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外语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外语教案

外语教案范文1

"Anneactsquiteunfriendly.""Ithinkshe''''s____thanunfriendly."

[A]shyer[B]shy[C]moreshyrather[D]moreshy

正确答案为[D].对此,学生感到迷感不解、为什么选项[A]不正确呢?

根据比较级的一般用法,当我们对不同事物的同一性质进行比较时,如果其形容词是单音节词,其比较级构成形式是在其词尾加-er、显然例句中的用法并不符合这一规则。因为它所比较的并非不同对象的同一性质,而是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性质。这类比较从句有其特殊的构成形式,不管其形容词是单音节词还是多音节词,在结构上都必须采用more...than的形式。同时,因为在两个比较项之间其语义在于肯定前项而对后项加以否定,所以在翻译时要调换比较项的位置,可译为:与其说…不妨说…。例如:

1.Heismoreboldthanintelligent.与其说他聪明,不如说他胆大。

2.Theboyismorekindthanbrave.与其说这男孩勇敢,不如说他善良,

3.Theteacherwasmorehappythanangryatthenews.获悉这个消息后,与其说老师很生气,不如说老师很高兴。

4.Shewasmoreannoyedthanworriedwhentheydidn''''tcomeontime.他们没有按时到达,与其说她为此深感焦虑,不如说她为此十分恼火。

不过,如果所比较的是同一事物的长、宽、高等尺度,也可以采用单音节形容词+er+than的形式,但不能省略从句的主语和谓语。例如:

5.Thewallwasinsomeplacesthickerthanitwashigh.这面墙有的地方的厚度大于它的高度。

由此可见,在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性质进行比较时,more是可以修饰单音节形容词的。

此外,这里顺便谈一下“most”修饰单音节形容词的用法。如:

It''''smostkindofyoutosayso.你这样说真是太客气了.

本句中"most"的用法并不符合一般意义上的最高级的构成规则。因为kind属单音节词,其最高级形式应为kindest.此处"most"+单音节形容词的用法被语法学家称之为绝对最高级(AbsoluteSuperlative),以区分于我们所熟知的一般意义的最高级--相对最高级(RelativeSuperlative)。

那么,什么是绝对最高级呢?有的事物在特定范围内并不是最大的;但是因为它没有明确的比较对象,只是在一般情形中显得“特别突出”这时使用最高级并非为了同别的事物进行比较,以表示其最高的程度,而只是表示"very"的意义(很高的程度),这种笼统使用的最高级称为绝对最高级。而与之相对应的最高级(通常译为最、顶等)被称为相对最高级。

"most"在绝对最高级中的用法不同于其在相对最高级中的用法,首先,在它的前面不加定冠词the,它也不会因形容词音节的多少而变化,同时在读音上也不采用重读形式,试比较下面句子中most在绝对最高级和相对最高级中在意义及读音上的不同:

1.Theyhadthemostdelightfultimeoftheirlifethere.他们在那儿度过了一生中最愉快的时光。

Theyhadamostdelightfultimethere.他们在那儿度过了非常愉快的时光。

2.Thesceneryhereisthemostpicturesqueinthisneighborhood.这儿的风景是附近一带最美的。

Theviewfromthemountaintopwasmostpicturesque.从山顶望去风景极美。

外语教案范文2

[关键词]跨文化外语教学 案例分析 大学生 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跨文化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就我国的外语教学现状而言,高一虹(2002:28)指出,现有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都有一定局限。行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只关注交际行为本身和交际结果,执着于具体目标,但在我们一般性的大学教育中,很难确定学生将来可能与之打交道的目的文化,因此也很难像对特定出国人员进行培训那样对学生实施有较强针对性的训练;知识中心模式,则集中于认知层面,主要向学生灌输有关文化知识,但难以让学生产生切身体验,而且还不适用于处理文化的多样性和动态性,传授文化知识容易变成“定型”(stereotype),反而不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向较高层次发展。

另外,我们的教学大纲设计和教学实践往往缺乏足够的开放性,没有给学生较多面对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因此在跨文化外语教学中,需要依据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提高学生使用语言的正确性的同时还要帮助其提高言语行为的得体性。在近年来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的众多研究中,笔者认为杨盈、庄恩平(2007)提出的由全球意识、文化调适、文化知识和交际实践四大能力系统组成的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符合教学大纲和教学实践的要求,具较强可行性。

二、案例分析在跨文化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目前跨文化英语教学普遍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背景知识导入、文化内涵探索、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及情景模仿、实例搜索等。

案例分析教学中将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特色、风土人情、历史事件和现实冲突等素材展示于学生面前,是跨文化知识、意识、思维和交际能力的综合训练过程,能帮助学生达到学习外语语言技能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机结合的目的。在谈到案例教学法时,陈建平(2004)强调:“案例是为适应特定的教学目的而编写的”,教学过程主要是“学生之间的讨论和辩论”,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述特点,使案例教学能很好适用于跨文化外语教学,它对培养能力的重视大过获取知识,成为语言文化知识向跨文化能力转变的有效途径。

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作用:

1.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际冲突发生的原因

与传统英语教学当中提供的文化信息比较,跨文化交际教学案例能同时反映出本族语的文化信息和目的语的文化信息,能使学生更好地明白交际冲突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因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所产生的,而是由于东西方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差异造成的。例如,课堂上教师给出如下案例:美国雇佣的一位中国员工,因母亲生病请假。他对老板讲,他母亲如何含辛茹苦将他养育大,他母亲的病如何如何厉害,希望取得得老板的信任以准他的假。然而,美国老板就会很难理解,不知他意欲何为。学生充分讨论之后,教师总结:分别属于强交际环境(high context culture)和弱交际环境(low context culture)文化的中美两国人,在交际中对环境的依赖程度有天壤之别。中国属于强交际环境文化,交际重“意会,而美国属弱交际环境文化,交际重“言传”。

2.增强学生对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行为的敏感性

在人类的交际中,除语言表达方式外还有手势、体态、衣饰等表达方法。调查表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通过语言进行表达占30%,通过非语言进行交际占70%。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行为和言语行为一样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的影响。如,相同的手势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会有不同的含义。将这些差异呈现在跨文化交际教学案例中,学生能根据教师对背景知识和实例的介绍分析,对因非言语行为引起的误解作出正确的判断,对非言语行为的多义性有更深入的了解,增强目的语非言语交际的敏感性,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困惑和误解。另外,通过对跨文化交际案例中非言语行为的分析,可以使学生体会体态语、客体语、体距语等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包含的深刻文化内涵和它们所具有的特殊交际功能,从而达到既扩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其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思维的目的。如“OK”手势的差异,在中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OK”手势表示“好的”或“赞同”的意思。但在南美洲的巴西“OK”手势却是对人的一种蔑视和侮辱,就像在中国“拳头紧握翘起大拇指向下”的意思一样。

3.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对待异文化的调适能力

世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些文化没有优劣之分。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不树立文化平等的全球意识观念,或多或少会犯民族中心主义。教师可以拿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为例,让学生就小说中母女双方表现出来的民族中心主义思想进行辩论,探讨民族中心主义思想在中美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给小说中四对母女间的交流与沟通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使学生意识到在跨文化交际中应采取一种理性的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跨文化交际案例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以客观的态度、相互宽容的眼光去看待异文化,尽量避免民族中心主义,增强对待异国文化的调适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案例分析法在跨文化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跨文化外语教学课堂中案例分析法的运用有其特殊性。一方面,案例的选择要适当,即案例内容要与课文主题关联、针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展开,以便于课堂教学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跨文化语境下的各种日常交际、异国文化体验、跨文化交际成功或失败的经验等都可以作为案例。另一方面,案例分析要有步骤地进行:教师提问——阅读案例——分析案例——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教师总结是不可或缺的5个环节。教师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活动的目的性;阅读案例既能获得语言文化知识,又能训练阅读技能,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有效跨文化信息的能力;分析案例是跨文化意识形成的关键阶段,也是训练学生思辨能力、判断能力的过程;分组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交际技巧,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见解,以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得出结论是学生进一步积累知识和提升跨文化意识的过程,也是概括、归纳能力的训练;教师总结作为案例分析的最后一个环节,为知识的准确性和系统性提供了保障。

四、跨文化交际教学案例的获取

跨文化交际教学案例的获取途径主要有:

1.影视案例。在课堂上欣赏影视,案例的内容选择要有利于课堂教学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并能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起一定的指导作用。教师可根据某一特定场景,剪切影视中符合要求的片段进行讨论和分析,在激活相关本国文化的框架内对西方文化进行诠释。例如,电影《阿甘正传》一直披视为原版经典.也是语言课堂教学的极品。尽管阿甘是个弱智者,但处处彰显了美国的个人主义和平等主义文化的价值取向。因为美国文化认同个人的努力,“傻子”阿甘获得很多人的尊重,而在集体主义文化取向的等级森严社会中,很难想象让一个傻子作为集体的代表,独揽所有的荣誉,借助于这两种文化的价值取向,可以解释更多的文化现象差异。在这部影片里,可以说东西方文化的冲突随处可见.教师可根据需要对影片进行有针对性的剪切和讨论,进而在感性上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不是单纯获取抽象的理性知识。

2.文学作品案例。文学作品能够提供最生动、具体、深入、全面的文字材料,使读者从中得到对于西方文化的有血有肉的了解。文学作品通过对人物在社交场合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的描述,能够帮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在目的语使用者产生的心理投射。间接地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切身体验案例。目前国内高校的涉外专业大都聘有外籍教师,教师应充分利用外教和留学生资源,多组织一些交流活动。以青岛理工大学每年一届的外语文化节为例,在为期近两个月的文化节中,通过组织文化差异专题讨论、各种庆祝活动、赴外企实地参观等活动,将学生与外籍人士交际中遇到的冲突总结分析,进而达到消除障碍,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奥运会、世博会等国际赛事志愿者的参与经历也可以作为跨文化外语教学案例的重要来源。

五、结语

对于大多数没有在西方国家生活经验的师生来说,仅仅依靠课本的知识是不足以提高交际能力的。跨文化交际案例教学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际冲突发生的原因,增强学生对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行为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对待异文化的调适能力,达到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和提高的目的。文化差异实例分析不是唯一的手段,在缺乏目的语语境的情况下,跨文化案例分析法教学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随着跨文化交际教学经验的积累和课程研究的深入,定会涌现出更多更好符合我国实际的跨文化外语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Don Snow.Encounters with Westerners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常俊跃等.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内容依托教学问题的实证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5).

[3]许力生.语言研究的跨文化视野[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4]陈建平.案例教学法与商务英语教学[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5):113-115.

[5]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

外语教案范文3

关键词 产教融合 SAIJO 顶岗实习 零对接

中图分类号:G71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7.003

Case Studies and Learning from the Japanese College Foreign Language Professional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Take Saitama Joshi Tankidaigaku as an example

CHENG Yufeng[1], ZHANG Haiyan[2], WANG Yuanyuan[1]

([1]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37;

[2]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 Nanjing Institute of Industry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0046)

Abstract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s making full use of two different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from university and society, aiming at service and obtaining a job as orientation to make comprehensive training of “knowledge+ ability +quality” to students. This article choose SAITAMA MOWEN’S JONIOR COLLEGE which is expanded as demonstration college of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nd unified theory and practice by supporting modern education demanding project of Japanese education department in“internship and designing of junior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life” as a case to research ,to draw lessons from the style of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teaching power, teaching management style and ration of obtaining a job, etc.

Key words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SAIJO; work on regular internship; complete unite

0 引言

日本成熟的高校教育模式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教育成功典范之一。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在遭遇经济危机之后,经济长期处于低迷状态,日本政府意识到仅仅依靠掌握技术是难以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中保持领先地位的,自主创新的高新技术产业才是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日本高校面对近年来日益减少的18岁人口和就业难的形势,开始关注劳动力市场和社会职业需求的变化,在加强学习基本理论的同时,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实施教学改革,开辟特色讲座,注重实践教学,建立就业体验教育制度等教育改革措施。高校专业与市场产业间的合作与互动,就是产教融合。SAIJO(斡衽子短期大学)是一所两年制的女子大学,学生毕业后一般从事较多的是服务行业,所以该校一直加强学生对服务业的理解和认知。该校英语专业(国际交流专业)的“顶岗实习和短大生就业生涯设计”被日本教育部(文部省)的“支援现代教育的需求课题(简称现代GP)” 作为产教融合、理实一体化的示范院校而推广,而这也是近年来为数不多的外语专业被“现代GP”课题组所认可的院校。

1 产教融合模式

该校英语专业与ANA(全日本空输株式会社)自2007年9月开始进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具体做法如下:一方面,ANA公司向SAIJO英语专业派遣企业专任讲师,另一方面,ANA公司接受SAIJO的英语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并且通过实施企业见习、共同开发教材等方式旨在培养社会所需求的人才。同时SAIJO积极和JTB(前日本交通公社)、KNT(日本近畿旅行社)等大型旅行社拓展海外实习基地,派遣在校生去海外分店现场实习,使学生能够在积攒实际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提高他们的英语口语能力。对利用春假和暑假去海外研修的学生学校还设有特别的奖学金(带薪实习)制度来鼓励并支持学生实地研修,在国际交流中促进产教融合,推动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的顺利衔接,最终实现学校、学生、企业和社会的多方共赢。

2 教学师资力量

该专业的核心课程是英语教育,配套有宾馆英语、航空英语、导游英语、英语策划等课程,同时开设有国际英语交流、旅游娱乐、宾馆服务、航线服务、婚礼协调服务、美容师生涯规划等走出学校就业以后也能够用得上的和实务相关的课程内容。SAIJO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以企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为基础,创新地把一些涉及外语、外贸企业项目和任务纳入课程,以便学生在课堂中实现对这些项目和任务的培训,这样不仅能满足学生实践的需要,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有效地开展一些项目。最终做到教学理念前沿化、培养目标职业化、教学内容行业化、教学平台企业化、教师能力专业化、课程模式就业化,适应了社会的需求,因此获得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SAIJO也聘请了一些相关的知名企业专家进入学校,走进课堂。如森川佳世教授,她是原ANA乘务员,高级机舱事务长,公司内部培训教员。森川老师通过课堂教学以及实训把她在机场的22年乘务经验生动、形象、直观地传授给学生,在校负责讲授客舱服务、乘客礼仪、礼仪服务、机上广播词、客源国概况等课程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能够感受到现实中的工作场景,形成对未来工作环境的感性认识,实现零对接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3 教学管理模式

对于ANA、JTB等这样具有旅游行业特性的校企合作单位来讲,必然存在淡、旺季的问题。SAIJO根据企业需求而变动,为企业量身定做教学计划,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针对这一实际问题,该校弹性安排教学和实践,满足企业阶段性用人要求。在企业营业旺季,学校就弹性安排大一学生作为实习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在企业营业淡季,根据学校的教学安排,相关产教融合企业将派企业专家、业务骨干到校开展讲座、实训等。讲授并传递最新的企业服务标准、理念、信息、文化以及如何规划个人职业生涯等,使学生感受到职场氛围。同时在实训手册编写和教学管理等多方面实现所教、所学、所用的有效对接。

4 高就业率

2013年SAIJO英语专业224人中213成功对口就业,对口就业率高达95.1%。2014年该校的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是97.7%(共计133名就业者,就职者130名),自从开设该专业以来,一直能够有如此高的就业率的根本原因就是学生通过产教融合拥有了很强的实际业务能力,学生就业方向得以多元化,企业的满意度得到了提高。

5 对国内高校外语专业的启示

5.1 学生对于专业方面的日语很陌生,专业技能不到位

目前国内高校外语专业的学生对于专业方面的外语很陌生,专业技能不到位,同时高校课程设置单一不能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也不能按企业需求弹性安排教学与实践,这是大学最常见的问题之一。一般高校都开设了基础日语、高级日语、日语听说、日语会话、日语泛读等。针对课程单一的问题,很多学校开设了如日本新闻、日本文学赏析、旅游日语等课程,然而这些课程得不到学校和学生的重视,成为鸡肋。

借鉴日本SAIJO的情况,今后在教学计划中,除了基础日语课程外,还应增加行业的专业知识和拓展课程,如旅游、商务函电、文秘、外贸、进出口单证等课程,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相关行业的技能,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当能力得到提升后,学生也会变得自信,有利于他们走出学校步入社会。

5.2 企业方面

一些企业重视人才招聘却忽视人才的培训。一些企业片面地认为,企业应以盈利为目的,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通过产教融合实行人才培养需要更多的企业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这不属于企业责任,他们认为政府、社会和学校应承担全部责任。在当前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时代,企业招聘有很大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因为经济成本和安全因素,企业怠于与学校深度合作,双方其实是处于不对等的、非均衡的状态。

6 结语

日本SAIJO通过产教融合,积极开展多层次、多类型、多角度的校企合作,实施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的基本战略和备选方案,使得学生在学习期间与就业岗位实现“零距离”对接,实现学校、学生、企业和社会的多方共赢。产教融合是一个被实践证明的成熟的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但在我国的高校外语专业如何实践好该模式,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与研究。

基金项目:

(1)南京林业大学2014年度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立项课题:“日本高校外语专业产教融合对我校日语专业产教融合的启示”(编号:2014xj061)

(2)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课题“日本高职院校外语类产教融合对我院日语专业产教融合的启示”(编号: GJ14-06)

(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日语汉字训读与语源研究”(批准号:14YJC7400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4)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处院级项目:日本“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对中国职教改革的启示(YK14-05-06)

参考文献

[1] 王艳霞,潭秀梅.“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分析――以山东旅游职业学院航空服务专业为例[J].科教导刊,2010(7):153-154.

[2] 石蕊.日本短期大学职业生涯教育――以长崎短期大学为例.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外语教案范文4

【关键词】教师自主发展 实践共同体 学术英语

一、引言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针对外语教师的教师自主性研究也逐渐开展起来,教师学习、教师发展等概念也相继形成。Wallace(1991)指出反思模式是发挥教师主体地位的模式,核心是教师的自我发展。近十多年来,教师教育和发展在国内外都受到空前的重视,围绕教师专业成长所进行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也不断深入。

本研究以河北大学外语教学部学术英语课程授课教师形成的实践共同体为研究对象,对其历时三年的学习、进行课程建设和科研课题研究的实践活动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并探讨课程建设对教师自主发展的影响。

二、实践共同体的发展

自2013年开始,河北大学外语教学部几名教师通过参加学术研讨会开始接触到学术英语课程,阅读相关文献,参加学术英语课程建设研修班,并萌生了开设学术英语课程的想法。之后进行了校内需求分析、课程设置调研,最终就学术英课程语需求、课程设置、授课内容及评价方式进行了充分论证和探讨。

授课教师自发地形成了一个实践共同体,带着对学术英语课程的兴趣和热情,开始了对共同事业的共同投入。在不断地互相影响和学习下,实践共同体教师课程建设、课题研究、及同行交流等方面进行了探索研究。学术英语课程教学模式不断完善,形成了基于“输出驱动-输入促成”的理念的分模块授课方式。该课程也被纳入了河北大学大学外语课程改革规划。

基于文献阅读、课程设计、教学反思和问卷调查等活动,团队教师开始进行课题研究,经过团队教师的共同努力,获批一项河北省高等学校英语教改课题重点项目:学术英语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研究。教师们通过课题研究将实践升华为理论,再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实现了教学与研究的有机结合。通过与有着共同事业、共同经历、共同投入的同行进行交流,团队教师拓宽了眼界、丰富了知识、促进了自身的专业发展。

三、研究设计

本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是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和实践共同体理论。“实践共同体”这一概念是Lave和 Wenger(1991)在阐述情景学习理论过程中首先提出的。Wenger(1998)认为意义、实践、共同体以及个性身份是构成实践共同体的四个基本要素。实践共同体的成员所分享的共同事业,共同投入和共同经历是成员发展的根本动力。

本研究以河北大学学术英语授课教师组成的实践共同体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问题如下: 教师团队的组成机制如何?团队成员及该课程学生对该实践共同体的评价如何?教师团队的实践活动对教师个人专业成长产生了哪些影响?哪些因素促成了教师在这个实践共同体中的专业成长?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收集反思日志和学评教反馈数据等多种手段,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定性的描述、解释和分析。

四、研究发现

研究发现,这个实践共同体是一个由教师主动发起的自发性组织,她们凭着对学术英语的热情和作为英语教师的责任感自发形成了这个团队。

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课堂展示都体现出他们对学术英语的认知和表达能力均有所提高,这使团队教师非常欣慰,这也是最初团队创建时的主要目标。接受访谈的教师认为学生用英语授课模式在不断完善,初具系统性。

实践共同体对教师们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具体总结为以下几点:教师在专业能力上的成长、教师学习自主性的提高、教师角色意识的变化、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变化、教师科研意识的变化。

通过对四位教师的访谈记录和反思日志等文本数据的分析发现,以下因素对教师在实践共同体中的专业发展产生了影响:对学生的责任感、教师个体间的优势互补、团队的凝聚力和推动力、以及主动寻求支持。

五、研究启示

实践共同体的形式很多,河北大学外语教学部学术英语授课团队是其中一种有益的尝试。本研究的启示总结为以下5点:共同目标是动力、自发性参加是基础、系统的行动计划是前提、有效的组织与合作是关键、有利的外部环境是保障。

综上所述,教师实践共同体是教师自主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成员间的互相影响促使团队和教师良性的持续发展,能够增强教师的反思意识、学习意识和发展意识,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和整体水平,对推进和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外语教案范文5

词汇教学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因为语言总的来说也是由词汇组成的,没有词汇便没有语言。至于语音、语法,也不过是词汇的具体读音和具体用法的总结和概括,所以说,即便学习者掌握了某一语言的语音和语法知识,也不能说他们掌握了这门语言。相反,假如学习者对词汇具体的读音和用法十分了解,那么,即便学习者对语音、语法知识不了解,也可以说出很地道的语言,就像是我们中国人学习汉语这一母语获得经历一样,在潜移默化中便学会了汉语。然而,由于汉语本身的开放性、丰富性以及在初期教学中并不像语音、语法那么难,所以,词汇方面的问题便容易被大家忽略,这就使得词汇教学逐渐变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薄弱部分,并且在这其中有三方面的问题使留学生十分头疼,可以说是词汇教学中的难点。

第一大难点便是同义词。同义词,即是指含义上并无太大差别的一对词语。在教学中,我们发现留学生请老师解释的大部分词语都是同义词,同时也是我们和留学生交流时想要纠正的,觉得搞笑的部分。比如说“妈――娘”二字,它们都是母亲的称谓,是同义词,所以很多留学生便认为凡是带“娘”的词,都可以将“娘”换成“妈”,于是便有了“姑娘”变“姑妈”的闹剧。当然,留学生并不是无法分辨所有的同义词,据调查,留学生不易辨析的同义词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种类型上:

一、有肯定句和否定句限制的同义词。这一点在副词的使用上较为明显,比如说“一直――从来”这对同义词,“一直”不仅能用在肯定句中,也能用在否定句中,也就是说,“一直”的使用并无肯否界限,但是“从来”一词,则更多的用在否定句中,例如“我从来也不迟到”。此外,还有一些词语在单用时无肯否局限,但是在同别的词语搭配使用时必须是否定的,如“再”和“也”搭配时形成的“再也……”句式(我再也不敢了)。

二、有褒、贬区别的同义词。这里的褒贬不是指词语本身,而是指一个词语同其他词语搭配时说表现的感情色彩,最典型的一组同义词便是“总算――最终”。“总算”后面所接的应该是表示经历困苦后出现的好事的词语,比如“成功了,扑灭了”等,而“最终”一词这没有这样的局限,可接表示好事的词也可接表示坏事的词。可是有许多留学生并不知道“总算”的这种特点,便会说出不合时宜的话,比如“下了这么多天的雨,大桥总算塌了”。

三、适用对象不同的同义词。这里主要指年龄长幼、职务大小以及地位高低的不同。这一类词语是生活中比较常用的,同时也是留学生容易说错的一类词,因为在大部分留学生的母语中对这一方面没有太多要求。就以询问年龄为例,英美等国均以类似于“how old are you?”的统一问法,但是在十分注重“礼”的中国,假如只是使用“你几岁了?”来询问所见到的所有人,是十分不礼貌的。

词汇教学的第二大难点是多义词。网络上曾经流行过这样一个段子,一个外国学习汉语多年,来中国参加HSK考试,其中有这样一道试题是这样的:请解释下面对话中出现的每个“意思”的意思。A给B送礼时,两人的对话很有意思。A:“你这是什么意思?”B:“没什么意思,意思、意思。”A:“你这就不够意思了。”B:“小意思,小意思。”A:“你这个人真有意思。”B:“其实也没有别的意思。”A:“那我就不好意思了。”B:“是我不好意思。”老外泪流满面,交白卷回国。我无从考证其真实性,但是它很直观的展现了汉语的一大特点――词义丰富。汉语中有很多词汇,不仅拥有本义、基本义,还有丰富的引申义,我们将这样的词定义为多义词。留学生由于接触汉语的时间短,所以并不能够很好的理解和使用多义词,这并无大碍,多义词的学习本来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我并没有将多义词的词义学习作为多义词教学中的难点,而且根据调查,对留学生造成困扰的是无法判断哪些词汇是多义词,从而将一些字词错归于多义词的范畴里。

词汇教学的第三大难点是新词。之所以将新词(包括网络语言、字母、方言等)列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一大难点,是因为近年来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新词一直处于缺失状态。随着全球化到来,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都产生了更加紧密的联系,这就使得各国的文化不可避免的发生碰撞和融合,而在这种碰撞和融合中涌现出大量的新词汇,这些新词汇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语言文化的发展,但是汉语教学界,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学界,对此并没有太大的反应,结果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就有一些跟不上时代潮流。这种跟不上时代潮流的状态,对于汉语教学以及汉语国际化推广进程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汉语初学者在刚接触汉语时,会感觉十分新鲜,从而对汉语的学习抱有很大的兴趣和热情,十分乐意同老师、中国学生进行交流,但是由于他们在课堂上所学的词汇跟不上时代潮流,在交流时便经常会出现听不懂“新词”的现象,而当这种情况出现时,虽然会促使小部分的学习者深入学习,但是这种落后更多地会使学习者对于课堂教学失去信任,不再乐于同他人交流,这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展开和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应该引起教师及教育部门的重视。

外语教案范文6

关键词:独立学院;英语教案设计;访谈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0-0142-01

Penny Ur’s(2000)在其著作《A Course in Language Teaching: Practice and Theory》的第5章15节“教案设计”中提出设计问题的标准(例如问题明确,易于理解,学生知道需要何种答案等)和课堂效果的标准(例如学生自始至终都积极参与等)。Jack C. Richards(1994)提出设计活动的标准(例如保证学生有最大参与),并分析了互动式教学的教案设计。Frank L. Borchardt(2004)建议在教案设计中使用多媒体技术。Angelo, A. & K. Cross(1993)介绍了课堂活动设计评估的技术。Hedge(2002)则指出了课堂活动设计评估的目的。在我国,舒白梅(2005)强调教案设计中互动问题的设定及效果。王蔷(2006)介绍了在交际教学和任务教学理念的原则和基础上进行教案设计。夏纪梅(2002)认为现代意义的和富有创意的教案应当不再是单一的文本形式,而是多媒体化,音像图文并举,课内课外连接,教师学生合作;不再只由注释、例句、答案组成,还应包括多种形式的活动、任务、项目等。

国内外学者已经对教案设计进行许多研究,然而研究对象多为普通高校,且偏重教学方法,少有对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案设计的研究。通过调查分析,希望为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案设计提供参考,为独立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指出教案设计的发展方向。

调查在湖北某独立学院展开。该学院在校学生一万多,但英语教师只有60余人。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大学英语成为很困难的教学任务。为了解独立学院的英语教师如何设计教案,以及影响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案设计的因素,2009年10月至2010年1月,对30位大学英语教师进行了五组访谈。每组六位教师,时间约一小时。首先对访谈过程录音,然后将录音转成文稿,最后整理文稿以便分析比较受访教师的回答。

由访谈的数据分析得知,所有受访教师都设计教案,但对设计原则有各自的看法,谈及11个原则:目标导向、启发式、简明、多样性、选择序列、过渡自然、时间分配科学、灵活性、流畅关联、适应性和深思熟虑。

影响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案设计的三个因素为教师的专业技能、英语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的差异。这里说明独立学院的学生差异。首先,他们由第三批院校录取,很多学生的英语不好,学习信心和动力不足。其次,他们缺乏英语学习的技巧,大多数学生被动学习英语,无明确的学习目标与决心。第三,学生的英语能力较差,习惯依赖教师,一旦失去监督管理,很难完成学习任务;热衷于有趣的课堂活动而对单纯的知识讲解少有兴趣。第四,学生们敏感、关注自我形象,在课堂上表达英语的信心较弱。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方法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以交际为目的”的教学方法、“师生互动”和多媒体教学,都是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案设计的评价标准和依据。独立学院的英语教师拥有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意识,敬岗敬业,由“教死书”转变为“教活人”,与学生一同进步。

参考文献:

[1]Angelo. A. & K. Cross.,Classroom Assessment Techniques: A Handbook for College Teachers (2nd Ed.) [M].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993.

[2]Frank L, Borchardt. The Meaning of Multimedia: Working with, not against Technology [J]. CELEA Journal, 2004, 3: 35-36.

[3]Hedge, T.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4]Jack C, Richards. Interchange 1 Video Activity B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5]Ur, P.A Course in Language Teaching: Practice and Theory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上一篇物化教案

下一篇数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