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安全教育范例6篇

家庭安全教育

家庭安全教育范文1

关键词:家庭教育;安全观;健康成长

安全感是社会人进行正常生活的基础心理条件,只有其本人觉得安全,才能积极乐观地生活,这是每一个成年人在社会上能够正常工作、生活、学习的基本心理条件,由此可以推断出,儿童成长时期安全感的存在是其成长时期至关重要的。在社会上,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许多儿童容易焦躁、自卑、无理取闹,负面情绪极多,其背后的深层意义便是他们缺乏安全感。经过教育界的多年观察研究发现,学前儿童成长阶段恰恰是儿童安全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幼儿阶段安全感的缺失,是引发儿童各种问题的重要原因,而家庭教育方式与此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家庭是儿童的第一生活空间,家庭的生长环境可以影响儿童成长的一生,此时家长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式是关乎儿童未来的重要的举措。

一、中国家庭教育方式类型

(一)极端型

极端型教育方式的表现一般为,父母在教育儿童过程中,存在过分的保护迁就或者过分冷漠、不关心;或者过分训斥、体罚孩子。这一类父母要求孩子要绝对服从自己,一般不会考虑到孩子自己的想法。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培育出的儿童一般具有胆小、自卑的心理,极度缺乏安全感,并且一般没有自己的主观意见,其主观意识会在父母极端教育中出现消退或者越积越烈两种趋势。

(二)严厉型

严厉型的教育方式一般表现为,父母在教育儿童过程中,较少迁就和保护孩子,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的观点和指令,更多采用体罚、指责、不管不问的方式教育儿童,一般不会同孩子讲道理,往往根据自己的想法支配孩子。这种教育方式所产生的影响与极端性相似,都不会让孩子拥有安全感,使其教育出现反向的教育后果。

(三)溺爱型

溺爱型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过分保护和迁就孩子,对孩子很是热爱,具有“孩子就是我的宝贝,得宠着、惯着”这种思想方式,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对孩子体罚、责骂现象。这种教育方式培育出的儿童在家中甚至外面都会有安全感,但是容易引起孩子自负、自满的心理。

(四)成就压力型

成就压力型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家长对孩子具有较高的期望,希望孩子能够学习成绩优秀,各种事情都要做得很好。在与孩子的交往中一般会听取孩子的意见和想法,很少会对孩子做出体罚、责骂的行为。这种教育方式下的儿童会具有很强的自主意见能力,对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具有较多的安全感。

(五)积极型

积极型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具有较高的民主意识,可以接受孩子的合理想法和建议,尊重孩子的意见和个性,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经常会采用讲道理的方式教育孩子,很少责骂、体罚。这种方式培育出来的儿童具有较高的安全感,其自主意识和个性也会在未来的发展中表现得更优秀。

二、选择正确教育方式的意义

(一)安全感的缺失不利于幼儿的心智发展

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是通过探究,而安全感的存在有利于幼儿探究世界的积极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在幼儿探究好奇的事物的时候,总是会拽着父母的手,让其陪同去一看究竟,或者自己一个人过去,但是总会回到父母身边,这正是体现了安全感在其中产生的作用。因此给予幼儿充足的安全感,才能使健康幼儿正常发展其心智。

(二)安全感的缺失不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

安全感的满足是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如果儿童缺乏安全感,就不会相信周围的人和事,容易产生恐惧焦虑情绪。如果安全感得不到满足,就算生活再富裕,家庭条件再好,其以后的发展也会存在多种问题,孤独感、被抛弃感、恐惧感油然而生。从而身体健康也受到威胁,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身体不适等等。因此给予幼儿充足的安全感,才能使其心理健康,从而身体健康,不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

(三)安全感的缺失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这里的社会化指的是儿童在家庭以外的社交活动中,与其他人的沟通交流。儿童缺乏安全感,在社交中往往有两种极端表现:退缩行为,攻击行为。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当儿童在一起游戏时,会有两种独特的孩子出现,一种是躲在角落自己玩耍,另外一种是频繁攻击其他游戏的伙伴,这都是安全感缺失的表现。因此安全感的缺失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给予儿童充足的安全感,才能使其享受快乐的拥有伙伴的童年。

参考文献:

[1]蒋红斌,肖晓娟.有助于儿童安全感确立的家庭教育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2(9):63-66.

家庭安全教育范文2

关键词:安全教育;家庭安全教育;幼儿园喂药事件

近日,幼儿园喂药事件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话题。首先曝光的是西安两所幼儿园,据了解,这两所幼儿园长期给孩子喂“病毒灵”。这一骇人听闻的消息传开后,大家纷纷声讨幼儿园的可耻行为。然而无独有偶,继西安两所幼儿园曝光之后,兰州、吉林、湖北等地相继曝出幼儿园喂药新闻。越来越多的幼儿园被曝光,而大家的心情却是越发的沉重。幼儿园这一培育祖国下一代的神圣之地竟然存在这么大的安全隐患,不得不引发大家的深入思考。

此类事件一经曝光,舆论矛头直指幼儿园,网上戏称幼儿园为“药儿园”。当然,在此次事件中,幼儿园难逃其咎,一些幼儿园为保证出勤率,在家长与相关部门不知情的情况下给幼儿喂药,此举直接危害幼儿的健康,部分孩子由于长期服药,导致身体出现异常。在相关部门对此类幼儿园进行排查处置的同时,大家就药品管理问题、幼儿园保健医的资质问题、部门监管问题、民办园生存问题等进行了讨论。那么,喂药事件中也反映出幼儿安全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值得家长思考。

一、幼儿园喂药事件“关键情节回顾”

相关报道指出,已有孩子吃药快三年,且有些孩子身上出现异常,未能引起家长足够的重视与关注。据报道,事件的源头是一位母亲无意中地发现:孩子回家告诉妈妈说自己以后再也不会感冒了,因为吃了药。母亲当即追问吃药问题,并让孩子把药带回家,至此服药消息相互传开。很多家长回忆说,孩子经常喊肚子疼,但一直没在意。

为了隐瞒喂药事实,幼儿园用各种手段来控制孩子。相关报道将幼儿园蒙蔽家长的手段总结如下:给幼儿营造一个“秘密”,用保守这个秘密阻止孩子对父母的倾诉;利用在幼儿心中的绝对权威,让他们相信吃的不是“病毒灵”而是“聪明豆”;当权威受到挑战,就施加严厉措施形成“示范效应”,以儆效尤。

幼儿年龄小,身心发育尚不成熟,对一些事情缺乏辨别能力。同时容易轻信他人,尤其是老师的话。喂药事件中幼儿园正是利用幼儿的这种心理,蒙蔽家长而非法牟取自身利益。

二、从家庭教育角度分析“喂药事件”

幼儿园“喂药事件”暴露出家庭教育的一些问题。有幼儿园喂药长达五年之久,在这么长时间里,家长没发觉,幼儿也没有主动向父母说出口,尽管最后的“东窗事发”,也是出于幼儿的“无心之口”。有些幼儿园对幼儿采取强制手段威胁幼儿,那么为什么我们的孩子“闭口不言”?我们的家庭教育究竟出现了哪些问题?

1.家长对幼儿缺乏关注

由于幼儿园长期喂药,一些幼儿身体出现异常,“时长肚疼、头晕”,有些幼儿向家长反映,家长误以为孩子为不想上幼儿园找借口,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些家长虽带幼儿去检查,但是因未检查出异常而认为幼儿身体没有存在安全隐患。此外,幼儿放学回家时,很少有家长耐心地询问幼儿在园情况。加之年轻父母工作的较多,与孩子沟通交流机会少。

2.家长“好心办坏事”

在“喂药事件”中,多数幼儿并没有对吃药行为产生反感。这与家长也有一定的关系。家长总是教导孩子在幼儿园要做一个乖孩子、要听老师的话。当然,在教育孩子上家长的配合至关重要,让孩子听老师的话似乎也无可厚非,但是幼儿对于事件的辨别力与独立思考能力是需要从小锻炼的。幼儿园“喂药事件”中,孩子长期服药却不告诉家长,多数是由于教师权威在起作用。

3.家长缺乏对幼儿安全意识的培养

安全意识培养体现在方方面面、体现在随时随处。家长对幼儿安全意识地教育应放在重要的位置,对孩子进行随机教育。从幼儿园“喂药事件”中也反映了家长对幼儿安全教育的内容单一。大多数家长只是对日常生活中的安全知识进行教育,但是对一些突发事件地应急处理、人身安全知识等缺乏相应的教育。同时,教育的方式大多是较随意的,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且目的性与针对性不强。

三、幼儿园“喂药事件”的家庭教育启示

随着孩子进入幼儿园,许多家长认为教育幼儿的责任转向幼儿园,幼儿一旦出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幼儿教师的责任,而不是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幼儿的问题。同时,由于大多数家长属于年轻父母,对幼儿的安全教育、日常习惯等方面的教育较缺乏,加之工作繁忙,大多数家庭中接送孩子的都是爷爷奶奶等长辈,对幼儿的随机教育缺乏针对性与专业性。但是在幼儿教育中,家庭教育应在第一位。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位教师,对幼儿的教育负主要责任。家庭教育,尤其是家庭安全教育,对幼儿是十分必要的。

幼儿园“喂药事件”也给家长们上了一堂课。家长作为教育孩子的“老师”之一,应当对孩子的教育予以高度地重视。家长除了配合、监督幼儿园教育之外,还应该在家庭中延续教育功能,通过随机教育的方式有目的地将安全教育相关知识传授给孩子,使其产生安全意识,最终形成安全行为。

首先,家长应该意识到,幼儿安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过程,需要家长有耐心。同时应当注意教育的方式不应太直接,以孩子能够接受、较好接受的方式讲给孩子听。例如有些细心的妈妈有每天都坚持与孩子睡前谈话的习惯,家长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对孩子进行教育,当然教育的方式并不是直奔主题。有些家长将要讲的内容编成孩子爱听的童话故事,甚至有些家长将童话故事进行改编。这样孩子在积极的状态下对感兴趣的事物才感触最深。

其次,要尊重孩子,关心孩子,与孩子建立信任关系,并养成诉说的习惯。要让孩子知道,凡事要遵从自己的感受,不舒服就要说出来,哪怕对象是自己的老师。例如绘本《不要随便亲我》《不要随便摸我》就是要孩子养成大胆表达感受的习惯,这样才能够防止一些恶劣事件的发生。那么,关心尊重孩子是前提,只有这样孩子才愿意将一些事情分享给父母听。有许多家长对孩子没有耐心,通常认为孩子没事找事,不关注孩子的需要。例如幼儿园“喂药事件”就有孩子经常向父母反映身体不舒服,家长以为孩子在为不上幼儿园找借口而置之不理。

此外,要让孩子知道有些秘密是不需要保守的,而且应当及时与家长沟通。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保守秘密”在涉童案件中出现频繁。在一些教师猥亵幼儿的案件中,老师就以与孩子“约定秘密”的手段来达到其目的。家长应让幼儿知道,并不是所有的秘密都应当保守,对于碰触自身身体、让自己感到不舒服等行为,即便是秘密也应当及时向父母诉说。

最后,案件中涉及老师的权威问题。这一问题也与我们平时的教育有关,我们教导孩子不能给陌生人开门、不能吃陌生人的东西、要时时防着陌生人,却忽视了另一群体――熟人。对于熟人提出的一些要求、做出的一些行为也应该有所防备。关于熟人的涉童案件也不乏少数。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当以正确的方式使幼儿明白怎样的行为是能够接受的,怎样的行为或要求不能接受,不管行为实施的对象是谁。

家庭安全教育范文3

关键词:家园互动;幼儿;安全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这就指明了幼儿园的安全工作特别是幼儿的安全排在幼儿教育的第一位。而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也指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幼儿家庭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说明幼儿教育是家庭和幼儿园共同的责任,要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就必须要求幼儿园与家庭的教育要协调一致,才能使幼儿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家园协调一致,保障幼儿安全教育的有效实施

《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儿生活的家庭和社区既有丰富的安全教育的资源,但同样存在一些的安全隐患。家庭和社区对幼儿的安全教育所发挥的作用,幼儿园是替代不了的,针对当前存在的一些安全问题,首先要形成教育合力,构建家园互动的机制。对幼儿的影响,家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如果幼儿园教育没有家庭的配合,家长的一致努力,往往会收不到应有的效果。而幼儿园的教育是建立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没有家长和家庭教育的支持,幼儿园教育将会失去根基,无法实现共同承担体的落地式功能,所以家庭与幼儿园两者形成合力,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家园协调一致,共同构建幼儿安全的防护墙。如学校可以通过召开家长座谈会,为家长宣传幼儿安全教育知识;幼儿园老师也可以上门对家长进行安全教育的指导,在家庭中要注意哪些安全的问题等,以便更好地与家庭联系,与家庭沟通,有效地保障幼儿安全教育的实施。

二、创设安全的家园教育环境,有效加强幼儿的安全教育

幼儿期是幼儿身体和心理发育、发展的最初阶段和重要时期,维护和促进幼儿健康是第一位的,也是最为重要的。家庭和幼儿园是日常生活和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其安全程度直接关系着幼儿的安全。因此,要加强幼儿安全教育,可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将幼儿的日常生活与安全教育相融合,强化幼儿的安全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将安全规则渗透在校园环境的各个方面,使其成为幼儿生活的一部分。如在硬件的安全上,地面与上下楼梯要防滑,各种电器的开关使用要安全,椅子、桌子边角不尖锐等。二是在幼儿园的主题活动中渗透安全教育的内容。如在“马路上的安全”主题活动中,可在幼儿园设置专业的交通模拟道路,让幼儿形成遵守交通规则,安全过马路的习惯。在获取安全知识的过程中接受安全方面的教育。三是要关注幼儿的心理方面的安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健康领域中明确指出:“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幼儿阶段保育和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关注和促进幼儿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幼儿当前的健康状况,还会对幼儿未来的发展乃至一生的健康也将产生重要、深远的影响。所以,心理健康也是幼儿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幼儿对成人的言行特别敏感,有时会因为成人的担忧或不安而产生焦虑,缺乏安全感,因此,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幼儿园,需要营造和谐轻松的氛围,在情绪情感上给予幼儿充分的安全感,培养其自身的意志和信心。

三、在活动中学,培养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学前期幼儿的年龄较小,他们缺乏灵敏的判断能力的和协调能力,有时更是缺乏日常生活的经验,幼儿的能力和实际体力也不足,往往容易导致幼儿在活动中受伤的情况出现。所以,《指南》的“说明”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点明了幼儿学习的主要特点是活动中学、游戏中学、日常生活中学。因此,在教育中,应将教育内容融入活动中。如营造或模拟与社会相似的环境,把大社会小型化,让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既可以让幼儿体验生活的经验,又可从中学习相关的社会规则,如在不同的场景中让幼儿体验和感受,以及要注意哪些方面的安全问题。《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生活化、直观化、常规化的体验式环境教育,以幼儿易于接受、乐于践行的潜移默化方式,有效解决了安全教育枯燥抽象教条化问题,明显提高了教育效果。因此,在幼儿安全教育方面,幼儿园需要与家庭合作,通过幼儿的亲身体验,直接从游戏和生活中获得直接经验。四、构建多元家园合作模式,拓宽幼儿安全教育的内容“家园合作是确保幼儿安全教育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幼儿园可通过多种形式构建家园合作的模式。如开设家长课堂或安全教育专题讲座、定期召开家长会、实行家长开放日、成立家长委员会等制度,通过面对面地与家长沟通交流、远程视频、电话、家长QQ群、微信群等联络方式,让众多家长全面了解幼儿园的硬件安全情况和安全管理方面的各种具体情况。《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因此,要充分发挥幼儿园教育宣传阵地的作用,充分利用幼儿园的各种平台,如创设家庭安全教育的宣传栏,向幼儿和家长普及幼儿安全教育方面的知识,为家长提供促进幼儿身心良好发展的知识与方法,引领家长掌握各种幼儿安全教育的策略与方法。家庭与幼儿园是幼儿生活和活动的两大场所,因此,加强“家园互动”,构建和丰富幼儿安全教育的课程和内容,可以进一步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更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家庭安全教育范文4

一、注意安全健康教育的细节,给家长放心感、安全感

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和表率。幼儿教师的一言一行,幼儿虽然年龄小,仍然会有所体会,广大家长更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例如,开学之初和放假时,幼儿园常常会给家长发放知情卡,告知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应该注意的事项,特别是安全教育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但是一些幼儿教师出于应付心理,常常流于形式,将知情卡一发了之,不给家长做任何解释。家长看到教师不认真,也不把知情卡当回事,转身就扔掉了。一个很好的安全健康教育机会就这样浪费掉了。

在入园和离园的环节中,有些幼儿教师态度不热情、不积极,不管是谁来接幼儿,只要看到有大人应腔,就想赶紧把孩子送出去了事。还有的家长让上小学和初中的孩子去接幼儿园的弟弟、妹妹,教师也不闻不问,放手了之。这都埋下了安全隐患。

有一所幼儿园制度很健全,有入园签到册和离园签到册,但是管理不严。一个家长去接孩子,教师看到家长来了,马上把孩子放出教室,然后督促家长去签到处签名。家长和教师把注意力都放在了签到册上,谁也没注意到孩子从大人身边跑出去了。等家长签完字扭头一看,孩子不见了。看着街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家长当时就傻了眼。可见,管理的到位十分重要。

所以,幼儿教师一定要时刻树立安全健康教育观念,注意对幼儿园教育教学和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严格把关,注意每个细节,给孩子和家长做好表率,让孩子和家长有一种安全感、放心感。

二、结合社会动态、季节变化等提高安全健康教育防范的重点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幼儿园安全健康教育的重点也是不同的。当前,幼儿园安全健康教育防范的重点是水、电、火、车等方面的安全。特别是近几年,出现了一些不法分子不知廉耻地虐待幼儿、丧心病狂地对幼儿行凶、诱骗拐卖幼儿的事件,这应该是现在幼儿园安全防范工作的重点之一。

由于幼儿教师基本上都是女性,她们体力弱,对暴力行为的防范意识和抵抗能力也比较弱,所以,有必要加强幼儿园男性门卫力量,加强幼儿园安保器械的配置,加强幼儿园与当地公安机关的联系。特别是在幼儿入园和离园时,幼儿园门口及附近街道人流密集,成分复杂,临近放学时幼儿教师也比较容易出现思想松懈的现象,这时更要提高警惕,实行幼儿园领导轮流值班、家长持证接送等制度,切实保证幼儿的安全。

对不同的季节,幼儿安全健康教育的重点也有不同。冬季重点在防火,夏季重点在防水,春秋季重点则是防病。对于一些典型的病种,如手足口病、甲肝、乙肝、流行性感冒、急性肠胃传染病等,幼儿园要及时对保教人员进行知识和技能培训。幼儿教师要掌握基本的鉴别、防范、治疗知识,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把疾病挡在幼儿园之外,坚决避免造成流行性疾病在幼儿中间大范围的传播。

三、切实加强对独生子女父母的安全健康教育

在加强幼儿园安全健康教育防范工作的同时,对幼儿家长尤其是独生子女父母进行安全健康的知识和技能教育也非常重要。

有一位父亲,非常疼爱孩子。一天他带着孩子来到水渠边玩,他举起孩子,摇着逗孩子说:“爸爸把你扔到渠里啊。”孩子被逗得咯咯直笑。突然他一失手,孩子真的掉到了渠里。渠水很深,渠壁陡滑,孩子没救上来,幼小的生命就这样在家长的一个疏忽间消失了。

还有一个家长,趁孩子睡觉时上街买东西,谁知孩子刚好醒来,爬到没装防护栏的窗户上,掉到了高楼下……

一幕幕悲剧告诉我们,父母虽然都有爱子之心,但是一些年轻的父母在养育孩子的经验和能力方面,确实存在不足。

幼儿教师是经过专业培训的教育工作者,他们在学校学习了教育学、心理学、幼儿卫生健康学知识,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也积累了丰富的幼儿养育、教育经验。我们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家园联系手册、家长会等渠道,对家长开展安全健康教育,切实提高家长的养育、教育水平。

四、切实提高对特殊家庭儿童的安全健康教育的重视

社会学中有一个“特殊家庭”的概念,指的是相对于正常的父母健全、家庭成员身体健康、关系和谐幸福的家庭而言的另一类家庭,如单亲家庭、离异家庭、分居家庭、特困家庭等。这些家庭在对子女的养育、教育方面多多少少也会有缺失。

前一段有媒体报道了南京的一个家庭,父亲坐牢,母亲吸毒,两个幼子得不到照顾,竟然饿死在家中。在这个事件中,不仅孩子的父母失职,有关部门也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因此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议论。

结合中国的现实,我们可以把留守儿童家庭、外出打工子女家庭、父母犯罪家庭也列入特殊家庭的概念中去。加强对特殊家庭幼儿的安全健康教育,也是幼儿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由于处于特殊的社会转型期,中国留守儿童数量众多,其养育和教育者不是年富力强的父母,而是年老体弱的老人或血缘关系较远的亲戚。这些人带孩子的特点是:精力有限,照顾不周;溺爱有余,关爱不足;疼爱有加,教育缺失。针对这种现象,幼儿教师要定期家访,了解幼儿的生活状况,及时和监护人探讨交流照顾教育幼儿的方法;及时帮助这些家庭解决幼儿的入托、入学、转学问题;也可以向民政、公安等部门反映这些家庭的情况,争取他们的协助,各方携手一起做好幼儿的安全健康教育工作。

五、切实注重安全健康教育的连贯性

幼儿园教育只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些教育任务可以在幼儿园里面完成,比如说智育、美育,幼儿的在校活动成果就可以代表他的水平。有些教育任务幼儿园只能完成一部分,比如说体育、德育。所以,幼儿的安全健康教育应该树立大教育观,幼儿教师要将幼儿园的教育要求告知家长,和家长保持经常性的沟通。要把幼儿园的体能教学活动和幼儿的一日生活相结合,坚持天天抓、人人抓、全面抓,常抓不懈,让家长监督教育幼儿,引导幼儿坚持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远离不安全的场所,爱护自己的生命。

家庭安全教育范文5

1.家庭

家庭是永恒的社会现象,是典型的首属群体。每个人来到世界上,首先接触的是家庭并借助家庭生存与发展。个人生存、种族延续、民族兴衰、国家建立与发展、经济的繁荣、社会秩序稳定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增殖。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中国家庭史》认为:所谓家庭,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血缘关系为纽带(收养关系被当做血缘关系看待)建立起来的一种同居共财、共同生活的亲属组织。其中包括三种基本要素:一是婚姻关系,二是血缘关系,三是同居共处的生活(包括共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关系。家庭在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

2.家庭教育功能

家庭的功能是指家庭在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家庭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经济功能、生育功能、性生活功能、抚养和赡养功能、教育功能、感情功能、休息和娱乐功能、政治功能、宗教功能等。其中教育功能是家庭最主要的社会化功能,是家庭内在的,固定的功能之一。所谓家庭教育,一般认为是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以亲子关系为中心的,以培养社会需用的人为目标的人的社会化的活动。广义上讲,既包括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以帮助其实现社会化,以及家庭成员相互教育以完成再社会化两个方面。然而,在一般情况下,父母的身心成熟水平以及社会生活经验,总要先与子女,这就决定了对家庭教育的狭义理解,是指父母对于子女,特别是对于成长发育中的儿童青年子女的教育影响而言。这就与本文的意指相吻合,所以本文将采用家庭教育的狭义理解。教育为树人之本,家庭教育乃教育之源。只要家庭存在,家庭的教育功能就不会消失。可见,家庭教育是家庭的永恒功能。

二、社会化及儿童期的社会化

1.社会化

人,作为一个生物体的个人,从刚生下来,就被置身于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任何时代的社会都会使用种种方法对其施加影响,使其成为一个符合该社会要求的成员,这就是从属于人的社会化范畴。对于社会化的含义,学者们曾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界定,但总义就是说,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2.儿童期的社会化

个体的社会化并不会在某个特定的年龄结束,它会在人的一生中进行,是一个持续终生的过程。可把这一历程分为儿童期、青春期、青年期、以及成年期。国外有研究证明:学前期是儿童接受社会变革的最佳时机。儿童的社会化也有学者成为基本社会化,是指学习生活知识,语言,文化等认知能力的个体在童年,对行为的掌控,建立关系的规范,树立道德和价值判断标准。个体的社会化从出生就已经开始了。新生的婴儿生理功能(特别是高级神经系统组织)很不完备,心理活动处于萌芽阶段,但在最初的几个月里父母对其基本生物需求的满足已经响应了婴儿的情感需求。大约三个月,婴儿就能辩认出人的外貌,此阶段他必须开始发出和接受强烈的情感信息。到12-18个月时,儿童对外部世界产生兴趣。随着语言的发展和对符号的理解,儿童的自我概念开始逐步发展,从这时候起的社会化过程对个体意义重大。3-6岁期间,儿童开始形成最初的人格倾向,这一时期的儿童心理活动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抽象概括能力还比较差。而到了学龄初期,儿童社会化发生了质的改变,学校是儿童的身心得到了家庭之外的集体锻炼,儿童社会化有更强的目的性和系统性,儿童的心理向更加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

三、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在人类的历史中,最重要的社会团体就是家庭。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童年时期是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智力水平,性格特点,社会素质以及他们的社会时间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对后来的社会化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中国著名心理学家陈鹤琴早就指出:“从出生到七岁,是人生关于生活习惯,语言,技能,观念,态度,情绪都在这方面形成的基础的最重要的时期。如果基础不稳定的,那么是不容易的构建健全的人格。“这一点可以从“狼孩”的情况进行证实。其次,这个时期是孩子们在对家庭的生理和心理依赖时间就是生命中最强烈的时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们有足够的权力和引导的作用。在此期间,大部分孩子在家庭中度过大部分童年时间。第三,家庭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通过家庭社会关系反映到孩子身上。因为家庭是一个小的社会群体,有其成员之间有大量的面对面接触的机会。父母的生活态度、行为方式及其他可能存在的社会关系等都会在潜移默化中传授给孩子,构成孩子社会化内容的一部分。家庭中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有很多,但是由于家庭教育因素具有明显的奠基性、针对性或感染性、长期性和社会性等特点,对儿童社会化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依恋模式———家庭教育的雏形

健康的家庭教育首先帮助儿童建立安全型的依恋模式开始。依恋理论假设,儿童在生命早期基于父母在社会情境中对他们的教育态度、教养方式会发展出一种安全感或不安全感。这种安全感或不安全感继而决定了儿童与他人建立关系时的模式。依恋理论根据儿童在接近或远离依恋对象时的情绪表现区分为四种依恋类型:安全型、不安全———反抗型、不安全———回避型和混乱型。拥有安全型依恋的个体在依恋对象接近与适度远离时都感到舒适,但是太远的距离也会使他们痛苦(父母在视线之外或者不能很快到达父母所在之处)。这种类型的依恋被认为是最好的,因为这种依恋保证了接近与亲密的关系,又鼓励孩子探索自己的环境从而更有效地认识这个世界并更好地独立行动,同时也不会因为有离父母太远的风险。不安全———反抗型依恋的孩子在父母接近时会感到非常不舒服并极度渴望保持距离。这种依恋类型是适应不良的,因为这会使得孩子暴露在危险的环境中,减少了孩子从父母那里学习的机会(孩子较少在意父母并较少受到父母的影响),不利于儿童后期和成年后亲密关系的建立。不安全———回避型同样是适应不良的,但理由不同。具有这种依恋类型的孩子极度渴望亲近,只有父母稍微远离便会感到极度不安。但是当父母与之分离后再次接近时,他们又会报之以愤怒的反应。这种风格不利于探索行为、学习和独立,并且很可能导致将来糟糕的亲密关系。这种类型的儿童往往太过于依赖,并试图控制反复无常的父母。混乱型依恋的儿童既不渴望亲近也不为分离感到痛苦。这些孩子在亲密关系中有高程度的接近———回避焦虑。可以看出,儿童在生命早期基于父母在社会情境中对他们的教育态度、教养方式会发展成为不同的依恋模式。当父母对儿童不是过分担忧、既亲近也保持距离、表现出高程度的温暖、支持、一致性、对儿童需要与交流行为及时反馈时,儿童将发展出安全型的依恋。对儿童的情绪状态有较一致的反应的父母更可能与儿童发展出安全型的依恋。当然,教育不仅仅是父母对儿童的单向过程,因为儿童的行为同样影响着父母。因此,一个孩子的气质对于父母的教养方式以及是否能够发展出安全型依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家庭教育的方式根据勒温(Lewin,1939)的领导风格理论

探讨了父母的教育风格对儿童的人格、行为发展的影响,发现有四种教育风格:第一,宠爱型。孩子的人格成长的教育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遇事退缩,缺乏同情,情绪不稳,自控能力和穷人的自信,容易受别人的意见。第二,放任型。以这种方式,儿童不能发展的概念,缺乏儿童教育的概念,并且因此它是难以适应集体生活。第三,专制型。这种家庭的孩子性格的,性格更诚实,礼貌,细心,有责任心,但在其他方面,表现害羞,自卑,敏感,无个性。第四,民主型。这种家庭背景的孩子表现为自立,自信,能主动解决自己的困难,情绪稳定,容易理解他人。

3.家庭教育所属的氛围性质

作为家庭教育中占优势的家庭教育态度和情绪,对儿童个性的形成也有重要的影响。宁静和谐、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家庭教育氛围会使儿童感到安全愉快、信心十足、情绪安宁、生活乐观。这是儿童顺利实现其社会化的最好条件。而处在紧张氛围中的家庭教育,则使孩子处于极度不安、提心吊胆的状态,容易形成忧郁、不信任感和情绪不安的个性特征。其中,破裂家庭的教育对孩子个性社会化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破裂家庭的构成分为两种情况:一为父母(或其中一人)死亡,一为父母离婚。无论何种情况,对子女的智力、情感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均是不良的。据研究发现,父或母去世时间的早晚对子女的人格发展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婴幼儿时丧母者对以后人格发展比丧父者的影响要大,但在儿童期丧父者碧丧母者的影响要大。从一项少年犯罪的统计调查结果看,少年犯罪出现率最高的是从出生至4岁间丧母或丧父的人,其犯罪率高出一般人两倍以上,与10~14岁丧母或丧父者比较则高出近4倍。离婚或不完整的家庭教育可能影响儿童的智力、情感和社会发展,这种影响在离婚一年后达到峰值。美国心理学家休格、麦克德莫特等人的研究表明:离异家庭后的单性教育的儿童在个性方面表现为抑郁、敌对、富有破坏性、容易激动、孤独、悲伤、易闯祸,甚至会自杀等。我国学者林崇德、陈会昌等人的研究也发现,违法乱纪的青少年大约有10%~30%来自离异家庭。可见,家庭教育所处的氛围对儿童个性社会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四、结语

家庭安全教育范文6

一、总休要求

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国家、省、市电力安全生产的部署要求,紧密结合“三零”创建工作,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压实安全责任,完善电力安全教育体系。加强公益宣传,普及电力安全知识,培育安全文化,从安全价值、安全伦理,安全认同、安全意愿、安全意识、安全知识与安全技能等方面,扎实推进电力领域安全宣传“五进”工作,引导电力行业人员强化风险防范,安全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实现电力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职工安全技能提升、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增强,积极营造电力行业人员全关注、全参与的良好氛围,促进电力安全生产水平提升和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二、重点内容

(一)电力安全理念的宣传教育。大力宣传阑释关于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大力宣传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牢固树立电力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

(二)电力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组织开展电力安全生产主题教育,及时准确安全生产事故信息,引导电力行业人员科学理性认识灾害事故,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

(三)电力安全生产工作举措的宣传教育。宣传电力安全生产工作举措、工作进展、工作成效,推进工作理念、制度机制、方法手段创新运用,强化电力行业安全自觉,深化全行业共治理念。

(四)电力安全生产法规制度标准的宣传教育。宣传电力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制度标准,企业和从业人员的安全权利、义务和责任,提高安全法治意识及素养。

(五)公共电力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广泛宣传、普及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电力安全风险辨识防范、隐患排查、自救互救等安全常识,增强全民电力安全意识,提升全民安全素质,营造良好安全舆论氛围,务实社会电力安全基础。

(六)事故灾难和自然灾害的宣传教育。及时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四季、复工复产、春节,国庆、森林防火期、汛期等重要时段及大风降温、雨雪冰冻等极端天气安全提示,提醒电力企业和从业人员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及时公开事故灾难和自然灾害调查评估结果,培植安全理念、落实安全责任、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三、工作措施

(一)安全宣传进企业:

推动落实电力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增强电力企业防控安全风险和应急处置能力。推动电力企业建立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内生机制,强化电力企业负责人安全责任意识,提升从业人员安全素质,培育企业安全文化,筑牢安全防线,预防和减少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发生。

制定制度:

将安全宣传教育纳入电力企业日常管理,与安全生产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将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纳入电力企业发展规划,健全培训制度,创新培训形式;将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作为企业班前会、月例会、生产经营会、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和员工岗前培训的重要内容;依法建立安全“吹哨人”和内部举报人制度,广泛开展“查找身边的隐患"活动,及时发现电力行业风险隐患和违法行为。

制定培训计划:

定期举办“安全大讲堂”,电力企业主要负责人每年带头讲安全课不少于一次;组织电力安全生产法治宣讲会,增强职工法律意识;鼓励支持电力企业建设安全教育体验场馆,满足企业安全培训需求;发挥院校职业教育优势,提高企业自主培训能力,在电力行业企业实施安全技能提升行动计划,提升电力企业及从业人员安全技能水平。

制定活动:

电力企业开展“公众开放日”活动,邀请社会公众走进企业,为企业安全管理建言献策;鼓励电力企业积极利用“安全生产月”“消防宣传日”等活动,加强从业人员电力安全意识及素质;组织电力企业职工开展安全应急培训演练每年不少于一次,提高应急处置、自救互救能力;组织专家、学者和专业骨干深入企业宣讲,解读电力安全生产政策法规、传授安全管理经验,帮助电力企业做好风险辨识防控、隐患排查治理等工作。

加强文化宣传:

推动电力企业安全文化创建和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利用好企业内部电视台、网站、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开展电力安全宣传。

加强警示教育:

在醒目位置设置安全生产宣传专栏和岗位安全标识,悬挂张贴播放安全宣传提示、风险警示公告、应急处置措施和程序等;电力企业每季度至少组织全体职工观看一次安全生产警示教育片,定期组织安全反思活动。

四、安全宣传进家庭:

(一)积极推动家庭电力安全知识宣传教育,提升以家庭为单元的电力安全能力建设。以生活中用电安全和防灾减灾知识普及为重点,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发挥电力安全宣传走进家庭、影响社会的积极作用。结合家庭特点开展个性化、亲情式电力安全教育,汇聚关注电力安全的家庭合力。

(二)针对季节特点,结合“119消防宣传日”等节点,组织开展安全用电,防范电气火灾进家庭活动的宣传教育,向家庭普及安全用电常识,宣传文明用电习惯,正确使用各类电气设备及注意事项,提高用户安全用电意识,同时组织督促指导家庭用户做好供用电设施设备的日常运转维护和电气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开展安全用电检查,指导帮助家庭整改存在的安全用电隐患,引导其科学、合理、安全用电。要精准加强家庭用户对安全使用家用电器的宣传教育工作,提升家庭对安全使用电器和防范电气火灾的意识和能力。

(三)有条件的单位可以编印发放家庭电力安全应急手册、安全读本、安全倡议书、知识卡片等,利用报刊、电祝、广播、网络等媒体及百姓宣讲、广场舞、文艺演出、邻居节等活动,普及家庭安全用电常识。

(四)提倡家庭基本电力安全教育资源投入,推动建立并推广家庭应急物资储备清单,引导家庭储备简易应急物资,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面向家庭免费发放应急安全包、灭火器等。

五、工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