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结构论文范例6篇

股权结构论文

股权结构论文范文1

关键词:股权结构;公司绩效;要素密集产业

股权结构的安排是整个公司治理框架的核心,合理的股权安排能够经由多种治理机制提高公司绩效。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中,产权改革是基本逻辑思路,股权结构和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也成为近几年来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伴随现代技术进步和金融市场的发展,一种新的产业形式——以技术和知识为主导要素的高科技产业迅猛发展,并成为带动国家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这种新兴产业同传统产业有着显著不同的特点:企业的关键资源是技术、知识和思想,而不是传统的实物资本,这些技术和知识所依附属的人力资本对企业的生存和竞争至关重要。相应地,这些以技术和知识为主导要素的新型公司和以实物资本为主导要素的传统公司的公司治理方式之间也存在着差异(魏明海,2003)[5]。基于要素密集度差异的产业分类,探讨不同产业间股权结构的差异以及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就是本文研究的动机。

文献回顾与分析思路

李善民、王彩萍(2002)[6]指出股权结构包括两层涵义:一是股权构成,也即国家股、法人股和流通股股东所持股份比例,二是股权集中度。国内已有的关于股权结构的研究大多数是从国家股、法人股、流通股或者A股、B股、H股等角度来界定股权类型,进而分析股权类型和股权集中度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如周业安(1999)[7]的研究发现A股、国有股、法人股的比例与净资产收益率之间显著正相关,而B股与H股比例与净资产收益率具有负相关关系。孙永祥、黄祖辉(1999)[8]的研究认为有一定集中度、有相对控股股东、并且有其他大股东存在的股权结构,最有利于公司绩效;并指出随着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上升,Tobin’sQ先是上升,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超过50%以后,Tobin’sQ开始下降。Xu和Wang(1999)[1]在一项颇有影响力的关于所有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中发现,公司的盈利能力与法人股股权比例正相关,与国有股股权比例负相关。而于东智(2001)[9]的研究结果表明,国家股、法人股与公司绩效正相关但是并不显著,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明显,也不存在倒U型关系。徐晓东、陈小悦(2003)[10]的研究表明,第一大股东的所有权性质不同,其股权结构和公司业绩间关系也不同,第一大股东为非国家股股东的公司有更高的价值和更强的赢利能力。

由此可以看出,从国家股、法人股和流通股等角度来划分股权类型,对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研究并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国内一些学者把原因部分地归结为对国家股和法人股划分的模糊性(刘芍佳等,2003;徐莉萍等,2006)[11][12]。刘芍佳等人(2003)[11]认为将股权分为国家股、法人股、流通股的分类方式不能清楚地表明法人股本身的所有权属性,将法人股作为独立的持股主体与国有股、流通股并列是不合理的,这种不恰当的分类方式使得现有的许多关于公司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的研究结论值得怀疑,他们运用LaPorta等人(1999)[2]的“终极产权论”观点,按照新的控股主体分类标准对中国上市公司进行分类,发现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确实密切相关。徐莉萍等(2006)[12]借鉴了“终极产权论”的观点对我国的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进行了研究,发现在不同性质控股股东控股的上市公司中,股权集中度与经营绩效之间都存在显著的正向线性关系,而过高的股权制衡程度对公司经营绩效有负面影响。

以上对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研究并没有考虑到以技术和知识为主导要素的新型公司和以实物资本为主导要素的传统公司之间的区别,本文希望从以下两个方面,进一步考察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

首先,借鉴LaPorta等人(1999)[2]“终极产权论”的观点,根据实际控股主体把上市公司分为两大类:国家作为终极产权控制人和私人作为终极产权控制人。国家作为终极产权人,通过选择不同的控股方式对上市公司实行控制,而不同的方式选择又可能有不同的所有权成本。例如,两家股份公司都是国家控股且国家所持股份比例一样,但其中一家公司采取“国家股股权下放”。虽然同样是国家控股,但因产生的委托链的数目不同,所有权成本就不相同,从理论上讲,这种差别对公司经营绩效应该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本文根据第一大股东的身份把把国家终极控制的上市公司的持股主体又进一步分为中央直属国有企业、地方所属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和高校四种类别。

其次,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可能是状态依存的,取决于行业的特质(施东辉,2004)[13]。陈晓、江东(2000)[14]对电子电器、商业和公用事业三个行业进行了研究,朱武祥、(2001)[15]对家电行业进行的研究,都得到了不同的结论。在不同产业环境下,各种生产要素如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不同,这也将透过不同的公司治理方式影响公司业绩。魏明海(2003)[5]指出,在传统公司中,公司治理就聚集于如何防止权利被滥用上,而在人力资本比较重要的公司中,权利不再集中于金字塔尖,而是扩散到整个公司组织体系中。本文基于要素密集度差异对上市公司进行产业分类,分为劳动密集产业、资本密集产业和技术密集产业,进而研究不同要素密集产业间股权结构是否有差异,以及股权结构的差异对公司绩效产生怎样的影响?

本文后面的内容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对产业分类进行界定,介绍样本的选取和变量的定义;第三部分是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结果及分析,包括对绩效指标和股权结构变量在各要素密集产业间的比较分析,以及对全部样本和不同产业子样本的回归分析;最后是对本文的结论以及一些探讨。

产业的界定和样本选取

一、对产业分类的界定

根据劳动力、资本和技术三种生产要素在生产活动中的相对密集度,把产业划分三种类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或知识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指进行生产主要依靠大量使用劳动力,而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程度低的产业,目前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指农业、林业及纺织、服装、玩具、皮革、家具等制造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指在单位产品成本中,资本成本与劳动成本相比所占比重较大,每个劳动者所占用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金额较高的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业主要分布在基础工业和重加工业,如钢铁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化工、重型机械工业、电力工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指在生产过程中,对技术和知识要素依赖大大超过对其他生产要素依赖的产业,主要包括微电子与信息产品制造业、航空航天工业、原子能工业、现代制药工业、新材料工业等,当前以微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正迅猛发展,成为带动国家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

二、样本的选取

基于上述的产业分类,本文对三个产业分别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一些行业。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选取了农林业,食品,纺织、服装、皮革,木材、家具和造纸、印刷制造业。对资本密集产业,选取了钢铁业,石油、化学工业,汽车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对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则选取了生物制药业和信息技术行业[注:对不同要素密集产业样本的选择参照了王凤荣、李靖(2005)的产业分类]。研究样本包括2001-2004年间的413个上市公司,共有1652个年度观察值,数据主要来源于深圳国泰安数据库(CSMAR)和巨潮咨询网()提供的上市公司年报。表1是样本的分布情况。

三、对变量的定义

公司绩效的测量采用了三个指标。首先是沿用了基于财务的绩效评价方式,即总资产收益率(ROA)和净资产收益率(ROE),国内大多数研究中都采用这两个指标来测量公司绩效(李维安、曹廷求,2004)[16]。其次,托宾Q是国外学者广泛使用的衡量公司绩效的指标,代表公司的价值成长能力,本文也将托宾Q作为衡量公司绩效的指标之一。对托宾Q的计算方法有多种,由于我国上市公司中存在非流通股,蒲自立、刘芍佳(2004)[17]认为郎咸平所使用的计算方法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可能更加准确,本文也采用这种计算方法,即Q=企业总资本的市场价值/企业总资本的重置成本=(年末流通市值+非流通股中净资产的金额+长期负债合计+短期负债合计)/年末总资产,非流通股中的净资产的金额=每股净资产×非流通股股份数。

为了分析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本文主要从股权性质(终极所有者、第一大股东实际身份)、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股权集中度(赫芬达尔指数)和股权制衡程度(第一大股东持股与其余四大股东持股和之比、第一大股东和第二大股东持股之比)四个方面来刻画股权结构。已有的研究文献表明,董事会规模、监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董事长和总经理是否兼任、上市公司的规模和年龄,以及公司的债务杠杆等都会对公司业绩产生影响,本文把这些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对变量的详细定义见表2。

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比较分析

1.对绩效指标的比较分析

表3是对绩效指标(中位数和平均数)在不同要素密集产业和终极控制类型公司间的分类统计。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下,对绩效指标分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发现绩效指标在不同要素密集产业和不同终极控制类型的公司间存在显著差别。资本密集产业的总资产收益率(ROA)最高,技术密集产业的ROA居中,劳动密集产业的ROA最差;技术密集产业的托宾Q显著高于劳动和资本密集产业;净资产收益率(ROE)在三个产业间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由此可以看出,传统的资本密集产业具有较好的财务业绩总资产收益率,而技术密集产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表现出较好的价值成长前景(有较高的托宾Q值)和居中的财务业绩总资产收益率。

在全部样本中,国家最终控制的公司的总资产收益率(ROA)显著高于由私人最终控制的公司,净资产收益率(ROE)和托宾Q在国家和私人终极控制的公司间无显著差异。把全部样本分成三个子样本后对业绩进行方差分析发现:在资本密集产业中,由私人最终控制的公司的财务绩效指标总资产收益率(ROA)显著低于由国家最终控制的公司,而代表价值成长能力的托宾Q却显著高于国家最终控制的公司;在技术密集产业中,私人终极控制的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ROE)显著低于国家终极控制的公司。初步分析表明,国家终极控制的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优于或至少和私人终极控制的公司一样好,而价值成长能力托宾Q则低于或和私人终极控制的公司一样好,这样的结果似乎与大多数人持有的观点“国有企业绩效低下”并不一致。本文认为对此结果有一个现实解释就是:作为终极权利和经济中心的国家控制着绝大部分的优质资源和优质企业,虽然国有企业中存在诸多如、所有权缺失等问题,但是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导致国有企业的财务业绩仍然高于私人控股的企业。然而从代表价值成长性的托宾Q来看,在资本密集产业中,国有企业的价值成长能力的确不如私人企业,这部分也是因为国企本身的弊病所致。

2.对股权结构变量的比较分析

表4是对股权结构的分类统计。在全部样本中,国家最终控制的样本数为1353个,占81.90%,其中在劳动密集产业和技术密集产业中国家最终控制的比例稍低,分别为73.39%和78.95%,而在资本密集产业,国家控制的比例高达87.18%。对Herf,Z,Ratio1,Share1分别进行方差分析,发现这五个变量在不同要素密集产业和不同终极控制类型的公司间都存在显著差异。三个产业中,资本密集产业的公司股权集中度(Herf)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Share1)最高,而股权制衡程度(Z指数和Ratio1,Z和Ratio1值越高,股权制衡程度越低)最低。无论是在劳动、资本、技术密集产业,还是在全部样本中,国家最终控制的公司的股权集中度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都显著高于私人最终控制的公司,股权制衡程度则显著低于私人终极控制的公司。值得关注的是在资本密集产业中由国家最终控制的公司,股权集中度赫芬达尔指数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最高,股权制衡程度最低(Z指数和Ratio1在全部样本中表现为最高),也就是说,“股权集中,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现象在资本密集产业尤为突出,国家最终控制着传统的资本密集产业中的绝大部分企业。

二、回归分析和实证结果

利用Eviews5软件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考虑到企业个体潜变量对业绩的影响,本文采用固定个体效应对平行数据进行广义最小二乘法(GLS)分析,系数方差采用稳健的White截面异方差一致估计量,基本的回归模型是:……,其中为因变量,是一组解释变量,是控制变量组,是扰动项,下标i,t表示第i个公司在t年的观察值。

1.对全部样本的回归分析

表5是对全部样本进行回归的结果(由于变量较多,表中并没有报告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下同)。从表中可以看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业绩存在紧密关系,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平方项的系数在因变量为总资产收益率(ROA)和托宾Q时显著为负,说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用总资产收益率和托宾Q衡量的公司绩效间存在倒U关系,这与孙永祥、黄祖辉(1999)[8]的结论基本一致。根据Shleifer和Vishny(1986,1997)[3][4]的观点,在法律对投资者保护比较弱的情况下,大股东的存在是对法律保护的一种替代机制,大股东有激励去监督管理者,解决小股东中的“搭便车”问题,从而缓解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公司业绩;然而大股东持股比例过高时,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利益冲突又导致大股东存在侵占小股东利益的倾向,因此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业绩间应存在一种非线性关系。

股权集中度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比较复杂。赫芬达尔指数与总资产收益率(ROA)显著正相关,与净资产收益率(ROE)正相关,但不显著,与托宾Q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这说明股权集中度较高的公司,总资产收益率也较高,价值成长能力托宾Q较低。从股权制衡程度来看,Ratio1与总资产收益率(ROA)、净资产收益率(ROE)和托宾Q间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较低的股权制衡程度对公司经营业绩有不利影响,较高的股权制衡程度从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和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从而对公司绩效有积极影响,此结论在某种程度上与孙永祥、黄祖辉(1999)[8]的证据相吻合,他们认为有一定集中度、有相对控股股东、并且有其他大股东存在的股权结构,最有利于公司绩效。此结论与徐莉萍等人(2006)[14]的结论刚好相反,他们认为较高的股权制衡程度对公司经营业绩有负面影响。

在控制了其他变量的影响后,国家终极控制对公司业绩存在负向影响,但是只有在绩效指标用托宾Q衡量时系数才显著,绩效指标用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衡量时系数不显著,由此可以看出,国家最终控制对公司绩效存在不利影响,国家终极控制的公司的价值成长能力托宾Q值显著低于由私人终极控制的公司,这与多数观点相符合。

根据第一大股东实际身份进行分析,本文发现第一大持股主体的身份对不同的业绩指标具有不同的影响。第一大股东为中央直属企业的公司的总资产收益率(ROA)和净资产收益率(ROE)均显著高于其它公司(eq02和eq04中,Iden2的系数显著为正)。而Eq06的结果表明,第一大股东实际身份对公司的托宾Q值具有不同程度影响,第一大股东身份虚拟变量的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Iden1,Iden4,Iden3,Iden2,也即第一大股东为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公司有最高的托宾Q值,其次是私人产权直接控制的公司,接着依次是地方所属国有企业和中央所属国有企业,最后是高校。第一大持股主体为中央直属国企的公司的财务绩效明显高于其他类公司,其理论上的原因在于较低的所有权执行成本,根据LaPorta(1999)[2]的“终极产权论”,中央企业直接控股的方式缩短了金字塔式权利结构中的控制链,其产生的成本也较小;在中国的现实情况中,控制着“经济命脉”的国家更倾向于通过直接持有的方式控制着关键的经济部门和优质企业,以获得较好的利益回报。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代表国家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的职责,对国资委负有保值和增值任务,从总体上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作为第一大持股主体控制的企业有高于其他企业的价值成长能力。

本文用Z指数代替Ratio1衡量股权制衡程度,对表5中的所有方程进行同样的回归分析,回归系数和显著性均未发生明显变动,结论一致。

2.对不同产业子样本的回归分析

把全部样本分成三个子样本:劳动、资本和技术密集产业进行分析。表6是劳动密集产业的回归结果。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总资产收益率(ROA)间存在显著的倒U关系,与净资产收益率(ROE)在15%的显著水平上存在倒U关系,与托宾Q间存在显著正向线性关系;股权集中度赫芬达尔指数对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托宾Q有显著负向影响;股权制衡程度(Ratio1)与公司业绩之间均不存在显著关系;Contr的系数在因变量为总资产收益率(ROA)、净资产收益率(ROE)和托宾Q时都显著为负,因此在劳动密集产业中,国家终极控制对公司业绩存在不利影响。

表7是资本密集产业回归结果。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净资产收益率(ROE)和托宾Q间存在显著的倒U关系;同劳动密集产业一样,股权集中度赫芬达尔指数与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之间存在显著正向关系,与托宾Q间存在显著负向关系;Ratio1与总资产收益率(ROA)、净资产收益率(ROE)和托宾Q显著负相关,因此在资本密集产业中,较高的股权制衡程度有利于公司业绩;在控制了其他变量的影响后,国家终极控制对财务绩效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影响为负,对价值成长性托宾Q影响为正,且因变量为总资产收益率和托宾Q时影响在统计上是十分显著的,这表明,在资本密集产业中,国家终极控制对财务业绩有不利影响,但是却有利于公司的价值成长性。

表8是技术密集产业回归结果。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间存在显著倒U关系,与托宾Q间存在正向线性关系;股权集中度赫芬达尔指数对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有显著正的影响,但对托宾Q影响则显著为负;股权制衡程度与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托宾Q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且在因变量为总资产收益率和托宾Q时这种关系非常显著,因此,较高的股权制衡程度有利于公司业绩,这种关系在技术密集产业中依然适用;在技术密集产业中,国家终极控制对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对托宾Q存在显著的不利影响,这恰与资本密集产业相反。用Z指数衡量股权制衡程度对三个产业子样本分别做同样的回归分析,发现在劳动密集产业中股权制衡程度(Z指数)与总资产收益率(ROA)和净资产收益率(ROE)的系数显著为正,在技术密集产业中股权制衡程度(Z指数)与净资产收益率(ROE)间的负相关关系变得十分显著,其他结果均没有明显变化。

同是国家终极产权控制,为什么在传统的资本密集产业和新兴的技术密集产业对公司绩效却有完全相反的影响?田利辉(2005)[18]提出的“政府股东两手论”观点或许有助于理解这种产业差异。国家作为终极产权控制人,同时有对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的追求,一方面是其政治干预的“掠夺之手”,一方面是优惠扶持的“帮助之手”,对企业可以有消极影响,也可以发挥积极作用。资本密集产业(钢铁、石化、汽车制造和重型机械)是比较成熟和能够带来较多现金流的产业,国家的“掠夺之手”多于“帮助之手”,国家通过控制资本密集产业中大部分企业来获得较多的经济利益;以知识和技术为主导要素的高科技产业(信息技术业和生物制药业等)拥有大量的成长前景,现在已经成为带动国家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然而该产业也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国家对高科技产业的“帮助之手”大于“掠夺之手”,给予了较多的优惠和扶持。因此导致国家终极控制在资本密集产业和技术密集产业有相反的效果,技术密集产业中国家终极控制的企业有较高的财务绩效。技术密集产业中,拥有知识和技术的人力资源对企业的生存和竞争至关重要,所以私人产权控制更有利于企业捕捉到行业中大量的成长机会,从这方面来说,国家终极控制对价值成长性托宾Q有不利影响。

本文主要研究了不同要素密集产业中股权结构的差异,以及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对绩效和股权结构变量的方差分析表明,不同要素密集产业的公司绩效和股权结构变量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技术密集产业表现出最高的价值成长能力托宾Q,资本密集产业有最高的总资产收益率(ROA);资本密集产业的股权集中度(Herf)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Share1)显著高于劳动和技术密集产业,股权制衡程度(Z指数和Ratio1)则显著低于另外两个产业,也就是说在传统的资本密集产业中,“股权集中,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现象尤为突出。方差分析还表明,国家终极控制的公司的财务业绩总资产收益率显著高于私人终极控制的公司,尤其是在资本密集产业,这种结果与大多数人持有的“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观点并不符合,本文提出一种现实的解释是:国家作为终极权利和经济中心,控制着大部分的关键资源和优质资源,使得国有企业表现出高于私人企业的财务业绩,然而国有企业的价值成长能力托宾Q的确不如私人控制的企业。

对全部样本进行回归分析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总资产收益率和托宾Q间存在倒U关系;较高的股权集中度对公司财务业绩总资产收益率有利,对公司的价值成长能力托宾Q却有不利影响;较高的股权制衡程度(Ratio1低)对公司业绩存在积极影响;国家终极产权控制对公司业绩存在不利影响。对第一大股东实际身份进行分析发现,第一大股东为中央直属企业的上市公司,其财务业绩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公司;国家终极控制对财务绩效指标有不利影响,对价值成长能力托宾Q却有正向影响;技术密集产业恰和资本密集产业相反,国家终极控制对公司财务绩效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存在正向影响,对托宾Q却有不利影响。本文认为一种可能的解释就是国家作为终极产权人,一方面是其政治干预的“掠夺之手”,一方面是优惠扶持的“帮助之手”,对传统的资本密集产业和新兴的技术密集产业分别施予不同影响,导致了国家终极产权控制对公司绩效有不同效果。股权集中度在三个产业子样本中的表现相同,较高的股权集中度有利于财务绩效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而对托宾Q却有不利影响;股权制衡与公司绩效间的关系在资本密集产业和技术密集产业表现相同,较高的股权制衡程度有利于公司绩效。

最后需要提及的有两个问题。一是采用不同的指标衡量公司绩效时,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例如基于财务的绩效指标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和代表价值成长能力的托宾Q在一些回归分析中表现出相反的符号,因此本文认为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间的确存在相关性,但是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是复杂的和多方面的,只根据单一的指标来简单的判断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间的关系是不全面的,需要从多方面衡量公司绩效,进而研究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二是不同要素密集产业,其价值评估方式也将有所不同。如新兴的技术密集产业中,公司的价值可能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本身上,离开了人力资本的公司价值评估有可能会得出错误的结论(魏明海,2003)[5]。传统的基于财务的绩效指标和托宾Q都不能恰当的体现技术密集型企业的人力资本价值,如何对不同要素密集产业分别采用恰当的价值评估方式来研究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间的关系(尤其是技术密集产业),是本文中存在的缺陷,也是以后研究中需要改进的。

参考文献:

[1]Xu,XiaonianandYanWang.OwnershipStructureandCorporateGovernanceinChineseStockCompanies[J],ChinaEconomicReview10,1999.

[2]LaPorta,R.,F.Lopes-de-SilanesandA.Shleifer.CorporateGovernanceAroundtheWorld[J],JournalofFinance(2),1999.

[3]Shleifer,A.andR.W.Vishny.LargeShareholderandCorporateControl[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ic(3),1986.

[4]Shleifer,A.andR.W.Vishny.ASurveyofCorporateGovernance[J],JournalofFinance(2),1997.

[5]魏明海.公司财务理论研究的新视角[J].会计研究,2003,(2).

[6]李善民.王彩萍.股权结构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影响研究述评[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6).

[7]周业安.金融抑制对中国企业融资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999,(2).

[8]孙永祥,黄祖辉.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绩效[J].经济研究,1999、,(12).

[9]于东智.股权结构、治理效率与公司绩效[J].中国工业经济,2001,(5).

[10]徐晓东,陈小悦.第一大股东对公司治理、企业业绩的影响分析[J].经济研究,2003,(2).

[11]刘芍佳,孙霈,刘乃全.终极产权论、股权结构及公司绩效[J].经济研究,2003,(4).

[12]徐莉萍,辛宇,陈工孟.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及其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6,(1).

[13]施东辉.当代公司治理研究的新发展[J].中国金融学,2004,(3).

[14]陈晓,江东.股权多元化、公司业绩与行业竞争性[J].经济研究,2000,(8).

[15]朱武祥,.股权结构与企业价值-对家电行业上市公司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1,(12).

[16]李维安,曹廷求.股权结构、治理机制与城市银行绩效[J].经济研究,2004,(12).

[17]蒲自立,刘芍佳.公司控制中的董事会领导结构和公司绩效[J].管理世界,2004(9).

股权结构论文范文2

关键词:股权结构公司治理控股股东小股东

股权结构是指企业股权总额中各股东的所占有的比率,一个股东有了股权,那么他就拥有相应对企业的控制权。而公司治理包括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两种形式,如内部治理是通过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实施的治理活动,像对公司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对公司的制衡机制。外部治理包括众多的竞争性外部市场及社会舆论和国家法律法规等外部市场力量对企业管理行为的监督。公司治理与股权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公司治理取决于股权结构。只有股权结构合理才能从总体上形成完善的公司治理一套制度安排,通过这些制度安排来协调公司中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关系,解决他之间现有的和潜在的利益冲突。正是因为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基础,在相当程度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优化公司的股权结构是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的必由之路。

一、当前我国股权结构及公司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1.许多国有控股公司“一股独大”,缺乏多元股权制衡

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具有公有制占主体的所有制制度,出现了在现在许多上市公司中,国家拥有高度集中的股权,国家是最大的控股股东的现象,在我国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指国家股作为第一大股东,占据绝对控股的地位(持股超过50%),另一种情况则是国家股虽然未达到绝对控股的比例,但是与第二大股东的持股比例相差悬殊(持股差距超过20%)。正是如此,在公司治理中对大股东的管理层根本上就无法形成必要约束和对其权力进行必要的限制,这样就会使得管理层无视小股东的存在,根本就不顾忌小股东存在的约束能力,那么就会容易造成对小股东的利益的忽视和侵害。

2.母子公司存在较为复杂的联系

在我国,大多数的以国有股为上市公司是通过控股母公司的原有资产和人员组成的,上市公司只是其控股母公司的一部分。母公司就有可能越权干预其控股的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和执行层的经营业务,甚至为控股股东利益淘空上市公司资金,如上市公司为了大股东的利益,在股票市场上无限度地增发、扩股,使股权稀释。再者是上市公司可能利用母公司来操纵盈余,因为母公司控制了上市公司,那么其主要权力掌握在母公司的大股东的手中,那么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就可以与母公司的大股东做出不利于散户利益的决策,如一味的配股,不发现金股利或少发现金股利,使盈余留在上市公司,进行其他风险比较大的投资。这样一来,就会对小股东的利益产生侵害,而且对整个证券市场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3.“内部人控制”现象严峻

“内部人控制”是指两权分离的现代公司中,当出资人不能有效地对经理人员进行最终控制时,后者就可能利用这种控制权来谋取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损害全体股东的利益,这一问题在发达国家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在我国国有控股公司中可以说是非常突出,主要表现在国有控股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可以作为国有股的代表,很有可能不考虑小股东的意见。在公司的经营、投资和资金的运作中,只考虑自我的利益,而不是追求全体股东的利益最大化,从而损害公司股东的利益,因而在内部人控制的情况下,经理人员可能会依靠其实际控制权损害全体股东的利益。

4.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

在我国,由于股权被人为的分割,定价不尽相同,国有股权缺少明确股东的权利,小股东或公众股东对公司的控制力没有多大的影响,对高层管理人员的约束难以真正地形成,加上管理层与员工股票期权制度不完善,缺乏严格规范的、有效的对管理层的长期激励机制,使得管理人员所有占有股数比较少,无法保证管理层利益与股东利益保持一致。而且上层管理人员年度报酬与公司经营绩效相关程度不高,年度报酬对高级管理人员没有产生显著的激励作用,不能对董事和上层管理人员形成有效地激励作用,这样就会出现管理人员对公司的经营失去兴趣,使得公司的业绩下滑,给公司的股东造成很大的损害。

二、优化股权结构以及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的措施

1.完善我国有关公司治理方面的政治行为

目前我国公司的政治行为普遍存在一些规范性的、模糊的问题,如企业的领导人直接参政,政府官员直接充当企业的领导人员等行为。虽然可以通过这些政治行为很好地解决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但是也会出现政企不分的后果,为此,就必须处理好企业领导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如可以通一些激励机制和责任机制来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还可以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对此进行约束,从而利用国家的政策来实现公司自身的发展,来解决公司治理中的问题。

2.完善证券交易市场

首先应规范上市公司行为,强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使得股民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有充分的了解,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出现,如公司的报表必须真实、完整、及时地进行信息披露,使信息的真实性加强。其次就是解决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的证券交易禁止行为,这就需政府通过法律手段加以防范,我国《刑法》、《证券法》中对此有明确的规定。对内幕交易的防范,可以推出证券账户实名制,以更好的查处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的人员,对其实施法律制裁。最后,规范股民的投资行为,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并不成熟,投机行为非常严重,那些机构投机者,尤其会扰乱证券市场的交易,造成股市的强涨强跌,对这些就必须严厉打击。

3.规范市场环境,特别是完善关联交易的监管

当前,关联交易是大股东剥削小股东和子公司利益的主要途径之一,尽管中国证监会的一系列制度中都有对此相关的规定,也初步建立了利害关系关联交易人回避表决和信息披露制度,但关联交易问题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甚至还变本加厉。笔者认为,我国应该进一步完善对关联交易的立法,确立控股股东对下属公司发生不公允关联交易而导致下属公司遭受利益损害时的赔偿责任,目的在于使他们认识损害小股东和控股子公司的利益,从法律的层次上来强制地解决此问题。

4.减少国有股在国有控股公司股权中的比重,做到相应地分散股权

在我国,国家控股的股权结构是影响我国公司治理优化的重要因素。经过近几年的国企改革的经验,减少国有股在国有控股公司中的比重,可以说是优化我国国有控股公司的股权结构和完善公司治理的必然选择。

5.完善公司激励机制

股权结构论文范文3

关键词:股权结构;公司绩效;相关关系

一、理论基础

1.相关概念的界定。股东的权利被统称为股权,股权是指在企业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的前提下,股东因向公司投入资本而具有与公司相关的各种权利,包括公司会议中的各种决策参与权利及选举投票的权利、按投资比例获取公司盈利的权利、公司倒闭进行财务清算时分配公司剩余财产的权利等等。股权结构是指企业所有股本中的不同性质的股本所占的比重关系,包括股权的属性、流通性和集中度三个方面,股权结构从根本上决定了公司的治理结构及公司的绩效水平根据最大持股人持股比例可以将公司的股权结构分为绝对控股、相对控股以及股权分散三中模式。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后,股权集中度就成了股权结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它是指公司的各个股东持有股份的比例是集中还是分散的状况,是判断一家公司股份分布合理性及公司发展稳定性的重要标准。

2.与股权结构和公司绩效相关的基本理论。(1)两权分离理论。两权是指企业的所有权和管理经营权,两权分离是指企业的所有权和管理经营权分离,两权分离是指企业的所有权和管理经营权分离,企业的所有者和管理经营者各自承担自己的责任,各自行驶自己的权利。管理经营者负责公司的具体管理和经营等各项政策的制定和事物的处理,所有者不负责具体操作,只负责监督管理经营者,两权分离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关于两权分离理论,最早是由马克思提出的,后来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也对此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我国的股份制公司不同与国外股份制公司,有着我国特有的特点,我国股份制企业在刚开始创建时就已经具备了两权分离的特征,这是由于我国计划经济时代下,大部分公司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但国家并不直接管理经营公司,而是委托其他机构对公司进行管理经营,自我改为市场经济体制后,企业上市后虽也吸收了大量社会资金,产生了众多股东,但国家仍是公司最大的股东,但国家依然将管理经营权委托给其他机构,因此很多企业存在着所有者缺失,使得公司的管理经营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对公司的经营管理绩效产生影响。

(2)委托理论。委托理论是基于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下的理论,主要论述的是企业所有者与管理经营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制衡的机制问题,委托人给予人一定的权利和报酬,雇佣人为其管理企业,并通过设置一定的激励和监督机制,来使人更好的为委托人服务。在现实情况下,委托人与人的利益并不一致,委托人以企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人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因此人在其管理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并不以企业利益最大化为经营管理目的,而委托人又无法实时直接进行控制,委托人与人之间信息不对称,人往往存在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委托人为使人更好的为其服务,不使自身利益受损,就需要设计一个机制,促使人以企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更好的为委托人服务,这种激励机制可以是工资福利,也可以是人入股企业,只要激励带来的收益超过激励付出的成本,就是有效的激励机制,否则则是无效的。企业除了需要设计激励机制,还要设计一种约束机制,制定严格的内控机制和业务操作规程,控制人的权限,只给予人一定的权限,对于违规运营或者越权管理的人给予惩罚,从而约束人的行为,减少成本和给企业造成的损失。

二、实证分析

本文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研究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相关关系,以2011年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

1.指标选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影响公司的绩效,因此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是解释变量X,公司绩效是被解释变量Y。衡量解释变量的指标有股权结构指标和股权集中度指标,股权结构指标包括国有股比例(GYG)和流通股比例(LTG);股权集中度指标包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CRS)和第2大、第3大、第4大及第5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制衡度指标(Z2345)。衡量被解释变量的指标包括净资产收益率(ROE)和主营业务资产收益率(CROA)。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除了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外,还有其他影响公司绩效但不作为此次研究解释变量的控制变量,包括公司规模(SIZE)、杠杆指标(Leverage)和成长性(Growth)。下表列示了各变量的定义。

2.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本文选取在我国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的A股公司为研究样本,为去除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异常的公司,提出上市的A股公司中 的ST, *ST和PT类公司以;为去除所选行业的影响,本文选取实施多元化传略的涉及多个行业的综合类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2011年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数量为173家。本文中的各变量数值均是通过巨潮资讯网、上交所、深交所等网站披露的财务数据通过Microsoft Office Eacel和SPSS软件计算得来的。得到2011年这173家企业的各变量数值统计表如下:

标变量描国有股比例GYG和流通股比例LTG的P值均大于0.05,说明国有股比例与流通股比例与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ROE与公司和主营业务资产收益率CROA无明显的相关关系。而股权集中度CR1和股权制衡度Z2345的P值均大于0.05,且t的绝对值大于1.895,说明股权集中度CR1和股权制衡度Z2345与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ROE与公司和主营业务资产收益率CROA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且股权集中度CR1的系数为正值,说明股权集中度CR1与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ROE与公司、主营业务资产收益率CROA呈正相关关系,即股权集中度越高,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ROE与公司和主营业务资产收益率CROA越高;股权制衡度Z2345的系数为负值,说明股权制衡度Z2345与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ROE与公司和主营业务资产收益率CROA呈负相关关系,即股权制衡度越高,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ROE与公司和主营业务资产收益率CROA越低。

三、结论

由于两权分离制度及委托关系的建立,股权结构在激励机制、外部接管市场、权竞争及监督机制等方面影响公司治理结构,进而影响公司行为,最终影响公司绩效。本文以173家上市A股综合类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论是企业股份中的国有股所占比重、流通股所占比重对企业的绩效影响并不大,也就是说它们与企业绩效无显著相关关系;而股权集中度是影响企业绩效的重要因素,它与企业绩效表现出正相关关系,变动方向相同股权制衡度是影响企业绩效的又一重要因素,但它与公司绩效表现为负相关关系,变动方向相反。

参考文献:

[1]顾广贤,王珂.股权结构、公司规模与公司绩效――基于公司成长性的差异化分析[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 2010(06).

股权结构论文范文4

关键词:股权结构;股权集中度;企业绩效

项目来源:河北省科技厅:“河北省海洋经济产业布局研究”(课题编号:154535503D)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月7日

一、引言

随着股份制优越性的不断显露,以及现代企业理论的实行,促进了股份制的发展。我国为了保持国有企业与时俱进,对国有企业也实行股份制改造。但是,股份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成员结构复杂、股权分配、工资激励、监督、管理等问题。因此,研究股权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对促进现代企业改革有重要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本文选取2013~2015年研究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期刊进行汇总整理,概括提炼了其主要内容,使观点鲜明,一目了然,便于归纳各个学者的观点,进而了解目前学者们的研究方向和领域,既可以为股权结构的创新研究做基础,也为学者研究新方向提供了参考,会促进完善和发展现代企业制度。

(一)2013年的股权结构研究内容

1、股权集中度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王芳、王丽霞(2013)选取2010年12月31日前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食品饮料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运用SPSS17.0和excel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食品饮料行业股权集中与公司绩效存在负相关关系。

颜爱民、马箭(2013)用产业经济学增长率产业分类法界定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通过2002~2007年不同生命周期的上市企业的面板数据对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股权集中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不同。其中,在企业处于成长和衰退阶段时,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线性关系,而在成熟阶段其影响不显著。

2、股权构成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王红敏(2013)选取了沪深两市2010~2012年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个,对股权构成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不同的股份性质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不同。其中,国家股与企业绩效有负相关关系,法人股与企业绩效成正相关关系,而社会公众股与企业绩效有微弱的负相关关系。

叶勇、蓝辉旋、李明(2013)对2003~2004年和2008~2010年股改前后沪深两市所有A股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股改后多个大股东股权结构的转变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不显著,但相比其他股东结构的企业绩效好,且政府为控股股东的不利于企业绩效的提高。

(二)2014年的股权结构研究内容

1、股权集中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周虹(2014)以2008~2012年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实证分析和比较分析得出重要结论。结果表明,一股独大的公司业绩相对其他股权分配公司较差,存在股权制衡的公司相对其他类型公司业绩较好,而在股权制衡公司中,三个股东共享的控制权的公司的业绩比存在两个股东或多个股东的要差。

尤华、李恩娟(2014)从股权分置改革后的视角出发,利用2011年创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结合理论与实证分析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股权集中度可以降低两类成本,股权制衡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第二类成本,但会提高第一类成本,而且管理层和机构投资者持股并未达到降低成本的预期。

2、股权构成与企业绩效的问题。辛金国、韩秀春(2014)以我国金字塔类家族上市公司2008~2010年的有效样本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对家族上市公司的上市方式、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程度、现金流权、控制权以及两权分离程度的股权结构和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家族企业的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绩效呈现显著的倒f型关系,股权制衡程度与企业绩效负相关,现金流权与企业绩效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两权分离度与企业绩效负相关。

3、股权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王振山、石大林、孙晨童(2014)在动态内生性框架下对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利用2002~2011年716家上市公司的数据,结合三种内生性情况,通过动态面板的System GMM估计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动态内生性,不仅当期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具有显著影响,而且前期的股权结构也对公司绩效有显著影响,并且前期公司绩效对当期股权结构具有反馈效应。

(三)2015年股权结构研究内容

1、股权集中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钱美琴、黄黎立、王立平(2015)依据公司治理理论,对2010~2013年日用品行业上市公司的混合样本数据进行了研究。结论表明,日用品行业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呈倒“U”型关系,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没有显著相关关系,而股权制衡度与公司绩效呈负相关关系,但是股权集中度的最适宜区间没有得出具体数值,因此难以把握。

刘子嘉、梁利辉、陈一君(2015)用2008~2011年我国酒类企业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酒类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有密切关系,即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都与公司绩效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Z指数对公司绩效无显著影响。

2、股权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谭燕瑛、商子楠(2015)选取宁波市2014年20家上市公司的数据对此进行了股权结构分析,发现第一大股东占有较大的比重,并且股权极为集中,只有大股东有发言权。另外,还通过2011~2013年40家企业的数据,利用多次元Logit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企业所处生命周期阶段的不同,股权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也不相同。

毛剑锋、杨梅、王伟伟(2015)以2006~2012年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并对国有与否进行区分,结合股权结构研究了政府干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政府干预程度越高,企业绩效越差,但是发现股权集中度对其却有正向的调节作用。

三、总结

总的来看,研究股权结构对企业绩效影响的文章非常多,而且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从不同的角度,例如企业的生命周期、因素的内生性等;还从不同的产业,即食品饮料业、日用品业、酒类业等;还有的从不同的市场选取的公司,如创业板市场、中小板市场;或者从不同的企业类型,如A股进行了各个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股权集中度和股权构成结构方面,但是因研究对象、角度等不同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从股权集中度对企业的影响来看,股权集中度并不是越高越好,它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会受到企业类型、企业所处阶段、控股股东类型和外部环境等的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1]颜爱民,马箭.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视角[J].系统管理学报,2013.3.

[2]王芳,王丽霞.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相关性分析――基于食品饮料行业的数据[J].财会通讯,2013.26.

[3]尤华,李恩娟.股权结构与股权成本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2011年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1.

[4]辛金国,韩秀春.上市方式、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基于上市家族企业数据的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1.

股权结构论文范文5

关键词:股权制衡股权结构制衡效果

一、股权制衡相关研究的产生

自股权制衡这个概念被提出以来,一直广受学术界、实务界和政策制定部门的关注。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股权制衡与公司治理之间有着密切而深刻的联系,对企业的发展和生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纵向角度来看,股权制衡的相关研究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有着一定的联系和渊源。

(一)委托机制的产生

20世纪初,随着现代工商业的发展,公司规模扩大,股东日益增多,业务日益复杂化,由大股东亲自担任高层经理人员的做法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于是,在大公司中不但中下层经理人员由支薪的雇员担任,连高层经理人员也由支薪的雇员担任的情况越来与普遍,由此,导致了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随着这两者分化程度的加深,委托机制相应而生。委托理论就是通过契约的形式研究委托人与人之间的权利、责任和利益。可见,委托机制产生于一定的产权结构,但其履行效果又反过来影响原有的产权结构(赵德武、毛洪涛)。

(二)公司治理的产生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所有与经营的进一步分离,就需要一个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从而既保证作为经营专家的高层经理人员放手经营,又不致失去所有者对经理人的最终控制。由此,公司治理作为一项专业的管理技术,纷纷为各学者所研究。

公司治理的核心思想是致力于对契约型公司组织,即委托机制下的企业,提供一种制度维护机制,减少契约各方利益侵害,并使得公司各项决策合理科学。

(三)最优股权结构的寻找

广义的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所有权安排几乎是一个意思,或者更准确地讲,公司治理结构就是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具体化,企业所有权是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抽象概括(韩东平)。企业产权理论认为,股权结构作为企业事前融资各方博弈的结果,将对一个企业的治理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股权结构又作为公司治理的核心,成为众多文献的研究主题。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根据股权的集中度主要将股权结构分为三类:

1、股权高度分散,公司不存在控股股东,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当公司的所有权分散在众多小股东手中时,任何股东都没有足够的激励对经理进行监督,所有股东的“搭便车”行为导致公司经理实质上成为公司的控制者,并依赖其对公司的控制权损害股东的利益(Berle和Means,1932),由此产生了第一类委托问题,即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

2、股权高度集中,没有制衡股东,俗称“一股独大”, 第一大股东对公司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参与并左右公司的重大经营决策,从而成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此时公司的治理问题已由第一类委托问题转为第二类委托问题,即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集中的股权可在一定程度上激励股东加强对经理人的监督,进而减少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成本。但是,随着所有权比例的提高,大股东谋取控制权私人收益的动机和能力也大大增强。当大股东能控制公司时,可以采用关联交易的方式“掏空”公司(Denis和McConnell,2003)。

3、股权适度集中,公司拥有相对的控股股东,同时还拥有制衡股东。经典的股权制衡研究认为,股权适度集中且具有一定股权制衡特点的所有权结构,既可以起到对大股东的激励效应,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大股东的不良行为的问题,多个大股东的制衡在减少经理的私人收益时,还有助于保护小股东的利益。(Gomes和Novaes,2005)因此,股权制衡是一种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 。

Demsetz(1983)认为,股权结构为一个企业寻求利润最大化过程的内在结果。即股权的最终结构将是通过比较不同成本的利弊,是企业组织达到均衡的竞争性内在选在结果。

其实,我们可以将股权制衡的产生过程归结为最优的股权结构的寻找过程,即寻找使一个公司价值最大的不同股东的持股比例的过程。是股权集中与股权分散相权衡的产物,也是大股东的监督以及风险分担的博弈结果。

二、结论与启示

股权制衡的研究,突破了传统公司治理第一类与第二类委托――问题的困扰,为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提供了一种思路。

关于股权制衡研究的重点目前还是在理论模型上,而理论文献的焦点在于法律约束下的控制权私人收益、企业价值损失、监督成本对股东收益和企业收益的影响问题。理论模型研究的不同来源于对以上关系的不同设定与认识,其核心在于对控制权私人收益的不同认识。而到目前为止,对控制权私人收益的认识还主要停留在实证研究阶段,因此关于控制权私人收益的形成机理的理论研究也许是未来研究的重点。除此之外,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需要突破的地方: (1)理论模型的结论还有很多没有得到实证的检验,有的还引起一些争议。比如关于法律体系对股权制衡的影响,理论文献和实证文献的研究都还存在不同的意见。其差异的形成倒底是方法还是由于样本造成的,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这也是未来研究的重点之一。(2)不同法律形式与不同行业的股权制衡模式,目前还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如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家族企业与其它企业以及不同行业的股权制衡模式的区别等问题。

我国的理论工作者还需要在以下方面展开进一步的探索:首在我国特殊的股权结构下,制衡的股权结构在公司治理中能够发挥对大股东控制权私人收益的限制作用吗?法制环境甚至政治因素以及转型经济的背景对股权制衡以及最优股权结构的影响是什么?在我国,大股东的控制权私人收益的形成机理是什么?

参考文献:

[1]赵德武,毛洪涛.会计理论与实务[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36-42

股权结构论文范文6

关键词:股权集中度;股权流通性;公司绩效;股权分置改革

中图分类号:F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09)03-0030-04

股权结构与绩效的关系研究一直以来是公司治理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内外的学者对此方面都展开了深入的研究。然而至今尚无一致的结论。我国股权分置改革政策的实施从根本上影响了股权结构的两方面即股权集中度、股权流通性。因此,本文就国内外关于股权集中度、股权流通性与绩效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益的线索。

一、国外文献综述

西方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相对简单,尤其是在股份流动性上限制较少,国外对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及其对公司效率或价值的影响的研究一般集中在股权集中度对上市公司的影响上。迄今为止,绝大多数的研究结论认为:适度的股权集中有利于公司治理和公司绩效,责任大股东的存在能够对经理人进行有效的监督。从而较好地解决委托问题。也有少数研究得出相反结论,认为股权结构是内生的,与公司治理和绩效无关。

(一)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经营绩效有关论

施而弗和维施尼最早指出,股价上涨带来的财富能够促使大股东积极收集信息并监督管理层,而且大股东在某些情况下直接参与经营管理。解决了外部股东和内部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因而,股权集中型公司相对于股权分散型公司具有较好的盈利能力和市场表现。Claessens(1997)对捷克上市公司的研究表明,股权集中度和该公司的盈利能力及在二级市场上的表现之间存在正相关性。Lins在1999年对18个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的企业的股权结构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新兴市场普遍具有股权集中的特点(除了中国台湾和韩国),而且随着大股东控制权和现金流量索取权的增加,公司价值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在大股东处于绝对控股地位的情况下,公司价值明显优于其他公司。Bethel&Liebeskind(1998)认为,当一个活跃的投资者购人大额股份之后,该公司的业绩出现改善。Perderson&Thomsen(1999)考察了欧洲12国435家大公司认为,公司股权集中度与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呈显著正相关。Gillan&Starks(2003)认为,在转轨经济国家里,由于历史和制度等原因,法律对股东利益的保护不力,而大型机构持股对于公司治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经营绩效无关论

Harold Demsetz(1983)认为,股权结构是反映股东影响力的内生决策结果,股权结构分散或者集中是股东基于其利益最大化的决策结果,因此,在股权结构变化与公司业绩变化之间应当不存在系统性的关系。Demsetz&Lehn(1985)以1980年511家美国大型公司为样本,采用会计收益率对各种股权集中度进行回归,发现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经营业绩指标及会计指标(净资产收益率)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Holder-ness&Sheehan(1988)则通过对拥有绝对控股股东的上市公司与股权非常分散的上市公司f最大股东持股比例小于20%)业绩的比较,发现它们的托宾Q值和会计利润率没有显著的差别。因而。认为公司的股权集中度与公司业绩之间无相关关系。尤其是在西方成熟资本市场上,保护投资者权益的法律和经理人市场比较完善、有效。很难区分股权结构在企业价值变化中的作用。Morck,Shleifer&Vishny(1988)在不考虑内生性的情况下。以1980年《财富》500强中的371家公司为样本,以托宾Q值作为公司业绩指标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股权结构与会计利润率和托宾Q值之间均不存在显著线型相关性。Demsetz&Villalonga(2001)认为,股权结构不论是分散还是集中,都指向股东报酬最大化,并且是市场力量相互作用的内生结果。内部信息和公司绩效的补偿效应使得公司绩效会对股权结构产生一定影响:分散的股权可能使职业经理人更容易转移公司资源服务于私利。从而恶化委托问题,但是股权结构分散对于公司价值也有其有价值的一面。关键在于两者的综合效果。

二、国内文献综述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极为复杂,既有国有股、法人股、内部职工股和转配股等非流通股。又有A股、B股、H股、N股和S股等可流通股份。而且不同的流通股份处于相互分割的状态。这是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国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主要区别。本文将分别从股权集中度和流通股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几方面文献进行回顾。

(一)股权集中度与经营绩效研究现状

1、股权集中度与经营绩效正相关

苑德军、郭春丽(2005)认为,仅在法人为第一大股东的上市公司中,股权集中度与公司价值之间存在既符合理论假说又能解释现实情况的倒U型曲线关系,负债和公司成长性对公司价值的正影响也才可以显现出来,且较高的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有利于公司价值的提高;徐莉萍、辛宇、陈工盂(2006)考察了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情况及其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认为,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之间有着显著的正向线性关系;杨汉明(2006)以2004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对象,探讨股权结构与综合业绩的关系后认为,公司业绩与股权集中度正相关;许慧(2006)利用联立方程回归分析发现企业的业绩越好,企业的股权集中度越高;流通股比例越高,股权集中度越低。企业股权越集中反而会影响企业业绩的下降,股权集中度过高和国有股“一股独大”都会制约企业的业绩。

2、股权集中度与经营绩效负相关

白重恩等(2005)的研究结论却是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价值负相关,而且二者是呈U型而不是倒U型关系。同时,股权制衡对公司价值有正向影响。胡洁、胡颖(2006)通过回归方法也得出,总体上股权集中度对公司绩效有负相关影响,但不显著。杨德勇、曹永霞(2007)对境内上市的5家商业银行研究发现: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与银行绩效显著负相关,前五大股东及前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与银行绩效均显著正相关。

3、股权集中度与经营绩效U型关系

谭晶荣、王谦(2005)利用67家民营上市公司作为样本。研究结果表明。股权集中度与公司业绩存在三次方关系;张兆国、张庆(2006)也得出公司绩效与股权集中度的倒U型关系的结论。

4、股权集中度与经营绩效无关

刘任帆、于增彪(2004)对冶金、医药、机械与IT4个行业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度与经营绩效的关系随行业不同有明显差异。

总的来说,以往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都得出了股

权集中度对公司价值既可能产生正影响、也可能产生负影响的结论,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实证问题。我国学者得出了股权集中度与公司价值之间呈正线性关系、倒U型曲线关系和U型曲线关系的矛盾结论,与资本市场环境、样本选取和变量度量有关。我国的资本市场处于发展初期,规范化水平不高。股票发行制度、交易制度和市场监管制度还处在不断的演进与完善过程之中,而任何一项制度的变化。都可能影响与股权结构和公司价值有关的因素,从而对两者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就样本选取来说,受经济景气、宏观政策环境、市场经营环境和政府监管部门监管力度差异的影响。不同时期上市的公司在公司治理和经营业绩方面的差别很大,选取上市时间不同的样本可能得到不同的结论。此外。在研究变量的度量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别。衡量股权集中度的指标有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等,衡量公司价值的指标有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总净资产收益率、市净率、主营业务利润率、托宾0值等,变量度量方法的差异自然影响研究结论。

(二)股权流通性与经营绩效研究现状

在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中,存在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之分,这是我国证券市场区别于国外证券市场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学者们关注的一个方面。股权流通性与经营绩效的关系研究没有现成的国外文献可以查,以往的研究也是结论各异。

1、流通A股比例与经营绩效正相关

周业安(1999)认为,流通A股比例与净资产收益率之间显著正相关;陈晓、江东(2000)在对3个行业的数据进行分析后也指出,流通A股对公司经营业绩有正面影响;刘国亮、王加胜(2000)以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的每股收益为解释变量进行实证研究,流通A股对公司绩效有正面影响。

2、流通A股比例与经营绩效负相关

杨德勇、曹永霞(2007)对境内上市的5家商业银行研究发现:流通股比例与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负相关;孙菊生、李小俊(2006)利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数据得出以下结论:流通股其持股比重与公司绩效呈显著的负相关;张兆国、张庆(2006)也得出了上述结论。

3、流通股持股比例与经营绩效U型关系

胡洁、胡颖(2006)的实证分析发现:只有流通股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成显著的U型关系。

4,流通A股比例与经营绩效无关

姜秀华(2003)以沪深两市287家上市公司1995-1999年共5年的观察值为样本数据,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流通A股比例、外资股比例与公司业绩无明显相关性;刘任帆、于增彪(2004)对来自冶金、医药、机械与IT4个行业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流通A股比例与经营绩效的关系随行业不同有明显差异。

上述研究仅集中于流通股比例与业绩的横向研究。采用横截面数据进行业绩分析,样本时间跨度不大:股权流通性的差别对股东行为的影响进而影响公司业绩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同时分析流通股比例的变化动态分析与业绩关系的研究匮乏。

(三)目前股权分置改革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现状

股权分置改革问题由于是中国特有的现象,我国针对股改对经营绩效影响的研究还是不多且不够深入,大多文章主要集中在股改的市场反应研究及其股价问题研究。

三、小结

通过对以往研究的回顾,可以了解到以下几个方面:

1、国外学者主要是研究股权集中度即研究股权分布状态,以及由此造成的股权的分散和集中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在理论和实证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笔者认为,尽管国外的上述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其研究方法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单纯使用横截面数据进行静态分析,未考虑结合股权集中度随时间变动对绩效影响的动态分析。对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的研究可分为3个层次,即股权集中度形成原因、股权集中度变动方向和股权集中度变动率研究。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一个层次上(主要运用横截面数据),而对第二、第三层次的问题(主要运用面板数据)则很少涉及,可能这主要是数据采集和指标设计上的困难造成的。二是分析方法较为单一。国外研究主要是静态。通过采集某年的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提出对股权集中度有影响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这种方法只能揭示股权集中度与各影响因素的关系,不能发现这种关系及股权集中度随时间变化的特征。

2、实证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程度的分歧,原因在于:首先。选取的样本差异大。不同的学者选择的样本来自于不同国家、不同行业、不同的时期。存在较大差别;其次。选取的衡量指标不同,如对于公司绩效的衡量,学者分别采用托宾Q、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市盈率等作为衡量标准,差别较大;第三,采用的研究方法不同,有的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有的采用回归分析等。对中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与绩效的现有研究多数忽视了行业、地域和时间的影响。而现实中行业的竞争情况和地域的经济属性都会对上市公司绩效产生影响,不同时期的上市公司也会因为政策面和市场面的不同而在公司治理和公司经营方面表现出很大差别。由于以上这些差别。使得实证结果存在不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