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文学论文范例

翻译文学论文

翻译文学论文范文1

中国哲学本体思想下的翻译本体探究

不同的翻译学家对翻译从不同角度有着不同的认识。自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后,翻译研究的领域由内部转向外部,研究的视角由原文转向译文,研究的方法由规定转向描写,研究的重心由语言转向文化、认知。除了翻译界以外,越来越多的其他学科也把目光投向翻译研究,翻译的领域越来越大,翻译是什么变得越来越模糊,如翻译是科学,翻译是艺术,翻译是重写,翻译是操纵,翻译是叛逆,翻译是解释,翻译是文化行为,翻译是政治行为等不一而足。弄清翻译是什么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本文试图从形而上的哲学高度探讨翻译本体问题。

中国古代农耕有着无法取代的地位,在人们眼里草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依靠的最根本的依靠。《诗经》的《大雅》中有“: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这里的“本”的含义是指草木的根、干。逐渐在有的典籍中,逐渐出现了用草木的根本比喻社会人事的说法。《庄子知北游》中说“:六合为巨,未离其内;秋毫为小,待之成体;天下莫不沉浮,终身不顾;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悯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畜而不知,此之谓根本。”这里的根本具有天下万物根据的含义。“本”还有事物的根据、根基或主体的意思。如《论语学而》中:“君子务本”。对“本”的重视,是农耕社会中哲学研究的一个特色。“体”的最初的意义是身体,人体。“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能近取譬”是中国先哲创建的哲学范畴和建立哲学体系的基本方法。所以哲学家十分关注与身体直接相关的感受和体验。所以“体”首先与人对自己的直接体验有关。《礼记大学》中说“:心微宽体胖”。《论语微子》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除了指身体之外“,体”还有“实体”“,形体”,“形状”“,卦形”“,卦状”的意思。《易经系辞上》有“:故神无方而易无体”。“本体”二字,很早就出现了,大量使用是在宋明理学中。其最初含义是“本来面目”“,本来状态”。后来“本体”的含义扩展为“根本性状”“,根本依据”“,根本源泉”等意义。唐代佛教经典《大日经》中有:“一身与二身,乃至无量身,同入本体。”这里的本体已经超越了有形的事物而进入了无形之境。到宋代“本体”已经成为哲学界普遍通用的范畴。张载在《正蒙太和》中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这里的“本体”指天下万物本来恒有的状态,具有最抽象最普遍的哲学范畴的基本属性。中国哲学中“,本体”含有“最高”“、最根本”、“最重要”的意思,指无形而永恒存在的宇宙和人生或事物的本来状态。

东晋僧人道安,他在《摩诃钵罗蜜经抄序》中指出,翻译有“五失本”、“三不易”。在道安看来,佛经翻译必须要“案本”,而何为“本”,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道安认为,翻译的目的正是因为人们不通异域之言,因而需要译者传达,使其通而晓之。由此看来,这个“本”指的是经文“大意”。然而,从道安的“五失本”的表达来看,“本”又可以说是包括了内容、形式及文体风格的。一“失”指经文形式的更改;二“失”指经文文体风格的改变;三、四、五失指经文内容的删简。可见,道安对“本”的理解远远超出了他的同代人,他在对翻译之“本”的阐释中不自觉地把内容、形式、风格和意义结合了起来,认为它们都是意义的组成部分。这在当时无疑是非常先进的观点。这样,形式、风格、内容和意义的关系构成了翻译的本体论即“翻译是什么”的论题。然而受其所处时代的影响,中国哲学在没有发展到对本体有着充分认识的时候,道安没有能从正面找到翻译的本体,而是从侧面指出翻译的“五失本”“、三不易”。他不拘泥于字面形式,而且追求翻译内容、风格,抓住了翻译的“根本”,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本体”对“根本”的重视。而近代的钱钟书先生饱读诗书,深谙中国国学之道。在中国哲学对本体有充分的认识前提下,钱钟书先生受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对翻译是什么即翻译的本体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化境”。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十七世纪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thetransmigrationofsouls),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资致依然故我。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象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从钱先生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翻译本体的理解与中国哲学中“本体”的解释不谋而合,翻译的本体就是翻译无形而永恒存在的本来状态。无论“化境”能不能达到,“化境”就是就是翻译的本来状态。在中国哲学体系下,本体是无形而永恒存在的宇宙和人生或事物的本来状态。翻译的本体是“化境”,可以说是翻译的一种理想状态,根本状态,本来状态。但从实际翻译来看,受源语和译语差别、文化知识等等因素的影响,会有道安说的“五不翻,三不易”现象,“化境”很难或者根本不能实现。“五失本,三不易”从侧面体现着翻译的本体。而说翻译是科学,翻译是艺术,翻译是重写,翻译是操纵,翻译是叛逆,翻译是解释,翻译是文化行为,翻译是政治行为等等,都是翻译本体的具体化,是本体的某个方面。

认知视域下翻译客体探究

从字对字翻译,意对意翻译,到动态对等,文本类类型,再到最佳关联,翻译的对象由最初的静态语言现象,到重视读者反应,到被视为跨文化交际行为,这体现着人类认知的不断发展,由对世界(客体)的认识,深入到主体的认识,再到主体和客体之间关系的认识。翻译活动随着人类认知的发展不断拓展,翻译理论也经历了由文本为中心到读者为中心,和文化的转向,认知转向。翻译的客体大概由词、意义、意义及其语用范围、意义及其文化、意义及语篇发展到概念内容及识解能力。翻译的客体发展过程也是人类认知发展的过程,受人类认知水平的决定,也是人类认知发展的结果。翻译是不同语言之间的活动,各种语言有着不同的语法和特点,现有的翻译理论都是以某两种或几种语言为研究对象的。虽然语言不尽相同,但是语言背后的人类认知本能是一样的。随着人类认知水平的发展和认知科学的发展,在翻译理论呈现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多元局面下,认知视角为翻译理论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p#分页标题#e#

罗马时代的“字对字”翻译可以说是名副其实,人们用拉丁语最贴近的语法对等语替换希腊语的每一个单词。这样,罗马人阅读译文时可以把希腊原文与拉丁译文逐字对照。这与当时人们对希腊源文的崇拜、敬畏有关,也与当时的翻译范围狭窄有关。当时翻译仅仅局限于经典著作和宗教文献翻译。“字对字”的翻译方法将单个的字词作为了翻译的客体。公元前1世纪的西塞罗和公元4世纪晚期的圣哲罗姆提出了“意对意”的翻译,将“字对字”的翻译客体拓展到了意义,包括语言的风格和力量。奈达将翻译客体拓展到意义及其语用范围。奈达从语义学和语用学理论以及乔姆斯基的句法结构理论获得启示,并借用其中的概念和术语提出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功能主义学者霍尔兹-曼塔利将翻译视为涉及文化转换的“信息传递综合体”。哈蒂姆和梅森的研究考虑到翻译的语用和意符层面,以及各类话语和话语所属不同社会的社会语言和意涵问题。认知视角下,翻译过程被视为有源语文本触发的心理场景的激活和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表现或刻画该场景的目的文本的选取。翻译的客体是概念内容和识解能力。

翻译客体的不断演化,从不同侧重点强调了翻译主体指向、认识和改造的对象某一方面,如形式、意义、文化、语篇等等。而概念内容和识解能力将这些方方面面全都涵盖起来,实现了概念内容和识解能力的译文就实现了形式、意义、文化、语篇等等方面最大程度上对源语文本的心理场景的激活。概念内容和识解能力是认知语法的两个术语,可以被借鉴到翻译理论中。概念内容由一系列的认知域组成的,识解能力是人们用不同方式描绘或构建相同场景的能力。认知学法学家兰盖克认为语法认知观必须建立在语义之上。翻译同样要建立在源言语和目的语语义的充分理解和掌握基础上。兰盖克指出意义是概念化的结果,概念化指的是心理经历的任何一个方面,包括对物质的、语言的、社会的及文化的等经历的理解。但他也强调对语义结构作完整及确定的描绘是不现实的。语言意义都是开放的,在范围上是百科全书式的,意义要依赖语境及对世界的百科知识来理解。语言的意义不是自足的或界限分明的成分。意义建立在概念化之上,建立在人类的世界知识上。意义包括语义内容及人对该语义内容的识解,而识解的方式各有不同。意义是内容和识解作用的结果。认知域给我们提供了内容,认知能力给了我们识解。一个语言表达的概念内容是由一系列的认知域提供的。认知域构成意义的基础,但它们本身却不是语言表达的意义。作为认知主体,人们可以强调不同的认知域,其结果是同样的客观事实不同的语义表达。在翻译理解原文和译文输出时,对不同认知域的强调通过识解的不同维度的侧重来实现,寻求译文最大程度上对源语文本心理场景最大的激活。

翻译文学论文范文2

1.1英语翻译教学地位薄弱

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在整体大学英语教学中处于弱势,很多学生由于从未接受过翻译理论和技巧的指导,在翻译实践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和语言障碍。从指导思想上来说,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强调阅读能力是大部分大学生今后工作所需要的主要语言技能,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始终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大学英语的指导思想在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上并未给予足够重视,“译”处于一种被忽视的地位。在课程设置上,翻译教学在整个外语教学中基本上是作为补充课程来讲授的,没有正式开设翻译课程。《大纲》规定基础阶段四个学期的英语课均为必修课。英语写作、翻译技巧、英语口译等为选修课,安排在四个学期基础英语课程后。但由于我国绝大部分高校的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的不足,在基础阶段之后,很少有学校能够开出面向所有学生的应用技能选修课。加上近几年的扩大招生,师资紧缺情况更为严重,能够开选修课的,不过寥寥几门,只是起了点缀门面的作用,在某些大学中造成了这样一种尴尬局面:上课的学生不感兴趣,感兴趣的学生没有机会上课。

1.2翻译教材缺乏质量

在教材方面,大学翻译教学缺乏整体的规划设计,缺乏高质量的教材,缺少大量合格的教师,也缺少研究机构。目前公共外语采用的大学英语教材,都没有系统全面介绍翻译知识、翻译技巧的独立单元,大多只是在课后练习中有一些汉译英单句练习或零星穿插的英译汉练习。这些翻译实际上是一种造句练习,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课文中的句型和词汇,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翻译。同时,如果过分强调这样的翻译练习,会使学生误以为只能有一种译文,语言只有一种表达方式,从而形成死译、硬译的毛病。近年来尽管出现了不少翻译教材,但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教师仍以旧的翻译教材为主,自己另外增加一些教师感兴趣或熟悉的内容,设计一些相关的练习,教学安排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主观倾向,教学效果不理想。就考试项目设置来看,近年来,各类英语考试试卷的主观题的比重逐步加大,这一变化不仅涉及英语专业学生的各类考试,如英语专业4、8级考试(TEM4/TEM8),同时也涉及大学公共外语考试,如全国大学英语四级、六级考试(CET4/CET6);不仅涉及全国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同时也涉及各种出国留学考试。翻译题型,特别是英译汉题型在主观题中占了一定的比重。但是从试卷整体来看,翻译所占比重并不大,而且试题也缺乏规范,题型单一,测试目的不明确,覆盖面较窄,试题内容往往局限于对学生词汇和某些固定结构的测试,很少能够涉及到需要检查的知识和翻译技能,难以有效地与相应的教学阶段接轨;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应试教育的风气,使得一些学校的老师把重点放到了追求通过率和应付考试上,客观上降低了对学生实用英语能力的要求,其结果就像有的学生说的那样,学了那么多单词和语法,但不会用,听不懂,说不出”。

2应用英语翻译的重要性好必要性

实用翻译为支持科学研究,沟通地缘政治谈判,帮助跨国公司寻求海外市场,促进科教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21世纪是一个国际化的高科技时代,科学技术的告诉发展加剧了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与合作。翻译---自古是不同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随着我国加入WTO,对外开放政策的推进,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为减少“走出去,请进来”的绊脚石,社会各界对外语翻译人才的需求,不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越来越高。例如福建一家出版社到国外开展销会时把“可供合作出版书目”译为:CatalogueoftheBooksforCoopera-tion。据说后来无人找他们合作,也许与翻译错误有很大关系。近些年海外媒介出现一些“中国速度”、“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名词,使得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对中国产生浓厚的兴趣,近而来到中国了解中国。然而因翻译却闹出一些啼笑皆非的笑话:一位美国游客在一个地方看到把“三姐妹山”译为“MountThreeSisters”,觉得好笑,因为mount可作为动词,在美国俚语中有tohavesexualintercourse的意思,恰好宾语又是threesisters。因此应该为Three-sisterMountain为妥。因此,社会对外语教育给予更大的期待,希望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国际化、应用型的翻译人才,促进对外经济合作、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同时成功达到“为中国与世界对话”,展现中华民族的强大与魅力。另外,听、说、读、写、译是相互贯通,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欲“听懂”需要在头脑里有“译”的思维和意识,“听懂”就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欲“说明白”也许要把母语思维,文化内涵转换成受话者能接受理解的语言和文化,所以,实用的翻译能力与时下受宠的听说能力不但不冲突,还是提高听说能力必不可少的部分。在翻译领域中,交际能力亦即翻译能力。

3提出对翻译教学的建议

3.1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翻译理论、翻译技巧和方法

但必须让学生明白,不管采用何种方法,使用何种技巧,翻译时应遵循一条原则---必须符合原意。为了使学生在将来工作中具备基本的沟通交流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文体的译法,包括调查报告、新闻、合同、通知和启事及各类信函。另外社会急需既懂专业又懂英语的人才,所以还要培养学生科技文章的译法,要求勤查专业词典,切忌不懂装懂,做到科学准确严谨。

3.2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语言教学观认为,行为致使对外界刺激的习惯性的表面反映

是一种单纯的由心理机制支配的行为,而人的语言行为是通过他的内在认识和情感力量而发生的行为,言语不是简单空洞的符号,而是在特定场景中表达情感的方式[1]。所以要使翻译做到“传情,传意”在教学中应将学生带入交际环境。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教学过程必须交际化。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师的教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翻译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制定教学目标,组织课堂活动。教师根据翻译的目的给学生提供交际场景,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进行语际转换,安排模仿练习,互译练习,情景活动等,训练翻译思维,提高翻译意识。

4提高英语翻译教学的策略

4.1提升英语翻译教学的比重

针对目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各个高校都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翻译教学与“听说读写”的教学联合并重。并且还要适当的课堂上的翻译教学,提升翻译教学在整个教学任务中的比重。翻译应该和听、说和课文学习一样在课堂上有相对一定的时间安排。其次,教材应该系统性的增加翻译基本理念和方法的技巧,例如,翻译的原则,(不拘泥于严复的“信、达、雅”之说)、翻译的方法(例如增减词,词类转换,选择词义等)、翻译的技巧(例如重构,修润,转换等)、翻译的忌讳(例如“字译字,句译句”)等。然而大学英语教师也应该自觉的给课堂更多的引进一些翻译只是的了解和练习。

4.2适当的结合翻译教学以及交际法的教学

目前的英语交际教学主要强调的是“口语教学”十分的正确,但是这并不是说传统的翻译教学已经没有作用。相反的,适当的使用翻译法可以有效的帮助教学。已经有专家在广泛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学生的母语基础在他的英语学习中可以是助力,也可带来阻力。如果能充分利用他的母语基础,化阻力为助力,就能切实减少他的学习英语的困难”的结论。在大学英语课堂中,讲解课文中的一些长句、难句时,教师可以把翻译练习与阅读理解相结合,并同时告诉学生一些相应的翻译知识,例如如何进行选词用字、改变词类、调整词序、增词减字、省略重复等等。再辅以相应的练习,加以复习概括。在翻译时,学生也很难将其正确完成。主要问题是:(1)对状语的位置排列不当;(2)非限定性定语从句使用不够灵活;(3)“invoke”“root”翻译不准确,不知道用增减变字法。学生会翻译为:“约翰纳什西弗吉尼亚的根被知道他的人所证明,在普林斯顿,或在麻省理工学院,那儿他在50年代教过一段时间的书,来解释他的不谙世故”。老师可以给出正确翻译““在普林斯顿,或在约翰纳什50年代教过一段时间书的麻省理工学院,知道他的人常常用他出身的背景来解释他的不谙世故”。点出句子里灵活翻译非限定性定语从句(或在约翰纳什50年代教过一段时间书的麻省理工学院)和减词变字(出身的背景)之处。如此经常在讲解阅读理解时,结合解释翻译技巧与训练,再配以一定练习巩固,定能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4.3加强翻译练习,培养翻译技巧

翻译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翻译技巧的训练上,在翻译课上究竟应该偏重理论还是应该偏重技巧,这在翻译教学中一直是个倍受争议的问题。笔者认为对多数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学习翻译的目的并非要成为专业的翻译家,因此翻译教学中似乎并不必要对其有很高的理论要求。在学生踏上不同的工作岗位之后,英汉或汉英翻译也只是一项辅助工作的技能而已,所以翻译教学的重点应该是要教会他们如何尽量快速、准确的翻译。况且现在的学生一般没有系统的学习过翻译理论和技巧,都只具有初步的翻译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讲是感性知识的积累,还未上升到理性。对于这些处于感性阶段的学生,应从技巧出发,进行一定的翻译实践之后再上升到理论高度。若是上来就讲一大通翻译理论,学生似乎很难接受,只有在一定的实践之后,他们才能够更好的理解理论。因此笔者认为,翻译理论的讲解应根据学生状况,稍加介绍,能初步启发学生对翻译这门学科的认识即可,而整个翻译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翻译技巧的训练上。至于翻译技巧的重要性,香港翻译家黄邦杰老先生曾举过这样的例子。有这么一句话:“Shelikedtobewithhimbetterthanwithothers.”有人将之翻译为:(1)“她欢喜和他在一起,并不那样欢喜和别人在一起。”(2)“她欢喜和他在一起,胜过和别人在一起。(3)“和他在一起,比和别人在一起,是她更加欢喜的。”但其本人也认为这些“不是明白易懂的中国话”。黄老先生认为译者可以把重点放在考虑汉语比较句型的习惯用法上如:“甲比乙(更)聪明、(更)高、(更)好看、(更)有办法……”;其次,可以在like一词下功夫,即翻译技巧中的“炼词”。这样这句话就可能这样翻译:(1)她觉得跟他比跟别人在一起更开心。(2)她觉得跟他在一起比跟谁都开心。(3)她觉得跟他在一起最开心。可见掌握了翻译技巧之后,翻译的路子有多么宽广[2]!同时,翻译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教师在讲解了一定的技巧之后必须给学生做大量的有针对性、实用性的练习,让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这些技巧的认识,熟练对这些技巧的运用,从而才能真正达到提高翻译能力的目的。

翻译文学论文范文3

摘要又称概要、内容提要。摘要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全世界公开发表的科技论文,不管用何种文字写成,都必须附有一篇短小精悍的英文摘要。[2]”在我国,大部分的学术期刊要求作者在递交论文时附上相对应的英文摘要和英文关键词。随着我国学界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学术论文进入SCI、SSCI和A&HCI等国际公认的“引文索引系统”不再只是个别顶尖学者的学术目标,各学术期刊也渐次展开了使其刊物被三大国际引文体系认可的努力,越来越多的医学科技期刊也把随附英文摘要列为来稿的必要条件之一。但当前国内医学科技期刊英文摘要的写作质量不尽如人意,因而严重影响了信息的传递及交流。本文分析了医学论文英文摘要写作在英文标题、时态、语态以及数字和缩略语方面常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以期对提高广大医务工作者英文摘要写作水平、提高医学期刊质量有所帮助。

1医学论文英文摘要写作格式

医学论文摘要的格式目前主要采用结构式摘要(struc-turedabstract),它是由加拿大McMaster大学临床流行病学家和生物统计学教授Haynes博士于1990年4月首先提出的[3]。国际《生物医学期刊投稿的统一要求》(温哥华格式)规定采用四层次结构式摘要,包括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和结论(conclusions)4个部分。结构式英文摘要字数约为150~200个实词。我国大多数医学期刊都采用了4段式结构式摘要。四层次结构式摘要具体包括的内容如下。目的:简要说明研究的目的,表明研究的范围、内容和重要性,常常涵盖文章的标题内容。方法:简要说明研究课题的设计思路,使用何种材料和方法,并介绍处置方法及主要结果的测定方法,如何对照分组,如何处理数据等。结果:简要介绍研究的主要结果和数据,有何新发现,说明其价值及局限。此外,还要给出结果的置信值,统计学显著性检验的确切值。结论:简要对以上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或讨论,并进行总结,给出符合科学规律的结论,说明其理论价值,是否可以推荐、推广或需进一步研究[4]。

2医学论文英语摘要写作的问题及对策

2.1论文标题问题及对策

论文标题是论文内容的缩影,要求简明扼要,明确反映主题,便于检索。一般来说,医学科技论文的标题通常以名词或名词短语的形式出现,少数标题使用句子的形式。我国医学科技期刊英文标题的主要问题是:首字母大小写混乱、标题过长。英文标题的书写形式主要有三种:1)每一个字母都大写。2)除第一个单词的首字母大写外,其余均小写。3)除虚词(包括冠词、连接词、介词),每个词的首字母都大写。当标题中间有破折号或者冒号时,其后面的冠词、介词通常也要大写。医学论文标题中医学术语多往往较长,但一般不超过16个单词,所以应注意省略不必要的词语。在论文标题中,定冠词(the)和不定冠词(a,an)一般可以省略,但固定短语如afew中的a不可省略。汉语论文标题中经常出现一些表示谦虚或者用以引起陈述的“套语”,如“试论……”、“探讨……”、“关于……研究”、“……观察”等标题。这些词语对于研究性的学术论文来说无任何学术意义,只是一些赘语,所以在翻译成英文时可以将其省略。但是,如果“研究”、“观察”等词带有限定成分时,则不宜省略,如“……的回顾研究”(Retrospec-tiveStudyon…)。试举一例说明正确标题的写法。例1.StudyOnTheEffectsOfBerberineOnPatientsWithIrritableBowelSyn-drome宜省略StudyOnThe且介词小写,应改为EffectsofBerberineonPatientswithIrritableBowelSyndrome(盐酸小蘖碱治疗肠易激综合症的临床应用)。

2.2英文摘要时态问题及对策

由于汉语中没有时态,因此时态是大多数中国作者遇到的一个大难题,以至于不知何时用何种时态。有的全文从头到尾只用一种时态,或者几种时态杂乱交错,给人不知所云的错觉。结构式摘要主要采用三种时态: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和完成时。Objective(目的)部分,在叙述该文的写作目的时使用一般现在时;表示试验或研究目的时使用一般过去时。现在常常用不定式短语进行表达,如“tostudy…”。Methods(方法)部分,因为都是过去做的事情,故采用一般过去时。Results(结果)部分,也都是过去得出的结果,也应用一般过去式表达。Conclusion(结论)部分,是作者对所的结果的评语,乃写作时作者所持观点,文章得出的结论是科学的、客观的,所以谓语应该用一般现在时表达。完成时态较少使用,一般用来介绍该领域的背景情况,如他人已取得的成果,做过的试验,得出的结果,对现在或过去造成了影响。当然,使用何种时态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原文中所要表达的意思来最后确定。近年来的趋势是更多地运用一般现在时,国外学者一般现在时的运用比例要大大高于中国学者。例2.CONCLUSION:Thefindingssuggestanassocia-tionbetweensuboptimalcareandcerebralpalsy,butthisseemstohaveroleinonlyasmallproportionofallcasesofcerebralpalsy.此例结论中的句子用一般现在时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和认识。

2.3英文摘要的人称和语态问题及对策

被动语态的使用是科技文体追求叙述的客观性和规范性一个重要手段。国外语言学家曾统计,在科技英语里,全部限定动词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用被动语态。其原因是被动语态将所要讨论的对象放在主语的突出地位,因而更能突出所要论证及说明的主旨而且,被动结构也往往比主动结构更加经济、紧凑。国内科技期刊英文摘要中也以被动语态居多,尤其是国内医学论文的英文摘要,被动语态的运用更是占据主流,甚至出现了被动语态滥用的现象。我国颁布的国家标准《GB6447-86文摘编写规则》也要求用第三人称,不可以用第一人称,汉语的无人称句译为英文就往往选用被动语态表达。然而,被动语态的文风在国外科学写作界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被摒弃[5],国外医学论文越来越多地采用主动语态,主语多用第一人称复数“we”,这是因为主动语态在结构上更简练,表达更为直接有力。因此,为了简洁、清楚地表达研究成果,在论文摘要的撰写中不应该回避使用第一人称和主动语态。例3.Weenrolled150patientswithinfectiousmononu-cleosisduringtheacuteillness.本句使用了第一人称复数“we”和主动语态,不但表达简洁、清楚,而且还可以避免实用被动语态造成的句子“头重脚轻”的问题。例4.SUBJECTSANDMETHODS:Weanalyzeddatafromaprospectivecohortstudythatcaptureddetailedclinicalinformationandlongitudinaloutcomesforallpatientswhoun-derwentcardiaccatheterizationinAlberta,Canada.Westudied11,468patients,1959(17%)ofwhomhaddiabetes.(WilliamA.Ghali,etal,2000)本例摘自《美国医学杂志》,对象和方法的叙述中都用了第一人称复数we和主动语态。国外期刊中有诸多这样的例子,在此不再赘述。#p#分页标题#e#

2.4数字和缩略语问题及对策

翻译文学论文范文4

1.图

2.图应主题明确,具有直观、简明、方便阅读理解的功能。表和图不宜同时用来说明同一事物。如果强调事物的改善变化趋势,宜用统计图;如果强调准确程度宜用统计表。

3.图序、图题置于图的下方。图例可置于图下或图内空白处。图序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只有一幅图时仍应标注“图1”。

4.曲线图大小、比例应适中,线条均匀,主辅线分明,高度与宽度之比一般以5∶7左右为宜。纵、横标目的量和单位符号应齐全,置于纵、横坐标轴的外侧或下面居中排列。纵坐标标目须自下而上,横坐标标目须自左至右。图中文字缩放后大小以六号与新五号为宜,力求全卷统一。纵轴和横轴原点的进点不从“0”开始时,应在标示有效起点数字前断开轴线。

翻译文学论文范文5

目前,许多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都过多的关注“听、说、读、写”四方面,忽视了重要的“译”这方面。教师过多关注对语法词汇句型等知识的传授,但是对翻译的目的,翻译作品所处的情景等讲解甚少。此外,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不是在已有基础上主动构建知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因此,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并未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学生费时过多,而翻译出的作品却差强人意,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所面临的问题逐渐凸显。

1.1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并未给予足够重视

虽然“听”“说”“读”“写”“译”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具有同等地位,但目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只注重培养前四种语言技能,比如为使学生掌握某种句型或固定搭配而设计的句子翻译。这种翻译教学只是一种语言训练方式,其实只是一种教学翻译。在教师和学生心目中的翻译只是一种语码转换,认为只要具备语法知识和词汇量就能进行各种翻译活动,对翻译教学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1.2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翻译基础知识传授的重要性。教师首先讲解翻译技巧,然后分派任务给学生,最后,师生一起核对参考译文。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导致学生只会一些语法知识和翻译技巧,却不能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另外,传统翻译教学模式下学生间没有合作和交流,师生间没有互动,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样就很难培养出适应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2建构主义理论概述

建构主义理论源于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认知规律的研究。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主动建构活动的结果,是以自己原有的知识来主动进行知识的建构。知识的建构受时间、空间和环境的影响,学习过程以经历情景的形式为标志。学习过程不是被动地接受,而应积极地建构。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传授知识和灌输知识,而是组织、指导并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也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而是知识意义建构的主体。学生应积极主动的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构自己的新知识,从而自主地建构认知结构。此外,建构主义强调情景地重要作用。认为情景的创设,对课堂教学非常重要。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围绕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景开始,教师课堂教学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有利于学生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个中心,从而达到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的目的。因此,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翻译情景,学生在此情景下,通过互助合作,充分利用现有的学习资源及环境,实现对语言的灵活运用。

3建构主义理论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

3.1注重翻译理论教学

当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主要关注翻译技巧的讲解,很少讲到翻译理论。而非英语专业学生对翻译理论的认知不够,在进行翻译活动时,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因此,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应把翻译理论尤其是建构主义理论引入到教学活动中。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语言学习是学生为达到某一目标而进行的交际活动的过程,是一种语言实践。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在翻译教学活动中,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其中,通过互相交流与协作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由此可见,建构主义理论使师生从理论的高度重新审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3.2转变传统教学模式

教师的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而学习效果关键又在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只有学习者明确了学习目标,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获得对知识的建构。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讲解和评价为主,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是根据已有的知识体系对新的信息进行建构,形成自己的理解。在翻译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建构知识体系的主体,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建构知识,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沟通,从而得出高质量的翻译作品。因此,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教学活动中,学生具有较大的自主学习和思考空间,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作为翻译活动的组织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帮助和指导,通过创设不同的翻译情境,使学生在实践中根据自己对所学知识的建构进行翻译活动,最终,通过师生间以及学生间的交流合作达到良好的翻译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3.3应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技术

现在,多媒体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大学英语读写和听说课程的教学中,同样,也应被应用到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就是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果教师能够把一些素材配上图片编制成翻译教学数据库,那么在翻译教学活动中,必定会调动非英语专业学生对翻译的兴趣,使传统的枯燥乏味的课堂变的生动有趣,极大的丰富翻译教学的课堂内容。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的寻找素材进行翻译活动,遇到问题可以去数据库或者其他语料库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而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翻译人才。

4结语

翻译文学论文范文6

 

许渊冲在近七十年的文学翻译生涯中,尤其在中国古典诗词译英、法实践中,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创新,有许多闪光的示范性的创新译例。“无论就翻译实践,还是就翻译理论而言,许先生都有很高的成就,他先后译了几十部书,把英、法的许多文学名著介绍给中国读者,又把中国文化的精萃《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还有诗词等译成英文、法文,有的还被收入外国文学经典丛书,这在国内是第一人,为中国文化登上世界文坛宝座开辟了道路。关于翻译实践,拿钱钟书先生的话说‘足下译著兼诗词两体制,英法两语种,如十八般武艺之双枪将,左右开弓手矣!’”①本文仅从理论创新、创新译例两方面展开讨论。   一、理论创新   许渊冲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翻译理论上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新形势下更新翻译的标准   许渊冲认为,严复早在1898年提出的被后人奉为翻译标准的“信、达、雅”,今天已经不适合了。“严复生活在使用文言文的时代,所以文要古雅;到了使用白话文的今天,‘雅’就不能再局限于古雅的原义,而应该是指注意修辞的意思了”[1]35。   他认为“雅”不再指古雅,而是指优雅或优美。“根据我自己的翻译实践,我认为严复的‘信、达、雅’到了今天,可以理解为‘忠实于原文内容,通顺的译文形式,发挥译文的语言优势。’”[2]23“在我看来,‘信、达、雅’三字经可以理解为‘信、达、优’。优就是发挥译语优势,就是用译语最好的表达方式,用富有意美、音美、形美的词语,换句话说,‘优’就是‘美’”[2]前言。早在1981年许渊冲就提出“忠实于原文的内容,通顺的译文形式,发扬译语的优势,可以当做文学翻译的标准。”并说“译者越能发挥译文的语言优势,越能优化译语的表达方式,译作就越好”[3]137。他认为“信”是翻译的本体论(What?)“达”是方法论(How?),“雅”或“优”是目的论(Why?)[2]231。   (二)摒弃对等论,提出优化论   许渊冲说:“由于西方文字多是形合文字,90%以上可以对等,所以西方翻译理论家提出了对等论(或等值论,等效论..),但中文是意合文字,只有大约40%的中文可以合西方文字对等,”“所以应该发挥译语的优势,也就是用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这也可以简作‘优化论’”。   “对等论重真(或似,或忠实);优化论重美(文学语言)”[3]5。他又说“高健在《外国语》总第90期说得好:‘等价等效说比较更适合与以资料为主的科技翻译,而不太适合于语言本身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文学翻译,换句话说,它更适合于整个翻译阶段中较低层次的翻译,而不太适合于较高层次的翻译。’”   (三)用韵体译诗,提出译诗的“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形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   “三美论”是说译诗意思要和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如长短、对仗等)。许渊冲说:“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意美’,其次是‘音美’,再其次是‘形美’。换句话说,押韵的‘音美’和整齐的‘形美’是必要的条件,而‘意美’却既是必需条件,又是充分条件。因此,在翻译唐诗的时候,我要用‘深化’、‘等化’、‘浅化’的译法,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用‘双声’、‘押韵’、‘抑扬’的方法来传达原诗的‘音美’;用英诗格律来传达原诗的‘形美’”[3]131。(基本上用一轻一重的抑扬格,把五言译成八个音节,七言译成十二个音节)在译诗“三美论”的基础上,许渊冲又提出了《译诗八论》——(1)译者一也:翻译时译文和原文矛盾的统一(理想);(2)译者依也:文学翻译要依其精而异其粗(常道);(3)译者异也:文学翻译可以创新立异(变道);(4)译者易也:翻译要换易语言形式(方法论);(5)译者艺也:文学翻译是艺术,不是科学(认识论);(6)译者怡也:文学翻译要能怡性悦情(目的论);(7)译者意也:翻译要传情达意(8)译者益也:翻译要能开卷有益。这样就把作为文学翻译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诗歌翻译理论更加系统和全面了。   (四)用简单的公式诠释科学与艺术、译词与译味、真与美的关系   许渊冲指出,“科学研究1+1=2;3-2=1,所以西方科学派提出‘对等’、‘等值’、‘等效’、形似直译的理论。艺术研究1+1>2、3-2>1;因为意大于言,所以中国艺术学派提出意译和神似,发挥译语优势的理论,也就是说,译者可以译出原文内容所有,原文形式所无的词语。因此,文学翻译的公式是1+1>2”[1]28。他在《追忆逝水年华》中文本里说:“科学研究的是‘真’,艺术研究的是‘美’。   科学研究的是‘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之理;艺术研究的是‘有之不必然,无之不必不然’之艺。”在英文本中又说过:“中国诗词往往意在言外,英诗却是言尽意穷。”他并且以“春蚕到死丝方尽”为例说:“如只表示春蚕到死才不吐丝,那是1+1=2,如还表示相思到死才罢,那就是1+1=3;如再表示写诗要写到死(做事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更是1+1=4了”[1]29。许渊冲还针对“译诗是得不偿失、甚至是有失无得”论调,用图解的方式和大量译例,说明再创论和以创补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p#分页标题#e#   (五)提出再创论和以创补失论   郭沫若说,文学翻译与“创作无以异”,“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超过创作”,许渊冲据此提出“创造性的翻译”,他说“在我看来,翻译要使读者愉快,得到美的享受,犹如原作者在用译语写作,这就是再创作”[2]234。“只有用再创的方法才能解决真与美的矛盾”[3]21。他在评论Pound的翻译的《落叶哀蝉曲》把汉武帝的宠妃的阴魂比作一片依恋门槛的湿树叶(Awetleavethatclingstothethreshold)时认为,该译文“发挥了本国语的优势,为求美,甚至不妨失真,这种译法解释了求真和求美的矛盾,甚至打破了创作和翻译的界限,可以说是一种创造性的翻译。不过,这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译作应该是好的文学作品,丰富了译语的文学”[2]258。“至于翻译创作的共性,我曾把创作和翻译都比作绘画,创新以现实为模特,翻译不能只以原作为模特,而要以原作所写的现实为模特”[1]437。“语言学派译论只谈‘不逾矩’,却不谈‘从心所欲’,这就抹杀了文学翻译的创造性”[1]438。   许渊冲还说:“创造性的翻译并不是绝对自由,它创造的应该是原文深层内容所有、原文表层形式所无的东西”[2]7。许渊冲在谈到“情韵义”时指出,因为中国诗词的词语富有情韵美,而西方对等的词语只能译出这些词语“本身原来的意义”,无法译出“诗化的各种情感和韵味”,所以只有用再创的方法才能解决真和美的矛盾[3]21。在另一篇文章他又说:“在我看来,译诗是有得有失的,如果得不偿失,那就应该以创补失”[3]14。   (六)主张文学翻译应创造美,提出以“美”为核心的文学翻译理论   许渊冲曾经批评有些作品“求真不足,求美有余”,但是在更多情况下,则是责备译文中过分强调忠实于原文,而没有发挥译语本身的优势。因而译得不美。他说“从宏观看来,‘美’与‘真’是统一的,所以英国诗人济慈说:美就是真,真就是美。应用到文学翻译上,翻译的作品一般说来是美的,把美的作品译得不美,那是最不忠实最失真的[1]441。又在《钱钟书研究》中说“诗是本体,译是方法。诗要求美,译要求真;如果把美的诗译得不美,那不能算是存真;而应该在不失真的条件下尽可能传达原诗的美”[1]386。“如果他因为求美而失真,那和我的观点不同,我要求在不失真的情况下求美”[1]441。他又说“‘真’是文学翻译的必需条件,是个对错问题,不真就不对,真却不一定好,所以只是一个低标准;‘美’是文学翻译的充分条件,是个好坏问题,不美的译文不一定算错,但美的译文却是更好的译文,所以是高标准。一般说来,文学作品应该是美的,如把美的文学作品译得不美,那也不能算是忠实,不能算真,所以似而不美的译文不能算是文学翻译,更不能算是翻译文学。换句话说,文学翻译如只求真,那说明译者还在必然王国奋斗挣扎,以求生存;文学翻译求美,则说明译者已经超越必然王国,在自由王国中得心应手,寻求享受”[3]5。在谈到典故如何翻译时,他说:“文化中的典故最难,如果直译,即使能够存真,也往往不能存美;如果意译,即使能够存美,又往往难免失真。存真的译文可以使读者‘知之’,存美的译文可以使读者‘好之’,只有既不失真,又能存美的译文,才能使人‘乐之’。诗词翻译应该在尽可能少失真的前提下,尽可能多保存原诗的美。   存真的翻译可以介绍外国的文化,存美的翻译才能使外国的文化归化为本国文化”[3]129。许渊冲指出:“对于文学作品说来,‘美’的倾向甚至比‘真’的倾向还更重要。因为文学作品是写人的,一定要写得动人,写得能打动人心,但是如果只写得真实,并不一定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3]287。   (七)提出“深化、等化、浅化”的方法论   许渊冲说“翻译可以算是‘化学’。化就是原作者用译语的写作。文学翻译是化原文为译语的艺术,是化原文之美为译文之美的艺术。用的方法,我看主要是等化、浅化、深化三种。”他认为,浅化就是避短,深化却是扬长,等化也可以说是半扬长半避短,最好的译文要能深化,其次要求等化,即使是浅化,也要求浅化得更可能深一点。“三化”是文学翻译的方法论,所谓“深化”,包括特殊化、具体化、加词、一分为二等等译法;所谓“浅化”,包括一般化、抽象化、减词、合二为一等等译法;所谓“等化”,包括灵活对待、词性转换、正说、反说、主动被动译法。按照许渊冲的解释,透过原文的表层形式,进入原文的深层内容,就是“深化”的译法;把深奥难懂的原文化为浅显易懂的译法,就是“浅化”的译法。   (八)发挥译语优势论   许渊冲认为“两种文字有时可以对等,那是均势;如果不等,那时一种文学就有优势或强势,另一种文学却处在劣势或弱势的地位。”中文的优势就是精炼含蓄,英文的优势就是精确严密。因此在翻译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发挥译语的优势,改变劣势,争取均势。换句话说,中英互译时,一定要扬译语之长,避译语之短。它同“竞赛论”一道突破了翻译“以信为本”的传统观念,标举译者的创新意识[4]。   (九)把其他学科领域的最新成就应用到文学   翻译理论上,提出了翻译的超导论、化学论、克隆论等许渊冲指出,超导论(theoryofsuperconductivity)在翻译学上,译文传达的信息和情感没有损失,甚至超过原文,也是超导。超导论是译文可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理论根据。化学论:文学翻译是把一个国家创造的美转化为另一个国家的美,甚至是全球美的艺术。译著应该是原作者用译语的创作。#p#分页标题#e#   化学变化之后可以产生新的品种,翻译之后也可产生新的作品,这可以称作再创论的根据之一。克隆论(CloningTheory):在文学翻译中,把一种语文的优质基因移植到另一种语文或同一种语文中去,使它优化,也就是克隆论[1]466-467。   许渊冲“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的“翻译十论”,既指出了翻译的目的,也提出了翻译的方法。他指出,翻译是一门艺术,是两种语言和文化的竞赛,用“化”(深化、等化、浅化)和“创”(再创论和以创补失论)的手段,发挥译语的优势,扭转劣势,争取均势,译出重神似而不重形似的意美、音美、形美的诗文,让读者知之,好之,乐之。许渊冲所倡导的中国文学翻译理论是解决拥有十多亿读者的中文和近十亿读者的英文互译的理论,因此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重要、最先进的文学翻译理论。   这个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超导论、克隆论等),强烈的中国特色(从孔夫子到钱钟书),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包容性(奈达、柯勒律治及西方“等值论”),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实用性。其核心就是“优”(发挥译语优势)或“美”(意美、音美、形美)。许渊冲曾经说过,“信、达、雅”重点是“雅”,“雅”的提出标志着中国文艺学译论的开端,而“雅”即“优”,即“美”。我在《文学翻译应创造美-评许渊冲诗歌翻译的理论和实践》一文中说过“他的文学翻译理论拨正了中国文学翻译的方向,他的大量译作成为这种理论身体力行的典范。”许渊冲以“美”为核心的文学译论可以概括为四点:(1)科学派重“真”,艺术派重“美”;(2)求“真”是低标准,求“美”是高标准;(3)把美的作品译得不美,不能算是真;(4)从宏观上看,真和美是统一的。   二、翻译创新实践   许渊冲坚持理论产生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并受实践检验的观点,从22岁翻译英国桂冠诗人德莱顿的诗剧《一切为了爱情》起,在文学翻译的广袤大地笔耕不辍,译诗不止,在翻译的实践中,提出和提升文学翻译理论,又通过翻译实践检验自己的理论并逐步使之趋于完善,产生许多闪光的示范性的创新译例。   (一)译出“空间结构”,使两种语言和文化实现统一   下面选用李清照《声声慢》的部分译文,并与许渊冲的译文作一比较,从中可以体会出中英两种语言的千差万别以及翻译时译出“空间结构”(即诗的每一行之间的微妙关系)的重要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从表面上看,译文形式与原文内容“统一”了,实际上,相差十万八千里:原文“寻寻觅觅”的主语是词人自己,这里译成祈使句,意思是:你去寻吧,你去找吧。既不忠实,也不通顺,只有一些孤零零的单词的堆砌,看不出他们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原词押韵多用急促的词“觅”“戚”等,译文用的也是短[i]韵:it,fit;drift,swift.“miss”同“觅”,“cheer”同“戚”之音相近。译文得抑扬格的音步,做到了音美;重复了“I”“what”“so”“cup”,传达一点原诗的形美;更突出的是行与行之间的内在联系即“空间结构”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来,做到了意美。汉译英不得不考虑译语的特点,这个译例值得我们学习参考。   再看马致远《天净沙》的原文和两种译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第一种看起来简练,实际上只是一堆名词的罗列,没有译出其中的内在联系。许译译出了它的空间结构,写出了乌鸦绕树觅枝之景,转达了游子思乡之情。   (二)发挥译语优势   《为女民兵题照》“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三)以创补失   这种“以创补失”的译例俯拾皆是,先看看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二字未译出,这是“失”,但用“哀悼逝者那天”来解释,通俗易懂,这是“得”。第二句“断魂”没有译出来,译为“心碎”,但在第三句用“借酒浇愁”之辞来补第二句“断魂”之意,这叫创,以创补了失。   他译李清照的《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不肯过江东”一句没有译出来这是失,却说是项羽在他的士卒为他流血牺牲之后,无脸见江东父老,不肯苟且偷生。这就是得,以创补了失。再以刘禹锡的《竹枝词》为例,原词和许渊冲的英译如下: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最后两句的中文“晴”和“情”是双关语。译成英文让英美读者看懂并非易事。许先生用“asas”结构把两个意思连接起来,虽然钱钟书先生戏称为belleindele(法文,意为不忠实的美人)但平心而论,许译基本上传达了原文的内涵,而且照顾到音韵美,已经令人叹为观止,这是再创的译例。   (四)译出“三美”   辛弃疾的词《卜算子》:“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   用齿舌相依的形象,说明东西文化应该刚柔互补。#p#分页标题#e#   陆游《钗头凤》第一节:“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五)等化、浅化、深化   “三化”源于钱钟书的“化境”说,是许渊冲独创的文学翻译方法论,也是一种意译的方法,目的是要扭转劣势,争取均势,发挥优势,最后让读者“知之,好之,乐之”。他认为,“增删更易”译者可以有变通的自由,变通也就是等化、浅化、深化。   1984年,中国翻译公司出版了他的《翻译的艺术》。同年,许译《唐诗一百五十首》出版。1992年提出“译诗八论”“文学翻译十论”。许渊冲用英法语译中国古诗三千余首,其中《楚辞》墨尔本大学美国学者说:当称英美文学高峰。《西厢记》英国智慧女神出版社说:可和莎士比亚比美。法文译著《中国古诗三百首》,诺贝尔文学奖评委说:是伟大的中国传统文字的样本。许渊冲有一个心愿,就是要弘扬中华文化,为国争光。他说:“现在,世界上有十多亿人用中文,也约有十亿人用英文,因此,中文和英文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两种文字。如果能够建立中英互译的理论体系,开创中国学派的翻译理论,那对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应该是个重大的贡献”[2]100。

翻译文学论文范文7

1.1无论教师方面还是学生方面,对于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的重视程度都不够。

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师过于重视听说教学和阅读、写作教学,而翻译教学往往被一带而过,仅限于让学生记记笔记、留作业、对答案。由于主观不够重视,大学英语教师往往忽略了自身翻译水平的提高,教学过程中往往照本宣科,没有创新,不但不能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翻译知识,连常用的翻译技巧和方法也不介绍。而学生英语学习的大部分时间用来记单词、练听说、做阅读理解训练、写作文,受教师不重视翻译教学的影响,对于最头疼的翻译任务,学生也就顺势放弃了热情和积极性,翻译水平停滞不前。另一方面,大部分英语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也没有突出翻译的重要地位,翻译的练习相对较少,一般在每个单元的课后练习中出现五个英译汉、五个汉译英句子,而这些句子练习也仅仅是变向的造句,目的在于运用和练习课文中出现的词汇、短语、句型。另外,在各类考试中,从学生的期末考试到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翻译所占的比重与听说读写板块比,所占的比重都相对较低。

1.2学生的翻译基础参差不齐,普遍水平较低。

这个基础,不单单指英语基础,也包括母语基础。这种情况主要体现在英译汉的结果是汉字的堆砌,词不达意,即便明白英语的意思,也很难用恰当的母语表达出来。而汉译英的结果体现出母语习惯的严重影响,单词罗列,中国式英语尽现,所以很难把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完整、准确地表达出来。加上语法、词汇量、理解能力的限制,翻译成为学生最头疼的学习任务。从老师方面来看,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没有完全摆脱“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偏重翻译理论的灌输,学生没有足够时间在翻译方面进行大量练习。而且大学英语教师往往侧重于英语方面的训练,忽略了母语水平的提高,这也成为制约学生翻译能力提高的因素。

2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方面的几点建议

2.1加强大学英语教师对于翻译教学的重视程度。

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思想,正确理解翻译教学的地位和意义,将全面体现英语综合能力的翻译教学放在其应有的位置上,在课堂教学、课后作业、考试等方面突出翻译的重要作用,同时向学生强调翻译的重要性,引起学生思想上的重视,促使学生有意识地培养翻译能力。

2.2教师要更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高翻译教学的效果。

在听说读写的教学中,适当穿插翻译教学,讲授翻译的规则、要求和常用方法、技巧,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在听力、口语、阅读、写作中注意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另外翻译是一项实践活动,必须倾注一定的时间和完成大量的练习才能有所收获。大学英语教学学时少,课堂规模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完全实现,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布置一定的翻译作业和练习,利用课余时间多多练习与揣摩中英文中经典的成语、习语、谚语、古文、诗词等,并且将这些经典运用于翻译活动,同时注意积累,假以时日,方可达到最终信手拈来的效果。

2.3值得特别强调的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翻译教学应该注重中西方文化差异以及中、英文的语言差异。

翻译文学论文范文8

1.基础的重要性。

许多大学生或外语学习者学了好多年的语言之后,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能够很好地理解文章在新闻、文章、小说里大致说了一个什么意思,但当被要求当场口述,或者用自己的话说出自己的某些想法,或者进行概述的时候,很多人往往就“怂”了,不自信、或者词不达意的现象时而发生。有很多人通过每天清晨大声朗读英文单词试图达到一个提高英语成绩或者提高英语口语的目的,这样做其实是有一定弊端的。因为许多人在进行这项活动之前,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基础并没有打好,比如知道这个单词是什么意思,但是自己实际使用便自动忽略了它的用法。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之中,注重基础单词、基础语法的使用和翻译练习,即便学生自认为自己烂熟于心,令其流利地张口说出这些英语来,才是他们真正学好、学会的时候。

2.母语同英语学习的平衡性。

背诵词组,模仿着去写出所谓的很高明、很外国化的句子,当自己被要求把所读到的内容翻译给别人的时候,却只能翻译出一些特别白话,十分没有美感的句子。让人大跌眼镜,并对于此人的英语水平也会相应的不那么好看。这是由于很多外语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忽略了对于母语的夯实,误以为我们在一个汉语的环境里,对于汉语的使用不存在任何问题,然而这样想是十分肤浅的。对于一门外语的学习,我们的外语水平不会,也将永远不会赶超于我们自身的母语水平。因此若想学好一门外语,提高自身的母语语言素质是极为重要的。并且只有这样,结合着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连接,才能够促进学生语言上的一个质的飞越。否则在学生的学习中,只有机械地背诵和重复,没有精神层面上的理解,一个人也无法学好任何一门语言。

3.理论与实践的同等重要性。

很多学生一听到理论与实践,首先想选择放弃的就是理论,因为理论往往给人一种枯燥无味的感觉。其实在外语的翻译学习中,简单的理论的介入,能够极大地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效率,给予学习者一个很好的方向,少走不少弯路。无论是什么基础的学生,教师应向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的翻译理论与技巧,并通过举例令其记住一些基本理论常识,以促进其翻译的学习,使其翻译实践更加有成效。教授学生翻译的理论,能够教给学生以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翻译作品或者看待外语学习,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大量的实例,结合学生自身的翻译练习,促进并确保学生能够在翻译过程中,从有意识地,到慢慢无意识地熟练运用翻译技巧,从而能从根本上促进外语学习者的学习成效和翻译水平。

4.实训的必要性与严肃性。

在笔者以往的经验中,学生最头疼、反而也是最喜欢的课是英语翻译,因为在那个时候,真正认真训练自己翻译学习的学生,是最受困扰的,他们在翻译的时候会面临着种种突然的、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词汇量的限制和句子的设置。对于那些对自己要求不高的学生,这类课程设置无疑就是一个很好地放松的阶段。很多学生趁机跟旁边的人聊天,玩手机,或者就用手机查一下网上是否有正确答案等。这种现象不光是对自己学习不负责,也是老师对翻译课堂纪律的严肃性不够重视而导致的。翻译是一个讲究实训,稳扎稳打才会有结果的学习活动。教师应当多设立翻译课,并给出具有实际意义的翻译素材,如说明书,小册子,公司简介等等。给予学生一定的模拟场景,令其通过口译和笔译多种方式,达到训练的目的。而并非沉闷的坐在教室里写翻译。这样做不仅不会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还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