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工作思路范例6篇

小学德育工作思路

小学德育工作思路范文1

本学期,我校德育工作将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大力推进生活德育研究,把立德树人作为德育工作的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内容,狠抓学生行为习惯教育,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不断提高我校德育工作的实效。

二、工作目标:

1、总体目标:通过一学期的努力,实现管理规范,制度健全,队伍精湛,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格局;营造关系融洽,勇于创新,全员育德的氛围;打造“生活德育”品牌;塑造出学风端正、班风正派、校风优良的校园整体形象。

2、年级分层目标:一年级:友爱伙伴,自理自律,自护自强,做个好苗苗;二年级:孝敬父母,勤俭节约,诚实守信,做个好队员;三年级:礼貌待人,关心集体,服务班级,做个小主人。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突出“五主”工作重点,把握好工作重心。

1、扎实开好《品德与生活》课,充分挖掘其它学科教学的育人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育人功效,努力建设好我校德育的主战场。

2、以学生学习、生活、行为三大习惯培养为重点,抓实“生活德育”和“养成教育”两大主课题。按照《学生一日常规》之要求,积极探索学生“生活德育”课题,关注学生学习、生活与行为细节。高度重视、常抓不懈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强化行为的内化。深入开展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根据《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各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以“主题教育月”、“主题教育周”内容,着重对学生进行基础文明养成教育。在教育和训练的过程中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多层次、严要求、重训练的原则。通过严格的训练,努力使学生的行为规范外化为行为,内化为素质,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礼貌习惯。

3、以橱窗、板报、室内园地、校园广播为阵地,以活动为载体,以行为实践为契机,建设好橱窗、板报、室内园地、校园广播等德育阵地,不断更新,充分发挥育人功效。学校橱窗、班级板报各更换两次,力求主题鲜明,内容充实,版面活泼、新颖,有吸引力,有观赏性和教育性。

4、抓实学校德育和班级德育两大系列的德育主题活动,建设好周五班队活动课、全校集会、每周升旗仪式三大主阵地。

坚持国旗升降制度。每周一和重大节日组织升国旗,抓好国旗班子建设,力求每次升旗准备充分,规范到位,学生受教育。国旗下讲话力求做到有时效、高水准、成系列。

5、切实加强由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保育教师构成的德育专班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德育主力军。

(二)、开好“三个会”,抓好德育队伍建设。

1、“三个会”即:期初的班主任计划会;期中的班主任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期末班主任工作总结会,切实转变育人理念。

2、以提高班主任业务素质为突破口,适时组织全体或部分班主任外出参加培训和考察学习,以开拓班主任视野,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

3、建立班主任手册,加强学校班主任常规工作的管理;以核发教师绩效工资为杠杆,适应教师绩效工作制新形势,完善班主任工作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真正实行班主任工作绩效与待遇挂钩制度。用好、用足、用活相关政策,努力提高班主任待遇;

一句话,就是要努力增强德育班子的工作信心与责任感,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精干实效的德育工作者队伍。

(三)、用好“四个月”,扎实开展“主题教育月”系列德育活动。

本学期,结合我校实际,确定每个月的主题,形成“月月有主题、周周有重点、天天有内容”的德育新局面。开展过程政教处要进行跟踪督查并进行评比、记录,结果列入班主任学期考核。各月德育主题是:

三月——文明礼貌月:主题——雷锋在我心中

四月——革命传统教育月:主题——先烈活在我心中

五月——励志乐学月;主题——他人在我心中

六月——健康成长月;主题——祖国在我心中

七月——评比表彰月。

(四)、抓实“三创”争先活动,促进“三风”优化。

1、继续开展好创“五星级文明班”、“五星级文明学生”和“优秀班主任”活动,重点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内化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2、以开展创“五星级文明班”和“五星级文明学生”活动为载体,积极构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激励”的“三自”机制,并形成以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相结合的“星级文明学生”评价制度。

3、以创“优秀班主任”为载体,提高班主任工作的育人意识、能力和主动性。

4、加强班级卫生管理,经常性地进行班容班貌检查,将小学生日常规范教育抓细、抓严、抓实,努力达到日常行为规范的“五无五有”要求,(即地上无痰迹纸屑、墙上无污痕、桌面无杂物、门窗无破损、卫生无死角;课堂有纪律、课间有秩序、言行有礼貌、心中有他人、后进生有进步)。

5、利用学生晨会、集会、班队会活动课等时间加强对全校师生的纪律、安全、卫生教育,进一步强化师生安全意识,规范学生行为。

6、设置纪律、卫生、安全检举箱,开辟学生行为“红花榜”、“曝光台”,以达到及时弘扬正气,贬斥邪气的目的。

7、少先大队要加大“安全监督岗”“纪律监督岗”“卫生监督岗”的监管力度,办好“思想教育班”,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的管理,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文明风尚。要充分调动少先队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让更多的队员参与到管理当中,引导队员在工作中相互学习、相互配合、相互监督。

8、把安全教育作为德育工作长期坚持的重点。把安全教育贯穿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和所有活动中,做到常抓不懈。要充分利用集会、晨会课、班队活动课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规范学生的课间活动,要求学生在校园内不玩危险性的游戏,以杜绝不安全隐患。加强学生自治,发挥少先队监督岗的作用,让学生在校园内进行安全活动。

(五)、举办五大赛事,寓德育于竞赛活动中。

1、举办第三届“雏鹰杯”学生书法和美术作品竞赛;

2、举办“祖国在我心中”朗诵竞赛;

3、举办“我在书香中成长”读书和故事比赛;

4、举办“阳光体育”春季达标运动会。

5、组织庆六一文艺汇演。

(六)、抓好“三结合”教育,促进学生发展。

1、不断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积极拓宽德育的主渠道。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网络。要让学生自觉远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增强道德自律和对不良诱惑的免疫力。

2、重视家庭、社会与学校教育的配合。定期召开全校家长会,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校外德育教育基地活动,进一步形成德育教育的合力。

3、班主任要定期做好学生的家访工作,和家长一道做好学生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要充分发挥“家校联系”的作用,让家长及时了解到孩子的学习动态。班主任要特别重视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以及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子女等特殊家庭家教工作的指导和该类家庭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让这些孩子也能享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也能象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4、抓好寄宿生的保育服务,继续开办亲情热线电话,增强保育服务意识,提高保育服务水平和质量。

四、月工作安排:

三月份:

1、班主任工作计划会;

2、举行“文明礼貌月,雷锋精神伴我行”学习、实践系列活动。(动员会、扫墓、慰问)

3、全国安全教育周开展“安全伴我行”、“创建平安校园”等活动。

4、开展“植绿、护绿”环保教育活动。

5、举办第三届“雏鹰杯”学生书法和美术作品竞赛。

6、以养成教育为重点,狠抓常规教育。

四月份:

1、“革命传统教育月”活动,清明节组织师生扫墓。

2、开展“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环境保护教育活动。

3、分班召开学生家长会。

4、举办“我在书香中成长”朗诵竞赛;

5、期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交流会。

五月份:

1、举办“励志乐学,他人在我心中”主题活动。

2、举办“阳光体育”春季达标运动会。。

3、“六一”庆祝活动筹备。

六月份:

1、举行“金色童年-点燃希望”“六一”庆祝活动。

2、举行“健康成长,祖国在我心中”系列活动。

3、“星级学生”“优秀队员”“优秀队干”评比活动。。

4、发展新队员。

七月份:

1、德育工作总结。

2、“星级班级”、班主任工作考核。

3、召开散学典礼,安排师生暑假生活。

小学德育工作思路范文2

小学德育工作计划—2004-2005学年度小教科德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三个面向”,坚持以人为本,以创新的思路和扎实的工作,深化德育工作改革,努力提高我区德育工作的整体质量。

二、工作思路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贯彻<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结合小学德育工作特点,以弘扬民族精神为突破口,加强养成教育。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抓准实质问题,实实在在工作,讲究实际效果。积极探索小学德育工作的新方法,全面推进学校基础道德建设。四、一般工作一加强基础建设:1.继续搜集整理《小学德育主任工作手册》相关资料。2.着手制定《门头沟区小学德育工作示范校标准》及相关申报制度。二搭建展示平台:1.搞好全区小学班队会展示交流活动。2.搞好德育工作交流活动。3.征集小学“基础道德细节教育好习惯系列活动之一—入学好习惯”学校活动好方案。4.“六一”节文艺演出。三完成市区教委布置工作:1.完成对全区小学校德育工作的阶段总结。2.完成六年级三好学生评选与典型宣传工作。3.完成各类示范校评选工作。4.与相关科室协调做好安全法制教育工作。

五、时间安排2004年:九月:小学德育工作计划交流。十月:学校德育工作考核。十一月:对学校德育工作考核做出分析并写出指导性回复意见。十二月:新学期德育工作开展情况汇报交流。2009年:一月:启动寒假读书计划。二月:制定补充要点。三月:德育工作例会。四月:对学校德育工作视导。五月:小学班队会展示交流。六月:六一节庆祝会。

七、总结半年工作,组织交流。小学德育工作计划—2004-2005学年度小教科德育工作计划

小学德育工作思路范文3

【关键词】立德树人;职业教育;德育队伍;德育环境;德育工作新思路;德育评估体系

2012年11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共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回顾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奋斗历程及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报告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党和国家事业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其中,在教育方面,党的十八大强调: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特别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也就是要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充分体现了党和人民对教育的殷切期望。简单的几个字:立德树人,却深刻揭示了我国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描绘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框架,并引领了教育工作的全局。

多年来,我校德育工作一直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学校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却收效甚微,老师喊得声嘶力竭,学生却思想消极,不求上进;缺乏拼搏精神和进取意识;缺乏青少年应有的蓬勃朝气,最后落得学生能力羼弱、思想贫瘠、人格幼稚等。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几方面:首先是德育工作框架混乱不清,或虽有架子,无法在实践中产生实际效果。其次是德育工作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或有些领导和老师只停留在嘴上,没有真正下功夫。再者.全员德育成为一纸空文。开展德育活动,忙前忙后的是德育老师和班主任;组织德育活动忙前忙后的处室管理人员。很少有主动关心德育活动的其他教师。最后,德育工作方法陈旧,没有与时俱进,缺乏时代感,拉远了德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所谓立德,乃树立德业的意思,为大上,最好、最优秀的意思。树人是培养人才的意思。《管子·权修》中有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立德树人”,是指树立德业,给后代做榜样,培养人才的意思。党的十八大这个纲领性文件高屋建瓴地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有效途径,党的十八大对于教育发展的论述,让我觉得,学校德育工作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和任务,有了一个努力的方向,从此,学校的德育工作这个“老大难”问题好像很清晰地摆在我们的眼前,德育工作的思路也豁然开朗了,因为,党的十八大把我们一直困惑的学校德育工作的框架勾勒出来了。好好地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立德树人,构建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框架:

一、立德树人,完善学校德育工作的队伍。

职业学校传统的德育工作机构,无非是学校领导——学生科(校团委)——班主任一条线的管理,直接而单纯,虽说分工清楚,但其工作效果却不敢恭维,因为这种管理体系严重挫伤了其他老师、特别是上德育课的老师的积极性,排斥了他们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参与和管理,也包括其他教育部门,也好像是跟学生的德育严重分离,教学是教学,德育是德育。学生管理变成完全是学生科、校团委、班主任的工作,其他部门事不关已,高高挂起,老师上班见人,下班溜走。德育工作被偏移成行为管理工作,有关部门心力交瘁,捉襟见肘。

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此引领教育工作大局,对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中等

业学校德育大纲中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是:使学生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信念,具有为人民服务、奉献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科学的思想方法;自觉地遵纪守法,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热爱专业,勤奋学习,勇于创造,大胆实践,具有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传统的德育工作体系怎么能达到这个大纲的要求呢?2011年6月20日广东省教育厅、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团省委、省妇联联合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施意见,意见强调,职业学校德育应大力加强中职学生、技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加强职业学校班主任队伍建设。职业学校要把班主任工作纳入学校重要工作议事日程,选聘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身心健康的教师担任班主任,每个班级必须至少配备一名班主任。加强班主任专业能力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启动名班主任、骨干班主任培养工程,培养一批素质优良的名班主任。重视中职班主任工作的研究,推动班主任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尊重班主任的劳动,班主任工作要计入教师基本工作量,学校绩效工资分配要适当向班主任倾斜,使他们有时间、有精力、有热情做好班主任工作。要将班主任工作成绩作为教师聘任、职务晋升、评优评先的必要条件,教师高级岗位聘用应向优秀班主任倾斜。职业学校工作表现突出的班主任可推荐为南粤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表彰对象。

本人认为,职业学校德育现状首要任务,是理顺德育工作机构,特别是德育课老师在学校和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中地位,让德育课老师参与班主任、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德育工作更科学化,更专业化。从专业角度上来说,德育课老师最适合从事学校的学生德育工作,因为他们才有足够完整、系统的专业理论和知识,去从事学生的德育工作,他们才懂得从道德、品德、政治、历史、文化、心理等角度去教育学生。但是,往往大部分职业学校都把德育老师冷藏起来了,或者边缘化,他们只是负责上德育课,而所谓的相关部门负责德育管理,这就是最大的浪费,很不合理的管理体制。

二、立德树人,建设学校德育工作的良好环境。

现在在各学校的校园里,并不是已经有很多的德育工作环境,而是极其缺乏,甚至很多学校根本就没有。所以,学生老觉得一进校园,跟进去一个普通单位一样,没有什么感觉,没有多少的校园气氛。

解读十八大精神,我建议学校在最显眼的地方,竖起一个巨大的“德”字,并且把它当成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据点,营造浓郁的品德教育的气氛,建设学校德育工作的良好环境。《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历来中国都很重视“德”,把立德当成是“大上”之举,当成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立德,完全可以形神兼备,靠形来营造充满正能量的环境,渲染良好的氛围,让学生一进校园,一看到巨型的、凸显的、醒目的“德”字,立刻就像有个无形的标准在约束自己,告诉自己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立德,就是树立起巨大的“德”字,来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我相信,这个巨大的“德”字,很多就会成为学生的精神支柱,成为校园的一大景点。

印象中看过一间大学的图片,一进校园后要经过三重门:第一重是求知之门,第二重是拼搏之门,第三重是成功之门。经过这三重门,让人感觉到,飘浮的心、躁动的心、厌学的心立刻被挡之门外,学生的心瞬间静下来,摆脱世间的尘嚣,丢掉不安分的想法,心静如水,回到学校认真读书。一个小小的三重门,胜似老师天天声嘶力竭的说教,好过图书馆满馆的图书,美过满园的花草。关键是她对学生的影响是发自内心的真实的表达,是对学生春风化雨般的感化,特别是细节的教育,让学生自己去学会约束自己,学会自己去理解读书的重要性。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是由这些不起眼的、又能沁人心脾的文化小站所构成。

解读十八大精神,其次我建议学校认真建设德育阵地,把德育阵地当成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学校的德育阵地包括:宣传栏、墙报、黑板报、标语等等。学校德育阵地,有越来越丰富的内涵,只要你用心,出除了传

统的宣传栏、墙报、黑板报、标语之外,还有很多有待我们德育工作者去开发和努力的地方。偌大一个校园,可以说到处都是德育基地。以前我们校园没有读报栏,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觉得学校好像缺少什么,好像没有多少文化的氛围,校园只是三点一线,学生不好管,跟学校关系对立,思想散漫。后来学校在校园显眼的地方开辟了一个读报栏,校园里的校风、教风、学风都好像有了好转和提高。

我们学校最近建立了一个“心理健康园地”,被学生称为校园的“心灵鸡汤”。主要强化“自觉重行规,努力促学习”的意识,着力健全学生的健康心理,并加强珍爱生命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成为学生可信任的基地,并针对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进行心灵抚摸,学生亲切地称这管的熊老师为:熊姐姐。

华南师范大学校园里有一个二十年前留下来的宣传园地:校园动态,她伫立在校园最中心的地方,只是一个小小的宣传版报,是由学校记者站的记者每天采访到的新闻提供稿件的,揭起“揭丑赞美,抑恶扬善”之旗,专门报道校园里的各种事情,评论校园的各种现象,成为学校的一个重要的宣传堡垒,受到师生的欢迎。不可否认,她的出现,对校园的德育工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也专门派了一个党委宣传部的老师,专职对“校园动态”进行管理。二十年过去了,“校园动态”越搞越出色,发挥了重要的德育功能。

校园环境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很重要的示范、熏陶、感染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强调,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这是一个比喻,实质上是要求学校注重建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一方面,栽种花草苗木,设置人文景点等,绿化、美化、净化校园,让学生在优美洁净的环境中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当前我校的花草树木的保护工作、植花。

三、立德树人,拓展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

十八大十分重视学校的德育工作建设,并对其中的重要环节作了重要指示,明确提到学校德育工作的出路,在于拓展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打破德育教育工作的僵局。

拓展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首先要做到:新时期的德育,应该把:“让学生全面成长”做为出发点。教育要培养全面的人,是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作为接班人,讲究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作为建设者,讲究建设祖国本领的获取。因此,让学生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而学习,这样的学习具有全面性和深刻性;而学校提供全面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有前瞻性和启迪性。

学生成长要讲究“品质”,既是教育的理想所系,也是教育的追求所需。只有当学生的成长有“品质”的内涵,有“品格”的深度,有“品位”的高尚,学校的存在意义,就会不仅显示“物化”的先进,而且有“优化”的神韵。

拓展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其次要做到:德育工作不再虚化。提及学校德育工作,在教育界流传着一句话,“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是必须真正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拓展学校德育工作新思路。

新思路要求校长亲力亲为抓德育,校长是德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更重要的是,要以校长的管理思想、管理作风、人格魅力形成学校德育工作的精神统领。同时,学校遵循不同特点的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道德形成的规律,积极支持和鼓励学校各层面,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形成全员德育的新格局,并加强和提高德育老师的地位,激发德育老师的的工作激情,形成以德育工作小组为载体,以一线班主任为主力,以德育老师为专业指导的格局。重视学生的德育表现,把学生道德行为纳入学期学生全面素质考核中。

教育就是通过课程把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这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没有必要把教育解读得那么高深,教育原本就不复杂。长期以来,我们奉行的是知识本位的教育,实施的是对学生的严管控制,依据的是标准答案,奉行的是灌输和强化训练,追求的是分数至上,培养的是听话的孩子,这往往剥夺了学生体验,探究的权利。

拓展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再者要做到注重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德育工作主要途径之一。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在课程中渗透德育,并在每一门学科的课程标准中都有关于“情感态度”的目标,强调要把德育过程和智育过程有机结合起来,使教书和育人融为一体。这是因为学校中德育活动最有效的载体就是课堂教学。

我们

常说:教育的问题不仅仅是课堂的问题,这是肯定的,但是教育的问题必须回到课堂上才能解决。课堂是教育的基本形式,要回到尊重学生的天性和权益上,回到从学情出发的认知规律上,回到兴趣和需要上,回到体验和动手上,回到生活和情感上。虽然,学校和教师在主观上一直强调“教书育人”,但由于在管理上缺乏两者沟通的有效机制,学科教师难以在指导学生进行学科学习时顾及其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而班主任又往往力不从心,无法将德育真正贯彻到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与精神生活质量。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远离“忍受”,走出“接受”,走进“享受”。当一切教育内容与学生的生命和情感发生关联时,教育便立马活起来了,仿佛鱼游大海、鸟飞山林。当一切的课堂开始交还给学生时,教育便随机发生质变,也便能完成知识与情感、能力、智慧的对接。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在立足课堂的同时,要将课堂延伸到校外。要让我们的学生走进自然,走进农村,走进工厂……,要让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为提高道德教育水平的生长点,要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成为德育工作新的切入点,大有作为的阵地和创新发展的广阔空间。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立德树人,构建学校德育工作的新的评价体系

首先的,适应专业教学管理特点,纵向构建职责分明,运作高效的德育工作三级管理体系,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估体系。

职业学校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在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上普遍抛弃了普通学校横向管理的“年级组制”,转而实施以纵向管理为特点的“专业部制”,这就要求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体系必须是与之适应的“校级、专业部级、班级”三级德育工作体系。在三级德育工作体系中,理顺三者关系非常重要,只有做到职责分明,各司其职,方能高效运转。学校三级教育管理工作体系如下:

校级: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领导,德育工作小组主持日常工作,学生科、团委、学生会、保卫科、德育教研组等协助),负责全校的德育工作,注重工作的全局性、宏观性。着重在于对专业部德育工作的指导、督查、考评,主要抓好学校德育工作制度的建立,德育工作计划的制定,德育模式、德育目标的确定,重大德育活动的策划,专业部落实计划的督查,德育工作队伍的校本培训,德育工作手段和工作方法的示范和推广等八件大事。

专业部级:专业部德育工作小组(在专业部部长主持下,班主任、团总支、学生分会、德育课教师等协助),负责本专业部的德育工作,注重德育工作的专业针对性,在学校德育计划指导下制定符合专业部特点的实施方案,结合本专业部特点开展德育工作。

班级:教学班德育工作小组,(由班主任主持,科任教师参与,班委会、团支部、学习小组协助),负责本班的德育工作,组织本班德育活动的开展,从微观层面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其次,突出职教特色,结合德育工作的评估体系,充实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内容,促进学生职业素质提高。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和普通高中德育工作有重大区别,能否抓住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特点,是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有无特色,有无绩效的主要原因。职业学校德育工作重要特点之一是应把专业意识,专业兴趣,职业道德的培养作为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切入点。在职校生“学业、爱业、就业、择业、创业、乐业”上进行引导,让学生看到希望,看到前途,做到生活有榜样,奋斗有目标,学习有动力。把对专业的认识,专业前途展望,专业兴趣的培养纳入德育工作计划中,抓住学校德育工作和专业的结合点,让学生了解专业的前途,了解其市场需求,工资待遇,了解应掌握的基本技能和素质要求,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让学生自己剖析自己,主动地进行自我设计。把德育工作和专业意识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美好的未来展现在职校生前。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多职业学校老师却丢掉了职业学校的学生的特点,像教育小学生一样,用中小学的评估体系来代替职业学校的评估体系。有一间职业学校,其德育工作的评估体系中有这么一段话:师生仪表、着装符合指标要求(着装符合身份特点,朴素大方,无化妆,戴手饰,染指甲现象和怪异打扮)。不少学校要求学生,不能化妆,不能空高跟鞋,头发男生不能过

耳,女生头发不能过肩,不少职业学校,连毕业班的同学都要求每天都要空校服。结果,不少职业学校的学生,能在学校顺利毕业,却不能在社会学校毕业,一出去社会就水土不服,觉得不会说话,不会做事,不懂得跟人交往,生活上一塌糊涂,甚至有些同学,出去工作后几年都还不能适应下来。试问:已经工作的成年人,只会穿校服,牛仔裤,不会穿职业装、正装;只会留短发,不会梳披肩发,不会化妆,不会打扮,不会戴饰品----这能算得上是职业人吗?简直是没出过家门的孩子,没有断奶的婴儿,没有审美观的庸人,学校变成了是个走不出去的象牙塔。职业学校跟普通学校有一个最明显的不同:一脚在学校,还有另外一只脚已经踏进了社会,不要把社会这一大块忽略了!应该在德育评估体系上与社会接轨,而不是远离社会,脱离现实。特别是毕业班,学校应该在德育评估体系中加重职业素质的内涵,让学生的校园里就能学到职业的道德和规范,知道社会人的评估内容,已便尽快融入社会,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人。

小学德育工作思路范文4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9―0023―01

当前,农村小学德育工作者普遍缺乏心理学知识,不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性特点,更不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工作的促进作用,德育手段简单、粗暴,导致德育失效。德育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素质教育所倡导的主要方向,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对个人一生性格和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结合笔者从事德育教学工作的实践,从农村孩子所处的环境特点与当前农村小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的不良表现,谈谈如何做好农村学校德育工作。

一、细规化,明责任,启动德育工作

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德育工作不能空洞无物,要于细微之处见精神。因此,我们必须统筹规划,有明确的工作思路,使德育工作有的放矢。我们的整体工作思路是:牢牢把握时代脉搏,领导教师齐抓共管。具体操作规程中遵循牢牢把握创新一条主线,教育教学兼顾二者统一,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体验、感悟培养四有新人,创新开拓实施五育并举。只有明确细致的工作规划,各部门才能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形成一个有效的德育网络,实实在在地开展德育工作。

每学期初,我们都认真学习德育工作要点,明确新学期德育工作的目标,同时,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出本校切实可行的德育工作计划。班主任按照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要求,根据本班学生的思想实际,制定出本班的德育计划,科任教师根据自己所任学科,联系实际制定出教育教学中的育人计划。只有目标明确了,德育工作才能实实在在地开展起来。

二、重管理,求实效,落实德育工作

1. 真抓实干,求本溯源,融“六个一”于常规工作中。高境界的教育应该是无痕的,是渗透的,是润物细无声的,能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得到熏陶,有所感悟,产生心灵的震动,从而由内及外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得到升华。这是德育工作的“本”和“源”。我们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方面,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具体划分为一、二年为低年龄段,三、四年为中年龄段,五、六年为高年龄段。按照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认知规律分层次培养。我们的原则是:目标分解,周周达标,体验成功,习惯养成。具体做法是:不同年龄段按照本班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况确立本周的小目标。目标要具体明确,要让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标,从而体验成功的快乐。

2. 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抓好领导、教师“六个一”。新时期的德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挑战,因此,提高德育工作者的整体素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十分严峻的课题,首先,我们在提高德育领导的自身素质上下功夫,按照德育领导“六个一”工程的要求,认真组织学习有关德育工作理论,研究新时期德育工作的特点和方法,对村小辅导员和中心校全体教师进行每月一次的专题辅导,村小大队辅导员,再对本校教师做二级传导,使全体教师提高了对德育工作的认识,工作起来有了明确的方向。

3. 重视环境育人,于熏陶中入情。校园文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复合体,在校园中,它无所不在,无处不有,学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校园中度过的,校园文化直接影响他们的思维品质,行为价值,以及认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首先,我们根据我校的实际,制定出我校文化建设实施方案,然后各班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有目的、有意识地布置本班教室,为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室的布置,发挥环境的隐性教育作用,让学生在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中,受到感染与熏陶,从而自觉保护环境。同时,注重文化育人。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站作用,让学生积极投入到校园广播中,从栏目的设计到内容的选取,各班有自己的自由空间,但始终注意坚持它的新闻性、时效性、趣味性、知识性,真正达到弘扬正气的目的。

小学德育工作思路范文5

建国初期,百废俱兴,中小学德育工作也处在始建阶段。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中小学德育工作,仅从中学政治教师配备的条件上就可以看出。当时,教育部的文件中说:“政治课教师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宣传员、兴无灭资的战士,他们在学校中肩负着培养革命接班人,同资产阶级争夺青年一代的艰巨任务。因此,各地在配备政治课教师时,一定要按照中央的要求,严格注意政治质量,认真挑选,宁缺毋滥,决不要马虎从事。”这里提出“政治质量”是同一般教师的区别,而且用了“严格注意”的词句进行强调,可见其重视程度之高。

1952年教育部规定的中学德育目标是:发展学生效忠祖国、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养成其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物的国民公德和刚毅、勇敢、自觉遵守纪律的优良品质。到1958年,明确提出用工人阶级的阶级观点、群众观点和集体观点、劳动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学生。主要途径是依靠教师通过课内各科教学和课外各种活动进行,还有班主任工作。基本方法是说服教育。

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中学生守则》、《小学生守则》。当时,根据主席号召全国青年要做到“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要求,在学校开展了争做“三好学生”、评选“三好学生”的工作。当时北京市规定,身体好的标志是获得“劳卫制证章”,即,体育成绩达到“劳卫制”体育锻炼标准;学习好的标志是获得北京市统一制作颁发的“学习优良奖章”,即,主科成绩必须优等,副科成绩可以有两科是良,其余也必须是优等;工作好的标志实际是操行评定获得优等。因为主席当时提的“三好”是对全国青年提的,所以提“工作好”。学生正处在学习阶段,这个工作好在学校里就是品德好。1957年,主席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一文中提出了“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此后,学校的“三好”就是德、智、体这三好了。

关于这块工作的名称,当时既有德育的提法,也有政治思想教育的提法。

由此可见,中小学德育工作体系虽然还没有形成,但已有了一些基本的目标、内容、原则、要求、制度,而且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符合学生的实际。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需要指出的是,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以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逐渐成为全国各项工作的指导方针,加强阶级、阶级斗争教育,抓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阶级斗争,反修、防修教育,争夺接班人等问题提得越来越突出。

二、期间(1966—1976)

对我国社会是全面破坏,教育则首当其冲,中小学德育工作更是被严重扭曲。当时,虽然中央没有关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具体文件,但主席就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红卫兵给的信及寄给《论无产阶级革命造反精神万岁》、《再论无产阶级革命造反精神万岁》的大字报,回信给他们,热烈支持他们的革命行动,从此,就把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向了参加全部斗、批、改的政治运动。现在回顾起来,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情况是:

德育目标是:培养千百万坚强可靠的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其条件是(仅看第一条):“他们必须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而不是像赫鲁晓夫那样的修正主义者。”就这一条便可知,把革命领袖的条件当成中小学的德育目标,显然太高了,太脱离中小学实际了。

德育的途径是:在大风大浪中游泳,即,在阶级斗争的风浪中锻炼成长。

德育的方式是:运动式。

德育的方法是:学,活学活用,斗私批修,灵魂深处闹革命,狠斗“私”字“一闪念”,早请示,晚汇报,讲用会,路线分析会,等等。

德育的成果是: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活学活用著作的积极分子。

由于全国是在“左”的路线下开展政治运动,所以,不难看

出,德育的目标与要求“高”、“大”、“空”,德育方式方法“运动式”、“成人化”、“一刀切”、“大轰大嗡”,都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显然,正常的德育工作被扭曲了。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7—1993)

结束后,面对的破坏,学校教育同社会各行各业一样进行“拨乱反正”,经历了恢复整顿的过程。从德育工作的角度看,当时的教育部抓了重新制定颁发《中学生守则》、《小学生守则》的工作,使学校要求学生有依据,使学生有遵循。这在当时学校的恢复整顿中起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个阶段很快就过去了,以至对所造成的破坏,特别是“左”的影响来不及彻底清理。1978年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面对新的形势,新的要求,中小学德育工作怎么办,大家感到困惑。当时有一个说法是:“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明,蛮办法不行”。这可以说是当时状况的写照。这期间,教育部中学司召开了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研讨会进行探讨。到1987年基本形成了比较清晰的思路。于是,1988年召开了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确定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新格局。这个新格局表现在有了正确的指导思想,确定了正确的德育目标,规定了德育内容、途径、方法、领导管理体制、学生品德评定办法等。这些问题的具体内容都反映在教育部颁发的一系列文件中。这些文件是:《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学生品德评定的意见》等。这里值得提出的是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认真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遵循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际出发,从青少年儿童实际出发。这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他们的社会主义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这里,指出了培养好公民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目标、基本任务,也可以说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点”。同时,还指出了这不是最终的目标,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他们的社会主义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这是高层次的培养目标。这里讲的培养目标是分层次的。基本目标应该是首先努力达到的。高层次目标应该是不断争取的。与此相适应的是要求德育的方式方法应有一个大的转变。

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德育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确定“五爱”为基本内容,既符合国家的要求,又符合中小学生成长的需要,还有利于中小学德育内容的相对稳定。我们应该高扬“五爱”的旗帜。

中小学德育的领导管理体制是:校长负责德育工作的领导管理体制。在1988年中央14号文件里确定校长负责德育工作之前,学校的德育工作叫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是由党支部领导并负责的。确定校长负责领导管理德育工作,是由于确认了德育的内涵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德育包含政治教育,但不等于政治教育,不属于政治的范畴,而是属于教育的范畴,是教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德育工作自然由校长负责。党支部要支持校长负责并抓好德育工作,同时发挥党支部的监督保证作用。

以上这些是很重要的内容,也是很重要的改革。纵观建国以来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1988年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是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其最大的功绩是确定了符合我国国情、符合中小学实际的德育工作的基本的新格局。

这次会议之后,各地积极贯彻会议精神,使中小学德育工作生机勃勃,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1989年那场后,一些人在反思时曾对1988年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的某些精神提出非议,主要有两点。其一说培养好公民的目标定得太低了。其二说抓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淡化政治”。这显然是一种偏见、浅见。应该看到《行为规范》里有政治,尊敬国旗不是政治吗?当然,多数条文不是政治要求,但用这些条文为国家培养具有良好道德行为、文明礼貌的新一代,这难道不是政治吗?至于“好公民”的提法低不低,中央14号文件中的那段话讲得非常明白。“好公民”是普遍性的要求,“共产主义者”是先进性的要求。前者是全体的,是基点。后者是少数的,而且是将来达到的。值得一提的是,在当时一些人不能正确反思的情况下,我们也曾收到来自地方一些同志的忠告:“1988年会议的精神是正确的,对各种非议要顶住,千万不要变,否则上头一变,下边跟着变,以后再往回扭就费劲了,损失太大。”这些忠告是十分正确的、深刻的、有远见的。

国家教委从1990—1994年先后在南京、潮州、抚顺、三明、上海召开了5次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现场会,平均每年一次大会,推动1988年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精神及中央有关精神的落实。1990年南京会议期间,一位记者问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这次会议有什么新的精神,柳斌同志说:“认真抓落实,研究新问题。”这既是国家教委对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要求,又是这期间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

四、我国提出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以后(1994—)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的转变引起了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巨大变化,也给德育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1994年,颁发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这是在新的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纲,也是完善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纲。对这个文件要认真学习、理解、贯彻落实。这里提出以下几点供思考。

p;第一,这个文件与1988年中央14号文件的共同点与区别。共同点都是中央发的关于学校德育工作的文件。不同点,首先是两个文件颁发的背景不同。1988年的14号文件是中央在结束后进行拨乱反正,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实行改革开放的情况下提出的关于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等一系列问题;1994年的《若干意见》是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情况下,中央提出的关于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其次是对象不同。1988年的文件专指中小学德育工作,对中小学针对性特别强;1994年的文件是指学校德育工作,包括大学、中小学、中专、技校及职业高中。所以,大多是从共性的角度讲的,也有一些是专指高校或专指中小学的,这要根据党和国家的一贯要求并结合中小学实际进行贯彻。还有一点是1988年的文件用了“改革”一词,而1994年的文件用了“改进”一词。虽然都要改,但“改革”是在一些大的问题上进行变革,而“改进”是在大的问题上不变或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进行修改完善。由此看出,“改进”一词既体现了对过去的肯定和工作的连续性,又体现了新的要求。

第二,《若干意见》提出了新形势下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很多,最重要的是提出了新形势下,也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德育工作要研究解决的5个问题,或曰课题,即5个“如何”。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解决这5个“如何”还需要广大德育工作者、科研人员努力实践,努力探索。

第三,《若干意见》提出了整体规划学校德育体系的要求。《若干意见》的第五条文字不多,却概括了十分重要的德育原则与要求,对中小学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如,遵循教育规律,区分教育阶段,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改进教育方法,解决好大、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衔接,等等。

第四,《若干意见》在有关德育的内容、途径、方法、队伍、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政策规定。如,要完善德育队伍的专业职务系列,解决好专业职务、待遇等方面的问题。培养和造就一批德育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和理论家。要合理确定德育方面的经费投入科目,列入预算,切实保证。学校德育工作要有法制保证。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主要领导要抓德育,等等。

小学德育工作思路范文6

其实,早在一年之前,位于山东省东南部的滨海城市日照市就已经在全市全面实施德育“三化”改革工作,此改革与一年之后山东省教育厅在全省推行的德育课程一体化改革思路相当契合。

日照市所谓的德育“三化”改革,据教育局局长朱先亮解释,是指德育的序列化、课程化、生活化三重改革,“序列化旨在形成序列化的德育体系,增强德育工作的系统性;课程化重在优化国家、地方、学校三级德育课程体系,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专题化、学校课程特色化;生活化解决的是德育融入学生生活的问题,目的是让德育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增强德育的效果。”

可以说,在山东省推进德育课程一体化改革之前,日照市已经意识到多年来学校德育课程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探索出了一套有益的解决方案。正是有了这些前期积淀,如今,在推动山东省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中,日照方能在更深层次上领悟德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内涵,有效指导学校德育课程的改革与建设。

德育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支撑,没有德育课程的规划、设置和开发,就无法开展德育工作。但是,每一所学校的德育课程如何规划和开设、应基于什么样的原则和条件来设置,这是影响德育课程有效落地的根本问题。记者在日照市中小学采访的过程中发现,这里的每一所学校都有着独具特色的校本德育课程,这些丰富多彩的校本德育n程又有着深厚的孕育土壤。正是这些学校因地制宜地规划和设计校本德育课程,从而保证了学校德育工作的良好效果。

一、因时制宜:根据德育政策开发德育课程

德育政策是上级教育部门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形势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在特定时期制定,要求广大中小学校予以重视并落实的德育纲领性文件。及时关注德育政策的出台和调整,积极贯彻落实德育政策的要求,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开设德育课程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

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在总书记的倡导和推动下,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得到越来越多有识之士包括教育人士的肯定和推崇。教育部于2014年4月下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文件,就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推进方式作了详细说明。

为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日照市教育局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全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四大体系”之中,制定和印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并以“传承传统文化,筑牢人生根基”为主题,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了以“传统文化・浸润人生”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这一活动得到了区域内广大中小学的积极响应,许多学校根据文件精神和要求,立足本校实际,将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学校德育,探索出了别具一格的德育课程体系。

这条路

这条路的尽头,会有广阔的田野吧,

沙漠里的小草啊,我们去走这条路吧;

这条路的尽头,会有清澈的小溪吧,

焦渴的动物们啊,我们去走这条路吧;

这条路的尽头,会有高大的山峦吧,

寂寞的石子啊,我们去走这条路吧;

这条路的尽头,一定会有什么吧,

大伙儿快起程吧,我们去走这条路吧……

这是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桂林路小学雏鹰中队的成员李佳洪小朋友创作的一首儿童诗,像这样的诗歌在学校的晨诵写诗活动中会经常“闪现”出来。为延续和传承我国的经典诗词文化,将优秀的国学诗词文化作为哺育儿童心灵世界的精神养料,桂林路小学自2009年以来,一直将国学经典诵读作为学校德育的特色,建构出了独特的诗词德育课程。

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校园,如何将其整合到学校德育课程中,如何最大程度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促进作用,一直是孙成良校长思考和设法解决的问题。偶然一次机会,孙校长与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国学教材不期而遇。这不就是自己一直想寻找的学生传统文化读本吗?在孙成良校长的引领下,学校将北师大版的国学教材作为蓝本,在借鉴、比较和融合的基础上,创编出了适合桂林路小学实际的国学教材,共计12册。

学校将每周二和周四的早读时间定为国学诵读时间,老师利用自己制作的课件和生动的画面,充分展现古诗词的优美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和背诵古诗词的浓厚兴趣,在轻松愉悦中带领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交流古诗词中阐发的道理,并在不断的诵读和品味中让学生做到识记和背诵。

在国学经典诵读的基础上,桂林路小学还创造性地开展了“诗词仿写”和“乐读诗词”的延伸课程。不仅如此,学校依据“德育重在践行”的原则,将学生在国学经典课程中体验和学习到的孝顺、勤学、诚实、节约等美德,通过“每月一事”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身体力行,最终内化到自己的心中。

同样是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日照市实验小学采取的则是另一路径。作为一所处于老城区的学校,学生来源复杂,家长的文化程度和教育理念不足,对学校“绿色、尊重”的办学理念认识不深,不支持甚至阻止学生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针对这种局面,学校认识到需要以培育优良家风家训建设为突破口,以优良家风家训建设带动家长素质提升,进而促进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

日照市实验小学的家风家训创建活动自2015年实施以来,逐渐将家风家训的创建由活动层面上升到德育课程建设的高度,并总结探索出“136”家风家训课程模式。对于家风家训活动的开展,学生家长由刚开始的疑惑不解到逐步领悟,学校做了充分的引导工作。就像三年级悦冉同学的爸爸所言:“以前整天工作,从来没想到自己的家庭中还要有家训,还要形成家风,学校开展的活动,及时为我补上了这一课。”

家风家训课程的实施,犹如一块撬板,撬起了立德树人和家校合作这块巨石。通过家风家训课程的实施,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联系显著增强,学校拓宽了德育渠道,增强了德育效果。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国情、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联合国家发改委、公安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旅游局等10个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

如何将文件要求有效落地,探索研学旅行的新途径、新做法,发挥研学旅行对学生品德成长的促进作用,青岛路中学对此作了有益的尝试。青岛路中学秉持“有形德育”的理念,将德育过程总结为“创设情境、自主体验、交流感悟、内化提升”四个阶段,并将研学旅行作为学校德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按照德育规划,系统开展了法治研学、国防教育研学、亲近自然研学、清明祭扫研学和公益研学等五种研学形式,将研学旅行和学科学习、主题探究相结合,育人效果十分显著。

二、因校制宜:根据校情校史开发德育课程

学校的德育课程不仅需要围绕德育政策来开设,也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来进行综合规划和设置。

在学校德育课程的规划建设上,日照市教育局自2015年以来在全市中小学推行的德育“三化”改革对此有明确要求。“三化”改革中的课程化,其宗旨就是要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专题化、学校课程特色化。对于学校来说,德育课程需要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实现校本化和特色化。日照市广大中小学在理解文件精神的基础上,立足学校实际,依据教育规律,创造性地开发了诸多富含学校特色的德育课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走进五莲县莲溪学校的校园,一股清香悠远、品性高洁的莲文化扑面而来。校园内根据班级数放置了18个莲花盆,直径有1米多宽,里面栽培着不同品种的莲花;教学楼一层大厅以莲花形象为背景,攫取莲花的内涵,醒目地将“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香远益清”等词语凸显出来;教学楼每层都围绕莲文化作主题布置,四个楼层的展示主题分别为:识莲知、赏莲魂、品莲德、禅莲意。在这种精心营造的校园文化中,莲溪学校把正直、清廉、德馨、高雅的莲文化与君子品格合二为一,通过构建以“君淑教育”为主题的德育课程,旨在培养具有“莲”品格的君淑少年。“丹土文化”“茶道人生”“绘声绘色”“我形我塑”“楚汉争霸”“足下生辉”这些素养课程,从名称来看就和君淑品质紧密相连,多方面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了学生的内在品性和综合素养。

莒县第一实验小学历史悠久,在多年的历史传承过程中,莒县实小不为过去的成绩所喜悦,而是一直专注于思考学校如何促进孩子的终身发展。随着学校硬件设施日益现代化,实小人逐渐意识到物质条件并不是学校发展的唯一条件,学校教育的品质在于软实力。“我们这所学校,能带给孩子们什么?孩子们将背着怎样的行囊从这所学校奔向更高的目标?”这个问题是董世芹校长接手学校以来一直为之思考的问题。在董校长的带领下,学校逐渐对这一问题有了清晰的思路和答案。“为什么不能让孩子们的赤子之心成就他们一生的好品行,成为真善美的人呢?”正是基于这些考虑,莒县第一实验小学启动了“尚美教育工程”。

在实小看来,“尚美”不仅是人的天性,更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是全校师生对环境、语言、行为和心灵之美的崇尚与追求。在“尚美教育”的办学思想引领下,莒县第一实验小学开展了以“践行尚美,激励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学生综合素质多元评价的德育改革。学校从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学习品质三个维度入手,把身心健康、品行修养、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审美素养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融入其中,确立了“六美”德育工程:居美地、养美德、启美智、健美体、话美言、践美行。学校依据这六个方面,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年级制定出多级渐进式评价目标,六美德育中的每个方面都包含A、B、C三指标。在确定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学校创新评价方式,采取多主体评价的办法,包括自评、家长评和教师评,以便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正。实践证明,“尚美德育”评价体系,有效激发了学生自主管理的动力,实现了学校的德育特色化。

“让孩子拥有更多的阳光和色彩”是岚山区实验小学的办学理念。如何让办学理念落地,在办学理念的指导下规划学校的德育课程,是学校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在学校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学校紧紧抓住“阳光”和“色彩”二字做文章,构建出独具特色的“彩虹行动”德育课程体系。正如彩虹有七种颜色一样,学校以彩虹的七种颜色为基础,赋予其不同的德育内涵,设置为不同的德育课程。具体来说,“彩虹行动”课程体系共分为七大部分:橙色――仪式教育,红色――革命传统教育,黄色――安全教育,绿色――社团活动,蓝色――传统节日教育,青色――创新实践活动,紫色――学生自主管理。从内容构成来看,彩虹课程既有传统的德育内容,又有与时俱进的德育新内容;既有能体现教师主导的德育课程,又有突出学生自主发展的德育课程;既注重历史经验,又兼具时尚元素。各种课程互为补充、融为一体,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丰富的载体。

三、因地制宜:利用地域资源开发德育课程

学校德育课程不仅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来综合规划、精心设计,也要立足学校实际,建基于现有的物质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之上。如果能够留心关注并利用好学校拥有的德育资源,将这些零散、分散的德育资源加以整合,使之具备系统性、丰富性,这样的德育课程必定因为具有深厚的文化和道德根基,因而更加贴合实际、贴近生活,具有更好的德育效果。在记者的走访和交流中发现,在日照的不少中小学,学校都能有意识地挖掘和利用自身和周边的德育资源,建立具有浓郁特色的校本德育课程,这是值得肯定的。

走进莒县小店镇中心初级中学,沿着中间的水泥道路,两边各有数排整齐、风格相同的瓦房校舍,典型的上世纪90年代初中学的建筑特色。记者走访时,正逢学校大课间活动,只听着学校广播里播放着激昂向上的革命歌曲,学生们身着红黑相间校服,排着整齐的队伍,在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高呼着“我是横山学子,我以青春的名义宣誓,继承和发扬横山革命精神”的口号,沿着操场的跑道振臂跑操。有那么一瞬间,记者在红色歌曲、红色校服、红色口号的交互渲染中,恍惚置身于那个火红的革命年代……

莒县小店镇位于莒县南部,虽是一座不起眼的小镇,但是一直延续着令人肃然起敬的红色血脉,、、肖华等一大批开国元勋曾在此建立了鲁东南抗日根据地,很多仁人志士在此走向了舍生取义、保家卫国的革命道路。小店镇中心初级中学就地处这片绵延起伏、拥有光荣革命历史的丘陵地带。学校周边遍布红色文化遗址:东边三公里是著名的横山抗日根据地,南边一公里岳家沟村是当初中共莒县县委成立旧址,南边七公里处坐落着山东省政府旧址和八路军115师司令部遗址,西北两公里的蟠龙山上建有莒县革命烈士陵园。

如此丰厚的红色资源,如何才能转化为学校德育的课程和资源,小店镇中心初级中学敏锐地意识到这个问题。学校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教育资源,综合运用多种途径和方式,充分挖掘红色文化中内含的教育因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德育课程。“横山励志远足”“寻访烈士家属”“清明祭扫先烈”“红色故事宣讲”“爱心志愿活动”……学生在学校精心规划和设计的红色德育课程中深受感染,受到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国防教育和艰苦奋斗、磨练意志的教育,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珍惜时光、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理想信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同小店镇中心初级中学一样,日照市新营小学和五莲县实验学校也积极利用学校自身拥有的德育资源,在此基础上构建和开发一系列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课程。比如,新营小学地处城区中心,硬件设施设备精良,教师专业素质强,家长层次高,因此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期待较高,综合这些因素,学校精心规划和实施了儿童仪式课程,将零散、无序的德育课程有机整合,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了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仪式课程。课程分为三类:常规仪式课程,如升旗仪式、开学典礼、大队委授标仪式等;节日仪式课程,如清明祭扫、校园四大节日仪式等;成长仪式课程,包括入学礼、入队礼、成童礼等。这种把握时间节点,以仪式的庄重和神圣来开启心灵成长的方式,对于唤醒孩子内心的责任感、激发孩子求真向善的意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因生制宜:根据学生需要开发德育课程

德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儿童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校本德育课程,是提升德育效果的重要手段。德育课程的开发必须做到以生为本,这样才能充分照顾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德育课程改革要想取得实效,最重要的突破口在于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角度来设计德育课程。不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需求,而仅仅从成人的视角来为儿童设计课程,这样的课程往往得不到儿童的内在认同,其效果大打折扣。

日照市教育局在德育课程改革中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对此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解决思路。日照市教育局在全市推进的德育“三化”改革中这样提到:要使德育工作更加精准高效,要使德育工作回归生活。所谓“精准高效”和“贴近实际”,实际上就是要求广大中小学在德育课程建设中,要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状况,创新德育课程的内容、方式和途径,让德育课程贴近学生生活,充分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在这方面,日照市中小学根据德育课程改革的原则和精神,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莒县安庄镇中心小学地处偏僻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因此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群体。据今年2月份最新统计结果显示:安庄镇中心小学共有721名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一般都交由其祖父母来照顾,这种隔代教育难以解决留守儿童面临的身心发展问题。祖父母一般只管孩子的衣食,以溺爱为主,缺少家庭教育,因而不少孩子面临成绩不佳、情感缺失、志向模糊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安庄镇中心小W以“若水”精神搭建“留守港湾”,有效解决了留守儿童身心发展面临的特殊问题。学校多方筹措资金,在为留守儿童建设更加良好的学习、生活等硬件环境的同时,致力于为儿童创建一个温馨、关爱、包容的软环境。学校建立了“双岗双责”的教师制度,要求教师不仅要承担教学的责任,还要担起守护留守儿童的责任。学校为每一名学生印制了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卡,开通了“亲子热线”,让儿童在学校定期和家长通话、交流感情。学校配备了四名专业心理咨询师,为孩子进行心理辅导,同时,定期邀请法律专业工作者为孩子们作法律咨询服务。“为留守儿童过集体生日”“年度读书节”“蒲公英家庭读书俱乐部”“留守儿童社团活动”……一系列务实、精准的帮扶措施,有效化解了留守儿童容易出现的身心障碍,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单纯的教学评价,很难满足孩子多元化、个性化发展需求,如何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为他们量身定制课程,促进孩子们的和谐发展,学校一直在探索。”洪凝小学德育主任李霞老师向采访的记者坦言。为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到最精致的教育,学校大胆开启了社团课程的建设。

在社团课程的创设阶段,老师分头走进班级,与孩子们座谈,了解他们喜欢什么,并开展“我最喜欢的学校――给校长的一封信”活动,以此充分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心声。结合学生兴趣,根据学校实际,经过反复论证和探讨,学校逐步构建出涵盖文学、艺术、体育、技能四大类社团课程。为避免社团活动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学校制定出“目标导航、过程自主、责任落实”的管理制度。社团活动关键在于拥有专业的指导教师,学校在这方面集思广益,探索出“内挖外联三沟通”的用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