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问题现状范例6篇

食品安全问题现状

食品安全问题现状范文1

高校 食品安全 制度

一、引言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一向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根据《小康》杂志2010年的报道,食品安全、社会治安和医疗安全,是当前中国人最担心的三大安全问题。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可是,在市场、超市能够“放心”地购买各种食品的受访者只占四成。尤其是对国产奶粉,投信任票的只有两成。中国乳业的信誉重建,恐怕短时间内无法完成。经历了三聚氰胺事件后,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更加受到重视。前阶段,买空港澳地区货架上的奶粉事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民众对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而高校由于特殊的人群和集中的饮食特点,使其食品安全问题特别重要,很容易引起社会的关注。高校的科技创新为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大的动力;为抑制生态环境恶化、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为开发人才资源、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提供广阔的舞台;为我国追赶世界科学技术先进潮流开辟道路;为在全球化环境中的我国国家安全提供保障。搞好高校食品安全,对高校师生能更好地完成使命,更好地对社会作贡献都有积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我国高校现阶段食品安全现状,出现的新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高校食品安全的现状

国家相关部门积极推动高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大力推进“农校对接”营运模式,从根本上解决教育系统食品安全存在的隐患。确保了我国高校食品安全在良性的状态下发展,近些年,虽然高校招生人数突飞猛进,高校食堂规模和数量翻了几番,但是从未出现重大的、在社会上影响恶劣的高校食品安全问题。

目前,高校的后勤化改革进行得比较好,很多高校已经完全将食堂等推向了社会,由市场来提供高校食品方面的需求。既然是在市场的前提下进行运作,那么高校食堂和其他提供食品需求的单位必将需要盈利。这种情况下就存在着某种机会主义的风险。一些不法的商家会为了经济利益,而把一些质量低下的食品提供给高校师生。高校师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食用了这些食品,有时候会发生急性食品中毒的情况。更多的情况下是食用低劣质量的食品,而慢慢地影响了身体的健康。

人类的相互交往,包括经济生活中的相互交往,都依赖于某种信任。信任以一种秩序为基础,要维护这种秩序就要依靠各种禁止不可预见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的规则,我们称这些规则为“制度”。制度既是社会长期磨合的结果,也是人们有意识创立的规则,它能有效抑制人们可能产生的机会主义行为,并由此成为一种引导人们行动的手段。因此,制度使他人的行为变得更可预见。所以,从制度的角度解决高校食品安全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三、高校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第一,处罚的力度小。在中国,之所以出现接连不断的食品安全事件,与法律对违法者的惩罚力度是有关系的。当企业违法时,中国法律对其的处罚是: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10倍的赔偿金,这种标准的处罚丝毫不能威慑到企业。

第二,却少专门针对高校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在我国,国家高度重视食品安全,早在1995年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在此基础上,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是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为了从制度上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更好地保证食品安全而制定的,其中确立了以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为基础的科学管理制度,明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作为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标准和对食品安全实施监督管理的科学依据。目前,食品安全问题所依照的法律是2009年颁布实施的《食品安全法》。国务院办公厅2011年又印发的《2011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指出,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基础薄弱的状况尚未根本转变,食品安全领域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食品安全管理责任不落实、监管工作不到位等问题还比较突出。2011年,我国将突出抓好六个重点品种的综合治理,主要包括乳制品、食用油、保健食品、鲜肉和肉制品、食品添加剂以及酒类。国家对食品安全问题是非常重视的,但是,没有专门针对高校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而在国外,在高校医院等特殊场所违反食品安全法律,会受到极其严格的惩罚。

第三,政府规制信息不足。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原因:其一,中国高校有近4000万的师生,解决这样数量庞大规模的师生食品供给需要一个巨大的工程。很难做到每个食堂每个校内的饭馆每顿饭才都详细的了解食品的来源。其二,信息不对称。即使要求每个食品经营部门和企业都严格记录每天进货的渠道和为加工食品的来源,但是很难保证其提供的信息真实有效。由于政府行为难以监督、行为效果难以测量等原因而产生了监督制约机制的不完善。一方面,由于政府规制处于垄断地位,其行政权力不能完全代表社会利益。另一方面,政府面临着多元的目标函数,即不仅要维护市场秩序,提高经济效率,还要维护社会稳定、公平,创造良好的社会秩序。

四、高校食品安全的对策

第一,加大处罚力度。去年底和今年初影响全国的三聚氰胺奶粉,我们办案中查获的涉嫌生产销售数十吨三聚氰胺问题奶粉的主犯,最后只判了三年有期徒刑,而且缓刑三年。这样的打击力度不足以震慑犯罪,也不足以制止这种犯罪行为的继续发生。低的犯罪成本,高的收益让犯罪分子挺而走险。在高校食品安全问题上,要加大处罚力度,谁敢在高校食品安全上犯法,就让他倾家荡产。

第二,加强监管。食品安全监控体系只有在所有人都重视得情况下才能建立起来,食品安全监控体系的建立是食品安全的有力保证,这样才能组织落实,人员落实,责任落实,形成一个食品安全监控网络体系。国家监管部门要加大检查力度,高校师生也要积极地维护自己的权利,对不法行为予以举报。

第三,着手制定专门的高校食品安全的法律。目前的法律法规有《食品卫生法》和教育部下发的《学校食物中毒事故行政责任追究暂行规定》等。要在国家立法的层面上,针对高校这一特殊的地点,进行专门的立法。

总之,目前看来,高校食品安全问题还是抓得比较好的,为了防范于未来,还需要各方面做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怀,邵慰.高校科研人员激励制度的层级理论分析.中国科技论坛,2009,(7):113-119.

食品安全问题现状范文2

【关键词】 食品;安全;问题分析;对策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794-01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关系到人类的健康生存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而近年来,我国媒体屡屡曝光各种食品不安全事件,一些原来从未出现过的问题层出不穷,如“地沟油”、“毒奶粉”等,不但影响了我国食品业的发展,更危害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对消费的信心。总而言之,在我国当今社会,是否能够购买到安全食品已经成为了消费者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而在这种情况下,了解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便也受到了社会的普遍重视。

1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1.1 食品原料来源不安全且缺乏严格的检查 农作物种植中,化肥农药使用不当,许多农民为了增产提高收益、避免虫害,而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使其严格超标。家禽饲养中,为了避免牲畜生病或者使其快速生长,而注射激素等药品,导致了食品不安全。用污染了的水浇灌农作物或者饲养牲畜,致使许多重金属残留在动植物体内。另一方面,食品来源的检查并不严格,从而导致这些不安全的原料流入到工厂中,进一步的加工,卖给消费者。

1.2 食品加工中滥用添加剂 在食品加工中,生产者为了保持食品美观、口感以及表面的质量,吸引消费者购买,从而大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乃至相关化学物品,严重的超出了国家规定的适用范围,严重违背当今社会提倡的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的理念。有的生产者为了使食品存放的时间延长,大量使用对消费者身体有害的防腐剂,不仅使食品的质量有所下降,更导致了食品安全问题。或者为了节省成本,从而不严格按照标准要求生产,使用劣质原料或假冒原料,完全不顾食品是否符合标准要求等。

1.3 食品销售点卫生不达标 在许多的落后地区,食品销售点的设置不受重视,食品销售不规范,任意摆卖,随处设摊,有的甚至临近垃圾堆,卫生条件不达标,这都给食品安全带来较大的隐患。学校周围尤其严重,各种“三无”食品遍布,烧烤等不仅污染环境更有害健康,白色塑料、一次性餐具使用现象严重。许多超市对所卖的熟食并没有封闭式的销售,无防尘防虫措施,也没有进行及时的加热杀菌,导致了食物变质却仍继续出售等。

1.4 食品安全监管不到位 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无论从食物来源、加工还是销售环节,都存在着安全隐患,但相关部门对这些现象并没有严格的监管。且我国缺乏详细的规章制度或法律法规,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针对食品生产加工的各个环节没有相应的详细且严格的要求,这就使得许多生产者找到了法律漏洞,以损害消费者权益为代价,谋取不正当的利益。同时,对于食品不安全的现象打击力度不够,也使得该种现象出现了“禁却不止”的局面。

2 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的相关对策

2.1 规范食品来源,严格控制化学物品使用 对食品的来源要进行严格的检测,确保食品的制作原料符合标准。可以建立“合作生产园区”,规范农民种植,控制化学药品的使用,并由相关的专家进行指点,利用共享先进的技术等优势,在保证增产的同时保障食品来源安全。国家要加大治理水污染的力度,同时要禁止在水污染严重地区种植农作物或饲养牲畜,禁止使用有害的饲料喂养牲畜。对激素等药品的检测要严格,对超标食品要坚决禁止,不能忽视此类现象的发生。

2.2 规范食品添加剂的使用 由于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过度而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避免食品添加剂的滥用,规范食品添加剂的用量,才能更好保证食品的安全性。因此,要进行管理模式的创新,对于食品添加剂等化学物品的使用要严格监管,监督食品添加剂的购买与使用,建立长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对于屡犯不改的企业,应该坚决地抵制,并追究其法律责任。同时,对于使用劣质原料的企业,也应该按照相关规定给予一定程度上的处罚,加强食品安全的监管,防止该种现象的再次发生。

2.3 设立正规食品销售点,保障食品卫生安全 各个地区都应该设立正规的食品销售点,规范食品的销售行为。并且对于食品销售点的卫生要严格控制,严格按照卫生标准进行整改。食品销售点的卫生状况严重的影响着食品的安全性。要鼓励小商小贩保证食品卫生,少使用或禁止使用白色塑料餐具和一次性餐具,规范其销售地点,全面监管商贩的食品加工、销售等环节。对于熟食等易变质食品,要做好防腐措施,加热杀菌,防尘防虫等,避免裸空销售。

2.4 加强对食品安全监管,制订相应的法律制度 虽然我国已制定了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并没有涉及到食品生产的各个方面,同时,法律的制定时间较早,已经难以满足现代食品安全监管的要求。因此,要将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或相关制度所监管的范围扩大化,从食品的来源到食品的销售环境,都应全面覆盖。其次,加强各方面的监督力度,避免出现生产者为获取利益最大化而滥用化学肥料,肆意使用各种添加剂防腐剂现象的发生,增强食品安全检测力度,提高食品安全的检测技术,及时有效的检测不安全食品,避免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再者,赋予消费者对于食品监督的相关权利,保证消费者的合法利益。最后,加强食品安全事故处理机制的完善性。制定相应的应急方案,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 结 言

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到我国民生的重大问题。近年来不断出现的各种食品问题,严重的打击了消费者对我国食品安全的信心,同时也损害了消费者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信任度。因此,相关企业和部门要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加大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力度,从源头控制食品安全,为人民群众营造一个安全的食品消费环境。

参考文献

[1] 徐晓新.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成因、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2.

食品安全问题现状范文3

也成为了各级政府和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概述了我国食品安全卫生的现状,分析了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并且从司法行政和刑法法规两个方面对其刑法治理进行了相关的阐述:我国司法行政机关需积极履行职责,相互协助;我国刑法应从从刑事政策、刑事法网、刑罚完善等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关键词】刑法;食品安全卫生;食品安全犯罪;刑法治理

一、我国食品安全卫生的现状和问题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卫生事件屡见不鲜,对人们的生活安全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最先被发现的“苏丹红”、“三聚氰胺”,还有后来相继出现的 “地沟油”、“瘦肉精”、“染色馒头”,以及近来的“假羊肉”、“假牛肉”,无不让人们忧心忡忡。

(一)我国现今食品安全卫生的现状分析

现今食品安全卫生问题案件屡禁不止;食品生产源头和销售缺乏有利的司法和政府监管,并且监管秩序混乱;假冒伪劣和过期食品源源不断地流向市场;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原料、新的技术,特别是转基因食品也对人们的健康造成极大地影响[1];食品安全卫生问题对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心理和生活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现状日益担忧和不满。而我国食品安全卫生监管部门也对此问题密切关注,并且相继作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我国刑法近来也对相关法规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二)形成问题的原因

人们生活水平虽然有所提高,但是食品营养卫生知识的多为缺乏;食品病院微生物污染、食品添加剂污染、农药污染、环境污染等食品源头污染问题,成为食品安全卫生的极大地隐患;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落后;食品企业加工生产过程的监管不力或急功近利、唯利是图;食品安全质量检测体系不够完善;食品安全卫生监管部门缺乏有利管制,监管司法体系严重不足[2]。其中,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监管部门的软弱无力。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卫生管理权限分离,多头管理、职责不明、监管不力,承担的责任和管理权限不匹配,特别是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无法形成协调高效的管理体系,并且相关食品安全卫生法制不完善不健全,导致执法人员监管不力、效率低下。所以,食品安全监管司法队伍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二、食品安全卫生问题的刑法治理

形成食品安全卫生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最重要的是食品监管部门的缺失和相关刑法法规的不完善,为了让我国现今食品安全卫生问题日益严重的状况得到缓解,并且让这个问题得到解决,关系到司法行政部门的职责和刑法制度的完善,对于这个问题的刑法治理,以下主要从司法行政机关的执法和刑法的相关治理和应对来讨论。

(一)食品安全犯罪刑事政策的“宽”与“严”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食品安全刑事政策的主要制约。最高人民法院曾通知表示:“对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及相关职务犯罪务必依法严惩,特别是对影响恶劣、社会关注的重大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必须依法从重从快判处”。该通知体现了食品安全的刑事政策对食品安全犯罪行为的严厉打击。的确,食品安全犯罪对社会和人民危害极大,对其从严处罚是广大受害人民群众的要求,符合“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中“严”的精神。但“宽严相济”中,“宽”与“严”之间应该是相互统一、共同协作而实现“相济”[3]。因而,只强调“严”的食品安全刑事政策是违背“宽严相济”的重刑主义,对刑罚的最佳效果的发挥是不利的。我们不应忽视“宽”的精神。也就是说,对例如致多人死亡等罪行严重的食品安全犯罪行为,应该严格遵循刑法的适用原则;对于偶犯、初犯、未造成人员伤亡等危害不够严重的行为,应适用从宽处理,体现“宽”的精神。

(二)食品安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连接

最近几年来食品安全事故层出不穷,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究其原因非常繁杂,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有以罚代刑、有罪不究、行政监管缺失严重这几个因素。各级检察机关应当根据食品安全法律制度体系以及食

品安全监管责任划分情况,与食品药品、工商、农业、质监、监管等对食品安全负有监管权责的行政执法机关相协调,把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连接建立起来,从工作机制上把食品安全案件的治理暴露在检察执法机关视野内,确保及时发现犯罪、追究犯罪、惩罚犯罪,从而加强刑法对食品安全卫生危害行为的威慑力。

(三)司法机关要严格执法,依法准确打击犯罪

只是利用刑法对食品安全犯罪进行刑罚以作为治理是不行的,司法机关必须正确衡量刑法食品安全犯罪的责任追究标准,做到能够遵循刑法打击犯罪,又能够避免无辜的人收到法律责任。首先,司法部门要注意理解食品安全犯罪的主观要件。我国刑法对于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和生产销售非符合安全标准食品罪,采取了故意危险犯罪的立法模式。虽然采取这种立法模式与当下食品安全犯罪形势相适应是困难的,刑法手段并不能治理所有的违法现象,一般是在行政等其他手段不能治理的时候,才能使用。其次,司法机关要注意理解危害食品安全行为的范围。食品安全危害行为包括安全管理行为、生产行为、和经营行为,只有销售行为和生产行为是刑法的打击对象。

(四)刑法中对于食品安全卫生犯罪行为要有严密的刑事法网

“严而不厉”是指刑事法网严密但是刑罚轻缓,这是对于危害食品安全行为最理想的刑法治理,所以要有严密的刑事法网。我国刑法中对于食品安全犯罪的内容主要有: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食品罪、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食品监管渎职罪、非法经营罪等。这些内容体现了我国刑法对于食品安全罪的刑事法网,但是仍有不严密之处,仍然遗漏某些危险性的危害食品安全行为,并且对某些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刑罚仍然滞后。

(五)司法机关要协助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司法机关要积极参与食品安全领域管理的创新,不断提高司法机关服务于人民的安全卫和经济发展大局。司法执法机关在查办食品安全渎职犯罪的过程中,注意发现食品安全行政监管机关执法制度的漏洞并向其提出,可促进完善管理制度,提高其管理水平;在食品安全危害行为的治理中,司法机关可以在执法办案的过程中,认真总结和观察,发现食品安全犯罪的发展趋势和规律,并可以向食品安全行政监管部门提出相关建议,促进其改进执法方法手段,帮助其强化监管能力[4]。

(六)完善刑法中食品安全犯罪的处罚

一方面,要对食品安全犯罪的财产刑进行必要的完善。罚金刑的刑法力度应

应该加重,如果刑罚的罚金数额偏少,对食品安全犯罪产生威慑程度就不够大,这是与刑法要求的效果相悖的,会混乱刑法与一般部门法之间的关系。应该把刑罚数额与经营数额结合起来,以确定食品安全犯罪最终罚金,这会是是比较理想的标准。另一方面,食品安全犯罪行为危害社会情节严重的,应该增加处于终身禁止从业资格刑罚。犯罪行为人如果再次申请从事食品行业,刑法应规定不予登记许可,让犯罪行为人无法再次进入食品加工、生产、销售的领域,目的是为了防止犯罪人再犯。

参考文献

[1]孙晶晶,郑琳琳.中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2,33(6):234.

[2]谢建华.我国食品安全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J].食品工程,2010,(3):10-13.

食品安全问题现状范文4

关键词 食品安全 可追溯系统 应用前景 企业战略选择

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定义是一种有效的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系统方法和手段,通过这一系统能对问题产品快速定位并准确隔离,最后实施快速召回,降低质量安全的风险,保护公众健康。本文从应用前景研究视角,探索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的推广与现实意义。

一、国内外理论研究状

(一)国外理论研究状况

国外对食品安全问题重视较早,因此食品可追溯技术的理论也较为丰富,研究也较为全面。认知和支付意愿是影响该体系推广的重要原因,理论研究显示不同的消费者对食品可追溯体系的认知有概念的差异。社会最优供给的可追溯食品所额外增加的成本与生产者出于收益考虑所能够承担的额外成本间存在着差异。

(二)国内理论研究状况

相对于国外的研究,国内研究起步较晚,理论也较少。国内很多学者也借鉴国外的研究方式,对国内的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进行了研究。为了百姓饮食安全,国家积极鼓励建立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然而,我国食品可追溯开展较晚,普及面较窄,现在还处于初期摸索阶段,食品安全观念落后,生产规模小,技术兼容性差,操作成本高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限制了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的推广和建立。

二、我国的食品安全现状

近几年,我国食品安全状况令人担忧,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很多食品暴露出不同程度的安全问题和安全隐患,给消费者带来了很大的伤害。究其根本原因不外乎以下两个方面:

(一)食品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严重不对称

在食品市场上,很多食品企业法律意识淡薄、不注重食品安全、无视消费者的健康,致使消费者对有害食品在并不知情的情况下实施购买行为。部分生产单位申报安全证书时,一般能较好地执行相关的食品安全标准,但是在获得证书后,在利益驱使下,往往会生产低质量的产品。信息不对称,使得劣质产品驱逐优质产品,进而占领整个市场。

(二)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不完善、内容比较单薄,无法满足食品安全的新情况、新问题

我国的食品安全法较为笼统,不具体明确,责任主体也不明确,有些条款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市场经济体系的需要,也不能应对新的食品安全问题。

三、消费者食品安全可追溯的态度

(一)食品安全性是影响消费者的主要因素

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人们的饮食不再仅仅关注温饱问题,而更多的是安全健康问题。食品的价格不再是影响人们消费的主要因素,食品是否安全则是人们首要考虑的。

(二)消费者的支付意愿

支付意愿可以理解为消费者愿意为某种消费支付的资金,可追溯商品的价格会随着成本的上升而上涨,由此可能会导致消费者剩余的减少。食品可追溯系统为消费者提供生产地和加工流程等信息,监控食品生产过程与流向,成为食品供应链系统中各个主体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由此被认为是从根本上预防食品安全风险的主要工具之一。

四、企业战略选择

(一)食品安全问题对企业影响

食品企业的形象最主要的就是安全,一旦食品企业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就会在消费者心目中产生很大的阴影,影响企业的销售量,品牌价值和股票的价格,甚至致使企业倒闭破产。

(二)食品企业建立追溯体系的理论依据

我们知道市场的一个重要缺陷就是信息不对称。在食品供应链中,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消费者之间由于客观的原因必然有着信息不对称,这严重损害消费者和生产高质量食品企业的利益。食品安全可追溯技术很好地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而实现企业的差异化战略和品牌战略。

(三)企业的长远利益分析

(1)实现企业差异化战略。食品是生活必需品,弹性小、替代品多。因此,食品企业要想在食品行业长远发展,不仅要满足消费者基本要求,还要有着创意,有着自己特色,争取有利的竞争优势地位。因此,企业应用新的科技实现差异化是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的较好途径。可追溯体系能成功传递消费者所需的各种信息,满足消费者安全需要,实现产品特性、实现差异化。(2)提高产品的安全性与质量控制能力。近年来,人们对食品的质量安全也在发生改变,正由量到质的飞跃。因此,食品企业要长远发展,就必须注重食品的安全问题。而食品可追溯体系正好符合这个质量控制的总体思路,它可以保证食品的安全性,食品万一发生安全问题时,能第一时间追溯到问题责任方,最大程度减少损失和召回成本。(3)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食品可追溯体系为食品生产商、加工商、物流商和销售商等构建了一个信息平台,通过这个信息平台,各个企业能了解到各个环节的信息。这些信息不单为消费者提供,也为食品企业提供了了解产品的渠道,各个厂商不但能清楚了解本环节的信息,还能清楚了解供应链上其他环节的信息,他们能更有计划的安排生产,生产更有市场的产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产品库存,所以必能使企业利润最大化。

五、对政府建议

第一,支持建立个民间的食品安全基金,这部分资金可以用于支持企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一旦企业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基金就减少该企业的基金收益,减少的部分用于奖励给安全性好的食品企业。第二,使用有安全等级的企业标识,各类食品企业名字后面必须加上等级标识,由权威机构对国内的食品企业做好食品安全等级评级,安全系数最高的企业定为A级,然后依次是B、C、D、E。该标识随着企业的安全性而改变,每年对食品企业做一次食品安全等级评估,若企业的产品出现食品安全事故,其安全等级会相应下降,有利于加强企业的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第三,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出现安全问题的企业严惩不贷。借鉴国外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价制度、应急处理机制、信用制度和信息制度,做好安全事故的预防和处理。加大处罚力度,明确责任主体,依法从重从严惩罚。

六、前景展望

随着我国信息可追溯系统的建立和相关政策的推出,我国国内食品安全发展要求,顺应国际发展潮流,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有着较好的前景。我们企业要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也必须广泛的建立起信息可追溯体系。然后,随着智能信息技术的进步,企业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的成本不断地下降,便宜且方便的追溯方式将成为居民生活的一部分。综合上述探讨,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能够为消费者、食品企业、国家带来很大效益,将会在食品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拥有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单位为贵州大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310657038),部级,项目编号:贵大国创字(2013)002,项目负责人:裴伟康(1991―),男,本科,研究方向:金融学。]

参考文献

食品安全问题现状范文5

[关键词]食品安全;传统道德;法律法规

《汉书・郦食其传》有云:“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1]自古以来,粮食就是人赖以生存的根本。在现代,粮食的重要性依旧不可撼动,食品安全问题被愈来愈多的人所关注,成为一重大社会问题。2005年,食品安全上了“中国十大流行语榜”。随着经济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文化日益多样化,食品安全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近段时间,食品安全事件不断被暴露出来,企业道德被推向风口浪尖。事故频发的背后,中国传统道德危机的出现和责任感的缺失是其根本原因。要对公民的食品安全道德与法律意识进行培养教育,以道德意识的内在自律作用为出发点,配合法律的外在强制力,使每一个公民能够自觉的维护食品安全的方方面面,从根源上保障食品安全。

一、现状问题

据本组项目调查成果显示,近年来我国虽然不断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但食品安全问题依然严重。中国消协统计显示2004年涉及食品质量与食品安全的投诉不降反升,分别上升了10.9%和19.1%[2]。食品不安全的因素产生于和食品相关的每个环节,即:食品原材料、加工制造流程、市场流通和食品监管四个环节,由此来阐释我国当今的食品安全问题及现状,分析其潜在道德危机。

1.食品原材料

近几年我国出现了“大米石蜡”“孔雀石绿”“苏丹红”“激素门”等事件,这些问题就是出在食品原材料上,这也是当下食品安全问题重点的环节,某些不法商家为了谋求暴利,使用廉价的原材料取代安全的原材料,非法使用激素,过量使用化肥,以致兽药农药残留。对人的身体健康危害巨大。

另一方面,由于生态污染和环境破坏,微生物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新型的病毒不断出现,让人们防不胜防。如:日本海啸导致的核电站爆炸,核辐射的泄露带来新一轮的污染问题,核污染这也成为食品安全的巨大杀手。

2.加工制造流程

食品加工制造的过程,是食品从原材料加工到消费的一个重点,最主要的是过量使用禁止的添加剂,加工过程中出现的二次污染,最著名的可能就是河南双汇的瘦肉精事件和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问题。国内知名品牌企业尚且如此,不得不让广大群众为食品安全问题担忧。同时,生产车间的卫生问题也至关重要,有些工厂不注重设备的清洗消毒以及工作人员的卫生处理,场间布局不合理,交叉感染,不及时处理坏掉的食物的情况也经常发生,导致食品污染,影响人们身体健康。

3.市场流通

市场流通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销售地点卫生不合格,假冒伪劣,假商标等。相关案件也是极其常见的,许多销售商并没有营业执照,以较低的价格销售食品,但食品的卫生却得不到保障,具体的加工制造过程也不得而知,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假冒伪劣的危害更加巨大。如有些商家用甲醇代替酒精,造成顾客饮后失明。还有一些商家盗用别的品牌的商标,生产自己廉价、低质量的食品,促进的销量,事后又无处投诉,情节极为恶劣。

4.食品监管

近年来,我国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仍存在着一些漏洞,最严重的就是各部门工作效率低,互相监管的力度不够,责任分不清。外国的监管模式是链式监管,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过程,环环相扣,容易找到责任方,便于追究责任,我管的监管制度是由多个部门监管,责任互相交叉,不便于追究责任,难以挖掘问题的根源。

总体而言,我国食品问题不容小觑,改善当今现状,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任重而道远。

二、原因分析

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由来已久,不少学者专家从其所属领域出发对其原因进行过深度剖析。纵观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因素有经济、政治、法律、道德等方面。从经济法律方面着手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固然可以起到暂时的缓解作用,但是要真正地从根本上铲除食品界的潜在危机,还需从道德方面入手。只有从生命关照上去看待食品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才能真正的唤醒民众内心的危机意识,并自觉自主地监督商者,约束自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食品生产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我们在为这些成就欢喜之时,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在食品经济不断高升的同时,食品道德却在逐渐滑坡,一些食品生产者,领导人们从“吃饱”向“吃好”心里的转变,运用一些违法手段,人为地制造出所谓的“高蛋白”、“高钙量”食品,以次充好,导致了一起又一起的食品安全事故。除此之外,相关食品监管部门监管不力,媒体舆论道德滑坡,掩盖多起食品安全事故,一些看似风平浪静的食品领域底部却是暗潮汹涌。可以说,我国的食品安全已经陷入了空前的道德危机。

食品行业是与人类生命息息相关的行业,然而,这个最需要道德约束的行业从业者却挣脱道德的束缚,肆意地为追求经济利益而不择手段。利益的黑手将道德之墙一掌轰倒,生产者们利欲熏心,不惜冒着风险往食品中添加各种违禁物品,在恢恢法网之中见缝插针。问题食品多生产自一些为营业执照、无卫生许可的小工厂、黑作坊。但是,如今,连鼎鼎有名的大企业都参与进来制造问题食品。蒙牛、三鹿、麦当劳等等企业都曾上过问题食品生产厂商的名单。追求利润是企业的直接目的,但我们不能为了经济利而背弃道德,如此行为的后果只会导致自己在道德滑坡的同时也逐步滑向犯罪深渊。

除了生产者方面的原因,相关监管部门的道德滑坡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食品监管部门的工作者们属于国家公务员,端的是铁饭碗,秉承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工作原则,总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对食品安全问题睁只眼闭只眼,放任其自由,从而导致了不法分子肆意猖狂,如入无人之境。甚至有些地方官员为了政绩而隐瞒当地的食品安全问题,最终导致了不可挽回的惨痛悲剧。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一个将自身政绩放在首位的政府,必将是要遭到民众唾弃的。

社会媒体舆论本应是百姓的公正之眼,但是近几年,电视报纸上的信息缺失真真假假让人无从辨别。今天某企业爆出出现食品问题,明天又大篇幅报道说是恶意攻击或是监察人员的勘察失误。一些媒体工作者甚至收受生产商的贿赂,将真实存在的食品问题说是子虚乌有,而将子虚乌有的监察失误恶意抨击报道成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使得报纸等舆论媒体不再是百姓们的诉冤状,百姓们即使有心揭露食品安全问题却也投诉无门。

总之,我国食品行业的道德现状不容乐观,改变这一状况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整个社会的道德素质都提高了,食品安全问题才会失去存在的土壤。

三、食品安全与传统道德的关系

这些年来,围绕食品安全构建的机构和制度越来越多,职能机构、新法新规、专项整治等日趋健全,但是我们不得不接受如此的事实:食品安全问题仍然处于频发状态,出现了各种令人震惊、手段卑劣的重大食品安全案例。显然,这些生产者并非不能生产安全合格的食品,销售者也并非不知自己销售的食品有毒有害,但是他们没能处理好逐利冲动与道德底线之间的平衡关系,所以食品安全问题不是法律法规能全盘解决的问题。

从汉字构字来说,食:人吃饭,与良同源,后引申为“善,美好”后再引申为“和,和悦”,即仁者良心,也就是说一切与食品有关的领域最需要的是人的良心,从个人生产销售到食品公司企业生产销售,无论监管机制多么健全,都会存在一些隐蔽的环节,我们不可否认问题出在这些“天知地知良心知”的环节。这些环节中个人的自律成了良心的的主宰,扩大到道德层面,就与“仁义礼智信”的传统道德息息相关。首先,“仁者,从人从二,爱众也。”食品是每个生命存在的最重要的元素,仁者爱人,爱其食才是根本。

义,与“宜”相通,宋徐铉注《说文解字》曰:()“与善同意,故从羊。能以善之心参与到食品领域,能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发扬仁与善的本性,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杜绝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本。在儒家思想居于正统的古代社会,人们主张重德治轻法制。但是随着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到目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出现了很多不得不以法律的手段来制约的行为,中国的传统道德却在不断的被丧失,直至这些行为威胁了食品安全这个与所有人的生活生命紧密相关的领域,法律也显得不够有力。法律是道德的最低底线,对疯狂逐利的价值观念来说,法律只能治其标,却无法治其根本;对于食品安全只有发扬人性的美和善,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道德精神,坚守仁义礼智信,才能帮助在利益的大流中生存的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找回人性中的善性。这样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有效遏制食品安全问题。

四、对策

通过以上的阐述,我们不难发现,现代社会的食品安全问题与中国传统道德的缺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当代社会,一方面科技、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另一方面,人们的精神家园却逐渐荒废,传统道德逐渐缺失。面对当下社会中的食品安全问题,我们将从传统道德的角度出发,结合本组实际调查成果,提出切实可行的道德、法律、政治、文化方面的对策,四位一体,使食品安全问题得到有效改善。

1.道德方面

1.1加强诚信道德体制的建设

加强诚信教育。诚信的缺失是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隐形因素,食品安全问题与企业道德的缺失有直接关系,只有在企业中树立起良好的道德观念,以人为本,合法经营与竞争,才能保证食品的安全。企业定期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与考察,从而形成良好的生产氛围,提升企业的综合素质建设。

1.2建立道德奖惩机制

对于当今社会诚信缺失的现象,我们不能只停留于言论上的谴责,更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奖惩机制,使食品问题企业及各人得到应有的惩罚,对于坚守诚信的企业及人,给予肯定及表扬,使其受到社会认可,大力宣传其模范作用。

2.法律方面

2.1完善法律法规

一直以来,对于食品安全问题我国只是治标不治本。因此建立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是必要的,应从食品的原料、生产、加工等各个环节入手,分别明确其责任与义务,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

2.2加强执法力度

对问题企业处罚应轻重分明,情节较轻者,处以适当罚款,向社会公开发表声明,对消费者予以道歉,并对问题产品进行全数追回;情节较重者,不但处以罚款,还要加大惩处力度,让其认识到违法的危害。

3.政治方面

3.1利用政府的可信度,大力宣传道德建设

对社会群众进行道德教育,使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运用媒体与舆论的作用,发扬正确的价值观,纠正扭曲的价值观。弘扬诚实守信的良好道德风尚,增强社会的诚信道德意识。

3.2建立公共监督机制

建立公共信用体系,在不影响企业利益的情况下,将生产环节透明化,公开化。发挥群众的力量,监督企业的生产经营,建立诚信档案,实行诚信值增减制度。

4.文化方面

一个民族若只有经济的发展而没有文化的发展,是不全面的。文化的发展是政治、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支撑,更是增强中国国力和国家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我们应使良好的道德成为一种信仰。正确的运用信仰的力量,能够使良好的道德成为每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而改善社会整体状况。使食品安全问题中道德缺失的因素得到良好的遏制,进而改变食品问题的现状。

食品安全问题所暴露的体制问题和道德缺失,向全社会发出了预警信号。在一个国家的文明框架中,道德与法律唇齿相依,只有加强食品传统道德体系建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参考资料

[1]丁海军.去年食品质量与安全投诉不降反升[J].中国乡镇企业技术市场,2005(3):48.

食品安全问题现状范文6

【关键词】 学校食堂;卫生状况;调查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60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612-02

学校食堂的食品卫生是否合格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身体发育以及学习质量。为了了解我镇学校食堂的食品卫生情况,保障师生的用餐安全,本次调查研究选取了25所学校的食堂进行调查,以发现食堂食品卫生中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改善我镇食堂的食品卫生状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次研究中的调查对象为我镇5所学校的食堂,5所学校中有3所小学,1所初中,1所高中。

1.2 调查方法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作为调查依据,根据当中的相关要求制作调查表,调查表中需包含从业人员的卫生状况、卫生设施、食品卫生的管理等方面的调查项目[1],此外,还需从受调查食堂中随机抽取从业人员、卫生管理人员等进行知识问答,调查相关人员对食品卫生常识的了解。

2 调查结果

2.1 食品卫生管理的调查情况 经调查发现,5所学校食堂中,均办理了卫生许可证,占食堂总数的100%。5所学校食堂中共有23名从业人员,其中持有健康证的有22名,占总人数的95.65%。4所学校食堂的卫生管理制度较为健全,2所学校食堂在食品原料方面有索证索票的制度。另外,调查现场抽查相关人员的卫生常识中,抽查人数为20名,抽查合格的共16名,占抽查总人数的80%。

2.2 食堂卫生设施的调查情况 经调查发现,5所学校食堂中,仅有2所学校的食堂在布局流程方面较为合理,占食堂总数的40%。另外,在基本设施方面的分布情况,见表1。

3 讨 论

3.1 调查状况分析 经调查发现,我镇学校食堂在方面管理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例如食堂管理人员对于食品安全的意识较为薄弱、食堂所配备的基本设施不健全、食堂卫生的管理制度方面仍存在漏洞等。另外,少数学校食堂的冷藏/冷冻设备或是其他设备较为老旧,无法保障食品的安全。近年来,个人承包学校食堂的情况较为普遍。然而,相比食品安全,承包商更重视的是经济利益,因此在个人承包的学校食堂中常有投机取巧的现象[2]。例如,在采购原料时以次充好,在从业人员的体检上通过少检或是拖延体检时间等不良手法,减少体检费用。此外,本次研究还发现不少学校食堂还具有布局流程不合理的现象,该现象的出现多是因为大部分食堂在建造食堂前,未向相关卫生部门提出申请,食堂的设计方案也为进行审查便落实,直至装修完成了才向卫生部门申请卫生许可证,该问题属于基层工作的一种常见问题,同时还是相关人员对这方面认识不足的引起的问题。

3.2 改善学校食堂在卫生管理方面的几点建议

3.2.1 学校应建立与落实校长负责制,在食品卫生的管理工作上,配置专门的管理人员,且管理人员应充分掌握相关的营养知识以及食品卫生知识。其次,建立起相关的管理制度并进行完善,例如食品安全、食品卫生以及岗位责任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另外,要求学校食堂在健康证有效期内安排从业人员再次接受健康检查,并确定其取得健康培训的合格证明后,方可允许其回到工作岗位上[3]。要求所有从业人员需具备良好的卫生习惯,在工作期间,穿戴清洁过的工作衣帽。在食品采购方面,建立进货记录档案,在进货时需所取票证,并做好记录。一般情况下,应从固定的商家处采购食品,从而确保食品质量。

3.2.2 学校应根据相关标准以及学校食堂的设施配备情况,增加对配备卫生设施的投入资金,并做好食堂设施的管理工作,为食堂设置独立的用餐场所以及食品的出售场所、加工操作场所、原料存放场所。另外,食堂厨房需做到四防一消,即防蝇、防鼠、防腐、防尘、消毒,以确保学校师生用餐的安全性。

3.2.3 对学校食堂的监管力度进行加强 相关卫生部门应针对食品卫生构建长效的管理机制,认真落实监管责任,加强对学校食堂的监督稽查。一方面,在审批发证方面,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为依据,在卫生许可证的换发工作中,需保证食堂在流程布局、基本卫生等方面均符合食品安全法中的要求。教育部门可将食品安全这一项设为学校考核项目中的第一指标,以此加强学校对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的重视,进而改善学校食堂的卫生状况,保障学校师生用餐的卫生安全。

参考文献

[1] 姜楠,徐凌忠.2008年济南市部分学校食堂卫生状况调查[J].预防医学论坛,2010,16(01):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