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检测论文范例

食品检测论文

食品检测论文范文1

关键词: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食品质量安全

1食品安全理论概述

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并对食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三聚氰胺奶粉”“豇豆含毒”“瘦肉精”等食品事件发生之后,社会媒体与公众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也愈发密切。现阶段的食品管理系统中,食品安全涵盖了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与消费等一系列环节,需要在执行国家标准的过程中,形成具体的管理体系,从而保证食品的安全状态,杜绝一切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因素,并消除食品中的所有安全隐患。由此,应突出食品检测工作的重要性,并在具体的食品管理中,发挥自身的技术性优势,应用科技手段,保证食品安全[1]。

2食品安全监测技术的应用

2.1微波消解技术

微波技术在食品检测工作中有较强的适应性,可以通过与多项技术的结合,保证技术的应用效果。例如,通过微波消解技术与氢化物原子荧光技术的结合,可以在婴幼儿食品检测的工作中,确定其砷元素含量,从而保证食品的安全。同时,微波消解技术具有较强的应用优势。另外,微波技术还可应用在预处理环节,在食品中氯霉素残留物质的检测中,使用微波辅助萃取设备进行萃取,可将回收率控制在76.2%~94.7%范围内,并将标准偏差控制在6.8%~8.4%,检测限为0.1g•kg-1。而红外线光谱检测技术(NIR)可用于食品试样材料的定量分析,并通过分子水中的氢结合状态,解析出具体的数值。同时,此项技术也可以应用在淀粉损伤检测与水果品质测定工作中。通过对食品形态分析,如食品的固态、液态等,优化测定波长,并对食品进行反射分析。NIR检测技术不仅能对氢基团进行分析,在无机物检测中,也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在红外光谱仪设备成本不断降低的条件下,优化软件统计方式,也可以在复杂、变化的红外光谱数据中,提炼出有效的数据资料,并提高光谱信噪比,使红外光谱的应用空间更加广泛,技术优势更明显[2]。

2.2免疫分析技术

免疫分析技术拥有高灵敏度、方法简便、操作量大且成本低的技术特征,在应用推广中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可以对食品中的化合物、蛋白质、酶等物质展开定量分析,可以科学化的完成检测。另外,砷元素的检验还可以采用马氏试砷法。将Zn与盐酸混合,并与试验试样融合,导入到热玻璃管设备中。如果试验对象中的砷处于化合物状态,则会生成AsH3,通过加热处理,使AsH3分解,进而形成As物质。由此,如果使用氯酸钠溶液进行二次洗涤,并达到溶解效果,则可以更加明确砷物质在食品中的存在条件,从而确定食品的食用安全状态。这一技术还需配合银盐法,在化学制剂的作用下,完成精确度测量。同时,应用原子荧光法展开技术检测,还需对试验材料进行微波处理,并获得精确度的分析数据。

2.3其他检测技术

磷钼蓝分光光度法可以确定磷酸盐的含量状态,并在0~150mol•L-1区间内,磷酸盐含量与吸光度之间的线性关系良好,且相关系数在0.9999,可用于肉制品中磷酸物质的检测分析。原子荧光技术,在食品检测领域有较强的适应性。其中,砷元素作为典型的有害元素,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并存留在动植物体内。尤其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含砷元素的农药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并对食品造成影响,使食品的安全性降低。在食品中砷元素的检测过程中,通常会使用原子荧光技术进行分析。在这一技术条件下,可以确定实验样品中砷盐的具体含量。但是,检测过程中也会出现复杂度高、步骤繁琐、影响因素难以控制等问题,同时还需要对检测的误差条件进行管理,从而保证技术的执行效果[3]。另外,高温灰化法的应用中,展现出取样量大、处理时间长、能源消耗多的技术特点。试验中,汞、砷等元素易产生挥发,并在高温状态下表现得尤为明显,甚至会对实验准确度在成影响。与之形成对比的低温灰化法,则可以在少量的取样条件下,避免元素挥发,但试验的灰化时间更长,且需消耗大量成本准备设备,并维护试验条件。因此,低温灰化法也不作为常规性的技术手段进行检测。

3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对食品质量安全的影响

3.1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当前,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食品领域,使食品的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也让人们在食用食品的过程中更加放心。食品质量安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而近几年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更是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基于此,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也获得了一定的重视,得以最大程度的运用,对市场中的食品质量进行严格的监督与管理,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为相关部门的日常食品监管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4]。前些年的“苏丹红”以及三鹿奶粉等相关事件,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大的恐慌,使人们对于食品质量安全的信任度有所降低;但这一情况也促进了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水平的提高,并进一步保障了食品的安全性,同时也极大程度的降低了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发生的概率。

3.2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市场有序性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不仅会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还会影响整个食品市场的正常运行,一旦出现食品质量问题,会让食品市场受到影响,导致市场秩序混乱,而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可以促进我国食品监管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同时提高食品市场的有序性,为食品市场的正常运行提供基础保障。对于当前的食品市场来说,其经济运行过程极易受食品安全问题的影响,食品质量出现问题会导致消费者不信任食品市场,减少甚至避免对国内食品的购买,增加对进口食品的购买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内的食品市场将会遭受严重的打击,导致其难以正常运行,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的经济建设,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能够对食品市场进行全面把控,有效抵制有质量问题的食品,还消费者一个健康的食品市场[5]。

4总结

当前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也促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及水平得以提高,与此同时,人们对于食品种类以及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则能够加大对食品质量安全的管控力度,确保人们能获得质量安全有保障的食品,由此可见,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对于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饶朝龙.浅析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对食品安全科学监管的促进[C]//第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营养学术会议论文资料汇编,2016.

[2]毛振宁,李沛.标准化管理助推食品检验检测实验室建设[C]//标准化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创新——第十三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2016.

[3]王金梅.浅析食品安全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技术与市场,2016,23(5):375.

[4]李璟.浅析食品检测技术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现代食品,2017(21):47-49.

食品检测论文范文2

1食品安全检测课程应遵循的原则

1.1首先要提高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并依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方法进行食品检测

将课堂融入社会,安排学生对食品市场进行调研,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随机购买各类食材,并学会抽样。在课堂上,由教师讲授实验原理、方法、步骤、实际操作要点等,让学生应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分析检测方法对自己抽样购买的食品样品进行测定。对于检测结果不符合国家标准的食品,要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维护大众健康利益,为食品的安全生产及卫生监督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1.2食品安全检测课程的教学改革

食品安全检测课程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需求,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规范动作演示及训练,在实验实训中的多应用现代化仪器设备及技术,进一步加强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与实施各实践教学环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实施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也是高职实践课程改革的切入点。

2食品安全检测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措施

2.1采取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在高职院校实验实训教学中,让学生在理解实验原理的基础上,掌握正确规范的操作要领、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和科研能力,是实验实训教学改革的方向。每一个实验都有不同的实验操作目的,教师先要进行理论分析,讲授实验的原理、方法等,以学生为中心,结合问题讨论、启发引导等教学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操作不同的仪器、设备。同时,还应强调学生熟练运用所学的预处理技术处理不同项目的食品样品的。

2.2强调科研和教学相互促进的作用,形成连贯的教学体系内容

实验实训教学经费的不足可以通过科研经费加以弥补,借鉴科研机构引进先进的实验理念和实验技术,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到校外实习基地参观学习,熟悉企业的工作环境及流程,通过体验和感受企业文化,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由此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等各个方面进行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岗位需求和提高科研能力。

2.3教学要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对食品安全的需求

食品安全检测是为食品检验岗位培养技能型人才,是利用食品安全检测的基本理论与技能,通过系统的检验方法,及时、准确地对食品样品做出食品卫生检验报告。所分析的标的物是和人们生活关系密切的实际食品,用于检测的食品样品都是从商场、批发市场、超市等处随机购买。实验时学生通过对蔬菜、水果中维生素及矿物质等含量的检测,奶粉中蛋白质含量的检测等,评估食品的营养成分含量是否合格;通过对饮料中的色素成分、甜味剂含量的检测,或肉制品是否滥用食品添加剂等的检测,鉴定有毒有害物质等是否超标,通过以上实验项目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实验任务。

3食品安全检测课程实践教学过程的严格控制

3.1高职院校食品安全检测课程及其授课对象的特点

食品安全检测课程是高职院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主要核心课程,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技能型人才,办学宗旨是“以就业为导向”。为了更加有效地培养食品检测技术人才,必须加强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以适应学生未来岗位的职业需求。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在高考分批次录取中第五批录取,其学习的自控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对食品安全检测课程实践教学过程的优化及控制至关重要,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非常适宜控制实验过程中教与学的教学节奏。

3.2食品安全检测课程实践教学过程控制

3.2.1对实验任务的详细策划,教师必须精心策划实训内容。

为了更好地传授食品安全检测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课程教学内容与实践需求紧密结合,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及应用能力的培养。根据实验任务的不同目的,确定检测标准、理论原理及教学方法,然后进一步确定授课重点和考核的知识点。教师做好实验任务的计划工作,精选课堂授课内容,在掌握实践技能的同时巩固理论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增加师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报告等认真批改,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以便有针对性的调整实验内容,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知识原理并掌握相关的技能,提高学生的预习质量和效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基础性实验结合成系列实验,避免重复,以验证和操作为主,用较少的时间,安排更多的实验内容,多学多练,提高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完善学生的实验方案。

3.2.2作好实验实施工作,这一过程包括学生执行实验任务和教师现场指导。

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等教学辅助手段,利用视频、图片、图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各种检测方法的理论原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学生按照实验实训指导和教师的指示验证实验过程,教师负责规范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解决遇到的问题。由于实训教学中教师监控相对较少,容易造成实验室秩序混乱,因此在实验课程中,教师必须对整个过程进行严格控制。由于学生个体不同,理解能力也会有差异,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在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基础之上,运用自己的理论课知识理解实验任务,教师负责安排实验任务及实验必需的材料设备,强调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地位,强化实验操作的基本安全意识,自主把握实验方法和进程,提高学生参与度。在实验整个过程中,学生技能操作的规范性、团队合作能力及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髙,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方式和工作作风。实验课程特别关注学生严谨工作态度的培养,教师应督促学生如实地记录实验的原始数据和现象,重视学生对自己所记录的原始数据及检测结果负责,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的实验项目设计合理的实验报告,客观公正地看待实验结果,提高观察现象和分析问题能力。

3.2.3作好实验检验工作,教师必须做好对实验任务完成情况的检验工作。

数据处理能力也是食品检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学生思维不够严谨,不懂得对实验做整体的思考,缺乏对实验数据进行综合的分析和判断。在上课过程中教师通过给出学生实验情况的评估数据,学生之间存在相互学习、互相竞争的心态,可以通过这点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学生将自己所得实验数据与其他组的数据进行比较,如果出现操作失误,就会从数据上发现问题,这时教师对做得好、做得规范的小组,及时给予适当的加分奖励,让大多数学生找到自己所存在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对相应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进行分析、点评,使学生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会自觉的认真操作、及时总结,形成非常浓厚的学习氛围,对数据分析的能力也得到大幅提高,这种方法对教学效果起到很好的作用。课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误差分析及科学评价,采取多元化、全程化的标准评价实验任务的完成情况,并引导学生将实验结果与现实食品企业检验的标准流程相对接,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4作好实验结果处理工作,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对实验任务

进行创新和改进。通过及时评价学生实验任务完成情况,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知识的消化和技能的掌握,引导学生通过认真审视、科学评价自己实验任务完成的质量,培养他们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态度,归纳总结实验任务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寻找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对改进实验任务进行可行性分析。教师要注重提升学生的能力与素质,鼓励学生对实验任务进行改进与创新,让学生将专业基础知识与先进仪器和先进的检测方法相结合,更多地了解前沿性的科学知识,使学生对自己专业方向获得认知感。引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相关综合知识和创新技能服务于企业,基础与创新相结合,技能创新与服务企业相结合,种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更加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实践课程给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和平台,让学生在自由创新中形成自己正确的、科学的思想,通过严格的要求和规范化的训练,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独立观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合格人才。

4结语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不断更新的社会,必须不断地学习获得新知识,食品安全检测课程必须在硬件、软件上都下足功夫,因势利导。通过训练,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遇到问题后能独立获取知识信息,独立完成检测过程,从而为社会实施食品安全保障提供服务支撑,为食品行业输送更多的高技能型人才。

作者:李维 单位: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公共卫生与卫生事业管理系

第二篇:食品安全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一、加强实验中心建设,更新实验仪器设备,奠定实验教学改革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各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现代食品检测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检测原理和方法在不断的扩展,快速准确的检测技术不断被研发出来,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也日益突出。而现代食品检测技术的研究应用必须以现代化的实验室为基础,这也是培养食品专业学生实验技能、提高创新能力和培养科研素质的重要实践基地。实验教学是课堂理论教学的延伸,承担着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进一步加深理解理论知识的重要作用。我院原实验室的设备比较落后,而现代的仪器设备便于操作,在节省实验时间和提高工作效率方面具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因此,现代化的实验室建设是《食品安全与检验》教学的重要基地,管理部门应当加大对实验室的建设资助,建立一个实验设备先进、实验条件完善的实验教学中心。目前,我院已申报了四项食品专业课程为依托的实验仪器设备建设项目,其中较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如红外光谱分析仪、色差计、荧光分光光度计、酶标仪、电泳仪、凝胶成像仪等已投入使用,这些实验设备既能满足《食品安全与检验》实验教学的需求,又能满足开展一些相关科学研究活动的要求。另外,在师资方面还培养了一个经验丰富、专业技术强的优秀实验技术人员组成的教学团队。二者结合起来,为《食品安全与检验》实验教学和学生的开放性实验都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开展实验探究

传统的实验教学侧重于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忽略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科研兴趣的培养,使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在目前课程学时数不断被压缩的大环境下,更需要教师更新观念,转变思路想办法。因此,重新编写实验指导书,对实验内容进行更新和完善,去掉陈旧的实验项目,使之更适应现代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实验方法和技术。首先,结合现实生活中典型食品安全的实例来选择研究对象,增强学生的浓厚兴趣。对实验内容进行精心选择、删除陈旧的实验项目,在一些经典的验证性实验基础上,增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例如对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本实验技能如取样和称量、培养基的配制及灭菌、无菌操作过程、检测结果的观察和计数、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等进行整合,开展“食品中菌落总数或大肠菌群的测定”综合性实验中,使学生既巩固了单元操作,又能学会灵活运用这些技术完成一个综合实验项目。同时,学生可以自主进行文献查阅、综合比较分析,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设计性实验,四人一组,学生可以查阅相关文献,根据实验内容安排实验顺序,根据特定的实验目的和要求,运用所学理论和技术制定出方案和路线,经过实验优选出合适的检测方案和合理的检测路线,对实验中的现象、问题和结果进行分析、思考并展示,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既能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能增加团队合作意识。实践证明,通过结合开放实验室建设,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合理安排时间,充分利用开放实验室资源完成需要较多时间的实验项目。另外,鼓励感兴趣、爱钻研的学生参加2~3人组成的创新实验项目和教师的科研工作,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科研素质有很大的帮助。学生通过自主查阅资料、设计方案,在教师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从事科研的锻炼,既能了解科研知识,又能培养其综合素质,同时也丰富了教学内容。在实践中发现通过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来训练学生,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开拓了视野,并将知识、能力和素质真正融为一体地培养创新型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此外,对于优秀的实验项目进一步开发成数字化教育资源,为慕课(Moocs)课程设计和建设做准备。

三、改进实验教学模式,加强实验技能训练

原有的实验教学项目都是验证性实验,学生只要按照教师给出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写出实验报告即可。这种传统的填鸭式实验教学模式使学生被动接受训练,不利于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分析问题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这种实验教学模式虽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但缺乏对学生科学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另外,还存在有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想当然的操作,省略一些步骤,不动脑思考的现象。在课后完成实验报告互相抄袭、敷衍塞责,出现雷同的现象。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引入平行实验教学模式,可以避免上述弊端。例如改变实验研究对象,每个班分成7个小组,每组2人,每组选择不同的食品或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研究。结束后进行比较、分析和讨论,如对不同食品的结果进行比较或对不同实验条件时的实验现象及指标的差异进行比较。这样可以较好地避免上述弊端。另外,新的教学模式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同学还能增加成就感。高等教育强调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使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而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是培养创新能力和科研思维的基础。因此,对于验证性实验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实验内容,实验过程中每两人一组,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操作,增加动手机会,同时又能培养两人的团结合作精神。对于出现问题的实验要进行多次重复实验,直至找出问题通过考核为止。

四、综合评定实验成绩,侧重实验操作和问题的分析

在以往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对实验成绩的考核侧重于实验报告的成绩,其缺点是容易导致学生忽略实验操作的重要性,把较多的精力用在写出完美的实验报告上,甚至有的个别同学会偷懒抄写别人的情况。为了引导学生对实验操作的重视,提高动手能力,将实验成绩考核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综合评定即:实验课出勤(占10%)、实验操作技能(占40%)、实验报告(占30%)和实验课理论考试(占20%)。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验态度是否认真、操作的规范和严谨性、实验过程的原始记录是否翔实、结果的分析和讨论情况及实验报告书写是否规范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对实验课的理论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主要的实验现象和应注意的问题,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对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核主要从实验样品的取样方法和称量是否规范;样品前处理是否合理;试剂配制是否规范、正确;实验装置的选择安置是否合适;实验条件的控制是否准确;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综合考核,通过这种考核方式,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操作技能的重要性,认真操作,思考遇到的问题并想办法解决。这种考核方式对提升学生的实验技能、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另外,社会工作岗位和读研对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都有较高的要求,如果从事质量检验和科学研究工作都需要熟练的实验技能并进行相关的面试及考核。所以从未来工作需求的角度重视实验技能的学习也是非常必要的。在实验教学中心网站建成后,挑选出优秀的实验报告加以展示,引导学生互相学习交流,鼓励学生认真对待每次的实验课程,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的热情。实践证明,通过上述实验考核体系,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得到加强,在实验中不认真操作的现象显著减少。另外,多方面细致地考核学生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对综合素质的提高也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

作者:徐艳阳 宋艳翎 李欣欣 王雪松 单位: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

第三篇:食品安全监督教学改革实践

1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改革

要做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课程的教学工作,首先要按照本科专业规范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重点。作为一门相对新兴的多边界综合学科,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课程涉及食品科学、管理学、流行病学、法学、食品卫生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各学校由于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学时数以及授课教师专业的差异性,安排的教学内容侧重点不尽相同,也没有严格规范。依据《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规范》(2014版)并结合郑州轻工业学院教学实际情况,确定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食品安全监督概述、中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国外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食品生产的认证管理和市场准入、食品安全执法管理、食品安全风险管理、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和食品安全溯源管理等方面。由于《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是一门新兴学科,目前国内尚无适合该课程的教材。

2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改革

2.1多媒体教学

在教学方面,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教学具有多种独特的优势。多媒体教学能够大幅度增加课堂教学的知识信息量,能够通过运用图片、动画、视频和网络资源等使教学内容更直观、生动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讲授食品安全风险预警时,首先通过交通安全的图片引入风险的概念,并通过大量气象灾害预警的图片和视频引入食品安全预警的概念;在讲授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时,播放有关2012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对苏泊尔不锈钢锅锰迁移量进行风险评估的视频,从而加深了学生对食品风险评估的认识和理解。

2.2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课程的内容相对抽象与枯燥,如果课堂教学仅拘泥于参考书的知识,教学内容就会枯燥难懂,使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为了便于学生学习,紧密结合每章教学内容,将案例运用于教学过程,把抽象的概念、理论与具体、生动的案例分析进行有机结合,使得理论教学生动化和形象化,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时,选取了2012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中国居民膳食铝暴露风险评估》作为教学案例。通过该风险评估案例教学,使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危害、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风险特征描述等食品风险评估的基本概念,掌握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步骤与方法,学习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报告的撰写方法,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在讲授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时,选取了2004年阜阳劣质奶粉事件作为教学案例,使学生很好地理解了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基本知识。

2.3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传统课堂教学方法是灌输式的,以教师主动讲授和学生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忽视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兼用讨论式、启发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在课堂上,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与学生交流,适当增加课堂教学中的讨论时间,启发学生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和进行学术辩论,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我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和国外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后,让学生讨论我国与其他国家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差异和我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并让学生积极思考,提出自己对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的建议和意见,从而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效应。此外,通过听取学生就教师讲授内容和课堂教学方法提出的批评性建议,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相长。

3课程考核方法的优化和改革

考核是对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和评价。目前,在许多高校,专业选修课的考核多以课程论文为主要形式,有时甚至是唯一的形式。但是,单纯以课程论文的考核评价方式也存在一些弊端。同时,部分学生对待课程论文缺乏认真的态度和严谨的精神,存在拼凑、抄袭、等现象,不能很好地达到课程考核的目的。因此,将考核内容分为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两部分,从而全面评价、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考核要求学生围绕课程内容撰写一篇学术论文,其成绩占总成绩的40%。在课程论文写作过程中,首先对论文格式、字数、选题、参考文献时效性等提出具体要求,促使学生广泛查阅材料,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并提高其科技论文的写作水平;明确对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罚措施,以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求学态度和治学精神。在实践考核方面,主要结合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环节中的表现,其成绩占总成绩的60%,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精神。

4讨论

食品检测论文范文3

关键词:工程教育;课程体系;专业认证;食品质量与安全

2016年6月3日,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认证结果实现国际互认,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对于深化改革工程教育、提高质量的作用更加凸显,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目前及今后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是“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注重培养学生在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和终身学习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2]。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重构与实践是工程教育的核心和关键。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12条毕业要求,依据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确定支撑毕业要求的课程体系,落实到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集中实践和人文社科类等课程。课程是学生和大学的结合点,是学生和社会的结合点,是学生个体文化和社会文化的结合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3]。课程体系是支撑学生毕业要求的根本,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可以有效促进培养目标的实现[4];课程体系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课程结构框架。因此,课程体系建设在教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重要保障,直接关系到学生培养的质量。本文以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为例,讨论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下的课程体系构建。

1课程体系设计

根据《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9版)》(以下简称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包括公共基础课(43学分)、公共选修课(8学分)、专业基础课(48.5学分)、专业限选课(26.5学分)、专业任选课(9学分)、集中性实践环节(41学分)等6个模块,同时还设置了素质拓展课程(表1)。注重课程之间的衔接和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每门课程都支撑相关毕业要求。4学年的教学计划中,第一、二学年以通识和专业基础课程为主,第三、四学年以专业主干课和集中性实践为主。课程设置综合考虑了行业专家、任课教师、在校学生和毕业学生等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会根据培养方案每2年修订1次,2019年9月,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大纲(2018版)》基础上,根据工程教育认证OBE教育教学理念,针对专业课教学大纲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要求进行修订,将OBE理念和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大纲,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2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

《培养方案(2019版)》规定,应修完高等数学、概率统计、线性代数、有机化学、无机与分析化学、食品物理化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等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共29.5个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的16.8%,达到通用标准中不低于15%的要求[5](表2)。3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和专业基础类课程《培养方案(2019版)》规定,修完食品加工原理、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机械与设备等工程基础类课程,食品毒理学、食品营养与卫生学、食品包装学等专业类课程,以及食品分析与检测、仪器分析、食品感官评价等专业基础类课程,合计59学分,占总学分的33.5%,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不低于30%的要求。其中:专业必修课程37.5学分,占总学分的21.3%;专业选修课程21.5学分,占总学分的12.2%[5](表3)。

4实践教学与毕业设计(论文)

4.1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包括通识课程类实践、专业课程类实践、大学生素质拓展与创新创业实践等三部分,总学分为41学分,占总学分的23.3%,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不低于20%的要求[5]。本专业设置专业认知实习、食品检验检测综合实验、食品质量管理与标准化专业实训、毕业实习、食品加工与品质控制综合实验、食品检验检测综合实验、食品微生物检验、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设计、食品标准化课程设计和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学课程设计等实践课程。目前,本专业已与嘉吉动物蛋白(安徽)有限公司、雅客食品(滁州)有限公司、安徽盼盼食品有限公司、安徽银鹭食品有限公司、安徽达诺乳业有限公司、上海华测品标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宣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等10多家企事业单位联合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并与安徽金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嘉吉动物蛋白(安徽)有限公司、安徽达诺乳业有限公司等共建金禾食品班、达诺班、嘉吉班,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实现社会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产教融合共同育人。让学生通过实习和实践参与生产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对毕业要求形成良好的支撑。

4.2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安排了12学分,从第7学期开始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等,到第8学期完成毕业论文撰写和答辩。毕业论文选题全部来源于生产实践和教师科研项目,紧密围绕生产实际问题及研究热点。同时,邀请校外同行及企业专家参与毕业论文指导,校内与校外指导相结合。

5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

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军事理论、形势与政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体育等课程构成,总计36学分,占总学分的26.1%,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不低于15%的要求。此外,学生在毕业前还应修完12学分的创新创业、社会责任教育、素质拓展、劳动教育等方面的实践课程。课程的设置充分考虑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所涉及的社会、法律、伦理等方面因素,使学生在从事食品质量与安全工作时能深入理解其对公众安全、健康及环境的影响,能理解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和社会责任,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6结语

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设置体系是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支撑和保障,课程体系不仅包含专业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课程,还应在保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紧跟时代,充分考虑社会需求,针对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拓展需求等进行微调,凝练成自己的特色,为安徽省地方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宫霞,张路遥,韩梅,等.应用技术型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安徽农学通报,2018,24(16):138-140.

[2]周军其,刘亚文,张熠,等.工程教育认证中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考[J].地理空间信息,2020,18(4):127-129.

[3]刘献君.大学课程建设的发展趋势[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2):62-69.

食品检测论文范文4

关键词:独立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最早于2001年教育部批准西北科技大学作为目录外专业在全国率先设立。近20年来,随着食品安全事件屡见不鲜,而且具有愈演愈烈之势,致使社会对食品质量检测分析、食品卫生检验、食品监督管理、食品安全控制等方面的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各独立学院也纷纷开始设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是巩固学生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不可缺少的教学部分。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能直接对接工作岗位的应用型人才是各独立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目标定位,因此实践教学更显举足轻重。笔者于2004年以来开始从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建设、教学和管理,重点对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1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缺乏科学性和特色。独立学院始建于1999年,历史并不长,有些还依附于母校,因此很多学院还并没有形成自己真正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在独立学院的历史更短,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显得更为欠缺。目前,大多数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都是盲目照搬普通高校的,或是由各种实践教学环节简单堆砌而成,使得各实践教学环节没有联系、衔接性不够,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科学性,更缺乏自己的专业特色。

1.2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和实验室建设缺乏系统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的学生基于应用性方面,最基本要求是能检测和分析食品成分,这就需要一定的仪器设备和实验经费。独立学院属于民营性质,为节约成本,较少购买高级仪器,演示实验都无法满足,有些食品成分的检测只能纸上谈兵,跟不上社会发展需求。简单的检测仪器数量有限,上课往往3~4人一组共用,通常学生上完了实验课还叫不出仪器名称。有些学院购置了一些高级仪器,但运行经费投入极为不足,致使这些仪器只能成为摆设。独立学院的实验室多是由一些刚毕业或毕业不久的硕士、博士建设,往往源于学术研究,缺乏生产实践需要的认识,因此专业实验室建设并没有根据食品检测和分析的生产实践需求来建立,缺乏系统性。而且实验室封闭,很多院校的实验室上课就开,一到下课时间就关,节假日时间全封闭,在时间上限制了实践教学的提升。

1.3实践教学师资力量极为不足。大多数独立学院没有专门的实验教师,实践教学往往是由理论课教师和实验员共同承担。从数量上讲,自有教师数量远远不够,一般只有2~5个专业教师,所以经常外聘教师。外聘教师脚踏几只船,经常调课,甚至有时将课程集中上,实验课常常敷衍了事。从质量上讲,独立学院年纪大的教师知识难以及时更新,对于检测食品的一些现代仪器和技术不懂,难以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科技创新等实践教学;青年教师(40岁以下)目前是独立学院的主力教师,虽然绝大多数都是硕士或博士,对现代食品检测仪器和技术有所学习,但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企业、检验所的工作经历,没有经过教师职业技能的培训,所以真正能将这些现代仪器和技术应用于食品检测中的人不多,实践教学的水平缺乏保证。

1.4实践教学与社会生产实践脱离。课程实验是实践教学中比例最高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将课本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能力的重要环节。但由于实验室条件、教师水平及教师对社会生产实践缺乏了解,开设的实验项目往往有限或比较陈旧,有些检测的方法与手段在企业和社会检测机构根本不用,而学校在教学,有些新的检测项目和高级检测方法实际中已经展开和运用,而学校还无法进行。

1.5实践教学缺乏监控管理。独立学院办学历史较短,相当缺乏自有的系统实践教学监控管理体系。各课程实验都是由任课教师自行安排,因相互缺乏交流,出现实验项目雷同现象;还有教师由于学校规定了实验课时,设置没必要开的实验项目充数;教师津贴只按课时计,不考虑课堂质量,有的教师上实验课放任自流;实验课教学方法单一,多是开设验证性实验,教师先讲原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再由学生做,缺乏设计性、创新性的实验;毕业实习目前都是学生自主进行,缺乏指导;社会实践、课程设计、课程实训多为摆设,没有落到实处;学生实验、实习成绩和鉴定没有系统的考核标准等,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水平。

2应对措施

2.1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制定实用的教学大纲。实践教学相对于课堂理论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启发性、应用性。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深化,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更具有特殊的意义。但要保证实践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必需构建一个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各实践教学环节在各自发挥作用时,又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各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大纲必需结合生产实践进行制定,建议与同类院校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共同制定,特别是“食品分析”“粮油检验”“食品安全检验”等实用性强的课程。根据独立学院的特点,笔者构建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如下:

2.2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和建设系统性开放型实验室。经费和实验室是实践教学的物质基础保证。经费的投入:一是要用于旧设备的更新、购置现代高级仪器和增加实验中的运行经费,包括课程实验、大学生科研创新及学生毕业论文;二是用于教师的进修和培训;三是用于聘请企事业单位高级人才兼职来院校指导实践教学。实验室的建设应该系统化,食品的类别千万种,教学中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但各类食品的检测分析是相通的,因此认为各院校可以结合当地食品的发展情况,选定当地代表性的食品,与当地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所、食品企业或同类院校共建某些食品成分检测分析的实验室,不仅承担教学任务,还可以承担起当地某些食品成分检测分析的工作。再者,因为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差别,实验室还应该是开放型的,能够让学生宽松地训练自己的操作技能,自行设计、实施、延伸自己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觖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性。

2.3加强实践教学教师的技能培训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的技能是提高学校实践教学水平的技术保证。针对青年教师的实际情况,学院应该尽可能为他们提供和创造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和条件。目前,独立学院教师教学任务比较繁重,应该减少或取消他们对科研及的硬行要求,只是作为一种奖励,从而首先保证其有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教学实验项目;再者,学校根据专业或课程需要定向安排教师到食品企业或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挂职或顶岗锻炼,经过实践锻炼的教师才能从事实践教学;最后,要大力支持教师与其他高校实践教学教师、食品类企事业单位的专家进行对外交流和联系,建立定期定点企业行、高校行制度。传统的实验教学是教师讲,学生机械地听一步做一步,绝大多数是开设验证性实验。为了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真正地融会贯通,笔者认为应该多开设计性、创新性及综合性实验,让学生设计方案、学生实际操作、学生分析现象,“翻转课堂”用于实践教学。对于一些学校开设受限的课程实验项目,如三聚氰胺、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的检测与企业合作进行。

2.4扩建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与企业联合教学。建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实现就业“零距离”的基础保证。校内实验室、实训室无论怎么模拟都会与真实的工作环境存在差别,每个实习单位一次接收实习学生的数量也有限,所以扩建足量的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尤为重要。笔者认为食品质量安全专业至少应建立5~6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而且保证学生实习的时间为2~4个月,最好经历至少2个单位,与企业联合教学,这样不仅能将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起来,真正培养出学生将课本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处理事务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增加就业机会,增强就业能力。2.5制定完善的实践教学监管体系实践教学监管体系是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的纪律保证。一是着重监管各课程实验项目的开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各课程的实验项目由专业建设团队评审是否开设,统一编写出课程实验大纲,各课程实验指定专业教师负责;二是着重监管实践教学的过程,包括学生上课纪律、教师组织教学的过程、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制订严格的实践教学教师考核标准和学生成绩的考核标准,且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检查。

3结语

食品检测论文范文5

关键词:HACCP;生态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控制

生态农产品是食品生产和人民赖以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食品链源头的初级农产品生产阶段,目前仍然是薄弱环节。因此,应当对生态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质量安全进行更加有效的监督管理,为市场和消费者提供绿色无公害的安全食品。HACCP体系与整个供应链的全面质量和安全控制相集成,以减少安全隐患,预防整个供应链管理和控制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并实现供应链质量和安全控制,以确保生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一、HACCP理论与全供应链质量安全控制

(一)HACCP理论的主要内容。HACCP就是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是一种合理、科学、系统的危害评估、识别和控制方法,用于食品安全危害控制和预防。HACCP系统的优势就在于可以将食品安全危害的风险降低到最低或可接受的水平,并预测和防止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影响食品安全的危害并减少产品损坏,同时,可以将安全控制的重点从传统的最终产品检验变为加工过程和原材料质量的控制中,这样就可以避免因不合格产品的批量生产而造成的巨大损失。在HACCP控制体系原则的指导下,在设计过程包含食品安全控制流程,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最终产品检测[1]。

(二)HACCP驱动下的质量安全控制。从企业管理层面来说,就是基于HACCP体系原理,生态农产品各环节生产经营者,将其质量和安全控制措施贯穿于从原材料到再利用的整个过程;同时通过契约利益联盟,对供应原材料与市场销售采取相应的质量和安全控制措施,减少食品质量和安全风险,这就是HACCP驱动的生态农产品整个供应链的质量和安全控制[2]。从政府监管层面来说,HACCP驱动的生态农产品整个供应链的质量和安全控制,就是要将生态农产品生产的原料采购储存过程、生产过程、储运过程、加工(包括餐饮业供餐)过程、市场销售过程等政府监管部门形成一个有机联合体,在这个体系中,按HACCP体系的7个工作原理,建立HACCP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更加有效、更加精准的实现减少生态农产品质量和安全风险的目的。

二、生态农产品供应链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农产品检测机制和机构体系不完备。生态农产品供应链的各环节中,可能受到农药、化肥和工业“三废”污染及添加剂使用不当的影响,且生态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系统、食品质量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食品检验检测系统等也并未完全形成,导致生态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难以检测。另外,生态农产品的检测太过形式化,检测数据报告存在监督机制不足等方面的问题。乡镇基层的农产品检测项目较单一、粗放,检测人员专业水准不高,不能保证生态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二)生态农产品整个供应链纷繁复杂且不流畅。首先,我国的冷链建设尚不完善,冷藏、冷冻库少且规模小,保鲜技术水平有待提升,冷藏、冷冻运输业不发达。其次,我国的生态农产品生产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程度较低。再次,我国供应链起步较晚,发展不完善,生态农产品生产者以家庭为基础,销售渠道以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分散交易为主。最后,整个供应链的信息化水平低,成员不能共享信息。

(三)质量管理体系并未统一标准化。生态农产品供应链的成员之间没有紧密合作,整个供应链没有统一的目标。同时,政府监管体制机制上存在不足:第一,同级政府各环节监管部门间未形成有机整体,缺乏统筹协调各环节监管部门分工合作联动的有效机制;第二,同个监管环节的上下级政府或部门间未形成统一的联动机制;第三,政府或部门间监管信息无法共享,不通畅,从而无法形成可操作性强、统一适用有效的标准化监管体系。

三、HACCP驱动下生态农产品全供应链质量安全流程

(一)建立专业的HACCP团队。利用本级政府生态农产品供应链中的农技、市场、食品餐饮等各环节监管部门,抽调监管技术骨干,组成专业的HACCP团队。同时,聘请农业专家或大学学者担任技术顾问,帮助质量管控部门解决安全控制问题。

(二)确定关键控制点并设置关键极限值。根据产品特性或生产过程的复杂性,按HACCP体系危害分析原理确定关键控制点的数量,为每个关键控制点建立一个或多个参数作为关键极限值,这些参数应清楚表明关键控制点已被控制[3]。

(三)建立有效的监督体系和整改方案。建立有计划和程序化的观察或测定,有效检测出关键控制点的不符合并准确记录下来,进行质量安全评审,以证明关键控制点受到控制。

(四)完成审核验证并保留记录。目的是确定HACCP系统的实施,同时确定HACCP计划是否可以满足实际的生产加工过程的需要,以确保纠正措施的有效性。

(五)定期评估计划并加强改进。这是确保HACCP计划持续有效的重要一步,评估的有关材料应与文件记录同时保存。

四、基于HACCP理论的质量安全控制的优化策略

(一)政府应建立完善的生态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和机制体系。各级政府应加大生态农产品质量检测的资金投入,积极完善质量监测中心建设,增加检测机构或专业人员,购置先进仪器设备,对检测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等。检测中心对各区域、重点龙头企业和市场的生态产品分批抽检,以确保高质量的生态农产品供应。一旦发现有生产假冒伪劣生态农产品,立即从严处罚并进行登记。做好记录,集中监督,及时将其公之于众,倒逼生态农产品供应链成员自觉控制产品质量和安全。同时,政府各级或各部门检测中心应利用互联网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促进建立完善的检测体系。

(二)政府应注意调控市场,加大生态农产品生产者集约化运营。首先,政府应以市场化为政策导向,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信息化技术,完善并拓宽市场质量安全信息收集渠道,加强收集数据的整理、分析并及时公布,并在此基础上作出预测指导,使生产者能够及时、针对性调控质量安全问题。其次,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扶持、资金补助,鼓励分散小生产者,建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业产业专业化和区域化,从而促进标准化生产,提升品质。最后,政府应鼓励企业不断研究和完善冷链储存、物流系统,提高相关专业化运作水平,运用先进的设备,确保生态农产品储运中的安全,提高时间效率并减少资源浪费,从而满足市场需求,实现既定的服务水平并保持利润。

(三)整个供应链中建立实施规范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首先,生态农产品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建立可靠的伙伴关系,全部成员共同努力,实现品牌化、整体利益最大化。通过标准化的操作系统,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营质量管理水平。其次,政府应当出资委托第三方,免费为企业提供HACCP体系建立的咨询服务,并对获取HACCP体系认证企业予以奖励。而对企业监管的内容程序要以HACCP质量管理体系为导向,推进企业和政府质量监控的关键控制点和限值指标统一一致,对通过HACCP体系认证的企业给予监管采信,减少监管次数,以此来鼓励生态农产品供应链成员推行HACCP体系。再次,政府在成立农业农村管理机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农产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质量监管职能整合到同一个体系内,建立基于HACCP体系原理的农产品质量管理标准体系。最后,政府应加快农产品生产和食品质量安全相关法规、技术规范、标准体系建设,为HACCP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提供基础和依据。

(四)大力开展生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防范、预测和预警。首先要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因为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会导致道德风险,因此,在企业之间搭建可靠的信息共享平台是非常有必要的,以便可以控制和预防道德风险,提高生态农产品供应链中信息的透明度。其次是完善可追溯系统录入和管理机制,加快推进完善生态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性管理系统,可以跟踪供应链中的质量管理问题,避免成员企业浑水摸鱼,杜绝危害重复发生。再次,政府建立企业诚信公布机制。政府要定期分析公布企业经营情况,同时研究企业历史质量安全状况,以便消费者了解产品信息和企业的绩效,对不符合要求或者安全意识薄弱的企业的风险起到预警作用。最后,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培训宣传教育力度,要创新方式、丰富内容和建立长效机制,以提升社会全员的食品安全风险防范意识。

五、结语

生态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生态农产品供应链的质量安全控制中应用HACCP质量管理原理,通过政府监管和供应链成员内部管理同步开展,分析供应链中存在的问题及关键控制点有效控制,实施基于HACCP质量控制原理的质量管理体系,更加全面、精准地提高生态农产品供应链的质量安全控制水平。

参考文献:

[1]秦立公,韦金荣,王宁宁.HACCP驱动的生态农产品全供应链质量安全控制[J].江苏农业科学,2014(09):258-261.

[2]代立,2017.HACCP驱动的生态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与质量安全关系的实证研究[C]//中国商业经济学会.首届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合肥:中国商业经济学会:224-231.

食品检测论文范文6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食品安全管理及技术人才迫在眉睫。文章针对食品安全课程教学的不足,提出问题导向的食品安全课程教学模式,并依据教学内容和食品安全热点凝练出了12个热点问题,以分析讨论热点问题为主线完成课程教学,课堂讨论,文献阅读,实验设计,以及期末考核。

[关键词]

食品安全;问题导向;教学改革

一、前言

食品安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1]食品安全学是一门新型的综合性课程,其既有独特的知识内涵和研究体系,又和社会文化相关联,涵盖了自然、社会、人文等多门学科,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食品安全学的内容涉及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毒理学、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生物技术等12门课程。面对日趋复杂的食品安全问题,如何将课程内容有机整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食品安全理念,让学生掌握扎实的食品安全基础知识,对食品安全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能从专业出发,客观地看待、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这成为摆在食品安全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2]

二、食品安全学教学环节的不足

(一)食品安全学理论知识繁杂,教学模式单一

食品安全学课程内容多而杂,专业性强而又缺少系统联系。一方面,教师以理论知识为主体,注重基础内容的讲授,忽略了学生的能动性;学生单纯记忆,没能树立正确的食品安全观。另一方面,选课学生通常已具备较完善的知识体系,围绕课本讲授会造成学生的重复学习。

(二)食品安全热点问题未能完全融入课堂教学

食品安全事件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教师虽然会以热点事件为例分析讲解,但与学生的互动不足,社会热点事件对理论教学的辅助作用有待强化;学生独立分析社会热点问题的热情不高,很难形成自己的认知,更不会结合所学知识去思考解决相关问题的途径。

(三)食品安全学文献阅读系统性不强

一方面,由于食品安全学涉及学科范围广,专业词汇丰富,单纯以翻译为目的的文献阅读,会造成学生注重文献语句,从而忽略对论文内容及创新点的理解。另一方面,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很难对每一位学生的文献阅读情况进行考查,这造成学生文献阅读的积极性不高。

(四)食品安全学实验内容陈旧且脱离实际

食品安全学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与生活联系紧密。食品安全课程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重在强化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实验内容比较单一,且同营养学实验和食品毒理学实验相重叠,这种实验没有体现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还会引起理论课与实验课内容相脱节。

(五)食品安全学考核方式不合理

传统考试以教材内容为主体,考试只是围绕基础知识设置内容。传统考试强调对学生掌握知识点程度的考查,忽略了对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判定。在此背景下,学生以书本为主,以教材为标杆,考前突击复习,单纯记忆课堂内容,对知识缺少创新或批判性思考。这极大削弱了学生对热点问题展开讨论与思考的积极性。

三、食品安全学教学改革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在内蒙古大学本科主干核心课程建设项目资助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建立问题导向的食品安全课程教学模式。[3]笔者打破食品安全学以章节为主线的授课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分为基础理论、实践应用以及热点问题,重点讲授专业性很强的基础知识。同时,笔者依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整理近几年的食品安全热点事件,凝练成12个课堂教学热点问题,以教师与学生共同讲授、共同讨论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以问题阐述引领教师对知识点的讲授,以问题讨论强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以问题分析指引学生对文献的阅读,以问题探索作为学生实验课内容,以问题实例作为对学生的期末考核试题。

(一)基于热点问题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分为教师讲授与学生讲授。教师讲授基础知识及整体框架,对于热点问题,教师应重点讲授该问题的发展历史与研究进展,学生结合资料与教师共同讨论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方法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学生讲授要求学生围绕某一热点问题,课下收集资料,制作PPT,并做报告(7~10分钟)。基础理论中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是基础内容,也是学生未来深造、工作所必须掌握的知识,这部分以教师讲授为主,重点阐述引起食品污染的基本原理及特殊性。绪论是食品安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此部分设计了人类食物变迁与食品安全,20世纪60年代日本食品安全问题及对我国的启示两个问题,以引导学生对食品安全过去、现状、未来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实践应用包括食品安全生产工艺、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这部分内容专业性强,是基础知识的重要应用。教师应整体介绍食品生产过程中涉及的安全问题,及其检测与预防措施,并对如HACCP等的基本概念作重点讲解。在此基础上,教师选择基于大数据的食品安全监管,多学科交叉的现代食品检测技术两个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学生独立完成牛肉干的安全及现代化生产,中华传统美食的安全两个题目的资料整理与课堂讨论。热点问题包括科技进步与食品安全、小议转基因食品、食品添加剂的不白之冤、亚硝酸盐的功与过、食品安全事件中的媒体责任、雾霾对食品安全的影响等,这部分内容以教师讲授、师生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开展。

(二)基于热点问题的课堂讨论

学生自由组成3~5人的小组,围绕12个热点问题查阅资料,结合讲授内容,整理成PPT,课堂做报告(5~7分钟)。如某学生结合自己在台湾美食节收集的资料,讲了“中华传统美食蚵仔煎的安全与卫生”,从寄生虫污染、生产加工的化学性污染两方面详细介绍了该食品潜在的安全与卫生问题,理论与生活相结合。某学生学习小议转基因食品课程后,利用微信调查内蒙古大学本科生对于转基因食品的看法。为提高学生参与的程度与积极性,学生组成评分组对课堂报告与学生讨论情况逐项打分,并将得分计入期末总成绩。教师对报告形式及内容简单点评,对课堂讨论中积极发言及有新颖观点阐述的学生加分。

(三)基于热点问题的文献阅读

文献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重要补充,也是继续深造、参加工作获取专业信息的重要工具。教师结合授课内容与热点问题,从专业期刊上选取有代表性的综述论文,让学生根据兴趣选择1篇精读。同时,让学生撰写300字左右的文献阅读报告,报告应包含论述了什么问题,该问题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此外,要求学生组成3人讨论小组,结合热点问题选择10篇相关实验性论文作为略读,读懂即可,不要求通篇翻译。阅读后每小组交一篇800字左右的小综述,内容包括拟解决什么问题,作者解决问题的途径及贡献,研究不足与展望。如某小组围绕亚硝酸盐这一热点问题,查阅了亚硝酸盐与癌症发生的相关论文,总结出亚硝酸盐致癌目前还存在一定争议。

(四)基于热点问题的实验与实践教学

开展问题导向的设计性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设计、团队合作的能力。可以结合课堂热点问题与学生日常生活设置实验题目,让学生组成实验小组开展实验。实验分为3个阶段。实验论证阶段,要求每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文献资料、标准法规等,给出试验设计方案。方案包括实验意义、原理、步骤、小组成员分工,以及仪器和试剂耗材等,制作PPT,并做报告(5~7分钟)。教师和学生点评实验方案,强调实验需要注意的问题。实验进行阶段,以学生为主体,分工协作,独立订购药品,配制试剂,测定样品,记录数据,分析结果,教师只起到辅助作用。实验结束后,每个小组交一份300字左右的实验总结,总结包括研究结果、讨论与展望。教师不以实验结果好坏作为评分标准,重点引导学生基于实验数据分析结果,鼓励学生基于数据展开讨论,形成论点。实验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教学内容,重新认识热点问题,为以后的毕业设计、专业实习打下基础。

(五)基于热点问题的期末试题设置

考试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考查教学质量的一种主要手段。考试的内容和方法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各环节,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方法等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应打破考试卷面成绩决定学生期末成绩的惯例,变为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期末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70%。强化、规范平时成绩的评定过程,细化平时成绩的评定标准,保证平时成绩的准确、真实、有效。课程结束后的一周内即通过电子邮件向学生公布平时成绩及评分细则。设置选择、简答、论述、案例分析等易于学生发挥的题型来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学生课堂报告作为考试内容,学生需要结合基础知识与课堂报告完成试题。如论述题“学生甲在课堂讨论中介绍了内蒙古牛肉干的安全与卫生;学生乙在课堂讨论中以靖江双鱼食品有限公司牛肉干为例详细介绍了HACCP体系的建立与实施。请结合已有知识和课堂报告阐述引起牛肉干安全的潜在的因素及HACCP的应用”。该试题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基础知识,也要对课堂讨论有一定的了解。

作者:李冠华 单位: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陈芳,戴瑞彤,毛学英.改革开放30年农业院校食品安全的教学与科研发展状况[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9(4):324-326.

食品检测论文范文7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生教育;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一、全面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

1.修订培养方案要注重其系统性和全面性。培养方案的内容涉及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研究方向、课程设置、教学实践以及学位论文等,如果培养方案不够全面,必将影响到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因此,我们把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设计,将学风、学术规范和专业知识教育与素质培养和提高科研能力有效结合起来。2.修订培养方案要明确培养目标。本专业瞄准应用型学科前沿和北京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强、专业素养高、专业实践能力强;掌握生物活性物质分离、纯化与制备方法、功能及安全评价基本技能,德、智、体全面发展应用型人才,成为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食品企业、生物医药科技公司等从事研发、管理和评价的后备力量。3.修订培养方案要坚持学科特色,发挥学科优势。根据学科特色形成了食品科学、食品营养、食品安全和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四个研究方向,以研究“生物活性物质与人类健康关系”为特色,通过对生物活性物质制备与生理功能、功能评价方法、生物活性物质安全性和食品加工与贮藏过程中的营养与品质变化的研究,致力于将研究明确的生物活性物质产业化以获得第三代功能食品。但目前的培养方案还存在培养更多关注的是教与学,而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所下功夫不够,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不足。因此,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借鉴其它学校的经验,进一步完善本学科的培养方案。

二、合理改革课程体系

1.课程学时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总学分由36—42学分降低为28—35学分,每学分18学时减少为16学时。2.突出强调专业课程要紧密跟踪学科前沿。充分利用现代实验手段和先进的设备仪器,让学生掌握先进的研究方法与手段。3.积极开展学位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和《生物活性物质分离技术》的精品课程建设;食品化学的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的改革;《Devel-opmentonFoodScience》《FunctionalFood》和《FoodEn-gineering》全英文授课,以提高专业英语水平。4.选修课的设置体现学科方向的特点。如开设的“保健食品检测方法与技术”是一门独具特色的实验课,通过抗氧化、增强免疫力、辅助降血糖和保护酒精肝损伤功能方法的系统学习与实践,使学生掌握保健食品功能评价的规范方法与检验技术。

三、深化教学过程改革

1.科学编写课程大纲。修订课程大纲时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教学手段的先进性和考核方式的合理性。2.注重理论与实例密切结合。如在介绍蛋白质分析方法时,让学生讨论WesternBlot技术、ELISA技术、免疫荧光和组织化学技术等不同分析技术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并与研究课题相结合,完成实验设计与实际操作,帮助学生解决课题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注重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通过课堂理论学习巩固专业基础、结合学科前沿学习科研思维、实验课学习接受实践训练、培养创新能力,为学位论文环节做好准备。比如《生物活性物质分离技术实验课》选择一种植物分离生物活性物质,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实验设计,然后由老师和学生逐一进行点评,最后进行分离、提取、纯化全过程操作培训。

四、深化教学过程改革注重研究生科研素质的提高

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不强,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这严重影响了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学科在系统掌握专业知识、练就科研基本功,具备跟踪最新研究动态、展现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的能力等方面重点进行培养,不断提高研究生的科研素质。

五、多方位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水平

1.构筑高水平科研平台。依托生物活性物质与功能食品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建立大型仪器中心,购置大型、先进的仪器设备,其中4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30多台,10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16台。以科研课题为载体,实验室资源共享,为研究生提供教学与科研的高水平技术平台。2.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建立导师聘任培训制度、任期考核体系和导师招生资格年度审核制度。以科研项目级别、到账经费、专业技能等作为遴选招生导师的条件,明确导师在研究生指导过程中的责、权、利,规范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指导行为。3.科学把握研究生培养质量标准。为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采取学科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统一论文撰写格式,并对基本内容进行审核和加大学位论文评审、力度等措施严把“出口关”,因此,历届研究生的论文评阅成绩及答辩成绩均在良好以上。4.注重激励机制与育人环境建设。以研究生为本,建立了多层面、全方位的奖助体系,分为国家、省级、学校及学院四个层面,普通奖学金覆盖面为100%,费用实行学校、导师共同分担;设立“助管、助教”岗位;针对有突出科研贡献的研究生给予奖励;奖励考上博士的研究生及导师,对研究生教育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5.健全学校、学院、学科、导师、研究生五级管理体系。做到责任明确,重心下移,重点发挥学科、导师和学生自我管理作用。学科、导师对学生业务学习、思想道德建设、心理健康、文体活动等负有全方位管理义务和责任;学生充分发挥和调动研究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六、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成果显著

1.完善了研究生培养方案,明确了研究生培养目标,凝练出研究生培养的四个方向,突出学科的“生物活性物质与人类健康关系”特点。2.培养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面宽、实验技能与创新意识强、综合素质高,具备独立承担与食品科学相关工作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自招生以来研究生的就业率都是100%。历年考博率22%~36%,考入的是中科院、中国农业大学、江南大学、南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3.充分发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遴选通过的保健食品注册检验机构—保健食品功能检测中心的社会服务作用,让学生按规范要求学习保健食品毒理学评价、理化检测和功能检测评价的方法,毕业后多名学生进入保健食品审报、评价及研发等方面的单位工作。培养方案不仅涉及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同时也影响研究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择业竞争力和学校的声誉。因此,树立全新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观,制订先进的培养方案,加强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是时展的迫切要求,需要我们进一步努力,不断提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魏芳,周蓓蓓,王全九.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培养机制的探索和改革[J].学术探讨,2015,(6):297-298.

食品检测论文范文8

关键词:转型;应用化学;社会实践;就业

2014年4月底在河南驻马店举行的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关于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上述讲话,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的战略部署———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积极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之路。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是35所高校发起成立了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者之一,围绕磷化工产业、都匀毛尖茶产业、地方民族文化产业、区域物流产业、大数据产业、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等贵州省、黔南州产业和资源优势办专业,着力办好六大学科专业群,积极推进转型发展[1-4]。基于学院转型的定位,化学化工学院系紧紧围绕黔南是亚洲最大磷矿肥基地的资源优势和“煤电磷、煤电铝一体化”产业体系对人才的需求,建设应用化学专业突出应用技能培养定位。专业方向凸显地域性特色,强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1应用化学专业办学定位

从传统的单一性、演示性、验证性实验转变为综合性、设计型实验;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提高学生的敏锐洞察力和创新设计能力;从强调学术性转变为注重应用性,逐步建构了“2+1+1人才培养模式”。依托贵州川恒、瓮福磷矿、贵州金正大、贵州芭蕉田等含磷公司及黔南州质量技术监督检测所、黔南州环保监测站、黔南州药品食品检验所、贵州有色物勘地质队、厦门纤化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实践实训基地,构建化工见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实践教学模式培养有利于企业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同时增加学生的就业率[5]。

2教学模式的转化

化学化工学院在转型下培养适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应用人才,在2015年修订应用化学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强调应用化学专业的应用拓展的模式,切实从2+1+1人才培养模式入手,缩短理论学时,增加学生实验和实习实训学时,把学生从学究性转向应用技术性[6]。

2.1应用化学专业课程设计

课程体系包含公共基础课、素质拓展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拓展选修课、实践教育课等课程等。主要实践项目: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应化专业的学生的教学课程设计,除了掌握高等化学专业基础知识外,着力拓展学生应用能力,将原有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体系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调整。改变了原有的专业课程设置中各个方向课程都有涉及、面面俱到的布局,增加两个专业选修模块,增加实验学时和学分及实训周期,增加顶岗实习和试用实习,拓宽了学生社会实习的时间长度和实习能力,有利于学生适应实社会,增强学生就业的各方面的工作能力,提高学生适应企业实习工作需要[7]。

2.2应用化学专业实验教学

把实验课程体系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础化学实验;专业基础理实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它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及化工等基础实验。实验的教学环节将原有300个学时、10个学分的专业基础实验课程群,转变为新的实验核心课成群,学时提高到440学时、学分提高到16学分,通过整合逐步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同时增加专业特色及创新实验学时比例。这样整合专业基础理论及实验课程的整合与结构调整,可以避免知识低层次重复造成的学时浪费,为实践课程学时的增加提供可能,使课程的结构和内容更合理,更重要的是在这样整合的基础上重构的专业课程体系,更容易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和理解化学的本质,学习和掌握化学科学的研究方法,在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上,增进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为专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8]。第二层次为专业实验或者开放性实验;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技术知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该环节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具备在化学、化工、制药等技术领域从事研究与管理工作的能力,针对应用化学专业,我们培养的学生尽快适应社会的转型的需要,适应工厂的需要,从事技术检测和工产技能,我们着力对分析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等应用实验所涉及工作的需要,进行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的、原子吸收、电位差计、电导、X衍射实验等专业实验的训练,还有化工制图,CAD制图等技能训练,强调学生实验和技能的应用性,同时开放实验,让对实验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利用业余时间的在开放实验室做自己的实验,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开展社会上应用性实验,例如豆腐制作,酒的蒸馏、中药提取。茶叶检测和提取,矿物质成分的分析和食品腐败的分析及钢铁电化学腐蚀等实验,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在生产实际中获取知识和掌握知识,并获得专业技术技能,使应用化学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落到实处。第三层次为专业特色实验和创新实验。在设计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按照我院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特色,立足黔南地区的磷煤化工、民族中药材深加工和茶叶生产技术等资源优势,我们就地取材开展了一系列磷矿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课题:区域熔融法净化磷酸的初步研究、结晶净化法提纯磷酸的研究、溶剂萃取法净化萃余酸制备磷酸二氢钾工艺研究、硝酸氧化法净化黄磷,除砷的研究、磷石膏中微量元素氟、碘含量提取、磷矿硝解液法提取中稀土元素、化学净化技术在三聚磷酸钠生产中的应用、磷石膏在工业上的应用等学生感兴趣的课题,学生查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利用课后时间在实验室工作,处理实验数据,在老师指导下写出研究论文,有的学生将在省级及核心期刊上,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提高了学生综合实验素质,满足了黔南州地区对磷化工技术人员的需求,拓展了学生就业率。

3社会实践模式-应用化学专业工厂见习

化学化工见习是化学化工学院应化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是化工基础、化工制图基础课程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使学生通过见习,巩固拓宽和深化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见习,让学生了解实践、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3.1见习的内容

了解见习单位的生产概况,并对所生产产品的原材料来源、产品性能、规格、用途、检验方法及成本等进行初步了解;掌握工厂生产的反应原理、生产工艺条件,并与所学理论知识进行比较;了解产品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环保问题及解决方法。

3.2见习的工厂

见习着眼于黔南州社会占星经济发展模式,紧密联系产学研发展方式,因此选择黔南磷矿企业和公司及黔南工业,黔南州附近的剑锋公司、瓮福磷矿、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厂等是见习的单位。化工见习时间为期一周,主要让学生了解工厂生产情况与书本知识的不同之处,了解生产工艺及生产安全,尤其了解黔南磷酸、硫酸、磷肥生产工艺,以及黔南磷矿企业的发展,激发学生对家乡企业的投身和贡献;还有污水处理及生产垃圾、生活垃圾处理,了解身边环境与污染,保护自身环境、爱护环境的重要性。

4社会实践模式-应用化学专业工厂实习

应用化学专业实习是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应用化学专业毕业实习是本专业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科学研究训练,是综合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研究问题及分析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对学生的素质、工程的思维方法的一种综合性检验,为将要撰写的毕业论文奠定重要的基础,更是为将来服务社会、工厂作了充分的专业和思想的准备。

4.1实习内容

应用化学专业实习项目设定为5个模块:安全生产技术、化工生产操作训练、化工生产工艺技术、化工研究性实验和企事生产实习。前3个项目根据实习企、事单位特点设计培训实习计划和实习方案的实施,化工研究性实验项目,是指导毕业学生的教师根据学生的时间制定实验计划项目,此研究实验可以在实习之前、实习之后完成论文实验内容,也可以根据实习的内容将毕业论文的研究实验在实习中实施,生产实习主要是在大四第七学期(下学期)进行专业实习,由企业、事业和研究所与学院(学生)根据双向选择原则或实习前双方签订的就业协议的规定进行实习工作。在实习阶段,提倡学生与企业、事业、研究所建立深层次的协助、合作关系,鼓励学生参与事企单位、研究所的各项工作,包括生产劳动、工艺技术革新、产品研究开发、产品营销等工作。

4.2实习要求

专业实习是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学生一律不得免修。组织学生在企事单位进行专业实习(顶岗实习),不仅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提高,而且为学生大学毕业之前提供一个熟悉的贴近的实际工作环境和试验职场,这个试验职场一定为学生提供合法权益和人身保障,不能伤害学生的合法利益。同时实习的学生一定要明确自己实习的意义、义务和责任,使之实习顺利地进行。对学生实习的基本要求:(1)全面了解实习所在的企事业单位的工作性质、组织管理体制、生产或事务的运作机制;(2)了解实习所在的企事业单位企事业文化、人事组织、经营状况和管理理念。(3)了解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组织机构、技术前瞻和管理模式,与之沟通交流,虚心学习。(4)掌握实习各个环节生产计算特性、生产工艺技术和科学研究方法。(5)通过实习,观察,模仿、实验和体会,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6)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编辑和整理实习生产工艺数据和研究成果。(7)实习结束,撰写实习报告或实习论文。

4.3实习方式与场所

实习方式:按教师带队集中实习、分散实习、教师巡回检查三种方式,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和自身条件自主选择一种实习方式。结合2009-2014等五届应化专业的实习,实习实际采用分为分散实习和集中实习,我们主要以集中实习为主,由学院院长、应化系主任与实习单位联系。实习单位的选择一般能满足专业实习基本要求的校外挂牌的实习基地或化工企业、检测中心、分析化验室、研究院所(本省或省外)等。在2009应化、2010应化、2011、2012、2013应化、2014应化这五届应化专业学生实习在检测部门及单位是:黔南州质量技术监督检测所、黔南州环保监测站、都匀市环保监测站、黔南疾病疾控中心、黔南粮油检测中心、黔南质量技术监测所、贵州省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贵州省水环境监测中心黔南分中心、黔南州药品食品检验所,贵州有色物勘地质队,工厂及公司分别是:瓮福集团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中心、金正大诺泰尔化学有限公司、贵州芭田生态工程有限公司、贵州川恒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厦门纤化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其中,在厦门纤化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通过中介组织介绍的,对于山区民族高校的学生有意去厦门大城市,带队老师和中介亲自厦门纤化公司了解公司内部情况,通过两届学生实习的情况,反应良好,学生通过实习锻炼自己,而有了一定经济收入。贵州金正大有限公司、贵州芭田生态工程有限公司、贵州川恒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都位于黔南瓮安县和福泉县,以磷矿石为主,生产磷肥的化工公司,为我们应用专业的学生的实习提高了良好实训基地,学生从事公司的管理、营销、科研、检测、班组工段工序操作等各方面的实习,从各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得到了很好的实习锻炼。的确培养了学校不能培养的应用能力。

4.4实习时间分配

应用化学专业毕业实习工作从每年年5月开始启动,外出实习时间为半年,即每年7月初至12月31日。增加实习时间,就是让学生在实习单位得到更高应用性培养,同时定期检查实习情况,了解实习学生面临的问题,并结合实习单位共同解决实习住所、就餐、相应的报酬实际问题。

4.5实习考核

实习考核很重要,它是衡量学生实习阶段的工作能力。40%学生实习单位鉴定评分成绩(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成绩×40%)+60%化学化工学院鉴定学生表现成绩分(尊敬师长、团结协作成绩×10%+出勤情况、纪律表现成绩×10%+实习记录×20%+实结报告×20%),对实习阶段违反实习单位纪律,不能按时完成实习任务,拈轻怕重。就不上进的人,除了做好思想工作外,可以采取鼓励或处分,甚至退回大学校。总之实习是学生适应社会,具体实际工作应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集中的体现,不能掉以轻心。

5社会实践模式-应化专业-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是进行综合训练以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和科研意识、开拓精神、创新能力、科学作风等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毕业论文启动工作在每年的五月,十二月结束,学生与老师进行双向选择。为了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学院对应化专业的学生实行新的政策。由于实验条件有限,应化专业的学生只有50%选择实验,另外50%的学生选择文献综述。为了培养应化学生实验能力及毕业论文的质量,学院从大二上学期开始,由实验中心选拔部分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跟随有科研项目的指导教师进入实验室,辅助指导老师的科研项目的实验和实验设计。这样一部分的学生可以由指导老师指导其毕业论文,学生根据科研实验得到的实验数据,可以。同时,有一部分学生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通过一年或两年的实训获得一定有益数据,在大学生创新项目上有所突破,有成果发表,并顺利结题,指导老师可以推荐学生申请学校的优秀毕业论文。还可以给予学生科研上的物质鼓励。在毕业实习中,可以让实习单位有中级职称以上的技术人员给予实习学生毕业论文指导,在黔南州环境保护监测站、贵州省水环境监测中心黔南分中心和贵州省中科院天然产物重点实验室、及贵州晟扬管道科技有限公司、瓮福科技有限公司开发中心实习的2013级应化、2014级应化学生可以根据实习不同内容,由所在实习单位的工程师和研究员指导其毕业论文,学生将在毕业论文与实习内容相结合,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既解决了实际生产问题,又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还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校内毕业设计与校外生产实际脱离的不足。大大地拓展学生毕业论文的创新及应用,多方位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毕业论文的质量会有很大的提高。

6社会实践模式-应用化学专业学生毕业之前的工厂(公司)试工

在大学最后一个学期,在学生做完毕业论文,所有课程将结束时,还在学校没有毕业的学生,有这样一段时间,他们积极参加各种招聘考试,为寻找工作做准备。而有的同学在实习期间有意留在实习单位工作,或有意向签下合同,但因为没有毕业证书,不同于公司和工厂的正式工,我们将这种状况的学生称之为顶岗试工[9]。虽然还不等同企业的正式工,但企业也有意签下他们,给他一段试用期间的工作,但他们仍是化学化工学院的学生。作为化学化工学院的学生,尽管还没有毕业,我们老师殷切希望他们安全试工,遵守试用单位一切规章制度,同时有权要求试用单位给与他们合法利益,我们还可以严格要求他们约束自己言行,以一个大学生正能量的形象树立化学化工学院的学生的榜样。2012级应化和2012级化工专业的学生大概有21名学生在贵州川恒公司、金正大、芭田公司有意留下来继续在这三个公司工作,2012级应化专业毕业后有1名学生留在贵州省中科院天然产物重点实验室研究所做助理研究,我们希望这些学生发挥应化专业的学生的素质,为学院争光,为这三个公司和研究所的发展做出贡献。试工为学生在最后学期准备了一个走出学校踏进社会的历练的过程,同时给学生一个思考的阶段,他们是否适应社会的需要,他们的化学基础知识、应化技能和实习素质是否在转型的社会里还需要怎样的提高?同时给我们化学化工学院一些启示,转型下的应化专业的教学模式、社会实践模式打造该怎样尽快满足社会转型经济人才培训的需要?的确给我们很深的思考。

7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