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保个人工作总结范例6篇

低保个人工作总结

低保个人工作总结范文1

社区低保上半年工作总结范文一

xx年柳背桥社区居委会在石桥铺街道事务科的指导下,认真开展低保调查审核以及低保人员的管理服务工作。

(一)严格低保审批程序

社区建立健全了各项制度;低保评议制度、评议小组成员名单、低保分类管理工作名册,社区居委会按不同人员实施了分类管理及参加公益劳动管理制度; 搞好长效管理,我们社区,分每周一、三、五、上午10:00至11:00时,有劳动能力的低保人员到社区签到,由低保居干和社区管卫生的居干一起带队,打扫居民活动场地、绿化带等。一方面安排有劳动力的低保人员在门岗值班,参加社区巡逻队巡逻,加强社区治安防范;劳动不到位者严格按低保管理条例处理。

(二)加强动态管理

(1)柳背桥社区到20xx年11月份低保发放表止,享受低保户数35户,总人数59人,其中a类人员 21 户、b类人员 9户、c类人员 5 户;从20xx年12底至20xx年11月止,新增低保户 16 户;调增低保金3户,停止低保户18户,其中2 户迁离本辖区、12 户办理超龄养老保险、 2户不原意参加社区公益活动取消、4户社区干部推荐其就业、已走上就业岗位。

(2)我社区坚持按街道统一的工作程序办事,坚持户主申请、入户调查、张榜公布、群众评议,将低保政策落到实处。社区对申请享受低保的人员坚持认真调查、严格审核、规范材料,确保低保对象不错、不漏、不误。每月对三类人员进行审核、二类人员按季审、一类人员半年审核一次;为了让上级部门及时掌握各种数据,我社区均能在规定时间上报各种统计报表,并做到真实、正确。

(三)、强化分类救助工作

社区现有分类救助人员24人, 70 岁以上的有 1 户、重残和残疾人2户、重病有3户

(四)低保与就业联动工作

(1)社区根据有关文件精神,积极为低保对象联系单位争取再结业,对实现再就业的低保对象实施低保渐退制度,在三个月的试用期中,本人收入不计入家庭收入,使低保对象免除了后顾之忧,09年社区干部推荐其就业、已走上就业岗位的有 4人;

(五)基础管理工作

(1)社区对群众的来电、来访,均做到热情接待,仔细调查,认真记录,认真处理,并将有关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为了方便群众举报,社区在张榜公布的公告上公开了街道事务科、居委会的举报电话号码,另设有举报箱一个。

(2)社区根据街道的要求,对每户低保对象的本人申请、审批表、证明材料等都进行归类建档管理;

(3)认真开展低保建档工作。社区居委会为每一户低保家庭建立了档案,做到人数清,人员情况准确,并对低保人员实行分类管理社区低保工作总结社区低保工作总结。

(六)创新低保管理方法和工作手段

(1)社区居委会干部对辖区特困户低保居民 5 户,执行一帮一服务、对辖区享受低保困难残疾人 2人,执行二帮一服务;

(2)为辖区卧床不起的低保老人、困难户家庭申请大病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款 10050元。

(3)在20xx年春节来临之际,社区工作人员分批、分期走访、了解、看望了辖区 45户低保户;为 24 户特困低保户送去了米、油、腊肉、板鸭等。

社区低保上半年工作总结范文二

x年我社区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在市、区民政局低保中心及镇办的指导下,遵循保障城市居民基本生活的原则基础上,坚持认真做好各项低保工作。现将半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 建立建全组织机构,加强管理

我社区今年把低保证工作作为社区居务工作的重点来抓,由社区支部书记亲自挂帅,社区低保专干认真贯彻落实《汇川区高桥镇20XX年城乡低保提标工作实施方案》,加强管理、组织、落实辖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强化学习,坚持每月工作例会中学习研究有关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政策、文件,提高业务水平。

二、 严格规范操作,健全动态机制

为掌握第一手材料,我社区紧密联系社区低保评议小组成员,深入走访、调查,了解特困群众疾苦,做到应保尽保。坚持与本地最低工资标准和失业保险标准相衔接,对不同人员实行不同的保障金额,使保障金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实际。规范操作,确保公正、公平,制定了从个人申请到逐级审核、资金发放的一整套操作规程。做到保障对象有进有出,低保补差有升有降,加强了规范化管理,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和分类管理,建立健全低保的动态管理机制。

回顾这半年的低保工作,汗水、带着泪水一路走来,我们从艰辛、困苦中磨练了意志,提高了业务能力,坚定了“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群众解难”的工作信念,决心立足低保岗位,服务弱势群体,切实吃透上情,摸清下情,做好低保工作。我相信,有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有我自身的热情和干劲,有社区同事的共同努力,我将与时俱进,积极践行“中国梦”重要思想,不负众望,努力将社区低保工作再上新台阶。

社区低保上半年工作总结范文三

X年年我社区在办事处的领导下,领会文件精神,让真正有困难的居民感受到党的温暖,让他们的基本生活有所保障,现就具体的情况总结如下: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可喜成绩。就低保工作而言,认真落实党的政策,努力学习文件并我社区现有低保57户,130人。其中享受生活困难补助的有7户,残疾低保户的有16户,享受分类施保家庭有9户。

从XX年开始,我社区实行了“低保听证制度”成立了监督小组,制定了工作方案,对新申请的低保户实行先签到一个季度,同时,召开由各类人员组成的听证会,使低保工作更加透明、公正、肯定。

我社区为了把政府的有限资金真正发放给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居民身上。我们经常入户走访调查,每季度对低保家庭进行审核给予调整,做到应保、尽保(如:我社区郝中敬,户在人不在,路振江家里经济收入增加了,经调查落实,我们按政策及时停止了他们享受低保资格。)

我社区对低保人员加强管理,定期组织低保人员学习上级有关文件,组织低保人员参加社区的各种公益活动。如;‘环境创新年’活动中,组织低保人员清理垃圾45吨,铲处小广告300多条,同时社区把低保人员分为6个小组,每天轮流值班。在为孤寡老人和残疾人服务的活动中,大家都积极主动踊跃参加,受到了居民的好评。

我社区在为低保户、特困户提供服务的同时,还注重为他们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冬季来临前社区就组织募捐活动,捐的衣物和现金极时送到享受低保孤儿乔云云家中;每逢传统节日到来之际,为社区困难家庭送去米面油,使他们充分的感受到党的温暖和政府的关怀,同时社区还通过黑板报进行大力宣传,让低保人员树立自强自立为国分忧的思想,同时组织他们参加各种招聘会,并给他们提供信息,尽可能的为他们提供创造就业的机会。

今后,我们更要努力把低保工作做的更好。

看了“社区低保上半年工作总结”的人还看了

1.2016年社区民政工作总结

2.低保工作个人总结

3.低保工作年度个人总结

低保个人工作总结范文2

在2010年春节来临之际,社区工作人员分批、分期走访、了解、看望了辖区低保户41户;残疾人56户;80岁老人42人;21户困难户;军烈属14户;慰问困难职工、党员31户;元月初慰问特困户5户,并送上现金1400元;元月底慰问困难户8户,并送上现金1600元;二月底慰问困难户5户,并送上现金1400元。在5月份助残活动月慰问看望了特困残疾人13户。10月份走访、慰问、看望了13户困难残疾低保户。全年走访残疾人率达到100%。购买的慰问品有:白糖、大米、油、还有水果、茶叶等物品。

二、切实为居民办实事

1、从XX年年10月至2010年11月止为辖区16户,19人、困难居民申请到了最低生活保障金 4074元/月,物价上涨补助285元/月,解决了他们的生活困难;上半年为13位享受低保的残疾人申请困难救助金1950元;为5位精神病人办理长期服药卡。

为长期生病的低保户、残疾人10户家庭申请到大病医疗救助款31900元。

2、对在就业年龄段,有就业能力的低保户,鼓励他们自食其力,为政府分忧,积极为低保对象联系单位争取再就业;为实现再就业的低保对象实施低保渐退制度。在三个月的试用期中,本人收入不计入家庭收入,使低保对象免除了后顾之忧。2010年11月止,我社区共有 9个低保对象实现了再就业,减少低保金2585元/月,并为8户申请到再就业补助。

三、扶贫济困工作

社区居委会干部对辖区孤老和特困户居民3户,执行“一帮一”服务、对辖区困难残疾人3人,执行“二帮一”服务;在帮扶中主要是对辖区孤老、残疾和特困居民进行关心、慰问和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他们在生活中得到实惠,享受到政府的关怀。例如:1、患了癌症的樊国建病人家庭,在XX年年11月时,社区了解到樊国建得了重病癌症、当月家里经济较困难,无生活费时,社区及时的给予申请了临时生活救助金和办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并不定期的走访慰问看望,对其家庭进行二帮一的帮扶。2、长期生病的杨德才家庭,杨德才是一位退休职工并长期生病,妻子谢业琴也长期生病无工作,儿子大学生每月工资只有500元左右,其家庭经济收入正在城市最低保障线上,又不能办理低保金,社区只有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帮扶;利用社区爱心屋给予发放爱心优费卡,申请政府可以援助的困难补助金,社区二帮一服务和社区党员二帮一等服务;并为杨德才的儿子找工作。3.社区享受低保老人宋德珍家庭,宋德珍的爱人肖显友长期生病,有一次摔伤无钱住院,社区群众自发的捐款帮助老人住院;并且也是不定的走访慰问看望,对其家庭进行二帮一的帮扶。4.社区低保户只有二十多岁的精神病人陈宸,每年春、冬两季精神病复发,社区采取残疾人帮扶一帮一服务,也不定期的进行走访慰问看望。

四、慈善捐款

1.2010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地区强大的地震,社区在党委、居委会的统一部署下,5月13日至5月19日分别在社区会议钟表厂家属区、白鹤村中建厂家属区组织了“抗震救灾”为四川汶川灾区捐助活动,社区党员干部群众为四川汶川灾区捐助共计捐款27753元。社区群众捐款18248元、社区单位捐款3575元、社区党员交纳特殊党费5940元。如数上交街道,整个活动得到群众支持和称赞。

2、2010年10月11日至10月30日,社区在发出“慈善捐赠、温暖灾区”活动倡议通知后,得到了辖区居民的大力支持。大家在家庭条件并不宽裕的条件下纷纷为灾区人民伸出援助之手,捐款、捐物。此次捐款共计1418元,8成新冬装363件,为地震灾区人民再次奉献了真诚的爱心。

五、社区廉租房保障工作

1.社区均对困难户无住房家庭进行了摸底、统计,并对符合申请廉租住房的家庭申请到了廉租房补助,建立廉租住房台帐,长期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

2.去年12月底均按照上级要求开展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情况摸底调查工作,对辖区68户住房困难家庭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并上报。

五、民政活动工作

1、为加强社区残疾人服务,我们利用残疾人协会展开活动,帮助他们解决生活需求,提高他们“人残志不残”的坚强意志,鼓励他们参加社区各项活动。如今年的6月23日社区青年志愿者助残服务队,社区党员结对帮扶残疾人、困难居民家庭服务队,在石新路鑫泰铭居前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志愿者活动,为残疾人困难居民家庭提供法律咨询、免费理发、免费配镜、免费发放计生药具等服务。

2、对特困户和急需帮助的居民通过社区“爱心屋”免费赠送日常生活用品和无偿租借家用工具;

3、为了方便社区居民,居委会与格林医院联系,3月16日在居委会1楼免费为居民做体检。体检内容有:称体重、量血压、做b超等,为居民群众身体健康创造了条件。

六、老年工作

1.社区年初均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和“空巢”老人进行摸底、统计,建立台帐;

2、全年为60岁以上老年人办理老年优待证 47 人;

3、2010年4月、社区为老年人服务,开展了“敬老爱老”发低价油活动,此次共发领油票1000张。

4、为了丰富老年人的生活,居委会请辖区的老年人到巴国城开展了活动。活动内容有:开座谈会、击鼓传花等。

七、双佣工作

1、社区2010年11月止有军、烈属共计13人,现役军人共计12人,春节慰问军属计13人,送上油一桶;慰问烈属曾治庸现金及物质共500元;8月份慰问烈属曾治庸,并送上现金100元。

(1)

【2010年民政工作总结】一文如不符合您的要求,推荐参考以下同栏目文章:

查看更多>>

2.为了庆祝“八一”建军节,社区组织民乐队在福源来广场开展了“庆八一”音乐晚会,受到了广大居民及退伍军人们的欢迎。

3、为了关心辖区企业军转干人员的生活,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8月27日下午,街道领导与社区一起召开了军转干座谈会。会上街道领导非常关心军转干人员的生活,使他们深受感动,纷纷表示不会采取非正常及非法的途径反映问题。

八、殡葬管理工作

1、社区均建立了殡葬管理台帐、死亡人员台帐,2010年社区全年共死亡7人,并全部火化;

2、今年3月份社区居委会组织社区居民小组长、社区成员代表等骨干培训时,社区均对《重庆市殡葬管理条例》等方面的文件进行了培训工作;

3、3月至4月10日,社区在辖区各楼栋张贴《重庆市殡葬管理条例》文件共30份,横幅共2幅。

九、按时完成民政月报表、随时掌握低保户、残疾人、困难居民的动态情况。

十、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参加街道的其它工作。

  2  

【2010年民政工作总结】一文如不符合您的要求,推荐参考以下同栏目文章:

2010年办公室工作总结

青教办2010年寒假工作计划

2010年度办公室个人工作总结

2010年联社办公室工作总结

2010年市长公开电话办理工作总结

2010年化验室工作总结

乡镇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工作总结

低保个人工作总结范文3

按照《区政府办公室关于为起草政府工作报告提供相关材料的通知》的要求,文化街高度重视,对2010年主要任务目标预计完成情况、重点工作进展情况、取得成绩进行了详实的总结,同时立足发展,结合街道工作实际,规划制定了2010年的工作计划。下面,就2010年预工作总结和2010年工作计划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2010年工作预总结

2010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年。这一年,文化街道办事处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体街社干部,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开发为中心,以社区建设和管理为重点,以优化辖区环境为基础,以为辖区居民服务为己任,突出抓好了招商引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环境卫生整治、民政、司法、计划生育、劳动保障以及党建等项工作,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和辖区第三产业,全面推进了街区建设,提高了街政管理水平,街道的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为全区的三个文明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招商引资工作硕果累累 

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文化街始终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开发放在第一位,认真执行宁江区实施的工业强区战略和中心城区发展战略,并结合实际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着重提高了招商引资质量,不断加大了项目开发力度,在XX年年-2010年的招商引资攻坚战中引进了嘉禾洗浴及宾馆一体综合楼3000万元的开发项目和庄园房地产开发公司投资4000万元的商企住宅综合开发总计2个项目7000万元;意向性达成2010年第二轮项目攻坚战项目一个,计划投资5000万元。民营经济已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2010年辖区民营经济总户数981户,年总投资约17,266万元,营业总面积128,985.5平方米,年营业收入13,975万元,利税687万元,从业人员4177人。民营经济已经成为辖区居民增收、财政增长、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

(二)、社区建设不断完善

文化街在社区建设上从加强组织建设入手,充分利用现有办公用房,普遍建立了“五室三站二栏一校一所”,即:社区居委会办公室、社区党建活动室、社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室、警务室、图书室,生活服务站、卫生服务站、计生服务站,党(居)务公开栏、宣传栏,居民学校和文化健身场所,配备了电教设备,实现了电脑办公,为拓展社区服务空间、创新服务方式、提升社区服务效率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加强了基础建设,强化了领导管理功能;9月份,经街道和社区精心组织,积极行动,周密部署,细致安排,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全面完成了社区换届选举工作。从加强自身建设、提高领导水平入手,建立了各项工作责任制,普遍建立两委班子工作守则、干部工作纪律、各项制度,干部有章可循,有效提高了社区党组织的决策能力,加强了制度建设,强化了社区规范化管理;街道成立服务中心,社区分设服务站,扩大服务覆盖面,最终形成街道为社区服务,社区为党员服务,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为群众服务的三级网络,加强了长效管理,健全了社区服务体系;

(三)、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 

文化街共育龄妇女11610人、已婚育龄妇女9067人。年内出生人口126人,死亡66人,人口出生率为98.4%,计划生育率为98.1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766‰以内。几年来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树立以“人性关爱、人情关爱、人文关爱”的理念,以宣传教育为主,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吉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坚持依法管理,搞好优质服务,组织带领全体街社干部,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为出发点,深入开展了“三结合”与“五关爱”活动和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促进婚育观念的转变;继续加强了计划外生育社会抚养费征收工作力度,搞好了计生系统信息录入工作,不断提高了管理和服务水平;做好了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药具管理工作。药具发放及时率要达到了100%,有效率要到达到了100%;全年开展大型宣传活动4次,出板报9期,发放宣传单1XX余份,计生工作的宣传力度得到了不断加强。强化了对流动人口管理,开展了“七清查、七落实”工作,加大了对各大商场、商厦、沿街门店、工地流动人口的清查,确保流动人口管理到位。全年流入育龄妇女1244人,验证、持证1335人;流出88人中均持有《婚育证明》。多年来,文化街道的计划生育工作以“夯实基础,突出特色,点面结合,全面提高”的方针,坚持依法行政,积极探索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的新途径,坚持“以人为本”,认真总结开展优质服务的新经验,切实抓好了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各项工作任务。

(四)、综合整治辖区环境卫生

文化街共有巷路119条,22.8万平方米,其中水泥路4条、板油路5条。保洁员42名(其中公益岗9名),垃圾台46个,中转站垃圾箱15个,渗水井34口。 棚户区改造地段涉及拆迁处6处。所辖小区物业管理的公司有安居物业公司和文化佳苑物业公司,零散的楼宇物业管理15个。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一班人”思想高度统一,提高了认识,把卫生工作切实纳入街道工作的重要日程,全面落实了区委区政府下达的卫生工作任务,将巷路卫生工作作为实事工程来抓,切实做到了责任到位、措施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四到位;实行领导班子成员每日早晨必检,每周必须抽检2次,街道卫生办和社区每天巡回检查,提高日常检查质量;从加强居民卫生意识、卫生知识教育入手,组织社区居委会干部发放宣传单、通告达,设立标志牌,逐户通知等形式进行宣传不乱泼乱倒、干湿垃圾分倒、定点定时倾倒垃圾,加强宣传教育,做好居民群众工作;根据辖区卫生工作状况的实际,实行了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三化”式管理机制。对各社区、卫生办、城管员和保洁员,严格按着《巷路卫生管理实施细则》的规定,落实奖惩,提高工作效率,积极开展协调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通过辖区卫生综合整治,一年来共出动保洁员120余人次,清淤排水沟5条,1200延长米,给房地产开发公司和物业公司发放通知5份,整修垃圾台点站50处,对巷路上的120棵花卉树进行了保护圈围,对拆迁处、城乡结合部以及巷路的死角死面存在白色垃圾和残存垃圾进行了自检和全面的清除。辖区巷路没有裸露垃圾和二次污染源的存在。通过卫生综合整治,街道辖区巷路卫生面貌一新,路面干净整洁有序,为居民的生产生活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1] | | | | | | | |

到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五)、实施民生工程,着重抓好民政工作

积极协调和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了社救优抚、救灾救助和送温暖活动,走访慰问辖区的贫困户、孤寡户、残疾人、贫困党员、退休老干部和军烈属,发放慰问金XX0元,切实保障了社区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进一步完善低保工作,共有低保户525户,享受人口为1312人,其中空挂户口的低保户280户,XX年年新增低保户64户,残疾人低保户30户。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切实做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杜绝不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对象却享受低保救助的现象发生,鼓励和支持了低保对象积极就业,走出低保,努力实现社区救助工作的规范化。规范管理良好的运作“阳光超市”,为把阳光超市做好、做实、做成民心工程,在3个社区建立了捐助接收点,所在社区登记所需物品(衣物、生活用品等)的品种和数量,享受低保的贫困家庭可根据家庭和个人的实际需求,凭《领取证》及代金券到超市领取捐赠物品。结合实际,适时开设就业指导等便民服务,为低保户提供再就业信息、进行职业指导培训,为辖区低保户提供就业岗位。狠抓居委会自身建设工作,对社区干部的业务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了培训,提高社区干部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思想认识以及为居民服务的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

(六)、切实加强劳动保障服务工作

劳动保障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工作理念,以社区为平台,依托社区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开展各类综合性服务工作,竭力帮扶辖区失业人员以各种形式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建立再就业的长效机制,搭建社区与企业就业再就业工作平台。在推进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过程中,搭建了街道与企业的再就业平台建设。完善了再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建立了街道与企业的空岗信息报告制度以及日常联系制度。在再就业平台建设中坚持从情感维系、政策维系、服务维系入手,逐步形成我为企业服务,企业为再就业尽力”的良好局面;积极探索就业困难群体安置的有效途径。为了探索就业困难群体安置的有效途径,开展了以“全面调研为基础、多渠道宣传为手段、针对性指导为重点、适宜推荐为核心、跟踪扶助为保障”为主题的再就业援助工作。多渠道加强了政策宣传,发放宣传资料5000份,提高了服务对象就业意识;广泛开发岗位,落实适宜推荐,开创城镇就业岗位3200个,城镇新增就业2800人,下岗职工再就业1980人,其中大零就业就有1200人,劳务输出960人,其中省外务工有420人;完善就业困难群体人员台帐,对救助对象进行了科学化管理。按一居一册、一人一卡建立了1000人次台帐,对有求职意向的就业困难群体的基础信息进行全面核实调查,“实行管理到户、服务到人”。细化了任务目标,落实了责任,并随时把握工作进度,及时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形成了实施、协调、检查、督促、反馈“一条龙”的工作运行机制,促进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再就业工作。

(七)、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力度

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工作方针,紧密围绕“平安街道”创建的总体目标,突出矛盾纠纷排查、社会稳定、治安防范和flg人员教育转化等工作重点,认真搞好了不稳定定因素的排查和调节工作,着力化解社会热点、难点问题。针对个别残疾人和弱势群体等重点信访、重点人员,严加关注,经常摸排,准确掌握情况,做好了矛盾纠纷调处工作,调解率要求达到100%以上,调解成功率要求达到100%以

低保个人工作总结范文4

关键词 高校安全保卫人员 职业倦怠 特点

中图分类号:g647.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职业倦怠这一界定最早是由美国基础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于1974年首次提出,自此,职业倦怠领域的研究便受到人们的日益关注。特别是1980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的召开,更加凸显了它的重要性。不仅如此,近年来国际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也已延伸到很多领域,而且研究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但是研究涉及的职业范围很窄,经查阅,对于高校保安人员职业倦怠研究尚属少数。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凸显,而且高校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因此高校安全保卫人员的工作任务日渐繁重,职业倦怠因此也越来越严重。

大学城各方面设施建设尚未完备,学校周围环境安全很难保证,加之学校整体搬迁,学校规模扩大、学生人数增加,保安人员工作压力随之加大,进而产生职业倦怠,影响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绩效,根据这一实际情况,进行这项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1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呈贡某大学的安全保卫人员共85人,发放问卷85份,回收有效问卷81份,问卷有效率为95.3%。

1.2 研究工具

问卷采用李超平、时勘职业倦怠问卷中文修订版mbi-gs。该量表采用利克特7分等级量表。整个量表包括三个部分:情绪衰竭、玩世不恭和成就感低落。情绪衰竭、玩世不恭和成就感低落三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8、0.83及0.82;三因素模型拟合指标均达到了统计学的要求,表明该问卷在国内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1.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7.0 进行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高校安全保卫人员职业倦怠的一般特点

从表1中可以看出,高校安全保卫人员普遍存在较高的职业倦怠现象,最高为成就感低落,以上数据表明成就感低落总体上较高,各因素平均值的大小依次为:成就感低落>情绪衰竭>玩世不恭。这一结果说明保卫人员的职业倦怠主要来自成就感低落和情绪衰竭两个方面。

2.2高校安全保卫人员职业倦怠在各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结果

在此次调查中,把保安人员的年龄分为三个阶段(20~30岁、31~40岁、41岁以上)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根据结果,年龄变量在各维度及总分上的差异都达到显著性水平。其中,31~40岁之间的人员职业倦怠程度最严重,说明年龄是影响保安职业倦怠的因素之一。

其次,研究发现,高校安全保卫人员职业倦怠的婚姻状况变量和文化程度变量在总分上的差异均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但在职业倦怠问卷的成就感低落维度上的差异都达到显著性水平。职务、工作年限、月收入变量在总分上的差异均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但这三个变量在职业倦怠问卷的情绪衰竭和成就感低落维度上的差异显著。

3分析与讨论

3.1高校安全保卫人员职业倦怠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1)高校安全保卫人员职业倦怠各因素平均值的大小依次为:成就感低落>情绪衰竭>玩世不恭,但是情绪衰竭和玩世不恭两个因素的平均值差异不是特别大。这一结果说明高校安全保卫人员的职业倦怠主要来自成就感低落和情绪衰竭两个方面。

(2)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在婚姻状况、工作年限、文化程度、职务、月收入变量的总分上差异不显著。可能是因为学校刚搬迁至大学城,因此大部分的保安人员工作年限都很短,所以对职业倦怠的影响不显著。其次,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调查的大部分都是普通员工和极少几个基层管理人员,而没有对更高管理层的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大部分人员的职务、月收入都是一样的,因此调查结果为差异不显著。

3.2 本研究得到的启示

研究结果显示,高校安全保卫人员存在普遍的职业倦怠现象,并且主要体现在成就感低落这一维度上,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以下对策:

(1)进行精神奖励。这样有利于提高自尊心及专业自豪感,提高保安人员社会地位,激励工作热情。

(2)组织学习有效应对职业倦怠的方法。

(3)加强自我调节,提高

身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能力和应用心理策略的最基本的能力。如正确了解自己、认识自我,增强自我效能感,学会自我适应的策略,克服不合理信念。

(4)积极寻求心理专家的帮助。职业倦怠是职业心理问题,心理专家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程序,给予咨询者进行训练,可以有效改善安全保卫人员的职业倦怠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永鑫.工作倦怠的心理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低保个人工作总结范文5

西南地区的贫困问题由来已久,我国的中西部既是农村贫困的重灾区,又是城市新贫困人口的高发区,全国80%的贫困人口都集中在西部省份。通过对西南地区城市贫困的特征及成因分析,为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反贫困”行动,缩小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及其居民消费水平方面的差距,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依据。若中西部地区或西南贫困问题得到缓解,则全国至少有 80%的贫困人口可望摆脱贫困的困挠,其影响、意义非同一般。

(一)区域经济发展落后,城市相对贫困问题突出

1.城镇贫困人口比重大, 贫困发生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985年东中西部城镇贫困人口占全国城镇贫困人口的比重分别是:东部459万,占25.6%;中部967万,占54.0%,西部365 万,占20.4%,中西部合计占 74.4%;1995年,东、中、西部城市贫困人口占全国城市贫困人口的比重分别是:东部471万,占 1 7.1%,中部1527万,占55.5%,西部754万;占27.4%,中西部合汁占83.9%。从贫困人口的比重变化看,东部地区在1985年~ 1995年间城镇贫困人口比重大幅下降,中部略微上升,而西部则大幅度上升,全国有8个地区城市非农业人口中20%都属于贫困人口,这些地区全部在中西部。

2.居民收入、消费水平低、贫困程度深

西南地区云、贵、川无论是农村居民或城市居民人均收人在全国比较都属低收入地区,不到全国平均数的50%,更是低于东部发达省市。

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虽然东西部都受益于宏观经济改革,但受益的范围,程度是不同的。正是这种差距使得西部城镇居民陷入贫困的概率大于东部地区。导致区域发展落后,人均收入、消费水平差距不断拉大的原因主要有:

(1)起点低,“先天不足”

从近代起由于政治、经济、社会、自然、地理等因素,资本最初是从东南沿海叩开中国封闭的门户,近代工业随之建立。而西部近代工业则长期空白,直到解放,历史留给我们的是东西部社会经济差距非常悬殊的严酷现实。建国前,70%以上的工业都集中在不到全国面积14.2%的东部沿海地区,而占全国土地面积 81.8%的中西部地区仅占全国工业的9%;改革开放初的1978年按人均GDP排序,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中,西南三省囊括了倒数前三名;贵州倒数第一,云南倒数第二,广西倒数第三;当时贵州、云南、广西的人均 GDP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 46.7%、60%和59.5%, 人均 GDP的绝对份额分别为175元、 223元、225元。这就使得在以后全国区际大赛中,西南三省区的起跑线远远落后于其它地区,处于“历史性不平等”的不利地位。

(2)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社会基础设施落后

西部地区公路、铁路运输系统极不发达,远远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经济开发的需要,亦是制约东西经济联动、妨碍大规模开发西部的重要障碍。据资料显示,占全国总面积2/3以上的西部地区铁路里程还不到全国的1/4;更有一些地区至今乡村尚未通路,完全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由此造成地区发展可达性差,吸引外部投入的能力低,因而发展机会极少,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这种地缘经济格局至今未得到根本改变。尤其是在我国经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中,西部地区由于自身地理环境的制约,处于最低层次,80%的外商投资者都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区外资金的大量输入改变了沿海地区的生产关系和产业结构,并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产生了极为显著的影响。

(3)人口增长过快,人力素质低下

尽管西部地区地广人稀,人口密度很小,且生存环境酷劣,经济发展缓慢,文化落后,但人口增长却很快,有的省区每年以 3%的速度递增。在过去的两次生育高峰期,西部大部分省份的生育峰值都很高,且持续肘间较长,西部地区人口增长无论是绝对量还是相对量都远远高于东部。除了人口增长过快外,就是人口的文化素质低,受教育率低、文盲率高,文化程度结构低。

(4)经济结构落后,积累能力差

现代经济的发展过程就是经济结构变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成员的人均收入不断提高,社会的积累能力亦不断提高, 1991年西南三省区的GDP中第一次产业的份额为40.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6.6个百分点;在第一次产业从业的劳动者占社会劳动者总量的76.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7.8个百分点。其中贵州,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分别为 78.0%、10.2%和11.8%;云南则分别为 77.8%, 9.7%和 12.5%。经济结构极为落后,从而导致其人均收入低、投资能力不足。

(5)制度创新落后,市场经济不发达

80年代以来东部发达地区生产力发展较为迅速的一个基本原因是代表市场经济机制的非国有经济发展速度大大超过国有经济的发展速度,从而带动东部经济高速增长。 1992年贵州、云南的国有工业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73.0%和73.5%,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数(48.1%) 的151.8%和152.8%;而广东国有工业所占比重分别为29.8%和 29.1%,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数 (64.2%)的46.4%;而广东非农产值所占比重为66.0%。1994 年全国乡镇企业产值达42558.5 亿元,东西部所占比例分别为 68.1%和8.78%,东部是西部地区的7.75倍;乡镇企业的平均发展速度东部是48%,西部是 16.5%,东部是西部的2.9倍;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西南省区体制改革、制度创新方面的相对落后状态。

(二)少数民族贫困构成了西南地区贫困的一个重要部分

西南地区的贫困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少数民族的贫困。西南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的重要地区在全国已建立的159个民族自治地县中,西部地区就有115个,全国55个少数民族8000多万人口,其中90%以上分布在西部地区。据90年代人口普查资料,少数民族占当地总人口的比重云南为33.35%,贵州33%, 广西 39.2%。其分布特点是族别多、人口少、居住分散,多民族混杂状况明显。

少数民族贫困的原因或少数民族比汉族同胞更易陷入贫困的原因是:

(1)结构性原因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结构性国家,这种二元社会结构,将社会成员人为地分成泾渭分明的两大群体即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或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而且成份间不能转换、具有世代的遗传性,社会对不同的成员分别给出不同的对待,农业人口或农村居民享受不到城市居民在就业、保障、社会服务等方面所得到的待遇,被排斥在现代化进程之外,积累着贫困。而中国的少数民族人口绝大多数分布在农村,缺乏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城市和农村制度性的不平等,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汉族和少数民族问题的不平等,结构性贫困对少数民族的危害比汉族更深。

(2)区域性原因

中国的少数民族人口绝大多数分布在中西部山区,风沙化地区和干旱等生存环境恶劣的地区。他们的贫困很大程度上是区域性贫困。

自秦代以来,在2000多年的汉文化形成和扩张过程中,少数民族不断地被迫向边缘地带迁移,或向远方城镇和交通沿线的山区退缩,一般分布在人烟稀少,偏僻闭塞,生产力水平落后,开发较慢的边区或偏远山区,严酷的生态环境,恶劣的生存条件,闭塞的社会生活,畸高的人口繁殖率,普遍的文盲状态和极度的愚昧等,使其成为中国社会最贫困的群体,其生之艰难,生之顽强,令人震撼。

(3)自身原因

与其它贫困人口相比,少数民族贫困人口特征和致贫因素有极大的特殊性,突出表现在他们的文化、风俗、语言、历史传统等方面。少数民族由于与汉族在语言、风俗、习惯和心理上存在很大差别,因此与一般的中西部汉族人口相比,更不容易参与现代社会经济活动,难以享受现代经济发展的利益,这是它们贫困发生率普遍高于同一地区汉族群体的重要原因。特别是生活在大西南地区的如僳僳族、瓦族、景颇族、纳西族,彝族等民族,至今还保留着蓄奴制特点,实行家长奴隶制,生产力水平仍停留在原始社会末期,还延续着刀耕火种、广种薄收、游牧迁徙趵原始耕作方式和生存方式。

(三)城市新贫困问题突出,职工贫困构成城市贫困人口重要组成

中国社会转型期城市贫,困的一大特征即是职工贫困构成了贫困人口的主体,而这一特征在西南地区尤具典型。西南地区由于诸多原因下岗,失业人员比例大,城市新贫困问题突出。1997年贵州33.71万城市贫困人口中就有下岗职工11.83万,失业人员 11.50万,约占全部贫困人口总数的70%左右,四川省城市贫困家庭中有67.4%,为下岗职工家庭。

西南地区职工贫困问题突出的原因主要有:

(1)国企比重大,亏损严重,拖欠职工工资,养老金问题突出

西部地区经济结构的重要特点是国有经济比重大,如四川省国企数目4289万个,占全国工业总产值比重33%,就业,人数506 万, 占全部就业职工总数的 75%;重庆国有工业企业数目 1 706万个,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的53.3%,职工人数占全部职工总数的70%;贵阳市国有工业企业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比重 74.2%,职工人数占全市职工总数的78%。在目前国企普遍不景气、亏损严重的形势下,困难职工相当多,四川、重庆、贵州停产或基本停产的企业约占60%~ 80%。由于对大多数职工而言,工资性收入仍是重要的收入来源,一旦工资收入出现危机、生活就难以保障。

(2)传统产业所占比重大,结构调整任务重

西南地区的产业结构主要以传统产业为主,如纺织、机械、军工、化工、森工、煤炭等,传统产业所创造的产值占到工业产值的90%以上。由于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存在大面积老化,调整任务十分突出。贵阳市2.7万下岗职工中就有1.62万集中在机械、轻纺、交通等部门,占全年预计下岗职工总数的72%;目前亏损和双停企业也主要集中在这些行业,大约占国企亏损的八成以上。四川全省亏损企业4858 家,集中在制造业的就有1646 家。总之,传统产业部门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首当其冲,所受的冲击最大,下岗、失业最为集中、突出。

(3)人员负担重、离退休人员多、医疗费开支大

尤其是西南地区的一些传统工业基地、老企业、国有企业相对集中的地方,离退休人员多、所占比例高,如四川1996年国企离退休人数是132.76万,重庆是 66.93万人,贵州是30.92万人,占在职职工的比重平均达45%左右。使得企业所承付的各种保险费用偏高,尤其是在传统的以企业为载体的社保体系未得到根本改变前,更加重了企业的人员负担和庞大的离退休、医疗费开支。据调查目前企业所承付的养老保险金30%,失业保险2%,工伤保险%,医疗保险10%,四项合计达41%左右。对效益好、负’担轻的企业来说,完成上缴任务较容易,职工保险也有保障;但对那些本来效益就差、人员负担重的企业,一旦发生亏损或经济陷入困境,拿什么来交养老金和支付各种保险金?在调查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情况:越是国有企业,老职工多,困难职工多、人员负担重;企业越困难,需救助的人越多,而企业拖欠或根本无力支付职工退休金,报销医疗费现象就越是普遍,职工生活就越困难;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使真正需要保障的人得不到基本的生活保障,既无法按月足额领到退休金,又不能报销医疗费,有许多家庭就因为无力支付巨额医疗费而债台高筑、倾家荡产,陷入贫困。

(四)社会保障水平低,城市贫田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贫困人口缓解贫困的程度。

西南.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地方财政有限,财政自给率一般低于50%,财政支出大部分要靠财政补贴,如云南一省128 个县,吃财政补贴的就有120个县,1993年全国贫困县人均财政收入仅60元,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0%,故城市开展“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难度大,并使得西南地区贫困问题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上海市接受保障的城市贫困人口是52.94万; 广东省是 24.66万,而四川省仅2.5万,贵州省仅0.73万;云南省年保障金总额1381万元,实际所需保障金总;额是1.2亿,缺口如此之大说明:由于财力有限,西南地方政府无力支付更多的救济金用于贫困人口的扶贫解困,不仅大大缩小了应该享受救济的贫困居民人数或户数,而且使享受了救济的贫困人口只能获得很少的救济金,远不足以帮助它们“脱贫” 的要求。如根据重庆工会提供的数字,1998年重庆的下岗困难职工约26万,而接受民政部门救挤的困难职工仅43496人, 占困难职工总数的16%;四川下岗、困难职工约4185万,但接受民政部门救济的困难职工仅10万人,占困难职工总数的22%;云南省下岗、困难职工8.9万,接受救济的仅2万,占困难职工部数的 30%左右。另据有关数据显示: 1996年全国领取失业救济金占失业人口的比重北京是10.5%,上海是3.8%,全国平均是1.7%,而四川仅有0.4%,贵州仅有 0.4%,云南0.9%,既低于全国平均数,更低于东部其它城市。不仅保障范围窄,保障人数少,并且保障标准很低。上海低保标准是220元,深圳是340元,而重庆市地区的低保标准是月人均生活费收入13Q元,辖属三市七县“低保标准”100元,库区移民的万县,黔江两市低保标准仅 80?109元;贵州省1998年全省平均低保标准仅86.2元。低保标准的确定都是按市场需求法严格计算出来的,按照一个城镇居民维持生存的最低消费水平决定的,基本上只能解决吃的需求,而且还得精打细算,否则很可能人不敷出。据对成都市的调查,低保标准是120元,但要维持一个居民生活需要至少是月人均收入 140元。如此低的救济水平既不能有效解决贫困家庭的“返贫现象”,更不能从根本上抑制贫困的 “代际传递”,从而使贫困地区、贫田,家庭极易陷入世代贫困的恶性循环而难以自救。

鉴于西南城市贫困的特征,缓解西南贫困的关键或困难是如何处理好贫困面广,贫困人口比重大与区域经济发展落后,社会救助能力低的矛盾。这直接关系到各项扶贫措施的落实和反贫困的社会效果。

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谈谈西南城市反贫困的对策、思路。

(一),大力发展压城经济,从整体上捉高居民的收入,消费水平和抗风险能力,最大限度抑制贫困人口的继续增长

西南地区的贫困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一种区域性的贫困,即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等影响着人们占有生活资源的机会和利用生活资源的效率。所以,消除贫困最根本的是振兴西部经济。紧紧抓住国家战略重点西移的机遇,充分利用“后发优势”、 “比较优势”,加快企业改革制度创新,积极培育和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争取在5?10年内使西部的经济有一个大的改观,为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提供物质基础。当然,西部经济的发展除了自身努力外,国有政策的倾斜和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包括尽快制定和出台区域经济振兴的扶贫政策,尤其是就业扶贫和资金扶助,提高对西部地区的扶贫比重,扩大公共和基础设施投资;全部或部分解决投资项目本金的筹集,增加项目的赁款额度,或放宽贷款和其他融资条件;增加向贫困地区提供基本的社会服务,包括教育、卫生、营养、计划生育、开发人力资源等,以帮助贫困人口克服发展障碍,增强利用各种生活资源的能力;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建立全国性的地区协调发展基金和再就业基金,专款专用,重点解决贫困地区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的资金缺口,以及贫困人口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障。通过税收或价格政策从富裕地区或一部分高收入手中取走部分收入,用于支援贫困地区或补偿受损者,这不仅符合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也反映了西方“福利经济学”的一惯主张;让更多的社会成员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公平地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是一个文明社会义不容辞的职责。

(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使社会保障真正起到“安全网”、“减震器”的作用,减轻贫困的程度

鉴于西南地区“最低生活保障制”运作中出现的问题,诸如保障范围偏窄、标准偏低、渠道单一、救助标准不统一等,提出如下完善措施。

第一,严格限定救助对象,在社会救助较低的情况下,应保证有限的保障金,真正用于最需要帮助的贫困人口,确保社会保障的力度。

按照市场经济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想,社会救助作为最后一道“安全网”,其救助对象应该严格限制在那些丧失了劳动能力,靠自己努力无力改变贫困处境的社会弱者,主要是孤寡老幼,残疾人等。而在我国现阶段构成贫困人口主体的困难职工本应通过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保护,但因体制不健全,也涌人城市贫困人口群体,纳入社会救济范围。这既增加了各级财政负担,降低了社会救济的标准;同时也造成了贫困者的自卑心理,最终不利于经济的发展。这一现象清楚地表明体制转轨期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欠缺,说明对城镇贫困人口的有效救助要受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安全网”是否全面、‘牢靠的制约。

第二,进一步完善保障体系,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社会救助,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贫困人口的生活状态。

目前在对:贫困人口实施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同时,还相应建立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保障线,失业救济和最低工资保障线,来保证下岗、失业职工、在职职工的正常生活水耳。它们与“低保线”一起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由于其他两道防线主要由企业承担或由企业、国家、社会共同负担,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保障分流的作用,而不是仅靠财政几百亿救济金来解决几千万城市贫困人口的生活保障,无异于杯水车薪,难以取得预期效果。今后这三条线一定要严格执行、确保落实,即不能因为职工工资收入低于“低保线” 或因失业金达不到最低生恬标准,或职工基本生活费得不到保证,而进入贫困救济网。为此,必须加快建立养老、失业、医疗和工伤保险为主体的职工生活保障体系,实现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逐步缩小不同所有制就业主体间保障待遇水平的差距,建立全社会统一的、公平的利益补偿和保障机制。

此外,还可动员民间力量,家庭资源共同关心贫困家庭、贫困人口,营造扶贫济困的道德氛围,通过社会慈善团体的救济、募捐,企事业单位的慷慨解囊,邻里亲戚间的守望相助以及社会各方面的送温暖、献爱心活动,有效支持“低保制”的执行。

第三,中央、省、市、县区四级财政通力合作,为社会保障提供充裕的资金来源,确保各项扶贫措施的兑现、落实。

无论采用何种形式的救济,都需要一定的救济金作,为物质保证。“低保制”运作中所遇到的最大困难即是资金不足。现行保障金的供给主要由各地方财政自筹解决,这就带来一个问题,越是贫困地区,需要救济的贫困人口就越多,而财政越困难,实际得到救济的人越少;反之,越是富裕地区,需要救济的贫困人口少,但由于财政有钱,实际得到的保障人口却越多。如上海1997年保障金总额是18716万元,通过现金或实物救助方式保障的对象达 30多万人;而四川保障金总额仅 3000多万元。实际保障的人数仅有6万人,占应该保障总数的不到20%(33.8万人);贵州保障金总额更少,375.96万元,保障对象仅0.73万人,占应该保障人口的比重不到3%。显然,由各地自筹财政资金解决贫困人口的生活保障有违社会公正、公平原则,也不利于真正缓解中国城市的贫困问题。建议保障金的供给通过调剂金制度由四级财政共同负担,逐级倾斜,重点扶植。中央财政对困难省市倾斜,省财政对困难市县倾斜,市财政对困难县区倾斜,以真正做到真扶贫,扶真贫。

(三)进一步深化、完善再就业工程,为职工脱贫致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的机会

职工贫困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劳动机会的丧失,使其失去了收入来源。为贫困者提供直接的生活保障,固然可起到短期内改善生活状况的作用,但限于社会救济的性质要从根本上,帮助困难职工脱贫致富,需要把“低保”救济与再就业工程结合起来,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与岗位,据资料统计,四川省 1998年国企下岗职工是28.8万,再就业率,32.2%,1999年1?9 月份下岗职工34.78万,再就业率37%,远未达到中央提出的 50%的再就业标准。

针对目前在再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深化,完善再就业工程。

第一,自谋职业与再就业

继续鼓励各种形式的自谋职业,这是一条投资少、见效快、方便灵活的就业渠道。据统计,四川下岗职工中有近40%是通过自筹资金、自办企业实现就业的。扩展这一渠道, 目前重点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如何通过法律保护,减少管制,给予优惠,进一步降低资本进入这一领域的门槛;二是如何通过各种小额信贷、低息贷款、担保贷款或变卖一部分国有资产以“买断工龄”或 “福利补偿”的方式一次性结算给职工个人,以解决自谋职业所需的启动资金。

低保个人工作总结范文6

一、重庆市城市贫困人口特征分析

1、总量大、保障覆盖率低。据调查,截止2000年9月,重庆市应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的城市贫困人口为48.83万人,占全市非农业人口的7.67%;实际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的城市贫困人口为38.67万人,占应入人口的79.2%。到2001年3月,实际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城市贫困人口为22.11万人,占应纳入人口的45.28%。

2、可支配收入低、家庭负担重。1999年,重庆市城市贫困人口平均每户就业面45%,比全市平均水平(58%)低13%,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为2146.92元,是全市平均水平(5895.97元)的36.4%,平均每一就业者负担人数为2.22人,比全市平均水平(1.71人)多0.51人。

3、消费支出以吃、住为主,消费水平低。1999年,在支出结构中,我市城市贫困人口食品支出占58.69%,比全市平均水平(41.32%)高17.37%;住房支出占14.35%,比全市平均水平(8.19%)高6.16%,衣着、家庭设备及服务、医疗保健支出占10.38%。比全市平均水平(25.08%)低14.7%,其他消费支出占16.58%,比全市平均水平(25.41%)低8.83%。总体上说,城市贫困群体精神生活质量尚处于较低水平。

4、下岗、失业及在职低收入群体是城市贫困人口的主体。重庆市城市贫困群体主要有四类。第一类为原“民政对象”,即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的“三无”老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在全市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口中占3.97%;第二类为下岗、失业及在职低收入群体,占73.1%;第三类为离退休退职人员,占3.87%;第四类为其他人员,占19.06%。

二、我市城市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1、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下岗、失业及在职低收入现象是城市贫困群体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产业结构变化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也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从各国的经验看,产业结构调整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它将伴随着有磁行业的萎缩,许多企业的倒闭和裁员,随之而来的可能就是大批的劳动者失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重庆市国有企业严重冗员、效率低下、市场竞争能力难以发挥等问题较为突出,甚至威胁到企业的生存;乡镇企业冲击使国有企业难以通过降低劳动力成本等手段在低档产品上进行竞争,从而不得不从一些劳动力密集型的低档产品领域中退出,以实现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化。在这种“夹击”的环境中,为实现产业结构转化,“减员增效”就成为国有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措施之一。于是,一方面,国有企业出现了较大规模的“下岗”浪潮,数以万计的职工离开了就业岗位,成为了登记失业者或“下岗职工”,原企业中的隐性失业变成了公开失业;另一方面,企业不景气,扣发、拖欠职工工资等原因,直接影响了职工家庭收入。这促使城市贫困群体迅速增加。

2、自身条件限制是城市贫困产生的客观原因。首先是年龄、受教育状况等客观因素。以下岗职工为例,2000年,重庆市下岗人员中35岁以上的占65.5%,中专以下学历的占91.74%。由于年龄偏大、教育程度偏低,使这部分人再就业能力弱,个人经济活动能力偏低,较容易陷入贫困;其次是家庭负担过重。在个人收入一定的情况下,一个家庭应就业者人数越少,或家庭总人口越多,家庭平均收入水平也就越低。目前,我市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是很有限的,家庭因素的负面影响是难以消除的。

3、社会保障能力较弱是重要的社会原因。社会保障制度对城市贫困群体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重庆市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各项社会保障政策,加强了“两个确保”、“三条保障线”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城市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但,从总体上说,重庆市城市社会保障制度滞后,社会保障覆盖面及保障水平较低,保障项目不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由市、区县(自治县、市)两级财政分担,由于各级财政承受力不同,因此,保障水平差异较大。重庆市主城市居民生活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169元,居全国36个中心城市的第26位,部级、省级贫困县(自治县)的标准为104元,是主城区标准的61.5%;主城七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为59.3%,全市有10个区县(自治县)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低于10%。普遍受益原则和受益机会均等原则很难在城市贫困保障领域得到体现;社会保险收缴率低,企业拖挪用或无力支付退休金的现象普遍存在地区之间社会保障收费不统一等问题,使得我市社会保障城市低收入群体方面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一定程度上给城市贫困群体的生活保障带来较大困难。

三、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的措施探讨

1、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并重。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壮大综合实力,是解决重庆城市贫困问题根本途径。只有总体上经济水平提高了,城市贫困问题的改善才有坚实的经济基础。重庆是一个重工业基地,经济基础较为薄弱,政府在保持高速经济增长方面面临很大压力,因此,在经济政策制定的过程中自然地将促进经济增长放在优先位置。

从城市反贫困的角度看,解决城市贫困和低收入问题,增加就业、扩大就业是首先要采取的措施。只有实现了就业,城市贫困人口和低收入群体才有持续获得收入的能力。从一般意义上看,城市贫困人口往往是素质较低的劳动力者,他们在就业竞争时常常处于不利地位。当城市就业总量不足而出现竞争加剧时,他们往往最容易下岗、失业。只有城市具有较为充足的就业岗位时,解决城市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者有基础。

2、提高城市贫困人口素质是增加个人反贫困能力的重要途径。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城市贫困与受教育程度、个人技能、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今后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提高劳动力素质也提出了迫切要求。因此,重庆应继续加大教育体制改革,扩大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规模,使更多的新成长劳动力进入学校大门。同时,还要加大人力资源的在职教育,扩大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范围,提高培训质量,调动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抓好对失业人员、下岗职工的培训工作,强化就业与培训相结合。通过各种教育手段,从根本上提高劳动力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