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考察报告范例6篇

科学考察报告

科学考察报告范文1

一.及早落实,认真准备

为组织好20*年暑期社会实践,做到统筹规划,周密布置,精心实施,学校拨出专款,并成立了以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俊波为组长,校党委宣传部,组织部,校工会,校研究生部,校学生处,校学生会负责人为成员的暑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在上级团组织和校党委领导下,各部门通力合作,认真落实了有关社会实践的各项准备工作。为保证全校同学的实践参与率,学校在组织工作别注重点面结合。点上,学校采取就近就便按需重点组队的原则,从各院、系、所、中心及学生社团中选取品学兼优的300余名同学组成了19支社会实践队,主要开展一些针对性强、工作难度大的实践工作。面上,校团委为回家的同学都开出了介绍信,以方便其实践。

暑假前夕,学校和各院、系、所、中心都对今年的暑期实践工作进行了动员,对自己进行实践活动的同学在活动任务和活动时间上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并把社会实践成绩纳入综合测评分的计算中。同时为保证实践活动的顺利安全进行,凡是组队参加社会实践的学校及院系实践队,我们都落实了1-3名指导老师,带队参加实践。并且要求各实践队伍在活动期间一直同团委保持密切联系,要求队员在活动期间和活动结束后及时将实践报告和成果报校团委,并由校团委20*暑期社会实践报道组编成特刊,确保社会实践活动效果进一步深化。二.内容丰富,注重实效,成果显著

20*暑期社会实践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学校除在保持自身原有实践工作特色外,也鼓励同学多方面,多角度投身社会服务社会,锻炼自己。内容主要有:企业帮扶,科技扶贫,支教扫盲,志愿服务等。广大同学通过深入企业,深入农村,进行法制宣传,现场服务,挂职锻炼,软件开发,参加全国大学生的各种比赛,校庆志愿者服务活动等多种方式完成了社会实践。

1.保持科技特色

科技实践一直是我校暑期社会实践的特色和重点。今年暑期,除积极动员广大同学开展科技实践外,我们通过多方联系,重点组织了电子科技大学赴东莞旭丽电子公司实践队等五支实践队伍到沿海的东莞、汕头、深圳的公司里进行了科技学习实践活动,并通过为期一个月的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赴东莞旭丽股份有限公司实践队,由来自我校五个院系的15名同学组成参加。他们分别到旭丽股份有限公司设在东莞和深圳的五个电子工厂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学习实践活动。在此期间,他们完整的了解了旭丽公司整体运作及组织架构,学习领会到了先进的管理模式及标准化运作机制,实地参观了生产打印机、扫描仪的生产流水线,考察了公司内部的网络建设,紧密把自己的所学与生产实践结合在了一起。通过参与实践,加深和完善了大量的知识,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大大提高。在另外,此次暑期到旭丽公司参加实践的还有来自国内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四所高校的32名同学。我们的同学与他们在一起实践、生活,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一起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并且用我们在实践中的优异表现树立了电子科大学子的良好形象。

赴汕头联通公司实践队,有我校计算机学院和通信学院的六名同学参加。他们在公司进行了系统的参观后,被分配到计费部和运维部两个部门进行具体工作的学习和实践。在一个月的时间里,联通公司为他们提供了极好的学习条件,他们通过自己学习,师兄指导,自己亲手操作这三部曲,掌握了大量关于网络建设和维护方面的知识,极大的提高了动手能力。他们还参加了公司为期一周的新员工培训,感受了联通公司良好的企业形象和

企业文化,体会到了一个大公司所具有的优良素质。同时,通过参加公司的各种活动,在收获了知识的同时,还收获了朋友,收获了阅历,收获了成熟,为联通公司与我校之间的交流开了一个好头。

赴深圳巨龙科教高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实践队由计算机学院的两名研究生和两名本科生组成,他们在公司分别参与到了公司的智能排课系统和校园ICQ两个项目开发中,他们在公司课题组长的带领指导下,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掌握了智能排课系统的设计框架,参与完成了校园ICQ的功能修改、优化及整和测试,圆满完成了实践任务。在此过程中,他们通过查找大量资料,请教课题组长,以及不懈的努力,在编程能力上有了迅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一个月的实践,他们学会了很多学习的方法,这是在校园里的学习所学不到的,同时对于个人成长、成才又是极为重要的。在他们的实践总结报告的最后,他们写出了最深的感受:要面对社会的挑战,只有不断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

此外,通信学院赴上海邮电设计院社会实践队,通信学院赴索贝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践队等队伍也在企业里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学习实践,电工学院赴都江堰市实践队,通信学院赴成都高新企业考察实践队,自动化系赴宁江机床厂参观实践队等队伍也都紧密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开展了科技考察及学习实践活动。从参加这些实践的同学的总结报告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同学在经过实践锻炼学习过后在专业技术、个人素质、心理观念等多方面的成长,真正达到了社会实践的目的。

2.突出三个代表

今年暑期社会实践的另外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贯彻学习实践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的论述。我们根据上级团组织的要求,在学校有关领导的亲自帮助下,组建了电子科技大学党员大学生双流三个代表学习实践队。实践队由来自全校各院系及主要学生组织中的38名优秀学生党员组成,目的在于通过他们的体会,向更广大的同学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实践队在双流县以及公兴镇的政府、企业、田间地头,认真听、仔细看,切实感受到了三个代表的实践对国家发展、百姓致富的重要意义,对三个代表的认识再也不是是仅仅停留在知道这个层次了。同时,他们也亲眼看到了党和政府的基层干部为地方经济发展,解决老百姓的实际困难而付出的艰辛,大大改变了他们对基层党员干部的片面认识,使他们对国家、对社会树立了更加坚定了信念,明确了自己奋斗的目标。

另外,我们在暑期社会实践的前期准备工作中,也重点强调了三个代表的学习实践在此次暑期社会实践工作中的重要性,引导更多的同学进行了三个代表的实践活动,广大同学在正确领会、学习、实践三个代表的精神上,也收获了丰硕的成果。

3.参加各级赛事

今年暑期里,我校还参加了全国性质的四项大学生赛事,均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参加全国首届大学生艺术歌曲比赛我校代表队的全体同学在张琼等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经过西南财大的预赛,沈阳的复赛,一路高歌,有两个节目进入到在中央电视台举行了决赛当中,是全国高校中除清华、北大外唯一一个有两个节目进入决赛的高校。最后,两个节目均获得了全国二等奖的好成绩,为我校争得了极高的荣誉。

另外,在由教育部牵头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大学生国防体育节军用枪射击比赛中,我校代表队通过艰苦的封闭训练过后,在比赛中

取得了男子精度射击的一枚金牌,男子精度射团体第四,男女团体总分第14的好成绩。在体育赛场上,我校同学也有突出表现。我校游泳队在上海举行的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游泳比赛中,顽强拼搏,获得了男子甲组团体第四,男女团体第7名的好成绩,同时打破了100米、200米蛙泳赛的大运会纪录和4×200米自由泳接力纪录,创下了200米大运会蛙泳赛记录。这是我校在历届比赛中取得的最好成绩。我校参加在广州举行的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战绩。

4.组织挂职锻炼

科学考察报告范文2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的主要成绩

从20*年8月园林绿化管理局成立以来,在市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建设精品旅游城市,建设绿色*和创建园林城市的目标,我局把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与城市建设、市容整治、危房改造、文化遗产保护紧密结合起来,把园林绿化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实事工程、德政工程来抓。坚持通过规划建绿,拆旧添绿,筑路辟绿,治脏补绿,租地种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等多种形式,因地制宜扩绿增绿。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大手笔绿化、大范围推进公园绿地、道路绿地、单位附属绿地、居住区绿地、城区零星空地绿化、景观林地建设,建成了白龙苑广场、卿云休憩广场、祥和公园、金甲广场、双石公园、太和广场等一批绿化精品工程。以及香格里拉大道、国安路、丽大公路、民航路、象山东路、长水路、国道、东界河路等主干绿色通道,形成了鱼米河、昌洛河、玉泉路沿河沿路等滨河休闲景观绿地。改造和新建金山转台、三家村转台、钟楼转台、束河转台、鑫源转台、地中转台、市政转台等一批大转台。着力进行城区面山整治工程。全民发动开展“一人活一棵树”的义务植树活动。目前,*区建成区绿地总面积达452.6万平方米,绿地率达29.64%,绿化覆盖率为34.6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69平方米。基本形成了以公园、广场为重点,以道路、水系为纽带,以社区绿化为补充的绿化体系;基本形成了城市绿化点、线、面、环布局合理及四季常青、山清水秀、传统美和现代气息交相辉映的城市环境格局。去年4月我区已通过省专家组的验收成功创建了省级园林城市。

绿化养护管理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效:一是颁布实施《*市城市绿化管理办法》,成立了城市绿化监察队,为绿化保护监督提供了法律保障。二是成功实行“绿色图章”管理制度,凡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单位和个人,在办理《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前,我局对建设工程设计图纸进行审核,已达标的项目加盖“城市绿化审批专用章”后,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方可办理《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三是贯彻落实“任建、认养、任管”责任制,根据《*市城市绿化管理办法》)和城市绿化工作“十项制度”,分别与我区辖区所属的各相关单位签订《*市*区市、区、县机关事业单位绿化管护目标责任书》、《*市*区宾馆(酒店)及其他企业绿化管护目标责任书》、《*市*区各乡、街道及片区城市绿化工作责任书》、《*市*区个体工商户门前绿化管护责任书》并及时督促落实。

二、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观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结合开展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5月份我局与市建设局、规划局,区委办、区政府办、市政局、四个街道办事处等上级和相关单位征求了意见和建议;与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城市园林绿化老专家等有关社会知名人士征求了意见建议;与我局全体干部职工征求了意见建议,以及去年区政协对我局的民主评议时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对以上不同渠道所获得的宝贵意见建议进行认真的梳理和汇总,加上局班子经认真自查分析,发现班子存在以下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主要问题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需要进一步落实城市公共绿化养护管理专项资金,尽快把城市公共绿化养护工作全面推向社会。努力使我局从作业和管理两层工作中脱离出来,重点实施管理层工作。

2、需要进一步加大城市绿化执法管理力度,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加强管理,特别要加强对未有移交的新建绿化工程的管理督促工作(如卫生、督促管养、阻止人为破坏等)。

3、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各相关部门积极联动,把“绿色图章”落到实处。在评审绿化工程过程中,需要从以往的保证绿化面积深入到保证绿化质量、绿化效果上下功夫。

4、需要进一步管理好我区古树名木,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古树名木分布图,并对善存在安全隐患的古树名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妥善的处理。

5、采取一定的措施大兴城市园林科研工作。同时做好乡土树种的培育,做好乡土树种培育的中长期规划,科学选择树种,苗圃基地的扶持和建设工作,做好市花和市树的研讨选定工作。

6、需要思考和研究城中村绿化问题,出台切合实际的补救措施为区委区政府做出决策提供参谋,尽力使城中村的绿化与城市绿化整体发展而协调发展。

(二)原因分析

1、全民绿化意识淡薄,绿化观念滞后。今天,市区各级全力创建部级园林城市的今天,我区一些部门,单位部门人员却认为城市绿化可有可无,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想方设法玩“绿地率”这条高压线。有的甚至尽量减少把绿地作为获取自己利益的手段,特别是房地产开发商,认为城市绿化是政府的事,与自己无关。20*年我局对辖区内的单位和小区进行全面普查,共抽查356个单位,达标率只有25﹪。从这些具体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全民对城市绿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严重不足。

2、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全。一方面,由于我区对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视不足,政府对城市园林绿化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关心重视不足;另一方面,由于我局建局时间不长,各种绿化法律法规在制定和初步试行当中,加上经验不足,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和改进,这就需要有一段时间来理顺和健全。

3、政府对城市绿化工作投入资金不足,《*城市绿化管理办法》第二十四条明确规定“县(区)人民政府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城市公共绿化的养护管理并随绿地的增加而逐年增加投入。”但是由于区财政等各种原因,绿化养护资金未能落实;绿化建设资金方面,近几年政府投入了不少的资金,但是,绿化建设方面由于历史的欠账太多,现在所投入得绿化建设资金远不能满足建设部级园林城市的要求。各种园林绿化科研方面的资金投入和古树名木的管理资金投入到目前还是零。

4、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不足。一是我局干部职工的整体素质水平较低,表现在,没有较高管理水平的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少,工勤人员多;二是由于我局的单位性质(事业单位性质),一些具有较高文凭和水平的人才不愿来我局,来了也马上就打算走。三是没能为职工创造较好的发展平台,到目前为止,我局干部职工一个也没培养到领导的位置。

5、宣传力度不足。虽然,我们在宣传工作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让市民了解和认知我们的工作,但是还没达到全民支持绿化工作,还没形成把建设和保护绿化当作是个人责任的程度。故此,还需在宣传上再花功夫,特别是在宣传的形式和方法上应多样化。

6、城市总体规划缺乏科学性,特别是绿化规划不足,绿化历史欠账太多,加上创建园林城市时间紧、任务重,导致绿化工作难度大,特别是旧城区和城中村的绿化严重不足问题。

7、城市建设和管理缺乏系统性、完整性、整体性,导致城建、规划、市政、园林、环卫等各吹各打,各行其事。有利益时,互相争利;有责任时没有人过问,相互推委。要管理好、建设好城市,各职能部门必须形成统一的整体,才能实现或达到共同的目的。“绿色图章”实施以前的绿化工程,市批的单位或小区建设的项目,设计和图纸虽然能按照城市规划法的规定而评审审定,但由于缺乏监管,再加上没一套切实可用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管理机制,实际实施的都达不到评审审定的目标要求。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工作思路和主要措施

1、强化学习,提高素质。培养一支独立的、专业的、高水平的绿化管理队伍已成为我局当务之急。我局拟定,一是要结合每年组织开展的作风建设教育活动,对干部职工进行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作风建设,不断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工作效率。二是要坚持每周星期一的学习日制度,同时,进一步加强局内部学习培训活动,不断强化业务知识的学习。三是要培养一批园林技术骨干人员,选送一部分的职工到先进地区进行学习培训,不断培养园林绿化技术骨干。四是要积极引进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专家来我区指导工作,为我区园林事业引才进宝。五是要强化对执法人员的培训,采用教师授课培训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让执法人员深入学习并掌握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做到胸中有法,依法护绿,不断提高园林绿化执法水平。

2、要进一步广泛宣传,让全民参与绿化的意识深入人心。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电视、报刊、广播、广告牌的设立等宣传方式,结合创建部级园林城市,大张旗鼓地宣传植树绿化对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升我区形象和品位、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使广大群众牢固树立起“爱绿、养绿、护绿”意识,并自觉主动的参与到绿化工作中来。

3、要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的管理。今年年初,根据区政府有关排除大树和古树名木安全隐患的文件精神,我局指定专人负责对我区的古树名木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普查,对树种、位置、名称、树龄、树高、冠幅、级别等相关属性逐一的调查,建档立卡,统一挂牌,严格管理,并与管护单位和个人签订了管护责任书。同时,严格根据区政府《关于同意修剪砍伐存在安全隐患树木的批复》,对我区存在安全隐患的古树名木和大树进行了及时的处理。对目前个别古树名木还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我局将按法定程序,进一步排除。年初我局已起草《*区古树名木管理办法》<草案>,并上报区政府。今后,我局将严格按照《*区古树名木管理办法》对我区古树名木进行妥善的保护和管理。

4、认真抓科研工作。下一步,拓宽渠道,积极与各级政府部门争取政策和资金,以培育和研究本土树种和城市绿化管养为主题,充分利用社会力量,集中深入的开展有关城市园林绿化的科研工作,为我区绿化建设更加突出地方特色,为我区绿化可持续发展打基础并弥补我区对园林绿化科研的空白。另外,我局将广泛采纳公众的意见和建议,为做好市花、市树的确定建言献策。

5、进一步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工作。根据《*市绿化管理办法》和《绿线管理办法》,我局要进一步与相关单位和部门协调和沟通,从而严格做到对新建和改建、扩建项目实行绿化一票否决制和绿化优先制,在审批建设工程项目规划方案时,按有关规定进行绿地率指标审批,实现绿化验收与规划验收同时进行;未经市、区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实地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建设项目,各相关单位部门通力协作不予办理一切竣工验收手续包括发放产权证书。由此形成园林主管部门、城市建设主管部门、城市规划管理主管部门等相关部门有机的联动、统筹结合,逐步使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执法走向法制化、规范化。

6、积极争取绿化养护资金,进一步将我区城市绿化养护管理工作推向市场化、企业化。去年十月份根据区政府的有关安排,把香格里大道绿化养护工作交由三朵园林旅游责任有限公司完成,这是我区公共绿化社会化管养的初次尝试,我局将进一步落实其他公共园林绿化养护专项资金,力争把我区所有公共绿化养护工作推向社会管养。这样,我局就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城市园林绿化行政管理工作。

7、推行划片管理,加大执法力度。为进一步加大城市绿化执法力度,进一步明确执法人员的工作职责,使我区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工作更加精细化,我局多次组织召开了绿化执法管理工作专题会议。针对我区园林绿化执法人员,需管护面积点多面广的实际情况等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目前,我们按各自工作职责,实行划片管理,分段包干,责任到人的管理办法。

四、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具体要求和措施

结合群众提出的意见,认真分析成功经验,今后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

1、加强政治业务学习。一要健全学习制度。根据年初制定的学习计划,进一步细化任务,明确职责,认真落实,使全体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步入正规化、制度化轨道。二要丰富学习内容。在进一步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的同时,突出园林绿化业务知识、科技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三要创新学习形式。采取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讨论交流与专题辅导、观看录像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等现代化手段,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推荐干部职工参加上级举办的各类政治业务培训、参观学习及高层次学历教育和职称考试。四要注重学习效果。每人都要建立学习笔记,结合个人思想工作实际撰写体会文章或理论文章。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精学、深学上下功夫,在指导实践上做文章,努力把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科学的思维方式,转化为指导工作的思路和方法。

2、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一是建立领导班子理论学习制度。每周安排半天时间集中学习,倡导班子成员挤时间自学,学习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重点,形式多样,在自觉性、经常性、实效性上狠下工夫。二是认真贯彻落实集中制原则。班子成员要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健全理顺各种会议制度,定期及时召开局务会、党总支会议、中层干部会议,重大问题集体研究决定,充分调动和发挥班子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三是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牢记党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带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虚心听取基层和群众的意见,克服和形式主义。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切实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多为群众着想,多关心干部职工的工作、生活,多为基层干部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四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遵守廉政承诺,自觉改造主观世界,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利,带头执行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加强防范教育,从腐败案例中认真吸取教训,做到警钟长鸣,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为普通党员干部树立榜样。

科学考察报告范文3

依靠相信群众增强社会满意度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怀来县始终坚持“请群众参与、听群众意见、让群众评价、受群众监督”的原则,努力让人民群众及时看到县委推进科学发展的决心和举措。一是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在学习调研阶段,通过开展“问计四方”、“我为怀来科学发展建言献策”等活动,分组召开老干部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农村党员干部代表等不同层面的征求意见座谈会,多渠道、全方位地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20651条。二是问计于民,集民智、谋举措。立足“深入基层,听取民意,问得真计、求得真经”的原则,围绕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七届四次全会精神,着重就如何破解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三大难题,提出了扶持建设的对策建议,并对调研中发现的脱贫致富的典型经验进行广泛宣传和推广。三是采取多种形式,接受群众评议。围绕“对科学发展观认识得深不深、调查研究和听取意见的范围广不广、问题查找得准不准、原因分析得透不透、推进科学发展的思路清不清、工作措施可行不可行、加强班子自身建设的措施实不实”,分别召开“六个层面”的座谈会,接受群众的评议。四是公开承诺,接受群众监督。将县四大班子《整改落实方案》发至全县各部门、各单位,向人民群众公开承诺,接受群众监督。

积极应对新形势显现实践特色

县委把落实中央和省委提出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等一系列举措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重点课题,进行研究和实践,力克时艰。一是适应新形势,研究新问题,努力提高应对能力。县里成立了经济运行预警工作领导小组,以中国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为监测点,对葡萄酒、玻璃等本县的主导产业进行跟踪监测,随时了解这场危机对本县经济的影响,为企业发展提供信息保障。二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推动经济增长。规划和实施了康祁公路改造升级等6个重点项目,加快了盛唐葡萄酒庄等20个新建项目的建设步伐。三是完善体制机制,优化政策政务环境。县委坚持把着力构建推进怀来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和长效机制作为整改落实的重中之重来抓,研究下发了《关于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工作的通知》,针对突出问题和新的思路,进行反复研究,精心制定和完善5个方面26个与体制机制有关的文件。

三、取得的成效

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明显增强,突出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体制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在全社会形成了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京畿科学发展强县的生动局面,有力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确立了科学发展的新理念。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在党员领导干部中进一步强化了“四个理念”,即民本理念、区域理念、产业理念、生态理念,形成了科学发展的“五点共识”,即必须把解放思想和解决突出问题结合起来;必须把谋划思路和谋细举措结合起来;必须把转变观念和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起来;必须把创新体制机制和创优发展环境结合起来;必须把提高认识和提高能力结合起来。

形成了科学发展的新思路。县委立足实际,审时度势,在深化县情认识、多方集中民智的基础上,形成了科学发展的新思路。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党的建设为保证,围绕建设京畿科学发展强县,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培强“五区”,壮大“五业”,实施六项社会工程,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富民强县。

完善了科学发展的新机制。为建立健全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县委重新研究制定了《县委常委会议事决策规则》等科学决策机制2项,出台了《工业经济提质增效的意见》等促进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11项,制定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实施意见》等统筹城乡发展的机制3项;为确保科学发展的成果由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研究出台了《进一步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等社会建设机制7项;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研究出台了加强党的建设方面的工作机制3项。

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县委把改善和保障民生作为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确保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壮大葡萄酒、肉鸡屠宰等优势富民产业。以提升生活质量为根本,立足建设京畿宜居园林城市,全面启动了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和城镇村庄绿化三大生态绿化工程,扎实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四个中心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民养老保险制度,解决部分关停企业3738名职工安置问题等,加强了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和改进了领导作风。通过学习实践活动,认真贯彻落实同志提出的“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要求,加强了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进行思想作风整顿,并结合实际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措施,进一步强化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意识。进一步清理行政许可项目,压缩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形成了想发展、谋发展、服务发展的浓厚氛围,优化了发展环境。

县委把是否解决了问题、破解了难题作为检验学习实践活动成效的重要尺度。一是找准查实存在的问题。县委领导班子通过自己查、会议提、领导点、外出比等方式,查找出“沿海意识”、“近京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不强;在建设京西生态屏障上探索不够、承接首都产业拓展效果不明显、产业外向度不高、产业化链条短;一些党员干部精神不够振作,作风不够扎实、大局意识不强等问题。二是深刻剖析问题原因。县委班子成员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主题,召开了专题民主生活会。班子成员敞开思想,坦诚相见,不回避矛盾和问题,主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三是边整边改解决问题。对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一些问题,及时组织力量,抓好整改落实。如县地税局为提高服务质量,实行了税收服务零距离、办税质量零差错、服务对象零投诉、法规政策规定之外零收费的制度。

依靠相信群众增强社会满意度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怀来县始终坚持“请群众参与、听群众意见、让群众评价、受群众监督”的原则,努力让人民群众及时看到县委推进科学发展的决心和举措。一是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在学习调研阶段,通过开展“问计四方”、“我为怀来科学发展建言献策”等活动,分组召开老干部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农村党员干部代表等不同层面的征求意见座谈会,多渠道、全方位地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20651条。二是问计于民,集民智、谋举措。立足“深入基层,听取民意,问得真计、求得真经”的原则,围绕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七届四次全会精神,着重就如何破解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三大难题,提出了扶持建设的对策建议,并对调研中发现的脱贫致富的典型经验进行广泛宣传和推广。三是采取多种形式,接受群众评议。围绕“对科学发展观认识得深不深、调查研究和听取意见的范围广不广、问题查找得准不准、原因分析得透不透、推进科学发展的思路清不清、工作措施可行不可行、加强班子自身建设的措施实不实”,分别召开“六个层面”的座谈会,接受群众的评议。四是公开承诺,接受群众监督。将县四大班子《整改落实方案》发至全县各部门、各单位,向人民群众公开承诺,接受群众监督。

积极应对新形势显现实践特色

县委把落实中央和省委提出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等一系列举措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重点课题,进行研究和实践,力克时艰。一是适应新形势,研究新问题,努力提高应对能力。县里成立了经济运行预警工作领导小组,以中国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为监测点,对葡萄酒、玻璃等本县的主导产业进行跟踪监测,随时了解这场危机对本县经济的影响,为企业发展提供信息保障。二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推动经济增长。规划和实施了康祁公路改造升级等6个重点项目,加快了盛唐葡萄酒庄等20个新建项目的建设步伐。三是完善体制机制,优化政策政务环境。县委坚持把着力构建推进怀来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和长效机制作为整改落实的重中之重来抓,研究下发了《关于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工作的通知》,针对突出问题和新的思路,进行反复研究,精心制定和完善5个方面26个与体制机制有关的文件。

三、取得的成效

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明显增强,突出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体制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在全社会形成了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京畿科学发展强县的生动局面,有力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确立了科学发展的新理念。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在党员领导干部中进一步强化了“四个理念”,即民本理念、区域理念、产业理念、生态理念,形成了科学发展的“五点共识”,即必须把解放思想和解决突出问题结合起来;必须把谋划思路和谋细举措结合起来;必须把转变观念和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起来;必须把创新体制机制和创优发展环境结合起来;必须把提高认识和提高能力结合起来。

形成了科学发展的新思路。县委立足实际,审时度势,在深化县情认识、多方集中民智的基础上,形成了科学发展的新思路。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党的建设为保证,围绕建设京畿科学发展强县,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培强“五区”,壮大“五业”,实施六项社会工程,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富民强县。

完善了科学发展的新机制。为建立健全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县委重新研究制定了《县委常委会议事决策规则》等科学决策机制2项,出台了《工业经济提质增效的意见》等促进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11项,制定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实施意见》等统筹城乡发展的机制3项;为确保科学发展的成果由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研究出台了《进一步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等社会建设机制7项;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研究出台了加强党的建设方面的工作机制3项。

科学考察报告范文4

一、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从真理认知、价值认知和实践认知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以期得出更为全面、科学的结论。真理认知是指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的了解和认知,价值认知主要指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意义、作用的总体认识和评价,实践认知是指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宣传贯彻落实情况的认知和评价。调查结果显示,各级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认知度的总体情况是好的。在局级领导班子成员受访者中,有97.2%的人认为各级领导班子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的力度和效果是好的和比较好的;在普通干部受访者中,有90.8%的人认为本地区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认知情况是充分的和比较充分的。

(一)真理认知主要包含对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条件和内涵的认识。科学发展观是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提出来的。各级领导干部一致认同,科学发展观是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当被问及“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条件是什么”时,27.6%的领导干部认为是来自于“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不断探索”,14%的认为是“当前阶段性特征的必然要求”,13.8%的认为是“对一些国家特别是拉美国家的教训总结”,41.6%的领导干部认为是以上几种原因的综合。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得到基本掌握。调查中发现,大多数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有一个基本的把握,许多领导干部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关于以人为本。各级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到,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必须贯穿于首都发展全过程和首都工作的各个方面,而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就是着眼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有的领导干部认识到,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这是贯穿科学发展观整个理论体系的纽带,也是科学发展观根本区别于传统发展观之所在;有的指出,以人为本,要提高人民的综合素质,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带动生产力的发展。关于全面发展。多数同志认识到,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关于协调发展。大家一致认同,协调发展的重点在于缩小城乡、地区差距和行业差距,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国家对农村、中西部进行扶持的同时,加强宏观调控,让城市、东部与农村、中西部优势互补,建立互惠互利机制。关于可持续发展。大家普遍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关于统筹兼顾。大家普遍认识到,坚持统筹兼顾深刻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要结合十七大精神,全面认识统筹兼顾的广泛性和全局性特征,落实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层次、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统筹兼顾,实现发展各构成要素之间的良性互动,在统筹协调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更好的统筹协调,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通过调查发现,有一些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的理解不够系统准确。比如,调查中显示,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有几种似是而非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从经济发展阶段来看,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发达后所考虑的,我国现在的主要任务仍然是经济发展,等到一定阶段后,才能考虑可持续发展。第二种观点是,全球化条件下,资源、能源自由流动,如果我们通过发展积攒足够的财力,就能在世界范围内采购能源与原料,就能支撑我国的发展,所以,现在谈可持续发展没有那么急切。第三种观点是,环境和资源是为人服务的,应该优先发展地方经济,先增强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再去谈治理环境、节约资源。这说明,这些同志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没有弄清楚,对于城市和地区创新能力、科技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活力等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因素重视不够。此外,在思想上对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存在一定程度的片面性,甚至人为地“割裂”。

(二)价值认知在调研中发现: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已经深入人心,各级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指导作用有相当程度的理解和认同。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评价较高。调查问卷显示,约80%的领导干部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比较全面深刻。当被问到“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认识”时,74%的领导干部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要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的伟大创新;69.8%的认为科学发展观可以指导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推进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但也有18.6%的认为是“对原有观点和概念的系统总结”;3.3%的认为以前已有相关论述,并无太多新意,作用不大;17.5%的领导干部认为受诸多因素制约,其作用取决于是否真正得到贯彻落实。普遍认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对一些说法进行评价的问题。对“科学发展观是世界观,对于具体的工作者来说更是方法论”的说法,41%的领导干部同意,50.4%的非常同意,5.7%的不太同意,0.3%的很不同意,2.6%的表示无所谓;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领导干部们的事情,普通群众只要遵纪守法,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够了”的说法,49%的领导干部非常不同意,34.8%的不同意,13.6%的同意或非常同意,2.6%的无所谓;对“贯彻科学发展观主要是中央的事,对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特别是基层单位不过是走走形式,换汤不换药,没多大实效”的说法,63.5%的领导干部非常不同意,29.3%的不同意,5%的表示同意或很同意,2.2%的表示无所谓;对于“提不提科学发展观没多大关系,只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就行”这种说法,47.5%的领导干部表示非常不同意,42.5%的表示不同意。5.7%的表示同意,2.0%的表示非常同意,2.4%的表示无所谓。以上数据分析说明,绝大多数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的认识相当清醒,对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认识准确,能充分肯定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对科学发展观的定位,并结合实际主动思考运用其指导实践。有领导干部提出,北京要真正把握好国家首都、国际城市、历史名城和宜居城市这一定位,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建设成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首善之区,就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并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有的领导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意义,首先在于提高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和水平。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是对国情、区情有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从而使各项创新思路切实符合区情实际。存在一些模糊认识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少数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政策或理论层面,停留在字面上。极少数人没有改变思维惯性,没有充分认识到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办事的重要性。这些情况或多或少地成为一个局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认识障碍,迫切需要有针对性地予以破除。

(三)实践认知对科学发展观认知渠道、贯彻落实成效、贯彻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进一步落实等四个方面的调查显示,随着对科学发展观的宣传不断深入,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不断取得新的成效。科学发展观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对于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的成效,48.8%的受访干部认为科学发展观提出前后变化比较大,19.3%的认为变化非常大,两者相加占68.1%。认为变化一般的有26.5%,仅有1.3%的人认为基本无变化。在某区的调查显示,认为提出科学发展观后,区领导班子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高和比较高的比例合计达到83.9%;对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效果的评价“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95.6%。这说明大多数领导干部都充分肯定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情况。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当被问及“当前实践中最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问题”时,63.2%的领导干部认为是破坏环境、过度消耗资源,48.6%的认为是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认为是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占42.9%,认为是不重视民生问题的占35.7%。有的同志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需要改进和解决的问题,如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工作实践方面的问题、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方面的问题,等等。有的同志还认为,在各单位内部也存在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情况,表现在:特权思想,不注意改进工作方式方法,缺乏人文情怀,缺乏大局观,对党和国家发展大局的问题把握不准,对科学发展观理解不深、不透,旧的理念根深蒂固。需要进一步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当被问及“当前制约所在单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因素”时,40.8%的领导干部认为是体制机制不完善,39.6%的认为是相应评价体系没有建立,与此相关,33.9%的认为是本单位的认识水平不够,18.2%的认为是潜规则在起作用。总起来看,领导干部普遍认识到,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为谁树政绩”、“树什么样的政绩”、“怎么样树政绩”、“由谁来评价政绩”等问题上有正确清醒的认识,切实用正确的政绩观保证科学发展的实现。要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大工作创新力度,加强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工作机制建设,进一步把科学发展观内化到领导者心中,外化到工作中。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依靠改革的办法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要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科学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在关注经济增长的同时,考核社会全面进步的程度,把社会发展与社会管理水平、政府公共服务的水平、科技创新能力、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状况、人的自身发展与幸福指数等内容纳入考评范围。

二、思考和启示

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认知度,不仅是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认知情况,而且是学习、研究、宣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综合反映。这次调查,为我们按照十七大报告要求,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提供了若干启示。

启示之一:要形成科学发展观认识与实践的相互促进机制,实现理论学习、宣传与贯彻落实、运用转化的良性互动采取多种形式,引导领导干部将理论学习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用理论指导具体的工作实践,使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宣传实效体现在促进工作上。一方面,通过科学发展观的学习、研究、宣传提高领导干部的认知水平;另一方面,抓贯彻落实,解决制约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的体制、机制、政策问题,在贯彻落实中体现认知效果。从真理知识、价值观念到实践运用,这是一个有机的互动的链条,链条中每一部分问题的解决都要有整体视野。比如说认识不系统的问题,不能仅仅从知识的层面去考虑,而要考虑到这个问题对价值认知和实践的影响;反过来,由于在认知方面还存在不足,对在价值认知和实践认知方面得到的信息也要辩证看待。因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求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有更深刻、更全面、更系统的学习和掌握。要将科学发展观的学习研究、宣传、贯彻贯通起来,使知、观、行一体联动,互动促进,在贯彻落实的行动中体现真理认知和观念转变的成效。

启示之二: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提高认知水平,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是否掌握正确的方法论,是决定科学发展观认知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去学习、理解、研究科学发展观。一是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大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视野中,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的高度,认识、研究科学发展观的地位。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二是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开放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集中体现就是科学发展观的开放性。实践的探索不断赋予科学发展观新鲜血液,使其内容不断丰富、发展。三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结合实际进行探索创新。这就需要在现实中培育创新的生长点,需要理论家和实际工作者共同探索、发挥集体智慧。总之,只有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才能做到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科学考察报告范文5

关键词:公众理解科学 科学与社会 科普

abstract: by analysis of three important reports about pus, published by british government and some societies,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pus in britain, and found that at present pus became already different from its traditional meaning. originally, it focused on unidirectional process from scientists to public, but now it has changed to focused on bi-directional interactive process between scientist and public.

key word: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science and society, popularization of science

一、引言

在目前国内的科普界,为了突破以往传统科普的局限,一些相关的概念不断地出现在各种媒体中,如科学文化、科学传播等,而“公众理解科学”(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简写为pus)这一源于国外的新概念,也同样引起人们的关注并被广泛使用。不过,在使用这一概念时,我们必须了解它原来所具有的含义,为此,本文将首先对这一概念在英国的源起、它在若干正式报告文献中的含义,以及它的内涵的变化等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但限于篇幅,对于以此名称出现的理论与实践在英国以及在西方其它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作者将在以后的其他文章中再做讨论。

其实,从科学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以来,科学与公众的关系就一直存在着,并随着历史的前进而时时发生着变化甚至是剧变。在pus的概念正式提出以前,就已经有了大量的向公众介绍科学的活动和措施。在英国,皇家学会、皇家研究院和英国科学促进会等机构作为向公众介绍科学的促进者,已经有悠久历史了。

不过如果略去更早些地历史,“公众理解科学”的概念的出现,首先可以追溯到80年代的《博德默报告》,它可以说是pus概念正式形成的标志。

二、名为《公众理解科学》(1)的“博德默报告”

向公众传播科学总是与科学发展紧密相连的。不同领域以及具有不同方法和不同研究观点的研究者都曾经寻求过科学与公众之间关系,但是长期以来,一直没有确定占有支配地位的范式出现。尽管在早期也有一些类似的提法,如在二战之后不久,科学工作者协会(asw)就曾提出公众有必要对科学有所理解。但转折点还是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1982年11月,英国皇家学会发表了一份题为“英格兰和威尔士11-18岁少年的科学教育”的报告。报告建议说,皇家学会理事会应该成立一个专门小组调查pus如何可能取得进步。皇家学会理事会接受了这一建议,并于1983年4月成立专门小组并指定由博德默(w.f.bodmer)博士任主席进行调查研究。其成果就是这一份得到皇家学会理事会认可的报告。也有人特别注意到,皇家学会的报告称它所关注的是科学与社会的普遍利益。(2)

首先,这份报告强调了pus的重要意义,并把这种意义提到一个相当高的高度:更好的pus可能是国家繁荣昌盛、提高公众和私人决策质量以及丰富个人生活的一个主要因素。对于pus可能产生影响的这三个方面中的最后一个方面,报告认为,科学技术在以各种方式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pus可以提供给人们对日常工具和服务的理解;理解危险和不确定性的性质对于很多公共政策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决策来说都是科学理解的一个重要部分;科学的主要发现,像宇宙学或进化论等科学理论深刻影响地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尽管我们并不是科学家。“就像一个人作为一个听众而不是演奏家(更不用说是作曲家)而喜欢音乐一样,一个人也可以不一定是职业科学家而享受新的科学发现所带来的喜悦。”[(1), p.10]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报告中对于一些基本概念的定义。“公众理解科学”这一短语中,分别涉及到三个核心的概念。在此报告中,“科学”是在广泛的意义上被定义的,包括数学、技术、工程和医学,也包括对自然界的系统调查和从这些调查中得到的知识的具体运用。“理解”,不仅包括对科学事实的理解,也包括对其方法和限度的理解,以及对其实际影响和社会后果的一种认识。对于包括风险、不确定性和多变性在内的统计学的基本理解,以及消化吸收数据材料的能力,也是理解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公众”,则主要指的是在科学界之外的公众。对于公众,可以根据不同方式进行分类。比如可以分为5类互相重叠的公众:满足个体需要和福利的个人、作为民主社会成员履行公民责任的公民个体、从事技能和半技能职业的人、从事中层管理和贸易的人以及负责社会主要决策的人,特别是那些产业界和政府界人士。

在博德默报告出台之前,英国和其他国家对成年人群的相关调查几乎都是关于对科学态度的调查,而不是理解科学的调查。不过这些态度调查也在一定程度上与公众理解科学相关,此报告在对此的简要回顾中指出,总的调查显示,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并不充分。这种不充分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公众对科学活动性质的理解要少于对科学事实的理解。科学方法的原理及其局限性都没有为普通公众所熟悉。公众对于基本的科学概念所知甚少,而对于科学定量方面的认识也不多。他们很难理解统计术语或者不能够领会自然界现象的内在变异性。

其次,在公众眼中,科学家被看作是有逻辑而没有感情的个体,他们脱离了混乱的“真实生活”。

再次,科学研究及其应用之间的联系经常被忽视或误解。人们支持社会上要求的目标如新药,辐射同位素的医学应用等,却反对那些能够实现目标的科学技术,即动物试验,核反应堆以及人类胚胎研究。公众关心目的,却不要方法。

基于以上的事实,就pus的发展,博德默报告也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具体建议。这些建议部分是针对科学共同体自身的,包括皇家学会,部分是针对教育体制、大众传媒、产业界、政府和博物馆的,在这些建议中,表明了在有关领域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机构对于pus所应承担的义务与责任。以大众媒体和科学共同体为例,报告首先说明了科学家和大众媒体因为其本身具有的特性,而导致经常发生媒体歪曲科学发现的现象,并最终导致了科学家与大众媒体的互不理解。但实际上双方都对pus负有责任。首先,促进pus是每一个科学家的职业责任。科学共同体是科学理解的最终源头。所以这就需要科学家与媒体双方共同合作。对于大众媒体来说,需要作的就是,在日报、周末报纸和杂志中增加科学或者与科学相关的特色文章的数量和范围;专稿特别有价值,因为科学并非总能成为新闻。传记性与戏剧性方法在历史与境中有助于把科学展示为一种人类活动。在一般性的节目中也有很大空间包含更多的科学,也有整体上改进科学家与记者接触的余地。而对于科学共同体来说,科学家必须学习与公众沟通,要愿意这样做,并且确实把这样做视为他们的职责。因此,所有科学家需要了解传媒及其约束,并学习如何用简明的方式解说科学,既不充满专业行话也不屈尊堕落。在政府方面,议会与科学委员会应该变得更加有效率,如安排更多的会议,如果必要,应马上行动,讨论国会辩论之事务的科学方面,并使政府报告的大众化版本理所当然地为公众所容易获取。至于皇家学会本身,更应当把改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作为它的主要活动之一。报告建议,为了充分体现皇家学会在pus工作中的突出作用,它应该建立一个pus常务委员会,责任就是监督并评论pus的进步以及它在整个社会中的影响,保证向科学机构和组织提供关于如何促进pus的建议和指南,同时也监督皇家学会自己的活动。

从以上的介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博德默(bodmer)报告第一次明确定义了公众理解科学的概念,它无疑在世界科学技术普及史上或者科学传播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并因而不断地被人们引用和提起。这份报告的另外一个重要结果就是导致1986年英国皇家学会、英国皇家研究院和英国科学促进会联合组成公众理解科学委员会(copus)。这个委员会的责任是:为科学传播提供给公众理解科学提供重要的战略,使公众理解科学成为科学家的一个基本技能,并成为一项正式职业。

尽管这份报告当时提出的一些措施随着科学技术以及其他社会方面的变化,已经不能适合现在pus的发展了,报告的基本假设和在这些假设指导下从事的一些研究也因此受到强烈的批评,但是这份文献仍具有很强的政治影响并为公众对科学的理解与态度的跨国比较研究开辟了道路。(3)正是在这个报告的影响下,pus被纳入到政府所考虑问题之内,而政府也宣布了它在促进公众对科学工程与技术的正确认识和理解中的责任。后来,1993年英国政府在其颁布的白皮书《实现我们的潜能》中,第一次把提高公众对于科学技术与公众对于国家繁荣与利益所做出的贡献的认识作为战略写进政府白皮书。

三、“沃尔芬达尔报告”(4):从pus到puset

在pus的发展过程中,英国政府也越来越认识到其重要性,特别是,政府认为其公众理解科学的政策目标为:为经济财富和国家生活质量作出贡献,特别是通过吸收更多优秀的年轻人进入科学工程与技术事业中,并相应地通过增强对这一领域中所关注问题展开公开争论而加强民主过程的有效性。但在政府看来,实现这些目标的一个主要障碍是,与其他竞争国家相比,科学与工程在英国的公众中的地位比较低。所以这个政策即是为了改变公众态度这样一个目标而制订的。

除了政府的白皮书之外,1995年,英国贸易与工业部科学技术办公室的一个名为“评论科学家和工程师对公众理解科学、工程与技术的贡献委员会”提出了另一份报告,此报告也经常以该委员会主席的名字被称为“沃尔芬达尔报告”。委员会把工作重点放在接受公众基金的科学家、工程师与研究生身上,并就“公众理解科学”的具体操作提出了一些建议,比如在基金申请程序方面,认为所有接受公众基金的人一般都应有责任向公众解释这些基金能够为他们做什么,或者做了什么,做这些为什么重要等等。此报告还认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科学工程教育应包括有关传播技能的课程,建议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应该在与高等教育机构的讨论中考虑如何在高校长期的学习规定中加入公众理解科学活动。报告还对公众理解科学委员会提出了建议,认为要发挥好在“公众理解科学”中的作用,委员会应扩展其范围,把工程师包括进来,并且应该邀请资深工程师团体成为新委员会中的永久成员。

从“博德默报告”到“沃尔芬达尔报告”,其间相隔十年。比较这两份相隔十年的报告,我们可以发现,后者作为政府的报告,针对的对象主要是科学共同体,并从经济和民主两方面提出为什么pus重要。 (5)

在对“pus”的理解上,博德默报告在其对“pus”定义中认为,理解科学不仅包括对科学事实的理解,也包括对其方法和限度的理解,以及对其实际影响和社会后果的一种体认。而在“沃尔芬达尔报告”中,则明确指出,这里的pus,应该就是公众理解科学技术与工程即puset,这是与政府关于公众理解政策的目标相一致的。博德默报告用的词汇是“理解(understanding)”,而“沃尔芬达尔报告”所用的词汇则是“意识(awareness)”和“赏识(appreciation)”。有人认为,使用后者的定义要更为合适。[(5), p.6]

另外一个发展是,从政府的白皮书《实现我们的潜能》,到“沃尔芬达尔报告”,原来“公众理解科学”中的“科学”概念,已经从隐含工程与技术,到明确地提出“公众理解科学、工程与技术”(puset)。

四、 “科学与社会”(“第三报告”)(6):pus的新阶段

在前述几份报告之后,一个新的问题给公众理解科学带来新的内容。这就是公众对科学的信任危机问题。其间一个重要的事件,是疯牛病的出现,它使公众对科学家向政府所提出的建议产生了怀疑,也有很多人为诸如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领域内的技术发展感到不安。信任危机带来了科学与公众与社会对话的需要。在此背景下,2002年2月,由参议院科学技术特别委员会(house of lords select committe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lscst)做出的报告《科学与社会》,关注的就是关于科学与社会的问题。

根据调查资料显示,英国公众对科学的兴趣非常高。但是对那些与政府或工业有联系的科学以及不能明显带来利益的科学的态度是否定的,这些否定消极的态度被称为缺乏信任。缺乏信任的具体表现为:人们质疑权威,包括对科学权威的质疑;他们更信任那些被认为保持独立的科学;决策者所处理的“科学问题”包含着更多因素,不仅仅是科学因素,还包括道德的,社会的,伦理的以及其他可能招来敌意的因素。另外,除非公众的态度和价值得到承认、尊重并根据科学及其他因素来衡量,决策者将发现很难在与科学有关的问题上得到公众支持。

所以,此报告认为,pus活动必须发生一些变化。如果社会遇到科学问题,其问题经常是关于不确定性与危险的。因此解决科学与社会关系的问题的途径是向公众传播科学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和危险。掩盖不确定性就等于丧失公众的信任与尊重。

传统上,科学在政策方面所提出的建议依赖于独立的专家,但是“独立的”这一概念受到了质疑,特别是因为研究越来越商业化了。科学家必须有力地保护他们的独立性。科学家的独立性也依靠同行评议的作用。不过,同行评议并没有扭转现有的信任危机,同时也不能忽略政治现实,所以需要完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与科学有关的政策决策过程。报告推荐改善两者之间对话的方法:通过pus活动、通过改善对不确定性和危险的传播、最重要的是通过改变决策文化,把科学与公众带入有关新科学技术早期发展的对话中。这包括:让公众参与、加强学校中的科学教育以及加强媒体在科学中的作用。

因缺乏公众支持而阻碍科学进步,也就意味着退步和约束,并压抑创新研究或把它拱手让给国外。不过,在现代民主的条件下,如果科学同其他任何公众领域中的角色一样忽视了公众的态度和价值,这样作会有危险。因此,需要增加公众与科学的对话,以使科学得到公众的认可,而不是限制科学的发展。

从背景上讲,此特别委员会在1998-1999年进行的一项关于核废料管理的研究,促使了第三报告《科学与社会》的产生。这个研究的主要结论是:要想取得成功,任何核废料策略都必须得到全国公众的支持。公开很关键,尽管它不是万能药也不是不付出代价的。总之,同样,任何一项科学技术战略要想取得成功都必须得到公众的支持。相应地,就需要通过“公众理解”实现“与公众对话”。

pus基本含义就是非专家对科学问题的理解。显然,这并不是指对所有科学分支知识的了解,还应该包括对科学方法和性质,对利用试验证实假说,以及对当前科学进展及其意义的了解。但是第三报告中的一个重大转折在于,它已经对pus的提法提出了质疑。报告中提出,很多人认为,pus可能不是最好的表达形式。有人认为这个词汇意味着一种屈尊,因为这个词意指科学与社会关系的任何困难都完全是因为公众的无知和误解。英国文化协会(british council)甚至干脆认为它“过时并潜藏着危险”。本来 copus打算保留其“公众理解科学委员会”的名称,但此报告却认为这个决定应该被重新考虑。毕竟,“科学与社会”已经得到科学家、教育学家等更多的认可并产生共鸣,也许是因为这个题目蕴涵了对话的含义,而pus没有。所以“第三报告”的发表标志着公众理解科学的新阶段——“公众对话”主题的产生。(7)

“第三报告”体现出政府与科学共同体都需要从“pus”的旧模型转向一个把公众参与科学以及科学家与公众之间合理对话的新模式,因而,需要开辟科学共同体与公众之间交流的新渠道。这种需要在英国政府的于2000年7月份的白皮书《超越与机遇――21世纪的科学与创新政策》中突出表现了出来。(8)

五、 简要的结语

除了上述若干由英国的学术团体和政府对有关“公众理解科学问题”发表的几份重要的报告之外,还有其他一些也同样较有影响的报告或调查报告之类的文献,如2000年10月由科学技术办公室(ost)与威尔卡姆托管会(wellcome trust)合作的报告《科学与公众》(9),威尔卡姆托管会委托国际市场与舆论调查公司(mori)于1999年至2000年间所做的《科学家在公众争论中的作用》调查报告,以及2001年最新由英国国会科学技术办公室的报告《开放的渠道----科学技术中的公众对话》(7)等等。限于篇幅,这里暂不一一详述。对有关的内容,以及后来有关公众理解科学的各种重要理论流派,我们将在后续的文章中继续进行讨论,但仅从以上三个重要的、在公众理解科学发展中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报告的内容,以及它们在内容和观念方面的发展变化中,我们也还是可看出公众理解科学这一领域不同时期的若干重要特点。在这种使“公众理解科学”体制化、概念化的过程中,表现出的最重要的演变,就是从公众被迫接受由科学家发送的科学信息(单向过程),到转向科学家与公众相互交流对话(双向过程)。尽管如今“公众理解科学”这一名称仍在被沿用,但从理解上讲,为了适应今天的科学与公众,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公众理解科学”的含义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不是最初那种传统的“公众理解科学”概念了。

[参考文献]:

(1) royal society. the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r] london: the royal society, 1985

(2) irwin, a. wynne, b. introduction, misunderstanding science? the public reconstruc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 edited by a. irwin and b. wynn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1996.4-5.

(3) felt, u. why should the public “understand” science?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aspects of the pus. in between understanding and trust: the public,s cience and technology[c]. edited by m. dierkes and c. von grote. amsterdam: harwood academic publishers. 2000. 7-38.

(4) committee to review the contribution of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to the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report[r]. 1995.

(5) pollock, j. steven, d. now for the science bit—concentrate! communicating science [r]. river path associates, 1997. 1.

(6) the house of lords select committee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nce and society[r]. 2000.

(7) parliamentary off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pen channels—public dialogue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r]. london: post.2001. 1.

科学考察报告范文6

关键词:国联教育考察团;民国;高等教育;演进

中图分类号:G64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13)02-0064-05

1931年9月至12月由波兰教育部司长华尔斯基(M.Falski)、柏林大学教授卡尔・柏克尔(C.H.Becker)、法兰西学院教授蓝格汶(P.Langevin)和伦敦大学教授唐奈(R.H.Tawney)四人组成的国联教育考察团来华考察,是近现代中央政府首次邀请西方学者对中国教育作“概括的考查,作系统的报告”的活动。[1]252考察团通过各种途径考察中国教育状况,在事后提交的报告书中检讨了中国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状况,并提出不少改革建议。其中有关高等教育的检讨,为国民政府改造中国高等教育提供了重要参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国中后期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探讨国联教育考察团来华与民国中后期高等教育演进之间的关系,对于梳理近现代中国高等教育史而言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一、考察团来华考察的背景与

概况

1931年国联教育考察团来华考察,是在国民政府大举改造中国教育的背景下启动的。据1929年“三大”通过的《政治报告决议案》披露,训政之初的国民政府对当时中国教育状况很不满,痛斥中国教育存在着“六滥”(即学校滥、办学人滥、师资滥、教材滥、招生滥和升学滥)和“四恶”(即教育成为个人造势的工具,浪费了师生的才气、增加了学生的欲望及增加了分利失业之徒)等问题。对此,《决议案》指出各级政府须抓紧“救治”,“以三民主义之精神,融化东西文化之所长”、“矫正从前教育放任主义之失,而代之以国家教育之政策”。[2]此决定宣示国民政府将改造中国教育。尔后,教育部一面着手改造事宜,一面借鉴西方经验,以使中国教育“融化东西文化之所长”。当时,以胡汉民为代表的政府高层认为中国教育的“放任主义”问题是由教育界人士片面学习美国引起的,他们更欣赏欧洲教育经验。[3]故1931年三四月间,教育部、行政院分别致函国际联盟秘书处,请求委派欧洲专家来华考察。于是,同年9月,国联教育考察团来华。

按国民政府邀请之意,考察团来华是为了帮助“拟定并实施中国政府所颁布的改造中国的计划,以期促进中国教育制度之改善”[4]1。据此目的,考察团于1931年9月至12月间在上海、南京、天津、北平、河北定县、杭州、镇江、无锡、广州等地考察教育管理体制、学制系统、教育财政、教学组织、各级各类教育、师生关系等方面情况;并于1932年出版总计15章222页的考察报告――《中国教育之改进》。该报告检讨中国教育状况,提出不少改进建议。如考察报告指出中国小学教育普及率太低,小学生多是富家子弟;中等教育方面则未重视职业教育。针对于此,报告建议中国政府应推行免费义务教育,在中学开设职业技术课程。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中国高等教育有着不少问题,国民政府痛斥这些问题是造成国家缺乏建设人才的主因,故考察报告第三章对高等教育作了份量较重的检讨,篇幅约计58页。

而对考察团的检讨,政府高层和教育界人士很关注。如在考察报告撰述完毕后,戴季陶和朱家骅两位政要为之作了序,蒋梦麟[5]、任鸿隽[6]、李建勋、罗廷光[7]、廖世承[8]、张佛泉[9]、尚仲衣[10]、黄问歧[11]、章光涛[12]、许恪士[13]等人撰写了评论文章。从这些文章看,当时政界人士的褒奖较多。如考试院院长戴季陶称赞考察团提交的报告书“对于各级教育之制度方针与乎其内容之剖析”,有着诸多精到处。[14]教育界人士对考察团开展的考察则提出了批评。如认为考察团仅在中国东部地区作考察,考察范围有限;认为考察团开展的检讨意在推动中国教育欧洲化。不过,在考察团检讨高等教育方面,教育界人士不吝赞誉。1933年,署名为“青士”的学人撰文说,考察团提出的意见很有价值,值得参考[15]。同年,李建勋说,除大学教授由教育部任命以及取消学分制的建议“尚有讨论余地”外,考察团提出的其他建议“均为改良吾国大学教育之良策”,倘若政府当局“照此方策进行,则吾国大学教育不能蒸蒸日上者,吾不信也”。[1]167事实上,国民政府在改造中国高等教育时的确参考了考察团的意见。

二、考察团对中国高等教育状况的检讨

如前所述,国联教育考察团重点考察了中国高等教育状况,并在考察报告第三章中作了检讨。其中,该章第二、三节批评了中国大学分布失衡、高校间缺乏分工合作、课程设置不合理、学分制实施不当、教师聘任不规范、招生缺乏严格标准、过于注重讲授法、教材内容过于西方化、学生太过放任等问题。第四节提出了设立全国大学会议、促进大学间分工合作、加快发展理工科学校、以考试制代替学分制、规范教师聘任、成立大学教授会议、组织大学统一招生考试、试行大学毕业考试、厘定大学课程标准、编写本土化的大学教材、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等建议。从这些内容看,考察团较系统地检讨了中国高等教育状况。

值得一提的是,在检讨时,考察团依据国民政府希望加强调控教育及增进中外教育交流的意旨[4]1,积极引介欧洲教育经验。如考察团建议由大学教员、大学行政人员、社会知名人士及教育部官员组成全国大学会议,并由该会职掌“决定各区域应设国立大学之数目及种类”、“大学教育经费之分配,并规定付款之条件”、“校长及教授之委任”、“厘定关于人员之安置,教职员之薪俸与进级”等事务。[4]194-195该建议就把英国设立大学拨款委员会及法国设立大学评议会的作法介绍到中国。[16]考察团建议中国大学取消学分制,实施毕业考试,考试及格的学生“方能毕业”,该建议则与英、法、德各国推行的中学毕业考试制度相近。[17]1-2

从检讨的内容看,考察团看出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高等教育的问题,提出的解决办法也有针对性。如考察团对中国大学分布失衡的批评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考察报告指出:中国大学分布“杂乱无章”,东部地区高校过多,而其他区域的学校较少;“在同一区域内常有多所大学,诸大学间亦无合理之分工”。考察团认为,这种不合理的高校分布如不消除,“有效之大学制度实无从兴起”。[4]160-196从1931年的情况看,考察团的批评是正确的。因为这一年,东、中、西部地区分别有76、21、8所高校。其中,上海一地就有23所高等院校,超过西部各省总和。[18]

再如,考察团检讨中国大学课程的问题也是一个突出例子。报告指出:中国大学课程有三点问题。第一,用学分制组织课程,使得课程支离破碎,学生的学习缺乏整体感;同时,一些学生拿满学分后,即以能毕业为由,“将该学科束之高阁”,不再认真学习。[4]178-180第二,许多大学将某一学科分为“若干不同之学程”,希望把该学科的前沿成果介绍给学生,这使得基础科目未受到重视。[4]180-181第三,许多大学教材过于西方化,这将使得中国“民族文化必致堕落”,使得学生脱离本国实际。[4]181-184考察团遂建议中国政府应重视基础科目、推动教材本土化。[4]205

此外,考察团对中国大学招生的批评也很有见地。报告指出,中国大学招生缺乏统一标准。如“被此校淘汰之学生,往往因他校之条件不甚严格,得以考入肄业,若再被第二校拒绝,尚有第三校可以收容”,这种招生办法产生了严重后果。首先,大学为了招满学生,降低招生标准;这使得教学工作“降格以适合学生所能达到之水平线”,进而大学的办学质量下滑。其次,由于招生标准宽松,许多入校学生不合格,他们也不认真学习,学校就无法培养合格人才。鉴于此,考察团提议,中国政府应试行全国大学统一招生考试,以提升大学生质量。[4]174-175具体作法为:管理上,“教育部特派之大学教师及教育部代表组织一委员会主持”,并由该会“确定录取标准”;考试上,政府部门把“投考一切国立大学之学生于一处而行之”,或“分大学为数组而行之”;录取上,“投考学生应叙明其所愿入之大学,考取之学生,则按照各校设施之方便及其在考试中之名次,分配于各大学”。[4]204从这些内容看,考察团的提议有着较强的针对性。

三、考察团来华考察对民国中后期高等教育演进的影响

由于国联教育考察团认清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若干问题,提出的解决办法有着针对性,故考察团来华考察对民国中后期中国高等教育的演进产生了影响。影响较大者为以下三方面。

(一)推动了民国中后期西部高校的发展

1931年前,西部高校稀少,国内教育界人士也很少讨论西部高教。但国联教育考察团提交报告书后,教育界人士的相关讨论增多,并形成两派。一派赞成考察团的意见,认为应均衡发展中国高校。一派认为没有必要对中国高校布局作调整,而应让各地根据自身的物质和文化条件自行发展。[19]而对这两派意见,国民政府采纳了前者,即按国联考察团的批评,均衡发展中国高校。抗战期间曾任教育部长的陈立夫就于1972年回忆说:针对战前国联考察团批评中国大学分布不合理问题,战时教育部发展高校“注意合理分布的原则”,并“将大学的文理法三学院合成为综合大学,在后方分区设置;将农、工、医、商、教育等专门学院由大学分开就各地区需要分别设置”。[20]65战后出任教育部长的朱家骅也说,国联考察团曾批评中国大学地理分布“杂乱无章”,故战后教育部对高教资源分布“作相当合理的配备,以奠定整个国家未来教育发展的基础”。[21]

具体来讲,1932年后,国民政府采取了两类措施发展西部高校。其一,为促进大学分布均衡出台政策。1936年,国民政府颁行《中华民国宪法草案》规定:“国立大学及国立专科学校之设立,应注重地区之需要,以维持各地区人民享受高等教育之机会均等,而促进全国文化之平衡发展。”[22]2871938年,《战时各级教育实施纲要》规定:“对于各级学校教育,力求目标明显,并谋各地平均发展”。[23]14同年,教育部拟定《专科以上学校分布原则》,规定:国立大学将“就全国地域予以适宜之分布”,师范学院以分区独设为原则,农、工、商、医等独立学院就各省需要分区设置。[24]711-712其二,在西部地区新设高校。或将迁入西部的部分东中部高校改组,留在西部办学;或在西部地区新设国立高校,或将西部省立高校改为国立高校,批准成立省立和私立高校(参见表1[25]588-794)。而通过创设,近现代中国大学分布失衡问题纾缓。1947年,西部高校增至50所。[25]578-587高校的分工也较明晰。如贵州省有综合、医学及师范三类高校,甘肃省有综合、师范、医学、工学四类高校。

(二)促进了战时大学课程的改革

如何解决民国时期大学课程不重视基础课程和过于西方化的问题,国联教育考察团的提议与国内政教界人士的看法大抵相近。如1931年时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朱家骅在作《中国大学教育的现状及应行注意各点》的演讲时指出:中国大学“每每迁就学生的意见,因把习见的基本功课都轻视”的作法有问题;他建议改革大学课程,促使“大学毕业生具有普通的常识,了解基本的理论”。[26]这一相近表明考察团确实发现了当时大学课程的问题。而针对这些问题,国民政府接受国联考察团及国内教育界的意见,从1932年开始改革大学课程。[27]大规模的改革则在抗战时期开展。1972年陈立夫回忆说,鉴于战前国联教育考察团批评了中国大学课程“不切中国需要”、“内容支离分裂”等问题,他在战时主持教育部时,主要从课程标准、科目设置和教材编写三方面着手改革。[20]661976年曾任战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的吴俊升也回忆说:针对战前国联考察团曾批评中国大学课程过于西方化、不适合中国需要的问题,他协助陈立夫部长整理了大学课程。[28]

从战时教育部采取的措施看,国民政府大体解决了大学课程过于洋化和不重视基础科目等问题。如1938年,教育部确定了三点课程设置标准:第一,课程内容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须“与国家文化及建设的政策相吻合”;第二,课程教学应“注重基本训练,先从事学术广博基础的培养,由博返约,不因专门的研究而有偏固之弊”;第三,课程设置应“注重精要科目,所设科目,力求统整与集中,使学生对于一种学科的精要科目,有充分的修养而有融会贯通的精神”。[20]66据此,国民政府随后出台各专业必修和选修科目表,其中,有关中国的科目及基础科目明显增多。如法学院政治学门开设中国通史、中国政府、中国外交史和中国政治史等科目,理学院气象学组开设中国通史、中国地理总论和中国区域地理等科目。基础课程方面,政治学门开设国文、中国通史、西洋通史、论理学、哲学概论、政治学等科目,气象学组开设国文、中国通史、高等数学、微积分学、地理通论、气象学、地形学、测量学和制图学等科目。[29]

(三)影响了公立大学统一招生考试的试行

1938至1940年间,国民政府试行公立大学统一招生考试,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项创举。而这也受到国联教育考察团的影响。如前所述,1931年考察团建议中国政府试行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建议提出即后受到国民政府的注意。但由于种种原因,战前这一意见未能采纳。[30]抗战爆发后,陈立夫深感战时“交通困难”,认为战前国联教育考察团提出全国统一招生考试的建议在此时有必要推行。故1938至1940年间,教育部试行公立大学统一招生考试[20]67(见表2[25]531-537)。

具体作法为:管理上,教育部成立统一招生委员会,办理“制定法规、制定试题、订定标准、取录与分发学生”等事宜;各考区成立招生委员会,办理“报考、考试、监考、阅卷、造送成绩表册、榜示学生”等事宜。考试科目上,凡报考文、法各院系,师范学院教育、公民训育、体育、国文、英语、史地、家政等学系,以及工学院铁道管理系的学生,须参加公民、国文、英文、本国史地、数学、外国史地等科目的考试,以及任选物理、化学、生物一门考试。凡报考工学院各系,理学院数学、物理、化学、天文、气象、土木等系,师范学院数学、理化等系的学生,须参加公民、国文、英文、本国史地、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的考试。凡报考医学院、农学院各系,理化院生物、地理、地质等学系,以及师范学院博物系的学生,须参加公民、国文、英文、本国史地、数学、生物等科目的考试,以及任选物理、化学一门考试。此外,报考体育专业的学生还须加试术科。[17]3-4通过试行统一招考,国民政府初步改变了近代以来大学招生各行其是的局面,提高了入校生的质量,“免(除了)考生徨歧路兼考数校之苦”[17]3,意义可谓重大。

四、结 语

推动民国中后期高等教育演进的因素有许多。比如:国内教育界人士深入探讨,各级政府出台调控政策和措施,以及抗战建国的需要,都是重要的因素。此外,国联教育考察团来华考察所起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从本文的探讨看,考察团开展的检讨,对1931年以后中国大学分布、课程设置、招生制度产生了积极影响。其实,考察团的检讨还影响到民国中后期高等教育管理机制、师资聘任、会考制度和训导制度。如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成立学术审议委员会就是以考察团提出的全国大学会议为“最初构架”的。[31] 20世纪30、40年代国民政府审定大学教师资格,也与考察团的提议有关。[20]66总之,国联教育考察团来华所起的作用是全方位的。

当时,由于考察团产生的影响,以及与其他一些因素的交相作用,中国高等教育的演进呈现出两点显著变化。其一,与1931年以前中国大学实行选科制、学分制,以及大学缺乏明确的课程标准,并表现出鲜明的美国模式相比[32],民国中后期中国大学吸收了欧洲各国高等教育的一些作法。其二,与1931年以前中国大学在设校、招生、教学、管理等方面呈现出混乱的局面相较,1931年以后中国大学的发展更有秩序,学校分布失衡问题有所缓解,入校学生素质有所提升,课程克服了脱离中国实际的弊病。

参考文献

[1]李建勋.国联教育考察团报告之批评[G]//许椿,等.李建勋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佚名.对于政治报告之决议案[G]//荣孟源.中国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645.

[3]胡汉民.胡汉民演词[M]//吴相湘,刘绍唐.第二次全国教育会议始末记(影印本).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1:59-63.

[4]国际联盟教育考察团.国际联盟教育考察团报告书[R].台北:文海出版社,1986.

[5]蒋梦麟.国联教育考察团报告书中几个基本原则的讨论[J].独立评论,1933(41):17-21.

[6]叔永.评国联教育考察团报告[J].独立评论,1933(39):16-21.

[7]罗廷光.评国联教育考察团报告书《中国教育之改造》[J].中华教育界,1933(11):9-18.

[8]廖世承.评国联教育考察团报告[J].中华教育界,1933(11):1-7.

[9]张佛泉.中国教育基本问题――读国联教育专家之《中国教育改造》后[J].国闻周报,1933(24):1-6.

[10]尚仲衣.国联教育考察团建议书的批判[J].中华教育界,1933(11):19-23.

[11]黄问歧. 国联教育考察团报告书中引证错误之纠正[J].中华教育界,1933(11):33-47.

[12]章光涛.国联教育考察团报告书之批判――从中国现社会的观点[J].东方杂志,1933(8):1-7.

[13]许恪士.从国联教育考察团报告书说到中国需要的到底是哪一种教育[J].时代公论,1933(8):47-51.

[14]邓小泉.国联教育考察团来华考察述评[J].南通大学学报:教科版,2006(3):62.

[15]青士.国联教育考查团报告书中之中国大学教育[J].教育与职业,1933(144):250.

[16]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24-152.

[17]黄龙先.大学统一招生考试的检讨(上)[J].教育通讯,1939(46).

[18]国民政府教育部.民国二十年度全国高等教育概况统计表[G]//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教育1).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248-271.

[19]霍益萍.抗战前十年我国关于大学若干问题的讨论[J].江苏高教,1997(1):90.

[20]陈立夫.战时教育行政回忆(上)[J].东方杂志,1972(4).

[21]朱家骅.全国教育善后复员会议开会致词[G]//王聿均,孙斌.朱家骅先生言论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7:178.

[22]佚名.中华民国宪法草案[G]//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政治1).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287.

[23]佚名.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之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案纲要[G]//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教育1).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14.

[24]国民政府教育部.教育部制定之专科以上学校分布原则[G]//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教育1).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711-712.

[25]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K].台北:文海出版社,1986.

[26]朱家骅.朱家骅在中央党部总理纪念周上讲演“中国大学教育的现状及应行注意各点”[G]//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教育1).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281-284.

[27]黄建中.教育部最近改进专科以上学校之要点[J].广播周报,1934(8):14.

[28]吴俊升.教育生涯一周甲[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6:81-82.

[29]黄龙先.我国大学课程之演进[J].高等教育季刊,1941(3):121-122.

[30]罗立祝.高校招生考试政策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