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论文范例6篇

阅读论文

阅读论文范文1

最早提出图式这个哲学概念的学者,是德国哲学家康德。上世纪初期,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首次把图式概念引入心理学。1932年英国心理学家巴特利特进一步发展了图式,并赋予了图式新的概念。1980年,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鲁姆哈特经过一系列的研究,把图式这一概念发展成了完整的一套理论,为完善图式理论作出了巨大贡献。Carrel和Eidtelheld认为,任何文章本身是没有意义的,要理解文章,读者就必须启用已有的图式,再结合文章所输出的信息,不断构建语篇知识,才能完成对文章的正确理解。背景知识就是指读者在阅读前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这种背景知识也被称为图式。彭聘龄把图式称之为“心理图式”或“心理组织”,认为图式是个人已有类似经验的一种组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纷纷从事阅读理论的研究,并取得丰硕的成果,图式理论就是众多成果中最突出最有影响力阅读理论。自德国哲学家Kant在1781年最早提出图式这一概念以来,二十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期间Anderson,Rumelhart,Carrel,Johnson,Hudson都曾把图式概念引入英语阅读。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很多学者在英语阅读领域中,尝试应用图式理论进行研究实验,并认为图式理论在指导英语阅读理解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基于图式理论的英语阅读教学研究也日益增多。顾晔通过研究,得到这一结论:图式理论不仅在英语教学内容、英语教学环节和教学重点上起着指导作用,同时对教材编写有着导向作用。李慧敏指出图式理论能帮助读者掌握文章中所蕴含的语言知识、语篇知识和背景知识,同时揭示了这些知识与英语阅读的关系。吴学容在研究中之处怎样激活图式,并介绍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运用图式的方法。温焜用实验的手段来证明,在教学环节设计中,只有分层次运用图式理论,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

二、基于图式理论的高中英语教学

按照内容来划分,图式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修辞图式。语言图式是读者先前已有的语言知识,包括词汇、句型和语法方面的知识。读者有了一定的语言知识,才能对文章的语言符号进行解码,语言图式是进行英语阅读的基础。根据语言图式,学生的语言知识直接影响到阅读理解的熟读和正确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扩大学生词汇量,教授基本句型和分析句子结构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的能力。内容图式是指读者在文章讨论的主题、内容和文化方面的知识。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拥有的内容图式越丰富,对文章本身的依赖性就越少,阅读时难度就越低,阅读的速度就越快,理解的正确率就越高。由此可见,教师除了重视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还应注重对学生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特别要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有敏感性和鉴别力。修辞图式是指读者在文章体裁和篇章结构方面的知识。要想进行有效的阅读,首先要具备篇章知识,不具备篇章知识的读者是很难讲究阅阅读效率的。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必须教会学生掌握不同的文章体裁、修辞手法和篇章结构方面的知识。阅读理解是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修辞图式相互作用的结果。读者对文章中语言符号进行解码,需要语言图式参与,而要对文章内容加以辨析、推测和验证,则需要内容图式和修辞图式的运用。要进行有效阅读,读者就得依靠这三种图式,缺一不可。

三、研究实验

为了证实图式理论对高中英语阅读有效提高的可行性,我设计了一个实验,以任教的两个平行班高一(2)和高一(3)为实验对象。两个班级总人数均为40人,每个班男生20人女生20人,出生于1997至1998年之间。两个班的英语入学成绩相差无几,分别为87.56分和87.42分。在我进行阅读前测前,两个班级的阅读课时一致、内容和作业统一。(2)班作为实验班,采取图式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3)班作为对照班,继续采取传统的阅读教学。在实验前,我进行了前测,以比较两个班的差异。前测测试题是在英语学习辅导报高一2013-2014学年中,5套英语考试卷中精挑细选的阅读理解题,四篇阅读,总分30分。为了确保成绩的真实性,实验班和对照班均由班主任监考,测试时间一致,测试内容、容量及分值相同。从表中不难发现,实验班在前测中的平均成绩为18.6分,对照班的平均成绩为18.4分,均分相差无几,三个分数段的学生人数也都差不多,所以,两个班级的阅读能力在实验前是相当的。后测使用的试题也是从《英语学习辅导报》上精心挑选的,跟前测相比:题量一样,分值一样,难度相当,参加测试对象不变,同样均由两个班级的班主任老师监考。表中数据表明,在后测中实验班均分比对照班的均分高整整2分,阅读成绩要明显高于对照班。由各分数段的学生人数分布得知:实验班的高分段人数远远多于对照班,同时低分段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班,低分段人数的减少说明学生的阅读成绩在提高,甚至已经进入高分段了。所以,实验班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显著的。

四、结论和意义

阅读论文范文2

一、了解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趋势

当前《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适合儿童阅读的各类读物是现实生活中最重要的语文教育资源。“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则是极为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扩大课外阅读量势在必行。

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数是以个体的形式来进行的,因此,教师应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开展课外阅读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读物,自由阅读,自由写笔记。而且,形式要不拘一格,不求统一,这样才能成功地激发起学生阅读动机。在信息化社会条件下,要求个人面对大量的信息能进行正确的判断、整理、处理,并做出相应的对策。因此,在课外阅读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活用)能力,提高信息素养成为一个核心的课题。此外,在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不能只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而忽视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目前,小学生从课外书籍中汲取的“营养”结构仍不够合理,卡通漫画在学生课外阅读书籍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因此,教师既要考虑学生的自主性,又要加强对课外读物选择的指导。

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大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那么如何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呢?我们常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简介要读的文章内容,以激发其阅读兴趣,也常利用故事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以此激趣。但我们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推荐图书要注重方式

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所以教师不光要熟知图书内容,更要加深对书的感受,这样在推荐书时才会游刃有余。当然教师绝不能忽视推荐方式的机动性,据其要求和内容而言:A、推荐方式可以有书刊的推荐、篇目推荐和内容的介绍。例如,我在给学生上课外阅读的时候,就给他们讲《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故事内容。课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看这些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B、教师在推荐过程中,应用必要的指导和技巧。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的确,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总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他们往住想了解自己的老师在他们这个年龄时是如何学习的。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可利用时机和学生谈谈自己儿时的学习,为学生树立榜样。

2、开展丰富多采的读书活动

(1)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开展一些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比如:我在班里开展了一次“读一本好书”讲故事比赛,参赛同学讲得滔滔不绝,观众听得津津有味,不但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所以大力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和热情。

(2)古诗词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璀璨明珠,它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易读易记,琅琅上口,深受人们喜爱。让学生从小诵读古诗词,不仅有利于发展语言,提高智力,而且能陶冶情操,培养文字鉴赏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在平时课外诗歌指导时,安排每周背一诗(词)。在每首诗词拓展引进时,采用“同题异文”(同一题材的诗词)、“同人异文”(同一作者的诗词)、“同意异文”(同一情感类型的诗词)等途径扩大古诗文的阅读量。在进行诗文感悟时,以感受为主,理解为辅。主要以诵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去美读,去背诵,去想象,让学生能上口,有滋味就行。

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其中“见”、“作”、“吟”均是有所感悟的表现,也是语感的初步生成。这样积累一多,语感不断得以积淀,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形成。

(3)我们还可以根据学校组织的活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自办手抄报和手抄小杂志。这学期,为了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我们班办了一期以读书为主题的手抄报。学生为了办报,大量阅读了怎样读书的有关知识,然后再对所读知识进行选择、编辑、抄写、插图,还真办出了像模像样的报纸。学生办的报纸无论好坏我都给他们张贴展览。学生在相互观摩、互相学习比较中,又悟到很多东西。这样的活动每学期可组织多次,使学生在办报刊的过程中,提高选择及加工信息的能力。

三、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这样你才可能事半功倍。读书亦是如此。然而,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阅读时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这样就不能提高阅读的质量。因此,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也很重要。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指学生选择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

课外阅读益处多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时下出版物众多,鱼目混珠,所以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笔者认为选择课物要注意下面几点:

(l)思想健康。好书,以健康的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科学的知识丰富人。我们要教育学生读好书,使他们从好书中认识真、善、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而受年龄、阅历、水平限制,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强,所以我们不能低估不良读物给我们小学生带来的副作用。

(2)考虑学生的各方面差异。据有关方面调查,因学生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一般来讲:小学低中年级以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为主,而高年级学生除故事外还对传记、传奇、惊险小说等感兴趣,可以说进入了文学期。女生一般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书,而男孩则对史地、体育、科学等方面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爱好进行了解,到介绍时就有的放矢了。

(3)有趣味性。知识的海洋对于少年儿童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宇宙的奥秘,诸如地球的形成,人类的起源,海底世界的趣闻,森林中的动物之王,历史上的人物故事,以及关于未来世界的科学幻想……都会引起他们认识世界的炽烈欲望。教师要有计划地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程度的课外读物。

(4)注意阅读的广度。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告诫青少年:专看文学书不好,只看一个人的著作也不好。《教学大纲》要求六年制小学生课外阅读不少于150万字的分量,无疑是我们要注意阅读的广度,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只有广泛地阅读,才能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课本阅读的不足。

2、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合理地进行课外阅读

儿童的意志、毅力、水平与定型的成年人有区别,要克服小学生常见的好奇心和盲目冒进的心理,所以要讲究阅读的先后,阅读要有计划地进行。笔者认为安排学生的课外阅读可从下面三个角度考虑:

(1)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古人云:“世间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确实在社会上处处有语文,人人时时学语文、用语文。如今,社会生活高度开放,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课本里,而应该构建开发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美,让学生知道中国五千年的深厚历史文化,从而去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各种阅读材料,特别是范围广泛的课外阅读,更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没有边界的感受空间。学生接触了各种类型的文章,在老师的引领下,文字带他们进行了时空的穿梭,领略了各种风情,遨游了艺术殿堂,充分感受了祖国文字的奇妙与伟大。同时,也激起了孩子对各种阅读材料的兴趣,促使他们自己通过读报、看书去获取知识、信息,懂得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平时的课外阅读教学安排时,我们还可以结合一些特殊的课文,特殊的节日,特殊的事件,特殊纪念日等,有计划地开展系列活动,请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相关资料,并根据资料,配合班级或者自己进行各种形式地处理与表达。帮助学生广开信息渠道,大量储存了各种信息单元,使学生初步具备集中与扩散相结合的信息处理能力。

(2)从体裁考虑。低年级安排儿歌等浅显的儿童读物,中年级安排易懂的寓言、童话、科学知识短文,高年级安排有代表性的中、长篇小说等文学作品及报纸杂志。

(3)从时间上考虑。平时上课时间紧,安排篇幅小的文章、书报.寒暑假时间长安排篇幅较长读物。

3、指导学生从课外读物中吸取营养,学会积累

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是积累与训练。常言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道理就是如此。中国古代学习论认为“积渐成学”是读书之规律,如孔子主张“博学于文”;荀子论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近现代的学习理论研究揭示,心智技能的学习与形成有赖于积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就认为“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其读书兴趣,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心理词典”。笔者认为应该注意如下几点:

(1)培养读书的积极态度,认真投入,和作者想在一起。读书是把书的信息传给大脑,大脑进行创造性加工,人与书本产生的一种综合性效应的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过程。只有在课外阅读中充分地调动自己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才能有深刻的印象,才会变成自己的东西。

(2)学会做笔记。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就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读到好文章,摘录好词佳句,记下心得体会,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就是阅读的收获。

4、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创新精神

培根说过:“凡有所读,皆成性格。”学生对文章的鉴赏感悟,都具有较强的个性化特点。在读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的希望所在。因此,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鼓励学生提出与书中不同的见解,或者解决书中或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在阅读中,会对一贯的、公认的模式、结论提出异议的阅读能力其实就是学生的一种求异思维的体现。经常性地进行这种“过滤”阅读,对他们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我认为对文章鉴赏的多样性,应当得到老师的尊重。我们允许孩子在品评、质疑时的这种超“文本”的现象。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看法才得到真切地表达,感悟得到真实地提高,思维得到真正地发散。

在学了《三顾茅庐》后,请学生结合课外阅读的有关章节,作个简单的人物评析。有的同学就提出:刘备的礼贤下士只不过是他的一种计策,说明他狡猾,用多种表面工夫去感动诸葛亮。其实,他根本没什么本事,又列举许多事,来说明他出谋靠诸葛亮,开战靠张飞,关羽。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于是,脱开书本,结合当今社会讨论刘备到底算不算一个成功人士?

学生讨论异常激烈。从《三国演义》原著来看,大家发现作者褒扬的刘备确实不算一个有勇有谋之士,不过他这礼贤下士一德也实在地让他掳获了人心。当今社会,如果有了这样的品质就能比较成功地搞好人际关系,受益也是匪浅的。所以联系自身,我们大家一致总结出:德、才并重才能真正地成功。

阅读论文范文3

1.把握文章中心论点,明确作者的观点与主张;2.把握文章的论据。明确论据与论点的关系;3.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4.辨析论证方法并指出其作用;5.分析议论文的结构;6.理解议论文语言严密的特点等。

【答题指导】

1.把握文章中心论点,明确作者的观点与主张:①从全文看,论点应该表明作者的观点与看法,在形式上又是个完整简明的句子(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②把握文章的论点可从文章标题、开篇、结尾等关键处人手。

2.把握文章的论据,明确论据与论点的关系:①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依据,论据有事实论据、道理论据等;②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③顺承文意,补充相关论据,以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

3.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纳论点;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总结出中心论点;④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4.辨析相关论证方法并指出其作用:①举例论证,通过列举相关事例证明论点,可增强文章说服力;②道理论证,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或增添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③对比论证,把两种观点、做法加以对照、比较,使结论映衬而出,是非曲直明确,给人深刻印象;④比喻论证,用打比方的论证方法形象地对论点进行论证,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⑤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一般要说明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观点,产生了什么效果。

5.分析议论文的结构:①掌握议论文的一般结构形式,即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②明确议论文的结构类型——并列式、总分总式、总分式、分总式、递进式等。

6.理解议论文语言严密的特点:①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②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简洁;③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形象、生动等。

(一)《为什么说浪费粮食就是败家子》阅读

【新题演练】

“舌尖上的浪费”正遭遇口诛笔伐。的确,近些年来,随着居民物质生活的改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训似乎已经“作古”,“剩”宴比比皆是。

中国农业大学曾对城市中2700桌剩余饭菜的蛋白质、脂肪等进行系统分析,大致推算出,我国2007~2008年一年,仅餐饮浪费的食物蛋白和脂肪,就分别达到800万吨和300万吨。也就是说,消费者仅在有一定规模的餐馆的消费,一年就倒掉了约2亿人一年的口粮。

国人什么时候开始有了摆阔和浪费的资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招牌吗?是世界排名第99位的人均收入吗?显然都不是。主要原因还在于铺张浪费的社会风气。

其实,我国粮食供应一直处于紧平衡状态。近年来,我国谷物进口激增,去年进口的谷物是7700多万吨,约1550亿斤。按照农业专家的估算,如果按一个人一年吃800斤粮食计算,我国一年进口的粮食相当于养活了1.9亿中国人。此外,我国大豆的自给率只有20%,而进口大豆受制于国际市场行情,不时会成为国际资本炒作的对象。

1994年9月,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博士发表文章《谁来养活中国》,引起广泛关注。布朗认为,在人口增加和耕地减少的情况下,中国面临的问题将是巨大的粮食缺口。到2030年,若以人年均消费粮食800斤计算,中国进口粮食将达到3.78亿吨,而世界粮食出口总量不过2亿多吨。届时粮食安全将成为大问题,

中国当然不希望出现布朗博士所说的情况,而且也在努力确保粮食基本自给。中国粮食产量九连增就是中国人自己养活自己的有力保证。但粮食进口数量的增加,还是让有些国家的人担心中国粮食进口会推高国际粮价。

兼听则明,在粮食安全保障方面多一点忧患意识并无坏处。粮食安全不仅要着眼于生产环节,而且要关注消费环节。节约粮食不仅是中国人自己的事。也是作为世界公民应尽的责任。

一方面,中国13亿人口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不能等到粮食定价主动权旁落他人、受制于人时我们才警醒;另一方面,“中国粮食”目前只是一种猜想和炒作,只要国人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这种谣言和炒作就会不攻自破。从上面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一年进口粮食养活了1.9亿人。而浪费的粮食则够2亿人一年的口粮。我们应该怎样做就一目了然了,

粮食供应紧平衡,国人还有多大资格来浪费粮食呢?如果再考虑到中国还有1.3亿人口生活在贫困状态。“浪费粮食是极大犯罪”就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说教,而是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因此,从遏止公款宴请和铺张浪费入手,让社会风气为之转变。让节约粮食成为自觉行动,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久之策。

谁浪费粮食谁就是败家子。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曾涛/文,选自人民网财经频道2013年2月1日,有改动)

1.阅读全文,简要回答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如何理解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怎样才能实现这个目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根据文章内容,拟一条宣传节约粮食的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牛锡亭/设题)

(二)《学习感谢》阅读

①你去过印第安原始部落吗?

②如果去过,你会发现,那里的原始人有种习惯:喜欢感谢万事万物。他们感谢太阳——他们心中的神——给他们送来光明。他们感谢大地生长草木。他们感谢牛羊给他们奶……甚至临死时。他们还感谢:感谢神带他们到另一个世界去。

③有些现代人变“聪明”了,他们认为不必这样时时感谢:太阳发光,土地生长植物,天下雨,这是自然规律,不必感谢;工人制造日用品,农民生产粮食,老师教我知识,医生为我治病,我都出了钱,也不用感谢。

④我见过一个最“聪明”的人,他完全不知感谢为何物。他也常常会求助于朋友,他也会口里说谢谢,但在背后,他得意地说:“我有办法让他们做什么他们就做什么。”他说没什么可感谢他们的,他们帮我也有他们的目的。他认为自己很会社交。

⑤另一个人仿佛很傻,他习惯让自己回忆别人对自己的善意。哪怕是一点点,让自己时时有感激的心情,他说这是他的社交方法——他叫歌德。

⑥究竟谁是真正的社交高手?我们只要看效果就知道了。原始部落的印第安人虽然物质享受远不能和现代人相比,但是人际关系很好,内心很满足:“聪明”的现代人却感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疏远、人情冷漠。歌德是公认的社交大师,而那个“聪明”人却无奈地发现他周围的人“都是些小人”。

⑦社交不仅仅需要技巧,更需要真情。不懂得感谢的人,对人是冷漠的,不论他有多少技巧,人们都会疏远他。懂得感谢的人则不同:由于有感谢,在他们眼里,周围的人都是那么善良美好。他们对人有更多的爱。他们愿意关心别人不求回报——这样的人。别人当然会喜欢。

⑧那些不懂感谢的现代人错了。错在他们把自然当成掠夺的对象。错在他们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商品交换关系。当他们这样想时,他们就会很自然地这样对待别人,于是别人很自然地也这样对待他,世界就因此变成了地狱。他们看不到:工人、农民工作时,不仅仅在想着钱,也想让自己的产品对别人有用。这种对别人的心意值得感谢。教师教课时,不仅在挣钱。也对学生有关心、喜爱,对此应该感谢。医生治病时,更会有对病人的关心。对医生的劳动,我们应该付钱,而对他的关心,我们应该感谢。朋友帮助我们时,也许会掺杂他的目的,但是他在帮助我们。我们就该感谢。

⑨我们可以通过练习让自己学会感谢。

⑩第一,我们可以每周一次,专门抽出一点时间来想想谁做过帮助自己、对自己有益的事,像歌德一样。

[11]第二,我们可以在其他朋友处,谈论这个帮助过自己的人,谈论他对自己的帮助,尽可能讲得细致。这比仅仅在心里感谢别人强,因为讲出来是一种行动,行动对我们情感的影响更大,讲出来会使你心里的感动增加。

[12]第三,我们可以直接向对自己好的朋友表达自己的感谢。“人喜欢自己帮助过的人超过帮助过自己的人”,这话绝对是真理,唯一的条件是被帮助者懂得感谢。表达感谢要具体,要讲出对方的帮助对你有什么意义。

[13]在感谢别人时,正确的态度很重要。感谢必须发自内心,必须诚恳,但不能自卑、低三下四。即使对方救了你的命也不要低三下四。否则,对方可能会轻视你。友谊和爱的付出应该得到的回报是爱和感谢,而不是奉承,奉承是一种亵渎。

(朱建军/文,选自《滋养和安顿我们的心灵——朱建军心理学文丛》,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有改动)

1.通读全文,指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文章第④、⑤段,分析这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应该怎样理解,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值得我们感谢的人,你最想感谢谁?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牛锡亭/设题)

(三)《此身此时此地,都读书》阅读

①朱光潜终生恪守自己的座右铭:“此身此时此地。”“此身”,亦即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就必须自己来做,并成为自己一生追求的目标:“此时”,指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绝不拖到明天或以后去做;“此地”,是说此地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不可等到有更好的条件和宽松的环境时再去做。

②读书,对于每个人都是一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且须贯穿一生一世的事。

③或许,有人会说,读书不是看病、救火,不必着急,慢慢来就行。殊不知,正因为读书在有些人看来,是一件可待可推、可有可无的事,故而总是被忽视、被抛弃。其实,一个人真要等到抽出一段空闲时间再来静心读书。那只是不想读书的借口而已。真正的读书总是忙中偷闲进行的,真正的读书必抓住眼前、当下,绝不拖到明天、后天。古人构思文章有“马上、枕上、厕上”之说,用在读书上同样合适,读书的时间只要挤一挤,总会有的,每个人都要学会分秒必争、日积月累。电影导演谢晋从小热爱读书,每天必读书。哪怕工作到了深夜,睡前也一定要看上一会儿书,否则便睡不踏实。去国外访问,他最爱逛书店,买书、读书。春节回老家,他更是闭门谢客,“奢侈”地读书。勤奋读书,令他的导演生涯充满激情,充盈智慧。看到一则消息,说现在市场上出现了一种“会生气”的书。如果你不看它。它就会发脾气。书上的字迹两个月后自动消失。这是由阿根廷一家出版商出版的一本文学选集。它用特殊的墨水印制好后用塑料袋密封包装。拆封后二至四个月内,墨迹碰到阳光和空气就开始逐渐消退,最后变成空白。这本“不能等的书”也是在提醒每个人:买书不是为了装点书架,装装面子,而是为了充实心灵。

④环境好一点,或许读书的效果会更好些。但好环境并非必要条件,何况,人可以改造环境、适应环境。1940年9月7日,德国空军疯狂轰炸伦敦。伦敦遭受重创,到处是断壁残垣,到处是火海,缺水,缺电,缺煤气。缺少食物和药品。然而,在图书馆,有人依然从排列整齐的书架上挑选书籍。难怪丘吉尔说:“伦敦就像一头史前时期的巨兽,能够忍受可怕的创痛。虽然遍体鳞伤、血肉模糊,也照样能生活和活动。”不囿于时间、地点、环境,伦敦人热爱读书,该是德国法西斯难以摧毁他们的心灵和希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啊,对读书如饥似渴的人来说,环境的好坏,实在不是决定因素。晚清名臣曾国藩的一番话说得再明白不过了:“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宣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前不久,在台湾有个与佛教有关的公共讲座,演讲者看着台下攒动、浮躁、低头着手机的听众,感叹说:“无法专注于当下,反而让许多人感叹时间不够用,因为,心正在怨叹过去、烦恼未来,当下这一刻都浪费了。”专注,便能赢得读书时间:专注,便可安于读书环境。做不到专注,便无从说起,必一事无成。

⑤读书,理应是我们人生追求的目标。事实上,在当今世界的许多国家里,读书的多寡依然是多数人对生活质量的评判标准,对人生境界的衡量尺度。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就从“此身此时此地”开始吧!

(赵畅/文,选自《人民日报》2013年1月3日,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论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煅引用的曾国藩谈读书的一番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谈谈你对第⑤段画线句的认识。

阅读论文范文4

(一)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能锻炼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要分析课文中的词语、句子,概括文章含义,进行前后文的解释。有的文章还会留一些空白和想象的空间,需要学生理解作品后进行填充,学生填充内容的过程,就是对文章整体把握和理解的过程。

(二)课堂增加“佐料”,教学绽放光彩

阅读教学的本质是“读”,学生通过作品与作者进行心灵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从而领悟文章的真正要义,获得心灵的启迪。所以,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如开展阅读游戏、阅读竞赛等,学生在游戏中激起了参与的热情,也提高了阅读能力。

二、讲求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要提高高中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文章内涵,获得情感体验。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一些有效的阅读方法,适当地增加他们的阅读时间,多对学生进行指导,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提高学生阅读效率

例如,在《雅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立足文本,引导学生探究,然后把握方向,适时引导,最后提示方法,授之以渔。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性地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经历阅读探究过程,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究性阅读,在阅读活动中,解放学生的个性,张扬学生的活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进而提高他们生的阅读能力,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

(二)打牢学生的知识基础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要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掌握题材内容、背景环境、情感主旨等相关知识;要教会学生掌握体裁结构、表达方式、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语言风格等相关知识。学生将这些基础知识融汇贯通,有助于他们真正学会阅读、分析、鉴赏文章,全面培养语文素养。所以说,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更多有效的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使阅读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钥匙。

三、重视课外阅读的“延伸”

张志公先生说:“贫乏,是语文的致命伤。”要克服这一致命伤,学生除了课堂学习外,还要大量阅读,广泛涉猎,包括政治、经济、科技、艺术等各个领域。阅读要广,但不一定篇篇都懂,句句都会,关键在于知识的积淀,积累越多,学生的语感会越来越纯熟,对写作会有很大帮助。

(一)帮助学生选择具有时代性、信息化的读物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信息量的剧增,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化快餐”式的优秀报刊很适合学生阅读,如《视野》《青年文摘》《微型小说选刊》《杂文报》等具有时代性、信息化的读物,既切合生活实际,又是大家所喜闻乐见的,能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他们阅读兴趣,是“与时俱进”的优秀课外资料。

(二)创造课外阅读的机会

阅读论文范文5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积极提倡。”然而不少老师认为阅读教学中由于教学任务重,没有更多时间和适合的内容组织开展语文综合性。这种理解是有失偏颇的!其实,阅读文本中有许多内容可以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它们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生长点,只要我们教师持有综合性学习的理念,阅读文本中这样的内容是可以挖掘出来的。在教学中我紧扣阅读文本中的内容,适时的组织一些综合性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我就结合苏教版第九册教材中《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谈谈阅读教学中实施综合性学习的一些策略。一、营造情境,布置综合性学习任务。提示课题后,我简单地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待学生的回答说到以下两点:(1)“我”的爸爸是联合国的一名军事观察员,在一次维和行动中壮烈牺牲。(2)“我”通过联合国(前任)秘书长加利向全世界呼吁和平时,我便播放了一些相关的音像资料,通过一组反映当今世界仍不太平的资料,表现了战争和给无辜的人们带来的不幸,尤其是给母亲和孩子带来的不幸。例如,因战争失去亲人和家园的阿富汗儿童的资料,巴以冲突中无助的巴斯坦妇女和孩子的资料,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中被美国导弹夺去生命的中国记者许杏虎、朱颖夫妇的照片及其家人悲痛欲绝的画面,美国攻打伊拉克所造成的伊拉克人民流漓失所等资料,资料放完后,我便引导学生谈感受,鼓励学生将心里的话说出来,特别是把爱和恨的感情表达出来。随着学生声泪俱下的诉说,我便向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任务:从同学们的发言中可以看出,大家都期昐着这个世界不再有硝烟,盼望和平早一天真的降临。课中老师将让同学们当一回小记者,采访课文里的人物,通过自己的报道,为世界的和平事业做出自己的努力。二、初读课文,选择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课文边引导思考:在这封中国孩子致联合国(前任)秘书长的信中一共出现了哪几个人物?你准备采访哪一位?并提示学生可借助字典、词典去解决自读课文中遇到的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实在弄不懂的,向老师提出来,由老师加以点拨和指导。这里要指出的是教师要做好相关资料的准备:维和、联合国、蓝盔、军事观察员、法西斯。在解决这些词的过程中,可借助事先准备的资料,向学生作形象的介绍。学生读完全文后,组织交流,就课文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形成一致的结论:“我”、妈妈、身在天国的爸爸、联合国(前任)秘书长加利。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各自择定将要采访的对象。三、研读课文,拟定综合性学习的提纲。随着教学的深入,我让学生按照所择定的采访对象自由组合成相应的4个采访小组。要求各个采访小组先研读与自己采访对象相关的课文内容拟写采访提纲。(提纲要紧扣课文中描述的采访对象的有关情况设计,让被采访的人有话可说。)交流时,以学生所选择的采访对象为板块,逐个交流。交流过程中,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中的一些重点句段(课件出示朗读内容)。在读的过程中,借助课件营造情境,引导学生读出感情,在读中领悟文章的内涵。在交流中,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并引导各采访小组接受好的建议。对本组的采访提纲作适当的修改。各个板块的采访提纲举例:采访“我”的:加利秘书长收到你的信了吗?他有没有给你回信?那顶蓝盔你还保存着吗?在你的记忆中,你的爸爸是一位怎样的爸爸?你的理想是什么?采访妈妈的:雷利的爸爸离开你已好几年了,令您最难忘的是什么?您现在最想说的是什么?采访身在天国的爸爸的:您当年在维和行动中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您后悔吗?您想对您的孩子说些什么?采访加利秘书长的:雷利的信您收到了吗?您认为怎样才能实现人类的真正和平?您想对那些在战争和冲突中失去亲人的人们说些什么?四、设境演练,组织综合性学习活动。提纲拟定完后,我请12名学生到讲台前,分成4个小组,分别扮演“我”、妈妈、身在天国的爸爸、联合国秘书长加利。每个采访小组选派一名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事先确定好的采访对象。采访开始前,我提醒担任采访任务的小记者和被采访的同学都要吸收前几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学习成果,力求礼貌大方、用语得体、表述清晰,并要求在说的时候带有感情;采访过程中,教师可视具体情况作必要的指导;每一个小记者采访结束后,教师作简要的点评。“语文综合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形态和方式,突破了课内课外、科内科外……通过学习形式的多样化,实现生生互动、主动发展,同时,又是语文学习的内容组块,是听、说、读、写并列的一块,属于学科本位综合课程”从这一意义上讲,语文综合性学习与阅读材料的互相融合,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以上这一教学是紧密结合阅读材料所开展的一次综合性为学习,不仅深化了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阅读论文范文6

一.在读中结合看图训练

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就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先看图,说说图上画的什么,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看书中的插图,看后说说插图中介绍了小蝌蚪是怎样找妈妈的?最后有没有找到妈妈?由于学生在以前早就听到过这个故事,况且课文的插图就是故事情节的体现,所以学生说得非常生动形象,并富有想象力。紧接着让学生读课文,看课文是怎样写小蝌蚪找妈妈的?就这样由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同时又理解了课文内容。这样安排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对读懂课文,理解字词句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在读中结合思维训练

读书不思考有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我就采用了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在读书中感悟的方式。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想想小壁虎向谁借尾巴,是怎样借尾巴的?然后让学生自由讨论小壁虎的借尾巴过程。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适时解释课文中难以理解比如“挣断”、“屋檐”“掌握”、“难过”等词语。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言,阐明小壁虎借尾巴的过程,在学生发言过程中让大家思考“小壁虎借到尾巴了吗?为什么?”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小壁虎借尾巴的过程。这样在读中进行思维训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在讨论关于小壁虎向谁借尾巴,是怎样借尾巴时,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学生的认识只有经历了模糊到清晰的过程,他的认识水平才会发生质的变化,科学的世界观才会逐渐形成。

三.在读中结合说话训练

“读”是对信息的输入,而“说”应该是对信息的输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并加强训练,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重视学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如在教学《孔雀、八哥和母鸡》一课的结尾部分时,我就组织学生续编故事,先说说你喜欢哪种动物?为什么?然后续编故事。当学生的思维闸门一打开,他们就会想象奇特、丰富多彩,并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有的说孔雀不再把美来炫耀,而是踏踏实实地为农夫看家;有的说八哥也不再光说好话,而是作为农夫的信使,为大家报信;还有的说孔雀和八哥改正了错误,农夫把它们请进大房子一起住,母鸡、八哥和孔雀成了农夫的好助手。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说话中很有思想,认为多做实事是不会有错的。读书、说话、情感陶冶三结合,真可谓“一石三鸟”。

四.在读中结合表演训练

情境表演是儿童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及富有童趣,适合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表演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如在教学《美丽的公鸡》一课时,我先要求学生图文对照仔细地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美丽的公鸡》的故事情节,看学生是否把课文内容读懂了。结果学生的表演令我非常满意,不仅准备了公鸡、啄木鸟、蜜蜂、青蛙和老马等各种头饰道具,还把公鸡、啄木鸟、蜜蜂、青蛙和老马的动作语言,表演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维妙维肖。在轻松愉快的表演中,学生理解了美不美不能光看外表,还要看能不能为人们做事的道理。

五.在读中结合写作训练

上一篇机械论文

下一篇文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