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美术教育论文范例6篇

幼儿美术教育论文

幼儿美术教育论文范文1

***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在实践中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这种过程是一个由现象到本质,由外延到内涵的演变过程。随着我国10年来在幼教领域改革的加深,幼儿美术教育从指导思想到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幼教改革中,综合性的整体改革和各科教法的改革从两个方面推动了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幼儿美术教育提出一系列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由于我国美术教育理论方面的薄弱,使得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尚不能在广大教育者的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认识,例如,幼儿美术教育的本质特性的问题,就是一个阻碍人们正确认识幼儿美术教育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关于幼儿美术教育目标的研讨,无疑会促进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理论的进步和实践的发展。

教育实践中的很多问题都和教育指导思想以及集中体现这种思想的教育目的有关。笔者在从事10余年的幼儿美术教育工作中深感教育目标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因此提出对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如何阐述的问题,希望通过研讨,获得共识。

幼儿教育是为幼儿未来的学习和发展作好各种准备的教育。它的教育范畴包括身体、智力、情感、思维、语言、品德、美感等很多方面。它的教育目的是通过各种各样具体的教育活动实现的。幼儿美术教育是幼儿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幼儿教育总目的的手段。所以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传授艺术而进行的教育,也不是为少数有艺术天分的儿童而存在,而是在总目的指导之下的具体目的,所以可称之为目标。

目标是教育思想最典型、最集中、最概括的反映,美术教育发展到今天,其教育指导思想也有一个演变的历史过程。

将图画、手工等活动纳入教育课程之内开始于一个世纪前的英国和德国,由于产业革命的发展,人们深感工艺教育的需要。在当时,美术被认为是可以培养观察能力,使头脑细密,又能掌握很多知识和技术的学科,所以初期的美术教育都是以技能教育为出发点的,而且都从几何形入手,然后进入写生,对幼儿也以同样的方法去教,只不过难易不同罢了。

20世纪初,很多心理学家对儿童的美术研究开始兴盛,如凯尔仙修泰那(Kerschenstener)等,他们积累了很多儿童绘画的研究成果,结果使欧美的美术教育开始了变革。奥地利的法郎兹·西泽克(Cizek)提出了革命性的主张,提出不要给儿童强加成人的思路和方法,要按照儿童的发展阶段进行教育,并使儿童的创造性得以实现。在以后的年代里,英国的赫伯特·里德(Herbertread)和美国的罗温菲德(Lowenfeld)也对美术教育理论作出突出的贡献。里德指出“儿童艺术是人的表现方法之一,模仿成人的想法是错误的,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通过美术来发扬光大儿童与生俱来的创造力是美术教育应有的基本态度。”罗温菲德也认为艺术教育“不是为传授艺术而进行的教育”,而是通过艺术来塑造人格。在艺术心理学的领域里,美国的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IfArnheim)对视觉与认识与思维的深入研究为通过美术教育培养人的创造力奠定了基础。正如阿恩海姆指出的那样“艺术乃是增加感知能力的最有力的手段,没有这种敏锐的感受力,任何一个领域的创造思维都将是不可能的。”

与创造性的美术教育相呼应的是以德国包豪斯(Bauhaus)造型设计学校为代表的现代造型艺术潮流。包豪斯将一切造型领域里共同的基础内容作为学习内容教授给学生,取得了效果并推动了“构成”的发展,这不但对生产和造型艺术有极大的影响,而且也影响到美术教育。图案、手工这些教育内容被重新加以认识。抽象化、象征化的表现在造型中的重要性也逐渐被认同。美术教育同人的生产和生活愈加密切,美术教育的范畴广为扩展。

综上所述,今天世界上的美术教育已由写实和抽象两个方向发展而来,并和心理学、教育学相结合,成为以艺术施教,借艺术来培养智力、创造力、人性与社会性的教育。“通过艺术而进行教育”成为大多数国家美术教育的指导思想。

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指导思想,集中体现在幼儿园教育《纲要》中对美术部分的阐述上:

“在幼儿观察物象的形状、颜色、结构等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用绘画和手工(泥工、纸工、自制玩具等)充分表现自己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初步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对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中的美的欣赏力。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发展手部肌肉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初步掌握使用美术工具及材料的技能。”

对于这一阐述,可以认为是我们过去对幼儿美术教育目标的认识。笔者认为,首先应肯定这一阐述的意义,它在促进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将具有参照意义。同时也应指出,时展了,认识也发展了,这一阐述已不适应今天我们对幼儿美术教育的理解以及未来对幼儿美术教育的需要,主要意见有以下几点:

(一)未脱离以成人对美术的理解来看待幼儿美术活动,以客观反映论对待幼儿美术活动,因此不适合幼儿美术活动的心理特点与表现特点。必然将幼儿美术引入写实的模式之中。

(二)文字表述抽象和概括不够,反而使活动范畴受到局限。如“绘画、手工(纸工、泥工、自制玩具等)”这些形式都可以用造型活动来概括。再如“观察力、想象力”,我们知道,幼儿美术活动会有助于智力的发展。智力中就包含有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等多种因素,因此,可以用智力来概括。

(三)创造力是区别于智力的一种能力,也是美术教育最为突出的一种功能特征,但在表述中因平列的关系,难以清晰地认识和记住这一重要的目标。

对于以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三个领域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当然是不错的,但是幼儿美术教育中的美育内容重要的是对幼儿进行形式美感的教育,即视觉对形式美的认识与理解,这是区别于其它美育形式的主要特征。另外,用“欣赏力”一词,是过高的目标,幼儿的美育主要在于培养幼儿对美的事物的知觉与感受,尚难达到欣赏力的程度。

根据以上几点意见,笔者认为,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应重新修正。

为使目标及其阐述更为科学,我们首先必须对幼儿的美术活动的性质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众所周知,幼儿美术不同于成人概念上的美术,和中、小学的美术教育也不同,这并不是难易程度或循序渐进的问题,而是由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所决定的。他们不会按眼睛看到的物象的形状、颜色、结构去表现,而是用心灵对知觉样式的把握和理解去表现。幼儿美术如同原始人类的艺术活动一样,是他们认知和表现的一部分,可以说它是一种混合体,它既是幼儿自身本能的欲望的表现,又是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反映,既是体质、智力的体现,又是情感、态度的表达,既是游戏、又是学习,既有模仿,又有创造。幼儿美术教育正是基于幼儿美术活动的这种混合体的特点,因此具有多方面的综合性教育功能特性。它的作用包括诸如培养美感、促进认知、发展智力、提高手、眼、脑的协调性和手的灵活性。促进创造性的艺术想象力和表现力等等。在这些作用中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它具有培养创造性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造形活动实现的。造形是幼儿美术教育的核心,是幼儿美术教育区别于其它教育(如语言、数等)最重要的内涵。

造形活动是人类一种最基本的活动领域。从原始社会的石器、陶器到现代社会千姿百态的视觉艺术,人类的造形活动随处可见,它和人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也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一种基本能力。人类的造形活动最重要的特征是能够按不同物种的标准和美的标准进行有目的的创造,具有求新、求美的特点,它是人的本质需要,也是满足这种本质需要的本质能力不断发展的表现。创造性的造形活动源于人的手和脑的活动,视知觉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视知觉本身具备着一种思维的本领,具备着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尤其是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它是经过知觉的选择作用生成的意思进行的。而造形活动为视知觉提供了具体的感性材料,又有通过造形活动的过程,体验到创造的过程,使想象现实化。因此,造形活动有助于人的创造力的发展。

人的造形活动离不开实践,科学家为大脑机能定位的研究和认识规律的研究表明,大脑与外界存在着某种一致的关系,大脑皮层的活动取决于脑细胞与外界的交互作用,形成自身的代码(图式),用来译解和反映对象世界,这样,经常接触某一事物的人就形成了对该事物的代码,例如,经常听音乐的人,就形成对音乐的代码,而不接触音乐的人头脑中缺少编码,自然就难以解码,也就只能听见,而听不懂音乐。创造性的造形活动也是如此。对于幼儿来说,只有在创造性的活动中才能建立起创造性的代码,因此,尽管说造形活动有助于培养创造力,但美术教育中模仿为主的模式并不能达到这一目标。因为在活动中对技术的追求已经束缚住了自主性的探索性的表现的可能性,使其不能形成创造性的代码。

造形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指造型艺术,与美术互用。广义则泛指无论有无美的要素,凡人类利用一切可视可触的材料在空间或平面上做出看得见,摸得到的形象或物体。如果我们从广义的意义上去看待幼儿美术活动,则除了图画和手工以外,幼儿的很多游戏活动都是造形活动,例如,孩子在雪地上用脚踩出花样、用插塑积木摆出各种形态,在下过雨的水沟上筑坝,在沙子堆里造城堡等等,这些活动对于创造性的造形都是具有意义的。因此,广义的造形应是我们对幼儿美术活动所持的态度。由此出发,也更为容易拓展幼儿美术活动的内容并与其它教育活动结合起来。

幼儿的造形活动是与游戏分不开的,他们对随手搭合的树叶、纸片、小棍极感兴趣,对能够通过自己的主观意志改变一种材料的形也极感兴趣,如果我们把孩子看成是小小的原始人,就容易理解他们为什么会对形式多样的美术活动那样感兴趣了,他们的活动中不仅满足了游戏的需要,而且得到了关于物质世界的真实信息以及自己与世界交流的方式。每一种新材料或新式样的接触和体验都会使他们形成深刻的记忆并影响久远,所以增强幼儿对各种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造型材料的体验,是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工作,从这种体验中就培养出造型艺术的基础感觉。

幼儿在造形活动中的表现可以分为“意象表现”和“机能性表现”。这两种表现在活动中都是依赖视觉形式实现的。也就是说,幼儿在造形中的着眼点是美术的形式,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只对“形”(形状、色彩、构成要素等)以及由“形”引发的联想感兴趣。例如,当孩子在涂鸦期能画出圆形时,他并非要画什么东西,而只对这种最简单的能把图与底区别开来的“形”感兴趣。在以后出现的象征性符号和各种各样的形象样式及组织形式中也是以形的变化和关系为基础的。他们对手工活动的态度也是如此。他们对泥工、折纸等活动的兴趣在于这些可变形的材料能够实现他们造形的意愿,从而体验到创造“形”的快乐。

幼儿在造形活动中表现出的创造性也离不开他们对美的认识和感情,他们对美的认识是肤浅的,但却是基础的,因为美的内涵是通过形式体现出来的,造形艺术为幼儿对美的认识,尤其是视知觉对美的形式的认识提供了条件。因此,美术教育本身就含有美育的内容。当然,美育不仅通过造形活动,它还需要其它教育活动才能实现,但造形活动中的美育作用是重要的,因为它为幼儿提供了一种具体的可以现实化的视觉的美感表现形式。

幼儿在造形中表现出的创造性也离不开他们自主的活动,自由地表现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条件。幼儿表现出的创造性是幼儿主观欲望和想象的产物,如果在活动中是为了自己的表现而做或画,他们会自然地将心里的美的情感流露出来,从而产生自然、诚实、大胆、朴实、直率、稚拙的特点,尽管这些作品在一些人眼里是幼稚可笑的,但它所具有的个性和心意是明确的,而模仿成人的艺术的作品则失去这些最宝贵的东西。所以,幼儿美术活动应更多地给予孩子自生性,教育者的工作是为他们提供条件并启发诱导使其实现这种创造,而不是简单地教他们照猫画虎。

综上所述,创造性的造形活动是幼儿美术教育的实质。以此为中心来考虑就容易展开其它教育功能。所以应重视通过这种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来培养幼儿潜在的创造力。

对幼儿美术教育的本质特性的研讨有助于教育目标的阐明,而教育目标的阐明有助于更新人们对幼儿美术教育的认识,并以此为指导进行教育内容、方法的改革,使幼儿美术教育能开拓出更为广阔的天地,对以往行之有效的教育经验和方法也能以新的认识去总结出规律,予以继承和发展。

幼儿美术教育论文范文2

有人说:“我犹豫而又轻松,我的悲伤是晴朗的。”这说明审美情感具有复杂性和情调性。由此可见,在音乐教育中,不能忽视情感的独特作用。同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还明确要求“珍惜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因此教师在选择作品时,还应尽量选择一些适合以游戏形式开展的音乐,以调动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在音乐活动中教师可以看着孩子的眼睛讲话和示范——语言、体态、脸部表情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作品的蕴涵。同时还可以用表情、动作以及音乐或游戏中的规则去调整幼儿的心理状态,如在打击乐活动“咿呀咿呀呦”的教学目标中,要幼儿掌握|XX||XX|和|XXX|的节奏。为了能让幼儿比较容易区分与接受这两种节奏,教师可以把这两个节奏形象地设计成农场的情景。在引导幼儿学习这两种节奏时,运用故事的方法,在故事情景中训练幼儿的节奏技能和反应能力。设计王老先生的农场里有一些小动物(小朋友轻轻“走”过去,教师根据音乐节奏|XX||XX|做“走”的动作),农场里的小动物给小朋友打招呼,(教师根据音乐节奏|XXX|做拍手的动作),咦,这边还有其他小动物和我们打招呼呢,你也给他们拍拍手吧……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始终沉浸在故事情节中,在情景游戏的表演中通过“走”和“拍手”的动作,在这个一体化运动中孩子们将其思想感情和形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来区分|XX||XX|和|XXX|这两种节奏,在感受音乐的同时体验到无穷的乐趣。

二发展幼儿的审美创造性

儿童的艺术是童年生命的律动,是儿童内在精神生活的外部表达,审美教育是以无拘无束、轻松自由的方式进行的,游戏是儿童的内部精神自然地转化为外部表现的活动,所以游戏是儿童艺术创造活动的重要形式。以造型设计、音乐舞蹈、音乐游戏等反映出他们对周围生活美的理解和感受。音乐是表现艺术和表情艺术的统一,必须重视培养幼儿的音乐表现力,在音乐的演练过程中教师既要启发幼儿根据对音乐的感受来表演动作,同时又要引导帮助幼儿用他们自己的动作表达音乐感受,实现内在的认识构思活动和外在表现活动的统一,这对于发展幼儿在音乐舞蹈方面的创造性有重要的意义。如教师引导幼儿欣赏曲子《春天》,然后让幼儿用语言表达出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接着要求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做动作。有的孩子用小蜜蜂、小蝴蝶表示轻快飞舞的样子,有的孩子表演小白兔一蹦一跳的样子,音乐使幼儿情绪反应更加灵敏了。音乐的节奏和速度也可以通过动作反映出来,即用身体动作创造性地把音乐再现出来。音乐游戏中,幼儿在教师启发下能完整地感受音乐的艺术形象,并根据乐曲的内容,自己设计动作个性情绪进行表演,从而发展创造力。

三结论

幼儿美术教育论文范文3

要培养幼儿在参与教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关注生活的点点滴滴,就需要对幼儿的活动环境进行较为生活化的装扮,幼儿在生活化的活动环境中就会激发起来幼儿对生活的思考,从而能够主动参与到美术作品中。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幼儿的生活关注点,并且将这些关注的元素带到课堂中,幼儿的绘画欲望就被激发了起来。

比如,幼儿都比较喜欢《喜羊羊和灰太狼》这个动画片,教师就可以让幼儿来进行动画里面的各种小羊的绘画,幼儿对这部动画片都很熟悉,因此在绘画的过程中就会回忆自己在看的过程中的情景,也有一种想要表达的欲望,这样的一个过程,教师都不需要做过多的强调,利用幼儿的卡通喜好来进行绘画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比如教师为了让幼儿绘画一副有关过年的情景的绘画,幼儿对过年都是很熟悉的,幼儿也愿意参与这个过程中,教师为了取得更加良好的教学成果,就可以将整个教室装扮成新年的样子,用各种剪纸、蜡染、年画来对教室和走廊进行装扮,让幼儿出身于一种过年的氛围中。在幼儿快要放寒假的时候安排这部分的绘画,那个时候幼儿想要过年的欲望都比较强烈,在进行绘画的过程中,也能够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的一个过程,不仅提高了幼儿的美术绘画水平,而且能够培养幼儿一种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注重生活实践,尊重幼儿个性

美术的教学绝对不仅仅是在课堂中就能够完成的,生活化的元素需要幼儿进行亲身的体验,这样幼儿才能够感受到绘画所带来的乐趣。大自然就是一个天然的素材,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时候要经常带幼儿进行户外活动,让幼儿在和大自然的亲近中来获得绘画的灵感。比如各种各样的石头、树叶、溪流、昆虫……这些都可以成为幼儿的创作素材,幼儿也能够很容易融入到这样的环境中,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周围的世界。幼儿在进行创作的时候,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作品,幼儿眼中的世界和大人眼中的世界不一样,在他们的世界中没有那么多的规矩,不需要规定苹果就必须是圆的,草地是绿的,花儿是红的……在他们的眼中,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可以说话的,因此对待周围的事物的时候也总是带着善意,教师要保护孩子的这样一种善意,要尊重孩子的独特想法,他们成长到一定阶段自然就会理解周围的世界,不需要教师过早地强调他们眼中的事物不是他们所认为的样子,要让孩子保持一些童心来进行美术创作。

比如,让幼儿来进行“我的家乡”这个主题的绘画,幼儿在画的时候,不要给幼儿设置太多的条条框框,不要规定幼儿必须画什么,幼儿想到什么就画什么,只要幼儿能够进行合理的解释就是值得鼓励的,不需要幼儿画的有多么的完美,只要是幼儿眼中的家乡就足够,像有的幼儿在画的时候,就画了一棵树,教师耐心地询问“为什么就画了一棵树呢?”幼儿回答道“因为我爷爷经常带我到这棵树底下玩!”孩子这样的回答是多么地真挚,多么地令人感动,教师就需要对这个孩子的绘画作品进行表扬,这样孩子在以后进行创作的时候就能够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的来进行绘画,不需要在意那么多既定的规则,这样还是就能够在一种良性的环境中提高自己的绘画能力,也使得自己的真实情感得到了宣泄。

幼儿美术教育论文范文4

关键词:中职;幼教;美术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009-01

一、加强幼教美术教育之意义

加强美术教育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旨在通过美术的感染力陶冶情操、提升思想,还使得美术受教育者在美术的技巧、能力以及领悟上得到开发,锻炼抽象思维与审美意识。而对于美术教育对于中职幼教专业特定的学生来说,除了以上概括而抽象的意义,其加强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以下具体的两个方面。

一方面,对于幼教专业学生本身而言,加强美术教育,是其将来成为一名幼教的内在要求。这种内在要求最突出地体现在对幼教专业学生将来从事幼教职业的能力要求。加强幼教美术教育,能够充足幼教学生的美术理论知识、美术绘画技巧和手工实践能力。在理论课上,让学生充分掌握关于美术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幼儿教育知识,不仅学习美术理论,还要学习教育理论。在实践课上,通过绘画、手工、设计等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美术技能。因为幼教这一专业将来要面对的是一群理解能力有限的幼儿,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幼教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也相应的较为特殊。所以幼教专业学生不仅要有广博的美术理论素养,还应具备较为全面的幼儿教育知识及良好的专业技能。

另一方面,对于幼儿园的美术教育而言,加强幼教美术教育也是较为迫切的。毕加索曾说“每一个儿童都是艺术家”,艺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而美术教育又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幼儿的天性是其总是通过感官来体会、通过感性来思维,他们总是凭借事物的形状、颜色、动作等外表来人是事物,所以对于美术幼儿往往十分敏锐,这就成为了他们能够接受美术教育的基础。美术贴近幼儿的思维,并能有效的促进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开发,提高其对美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因此必须做好幼儿园的美术教育。而做好幼儿园的美术教育,其源头就在于加强幼教的美术教育。

二、中职幼教美术教学存在问题与对策

如上所述,加强幼教美术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中职院校在幼教专业的美术教学方面却存在着一些问题。在这个事实上,对于当前美术教育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予以解决,是加强美术教育所必须研究的课题。笔者通过对当前部分中职院校幼教专业在美术课程的设置、学生整体情况、课堂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调查,并借鉴其他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目前中职幼教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概括,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课程规划不合理,对当前的实际情况没有针对性。当前许多中职院校专业在课程规划和设置上不甚合理,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没有针对当前的幼教专业的实际情况。不同于普通高中,中职院校招生的起点低,通常录取的都是未考入高中的初中毕业生,因而中职学生的文化课基础较为薄弱。但是当前中职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并没有体现这种特点和差别。中职美术课程通常适用国家教育部统一制定的教学规则并使用统一规划的教材,教材的编者将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相平行,编出的教材往往专业性强,也过分重视美术知识技能学习,而忽略了欣赏教学、理论教学,缺少针对幼儿美术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等内容,难以适应中职幼教学生的需求,也无法做到同幼儿园顺利接轨。

因此,应当调整教材编写,优化课程设计,使得当前中职幼教美术教育既能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能够提高幼教的职业能力和整体素质。除了在美术技巧的教学上,更应加入针对幼儿的美术教育方法。对幼教来说,如何根据幼儿身心成长规律和个人发展水平的特点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从而促进幼儿在美术上的学习,比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来说更为重要。

2、学生整体素质较低,缺乏美术基础和兴趣。前文已经谈到,中职院校招生起点本就较低,录取的学生相对来说质量也较差,而当前许多中职院校为了学校的发展,为了能招到学生,对所招学生的素质并不做考量,其在中考成绩如何都可以,甚至未参加考试的毕业生只要报名该校也能够录取。因而,当前中职院校学生整体素质偏低,对学习也缺乏兴趣。其在初中学习阶段,美术这种 “偏门”课程自然游离于主流之外,因而美术基础很差。然而尽管基础不高,通常学生对形象思维与动手实践较为感兴趣,所以中职幼教美术教学应力求激发学生对于美术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在之前的学习阶段所丧失的信心在美术课程中得以弥补,同时磨练意志和耐心。在幼教美术教学中,把握学生兴趣点,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美术教学氛围,使学生对美术学习产生好奇,从而逐步加深教学。

3、美术课堂教学缺乏创新。传统的幼教美术教育比较死板,往往重视专业而忽视职业。对于幼教而言,其对于美术的专业性要求并不在首位。然而中职院校的美术教育理念却注重技法的训练,认为“画得好就教得好”,在幼儿美术教师的培养这一点上本末倒置。这种传统理念不重视美术素养的熏陶和师幼间的互动性,忽视了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因而培养出来的幼教难以符合幼儿教育的真正需求。

因此,创新美术课堂教学,首当其冲的是革新当前的幼教美术教育理念,重视幼教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的培养。其次,也可以引进新颖的信息化教学、合作化互动学习,注重改变教师角色定位,致力于建立“学生主动参与型”课堂等等。

三、总结

中职幼教专业的学生,将来大多从事的是幼儿教师这个行业。幼儿受到怎样的美术教育,至关重要的是中专学校幼儿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能力。当前的中职幼教美术教育要加强,就必须从各个存在的问题入手,逐一寻找对策予以解决,如此才能更好的改进和加强中职幼教美术教育,推动幼教教育和幼儿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白 淼.中等幼师美术教育的问题与对策[D].四川师范大学.2009

[2] 沈海莉.浅谈幼师美术教育的创新与思考[J].才智.2014(34),72

幼儿美术教育论文范文5

关键词:民间美术;幼儿活动;欣赏兴趣

如今,我国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发展迅速,但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民间艺术却开始远离人们的生活,如果我们再不加以重视,那么我们审美基因的重要源头就会因此丧失。所以,我们应当从幼儿开始就对他们进行民间艺术的熏陶,使他们对民间艺术产生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本文就以我国民间艺术之一――民间美术为论点,以幼儿为教育对象,对此展开一系列的研究和论述活动。

下面,我就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经历,对如何在幼儿活动中有效开展民间美术教育这一论题展开详细的论述和研究,以供其他同仁参考和借鉴。

一、采用多种有效形式,激发幼儿对民间美术的欣赏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们要想使民间美术在幼儿教学活动中有效开展,首先就得想方设法激发幼儿对民间美术的欣赏兴趣。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激发幼儿的欣赏兴趣可采用以下方法:

比如,幼儿都喜欢听故事,而我国的民间文学题材又比较广泛,如童谣、童话、神话传说等等,因此,在对幼儿进行民间美术教育时,我们可以将民间文学与其结合起来,通过给幼儿讲述与民间美术相关的故事,激发幼儿对民间美术的欣赏兴趣,并以此帮助幼儿深刻理解美术作品的含义。

又比如,在我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节日,对幼儿进行民间美术教育。如春节的时候,我们可以对教室进行装点,如贴窗花、挂灯笼,然后在这喜气洋洋的气氛下,带领幼儿对窗花、灯笼进行欣赏,这样既激发了幼儿浓厚的兴趣,又提高了幼儿对民间色彩的感知力。

二、渲染民间美术氛围,使幼儿在感受美的过程中受到熏陶

教室是幼儿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所以,为了使幼儿真切、深入地接受民间美术的熏陶,我们就可对教室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布置,使有限的空间变得具有生机和活力,让幼儿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如此,幼儿在民间美术学习过程中就会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比如,我们可以在窗户上贴上各种人物、戏曲、山水、花鸟鱼虫的剪纸和窗花;在教室四周的墙壁上挂上一些幼儿感兴趣的故事图案,如西游记、神笔马良等;在区域角摆放一些用泥、木头、草、竹等制造的民间玩具,如陀螺、泥哨、布老虎以及一些泥塑和面塑;也可组织幼儿进行一次制作风筝活动,然后把幼儿制作出来的色彩鲜艳的风筝装饰在教室的主墙上……总之,我们要把教室这一狭小的空间充分利用起来,把它布置得有条有理、美观鲜活,这样,学生在浓厚民间美术的氛围下,就会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艺术想象力。

三、进行巧妙有序的引导,促使幼儿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幼儿年龄小、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较低,所以,若是只让幼儿对民间美术作品进行单一欣赏,幼儿可能只感受到美术作品的色彩,

对其所表达的寓意却不能有效理解,所以,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开展民间美术的教育活动时,我们必须对幼儿进行巧妙有序的引导,使幼儿既能获得充足、全面的民间美术知识,还能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比如,在组织幼儿欣赏民间美术作品时,如果我们向他们提出问题,而且问题十分具体,那么我们就会使幼儿的观察思路受到限制,与他们的关注点和兴趣点也有可能产生背离,久而久之,他们甚至会对我们产生依赖性,对美术作品不会有自己的判断。因此,在提问问题时,我们不可提出“画上有什么图案”“画是什么颜色的”这样比较直接的问题,而是问“你看到了什么”“还看到了什么”这样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然后让幼儿通过自主观察、自主研究、自主讨论,阐述自己的看法。这样,幼儿不仅会对民间美术作品有深层次的体验和领悟,审美能力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

提高。

总之,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重视对幼儿的民间美术教育意义深远。所以,我们要让幼儿多接触那些美不胜收、具有极强乡土味气息的民间美术作品,从而开阔幼儿眼界、丰富幼儿知识,使幼儿在享受美的过程中萌发表现美的愿望。

参考文献:

幼儿美术教育论文范文6

关键词:瑞吉欧理论;中职幼师美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6-119-01

瑞吉欧教育体系是根植于意大利特有的文化土壤中的一种独特的学前教育模式,瑞吉欧学前教育理论越来越受到全球学者和专家的认可、研究以及推广,在我国的学前教育变革中,也引用了瑞吉欧学前教育体系当中的有关理论。这一理论的发展对我国中职幼师美术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和冲击。笔者将站在一个微观角度上――中职幼师美术教学角度,对瑞吉欧理论对提升中职幼师教学效率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

一、当前我国幼儿教学现状分析

笔者通一个绘画教学为例,对当前我国幼儿美术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在某幼儿园的美术课中,在讲授“美丽的郁金香”时,教师向小朋友们讲:“今天我们要开一个花展,老师请小朋友们来猜一猜这是什么”,于此同时教师在黑板上画上一朵花,小朋友举手回答说是:“白云”,老师问:“有白云花吗?”小朋友否认,老师又问像什么,有一位小朋友说像郁金香,老师说:“对,但是开画展一朵花够吗?”,因此,老师引导小朋友上台在黑板上画花朵。小朋友在绘画的过程中,老师在旁边指导,告知郁金香有是几片花瓣组成。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发现,当前我国学前美术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特点,即多引导、多范例,老师一直在对幼儿的学习行为与思维进行规范。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幼儿打下了绘画基础,使得幼儿绘画技能得到了提升。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同样存在诸多的缺陷,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幼儿美术绘画的内容太多呆板;第二,在绘画过程中幼儿之间缺少相互合作;第三,这种教学方式过于注重绘画技能的讲授,缺少对幼儿情感的注意;第四,幼儿在美术绘画的过程中缺少个性[1]。

二、瑞吉欧理论下中职幼师美术教学的改革措施

1、转变教师观念,强化师生之间的交流

幼儿教师在瑞吉欧理论中被定义为是幼儿的倾听者和伙伴,是儿童学习探索的引领者和支持者,教师自身同样是研究者与学习者[2]。因此,中职幼儿教师除了要做到授业、解惑以外,还必须担当幼儿的研究者、合作者、引领者。其中引领者指的就是引领学生进入美术的某一个概念或者是领域当中,对学生感兴趣的美术问题,教师予以支持促使其深入的研究与探索,从而使学生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实现美术各方面知识的获取与进步。研究者,就是对学生怎样解决疑难问题进行研究,教师怎样协助幼儿,怎样建立项目活动,从而提供一个支撑让学生更好的进行美术学习。合作者,就是在美术教学时,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想法,了解学生的需要,并且与学生和谐友好相处,协助学生使其能够较快的进入到自主学习的状态中。中职教师应该积极主动的组织学生展开合作学习,互相学习,扬长避短,调动幼儿美术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并且展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原则。教师采取怎样的方式教导学生,那么学生将会模仿教师的行为。可见,要想学生变成先进理论的执行者,就要求教师应该大力实行先进理论。这样才能使幼师学生将来在幼儿美术教学中与幼儿发展亲密关系,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真正步入幼儿的美术世界。

2、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提升教学有效性

美术属于一门视觉性的艺术,在每一类课内均必须展示各种各样的美术作品,利用多媒体设备能够展示大量的、形式多种多样的美术作品给学生,扩展学生的眼界,同时还可以有效的节约教师在进行实物收集时精力与时间,从而促使教师可以拥有更多的精力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3]。例如,假使在泥工课堂中没有使用多媒体设备,那么教师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学生准备一件泥工作品作为参考,而一件泥工作品难以保存,因此下次讲课时又必须重新制作。假使运用了多媒体技术,教师能够从互联网上收集一些泥工作品的图片或者是视频展示给学生,从而极大的提升幼师美术教学的效率。

3、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瑞吉欧理论中指出,幼儿是自由的,他不单单只是学习者,同时还拥有自己的世界,所以,教师必须促使幼儿潜力与能力的发挥。美术课堂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较强的个性、多样性以及表现性。因此,在进行幼师美术课教学时,应该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以便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推动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发挥,促使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其中,教学方法包含对话法、情景教学法以及留空法等。

瑞吉欧学前美术教育理念是根植于意大利的文化的一种教育理念,体现了地域和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性。总而言之,瑞吉欧学前教育是世界学前教育变革当中的一个典型性成功范例,其中拥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有关教育工作人员应该与我国当前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相结合,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造与吸收,以便有效促使我国幼师美术教学的正常、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东霞,仝新霞,贾庆莉.瑞吉欧方案中的教师角色及其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