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规划范例6篇

大学生就业规划

大学生就业规划范文1

[关键词] 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就业

据教育部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9年《经济蓝皮书》预计,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2010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30万。面对愈渐严峻的就业形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确保就业形势基本稳定。高校就业难已经成了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大学生如何找到合适的工作,实现人生价值,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共同的课题了。高校在大学生就业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因此,必须担负起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

一、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区别

1.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最大区别在于对学生教育的“时限”不同。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眼前的机遇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教育、培训和发展计划等,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长项工程,是应从大学生入学开始直至毕业贯穿始终的。而就业指导则更倾向于解决学生遇到的求职问题,因而,就业指导是具体的,灵活的,短期的,具有“即时性”的。

2.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在对学生教育上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于事物,而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内因。因此,人的发展源泉在于其自身,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必须由自己来主导。但是每个人的能力、性格类型、知识和技能、生理因素、家庭因素、经济因素、成长环境、社会背景、职业生涯目标、价值观、对成功的评价标准等不尽相同,因而不同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也不会相同,个人的规划只能是个性化的发展蓝图。

3.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对学生未来就业的影响不同。现如今的社会,职场变化瞬息万变,竞争压力逐年增加,很多大学生就业后会选择“跳槽”,寻求更好的就业岗位。由于以往的就业指导只是结合具体的求职活动进行,很难让学生对决策过程有深刻的体验,而学生在就业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匆忙就业的经历并不能为他们将来的职业变动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重心应向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转移

1.高校就业工作应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成立专门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机构。充分认识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熟悉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着重了解学生的就业观念,以时代为导向,准确把握现如今的就业形势,成立集教育、管理、规划于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引导、鼓励大学生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整合高校教育资源,创新就业指导工作,从单一的就业指导向全面的职业生涯规划转化。

2.应努力培训一批业务精、专业性强、有责任心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队伍。现如今,就业形势如此严峻,很多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种情况的出现与高校没有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老师有很大的关系。首先,此类辅导老师要真正想同学之所想,急同学之所需,把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总之就是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要乐于奉献,时刻抱有为同学服务的信念。其次,要有过硬的业务质素,当今的大学生,思想开放,眼界开阔,职业生涯规划不循规蹈矩,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3.在就业工作中要引入心理专员,及时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予以辅导和纠正。如今,大学生找工作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自卑心理、焦躁心理、依赖心理、矛盾心理、虚荣心理、攀比心理、从众心理,等等。凡此种种,任何一种心理作怪都会对大学生就业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高校要着重引入一支素质过硬、业务精湛的心理辅导老师。要及时帮助学生完善自我,找回自信,调整就业心态,培养正确的就业观,克服不良情绪等问题,对学生进行就业心理辅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努力实现就业。

三、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作用和意义

1.职业生涯规划能评估自己的个性。很多大学生发现毕业后找工作难,或者是频繁换工作,还有的为得不到提升而苦恼,更有甚者,得到提升后却无施展才华的机会,等等。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我们这些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是否适合该工作,就业专家指出:要想知道去哪儿,你必须先知道现在所处的位置和你是谁。一个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在充分评估自己的个性、性格特征和优缺点,即彻底剖析自己的基础上,分析自身所处的环境,了解下一步的发展空间,才可能计划自己的职业。

2.职业生涯规划能评估自己的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是朔造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通过老师指导和学生自身努力,不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逻辑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力、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专业能力,等等。任何能力的培养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积累、沉淀的过程,这就需要在职业生涯规划中随时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就业中真正实现与用人单位的“合理匹配”,即实现大学生综合能力和岗位所需能力相适宜,而且在精神上也匹配,这样才能实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达到和谐的境界。

3.职业生涯规划能评估学生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度。当今的大学生,进入“象牙塔”后,往往就“与世隔绝”了,整天过着教室、食堂、寝室三点一线的生活,对社会没有太多的了解,他们大多数都是理论上的“富豪”和实践中的“乞丐”,“高分低能”现象十分普遍。而好的职业生涯规划会让学生尽早的社会实践,通过亲自观察和体验,对社会现实有全面和真实的了解;学生可以领先一步进行职业定位,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促使自己及早就业;学生可以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就业成功率;学生可以很好的完成学习向工作的转化,加速实现个体的社会化,检验理论知识水平。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长期工程,要从学生入学伊始就开始着手对学生进行培训和引导。高校应转变就业指导模式,把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就业工作的核心和创新点,集合高校优势教育资源,加大师生配合力度,不断开拓,努力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力和就业率,为其将来实现人生价值,造福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鄢敬新.职业生涯规划宝典[M].青岛出版社,2005.

大学生就业规划范文2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2013年,我国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难的问题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内宏观就业形势面临经济发展放缓,我国GDP增速由2009年的8.7%下降到2012年的7.8%,今年又下调为7.5%,GDP的下调对就业将产生重要影响;就业总量持续增加,2013年国内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已达到2500万人,而今年大学生就业人数将近700万;劳动力需求与供给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三重矛盾。此外,针对大学生的有效用人需求呈下降趋势,据对500家用人单位调查统计,这些单位2013年计划招聘岗位数同比平均降幅约为15%。

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的关注焦点。这个问题背后,隐藏着一个矛盾现象:一方面是大学生找工作难,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招人难。这个矛盾困扰着大学生和家长,也困扰着高校和用人单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有高校的,有体制的,有政策的,更加有大学生自身的,如不能正确评估自己,又缺乏职业素养和工作经验,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本文就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一维度来对其之余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进行一些分析。

职业生涯规划中所存在的问题

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是大学生的自我认识不足,缺乏规划意识,重视程度不够;就业能力方面是就业观与社会需求错位,核心能力不突出,职业成熟度低。

1.自我认识不足,缺乏规划意识,重视程度不够

大学时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型时期,将经历由“学校人”到“职场人”的角色转换。而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程度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方式简单。获得自我认知资源的渠道孤立和单一,单纯靠亲朋好友的评价或者是参与各种测试活动。第二,内容片面。仅仅关注了个体兴趣爱好、性格特长,而缺乏一个涉及职业适应性和职业价值观的长效机制的采纳。造成大学生自我认知不足的原因,有外界环境的因素,如缺少有效且科学的自我认知的工具、规范且完善的自我认知的途径以及具有专业能力的指导老师去辅导大学生进行自我的分析与了解,更有大学生内部的因素,如主人翁意识匮乏,缺少主动性,心理定位上存在某些认知偏差。

与此同时,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的缺乏是缘于对自我认识的不足,更是由于对职业的认识先天不足。“我国的大学生长期在‘格子化’的环境中生长,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都在相对封闭的‘格子’中学习、生活。这使得学生在读大学之前,甚至于在大学毕业求职之前,对职业以及职业环境几乎‘零接触’。‘读书’成了学生的唯一职业,‘考上大学’是唯一的职业目标。这种自成一体的‘学生职业’隔绝了学生成长过程中对真正职业的逐步深入认知。”由于对职业的认识浅尝辄止,那么职业目标的选择就会具有很强的偏好性,人云亦云,缺乏对职业生涯的理性思考与认识,且也会对于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存在盲目和随大流的思想,盲目认为毕业后就总会找到工作,缺乏竞争意识和紧迫感。加之,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关注度不强,大学生只关注当前的学习,而忽视长远的发展需求,职业生涯无从谈起,这也铸就了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忽视。

2.就业观错位,核心能力不足,职业成熟度低

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就业观与社会需求错位,核心能力不足,职业成熟度低等问题,这都是由于“当前大学生职业意识萌发较晚,不出校门不太考虑职业素养和职业选择问题,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没有明确的目标,无法更好地能组织自己的学习和提高相应的素质、技能、能力、特色不突出。换句话说,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不足是自身准备的不足,而其根源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缺失。自我认知不足造成就业观上的错位,规划意识的缺乏和重视程度的不够,误认为高学历就是高能力,从而造成核心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重要性的忽视,以及职业成熟度的漠视。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是大学生孕育自己理想的阶段,对人生发展具有重要的铺垫与不可逾越的作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无及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质量,更会直接到求职就业甚至未来职业发展的成败。其现实作用在于: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明确大学生活目标、提高大学生活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完善自我、培养各种能力的有效途径;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开发优势资源的有利保障;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未来事业发展的基础规划。

结语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了解自我、设计自我的过程,若大学生能正确认识自身,确立职业生涯规划,就能合理定位,并不断地在学习知识和参与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由此可见,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必要的。

大学生就业规划范文3

面对这样的市场。大学生必须调整好心态、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好自己的职业选择安排好自己的明天和未来这对大学生来说极具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是迈向社会、必须完成好的第一课。

一、就业市场的现状

目前的大学教育已不是“精英化教育”,而是“平民化教育”了。现在的我国大学生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19%。达到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我国的高等院校招生年年扩招从1998年108。4万到2005年475万人(2006年预计500万人!全国高等院校在校生人数已达2000多万人(含各种层次的在校生)。正如教育部部长周济所说:“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超过2000万人居世界第一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短短6年内翻了两番。“在这样的招生速度和规模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渐突出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难题。如果大学生在就学期间没有一个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就业就会出现困难。加之大学生多数是一些独生子女,对工作和待遇期望值过高要求脱离实际、好高鹜远,势必进一步增加就业的难度。长此以往,对家庭社会、学校、大学生本人以及整个国家的持续发展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后遗症。

二、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手段之一。何谓“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一般认为:大学生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并经过分析、测评后对自己未来的一生中所承担的职业职务和相应历程所做的中长期的预期规划与具体设计。

事实上在高校中,大学生真正知道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人不多很少人真正在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和研究成果是值得我们吸取的。西方许多国家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从小学便开始。在一种没有压力、不马上兑现的氛围下进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早期熏陶和培养这时的教育是潜意识的、游戏式的其教育的形式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兴趣“。西方国家非常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具备和培养,鼓励年满14岁的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到校外进行各种打工锻炼这种打工对于家长或者学校来说并不是让学生要挣多少钱,而是培养他们“早期的职业意识“。这种意识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而到了初中和大学阶段的学生主要通过打工来满足自己基本生活、学习所需。

所有这些与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完全不相同的。对于职业或者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往往是在学有所成之后才能考虑。国家在这里充当的是一个就业责任的主体,学生充当的是一个就业责任的客体。但是现在国家已经从就业责任的主体变成了就业责任的客体,学生则从就业责任的客体调换成了就业责任的主体。这种变化是一种历史性的变革,在这种重大深层次、历史性的变革面前我们的家长学生、学校没有跟上这种变革的步伐我们的教育体制没有随这种变革作相应的改革。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人们的职业意识就业观念未改变;没有把职业兴趣、职业设计意识从小培养。最终所导致的问题就是:大学生面对现实普遍都不适应茫然、仿徨恐惧、失望,他们感到困惑。这种困惑表面上看是大学生本人在就业上的困惑,实质上是一个家庭的困惑,是一个社会的困惑。所以面对目前的就业市场我们不得不作深入地思考。

三、几点思考

1职业兴趣、职业意识必须在早期培养。从国外职业教育的经验和对职业发展研究可以知道,职业兴趣培养和职业生涯教育是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萨帕的研究认为:人的早期职业生涯发展分三个时期即幻想期(4-10岁),表现为需要占统治地位。在幻想中扮演自己喜爱的角色;兴趣期(11-12岁),表现为喜好成为职业期望和活动的主要决定因素能力期《13-14岁》,表现为开始更多的考虑自己的能力以及工作要求。由此而来。在西方许多国家的职业教育形式多样。如:举办一些职业日、职业兴趣测试等活动;每隔一段时间邀请社会上各种职业的单位或者个人到学校介绍各自的企业和工作;学校还定期组织一系列的模拟社会实践活动以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这些与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不相融的我们只有在学有所成之后才能考虑职业的问题,看来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意识应该也必须在早期培养否则很难适应职业市场的变化。

2、建立学校和社会的专业服务机构提供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服务。据在我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抽样调查的数据得知:大部分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服务“不满意”有相当多的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学生在校期间主要是专业知识的积累对社会的变化和人才需求了解甚少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本身又是一个持续、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单凭个人的经验或者感觉是很难实现目标的。因此。进行规范、持续、专业的职业生涯就业咨询、指导或者设计是非常必要、非常重要的。笔者认为这项工作学校有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职责对在校学生进行高质量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应该是学校整个教学工作中当然的一部分。目前学校缺乏“一对一”“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服务。这也是出现学生“不满意‘’和“认识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与此同时政府应该发挥自己管理职能在政府引导下建立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机构这种专业机构所进行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是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自然外延和补充。学生可以在学校内得到指导也可以在社会上得到指导。

大学生就业规划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就业

随着高校扩招和社会经济形式的变化,大学生就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对于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如何能够让每一位毕业生找到满意的工作,不仅仅影响高校稳定的问题,更是影响到每个家庭,乃至社会发展的问题,因此,促进大学生就业需要高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

一、大学生在校期间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扩招后的就业高峰和职业指导之间的矛盾暴露得更加明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率及日后学生的发展。

1.有利于明确职业目标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学生对职业规划的概念模糊,自身定位不明确,求职中表现的十分盲目,没有明确的求职目标,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路线和职业方案,在就业时盲目追求工资水平,忽略了个人能力与职位的匹配性,以至于所签工作不适合自己,日后工作频繁跳槽找不到理想的方向,影响了自己长期的发展。

2.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就业心态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培养学生成熟的就业心态,避免学生脱离实际眼高手低,提高其遇到挫折的自我调整能力。有的同学在求职中受到挫折,缺乏指导,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尤其是女大学生,由于性别和自身条件的限制,职业生涯规划显得更加重要,更有必要。因此,应在大学生学业期间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心理辅导,职业生涯中遇到的问题给于合理的指导,设计相应的策略,正确评价自己,制定确实可行的目标,适时的修改计划,调整心态。这对大学生毕业离校之后的职业生涯也会起到有益的影响。

3.激发学习动力,增加核心竞争力

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对大学生的就业今后的发展有很大帮助,明确的自身定位、职业目标,也能激励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热情,促进学校与社会的接轨,培养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大学生职业规划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竞争力,使其在学业期间,有意识的丰富自己的知识,培养自己的职业意识,厚积薄发,培养成熟的就业心态,使其学有所用,提高其职场竞争力。

二、建立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

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已经成为大学生培养的重要内容,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仍处于初级阶段,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与学生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在指导的内容和形式上都很局限,为此高校应快速建立起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

1.培养一批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师

高校拥有一批从事就业工作的一线教师,这些教师直接面对学生,了解学生所想所需,拥有丰富的就业指导经验和丰富的就业案例,高校可提供政策优惠和相应的支持,对这些教师进行培训,鼓励其提高理论水平,使其成长为职业规划师。这些一线教师直接深入学生,他们不仅了解市场变化、职业需求,更了解学生的择业观、学生的自身特点,在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同时,直接负责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在指导学生就业中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2.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

虽然大多数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概念较为模糊,但大学生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有着强烈的意愿。因此,高校应适当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可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开设不同的课程内容。对于一年级学生,首先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在课程教学上可以专业认识为主,认识本专业的行业现状、地域分布、发展前景等。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剖析,正确认识自我的优势、劣势。增强专业学习的兴趣,建立学习目标。对于二年级学生,可以完善自我为主,侧重未来职业的设计,以此为目标完善自我,丰富各项知识。三年级学生可侧重实践教育,进行职业生涯诊断,进行相关的素质拓展训练,参加相关的实习。四年级学生侧重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导航教育,进行择业观、就业观的教育。由此建立起一整套教学体系,有力地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

3.建立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咨询体系

高校可选拔经验丰富、工作突出的教师组成一支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咨询队伍,由学校提供相应的场所,固定每周同一时间由不同的教师接受学生的咨询。这样可实现一对一的指导,帮助同学进行职业规划、职业测评等,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4.根据专业特色设置辅导老师

建议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发挥其专业特长,使其成为专业的职业指导教师,建立培养考核制度,使导师能够辅导学生不断的完善职业规划。从影响大学生就业意识、就业层次的因素进行引导。

三、毕业生跟踪调研,形成职业生涯规划案例库

高校可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研,对于每个职业生涯个案进行长期的跟踪研究,记录每个学生个案在校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过程,及毕业后的发展情况及职业生涯规划调整情况。通过收集大量的职业生涯规划案例,形成职业规划案例库,即可以方便开展科学研究,又能够帮助指导在校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1.进行市场调研,了解社会需求,使职业规划指导符合实际要求

高校可派遣调研小组对用人单位进行访问、调研。加强与单位的沟通,以适应社会人才要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以文化活动为载体,进行职业生涯辅导

在文化活动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使学生能够关注并积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如开展职业规划设计大赛、成功人士报告会等活动,以生动鲜明的形式,向学生阐述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和方法,激励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参考文献:

[1]刘晓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心理因素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06).

[2]李宝莹.职业生涯规划的误区[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02) .

大学生就业规划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定位;目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3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7)33-0131-02

当今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加快,企业也在逐渐改变劳动密集型的现状[2],企业用工也逐渐重视专业性和技能型人才。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大学生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多,毕业后就业的竞争压力在逐渐加大,就业形式严峻,大学生就业成了国家和社会特别关注的重点问题。因此,高校需要重视培养学生学会职业规划,只有明确就业目标,才能更加有学习的动力,也为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做好铺垫,顺利地实现就业。

一、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策略论述

(一)高校就业指导对学生职业规划的影响与现状

高校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在进行就业期间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和职业环境。现代企业注重的是专业性、适应性和动手能力等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因此高校應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分析学生自身所具有的优点和优势进行重点培养,制定出符合学生职业规划的就业方案,明确学生所具有的就业竞争优势所在,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就业方向,使其在与其他就业者具有同等条件的基础上,更加具有竞争力,使学生合理就业[3]。

当前,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和培养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方面不够完善,大多刚刚认识到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重要性,但是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有的高校甚至没有开设就业指导的课程,部分高校虽然认识到了就业指导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开设了专门的课程,但是缺少专业指导的师资力量,大学生也没有真正认识到就业指导的重要性,即使学校专门开设课程,认真对待的学生也不多。所以,我国高校开设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多方面配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认识当今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式,将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职业规划能力,通过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职业生涯,让学生为步入社会提前做好准备,成为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人才。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要素

1.通过自我评估,明确自身优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首先需要学生进行自我评估,自我评估是进行职业规划的基础[4],进行自我评估的目的就是为了明确学生自身优点,通过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以及性格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以自身存在的优势作为发展的基础,深刻认识和了解自己,在自我评估的同时还需要借助他人进行评价,因为自己的认识是片面的,只有通过他人的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得到的评价才是客观真实的。总而言之,自我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为以后职业生涯方向选择奠定基础。

2.分析职业环境因素,制定符合实际的职业规划。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方向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职业环境因素的影响力非常大[5]。生活在社会中的任何人都需要清楚地认识到环境因素的重要性,人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善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适者生存所表达的意思就是只有适应环境的人才能够得到发展。因此,制定职业规划的前提就是需要分析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职业环境,清楚地了解自己处在这样的职业环境下自己究竟能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如何培养自己的能力来适应职业环境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制定符合实际的职业规划,努力把自己培养成职业需要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3.确定职业生涯目标并确定努力方向。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首先需要了解和明确自己想要进行发展的职业到底是什么,想要在哪个领域中工作,为自己在这个职业的工作中制定一个目标,通过自己的努力达成最终目标。在校期间就对自己以后工作的方向制定目标,可以更好地对自己以后即将工作的相关能力进行有目的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在择业期间更好地确定自己想要的工作是什么,并且在校期间就对自己的能力进行培养,以在岗位竞争上占据优势,更好地实现就业。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定位策略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目标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目标是通过对不同个体的性格差异、知识水平以及动手能力等方面帮助学生正确地进行职业规划,帮助缓解社会中人才供需的矛盾[6]。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需要贯穿于大学教学过程的终始,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是为了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是教育行业的重要工作之一。在指导的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性格能力的学生制订不同的计划,要努力提升大学生的承受能力,使其在踏出校门后更快地适应社会。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核心内容

就业指导可以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行良好的引导以及客观的评价,指导人员除了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相关知识,还需要有一定工作经验,可以处理应急事件。就业指导不仅仅是对大学生择业的指导,其本质也是培养大学生的职业归属感、自豪感。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大学生就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帮助大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所在,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做出规划和定位,避免在择业时期产生盲目性。教师还需要对学生进行找工作、面试等方面的技巧,帮助学生在选择合适自己的工作时增加被录用的机会。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原则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项重要、严肃的工作而且专业性比较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企业的数量在逐渐增多,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企业数量的增多为大学生就业提供的机遇,但同时大学生数量的增多,使竞争愈加激烈,给大学生就业也带来挑战。学生就业也不再遵从以前分配的形式,都是学生进行自主就业,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进行改变。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需要遵循企业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进行改变,系统性地对学生就业进行指导,将就业指导贯穿于整个大学时期,可以选择择业讲座、岗前实习、传道交流、企业环境调查等形式进行就业指导教育,通过就业指导来实现社会对人才需求趋势等信息更新的实时性,保证学生能力能够适应企业发展需要,实现个人价值。

三、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树立长期就业指导理念,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建设

大学校园生活的结束就意味着即将开始步入社会,为了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性人才,首先需要从观念上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重要性[7],从学生走入大学校门开始,就需要将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渗入到大学课程教学当中,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职业规划的意识,让学生亲自为自己进行制定职业规划目标,引导学生为自己规划的职业生涯所制定的目标而为之努力,主动学习以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和职业能力。为此,高校应该组织专业的就业指导的师资力量建立针对全校学生职业生涯整体规划的机构,从宏观方面系统性地为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真正做到落实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

(二)联合多方力量提升职業生涯规划水平

大学就业指导机构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多方面的配合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因此高效应该整合多方面的力量为学生搭建一个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平台,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但是,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就是,我国的高校缺少指导学生做职业规划的意识,只是单纯地教导学生专业性的知识技能,甚至很多高校没有专业的就业指导方面的教师,而且我国也缺乏专业性的就业咨询部门,因此培养专业性的就业指导人员来帮助学生实现就业迫在眉睫。学校需要对教师进行就业指导方面的培训,组织学生形成就业互助,调动多方面的力量,从根本上提升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化和规范化。

(三)建立和健全就业信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高校应该共享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社会化资源[8],学校应积极组织校园招聘会、就业指导讲座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积极与本地的各级政府和企业进行沟通,寻找更多的用人单位,让学生可以有更多的职位选择机会,从中选取最适合自己的职位。其次,学校可以创建学生就职网站,将学校找到的用人单位和相关职位详细地公布在网站上,学生可以自主地进行选择,利用互联网的模式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就业。

四、总结

大学的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大学生活所学习的是专业性的知识和技能,为的是可以让学生成为被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全面发展型人才。因此,在校期间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成为保证学生更好地就业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生.新形势下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点思考[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11-15. 

[2] 李娜.打造现代职商促进学生就业—浅谈新形势下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J].人才开发,2011,(11):12-17. 

[3] 李忠军.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与实践模式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2):13. 

[4] 胡娅丽.大学生就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1-17. 

[5] 李钰婧,赵慧.农林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J].亚太教育,2016,(3):264-265. 

[6] 王曼.农业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研究[J].青年与社会(上),2015,(1):78. 

[7] 于颖,黄洪雷.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研究[J].普洱学院学报,2015,(2):102-104. 

大学生就业规划范文6

关键词就业竞争力 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在一些发达国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和教育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育指导体系,我国则刚刚处于起步和模仿的阶段。因此,借鉴国外的经验,在尊重我国现实的基础上,创新运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已成为当务之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缩短大学生从“校园人”转变为“社会人”的时间,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职业技能的实践、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1 高校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

目前,许多院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偏低,每年都有不少大学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这是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紧迫问题。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第一,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毕业生数量激增;第二,用人单位存在不同程度的性别歧视、地域歧视;第三,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偏高;第四,高校专业设置不尽合理,同社会需求脱节。

但这些只能是客观因素,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学生没能完全实现个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大学生对自身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普遍认识不清,职业目标不明,没有接受过职业规划与指导,就业能力严重不足。而在现有的就业市场上,复合型、创新型、经验丰富型、技能型人才较受欢迎,要成为这些类型的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高等教育的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转变,高校在改造学科结构的同时,要重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发展道路,为大学生就业开拓更加广阔的市场。

2 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分析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个体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个人未来职业生涯的个人要素、社会因素进行分析,通过自身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能力等的测试,制定出有关对个人一生在事业发展上的战略设想与计划安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但在我国还是一个崭新的领域,有待我们去运用与发展。

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角度来看。社会的发展对人力资源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毕业生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素养,还需要毕业生具有较好的人际沟通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及早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能使大学生有意识地挖掘自身潜能,从而逐步挑战自我,完善自我。

从学校培养新型人才的角度来看。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过渡。但当今大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习惯于围绕考试掌握知识点。学校应从以“给学生传授知识”为己任的传统观念中走出来,把职业生涯规划同素质教育有效结合起来,贯穿于素质教育的全过程。

从大学生发展成才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处于人生转型期,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面对学业、感情、交际、就业等问题时,由于经验的缺乏,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心理困惑。及时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不同阶段的大学生解答困惑,有助于大学生辨认出正确的人生方向,实现个人成才的目标。

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面临的困境

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新形势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新形式、新方法。据了解,高校在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进度不同,多数高校开展效果不明显,主要面临以下阻碍因素。

3.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尚未引起高校足够重视

长期以来,高校都忽视了职业教育,很少关心学生对职业的选择和职业发展。表现为学校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创新和职业测评软件开发及更新的资金投入不足,且对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构建缺乏一定的认识。高校常常在学生临近毕业时,联系用人单位,举行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一些就业机会,还会通过讲座等方式指导毕业生如何制作简历。这些举措对就业率的提高固然起到了推动作用,但绝非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生涯规划。而有些高校虽然已经成立了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中心,但大多由兼职教师担任规划职导师,且缺乏一定的运行经费而难以正常运行。

3.2生涯规划主体意识淡漠

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是大学生,然而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只让大学生习惯了学习,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大学生活的主要内容就是专心听讲,认真考试,取得好成绩。而正是这部分大学生在临近毕业面临人生的选择时因为未能进行合理的规划而迟迟无法做出决定,一些毕业生在就业后频繁更换工作也是因为缺乏基本的职业兴趣,未实现职业价值。个别高校即使已经为在校生提供了职业生涯指导中心,因为大学生对生涯规划的淡漠,接受指导的同学也不多。学生干部、经常参加社团活动或学术科技类活动的同学更容易接受职业指导,他们视野较宽,从多种渠道知晓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因而往往成为受益者。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认识。

3.3师资力量薄弱,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尚属新兴领域,多数高校的第一批就业指导老师往往由具有多年的就业指导经验的教师担任。这部分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多数缺乏理论研究,对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理解和运用不足。部分高校已经选送一批教师接受了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培训,但这部分人还很少,相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讲,僧多粥少,无法满足需求。多数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仍属选修课性质,只有部分学生能接受教育,而且此类课程无固定教材,教学内容由兼职教师随意把握,没有真正从“短期促销”模式转变为“发展性生涯辅导”模式,不利于课程体系的完善。

3.4缺乏有效的个性化指导

多数高校已经购买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测评工具,其中测评软件是最为常用的工具。测评软件的开发经过了多方的比较试用,一般来讲比较成熟,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接受测评人员的性格特质及职业倾向。但测评软件具有一定的时效性,社会在快速发展,软件的更新速度也在加快。但囿于有限的经费,高校无法及时做到软件更新,软件测评也就不能确保得出正确的结论以供学生参考。而且大学生处于同一个年龄阶段,在对待事物的看法方面具有一致性,而软件开发是在求同的基础上完成的,在个性分析上面难免无法细化。每个大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具有独立的成长背景、经历、认知、情感和风格。标准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不能也不可能满足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需求。

4 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科学体系有效运行模式

4.1高校要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开展阶段性指导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必须要武装自己,提高就业竞争力。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职业生涯规划应从新生入学时做起。大一新生怀揣着对陌生大学生活的憧憬,这一时期可塑性很强,及早开始生涯规划,能让新生明确奋斗方向,顺利实现高中到大学的过渡。现在高校普遍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入学伊始,通常会让新生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心理档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也应找到合适的载体,以便新生能够及早进行规划。大二时,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和实践锻炼,对自身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时的规划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方向。大三时,大多数学生开始实际考虑今后的发展方向,就业、考研还是出国,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困扰,职业指导可以帮助学生辨明利弊,从而找准自己的方向。大四时,面对各式各样的机会,职业指导能有效帮助学生冷静对待,合理定位。每一时期的职业生涯规划都有各自的特点,在指导内容、方式方法上有所区别。

4.2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要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

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契入点和有效手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能为职业生涯指导的开展和广泛应用提供支持。大学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同大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老师是辅导员,他们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充当了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辅导员相对比较固定,对学生的熟知程度最高,了解每一个所带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人际关系、理想志向等。所以,由辅导员承担起职业生涯规划师的职责,应该是最为合适的。高校应该重视辅导员的“双师”培养,在辅导员中普及职业生涯规划师的培训,提高辅导员职业指导的理论和实践水准。高校职业指导课程定位为必修课后,将需要一大批教师承担教学任务,由辅导员兼职既能解决指导教师人员不足的问题,又能充分发挥辅导员熟知学生的优势开展个性指导。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师不能都由辅导员来承担,还应有一批理论素养深厚的专家,他们和辅导员优势互补,共同发挥作用。

4.3结合就业形势,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心理辅导

心理因素是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因素之一。大学阶段是学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阶段,容易受周围因素的影响,心理变动较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环境变幻莫测,大学生应该培养成熟的心态,从容选择。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心理辅导,可以开展生涯辅导讲座和座谈会,可以举办以职业理想为主题的论文大赛、演讲比赛,可以邀请校内外专家分析择业形势,介绍职业发展方向等。

开展团体素质拓展已经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主要方式。调查显示,大学生职业生涯心理辅导与团体辅导相结合,也可以提高心理辅导的效果。在具体运用中,根据咨询者的年龄、性别、专业、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生活经历等实际情况合理分类,分类别进行辅导,可以收获良好的效果。

4.4开展个性化辅导

如今大学生已是80后、90后,个性突出,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应该遵从个性化原则,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个性化指导就是针对学生个性特征,在普遍指导的同时,实施一对一的个别咨询和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总体来讲是标准化过程创造个性化产品,开展个性化辅导也能有效处理这一两难问题。学生个体之间存在主观上的差异,用人单位、岗位的需求存在客观上的差异,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应根据学生个体的性格、能力、就业心理、就业需求、以及就业特征、岗位需求等开展个。现在很多高校运用人才测评系统,通过计算机对学生进行性格、气质、职业价值观、职业兴趣等的测试,但测试报告的解释仍需要专业的指导教师进行,这也是个性化就业指导的一种体现。科学地设计不同个体发展的最佳路线、满足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个性需求是就业指导工作走向成熟过程中的表现,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目标。

参考文献

[1] 周玲,李雄鹰.论高校大学生生涯辅导体系的构建[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7).

[2] 宋长春.建立全过程渗透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模式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4).

[3] 刘献文,李少芬.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本土化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7(5).

[4] 韩玉.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