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心得体会范例6篇

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传统文化心得体会范文1

说实在的,什么是传统文化呢?我琢磨"传"就是传承,"统"就是统一。一个家通过家规、家道的承传,达到统一和谐的目的。其实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我最大的体会就是企业就一个家,企业文化就是家的文化。企业其实真的就像一个家,老总就是这个大家庭的家长,员工就跟孩子一样,一个企业老总不仅仅是个管理者、还应该是员工的亲人、员工的老师。正如《三字经》中所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如何教?教什么?是我一直困惑的问题。学习传统文化之后,慢慢的好像一点点找到了答案,就教我们中华五千年古圣先贤的优秀文化,从自己做起,身教大于言教。

以前没学习传统文化的时候,最让我头痛的问题是员工的频繁流动,员工来了走、走了来就象走马灯似的,员工的不断跳槽、工作的不断交接真的对企业是弊大于利。从去年5月份开始员工每天早晨通过半小时的晨会学习《弟子规》、学习《孝经》,我与员工共同反省对父母孝道的落实。员工通过学习通过反省深深体会到"居有常、业无变".体会到自己工作安定、身心健康能让父母少了多少挂念。从学习传统文化后,每月公司都举办一次《感念师恩——大连鸿祥员工分享会》,记得有一次恰巧是员工的生日,我们请来了员工的母亲,这位80后的年轻男员工第一次给母亲跪拜磕头,感恩母亲把他带到这个世界、感恩母亲含辛茹苦将他抚育大,员工集体送了他一个洗脚的木盆,希望他能常常给母亲洗洗脚,大家在泪水中唱起了《感恩一切》的歌曲。自己也通过学习深深体会到孝道对一个家庭、一个社会的重要意义。09年十一的时候我第一次给所有员工的父母写了一封信,并让员工带回去一个红包给父母,我说这是"孝金",希望我们都能感念父母的恩德,过节上班后员工带回来父亲的一封信让我至今难忘,这位长辈希望我能坚持传统文化的学习并带动全公司的员工都能学习落实传统文化。

"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企业的家文化的起点。从去年下半年到到现在员工通过学习能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改变对人、对事的自私自利的一些看法,很多时候大家都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能更全面的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企业的稳定性大大强化了。

以前我头痛的一个问题就是企业的和谐,员工之间经常为琐事计较,怎么样才能让企业更有凝聚力?我觉得一个家之所以是港湾,是因为永远都有父母无私的爱的海洋让你任意停留。一个企业也是如此,老总要用无私的爱和感恩的心让员工感受到,我从自己做起有两点:第一就是要改掉自己发火的毛病,"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让企业这个磁场充满了爱和感恩;第二就是我拿出对待自己儿子的爱心对待我的员工,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从道理上明白了,最重要的是从心上做,力行真的是很艰难的事情。有时候忍不住还会发火,但会很快回头并给员工道歉。记得我们全体女员工刚学完《女诫》后,女员工开始轮流自己做饭做菜,我也每天中午都上去吃,很多年轻的女员工从没做过家务,但是做起来都很高兴,菜做的不是很好吃大家也都包容着吃了。有一天我做在办公室就琢磨,自己怎么这么差劲,就没想到给员工做点好吃的,教教女员工怎么做饭呢!于是自己那天中午就亲自下厨做了两个菜,员工格外高兴,就像兴奋的孩子似的全都吃光了,紧着说好吃,后来就告诉女员工怎么做饭更有味道、怎么配菜。往年年底我们都是出去吃饭店,今年大家在12月31日那天都聚到一起一同包饺子,我订了个大蛋糕,上面写着"我们是一家人",大家在一起真的就象一家人吃年夜饭那样开心极了。那一刻,我想这不就是企业的凝聚力吗?爱是什么——爱就是用心时时感受别人的需要。

每天晨会我都会与员工一同念感恩词,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感恩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定慧;感恩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感恩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了你应自立;感恩鞭打你的人,因为他消除了你的业障;感恩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长了你的见识;感恩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每每念到这些,我都会释然很多,因为现代的人真的很容易抱怨、烦恼,原因不外乎上面几种,当你在面对上面的境界都能心存感恩之心的时候,自己的心态一定就会平和许多。我很感恩投诉我们的会员,因为每一次投诉都让自己看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都能够更加完善自我、提升自我;以前我对不学习传统文化的员工会很烦恼,觉得那么好的文化你为什么不学呢?自己生闷气、抱怨,但现在自己则很释然,觉得正是他们的存在让自己看到自己的问题,"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正因为自己做的不好,不是很好的学习的榜样,当然无法感染身边的人提起兴趣,他们就是我身体力行弟子规的推动器。

传统文化的学习最关键的是改变了我对财富的看法,正如《大学》里所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德为财土、财有吉凶。记得有位销售经理曾经困惑的对我说:"我不知道您到底希望我们做什么,我们的工作不就是不断提高销售额吗?!"我说其实我们以前对金钱的看法都是不正确的,不能为了赚钱而赚钱,不该赚的钱赚来的是灾祸。其实企业如同一棵大树,树有树根、树枝、树叶,会开花结果,我们希望果实长得繁茂,那么方法不是在果实上下功夫、应该是在树根上下功夫,企业财富大树的树根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这个企业全体员工的德行,懂得做人的道理就懂得做事了道理,就能够将事情处理得有智慧,就懂得如何剪枝修叶,只有这样才能收获丰硕的果实。这个员工好像恍然大悟似的频频点头,但实际上明白道理是一回事,真正能在生活中去落实,真的是很难。很多时候员工当时很明白,但一遇到具体问题就将所学的全都抛到脑后了,结果办了糊涂事情,钱是赚了但出问题了会员投诉。脑子里要时时刻刻有这个弦,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人只有天天读圣贤书、天天想圣贤事,才能在做事的时候习惯性的考虑自己做的是否符合圣贤的标准。

传统文化心得体会范文2

任时光匆匆流去,岁月侵染几层烟火,我心依缱绻几分墨香,于一盏茶的间隙,手捧一书,在光阴的罅隙捡拾几片落红,问一场繁华落寞后的归宿是否是今生无法逃脱的宿命。然却寻遍千般皆不是,微觉情深为心困。

偶然熏得花香为风起,时而深的智慧为博知。若不是世间种种缘分结识于相逢的路途,就不会有共赏烟霞、同度良宵的机会。也许,昨天的我依然在探问温煦的阳光今日打在谁的脸上;也许,今天的自己依旧在为昨日的琐事耿耿于怀;也许,此刻的我在键盘上敲打着往日的无奈和彷徨……但有一点我始终坚信,那一次受益或许不是终生的却是深刻的。自从接触传统文化后,我常常思考,这一生的多数所得所习,或许在冥冥之中早已安排好了的,若不然,每一个个体普世的道理怎会有共性了?与此同时,我也发觉差异化在习得的知识的同时是必然的。学习传统文化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具体而言与人、与自然。

为人之道,不容小觑。人活一辈子,寻求的最终意义纵然无法摸清,却也基本知晓为人之道的重要性。论语里曾说君子是为人的一个方向标。但是世间百态千变万化,众生百相迥然不同。如何让众生心境的参差不齐修得齐头并进,共度幸福人生了。我想那必然是修心、知性、感念、物化、行知方可蓦然回首探寻人生幸福的真谛。然而在这过程中传统文化之道无时无刻不行在心中,用在其中。

回想起自己的那次经历,虽说奇妙,却也生发着几分感恩,几分欣喜。自从偶得传统文化之道的洗涤,心境渐觉清净,内心诸多喜怒哀乐也知是身心无所依傍,内景无所展望所致。故而知晓其本源,方觉刹那间心蓦地清明,原来智慧均在古圣贤为人之道的言论里。说起为人之道,从字体而言,是可以比拟为两个相投的个体相互携手才能描绘"人"字的立。而在与人之道时,知其最重要的是为德之心,人之伦常、人之关联皆是人之本性所发。而这其中的各所及之道理都源于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是我们祖先长期积累的经典。学习这些道理后便觉文化的魅力是无穷的,尤其是在卷帙浩繁的书籍里传递下来的传统文化更是让我们现代人受益匪浅。若春风拂过大地,润泽着万物回春的向荣,似夏荷沁带着几分清雅,酥醉着行人驻足流连,传统文化的精髓何止这般的迷人和令人沉醉在其中了。想到世间万物的和谐相处,不由得觉得为人当因入万物的智慧之中。当将其自己植入一片静谧的天空下是否会陶醉着眼前的风景,是否会想那自然的和谐是如何运行的如此完美了?豁然开朗便知,在传统文化的天道之理里早已将任何自然之循环之道融入在其中。

常言道话不投机半句多,人不学不知道。若此刻净出尘世,不求闻讯世间种种,我想那必是清修者寻到万物皆空之想,万物皆因一场繁华而落幕。而这起源于人与自然的一种自生自导的果。众生都是修心之人方可名万物皆有最好的归宿,然众生却不得其扼要之精。故而觉传统之精华不慎重要,故而丢弃学习的能动意识。自从学习天道之本后,我时常省内而看外。尘世非渡空境,而知世道之理,万物运行之本,非为道呼所名,而晓其义。人与自然万物若行之合一,当会皆大欢喜。如果我们一味的索取,甚至在基本的规律面前不合乎自然的法,那后果自然是可想而知的。学习传统文化的最大受惠的是人和万物的共生体,而不是人本身孤立的个体。顺乎自然之道,我发觉认识是在失去时变的宝贵。如我们真的在抓住时就明理之源,自然会在发生前仅仅握住,那时就已然与不和规律的线相交,也渐渐更加和谐自然。至于人与万物皆因一场相遇而关联,何苦破坏彼此对于个体本有的认识。我想自然的事物本身不再重要,若不然,惊讶怎会出于不自然的感觉了。人与自然,难分离,人与万物皆由自然道法运行。素来平添几度离合,不因四季的更替,不因人的改变,这既是自然,也是人与自然可以共存的最基本的法。

恰逢春雨润无声,一场雨落添新颜。沉寂许久方可知,有些相逢是缘。来到学校的时日,一直对传统的文化存于心,却不想那久之未曾滋润的心,适逢甘露降入心底。那份小小的感动是有的,那份战战兢兢的心情是迫切的。学校的几次学习使我原本的初心有了种新的回归。回想当时初中的日子,那时的感觉意犹未尽。现今虽然少有触及,却也明这些道理对人生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轻轻地我走了,如我轻轻地来,我挥一挥那手,却带不走那份感动。如果说一次远行意味着下一次新的征程的结束,我愿将那份心底最虔诚的感动影响着更多的人,将心底最美的风景分享给和我下一次一路同行的人。前方之行,无所顾及。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一路,我看到了志同道合的人,这一路不说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的落寞。这一路有你们,这一次不说道别。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原来一切都是如春花般绚烂,似夏荷般淡雅,犹秋叶般静美,当雪梅般凌然。心在远方,路在脚下。未来的路还很漫长,这一路走来我们感恩老师的辛勤付出,更觉得学弟学妹们——你们的努力更加让基地得到更多人的认同,受到更多人的感动,影响到更多的人。"行百里者半九十",继续前行,继续带着学习传统文化的理念去践行,去影响更多的来者。

风轻轻掠过我的耳畔,我打开掩合的书,慢条斯理地行动起来。那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彷佛在我心里来回的传递一个信念,那就是:"终于等到你,还好没放弃。"

传统文化心得体会范文3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文化对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关于文化,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论断:“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并且号召“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一直是生活在我们这块大地上的炎黄子孙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也是今天我们提升文化实力的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周易》有两句话:一句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一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当年梁启超在清华大学作《论君子》演讲,引用了这两句话,后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成为清华校训;张岱年更是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概括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北京出版集团出版了一套名为《经典通读》的系列丛书,其中精选了马克思、亚里士多德、黑格尔、达尔文、爱因斯坦等一批影响世界的西方思想巨人的学术经典,包括《资本论》、《社会契约论》、《物种起源》、《政治学》、《乌托邦》等20部著作。出版方宣布将寻找一位文化娱乐明星为这套丛书担任代言人,并联合中国图书商报社、人民网等媒体启动了“最有文化魅力明星”的评选活动,徐静蕾、陈鲁豫、曾子墨、杨澜、濮存昕、易中天、于丹、郭敬明等12位明星成为候选人。这是出版方准备实施的“图书宣传娱乐化”的理念,并且认为娱乐文化明星同样有资格来代言哲学图书……此举引起了读书文化界的非议。

用娱乐文化明星推广、宣传人类经典,难以淡化掉商业和娱乐的色彩,但这种传播形式,是否就不能引起大众读者对经典的注意和关心,不能起到推广和宣传大众阅读经典的作用?这实际上还是反映出了在这个大众时代如何解决经典阅读的这一问题。而且,这是一个至今还没有完全解决的、需要广泛探讨和尝试的阅读问题。

其实,这种大众化方式解读经典,从这两年以来的易中天在“百家讲坛”的“品读”历史文化,和于丹式的“《论语》心得”、“《庄子》心得”便已开始了,其受大众欢迎的程度,甚至成了人们回归传统文化,思考“国学”热,引发在这个物质时代如何保留和珍存对人类经典的情怀思考的契机。的确,易中天、于丹们对文化经典的解读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误读,但阅读的现实越来越证明这种通俗化、大众化传播、解读和普及经典的工作是有意义的,是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的拉近大众读者与经典的距离,让经典和现实、和时代心理结合起来,让人类文化经典活在当下、活在当代人的心里的一条探索之途。

人类拥有经典——不论是产生于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哪一个历史时代——这是人类文明历史、文化历史的一部分,而且是最重要的一种要素——我们在谈论人类的文化财富时,往往以人类的经典作品作为象征和代表。经典作品的品质,应该包括它的时代性、民族性、历史性、文化性,它们都是一些表达伟大观念的伟大的作品,这些古老伟大的作品可以看作是文化或哲学的化身……

经典作品固然是历史的、传统的,但我们无法切断它与当代人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精神的,也是文化心理的。“古代的预言家和哲学家,在我们的心灵世界里,与现代最有领悟力的作家一样,都是同时代的人。有些古代作家比现代畅销书更能搔到我们经验与情境的痒处”。经典作品往往反映了人类的一些普遍观念和思想心理,现实和理想的矛盾、灵与肉的冲突、生与死的叩问、理性和感性的纠缠、善与恶的交锋、对人类终极追求的自觉意识……经典作品的超越时代,历久弥新,总能让读者从中找到共鸣,许多读者不就是在阅读经典中,从中世纪的流浪儿,19世纪的俄国贵族青年,或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布拉格的小职员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这就是经典作品持久的价值。这就是经典对现代人精神和灵魂的深远的影响。

记得一位西方文化批评家谈到他对待经典的文化态度时说,“没有人比我更尊重经典的作品,我欣赏其中的精神的崇高以及知识的渊博”,“但是宗教,政治机构,以及人情风俗的差别都已经在这个世界里造成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我们应该把脚移到一个新的制度上,才能适应现时代的趋向和精神……假如荷马活在现代,他也会写出一些好诗,能适应他所属的世纪”。这告诉我们,真正的经典作品,要成为“养育所有生命因而也养育现代人的生命的源泉”,不能仅仅是过去历史的,是一种文化记忆,也不能总是处于退守状态,“这种精神财富必须不仅仅是一种有关过去的知识,它还必须采取当代富有生命力的形式”,这样,或许,经典才能永恒和不朽,并使我们对经典充满信心。这就需要大众化的阅读,需要大众化、通俗化的解读方式的存在,就需要按照时代的已经变化了的精神、心理、人情风俗来理解经典、认识经典,需要对经典进行继承和创新……

当我前些日子看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听青年和他的同学高声朗读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时,觉得特别提气。这是天下最好的文章之一: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于丹说,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坐标,她本人的“心得”只是提供一种阅读方式,希望千心万心皆有自己的所得。易中天说,为什么要读经典?就是因为能从经典中,读人,读人生,读智慧,读社会。出版这套《经典通读》系列丛书的初衷,也是通过对西方经典进行大众化的“于丹式”解读,在普通大众中传播科学理性的思想。

据说,在西方一些国家的旅馆房间的床头,常摆放着一部《圣经》。美国历史学家余英时曾经就此提出过一个很实际的建议:中国旅馆的每个房间都应该放一部“四书”,就像日本人放佛经,西方人放圣经一样,“摆一本四书总有人会翻两句,得一句有一句的好处”。谁不希望人类文化的经典,是如此深入和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普通、平凡、寻常的细节之中呢?

传统文化心得体会范文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离不开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在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今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我认为,这种意义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先进文化是生命力,是一个民族存在发展的血脉和灵魂。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之所系、血脉之所依,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内在根基。一个民族的兴盛,往往是从文化的繁荣开始的;而一个民族的衰败,也一定伴随着文化的衰落。为什么中华民族虽屡经磨难却一直发展至今?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有着五千年的深厚文化底蕴。

二是先进文化是凝聚力,是鼓舞激励人民群众团结奋进的进军号角。想当年,一首《义勇军进行曲》,曾激励了一批又一批中华儿女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革命道路;一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引导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树立起正确的人生理想。可见,优秀的文艺作品就像一支支熊熊燃烧的火炬,照耀和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征途上永远奋发向前。

三是先进文化是推动力,是一个国家兴盛发达的思想先导。回顾世界近代史,我们可以发现,如果没有17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如果没有18世纪的启蒙运动,就不可能有西方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就不可能有当年西方的工业革命,也就不可能有今天西方发达国家的强势地位。在古代中国,汉唐之所以成为盛世,其原因也是因为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所以,一个国家的发展、振兴和强盛,离不开强大的文化的支撑。只有不断高扬自己的文化旗帜,不断增强自己的文化实力,才能使自己的国家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四是先进文化是影响力,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和外在展示。人类社会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人类文化的历史。文化不仅是人类进步和社会文明的显著标志,而且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形象的最好体现和展示。人们评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进步与否,往往首先是从它们的文化来感知和评判的。这些年,我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国际形象大大提升,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魅力在世界上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认同。所以,优秀文化就是一个国家的形象,就是一个民族的印记。

传统文化心得体会范文5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7-0183-02

十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当代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不仅直接影响了自己的人生方向,而且会影响到国家的未来和命运。正所谓“赢得青年,赢得未来。”高校承载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为此,高校应当充分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赋予其体现时代精神的新内容,作为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源泉和实践基础。

一、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初次提出、深入阐释到全面部署,是我们党立足社会建设实践做出的重大理论创新,为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有利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当前,我国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化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本土与国外的撞击,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在下降,缺乏文化自信。此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1]。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正处于形成、发展和定格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科学价值观的引导。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主流是正确的,大学生的价值观总体上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但同时也存在信仰危机、价值迷失、心态失衡、道德滑坡等价值观偏离的现象[2]。与此同时,互联网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影响也不可小觑,它日益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渠道。由于网络文化的杂乱性、隐匿性、盲目性、非控制性特征,使得不同性质、不同取向的价值观念与社会思潮极力利用网络传播途径和网络文化形态扩大自身的影响力[3]。大学生对于网上信息不加以批判性地接受,是导致价值观出现偏颇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高校在互联网时代的无所作为,必将会失去虚拟世界制高点。因此,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是高校培养和践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措施。

(二)有利于在各种意识形态的交锋中赢得主动

当前,国际形势纷繁复杂,西方国家一直没有停止过以不同形式、不同渠道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不断涌现,上演着一场争夺青年的没有硝烟的战争。错误的、消极的、颓废的思想意识在一定的范围还有市场,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淡薄,对于西方文化的崇尚,都影响着他们正确价值观的建立。因此,作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主战场,高校应该坚决巩固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能在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处于主动、积极的位置,掌握抵制敌对势力的有力武器,赢得意识形态斗争的最终胜利。

(三)有利于发挥高校传承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的职能

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将“文化传承创新”作为高等教育的第四大职能。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践行需要有知识、有觉悟的人去传承,“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大学生理应担此重任。中国传统文化中确立和倡导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义重于利的价值观以及传统文化中人道主义和民本主义传统都是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例如,将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观念发展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当代爱国主义精神,以此来教育学生,提升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提升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性认识,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自觉的贯彻行为。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致性

据《辞海》解释,“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对于一个人的“三观”而言,价值观是最重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都要通过价值观最终体现出来,而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该社会所特有的文化、文明的精神实质和显著标志,是其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的总和。钱穆先生曾说过:“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观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4]北京大学哲学系楼宇烈教授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核心的精神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注重人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强调天人合一,以史为鉴,以天为则。”中华民族历经磨难,百折不挠,皆因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没有断裂,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纽带,是中华民族共同价值观的载体,是当今中国国家软实力的象征。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了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抽象的表述,当以具体的形式体现出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论价值,赋予其体现时代精神的新内容,便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一致性

1.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必然要实现中国化,才能具有活力和生命力,因此它就要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了文化基础和思想传统。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吸收了其精髓,才得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纳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一些要素,是对中国优秀价值理念的概括和提升,本身就具备了中国文化特色。

2.中国传统文化规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

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华民族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也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内化为中国人民的内在信念,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含义与民族精神具有统一性。

3.中国传统文化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许多的相通之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展的进步精神。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一些思想如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和而不同、和为贵、与时俱进、经世致用、重德重教、执政为民、道德修养以及义利观、荣辱观、礼义廉耻观、修身养性、慎独等思想,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历史资源和思想资源[5]。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四、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视角,培养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路径

高校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牢牢树立立德树人的宗旨,转变以往“重专业、轻德育;重能力、轻素质”的观念,充分发挥文化传承的职能,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引领,立足实际,构建基本价值的各种制度与体制、政策与措施,形成以文化人、教书育人、实践育人和环境育人多维度、立体式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路径。

(一)以通识教育为平台,构建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课程框架体系,逐步形成覆盖宽广、内涵丰富、相互补充、层级递进的课程群,实现以文化人

以社会科学为主,自然科学为补充的具有层次性的课程体系,构建包括政治、经济、哲学、历史等多门类通识教育课程框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引领,突出其在通识教育课程中的地位和用,工科院校学生要求必选;此外,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提升教师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自觉。

(二)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阵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与结合,实现教书育人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要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现象,运用丰富的理论源泉,充实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此外,尝试将课堂教学延伸到网络空间,加强网络课程建设,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通过多种网络交流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党情、国情、社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实现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变。

(三)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在“大实践观”的引领下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实践育人

可以结合学生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三下乡”、大学生科技创新等形式,积极引导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增加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积极、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以校园环境为阵地,在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中实现环境育人

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风貌、价值传统、人文环境与育人功效的集中体现,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载体。高校积极普及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大力开展读书活动,定期举办关于高层次的学术报告,倡导学生自主建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社团,组织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宣传展览等,营造与创建和谐的文化氛围。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实现以优秀文化和精神财富鼓舞学生,以典型事迹和英模人物激励学生,以高雅的人文氛围塑造学生,从而不断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践行,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配合,需要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因此,各高校都要不断探索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真正将核心价值观转变成他们的内心追求。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1-26.

[2]孙涵.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研究[J].理论观察,2013(10).

[3]杨立英.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3).

传统文化心得体会范文6

[关键词]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不得不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历久弥新的优秀传统文化,拥有强大的文化创造力,对于现代文明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把握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深沉的文化基因,有助于提高文化软实力,铸造坚强有力的中国精神。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注重以优秀传统文化助力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养成,对于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心化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加强文化自觉自信

当代大学生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增强认同感,树立高度的责任意识。

在十八届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传承已久,经历过三次民族大融合之后,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进行创新,最后使中国形成了具有多元民族特色的礼仪之邦。

源远流长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几千年的智慧,至今仍熠熠生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激励着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与发展奉献终生;“D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鼓舞着一代代人在危亡之际奋勇前行。当今社会,“西化”思想的渗透、腐朽落后文化的侵蚀等等思潮波动触及着社会价值和道德内涵的底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根基,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时代的要求和需要,更能在生活学习中给予大学生指引与支持。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因此大学生必须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学习,增强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才能永立世界民族之林。

二、丰富文化弘扬形式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与时俱进,结合新的时代要求,探索符合新时期青年需要的新方法、新思路,充分调动青年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时代变迁中持续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发展。

(一)烘托一种环境

文化对人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校园是青年学子成长和汲取养分的殿堂。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生活,传道授业是最好的学习方式,更能为青年大学生创造一种充满正能量的氛围。政治理论德育课堂即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哲学等思想政治类课程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意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能一味的向学生枯燥的讲授课本上固有的精辟深奥的哲学道德思想,不能一味的偏向纵深发展,而要拓宽讲课思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融入其中,且可以辅助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课程,例如儒学思想、优秀传统文化解读等,让学生们在温厚的文化底蕴中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独特魅力,推动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接受,树立正确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念,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除此之外,丰富的校园文化和校园活动也是良好的助推器。在校园中张贴富有文化底蕴的海报、标语,开设与之相关的演讲、知识竞赛,建设特色文化长廊等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沐浴其中,自觉接受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教育。

(二)利用一个组织

要重视发挥大学生校园中各种学生组织的作用。

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愿组织和参与的群体,具有团体内部趋同性和兴趣的一致性。相对于其他组织来说,大学生社团因其组建者的特殊性,其所使用的手段更具有灵活性、多变性,所关注的内容更加丰富饱满迎合时代,更贴合大学生的口味和习惯,因而更具有亲和力和渗透性。应有意识有计划的引导成立一些红色理论性社团,传递青春正能量,弘扬社会新风尚,将其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通过社团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影响具体的学生个体,把握趋同兴奋点,着力弘扬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实践有切合点的优秀传统文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性。

(三)树立一个典型

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往往能够通过一个人的内在美好品质表现出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倡的公民精神往往能在品质的外化中得到彰显。因此要积极发挥榜样示范的重要作用,树立一个典型,号召青年学生对比学习,借鉴学习,发挥榜样的人格魅力,从榜样身上汲取力量,自觉向其靠拢,形成连锁示范效应,从而推动核心价值观的实地践行和推广。

三、创新扩展载体形式

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载体的创新,要深挖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不断推陈出新,用生动的事例来鼓励创新性思维,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时不在、无时不有,成为人们主动、自觉的价值选择。

(一)利用网络信息平台

在信息化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交流、娱乐的重要平台,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鉴于此,网络平台就成为在大学生群体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既可以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网上课程的学习,同时又可以动员大学生参加以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慕课”活动,使大学生真正成为传播的主体,主动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和传播文化。可以利用网络的实时性和交互性,开展班级微博等网上在线活动,针对社会热点话题,组织有关核心价值观的讨论,号召广大学生参与其中,在网络上进行互动交流,传递青春正能量。

(二)挖掘传统节日内涵

传统节日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大学生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端口,富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利用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通过组织团日活动、文化展演、主题班会等形式,学习其历史渊源、民族特色,并积极赋予它时代意义,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自信,为大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知识提供机会,引导他们将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灌输到自己的价值体系中。

(三)继承发扬传统艺术

我国传统艺术的遗产极其丰富并且辉煌,传统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曲、园林、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传统美食等等,都有几千年的积累,都有伟大的创造,都蕴含着五千年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以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传统艺术中汲取力量、获得支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创作大赛,以书法、绘画、剪纸等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演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快板、坝坝舞、话剧舞台剧等艺术表现方式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接地气儿”和生活化,既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和推广,又有利于树立文化自觉和自信。

四、创新体制机制建设

如何在高校中以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大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主要投入在学习上,加强高校内对大学生的教育是十分有效与直接的方式。

(一)加强学习机制建设

教学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在高校中要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关注和把握,加强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建设对大学生的引导作用。不仅是以辅助和提点的方式出现,更要形成一种常规化和系列性的学习机制。《文化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化讲义》等学科都是针对传统文化的教育而开设的课程。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讲解,让大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传统文化独特的智慧与哲理。同时推荐传统文化书单给大学生,引导他们更深层次的去探究寻源。《中国自然科学史》、《中国书法简史》等种种经典只有沉浸其中才能更好的明白民族的灵与魂根植何处,才能感悟到中华文化的精髓。

只有通过更加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积淀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才能让大学生自觉的去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更深刻的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

(二)加强学院机制建设

学院中,每学期定期开展关于传统文化的讲课比赛、一书一会等互动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交流沟通的平台,教授开展的各种讲座既让学生们受益匪浅,更营造了浓郁的学术氛围。这种良好的文化互动让大学生能够主动的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会自觉的去接受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大学生自觉地践行社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加强班团活动建设

在大学生活中,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活动建设,班会及团日活动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建设规律有效的班团机制,每月一次班会、团会收集时事热点话题,进行探讨与发言,弘扬“真、善、美”的社会公共道德,以一种简单效率的方式获得青年大学生认同,行之有效的加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当今社会已经取得了极大的进展,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但大面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依旧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还需要持之以恒,使之更加深入人心。

不论在何时,都应当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报以极高的文化自信,加强责任意识,提高文化素养,加强文化自觉,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参考文献]

[1].《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

[2]葛兆光.中国古代文化讲义[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3]宋乃庆,贾瑜,廖晓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