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个人论文范例6篇

小学教师个人论文

小学教师个人论文范文1

【关键词】 分组讨论;课堂;教学;大学语文

传统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大都采用讲授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课堂上教师陶醉于自己对作品的深入剖析中,学生也是习惯于倾听教师滔滔不绝地分析讲授,自己快速地做一些笔记,但学生很少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与同学之间交流的机会就更少了。长此以往,全班五十名学生脑海中形成的不是五十个哈姆雷特,而是一个哈姆雷特,就是教师精心分析的形象。因此,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作品中的某一话题、某一问题、人物形象、作品主题等,让学生几人一组展开讨论,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的学习方式就显得极为重要。这种分组讨论的教学法不仅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自主性,同学之间学习的合作性和启发性,同时也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体现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学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大学语文学习内容的巩固和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学生的思路也能给教师的思路注入新鲜血液,有时候还能将教师忽略的问题及时地提出来,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学习的契机。

一、分组讨论教学的效果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作为活动的一种动力,动机具有三种功能:激发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 大学语文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显得尤为重要。分组讨论教学能够把每个学习的个体积极融入到小组以及班级的学习中,通过参与教学活动,探讨问题,交流想法,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信心。而且,动机以增强行为的方式促进学习,而所学到的知识反过来又可以增强学习的动机。学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就有可能产生要学习的动机。所以提高学习动机的最适宜的方式,是把重点放在学习的认知方面而不是动机方面,依靠富有成效的教育成绩来增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 通过讨论,让小组的每一个学生都充分体验思考、质疑、争论、倾听等学习活动,从而真正实现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分组讨论教学打破了长期以来以老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的重心由传授知识变成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把课程内容的学习,都交给学生自己在课堂及课后通过小组讨论来完成。因此,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学习对每一个学生的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情感、价值观等方面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每个学生都在努力地展示着自己最灿烂的一面,这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和提高。如何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发展,成了每一个学生在小组讨论学习时考虑的问题。

(三)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长期以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更习惯于依赖教师学习或独立自主学习,缺少团队合作学习的能力。但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任何工作单凭个人能力是很难完成的,每一项工作的完成都依赖团队的每一个成员的努力与合作,因而人们对团队合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也是如此。分组讨论教学过程中,小组成员可以通过讨论,认真听取别人不同的想法,取长补短。从讨论中发现有价值的想法,获得不同的学习体验,都是书本外的特别收获。而且小组学习任务的完成是由小组内每个成员的工作完成为基础的,小组成员只有互相合作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讨论教学,可以提高每个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这将为大学生步入社会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四)提高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

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听说能力。说话的人要准确、简洁、流利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听话的人要能迅速把握语言信息和语言内容的加工、整理、表达。分组讨论教学的过程中,要求每一个小组成员要能够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迅速提取其他成员发言的主要观点、重点内容。而且每个小组还要推举发言人上讲台陈述小组讨论的最终观点,这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五)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分组讨论教学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以往传授知识的教师角色,变成小组讨论学习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这将对传统大学教师的角色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同时,分组讨论教学过程中,学生活跃的思维,新奇的观点也会给教师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学思维注入新的活力。“三人行,必有我师”,通过分组讨论,学生的想法也会给教师一些有益的启发,拓展教师的知识面,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二、分组讨论在大学语文课堂的组织

(一)讨论小组的建立

大学语文课堂组织分组讨论时,每个小组的人数以4-8人为宜。分组的方式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要求小组内各成员间形成学习能力、交流技能、学习成绩、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同一个小组内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思考角度、不同的处理方法,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同时小组内学生之间的差异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的变化,提高交际能力。由于小组异质,小组之间就成为同质。这样既可以使小组内成员间相互帮助,又可以使小组间公平竞争。

(二)讨论问题的选择

分组讨论教学虽然以学生的讨论为主,但讨论的时间,讨论的内容都需要教师精心地安排和选择。不能因为讨论而讨论,交给小组讨论的内容必须有讨论的价值。大学语文课堂上,有些内容是浅显易懂的,学生们独立思考就可以完成,小组讨论反而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例如作者的生平,如果一个学生了解得不够全面,可以让其他学生补充,但没有讨论的必要。有些内容思考的余地大,而且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就比较适合小组讨论学习。例如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作品的思想底蕴等,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让大家各抒己见。认真听取别人不同的想法,对学生的深入理解将有很大帮助。有些问题既有难度,又比较复杂。教师要对这类问题进行分解或限定才能让学生分组讨论,否则学生讨论时就会感到无所适从。例如文学作品中人情世态的表现。

(三)讨论过程的调控

小组讨论开始后,教师不能放任不管,而要密切关注各小组讨论的进展。对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首先,教师要控制讨论的时间。课堂小组讨论的时间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各小组的讨论进展灵活掌握。时间不能过短,也不能过长,时间过短,讨论不充分,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时间过长,学生容易疲劳。其次,小组讨论时,容易出现参与度不均衡的现象,有些同学成了讨论的主角,有些同学则从来不说话。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引导、鼓励让每一位学生充分参与讨论。第三,小组讨论时还会出现偏离讨论话题的现象,学生偏离主题后争论一些无关话题,教师要及时发现并进行引导。

(四)讨论结果的展示与评价

分组讨论结束之后,教师要组织各小组派代表陈述小组讨论的结果。对一些发散性的问题教师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和想法,当然对出现的错误思想或观点,教师要及时指出来。展示结束后,教师要对讨论的问题及讨论情况进行高屋建瓴式的总结,但要避免出现千人一面的现象。同时教师还要对整个讨论进行评价或组织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对学生小组讨论学习的正面评价,会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自我价值实现的愉悦,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小组成员的自评、互评,可以使小组成员对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检查,对每个人的讨论参与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可以促进小组之间相互学习,扬长避短,从而增强课堂小组讨论学习的实效。不管是那种评价,教师都要在整个评价过程中发挥小组讨论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作用。因此,教师在小组讨论学习的整个过程中都要仔细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以便在讨论结束后做出合理恰当的评价。

总之,分组讨论教学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式,对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方面都有传统讲授教学不能比拟的优势,是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分组讨论教学在大学语文课堂的成功实施,将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小学教师个人论文范文2

一、共同合作,确定目标,初步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学生将不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成为小组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在共同目标的驱使下,小组成员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来达成目标,从而促进个体对文本的理解。共同目标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小组学习有别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目标不再是教师自定的“教学目标”,而是小组成员在教师引导下共同制定的“学习目标”。

以《童年的朋友》为例,学生制定的小组学习目标为:1.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2.理解“童年的朋友”的含义;3.体会文中外祖母的形象,根据文章中的词句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因该组学生基础一般,在教师的指导下,目标修改为: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生字词;2.了解作家、作品的写作背景;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体会外祖母的形象和对高尔基的影响;5.掌握文章中人物描写的方法,学会品味文章语言的优美。在“了解作家、作品的写作背景”的目标达成过程中,小组成员先根据教材中的注释、借助工具书和其他资料单独进行了解,然后汇总,再进行识记。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导学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检测,这样做的好处,一是能让学生初步了解作品并进行识记,二是有助于教师把握学生的阅读情况,予以指导。

二、教师主导,教给方法,再次阅读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方法上给予小组引导,引导学生再次阅读文章,阅读后体会和感悟。

在初中语文阅读中,这个过程是从“小组初步阅读”进入“交流讨论”的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教师要注重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然后再次对文本进行阅读。以《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教学为例,八年级下学期学生开始初步接触议论文,虽然学生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而对议论文如何论证不太了解,为此,在课堂中教师先提出问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提出中心论点的?2.作者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小组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阅读后交流总结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并指出作者是通过列举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论点的基本结论后,教师归纳总结:阅读议论文首先要找到中心论点,然后寻找论证方法,再结合具体的论证方法来思考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证的。小组在这一方法的引导下再次阅读,深入剖析。如文中列举阿基米德、第欧根尼、王尔德的事例,主要是为了论证“一切贤哲”都十分珍惜内在的精神生活。这样,小组在方法的引导下再次阅读时,目标更加明确,理解会更加深入。

三、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巩固练习

合作交流是小组学习的核心环节,其中又包括三个基本步骤,首先是小组内学生自主阅读后的交流,其次是小组间的交流,最后是教师引导下的师生互动。小组内交流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文本形成共同认知,而组间交流的目的则是让学生从多个层面来理解文本,师生互动则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答疑解惑,让学生系统地把握文章的内涵。

小学教师个人论文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 教师决策

21世纪,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促进了基础教育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性转变。语文作为其中一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教育,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语文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已经写进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语文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基于此,加快我国广大地区语文教育改革和发展,促进语文教育历史性变革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新课程改革又为语文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空间。在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之际,深入研究语文教育的现现状与问题,找出其具体解决对策,使语文教育跟上时代的脚步。

教师决策是决策学中研究颇多领域,教师决策从本质研究出发,结合当前决策现状,研究如何指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好决策,并对决策的评估、影响进行细化。教师决策研究反应了教学的本质特征。例如,对教师决策的研究涉及到这样一类课题:教师决策关心的内容结构(Klimczak,Balli和wedman,1995)、学习活动(Parker和Gehrke,1986)、课堂安排(Emmer,1982)、计划(Borko和Livingston,1989)、课程商议(Mccutcheon,1995)和课程内容(Mahhod,Biemer和Lowe,1991)。而这些都是教学中必须面对的本质性的问题。教师决策的三个主要方面决策发生在教学的三个不同方面:计划和准备教学阶段、互动阶段和评价学习结果阶段。每个方面都牵涉到不同的因素。[1]

除了系统性教师决策研究之外,研究界对教师决策不同领域、不同现状进行研究。实施差异教学离不开有效的教师决策。国外已有的对教师差异教学决策的研究是在差异教学的框架内,对教师差异教学决策的本质、操作架构与策略、效果及问题等方面进行的分析。这些研究主要聚焦于差异教学过程,对职前教师的差异教学决策能力的培养、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教师的差异教学决策模式的专业特征及其演变、职后教师教学决策的实施保障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有待进一步深化。[2]教育艺术和教育科学之间有着必然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怎样才能恰当地运用教育心理、教学方法、教育管理以及课程等教育研究领域内的诸多理论或原则,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时,这些问题常常是中小学教师所关心的。《教师决策的实例研究》(Goidown E・Greewood and forrestW・Parkay,1989)一书首先对教育科学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地位,作用,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运用教育理论的目的、途径和方法等问题作了详尽的介绍,然后分类从课程、教学、纪律、班集体、学生调节、教育环境等方面介绍运用教育理论的典型实例,并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从而使抽象的理论和原则成为一种切合实际的可操作的学习过程。现编译该书的指导部分以飧读者,希望对我国中小学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有所裨益。[3]另外,教师决策研究还有从社会发展角度研究,从学科特殊性角度研究,这些研究都不同程度为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决策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和领域外的探索,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决策也是一门教师决策科学,要通过教师决策来对小学音乐教育做出更加科学的指导,从而推动小学音乐教育在中国的发展。

小学语文课堂教师教学决策是教师决策科学系统中的重要分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需要语文教师具备基本的文学修养,语文教师文学修养包括作品修养和文学理论修养,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已经不在固守价值观念,而是通过语文教学实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尤其是对国学的初步理解和探究,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教师在课堂决策过程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教师课堂教学决策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这个工程涉及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从理性的角度出发,从大的教学环境出发,在课外和课堂上进行决策都要依据全面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不能孤立的去判断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向。

注释:

[1]张朝珍.教师教学决策的认识论根源探析[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04), 45

[2]张朝珍,姜文,差异教学中的教师决策――国外研究综述,外国教育研究,2012(10),61

[3]朱怡华,教育理论在教室决策中的应用,山东教育科研,1992(1),23

参考文献:

[1] 丛立新著,课程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小学教师个人论文范文4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问题与个案;组织实施

Abstract:The practical teaching with “problem and individual case" in theoretical lesson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has important realistic meaning for improving students’political quality , fostering students’ creative ability and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 The “problem" and “individual case" should be determined by being advantageous to the course teaching and course research , being advantageous to improving students’ quality , and the attributes ,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ents of the course . Doing well the enforcement is the key to achieving success .

Key words:theoretical lesson of ideology politics ; practical teaching ; problem and individual case ; enforcement

—、 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与个案”研究的概念与意义

1本文需界定的两个基本概念

(1)问题研究。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指导授课学生,针对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问题展开研究的一种实践教学活动。

(2)个案研究。指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个别的、特殊的案件或事例的研究。

2问题与个案研究对教学的意义

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与个案研究实践教学的意义大体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1)能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所进行的研究,无论是“问题研究”还是“个案研究”,都会从某个方面(或侧面)涉及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如人生观问题、价值观问题、民主与法制问题、改革开放中的问题、“三农”问题、道德问题、犯罪问题、网络问题、恋爱问题、学习目的与动机问题,等等。学生正是通过对感兴趣的问题或个案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对课堂(书本)教学内容的理解,修正其错误认识,坚定了对教学内容真理性的认识。

(2)能培养大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研究”或“个案研究”实践教学,能够较好地推动大学的创新教育活动。实践证明,这类研究能够培养大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搜集并处理资料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3)能为课程教学提供可资利用的材料,促进教学相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与个案研究实践教学是针对某—问题(个案)而展开的,学生课题研究小组能够集中一段时间收集相关的资料,而这些资料中往往有不少可以利用的东西,能够补充教师在这方面教学的不足。同时,小组成员能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往往能从某一视角、某一方面对所研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对老师的课程教学或科研可能是很有价值的。例如,有学生研究小组针对老师课堂上讲的“大学学习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学” 的观点提出质疑,而有的研究小组则在研究论文中赞同老师介绍的这一观点;有的学生研究小组先是搜集大学生恋爱问题的个案(本校的、外校的和网上的),然后进行分析,写出论文。这类研究对老师丰富教学内容、进行案例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往往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问题”与“个案”的提出和选定

由于这一实践教学活动的时间还不长,开展这一实践教学的学校还不多,因而对这一问题还需进一步实践和研究。

从以往的教学实践经验出发,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几条原则性的建议:

1从有利于课程教学和科研出发

我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与“个案”研究,首先要考虑要有利于课程的教学,即有利于增进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有利于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实效。但是,要达此目的,需要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而好的“问题”与“个案”研究,就能较好地做到这一点。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研究往往是教师进一步研究的基础。学生的研究可能是粗糙的、欠缺的、稚嫩的,如果教师在学生研究的基础上再作进一步的研究,就有可能取得我们称之的所谓“科研成果”。而学生与老师的双重研究,对推动教学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研究水平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这一活动开展得好,每年就可能有一批师生合作的研究成果产生。

2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素质出发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素质。因此,“问题”与“个案”的提出和选定要从这个角度进行考虑。

3根据课程属性、特点和教学内容的不同提出和选定“问题”与“个案”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四门必修课程具有不同的课程属性、特点和教学内容,因而其“问题”与“个案”的提出和选定也应有所不同。例如,某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提出的诸如:大学生学习投资效益研究、大学生文明形象的塑造研究、大学生恋爱道德约束研究、大学生健康成长与校园周边环境建设的关系研究、大学生学业管理的个案研究、大学生学习目的的个案研究、大学生价值目标追求的典型个案分析、大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的个案分析、大学生犯罪的个案分析、大学新生课余时间安排的个案分析等“问题”与“个案”研究实践教学课题,都是符合这一原则的。

4与大学生的创新教育相结合

现在不少大学都在大力推行大学生的创新教育,如湖南大学实施的“SIT”计划(StudentsInnovationTraining)与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与个案”研究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就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 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与个案”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取得好的成效,关键是要做好组织实施工作。

1组织实施的主体

这类教学经学校或院系批准后,下一步就是如何组织实施的问题。这种组织实施的主体一般为两个层次:一是开设课程的教研室;二是任课教师。教研室的任务是组织讨论、制定和实施方案,检查督促任课教师执行实施方案。任课教师则是实施方案的具体组织者和执行者。如果是组成学生课题研究小组,则学生课题研究小组属于组织实施的第三层次。

2问题与个案研究课题的提出

担负课程教学的教研室根据课程的教学性质、内容和特点,精心研究、编写供学生选择的问题与个案研究课题。如果能让学生参与或提出则更能体现教学的目的与要求。研究课题应涵盖和体现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数量至少应在50个以上。根据我国社会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要求和课程教学的需要,每年应对这类研究课题进行更新。如有必要,还应对这类研究课题进行归类。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研究课题可分类为:大学适应、人生理想、人际关系、道德、恋爱与择偶、、上网、课余生活、勤工俭学、人生价值,违纪与犯罪等等。

3组织学生实施

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对研究课题进行研究,可以有两种组织形式:个人形式和小组形式。

(1)个人形式。即由某个学生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任课教师对有些只需一人即可完成的研究课题或受条件限制只能由一人完成的课题,应当允许个人单独完成。

(2)小组形式。这种形式应当大力倡导。研究小组一般由3~5名学生按照自愿原则组成,多于或少于此人数的须经任课教师批准。课题研究小组的成员原则上不跨班,不跨院系,特殊情况须经任课教师同意。否则会带来论文(报告)的归类装订、成绩登记与检查、查询等教学管理上的诸多问题。

课题研究小组成员对工作任务应有明确分工和合作要求。组长须经民主推选产生。研究选题应由小组民主讨论确定。此举旨在培养和体现学生的责任意识、独立工作能力、团队与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

另外,还应帮助、鼓励学生在学术核心期刊或其他报刊上发表研究论文。

4加强课题研究的指导

(1)课题研究过程的指导。在确定选题的基础上,教师应具体指导学生进行调查(上网调查、问卷调查、访谈调查、书信调查等)、收集和处理资料、实验(各种情境的创设与数据处理)和统计,然后要进一步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

(2)论文(研究报告)格式规范性指导。本科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在低年级(一、二年级)开设。低年级学生初次撰写研究论文(报告),缺乏相应的知识与训练,所以教师应对他们进行论文规范性指导。任课教师可以选择典型的优秀范文,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讲授,对往年学生提交的研究论文(报告)是否合乎规范要进行讲析。如果缺少这一指导,学生提交的论文或报告就会五花八门,很不规范。更重要的是,学生不能对研究的内容进行很好的表述,影响学生科研素质以及科研写作水平的提高。实践证明,任课教师进不进行这种指导,其效果是很不一样的。

(3)指导学生制定研究计划。学生一般都缺乏制定研究计划的经验,所以教师应当对学生加以指导。学生拟定的研究计划,应报任课教师审阅同意。任课教师应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以使研究计划切实可行。

5学术道德要求与教育

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有一个学术道德教育问题。教研室对此要有明确的规定,任课教师要率先垂范。要结合课题研究对学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向学生提出学术道德的具体要求,并强调违反者应当承担责任。

6论文(报告)提交的若干要求

包括论文(报告)完成与提交时间的要求;附件材料(如下载的资料、摘抄复印的资料、问卷调查表、会议纪录等,用来证明调查研究工作的真实性和认真程度)和光(软)盘提交的要求;文档格式的要求;论文文件袋的要求等。

7研究论文(报告)的成绩评价

研究论文(报告)的成绩评分可以由两部分构成:论文(报告)完成过程质量评分和论文(报告)质量评分。过程质量分,用以衡量小组论文(报告)完成过程的认真态度、团队精神、任务的难易程度、附件材料是否齐全等。论文(报告)质量分,用以衡量论文(报告)的质量,包括论文(报告)的格式、结构、分析、创新性、小组 总结、个人心得质量等。研究课题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的则以小组论文或报告为单位进行评分,小组成员的成绩以小组得分为基础,视其表现与作用来确定。

8以课程研究论文(报告)取代传统考试的效果评价

(1)与以往的考试相比,这一改革能有效地克服学生平时轻视课堂学习、考前搞突击复习、要求老师划重点、死记硬背的弊端,能较好地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2)与以往的考试相比,这一改革能达到培养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学生们通过从论文的选题到论文的提交这一过程,能培养锻炼多方面的能力,如社会调查能力、资料查阅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论文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3)以论文小组的形式,能有效地解决评卷工作量过大和评卷时间过长的问题,与每个学生单个提交考试论文相比,评卷工作量可大为减少。

(4)以论文小组的形式,能使学生在论文的完成过程中,培养民主思想、团结协作意识、竞争进取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学生通过对某一课题的研究,能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从而能使学生的研究过程变成学生的自我德育过程。

小学教师个人论文范文5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对教师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科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进行改革,才能培养在教学方面具有高素质的小学语文教师,才能适应小学语文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需要。

一、新课程对小学语文教师素质的要求

教师的高素质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关键,新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构多元知识结构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课程内容具有综合性和广泛性。一个成功的小学语文教师,除了要具备语文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备非常宽广和全面的知识修养,广泛学习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力求实现自身的知识结构对儿童生活的全面覆盖,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地进行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2、具有自主创新意识

新课程具有高度的创造性,注重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作为创新教育的实施者,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才能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教师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创新教育的成败,也决定着教育改革成败。教师要具有自主参与意识,善于创新,并将其渗透于语文教育教学各个领域、各个环节,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要求小学教师具备创新意识、较高的教育研究能力,在实践中探究并创造性地加以解决。

3、形成课程文化意识

新课程要求教师认识到“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为一种动态的、发展的过程,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教师要深刻理解小学语文课程对儿童发展的多元意义,能根据具体的社会环境、学生情况、教育条件等,选择、利用、开发相应的课程内容与资源,在教学实际中不断增强课程资源意识,提高课程开发能力,做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

二、小学语文教学实效不佳的主要原因

小学语文教学建设与实施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效果,也深刻影响到他们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进程。小学语文教学实效不佳的表现

1、重理论,轻实践

小学教师专业素质更多地体现在其拥有的实践性知识上,丰富的实践性知识是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专业支撑。现行的小学语文教学过于强调学科体系的逻辑性,理论知识的学术性,注重规律原则的教学,偏重学术的阐释。这种线性单向的封闭理论体系,远离了丰富的教学实践,不能及时吸纳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最新成果。同时,教育实践知识的缺失,学生很难将显性教育知识转化为缄默教育知识。

2、重传授,轻反思

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基本取向依然是强调专业知识培养的“理智取向”。今天教师教育的基本取向已经由“理智取向”转向了关注教师个人知识的“实践—反思取向”和关注教师成长文化背景的“生态取向”。现行的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主要是一种单向的知识传授型教学,偏重教学技能训练,实习主要是感受性、模仿性的实践,忽视了反思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生长点,反思习惯的养成是其专业能力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和动力。

3、重外输,轻内化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学论”课程,强调对学生进行外在的灌输与塑造,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差,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动力未能得到真正唤醒。该课程应该关注学生主体内部教育教学观念的建构与生成状况,以及他们对知识价值的发现过程,使其内化成为他们所认同的教育理念,而不是知识本身。这些问题导致本科小教专业学生不可避免地存在专业情意淡薄,教师实践性知识失语,语文教育教学能力得不到有效训练,工作适应期延长等严重缺陷,进而极大地影响了小教本科专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这种状况也不能适应小学语文新课改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三、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方法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存在着诸多问题,并己严重影响了教师教育的有效性,进而影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此,我们以理论性与实践性、开放性与创造性、研究性与发展性为基本准则,将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实践与研究活动等结合起来进行了教学方式方法上的改革。

1、联系小学语文教学实际,课程从封闭走向开放

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不应以固有的、封闭的理论形态而存在,而应在丰富的、动态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不断生成。教师必须有前瞻的意识和眼光,具有鉴别选择的能力,不断吸纳新思想、新知识、新方法。构建一个动态开放的教学体系,用这个动态发展的体系来保持与时俱进的品格。我们采取的措施有:组织师生定期走访教育实习基地校,深入小学课堂了解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情况。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对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有较为深入、全面的了解,并对相关教育现象进行讨论和思考。

2、完善实践体系,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小学教师不是以其所教学科为专业,而是把“教育行为与教育活动”视为其专业表现的领域。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知识的核心成分。理论运用于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为了解决教育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的问题,应加强对教育情景的体验和感悟,提高学习者分析、解决问题的教育能力和对教育行为的反思能力,以便学生构建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小学语文教学要加强实践课程的开发,并通过实践中的反思、建构与生成,促进职前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并获得持续的发展动力。

小学教师个人论文范文6

【关键词】合作学习;教学改革;高中语文;课堂

所谓合作学习指的是在异质小组当中去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从而实现学习目标的共同达成,并将整个合作小组的总成绩作为最后判断的依据。合作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的改善课堂教学氛围,能够提高学生成绩、帮助学生实现综合能力及素质的提高。高中语文从学科本质上来说是非常适于应用合作学习策略的,但是纵观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合作学习应用效果并不理想,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对高中语文教学效果则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高中语文合作学习教改中出现的问题分析

当前合作学习教改已经受到了众多高中语文教师的欢迎及重视,因为其和传统教学相比实现来在集中性的时间内增强学生交往和表达的频率,不仅可以做到了对学舌根解题能力的提高,还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及探究问题的能力。但是纵观当前合作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的应用,仍旧存在着很多问题,具体如下:

(1)内容设计不科学:一方面教师所设计的合作学习内容往往过于简单,很多答案都能够在书本中找到,实际上并没有任何进行合作讨论的必要。例如在《炼金术士》的教学当中,很多教师都会利用非常简单的导入方式去切入教学,教师将问题预设为“对小说中的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进行概括,然后教师会将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但实际上教师预设的三要素非常容易在文章中找到,教师应该在预习的时候让学生找出,而不是在课上去安排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这就是因为教师的设计不科学导致出现了合作学习效果不理想,甚至是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第二个方面就是有一些合作学习的内容设计过难,即使是讨论学生也很难找出正确的答案。

(2)时机选择不合理:合作学习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很多教师在布置了合作学习任务之后,马上就让学生进入到讨论的状态中,这就使得学生在没有经过思考的时候就被迫去和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容易出现人云亦云的现象,是一种严重违背认知规律的现象。

(3)合作学习期间秩序混乱:在合作学习过程当中各个小组的表现是不同的,常出现小组成员开小差的现象,就是到了最后的发言阶段,回答问题的学生往往只是去进行自我观点的表达,而不顾整个小组的观点,那些未进行问题回答的学生也经常性的出现交头接耳等现象。

二、导致合作学习改革问题的原因分析

1.合作学习教研人员准备不足

一方面是因为教研人员在思想上对合作学习的认识不够,很多教研人员仍旧未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第二个方面是因为所开展的培训无法有效的对教师教学实践进行指导,培训内容多倾向于假大空,这就使得一线教师很难做到对培训内容的吸收及消化;第三个方面就是相应的调研工作无法实现对合作学习改进进行有效服务,这就使得合作学习教改变成了形式化的东西。

2.教师对于合作学习的实施准备不足

在合作学习当中教师是最为重要的主体,准备的不充分性主要表现在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教师本身对合作学习就存在着认知上的局限性,很大一部分教师在教学当中过分的强调知识的讲授,而把学生当成了一种学习的机器;第二个层面是教师在合作学习理论知识层面的不足,很多教师从未受过正规的学习和培训,那么就无法正确的使用其来辅助教学,所以这样的合作学习往往是流于形式的。

3.教师合作学习指导的能力不足

虽然新课改要求要发挥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但是并不是说教师完全就成为了课堂的附属品,若在教学当中教师不能有效的指导教学,那么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也将无法保证。在高中语文合作学习当中合作教师在安排完任务之后基本上不是无所事事就是准备下个教学环节,所以不管是学生因为秩序问题陷入混乱了还是因为任务难度导致讨论进行困难,教师都未正确的去指导。

三、提高高中语文合作学习教改效率的措施

1.改变教研人员对传统的教育观念

要对其观念进行改变最为有效的方法是学习,首先,做为教研人员来说应该积极的参与到相应的培训当中,因地制宜的与实际的教学情况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对教师教学的正确指导,第二,教研人员还应该抓紧时间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研究,积极的学习当中的教学理念,并通过教研活动去影响一线教师队伍;第三,教研人员应先于教师去学习和理解教材,从而去设计出能够最有效的指导合作学习的内容。

2.精心设计合作小组讨论的内容

小组合作学习内容的精心设计是保证讨论得以高效实现的基础,那么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教学文本进行认真的研读,对教材当中的重难点深入的挖掘,保证设计出的讨论问题难度适宜,并且适合进行合作学习。在制定内容的时候要根据一定的要求进行,防止学生由于讨论内容的模糊性而无从进行,或者防止出现跑题的现象。

3.要控制好小组讨论的时机及时间

既然是合作学习那么学生就应该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再有了自己的观点之后再进入合作学习当中,只有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对合作的时机做到良好的把握,让其可以在思考中去合作分享。另外作为教师还应该对每个教学环节所需要的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同时还要参与到讨论当中来,只有这样才能够把握好讨论的时间,保证讨论的效果。

四、总结

课程改革当中合作学习是一个亮点,在教学改革全面推行的时候一线教师积极的去探索这一教学模式,但是实际上合作学习应用到高中语文教学当中存在着诸多为问题,这写问题既有教研人员的、也有教师和学生的,而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积极的采取措施,通过改变教研人员对传统的教育观念、精心设计合作小组讨论的内容、控制好小组讨论的时机及时间来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伍新春.管琳.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罗少丽.合作学习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1).

[3]李秋华.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常见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语文学刊,2011(22).

[4]许娟.重庆市石柱县L中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研究[D].西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