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培训体会范例6篇

初中历史培训体会

初中历史培训体会范文1

【关键词】教师 培训 目标 专业 素养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培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加快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化发展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现有的教师培训体系的不适应性也日益突出,教师培训亟待改造与创新。那么,究竟如何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进行培训,优化其专业素养呢?笔者认为,主要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优化培训方式

近年来,国内外对教师培训的模式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创造了许多新兴的模式。比如反思教学、园本教研、经验参与式培训、体验式培训等,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效果、丰富教育理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今后,需要让初中历史与社会师资培训更加贴近教育实践,更加贴近学生需求,更加贴近社会需要。教师培训模式将进一步创新,适用范围更加广泛,教学效果更加理想,教育手段更加完善,教育内容更加细化,教育实践更加丰富,更加突出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良性互动,更能充分调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健全培训体系

要实现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发展,就必须健全教师培训体系。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视教师培训观念,特别是职后教育,认识到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专业发展贯穿于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全过程。其次,加强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培训理论的研究,以促进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培训体系有系统考虑和实施方案,确定培训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实践基地,整合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增加实践机会,以保证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发展有计划地稳步实施。最后,建立科学有效的培训制度,根据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发展的各个阶段特点,建立新教师入职培训、初级教师学历培训、专业教师技能培训、骨干教师理论培训、高级教师研讨培训制度,加速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保障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得到不断进步和显著提高。

三、改革培训内容

一次教师培训难以解决教师发展过程中的所有问题,教师培训应成为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在培训内容上要拓宽教师的思路,让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思维方式更加广泛和深刻。设置综合素养类内容,涵盖科技文化精神价值与教育功能、教师发展、教师发展心理研究、教师教学理念等主题。教学采用专题报告的授课方式,邀请校内外著名专家、地方教育部门领导等开展专题讲座,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其次,在培训中应当充分吸纳当代自然科学、人文社会和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更新、调整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培训课程的内容,让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思维更具前瞻性。同时,为了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培训中要积极创造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实践的机会,实现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努力满足教师使用多种教育技术手段和方法的需要,帮助教师科学、合理地设计、组织、实施教育教学行为。再次,设置菜单式培训,由受训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提出需求,根据需求设置培训课程,可扩大选课范围,县级市教师一起选课,根据选课,统一设置课表。这样可以避免教育资源浪费和资金的不足,从而更好地促进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

四、明确培训目标

培训目标的确立能够为培训工作指引明确的方向,也是培训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只有当培训目标与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相一致,满足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这时,培训的目标才会变成是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内在的需求。笔者认为,可以将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划分为新任教师、转岗教师和骨干教师三个层次,设计分类递进的培训目标。如对于新任教师,可以将培训目标确定为爱岗敬业,逐步养成良好的师德行为,提升教学基本技能和课堂教学能力,掌握常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对于转岗教师,可以将培训目标确定为拓展专业知识,加强语言基本功的锻炼,提高学科教学能力和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对于骨干教师,可以将培训目标确定为具备课程与教学理论素养,提高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形成素质高、教学强、有专长、善研究的学科带头人队伍。

初中历史培训体会范文2

北京大学赵世瑜教授从历史课改的现状、准确理解和把握学科核心素养、历史与社会课程的优势与核心素养、统编历史教材的实践与思考等方面对浙江省的历史课改和统编教材使用提出了宝贵的建设性意见;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主任李卿研究员从统编历史教科书的背景、指导原则、体系框架、主题教育和教学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等五方面对统编初中历史教材体系结构进行了具体分析;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审余桂元研究员聚焦“变化”和“特点”两方面对统编初中历史七年级教材进行了仔细分析;金亚素、许婉英等浙江省教研、教学专家对浙江省历史与社会课程新教材教学指导意见进行了多角度解读。通过聆听专家的讲座,我主要有以下几点认识:

1. 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高中课程改革修订后课标的最重要部分,提出了核心素养,特别是提出了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的课程与教学的新理念。这一理念同样适用于初中历史教学的学业要求。

2.要以唯物史观为教学指导思想。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力图科学、准确地展现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对历史问题作出实事求是的评述。

3.要更新历史教学理念。新理念指“以学生发展为主,立德树人为目标”,把教材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本”。新教材内容生动,更注重学生主动探究意识培养,因此在使用统编教材时,教师的启迪作用将更加突显,教师要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体验和参与程度。

初中历史培训体会范文3

>> 县域教师培训资源开发与利用 利用课堂教学案例对高中英语教师进行培训的案例研究 利用课堂教学案例对高中英语教师进行培训的案例分析 关于人力资源培训开发与利用的思考 面向幼儿教师培训的视频教学案例课程资源的设计开发研究 教师培训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利用 教师培训中案例教学与中小学教师的能力发展研究 利用地方美术课程资源进行教师培训的策略研究 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教学探索 初中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商丘古城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浅谈初中历史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谈地方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开发利用历史教学资源的意义与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高中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师自身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浅议语文教师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高校退休教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师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1-11-25.

[5]姜瑛俐.教育叙事与教学案例写作指导[EB/OL]. http:///zxyw/zxyw/ShowArticle.asp? ArticleID=4394.2007-03-04.

[6]郭富斌.在斯大林的这面镜子里我们看到了什么? [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0(10).

初中历史培训体会范文4

一、基础年级历史教学的现状及原因

现行教学大纲规定:历史教学有三大基本目的,即中学历史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逐步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向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可见,中学历史教学是一个集知识教学、思想教育、能力培养于一体的系统过程。然而事实上,目前基础年级的历史教学没有很好地兼顾三大功能。学生忽视知识的全面掌握,淡化了能力的培养。一些学生动口不会总结,动手不能分析,动笔不会叙述,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不能作简要评价,只会识记现成的结论。知识不扎实,方法机械。

显然,这样的基础无法适应高三的学习。而目前的高考则属于选拔性考试,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基础年级的学习没有打下相当坚实的基础,使两个阶段明显断层,造成基础年级历史教学精力和时间的巨大浪费,而高三学习则特别紧张。笔者认为,造成这种脱节的原因有:

1.能力培养目标缺乏层次要求

目前,初高中历史教学采用同一个大纲。它没有对不同年级的教学提出能力的分级培养目标,而只有笼统的要求,教师有纲可依,但无章可循。

2.会考的导向有违大纲的目标

目前的中学历史教学,无法摆脱会考的负面影响。笔者认为,目前会考有两点处理不当。一是能力要求没有体现,且框得过死(如初中会考)。二是高二会考虽有能力要求,但与高考能力要求相比相距甚远。事实上,高三一年的时间也不可能缩短这段差距,使能力培养一步到位。

3.主、副科观念左右学生思想

在基础年级各阶段,历史科在学生心目中地位不高。由于平时考试没有体现足够的能力要求,一些死记零散知识点的学生照样取得好成绩。于是“历史容易学,此无他,唯背熟尔”的观念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教师的讲解成为徒劳。此外,由于初中三年级和高中一年级连续讲授世界史,没有新鲜感,也淡化了学生的兴趣。毫无疑问,令人担忧的基础年级历史学习现状留给高三年级的是一个“烂摊子”。选修文科的有不少人是在“混科”。让高三这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忙于“收拾”前一阶段,冲刺后一阶段。负担之重,可想而知。也造成高三教学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阶段教学。

二、基础年级与高三历史教学的阶段衔接

为缩短高三历史教学与高考的距离,扭转两段脱节现象,笔者认为在阶段教学中需注意以下几方面:

1.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毫无疑问,知识体系为能力的载体无论是历史观点的形成,历史结论的认定还是阶段特点的归纳,都必须依赖丰富的史料,并对其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而后得出。怎样才能建立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呢?

第一,摆脱会考的束缚,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构筑知识体系。由于会考是属于评估性的考试,而高考是注重能力的选拔性考试。故整个中学阶段的历史教学不能受制于会考这一阶段性目标,要提高起点,瞄准高考组织教学。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以适应能力培养目标与素质教育的需要。

第二,引导学生以线索串联内容要点,形成基本历史知识的“经纬网”。基础年级学生有一个通病,知识点掌握的较零散,在记忆方法上多采用机械记忆,弄不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识记效果较差。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讲授新教材之前,先提醒学生看目录,勾勒内容框架,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主要讲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以此为主线,以下并列运行三条线:①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以鸦片战争为起点,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中国日益遭到破坏。②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中国社会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新的阶级力量和经济因素产生。③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并探求救国救民的方案和途径。以及在中国近代政治和经济急剧变更情况下而产生的近代思想和文化。上述四个方面构成该册教材内容的主骨架。起初让学生了解纲目,教学中联系纲目教学,结束后再用纲目统领教材内容,让学生明白内容的前后联系。

另一方面,提醒学生注意内容的横向联系。在教学中可切取某一历史发展阶段,分析、比较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北经济发展状况,19世纪上半期中西方政治发展的特点等。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落实到纵横联系的“经纬网”上。

第三,教育学生注意知识的分类和分层。学生头脑中掌握大量的史实后,要进行初步的整理,按方面归类,按级分层。在归类的过程中,体现某一历史发展阶段各个方面的联系(如各阶段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交往)。另外,要告诉学生注意区分哪些属现象,哪些属本质,哪些是表现,哪些是结论。只有这样,才能在答题时找准关键词,做到有的放矢。

2.注意能力培养的连贯性

能力的培养要与年龄发展相适应,与教学阶段相衔接,逐步提高。

第一,在课堂教学中,训练概括表达能力。学生阅读教材后,要求其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课文的内容要点。经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增强,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反应较快,答题精当,切中题意。这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基本功训练。

第二,在单元教学中,训练比较分析能力。每结束一个历史阶段的教学,让学生在感知大量史实的基础上,得出一定的结论。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一般可向学生提供两个相似点较多的阶段进行书面比较。这类训练有前一阶段的概括表述能力作基础,也容易找到比较点,学生能够接受。如“秦与隋的比较”、“五代十国与南北朝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方面的异同”等。

第三,进行较高的综合分析能力训练。这种训练不再提供两个可比对象,而只提供一个历史区段,最好是阶段特点较明显的历史阶段,也可以是某一方面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特点。如“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国际关系及政治发展特点”等。这类训练比较接近《考试说明》中的能力要求,再认再现历史的阶段性特征及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如1995年高考的43题,它要求学生具有宏观驾御教材的能力,综合运用分析、比较、概括等多种方法,提炼观点,得出结论。

初中历史培训体会范文5

一、理论教学与知识传授同步

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历史知识,而且要有较高的历史理论素养;不仅能准确传授教材上的知识,而且能通过史实传授,提炼观点,用理论指导教学和实践。这样教师才能准确地把握教材,轻松地驾驭教材,熟练地运用教材。初中教材侧重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要求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进行识记性掌握;高中教材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和获取信息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并且要求学生通过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使初高中教学能有机地衔接,有必要在初中阶段对学生提出适当的能力要求,适度加强理论教学,使学生学会初步评价历史人物、分析历史现象、比较历史事件、揭示历史发展规律。例如,秦始皇与隋炀帝两人的共同点是什么?秦朝与隋朝有何相似之处?学生经过思考回答,教师总结概括。两人的相似点:有名的暴君;实行过暴政,〖HJ2.15mm〗对历史发展有贡献;妥善处理民族关系。两个朝代的相似之处:分裂后的大一统,“短命”的王朝,继往开来的王朝,被农民起义。通过对这两人、两朝的比较,学生对秦、隋历史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从感性认识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初中历史教学一般不涉及理论教学,但坚持历史唯物史观是我们教学的思想基础,我们在教学中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这些理论。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社会制度的变更、朝代的更替、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盛、资本主义萌芽等内容都是要涉及这一理论。教师在教学中要站在这个理论高度深入浅出地分析教材,避免教给学生一些空洞的结论,使学生明白历史发展的前因后果。

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统一

传授知识是手段,培养能力是目的。布鲁纳认为,不要把学生训练成一个活动的图书馆,要培养他们能像数学家般思考,历史家般研究问题。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仅仅传授点知识,这不符合当今的素质教育和时展的要求,要逐步提升学生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达到此目的,必须改变“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注入式教学方法,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指导思想,要根据不同的课题、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对象,设计不同的教法、指导不同的学法、提出不同的要求,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开启学生的灵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教学《重庆谈判》这一课题时,在学生预习了教材后,教师设计以下问题:为什么要邀请去重庆商谈和平问题?其真实目的和用意是什么?为什么会接受其邀请?其目的和用意又是什么?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回答,教师引导分析总结,使学生逐步明白中国共产党这么做,一是为了揭露集团真内战、假和平的阴谋,二是为了教育广大人民群众,丢掉对的幻想。这样,经过层层递进的分析后,学生对重庆谈判就有比较深刻、具体的理解,避免了教师枯燥无味的说教,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此外,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尽量保持课堂的活跃、愉快,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再辅以有趣的历史故事演讲、历史知识竞赛、问题讨论、历史情景剧演出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能力培养与问题训练结合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运用于实践的具体反映。要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变为解决问}的能力,必须借助于有效的手段――训练,适当对初中生进行材料题、问答题练习,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把学生的形象思维转变为较严密的逻辑思维,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照搬书本,答题一字不漏、一成不变的模式。教师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教会学生审题。审题是答题的先导,也是答题的关键,必须认真推敲问题的范围和要求,特别要注意重要字词。二是教会学生选材。要在纷繁复杂的史实中选择自己需要的材料内容,这也是列提纲的过程。三是教会学生组织材料、运用材料、史论结合。没有史实,只谈理论,那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只摆史实,那是材料的堆砌。只有史论结合,摆事实讲道理,使观点和材料相统一,才能把题答好。必须注意的是,对初中生进行材料题、问答题训练,不能离“标”超“本”,尽量以教材内容为准,随意拔高要求或设计些无价值的题目,均达不到培养能力的目的。因此,设计练习题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要有助于学生巩固与加深理解所学的知识,并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二是问题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四、初中教材与高中教材互补

初中历史培训体会范文6

一、运用语言艺术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初中历史教师运用语言艺术,可以创设出非常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活跃课堂气氛。初中历史课本中的内容通过教师语言艺术表达出来之后,为讲解增添了趣味性和幽默性,这就使历史教学的感召力和感染力得到大幅度的增强,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内容,培养其历史思维和提高其历史素养。

具体来说,在《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这一小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这样进行新课导入:“在西欧强盗不断的穷追猛打之后,中国腐朽的大门终于轰然倒塌……在极浓的火药味里面,从门外吹入一股强劲清新的风,将弥漫在整个大门里面的腐败气息驱散开来。因此,在肥沃的土壤中萌生了新的生命:这一新的生命尽管稚嫩,但是活力四射;尽管她曾经受到旧肌体的阻抑,然而,现在已经以崭新的生命来呈现,将历史的时空占据。”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掌握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时代背景,另一方面还可以深入地把握新生产关系和旧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加深学生对复杂的历史概念的掌握。

二、利用多媒体开展情境教学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的运用,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通过多媒体展示历史画面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插入电影电视片断、历史革命歌曲等等,能够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来开展情境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听觉和视觉都得到充分调动,让学生对历史的氛围有一个更加深刻的感受,引导学生进入历史的角色。

具体来说,在进行《鸦片战争》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来播放电影《林则徐》中的一些镜头:许多官员和士兵大量吸食鸦片,导致清朝整体的战斗力下降;清政府的白银大量流失,导致清朝实力衰退;许多人由于吸食鸦片而骨瘦如柴。通过这些镜头,学生可以对鸦片战争时期的社会氛围有一个亲身的感受和内心的体验,真正了解到吸食鸦片给中国社会造成的灾难,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能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这样,学生就能够认识到自己现在能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面认真学习的来之不易,同时为祖国的强大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而感到自豪。

三、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这两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第一,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在引导学生进行了一节课或者是一单元的学习之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自己动手将前面所学内容的知识结构整理出来,在此基础上,根据所学的内容对整个知识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梳理。可以采取小组内进行相互点评、讨论和修正的方式来使知识结构更加完善。在进行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学生就可以较为准确全面地将课本内容进行重组、整理、分析和归纳。第二,跨学科结合的能力。开展初中历史教学,要能够结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将初中历史的本质揭示出来,让学生能够对历史的基本过程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历史事件有一个深刻的把握,对重要的历史人物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对历史经验有一个恰当的总结,积极寻找历史发展的规律。比如说,对于怎样评价秦始皇这一历史人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事实着手,将秦始皇的功与过一步一步地总结评价出来,让学生深入理解秦始皇对历史发展的贡献和过失,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恰当合理地评价历史人物。

四、重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解答学生关心的问题

历史和现实的有效结合,有利于学生运用历史知识来解决他们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常见的现实问题。初中学生的思想非常活跃,对社会现实比较关心。所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社会热点问题,要密切联系现实,分析解答学生关心的问题。

比如说,在《美国1787年宪法》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分析美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来分析美国当前的国际地位。在《清政府闭关自守政策》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来进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与四项基本原则结合来进行。在中共十三大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按照学生的思想实际,从历史的角度进行讲解: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其实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但是,通常情况下,社会主义国家是经济比较不发达的国家在革命之后建立的,它们的经济基础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昨天。所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定要将发展生产力作为整个工作的中心。另外,也可以从下面的角度,对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仅仅通过几十年的奋斗,我国取得了资本主义国家经过三百年的历史所能够获取的成绩,然而,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起点低,因此,现在仍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初中学生应该将这一巨大的历史矛盾进行深刻的把握,正确对待历史,让初中学生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中来。

五、结束语

初中历史教学的一些创新性做法更加关注初中学生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利于初中历史教学真正走出低谷和困境,真正引导学生接受历史教育,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传承文明,让学生在历史的学习中培养良好的爱国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范慧舫.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历史教学新思考[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7).

[2]雷静.浅谈初中历史教学问题反思[J].新课程(教研版),2010(6).

[3]杨永久.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合作学习[J].新课程(中学版),2009(8).

[4]宋书林.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兼谈《近代文化》(一)的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