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科技论文范例

阅读科技论文

阅读科技论文范文1

相对于传统的文学作品,图画书有独特的体裁特征,通常由“图像”和“语言”两个符号系统共同呈现,是“图画”和“文字”结合而成的“复合”文本;图画书作品体现现代社会的思想与文化,具有教育学、美学、文学的内涵,反映作者和绘者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艺术个性,图画书艺术的新颖、独特、广阔、丰富与深刻,决定了图画书的阅读、图画书图画和文字的解读、理解、判断和评价,需要建立在所欣赏图画书作品的文本特质基础上。三年级的一个班实验了图画书作品《黎明》的班级阅读指导。《黎明》描绘的是山中湖边的黎明以及黎明到来的过程,凭借水彩画及水墨晕染的技法,作者刻画了空旷中隐现的山影树影,水面逐渐升腾的雾气,近岸的水草和岸边的小船,盘旋空中的蝙蝠与伫足树枝上的小鸟,呈现出黎明渐近时分,光影明暗中各种物象影影绰绰的轮廓与朦朦胧胧的美感,极具化境写意的神韵和艺术感染力。诗画一体是《黎明》鲜明的艺术特点,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从设计上就注意把握了这一特点,首先以一小段古琴曲让学生安静下来,然后自己舒缓轻声地一页页读出文字,学生很快调动自己的感官,沉浸到作品的情境中,虽然没有太多的故事情节、没有夸张趣致的人物,他们仍然饶有兴致地仔细观察、体会、想象,当“?乃一声山水绿”的画卷打开,全班都情不自禁发出由衷的赞叹。配合这一文本高潮,教师介绍了《黎明》的创作背景,指出作者的创意灵感源自中国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渔翁》,并将诗歌全文呈现出来,指出作品清新隽永的诗歌品格与韵致,以及表现出的中国诗画明净空灵、疏朗开阔的意境与风范。因为是中年级的学生,教师没有对此加以更多的阐发,而是留出10分钟的时间,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各自开始重复阅读、小声讨论,让课程自然结束。教师总结这一课程时特别提到事先查阅文献的重要性,认为把握作品特点可以让阅读指导密切结合文本内容,突出特点,讲出特色,应该通过了解图画书作品的创作时代、作家背景,参照导读、书评在内专业评论与评价,确定作品阅读的重点、难点及兴趣点,进而设计出有针对性有特色的阅读教学指导方案,并预留调整与策应的空间。

二、图画书的阅读课程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其实,由于图画书多以图为主,形象而直观,儿童读者有兴趣也能够完成自主阅读,而图画书艺术又有其特殊性,在图文共同又分别讲述故事的前提下,读者本来就需要在阅读中连接图文内容,整合和构建故事系统,许多作品要表现的内容包含在图画画面细节中,或隐含在包括扉页、环衬、封面封底在内的装帧设计里,需要读者主动感知与关注,获取、加工其中的视觉信息,体味和领略其中的奥秘与趣味。儿童具有读图的天赋,他们能够调动 自己的想象与联想,很快进入图画书的艺术空间,我们的图画书阅读课应配合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成为阅读主体,策动他们进行自主发现与探究的阅读。二年级的一堂图画书欣赏课选择了《菊花娃娃》。《菊花娃娃》是中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本土原创的图画书作品,曹文轩认为图画书与文学文本一样,传达思想情感与美,不应认定其必须以图画为主,减少文字量或弱化故事,所以这个作品具有长篇的文字,图文配合方式也较为传统。针对这一文本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教师采用自己读出文字学生一边聆听一边阅读图画的基本方式,有意放缓翻页的节奏,不时通过停顿或静默让学生自由讨论。从整体阅读过程看,绝大多数同学都自然进入了作品图文的阅读,他们对图画书整体与局部,包括色彩与构图、媒材与装帧设计都有仔细的关注,从现场的学生反应可以看出,《菊花娃娃》深沉意蕴与真挚情感打动了他们。事实证明低年级的学生班级,在教师的有效策动下,能够自主开展并完成文字量大、有长度和深度的阅读。阅读讨论是组织学生开展自主阅读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设计问答环节时要谨慎而节制,避免一问到底、发问不止,要对应作品的阅读要点或阅读难点进行必要而有效的发问,略去平行的无关紧要的细节性追问,一方面不干扰学生阅读的连贯过程,另一方面也留下一些他们自主发现的空间。学生的主动提问更有价值,合并学生自己的个性化回答,会生成自由而充分的讨论,是图画书阅读指导课最必要也最有意义的部分。《菊花娃娃》阅读课堂就以学生提问为主,看到封面他们就提出了“菊花娃娃是怎样的,为什么要叫菊花娃娃的问题”,教师没有回应,而是悬念推进阅读,不久学生在过程中自己解决了这一问题。整堂课教师很少提问,只在作品最重要的戏剧到来之前,问出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该不该将第108个娃娃送给那个小姑娘”,学生各自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愿望回答后,教师没有评价,而是翻过书页,念出作品的文字。在学生的感动和震撼中将阅读课堂教学也推向高潮。显然这样的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活动,能卓有成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让所有参与者获得阅读成就感及自信心,养成阅读兴趣和习惯。学生课后非常出色的图画或文字形式阅读回应证明了这一点。

三、图画书课程应以阅读为核心

阅读科技论文范文2

1.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阅读教学能否成功的第一步,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前预习,能够对课堂涉及的一些概念和知识框架有一个比较全完整的认识,对基本知识有一个初步的理解,同时带着不能理解的问题参与讨论。

2.课中互动

课堂上学生带着不能理解的问题和疑点讨论,教师提前准备问题,引导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发言,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学生也可以将教师没有涉及的问题提出来共同讨论,最后教师评论较为正确的观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点,回归课本知识,加深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

3.课后实践

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得高分,提高升学率,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自身的能力,将课本上的知识能够灵活应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研究

高中思想政治课阅读教学中,针对不同的课程及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本文中主要提出讲读法、辩论法、陶冶法和体验法四种方法。

1.讲读法教学

顾名思义,讲读法就是讲和读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而不是过去的老师全堂灌的教学方法。包括学生单读、生生互读和师生互读三种讲读方式,在学生阅读的时候老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问题也可以向老师发问。通过讲和读穿插进行,不仅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熟悉教材,而且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讲读法教学要求老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一个15分钟的讲解,可能要求老师花费150分钟去阅读相关材料,提取精华,才能让学生受益匪浅。

2.辩论法教学

辩论法是一种具有生活型、时代性和趣味性的一种教学方法。辩论前,老师从实际出发,选择具有一定思辨度的辩题,如“实现民族文化创新应主要依靠外来文化”和“实现民族文化创新应主要依靠继承传统文化”具有正反两面的辩题,引发学生共鸣;辩论过程中,分组辩论,加强团队合作,采用质疑问难法,引导学生自由辩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但不能放任自流,发现学生辩论方向错误时,及时引导,对于观点比较独特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辩论结束后,进行辩论问题的总结,对于表现较好、积极的小组进行表扬,同时对辩论涉及到的知识加以回顾和总结,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辩论式教学方法成功的关键是课前的准备工作是否充分,教师应结合教材出发,结合生活实际,慎重、恰当的应用此教学方法。

3.陶冶法教学

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十分重要,但道德情感更难培养,良好的情景能够使学生产生积极健康的情感,通过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一些积极政治相关的视频,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播放一些革命前辈的事迹,、邓小平等革命前辈的风范、情操和品德,引导学生收集高尚情操的名言,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

4.体验法教学

体验包括体会和验证两个方面。体会涉及生活中的实例,将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联系起来,把书本上抽象的知识,还原成现实的生活中去,设计容易操作、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会,加强师生间的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思想交融,通过反思和总结,形成自己正确的判断力,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感。验证是通过实际生活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如组织学生参加旁听法庭审判、社会调查等活动,将书本知识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如分析观察能力、社交能力、动脑动手能力。体验法教学应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在社会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的能力。

三、总结

阅读科技论文范文3

1直接在新媒体平台进行转发转载,延长论文生命力

传统期刊,在论文印刷出版后,通常会将论文发往各大合作的数据库,如知网、万方、维普等。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很多编辑部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编辑部会将论文在送印刷厂后甚至论文录用后很短的时间内,就将论文刊载在自己的网站上,方便读者、作者阅读和下载。而刊媒融合时代,很多编辑部都会将已经发表的论文整期(通常只包括每篇论文的题目、作者、单位和摘要等)放在各个新媒体平台进行推送,或者向专业学术论坛、微信群、QQ群、邮箱等定向推送。由于每本杂志的新媒体粉丝群,绝大多数都是基于自己的读者、作者建立起来的,这种直接转载转发的形式,没有破坏期刊的整体风格。一方面方便读作者进行整体浏览,提高论文的阅读量,延长论文生命力,进而提高论文被下载或者引用的可能;另一方面,也可以方便读者或感兴趣的人分享传播。论文直接转发、转载的二次转播形式,是目前绝大多数期刊采取的方式,如《中国激光》《暖通空调》等杂志。以《国际检验医学杂志》为例,编辑部会将每期论文的题目、作者等以流媒体链接的形式在微信服务号,供作者阅读浏览分享。

2论文包装,扩大作者影响力

科技期刊出版的论文,不论是在论文体例、排版或者内容上,都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理论性,题目和全文呈现方式都比较严谨,甚至刻板,很难引起一般读者的兴趣。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不符合现代社会人们的阅读习惯。2018年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其中,手机网民占97.5%[10]。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微博、微信、APP等的大量出现,使人们使用智能手机的频次持续大幅提高,数字化阅读已逐渐成为读者的主要阅读方式,并且人们的阅读时间和阅读方式都变得碎片化[11]。论文包装就是指不改变论文本身的内容,只是从题目、图文、排版等方面对论文进行简单的外部包装,以更吸引读者。具体说来,包括将论文改变题目、排版、论文格式等来吸引读者,如将PDF格式转换成Word格式或网页格式,或者使呈现方式更活泼丰富,以更适合读者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通常像重点专题稿件或重要专家约稿等论文,可以采取此类方法,一方面提高论文的阅读量和关注度,另一方面可以重点推荐专家和作者,扩大专家或者作者的影响力。如《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8年14期发表的专家述评《Klotho在慢性肾病和血管钙化中的作用》一文,编辑在《国际检验医学杂志》服务号上进行论文包装,将题目改成《揭开命运女神“Klotho”与肾病和血管病的神秘面纱》,使题目更有吸引力,同时配上一张希腊女神的照片,将论文排版改变成便于阅读的Word模式,并且添加一些符合现代人审美的版式,在服务号上,该文的阅读量较同期的其他推文的阅读量高。

3知识重组,提高论文使用率

知识重组是指编辑部结合当前的热点话题,根据某一特定的主题,重新集合已经发表的论文制成专辑,在新媒体平台上集中二次传播,以提高读者对热点论文的关注和阅读,提高论文使用率,延长论文生命。如“人工智能”近年来逐步成为各行各业的研究热点,“人工智能”在检验医学领域的应用和研究也越来越广泛[12]。编辑部在知网数据库搜索“人工智能”或“大数据”发现,在《国际检验医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单篇论文最高下载量达1325次,编辑部将在本刊发表的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相关的论文中下载和引用频次高的论文,重新整理成专辑,以流媒体链接的形式在新媒体平台,受到了读作者的广泛关注。

4探索增强出版模式,拓展对读者作者的服务

增强出版利用新媒体进行“内容服务”,是在传统正式出版物的基础上加上研究数据、附加材料、出版后数据和数据库记录等更多信息的出版形式,增加了论文的内容呈现形式和传播手段,打造了一种全新的期刊产品形态[13]。目前国内期刊增强出版模式尚处于研究与探索阶段。增强出版的模式包括纸质增强出版、网络增强出版和微信增强出版[14],本文主要指依托微信进行增强出版。由于《国际检验医学杂志》属于医学类科技期刊,微信增强出版比较适合实验性研究论文,编辑部邀请作者提供附加图表、实验的关键视频、原始数据等,并加载到微信中与论文内容一起在新媒体平台展示,以加深读者对研究成果的理解,同时拓展对读者和作者的服务。

5内容科普化,扩大期刊的受众范围

科技期刊发表的论文,一般比较适合相同或相近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或从业人员阅读,这样,一篇论文的受众面其实是比较窄的。内容科普化就是指将作者发表的某些适合科普和大众传播的论文,对论文内容进行提炼和深度加工[15],将文章转化成适合大众阅读的科普文章、漫画、图文等,在杂志的各大新媒体平台,同时,可以与和本刊新媒体有合作的其他大众媒体,如华龙网、大渝网、健康报等合作,将文章推送到大众媒体上,让更多的普通老百姓阅读了解,扩大期刊的受众范围。与论文包装只改变论文标题、体例、格式等相比,内容科普加工,是基于论文内容,将专业、科学、拗口的学术论文提炼加工成适合大众阅读的图文或视频进行传播。

6二度创作,创新对作者的服务模式

科技论文二度创作主要是指依托论文原文,二度邀请作者或者该论文研究领域的专家与编辑部进行深入合作,进行论文的视频录制、人物采访、行业解读、PPT课件制作等。相较于内容科普化或者增强出版,二度创作需要编辑部与作者进行深入交流沟通,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完成,成本花费相对较高;在内容表现形式上也更丰富,甚至是创造出了新的产物。该种形式比较适合对于专家述评或者作者提出的新概念、新理念,邀请专家录制人物采访视频,对论文进行解读或对相关行业进行解读;对作者实际工作有较强指导意义的论文,邀请作者将论文内容制作成课件,或录制视频讲座的形式,在新媒体平台。这种方式的二次传播,一方面有利于帮助作者进行学术推广和影响力提升,另一方面有利于编辑部巩固和团结核心优秀作者群,为杂志持续提供优质学术论文,保证期刊论文质量,促进期刊良性发展,提高期刊的竞争力。以《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8年17期发表的《VAP(+)在心血管剩留风险相关血脂异常药物选择上的应用》为例,编辑部邀请第一作者,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梁纯子博士,根据论文内容,录制了一期关于《VAP血脂检测技术在心血管疾病上的应用特点》的视频课程,在《国际检验医学杂志》微信公众号和检验头条APP上,截至作者投稿之前,该视频播放次数累计超过2万次。

7多种形式二次传播同步进行,促进刊媒融合发展

阅读科技论文范文4

1微信推送内容的选择和加工设计

1.1推送期刊科技论文

1.1.1根据论文选题进行选择性甄选推介

与科技期刊刊载的科技论文不同,借助微信平台推送期刊的科技论文时,编辑需要具备用户思维、大道至简思维和跨界思维,甄选科技论文的选题,即判断其是不是期刊报道的专业范围内的热点问题,是不是易于编写成科技期刊微信阅读群体易于接收的微信阅读素材,是不是立足于期刊专业领域、且涉及交叉学科,易受广泛关注的跨界内容。对于一些具备上述选题特点的论文,在期刊微信公众号推介论文全文的方式对其公众平台关注用户有很强的吸引力。对于此类论文,可以通过技术处理首先将源文件转换为适合数字出版的XML格式,然后再转换为适合手机阅读的HTML文件,此类文件在界面展现方式、文件大小等方面都具有特别突出的优势,而且能以目录的形式进行浏览和内容定位,特别适合手机阅读。

1.1.2论文标题、摘要和图文等的加工

此外,科技期刊论文内容的专业技术性较强且比较长,而微信平台有其特有的信息传递和接收特点,因此借助微信平台推送期刊科技论文时,期刊论文内容的加工设计至关重要。在信息量繁杂多变的互联网时代,标题的吸睛度直接关系着微信内容的点击率和转发率,因此在推送科技论文时,标题宜言简意赅,突出核心亮点。大道至简,简单即流行就是这个道理。在具体题目的加工时,有如下技巧,比如一些陈述性标题可以变换成问答句,一些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但科技名词较生僻的科技论文还可以在经原创作者同意的前提下调整成科普些的标题,以更好、更快地拉近期刊与阅读群体的距离,促进传播,从而巩固和扩大期刊品牌形象。此外,在经原创作者同意的前提下,再次对微信推送论文摘要进行改写也十分重要。科技论文的摘要一般遵从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要素的原则撰写。而微信推送论文时,阅读群体先进行的是浅阅读,因此讲清研究的来龙去脉以及作者团队的研究方向和成果往往是阅读群首要关注的。在微信推送论文的摘要加工环节,建议将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导读的方式展开,再配以精选的、必要的图表、视频和音频内容以及作者团队的生活照,既简练、多元、高效地展现了原创作者的研究内容和核心观点,又拉近了作者群和阅读群之间的距离,还会对期刊的推介和引用带来益处。在微信论文的推送中,图片的作用也不容小觑。恰当的与文字呼应的图片,可以高效地突出文字想要表达的内涵,使人在阅读文字时快速产生相应的视觉联想。为了固化读者群对期刊推送论文的印象,可以将科技论文推送固化成一个微信栏目,如“优文荐读”“好文快报”等,并在每次推送时,固化此栏目的背景图片,就像知名广告宣传画一样,以图文配合的方式固化和提升期刊品牌形象。

1.2为期刊关注群体提供信息服务

结合《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期刊微信公众号两年来的运营经验,笔者发现科技期刊微信平台不但可以成为多维度承载和传播科技成果的窗口,还逐渐成为为期刊关注群,尤其是作者群、读者群和专家群的提供信息服务的平台。《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就是在实践中,立足期刊报道的专业领域,通过科技论文集锦、期刊近期策划重点、专业领域会议信息和通知、提供最新行业资讯和学科知识、科技论文写作知识和投稿须知等提升期刊品牌形象和被关注度的,吸引优质稿源的。

1.2.1科技论文集锦

科技论文集锦,往往是对期刊报道范围的一个热点分支进行重点宣传。这种论文集锦针对性强,阅读群体集中,因此如果能结合专业会议应景、定点地向与会专家推送,对期刊品牌提升效果显著。比如,《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的主办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于2017年3月9日召开了电力大数据技术研讨会,《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争取到此次会议的独家媒体支持工作。会前,编辑部汇编整理了2014~2017年期刊刊载的大数据相关论文,制作成HTML文件,以大数据论文集锦的方式集中而有针对性地推送给与会专家,获得了较好的论文点击率,也受到了与会专家的好评。

1.2.2期刊近期策划重点

2016年起,《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邀请不同领域的业内专家为栏目特约主编,陆续开辟了“虚拟现实”、“电力大数据”、“电力物联网”、“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多个热点前瞻的专栏,并在微信平台专栏征稿通知。从微信公众号专栏的点击率看,选择期刊报道范围内的热点话题,及时开辟专栏有助于吸引和聚拢优质稿源。同时,通过邀请栏目特约主编的方式,既能更好地提升领域内专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回馈支持期刊工作的专家学者,也能给特约主编在其朋友圈分享以及定点邀约稿件带去方便。

1.2.3科技论文写作知识和投稿须知

关注期刊微信平台的阅读群往往是有投稿需求的。面对这一需求,适时开辟便于阅读、易于理解、适合传播的科技论文写作知识和投稿须知,能更好地体现期刊服务意识,拉近期刊与阅读群的距离。比如《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在微信平台创建之初就开辟了“投稿那些事儿”栏目,编辑以略带幽默而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地道出作者写稿的重点、投稿的技巧等,因语言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受阅读人群广泛关注。

1.2.4学术会议专家PPT

科技期刊编辑除了编审稿件、积累和跟踪专业知识和热点动态,还会经常参加学术会议,以开阔学术视野,结识学术专家。因此在参加学术会议时,留心与期刊报道重点相关的学术报告,积极与报告专家联络并获得其PPT权,既可结识学术专家(或与专家深度交往),还可为其提供宣传服务,并通过在期刊公众号其学术报告PPT给期刊公众号增粉,实现多赢。分析《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微信平台几次阶跃式增粉的数据发现,重大学术会议知名专家学术报告PPT很受期刊微信平台微信群体的欢迎,是给期刊微信平台增粉的好方式。

1.2.5专业范围相关的会议通知

随着科技期刊微信平台运营的积累和粉丝数量的增多,其渐渐会对期刊品牌有辅助支撑作用。因此,在一些专业对口的学术会议中,科技期刊应该多与会议主办方沟通,阐明科技期刊拥有的专业人群资源,最好能使科技期刊成为学术会议的媒体支持。这样,会前可帮助其会议通知,会后可尽快与会专家热点学术PPT,既提升会议的影响力,也提升期刊品牌影响力。

1.2.6期刊编委或审稿专家的书讯

科技期刊的编委和审稿专家往往是业内知名专家。在让编委和审稿专家为期刊审稿、组稿、期刊品牌建设出谋划策的同时,期刊微信平台也给这些专家提供了一个宣传其适合微信宣传的研究成果的好机会,比如专家在期刊的论文、专家近期出版的书讯及其研究团队的资质介绍等。这些宣传素材往往很受业内学术圈关注,因而也是科技期刊微信平台通过做好信息服务,从而助力期刊品牌提升的好方法。

2期刊微信平台增粉渠道和时机的把握

总结《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微信平台运营经验发现,借助为专业学术会议提供媒体支持,通过期刊微信平台向业内同行会议通知与会专家学术报告PPT是期刊快色增粉的好方法。同时在重大学术会议期间,适时推出期刊与会议专业相关的适合手机阅读的HTML论文集锦,也是助力提升期刊品牌影响力的好时机。另外,科技期刊编辑还应主动思考,本着为读者、作者和专家服务的宗旨,积极开拓微信平台栏目内容和形式,激活和发掘好科技期刊微信平台的宣传价值,助推科技期刊健康发展。

阅读科技论文范文5

1上码种类

目前科技期刊上总共出现有7种不同的码,按照上码位置的不同可分为2大类:一类显示在期刊的封面和封底,另一类显示在论文中。按码的形态可分为条形码、二维码和字符码(中图分类号等不在讨论范围)。本文按上码位置分类进行介绍。

1.1封面封底上码

1)微信公众号二维码。科技期刊注册和运营微信公众号后,通常会将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印制在封面或封底处,读者扫码即可关注公众号。科技期刊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论文、信息、提供在线查询稿件和信息等服务,是科技期刊延伸品牌影响力、实践媒体融合、沉淀用户的首选途经。2)淘宝微店二维码。科学出版社旗下的北京中科期刊出版有限公司提供期刊线上销售服务,为各刊生成淘宝微店二维码,用户可扫码订阅和购买当期杂志或过刊。目前已有超过500家期刊开通中科淘宝微店,其中部分期刊在封底印制二维码。3)ISSN条码。1993年国家新闻出版署了《关于在出版物上全面推广使用条码的通知》,要求1994年1月1日以后出版的所有使用ISSN号(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的期刊均需印制977开头的条码[7]。条码由国家新闻出版署条码中心统一制作和提供,期刊每期的条码均不同,不可重复使用。条码通常印刷在期刊封面左下角或封底右下角。

1.2论文中上码

1)DOI码。DOI(digitalobjectidentifier)数字对象标识码,是国际通用且终身不变的数字资源唯一标识符,其可被视为科技期刊论文的“身份证”,可以在互联网上实现对论文等数字资源的永久链接和精确定位[8]。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和同方知网分别于2007年和2013年成为DOI中文注册机构。DOI编码分为前缀和后缀,前缀由国际DOI基金会授权固定给予,后缀由期刊出版机构自行编制。科技期刊通常会在论文首页页眉或关键词下方标注DOI码,部分期刊会在参考文献中同时著录该篇文献的DOI码[9]。2)ORCID码。ORCID(openresearcherandcon-tributorID)开放研究者与贡献者身份识别码,用于解决学术交流中作者姓名歧义问题,其可视为科研人员的“学术身份证”。ORCID码可免费注册获得,是全球唯一的16位身份识别码,具有唯一性、国际性、持久性、互操作性的特点[10]。此外,ORCID码可以链接作者发表的论文,也可以将数据集、设备、媒体报道、实验、专利和笔记本等与码做链接。目前部分科技期刊要求作者提供ORCID码,并在论文的作者简介中标注。3)OSID码。OSID(openscienceidentity)是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是以二维码为入口为读者提供开放科学和增强出版内容,并可实现读者和作者的实时交互,以及帮助期刊实现移动端传播[11]。OSID码由SAYS系统生成,该系统由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于2018年研发并以公益的形式提供给期刊免费使用,目前有超800本期刊使用OSID码进行探索尝试。当论文录用后,由编辑生成OSID码,由作者上传开放科学和增强出版内容并由编辑审核后,印刷至论文题目或摘要旁。4)自制二维码。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科技期刊实践增强出版的技术门槛几乎可被忽略。部分科技期刊以H5、腾讯视频和HTML等作为载体,将与论文有关的视频、动画及HTML格式论文网址生成为二维码,并印刷在论文的题目处或文中,读者用微信扫二维码即可观看相关内容[12-14]。

2科技期刊上码内涵

2.1上码的本质

科技期刊上码的本质是建立期刊与外部资源的链接,拓展期刊外延。通过在期刊上码,实现了期刊与平台的链接、期刊与内容资源的链接、期刊与用户的链接。1)链接网络平台。纸刊是科技期刊的元平台,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科技期刊构建了数字和网络传播平台,与纸刊构成媒体矩阵。科技期刊通过二维码将期刊与微信公众号、微博、淘宝微店、期刊官网、OA平台等链接起来,读者和用户使用手机扫码即可由纸刊访问网络平台,实现了由“1”到“N”的跨平台链接。科技期刊通过二维码链接构建了多个移动端应用场景:移动阅读、碎片化阅读、社群传播、在线购买、移动端论文下载等。2)链接信息与数据。科技期刊可以通过DOI码、ORCID码、OSID码、自制二维码实现对信息和数据的链接,但四者之间有较大的区别。①DOI码理论上可以链接和定位任何一条数字信息数据,但目前科技期刊对DOI码的使用仅限于链接和解析到该篇论文的官方存储地址,实现对论文的“身份认证”。②ORCID码首先链接了作者的个人基本学术身份信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链接作者发表的其他学术论文、学术成果等信息。③OSID码可链接至SAYS系统为各刊提供的免费专属云存储空间,由作者或编辑上传与该篇论文关联的信息和数据,信息格式包括音频、视频、动画、PPT、Excel、源程序等。OSID码通过链接数据与信息,实现了论文的增强出版。④自制二维码是科技期刊将论文相关的内容网址通过二维码生成器生成二维码,从而实现对更丰富内容的链接。目前自制二维码链接的内容主要有2个,一是链接和论文相关的增强视频,二是链接期刊官网上OA的HTML格式论文。3)链接用户。OSID码可以通过阅读论文时的扫码行为实现期刊编辑、作者、读者之间的链接和交互。①读者可以在阅读论文时随时扫码向作者提出问题,系统会实时向作者微信发送消息提示答疑,作者点击即可用文字或语音答复提问者,实现实时链接和交互。②每一个扫码的用户都会在系统中被打上与该篇论文相同关键词的标签,编辑可以在后台选择不同关键词标签的用户精准推送对应关键词的内容,实现编辑与用户的精准链接。

2.2上码的诉求

科技期刊上码总体上反映创新求变的诉求,实质上是通过运营微信公众号等一系列措施推进创新和转型,而这些举措又都以期刊上码的形式直观表现出来。1)扩大期刊影响,提升论文传播质量。一直以来科技期刊都把提高办刊质量、扩大期刊品牌影响力作为不懈追求和奋斗的目标,除了坚持内容为王的理念不断提升内容质量外,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科技期刊通过创新探索成功拓展了期刊的平台、品牌和内容边界。《中国中药杂志》《金属加工》《航空知识》等科技期刊通过成功运营微信公众号积累了数十万粉丝,延伸了新媒体平台、拓展了品牌影响。《心理学报》通过开通淘宝和微店在有效扩大期刊影响力的同时,也提升了期刊的发行量,2019年3月线上售卖242本杂志。《物理化学学报》为论文中的每一个参考文献都标注DOI码,并在期刊官网对论文进行OA和对参考文献链接DOI,在实现与国际接轨的同时有效提升了论文的传播质量。2019年6月20日公布的2018年度《期刊引证报告》(JCR)中,《物理化学学报》影响因子1.05,涨幅达24%。《中国机械工程》于2018年初加入OSID开放科学计划,通过OSID码实现论文的增强出版,大幅提升了期刊影响力和论文的传播质量。2019年1月,《中国机械工程》首次被EICompendex收录。2)提升媒体融合能力,加快数字出版转型。科技期刊通过上码链接各种平台、信息和数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媒体融合和数字出版进程和诉求。科技期刊通过在官网OA论文和链接HTML格式论文实现了全文移动端阅读;通过运营微信公众号实现论文的碎片化精编和传播;此外视频、动画、图片等多媒体内容形式也通过公众号等平台多元化呈现,为读者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而OSID为科技期刊提供了免费的媒体融合工具后,科技期刊在不需要资金和技术投入的前提下即可实践增强出版,有效提升科技期刊的媒体融合能力和数字出版进程。截至2019年8月有近千本学术期刊加入开放科学计划。3)强化互联网思维,提升用户服务水平。互联网思维即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思维,科技期刊上码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互联网思维和用户服务意识的增强。科技期刊越来越重视和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的菜单栏为用户提供便捷服务,如稿件在线查询、论文在线阅读、诸多信息查询等服务。其中“煤传媒”微信公众号作为中国煤炭行业知识服务平台的官微,提供54刊在线查稿、煤炭行业62刊查询、行业专家查询、54刊2010—2019年论文在线下载、在线提问、学术报告视频在线观看等功能和服务。另外科技期刊通过OSID码为读者提供与论文有关的丰富信息和增强内容,以及与作者问答交互、帮助作者通过扫码便捷签署版权转让协议、论文标签化精准推送等服务,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有效沉淀了用户资源。

3存在的问题

1)码种类多、彼此不关联。目前期刊所上的7种码中,封面封底上码的3种、论文中上码的4种,其中除ISSN条码为必上码外,其余6种由科技期刊自主选择。目前的7种码的建码机制不同、出处各异,彼此之间没有关联,科技期刊需分别对接和生成,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期刊的工作量和管理难度,同时也增加了读者和用户的理解难度。并且随着技术和观念的进步和迭代,可能会出现更多的码,造成管理、使用的混乱。2)缺乏标准和规范。除ISSN条码在编码规则、尺寸、印刷位置等有明确规范,与ORCID码编码规则明确、录入在作者简介处外,其他码均存在缺乏规范和标准的问题:①虽然DOI码编码规则明确,但是其在各刊论文中的位置并不统一,普遍录入在论文题目左上方、右上方,以及关键词并排、下方等处;有的单独设置,有的与其他信息或二维码等一同设置。②微信公众号二维码、淘宝微店二维码、OSID码、自制二维码的尺寸、位置亦没有标准和规范,各刊差别较大。3)审美疲劳,扫码意愿低。虽然科技期刊试图通过上码进行创新和提供服务,但读者通常在新鲜感过后对各类码形成审美疲劳,特别是当码链接内容的质量不高影响扫码体验时,造成用户扫码预期和意愿大幅下降。此外,部分期刊大量在论文中上码,但又不能保证每篇文章的二维码链接内容的高质量,造成高质量内容链接的二维码显示度不高,也影响论文的传播质量。

4科技期刊上码策略

由于ISSN码、微信公众号二维码、淘宝微店二维码、DOI码、ORCID码的上码情况相对简单,这里重点分析与增强出版和媒体融合密切相关且在操作层面存在诸多可能性的OSID码和自制二维码的上码策略。1)深挖内容资源。内容为王是学术期刊办刊不变的真理,而优秀的学术论文是宝藏,除了论文本身直接展现的内容外,还可以挖掘出更丰富的优质内容。编辑可以根据论文判断,或在与作者的沟通中挖掘与论文和研究相关的可供拓展的诸如报告、PPT、现场图片、实验视频、三维动画等内容;编辑亦可以邀请作者录制讲解该论文的视频。论文中上二维码务必需要保证二维码内提供内容的质量,最好是能够提供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延伸内容,在丰富论文展现维度的同时有效地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扫码行为增加了读者阅读的动作,内容必须要带给读者超值的体验,否则论文上码就会起到负面的影响,客观上也要求期刊必须深挖内容资源。2)与专题策划相结合。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通过策划专题、租约稿件提升了办刊质量。在全媒体时代,学术期刊可以考虑在选题策划的时候,就有针对性地引导作者准备丰富优质的增强出版内容。以《煤炭科学技术》2018年第4期的“煤矿区钻进技术与装备专题”为例,该专题共组约15篇论文,其中4篇论文在专题策划的过程中就引导作者作了积极的准备:1篇论文作者提供了其PPT演讲视频;2篇论文作者准备了5~8页PPT进行讲解录屏;1篇论文作者以采访稿的形式回答了编辑提出的几个学术问题。这4篇配有增强内容的论文在同专题的传播中表现突出,截至目前分别被引20次、5次、3次和7次。3)尝试增加科普内容。由于学术期刊的受众群体相对较小,所以与论文相关的内容通常传播质量不高,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的影响力也极为有限。但是《中国中药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中国蔬菜》等核心学术期刊通过在微信公众号进行科普内容运营而获得成功,积累了数十万粉丝,在极大提升期刊品牌影响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可观的用户流量。那么,学术期刊是否可以考虑在论文的二维码中增加科普内容来提升论文的传播质量呢?一方面可以尝试增加面向具有一定行业和知识背景的人群,对论文中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解释说明,方便更多泛知识群体关注和传播该论文;另一方面可以尝试增加面向大众的科普,选择一个大众感兴趣的知识点,以大众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知识普及。当然,这对作者和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布局合理美观。目前论文上使用二维码还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各刊在二维码的尺寸和位置的选择上差别较大。部分期刊的二维码由于考虑到节省版面的缘故,尺寸过小(不足1cm),并且设置在关键词旁,既不醒目也不美观。学术期刊在使用二维码时,应尽量考虑版式的统一和美观性、并且合理布局,建议二维码尺寸为12~18mm为宜。在二维码的布置上,《科技与出版》将二维码布置在摘要的右侧,并与摘要通过竖线相隔,整体布局美观大方。对于其他偶尔在论文中使用二维码的期刊,为了不改变版式,可考虑在摘要和关键词处添加二维码,但最好保证二维码的尺寸,并和其他文字保持距离,整体美观舒适即可。

阅读科技论文范文6

一、微信在科技成果传播中的优势

科技期刊是科技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展示的重要平台。一方面他记录了科技工作者的劳动成果,另一方面他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思想的平台。科技期刊的价值在于把某一领域的新成果,新研究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实现科技要素的生产力价值。因此,如何快速有效共享,传播知识的价值和科技成果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如何在更大范围内共享“科技成果”则被各期刊编辑部所忽视了。我们常常重视“编辑”,而忽视“出版”。以《电网技术》编辑部为例,我们研究过“如何获取优质的稿源”“如何把控稿件质量”“如何提高编校质量”,但却没有讨论过我们的出版发行问题。微信的出现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和人们的阅读习惯。同时对于各期刊编辑部来说,不用开发任何客户端,就可以利用微信的公众号和订阅号进行文字,语音,视频等的全媒体。而且随着上网资费下调和智能手机的使用,微信的推广速度呈加速上升趋势,并以几何速度倍增。微信的出现方便了人们的碎片化阅读,可以随时随地的捕捉行业发展态势,了解最新科技研究成果,从中筛选需深入学习的内容,再深度检索、下载自己所感兴趣的知识。移动阅读已经成为人们上网行为的一项重要内容。科技期刊应该抓住机遇跻身移动阅读行列,以期提高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微信作为手机终端应用,还拥有良好的用户体验优势。科技期刊的微信公众号可以提供少而精的信息,并向更精准服务模式发展,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同时提高用户接受信息的纯度,从而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扩大期刊的影响力[7]。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很多科技期刊申请建立了自己的公众微信号,但在公众号运营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1)微信公众号平台未受到应有重视。尽管有很多期刊开始了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但相关统计结果表明:只有部分期刊的微信号进行了官方认证,更是有部分期刊的微信公众号开通后未任何消息。这说明,某些期刊的行为只是跟风,并未真正发挥公众号的应有作用。(2)内容单一。有些期刊公布自己的微信号后,或者是重视不够,或者是人手不够,没有精力维护和更新,导致微信号形同虚设。微信的内容往往是照搬纸刊刊载的内容。内容冗长,毫无创新,缺乏互联网阅读所营造的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使读者逐渐失去阅读兴趣。久而久之,老用户觉得公众号无意义,取消了关注,使得公众号没有发挥好的传播效果,使期刊的影响力大打折扣。(3)服务意识淡薄。随着微信平台的升级,也推出了很多新的功能,如自动回复,自定义选单,客服功能等。目前大多数期刊都是实现了稿件查询,阅读等简单功能,对于交流,互动,反馈等模块,许多期刊还没有设置。没有想用户所想,没有急用户所急,服务意识欠缺。(4)评价体系的不完善。目前,评价各微信号影响力的新媒体影响力指数并不适合科技期刊。科技期刊主要职责是为作者,评审专家,编委等服务的,其次科技期刊是要在最大范围内共享科技成果,因其涉及专业性较强的领域,有些小众化,不适合与其他类微信号作比较。

三、利用微信提高《电网技术》期刊的影响力

(1)关注并及时业内大型会议通知。《电网技术》编辑部的编辑人员通过各种渠道及时了解相关的电力工业方面的会议,如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的各专委会的年会,在争取到作为这些会议的媒体支持后,定期地在微信上发送会议信息,同时鼓励编辑在个人微信圈转发。分享到朋友圈的信息,可以迅速吸引粉丝。另外,与会专家的优秀PPT我们也会及时制作成微文形式,第一时间出来,很好地传播了学术成果和信息。由于会议信息和会议报道的及时性使得广大学者和高校学生成为我刊的忠实粉丝,因此,我刊的网站访问量,以及投稿的数量和稿件的质量都有明显的提升。(2)便捷的用户操作。作为我刊的读者和作者,在安装微信后,无须下载其他软件即可浏览我刊录用的最新稿件和过刊。作为作者可以查阅对于《电网技术》期刊的介绍,投稿指南,编辑的联系方式,已投稿件的状态,省去了许多中间环节,节省了编辑和作者的时间,提高了编辑的工作效率。良好的用户体验也给期刊树立了好的口碑。本刊的影响力也在业内逐步提高。(3)策划热点论文集锦。热点论文即为众人所关注的论文。美国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ThomsonScientific)利用SCI数据,每两个月一次物理学、生物学、化学和医学领域的热点论文。根据特约撰稿人对热点论文的分析,热点论文的确能够反映世界科学前沿性研究的动态。科技期刊可以组织策划相关领域已的集锦,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一些帮助。及时在微信公众号上这样的集锦,可以吸引大批作者的眼球,增加期刊在该领域的影响力。根据我刊统计,论文及进度点击量明显高于其他类文章。同时《电网技术》定期本刊刊出的高被引论文,以期给一些高校的研究生提供一些研究思路。(4)鼓励原创。对于本刊已经刊出的优秀论文,经过精选后,鼓励作者创作微文,内容包含论文研究的核心内容,与论文相关有特点的图片和表格,论文中的突出创新点,以及后续的研究方向和想要探讨的问题。作者对自己论文的宣传和推广都非常重视,不断转发,形成了良性循环,也间接宣传和推广了期刊,扩大了期刊的影响力。(5)高级功能的使用。在实现基本的查询稿件的基本功能外,我们还在微信平台上开辟一些特殊的功能,如关键词的回复,如输入“直流输电”,就会查询到我刊这个领域近2年刊出的论文,每篇文章都有链接可以实现在线阅读,方便了读者的阅读,用户体验良好。

阅读科技论文范文7

一、科技期刊出版如何实现媒介融合

业界有一种观点认为,不同的出版形式之间有天然的壁垒,数字出版永远无法消灭传统的纸质出版。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不同的出版渠道本身都有其特定的受众群,出版的形式决定了它只能对它所能影响和覆盖的区域投放内容,也就是说,某种人只能被某种媒介影响。基于以上观点,有研究者提出,科技期刊应朝媒介融合的方向发展,而科技期刊走向媒介融合的出路就是全媒体化,即通过出版手段的拓展来实现业务的扩张。然而,将媒介融合与全媒体化等同会催生一些问题,首先,信息的同质化不可避免;其次,全媒体化虽然促使期刊内容传播的速度加快,但简单地把相同的内容通过不同的媒介推送给读者,不仅大大浪费了媒介资源,而且使得科技工作者所需面对的信息量大大增加,削弱了他们深度阅读以及追踪热点的能力。因此,科技期刊出版的媒介融合,应该是媒介作用、传播方式、组织结构及其他相关要素的融合,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通过同一机构,借助多种媒介手段展示特定科研领域或同一主题的论文,通过全媒体化和内容融合的方式提高论文的传播效率,扩大论文的影响力。如此一来,期刊的编辑不再是简单地对稿件进行加工,而是对论文作者、研究对象和内容、研究方法和结论进行全面的数据采集、挖掘、过滤、整理与再加工。然后,通过不同的媒体渠道,以不同的表达方式,选择性地发表与论文及作者相关的内容,让读者与编辑部形成良好的互动,并将最具参考价值的科技成果及时推送到读者的个人终端。这种方式的核心思想是,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种表现形式来全方位地展示论文,并通过期刊、微信、邮件等多种媒介手段来传播信息,吸引读者和作者参与。媒介融合并不排斥传统的纸媒,而是把它当作“全媒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让传统纸媒和新媒体相互补充。出版形态的多元化,以及不同媒体的交叉互补是这个层面的媒介融合的主要特征。媒介融合绝不能是同一内容在不同媒体的简单堆积或重复,而是综合运用不同的媒体,以最合适的传播方式、最精彩的内容呈现提高论文的可发现性和可阅读性。第二,媒介融合意味着多个机构和平台借助媒介实现融合,各个机构和平台之间不是分散的、彼此独立的,而是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其核心思想是,多个机构和平台通过媒介临时组成一个组织,这个组织围绕一个主题或主题词的论文素材,利用不同形态的媒体,形成一种合理、快捷的传播模式。在这样一种机制里,多个期刊社收集到的知识对参与其中的期刊社是开放的,作者或读者可以通过这个传播圈的任何一个节点分享同一个科技成果,期刊社和作者、读者之间不再是点对点或点对多的关系;作者或读者将能通过虚拟的链条节点查看所有的数据。开放性、去中心化和自治性是这个层面的媒介融合的主要特征。近几年,互联网从信息互联网向价值互联网、次序互联网转型,目前,互联网已进入生态时代。可以预见,以共享与共识链接为主要特征的分布模式,将促使大量机构和平台开展跨机构和跨平台的创新性合作,这对科技期刊的出版将产生颠覆式的影响。

二、媒介融合与科技期刊出版的出路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社会里,强大的数字信息和网络媒体为碎片化阅读提供了发展平台。在碎片化阅读的大背景下,读者渐渐养成了花尽量少的时间,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的阅读习惯。篇幅较长,风格严谨的科技论文,不可避免地与新媒体时代信息碎片化、快速化的需求相悖。目前,媒介融合是否是科技期刊出版的唯一出路是业界关注的热点。数字出版因其成本低廉、海量存储、互动性强、传播便捷等特点,已经成为科技期刊转型的必然趋势。20世纪90年代中期,高校和各级协会的科技期刊就陆续推出了自己的网站,实现了作者在线投稿、编辑在线办公和专家在线审稿等功能。经过多年的实践,以纸质版、网络与电子版多元形式全媒体出版产品的模式日渐成熟。2017年11月,我国正式宣布《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为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的官方平台,《科学通报》《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等数百家中国学术期刊成为论文网络首发的首批试点期刊。网络首发论文,一经审定,无须确定纸质出版时间就能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使用中英文两种语言第一时间刊发。这种方式不仅能将论文发稿时间缩短至三个月内,还能配合视频,直观展示实验过程和相关数据,是科技期刊第一个层面的媒介融合。目前,大部分的科技期刊已经实现了“刊—网”的单向融合。网络的兴起加快了科技期刊媒介融合的步伐,但同一内容的两种版本由不同供应链各自出版发行的方式,造成了边际成本上涨、出版模式混乱的局面。期刊产品全媒体供应链被割裂,牵制了期刊和图书馆等信息服务机构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目前,业界研究者提出了实施“刊—网—馆”融合运营模式来破解这一难题的观点。“刊—网—馆”分别指学术期刊、平台和图书馆,我国将在两年内有计划地完成三者的融合运营,逐渐实现科技期刊第二个层面的媒介融合。期刊出版的媒介融合,使得作者、读者和期刊社之间存在多元角色互换的可能。不仅作为信息接受者的读者可以成为作者,作者也可以变为读者。对科技文化的传播者期刊社而言也是如此,读者可以向期刊社推送新的问题;期刊社可以向作者就新的问题组稿、约稿,并反馈新的问题给读者;作者可以与期刊编辑沟通修改论文,期刊编辑也可以收集相应的信息,参与作者的选题。这种传播方式和受众角色的多元化发展,无疑会改变科技期刊出版的模式。虽然目前我国的科技期刊仍面临出版数量与国际话语权不平衡的现状,但只要与时俱进,迎接媒介融合的挑战,我国科技期刊就会挣脱这种不平衡的状态,实现快速发展。

三、科技期刊的融合发展与全媒体化

Pool教授在提出媒介融合的可能性时说,“分化与融合是同一现象的两面”。科技文化产品的进一步分化,使得丰富、多元和个性化的文化产品成为媒介融合追求的目标[4]。目前,很多科技期刊已经在媒介融合上有所突破,比如《浙江大学学报(社科版)》微博可以展示论文的短摘要,推荐优先出版的论文;《中国国家地理》的APP设置了“文章阅读”“每日一图”两个阅读板块并提供文章位置服务功能,其中“每日一图”板块突破了纸质图片尺寸的局限性,让用户可以下载高分辨率的图片。由此可见,科技期刊的媒介融合突破了纸媒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局限性,通过简短的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设计丰富和延伸了阅读体验,迎合了当今读者的阅读习惯。笔者认为,科技期刊在融合发展的同时,不能忽略全媒体化,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第一,科技期刊媒介融合的直接表现形式是科技文化产品形态的多元化。以现在比较流行的APP为例,如果期刊编辑没有掌握相关技术,熟练处理碎片化文章,提供迎合用户需求的内容,那么可能导致用户逐渐流失;如果要求期刊编辑具备熟练的多媒体技能,能轻松完成所有的信息采集、数据加工和图片整理工作,或许会牺牲期刊编辑提升专业技能的时间,削弱科技传播的创新性和影响力,结果是得不偿失。针对这样的现存问题,全媒体平台提供了解决之道,其通过多平台合作丰富了科技文化产品的形态,减轻了期刊编辑的压力,为读者提供了多元化的科技文化产品。第二,媒介融合并不等同于全媒体化。新媒体时代,科技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和传播者是可以分离的。科技期刊的论文可以通过自己建立的平台,也可以与其他平台合作,共同实现科技成果的丰富、传播和“贩卖”。比如有些精读外刊采用付费阅读、学习社群、分享打卡的模式来运营;学员付费后,公众号定时推送一定数量的阅读内容,如学员能坚持阅读80天,并在朋友圈分享,即可获得英文原著实体书。这种做法的本质,是把知识变成产品和服务,仅通过微信就可以实现知识增值的效果。朋友圈是这一模式发挥作用的社交平台,它的影响犹如涟漪,一圈一圈地扩散。在这个过程中,科技文化产品的形态重组,以及突破媒体界限的流程再造是媒介融合更深层次的含义,这也是全媒体化和媒介融合的区别所在。

阅读科技论文范文8

1维护“老”作者

所谓“老”作者是指在期刊发展历程中持续提供优质稿件的作者,即期刊已有的作者,能够持续地投稿的作者。作者持续地将自己科研成果撰写成科技论文投稿到期刊编辑部,说明了作者对期刊办刊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的信任和认可。因此,不论选题角度、研究水平、文章质量是否符合期刊办刊宗旨,期刊编辑部都要为他们提供全面、优质和细致的服务,进而与作者建立起良好的关系。选题方向偏离办刊宗旨,或科技论文接近发表水平的文章,经过编辑与作者的沟通,对稿件的研究重点,呈现方式等进行修改后,是可以发表的。编辑与作者互动沟通的这一个过程,不仅仅有利于打造期刊的品牌形象,也能从中发现、培养一批忠实的、高水平的作者群。因为期刊本身培养出来的高水平作者对期刊的忠实度比较高。

1.1建立良好的信任

在行业内影响力比较大、受到专家和读者认可的期刊,往往都有规模较大且比较稳定的作者群,有一大批能提供优秀科技类论文,代表行业科技研究前言和重点稿件的作者。当然这些成熟科技期刊的作者群也都有各自从无到有,由弱到壮的成长过程。以“机工传媒”科技期刊群为例,“机工传媒”主办的科技期刊有21种,大部分都是当下行业内影响力比较大的科技期刊。其实,这些期刊在创办初期都经历了稿件数量较少,作者数量较少;稿件质量参差不齐,有不少稿件距离发表还有较大的距离等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机工传媒”的编辑们对每一篇稿件都进行了认真阅读和检查,对文章的选题和文章内容给出了详细、系统、全面的意见和建议,与作者就稿件的修改意见进行了良好的沟通,再加之编辑对文章进行润色和校对。经过编辑们审稿和修改的稿件,文章的科技含量和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编辑在与作者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也了解了彼此的情况,建立了彼此的信任,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比如,通过沟通编辑比较全面地了解作者的行业背景、研究方向和论文撰写能力,同时,作者也较为系统地了解了杂志的投稿要求、期刊定位和办刊宗旨,彼此之间的信任程度日益提升。渐渐地,“机工传媒”的科技期刊刊群的投稿数量不断增长,稿件质量和研究水平也不断提升。当年的作者陪伴着期刊一起长大和成熟,当年的“新”作者,如今已成为各个行业领域、企业单位中的资深专家、高端学者和技术领军人物。他们对“机工传媒”有着浓厚的感情,一旦在技术上有新的发现和创新,在自己研究领域有新的突破或技术热点都主动将自己的科技论文投到“机工传媒”的期刊。

1.2缩短审稿周期,提升服务质量

期刊的审稿周期是影响作者期刊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众所周知,学术类、科技类期刊的审稿期一般为3个月至半年,有不少学术影响力大的期刊,其审稿周期则长达一年或更久。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当今审稿周期的长短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作者投稿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这个大背景下,有一部分优秀作者将稿件投到了审稿周期较短且学术影响力较好的科技期刊。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优化审稿流程,提升审稿专家和编辑的工作效率,最大程度地缩短审稿周期的长度。比如为了尽力缩短审稿周期,期刊编辑部一方面精准选择审稿专家,依据审稿专家的研究领域和方向以及审稿专家的空闲时间推送稿件,施行动态化审稿制度。专家对稿件专业领域越熟悉,审稿积极性越高,审稿时间越短;另一方面,适当增加审稿专家的人数,比如一篇论文需要2份审稿意见的,编辑部将论文推送四到五位审稿专家。这样便能较快地收集齐2份专家审稿意见,以便于编辑尽快将具体科技论文的修改意见反馈给作者,最大程度上缩短审稿周期,同时也最大程度上保障科技论文的质量。

1.3充分利用传播工具,提升传播效果

科技期刊是科学技术传播的载体和平台。科技期刊加大对作者科技成果传播的力度,一方面能够较好地提升作者对期刊的满意度和忠实度;另一方面也较好地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提升科研成果的传播范围和效果,有利于科技成果的转换,促进科研成果社会价值的实现。可以说,对科技成果传播的过程,既能提升期刊的影响力,也能促进科研成果的转换,是一个良性循环。

2发展“新”作者

所谓发展“新”作者,指的是杂志编辑根据作者培养计划寻找、发现和发掘一大批具有潜在研究能力、有较高潜在有影响力的作者,并对其写作方向和写作内容进行沟通和交流,最终邀请他们撰写科技论文。

2.1寻找、发现“新”作者

期刊发展过程中,老作者固然重要,新作者是期刊优秀作者群壮大和发展的动力源泉。很多影响力大的期刊,都在不断挖掘和发现新作者,不断充实和壮大作者群规模。寻找和发现期刊作者的方式和方法有很多。比如科技期刊编辑可以在日常来稿中寻找和发现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研究方向、文字撰写能力等尚未本杂志要求的作者,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引导他们撰写与期刊编辑计划相关的内容,发现学术水平相当,但是文章质量距离发表还有一段距离的作者,对其进行培养和指导,进而使其成为期刊主力作者。另外,还可以通过阅读其他单位优秀期刊,从中发现研究能力较高、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与本杂志有关的作者。同时,还可以通过高端学术论坛、科技沙龙等活动,从中发现一批优秀的作者。

2.2利用专家资源发掘“新”作者

科技期刊一般都有各自丰富的专家资源,比如审稿专家、编委会委员、资深编辑等。这些专家在业内都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学术影响力,学术人脉关系也比较丰富,且比较热衷于科技论文的撰写。科技期刊编辑部可借助这一优势资源,从中发掘和挑选一大批优秀的、资历比较深的作者,这种方式比较省时省力,也能较好地得到专家的认可,沟通起来也比较顺畅。另外,期刊的审稿专家都有一定的人脉关系,特别是科技人员的人脉关系,科技期刊编辑部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请期刊审稿专家推荐优秀作者。这种方式同样可以省去调查和了解作者行业背景和行业学术研究能力的时间,且都是优秀的作者。

2.3给潜在作者发约稿函

科技期刊编辑部要定期向自己的老作者约稿,同时还要积极地向国内外行业内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尚未在本单位期刊上发表过文章的作者,发约稿函。约稿函中要明确写出期刊的定位、办刊宗旨、近期研究热点、以往典型案例,专栏特色等,重点是说明约稿原因,简要说明杂志研究方向与作者研究方向的切合点。总之,约稿函的目的是使潜在作者能够通过约稿函选择你的科技期刊投稿,自己的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