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扫描工作计划范例6篇

档案扫描工作计划

档案扫描工作计划范文1

一、扫描工作的前期准备

1.做好扫描工作的顶层设计

做好扫描工作首先要搞好本单位扫描工作的顶层设计,即扫描工作与有关工作之间的统筹规划,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协调好立档单位与档案馆之间扫描工作的分工。明确档案在立档单位扫描还是在档案馆扫描,以便于各单位做好自身工作任务的安排。二是统筹好档案部门一个年度内扫描工作任务量与其他工作之间的关系。扫描工作是一项常态化的任务,应该对本单位目前既有的工作量进行统筹,合理制定工作计划。如果工作量过大,必然会导致“赶工”现象,使扫描质量下降,同时还会影响和干扰正常的办公秩序;如果工作量制定过小,扫描速度赶不上档案移交进馆的速度,将会导致档案的积压,而且也会使这些档案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利用。三是规划好要进行扫描的档案之间先后顺序的关系。应该按照对档案利用需求的急缓程度进行扫描,利用需求大的档案优先进行扫描。

2.扫描工作软硬件设备的配置

扫描工作软硬件的配置是做好扫描工作的物质基础,良好的配置可以提升扫描工作的效率。首先是设备配置的效费比问题。由于扫描工作对设备功能性要求单一,过高的配置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应该根据工作的实际需求,合理配置,提升设备的性价比,为单位节约资金。其次是软件的可操作性与方便性。档案扫描软件应该充分考虑到档案部门中大部分人的接受能力。在考虑到软件功用性的基础上,兼顾软件的可操作性和简便性,一般采用封装性比较好的软件产品。如果软件操作过于复杂,势必会遭到抵制,降低工作效率,应该努力在软件的可操作性、方便性与功用性之间寻找平衡点。再次就是设备的配置要考虑到发展的因素,确保现阶段的配置能够满足在今后一定时期内的可用性,避免设备因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而过早的更新换代。

3.做好要进行扫描的档案的前期处理

档案部门所存储的档案一般都是采用“三点一线”的方式缝制后装在案卷盒内的。为加快扫描速度,以及确保扫描质量,一般将缝制好的档案拆开,以便于能用高速扫描仪进行扫描。在拆线的过程中,应该谨防刀具划伤档案以及其他因素对档案产生的损伤。对于拆线的速度,笔者认为应该与扫描速度相配合,一般拆完一卷扫描一卷,这样可以防止由于拆好的档案大量的堆积而造成档案混杂或丢失;亦可以两个人为一个小组,进行分工协作,一个人负责拆,一个人负责扫描。同时,在前期处理中,还应该对先前档案整理的规范性进行检查,如文件名与目录是否对应、档号章填写是否正确、件内页数标注是否有误等,由于归档工作的不认真,笔者在工作中发现上述错误现象极为普遍。

4.规范有关操作流程与标准

规范有关操作流程与标准是对与扫描工作有关的各个环节操作方法的统一,以便于扫描人员在具体操作时能够有据可依,以防无效劳动的产生,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一是扫描工作中各个环节都要责任明确,以防在出现问题时互相扯皮,以及由于责任不明确而造成的管理混乱等。二是规范扫描工作的操作流程,确保各个环节工作之间的有效衔接。如扫描人员从库房中领取要扫描的档案要履行严格的借阅程序、扫描数据移交的程序等。三是扫描数据质量标准的统一,如扫描数据信息的存放格式、分辨率等有关图像质量参数的要求。同时,还应该加

强对扫描人员关于操作流程与标准的培训与传达力度,确保他们熟练掌握操作流程、熟知有关标准要求。

二、扫描工作中的几点注意事项

1.确保档案实体的安全

在扫描过程中,由于档案所处环境的改变以及扫描仪灯管强光的辐照和高速扫描仪所带来的机械磨损,都会对档案产生一定程度上的破坏。因此,应该注重扫描操作环节中对档案的保护,确保档案的安全。如将扫描工作间温湿度控制在适宜档案保护的范围内,以防止档案从库房中取出后温湿度变化过大而导致破坏;扫描工作间内的安全管理,防水、防火、防盗、防丢失等;扫描工作中工作细节的控制,不在扫描工作台上喝水、吸烟,在每一次扫描工作结束时,应该检查扫描仪中是否遗漏档案等。同时还应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严禁带有密级或不宜公开的档案信息的散播。

2.确保扫描数据的安全

在扫描过程中,确保扫描数据的安全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工作中经常性的做好已有数据的备份工作。扫描数据与实体相比较更容易丢失,一个不经意的误操作,就可能导致全部数据的丢失,最好做到扫描机器的专机专用,以防止从事其他工作而导致对存储数据的破坏。二是做好扫描数据的安全管理,谨防泄密。虽然归档的文件材料已经退出现行,但是有些档案还具有密级,其所包含的内容仍然不宜公开传播。而且档案数据信息比实体更容易造成泄密与传播,一张光盘或者一个U盘就可以将机器中所有的数据拷贝走,其所带来的危害也就更为严重。因此,我们应该注重扫描数据的信息保密,落实保密责任,严禁将用于扫描档案的机器接入互联网,严禁个人移动存储设备接入扫描用机。

3.做好扫描数据的维护

对于扫描数据的维护主要是确保数据信息的完整性以及对数据质量的控制。一是做好对扫描数据完整性的审查。在扫描过程中,由于失误,可能会导致某份文件或一份文件内个别页面的漏扫或重扫。如果不及时地查出,必将会给后续的利用工作带来麻烦,因此应该对扫描数据做好审查工作,谨防漏扫或重扫现象给数据带来的不完整或不规范。二是做好数据信息的质量控制。对于由于机器及操作原因致使数据极不清晰而无法使用的,要重新扫描;对于数据信息中所存在的“噪点”应该予以消除,但“去噪”工作应该区别对待,应该视“噪点”为档案本身所有的还是由于人为以及机器原因导致的,尽量保全档案的原始性标记。

4.扫描程序的遵守与规定的落实

扫描工作的操作对象是档案实体,由于档案的惟一性与凭证性,不允许发生档案实体的丢失与损毁现象,因此扫描工作中要严格遵守操作程序和规定。一是正确处理好工作与成绩之间的关系。成绩的取得是以安全为前提的,为成绩而违规操作,导致问题发生,必将抵消成绩或造成对成绩的否定。因此在日常的扫描中,要处处小心,严格履行有关规定,谨防丢失以及损毁现象的发生。二是做好有关程序遵守与规定落实的监督。加强在各个环节中对扫描人员的工作指导,帮助其规避一些易发生的误操作,纠正工作中不良习惯,确保扫描工作在安全的基础上出成绩。

5.做好扫描人员的保障工作

扫描人员是扫描工作的主体,是最为积极的主动因素。给予工作人员适当的关注,做好各方面的保障措施,将有利于效率的提高和工作的推进。首先是工作量的合理制定。工作量的制定既要考虑到档案部门对扫描工作进度的需求,又要兼顾扫描人员自身的承受能力以及熟练程度,使他们在相对宽松的任务要求下开展工作。其次是谨防有关职业病的发生。有些档案由于保管不善会有发霉现象,在工作过程中,扫描人员应该戴上口罩以隔绝因翻动档案而产生的灰尘,减弱档案所产生的气体对人体呼吸道的刺激,谨防鼻炎及有关呼吸道疾病的发生;扫描仪以及电脑都会产生一定量的辐射,长期工作在这些设备前,会出现头痛、耳鸣、神经衰弱、视力下降等症状,扫描中要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第三是给扫描人员适当的经济补助,作为一种激励手段,体现人性化关怀,鼓舞干劲。

三、扫描工作的后续维护

1.扫描档案的缝制

档案扫描工作结束以后,要对先前为适应高速扫描仪而拆开的档案进行重新缝制,恢复其原有的整理状态。一是缝制中要耐心、细致,谨防缺页以及页序不对等现象的发生,并对档案原件的完整性做一次检查。二是在缝制过程中要注重对档案的保护,尽量减少因第二次缝制对档案的再破坏。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利用档案上原有的针孔进行缝制。三是对有关破损档案的修补。对由于档案自身的老化或者操作原因而产生的破损,应该给予修补,并在修补时注意对其原貌的保护,保证其凭证性。对由于老化而产生的字迹消褪以及纸张发脆现象,也应该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保证其可用性。

2.档案的清点、移交

在一定量的档案缝制完毕以后,要对其进行数量上的清点,做最后一次检查,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在工作中由于不细心可能会出现档案丢失以及缝制错误等情况的发生,应该及时发现,并采取补救措施。在移交过程中,扫描人员与库房管理人员应该履行有关交接手续,做到权责明确,有据可查。库房工作人员在将档案重新放入库房以前,应该对档案进行必要的处理。如对档案进行消毒、杀虫,以防带入扫描过程中接触到的尘埃、霉菌以及害虫,而对库房中其他档案造成感染和破坏。

3.扫描数据的备份工作

档案数据在经过审核以后,应该及时地导入单位数据库服务器中。但由于扫描数据是以比特流的形式存放在计算机中的,如果计算机系统瘫痪,就极易造成扫描数据的丢失和不可读,因此根据“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安全原则,除了在服务器中的数据以外,还应该通过其他方式做好扫描数据的备份工作,备份数据并非冗余数据,可以起到以防万一的作用。对于备份策略,应该选择多样化的存储模式进行备份,即依照原来“鸡蛋”的模式复制几个一样的“鸡蛋”,并将这些“鸡蛋”分别盛放在几种不同的“篮子”里。这样,不管哪一种类型的备份受到破坏,均可以通过其他类型的备份得以恢复。

同时还应该对备份数据进行定期检查,检查存储载体的物理状态及其所存储数据的可读性和可用性,以便于及时地发现,及时地挽救。鉴于目前存储载体的高密度性,如果存储载体某一小部分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导致“全军覆没”,因此,定期进行信息检查对备份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另外,如果数据信息采用特殊的格式,我们也应该

注意该格式读取软件的备份与升级。

档案扫描工作计划范文2

关键词 档案 数字化 加工

档案数字化是指用计算机技术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过程。它是一种新型档案信息形态,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通过高速网络设施相连接,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形成一个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纸质档案的数字化是指采用扫描仪或数码相机等数码设备对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将其转化为存储在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上并能被计算机是别的数字图像或数字文本的处理过程。

纸质档案的数字化加工处理过程主要包括扫描、图像处理、PDF文件命名及存储。

1纸质档案的扫描

(1)扫描前要审视纸质档案是否有彩色图像及彩色文字,辨别文本的开本,然后再确定扫描方式,具体如下:①页面为黑白两色,并且字迹清晰、不带插图的档案,可采用黑白二值模式进行扫描;②页面为黑白两色,但字迹清晰度差或带有插图的档案,以及页面带有多色文字的档案,可采用灰度模式扫描;③页面中有红头、印章或插有黑白照片、彩色照片、彩色插图的档案,可选择24位彩色模式扫描;④根据档案开本大小确定扫描的开本模式。

(2)扫描文档根据不同的印刷质量确定扫描分辨率:①档案文本质量清晰明目,这种类型的文档扫描分辨率选择300dpi。②档案字迹模糊、字体不太清晰,这种类型的文档扫描时分辨率选择为 350dpi。③扫描图像文件要符合如下要求:扫描的文件内容应清晰可见,如有数字、计算公式、图表等内容不清晰,应重新扫描;扫描的文件应该完整,不得缺页;扫描的文件页数应该连续;扫描的文件开本大于A4应选择A4扫描,扫描页要和其他扫描页拼接要有重叠区域;扫描的文本内容不得扭曲,通过校正也无法教偏,这种情况下应重新进行扫描;扫描文件以多页TIF格式保存,文件名称为扫描文件的标题名称,名称中含有的系统禁止使用的符号要去掉并用空格分割,文件的时间用四位数字表示。

2扫描图像的处理

(1)扫描的图像文件,要对其偏斜度、清晰度、失真度等进行检查,发现不符合图像质量要求时,要经过轿偏、去污、等措施修补处理,使之达到最佳显示效果;

(2)文档中含有彩色图像的页面与其他二值化扫描文件合成的TIF文件应保证可以进行OCR识别,并合成为PDF文件;

(3)由于操作不当,造成扫描的图像文件不完整或无法清晰识别时,应重新扫描;

(4)发现文件漏扫时,应及时补扫并正确插入图像;

(5)发现扫描图像的排列顺序与原文档不一致时,应及时进行调整。

图像处理完成后要符合如下要求:档案的版式不变;档案的内容要完整、齐全;处理的页面要清洁、工整,不能有明显的污渍;档案的内容要可以清晰辨认;处理完的TIF文件要定期打包压缩备份,原则上一个月一个压缩包。

3 PDF文件的命名

PDF文件为用户使用的最终文件格式,为了使PDF文件的存储符合数据库的要求,文件命名要符合议定的规则。

(1)文件名由档案序号+档案名称组成;(2)档案序号与标准名称之间用半角“#”分割;(3)档案号中的“/”要用半角“%”替代,档案名称中出现“/\:*?|”符号要用“%”替代;(4)档案号的年代要取四位;(5)文件的扩展名为小写“pdf”。

4数字化的意义

4.1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档案利用成本

数字化加工项目完成后,社会公众(开放档案)和单位的各级领导、各部门或下属单位都能通过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即时查询利用所需要的电子文档数据原文(件)信息,避免了传统档案利用方法对档案资料实体的多次辗转所造成的大量时间浪费和重复劳动现象,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档案信息利用的成本。

4.2最大限度保管和保护库存档案实体安全

由于传统的档案保存方式一直采用纸张保存和目录管理,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库存空间,而且利用仍需到库房,管理成本高,档案易受损,如纸张发黄、发粘、发脆等。因此目录级档案管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档案原件易损坏等问题。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可以通过权限控制直接在网上查阅打印,减少了对库存档案的调阅次数和复印次数,降低了库存档案的老化速度,解决了档案反复借阅利用和档案保管的矛盾,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对库存档案进行有效的保管和保护,确保档案实体安全。

档案扫描工作计划范文3

国土档案信息化的发展概况

21世纪以来,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升温提高了国土业务办理卷宗的频次,加上全国土地第二次调查和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等大型专题项目的实施,使国土档案量急剧增加。为了加强管理,各地相继开始了档案信息化工作。最早的国土档案信息化工作体现在建立案卷级电子条目(即常见的EXCEL表格),这是手工登记向电子台账的转变,为档案查询带来了一定便利;2000年末,依托电子设备和数字化加工软件,国土部门开始了以照片式或数字化加工扫描为主的全文档案资源库建设,纸质档案的调阅逐渐减少;近几年,国土档案信息化在全国迅速开展,主要省会城市都相继启动了档案数字化工作,这一阶段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档案标准化建设更为规范,档案资源库建设更为完善,C/S架构的档案管理系统开始向B/S架构转变,为了满足无纸化办公需要,基于电子政务系统的档案管理系统集成式开发也开始推行。

国土档案信息化之技术方法

国土部门在开展档案信息化项目时应结合本部门档案管理特点,充分考档案信息化的现实基础,有针对、有计划、分步骤地去实施。笔者根据所参与完成的档案数字化项目,并结合当前档案信息化主流技术,提炼总结了以下几点方法:

加强国土档案标准规范建设。

标准规范建设是保证国土档案信息化顺利实施的关键。重点是两类标准,一类是业务档案分类标准,1991年国家土地管理局制定了《县级土地管理档案分类方案(试行)》,该方案是指导国土业务档案分类的基础,但因为该方案制定时间比较久远,涵盖的业务类型有限,主要以用地和地籍类为主,所以各地在对自己的档案进行分类鉴定时,要考虑实际情况,可以增加创设一些分类。同时要注意分类不宜过细,因为档案分类的目的是为了合理划分档案库房保管单元,方便档案上架和盘点,如果分得太细,反而容易造成档案密集冗余,不利于库房整体规划。分类可以采取物理分类和逻辑分类相结合的方法,所谓物理分类就是指从档案实际保管的角度给出总体分类索引,指导库房功能区划,可以以图表的形式展示,笔者认为物理分类不宜超过2级分类;逻辑分类是物理分类的有效补充,也是档案信息化之优势所在,即通过数据表结构加字段的形式来进一步细分档案门类,直到满足本部门实际管理的需要。另一类是档案信息化技术标准,又包括采集著录项标准和扫描加工标准。采集著录项是一本档案关键信息的体现,也是实现档案快速、准确查找的基础,所以一定要根据每类业务的特色和实体档案的主要内容加以筛选,确定关键字段,而通常所说的大而统的著录标准是不可取的,也不符合档案信息化技术的要求。扫描加工标准包括扫描的分辨率,原则上以能清晰打印为准,不是分辨率越高越好。

加速国土档案管理系统集成开发。

目前市场上有很多成熟的档案管理系统,但笔者不主张这种拿来主义,因为这种系统主要针对纯档案管理开发的,比较适用于批量化的档案数字化和单一类型的档案管理。而且这些系统缺乏灵活定制,开放性和包容性不够,与其他业务系统缺乏联动,会给后续档案的数字化带来不便。因此,国土档案管理系统应是协同电子政务办公的电子化档案集中管理平台,该系统除了具备档案管理的一般功能,能对档案收集、整理、加工、移交、归档、统计和利用等进行全过程信息化管理,还能尽量体现与国土部门现有系统在系统架构、功能和数据结构上的无缝集成,主要体现为:

1.统一认证,档案管理系统能通过电子政务系统实现单点登录,即通过统一访问控制,用户只需持有有效认证证书,就可以通过电子政务系统单点登录访问数字档案馆管理系统,即“一次登录,全网运行”,自动获取用户身份,赋予用户特定权限。

2.模块集成,能根据双向集成的需要实现定制开发,将电子政务系统中的部分功能模块嵌入到档案管理系统中,按照电子政务流程式的管理将归档待办案卷进入档案管理系统查询和管理,同时档案管理系统的扫描收集功能也能在电子政务系统中体现,方便系统切换和数据对接查看。

3.数据同步,用户在电子政务系统新建业务时,根据宗地号或单位名称,对有档案记载的卷宗重新受理业务时,能直接调取档案信息并关联显示,对于进窗用电子政务扫描的资料目录,和档案目录对应,便于归档处理;对于电子政务进入归档环节的业务,档案系统通过接口直接从电子政务系统调取扫描件和属性数据进行归档处理。

有效进行纸质档案数字化加工。

根据加工的内容并结合传统档案管理的主要任务,档案数字化包括了收集、整理、著录、扫描、图像处理、数据挂接、综合质检和装订归档的全过程,建议采用目前比较通行的工作流方式来实现。数字化加工流的定制既要根据工作量,同时要考虑人手,有些环节可以适当整合,而有些环节必须区分,如档案质检。对于积压遗留档案的批量处理,如果采取的是服务外包,具备一定规模的公司都有比较完善的数字加工模式,国土部门重点要做好档案移交和质量管控。对于档案信息化基础比较好,又有成熟的档案管理软件做支撑的档案部门,可以考虑在档案系统中自定义数字化加工业务流程,分配角色和权限,所有环节能够支持工序回馈,形成闭环的管控流程,实时跟踪和保存档案数字化加工过程中每个节点的工作,保证档案能够及时有效地得到归档。

档案信息库建设利用。

通过数字化加工形成的电子档案数据主要有全文扫描数据和采集著录项两大类,全文扫描数据主要提供在线浏览,因此一定要保证扫描的质量以及和卷内目录挂接的准确性,扫描形成的图像文件可纠偏、去白边和黑框,但不宜过多地做去污、去燥处理,而应尽量体现纸质档案的原貌。由于扫描全文库所占存储空间比较大,所以要根据分辨率大小和存储格式计算数据存储备份的容量,科学规划档案数据中心的发展规模。采集著录项既是档案查询利用的关键信息,也是档案成果汇总的直接数据源,在档案资源库建设中要从全面摸清家底、方便汇总统计出发,规范各类采集著录项,明确统计的口径,甚至要对各个时期办卷过程中形成的审批信息统一计量单位,提取关键要素,设计数据表结构。在档案资源库集中建设完成后,利用档案管理系统自带的统计分析功能,要及时对各类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形成分析结果,可以通过查询浏览电子化全文档案库,参考大事记和组织机构沿革等文献,对档案资料进行编辑研究,建立全宗卷,形成有记忆的档案。

应把握的两个关键问题

数据的自动对接。

档案信息化无疑为查询统计提供了便利,但相比传统的手工管理而言,档案人员工作量也是成倍增加。要在尽量不增加人手的情况下,让档案信息化工作步入常态,就必须从数据自动对接上想办法。对接的方式可采用中间库,即电子政务系统向中间库推送,档案系统再从中间库里主动抓取,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系统出现故障时能更好地查明原因,也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数据对接的内容主要包括办结卷宗的自动归档,档案系统继承电子政务系统内的归档任务,自动建立起档案管理的内部线化流程;其次是电子政务系统内重要审批事项的信息打包进入档案系统案卷级著录项,可以减少人工录入量并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再有通过建立电子政务系统扫描目录与档案系统卷内目录一一对应关系,完成无纸化办公形成的扫描资料向档案系统全文库的对接,避免重复扫描。

档案的历史回溯。

档案扫描工作计划范文4

关键词:房屋产权;产权档案;信息化;数字化处理;服务质量

中图分类号: F293.3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4.23.0087

如今随着房屋产权制度的改革,关于房产当中涉及到的每一项工作中,房屋产权档案的使用率都有很大的提高,它所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因而房屋的产权档案管理也变得比以前重要了很多。现在,对于房屋产权档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逐渐趋于完整性、系统性,以及信息化。所以,加强房屋产权的档案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1 在房屋产权的档案管理之中所存在的问题

1.1接受制度有待健全

通常来说,房屋的产权档案有着它的特殊性,它的主体部分往往是权属登记档案,这其中还包含了测绘交易、调产、拆迁、房产纠纷等活动中产生的文件。这些材料一般来说通常都是由房产管理部门的各个职能单位来进行管理。如今,我国在档案接受的制度上还存在着缺陷,当房产的档案有了以后,基本上都是留存在原有的管理职能部门,但是其中也缺乏一些相对应比较规范的管理制度。

1.2 档案的收集方式比较单一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一些和房地产有关的经济活动也变得越来越活跃,这样,就会产生比较多的产权文件资料。这些资料都是组成房屋产权档案中重要的一部分,因而需要更加彻底的加强管理。可是,在很多的实际工作中,因为房屋产权档案数量的增加,房产权的变更次数也变得比以前多,这就导致档案管理人员缺乏足够的时间和工作精力来对这些档案进行管理,最多也就是按照老旧的日常档案统计模式进行管理,这就势必会导致很多的产权不能够及时快速的进行归档。

2 房屋产权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实现

2.1 加快房屋产权档案信息化建设,改变老旧的管理模式

以计算机和档案管理软件等管理应用为主,利用计算机、微缩机、扫描仪器甚至互联网络等对档案来进行检索、存储、利用管理,是档案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计算机技术,可以大量应用到房地产的档案管理之中,很好的促进了房地产档案管理模式的质量改变,让计算机可以更便捷的服务于房地产的档案管理。

文件扫描模式。一般来说页面都是黑白两种颜色,而且也需要页面内的字迹清晰,不包含插图的页面,可以以黑白二值模式的方式进行扫描,页面是黑白两种颜色,但是字迹的清晰度比较差而且还附有插图的档案页面,还有就是有印章、手印等或者是其印章和文字互相重叠的档案页面,应该采用灰度模式来进行扫描。当档案页面为彩色的时候应该使用彩色模式来进行扫描。

扫描的分辨率。一般来说,扫描分辨率参数大小的选择,都是以让扫描后的图像清晰、完整,而且还不影响图像使用的效果为最佳标准。一般分辨率都是统一采取150dpi,但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比如当原始档案的文字比较小、密集、清晰度不够的时候,可以适当上调分辨率。

图像文件的处理。当扫描结束以后,应该按照《技术规范》对所扫描的图像进行纠错、去污、裁剪和拼接有用图像等处理,应该对图片的倾斜度、清晰度、失真度等进行检测,一旦发现图像质量和要求不符合的时候,就应该对图像进行二次处理。当扫描出来的图像文件十分不清楚甚至都无法辨识的时候,就应该对图像重新进行扫描,以便确保图像的质量。在扫描的时候,一旦发现有漏扫文件的时候,应该立刻补扫然后将图像插到正确的位置。当图像处理完毕以后,应该按照编码的顺序编号进行保存。当发现扫描的图像排列顺序不对的时候,应该及时进行调整。

2.2 强化档案管理的法规建设

档案管理需要相对应的法律环境和有力的法律来维护的。档案管理部门和社会上的个人都存在着一些比较复杂的法律关系和法律问题,因而,这就需要有比较完整规范的法律来对档案收集保管人员予以保护和一定程度上的约束。依法管理档案是确保档案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房产部门也应该依法对房产档案进行管理。各个组织和领导部门,都应该加强档案意识,熟悉自己所负责的房地产档案资料工作,然后再组织相关人员对《档案法》等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文件进行学习,结合社会公民对于房地产档案资料工作的需求,制定完善的档案资料管理工作制度和规划,做好房地产档案资料的软硬件准备,不断努力健全房地产档案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让房地产的档案管理有法可循。

综上所述,提高对于信息的处理能力,提升信息服务质量的水平,是房产档案工作不断发展的动力,也是建立信息化档案的目的。

参考文献

档案扫描工作计划范文5

一、利用OA办公自动化系统,

实现档案自动化归档

一是,档案综合管理平台可以实现文档信息管理与办公自动化的无缝衔接。软件中接口程序可与本单位OA办公系统相联,自动将OA中形成的文件目录和电子原文(包括电子印章)归入档案中,并且完成归档文件自动排序,自动生成档号章,自动填充档号章内容等自动化归档操作;二是,实现了档案保管期限自动划分,软件中设立保管期限项,可根据公司实际情况选择相应项,可自动记忆划分,提高工作效率,并且更加规范;三是,电子原文导入、纸质原文扫描,公司各类档案的归档,要求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同时移交,软件本身具备导入功能,这样电子档案可直接导入软件,加快了档案数字化建设。并具有扫描接口,对无电子版的档案直接批量扫描。速度快,效率高。另外,还有各类报表的打印、数据的质检、数据的导入导出等等,实现了档案自动化归档。

二、通过数字化加工,建设档案信息库

数字化加工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由于传统的档案保存方式一直采用纸张保存和目录管理,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库存空间,而且利用仍需到库房,管理成本高,档案易受损,如纸张发黄、发粘、发脆等。因此目录级档案管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档案原件易损坏等问题。而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可以通过权限控制直接在网上查阅打印,减少了对库存档案的调阅次数和复印次数,降低了库存档案的老化速度,解决了档案反复借阅利用和档案保管的矛盾,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对库存档案进行有效的保管和保护,确保档案实体安全。

将大量的纸质档案数字化就必须借助档案综合管理系统,它本身所具有的功能可以解决相应的问题,例如,数据著录:根据不同档案的组卷方式,按照规范的数据著录标准将档案数据录入到系统中;档案扫描:按照档案原件纸质、清晰度选择使用不同的扫描仪和扫描方式(黑白、彩色)扫描;图像优化:扫描后的图像通过图像处理系统批量处理或逐张处理(去污、纠偏、局部特殊处理等),检查文件顺序,对于扫描文件达不到质量要求的重扫,漏扫部分补扫;图像质检:检查经过图像优化后扫描文件的可读性、完整性、页面去污等技术处理是否达到要求;批量挂接:将符合质量要求的目录数据与扫描文件存储到档案管理系统中;报表打印:根据用户需求打印更换各种档案目录,如案卷目录、卷内目录、卷内备考表、归档文件目录等报表;交付使用:将数字化完成后的目录数据与扫描文件存入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并将系统数据安装到用户指定的机器或服务器上提供查询利用。只有按照分类将所有的档案转化为数字的档案数据库才能真正实现档案信息化,实现网上检索查阅等。

三、利用档案在线查阅系统,实现资源共享

档案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利用上,档案工作始终是“服务先行”,档案在线利用是档案提供服务的新型渠道。档案在线利用系统是通过IE浏览器直接对档案库里的信息进行检索,系统依托单位内网,按照档案管理系统权限设置范围进行检索,目录下可直接查看原文,方便各类人群的查阅利用。另外还可以进行管理员在线登记档案借出、档案归还、档案续借和档案利用结果查询等等,综合档案信息管理平台的建成使用,使企业实现了OA自动办公系统与档案管理软件的无缝链接,有效解决了电子文件不能直接归档和进行网上查询的问题,满足了公司现存各类档案(包括现行文件、资料档案、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会计档案、声像档案、专题档案等)的机读管理、电子文件归档需要和前期档案数字化加工需要,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资源共享。

四、开展统计,掌握各类馆藏信息

“综合电子档案管理平台”中作业量的统计用于对档案的目录及原文作业量统计,包括各类档案的总数目、原文的数目及页数的统计,另外还可以进行档案检索利用记录查询统计、年报统计等,并可以形成报表输出,使档案管理人员直观准确地掌握各类档案信息。

档案扫描工作计划范文6

2012年4月28日,江苏省档案局印发了《江苏省档案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各市档案局、省级机关各单位,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贯彻执行。如今,江苏省法院系统已全面迈入档案数字化进程中,苏州市吴中区人民法院亦紧跟步伐,持续走在全省前列。2008年,吴中法院获得了江苏省第一批档案五星级称号,并于2010年顺利通过复查。为更好发挥档案资源服务审判、服务社会的职能作用,吴中法院于2012年全面启动档案数字化工作。一方面对库藏的历史档案集中进行数字化加工,建立数据库以备连网。截至2014年底,该院共扫描各类档案186492卷、314546册,对库藏所有经济、执行、行政卷宗和自2001年始所有民事、刑事卷宗进行了数字化扫描,顺利完成当前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另一方面对在办案件实现“即收即扫”同步数字化,以备办案过程中的查询利用和共享。扫描公司特派专员进驻档案科,书记员整理材料完成后直接交付扫描专员进行信息化处理,以保证信息档案的即时性,借查阅卷宗均实现电子化。该院的具体做法是:一是党组重视。吴中法院党组高度重视档案数字化工作,多次召开会议,听取汇报,研究方案,部署工作。在人案矛盾突出、办公经费偏紧的情况下,抽调人员充实档案科力量,拨出专款,优先保障数字化扫描工作。二是有序推进。精心挑选实力较强、工作经验丰富、具有相应保密资质的公司负责具体扫描工作,并督促该公司严格按文件要求备案;及时安排工作场地,安装现场监控系统,制定详细工作方案,签订协议,细化任务,落实责任;工作过程中加强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沟通解决,确保扫描档案完整清晰,挂接及时有效,实体及电子档案安全。三是齐心协力。档案科在坚持做好日常查档、归档工作的同时,强化分工合作,密切配合扫描公司开展工作,每天从库房调档、归档数百卷,并加派专员每日值班。法院网络部门积极提供技术保障和支持,扩大数据库容量,以保障档案数据的挂接。正是在如此条件下,吴中法院的档案信息化建设才得以迅速发展。

二、法院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相较于以纸质为主要载体的档案保存和管理,法院档案信息化建设有三大优势。第一,提高查询便捷度。档案数字化,是实现档案信息化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数字化资源存储于硬盘、光盘等数字储存介质上,其优势在于不易遗失损毁,复制、转移及查询方便快捷,大大保障了档案的安全度和使用便捷度。第二,提高档案利用率。法院档案的管理归根结底是诉讼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一体化的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把档案管理纳入局域网建设总体格局中,减少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占用,既便于管理,又能够实现资源高度共享,从而扩大档案利用率,提高全社会的档案意识。第三,降低空间占用率。现在各级法院档案室均或多或少面临着库藏档案“爆满”的问题,随着微缩技术、扫描技术、光盘技术的运用,档案信息的储存量大幅提高,存储密度大大高于纸质档案,利用很小的空间就可以保存大量的信息,而且开发利用的速度快,易操作。但在法院档案信息化实际操作中,也难免遇到一些问题。首先。法院干警“重纸质轻数据”的思想仍然存在。一些法院干警对数字化的档案存在抵触情绪,特别是一些工作年限长、年龄较大的干警,对于翻阅传统纸质档案的工作模式已然习惯,对数字化档案管理的接受度较低,有些甚至不熟悉计算机操作,仍旧要求借阅纸质档案,造成电子档案的“有而无用”。其次,档案管理软件本身开发尚不完善。应用于档案管理的软件还不成熟,其稳定性、实用性还有待加强,软件自身的程序问题造成档案的丢失、重号状况时有发生。再次,数据在不同系统中转录易出现差错。法院的数字化档案是在多个平台上产生,以江苏省法院采用的办公系统为例,档案数据由信息管理系统转入档案管理系统,或由办公管理系统转入档案管理系统,需要二次加工,再次录入难免出现一定比例的人为误差,不能完全确保档案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最后,专业数字化公司对法院工作缺乏了解。由于“案多人少”矛盾突出,法院诉讼档案的扫描工作,大多由相关专业公司派驻员工进行数字化处理,这些员工精通数字化扫描工作,但对法院本身的工作全无了解,对纸质诉讼档案的形式及内容亦无基本概念,也会一定程度上增加诉讼档案数字化的错误率。

三、完善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第一,加强档案工作与使用人员的培训。一方面,根据信息化档案管理使用的新技术、新软件的特点,对法院档案部门人员进行培训,另一方面,对外聘的数字化专业公司人员进行法院档案基本内容、构成方面的培训。此外,要抓好档案的安全教育和维护教育工作,使档案调用人员在接受便捷的信息化档案服务的同时,树立档案安全负责的意识,已有扫描电子档的诉讼档案,均不再以实体借阅形式对外借卷,尽量降低档案安全管理的风险。第二,建立健全安全防范体系。积极应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照片修复技术,电子信息回复技术,计算机录音处理技术等,为档案安全提供技术支持。切实落实异地备份制度,对有多套档案或档案复制件的,确保异地存放至少一套,以防重大灾害或事故对档案造成毁灭性损失。第三,加强财力和人力支持。要将法院档案信息化纳入法院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之中,从诉讼信息集成、服务审判一线的角度出发,统筹兼顾,相辅相成,互为作用。拨放一定资金专门用于档案安全维护,用以更新先进的档案保密系统,增加档案信息化软、硬件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