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学科论文范例6篇

初中历史学科论文

初中历史学科论文范文1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教学;学生;历史素养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理念的产生为教师提供了新的指导方向,也提出了一些挑战。这是时代进步的表现,同时,学生之间的竞争力也逐渐加强,对初中生的综合素质提了更高的程度。从历史学科来看,传统的初中教学中,初中历史教学主要是围绕初中生的现状、知识程度、心理特点、中考要求等开展的。在当前的中考制度中,历史并不是升学考试的主要内容,所以,在初中教学阶段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主要就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历史知识,但是在日新月异的今天,这些是远远不够的,除了要了解历史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历史素养,这样在学习中才能更加科学更加客观的去看待问题。此处提到的“历史素养”,主要说的是初中生在历史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修养和素质,这是在长期的历史学习中,获得历史知识后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同时也凸显出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心理素质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对健全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提高初中生参与历史教学的程度,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的历史素养,从表面看,主要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的主干知识,正确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作为指导,能够科学的看待历史事件,清楚的明白历史发展的前因后果,解释在历史事件中出现的重要现象,并根据这段史实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来提出自己的看法。这就需要历史教师能够详细掌握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高低,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充分参与历史教学,在亲体体验和学习中培养自身思维能力。

二、加强历史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与组织者,其自身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状况。培养初中生的历史素养,需要历史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学生的详细情况、历史教材和教学大纲,只有准备把握教学方向,在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才能加科学有效。历史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仅仅在于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还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历史问题,能够分析历史事件中的突发状况,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激发初中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兴趣是推动教学的内在动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迎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突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一旦激发了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那对提升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俗话说:好的习惯成就人的一生,好的品质影响周围的人,所以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也要做好学生的榜样,不论是做人做事,都要认真对待,要合理规划好自己的时间。

四、学会记忆是根本,史论结合出结果

理论是从史实中总结出来的,史实与理论知识要充分结合一起,才是有效学习的科学方法。在科学看待史实的基础上,还要了解历史现象,透过现象去分析它的内在根源,得到具有规律性的历史结论。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史论结合的方式来分析知识点,从一个或者多个角度将零散的历史资料串联起来,这样既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历史动态,还能帮助学生灵活的记忆,机械的记忆方式只会让学生学得更累,有时候还会混淆时间,运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五、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不能脱离历史教材

初中历史教材作为教学的第一手资料,也是W生获取知识的直接来源,信息量比较大。虽然历史联系实际也非常重要,但是也不能脱离了课本,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首先就是要以教材为主,扎实基础,引导学生能够将知识点串联起来,构建有效的知识框架,在此基础上才能熟练掌握与运用历史知识。

六、强化练习也是提高初中生历史素养的有效方法

历史学科不同于语数外要搞一些题海战术来加深记忆,但是强化练习也是初中历史知识积累、提升能力的一个环节,根据教学内容紧扣教学难点重点,选择出有针对性的练习题,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辩论比赛等形式开展研究。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问题,师生共同搜集资源,并进行讨论与整合,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参与历史教学的程度,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学习,学生的自主能力、思维能力和学以致用的思想意志都得到了锻炼。

七、带动家庭与社会的共同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素质

初中生的历史素养的培养,不仅仅依靠学校,还要家庭与社会的共同努力。可以根据学生的家庭情况,初中生与家长可以通过一些历史电影和小说等,通过分析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还要鼓励初中生关心时事政治,以历史为鉴,能够活学活用。

总之,在新时期下,初中生担任着振兴祖国的重要使命,他们的素养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因此,初中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对其自身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我们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创新教学,更新教学观念,使学生增加对民族文化和悠久历史的了解,具备初中生应该具备的情操与素养,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精神素养与创新能力,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历史学习中收获更多、成长更多。

参考文献:

[1] 林彩英.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2015 (01).

[2] 苏建.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 2015 (02).

[3] 黄云龙.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J].新课程・中旬.2017(02).

[4] 李敏.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J]. 教育现代化.2017(04).

[5] 林丽.浅析世界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以《明治维新与日本崛起》一课为例[J].学理论.2014 (21).

初中历史学科论文范文2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 诚信教育 研究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在社会的不断转型下,传统价值观念逐渐的解体,各类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腐蚀了我们的人民,尤其是一些不诚信的行为常常屡见不止,令人深恶痛绝。初中历史学科是人文教育的重点课程之一,被赋予了重要的使命,其最为重要的培养任务就是提升初中生的诚信意识以及道德素质。下面就针对初中历史教学的诚信教育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初中历史教学开展诚信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历史学科反应了以往人类各类的社会生活,中华历史源远流长,很多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都深刻的反应了诚信问题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选择性的进行使用,与语文、政治等其他的人文学科相比而言,历史学科有着无法替代的优势,这类优势使得历史学科在实施诚信教育时有着良好的素材,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史实为基础,更加容易令学生信服。历史学科是一门特殊的人文学科,在进行诚信教育方面,并非以理论教育进行说教,而是重在事实上的说教,初中生的年龄较小,有着一些叛逆性,传统的理论说教很难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只有在事实面前,才能够心悦诚服的进行接收。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希望教师在讲解时,能够做到言之有理,只有面对着铁铮铮的事实,他们才会主动的放弃自己错误的看法与观点。可以看出,历史学科在实施诚信教育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

2.杰出的历史人物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中,出现了很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他们不仅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他们身上闪耀的诚信品质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如蔺相如的完璧归赵、商鞅的移木诚信均是中学生应当学习的优良品质,这些活生生的历史人物,生动、真实、形象、具体,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因此,在日常教学课程中将这类历史人物作为教学素材可以很好的实现诚信教育的功能。

3.丰富的史实能够很好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古今中外的历史长河之中,出现了极为丰富的历史事件,这些历史事件并非通过艺术加工而来,而是生动的事实,这类事实并非如语文学科一样,进行虚构的艺术加工,也不是如政治学科一样进行空洞的说教,因此,与其他的学科相比而言,历史学科更加能够激发出的学习兴趣,能够更好的启迪学生的思想。

二、初中历史教学开展诚信教育的注意事项

1.在教学中要做到适可而止,主题鲜明。在历史教学课堂中,应该做到目的明确、主题鲜明,以教材的内容为基础,在合适的时机引入诚信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把握好诚信教育的“度”,不能为了实施诚信教育而挤占大量的教学时间,也不能为了实施诚信教育,无限制的扩张诚信教育的内容,更不能将历史事实与诚信教育割裂开来,进行空洞的说教,这样不仅难以达到诚信教育的目的,也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影响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作为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的将诚信教育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对学生开展诚信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2.尊重史实,做到与时俱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同一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评价都不尽相同,因此,不同时期教材中,各类评价结果都不尽相同。在时代的不断发展下,很多观点都需要重新的确认,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为了实现诚信教育的目的,教师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将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将史实最大限度的还原,并及时的纠正教材中过时与错误的观点。

3.创新形式,做到人人参与。在实施诚信教学中,教师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空洞的进行说教,必须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教学方法。例如,可以定期举办以诚信为主题的班级辩论会、演讲比赛、讨论会、征文比赛等等,这种多种多样的活动就能够很好的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接受诚信教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发挥出应有的主导地位,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并按照实际情况为优胜者颁发奖状和奖品,这样才能够实现诚信教育的根本目的。

4.诚信教育要做到以理服人。教师在论述教材中的史学观点与历史事实时,必须要做到以理服人,才能够达到既定的教学效果。若教师仅仅照本宣科的总结教材中的某些观点,没有采取科学的方法对这一观点进行论证,那么就难以取得学生的信服,情况严重时,就会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怀疑。现阶段下的历史教科书包含几种内容,即正文部分与历史图片部分,针对不同的年级也配备了不同的填充图册与地图册,这些图片与图册能够很好的增加正文的真实感与可信度,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中的史学观点,更好的把握好所学的知识。因此,要想实现应有的诚信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大量的史实进行论证。

三、结语

总而言之,诚信不仅仅是道德品质的根本,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族,是中华民族得以发展的重要前提。诚信不仅是关乎个人的问题,更是关乎社会、民族与国家的重要问题,对于初中历史教学而言,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历史学科是一门极为重要的人文学科,其中有多种关于诚信教育的资源,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将这些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与挖掘,使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将历史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全面的发挥出诚信教育的功能。当然,这种诚信教育并非是朝夕的事,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相信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历史教学中的诚信教育必然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学科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保障以及先决条件就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而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质量的教师培训。所以,我们加强对教师培训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主要针对如何优化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培训,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素养进行论述,希望能促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培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加快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化发展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现有的教师培训体系的不适应性也日益突出,教师培训亟待改造与创新。那么,究竟如何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进行培训,优化其专业素养呢?笔者认为,主要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优化培训方式

近年来,国内外对教师培训的模式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创造了许多新兴的模式。比如反思教学、园本教研、经验参与式培训、体验式培训等,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效果、丰富教育理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今后,需要让初中历史与社会师资培训更加贴近教育实践,更加贴近学生需求,更加贴近社会需要。教师培训模式将进一步创新,适用范围更加广泛,教学效果更加理想,教育手段更加完善,教育内容更加细化,教育实践更加丰富,更加突出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良性互动,更能充分调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健全培训体系

要实现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发展,就必须健全教师培训体系。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视教师培训观念,特别是职后教育,认识到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专业发展是贯穿于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全过程。其次,加强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培训理论的研究,以促进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培训体系有系统考虑和实施方案,确定培训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实践基地,整合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增加实践机会,以保证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发展有计划地稳步实施。最后,建立科学有效的培训制度,根据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发展的各个阶段特点建立新教师入职培训、初级教师学历培训、专业教师技能培训、骨干教师理论培训、高级教师研讨培训制度,加速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保障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得到不断进步和显著提高。

三、改革培训内容

一次教师培训难以解决教师发展过程中的所有问题,教师培训应成为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在培训内容上要拓宽教师的思路,让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思维方式更加广泛和深刻。设置综合素养类内容,涵盖科技文化精神价值与教育功能、教师发展、教师发展心理研究、教师教学理念等主题。教学采用专题报告的授课方式,邀请校内外著名专家、地方教育部门领导等开展专题讲授,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其次,在培训中应当充分吸纳当代自然科学、人文社会和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更新、调整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培训课程的内容,让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思维更具前瞻性。同时,为了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培训中要积极创造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实践的机会,实现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努力满足教师使用多种教育技术手段和方法的需要,帮助教师科学、合理地设计、组织、实施教育教学行为。再次,设置菜单式培训,由受训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提出需求,根据需求设置培训课程,可扩大选课范围,几个县级市教师一起选课,根据选课,统一设置课表。这样可以避免教育资源浪费和资金的不足,从而更好地促进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 转贴于

四、明确培训目标

培训目标的确立能够为培训工作指引明确的方向,也是培训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只有当培训目标与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相一致,满足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这时,培训的目标才会变成是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内在的需求。笔者认为,可以将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划分为新任教师、转岗教师和骨干教师三个层次,设计分类递进的培训目标。如对于新任教师,可以将培训目标确定为爱岗敬业,逐步养成良好的师德行为,提升教学基本技能和课堂教学能力,掌握常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对于转岗教师,可以将培训目标确定为拓展专业知识,加强语言基本功的锻炼,提高学科教学能力和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对于骨干教师,可以将培训目标确定为具备课程与教学理论素养,提高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形成素质高、教学强、有专长、善研究的学科带头人队伍。

五、优化培训队伍

只有学校才能够直接面对课堂及教学过程,只有一线教师才清楚参加培训教师的实际需求。所以,让实际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充实到培训师资队伍中来,有利于培训更具针对性。由于一线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对于参训教师在教学中哪些知识欠缺、需要培训哪些方面的知识有个清楚的认识,因此,他们能够针对参训教师的具体教学实际展开工作,将自身教学中的典型案例总结出来与他们共同分析、探讨,帮助参训教师将其在培训中所学到的最新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课堂教学中去,引导他们培养创新的思维和探究的能力,并通过不断地自我反思,来促进参训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自身新知识的建构,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

总之,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夯实自身专业基础知识,提高教育科研、学科教学的能力和水平,只有在思想上勇于创新,行动上勤于实践,才能顺利迎接新一轮的挑战。因此,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进行培训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必需的,是关系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初贵仁.农村小学校本培训的策略思考[J].新课程,2011

(6).

初中历史学科论文范文4

【关键词】初中历史 情感态度培养 价值观形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047

我国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初中生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其所受到的教育对其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情感态度的培养和建立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是所有教学活动中的重中之重,是初中教师进一步践行素质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与学生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的形成紧密结合起来,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在具体的历史教学环节中教师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一、增强教师课堂语言的感染性

初中历史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多是基础的有关古今中外的历史常识,其内容对丰富学生历史常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其基础性的特点也就导致内容的相对枯燥性。此外,历史学科是一门记录过去发生的事情的学科,并且,我国历史悠久,历史知识在时间上跨度大,其内容与学生所生活的时代已经相去甚远,因此,无法有效勾起学生的兴趣和研究的乐趣,为此,教师在对历史事件描述的过程中就应该注意增强自身语言的感染力,让学生在教师慷慨激昂的描述中既初步了解历史的真相,又能在教师充满感情的讲述中使自己的感情能够得到升华和净化,从而培养自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积极创设教学情境

历史不是简单的词语可以描述的,历史是充满画面感的。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部分教师无法认识到历史知识的现代性和丰富性,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无法找到准确的切入点进行教学,因此更加谈不上对学生进行历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科特点,善于利用学科优势进行教学。在历史学科中,教师可以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来弥补知识的古老特点,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体会远古的生活,感受历史知识的丰富性。初中生的思维仍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历史资料进行更多的搜集,对网上资源中纪录片、历史剧或是其他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将其整理出来与学生进行分享,让学生在图片和视频中、在具体形象的感知里培养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比如说,关于辛亥革命这一知识点,教师既可以引领学生在平时的观看电视的过程中加以注意,同时也可以将自己所搜集的资料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讲解。关于辛亥革命的纪录片或是影片都非常多,教师可以列举视频中人物的话语或是进行人物形象的评价,让学生在教师对人物形象的评价里自动形成自己的评价标准,从而激发学生自我内在的情感,树立其正确的价值观。这样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避免教学内容的单一和枯燥,而且能够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增进学生对历史进行研究的乐趣,对学生历史观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完善课堂组织形式

课堂组织形式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教学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完善课堂教学模式。历史事件的评定是一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因此,教师在历史课堂上采取讨论的形式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评论是一种有效开展教学,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的教学形式。通过讨论,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修正自己不正确的看法,而教师在学生争论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把握学生基本的评定标准,对学生的世界观和认识观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为教师开展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开展讨论和辩论,从中有针对性的对学生价值观进行引导和修正。比如,秦始皇是暴君还是千古一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教师在教授完秦史之后就可以针对上面的论题开展讨论。对于秦始皇的评定学生会自动分成两组,一组认为其是暴君,而另外一组认为他是千古一帝。在这个时候,教师就要适当的引导学生来表述自己的观点。其实,中学生的阅历和知识面导致其无法说出比较新颖的观点,只能通过教材和老师上课所传授的知识进行观点的辩论,因此,通过讨论,学生能在辩论的过程中复习自己所学过的知识,并且能有效的将所学知识化为自己的思想并从中培养起历史的是非观。此外,通过辩论和讨论,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辩证观来分析人物和事件,从而使学生培养起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形成自己的历史观。

四、充分发挥学科优势

初中历史学科论文范文5

薛伟强(山江苏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

1.激发兴趣的度

激发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历史本身有情节、有时序,人物命运跌宕起伏,社会形势风云变幻,是生动活泼的。在英语中代表历史的单词“History”本身便包含故事(“story”),甲骨文中“史”字本意即记事者(“史官”),引申为被史官纪录的事。换言之,故事性是历史学科特质之一,是历史教学必须重视的规律,当然,其中也不可缺乏思维的含量。仅注重趣味性,容易饥不择食,与教学主题契合度不高,或流于形式,达不到培养历史思维和能力的效果。若兴趣激发不足,缺乏有血有肉的史实,学生也难以理解一些现象。

2.史料运用的度

历史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史料是研讨历史问题的根据,是引导学生“回到历史现场”的重要媒介,使用史料须保证科学性。应当尽量使用一手材料,且要提前辨析考订。以程度而言,教学使用的史料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运用史料的量也须适度,史料应当是辅助教学,为学生解读教材、开阔视野提供原料。将史料变成分散的知识点,不利于突出主题,不利于历史知识的完整化,教师应当有目的地使用多样化的史料,营造一个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利用证据尝试进行重建过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3.拓展学术的度

史实史实,史料更新史料,史家辩驳史家,史观批评史观,其中任一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导致新的观点、结论出现,这些因素还会产生叠加效应。故中学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学科中变化最迅速、最猛烈,历史老师理应是充电频率最高的老师。对于历史教育者而言,照搬教材和教参是最忌讳的。无论是学科特性、课标要求,还是专业发展、应对高考,关注研究新观点、新成果对于中学历史教师都是必然。

4.关照现实的度

历史教学关照现实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引导理性反思,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其中同样涉及度的把握问题。提供多视角的材料,营造相当的历史氛围,回到历史现场去探究历史问题,学生才能有更多、更深的体验,没有对历史的反思与批判,便不会有对现实的超越和创新。

思想的深度和广度来源于长久的专业积淀,历史学是历史教育的根基和源头,是最需要拓展的专业知识。兴趣激发、史料运用、学术拓展及现实关照在一节好的历史课里是相辅相成的,其核心和原点仍在历史本身,科学运用史料是好的基础,适度激发兴趣是好的形式,适量的学术拓展及适时的现实关照是好的深入,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质疑、反思及批判,点燃思想的火花。学生的心灵一旦获得解放,其潜力会远远超科想象。当然,既要长久吸引学生,又要不断完成教学目标,这并非易事,需要下很大功夫。这正是教学艺术的魅力所在,每个教师通过努力都可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并且将其发展完善。当历史教师坚持不懈地引进多元叙述,一以贯之地引领理性思考,锲而不舍地触发生命与生命碰撞,长久持续的冲击学生的思想,人性、自由、真理等人文精神便会渐次潜移默化,这也是历史教育的最高追求。

李继(成都树德中学历史教师,中学一级教师)

将学生认识结构和学科知识结构融合,以科学眼光构建优质课堂评价标准,已成追问“什么是一堂好课”的习惯思维。当我们把视角转向审美,一堂好课不就是让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享受到愉悦感觉的课吗?回顾近十年的历史教学生涯,曾经受到过的“高度评价”总是如风掠沙,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记,而真正让人感觉很享受的课堂记忆,是曾经在课堂上不经意间生成的一阵阵掌声。

或许,同学们的掌声源于,他们察觉到我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体验,向他们袒露了我对生命的真诚;亦或许,我文字材料刚好迎合了高中学生,在“自我同一性”寻找中艰难与迷惘;或许二者都有。某段不经意的文字,把某段悲壮的历史与教师的生命感悟同学生的心灵成长汇聚一起,就诱发一场热烈的掌声。有位学生在毕业后,在寄给我的明信片上这样写道:“你让我觉得特别好的,不是成绩的角度,而是上课传递给我们的思想,这种思想不是一种无建设性的嘲弄,而是给了我很多启迪,对我影响深远。”

殷跃明(河南省鹤壁高中历史教师)

“一节好的历史课”应该是具有历史学科特色的,特别是能很好引导学生按历史学科特点和历史学科思维方法获得启迪。历史课尤其表现为故事性、时序性、情境性、探究性、趣味性。历史老师要善于利用时间引导学生思考历史背景、原因、内容、过程、性质及影响。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历史课要把历史事件、现象放在一定的时间坐标中。历史是活生生的,历史课选取典型材料分析探究更有历史感。有的人认为,历史课就是讲故事。此观点片面。历史课不只是讲故事,还要引导学生探究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从中受到启迪,做真人,做有健全人格的现代公民。

刘道梁、李莉(分别就职于广州市萝岗区教育科研与发展中心、广州市开发区中学)

对教材的准确解读对于讲好一堂课非常重要。教材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最重要教学资源。对于学生来说,教材是他们掌握系统知识的主要工具。从他们感知教材开始,知识也随之积累,感知越丰富,观念也越加清晰,对概念和知识的理解也就越容易。对于承担着引导学生学习与成长的重要责任的教师来说,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在教材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对教材的领悟程度更是关系到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要“备教材”――搞清楚教材文本“说什么”,知道教材文本“想要说什么”“应该说什么”,正确把握教材内容的深层内涵,把握其价值取向。当然,教材的解读,不是单纯对教材内容的狭义解读,而是结合学生自身发展以及学校、社会背景下进行的整体解读。因此,教师还要“备学生”“备教学环境”――根据特定的学生群体,学校所处的特定环境进行备课,并结合以上因素思考教材文本应该“怎么说”。

李磊(江苏省徐州李集中学历史教师,中学二级教师)

史学理论是个宽泛的概念,与历史理论既有交叉又有区别。一般来说,其涵盖历史认识论、史学方法论、历史文献学、历史编纂学,以及史学史等内容。在这些理论当中,历史认识论和史学方法论则“集中叙述和分析历史认识的基本特征和认识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方法,注意点在历史认识活动的主体自身的认识能力及其限度的科学估价,和提高这种能力的正确途径、必要手段的探寻上”(参见姜义华:《史学导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它们与中学阶段的历史教学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历史认识论和史学方法论,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当今高考命题的“专业化”趋势,也符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制定的提升高中学生若干学科素养、特别是研究性学习能力的要求。所以,在课堂中做到科学合理地渗透这些理论知识,也应成为“一堂好课”的参考标准之一。

目前,“学术化”“专业化”成为高考命题的一个趋势。在历史研究性学习课上,教师固然可以指导学生开展系统性的主题研究活动,并对学生进行相关理论的熏陶。然而,研究性学习模式在现阶段的课堂上毕竟难以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常态,且课时数量也不足,所以,提升学生史学理论素养最可行的途径就是放到常规的历史课中进行。如何将历史认识论和史学方法论等内容科学合理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呢?最好的做法是“润物细无声”。引导须遵循科学严谨的方法,还须注意内容的主次秩序。教学中完全可以避开专业性较强的理论,引导学生“就事论事”,即根据教材的观点来思考支撑该观点的背后历史观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在不同史学研究范式的指导下,历史研究将得出不同的历史认识,历史认识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将历史认识和史学方法论的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不宜机械地将理论系统整体植入课堂教学。

钱金燕(威海环翠国际中学历史教师,中学一级教师)

《历史教学》开辟专题讨论――一节好的历史课,看到各位老师从不同角度观察好课,联系自身教学实践,我想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谈谈一节好课不可忽视的视角。2008年我获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质,经历理论学习过程中以及之后学生团体辅导,让我认识到,学生心理形态各异,要在初中实施有效的历史教学,需要建立在初中生不同的心理差异之上。总体来看,初中生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性,其成熟性主要表现为他们产生了对成熟的强烈追求和感受。其幼稚性主要表现在其认知能力、思想方式、人格特点及社会经验上。初中生的思维虽然已经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水平还较低,处于从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过渡期;由于辨证思维刚开始萌发,所以,思想方法上仍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及表面性。而具体落实在不同年级学生心理方面,又有着微妙的区别:初一学生从小升初,幼稚型多于半成熟性;初二处于青春过渡期,矛盾性叛逆性更突出;初三处于思维价值观刚刚确立期,更体现一种思考性。如果用历史教材的知识来作为评判标准的话,初一学生注重的是“是什么”;初二学生关注“不是什么”;初三学生则追究“为什么”。

针对初一至初三各年级不同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我们也有不同的侧重。初一年级以“考古实物”作为课堂吸引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立足点,让学生在对历史文物取证过程中获得对历史学科知识的信服感;初二年级以对教材知识真伪的论证为史料教学突破口,让学生明确知识的正确与否必须有历史真相的支撑,让学生在对知识的质疑、颠覆与重建中获得知识的征服感;初三年级则以具有辩证性的历史情境为引导,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实施与之相关教学模式,让学生能从不同角度考证证据,得到多元化的结论,从而树立起历史辩证思维,获得对历史的认同感与尊重。

张芳(江苏省沙溪高级中学历史教师,中学一级教师)

历史学是一门人文学科,它最大的特色就是具有人文性。一堂好的历史课就该体现人文关怀和爱国情感,体现“以史为鉴”的特点,能让听课的老师和学生获得一种享受,一种人生的体验。只有以知识交流为目标,以情感交流为基础,情感交流使知识交流顺利开展,同时又使知识交流得到升华的课堂才是一节好课,才能体现历史的学科特色和人文特色。

刘永红(广东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历史教师,中学高级教师)

不少小组合作探究不够真实、自然,没有实效,流于形式,缺乏一种逻辑上水到渠成的流畅感。建构主义之支架式教学模式主张通过脚手架(即支架)建立概念框架,在概念框架的某个节点上设置问题情境;建构主义之抛锚式教学模式主张抛出一个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锚”,促进学习者和其他成员在合作过程中达成知识的构建。教师,尤其是高中教师更要注意寻找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能切入点,让小组合作活动不只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更是一次“有意义”的学习。高中历史课堂上把哪儿作为“支架”的问题节点,才能最大化地实现小组合作探究的意义学习呢?

1.在“学科核心知识”处

去繁就简,去枝取干,每节课紧扣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确定核心知识,设计一个有价值的学习主题,围绕着这个主题筛选史实,步步剖析,促进学生不断加深理解。

2.在“教学难点”处

教学难点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心理发展,找出介于学生现有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心智、个性的发展。根据高中学生心理特点、教学规律、历史学科特点和课程标准要求,在保证专题内部历史知识系统、完整的前提下,确定教学难点,对课程标准进行“二次开发”。

3.在“逻辑链断裂”处

教学的逻辑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罗伯特・施佩曼指出:“我们不是孤立地,而应从前瞻后顾的行为关系中认识每一个价值,这也是价值认识的特点。”

历史新课程采用模块专题式结构,虽突出了主题,但淡化了时序,不利于学生对复杂问题的理解探究。“新历史科”教育观主张:历史是从史料所提供的“证据”中,建构关于过去人事的论述,可以说是一推理学问。即历史教学是一种史料教学,需要教师补充完整史实,帮助学生把支离破碎的“史料”拼凑起来,在时序和逻辑上还原出一个完整的历史事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我们可以巧妙地将教科书的缺漏问题转换成能够刺激课堂讨论的问题。如在学习“宋朝通过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等措施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改变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时,由于初中已学过宋朝历史,又篇幅有限,有的教科书就省略了“陈桥兵变”一环,不少学生不易理解上述结论,需要教师搭建一个平台,帮助学生思考、理解,将探究逐步引向深入。

4.在“历史与现实衔接”处

当代教学理论视历史教学为一种具有历史性、地域性、情景性的文化现象。只有当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环境中的目标相吻合时,教师确定的问题才能让学生感到就是他们本人的问题,产生求索的渴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只有当学生认识到学习“对我关系重大”并“与我的生活紧密相连”时,才能很好地融入学习之中,把新知识和熟悉的知识联系起来,把当下和以前联系起来,把新知识和自己的信念、价值观联系起来。

5.在“需要思想升华”处

历史教学是“史料”教学,史料本身是没有思想的,我们教师要善于发掘史料的价值,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能揭示本质和规律性的问题,强化人文底蕴,刺激学生的思维向多个方向发展,增强历史的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学生眼中的一节好课

(以下学生观点由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级教师赵登明提供)

霍晨铭同学:一个学生眼中的历史课需生动、引趣、凝练。以苏联早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为例,老师叙述时娓娓道来,同时在黑板上画出区域地图,写出图式板书,使学生一目了然。在叙史时力求简明,投入感情。评价历史时既向学生提出问题,也启发学生大胆阐明观点。上课结束时引发学生课后思考,查找相关资料。老师不仅教书,而且以德育人。

刘峻宗同学:一节好的历史课的形成有诸多相关联的因素。一个富有教育热情的教师是首当其冲的必要因素。古语有“将为兵之胆”,所以,一个优秀的教师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观学习动力。首先,是教师贴近学生的表述方式;二是历史线索的层次分明的讲解,给学生建立起一个“轴线”历史概念性的“模型”。所谓一节历史好课的组成,大致如此,其余的则要靠教师独特风格所形成的独特教学魅力。

王佳琦同学:老师在讲述历史知识点时,融合了当时的事件与人物,客观剖析历史。如老师在讲现代中国历史时,结合自身经历,运用诙谐的语言阐述事实,使人轻松的理解历史时代特征。同时,讲当今世界局势,使人深刻理解等。

郗若伊同学:对本课内容的积极扩展和延伸,找寻历史唯物主义规律,引发人们的思考与感悟。

王禾同学:最好的历史课应是一场看似混乱实则清晰的思维碰撞,从教师清晰而明了的讲解和引导中,体味历史的因果。

韩志周同学:一堂好的历史课,应当能够启发同学们的思维。例如讲到辛亥革命,它的成功与否就众说纷纭。老师向学生陈述自己的观点,学生也可以支持或反对,形成自己的看法,并为自己的观点找到论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历史思维就潜移默化地养成了。

王子元同学:一名好的历史老师,在讲明知识点的同时,应该也全身投入这段历史中,生动形象地描述,甚至讲到兴奋处唱一曲陕北民歌,以“角色扮演”还原历史场景。这样的历史课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同学们历史学习的兴趣,使我们不仅更好地牢记了知识点,也能在理科学生的题海中寻找到心灵的休息之所,一起享受到历史以及历史课带给我们的无尽思考。这样的历史课就是最精彩的、最成功的一节好的历史课。

朱智豪同学:历史课不仅要有老师幽默地讲评,也要有一段相关的历史视频,这样的立体教学会使学生享受于听历史课,并对历史事件的记忆加深。

王炳韧同学:最好的历史课堂应该是老师以讲故事的方式去表现特定历史事件的完整过程,进而生动地讲述,全面多角度地再现历史情景,从而让学生清楚且深刻地了解历史,树立正确地认识历史、借鉴历史,才是历史教学的方法与目的。

崔家维同学:一节好的历史课,应该将中国历史和外国历史联系起来,比如,我们能够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吸取历史经验与分析其不足之点,为祖国明天的建设贡献力量。

赵致远同学:一堂好的历史课,要能宏观地从整个大历史分析,揭示本节课历史事件中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深入思考,培养学生对历史规律的掌握,客观分析历史的方法,厚积薄发的人文清怀,使学生通纵览古今、心怀廉耻,身行礼仪。

梁源同学:一堂好的历史课,不仅要将书本上的知识将清楚,还要将其背后隐含的历史背景和专有名词解释清楚,使同学们不死记硬背知识而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同时,从历史认识的批判性思维培养角度讲,要介绍对同一问题的各种不同观点,要鼓励同学们拥有多元的历史观。

许潇同学:历史课不被打上“枯燥”的标签,我认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拘泥于课本上的知识点,可以借助历史文物、遗迹、视频或文字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更轻松地学习历史、亲近历史、深入历史。

孙英辰同学:一节好的历史课应该给学生建立起整体史观,使所讲历史事件的国内外背景、前因后果立体地呈现给学生。

初中历史学科论文范文6

关键词: 六年一贯制 初高中历史教学 整合方式

关于历史课程,2011版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是这样定义的:“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无论在义务教育阶段还是在高中阶段,历史作为一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课程,它对学生在健康成长上的作用都是毋庸置疑的。尤其对于文科生,历史与语文、数学、英语这三大主要学科的地位是比肩的,更具有普遍意义。对于在六年一贯制完全中学任教的历史教师,进行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历史教学整合方式的研究,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必然。

一、整合教材,做好初高中衔接

我校初高中历史教学均采用人教版教材,初中采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用的是人教版《历史》。初中共有6本教材,高中必修教材3本,选修教材2本。

初中历史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板块与板块之间依照历史发展的顺序排列,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可以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

课程模块是高中历史课程的构建基础。与初中教材相比,高中课本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打乱了原有的时间顺序,变成以专题形式出现的中外历史的“混搭”,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出了新的挑战。这要求学生在初中阶段打下扎实的中国通史与世界通史的知识基础,否则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极容易出现历史知识与认知规律的颠倒错乱,给学习乃至日后的专业发展带来阻碍。

教材的整合是医治的良方,整合也必须基于现有教材的基础。首先,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还是应该以2011版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编年史的体例,“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在史实陈述之外,作为整合的一个步骤,高中阶段的方法传授可以适当下放。其次,授课过程中的对同类题材的温故知新,同一专题的融会贯通,也可作为初高中历史教学整合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从六年一贯出发,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打好基础。

自2010年起,我校依据地方相关政策,初三部分优秀学生免试直升本校高中。这一改革对于进行六年一贯制整合教学的研究是一个巨大的福音。在中考之前的半个多学期内,在学生业已完成初中历史学习的基础上,开始了初高中衔接教学,并对整个初中教材依照高中体例进行整合。编写校本教材和导学案,将中国历史简单地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独立单元,设置相关思考题,拓展学生思维。以中国古代史为例,文化单元里可以将“中华文化的勃兴”、“昌盛的秦汉文化”、“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辉煌的隋唐文化”、“灿烂的宋元文化”及“时代鲜明的明清文化”整合在一起,分为“文学篇”、“书画篇”、“科学篇”、“建筑篇”四个篇章,将重要知识点按照时间先后排序,梳理脉络。各具时代特色的诗歌、散文、词曲、小说在同个篇章中呈现,大篆、隶书、魏碑、行草在一方田地争辉,学生预先适应按专题分门别类的教学方式。既复习了初中内容,又熟悉了高中模块式的学习方法,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

二、引领学生,让课堂成为思想的舞台

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与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活动密切相关,具有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历史的课堂应该是全方位培养学生审美情操、创造能力的课堂。在历史教学中,首要培养学生用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只有具备这种能力,学生才能在纷繁芜杂的史实中,找出历史概念中最本质的东西,才能以一个正确的观点和立场独立地认识历史现象。这种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

现阶段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以通史框架为主,能力培养以识记为主,加上简单的理解、归纳,运用。高中教学以政治、经济、文化三大专题模块为主,更趋向于理解、归纳,运用能力的培养、历史思维的形成。初高中不是割裂开的。如果在初中阶段,教师一味只要求学生识记,甚至用政史地只要死记硬背的传统错误观念引导学生,那么历史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

我们可以看看近几年江苏的历史高考试题。2012年江苏卷选择题的第一题就是“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是(?摇?摇)A.《诗经》B.楚辞C.汉赋D.唐诗。

教材中没有原句,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知识的储备和分析能力,则学生连第一道选择题都会无从下手,更不用说根据材料分析提取信息、分析信息了。在历史教学中,应该按照课标的要求,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特点,组织课堂教学,开展兴趣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毫无疑问,课堂是主阵地。

初高中学生在认知水平和学习方法存在差异:初中生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需要感性经验的支持;而高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则开始转向理论型,能够用理论做指导分析各种材料,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必须关注到这种差异,但也不应“因噎废食”,割裂初高中历史教学,各自为政。

柯林伍德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历史的课堂应该就是思想者的舞台。这个舞台应该是精彩纷呈的。初中学生擅长史实的识记但欠缺于对历史事件的价值判断,高中生对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可以分析得头头是道,却会忘记事件发生的时间。知识的掌握不是历史学习的终极目标,而是应该“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这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从初一就开始,经过六年的系统训练,让思想、情感、价值感占领历史课堂的舞台。

纵观近年来历史学科高考命题思路的变化,我们不难发现,从知识点的考查到能力的考查进而到价值观的考查,课堂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从单纯的“听故事”走向深层的思索,让学生走近历史。

三、校本教研,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由于义务教育学段与高中教学学段教学目的、指导思想有一定的差异,对于历史教学的连贯性也有一定的冲击。教材模式的大相径庭,以及在教学内容处理上的截然不同,都使学生感到困难。以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辛亥革命为例,在初中阶段出现在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八课,重点内容是孙中山创建革命党和武昌起义,学生只要掌握基本常识即可。而在高中教材中,这一事件被分散在五册教科书中。必修Ⅰ在“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中讲述辛亥革命的过程及政治意义,必修Ⅱ在“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章节中简述这次革命对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影响,必修Ⅲ则讲述三民主义及它对这次革命的影响,并将三民主义和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起列为“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而选修课程中,“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及实践”重点讲述孙中山的民主观点,这与辛亥革命紧密相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则专门安排了一个专题评说孙中山,作为辛亥革命的主要领导人,他对推动历史进程意义重大。相比之义务教育阶段通史式的教材模式,高中历史教材追求的是结构新颖、问题深层和分析透彻,历史教师必须有相当深厚的学科功底,才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

六年一贯制学校的存在,可以让校本教研顺利开展。肖川先生说:“校本教研的真正目的是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变为教师的教育素养。”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校本教研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初高中历史教师是一个整体,不能在有关业务学习中将其人为分裂,要让历史教师全面熟悉初高中各学段的教材。有条件的话,可以让教师进行六年一贯制的大循环,这样,无论是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还是学生历史思维的养成,都是大有裨益的。教师应该全面理解课程标准,排除应试教育的干扰,不仅仅着眼于当前所教年级,放眼全局,立足当前,思考六年,这样,才能使课堂灵动富有活力,使每一节课都成为整个六年一贯制历史教学中的一颗珠子,成就璀璨的六年一贯制历史教学。教师会在这样的教研方式、教学模式中得到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