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档案应急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档案管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一、档案管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制的原则
(一)做到防范于未然
档案工作是企事业发展中的重点工作之一,从某个角度来讲,档案工作是对资源信息的一种整合,在档案工作长期进行的过程中,经常会受到内部因素或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突发事件的发生,如果没有科学有效的应急预案的话,带来的损失不堪设想。因此,档案工作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编制也倍受关注,应急预案的编制主要遵循防患于未然的原则,并且将档案突发事件预防工作作为整个编制工作的重点,这样才能切实有效地做好档案工作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另外,档案工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应不断地完善管理机制、规范防范的手段、强化预案管理的流程,并不断地建立健全的档案工作安全预防机制,从而做到防范于未然,进而有效地提高档案工作人员对自然灾害、重点突发事故的处理能力,确保档案工作的可靠性、安全性。
(二)重视对档案资源的保管
众所周知,档案工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主要是为了保障档案资源的可靠性、安全性,从最根本的角度分析,档案资源应属于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一旦档案资源出现损失的话,很难甚至无法对其进行修复。因此,在档案工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制的过程中,应以档案资源的保管作为编制的基本原则,不断地提高档案资源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另外,从企事业发展的角度上来分析,档案资源的损失是与财产损失并存的。因此,对档案工作编制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管理,也成为当前企事业单位重点工作之一,必须要做好重大事故以及自然灾害发生的重点预防工作,尽最大限度保护档案资源的安全,将档案资源损失控制到最低。
二、档案管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制的要点
(一)科学合理布局,构建完整的应急预案体系
社区综合减灾档案管理
摘要:社区是社会结构中最基础的构成单元,也是社会防灾、减灾、抗灾、救灾的第一线。当前常态减灾已成为社区一项基础性工作,在工作中形成了大量的社区综合减灾档案。社区综合减灾档案反映了社区履行应急管理职责和开展综合减灾工作的真实情况,提供了社区减灾的工作经验,还记录了社区开展综合减灾工作时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有助于推动全社会形成减灾文化。目前对于社区综合减灾档案管理,有关文件规定过于笼统、可操作性不强,学术界相关理论研究也几近空白。加强社区综合减灾档案管理,可从明确归档材料和加强档案工作业务指导与培训两方面入手。
关键词:社区综合减灾;社区综合减灾档案;档案管理
社区是社会结构中的基本单元,是城乡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各类灾害事故发生时的承受主体,具有基层动员、应急自救、减轻灾害风险和降低灾害损失的职责。2007年,《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强城乡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1]。2010年国家减灾委员会首次颁布《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标准》,并于2013年进行修订完善,均对社区综合减灾档案做出了规定,如第九条“档案管理规范”提出“社区建立了包括文字、照片等档案信息在内的规范齐全、方便查阅的综合减灾档案”[2]。从此,我国社区档案工作中一个新的专门档案——社区综合减灾档案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建立。为增强全社会抵御和应对灾害的能力,2018年3月,国务院实施机构改革,组建应急管理部,并先后出台《关于加强城乡社区综合减灾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等一系列政策,使得全社会综合减灾的渠道逐级下沉,也使得社区综合减灾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日渐显现。
1社区综合减灾档案的涵义
社区综合减灾档案收录了基层社区在综合减灾工作中形成的各种有保存价值的资料,内容涵盖综合减灾能力建设各个环节,直接反映社区防灾减灾工作的全部过程,具有原始记录性、信息性、知识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等属性。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是一项需要多措并举和综合协调的系统工作。截至2017年底,国家减灾委共命名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1048个,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命名的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也有10000多个[3]。这些社区根据各自地理环境和社区主体构成的不同,在人防、物防和技防上都各有侧重,都有各自独到经验和鲜明特色。可见社区综合减灾工作需要因地制宜,没有固定的操作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工作内容,因此社区综合减灾档案呈现点多面广、来源复杂和形式多样的特征。
2社区综合减灾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社区综合减灾档案从无到有、数量从少到多,但相关的档案管理工作却没有及时跟进。“我国档案部门目前还没有建立起档案部门同社会危机管理的职能部门及辅助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4],社区综合减灾档案管理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档案管理部门和学术界及时关注并优化完善。
信息科技时代电子档案安全管理措施
档案作为主流信息资料保存管理方式,记载着人类社会人或事的基本信息及智慧成果。在知识经济时代,档案管理重要性愈发突出,越来越多的企业或建立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或购买专业的档案管理服务,保护企业机密商业信息或科研设计成果。信息科技深刻改变了档案管理模式,如今档案资料大都被制作成数字化电子档案。在信息科技时代,传统纸质档案保存方式逐渐减少,电子档案数量迅速增加,因此很有必要建立电子档案生态安全体系。
档案生态安全是指基于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构建节能降耗、优质高效且稳定可靠的档案安全管理系统,推动档案管理事业发展。《我国档案生态安全应急管理机制研究》基于应急管理角度探索档案生态安全管理问题,全书共6章。第1章到第3章为档案安全与应急管理的基础理论,阐述了档案生态安全管理现状、概念内涵、主要特点等内容,介绍了档案生态安全的内外部环境、主客体影响机制等,引导读者了解档案生态安全基本情况。第4章到第6章为档案生态安全系统构建,认为档案生态系统具有脆弱性特点,因此需要从体制与法制、预防与管控、传统与现代、观念与行动、信息与知识,以及人财物配置等多个维度推动安全系统构建,并重视档案应急管理能力评价体系建构,既要构建理论模型,更要重视实践应用。对于信息科技时代的电子档案安全管理,基础要求为物理层面的安全管理。
电子档案通常存储在专业数据信息存储设备或数据库中,对存储环境要求较高,不仅要求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存储过程中还要做到防火、防尘和防震等方面要求。IT领域科技巨头都会花费大量资源和成本,精心选址并专门建设数据存储中心,且认真做好日常安全维护工作。电子档案从本质上讲是电子数据信息,因此需要认真做好物理层面的安全防护工作。数据存储设备属于精密电子设备,任何物理层面的破坏都可能造成数据丢失。电子档案管理企业或单位电子档案部门不仅要做好防火防盗等日常安全维护工作,还要做好安全备份工作。
电子档案保存过程中的意外风险因素具有不确定性,因此需要对电子档案库中的电子档案信息进行备份并定期更新,确保意外安全事故发生之后,即便存储设备遭遇破坏而丢失了数据,亦能利用备份文件对数据信息进行恢复,或快速重建电子档案信息库。当前,网络广泛普及,电子档案数据库已与网络连接起来,电子档案网络安全管理重要性显示出来。电子档案数据库联网之后,可显著提高电子档案管理效率,使用电子档案服务的企业或个人可通过在线方式自主查询档案或提交档案,全程自主完成,按照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要求进行操作即可,并不需要电子档案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提供实时服务。
在信息时代,电子档案具有较高价值,不管是将数据存储于企业数据库,还是存储于云端,都可能会有不法分子觊觎,甚至会通过违法手段去窃取或破坏电子档案。电子档案管理企业应做好网络安全防护管理工作,不仅给电子档案数据设置好网络安全防护机制,通过分级授权方式来控制他人访问电子档案数据库的权限,同时采用大数据安全模型等先进网络安全技术构建防御机制;还要提高电子档案管理人员网络安全意识,对于任何来自网络的安全攻击保持高度警惕,必要时甚至可以采用断网方式来保护电子档案安全。在信息科技发展背景下,电子档案数量规模持续增加,承载的数据信息价值也会更高,推动电子档案管理工作走向规范化。电子档案安全管理工作有效开展既要依赖于网络安全技术手段,也应重视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培养与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基于多维方式构建电子档案安全管理体系,为电子档案信息提供更可靠的安全保护。
作者:张艳欣
地铁车站安全运营的层级管理科学研究
【摘要】为了化解城市地铁快速建设所带来的车站运营安全风险,为提高我国地铁车站运营管理水平提供参考,论文以青岛地铁车站运营安全管理模式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体系的搭建、措施的落实、结果的检查、问题的改善等环节的科学管理机制。
【关键词】地铁;车站;安全;管理
1引言
随着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车辆数量急速增长,导致交通拥堵问题日渐严峻。为了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各大中城市纷纷上马地铁工程。基于进一步强化地铁站运营安全管理的目的,本文以青岛地铁车站管理为例,就青岛地铁站的安全运营管理模式展开探讨。
2现状分析
青岛地铁自2015年运营以来,地铁车站管理层级分为部门层、车间层、车站层三层管理模式。其中,车站层级主要承担落实责任,车间层级主要承担检查和现场具体实施的细化及问题的收集,部门层级主要进行标准的制定、宣贯及修订工作。各层级的划分及人员组织架构明确,人员配备充足,为后续线路进行人员培养。同时,部门层级、车间层级技术人员充足,对车站现场安全的管理及标准的制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每年进行标准的细化修订、不断完善。但仍然存在线路扩张后,有经验的人员摊薄,先期标准严格、管理严谨的情况下,怎样重新划分职责及在满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放宽标准所带来的风险。
3体系建设
网络化高校档案信息安全构建
摘要: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进程不断加快,在有效地提高高校档案管理水平和利用效率的同时,网络固有的安全隐患也为高校档案信息管理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针对高校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存在的安全问题,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来为高校档案管理服务,建立起适合高校特点的、切实可行的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势在必行。即通过持续的制度规范、技术更新、管理完善、队伍培塑,确保高校档案信息的数据安全,保证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健康顺利进行。
关键词:
高校;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一引言
档案事业是一项保存历史痕迹、鉴往未来发展、服务现实需要、惠及千秋万代的重要工作。作为档案工作的一种特殊类型,高校档案工作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领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进程不断加快,有效地提高了高校档案的管理水平和利用效率。然而,网络本身是把“双刃剑”,在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其本身存在的安全隐患也给高校档案信息管理增加了难度,从而给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档案信息在实现数字化、网络化的同时更容易遭到病毒、黑客等的非法侵害。因此,如何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来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来为高校档案管理服务,已成为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者亟待关注的重要课题。
二高校档案信息及信息安全的内涵界定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管理中运用价值
摘要:在信息时代,网络技术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在各个行业发展中发挥突出的作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管理工作涉及多方面的内容,比如卫生管理、卫生监测、疾病规划和防控等,在这一过程中合理应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可提升档案管理工作质量。为此,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认识到运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意义,制订完善的运用措施。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管理;信息技术
0前言
严重的疾病将给人们的生命带来一定的威胁和伤害,阻碍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对国家建设的安全性提出更高的要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国家安全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它记载了以往流行的疾病调查分析过程和具体的解决方案,可为今后疾病预防提供重要支持,真正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为社会公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提供重要保障[1]。随着时代发展,信息技术对各个领域以及行业中投入应用,促使社会发展具有新的局面,疾病控制中心在档案管理中投入信息化建设,可实现科技和档案管理工作的密切结合,在保证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同时能明确工作的实际目的,将档案管理作为不可替代的信息化管理资源,保证疾病控制中心档案管理工作向着高效方向发展[2]。
1信息技术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管理中的运用价值
1.1有利于提升档案管理质量和效率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将大大降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管理强度;同时,通过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可用光盘、硬盘等信息化载体有效保存档案数据,并提升这些数据的安全性。
企业档案规范化管理探究
[摘要]DA/T42-2009《企业档案工作规范》“6档案工作制度”中列出了企业档案“工作规章”“管理制度”等条款,本文将在此基础上就企业档案规范化管理中需要关注的制度化管理进行初步的讨论。读者可以参考李和平主编的《企业档案管理规范实施指南》一书(中国档案出版社,2010年第一版。本文在引用其中内容时仅标注双引号和该书的页码)。
一、“建章建制”对企业档案规范化管理的影响
问:实现企业档案制度化管理与企业档案标准化体系的关系是什么?答:在DA/T28-2018《建设项目档案管理规范》4.1中明确指出:“建设单位对项目档案工作负总责,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制度、统一标准”,而所谓的建设单位就是《企业档案工作规范》中所说的企业。在现代企业制度体系中,包括企业档案标准化体系在内的企业标准体系不可能自动运行,需要通过以某种形式制定、规章类的规范性文件,对企业部门职责进行必要的指导、监督、检查及考核,才能够保证企业标准体系正常运行。在这种情况下,制定、与实施相关的属于规范性文件的企业档案规章制度,就成为实现企业档案规范化管理的必要手段。李和平等作者认为:“《企业档案工作规范》第6章‘档案工作制度’,首次提出企业档案工作制度体系建设。企业档案工作规章、管理制度、业务规范构成了企业档案工作的制度体系……从加强企业管理的角度,提出企业档案工作制度建设的要求”。(P49)笔者则认为,如果从企业档案规范化管理的角度看,企业档案工作制度建设与企业档案标准化体系建设、企业档案工作流程建设是企业档案规范化管理体系的组成内容,三者相辅相成,共同实现企业档案规范化管理建设目标。问:实现企业档案制度体系建设的要点是什么?答:笔者认为,实现企业档案制度体系建设的要点在于行政推动,即通常所说的领导重视(在《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T19001-2016中是“领导责任”)。这就是说,企业档案制度体系建设,必须由企业领导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把手”(不仅仅是企业的“一把手”,还包括企业内各职能部门的“一把手”)担纲,推动企业建立自上而下的企业档案管理制度(体现企业档案制度行政管理的垂直关系)和体现企业档案管理部门职责的企业档案管理制度(体现企业档案制度协调管理的横向关系)。通过这种纵横交错、相互支撑的建章建制方式,构建起覆盖全企业的企业档案制度体系。而且,这种由上而下的企业档案制度体系和囊括企业各部门档案工作职责的企业档案制度体系应当是建立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规范化管理制度体系,而不是独立的、仅在企业档案管理体系内运行的管理制度体系。
二、企业档案工作规章
问:为什么应当高度重视建立企业档案工作原则及管理体制?答:DA/T42《企业档案工作规范》的“6.1工作规章”中提出了需要建立的规章内容,包括:档案工作原则及管理体制、归档责任、档案工作责任追究管理、档案应急预案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建立企业档案工作原则及管理体制应当处于首要位置。建立完善的企业档案管理体制,是推进DA/T42《企业档案工作规范》贯彻落实的基本要素。长期以来,在我国企业档案管理中就有集中统一管理档案的良好传统,在新时期,特别是贯彻落实新《档案法》的过程中,在设计、构建企业档案管理体制时,需要因企制宜地考虑具体体现档案管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保证“集中统一管理企业档案”的原则真正在企业制度体系中得以落实,如在企业集团及下属企业中,在制定企业管理部门职责时,需明确企业集团档案管理部门的职能、企业集团下属企业档案管理部门的职能,明确相关企业分管档案工作主管领导的职责等。问:为什么要关注DA/T42-2009《企业档案工作规范》提出的档案管理体制建设问题?答: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健全企业档案管理制度就是为全面管好企业档案立规矩。DA/T42《企业档案工作规范》提出要“制定企业档案工作规定”,认为其主要内容为“档案工作原则及管理体制,文件的形成、积累与归档职责要求,档案收集、鉴定、整理、保管、统计、利用要求,资产与产权变动档案的处置原则,解释权限等”。由于企业档案制度体系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建立和完善企业档案制度体系,就应当以“企业资产关系为纽带”,结合“资产与产权变动”来建立企业档案制度体系。因此,在建立企业档案制度体系以实现企业档案规范化管理时,应当按照本企业档案机构所处的位置(这个“位置”指企业中的管理关系),制定相应的企业档案管理制度,即如果是有下级单位的企业档案管理部门,在规划企业档案制度体系时,应当按照“企业资产关系”设计企业档案制度架构,明确规定本级企业及下级企业的档案制度体系架构,建立与形成对应关系;如果是独立的企业(指企业法人不是二级法人),则应当明确规定本企业档案工作的档案制度体系架构。问:为什么要明确文件的形成与归档责任?答:档案工作者都了解,收集工作是档案工作的起点,所以DA/T42《企业档案工作规范》提出,要“明确企业文件形成、归档责任”,指出“企业在制定有关规章、标准和制度中应提出相应的文件收集、整理和归档的责任要求”,按照归档文件形成部门负有收集、整理本部门应归档文件的传统要求(由归档文件形成部门立卷即通常所说的“文书立卷”,这里的“立卷”指由谁负责归档文件的收集和初步整理工作),由文件形成部门而不是企业档案部门来完成归档文件的收集与整理工作,本着“谁形成、谁归档”“谁归档、谁受益”的原则,把归档责任落实到企业各文件形成部门中。在制定文件形成部门收集归档制度时,应当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类型的文件的归档流向、收集要求,对管理类文件(根据《国家档案局关于印发<关于企业执行<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一般要求>和<归档文件整理规则>的意见》(经科字〔2003〕第2号),规模比较小的企业可以把文书档案的四个大类合并为一个大类)、科技类、会计类、电子文件等不同类型的归档文件,要依据本企业的部门职能划分、岗位职责、文件形成特点等具体情况制定可行的收集、整理(预立卷)制度。问:为什么DA/T42-2009《企业档案工作规范》提出要建立档案工作责任追究制度?答:DA/T42《企业档案工作规范》提出,要“建立档案工作责任追究制度”。这是因为档案本身具有“原始证据性”“孤本性”“机密性”等与企业其他信息资源不同的特点。一旦由于某种原因造成档案的损害,可能会给国家和企业带来难以预测的负面影响或重大损失。为督促企业各部门及相关人员尽职尽责地做好档案工作,应当制定档案工作责任追究制度。档案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包括:相关岗位人员不按规定收集文件归档,违反档案管理制度造成档案泄密、损毁等行为时,应追究和处罚相关部门及人员责任的管理制度。需要明确,要对违反企业档案管理规定,造成档案损毁的事件采取零容忍态度,应当追究造成企业档案损毁的部门和人员的责任,彻底改变企业档案管理制度是“软”制度的认识误区。问:为什么DA/T42-2009《企业档案工作规范》提出要制定档案管理应急预案?答:DA/T42《企业档案工作规范》提出,企业应当制定档案管理应急预案。由于档案的“孤本性”“原始凭证性”等基本特性决定了档案必须得到长久安全保存,所以应当考虑制定可行的、在遇到各种意外和突发事件时如何依据档案应急抢救方案组织实施有效的档案抢救措施。档案管理应急预案需针对可能危害档案安全的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如火灾、地震、洪水、大规模停电、战争等)。企业应制定包括组织结构、抢救方法、抢救程序、保障措施和转移地点等以及档案信息化管理软件、操作系统、数据维护、防灾和恢复内容在内的档案抢救应急措施。在条件许可时,可根据档案的重要程度及利用需要,制定馆际容灾备份异地保存方案。
三、企业档案管理制度
问:为什么要制定制度文件归档制度?答:DA/T42《企业档案工作规范》提出,要制定“文件归档制度。“应明确文件归档范围及保管期限、归档时间、归档程序、归档质量要求以及归档控制措施”“归档制度是保证企业各种文件材料能够完整、准确、及时归档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文件材料和档案鉴定的重要依据”。(P53)需要说明的是,文件归档范围及保管期限、文件归档质量要求可以放在企业档案标准中,也可以放在档案管理制度中,在此不作专门讨论。在制定企业档案归档制度时,每个企业应当充分考虑本企业文件管理的特点,做到所制定的文件归档制度与企业文件的形成与流转相契合,使归档文件不漏、不重,保持法律凭证效力。不漏:即应当根据本企业文件形成的特点来制定归档范围、归档时间,保证应归档文件都“应归尽归”,做到归档无死角,时间节点有保证,不出现漏归档现象。不重:由于文件具有发散性特点,所以在制定归档制度时,需考虑到相同文件出现不同部门重复归档的情况,一般可以由文件主办部门来对归档文件进行把关,剔除重份文件。保持法律凭证效力:企业档案最主要的功能是为企业的正常运行保驾护航。所以,想方设法保持归档文件为“原件”就成为企业档案归档制度的要点。文件的归档程序可以作为归档制度的附件执行,或者放在企业档案工作流程中。问:为什么要制定档案保管制度?答:DA/T42《企业档案工作规范》提出:要制定档案保管制度。应明确各门类档案保管条件、特殊载体档案保管方式、档案清点检查办法、对受损档案的处置办法、档案进(出)库要求、库房管理要求和库房管理员职责。档案制成材料作为一种物质存在,是十分“娇贵”的,要杜绝因保管过程中意外受损造成档案的灭失。因此,通过制定档案保管制度,明确档案库房保管环境要求、档案借阅利用进(出)库规章是十分必要的。问:为什么要制定档案鉴定销毁制度?答:DA/T42《企业档案工作规范》提出:要制定鉴定销毁制度。应明确鉴定、销毁工作的组织、职责、原则、方法和时间等要求。众所周知,档案是有保管期限的,就是说不是所有的档案都可能具有长久利用价值。特别是对于企业档案室而言,由于其所保存的档案在大多数情况下,仅对企业有利用价值而不具备社会利用价值。因此,及时组织对到期档案进行价值鉴定、销毁不需要继续保存的档案,应当成为企业档案室的工作内容之一。问:为什么要制定档案提供利用制度?答:DA/T42《企业档案工作规范》提出:要制定提供利用制度。应明确档案提供利用的方式、方法,规定查(借)阅档案的权限和审批手续,提出接待查(借)阅档案的要求。保存档案的目的是为企业各方面提供档案信息服务。但是,对于处于世界供应链的我国企业来说,企业档案中所存储的企业信息在保障企业科技创新、市场竞争等各方面都具有不宜随意对外提供利用的特点。因此,应当制定必要的提供利用制度,明确规定不同人员利用档案信息的权限,在利用敏感档案信息时,必须完善审批流程,以有效保护档案信息安全。问:DA/T42-2009《企业档案工作规范》还提出了哪些需要制定的档案管理制度?答:DA/T42《企业档案工作规范》提出:要制定电子档案管理制度。应对企业各信息系统中形成的电子文件提出归档、管理和利用要求,以适应建立了企业OA管理系统和企业数字化档案室的企业通过局域网实现电子档案管理和利用企业档案信息的要求。DA/T42《企业档案工作规范》提出:要制定档案保密制度。应明确档案形成者、档案管理者、档案利用者应承担的保密责任。特别是涉及国家秘密的档案,在整理、保管和利用的时候都需要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出现泄密现象。DA/T42-2009《企业档案工作规范》提出:要制定档案管理系统操作制度。应明确档案管理系统操作人员的职责,档案管理系统软件、硬件的操作要求。企业档案管理系统应当与外网保持物理隔离,企业档案工作人员应当按照档案系统管理规程使用档案管理系统。
档案危机管理刍议
一、档案危机管理内涵的演变及其概念
从词源来讲,“危机”源于希腊语“Kinetin”,最初是一个医学术语,指人在生死之间,在两个世界之间,在这两种状态之间游离。在中国古籍的记载中,“危机”一词最早出现于三国吕安的《与嵇茂齐书》:“常恐风波潜骇,危机密发。”伴随时代的变迁和语言文化的发展,“危机”的含义不断延伸,所适用的对象也越来越宽泛。《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危机”的解释是:潜伏的危险或祸患;危险、困难的关头,如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等。危机研究的先驱C.F.赫尔曼对“危机”做出的定义是威胁到决策集团优先目标的一种形势,决策集团在这种形势下做出反应的时间十分有限,并且这种形势往往向令决策集团意外的方向发展。目前,国内研究危机的学者对于危机的定义大多借用国外学者的定义。国内最早研究危机管理的学者许文惠、张成福认为危机是一种改变或破坏系统平衡状态的现象,也可视为系统的失衡状态。我国古代思想体系中包含了许多危机管理意识,在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化中不乏与“危机管理”相关的辩证论述,如“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等等。但是关于危机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最早起源于欧美国家。1915年莱特纳在《企业危机论》中首次提出危机管理,1921年马歇尔在《企业管理》中提到危机的处理方法,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危机管理(CrisisManagement,CM)这一概念。危机与不同的安全对象相关联,产生不同的层次,个人、家庭、组织、社会、国家乃至全球都会出现危机。我们也可以把危机的层次不断放大。单从社会层次来看,社会运行的方方面面都会涉及危机现象,如经济危机、政治危机、文化危机、环境危机等。现代关于危机管理的研究,从研究范围上来看,由最初的企业危机管理、政治危机管理已经逐步扩展到公共管理领域;从研究方法上来看,也趋于多样化多门类发展,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组织行为理论等学科理论都被广泛应用到危机管理的研究中来。笔者将时间设定为“1995年—2015年”,分别以“危机管理”“企业危机管理”“政府危机管理”“公共危机管理”“档案危机管理”为关键词,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取消中英文扩展进行检索,检索结果分别8,399篇、987篇、795篇、422篇和5篇,从检索结果来看,档案危机管理理论研究力度远低于政府、企业和公共服务等领域。此外,国内外档案学界尚未有关于档案危机管理的著作,对于档案危机管理的定义还没有明确标准。鉴于多方面的研究,笔者认为,档案危机管理是一种对档案安全可能产生或正在产生的危机进行事先防范、事中反应、事后及时抢救的管理手段。
二、档案危机的特性
(一)突发性。
档案危机的突发性在于危机潜伏的隐蔽性。从哲学角度讲,由于人们把握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总是受认识能力和科技水平的限制,所以往往不能准确地预见危机。因此,如何建立有效的档案危机预警是档案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难题,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复杂性。
引发档案危机的原因有很多,既包括可识别、可控制的因素,也包括诸多的潜隐性因素。档案危机的复杂性还表现在其多变性,如果档案危机爆发时没有得到及时处理或是控制的措施不当,可能会加大危机对档案安全所造成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