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家教心得体会范例6篇

小学生家教心得体会

小学生家教心得体会范文1

论文摘要:在学校教育中,小学生正处于启蒙教育时期,他们在各方面的发展都尚未定型,会产生很多问题,稍有不慎,他们的健康成长就不能得到保障,例如,在小学期间,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会比较严重,如果不能即使发现并着手解决,他们很可能会产生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等发现的时候已经难以治愈。所以,在小学教育期间,构建针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体系显得异常迫切和必要。本文通过对构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和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构建小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在我国已经进入科教兴国时期的今天,小学生作为振兴民族和发展社会的接班人,他们的教育显得更加重要。

在学校教育中,小学生正处于启蒙教育时期,他们在各方面的发展都尚未定型,会产生很多问题,稍有不慎,他们的健康成长就不能得到保障,例如,在小学期间,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会比较严重,如果不能即使发现并着手解决,他们很可能会产生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等发现的时候已经难以治愈。这些问题虽然不会危及他们的生命,但是对他们的成长带来的消极影响是难以弥补的,而且,它们还会影响到学校的纪律和家庭的和睦,甚至会给社会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如近几年时常发生的中小学生因病态心理而产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失误,甚至导致了犯罪的现象,如果在小学期间,赶在小学生心理尚未定型时进行矫正和治疗,这些问题很可能会被避免。所以,在小学教育期间,构建针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体系显得异常迫切和必要。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自八九十年代以来就在一些学校进行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有益尝试和探索,并构建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大,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渐渐受到了各界的重视。很多学校都成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并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然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却不容乐观:

(1)小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始终没有落到实处,许多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并配备人员和设备之后却从未做过实际工作,也没有为学生解决过实际问题。

(2)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达不到实际要求,由于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工作人员耐心与学生沟通并逐步引导,其中需要丰富的实际经验和较高的职业素养,而由于种种原因,学校配备的工作人员远远达不到标准,这不仅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不到积极作用,反而还有可能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负面影响。

(3)许多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后,却只是把它作为了应付差事的形式,一味地照本宣科,这样既不利于小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了解,又不能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难以达到设立这些课程的最初目的。

(4)学校与家庭和社会没有形成一个体系,以便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这样可以降低小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机率。

三、构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的建议

(一)构建“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通过心理普查和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于小学生很少意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也不大可能会主动到心理咨询室咨询,所以心理咨询室应该定期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普查,建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档案,并据此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分析,发现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对象时就及时展开进一步的调查,最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将它扼杀在摇篮里。

(2)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如心理剧表演、心理主题班会、赏析心理健康电影等等,这样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另外,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并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小学生与其他年龄层的学生在很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在教育上也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工作人员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崇高的职业道德,才能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地帮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4)加强心理教育研究,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

由于小学生在各方面都尚未定型,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更加困难,所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是非常必要的。

(二)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整合模式

在一个人的受教育时期,尤其是小学时期,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成长环境,它们对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其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构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体系,就必须把家庭和学校的功能都整合起来,形成一个促使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

(1)密切家长与学校的联系。学校可以在内部开设家长学校,举行一些专业讲座,使家长能够利用有效手段促进子女心理健康发展。在当今社会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已经陷入了一种误区,认为孩子上学后的教育就完全由学校来完成,这样是十分危险的。而密切家长与学校的联系,既是给了家长与学校一个交流的平台,也能够增加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了解,在孩子的教育和家庭关系方面都能起到积极作用。

(2)建立校访和家访的模式。家访就不用说了,是一种实施已久的联系方式,主要是方便老师及学校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在家表现情况。校访,顾名思义,就是家长到学校去了解子女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及子女所在学校和任教老师的情况。这两种方式让学校和家庭因为孩子的身心健康而紧紧团结起来,并为同一目的而努力。另外,为了方便家校交流,可以利用现代通讯手段,如网络、通讯等方式,保持联系。

四、结束语

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我国的未来,所以,这一问题应该也必须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并联合起来将它解决,为祖国搏出一个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李晓东,张馨尹,蒋升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整合模式构建[j].科学咨询,2007,(6)

[2]课题组.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06,(23)

小学生家教心得体会范文2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全体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其内涵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教育活动。心理学专家提出:心理辅导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应是发展个性的辅导;心理辅导的方向和根本目的是帮助一个人去发展所有的潜力,有快乐的人生。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冶疗;也不等同于心理咨询,而是面向每个学生,并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活动。

2、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依靠学校普通教师来组织和实施的,必须最大程度地动员广大教师参与。众所周知,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人生发展中的重要时期。一方面,他们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上的种种矛盾、困惑和斗争,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他们的年龄尚小,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尚不健全和成熟,需要得到成年人(特别是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心理学家指出:学校教育应致力于为儿童创造有利于心理发展的环境,促使他们更好地健康地成长。笔者认为,首先广大教师要有较高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认识;其次是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有关理论;其三是学习、掌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技术和方法;其四是敢于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边学边干,形成一支由骨干教师和普通教师相结合的心育氛围浓厚的师资队伍。

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体现小学教育的特点。基础性和普及性是小学教育的两个基本特点。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应是为儿童的健康发展选择适合儿童教育方法。使小学生在认知、情感等领域里得到帮助和培养,让儿童从小学会认识自己、接纳他人,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以科学、主动、积极的态度去学习,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让儿童从小学养成文明礼貌的言谈举止,成为会理解和尊重他人、诚实和积极进取的小学生。因此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花精力去关注每一个学生。对一小部分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的小学生,应及时地进行疏导使小学生心理向着健康的方面发展。

二、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竞争,生活日新月异地发生变化,小学生周围的一切也急剧地变化,宁静的小学校园也越来越热闹,现在小学生实际上要比他们的父辈承担多得多的心理压力。依据我们的观察,认为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物质丰裕导致刺激或变化。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小学生比较容易满足,考试取得一个好成绩,只要有一颗糖的奖励也会欣喜若狂,也比较重视家长和老师的表扬。现在小康之家衣食丰裕,还有为数不少的一部分属于先富起来的家庭,家长过于宠爱孩子,物质的要求有求必应,以至于有的小学生对鼓励、表扬无所谓,对什么事都满不在乎。

2、父母推托工作忙,把教养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小学生的家长恰好是年轻力壮干事业的好时光,忙于工作,把孩子交给老人带,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相对而言,贵州的经济还不是很发达,特别是毕节地区,就拿笔者任教的黔西县仁和小学来说,多出现父母外出打工,而子女多由祖辈照顾的情况。祖辈疼爱第三代,往往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于照顾太多,这些小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在自主、自立、耐挫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明显不足。

3、独生子女缺少玩伴,在班级集体中表现出自私、缺少合作精神。由于居住条件的改善,大多数家庭独门独户,小学生放学后在家里和电视、电脑为伴,没有交往的小伙伴。由于缺少交往活动,在班级集体中往往几个能干的学生无法合作做好一件小事,不懂得互相帮助。

4、家长对孩子希望过高。现代社会高学历的影响使得一些家长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孩子,期望值越来越高。家长对于分数的敏感甚于孩子,孩子考试得99分回家得不到表扬,家长会问为什么不是100分,就是得100分回家也同样要接受教训,关照不要骄傲呀,不要自满呀,要努力呀,造成了不必要的心理压力。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家庭管教过严,一进家门就做作业,以至于一出家门仿佛小鸟飞向天空,到了学校就任性发泄放纵。

5、小学生能力普遍较强,个别学生自我表现欲过强。父母文化程度提高和社会教育媒体的影响,当代小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比较高,但是个别小学生自我表现欲太强。有的学生觉得自己很聪明,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上课举手发言很积极,只要老师没有请他回答问题,他就会认为老师不喜欢他,故意讲话、吵闹,甚至闹到无法上课,他真正的目的不是要跟老师捣乱,只是希望老师注意他,让老师看到他的能干。

6、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师素质存在问题的负面影响。不可否认,小学教育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最突出的是过分强调了对小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的教育。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团体辅导。团体辅导采用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团体辅导通常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班主任要根据本班的实际和团体辅导计划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也是时展对班主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2、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也接受学生的主动咨询。心理辅导室的工作更加专业化,教师应培训上岗。心理辅导室要有专任教师负责和专门的工作计划,固定的开放时间,固定的场所。小学生心理辅导室建设的环境布置除了符合心理辅导的要求,还要增加儿童的特点,让小学生一进门便喜欢它,仿佛进俱乐部活动一样开心。心理辅导室的名称可以童趣化。3、个案教育。小学生个案教育是对上述两种心理辅导的补充和深化。个案的对象应有典型的意义,可以是智优学生、智力临界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学生作为个案对象,可以让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据研究的需要而定。个案教育一般要做较长期的跟踪研究,一个学生在校接触许多的教师,因此学生个案教育最好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以负责人为主,几位教师共同观察和研究同一对象。个案教育一定要作好记录,尽量详尽,如观察笔记、谈话记录等。记录一定要真实,还可以写记录者的感受,要妥善保管学生的个案资料,原则上学生在校期间个案研究不公开。

小学生家教心得体会范文3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就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从教育部1999年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2002年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到党中央的十七大报告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要“把缓解人的心理压力、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实现人的心理和谐,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维护团结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课题”的表述,再到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2月12日的春节团拜会上,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学、上好学。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讲话和在最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的具体要求,把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尊重人的需求和尊严、完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关注人的幸福感纳入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中,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更是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它顺应了统筹解决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现实需要。在思考如何顺应新形势和教育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时,笔者认为,应在观念上更加重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行动上更加积极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方法上更加科学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制度上更加保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快速发展。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

我国当前处于深刻的社会变革和社会转型时期,在新时期、新情况下,从中央领导到教育部门,到专家学者,到家长,到社会的各方面都已经高度关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这种形势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了重大突破,在观念上全国大部分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大多已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方法上全国各地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途径的探索,基层学校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得到快速发展。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2009年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研究表明:第一,在组织机构保障方面,各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建设和制度建设有所发展:55.6%的区县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机构,81.4%的区县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了区县教育工作规划;83.1%的学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机构,75.5%的学校校长(副校长)分管该机构,95.4%的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工作规划,84.3%的学校为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出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规章制度。第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得到重视,心理教师数量有所增加,开始重视专兼职心理教师培训的规范化和专业化。第三,在教学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初见成效,初步形成了以科研带工作的氛围。第四,在家庭教育方面,心理健康教育逐渐从学校走进了家庭和社区,中小学校能够自觉地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教师、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但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一些新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在组织保障机制方面,上级部门对建立区县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有些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机构形同虚设,区县教研员专人、专职、专业化水平不高,制约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在教师队伍建设及结构方面,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的系统性尚未形成,培训的专业化、规范化亟待加强,由于保障机制还不到位,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心理教师存在“工作量大、评职称困难、不被重视、工作条件差、待遇较低”等诸多困难,心理教师的生存状况令人担扰;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方面,近一半的专职教师和大部分兼职教师的课时得不到完全保证;活动课主题的选择存在随意性,中小学心理咨询(辅导)室建设不够规范,使用比较随意,管理不够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还不够深入,不成系统。

陈小娅副部长在谈到新形势、新情况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三大挑战时指出:第一,我国当前处于深刻的社会变革和社会转型时期,中小学生的成长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结构深刻变革给中小学生的成长带来强大的冲击。第二,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是什么,不同的专家看法不同,需要深入研究,达成共识。第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不适应性,客观上说缺乏科学指导。这是由我们处于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缺乏科学性的原因是缺乏合格的教师,缺乏合格的教师是因为我们规范的培训机制还未建立。因此,现阶段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有统一标准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培训,工作重心必须向下,放在基层,增加案例指导,增加针对性,逐步提高专业化水平。

21世纪的头20年,是我国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教育发展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国际人才竞争的加剧以及人的全面发展,都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已从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世纪之交的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从无意识到逐渐重视,从个别学者呼吁到各级教育行政、科研部门系统介入,等等,都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也有了突破性进展。目前,中央、政府、社会、教育系统、有权之士、有识之士、有志之士,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比以往更加清晰,已不需要在改变观念上做文章,而是要在如何做好做实这项工作上下功夫,可以说整个社会大背景都是关注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这样的大环境非常有利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持续、深入、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抓住这些机遇稳步发展。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在今年二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认真研究在目前网络化、信息化、多元化、社会节奏快、学生流动性大的情况下,如何把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做实的问题。在谈到下一步工作方向时,陈小娅副部长强调指出,要进一步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要遵循科学的教育规律,因地制宜加强工作,避免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泛化,避免用行政化、群众化的方式指导工作。

二、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策略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

2010年教育部工作重点之一是在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推动广大教师聚精会神教书育人上下功夫;要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上下功夫;在完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上下功夫。“教书育人”是指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自身规律决定了教育的价值必须体现在育人上,即培养个性全面发展的人。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在于完善人格,它是教育以人为本的本体价值的具体体现。我们可以借助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学生健全人格,促进身心健康,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根据2008年《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指导纲要》的目标建设要求,2009~2015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将进入逐步普及阶段。笔者认为,应该在以下5个方面出高招、见实效:一是继续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二是建立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和机制,加强政策指导研究及宏观管理;三是加大学术研究的政府投入,鼓励各种学术研讨和成果不断涌现;四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的培养和规划,逐渐规范培训课程;五是鼓励基层以多种途径和方法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冲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措施

第一,深入研究,把握中小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心理发展规律。

首先,要深入研究当代中小学学生的成长环境。这些学生生活在对外环境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互联网等新型媒体快速普及,社会和家庭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生活在开放、多元的环境中,不同的意识形态,不同的文化思潮,不同的价值观念,对青少年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不是这些孩子不好,而是社会环境太复杂。当然,社会环境复杂不完全是坏事,这些新型媒体对学生的影响总体来讲是好的,但有副作用。那么,这样的环境到底对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非常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其次,要准确把握当代中小学生成长规律。当代中小学学生处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学生承受着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压力,深入研究中小学生的成长规律,尊重他们心理发展特点已经成为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在教育工作中,要更加关注每一位中小学生的心理世界,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既要教育人、鼓舞人、引导人,又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把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缓解他们的压力,解除他们的焦虑,培养他们积极、向上、乐观的心理品质。

最后,要着重分析当前中小学生成长中突出的心理问题。中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难点、热点问题,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单亲家庭子女、贫困家庭子女、有严重不良行为学生等群体,要加强针对性的研究,对青少年自杀问题、网瘾问题、违反犯罪问题、校园暴力问题、性健康问题等也要进一步加强研究。

第二,认真总结,积极推广各地各校的好经验和好做法。第一个方面是规章制度是如何保障和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二个方面是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是如何培养和建设的,第三个方面是各地区如何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第四个方面是科学研究是如何深化和取得实效的。

第三,坚持调查研究,坚持专家引领,加强舆论宣传。坚持调查了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情况和发展趋势,发挥专家及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的中青年学者的作用,探索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和方法,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充分发挥传媒的积极功能,逐步建立起更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环境。

第四,开拓视野,立足本土,把国际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请进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心理学‘使得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发掘人的潜能”的功能开始发挥作用。因此,关注人的积极情感的积极心理学逐渐成为心理学发展的趋势。

2009年6月,首届积极心理学大会在美国费城召开,积极心理学家们提出了一个宏伟目标:到2051年,人类有51%的人将达到“健康地成长(flourishing)”

(简称5l,51),也就是说,那时有51%的人口能经常感受积极情绪,感觉到人生有意义,能够与周围人和谐相处,能够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2020年中国建成和谐社会的目标,是与积极心理学的“51%”目标相互促进的。中国是飞速发展的国家,我们相信,2051年中国“健康成长”的人口能够赶上甚至超过“51/51”的目标。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人格和谐发展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动体现,而且是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小学生家教心得体会范文4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就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从教育部1999年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2002年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到党中央的十七大报告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要“把缓解人的心理压力、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实现人的心理和谐,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维护团结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课题”的表述,再到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2月12日的春节团拜会上,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学、上好学。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讲话和在最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的具体要求,把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尊重人的需求和尊严、完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关注人的幸福感纳入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中,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更是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它顺应了统筹解决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现实需要。在思考如何顺应新形势和教育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时,笔者认为,应在观念上更加重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行动上更加积极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方法上更加科学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制度上更加保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快速发展。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 

 

我国当前处于深刻的社会变革和社会转型时期,在新时期、新情况下,从中央领导到教育部门,到专家学者,到家长,到社会的各方面都已经高度关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这种形势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了重大突破,在观念上全国大部分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大多已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方法上全国各地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途径的探索,基层学校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得到快速发展。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2009年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研究表明:第一,在组织机构保障方面,各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建设和制度建设有所发展:55.6%的区县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机构,81.4%的区县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了区县教育工作规划;83.1%的学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机构,75.5%的学校校长(副校长)分管该机构,95.4%的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工作规划,84.3%的学校为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出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规章制度。第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得到重视,心理教师数量有所增加,开始重视专兼职心理教师培训的规范化和专业化。第三,在教学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初见成效,初步形成了以科研带工作的氛围。第四,在家庭教育方面,心理健康教育逐渐从学校走进了家庭和社区,中小学校能够自觉地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教师、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但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一些新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在组织保障机制方面,上级部门对建立区县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有些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机构形同虚设,区县教研员专人、专职、专业化水平不高,制约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在教师队伍建设及结构方面,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的系统性尚未形成,培训的专业化、规范化亟待加强,由于保障机制还不到位,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心理教师存在“工作量大、评职称困难、不被重视、工作条件差、待遇较低”等诸多困难,心理教师的生存状况令人担扰;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方面,近一半的专职教师和大部分兼职教师的课时得不到完全保证;活动课主题的选择存在随意性,中小学心理咨询(辅导)室建设不够规范,使用比较随意,管理不够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还不够深入,不成系统。 

陈小娅副部长在谈到新形势、新情况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三大挑战时指出:第一,我国当前处于深刻的社会变革和社会转型时期,中小学生的成长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结构深刻变革给中小学生的成长带来强大的冲击。第二,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是什么,不同的专家看法不同,需要深入研究,达成共识。第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不适应性,客观上说缺乏科学指导。这是由我们处于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缺乏科学性的原因是缺乏合格的教师,缺乏合格的教师是因为我们规范的培训机制还未建立。因此,现阶段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有统一标准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培训,工作重心必须向下,放在基层,增加案例指导,增加针对性,逐步提高专业化水平。 

21世纪的头20年,是我国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教育发展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国际人才竞争的加剧以及人的全面发展,都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已从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世纪之交的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从无意识到逐渐重视,从个别学者呼吁到各级教育行政、科研部门系统介入,等等,都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也有了突破性进展。目前,中央、政府、社会、教育系统、有权之士、有识之士、有志之士,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比以往更加清晰,已不需要在改变观念上做文章,而是要在如何做好做实这项工作上下功夫,可以说整个社会大背景都是关注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这样的大环境非常有利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持续、深入、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抓住这些机遇稳步发展。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在今年二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认真研究在目前网络化、信息化、多元化、社会节奏快、学生流动性大的情况下,如何把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做实的问题。在谈到下一步工作方向时,陈小娅副部长强调指出,要进一步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要遵循科学的教育规律,因地制宜加强工作,避免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泛化,避免用行政化、群众化的方式指导工作。 

二、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策略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 

2010年教育部工作重点之一是在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推动广大教师聚精会神教书育人上下功夫;要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上下功夫;在完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上下功夫。“教书育人”是指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自身规律决定了教育的价值必须体现在育人上,即培养个性全面发展的人。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在于完善人格,它是教育以人为本的本体价值的具体体现。我们可以借助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学生健全人格,促进身心健康,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根据2008年《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指导纲要》的目标建设要求,2009~2015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将进入逐步普及阶段。笔者认为,应该在以下5个方面出高招、见实效:一是继续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二是建立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和机制,加强政策指导研究及宏观管理;三是加大学术研究的政府投入,鼓励各种学术研讨和成果不断涌现;四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的培养和规划,逐渐规范培训课程;五是鼓励基层以多种途径和方法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冲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措施 

第一,深入研究,把握中小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心理发展规律。 

首先,要深入研究当代中小学学生的成长环境。这些学生生活在对外环境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互联网等新型媒体快速普及,社会和家庭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生活在开放、多元的环境中,不同的意识形态,不同的文化思潮,不同的价值观念,对青少年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不是这些孩子不好,而是社会环境太复杂。当然,社会环境复杂不完全是坏事,这些新型媒体对学生的影响总体来讲是好的,但有副作用。那么,这样的环境到底对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非常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其次,要准确把握当代中小学生成长规律。当代中小学学生处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学生承受着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压力,深入研究中小学生的成长规律,尊重他们心理发展特点已经成为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在教育工作中,要更加关注每一位中小学生的心理世界,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既要教育人、鼓舞人、引导人,又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把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缓解他们的压力,解除他们的焦虑,培养他们积极、向上、乐观的心理品质。 

最后,要着重分析当前中小学生成长中突出的心理问题。中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难点、热点问题,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单亲家庭子女、贫困家庭子女、有严重不良行为学生等群体,要加强针对性的研究,对青少年自杀问题、网瘾问题、违反犯罪问题、校园暴力问题、性健康问题等也要进一步加强研究。 

第二,认真总结,积极推广各地各校的好经验和好做法。第一个方面是规章制度是如何保障和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二个方面是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是如何培养和建设的,第三个方面是各地区如何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第四个方面是科学研究是如何深化和取得实效的。 

第三,坚持调查研究,坚持专家引领,加强舆论宣传。坚持调查了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情况和发展趋势,发挥专家及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的中青年学者的作用,探索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和方法,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充分发挥传媒的积极功能,逐步建立起更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环境。 

第四,开拓视野,立足本土,把国际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请进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心理学‘使得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发掘人的潜能”的功能开始发挥作用。因此,关注人的积极情感的积极心理学逐渐成为心理学发展的趋势。 

2009年6月,首届积极心理学大会在美国费城召开,积极心理学家们提出了一个宏伟目标:到2051年,人类有51%的人将达到“健康地成长(flourishing)” 

(简称5l,51),也就是说,那时有51%的人口能经常感受积极情绪,感觉到人生有意义,能够与周围人和谐相处,能够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2020年中国建成和谐社会的目标,是与积极心理学的“51%”目标相互促进的。中国是飞速发展的国家,我们相信,2051年中国“健康成长”的人口能够赶上甚至超过“51/51”的目标。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人格和谐发展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动体现,而且是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小学生家教心得体会范文5

全员参与,学生受益。

山东省即墨市第二十八中学创办于1967年,学校坚持“用爱心和智慧开启未来”的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成绩在全市一直名列前茅。学校先后荣获“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等部级荣誉称号近二十项、“山东省文明单位”等省级荣誉称号三十余项、首批“青岛市教育改革十面红旗”等青岛市级荣誉称号一百余项。

2005年,由教育部组织的全国素质教育座谈会在青岛召开,学校被选为向周济部长直接汇报的惟一一所农村基层学校。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云、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中组部副部长王照华等领导先后来校视察,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回顾二十八中的教育教学轨迹和取得的成绩,得益于学校扎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初一“迈好中学第一步――适应初中生活,学会学习”,初二“迈好青春第一步――顺利度过青春期,在学习中进取”,初三“迈好成才第一步――端正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在进取中发展”的教育,均取得了可喜成绩。学校连续多年在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年会上交流经验,两次在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上交流经验,并被确定为山东省心育研究会单位会员和实验基地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的真谛在于求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即墨市二十八中将不断努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再创一流。

山东省青岛市第一中学始建于1924年,是集省重点中学和省规范化学校于一身的岛城名校。被评为“部级绿色学校”、“山东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青岛市高中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学校”及“青岛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获得 “AAA级健康校园”等多项荣誉称号。

青岛一中一直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之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成立了学校领导、心理教师、班主任和家长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配有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两人,兼职教师六人。不但把心理课引入课堂,同时进行了科研研究,以点带面。所承担的心理科研课题“家庭教育中应当遵循的心育原则”获青岛市家长学校研究会科研课题一等奖。2005年被评为第三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先进学校。学校多次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评选,每年都有几十位老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分析论文获全国、省市论文评比一、二、三等奖。2005年学校获《成功教育优秀案例》优秀组织奖。

健步挺进的青岛一中这所老校、名校,必将凭借“修德、励志、求真、创新”的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在创新与腾飞的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迈出更加坚实有力的步伐!

山东省青岛市育才中学坐落于青岛市美丽的海滨,是一所省级规范化初中,也是青岛市初中教育的一面旗帜。学校本着“为学生一生奠基,为民族未来负责”的教育理念,秉承厚德博学、广雅和谐、务本求实、志存高远的育才精神,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之一。

班级心理辅导课现已成为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特色,正式列入了课程表中,隔周一次。2006年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了《心海导航――初中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指南》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共五册,约五十万字。同时,其他各类心理活动异彩纷呈,“阳光驿站”个别辅导每周五次,把特别的爱献给特别的学生;培养自信、领导力训练等小组辅导极富针对性;班主任心理沙龙、学生交往、学习心理沙龙简单易操作;“心灵护士”、“心理加油站”选修课,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热情;“5•25”心理健康日、心理健康周在全校营造爱护自我、提高心理健康的意识和氛围;学生干部及青年教师野外拓展、全员团队合作训练营使师生更好地感受团队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心理小报、心理宣传栏随时随处展现心理健康教育的风采。多途径、多形式、丰富多彩的心理活动为师生提供了交流、沟通和成长的心理平台。2006年育才中学被评为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集体、全国心理辅导“特色学校”。

山东省青岛市志成实验中学是青岛市第一所改制学校,学校秉承“有志者,事竟成”的校魂,坚守“使每一个有志的学生走向成功”的追求,谨记“做文明大气的志成人”的校训,坚持“以师德提升人格魅力,以学习提高教育能力,以科研挖掘质量潜力,以特色拓展办学活力,以和谐增强学校实力 ”的发展思路和强校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以先进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育模式、优秀的校园文化和卓越的育人成绩成为享誉青岛的优质教育品牌。

学校重视师生的心理健康,追求塑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和谐的课堂管理、和谐的学习生活和和谐的师生关系,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发展,培养“会做人、会求知、会创造、会健体、会审美、会生活、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学生。学校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推广普及工作,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 ,针对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为学生开设心理讲座,设立心理咨询室,为师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定期对教师进行心理辅导和培训,师生心理素质得到明显加强。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中学校创办于1912年,坐落在美丽的松花江畔。作为黑龙江省首批示范性高中,哈一中凭借校风好、师资强、质量高、有特色而享誉省内外,先后被评为哈尔滨市文明单位标兵、哈尔滨市第十八届劳模先进单位、黑龙江省文明单位标兵和全国依法治校先进学校。三万名一中学子,很多已成为知名的学者、企业家及党、政、军界要人。学校连续15年被市教委评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先进单位”。

哈尔滨市第一中学是哈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早的学校之一。早在1992年,陈秀芳老师就开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探索,在实践中总结出了“省重点高中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三部曲”。2000年,该校又在高一学年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标志着该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里程碑式的发展。

经过长期的探索和研究,形成了哈一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途径体系。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以心理健康教育课为重点,以学生团体训练为亮点,以个体咨询为拓展点,以心理科研为攀升点,坚持“三走进”,抓住教育关键期,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构建学生完美人生!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风华中学是一所四年制初级中学,创建于1983年。学校现有64个教学班,学生4000多人,任课教师189人。目前,学校共有省级骨干教师10人,省十佳教师2人,省教学能手4人。

“春风化雨润心田,润物无声更怡情”,寓心育常规于养成教育之中,寓心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寓心育于各科教学之中,寓心育于德育之中。学校坚持通过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活动育人、沟通育人,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形成“快乐在风华”的育人模式,受到社会的认可、家长的好评。学校关注学生心理成长,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黑龙江省“十五”课题“班集体情感体验教育的研究”中,全体教师共同参与,成果显著;学校校报的“快乐心理专区”受学生欢迎;心理咨询室――“快乐聊吧”为学生带来快乐,等等。

多年来,学校取得的成绩,得到了各级主管部门的认可,并给予了高度的赞许。学校获得的部分殊荣有:全国百所科研名校提名奖、先进实验学校,黑龙江省教育现代化、创新教育实验学校,黑龙江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黑龙江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先进集体,黑龙江省绿色学校,黑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基地、先进实验学校。

黑龙江省鸡东县红星小学创办于1975年,现拥有38个教学班,2300多名学生,102名教师。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创设和谐育人环境,倡导多元阳光教育”的办学理念,积极打造“赋学生成长以阳光,赋教师主体价值以阳光,赋学校内涵发展以阳光”的特色,坚持全方位打造师德高尚、经验丰富、教艺精湛的教师群体,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拓展学生成长时空,积极创设自由、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创建富有人文气息的时代校园。

学校非常重视以科研来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先后承担了省级课题“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和“单亲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学校教师有多篇心育论文、示范课获部级、省级奖项,如《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家庭教育与小学生学习心理》在部级科研成果会上获一等奖。

学校曾获得省级心理健康教研基地、市级先进集体、市级精神文明单位和鸡西市心理咨询师专业委员会团体会员单位等一百多项荣誉。2005年校长刘颖俐被评为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校长。今天,在心理健康这条道路上,红星人决心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抢占教育制高点,与时俱进,激情工作,诗意生活,采撷阳光,再谱华章!

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校始建于1907年,是一所具有百年办学历史的传统名校。1978年被吉林省政府确定为省首批办好的重点高中,2003年被吉林省政府确定为省首批素质教育示范性普通高中。

学校现有特级教师12人,高级教师123人,部级优秀教师4人,部级学科带头人4人。学校高考成绩历年均居全省前列,考入重点大学比率达55%,升学率达98%。近年来,学校确立了“为每一位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基”的办学理念,实施了“幸福教育工程”,形成了教学改革、德育、美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并进的办学特色,收到了显著成效。

学校各项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同,并荣获了部级现代化教育实验学校、全国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研究示范校、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管理示范学校等各类荣誉百余项。正如校友周廉院士所说:“吉林一中已成为吉林市的一张名片!”

浙江省永康市民主路小学创办于1908年,坐落在中国五金之都永康,是一所百年名校。学校本着“文明 勤奋 求实 创新”的发展思路,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学校的教育理念是“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2001年成立了心理辅导室,在学校领导的倡导下全校教师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校有 A级上岗证的心理辅导教师两名,B证的教师九名,C证的教师四十多名。2007年被评为金华市优秀心理辅导室。学校科研兴校,2004年心理健康教育课题“情绪教育”获浙江省二等奖,金华市一等奖。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学校重视家校合作,重视对家庭教育的指导,2006年开始着手“小学开展亲职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

“亲职教育”已成为该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品牌,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活动,该校的教师及家长与此课题一同成长。亲职教育,民主路小学的理念是“培养有责任心的孩子”。

浙江省上虞市春晖中学坐落于山水相映、风景秀丽的上虞白马湖畔,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办学历史。学校现为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近三年来,学校以“健康、健全、有用”为培养目标,通过课题引领、课程实施、社团活动,全面地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开展,革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率先在浙江省内尝试了年级兼职心理辅导员、体育与生活心理辅导员制度。

学校新成立有42个学生社团,各社团运用校园电台、政教信息、家长学校、宣传窗、讲座等形式广泛宣传心理知识,并结合学校举办的校园文化节、报告会和讲座等活动,让学生获得心理自助。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也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学生自主的活动落到了实处。2007年11月,学校心理辅导站被授予浙江省一级心理辅导站称号。

北京市劲松职业高中重视课题研究工作。 该校2000~2006参与部级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试验与研究”,获得先进实验校及百所德育科研名校称号。2001~2005蔡少惠校长承担国家教育科研“十五”规划重点立项课题“多渠道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研究与实践”,获得先进单位称号。

该校重视校园心理文化氛围建设。学校各班设立心理委员,成立师生成长小组,定期开展健心活动。学校学生会每月出一期“心理健康月报”,每两周通过校宣传橱窗更换一次心理健康知识。每周一“校园先锋站”利用广播向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学校每学期定期为全体学生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学校联系社区、管片派出所,带领学生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联系北京读你心意心理咨询中心,为学生解答心理问题,为教师提供师资培训。

江苏省苏州中学是一所有着千年办学渊源、百年新学历史的江南名校。该校前身为北宋景v二年(公元1035年)名相范仲淹在南园创办的苏州府学。在其悠久的历史上以名师众多、人才辈出而著称。学校现有教授级高级教师五名,省名师、特级教师三十名。据不完全统计,历届校友中担任省部级领导的有七十多人,担任大学校长的有四十多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近四十人。学校目前是首批部级示范高中、江苏省四星级高中。近年来连续三次被命名为“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先后被评为“省德育先进学校”、“省科技特色先进学校”、“省级模范学校”、“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等。

苏中以科研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由来已久。自九十年代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来,始终把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对“九五”、“十五”、“十一五”七项重点课题的研究,苏中的心理教育不断地发展深入。近二十年来,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校园心理剧,其影响已经走出全国,走向海外。学校编写出版的专著《校园心理剧》是国内最早研究校园心理剧的专著,填补了国内这方面的空白。苏州中学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副理事长单位,被评为江苏省心理教育优秀实验学校。

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是陕西省重点中学,创建于1971年。学校坐落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占地34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2000平方米。学校现有教职工235人,在校生四千多人。

1995年以来,在王永智校长的带领下,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新阶段,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成绩。

2000年至今,学校高考重点线达线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先后培养出四位陕西省高考状元,八年共有351名学生考入北大、清华。初中教育质量一直在西安市名列第一,中考改革八年来,学校获得五届西安市中考状元,高分段学生人数以及比例一直名列西安市第一,考入重点高中的学生比例保持在90%以上。

学校学科竞赛成绩优异。2000年至今,全校学生在各学科竞赛中累计获得部级奖项33个,其中一等奖6个;累计获得省级一等奖569个,获奖规格和总人数在陕西省遥遥领先。

学校德育工作成效显著,“十五”以来,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德育工作实验学校”、“全省德育工作先进学校”、“全省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先进集体”和“陕西省文明校园”等二十多项荣誉称号。

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的办学成果在省内外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已经成为广大学生和家长向往的目标和首选的学校。陕西省副省长潘连生曾欣然为学校题词“华夏英才摇篮,三秦一流名校”。

河南省实验中学是河南省教育厅直属重点中学,省级示范性高中,至今已走过了50年的光辉岁月。学校领导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实施素质教育方面狠下功夫,逐步形成了良好的校风、班风和学风,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优势突出,成为河南省基础教育的排头兵。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树立“全人生指导,全人格提升”的最优化模式,重视全体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和良好行为的塑造。在初、高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在青春期教育、成功教育、适应环境、认识自我、自信心培养和应试心理调整等多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及拓展训练。

建立多层次校内心理援助系统,全方位创设校园心理文化环境,“阳光少年心理互助协会”、“心理剧社团”、“心理茶坊广播”、“心灵港湾小报”、“心灵港湾信箱”等发挥了宣传优势。“校园心理危机三级预警系统”形成了校长领导下,专职心理老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预防机制。

此外,学校还高度重视理论探究,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参加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课题“学生学习素质的构成与培养研究”及“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学习效能的多元智能教学模式研究”。学校教师多篇论文获得国家、省、市级一等奖。学校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事会常务理事单位。

重庆市渝中区第一实验小学创办于1951年。是教育部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全国少年儿童科学体验活动示范学校,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先进集体,全国红旗大队,重庆市首批示范小学,市青少年科技活动基地,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市中小学德育示范学校等。

学校秉承“一手科研,一手管理,全面育人”的办学思路,形成了“全面和谐、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办学特色,被教育部作为素质教育的途径之一向全国推广。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其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形成了领导、实施、监督三位一体的领导机构。

1995年起,学校就参与了国家“九五” 重点课题,进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2002年学校与西南师大心理学院联合举办了“实验一小教师心理咨询师培训班”,全校有73名教师参加了培训。2005年,学校在各个年级全面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生、家长和社会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快乐成长室”先后接受了数家媒体,并作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上报材料之一,在央视一套播出。

学校目前有一个幼儿园和六年制的小学,教学班71个。如今,学校三千多名师生正朝“现代化,高质量,有特色”的目标迈进,为创全国名校而奋斗。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创建于1905年。学校现有高中教学班43个,学生2500余人,教职工220余人,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师3人,成都市教育专家5人,特级教师20人,高级教师86人,成都市学科带头人21人。

近年来,学校除高考上线率、重点大学上线率、名牌大学上线率等指标居同类学校前列外,学科竞赛、网校发展、特色学校建设等也引人注目。2007年高考重点率达70.6%,有5人获国际学科奥赛金奖。2007年五大学科竞赛获保送资格的达 90多人次。

成都七中东方闻道网校运用卫星技术作为信息传输平台,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跨时空的优越性,现已发展到四个省区120多个远程教学班、11000余名远端学生,在全国居于领先水平。全面发展、特长明显是学校特色校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学校男子排球队曾代表中国参加世界青少年排球锦标赛亚洲预选赛,学校管乐团曾荣获西安国际中学生管乐节金奖。

学校的办学目标是:把成都七中办成现代化、高质量、有特色的,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一流学校,成为教育改革的实验校和素质教育的示范校。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而深厚的素质基础;为高等学校输送大批全面发展并具有良好个性特长的优秀学生和部分特别优秀的尖子学生。

江西省南昌市船山路小学创办于1912年,坐落在南昌市区中心船山路480号,占地面积1550平方米。因明末清初,船山先生居住于此,故此路命名为船山路,学校也因此得名为船山路小学。

学校设施齐备,共有教室18个,办公室5个。现有班级数12个,在校学生582人,在职教师数33人,退休教职工24人。学校曾进行多项课题的研究,取得良好成效,参与国家“九五”规划课题 “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南昌市两项“十五”规划课题“德育教育”和“创新教育”。

小学生家教心得体会范文6

[关键词] 青少年 心理健康 影响因素

随着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素质教育,终生教育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作为其中的核心部分之一,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来自于政府、社会、家庭乃至青少年自身多个层面的关注与重视。陕西省于1997年在全国率先召开了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会议,并确定了11个县30所中小学校作为素质教育实验县。在推行素质教育方面,陕西省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目前,陕西省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影响因素有哪些?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有助于今后陕西省在素质教育中更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促进陕西省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陕西省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

目前,陕西省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水平良好,但存在的心理问题亦不容忽视,其中学习焦虑、身体症状问题尤为突出。2004年,韩晓琴、康伟对陕西省7地市1000名城乡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陕西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水平总体乐观,在回收的700份有效问卷中,有问题的为40人,占5.63%;问题较严重者即存在明显心理问题的为11人,占1.55%,心理健康问题的总检出率仅为1.55%。同时,调查结果也表明,虽然总体健康状况良好,但在某些方面存在的心理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调查中发现,34.65%的学生存在学习焦虑问题,11.69%的学生有身体症状,7.89%的学生有过敏倾向,7.32%的学生有冲动倾向,6.06%的学生有恐惧倾向,5.63%的学生有自责倾向,4.65%的学生有孤独倾向,3.08%的学生对人焦虑。

另一方面,陕西省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水平较城市青少年低。2008年,郝雁丽、李景华对西安市城乡6所中学的1756名高中生的调查发现,西安市农村高中生在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恐惧、偏执、精神病性等方面与城市高中生存在显著差异,农村高中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城市高中生。同年,杨梅,王有智对陕西地区1299名城乡初中生心理健康素质特点的调查发现,在人际素质、动力系统、自我和归因风格分量表的得分中,城市学生显著高于农村学生。

二、陕西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因素探析

1.陕西省青少年学习焦虑、身体症状问题突出的原因

来自现实的或预想的学习情境对学生的自尊心构成威胁时,学生感到的某种担忧或恐惧的心理倾向被称之为学习焦虑。身体症状一般指强烈的心理焦虑引起的不良生理反应,如心跳加快、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头疼、心神不定、疲劳等。那么,陕西省青少年学习焦虑、身体症状问题突出的原因何在?首先,我国的教育制度虽几经改革,但本质上仍是应试教育,分数是衡量学生、教师及学校唯一的标尺。学校为了自身生存,为了争取更多的教育资金和资源,教师为了完成学校下达的班平均分数、重点大学升学率等硬性指标,家长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考出好分数、进入好大学、选择好专业、最后选择好工作的目标,层层加码于学生。在这样教育制度及环境中,加诸于青少年身上的学习压力有多大,是可想而知的。面对压力时,人的肌体常会产生一种自发的神经反应,即应激反应。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面对压力时,如不能及时适当调整、适应,特别是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中时,会严重危害人的健康。下面是一些典型的长期应激反应症状(Doctor & Doctor,1994),情绪信号:焦虑、淡漠、易怒、精神疲惫;行为信号:回避责任、回避与人交往,出现极端行为或自我伤害行为,忽视自己,判断力差;生理信号:对疾病过度担心,经常生病,疲惫,过量用药,病痛及抱怨。其次,多数情况下,人的行为是由内在需要和外在诱因两方面的因素共同驱动的,内在需要即内源性动机,外在驱动因素即外源性动机。学习本应该致力于开发学生的潜力,促进其素质全面发展。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使学习成为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乐趣,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教育过程。然而在目前的教育制度及环境下,家长、老师过分地追求分数,分数成为衡量学生学业成功与否的标准。高分便是好孩子、好学生。为了取得高分,学生长期高强度学习,学习时间一再增加,休息、娱乐以及投入到其它爱好活动的时间越来越少。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过分的外部刺激强度会降低内部动机和损害自发性的兴趣,使学习变为一件苦差事。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改善,必将引起对学习的疲倦甚至是厌恶,从而引发学习焦虑、身体症状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2.陕西省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水平低于城市青少年的原因

陕西省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水平要低于城市青少年,原因何在?陕西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区与城市在生活环境、教育资源,文化观念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一方面,这些差别影响到家庭、学校对孩子的教育;另一方面,也会直接制约孩子本身的发展。首先,在农村,许多家长文化程度不高,接触现代教育理念的机会较少,仍旧遵循着传统的教育方式,将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从家庭而不是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发展教育,教养方式缺乏科学性、有效性。2008年,郝雁丽、李景华在西安市城乡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中生心理健康影响的调查中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有明显影响。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城乡比较显示,城乡父母在情感温暖、理解和拒绝否认,城乡母亲在惩罚严厉,城乡父亲在过度保护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城市父母比农村父母对高中生有更多的情感温暖、理解,农村母亲比城市母亲对高中生有更多的惩罚,农村父亲比城市父亲对高中生有更多的过度保护。其次,由于资金、师资、意识观念等方面的限制,农村家庭、学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投入较之城市更为薄弱。农村地区普通中、小学一般都未设立专门的心理支持、咨询机构,甚至从未开设与此相关的专门课程。当面临问题时,农村青少年能够获得正确疏导的渠道较少。再次,农村学生占有的社会资源明显少于城市学生。对大部分农村家庭和孩子来说,读书、上大学是他们改变人生的唯一出路,对升学考试的过高期望给农村家庭和学生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在进行这种孤注一掷的拼搏时,外界的些许压力或许就会造成学生的心理失衡。

3.影响陕西省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一般因素

目前,陕西省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水平良好,但存在的心理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那么影响陕西省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一般因素主要有哪些呢?

(1)教育中重智育轻素质,学习至上倾向明显

随着主体性教育思想的确立,素质教育的推行,当代家庭中大多数父母树立起了与当前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家庭教育意识,重视子女的全面发展与教育,重视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家庭教育的重心已不再被偏置在智力的开发与知识技能的学习上,基本道德品质以及良好的社会交往和生活习惯的养成也得到了越来越多家庭的关注。但家庭教育不可能脱离整体社会背景,我国传统文化中对教育活动某些不恰当的理解及现行教育制度设计和实践中的某些缺陷,不可避免地投射到了当前家庭教育中。考高分,上好大学,然后找一份好的工作仍是大部分家长乃至孩子自身对教育活动的基本定位。实际的家庭教育活动中,家长将大部分的资金投入到为孩子请家教、买学习资料、补课、参加兴趣班等方面,成绩与学习是家长首要关心的问题,至于对孩子的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等其它方面的重视程度则要低得多,远远不够。近日,陕西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对西安市一所中学的200余名高一学生进行了一次心理健康调查,发现近3成学生的理想是出国,至于出国的原因多位学生解释为:“国外的学生学习压力小,生活更自主些”。

(2)不良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即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逻辑起点,“在教养孩子的问题上,亲子关系的质量远远比某一具体的教育方法来得重要,在影响家庭教育的诸因素中,亲子关系直接决定着孩子的发展水平。”亲子关系越和谐,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效果就越好,子女就越能顺利成长。虽然目前,民主、平等的亲子关系是发展的主流,但传统“家庭本位”思想的影响仍在继续,在许多偏远农村更甚,父母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往往按自己的意愿设计孩子的未来与发展,从家庭和功利的角度而不是个体充分发展的角度出发。在实际的家庭教育中,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自主性和独立意识的增强,尤其是到了青少年时期,如果父母不能和孩子有效及时的沟通,尊重倾听孩子的意见,善于引导,在观念、教育态度、方法等方面跟随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就有可能导致与孩子的关系恶化,使得孩子对父母关闭自己的心扉,合理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思想行为等得不到正确引导而产生心理问题。

(3)家庭教育责任转移

家庭教育责任转移即在子女未成年阶段,父母将家庭教育责任转移或推卸给他人。当前,社会生活节奏加快,越来越多的父母因忙于工作事业或是因工作流动,工作压力等无暇照顾孩子。在农村地区,年轻的父母们外出打工,老人和孩子留守家里,家里的老人肩负起了孩子的教育责任。在城市,由于父母工作的繁忙,隔代教育的现象也十分普遍,还有一些家庭,将孩子送入寄宿学校,由学校承担起大部分的教育责任。这种家庭教育责任转移会带来很多不良影响。隔代教育中,祖辈多溺爱孩子,照管方式不科学,教育观念落后,这些都会带来很多消极后果,如孩子任性、自我中心、意志薄弱、责任感差等。而将孩子送入寄宿学校,则会导致亲子关系缺失,易使孩子产生孤独感,被遗弃感等,从而导致心理行为问题的产生,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4)父母教育方式方法不当

刘玲玲、毛健玲对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教育方式的关系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不良父母教养方式不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在实际的教育当中,有些父母对孩子的管教中存在着管得过严或过松的现象。过分严厉会使得孩子缺乏安全感,敏感多疑,而过分干涉保护会使得孩子自卑,无主见。父母对孩子行为的约束标准常常不一致,这也是导致孩子行为心理问题的一个常见原因。如对于孩子的说谎行为,父母也许这一次会提出批评,而下一次则轻易放过。这种管教方式常常会造成孩子的困惑,使得孩子缺乏安全感与稳定感。

(5)不良家庭环境

家庭是孩子出生成长的地方,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环境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研究表明,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反之,则会使得孩子置身一个充满矛盾、冲突的环境,对孩子的身心造成很多消极影响,如对双亲的反感甚至怨恨,行为的放纵、自制力缺乏,不良道德品质及心理病态危险的增加等。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婚姻观,恋爱观等一系列家庭观念的转变以及社会环境的改变,我国的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的数量在逐年增加,这无疑是不利青少年成长的,也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6)学校重视、投入程度不足

2007年,魏书堂、彭虎军对陕西省44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进行了实地考察与调研分析,结果发现,在思想认识、机构建设、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等方面不到位,是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调查中发现,在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置方面,45所学校仅有7所设有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占15.6%,其中,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的差距更大,有86.36%的中小学无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习生承担课程方面,52名实习生中,直接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仅占25%,75%的实习生承担的是其它课程的教学任务;在中小学心理健康师资队伍方面,44所中小学配备21名专兼职人员,平均2所中小学不到1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同时兼职人员中多为学校管理干部、班主任和思想政治课教师。

(7)社会变迁

我国目前正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在这一变迁过程中,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经济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必将引起政治及整个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引起人们生存意识及生存方式的转变。这些变化与转变将会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影响着社会中的人们。2009年,辛自强、张梅的一项关于1992年以来中学生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表明,中学生SCL-90得分与社会威胁、教育状况、经济状况三方面的10项社会指标相关显著,社会变迁是预测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教育的普及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贫富差距扩大、失业率、离婚率和犯罪率的上升,间接投射在青少年家庭生活、学习、交往行为中,已成为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韩晓琴,康伟.陕西省七地(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20(2).

[2]郝雁丽,李景华.西安市城乡城乡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2).

[3]杨梅,王有智.陕西地区初中生心理健康素质特点调查[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8,6(1).

[4][美] Dennis Coon,John O. Mitterer著.郑钢等译.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458-459.568-569.

[5]中国网教育热闻.陕西某学校搞心理健康调查 三成学生理想是出国[DB].2009-01-20.

[6]邱强.中国当代家庭教育变迁[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7]刘玲玲,毛健玲.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9).

[8]魏书堂,彭虎军.陕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J].商洛学院学报,2007,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