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人才范例6篇

翻译人才

翻译人才范文1

随着国家对地区政府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中小城市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各种特色产业以及本地化行业纷纷发展壮大,翻译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随之日益增大,应用型翻译人才缺口也越来越大,中小城市的翻译产业职业化进程面临重要的机遇和挑战。近年来,淮安市逐渐跃升成为苏北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并将继苏锡常、宁镇扬以及徐州之后成为江苏第四大经济圈,随着大交通、大产业、大流通等五大新兴产业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各类资源优势也得以不断扩大,现代工业体系已然初具规模;“里运河文化长廊”即将成为“中国•淮扬菜美食文化节”之后的另一城市文化品牌;清口枢纽、双金闸等地作为大运河申遗的重要节点被新增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经济社会效益的提高和经贸交流的深入很大程度上带动并推进了当地翻译产业的发展,尤其是给旅游翻译、科技翻译等市场导向性强的实用文体翻译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然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淮安市只有瑞华翻译服务中心、天博翻译服务有限公司等4家正式注册在营的翻译公司或机构,其所消化的翻译服务和本地化业务往往大多依赖到高校或其他全国连锁翻译服务机构寻求帮助,需求增强和供给不足之间形成极大反差,提升翻译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已然成为中小城市推广外向型经济文化、提升形象的发展诉求和瓶颈所在,中小城市的翻译产业和翻译职业化发展迎来广阔前景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

二适应翻译产业本地化,完善地方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的不断推进,中小城市本地化市场需求不断扩大,本地化翻译人才极度短缺的状况日趋明显。地方高校作为中小城市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尽管大多尚不具备MTI培养院校资格,甚至没有翻译相关的专业或方向,仍然应该积极借鉴国内外翻译专业人才职业化培养的成功经验,探索有益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实现其服务社会的主要功能和重要办学目标,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大量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翻译人才。

1.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明确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目标

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和沿海开发战略所带来的叠加效应在加快苏南转型、提升苏中经济的同时,给苏北的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更多的发展空间,无论是翻译内容和模式,还是翻译行业内涵都发生了诸多变化。张春柏(2011)、谢天振(2012)等学者都曾指出,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文学翻译已经逐渐边缘化,相对而言,外宣材料翻译、科技文献翻译等应用型翻译已逐渐成为翻译实践的主流。淮安市已经初步形成包含盐化工、特钢、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的现代工业体系以及“中国•淮扬菜美食文化节”“里运河文化长廊”两大城市文化品牌,需要大量精通化工产业、淮扬菜饮食文化、旅游文化等专业知识并熟练掌握英语的复合型翻译人才。地方高校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以区域经济发展为中心,以产业要求为导向,以行业发展为依托,着力培养双语功底扎实,翻译基础理论丰富,应用翻译能力和知识技术兼备,能从事经贸、外宣、旅游等行业口笔译工作的应用型翻译人才。

2.充分利用内外环境,实现高校和社会双向培养模式

目前,淮安市共有本专科学校6所,其中淮阴师范学院2014年首次增设翻译专业,其他学校都是在英语专业中开设翻译相关课程,已开设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大纲已基本自成体系且有一定规范性,但是仍然存在课时分配严重不足且缺乏延续性、专业师资队伍匮乏、专业化程度不够、侧重点仍然为语言技能的学习而非翻译技能的训练等诸多问题。相对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而言,地方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以弥补自身在翻译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和社会机构通力协作,充分接轨翻译市场,构建系统化的翻译人才培养体系。

(1)结合地方特色,优化高校培养机制

艾塞林克曾指出,本地化行业发展需要具备语言能力、计算机知识、机辅翻译工具使用经验、专业知识等多种能力的本地化语言(翻译)人才。(Esselink,2000)据笔者了解目前淮安几所高校基本沿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方法大多局限于译文对比及翻译赏析,翻译实践也大多局限于文本形式,已有课时往往分配不均,如淮阴工学院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包括翻译理论与实践(必修课,2学时)和影视欣赏与翻译、文化与翻译等翻译模块选修课程(38学时),且大多数课程仍停留在语言教学层面。相对MTI培养院校而言,地方高校应该以“地方型”“应用型”为办学宗旨,同时结合其自身办学特色及地方行业特色,找准其翻译教学定位,优化培养机制。首先,地方高校可以革新培养体系,推广以基础英语教学为辅,以专门用途英语(ESP)为主的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在加强学生英语基础的同时,提高其专业外语能力,使得翻译人才的专业领域更加明确。尤其是理工科院校更应该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强势学科及地方资源优势,开设相关专业翻译课程或双语课程,重点培养掌握盐化工、特钢、食品、旅游等淮安特色行业专业技术的应用型口笔译翻译人才,力保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针对性,符合产业或市场期待。其次,随着云计算和语料库技术的迅猛发展,本地化翻译要求译者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翻译水平以外,还要能掌握如何使用计算机辅助翻译、术语管理工具以及其他翻译软件或平台。因此,地方高校应该拓展课程设置,除了相关语言教学课程以外,还要培养学生本地化翻译流程相关工具的实际操作技能,将翻译专业教学与本地化教学相结合,更好地满足本地化行业的人才需求。

(2)接轨翻译市场,加大职业技能训练

为了保证不与翻译市场脱节,地方高校除了开设规范、系统的翻译相关课程以外,还应该加强翻译人才的职业技能训练,同时推行相关翻译资格认证考试,对翻译人才培养效果进行监督和检验。其一,地方高校要积极与本地翻译公司合作,尤其要加强与其专业相关的翻译市场合作,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平台,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翻译能力。如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可以和美食节相关翻译宣传合作,淮阴工学院可以推进和化工类和交通类文本的宣传翻译合作等,充分实现资源共享,真正接轨翻译市场。其二,尽管大多数中小城市尚未形成翻译人才职业化规模,但仍需完善其翻译人才认证体系,地方高校大可联合语言服务机构做好职业培训或职业认证工作,强化学生翻译技能,保证翻译人才质量,真正实现翻译人才职业化。

3.联合各企事业单位,构建并推进长效合作培养机制

中小城市的翻译专业建设大多处于起步阶段且尚不成熟,为了更好地弥补不足、整合资源,各地方高校之间应该加强合作,同时联合各企事业单位,充分整合各种有效资源,构建并不断推进翻译人才长效合作培养机制。首先,各地方高校之间要加强校际合作,整合优势学科等各种资源;还要与当地科研机构、语言服务单位之间加强协作,请经验丰富的教师、科研人员或翻译人才走进课堂,充分参与本地化教学,促进共同发展。其次,地方高校可以和当地各企事业单位实现合作培养,结合翻译产业本地化视角探讨翻译教学,联合规划本地化翻译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开展课题研究、开发翻译软件、共建实验基地及翻译语料库等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建立长效合作培养机制,帮助本地化产业挖掘和培养本地化翻译人才,为地方高校提供有力就业保障的同时,促进了翻译产业本地化发展。此外,地方政府及翻译协会等相关部门可以协助地方高校创建人才基地,建立并不断完善翻译人才信息库,侧重培养翻译人才的职业专长,最终实现中小城市翻译人才的职业化。

三结语

翻译人才范文2

关键词:机器翻译;译后编辑;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不同国家的人们需要不断加强沟通与联系,翻译应运而生。若想当此重任,需机器与人工恰到好处地结合,这就对新时代下的符合型翻译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跨语种、跨专业成了符合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译后编辑作为一个良好的切入点,将人工与智能完美地结合起来,本文基于机器翻译译后编辑的角度,对复合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1 机器翻译现状

1.1简述机器翻译

随着社会的发展,翻译已经成为了不同国家人们交流的必要工具,机器翻译也不再让我们陌生。机器翻译,简称MT,作为一种通过计算机程序形成两种自然语言之间的转化的形式,逐渐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作为一个交叉学科,机器翻译由三个子学科组成,包括计算语言学、人工智能、数理逻辑。

1.2机器翻译现状

探究机器翻译的百年历史,它的出现旨在克服人们的语言障碍,拓宽潜在市场,作为打开市场的重要语言手段,全自动机器翻译应用有限,就目前状况来看,机器翻译只是简单、非正式的翻译,进行简单的交流沟通,与此同时,新的翻译技术也被我们更多地尝试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对机器翻译的需求也在加大,国内市场可以供我们了解到的翻译软件也多是基于一定的规则,大同小异,语料库作为机器翻译的基础也被研究者们不断开发与提升着,但我们生活的世界日新月异,语料库的更新速度无论如何也无法望其项背。

因机器本身存在的一些局限性无法克服,译后编辑的出现就成了必须。译后编辑,简称PE,是相对于译前编辑来讲的对机器翻译结果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正、加工、编辑的过程,它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大体审查A段,即对机器翻译结果进行初步的审查,指出其例如句子的完整性、漏翻、错翻等明显的错误,初步审查的作用是铺垫下一环节的顺利进行,排除机器翻译结果严重的缺陷;其次进行的是编辑阶段,这一部分针对的是每一句的文本修改,此部分注重的是语义的错误和对机器翻译错误结果的理解和深入修改,是关键的一部分,也是考验编辑人员功底的一部分;最后进行的是校对阶段,顾名思义,就是对编辑部分进行总结和校对,为的是保证最后的译文没有任何不连贯或语义错误的地方,用法合理得当,便于目标语言为母语的读者理解。

当今市场上的翻译题材种类复杂且繁多,针对的目的人群也多种多样,大家对于译文成本质量等要求也并不一致,这就需要去“对症下药”,根据不同的需求去完善译文。与刚刚出现时相比,机器翻译在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取得了不容忽视的进步,但其成功只是片面而浅显的,真正意义上的能得出高质量结果的全自动翻译还没有太大进展,无论在何处都是如此。

就文化差异一点来看,这是始终固有的且很难被克服的,想要借助机器翻译解决这个问题貌似可能性不大,译后编辑就成了必须,它可以保证输出译文的质量不打折扣。众所周知,目前来看,计算机的翻译结果与我们的理想结果还有很大差距,这就需要人工去弥补,对于没有被正确处理和加工的部分,应通过人工进行一个处理阶段,保证准确的译文输出。如果译文是为了出版发表,译后编辑就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3 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3.1复合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以及我国对外交流的不断拓展,想依靠单一学科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变得越来越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自身素质能力的培养提升,尤其是语言类相关专业。语言作为一种工具,无论在何种形式的交流与工作中都只起到工具和辅助的作用,不管是从市场需求角度出发还是从求职者自身培养方面出发,复合型人才都是一个醒目且有竞争力的标签。复合,代表着两种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复合型人才必须也是应用型人才,具有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传统翻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加以改进并探索出新的专业化培养模式。

3.2复合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

3.2.1跨专业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此模式着力构建一个培养“科技型专业外语复合人才”的体系,此类人才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素养和突出的外语能力,能够承担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从本专业出发,以外语作为其辅助,提高工作的效率。这就需要我们在传统的教育结构上进行调整,人才培养肯定不同于一般水平的人员培养,其要求、时间都需要加倍花费,在扎实专业基础的层面上强大化其语言功底,不需达到外语类人才水平,但专业外语词汇、用法、习惯搭配一类的地方必须要掌握和强化。

3.2.2跨语种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此模式着力构建一个两种或多种语言相结合的培养体系,通过系统化、理论化的教学打造复合型翻译人才,以一种“主修语种+第二外语”的形式出现。市场对单一语言的需求量在逐渐减少。

4 结语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对大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但国内的复合型翻译人才严重匮乏,译后编辑作为一个全新的角度,为此类人才与市场的对接起到了很好的连接作用。本文通过对机器翻译的概念、现状的了解,说明了译后编辑的概念,强调了译后编辑的重要性,基于以上背景,提出了符合型翻译人才培养的“跨语种”“跨专业”两种培养模式,基于此,我们可以更好地完善培养体系,适应社会需求。

翻译人才范文3

[关键词]高技术翻译人才需求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9-0093-03一、引言

现有的翻译队伍远远不能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我国尚不能称为翻译大国,更谈不上翻译强国(徐建平, 2006)。翻译是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的,各地经济发展不同,导致了翻译人才需求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连彩云主持了山西省软科学课题“山西省科技翻译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发现与地方经济特色相匹配的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翻译人才不足(连彩云, 2011)。杨丽主持了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河北省经济建设与翻译人才培养研究”,探讨了地方经济翻译人才的供需矛盾。此外,苗菊(2008)、王传英等(2010)也发现当前翻译人才的培养无法满足本地经济发展的需求。由此可见,翻译人才的总体数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缺口正在呈上升趋势;由于地方经济的产业类别和发展水平不同,翻译人才在专业领域、语种等方面的需求也不同。

在翻译人才培养方面,许均(2009)指出翻译人才的培养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应密切关注新兴产业与行业、新的文化市场、新的媒介手段,以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杨丽(2009)也提出应紧密结合地方经济产业、行业、市场的发展,切实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出实用型翻译人才,解决翻译人才的供需矛盾的策略。由此可见,翻译人才培养应该围绕“应用型”、“本地化”进行。

(1)“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连彩云(2011)建立了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包括教学目标、课程设置与开发、教师队伍结构与配置等。由于翻译总量的90%以上是技术翻译和商务翻译(Kingscott, 2002),所以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应该以技术翻译人才的培养为核心内容。然而通常的教学模式重在对学生术语研究、双语转换等交际能力的培养,却忽略了基本的技术翻译能力培养(Risku, 2004)。为此,袁亦宁(2005)指出地方高校翻译专业应该重视对技术翻译人才的培养,将包括翻译技术在内的信息技术纳入技术翻译课程中。

(2)“本地化”翻译人才的培养。研究者们指出应该结合本地行业特别是新兴产业的发展,培养针对性的实用型人才。首先,在高校教育方面,翻译教学的学科建设、办学层次和师资队伍等方面都应突出本地化,力求与地方经济对接(潘华凌等, 2011)。其次,高校应与本地化企业开展合作,Pym(2006)指出高校应该邀请业界人士担任授课教师和指导教师,与企业共同培养本地化翻译人才;苗菊(2008)也强调了这一点,她通过对西班牙塔拉戈纳大学、美国肖特州立大学、英国伦敦帝国大学、加拿大约克大学等本地化翻译课程进行了研究,强调中国高校除了在课程模式上紧密结合本地社会和经济发展以外,还需要和本地化公司联合培养,以求得师资和技术的支持。最后,高校还应与地方专业机构进行合作,采取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突出行业协会和专业培训机构的作用(王传英等, 2010)。

综观学者们关于翻译人才需求、培养的研究,可知:①翻译人才需求总量呈上升趋势,且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同,翻译人才的专业领域、语种等方面的需求也不同;②研究者们对于“本地化”翻译人才的培养达成了共识,并提出了一些教学模式,但是缺乏对本地化产业进行研究,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对翻译人才的具体需求;③对于翻译人才的培养,学者们提出的措施基本上为叙述性政策建议,缺乏实证研究。

二、江苏高技术翻译人才需求调查与分析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对江苏高技术翻译人才的需求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将问卷下发到江苏省各个城市的各大公司中,对从事高技术翻译的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翻译行业人员的学历水平、工作内容、行业现状等方面。本次问卷调查我们一共下发了2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87份。

(一)语种需求方面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金融体系,全球经济一体化,我国和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立了长期的经济合作关系。鉴于这一发展形势,江苏这一经济大省对高技术翻译人才在语言种类方面的需求愈发多样化。从江苏省人才市场的信息来看,目前该省提供给英语人才的翻译职位少之又少。现在的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名优秀的英语人才,更多的是需要能够掌握一门小语种的人才,而这部分翻译人才较为稀缺。

从本次市场调查来看,小语种的供给量普遍弱于大语种,江苏省英语、法语、德语、韩语、日语、俄语这6种语言的翻译人才占总翻译人才的90.23%,但需求量不到市场需求量的10%,这部分人才严重供大于求,而其他的几十种小语种的总比例十分小。因此,西班牙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等小语种翻译人才,成为各大公司争相追逐的对象。这一职位的缺口较大,供需严重不平衡。

近年来,江苏省不少企业的发展方向不再局限于国内,而倾向于互补性较强、合作优势较大的西语国家。这是由于欧盟规定,进入西班牙的中国商品无需再次关检就可以转入欧盟其他各国,自此江苏省与西语国家的经贸关系迅猛发展。江苏作为经济文化大省,对于西班牙语,这个继英语、汉语之后的第三大语言,却没有足够的重视,全省开设西班牙语专业的学校仅有4所,分别为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常州大学。由此可知每年的毕业生人数极少,难以满足市场需求,造成了“物以稀为贵”的现象。在高技术领域,这部分既懂得西班牙语又了解国情及专业知识的人才更是难求,部分公司甚至于降低招聘要求,打出“应届毕业生也可”的条件。

(二)口译笔译需求

翻译主要分为口译、笔译两大块,进一步细分为5个方面:会议口译(包括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两种口译技能);法庭口译;商务口译;联络陪同口译;文书翻译。在江苏省内调查中,我们发现笔译需求略高于口译需求,但不管是笔译还是口译,专业型人才都是匮乏的。

首先,在笔译方面,尤其是中译外上,各大企业就存在着翻译机械化的问题。高科技翻译要求译者要在深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再根据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对原文进行草译,然后结合以往的翻译经验及对方的语言习惯对译文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力图使译文忠实、通顺,符合双方的理解思维。据省内的一些企业反映,译者们经常无法将高技术的专业知识词汇转化为符合对方风俗习惯的语言,使得合作双方在沟通上信息传达不准确,无法恰当地把握贸易机会。所以高技术笔译人才在我省内较为匮乏。

其次,在口译方面,尤其是在同声传译方面(翻译的顶级),省内也是缺乏这部分人才的。同声传译是一种是受时间严格限制的、难度极高的语言转换活动,它对译者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首先要头脑清晰、反应灵敏,在不超过半分钟的时间内将所听的内容表达出来;其次,还要求译者对发言人的信息进行监听、预测,这是对译者短期记忆力、表达能力及翻译技巧的考验。这些严格的要求使得从事同声传译的人员被誉为“21世纪第一大紧缺人才”。在调查中发现,省内一些三级城市的企业在举办重要的会议、谈判场合时,往往还需向大城市招揽翻译人才,因为全国的同声传译人员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区。尤其是高科技领域,涉及的专业词汇更为复杂,翻译更为困难,对人员要求更高,所以专业型高科技翻译人才更是凤毛麟角。

(三)专业领域方面

目前日趋火热的翻译行业已不再局限于文字翻译、出书了,而是开始服务于一些具有本土化、国际化的企业。调查研究发现,由于科技翻译的复杂性和较强技术性,我省的高技术翻译人才相对于商务翻译、外事翻译,缺口更大,是全省最紧缺的人才。即使高技术翻译需求大约占翻译市场总需求的60.43%,真正能胜任的翻译人员却不多,大多数翻译人员在专业领域的涉入度较浅。在高科技领域翻译人才中,从业人员除了要具备基本的语言转化能力外,还需要有一定的高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高技术翻译与专业知识是密不可分的,具备专业知识是准确进展翻译工作的保证,能避免译者对翻译内容半知半解,从而导致译出的内容错误、遗漏、不符合专业表达的情况。所以一个优秀的译者,要想做好高技术翻译的工作,首先要掌握最基本的翻译能力,其次要接触这个专业领域,在懂得相关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忠实于原文地翻译。

三、江苏本地化高技术翻译人才的培养

(一)江苏高校高技术人才的培养

首先,开设翻译本科专业。目前高校所培养的翻译人才质量不高,与社会无法顺利接轨。因此,省内各大高校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对于未开设翻译课程的高校,应向教育厅申请开设翻译本科专业,扩大办学规模,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江苏省设立翻译专业的本科院校屈指可数,这是造成翻译人才短缺的首要因素。对于省内已开设翻译专业的高校,需要调整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增加课外实践,保证毕业生的质量。

其次,提高翻译教师队伍质量。一方面,学校可以对本校的翻译教师进行短期培训,鼓励其再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参与各种研讨会。另一方面,也可以聘请企业的翻译人才走进大学课堂,充实教师队伍,改变以往课程缺乏实践性的状况,将社会需求与书本知识相结合,使翻译专业学生一毕业就能适应社会工作。

(二)高技术企业内部培养

首先,高新技术企业需要加强对高科技翻译人才的培养。国内目前比较有规模的从事翻译软件研发和提供翻译服务的企业深圳迪斯软件公司,由于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就自己着力培养。另外,企业为了提高翻译人员的翻译素养,也可以鼓励员工考在职翻译硕士。其次,高新技术企业要以优厚待遇留住高科技翻译人才。企业要构建富有吸引力的薪酬体系,按照翻译人员的技能、等级、业绩,拉开薪资差别。最后,企业定期组织翻译人才出国,到一个外语国家环境中去,提高翻译人员对翻译的兴趣,不断地学习经验和文化,与外国企业的专业人士进行交流。

(三)翻译公司的人才培养

对于翻译公司来说,要迎合社会的需求培养翻译人才。翻译机构除了开设常见的英语、日语、韩语等,还可以增设其他小语种的培训班,例如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缓解小语种翻译人才缺乏的困局。翻译公司可以与校方合作,即学生完成基本的教育课程后,参加翻译公司的专业化培训,进一步强化专业知识。如此一来,接受培训的学生就更加符合企业的招聘要求。

四、结论

高技术翻译行业的发展对江苏省对外贸易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省内一直致力于从多方面培养这部分人才。江苏高校应组织师资队伍,主动寻求与企业的合作,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型翻译人才;企业需要定期对人员进行培训,促进翻译人员能力的自我提高;培训机构要迎合市场需求,重视小语种人才的培养。

高技术翻译行业是一个产业链,不仅仅需要高校的培养,还需要业内所有人员、组织包括翻译企业、培训机构、政府等的支持与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应用型”、“本地化”的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苗菊.翻译能力研究――构建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4).

[2]张继红,易明.科技英语翻译人才需求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2(3).

翻译人才范文4

关键词;翻译人才调查;翻译教学;翻译本科专业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2)05-0189-4

1 引言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最为突出的特征和趋势之一,它不仅表现在经济领域,在社会、文化、教育等领域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这种形势下,翻译人才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但目前的翻译人才很难适应市场的需要,现行翻译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没有很好地衔接,传统的外语教学已难以满足社会对翻译从业人员的需要。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高等教育模仿苏联的办学模式,建立了单一的、过分强化专业教育、要求培养各种专家的框架,形成了一套过窄、过专、过深的专业课程体系。然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传统的“专才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其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较窄、文化素质有明显缺陷、广泛适应性和创造能力差等弊端不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陈洁,2007:55)。由此,在社会各界学人的呼吁下,翻译学逐渐获得认可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不仅为翻译教学在现行教育体制中赢得了一席之地,也为更高层次的翻译专业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学科基础。翻译人才的培养正朝着系统化、专业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仲伟合、穆雷,2008:4)。

鉴于此,本文以河南省为对象,对翻译人才需求状况进行调查,以探讨高等学校应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并对翻译人才的培养提出建议。

2 翻译人才需求调查及结果分析

2.1翻译人才需求的预测

本次调查主要以访谈和问卷两种方法进行。在访谈基础上,设计制作了《翻译人才调查问卷》,主要对翻译从业人员进行调查,以了解从业人员自身素质发展的需要。访谈的范围主要集中在郑州、洛阳、开封、安阳,他们要么是中原地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要么是重要的旅游城市、文明古都,各种形式的国际交流活动相对集中,具有很高的代表性。本次调查共访谈(包括面谈和电话访谈)53家用人单位,包括政府职能部门、外向型企业、科研机构、旅游公司和翻译从业人员相对集中的翻译公司,发放翻译人才需求调查问卷200份,回收180份,有效问卷150份,涉及英、俄、德、日、韩5个语种。

根据访谈调查,翻译人才需求单位主要集中科研院校、行政事业机关单位和外向型企业等。在服务形式上,除重要的国际会议外,还有大量的经济、商务、文化、卫生等领域的对外交往和企业的日常工作需要通过翻译完成,例如各类交流会、企业年会、产品会、调研会、谈判等。河南对外开放的高速发展对翻译人才有着刚性的需求。根据翻译总量与全省年进出口总值的常规比率(1:50)粗略估计,到2012年,河南省共需各类翻译人才约1万人(章华民,2009:62)。访谈还发现下列翻译人才比较缺乏:

首先是科技翻译人才。虽然近年来各高校加强了外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强调要“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但存在着重文轻理的倾向,外语复合型人才的知识结构主要是外语专业知识与经济、贸易、金融、新闻与法律知识的复合,而外语专业知识与理工科知识的复合结构则受到忽视,以至于当前懂经贸、商法的文科复合型人才有一些(数量也很有限),但熟练掌握外语的工程技术人员稀缺,如机械、化工、软件、信息技术和电子专业都紧缺外语人才。

其次是口译人才匮乏,尤其是同声传译人才稀缺。省内一些企业在参加重要的外事活动也要依赖发达省份的翻译人才。从访谈中可以看出,许多单位普遍认为很难招聘到理想的高级专业口译人才。同时,国内能够熟练地在商务活动、国际会议中担任翻译的人才实在太少。同声传译作为语言金字塔的“塔尖”,被称为外语专业的最高境界,因而同声传译人才的培养也十分困难。这种人才不仅在我国紧缺,在全球也是人才难题,被称为“21世纪第一大紧缺人才”。

再次,中译外人才紧缺,尤其是经典著作的中译外,面临重大问题。根据对河南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的走访,他们由于找不到优秀的中译外人才,很多翻译计划只好搁浅。在此,尤其要强调的是,要建设文化河南,必须在世界文化的背景中“让中原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文化走入河南”,建设一种开放型文化体系,从而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提高国际影响力。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要充分认识到文化独立性、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要通过中译外人才的努力,积极、主动地把戏剧、少林武术、杂技等优秀的中原传统文化推广到国际文化市场上去。中译外比外译中难度更大。中译外要求写作风格与语言习惯要适合外国人的要求,对译者的双语能力、翻译思维能力及双语文化素质等都有较高要求,因此这种人才目前在市场上尤为匮乏。

2.2对翻译从业人员调查的相关数据及分析

对翻译从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旨在了解从业人员的素质现状以及翻译行业的现状(潘华凌、刘兵飞,2009:52)。调查内容包括翻译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教育背景、知识结构以及对翻译职业的认知状况等方面。调查发现,7%的从业人员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75.5%的从业人员具备了本科学历,18.5%的从业人员只有专科学历,表明翻译人员的学历层次明显偏低。这是因为河南省高等教育欠发达(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占全国人口1/13的河南没有一所,只有一所211高校),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在时间和规模上都滞后于发达省份;同时,由于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偏低,很难吸引到优秀翻译人才。63.6%的从业人员在大学所修的是外语专业,16.4%来源于其他专业,这一数据表明高校非外语专业的公共外语教学改革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调查还发现,虽然63.1%的从业人员外语水平在大学英语四级以上,但持有全国商务英语翻译资格证书的仅占3.7%,持有初中级翻译证书仅仅占1.5%。目前全省翻译职业准入门槛较低,只要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就可。由于入行门槛低,翻译从业人员专业素质良莠不齐,翻译市场竞争混乱无序,很多单位是“一人作坊”或“夫妻店”,大多是1家公司、2部电话、3台电脑、几个兼职“翻译”组成的“1234公司”,劣质翻译产品充斥翻译市场。要想使翻译行业走上良性发展,一定要建立起严格的翻译行业准入制度,提高准入门槛,同时成立一个带有管理职能的机构或民间行业组织,来规范管理整个翻译服务行业,促使翻译行业像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行业那样,逐步趋于规范。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翻译产业无疑是一个朝阳产业。翻译企业只有致力于企业标准品牌化的建设,加大企业和产品品牌在市场上的区隔度,才能把企业做大做强。

关于翻译教学的调查,66.2%的受访者认为主要还是传统的讲习班法:教师在课堂上通过例句讲授某个翻译技巧,下课时布置课外练习,第二次上课时再予以讲评,教师认可的答案成了唯一的权威。这种方法忽略了翻译过程本身的教学,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一个原本动态的过程被肢解成了一个只有起点和终点的静态对照(吴刚、龚芬,2000:417)。

70.2%的受访者对传统的翻译教学提出了质疑。由于教学中缺乏互动交流,学生认为翻译教学机械单调,缺乏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这种“教师中心”的课程教学致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讨论和发表意见的机会和时间不多,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从而大大影响了翻译教学效果。因此,有必要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一定要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会从不同的学科或文化中找出可借鉴的东西,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以建立良好的语感,鼓励学生从欣赏和比较人手,通过考察别人的翻译过程与思路来领悟翻译的普遍规律(ibid.)。

3 调查结果对翻译人才培养的启示

3.1明确翻译的学科地位,积极申办翻译本科专业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上述调查结果对高校翻译人才的培养有启示作用。高校不能封闭办学,要与社会需求衔接。翻译学科体系的健全与发展,不仅是翻译事业发展的需要,更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近年来,我国的翻译学科和专业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翻译院系和翻译研究机构在一些高校相继建立。2006年教育部批准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复旦大学和河北师范大学3所高校试点设立本科翻译专业。2007年上海外国语大学等4所高校开始招收翻译专业本科生。截至2010年,全国共有31所高校经教育部批准设立了翻译本科专业。从整体上看,这些高校有22所分布在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约占70%;有6所分布在中部地区,约占20%;有3所分布在西部地区,约占10%(尚亚宁,2010:125)。

2007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了《关于下达的通知》。截至2010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全国设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高校达到156所。这些专业学位的设立填补了我国原本缺失的高层次、职业化翻译教育的空白,与先前设立的研究型翻译学硕士、翻译学博士学位教育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翻译教育体系,标志着翻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终于获得了承认。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开设翻译专业的高校并不是很多,受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在区域布局上不均衡,东部高校较多,中西部较少。

相比而言,港、澳、台地区的翻译教学在某些方面比大陆先行一步。香港目前8所政府资助的大学,除香港科技大学外,其余7所均拥有翻译教学与研究机构。香港的翻译教学已经形成了从专科、本科到硕士、博士的完整体系(穆雷,2000:271)。而在澳门,澳门大学已招收翻译方向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目前正在筹建翻译系。在台湾,国立师范大学从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招收翻译方向研究生,并于1996年成立了翻译研究所。长荣大学和彰化师范大学等高校也均已成立翻译研究所,招收博士生。

目前河南省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员学历总体偏低,人数偏少,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的需要。省外很多高校已经设立高级翻译学院、翻译系或设立翻译专业,专门培养翻译人才。而我省在历史上长期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积累了一批国学功底深厚的人才,而思想观念却明显滞后。据调查,只有河南师范大学拥有本科的翻译专业,翻译学科建设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河南学界要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高度,重视翻译事业的发展。翻译专业的发展完善需要人们从思想观念上高度重视翻译事业在学术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重视翻译专业自身发展,为翻译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尚亚宁,2010:125)。

此外,翻译人才的培养涉及我省外语学科的整体战略布局调整问题。因此,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应该参与进来,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契机,利用国家的宏观政策,充分发挥政府主管部门的协调、主导、推动和决策的作用,重视和支持翻译人才培养工作,尊重翻译人才培养基本规律,迅速改变翻译人才全部出自传统外语专业的状况,积极向国家教育部申请增设翻译本科专业,或设立翻译方向。在条件不成熟但师资较强的理工科高校,应发挥现有的外语专业优势,对传统翻译教学进行改革。要加大翻译硕士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力度,努力提升翻译人才培养的层次,形成比较完整的翻译人才培养教育体系。

3.2建设一支合格的翻译教师队伍

2007年1月,“专业翻译人才需求与培养高峰论坛”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与会人员一致认为,目前制约我国翻译人才培养事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是师资。何刚强指出,翻译专业的建立并非是原有外语专业的一个翻版或换牌,它对师资必然产生新的要求,需要从一开始就给予高度重视(2007:25)。一般来说,翻译人才都是要经过专门的严格训练才能从事职业工作的,因为“翻译是一门技艺,要求极度的娴熟,具备专门化的知识及艺术家的感知力。如同其他同类活动一样,这门技艺应由专家来从事”(何刚强,2007:49)。专家一般都是要经过正规与系统的培训才行。要建立一支合格的翻译教师队伍,必须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要有计划、不间断地实施学历学位教育,尽快改变教师队伍中的学历结构;开展在职或短期培训,如中国译协的短期培训班,对在职教师进行非学历学位类培训,有助于提升翻译教师的业务能力;鼓励在职教师通过做访问学者、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学术研讨班等活动,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从而提高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李家春,2010:54)。

另外,柴明曾指出,一支合格的师资队伍应该建立MTI教指委提议的双导师制并做到如下结合:国际与国内结合;学术与职业结合;专职与兼职结合;学界与业界结合(2010:56)。国际与国内结合要求双导师中有一位是以汉语为母语、英语为工作语言的教师,另一位是以英语为母语、汉语为工作语言的教师;学术与职业相结合即一位是学术型教师,另一位是职业翻译型教师;专职与兼职结合即师资队伍中一部分教师为专职教师,同时聘请一部分业界的职业翻译为兼职教师;学界与业界结合即鼓励专业教师进入业界工作,同时专业院系也邀请业界人士进入大学课堂教学。只有职业化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职业化的翻译人才。

翻译人才范文5

关键词:校企合作;翻译人才;地方高校

一、校企合作模式

目前高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形式众多,合作内容以及合作深度因专业的应用性与实践性等因素影响而有所差异,主流合作形式如下。

(一)招生就业

高校与企业在招生与就业方面的合作主要包括针对社会性事件或市场发展热点需求而孕育出的招生、人才集训、人才输出就业。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例,在全民备战奥运的市场环境下,北京外国语大学与北京当地的翻译机构、体育孵化中心等单位开展应用型翻译人才招生与速成型培训,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提供应用型翻译人才培训的师资力量,相关企业模拟奥运场景,为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与实践锻炼提供逼真的学习环境,最后将培养的翻译人才输送到体育孵化中心等相关单位从事奥运翻译相关工作。

(二)师资合作

师资合作是校企合作模式下最为常见的合作形式,高校本身拥有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与师资力量,企业则在长期的业务运营管理下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相对丰厚的企业资本。师资合作是指高校与企业对其本身具有的优势资源进行共享,企业投入资金力量邀请高校相关领域的专家或教授开展校外培训、实践指导或者开办专业性讲座等,以推动高校与企业在相关领域中的交流与合作。

(三)项目合作

项目合作通常是在既定项目的引导与支撑下,以项目为导向,以项目完成为目标而形成的合作关系。在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项目中,常见的如翻译任务、翻译研究、教材编写等。以翻译任务为例,2013年北京展地文化传播集团接到一长篇幅的俄文翻译任务项目,由于集团内部工作安排紧凑,集团与北京大学相关专业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共同完成该项俄文翻译任务。

(四)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是高校学生实践学习的重要基地,也是企业直接吸纳对口人员的人才汇聚地。实习基地由高校与企业共同组织与管理,主要针对高校相关专业的学生,为其进入实际工作岗位之前提供实践锻炼机会。例如2018年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与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出于双方业务及翻译实习需求,从院社合作的互动常态化角度,建立翻译实习基地,加强外国语学院与出版社的全方位合作,探索更多的合作可能性,包括以研究为导向的翻译实践、人文社科图书的系列化翻译、以项目为核心的团队建设等,以期双方在新时代背景下,以学校学科发展为着眼点,建成互惠共赢、持续发展的合作模式,以此推动双方多元化、多样性的合作。

二、地方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现状

(一)翻译人才市场需求现状

翻译人才市场需求是翻译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制定与调整的重要指南。通过不同类型的企事业单位对翻译人才的需求进行调研,其中包括对外贸易公司、互联网公司、政府机关等,发现约90%以上的单位对应聘人员的学历提出了要求,且普遍认为学历是翻译人才求职的敲门砖与奠基石,良好的学历背景可以表明应聘人员拥有基本的专业素养且经历过相对专业、系统的语言培训,在理论知识与专业研究深度上具有优势,在学历支撑下还需要辅助以专业性、权威性的考试资格证书[3],例如英语专业六级、八级等;60%以上的单位对翻译人才的专业性与经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即使应聘人员拥有翻译相关的专业性学历以及专业八级等专业证书,企事业单位仍然会将应聘人员的实习经验以及工作经历作为人才引进的重要考量内容。

(二)地方高校翻译人才培养现状

高校是翻译人才的主要输出口,对地方性高校的外国语学院教学与人才培养情况进行调研发现,现阶段地方性高校的外国语学校所采用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停留在早期的说教式课堂教学层面上,教师在单方面口述翻译知识时,通常会局限在细节化的语法讲解与词义讲解中,很少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给予学生从听、说、读、写等全方位表达自己的机会,导致学生对翻译课程的积极性与参与度普遍较低,枯燥而空洞的课程内容从体系上就缺乏吸引力,进而影响到高校学生的学习效率与高校翻译教师的教学成效[4]。此外,受地方性高校经济能力的限制,很多高校缺乏双语专业教师人才,缺乏在企事业单位有实际从业经验的教职人员,很多翻译教师由于长期闭塞在高校教学环境中,甚少关注外界翻译环境的变化,所教授的翻译知识长期得不到更新,与现实就业环境产生严重的脱轨现象。

(三)应用型翻译人才校企合作培养现状

在翻译人才市场需求的影响下,地方性高校充分认知到实践性教学的重要价值,并逐渐开始引入校企合作模式,充分利用企业的办公环境、实习机会、对外商贸项目、企业资金等加强学生的实践性锻炼,着力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现有针对应用性翻译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形式也众多,包括师资合作、项目合作、访问参观、奖学金捐助、联合实验室建设等,这些合作形式与合作内容或多或少地提升了翻译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现阶段的校企合作由于缺乏长期的磨合,导致校企在合作深度上尚显不足,校企合作模式下的翻译教学仍由学校教师主导,企业主要提供资金以及实践场地扶持,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方案未能形成系统化的教学模板以推广运用[5]。因此,虽然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已经启动校企合作模式,但是由于校企的磨合期尚短,双方之间的融合以及沟通交流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导致应用型翻译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成果并不显著。

三、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地方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方案与策略

(一)建立以市场行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高校应当以翻译市场需求以及翻译就业环境作为基础,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以满足企业对高素质、应用型翻译人才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全方位、细节化的要求,从而实现高校培养与社会就业更为完美的适配,一方面可以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可以为高校人才输出提供更为适宜的机遇[6]。因此,地方高校在建立应用型翻译课程体系、制定应用型翻译教学方案时,可以充分结合区域或地方的经济发展状况、对外商贸情况、科技发展状态等,适度且合理平衡翻译理论知识与翻译专业技巧,以培育出符合区域经济发展与人才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案,例如对于旅游型城市而言,可以在翻译人才培养时增加旅游翻译课程的专业学习,以适配当地的经济发展模式,为翻译人才直接对口输出提供便捷通道。

(二)构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由翻译教师创建任务单,翻译教学相关微视频、学案等学习资源,学生在任务单的引领下课前自主学习,观看翻译微课视频,做检测试题。课堂上,翻译教师不再占用过多时间讲授翻译基础知识,主要通过展示交流、合作探究、检测提升等教学活动,实现对翻译知识的内化吸收和提升[7]。基于“翻转课堂”,可以在翻译知识的传授、能力的提升和情感的培养等各方面充分体现学生的中心地位,使学生的教学主体角色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在教学设计上,质量为本、共享应用和融合创新,打造适合在线学习和混合式翻译教学的课堂。“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需要延续到教学结束之后,翻译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翻译课程预习完成情况,以及其在课间的答疑解惑积极参与度,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综合评分,归纳出“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普遍性的问题,针对问题制定相应的整改方案或者措施,通过更为细节化的翻译知识以及要领视频讲解,深化学生对翻译知识与翻译技巧的理解与掌握。

翻译人才范文6

一、当前科技翻译工作面临的形势、存在问题及对策

当前我国科技翻译工作在规模、范围、难度、复杂程度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科技翻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将面临更为艰巨复杂的任务。首先,跨国公司常直接在我国设立分公司、子公司等,其中的供应、生产、销售等涉及众多的当地公司,因此我国许多行业领域的公司都与跨国公司产生联系。因此,科技翻译的需求变得多样化且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了。其次,随着经济技术实力不断增强,我国将大规模输出技术和资本,汉译外的工作量将迅速增长且更易发生问题。因此,科技翻译工作的专业难度增加。再次,大量的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分公司、子公司等,随之必然带来了西方价值观。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我国也受到西方价值观的较大冲击和影响,科技翻译工作日益复杂化。经济与科技的迅速发展催生了翻译产业,随之也出现了诸多问题:1)科技翻译工作总体水平不高,高水准的专业科技翻译人才匮乏,低劣的翻译产品随处可见;2)缺乏能够胜任的师资,科技翻译急需高素质专业化的翻译教学队伍;3)科技翻译服务机构缺乏规范化管理,科技翻译体系的结构布局远不能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4)社会对于科技翻译工作尤其是科技翻译在技术引进中“一字千金”的价值和作用,缺乏全面的认识。很多人将其视为一种简单技能,认为只要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就可以胜任。针对目前这种状况,我们首先必须正确认识科技翻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提升科技翻译人员的社会地位及建立科技翻译人员的激励机制;政府要重视对科技翻译工作的管理与扶持,将科技翻译归入经济范畴,加强科技翻译组织机构建设;大力提高科技翻译人员的业务水平,积极探索科技翻译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途径;建立科技翻译学科体系,重视科技翻译教学,加紧科技翻译人才培养。

二、科技翻译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框架

随着我省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交流活动丰富多彩,而与地方经济特色相匹配的、能够胜任这种沟通任务的高素质、高水平的科技翻译人才严重不足。培养合格的科技翻译人才,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应用型科技翻译人才的需求,成为相关教育机构和用人单位的当务之急。将校企合作模式植入高校翻译硕士专业研究生教育,建立产学研合作创新翻译教学、构建应用型科技翻译人才培养模式。高校翻译教学与企业需求相结合,构建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与以企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应用翻译研究模式,在此基础上实现科技翻译产学研合作联盟。在行业管理方面,本联盟中的翻译协会应发挥指导作用,为校企合作搭建桥梁,商讨校企合作、翻译行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进行实习基地及兼职教师的资质认定等等,促进科技翻译产学研合作进程。

1.校企合作教育模块的应用。河南高校与省科技情报所、翻译企业及大型企业的翻译部门等合作,以本省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作为翻译硕士(MTI)专业教育的方向,把培养掌握传统优势及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如化工、有色、钢铁、纺织,以及电子、生物、节能环保、新材料及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专业技术的高级口笔译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包括以下具体措施:1)建立校企合作教育机构,初步拟定培养方案;2)充分利用校外优质资源,聘用特定专业领域的翻译专家,建设“双师型”导师队伍;3)MTI中心分设校企合作管理小组,以保证特色专业课程的有效实施;4)遴选省内外知名翻译企业和具有专业特色的企业作为实习基地,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国际会议翻译实践;5)MTI中心与翻译企业共建网站及专业技术术语库,实现资源共享;6)设立翻译奖助金,资助翻译人才顺利完成学业,同时也扩大了企业知名度,提升了企业公关形象。

2.企业/市场发展研究模块的应用。积极实施“立足地方发展需求,以教学孵化科研、以科研反哺教学”的发展战略[1]85,首先必须做实“研”,才能实现“学”和“产”的无缝对接。高校应当结合翻译教学和实践,与翻译企业或研究机构开展应用翻译研究,有助于推进翻译学科建设、科研成果转化等,不仅充实了翻译教学理论,还可为翻译产业发展和市场服务提供理论指导。可研究内容如下:1)就目前已开展的校企合作进行跟踪研究,积极探讨应用型翻译教学模式的效果;2)开展翻译教研项目合作研究,校企共同研究翻译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翻译企业和译员的工作效率;3)围绕我省翻译企业管理、质量监控等开展研究,为增强翻译企业竞争力及促进翻译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三、科技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容

在招生就业、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配置及实习基地等几大方面,该模式都凸显了紧贴河南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产学研密切合作的特色。

1.招生就业。MTI高校可以签约为有关企业和单位“订单式”培养翻译人才,既为企业提供合格人才,又节省了岗前培训的时间和成本,更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2.教学目标。校企合作教育培养科技翻译人才模式的教学目标以《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所描述的培养目标为基础,强调培养学生的兴趣、技能、专业素养等素质,将培养翻译技术专家作为培养目标;

3.课程设置。课程教学是MTI教育的重要环节。根据河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邀请企业界精英和业界专家共同参与MTI课程设计,使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更适应市场需求,确保MTI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MTI教育应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增加专业技术知识课程和职业素养教育等等。校企合作单位共拟可开设的MTI专业学位课程,主要有“技术写作与翻译”、“专业知识课”等。1)技术写作与翻译课程:技术写作不仅要传递原文技术信息,还要在翻译之后,根据受众需求和文本用途加以修改。其主要内容包括:技术写作概述、技术文本写作与翻译、文本编译与处理。本课程采用专利技术文本、科技论文、工程技术文本等编写翻译案例教材。由合作单位向学生提供翻译任务,其结果由教师和译文用户共同评价;2)专业知识课程:主要包括英汉语言文化比较、汉语阅读等,也包括凸显河南经济发展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特定行业知识,还包括科技翻译人才必须掌握的翻译项目管理及职业伦理等内容。该课程为选修课,其授课形式将采取“教师课堂讲授+专家专题讲座”联合模式,即将专业知识与翻译知识相结合,这是校企合作教育的又一特点。重视翻译实践,把学生带入企业或工作现场体认具体事物。拟定翻译实践融入本省特色大中型企业,如河南煤化集团、安阳钢铁集团、河南大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河南华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这些企业的翻译部门也是很好的翻译实习基地;

4.师资配置。翻译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补充师资力量,使教学更贴近市场需求:在校内选拔专业课教师,把翻译和专业技术知识相结合;与省内外院校合作并相互选择专业课教师;聘用翻译协会的学者、翻译企业或机构等的高翻、高管及技术专家等社会各界翻译专家为客座教师;企业利用自身资源与优势,为高校教师进行培训,促使教师掌握最新的翻译技能及了解翻译行业动态;

上一篇药品导购

下一篇体能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