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化教案范例6篇

物化教案

物化教案范文1

知识目标

1.知道蒸发现象

2.知道蒸发过程中要吸热

3.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能力目标

培养动手实验能力,观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1.养成学生探索热现象知识的爱好,熟悉学习物理的重要性

2.渗透通过实验研究物理概念、规律的方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从提出问题入手,思考实际生活中关于蒸发的一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爱好,并紧密联系本节的主题,即蒸发现象、蒸发快慢、蒸发吸热.

叙述了蒸发有关的定义后,用举例的方法来说明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学生能很轻易理解加快和减慢蒸发的方法,并联系社会说明了在北方一些缺少水的地区用喷灌代替漫灌的实际意义.

在蒸发吸热的内容中,教材用实例分析液体蒸发要吸热,并列举了一些应用,都紧密联系实际生活,通俗易懂.

教法建议

本节是联系实际学习的典型材料,一定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应用知识,概括生活中的实例,得到一些物理结论,并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还要注重联系社会,知道社会上处理问题的方法及其意义.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教学,要从实际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可以学生自己列举实例,并边举例边总结,最终全面的概括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充分发挥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关于喷灌取代漫灌,应当提供学生足够的实际资料,让学生阅读或学生实验探究,联系社会的学习.

蒸发吸热的教学,应当从实际生活中的实例和现象出发,学生很轻易懂得蒸发要吸热,并及时应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加深巩固物理知识.

教学设计方案

蒸发

【课题】蒸发

【重难点】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是本节的重难点,要注重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这三个因素各自对蒸发产生什么影响.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程引入和一些概念

方法1、教师可以用实际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本节的主题:蒸发、蒸发快慢的决定因素、蒸发吸热.利用前面学到的知识,很轻易总结出汽化、液化的概念,用实例列举了生活中蒸发的现象,并根据这个现象总结出了蒸发的定义,还可以根据蒸发定义分析蒸发的特点.

方法2、由于内容比较简单,可以考虑用自学的方法学习三个概念,并组织学生讨论哪些现象属于蒸发,根据定义总结蒸发的特点.

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方法1、列举实例,分别说明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举例过程中应当注重由学生分析实例总结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可以由学生评判,总结出了三个因素后,应当由学生列举实际生活的实例,及时巩固物理知识,可以学生再举例说明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蒸发快慢的,及其意义.参考实例有:冰箱是如何减慢蒸发的;晾衣服如何能干得快等.

关于水是宝贵的资源教学,联系社会说明喷灌取代漫灌的优点,并分析是如何减少蒸发节省水资源的.

方法2、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探究课题可以有:蒸发快慢的因素;如何利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来加快和减慢蒸发;喷灌的应用.对于蒸发快慢的因素可以设计实验,用数据证实,这需要利用控制变量法,保证一些量不变,只有一个量变化,用数据说明,学生在设计实验的进行实验时可以学到研究物理的方法,即控制变量的方法.对于如何利用这些因素加快和减慢蒸发,也可以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说明所进行的实验的完备性,并列举实例分析.对喷灌的应用,可以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自行总结出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

三.蒸发吸热

可以实际实验,学生用感觉体会蒸发要吸热,解释教室夏天比较热,用什么方法可以降温等身边的实例.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注重应用知识.教材还列举了狗降温的方法,还可以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自己查阅资料看看还有哪些蒸发方面的资料.

【板书设计】

第四节蒸发

一.一些概念

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

2.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

3.蒸发: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

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1.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能影响蒸发的快慢.

2.加快和减慢蒸发的方法.

3.蒸发的应用

三.蒸发吸热

蒸发要吸收热量.

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植树造林和保护水资源

【课题】植树造林和保护水资源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结合影响蒸发的几个因素就植树造林与保护水资源的关系写出报告.

物化教案范文2

关键词:案例式教学法;意义;应用分析

0引言

我国在医学教育改革中较常采用的两种新型教学方法分别是以问题为基础学习的教学法和案例式教学法。这两种教学法都是以致力于以学生主动学习代替以教师教授为主的学习作为中心,把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当做学习的主要任务。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这两种教学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角色的差异和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求的差异。经过医学界多年的对比分析,更适于在我国医学教育中广泛运用的是案例式教学法。

1案例式教学的内涵

哈佛法学院在1870年最早提出案例式教学,主要注重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实用型的人才,在国际上被广泛运用。案例式教学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传入我国,最先在医学和法学学科中运用,后来在管理和其他学科教育中也有所运用。案例式教学法自从传入我国100多年以来,开始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接受和广泛运用。我国的案例式教学在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后已经逐渐趋于规范,并对教师和教学环境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案例式教学在我国高校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是它最主要的本质。案例式教学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具体问题能力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会在特定的情景中通过真实事例进行模拟,让学生来进行体验、分析、决策。案例式教学具体的操作方法是授课教师根据自己提出的相对比较典型的案例抛出几个问题,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思考和讨论的方法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回答,最后教师会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这一过程旨在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案例式教学不仅对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会有所提升,它同时对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也会有所提高,更好的实现教学相长。

2案例式教学法在药物化学教学应用中的意义

案例式教学的先导是突出病例,基础是问题,主体是学生,原则是教师主导。对案例式教学合理的运用对我国医学教育务必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案例式教学对目前我国医学教育中关于加强对医学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十分符合,要知道案例式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医用教学方法,它更是一种教学思想以及对学生的高明培养方式。

2.1案例式教学法在药物化学教学应用中对学生的意义

在我国有很多学习药物化学的学生,在这些学生中普遍反映的一个现象是对药物化学缺乏学习热情,因为药物化学知识点非常多,覆盖面大,与有机化学、药理学、药物分析等学科均有紧密的联系。药物的结构,药物的命名,药物的合成,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物的代谢和用途等构成都是需要学习的内容,这些知识点内容关联性不高,致使学生学起来印象不够深刻,思维能力差。而现在的教学活动基本上可以概括为结构式课堂教学,采用的还一直是前苏联的教学模式,不重视学生的参与,重视教师教授的传授;不重视实践工作,重视理论体系,因此,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印象,引导学生去主动的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就是在药物化学的教学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经过大量实验证明案例式教学对解决以上问题非常有效。

2.1.1案例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式教学有助于使学生由学习的被动性向学习的主动性转变。案例式教学对学生学习的目的性要求更强,学生对于不明白的问题会积极主动的去寻求答案,及时的查阅资料,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更高。另外,在案例的讨论中,学生可以互相交流讨论来实现知识的共享,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这些可使学生终生受益,由此看来案例式教学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有帮助。

2.1.2案例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案例式教学通过典型病例和在案例中分析思考问题以及讨论发言,注重把问题作为向导,对提高学生把医学理论知识在临床实践中运用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有帮助,案例式教学还能够很好的锻炼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2案例式教学法在药物化学教学应用中对教师教授的意义

采用案例式教学不仅可以按照传统的模式教授学习的内容,还可以把案例作为补充内容。案例式教学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有利于学生积极探讨隐含于案例背后的专业知识及技能,案例式教学将课堂设置到有意义的案例情景中,真正实现教学相长。案例式教学可以更好的实现教学相长还因为案例式教学要求教师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仅如此,教师教授灵活的应变能力的具备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3如何在药物化学教学中运用案例式教学法

案例式教学对于我国药物化学的发展来说是一次挑战和变革,案例式教学法被大部分的学生所接受和喜爱。因此,如何在药物化学教学中运用案例式教学法也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3.1案例引入

根据教学进程并结合教学内容来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案例的引入,当然教师也要选择合适的案例。案例的引入不仅可以穿插在各章节的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选择在某一个单元结束后进行,当然,也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交叉式进行案例式教学。这样,不仅可以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还可以检查学生对单元理论知识的掌握、综合运用能力。

3.2案例探讨

案例式教学要多鼓励学生积极的去思考问题,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理念,所以案例式教学应该把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把学生作为讨论的主题。学生探讨的方式可以是小作讨论,也可以是分组辩论,还可以单独推荐一名学生作为代表进行发言,总之,学生的讨论方式是多样化的,不必拘泥于一种形式。

3.3概括总结

学生把问题讨论完以后,教师要及时的进行归纳点评查漏补缺,理清案例分析的思维和脉络。教师的总结要使学生能够把所学到的知识基本化为己用,案例式教学的效果评价可以采取考试或问卷调查这两种形式进行,以便确保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能够在头脑中形成一种牢固的知识网络。

4总结

综上所述,案例式教学的开展运用是一次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的转变,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结论是案例式教学方式适合病理学这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案例式教学想要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广大药物化学工作者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王世盛,高志刚,宋其玲等.药物化学教学中多层次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5(15):114-115.

[2]周军,王爽,刘腾飞.案例式教学法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4(07):497-500.

[3]王茵,赵宝珍,蔡珠虹等.案例式教学法在八年制医学生超声诊断教学中的应用[J].海军医学杂志,2015(04):375-376.

物化教案范文3

关键词:问题;导学案;教学案例;硫的氧化物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11-0056-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11.018

目前很多教师在编制导学案的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误区。如导学案面面俱到、冲淡教学重难点[1]。甚至一些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支架”也一并出现在导学案中。课堂教学一直处于一种流变生成的状态,不同学生、不同环境、不同教师等因素都将影响课堂的实际教学。而“问题支架”作为预设问题直接出现在导学案中,忽视了这些因素对课堂的教学影响。问题支架的过早出现,会使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者”“组织者”成为“多余者”,教师的教学过程模式化;同时也使学生思维限定在问题预设范围内,使学生思维训练的宽度、深度和强度难以达到较高水平,难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教学的着眼点应是在学生已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学生通过解决难度螺旋上升的问题,超越现有知识和技能发展水平[2]。因此,准确把握学生已解决的问题,设置难度适宜的问题支架,成为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的思考重点。

导学案最大的优点是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优点。导学案不合理编制的最大缺点是限定和固化了学生思维。鉴于此,笔者在对“硫的氧化物”进行教学设计时,采取以“解决核心问题”为引领的教学模式,将学案细化分为课前自主学习学案和课堂自主探究学案两个部分,利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将问题进行优化重组,从而引领课堂教学。

一、教材分析

“硫的氧化物”是人教版《化学1》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的第一课时内容,是中学阶段学习非金属氧化物性质的重点内容。这章内容,教科书从空气质量日报引出环境问题,最后落实到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对环境的污染,对工农业生产带来的危害,以及防治环境污染的措施等方面。总体的教学思路是先弄清污染物的性质,然后让学生了解引起大气污染的原因,从而引导学生形成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意识[3]。因此,具体到“硫的氧化物”这堂课上,教学的重点为二氧化硫的酸性氧化物、氧化性、还原性及漂白性。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物质的类别观念,强调酸性氧化物的对比学习;同时树立元素观,即物质的特殊性质由核心元素决定。

二、基于学情的三维目标构建

心理学研究指出:“如果人能够用他现有的知识去回答某个问题,那么思维过程就不能发生;当提出的问题需借助于那些他所没掌握的知识才能解决时,思维过程才能发生。”学生在初中及高一前一阶段的学习,已涉及了碳及其化合物、二氧化硫造成酸雨、硅及其化合物、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氧化还原反应理论的相关知识。因此,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思考,已能解决部分问题,如物理性质、酸性氧化物等;同时也具备了深入解决问题的基础,如在自主学习学案中预设了氧化还原的概念等。因此,为激发学生的思维,笔者将三维目标分步设立,并设置了以下三维目标(见表1)。

三、教学过程设计

该教学案例以“学生的问题”为线索,通过对导学案的设计,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并提出问题。通过教师的整理、分类以及集中展示,让不同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层面所提出的问题得到充分的交流,也让学生考虑问题的方式、方法、角度等得到新的认识。这个过程也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也为后续的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基础。同时利用问题,引导学生从二氧化硫所属物质类别、氧化还原理论等角度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为后续探究提供更加广阔的思维维度。

1. 学生课前自主学习阶段

表2 课前自主学习学案(硫的氧化物)

【设计意图】

课前自主学习学案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所要学习内容进行充分的掌握。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前意识到学习中所需要的一些基本理论,如酸性氧化物、氧化还原反应等,为后续的深入教学提供基础。

同时,根据SOLO理论[4]编制了部分习题,以了解学生自我预习的效果以及学生思维的深度。如A、D均为能从课本中直接寻找到的内容,可划分为单一结构类型;B、E、F、H则需要学生对课本中的内容进行内化,并要能结合相关知识进行多点考虑,如二氧化硫转化为三氧化硫需要催化剂及更高的温度,可划为多元结构类型;C、G项需要学生联系氯气、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二氧化硫自身性质才能做出判断,可划为关联结构类型。

最后“留白”,让学生结合预习及习题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仔细深入的思考,发掘问题,为后续的“教师课前整理问题”及“课堂解决问题”埋下伏笔。

2. 教师课前整理问题阶段

学生的问题主要可以分为三类。

⑴对教学无实际意义

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对该课堂教学无实际意义和帮助。如有学生提出品红的化学式及结构是什么,SO3能否直接转化为SO2,为什么常温下SO2是气体而SO3是固体等。对于这一类问题,在教学过程的选择中,可以进行淡化处理。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相互间的交流,也可以去查阅资料进行解决。这样操作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⑵对教材进行补充

有的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补充。如可逆符号是否一定要写;亚硫酸盐的溶解性如何;三氧化硫的物理性质;硫与铁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什么等。这样的问题可以适当选择穿入课堂教学环节中。若过多深入,组织讨论,则会冲淡教学主题,使核心知识的学习受到冲击。

⑶对核心知识进行深化

有部分学生针对课本内容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很多在课堂中值得讨论的问题。如鉴别SO2和CO2的方法、SO2的漂白与氯水漂白的原理是否相同、SO2能否与强氧化剂(高锰酸钾、硝酸、氯水、浓硫酸等)反应;二氧化硫能否转化为硫单质等。这类问题,教师应进行适当的归类整理,并进行二次备课,重新修订教学设计,以学生的问题引领课堂教学。

【设计意图】

针对学生在自主预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并将其排成图片,进行剪辑、编排。学生的问题之所以仍然保留图片形式,是因为当学生看到课堂教学的PPT上出现自己的字迹时,学生的思考得到充分肯定,有助于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专注程度以及学习的积极性。

3. 课堂解决问题阶段

(1)课堂教学流程

【问题1设计意图】

选择回答较为全面的学生的学案进行拍照投影,可起到对学生自主学习成果的展示作用;同时可以拓宽学生认知的宽度和深度;同时,这些来自于学生群体间的字迹更易集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专注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问题2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加深对二氧化硫酸性氧化物的认识,并且通过迁移类比CO2,来认知二氧化硫与碱的反应等;同时也加深学生对亚硫酸酸性与碳酸酸性强弱的认识。

【问题3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去认知二氧化硫的漂白与氯水漂白的机理不同。

【问题4、问题5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元素观的角度来认知问题,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应用,认识到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性质上的差异,拓展学生认识的思维宽度,树立全面认识物质的科学观念;同时从二氧化硫的认知逐渐迁移到+4硫元素的认知上,深化学生认识问题的思维深度。

【问题6设计意图】

问题1至问题5都是在螺旋式地提升学生认知问题的宽度、深度,为问题6的展开进行了铺垫。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的重要环节就落在了最后一个问题上。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活动,探究的形式有多种多样,可以是讨论、比较、归纳、动手操作等活动。因此,在学生已经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前提下,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加强学生对物质变化的深层次规律性的认识,注重思维的宽度、深度及强度,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树立严谨科学的认知观念。

(2)课堂教学学案

表3 课堂自主探究学案

(3)学生提出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总结

将装有二氧化硫的试管倒置于盛有蒸馏水的水槽中,并轻微晃动试管,至水面不再上升为止,并将所得溶液分为5份,分装于其他试管中。

①亚硫酸的酸性与漂白性

取其中一支试管,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可以观察到溶液变红;另取其中一支试管,滴加品红溶液并振荡,溶液褪色,经加热后,溶液恢复为红色。

结论:二氧化硫水溶液可使紫色石蕊变红,说明具有酸性,且酸性比碳酸强(碳酸不可使紫色石蕊变红);二氧化硫不能使紫色石蕊褪色,但可使品红褪色,说明二氧化硫只能漂白某些特定物质,加热恢复为红色,说明漂白具有可逆性,为化合漂白。

②亚硫酸与氯化钙是否反应

取其中一支试管,滴加氯化钙溶液,未见白色;滴加1~2滴氢氧化钠溶液,可见有白色沉淀产生;振荡试管,沉淀溶解。

结论:H2SO3与CaCl2不反应,不会生成CaSO3沉淀。若真的反应,则化学方程式为H2SO3+CaCl2[=]CaSO3+2HCl,违背强酸制弱酸原理。

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后,在局部发生反应H2SO3+2OH-+Ca2+[=]CaSO3+2H2O;振荡试管后,溶液中还有过量H2SO3,发生反应CaSO3+H2SO3[=]Ca(HSO3)2。因此,将二氧化硫通入氢氧化钙溶液中,会有白色沉淀产生。

③二氧化硫的氧化性

取其中一支试管,滴加1~2滴Na2S溶液,可见有淡黄色沉淀产生,其原理为5SO2+2Na2S+2H2O[=]3S+4NaHSO3

④二氧化硫的还原性

取其中一支试管,用胶头滴管取少量二氧化硫水溶液,分别滴于2只点滴板上,在其中一只点滴板对应孔穴中分别滴加1~2滴双氧水、新制氯水、高锰酸钾溶液、稀硝酸,观察现象,可见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其他无明显变化。然后,再向2只点滴板的对应孔穴中,滴加氯化钡溶液,可见未滴加氧化剂的无明显现象,而滴加了双氧水、新制氯水、高锰酸钾溶液、稀硝酸的孔穴中均有白色沉淀产生,因此,滴加氧化剂以后,溶液中有SO42-生成。

⑤Na2SO3是否也具有类似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对照上述③和④,用Na2SO3再进行一次反应。

⑥Fe2+也应该具有类似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对照上述③和④,用Fe2+再进行一次反应。

四、案例反思

1. 鼓励和拓展开放性问题

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静下心来读书, 独立阅读有关文献资料,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对话、 交流和研讨中增强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相结合, 促进学生中学化学学习能力的提高, 把动脑与动手结合起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和互动者,要创设心情舒畅、 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让学生能把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三种学习方式融为一体;兼顾学科本体知识、学生视角、学生基础等多方面的因素,设置难度平行、深度递进、维度宽广的问题支架。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成为高效的课堂。

2. 备课模式的转变――解决和深化核心知识体系

通过SOLO理论可以有效了解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状态,帮助教师制定高效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调整学习方式、方法,向更高层次学习水平发展[5]。因此,学生在深入学习时,应具备一些基础能力,以便在课堂教学的引导过程中,不断拓宽学生思维的宽度和深度,以及强度。譬如,本案例中,从CO2SO2性质迁移是思维宽度的一种体现;从SO2+4价S(Na2SO3)Fe2+的转变,则是思维深度的一种体现;从SO2SO42-SO42-检验对照试验的产生,则是思维的强度在不断深化。

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转换角色,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和认识问题。而如果只是简单的思考,理想地认为学生的认知水平,则所设计的教学过程往往会有一些疏漏。因此本教学案例从开始就努力梳理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结构和问题,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但又不仅仅停留于学生所提问题层面,而是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引导,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形成实验方案。

本案例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困难和疑惑,对核心知识和体系进行解决和深化。教师不仅要认真备课,钻研教材,思考学科本体知识,更要注重搜集学生问题,对问题进行新的整合设计,以及要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应变,及时组织、加工形成新的问题支架,为课堂教学的顺利推进搭好桥梁, 为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侯国伟,葛玉宏,邹庆松.高中化学导学案编制的误区分析及其对策[J].化学教与学,2012(6):27-28

[2] 于鹤伟. 构建基于问题的科学思维课堂 [J].化学教学,2016(3):42-43

物化教案范文4

所谓的教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来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学生课前、课堂、课后应用的复习材料,是教师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

我们编制的教学案主要由复习备考指南、基础知识梳理与归纳、典型习题、当堂训练、实验探究、思维创新、分层作业、反思小结等部分组成。在教学中,我们以教学案为载体,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指导或辅导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目标。实施教学案教学有以下几点优点。

一、使用教学案实现了“课堂前移、作业前置”,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教学案编写中复习备考指南主要包括解读考纲、明示考点。学生是备考复习主体,教师在编制教学案时指出元素及化合物高考大纲要求,让学生了解形成共识,形成师生自觉和统一的行动。我们又将高考大纲细化出若干个考点、热点,让学生根据这些要求进行元素及化合物的知识梳理。例如:“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复习考纲解读。

基础知识梳理与归纳必须由学生在课前完成。我们在这部分的编写过程中体现元素及化合物的学法指导,元素及化合物知识梳理以点线面复习模式进行,例如:非金属知识主线:

氢化物单质氧化物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含氧酸盐

HClClHClONaClO

HSSSO、SOHSONaSO、NaSO

NHNNO、NOHNONaNO

金属知识主线:单质氧化物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相应盐

NaNaO、NaONaOHNaCO

AlAlOAl(OH)Al(SO)

FeFeO、FeOFe(OH)、Fe(OH)FeSO、Fe(SO)

典型习题、当堂训练、实验探究、思维创新学生在课前要预习。这样教学案的应用让学生在上课前已经自己尝试完成复习任务,实现课堂前移、作业前置的学习行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既节省了上课的时间,又提高了复习的效率。

二、使用“教学案”促使学生思维有序生成

掌握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线索是:每一族元素可以按由特殊(各族元素中的典型代表)到一般(各族的其他元素)的思维来掌握;而学习每一种典型元素则运用中学化学中物质分类思想体系,按“单质氢化物氧化物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对应的盐”的顺序,如复习Cl、S、N、C、Na、Mg、Al、Fe等章节的知识;对每一种物质则按“结构(组成、晶体结构、主要元素及其化合价)性质制备用途”的顺序来系统的记忆存储。这样用几种思路将复杂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串联起来,构建有序网络存储在大脑中,可以随时调阅使用。

在“教学案”编写中问题与实验探索部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题的思维的有序性。

例如:硫代硫酸钠(NaSO)可看成一个S原子取代了NaSO中的一个O原子而形成的。某校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运用类比学习思想,通过实验探究(NaSO)的化学性质。

【提出问题】NaSO是否与NaSO相似,具备下列性质呢?

猜想①:?摇?摇?摇?摇

猜想②:溶液呈中性,且不与酸反应。

猜想③:无还原性,不能和氧化剂氧化。

【实验探究】基于上述猜想②、③,设计实验方案如下,请填写表中空格。

【实验结论】NaSO能与酸反应,具有还原性,与NaSO的化学性质不相似。

【问题讨论】

1.甲同学想探究猜想③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观察到白色沉淀生成,并据此认为氯水可将NaSO氧化。你认为该方案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_____。

②请重新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证明NaSO被氯水氧化,该实验方案是_____。

这道题,有我们熟悉的用NaSO的性质来推测NaSO的性质,由猜想到实验探究,由实验现象到最终的结论,运用了类比、归纳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跳一跳摘桃子”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案”中,应用这类典型例题能充分培养学生解题思维的有序性。

四、使用“教学案”,促进元素化合物教学的增效减负

“教学案”通过复习目标、高考大纲要求等栏目的设计,让学生了解每节课的内容和任务,减少学习的盲目性,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通过学法指导的设计,改变学生的听课和学习方法,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而主体地位,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教法选择的设计,引领、帮助学生直击教学要求,以便少走弯路,提高复习的效率;通过当堂训练的设计,可以当堂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反思小结的设计,学生会高度概括的技巧,优化知识能力结构,获取知识联系的方法和成功的喜悦,从而可以轻松地复习;通过课后分层作业的设计,精选习题,减少题量,增加工业生产流程,学生会大大减少学习的压力;通过重点填充、留空白等开放式的设计,学生可只记录重点笔记,减少课上笔记的书写量,增加更多活动和思考的时间,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效率。学生通过“教学案”的探索,掌握的知识全面了,针对性加强了,无用功少了,学习效率自然高了。

实践证明,以“教学案”为载体,教师成为学生复习的组织者、支持者和引导者,学生借助“教学案”自主学习,能真正成为理解知识、应用知识、感悟知识、体验获取知识乐趣的主人,增强主观能动性,变得愿学、乐学,使得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更加融洽,元素及化合物的复习的有效性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提高备考复习的时效性[A].宜昌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2008,(302).

[2][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物化教案范文5

关键词:案例式教学法 药物化学 教学 应用

案例式教学法以教学案例为教材,是一种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通过对某一事实或者是某特定现实问题进行的一种交互式的探索过程的高效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充分地分析、讨论和思考,提高学生的处理问题和逻辑思维能力。案例式教学方法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首创于美国最高学府哈佛大学,是一种能够培养实用型、创新型和高素质型人才的教学方式。

一、案例式教学法在药物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案例式教学法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只是充当了教学的被动接受者,从学生本身来说,这样的教学方式并没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过程缺乏了学生的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较为沉闷,学生学习、接受知识的程度和记忆都较为浅。德国一位名医曾经从医学角度这么说过:在智力教育中,如果给予被接受者过多的被动刺激,就会造成刺激的过度集中,使得被接受者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出现比如像“厌食症”现象等不良反应。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接受了太多的被动刺激,不仅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反而会引起不良反应。而案例式教学方式在药物化学教学中的引入将学生放在了教学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索者,让学生主动参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教学因为有了学生的参与更加活泼生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程度也更加深刻。案例式教学方式充分诠释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实践证明,确实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本校的一份调查研究中发现,实施案例式教学方式后,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热情也非常足,最为直接的体现就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课后测验成绩高分段、中分段人数都比往年增加了10多名。案例式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

二、如何在药物化学教学中实施案例式教学法

案例式教学方式效果显著,在实际的药物化学教学中可以通过下面三个步骤来实施。

(一)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案例

在药物化学教学中实施案例式教学方式最重要的就是案例的选择,好的案例的选择是案例式教学方式成功的一半。案例的选择要从学生的学习情况出发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选择能够在激发学生参与兴趣的前提下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的案例,所选案例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同时要选择恰当、贴切的教学案例,选择的案例有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是课堂教学内容的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反映,为后面课堂将要学习的课时内容做铺垫。案例的选择要面向全体学生,难易适中,不能过于难,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能过于简单,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挑战心理。要在综合考虑全体学生综合学习水平的前提下选择适当难度的教学案例,尽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理解、接受,都能参与进来。比如在学习“化学治疗药物”这一课时知识时,可以选择国外教材中的案例,根据教学内容设定教学情节,假设学生是一位三十年代的药剂师,面对一位由于感染来咨询购买磺胺药的肾功能损伤患者的时候,该如何选择适合患者的磺胺药种类。在学习《抗生素》这一课时知识时,可以从身边发生的案例入手,将发生于2003年湖南株洲的“梅花K”案例引入,充分引导学生分析黄柏胶囊中加入过期四环素在治疗妇科炎症时会引发怎样的严重后果。以上两则案例的选择都贴合课时内容,能够极大引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且难易适中。

(二)其次要做好案例的分析准备

选择好案例后,教师要仔细研究案例,明确案例解决的主要问题,思考案例涉及的相关知识,通过搜集资料等将关键信息点整理出来,以便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讨论。比如在上面的第一个教学案例中,提示学生要始终围绕病人的肾功能损伤情况来进行讨论,充分研究不同磺胺药物种类在病人体内的代谢物对病人肾脏的影响,进而选择合适的磺胺药物。针对第二个案例,要让学生通过思考假药制造者为何要将四环素掺入黄柏胶囊中明白四环素的药理;通过分析四环素中哪种成分造成中毒现象让学生了解四环素的化学稳定性和结构,清楚过期四环素的毒性以及如何更好地储存四环素;通过讨论中毒对肾功能的损伤让学生充分明白变质四环素对人体的危害。教师可以多角度分析问题,尽量提炼出对课时内容有帮助的知识点,充分引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

(三)最后要组织课堂进行高效讨论

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将课前准备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分组自由讨论、查阅资料等方式多角度探析问题答案,留给学生适当的讨论时间。可以通过抢答、提问、追问的方式提高讨论效果。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小组讨论效果,帮助学生提高辨别思维误区的能力,提出分析问题的建议和意见。在磺胺药物的案例中,教师要通过将案例导入课时的方式,结合案例教学方式和传统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和质量。在“四环素”案例中,要始终围绕案例分析来进行课堂授课,通过学生自主讨论、教师总结的方式组织学生了解、掌握知识。

三、结语

实践证明,案例式教学方式有着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选择合理的案例、做好案例的分析准备并有效组织课堂讨论,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立光,叶蓓.提高高职院校药物化学教学质量方法初探[J].科技信息,2012(25)

物化教案范文6

关键词 生物化学;糖类化学;教学设计;中药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6-0075-03

1 前言

生物化学是在分子水平探讨生命本质的学科[1],是中药学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学好生物化学知识,对于中药学专业学生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是需要探索的课题。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课程要求,在分析教学需求与问题的基础上,将教学各要素有序安排,并通过评价和反馈来检验实施效果,形成教学方案[2],以优化教学效果。本文对生物化学中的“糖类化学”章节进行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学情分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教学互动、教学反思与改进等八个环节。

2 学情分析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中药学专业大W二年级本科学生,全为理科学生,专业基础较好。学生一年级时已经完成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的学习,已初步具备相关的有机化合物的基本化学知识。但本章内容涉及多种糖类物质的结构、性质、功能及应用,内容较为繁杂,且与日常生活及医药学联系较为紧密,更侧重于应用,需要学生在以往学习的基础上,对原有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对所学知识加以扩展。

3 教学内容

授课教材为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于英君主编的《生物化学》(第2版),本教材为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1],“糖类化学”教学设计内容选自教材第二章“糖类化学”,内容安排1学时。“糖类化学”在实际授课中位于“蛋白质化学”“核酸化学”“酶”等讲授物质结构与功能的章节之后,“糖代谢”章节之前,在物质结构与代谢章节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后续“糖代谢”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1)教学重点:重要单糖、双糖以及淀粉和糖原的结构及主要化学性质。

2)教学难点:葡萄糖的开链结构、环状结构及化学性质。

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悉单糖的结构,双糖的分子组成和结构。

2)了解单糖的化学性质,双糖的主要性质,同多糖的组成、结构和主要性质。

技能(能力)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熟悉糖类的结构、组成特点和主要性质,为后续糖代谢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习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章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糖类物质结构和性质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学生学习糖代谢的兴趣。

2)在教学过程中,将糖类化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糖类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3)在课堂教学中,将本章内容与酶的影响因素相关实验相联系,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出现的实验现象;将相关中药研究的科研思路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与科研能力。

5 教学策略

在本章内容的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展互动式、问题式和研讨式教学,将学生置于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转变以往课堂教学被动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可将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一方面利用多媒体技术形象、生动、具体的特点,突出形象化教学;另一方面发挥板书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前后联系、可长时间向学生传递信息的优点[3],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讲授生物化学知识时,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将生物化学抽象的理论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化解学生学习的难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中药的药效与其成分及物质结构相联系,扩大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对中医药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教学过程设计

本章节共设计一个学时,第一节糖的概念、分类和命名,属于了解内容;第二节单糖的结构与化学性质主要以葡萄糖为代表讲授,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第三节重要的双糖、第四节多糖、第五节糖蛋白与蛋白聚糖是要求学生熟悉的内容。

课程内容开始之前,先提出问题:什么是糖?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给出答案,并对答案进行总结、归纳。之后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熟悉的富含糖类的物质的图片,从而给出生物化学意义上糖的概念,引出本章内容――糖类化学,并概括介绍糖类物质是自然界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一大类有机化合物,简单介绍糖的结构及其分类。

第二节单糖的结构与化学性质,主要以葡萄糖为例进行介绍,可将学生以往所学有机化学的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如可向学生提问:我们所知道的葡萄糖结构是怎样的?葡萄糖的结构赋予它什么样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扩展学生知识面。

第三节重要的双糖,此部分简单介绍麦芽糖、蔗糖和乳糖的结构及主要性质。第四节多糖,主要讲授同多糖中的淀粉、糖原和纤维素,内容涉及其组成、结构和主要性质。三、四节可通过对比学习,同为双糖,三种不同寡糖由于构件分子不同、连接方式不同,具有不同的结构和性质;而三种同多糖构件分子相同、连接方式不同,结构、性质和功能也有较大差别。在讲授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加以区分,并进行总结。此部分还可结合相关实验加以讲解,如酶的特异性实验中[4],麦芽糖可与班氏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蔗糖则不与班氏试剂发生反应。通过具体现象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有利于学生对物质结构的理解。

第五节糖蛋白与蛋白聚糖属于课程延伸内容,要求学生了解其组成、结构和功能,此部分可作为学生课外自学部分。

本章内容讲授完毕,一方面让学生复结本章知识点,由于本章内容是“糖代谢”的前导内容,因此,学生可通过归纳、总结加深对物质结构及功能的认识,便于后续章节的学习,以此也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形成性评价,使评价手段更加多样化;另一方面让学生查阅糖类结构和功能的相关文献,了解学科前沿进展,增强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科研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7 板书设计

黑板设计 板书写在左侧,书写大、小标题等主要的教学内容,板书内容随着课堂进展逐步展示出来[5],形成提纲,便于学生把握本章重点内容。

多媒体设计 通过PPT展示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及主要内容,配合文字及图片,按照章节顺序逐步展示章节大、小标题及需要讲解的具体内容,重点以彩色强调,使学生对本章所学内容及重点有一个整体了解,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8 教学互动

课堂互动

1)将课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把实例引入课堂,上课时首先通过PPT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熟悉的富含糖类的物质,如甘蔗、土豆、棉花等,并让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糖类有哪些?到底什么是糖?糖种类繁多,如何分类?怎样命名?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启发式提问引发课堂讨论。葡萄糖是大家熟悉的物质,可向学生提问:我们所知道的葡萄糖有几种结构?是否可以发生变化?如何发生变化?葡萄糖有哪些化学性质?引导学生根据以往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扩展知识面。

3)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讲到单糖的化学性质时,可向学生提出问题:葡萄糖是人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能源物质,当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过高时,生化指标会有什么改变?尿液中出现葡萄糖,如何快速检出?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行思考,通过努力L试应用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加强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下互动

1)布置作业:葡萄糖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血糖如何检测?快速检测尿糖的方法有哪些?淀粉和糖原有哪些异同点?糖蛋白和蛋白聚糖结构与功能各有什么特点?提出问题,使学生将理论学习的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中,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本章内容讲授完毕后,一方面让学生复结本章知识点,并与相关实验进行结合,以此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形成性评价;另一方面让学生查阅中药学专业的相关教材和文献,了解中药有效成分与糖类之间的关系,了解中药药效的分析技术,了解学科前沿进展,增强理论知识联系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科研素质,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3)学生可以组成兴趣小组或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提高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也可以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4)利用校园网的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网络教学平台等各类教学资源,延伸教学空间,学生不必局限于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可以利用“碎片时段”随时随地学习,延长“有效学习时间”[6]。

9 教学反思与改进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及中药学本科专业的学生化学基础较扎实的特点,在课前有针对性地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进行详细设计,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本专业的学生对所学有机化学结构和反应的知识掌握较好,可在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运用自身已掌握的知识,与实验实践相结合,设置具体问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程教授过程中,应注意实现课程内容与日常生活的有机结合,可以适当穿插一些生活实例或提出问题,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并与学生以往所学知识紧密连接,以问题为导向,层层递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于英君.生物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郑晓珂,武慧敏,史胜利,等.案例教学法在中药学专业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设计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17):35-37.

[3]岳新春.浅谈板书的艺术美[J].才智,2011(5):130.

[4]郑晓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上一篇政史教案

下一篇外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