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专业的实习报告范例6篇

翻译专业的实习报告

翻译专业的实习报告范文1

翻译工作是实现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渠道和桥梁”、“关键环节”、“重要工具和手段”、“不可或缺的桥梁纽带”……,中国文化对外翻译出版的历史、现状和效果如何?当前翻译事业面临什么困境?应从哪些方面改进、拓展和建构?上述热词和思考被带到2012年12月6日召开的全国翻译工作座谈会上,两百多位与会者共同探讨翻译活动和文化交流的复杂性,寻找跨文化传播的有效手段和路径。

本文由收集整理

责无旁贷

由中国外文局和中国翻译协会主办的“全国翻译工作座谈会暨中国翻译协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是我国建国以来召开的第二次全国性的翻译工作会议,也是翻译界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更好地推动翻译工作服务中外交流和中国文化走出去工作大局的一次重要会议。前国务委员、中国译协名誉会长唐家璇,副部长、中央外宣办主任王晨,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翻译协会会长李肇星,中国外文局局长周明伟出席大会并发表讲话。

唐家璇名誉会长指出,要准确地展示中国的真实形象,除了处理好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甚至外交上的一些因素外,翻译工作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因此,与时俱进地不断加强和提高翻译工作的质量和数量,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必然要求。他对在新时期进一步做好翻译工作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要从服务文化强国战略、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高度,更加重视和支持翻译工作;二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不断深化对翻译工作和翻译行业的科学认识和研究;三是翻译工作者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锐意进取,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王晨主任强调,这次座谈会是在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我国未来发展走向的背景下召开的。大会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对推动全国翻译工作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指出:要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战略高度,进一步认清翻译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翻译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批适应对外传播事业发展的高水平翻译人才;要发挥中国译协的优势和作用,形成信息资源共享、团结合作共进的工作机制。

李肇星会长表示,中国译协成立30年来,一直将推进翻译事业与改革开放、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紧密相连,组织引导翻译工作者承担起中外文化交流的责任,在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汇交融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新起点,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总结经验,克服和改进不足,更加广泛地团结全国翻译工作者,以更加开阔的思路和务实的措施推动中国翻译事业,更好地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更好地为中国人民和全人类的进步事业服务。

周明伟局长指出,翻译是中外交流的桥梁,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和吸收借鉴全人类文化文明成果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进一步促进翻译行业的健康发展,他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加强行业发展的规划,促进行业交流;二是深入学习了解外部世界,不断提高翻译水平,重视跨文化交流、跨文化再创作能力的培养;三是规范行业管理,实现科学发展。

伟大实践

本次座谈会了首批两部《中国翻译行业年度发展报告》。一个是《中国语言服务业发展报告》。这是中国翻译协会联合中国翻译行业发展战略研究院共同的,是建国以来中国翻译行业首次的权威行业报告,对于进一步加深对翻译行业基本规律、专业特点、发展趋势的认知和把握,科学有效地规划和组织相关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

另一个报告是《中国文化对外翻译出版发展报告》,由中国翻译协会联合北京外国语大学共同,是我国首部反映中国文化对外翻译出版事业历史轨迹和发展现状的专题报告。《报告》以中国的出版机构在1949-2009年间出版的各种外文图书书目为依据,对中国60年对外译介出版的总体情况和基本数据进行了梳理。这项研究从一个侧面反应了中国文化对外翻译的总体情况。

《报告》将中国文化对外翻译出版的发展轨迹分为两大历史时期,即1949—1979年的前30年和1980—2009年的后30年。研究结果显示,在前30年间,中国共用44种外国语言文字翻译出版了中国文化类图书9356种,其中毛泽东著作和政治、法律类文献的外译出版是主体,两项合计达到5754种,占总品种62%,而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译介只作为辅助内容进行对外翻译出版,这体现了前30年间中国对外译介的文化特征。在后30年里,各语种对外翻译出版图书9763种,其中最多的是历史、地理类图书,共计2426种,占25%(而在前30年,历史、地理类图书仅出版187种),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类图书仅为48种。

《报告》认为,新中国60年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迁深刻影响着中国对外翻译出版事业的发展进程。在指导思想上,对外文化翻译出版在前30年间基本上

以服务于国家政治外交、对外宣传的需要为主,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特征,而后30年的文化对外翻译,则随着国家改革开放,逐渐褪去文化政治时代特征,对外文化翻译恢复了文化中介与沟通桥梁的功能,在兼顾国家对外宣传的同时,步入专业化和产业化融合的多样化发展轨道。特别是近十年以来,在国家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的带动下,以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中华学术外译计划等国家主导的对外重大项目为牵引,中国的对外译介出版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外译介的内容不断丰富,队伍不断壮大。中国文化对外译介迎来了一个百花齐放的历史新时期。

远虑近忧

中国外文局常务副局长、中国译协第一常务副会长郭晓勇在大会上做的题为《加快推进翻译工作,服务中外交流大局》的主题报告中,就翻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他指出,目前我国翻译工作的现状及整体实力,与国家文化建设要求和社会、时展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还存在不少可能影响翻译工作健康发展的因素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社会对翻译工作重要性及其规律缺乏科学的认识和应有的关注。社会上认为懂外语就能做翻译的误解普遍存在,对于翻译的高度专业性和较长的培养期等特点认识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翻译工作的发展。二是行业定位不明、缺乏准入制度,造成一批资质较差的翻译企业和个人进入翻译市场,导致恶性价格竞争和翻译质量低劣,直接影响到我国翻译行业的形象和信誉。三是能够承担日益扩大的对外文化交流任务的高素质、专业化的翻译人才严重匮乏。尤其是高端中译外人才严重短缺,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瓶颈。四是语言服务业的总体规模偏小,信息化水平较弱,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行业的技术创新投入能力和进一步发展壮大的能力,行业整体现代化水平不高。

而在所有的远虑近忧中,“专业人才缺乏”被多位发言者提及,成为座谈会的关键词。新闻出版总署对外交流与合作司司长张福海在他题为《新闻出版走出去的七个“什么”》的演讲中介绍了新闻出版走出去的基本情况,同时也特别指出了新闻出版走出去的困难,而困难之一体现在信息服务、平台服务、中介服务的欠缺。比如:我国有很多优秀文学作品亟待推介到海外,但又苦于找不到好的译者。他表示,愿意与中国译协等相关行业协会合作,共同搭建可供作家和译者进行双向选择的服务平台。

路线图

与会代表和专家学者围绕大会主题就提升文化对外传播领域的翻译质量,培养对外传播翻译人才,积极探索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创新之路,促进我国对外交流事业的健康发展等进行了深入探讨。郭晓勇在主题报告中对加强和改进我国翻译工作,更好地服务改革开放和文化走出去战略提出了五项建议: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认识和重视翻译工作;加强对行业和翻译专业领域的研究,制定相关标准和规范;着力缓解人才资源紧缺问题,培养专业化、职业化的翻译人才队伍;推动翻译行业创新,提升全行业的现代化水平;以行业发展为己任,加强行业自律和自身建设。

针对翻译人才短缺问题,郭晓勇建议高度重视对高素质、专业化紧缺翻译人才的培养,建立起连接行业协会、高等院校和用人单位的产学研结合模式,从师资培训、课程体系建设、实习实践和就业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翻译专业教育体系,培养造就不仅有良好的中、外文语言基本功,同时具有过硬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以及广博的社会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技术运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进一步完善翻译人才评价认证体系并在全社会宣传推广,使各行各业都认识到,只有真正实现翻译的职业化,才能保证翻译水平和翻译队伍的健康成长。

据悉,中国译协或将在2013年启动翻译人才状况调研,并将其纳入2013年翻译行业年度发展报告。

关于对职业化的翻译人才的具体要求,中国外文局副局长、中国译协副会长兼秘书长黄友义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说:“谈到文化走出去所需要的翻译人才,一方面他们应该具有扎实的中外文语言基本功底,另一方面也要经常冷静思考翻译之外的问题,包括:我们想同外国人分享的所谓中国文化的精华是什么?哪些文化因素最值得对外输送?外国受众最需要了解什么?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人有什么不同需求?如何加以广泛的传播?如何产生实质性影响?中华文化对全人类

翻译专业的实习报告范文2

【关键词】平行文本 实用文体翻译 非文学翻译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开放和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作为国内外交流桥梁的翻译在其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翻译可分为两个不同的领域:文学翻译和实用文体翻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用文体翻译的比重远大于文学翻译比重。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平行文本的概念及可参考度,结合具体实用文体翻译实例来探讨平行文本在实用文体翻译中的运用,为提高实用文本翻译质量提供新的视角。

一、实用文体翻译

一般性的“应用文体”主要包括书信、商务信函、通知通告和广告票据之类的文字材料,根据Peter Newmark的观点,“实用文体”包含的内容则更广泛些,除了上述文字材料外,还包括教科书,报告、论文、报道、备忘录、目录、指示、宣传等。实用翻译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和实用性,其特点是以内容和读者为中心,以传达交际信息为主要目的。也就是不管原文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译文只需让读者明白所表达的内容就好。

二、平行文本与实用文体翻译

“平行文本”这个术语概指不同语言文化中交际功能相似的语篇类型。李长栓教授在《非文学翻译》中曾指出,平行文本可以是与原文内容相关的译入语参考资料,其形式包括专题性文章、百科全书词条及词典释义和例句等。

平行文本的获取途径具有多样性,可大致分为传统型和现代型。传统方式是针对特定学科专业领域,通过查找词典、专业文献及报刊杂志等方式获取相关文章及词条释义,然而这种方法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在一定的时间内能够获得信息量十分有限,在弥补译者在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上的不足上不能够起到明显作用。常用的现代获取途径包括搜索网站,如、、等,同时还包括各类英语学习论坛或网站,如21世纪英语网,大家网,Mdict论坛、句酷双语例句等,以及各类在线词典。

平行文本可以用来弥补译者在译入语言和专业知识方面的欠缺,帮助其获取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术语、借鉴表达方法和模仿写作风格。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不同的专业知识,平行文本的存在能够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并到适当的表达方法。

在平行文本的使用过程中,应当注意到文本的相关性存在“高度相关”和“局部相关”的情况。通常,对于已经形成了国际通用表达模式的国际化程度较高的源文题材来说,译者能够较易地查找到相关性较高的平行文本;而对于一些具有地区特殊性、国际化程度较低的题材来说,获取平行文本的难度较大,且相关性较低。在处理“高度相关”和“局部相关”这个问题上,译者要注意区别对待。一般地,高度相关文本可以参考甚至完全使用关键词、专有名词在译入语中的表达方式,语篇结构也能够借鉴原始文本的做法;而局部相关文本则只能从字词、句子等微观方面入手,尽量使译文语言符合译入语的地道表达习惯。下面是平行文本在实用翻译中英语的一个例子:

码牌:洗牌均匀,每人码36张牌,两张牌上下摞在一起为一墩,各自为18墩,并码成牌墙摆在自己门前,四人牌墙左右相接成正方形。

平行文本:Each player now selects 36 tiles andplaces them on the table arranging them in 2 stacks of18 tiles each.These tiles are moved forward by eachplayer forming a hollow square generally referred to asthe“Wall”.

试译为:After shuffling the tiles,each playerselects 36tiles and places them on the table arrangingthem in 2 stacks of 18tiles each.These tiles are movedforward by each player

forming a square,generallyreferred to as the“wall”.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试译部分内容都是基于平行文本,对源文内容的无数潜在的可接受的翻译方式之一,并不是最终版本,也即此处提供的试译文是基本符合目标语惯例、能够达到语言交际功能的众多翻译选择之一。

综上所述,由于实用文体翻译实践的特殊性,译者无法对各个专业领域的知识都熟练掌握或者重新系统学习,平行文本的查阅与借鉴则成为了一种有效且可行的解决方法。它能提供大量与源文内容相似的文本,在帮助译者了解陌生领域知识的同时,提供翻译所需要的专业表述,促进其译文更贴近译入语的文体e格,从而有效地提高译文质量。

参考文献:

[1]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J].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02).

[2]李长栓.非文学翻译[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01).

[4]周学恒.平行文本在非文学翻译中的应用[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11.(08).

[5]蔡丽.论翻译中平行文本的应用[J].湖南师范大学,2012,(05).

[6]李慧坤.实用性文本翻译模式的套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

翻译专业的实习报告范文3

【关键词】《商务英语翻译》 模块化 教学内容

《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是商务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涵盖了一般对外商务推广及商务交往中所涉及的基本商务文本类型。针对目前《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教材内容没有形成模块,部分内容选用不够合理,没有配套的学习资源等情况,课程组邀请行业专家参与修改教学内容。通过综合考虑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培养目标、生源基础等条件,主要围绕商务助理兼商务翻译的岗位职责展开,以学生未来就业岗位上的典型翻译工作任务为基点,对《商务英语翻译》课程进行完整的课程整体和教学单元设计。以适应职业岗位实际工作需求为目标,将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提炼,剔除与商务情境无关的内容,大量搜集和引入商务英语真实语料,紧紧围绕企业翻译工作任务选取文本体裁与类型。在内容上,构建了基于商务翻译工作任务的项目驱动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设置了包括名片、商标、公司简介、产品说明书、广告、公关致辞、商务信函与商务报告等典型项目内容,并将其分解为对外商务宣传及对外商务交流两大翻译模块。其中对外商务宣传翻译模块分为商务名片、商标、公司介绍、产品说明书、商务广告和公关文稿六个项目内容。对外商务交流翻译模块分为商务合同、商务单证、商务信函和商务报告四个项目内容。

一、对外商务宣传模块教学内容

在对外商务宣传翻译模块中,商务名片项目以名片的基本知识,名片的使用,名片礼仪,名片的语言特点及翻译技巧为相关支撑知识;实现能够掌握商务名片的语言特点,能够运用翻译技巧将名片进行英汉对译的能力目标。商标项目以商标翻译的语言文化差异,商标的语言特点,外来词语的翻译方法为相关支撑知识;实现能够解读商标翻译中的语言及文化差异,能够运用音译、意译、音意结合等方法将商标进行英汉对译的能力目标。公司介绍项目以公司介绍的文体风格,语言特点,直译及意译的翻译方法为相关支撑知识;实现能够正确解读英文公司介绍,能够将简单公司介绍进行英汉对译的能力目标。产品说明书项目以各种不同题材产品说明书的内容要素,篇章结构,语言特点,分句、合句的翻译方法为相关支撑知识;实现能够归纳产品说明书的内容构成及语言特点,能熟练运用英语产品说明书的常用句型,能将常见产品说明书进行英汉对译的能力目标。商务广告项目以广告翻译的文体风格,语言特点,广告翻译的基本策略及技巧为相关支撑知识;实现能够辨识中英文广告词的用词、句法及修辞特征,能够认知文化差异对英汉广告词的影响,能够初步进行简单广告的英汉对译的能力目标。公关文稿项目以公关文稿的基本类别,文体风格,常用句型,名词性从句的翻译方法为相关支撑知识;实现能够解读不同类别及风格的企业英文公关文稿,能对企业宣传稿、致辞等公关文稿中的常用句型及套语进行翻译的能力目标。

二、对外商务交流模块教学内容

翻译专业的实习报告范文4

【关键词】 全国国际商务英语 英汉翻译 课程融通 课程改革

教育部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指出,建立开放沟通的职业教育学历、学位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工学结合、学分认证为基础,创新学习方式,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这是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前者反映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后者证明他们的职业技能;“融通”即要求人才培养方案将课程与就业、教学与考证有机结合,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这一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又一具体措施能够进一步促进教育教学与课程改革,使学生获取的知识、技能、素质通过证书得以清晰地体现,能增强毕业生的岗位竞争力。

一、对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CNBEC)的认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一方面,各类工作岗位对国际商务从业人员的英语水平要求随之提高;另一方面,应用性与实践性是高职教育最显著的特色之一,高职商务英语的学生要想突出其职场竞争力,就必须具备优于其他教育层次学生的职场适应性和商务英语相关岗位的从业能力。然而,对于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目前国内可供选择的考证并不多,大学英语四六级、PETS等非英语专业考试以及国际上通用的托福、雅思考试考查的是考生的英语通用能力,并不能作为国际商务领域的行业准入资格考试;剑桥商务英语(BEC)考查商务环境的英语语言运用,认可度较高,但对于职业院校学生针对性不强,职场实际操作性有待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商务部中国国际贸易学会组织推出了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并于2007年4月组织了全国国际商务英语(一级)的首次考试,填补了我国国际商务领域英语考试的空白,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将以英汉翻译课程为例,全面展现围绕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一级)该课程所做的改革、创新与探索。

二、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CNBEC)对英汉翻译能力的要求

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CNBEC)着重考察被测试者在商务环境下各个业务环节中的英语应用能力,涵盖语言与商务两方面的要求,英汉翻译无论在“听、说、读、写、译”的英语语言综合能力中,还是在国际贸易实务的操作环节中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国际商务从业者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该考试分为口试和笔试两大部分,其中笔试分为听力、阅读、翻译与写作四大模块。必须明确一点,在日常教学与考试中,各个部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托,不可分割。无论哪种题型其涵盖的商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商务办公,如公司介绍、电话接听、来访者接待、邮件收发等;二是商务礼仪,如电话礼仪、名片礼仪、信函礼仪、求职礼仪等;三是国际市场营销,如市场与需求、消费者购买行为、产品、定价等;四是国际贸易,如合同磋商、质量和数量的表示方法、包装与运输标志、主要贸易术语等;五是其他国际商务相关内容。

涉及到英汉翻译方面,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一级)中的商务短文翻译(英译汉)涉及题型为一段50~60词左右的英文段落,要求考生将其译成正确、通顺的汉语,段落翻译的内容是实用性的应用文,包括广告、告示、报告片段、说明书片段、合同片段、商务信函等。“正确”与“通顺”两个标准,听起来容易,实则做起来难。翻译(笔译)是考查学生的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转换的书面表达能力,需要译者同时对两种语言都有较高的把握能力。商务英语作为普通英语的功能分支,其用词、句型、语篇都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在交际中还须把握专业术语、正确的格式、恰当的语气,以及须特别留意普通词汇在商务语境中的专业释义。达到“正确”与“通顺”就是要做到忠实于原文的内容,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同时要有商务意识和文化意识。要达到这一要求,需要考生平时大量的积累,更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大量的诸如函电、公司简介、产品说明书、商务广告、单证等现实材料进行对比练习与实践。

三、英汉翻译课程“课证融通”改革原则

围绕全国国际商务英语(一级)考试,综合英语、英语阅读、英语写作、外贸函电、英汉翻译、英语听说等各门主干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实施方案、教材的选用及教学方法有必要进行相应改革,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综合文化水平提升与职业技能的提高做到衔接与沟通。以英汉翻译课程为例,要以就业为导向,把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内容纳入课程教学之中,重构课程标准,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要求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将证书考试大纲与课程标准有效对接,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使学生在掌握英汉翻译基本原则和翻译方法的基础上,强化商务文本的翻译技能。

因此,进行英汉翻译课程“课证融通”改革要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即将英汉翻译日常教学内容与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要求相对照、相融合,以考促学,使学习有目标、效果有参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就感,提升课程的教学效益。借考证推动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英汉翻译课程的改革和创新符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思路,变枯燥的翻译课堂成为学生提高实际翻译技能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工作坊。

四、英汉翻译课程“课证融通”改革具体思路

1、将全国国际商务英语(一级)证书考核要求融入英汉翻译课程标准的制订

课程标准是一门课程得以顺利实施达到预期效果的基础,英汉翻译课程的标准要有别于本科院校的学科性和学术性,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在深入分析商务岗位和外贸岗位的职业需求基础上进行课程设计、安排课程内容。在课程标准和课程实施方案中融入证书考核内容,在翻译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翻译实践的能力。传统的课程标准无法与全国国际商务考试同步,课程与考证相互割裂,学生必须单独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考前突击复习和参加考前培训,从而影响了学习和考证的效率。

2、改革课程内容,把考证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之中

根据教材内容,英汉翻译的词法翻译方法(如词义的选择、增益翻译法、凝练翻译法、词类转换翻译法、词义引申翻译法)以及句法翻译方法(如主语的翻译、被动语态的翻译、英语从句的翻译、词语调整翻译法等)占据了大量篇幅和时间,不可否认,这一部分是整个英汉翻译入门的基础。但是,对于高职学生和职业岗位需求,翻译理论不可研究得过深,根据考证要求,必须以理论为基础,重点在商务语篇的实践,诸如商务信函语篇的翻译、商务广告语篇的翻译、商务说明书语篇的翻译、商务合同的翻译、单证的翻译、公司简介的翻译等等。因此,在课程内容上,不能局限于教材,要将课程选用教材与考证培训教材相结合,讲授翻译方法时,多选用现实商务材料作为实例,尤其是考证考纲中重点要求的商务语篇,将商务语篇的例子分解个个击破。在基本翻译方法入门之后,通过集中的商务语篇的翻译实践强化翻译技能。在整个课程安排上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比例要恰当,可适当扩大实践环节。

3、翻译课程的教学中要注意英语语言知识与商务知识的融合

改革后的翻译课程,要以英语技能学习为先导,辅之以广泛的商务专业知识和翻译实践技能的强化。从语言角度看,通过本课程学习帮助学生获得国际商务相关岗位上所需的实际英语运用能力,尤其是中英文的相互转换能力,提升学生的英语功底和专业技能。然而,职业教育不可忽视第二个层面,即学生要通过本课程涉猎各种商务、国际贸易、营销、管理、会计学原理等广义上的经济学知识,并能将二者有机结合,能够在商务环境中自如地运用英语语言处理各种可能面临的经贸实务。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地扩充自身的知识广度,注意教学内容中英语语言与商务知识的融合。例如国际商务合同的翻译中涉及许多专业词汇,如运输标识、贸易术语、保险等方面,教师不仅教授的是英汉两种译文的记忆,而是相关专业知识的普及,让学生在理解中从英语汉语两个层面获取知识。

4、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

传统的翻译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知识的获得以教师的传授为主,教师注重用例子讲授翻译的基本方法等理论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参考译文,视参考译文为标答。改革后,课程中的某些章节尤其适合以特定的翻译项目和翻译的全过程为两条交叉的主线完成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的传授。翻译的全过程分为译前的准备工作和任务分析,译中的语言转换和修改润色,以及译后的固定表达总结和翻译技巧点睛。任务教学法适用于部分句法翻译方法的传授和所有商务语篇的翻译实践,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过程中,构建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结合全国国际商务英语(一级)考证需要,项目设计重点放在60字左右的商务信函片段、国际销售合同片段、商务报告片段、说明书片段等实用性应用文的英译汉。

5、以实践教学为突破点,建立多渠道、多途径、立体式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由于专业性质与工科专业的差异,以及中小企业对于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应当全方位拓展实践教学,课内外相结合、校内外相结合。校内,扩大课内实践教学比例,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建立翻译工作坊,借助现实材料强化翻译实践;聘请外贸公司或翻译公司的企业专家指导实践教学或举办讲座。校外,带领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实地观摩工作过程,选派一定比例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同时教师自身要不断提高实操能力,不仅须考取全国国际商务英语(一级)考官证及培训师证,还须到企业进行半年的顶岗锻炼,丰富实践经验,了解学校教育与实际工作岗位的距离。

(注: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4年武汉市属高校教学研究项目立项课题“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围绕考证展开的任务型课程改革”(编号2014136)阶段性研究成果,主持人:王颖。)

【参考文献】

[1] 谢潇、罗集广:商务英语方向课程教学理念的更新与教学方法的选择[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7).

翻译专业的实习报告范文5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依托项目的学习模式;MTI口译;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95(2012)09-0077-0004

“教学模式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論和学习理論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何克抗,1998:19-26),由理論基础、目标倾向、实现条件、操作程序和效果评价五个要素构成(钟志贤,2007)。传统的口笔译教学中,教师或通过对某种翻译理論或技巧的传授,借助例证阐释、课外练习等方法促进学习者应用翻译知识,表现为理論——演绎型;教师或强调翻译实践,比照参考译文评价学习者的译品,形成对翻译过程的判断,促进学习者归纳翻译知识,即实践——归纳型(Dam-Jensen&Heine,2009)。上述两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学内容未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效果评价中未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以总结性评价为主,难以促进学习者的有效学习(李瑞林、贺莺,2011)。

众多教学研究者意识到传统教学的局限,在不同翻译认知观基础上,口笔译教学的新模式探讨成为研究热点,如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翻译教学模式(王宇,2003),信息化教学模式(杨柳,2005),口译互动式教学模式(蔡小红,2008),认知教学理論视阈下的网络口译教学模式(朱建新,2009)等。这些模式研究主张以学习者为主体,以学习过程为导向,注重教学程序的设计和环境要素的配置,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但以上研究大多关注的是本科口笔译教学模式,其中又以笔译教学模式为主,本文研究拟探讨如何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借鉴依托项目学习模式的核心概念,依据教学模式的五个维度建立翻译硕士专业(即MTI)口译教学的新模式。

1.生态翻译理論基本原理及对口译教学的启示

生态翻译学这一由中国学者胡庚申教授首次提出的理論作为新兴的翻译研究范式正在蓬勃发展,发扬光大,引起了国际学术界越来越广泛的兴趣。生态翻译学理論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論中的适应选择学说为理論基础,着眼于翻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以生态翻译学的叙事方式,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原则和方法以及翻译现象等做出新的描述和解读(胡庚申,2008)。生态翻译学将翻译活动放入“翻译生态环境”中进行审视,探索和建构了翻译研究的生态学理論新途径(刘云虹、许钧2004:40-43),其基本原理包括:①翻译涉及各因素之间的有序关联、多维转换和整体互动,以“译者为中心”作为核心理念突出了译者的地位和能动性,并运用“译者生存”的法则制约“译者中心論”;②翻译活动应该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进行“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最佳翻译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③翻译生态环境对译者的翻译活动有“事前预防”和“事后追惩”的制约作用;④翻译是一种跨学科的“关联互动”,生态翻译学以生态学为基石,能对翻译各相关学科进行跨科际综观整合(胡庚申,2004,2008;李亚舒、黄忠廉2005:95)。生态翻译学这一基于中国“天人合一”和谐思想的翻译理論是一种思维创新(蒋骁华,2011)。这种生态视角为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为解释和研究翻译现象带来了全新的方法和理念(刘爱华,2010:75)。

生态翻译学运用生态理性、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的整体性研究,其研究焦点和理論视角主要包括生态范式、关联序链、生态理性、译有所为、翻译生态环境、译者中心、适应/选择、三维转换以及事后追惩(胡庚申,2011)。本文拟从其中的四个视角,即“翻译生态环境”、“译者中心”、“适应/选择”以及“事后追惩”角度探讨生态翻译学理論对口译教学的启示。

生态翻译学理論认为“翻译生态环境”指原文、源语和译语所构成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

依据生态翻译学以上四个视角,口译生态环境应包括源语环境和译入语环境,涉及口译的源语方、译语方、口译活动的级别、内容、目的、口译现场环境等。译员在口译过程中须充分发挥其主体意识和主导作用,通过接收源语信息、结合对源语语言、文化、语境等多元信息的认知,在脱离源语外壳基础上,将其转化为译语。同时译员须承担口译生态环境平衡的作用,适应口译生态环境,并以生态环境要素之一的身份实施对口译活动过程的选择,调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口译生态环境,以期实现“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口译活动。此外,译员在口译过程中的适应/选择活动须在译事后接受来自生态环境的源语发言人、委托方及听众等众要素的评判与仲裁,在以上基础上方能建构和谐统一的口译生态环境。

2.依托项目的MTI口译学习模式研究

2.1理論基础

依托项目的学习模式(Project-Based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以下简称PBLI)以学习者为中心,要求学习者通过一系列个人或合作完成的项目,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社会、数字和物质资源,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获得知识和技能(Beekett,2006:55-70)。在依托项目学习的框架内,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规划并监控项目过程、项目进展和结果,学习和运用完成项目所需的语言结构、词汇或技能,准备好并呈现最终结果(Legutke&Thomas,1991)。

依托项目的学习是20世纪西方体验式学习、从“做中学”的教育理論和实践的重要部分。John Dewey和他的体验式学习理論对PBL最具影响,他提出学习是学习者个人体验的产物。教师的职责为引导,指导和评估这些学习体验(Dewey,1915)。Blumenfeld(1991)进一步发展了体验式学习理論并研究分析其对PBLI的影响,他认为PBLI将体验式学习理論的原则融入到语言和文化教学与学习,能通过与环境的交互过程实现对经验的重建。依托项目的学习模式的教育教学价值不在于其所产生的最终成果,而在于引向最终成果形成的过程,其主要特征可归结为以下10种:①学习并运用真实语言材料;②强调以学习者(小组)为中心的体验,弱化教师统领的学习;③过程和结构取向,既注重学习过程又注重最后的学习产出;④产生一个实实在在的最终成果;⑤一定的时间跨度内的课内外系列活动;⑥强调技能整合、学习者学习和运用多种技能;⑦鼓励学习者自主,学习者对项目构想、实施和展示各环节负责;⑧教师承担新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项目的管理者和顾问;⑨学习者的语言学习、学科内容学习和能力打造完全融合;⑩学习者反思学习过程及产出(张文忠,2010)。

2.2目标倾向

依托项目的MTI口译学习模式的目标为培养MTI口译方向学生的口译技能自动化、译员能力,以及学生的译者素养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本文在综合李瑞林、贺莺(2011)、刘和平(2011)、古琦慧(2009)对口笔译理論的論述,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将目标具体定位为如下:

(1)了解职业口译市场的领域、特点和进入口译市场的规则,学会如何了解客户信息与需求,培养与专家或译文需求单位/个人的沟通和交际能力。

(2)具备译员的基本素质,培养口译的职业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

(3)培养具备二语交际能力、跨文化意识、百科知识和工作语言能力。

(4)采用文献检索、专业咨询等方式,掌握查找资料的优化手段,检验材料源的可信度,做好充分的译前准备。

(5)培养对源语理解阶段的阐述分析、适应/选择和记忆;合理地解构、表达源语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同时进行译语选择和言语生成的过程。

(6)培养具公众演讲能力,适应口译现场的氛围并能排解压力,提高口译质量。

(7)针对不同主题域,建构术语集、句模集。根据口译的特殊要求,建立口译学习的语料库,通过语料收集、语料整理、语料标注、技术处理各环节,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8)熟悉并应用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相关电子工具、互联网资源。

(9)以团队协作方式进行口译的学习操练和真实的口译会议任务完成,并能反思自我口译过程,客观评价他人的口译过程及结果。

(10)掌握一般口译项目的设计、组织、管理和质量控制能力。

2.3实现条件

基于口译学习的特点,本文拟从关涉口译学习过程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角度,构建支撑依托项目的口译学习模式的多维空间。

外部条件包括社会环境、专业支持和技术支撑。社会环境指MTI口译项目中可能涉及的社会空间,包括口译市场,客户需求等,从而为实战性的口译项目学习创造外在的实践条件。专业支持主要来自于指导教师,同时涉及口译项目相关人员,包括项目委托人、口译发言人及相关专家等。技术支撑指完成口译项目学习所需要的技术和资源上的支持,包括词典、百科全书、搜索引擎、网络资源,以及教学中涉及的口译数据库、口译学习网站、交互性口译学习系统及口译项目所需教学设备,包括多媒体网络教室、录音设备、语音室、同传间等。

内部条件则主要涉及学习者本人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身体心理因素,或称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包括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双语转换能力、相关百科知识能力和口译技能。非智力因素可涵盖学习者的反应能力、跨文化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参与意识、协作意识、自我评估和对他人评估能力、职业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等。

2.4操作程序

本文研究将分别从培养MTI学生为实现口译技能自动化的模拟训练项目及口译实战性项目角度阐述该模式的操作程序。

2.4.1口译模拟训练项目

以某一理論主题的学习为例,即口译语篇的不同类别,叙述类、論述类、描述类、祝辞等呈现不同的讲话特点,本文将从项目安排、译前准备、模拟口译上会、过程反思和译后拓展五个阶段开展口译技能自动化训练模拟项目。

项目安排:教师将学生分成四组,分别查找资料总结概括叙述类、論述类、描述类和祝辞类不同讲话的语篇特点;各项目小组将组织主题讲座,通过理論論述和实例展现使学生对口译语篇的不同特点有了直观和深入的认识;项目小组还需准备相应材料,安排其他小组进行相关语篇的口译练习,并组织口译后的小组讨論,组织同学进行自我反思评估及对他人的评估,最后完成相应的项目实践报告。教师需提前对模拟训练项目的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标准进行严格的定义和描述。

译前准备:项目小组进行资料查询,准备主题讲座,挑选相应类别的口译材料供其他同学练习,提供口译文章的主题,并学习如何组织学生讨論和评估。其他同学学习并掌握该特定语篇特点,针对所提供的文章主题进行相应的术语和词汇准备。

模拟口译上会:项目小组扮演发言人角色,或通过对真实口译现场录像的控制,掌控口译节奏;教师将口译过程进行录音。

过程反思:同学回顾口译过程,通过有声思维(Think-a-loud)方式反思自己在口译过程中的表现,反思生态翻译学中的适应/选择原则在自己口译过程的应用。

译后拓展:项目小组撰写口译项目实践报告。主要包括对生态翻译学中的“适应/选择”原则和“事后追惩”原则在同学口译过程中的使用特点、接受程度和存在的问题;其他同学对该语篇特点掌握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项目小组在整个项目过程中的收获,涉及资料收集、主题讲座、口译材料选择、口译活动组织、过程反思组织和总结等。教师需对学习者不同阶段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性评价,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同时学生的过程表现和译后实践报告也为教师提供了真实的情境化语料,为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依托项目的MTI口译学习模式教学和研究提供有效的依据和针对性的指导作用。

2.4.2口译实战项目

从教学角度看,口译模拟训练项目与口译实战项目有一定的区别。前者主要根据教学进度和要求确定训练目标和内容;而后者则需要根据学生未来就业和市场需求,将课堂和真实项目结合起来,从课堂走向市场,接受市场的检验并促进学生口译能力的提高。在整个项目过程中,要处理学生——教师、学生——客户、学生——现场听众、学生——资源(人和物)直接的关系。本文所探讨的口译实证项目将结合社会环境、课堂环境和网络环境,实施项目安排、译前准备、口译上会、过程反思和译后拓展五个阶段的任务。

项目安排:项目小组在教师指导下接受口译任务,签订(模拟)合同,分配口译任务,了解任务要求和质量控制标准、明确工作流程、准备好所需的资源。

译前准备:项目小组组织主题讲座或实地考察,收集相关资料,了解项目背景,创建术语库。项目小组成员互相检验对相关主题知识和词汇结构的熟悉和掌握程度,模拟会议场景进行该主题训练,使小组成员适应现场的压力和气氛,并对出现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修改意见。同时为口译会后的项目完成情况评估设计相应问题或问卷,主要涉及对口译质量的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等。

口译上会:项目小组成员依据译前任务分配,通过团队合作完成口译上会任务。整个口译过程应予以录像供会后评估。

过程反思:项目小组成员须通过译后回忆和现场录像,以有声思维方式反思整个口译过程,回顾“适应/选择”原则在整个口译过程中的运用,从听辨、笔记、脱离语言外壳的释意到表达阶段,经历了哪些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过程,是否实现了适应和选择的高度整合,对自己的口译过程中哪些适应/选择性问题能当场意识到并加以改正,能意识到哪些不足但因时间或能力而无力改变。同时,译员遵循“事后追惩”原则,接受来自口译现场的听众、组织者、项目小组成员和指导教师的评判和追惩。项目小组成员根据提前设计好的问题或问卷,须对口译现场听众和组织者进行调查和访谈,并以此作为对项目完成情况评估的重要依据。通过现场调查结果、项目小组成员的互评、以及通过指导教师在分数上的评价,实现对口译过程的“事后追惩”。

译后拓展:实战口译项目实践报告部分除囊括模拟训练项目的报告内容,应更多关注在市场环境下的实战口译项目的特殊之处,如何通过实战的口译体验,从项目组织者、现场听众和相关行业专家的反馈和指导中,获得更多对口译过程“适应/选择”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如何在市场环境下的“事后追惩”原则下,真正获得口译能力的提高,为日后进入职场奠定良好的基础。

2.5效果评价

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效果评价体系既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模式、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又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加强针对性学习训练、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依据。钟志贤(2007)提出效果评价应体现多向度、嵌入式、重过程、点面结合、形式多样的特点。就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依托项目的口译学习模式而言,评价主体为该学习模式下全体成员,包括项目小组成员、指导教师、项目组织者、现场听众和相关行业专家;评价重点为口译训练项目和实战项目的实施过程,评价是嵌入式的、连续性的,贯穿在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评价的内容是项目小组的集体表现和项目成员的个人表现,特别是口译过程中“适应/选择”原则的运用情况;评价方式坚持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估、自我评估与同学互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评价工具包括评估报告、绩效评价量表、问卷调查、相关数据分析及访谈。

评估报告首先来自同学小组和个人,即项目操作程序中译后拓展部分的实践报告,报告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个人表现、口译过程“适应/选择”原则的运用、小组成员协作情况、“事后追惩”原则的体现及项目完成后的学习成果;绩效评价量表从不同角度评价同学的表现,包括教师对项目小组绩效评价表、小组成员互评表、学生译者自评表、项目组织者对项目实施情况评价表及现场听众对项目小组成员的评价表,多方面多角度通过量化的方式评价学生的表现,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的指导。此外教师可根据对项目实施过程的观察、学生的实践报告及绩效量表的结果,设计针对性的调查问卷,一方面对某些共性的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另一方面可对教学效果获得反馈性的意见,通过问卷调查结果相关数据的整理分析,组织部分同学进行访谈,完成教师对该教学模式的评估报告。通过以上各种评估工具的配合使用,能使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依托项目的口译学习模式真正发挥学生的中心地位、培养学生的口译素养和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实现口译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

翻译专业的实习报告范文6

然而,我国翻译行业正面临着资源分散、规模小和效率低三大问题导致的瓶颈期,纯人工驱动翻译已无法满足信息时代对信息高速互译的需求。无疑,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为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CAT)的发展创造了最佳环境,但在现有的翻译市场上,CAT却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与运用,这与翻译行业的发展和市场的迅速增长极不协调。针对这一情况,本文结合公司年报的特点,介绍CAT技术对翻译流程和质量的影响,探讨新的人机互动翻译流程,以期为CAT技术的运用提供一种新的可能性。

一、公司年报的文本特点

公司年报是上市公司年度报告的简称,是上市公司一年一度对其报告期内的生产经营概况、财务状况等信息进行披露的报告。由于编写必须严格遵循规范,公司年报的文本特点非常鲜明,使得译者可以结合文本特点发挥CAT软件的优势。

(一)术语众多

从内容上看,公司年报涵盖公司的各项业务,涉及银行、通讯、制造等等行业,而每个行业专业术语的翻译不但为译者的翻译工作带来了难度,更需要译者花费大量的时间查找资料甚至学习行业背景知识。且从现行的披露要求来看,公司年报的内容包括公司简介、会计报表、股东情况等众多方面,涉及大量金融术语的翻译。由于翻译量繁重,译者需要组成团队共同完成,这就需要译者们不仅能正确地翻译出年报中的金融术语,还必须保证术语翻译的一致性。

有针对从业译者的调查显示,寻找术语的时间,最高可占总翻译实践的75%。如果能够缩短术语翻译的时间、降低术语翻译的难度,翻译的效率和质量可以大幅度提高。基于CAT技术开发的翻译软件具有强大的术语管理功能,借助计算机的信息储存与检索能力,译者可以在术语管理系统里快速查找术语,提高翻译效率。更为重要的是术语管理系统能够实时更新,实现翻译记忆(即translation memory)共享,确保术语翻译的统一。

(二)格式固定

一般而言,上市公司(除金融业等特殊行业的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应包含的基本内容相同,其基本格式也有统一的规定。上市公司年报的编制必须以证券市场监管当局制定的有关规范为依据。且为方便投资者查阅,年报翻译多要求中英版本版面对应。

CAT软件在此类格式化的文本的处理上具有明显优势,智能排版系统能够确保中英翻译版本格式统一、排版一致,减轻译者的工作量。

(三)内容重复

以公司年报的公司简介为例,在介绍公司情况时,多使用固定段套。又以公司年报的财务分析为例,在列举数据时,多使用句式“20XX年,ABC公司累计实现营业收入XX万元,去年同期实现营业收入XX万元,同比增长XX%;实现利润总额XX万元,较去年同期增加XX%;实现净利润XX万元,较同期增加XX%”。

由于大多数公司年报中内容存在多处大致相同的表述,译者可以将已有的中英版本的公司年报利用CAT翻译软件建立TM。在相近内容表述出现时译者就可在TM中的相近译文上之上直接修改,减少重复劳动的时间,提高翻译效率。

二、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

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是指CAT翻译软件为译者提供的多种工具与资源,译者借助这些辅助翻译手段创建以译者为核心、多种翻译工具为辅的高效环境。辅助翻译手段越便捷越合理,译者的翻译效率越高翻译质量越好。译者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优化翻译流程。在信息化时代,整个语言服务技术正朝着信息化、专业化、网络化、云端化发展,译者作为语言服务行业从业人员除了翻译水平之外,还必须对自身的技术手段能力和流程化角度定位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计算机辅助翻译的辅助手段多种多样,不同的CAT软件,甚至同一CAT软件的不同版本所提供的辅助手段都不尽相同。而译者的技术手段能力也存在差异,所使用的软件功能也不尽相同。一般情况下,使用最多也是对译者帮助最大的CAT软件的三大功能是翻译记忆库、术语管理系统和项目分析工具。

翻译记忆库是指计算机构建的原文与译文的翻译单位(segment)的等值匹配数据库,是CAT软件最为重要的工作组件。其工作原理为:“用户利用已有的原文和译文,建立起多个翻译记忆库,在翻译过程中,系统将自动搜索翻译记忆库中相同或相似的翻译(如句子、段落),给出参考译文,使用户避免无谓的重复劳动,只需专注与新内容的翻译。翻译记忆库同时在后台不断学习和自动储存新的译文,扩大记忆量。”

CAT软件的另一重要辅助手段是术语管理系统。译者在翻译如公司年报此类专业性较强的文本时需要查阅相关资料甚至学习一些基本的会计与金融知识才能进行专业词汇的翻译,耗时又费力。但如果译者能够将原文本相匹配的术语导入术语库将提高翻译效率。术语管理系统的另一重要功能是确保术语翻译的统一性。目前许多CAT软件的术语库都设有层级,以Déjà vu 为例,术语管理系统由术语数据库与项目词典组成,译者可以在项目词典中统一术语的翻译来保证翻译质量。

项目分析工具更是多种多样,有些CAT软件可以在翻译项目开始之前分析源文本来评估文本与翻译记忆库的匹配程度来帮助译者判断翻译工作量,在项目结束之前还可以对翻译文本进行拼写检查、语法校对及术语核对。项目CAT软件的项目分析工具能够帮助译者建立项目意识,从流程化的角度控制翻译质量。

三、公司年报的计算机辅助翻译方法

众所周知,翻译工作时间紧、任务繁重,建立高效有序的翻译流程来减轻译者的工作压力是使用机助翻译的一大目标。不同的文本适用于不同的翻译流程,结合公司年报的文本特点和CAT软件的辅助手段研究提出以下计算机辅助翻译流程:

(一)译前准备

源文档的质量直接影响译文的质量,所以对分析源文档并进行相应的准备工作是完成翻译项目的第一步。源文档的文档格式首先必须与CAT翻译软件相兼容才能保证源文档完整正确地导入翻译软件。在导入之后,译者或者翻译团队要对源文档进行评估,再进一步估算和分配工作量。分析文档的另一重要作用是进行术语和翻译记忆准备,在项目中加载所匹配的术语库和记忆库,实现项目团队的译者协作,确保翻译的一致性。术语库和记忆库与源文档的匹配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翻译项目的工作难度与工作时数。匹配度越高,可使用的译文越多,翻译任务越好完成。术语库和翻译记忆库的准备是以前准备中最重要的环节。部分翻译项目的客户会提供术语表(如特定行业术语表、金融会计术语表等)和平行文本(如公司年报模板、往年公司年报双语版本等)以便译者可以创建术语库和记忆库,但也有些翻译项目需要译者利用专业的术语工具抽取术语并创建术语库。

术语库和翻译记忆库准备工作完成之后就进行源文档的预翻译,即将原文本与翻译记忆百分之百或高度匹配(匹配度可由译者设定)的内容直接插入译文区。

(二)机助翻译

在预翻译阶段,译文由CAT软件根据翻译记忆库自动生成,不需要译者的参与。但计算机辅助翻译绝不能离开译者,译者才是翻译活动的主体。在翻译阶段,译者主要是对TM提供的相似度高的译文进行修改来完成翻译,这是CAT翻译与机器翻译最大的区别,需要译者创造性的劳动。

(三)译后整理

在机助翻译完成之后,译者可以借助CAT软件的项目管理功能来进行收尾工作。译后整理最主要的内容是利用CAT翻译软件的自动化质量保证工具对已翻译的内容进行批量化检查和校对,确保术语翻译的一致性,排除文本漏译与误译,更正语法与拼写错误,对译文质量进行把关。最后,在翻译项目结束之前,还针对客户需求对公司年报的译文进行重新排版,确保中英版本都符合排版要求,能够自由切换。

译者作为信息时代的语言服务行业从业人员,语言资产管理也是译后整理的重要环节,即有意识地在每项翻译工作结束之后对个人和团队的语言资产进行整理。语言资产管理包括整理双语文档和项目案例、更新术语库和翻译记忆库、撰写翻译报告和工作评价等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