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改革范例6篇

幼儿园课程改革

幼儿园课程改革范文1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 课程改革 园本课程

幼儿园课程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迄今仍在热热闹闹地进行。在这20多年间,幼儿园课程从观念到模式到教师与幼儿的关系,都发生了巨大的,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在这些变化中,有值得我们肯定的。例如,教学过程中幼儿地位的提升,强调课程的发展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幼儿的自主性和课程的多元化,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关注等。但同时,随着改革也带来一些弊端。所以,若要改革,必须谨慎地把握尺度,而不能盲目地去追求和推行所谓理想中的东西。幼儿园课程改革正是如此。

今天,当我们总结和反思这场改革时,会发现诸多问题,有的甚至是比较严重的问题。

一、幼儿园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改变

这是课程改革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不明确这个问题,课改即陷入盲目。

幼儿园课程改革是一件很严肃的事,而不是一场随意的儿戏。因为有什么样的课程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儿童,并会影响其一生。我们认为,课程改革并不只是课程的简单更替,它实际上还是与课程关系密切的人们的知识观、教育观以及儿童观的变革。因此,对课程改革的反思首先意味着对这三者的反思。陈鹤琴早在解放前就提出了“三个一切”——“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课程要充分考虑孩子的需求,顺应儿童的发展,要有效地将儿童发展纳入合乎社会需求的轨道,但“以儿童为中心”不是所谓最准确的理念,教育、课程不能只讲儿童,否则教师会越教越糊涂。如今,关于教师到底“要不要教?为什么要教?教什么?怎么教?”这样最基本的教育问题,也成为了令不少老师左右为难的事情,这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审视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初衷。

二、课改改什么

我们幼儿园的课程一直没有停止过改革的脚步。从以前的综合课程改革,到今天的主题网络、项目教学、适应性发展课程,国外引进的建构主义、瑞吉欧教育,历史悠久的蒙式教育等,种类繁多,热闹非凡。大家都力图将先进理念运用到幼儿教育的实践中,但从根本上讲,先进理念是否真正存在?课程更讲究在实践中行得通,而且有效。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托宾(Tobin)在他的《从民族志研究视角看学前教育的质量》一文中提出:“许多美国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很高兴在中国的幼儿园中推广建构主义、活动区角、自我表达、方案教学。但作为一个教育人类学者,我担心这些教学法将如何融入到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之中,以及在贯彻这些方法时,如何考虑中国社会本土的实际情况。”邓小平曾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行不通,再好的理论也没用。因此,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以尊重本土文化的方式来展开变革。因为脱离文化背景的幼儿园课程只是“海市蜃楼”。

三、如何建立幼儿园园本课程

如今,不少幼儿园都在做同一件事情,那就是建立园本课程。从园长到老师,上下一致地要创编与别人不一样的课程,设计“原创”的教育活动。但要建立园本课程并非易事。华东师大的博士生导师朱家雄教授认为,从南到北,他几乎没见过成功的例子,而且越来越看不懂幼儿园在做什么。我们应该要学会用最省力、最有效的方法去做好一件事,这时不妨“拿来主义”。当然,我们还需要一双善于识别的“慧眼”。我们那些忙碌的园长和老师是否明白什么是幼儿园课程?是否明白应如何设计和编制课程?是否具备相当的资历?是否具备承担起社会责任的勇气与能力?

此外,在园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园长、老师要敢于坚持自己的东西,不要因为专家头上的光环而迷失了自我。因为经常有机会到幼儿园观摩评比各种教学比赛,从本人的观察和经验来说,我认为,“专家”的观点不一定对。因为,正如前文所说,幼儿园课程要从本园的实际出发,最了解本园实际情况的是谁?难道不是本园的园长和老师吗?然而,我发现,因为本身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就很迷茫,很多幼儿园喜欢从专家那里听到“振聋发聩”的声音,专家的意见被当作“指路明灯”。不少专家也喜欢对幼儿园所做的各种日常工作和尝试“大胆建言”,哪怕自己看到的仅仅是一个活动,哪怕自己并不是这方面的专家。所以,当意见来自于园外,当研究中小学教育的人来评幼儿园的课,当在大学教普通心理学的老师或是搞理论研究的人评一个幼儿园的活动时,我们是不是能以平等的姿态多作一些说明,与专家多作探讨。专家从各自的视角提出意见,不管这意见提得如何,这本无可厚非。关键在于我们应如何对待这些意见,接下来又该如何继续我们的工作。

四、如何实现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整合

一节好的课,本身就是一节整合课,而教师刻意地去拼凑,结果呈现给我们的往往只是一个大拼盘。我们常常发现,幼儿园的综合活动在“综合”的名义下,成为了一个无所不能容的大容器。教师把与主题相关的内容都往容器里装,让幼儿又唱又跳,又画又读,这本无可厚非。但关键是教师应找到知识、内容的内在联系,找准衔接点,使幼儿的学习活动顺理成章、一气呵成。

五、教师的专业成长重点放在哪

国内外教改的经验告诉我们,教改成功与否,关键在教师。而教师的专业成长恰恰是当前幼儿园课改的瓶颈。

教师应当将主要的精力、时间用在与幼儿有意义的互动之中,使教师的教与幼儿的学有意义。而现在,很多幼儿园的教师在忙于创造自己的园本课程,忙于搞科研,忙于做文案工作,这些占用教师太多时间的工作是否有价值,这是我们必须权衡的。同时,我们也要承认,一个人的精力十分有限,如果因为做这些事,弱化了教师对自己日常教育、教学的研究和思考,将会得不偿失。例如,幼儿园英语班的老师难道不应该把努力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作为首要任务吗?我所熟悉的一个孩子,从上小班以后,回到家里经常嘴里叽里咕噜地念念有词。起初,我以为是小孩子的把戏,不太在意,后来才发现原来是在说英语,然后,我就认为是这个孩子口齿不清的问题。然而,当我有机会到他的班上参加英语汇报课以后,我才发现,令我更加担心的事实——老师就是这么念的。当时,就有不少家长私下议论,如果可以选择,宁可这个老师以后只教汉语。以上这些问题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课程改革是一件必须认真对待的事情,是需要负社会责任的事情。因为要对幼儿负责,所以不能抱“错了就推倒重来”的态度。但愿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我们不再迷茫,我们更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正在做什么以及即将做什么。

参考文献

[1]朱家雄.发展和编制幼儿园课程的社会责任.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6,(10).

幼儿园课程改革范文2

【关键词】幼儿教育 课程 教学模式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5-0049-01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条件的改善,农村幼教事业蓬勃发展,幼儿入园率不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日益壮大,但是数量与规模的增长与扩大,并不说明幼教质量的同步提升。对于如何改革农村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陈旧教育观念和课程以及落后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广大幼教工作者迫切需要研究的新课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就幼儿园的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改革等问题谈几点认识。

一、幼儿园教学课程的改革

笔者在近几年中,根据纲要精神和孩子的年龄特点,立足农村实际,进行了农村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实践研究。具体做法是:

(一)观察幼儿的生活,在幼儿的生活中挖掘教材

幼儿的生活和成人生活是一样丰富多彩的,它不但能引发幼儿的参与兴趣,还能激发幼儿探索学习的欲望,因此在幼儿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教材。我们要注意幼儿的生活,从幼儿的生活中寻找挖掘教材。教师还要抓住一日生活中的偶发事件,作为教材,进行教育。只要我们能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去观察,用一颗充满热情的心去体验,就能捕捉到许多的活教材,随时积累和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二)将课程内容融于幼儿的一日生活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又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课程内容融于幼儿生活要体现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将生活与学习、运动、游戏等各类活动相互有机地渗透,融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对幼儿而言,一日生活的各环节都是教育的途径。生活与教育,生活与幼儿的发展就是这样缠连在一起。同时,课程内容融于幼儿生活,不但养成了幼儿关注生活的习惯,而且能有目的地帮助幼儿积累经验,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

(三)创设真实的生活化情境,开展教育活动

真实的情境带给幼儿的是所见即所得,所做即所悟,为幼儿提供实际的生活情境,能增加孩子的直接经验,从而激起内心强烈的活动欲望。因此,我们在创设教室环境、活动环境中力求展现生活化的情境,让孩子在与生活化情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主动充分地发展。

二、幼儿园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在教学活动中,应重视幼儿的主体地位

目前,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幼儿教师都是从社会上招聘或从小学教师中抽调,其中多数人缺乏幼教专业知识技能,致使其教学方式的小学化倾向比较明显。它体现在教学活动中就是“我教你学”,一味地向幼儿灌输,这种重复记忆和反复训练的呆板教学方法,不仅压抑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且极易导致幼儿厌学情绪的产生。

要想使幼儿达到“我要学”的效果,就必须变“被动挨灌”为“主动求知”,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有了这个观念上的转变,在具体教学中,就要求我们千方百计地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复习点数10以内的实物,并说出总数。这节计算课上,我们不是让幼儿机械地重点点数,而是在课前准备好不同数量的动物卡片或玩具等实物,放置在活动室内。然后告诉幼儿:“今天我们的活动室里有许多小动物和好玩的玩具,请小朋友找一找,都有什么?有几个?”最后再请幼儿把找到的东西放在相应的数字卡下面。在这一活动中,幼儿非常主动,思维也很活跃,每当一个幼儿找出一种实物后,老师就说:“来,咱们一起数一数,看他的对不对?”这时,连平时最不爱发言的孩子也会很投入的数起数来,完全忘记了是在上课。就这样,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复习巩固了知识,而且使幼儿的学习从消极被动变为积极主动。

(二)在教学形式上,应建立起以游戏为主的学习模式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提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然而,当前大部分农村幼儿园仍存在上课多、游戏少的问题,甚至课程设置与作息时间与小学基本一致,仅在课间十分钟组织幼儿游戏。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完全脱离了《规程》精神,同时也严重违反了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例如:“认识公园”这节常识课,根据农村幼儿的特点,仅仅凭图片进行讲解,恐怕效果不佳。我们可以先结合图片作简单的讲解,使幼儿对公园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和幼儿一起动手,用沙土、硅石、积木等材料进行建筑公园的游戏,通过教师的精心指导,一座有假山、小桥、花坛、草地的小公园建成了。幼儿的作品虽然说不上漂亮,但他们兴致勃勃,不仅每个幼儿都能绘声绘色地描绘出这座公园的景象,而且还充分发挥其想像力,通过这一活动,幼儿自然地认识了从未见过面的公园,而且印象非常深刻。

(三)在教学空间上,应提倡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去探索

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农村幼儿园在室内外环境方面都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农村自身优势,为幼儿创设更加适宜的良好环境。

幼儿园课程改革范文3

幼儿园课程改革之后,幼儿园教学方面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课程方面,但是教学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有些高校针对“幼儿园课程”方面的研究也集中在外国先进理论引进、介绍、对我国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启示等,而在幼儿园教学方面的理论与研究显得较为淡薄,为此,必须系统研究幼儿园教学集体教学活动,丰富幼儿园教学理论方面的研究。

幼儿园教师在开展集体教学活动中,存在两个方面的困惑:一方面,幼儿园开展集体教学活动是教师熟悉的形式,但是在如何组织与实施方面存在一定的困惑。另一方面,幼儿园课程改革中需要变革传统集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如何去变革,又成为一大困惑。所以,如何寻求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和主动学习互动价值间寻找平衡点,是目前幼儿园教师面临的新挑战。因此,研究幼儿园新课改背景下开展集体教学活动,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1、幼儿园课程改革要注意考虑到不同学科的特殊性

2、帮助幼儿教师提升专业发展水平

(1)让幼儿园教师明确课程改革新理念。幼儿园开展的课程改革理念,必须转达给幼儿园教师,并且采用简洁的方式,让幼儿园教师能全方位的理解。幼儿园课程改革不是停留在专家学者的学术层面,幼儿园教师必须对课程改革进行全面的了解,这样改革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大量的实践表明,单一性的专家解释与材料的学习,是不能让教师很好理解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课程改革的理念应该让教师理解并认同的理念。所以,在大力推行改革的整个过程中,如何才能让教师参与到其中,是一个需要特别关心的问题。要实现该目标,需要在实行自上而下的过程中,行政管理部门发挥了建设性的作用。在推进这一过程中,专家学者与行政管理人员需要全面深入到幼儿园内开展实践,从幼儿园的视角来对课程改革进行全面的反思,而幼儿园课程的组织者与实施者,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也需要不断继续深造,这样幼儿园课程改革才会取得好的结果。

幼儿园课程改革范文4

关键词:娃得福 课程模式 课程改革

源自于德国史代纳思潮的娃得福课程是以史代纳的人智学为理论基础的一种课程模式。史代纳是教育领域中有史以来第一位清清楚楚提出身、心、灵发展理论的哲人。他重视身、心、灵发展,深入研究心灵世界,完成灵性科学理论。他将灵性科学的启示运用在生活各层面,帮助人认识存在于宇宙自然间各领域的生命发展,并深入现代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娃得福教育即以史代纳的灵性科学为基础,是一种重视宇宙自然,重视身、心、灵平衡发展的教育。

一、娃得福幼教课程模式的教育理念

娃得福课程以史代纳的人智学为基础,重视孩子身、心、灵的成长,注重原始的、自然的情境以及规律的、重复的教育原则。它根据史代纳的七岁周期,根据孩子在每个周期中的特色和发展状况给予正确的教育方式。娃得福课程的教育理念在于坚持人智学对人的共性理解,针对人的本性发展,尊重人的自由天性,与本土文化和国情相结合。娃得福教育主张培养合作意识重于竞争意识,强调教育在发展人的独立自我的同时,也强调跟周围的人、社会和自然保持和谐。在娃得福的幼儿教育中,以上理念又具体化为八个方面:重视人性的接触和爱;尽最大可能给予幼儿世界上一切最好的;重视与大自然的接触与探究;重视柔和的声、光、色彩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重视反复的、规律性的课程安排;重视培养幼儿模仿能力;重视幼儿的自由活动;重视好的触觉感官的玩具材质。

二、娃得福幼教课程模式的目的和内容

(一)教育目的

迈向自由是史代纳对人类成长的衷心理想,史代纳说:“我们最大的努力一定要放在培养自由的人,让人有能力定义自己的目标,指导自己的生活。”教育的目的在于回应人性本质,回应人类真正的需求,因此,教育应建构在生活之上。幼儿阶段,就“身心灵”实践面而言,应强调身体器官组织的长成,强调意志能力的发挥,并培育感恩的心。透过健康的身体、温和的心、强壮的意志可以帮助未来人类成为思想、情感、意志和谐统整的个人:在思想上清明、在情感上有深度的爱,在意志上精力旺盛。同时这样的思想、情感与意志就成为道德的过程,人就在物质的世界里实现人的灵性。

(二)教育内容

1.创意游戏。在娃得福,幼儿每天最少各有一次户外、一次室内的自由创意游戏时间,每次约在四十分钟左右。游戏绝非打发时间,游戏中,幼儿不觉得自己是幼儿。游戏是长大、是工作、是未来世界的预备。游戏提供时间与空间,使幼儿将生活推到最细致、最深入的地方。游戏中,幼儿将生命经验转变成游戏,在游戏时间中重新建构、统整新经验。游戏提供幼儿抒发心灵、展现自由的创意。

史代纳指出,七岁之前幼儿游戏可分为三个阶段:身体的游戏、想象模仿的游戏和有目的的假装游戏。在游戏过程中,既可以丰富儿童的心灵生活,又能唤醒儿童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2.故事。童话故事是儿童九岁之前重要的精神食粮,在世界各地不同的娃得福园所里,教师会依儿童的年龄及需求,慎重的选择合宜的故事说给他们听;甚至为了帮助儿童内化故事的艺术与智慧,使故事成为儿童生命中喜乐、安定以及智慧力量的源泉,同一个故事往往会反复说许多次。史代纳认为童话故事的世界与儿童的世界在本质上是一样的。童话世界里流畅的想象力、无限转化的可能性、平凡人从智者身上领受生命的真理,以及故事中绝对的道德,对儿童而言都是真实的。透过童话故事各个角色的生命经历以及其间隐喻的教训,教育的力量自然地与儿童的生命交融流动。因此,童话可以说是儿童教育中最直接、最合适、最能满足儿童的教育形式。

3.韵律舞。韵律舞是由史代纳作为语言、音乐和心灵品质表现而发展起来的一门运动艺术,通过身体运动变成艺术表现。史代纳认为身体是可以讲话和表达丰富意义的工具,可以表达内心真实和丰富的话语。儿童在练习和表演韵律舞的时候可以感受到自己的精神和身体一起共同工作,集体表演时还可以感受到他人的精神存在。因此,在娃得福园所里,让儿童学习韵律舞,可以使儿童学会如何正确地运用身体作为语言或音乐来表达自己,获得一种在特定情况下以艺术方式处理心态的能力和技巧。

4.体育活动。娃得福园所里的体育活动的最大特点在于避免恶性竞争,如在体育活动中不搞评比,注重团体的荣誉和表扬个体贡献,避免拿儿童来比较和树立榜样。娃得福的体育课是以身心健康和美为主题,通过玩耍、游戏和体育活动进行社会教育,强调儿童跟周围的人、社会、自然保持和谐。

除上述内容之外,娃得福课程内容还包括绘画、雕刻、手工艺、话剧、布偶戏、音乐舞蹈等等。

三、启示

娃得福教育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教育运动之一,娃得福幼儿园遍布于各大洲各种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价值观的国家。合理借鉴和吸纳娃得福课程模式中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对我国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具有如下启示。

(一)重视课程内容与生命之间的有机联系

人智学认为,人与自然是相同的,人类与矿、植、动物之间虽然存在形式不同,但却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和矿物一样以自然物质建构我们的身体;和植物一样成长、繁殖;和动物一样感知外在环境,形成内在经验;但人类和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人类的身体属于惟有人类才有的存在形式,人类有心灵。基于此种认识,娃得福教育非常重视教学内容的生命意义,反对将原本具有生命意义的事物脱离生命而孤立地展现在儿童面前。认为只有这样儿童才能感受到外在的世界就是他们本身的一种延续,使人与自然达到一种和谐统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能让孩子孤立地认识事物。例如,不能将植物从地里让孩子认识,因为这些植物是和土壤融为一体的。所以,脱离生命的教学是没有意义的,而且过早让孩子接触无生命的东西会影响儿童幻想力的发展,以及身体的发育。

(二)重视教育内容对儿童终身的价值和意义

史代纳认为:“儿童总有一天会成年”,教育者应站在生命是一个整体的观点来看,不能在做幼儿教育时就只考虑幼儿期,我们应该以儿童的整个人生来判断我们的教育,将幼儿教育放到终生发展的地位来对待。史代纳将人的成长分为三个阶段,每七年为一个周期。在不同阶段,其发展任务有所不同。0-7岁主要是身体的发展,进行善的教育;7-14岁主要是心灵的发展,进行美的教育;14-21岁主要是精神的发展,进行真的教育。所以,教育不仅要了解儿童发展各个阶段的特点,还应当考虑当前教育内容对儿童终身有何影响。

(三)重视个性培养,实施个性化课程

史代纳研究认为儿童具有四种性情:土相性情儿童偏忧虑,接近土相孩子必须要有耐心,他们通常是安静、内向、退缩、敏感、脆弱的;水相性情步调缓慢、身体肥胖、自在、与世无争;风相性情的孩子活泼、乐观、热情,但易变、耐性不高;火相性情的孩子爱表现、自信、自动自发、领导欲强,但脾气暴躁、固执。因此,教师必须重视个别差异,了解每个孩子的特质。在娃得福学校里,老师每天早上都要用一定时间来了解每一个不同性情的孩子,从而根据这些孩子的不同气质特征开展一天的教育。因此,我们的教育不应当是塑造幼儿以适应社会,而是应当帮助幼儿发展其个性,实施个性化教育,来深入帮助每一个儿童发展。

(四)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在教育中亲近自然

人智学认为,人的身体与自然界中的矿、植、动物是和谐统一的。教育应提供条件促使儿童与自然在身体和心灵上的协调。对儿童而言,最好的东西就是最自然的东西,自然的东西对儿童的身体没有伤害,给儿童以美好的感觉。天然材料制作的玩具和用具及自然环境可以增加孩子的感官经验,让儿童体验大自然无穷尽的美。所以,儿童所用的材料都应该是自然的。即便是声音,都以人声为上乘,而不用机械的传声器,讲故事、唱歌也都不用录音机。除此之外,还应教导儿童尊重自然,帮助儿童从探索自然中获得快乐,并学习关怀。这种对大自然关怀,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意识将是他们以后对世界、对人关怀、负责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简楚瑛. 幼教课程模式:理论取向与实务经验[M]. 台湾:心理出版社,1999.

[2]张地容. 华德福艺术化教育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启示[J]. 当代学前教育,2008,(2)

[3]费广洪. 华德福幼儿教育的理念与实践[J]. 生活教育,2006(3)

幼儿园课程改革范文5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 教学改革 必要性 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7-227-02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培养反思性实践型人才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提高儿童早期教育水准,取决于家长与师资的素质,而教师是幼儿园教育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力量,是高品质幼儿教育最主要、最直接的创造者,是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关键。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模式要适应社会对反思性实践型幼儿教师的需求。作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重点培养学生快速、准确地获取相关教育理论知识,并能内化为正确的教育观和理论经验,依照教育目标,选择适宜的教育内容,设计科学合理的各类教育活动方案,能组织成生动具体的教育活动,并能进行反思评价。因此,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优化改革的重点。

(二)高职学前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必须适应《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幼儿教师提出的复合要求

我国新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表层功能是准入、规范、发展功能,深层功能则是专业唤醒功能。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化意味着幼儿园教师既要掌握三大部分知识,即基础修养知识、日常生活知识和专业知识,还要能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并在日常保教工作中应用。因此,对幼儿教师知识掌握、专业技能上都提出了复合性的要求。然而在现实中,学前专业《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与实践结合不够,理论与实践成为“两张皮”,无法磨合在一起;实践教学环节时间短,学生实习见习期间很难将先前的理论学习进行有效结合。

(三)当前高职学前教育《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上存在着与改革方向不相适应的问题

1.课程定位不明确。《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关系到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培养未来学前教育工作者专业技能程度的高低。但在实践中,本门课的重要性未被充分重视,存在诸如教学计划中学时过少,实训条件简陋等问题。

2.课程体系不完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课程内容分科式教学存在割裂和零碎的问题,在教学内容上大多采用把“五领域教学法”的课程内容进行分科式教学,五个领域的教学法内容上相对独立、各成体系。但是,五个领域的内容存在很多共性的部分,完全可以整合。

3.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多采用理论讲授为主,学生实践训练为辅。《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同时也是应用型课程。它注重学生实践的应用,是理论和实践双重性的课程,具有鲜明的理论综合性和实践操作性的特点,对实现高等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及促进学生向合格幼儿教师角色转换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不利学生在学校掌握专业技能,就业时信心不足,上岗后适应困难。

4.教学方法陈旧僵化。教师指导方式上习惯“以教定学”,学生学习方式多“被动听讲、接受”、少“主动体验、探究”。以学生为主体只停留在观念上,实践中还是以教师、课堂、课本为中心 ,对学生的研究不够深入、细致,实质上还是摆脱不了“教师权威”意识,“教师中心”思想严重。沿用这样的教学模式,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是“讲起话来头头是道,口若悬河,操作起来笨手笨脚,捉襟见肘。”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为解决《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课程教学中就教育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机制等方面不断进行反思与改革,改革探索初见成效,具体策略归纳如下。

(一)提升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思想

要想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师先要转变教学观念,一定要贯彻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实现五个转变。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思考,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怎样教,更要精心研究学生怎样学。

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教师不但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培养学生“会学”、“乐学”。

4.由居高临下的权威向平等融洽的朋友转变,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

5.由教材的接受和传递向教材的开发和创造转变,教师不再是教材忠实的阐述者和传授者,而是教材开发者和创造者。

(二)明确课程性质,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同时也是应用型课程,具有鲜明的理论综合性和实践操作性的特点,对实现高等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及促进学生向合格幼儿教师角色转换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不利学生在学校掌握专业技能,就业时信心不足,上岗后适应困难。因此,教师和学生都要对学科性质进行科学定位和认识。

在本课程第一节课上,可对学生提出“你为什么要学习《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这门课?”这一问题,请学生讨论,并启发学生结合见习经验思考:做一个幼儿园的合格教师需要哪些专业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你已经具备哪些专业知识、能力、情感态度?自己还欠缺的有哪些?以此做铺垫,再讲解本门课的学习意义和价值,学生就有了比较深刻的体会。同时,把本门课程两个学期的教学计划和学习任务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本门课论理学习和实践训练学时的比重,对自己将要学习和完成的实践任务做到“心中有数”。另外,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穿插讲解往届毕业生实习就业案例,使学生认识到掌握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教学组织实践技能的重要性。

(三)构建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突出本门课的实践性

根据学院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结合《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课程的性质和学生的学习需要和认知特点,参考多本教材的内容,对本课程的内容体系进行精选重构,形成兼具科学性、整合性、丰富性、实用性的三大模块(如下图)。

一是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理论模块: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基本理论、幼儿园听课和评课理论、幼儿园教育五领域活动理论等。二是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技能模块:幼儿园五领域七大类教育活动设计技能、设计方案评价技能模块。三是幼儿园教育活动实践拓展技能模块:幼儿园教育活动五领域七大类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幼儿园课堂教学活动的评价、幼儿园说课展示、技能展示。

(四)实施教学方法改革,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1.专业技能渗透。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技巧要求,结合《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的技能性和实践性特点,在理论内容部分的教学中,穿插渗透展示相应专业技能技巧小环节,如讲故事、朗诵儿歌、情境表演、唱歌、跳舞、拍节奏、喊口令、学做模仿操等专业技能。

比如,讲故事能够集中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自然大方地在集体面前展示的能力,为试教活动打基础。可利用课堂前5-8分钟时间,按学号顺序让2-3名学生每人讲一个自选故事,其他学生欣赏,并做文字记录和评价,教师以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听故事情况,结合学生的讲与评做点评总结,为学生讲解故事评价的内容标准,示范评价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评)讲故事的方法、提高(评)讲故事的能力。通过讲故事技能训练,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学生都能讲一个小故事,欣赏到几十个小故事,了解和掌握了讲故事的基本技能要求,独白语言能力、自信心等方面也得到锻炼。同时,使学生专业技能的内容与《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课程内容进行有效互动和有机结合。

2.案例教学。在学习幼儿园五领域七大类教育活动时,精选教学活动录像案例作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生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七类教学活动每一类都精选1-2个视频作为观摩案例,通过“案例引入――案例讨论――案例还原――案例评价”,引导学生还原教案,运用所学活动设计理论分析评价案例中活动设计、教学实施的亮点及存在问题。实现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在案例教学部分,教师先采用示范法,引导学生讨论、还原案例、示范评价案例的内容和方法。然后,要求学生自主完成案例还原和案例评价。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学习难度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听课、评课能力上逐步提高。

3.任务驱动。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学习“任务”,以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为引领,引导学生自己提出解决学习任务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然后进行具体的实践训练操作,形成“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一是设计任务,即要求学生设计七类教育活动方案。在学习设计教育活动方案之前,学生进行该类活动的设计理论学习和案例学习。在布置设计任务后,教师从目标的确定到活动准备、活动过程设计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提供设计思路,同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出与众不同的活动方案。每项设计任务都是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教师在课堂上检查设计方案完成情况,指出方案中存在的问题,挑选部分优秀方案进行点评。二是实践任务,即要求学生进行试教活动和说课展示。试讲任务在开学初明确提出,要求学生自主进行分组,每组同学试讲任务提前告知,学生自选活动方案、自制教具、自制幻灯片。在试讲时,小组内学生扮演幼儿,其余学生观摩记录并评课。说课展示任务作为期末考核的形式,在学习完幼儿园说课相关理论和说课案例后,学生自选说课主题,自主撰写说课稿,制作演示文稿,在期末按照序号顺序逐个进行说课展示,实践体验幼儿园说课流程,展示自己的说课基本功。三是评价任务,即要求学生评教和互评设计方案、说课稿。学生设计好活动方案和说课稿,收齐后再随机发给同学们,要求每位同学都在认真研读手中的方案后,在该方案后面写出自己的评语和建议,打出分数。教师再请几位同学在集体面前进行评价,随后进行点评和总结。

每位同学试教过程中,其他同学做听课记录,并进行书面文字评价。每位同学试教结束后,教师检查听课记录,以提问方式要求学生在集体面前对试教同学进行评价并提出合理建议,随后教师进行示范性评价、提出优化建议。

以上三个任务的实施,促使学生达到当前学前教育专业要求的现代型幼儿教师应具备的“写、说、授、评”四会综合教育教学能力。学生学习方式实现从“被动听讲接受”向“主动体验探究”转变,人人都有实践计划,人人都有实践项目,学生通过完成项目任务,在综合实践教学技能上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五)构建评价机制,增强学生学习内驱力

为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要改变以往的期末一次性终结评价,变为注重过程性评价,把学生的讲故事技能展示、方案设计、试教活动、说课展示及评价任务完成情况都纳入考核的范围。

期末考核以说课展示(满分100分)作为期终考核内容,平时考核(满分100分)包括讲故事(10分)、方案设计(20分、)试教(30分)、评价(20分)、考勤(20分)。

另外,可在学期初就对学生提出奖励措施计划,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可对期末综合考核优胜者进行发放图书等小礼品的奖励。

这种评价方式促使学生科学规划自己的学习计划,认真对待每一项学习任务,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同时采用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的形式,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014年度河南省教师教育改革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4-JSJYZD-085。]

参考文献:

[1] 王文乔等.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2] 王川等.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 但菲等.幼儿园说课、听课与评课[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 唐燕.《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设计和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1(6)

幼儿园课程改革范文6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管理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1-0022-05

我们欣喜地看到,多年来我国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已经为幼儿园提供了丰富的课程经验和课程资源。但是,由于各个幼儿园的自身条件不同,他人的课程经验和课程资源通常无法在幼儿园里直接使用,这就需要每个幼儿园通过自己的思考、研究、选择和重组,形成适合本园的、本土化的、相对稳定的、结构严谨的课程方案和课程管理系统。加强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编制与管理已经成为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中不容回避的问题。〔1〕

近年来,在教育民主化运动的驱使下,课程决策民主化的理念正在深入人心。在这种背景下,特别是在国家教育纲要和地方教育纲要相继出台之后,我国各地的许多幼儿园开始在实践中努力争取自身的课程决策权,不断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课程内容,尝试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课程方案,逐步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课程管理系统。然而经过多年的课程改革之后,幼儿园的课程方案编制与管理正面临着许多新问题。例如,由于园长面对课程改革时无所适从,导致在课程管理上的消极等待;由于园长对课程管理意识淡薄,导致课程管理的失控;由于园长缺乏课程管理能力,导致教师对本园课程的困惑,教师难以把握课程实质,实施起来困难重重。概括地说,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编制与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表现为课程改革的被动与无序,课程设置的超载或缺失,课程编排的无结构与无系统,课程管理的“放羊”与“游击”等。由此产生的“园长迷惑”与“教师困惑”问题将会严重影响课程实施的质量和课程改革的进程。

当今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严峻态势已经向学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课程管理的新挑战。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课程管理方法,针对课程改革的实际问题与现实需要,探寻和建立一套相应的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与管理方法。幼儿园可以依靠幼儿园的“自组织能力”,编制并利用自己的课程方案进行文本化管理,推进幼儿园课程管理的有序进行。

一、幼儿园课程方案及其编制的基本内涵

所谓幼儿园课程方案,一般是指幼儿园按照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发展特点与需要,根据本园的实际状况和课程资源条件,对本园的课程内容、课程方法、课程编排、课程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实践进行梳理与整合,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课程认知表达形式。幼儿园课程方案是幼儿园在一定时期内实施教学和进行课程管理的依据,也是幼儿园课程实施与管理的行动纲领。

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编制是指幼儿园根据课程目标、课程理念等对本园课程进行选择、策划、重组和创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策划与课程设计的课程管理活动过程。对幼儿园来说,课程方案的编制是以幼儿园的课程实践为基础,以幼儿园的课程资源为载体,以幼儿园成员为主体,以幼儿园的课程理念为核心,以幼儿园的课程管理为保障的课程管理过程。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编制不仅仅是对课程内容的简单编排,而且承载了课程园本化、系统化、文本化和结构化的管理功能。〔2〕

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编制过程,实际上就是对课程信息的分析与选择,对课程内容的归纳与提炼,对课程方法的探索与梳理,对前期课程改革实践的总结与提升,其最终目的是将幼儿园及其组织成员已经认同的课程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课程行为,并在实践层面进行课程设计与课程编排,最终实现课程编排的最优化。〔3〕

二、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编制内容

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编制是对本园课程系统和管理系统的策划与设计。课程方案的编制应该立足于幼儿园课程的现实需要和课程资源的实际状态,完整地表达幼儿园的课程理念、课程行为和课程体系。为了确保课程方案的可操作性,幼儿园课程方案一般分为“幼儿园课程编制方案”(正本)和“幼儿园课程执行计划”(副本)这两个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作为正本的幼儿园课程编制方案主要是从宏观视角对幼儿园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资源、课程关系、课程依据、课程编码和课程管理等内容进行系统的描述,大致包括编制背景、主体内容以及实施与管理三个部分。作为副本的幼儿园课程执行计划实际上是幼儿园的课程执行方案或工作计划。只有当幼儿园课程方案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课程执行计划时,才能确保幼儿园课程方案的有效实施。

1.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编制背景

在编制幼儿园课程方案时,首先应该对课程方案编制的背景性条件作分析。分析越充分,方向越明确,课程方案的针对性越强。每个幼儿园的课程资源各有特点。在编制课程方案之前,幼儿园先要对本园的课程背景、课程资源以及相关的背景因素作全面分析,从中找出课程方案的编制依据,确立设计课程方案的起点。编制背景信息通常包括课程方案的主题或名称的确立、幼儿园的课程现状与现实条件分析、课程方案编制的宗旨与指导思想、课程方案编制的实践基础等方面的内容。

2.幼儿园课程方案的主体内容

幼儿园课程方案的主体内容包括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依据、课程功能、课程价值、课程目标、课程特点、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方法、课程序度、课程编排、课程类型、课程编码等方面的阐述。

3.幼儿园课程方案的实施与管理

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编制是为了课程方案的有效实施。组织成员对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知晓度与认同度是课程方案有效实施的关键。为此,课程方案中还应该有关于课程方案及其实施问题的说明,以及对课程方案的实施与管理方法的阐述。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对提高课程方案的执行力度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方案承载着多种教育价值与管理功能。对幼儿园来说,编制课程方案还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即幼儿园具有基本的前期课程资源条件,组织成员对课程方案编制高度认同,组织成员积极参与课程方案编制,管理者具备一定的课程管理能力等。这些基本条件关系到课程方案编制的实际成效。

三、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的管理

众所周知,完成学前教育课程改革重任的实践主体是幼儿园。〔4〕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践表明,课程改革的预期目标和理想境界的实现取决于幼儿园课程管理的实际成效。尊重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践经验,提升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践经验,吸纳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丰硕成果,建构具有幼儿园本体特色的课程方案,形成适合幼儿园的课程管理系统,这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管理的发展趋势。

1.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的管理目标

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编制是课程改革的实践需要,是课程管理的需要。在课程方案编制过程中,幼儿园及其组织成员要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的特点与需要,对本园的课程实践进行解读、梳理和重组。这实际上就是幼儿园进行课程规划的管理过程。〔5〕从课程管理的角度看,课程方案的编制实际上是一个制定与执行课程决策的管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首先应该明确课程方案编制的管理目标。

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的最直接目标是要使幼儿园课程管理文本化,以加强幼儿园课程的系统性、适宜性和可操作性,逐步形成一个真正适合幼儿园自身需要的园本化课程方案。

2.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的管理者角色定位

为了加强对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的管理,管理者应该承担课程方案的决策与规划、课程方案的研究与设计、课程方案的修订与完善等方面的管理职责。管理职责的有效行使取决于管理者的角色定位。园长在课程方案编制过程中的管理者角色定位是保障课程方案编制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条件。

(1)决策者角色

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是幼儿园进行的一种课程决策和课程规划管理。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园管理者应该不断强化课程决策者的角色意识,自觉承担课程决策者的角色责任,确立幼儿园课程发展方向,形成课程方案编制的有效管理流程,对幼儿园课程园本化发展进行有效管理。

(2)引领者角色

在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的管理过程中,园长除了要承担课程决策者的角色外,还需要以引领者的身份带动全体员工进行课程方案编制工作。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编制是一项全新的、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没有管理者的带领与推进是很难完成的。幼儿园管理者在课程方案编制过程中应该发挥引领作用。这种引领作用主要表现为观念引领、过程引领、培训引领、研究引领、实践引领等。管理者的引领作用通常会决定课程方案编制的质量。

(3)组织者角色

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是一个组织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课程方案编制的组织协调与过程控制,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整合等,都是管理者需要承担的责任。如果组织不力,必然会造成课程方案编制过程的混乱和课程实施的种种问题。

(4)主持者角色

在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过程中,幼儿园员工始终是实践的主角,而管理者只是编制活动的主持者。如果管理者偏离了主持者的角色,过分夸大管理者的作用,就会发生课程角色错位、课程角色替代等管理问题,导致课程方案编制与管理的实际效用大大降低。

在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过程中,幼儿园管理者的任务是为员工提供参与课程方案编制的平台,引导员工参与课程研究的实践工作,协调各方面关系,为员工解决实际困难,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管理者角色的准确定位是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走向有序化的管理保证。

3.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的基本管理策略

从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的管理实践看,坚持从实际出发,引领全体员工参与课程方案编制,把握课程编制平衡,保证课程相对稳定,实现课程设计创新,这是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的有效管理策略。

(1)从实际出发

幼儿园课程方案是每所幼儿园为自己度身定制的课程运作系统,幼儿园必须以自身的实际状况和现实条件为依据来编制课程方案,确立本园课程的发展起点与发展方向。如果课程方案偏离了本园的实际情况,那么课程方案的适宜性就会大大降低。幼儿园及其组织成员应该从分析幼儿园课程现状入手,正视幼儿园课程的实际问题,寻找适合本园实际的课程发展路径,通过对本园课程实践的研究,逐步形成切实可行的、具有园本特色的课程方案。

(2)引领全员参与

编制幼儿园课程方案不是管理者的专利,不是园长的个人行为,也不是少数骨干教师的特殊权利,而是幼儿园的组织行为。课程方案的形成是组织成员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组织成员能力互补的产物。管理者应该从传统的只有少数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管理模式中走出来,实施全员化的课程管理。〔6〕全员参与的实质是调动幼儿园组织的一切力量,包括教师、家长等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课程方案的编制工作。课程方案编制的有效性通常取决于员工的参与数量和参与程度,而员工的参与程度也是决定课程方案的质量和执行成效的重要因素。因此,管理者应该建立全员参与课程方案编制的接纳机制和激励机制,鼓励全体组织成员积极参与课程方案的编制工作。

(3)把握课程平衡

把握课程平衡是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的重要管理原则。我国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已经为幼儿园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课程资源,新的课程内容层出不穷,幼儿园没有找准自己的课程发展定位或缺乏课程的选择与重组能力时,非常容易陷入课程超载的误区。另外,在面对各种课程资源时,幼儿园也可能偏离儿童发展的需要,只是从非常狭隘的角度选择课程内容,进入课程缺失的误区。所以,在课程方案编制的管理过程中,我们应该特别注意防范课程失衡现象的出现。如何把握课程管理的方向,确保课程的平衡性已成为管理者必须认真思考与研究的重要问题。为此,管理者应该始终关注课程目标的平衡、课程性质的平衡、课程结构的平衡、课程内容的平衡、课程方式的平衡、课程类别的平衡,提高对课程的选择能力和判断能力,同时提升教师对课程的分析、选择与重组能力,以保证幼儿园课程的系统性、结构性和平衡性。〔7〕

(4)保证相对稳定

多年来的课程改革为幼儿园提供了自由实施课程的空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幼儿园课程可以无目标、无依据地随意更改。可以随意更改的课程通常显示了其价值的低下,质量也难以保证。提倡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正是针对当前幼儿园课程极不稳定、经常变换的游击战状况而提出的一种加强课程管理的应对性策略。通过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编制,可以解决幼儿园课程实践的混乱现象,建立一个适合幼儿园操作的、相对稳定的课程系统。管理者要通过课程方案编制保证幼儿园的课程发展方向、课程目标、课程原则、课程运作流程、课程内容和方法的相对稳定,从而保证幼儿园课程管理系统的相对稳定。

保证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相对稳定,并不是说幼儿园的课程方案是一劳永逸、不可更改的。事实上,课程方案是课程发展的产物,课程方案的相对稳定只是在课程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形成的阶段性稳定。这种阶段性稳定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幼儿园课程的教育价值和教育质量。

(5)实现课程创新

实现课程创新是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过程中应该特别关注的问题。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编制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解决课程问题、实施课程创新的管理过程。没有创新的课程是没有生命力的,难以适应现实教育的发展需要。实现课程创新是课程方案完善的重要条件。但是,我们不能把课程创新仅仅理解成一味追求时髦和摒弃传统。课程创新主要表现为课程的理念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课程方案的编制不是对过去的、他人的课程进行机械的模仿、抄袭或者摒弃,而是根据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去转换课程理念,完善课程行为。管理者应该把课程创新作为课程编制管理的重点,协调课程传承与课程创新的关系、课程稳定与课程发展的关系、全局创新与局部创新的关系、组织创新与个体创新的关系,在幼儿园内形成一个课程创新的管理平台,及时提出课程创新的管理目标,提供课程创新的资讯信息,开展课程创新的研讨活动,开展课程创新的设计活动,以此增强课程创新的适宜性,不断推动幼儿园课程的园本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9.

〔2〕〔5〕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幼儿园课程园本化理论与实践的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4〕上海市教委学前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办公室.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指导用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6〕阎水金,张燕.学前教育行政与管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钟启泉.国外课程改革透视〔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O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Yan Shuijin

(Preschool Education Department,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