11、1.11和1.09,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01、0.04和0.01。这说明目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形势总体上是求大于供,2015年将延续这一趋势。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加将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二是适龄劳动人口比例的降低使得劳动力的供需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从需求情况看,如果经济增长和就业弹性保持近年水平,预计今年城镇可安排就业约1100万人(包括补充自然减员)。因此,如何应对在“互联网+”的新形式下就业压力就显得更为突出。

2、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大,结构性矛盾突出

目前虽说多数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层次、薪酬和福利预期趋于下降。但是,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形成和实施,中西部地区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东部地区受人口结构等因素影响,特别是上海自贸区的设立,人才的需求也出现了调整型的缓慢增长。上述两个原因虽然在客观上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了一定机遇,但是2014年和2015年两年的毕业生总量达到约1500万人,就业压力仍然很艰巨。

3、再就业工作面临新的任务

下岗失业人员上升到较大规模。对产能过剩行业进行结构调整,特别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求整顿甚至关闭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大量人员的分流安置问题不容忽视。另外,贸易摩擦加剧也对就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解决方案

1、研究落实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相关政策

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要政策先行。政府部门尤其要加强研究制定提高毕业生就业的优惠政策,从政策落实上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政策效应的含金量,把各项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扶持政策,通过具体有效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落实到人头。例如抓紧落实大学生创业项目、创业资金扶持的优惠政策,对民营企业给予一定形式的税收减免,从而鼓励民营企业吸引更多大学生来企业就业以及扩大公共部门对大学生的需求等。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近几年,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出台了很多相关政策,但是其中一些政策只是方向上的指导、操作性较差。其中一些政策在执行中缺乏执行力,部门与部门之间协调不够。因此,政府在制定政策的同时也应加强监督力度,切实落实好政府作为“监督者”的责任,努力为大学生创造健康自由的择业环境。

2、形成合理知识结构,增加就业筹码

随着社会就业竞争压力的日益加剧,就业的“门槛”越来越高,“知识不够用”和“能力不足”是导致大学生工作不适应的主要因素。面对这种形势,大学生应充分认识知识结构在求职择业中的作用,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塑造自己,发展自己,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增加自己在就业时的筹码。知识结构是指一个人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与组合方式。合理的知识结构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1)宝塔型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模式强调基础理论的宽厚扎实和专业知识的精深,比较容易把所具备的所有知识集中于宝塔顶部的专业知识上,并且同择业目标联系起来。

(2)网络型知识结构。该结构能使专业知识处于网络中心,并重视与专业相关联的系统知识的辅助作用。毕业生具有这种知识结构,能增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弹性和应变能力,在就业市场上往往会受到青睐。

(3)帷幕型知识结构。这种结构的具体涵义是一个具体的社会组织对其成员在知识结构上有一个总体的要求,而作为该组织的个体成员由于所处的层次不同,在知识结构上又存在着一些差异。对毕业生的启迪是:在寻找职业的过程中,不但要注意在整体上对自己知识结构的要求,同时还要了解所选职业在企业中的位置及层次,以此来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强择业时的适应能力。

目前,我国创业状况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创业机会多,而人们的创业意识弱,这与长期缺乏创业教育有关。在新的时代,国家、高校、大学生个人都应该树立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人格,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业创新,高质量地解决就业问题。但就业并不是一个终点,而是另一个起点。不是每个人一开始就可以选好自己的职业,职业之路可能要经过长期的探索,不断的调整,才能最终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走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途径是必然的选择。

面对需要就业的庞大群体,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青年大学生最具创业热情和创业潜力,是推动创业型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为大批青年创业者脱颖而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时势造英雄,适宜的土壤已逐渐形成,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目光转向了创业这片有待开发的沃土。面对新形势,当代大学生应顺应时代的主流,转变观念,勇于创新。

3、做好职业定位,笑傲职场人生

俗话说“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长志”,大学生在找工作前应建立明确的职业定位。职业定位就是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与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避免就业的盲目性,降低就业失败的可能性,为个人走向职业成功提供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做好职业定位,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了解自我。正确评价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个性特点、天赋能力、缺陷、性格、气质、兴趣等等,问问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对自己各方面能力进行摸底,了解自己能力的大小,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根据其他应聘者的经验、经历,选择推断未来可能的工作方向,从而彻底解决“我能干什么”的问题。

(2)了解职业。这包括了解职业的工作内容、知识要求、技能要求、经验要求、性格要求、工作环境、工作角色等。毕业生要仔细地分析比较自己和职业要求的差距,根据自己的特点仔细地权衡选择不同目标的利弊得失,还要根据自己的现实条件确定最终达到目标的方案。

总之,每一个毕业生要想找到适合自己理想的职业,就要在找工作前明确职业定位,充分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认真思考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从事哪个专业领域的工作,朝哪个方向发展,从而避免求职时的盲目性和错失良机。从整体上来讲,毕业生个人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前提;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保障,积极培育和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创造良好环境是重要保障;高校培养部门加强高校专业课程设置,建立系统化、全程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加强就反馈机制的构建是重点;用人单位规范劳动用工行为加强劳动合同管理,优化工作环境,为大学生解决后顾之忧是关键;同时,毕业生家庭中亲朋好友的精神支持也是解决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范其学: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基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视角[J].中国电力教育,2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