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旅游考察报告范例6篇

智慧旅游考察报告

智慧旅游考察报告范文1

一、安仁景区创5A存在的问题

(一)独立的管理机构和运营平台缺乏。景区没有独立的综合管理机构与制度体系,是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要求中扣分的重要点。A评专家暗访时对景区不达标行为实行“一票否决”制,如:景区规范管理缺乏,其具体表现为一是景区内乘坐人力三轮车、电三轮等交通工具,无法开具发票;二是游客中心无法提供景区内三大景点的套票出售,套票价格应低于单票价格;三是不能实现在景区内各个景点开具其他景点的发票;四是景区内工作人员服装不统一。

(二)游客中心及生态停车场缺乏。目前三大景点各自的游客中心分散建设,景区出入口缺少标准的主游客中心。停车场多是随机分散的小型停车场,缺乏标准停车场与停车场管理制度,特别是缺少生态停车场。

(三)交通组织缺乏及三大景点连接通道混杂。景区内交通车辆混杂,没有统一管理,缺乏慢行系统。小镇内部三大景点游览线路各为体系,缺乏完整闭合、通达内外,串联三个主要景点的游览线路。

(四)标识系统缺乏。现有标识系统不统一,景区内无导游全景图、导览图,标识牌、景物介绍牌不健全。景区标识不足,如高速路口引导牌、无广告牌标识氛围。

(五)智慧旅游大数据平台缺乏。景区智慧旅游方面严重缺乏,没有景区智慧旅游平台及大数据中心,景区电子导游、营销宣传、企业形象、电子商务等数字化建设很弱。

智慧旅游考察报告范文2

文化产业市场主体与产业业态的互联网化,揭示了传统文化产业处于向互联网文化产业转型之中,而“智慧旅游”在服务、管理、营销、体验等方面的智能化使其与传统旅游截然不同。可以说,文化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与互联网技术密切相关。研究表明,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产业扩张、国家战略、技术奠定了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因此,不妨从强化国家顶层设计、发挥市场决定作用、整合信息资源、重视人力资源、建设融合载体等方面入手构建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机制,以实现新常态下文化旅游产业稳经济、调结构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互联网文化产业;智慧旅游;产业融合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都属融合性较强的产业,二者有着天然的融合趋势。随着“智慧旅游”战略以及“互联网+”思维的提出,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面临了新的命题,即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然而,目前为止学界尚未对这一命题给予足够关注。互联网背景下文化产业发展有何特点?“智慧旅游”如何区别于传统旅游?互联网时代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机制如何构建?上述问题的回答对于互联网背景下文化旅游产业融合体质增效,并在此基础上发挥稳经济、调结构作用具有一定意义。

一、互联网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新形态

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日益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浪潮中,文化产业也经受冲击,或主动或被动融入互联网,处于从传统文化产业向互联网文化产业转型的过程之中。可以说,互联网文化产业就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形态。这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

(一)互联网公司日渐成为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

国内三大互联网巨头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近年通过一系列并购、风投、创投等行为抢滩文化产业。2013年百度斥资3.7亿美元收购PPS视频业务,将之与爱奇艺合并。2014年通过与中信信托、中影集团达成影视文化产业金融众筹平台,百度进军影视产业。百度的手游业务开展的也如火如荼,据统计,2014年百度游戏的合作游戏品牌商超过230个,俨然成为游戏行业的翘楚。阿里巴巴2013年相继推出手游平台、收购虾米音乐。2014年以62.44亿港元控股文化中国,主要涉及影视制作、手机增值服务、杂志广告等,此举“凸显了阿里巴巴布局文化产业的决心”[1]。时隔几月后,阿里创投以15.3亿元入股华谊兄弟。2015年3月阿里巴巴集团又以24亿元购入光线传媒9909万股,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腾讯以即时通讯起家成为中国最大的文化娱乐公司,业务涉及游戏、文学、动漫、影视、音乐、网络视频等。从2012年开始,腾讯涉足除游戏以外的泛娱乐业务,相继腾讯动漫、腾讯文学、腾讯电影三个实体业务平台。腾讯2014年的财报显示,全年总营收达789亿元人民币,其中网游收入达447.56亿元,占比超过50%。[2]除BAT外,乐视、网易等互联网公司也在文化产业领域谋篇布局。可以说,互联网公司逐渐成为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

(二)文化产业业态逐渐互联网化

新媒体以摧枯拉朽之势占领了传媒行业的主要领地,传统媒体要么靠政府补贴度日要么向互联网媒体转型。多家新闻传媒集团先后推出客户端,如人民日报新闻客户端、澎湃新闻客户端等。线下实体书店经营压力持续增加,冲击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网络销售渠道,不仅打折力度大于实体店,而且突破实体店空间限制;另一方面是电子书,以亚马逊kindle为代表的电子书阅读器以便携性、体验感强等优势获得年轻读者青睐。电影行业的互联网化特征也十分突出,不仅在于前述互联网巨头涉足这一行业,更在于新型影业公司的互联网经营职能,即在传统电影公司制片、发行、宣传三大功能外,还承担了电影众筹、大数据分析、影票网售、衍生品电商服务等职能。“对于电影生态圈而言,互联网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宣传平台,更是加速电影票房变现的重要渠道”[3]。基于互联网生产电视剧的典型例子是《纸牌屋》。美国视频网站Netflix基于分析其网站用户的行为习惯,将大数据分析贯穿于制作、发行、营销等所有环节而在掀起收视狂潮,“让全世界文化产业界都意识到大数据的力量”[4]。演艺业也在探索互联网模式。2014年8月2日汪峰鸟巢演唱会首启网络直播模式。这场在乐视网直播的演唱会门票收入高达225万元,显示出演艺业拥抱互联网的强大效应。文化衍生品线上销售早已开始,并不断推动内容生产与网络销售深度融合。2014年6月10日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卫视中心与阿里巴巴数字娱乐事业群达成战略合作,联手打造娱乐互动消费平台。阿里巴巴旗下天猫平台将设立东方卫视旗舰店。东方卫视负责节目内容生产和制作,将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植入节目,阿里负责商品、商户、子品牌和产品的联合运营。[5]这将催生“即时购物”模式,即看节目的同时可以快速便捷购买节目中演员、主持人、嘉宾等所穿戴的同款物品。总之,随着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互联网公司逐渐成为文化产业市场主体,文化产业业态以及文化产品的互联网属性亦越发显著,互联网和文化产业的边界逐渐模糊,传统文化产业正向互联网文化产业转型。这一问题还可以从互联网文化产业产值的视角诠释。陈少峰教授认为,“目前数字文化产业的市场价值仅占35%-45%”,“预计到2016年底数字文化产业的市场价值会占到70%左右”[6]。

二、智慧旅游: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战略

2010年江苏镇江首提“智慧旅游”概念。概念一经问世就受到政府和业界关注。同年,镇江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全国智慧旅游服务中心。南京、苏州、黄山、洛阳等全国旅游城市纷纷跟进,提出发展智慧旅游战略。国家旅游局还将2014年确定为“智慧旅游年”。2015年1月10日,国家旅游局颁布《关于促进智慧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智慧旅游是全面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高旅游满意度的重要抓手。与传统旅游相比,“智慧”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旅游服务的智能化

随着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散客化自由行逐渐成为旅游的主流形态。这意味着必须提供海量的个性化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建立全国统一在线旅游服务平台,以及景区门票、酒店预订系统,方便游客启程安排。通过交通预知系统反馈景区交通拥堵信息,并通过自动引导系统调节车流。停车场实时车位显示方便自驾游游客。通过景观虚拟展示技术、智能讲解系统、视频远程浏览系统为游客提供及时丰富的旅游形象。建立以旅游者需求为核心的信息数据库和资源共享平台,通过挖掘、分析游客消费数据,旅游产品提供商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不断开发简单便捷的旅游产品。如根据游客健身习惯,可在游客下次住酒店时提前提供诸如健身器材或者瑜伽垫之类的个性化服务。

(二)旅游管理的智能化

智能管理涉及景区运营管理、企业预测管理、客户关系维护管理等方面。旅游管理部门和景区管理部门通过智能终端掌握景区即时运营数据,包括票务记录、客源统计、各时段人流、人力资源信息、商品供应信息等。通过分析游客数据,预测旅游企业的经营策略和经营方向,制定精准的经营计划。构建全国统一的旅游反馈平台与投诉平台,通过游客真实有效的旅游体验发现问题,维护游客合法权益,提供旅游企业服务质量。

(三)旅游营销的智能化

突破传统的“品牌塑造、旅行社、线路广告”旅游营销三板斧,融入新媒体营销理念和方式。选择主流网络媒体投放旅游目的地形象广告,内容涵盖“吃住行游娱购”旅游六要素。利用社交媒体推广景区,比如通过导游和领队微信朋友圈线路和景区介绍要比纸质传单更具直观性;通过游客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宣传培育潜在消费市场。通过门户网站组织体验之旅推广景区,如海南与中华网合作邀请日本、英国、德国三位旅游达人体验海南风景,收集体验之旅的文字、照片、视频等游记攻略,实现游客“自发传播”。“与百度等搜索引擎公司、携程等大型旅游在线服务商合作,利用外部数据进行数据分析挖掘,实现精准营销。”[7]以景区为外景地拍摄有创意的微电影,或者通过影视植入方式加强线上线下互动。

(四)旅游体验的智能化

对旅游景区而言,从导航、导游、导览、导购,到与景区互动等方面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娱购”一体化的智能体验。建立智慧旅游配套产品,如智慧酒店,通过智能热水系统、空调系统、门禁系统、娱乐系统、入驻自助系统等提升游客科技体验感。总之,智慧旅游的核心是“互联网+旅游”,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促进政府转变职能、满足游客个性化体验需求、提升旅游相关企业经营能力,其目的是实现旅游服务、旅游管理、旅游营销、旅游体验的智能化。

三、互联网背景下文化旅游产业融合机制构建

(一)强化政府顶层设计

文化旅游产业牵涉行业众多,“不同行业的企业可能分属不同部门管辖,商委、经委、科委等都有各自管辖的企业,有各自的利益;在这种管理体制下的企业又受到经营范围的严格限制,从而使产业的融合发展变得难以协调”[8],所以二者融合必然要求政府做好顶层设计,构建良好融合环境。首先,理顺管理体制。当前文化产业归属文化部门管辖,旅游产业归属国家及地方旅游局管辖。多头管理的体制机制成为阻碍产业有效融合的障碍之一。可以考虑通过设置权限较高的跨行业管理协调机构使原属于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的资源能够按照产业融合要求重组与整合。其次,加强规划引导。各地根据实际需要制定本地区文化旅游融合规划、年度计划和工作方案,统筹部署,有序推进。继续深化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市场干预,建立由业内行家和学界专家组成的专家顾问团,使其在起草、编制、修订规划,项目评审以及重大问题决策起到核心作用。

(二)发挥市场决定作用

在产业发展和融合的过程中,政府这只看不见的手只是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起决定作用的是市场竞争。通过发挥市场竞争作用,激活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完成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首先,培育市场主体。打造一批从事文化旅游产业的互联网公司,在大浪淘沙的市场竞争中做强做专,树立产业融合示范企业,提升产业融合的规模化水平。鼓励旅游企业、文化企业、互联网企业相互融通,为进一步跨界融合奠定基础。鼓励大众创业,扶持小微企业,实现产业集聚和人才汇聚。其次,尊重企业创新。通过完善IP(知识产权)保护,尊重企业的技术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内容创新,营造公平、开放、合理的市场环境,发挥企业在产业融合中的主体作用,使创新成为互联网背景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驱动力。最后,创新投融资机制。通过专项资金补贴、贷款贴息、用地用电用水价格优惠等方式,政府加大中小跨界融合企业资金扶持力度。通过贷款、债券、担保等方式,企业利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杠杆作用融资。创新金融支持体系,通过风险投资、股权众筹等新型融资方式为企业融资提供风险屏障。

(三)整合信息资源

一方面,规范标准,便于数据采集、存储、交换。互联网背景下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都会产生海量数据,如果各行业数据采集口径不一,就会出现信息孤岛和信息壁垒现象,产业融合举步维艰。所以,必须逐步实现统一规则采集信息、统一标准存储信息、统一规范交换信息。两一方面,信息开放共享。首先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内部的信息开放,比如传统旅游数据由旅游景区或地方旅游管理部门提供,数据宏观且不够精确,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则可以得到诸如消费额度、消费偏好、游玩时间长短等信息。其次,推动文化旅游行业间的数据实时共享,管理部门与企业、行业与行业建立数据开放平台,定期和交换相关数据。只有信息共享才能有效实现产业融合,这也符合互联网的精神。

(四)注重人力资源

不论互联网文化产业、智慧旅游还是融合于互联网背景下文化旅游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是极大的。甚至可以说,人才是促进或制约这些行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总体而言,互联网文化产业人才、旅游电子人才处于稀缺状态。不妨从以下方面循序渐进,弥补人才短板。首先,积极推进产学研用结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行业、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办学,创新教学手段,培养有创意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的专业人才。吸引高校及科研机构参与产业发展研究,使研究与实践同步,发挥研究前瞻指导的作用。鼓励培养跨学科、高层次、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和专业人才,提高创意成果转化率。其次,重视人才培养。一方面,实施人才“引进来”战略。既吸引国外创新型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也吸引国内发达地区人才流向欠发达地区。人才范畴涵盖技术、管理、理念等。另一方面,实施“走出去”策略,以交流、考察、进修等形式,定期选拔有潜力的从业人员到发达国家或者先进地区学习,提高从业能力。再次,实施人才共享战略。毋庸讳言,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从事文化旅游产业的高端人才目前属于稀缺资源。而这两个产业由于自身融合性及发展规律决定了若干细分领域的人才需求是共通的。换言之,在高端创意人才有限的前提下尝试搭建文化旅游产业人才共享机制。由人才共享带来信息共享与产业创新,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助力。

(五)建设融合载体

首先,融合的产品。如华侨城智慧旅游系统打造的集“智慧景区、文化景区、互动景区”三位一体的综合智慧旅游服务终端,通过景区APP系列定制化开发,提供导游、游览、信息推送、管理支持、虚拟景区、虚拟角色导游、主题文化游戏等一揽子功能服务,为景区和游客提供更便捷的游览、更贴心的服务、更丰富的文化互动体验。[9]其次,融合的服务。如基于对消费者数据的深入挖掘,掌握其消费信息特征,预测文化旅游企业经营策略,并优化产品结构。再如,运用互联网技术,博物馆、文化产业园施行门票预约制度、景区拥挤程度预测机制和旅游舒适度的评价机制。最后,新媒体营销。新媒体的基因是互联网,基于新媒体营销让文化旅游产业在互联网背景下深度融合。比如与百度等搜索引擎公司、携程等大型互联网旅游公司、猫眼电影等大型电影票分销平台合作,通过整合外部数据来进行数据挖掘,实现精准营销。

总之,互联网背景下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既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又符合促进经济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的国家战略。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相关部门和主体多方协调、通力合作,共同构建利于产业跨界融合的机制,其中政府、市场、信息、人才、载体是机制构建的重中之重。

作者:田志馥 于亚娟 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陈研研.进军文化产业和数字娱乐阿里62亿港元控股文化中国[N].证券日报,2014-3-13(C2).

[2]彭琳,叶丹,马芳.腾讯2014年净利242亿元[N].南方日报,2015-3-19(A16).

[3]窦新颖.网络营销:让电影票房“飞”[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4-1-17(9).

[4]蔡雅萍.《纸牌屋》热播给我们的启示———大数据背景下建设服务型统计的几点思考[J].中国统计,2014(6):40.

[5]许晓青,迪.阿里巴巴数字娱乐进军上海荧屏[EB/OL].新华网

[6]陈少峰.2015:文化传媒探寻新商业模式[J].中国经济报告,2015,(1):81.

[7]海川.大数据助力智慧旅游[J].新经济导刊,2015,(Z1):19.

智慧旅游考察报告范文3

1引言

洞穴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宝贵财富[1],是地球自然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一种具有多方面价值的、不可再生的国土资源。洞穴形成之后便是一个环境相对稳定的地下空间,它与地面存在着特殊的物质与能量交换关系,由于洞穴特殊的环境条件,洞内保存有大量的洞外环境中难以保存的多种信息,是研究岩溶发育史、环境变迁、气候变化、人类文化和生物进化的重要场所。有些洞穴内发育有各种次生化学沉积物,具有旅游开发价值。此外,洞穴还有储藏、军事、医疗等用途。与许多学科的发展不同,洞穴研究的深入主要是由地下洞穴探险活动推动的。洞穴探险实践与洞穴科学研究相结合,一般的洞穴爱好者与洞穴科学家相结合的关系,有力地推动着洞穴学的发展。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自然科学,洞穴学在60多年来迅猛发展,现已发展到包括洞穴水文地质[2~4]、洞穴形成与演化[5~7]、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8]、洞穴气候、洞穴环境[9]、洞穴考古、洞穴生物[10]、洞穴开发与资源保护[11]以及洞穴探测与制图[12~16]等相当丰富的研究内容和学科分支[17]。洞穴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喀斯特洞穴以其玲珑剔透、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类沉积景观和幽静深远的洞穴环境,在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一种极其重要的旅游资源等。

中国不论在洞穴分布的面积上、发育的数量上、洞穴系统的规模及形成历史的时间长度上,还是在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的形态种类和洞穴景观的旅游价值上,均处于世界洞穴大国的地位,但也是探测程度较低的国家之一[18]。特别是以贵州高原为中心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广布的碳酸盐岩和湿热的季风气候,为洞穴发育提供了优越的物质基础和水动力条件,其喀斯特洞穴的演化发育过程具有较好的典型性与代表性,但洞穴旅游发展程度相对较低,知名度不高,贵州“洞穴王国”这一优势在旅游业中并未充分体现出来。同时洞穴的神秘性为冒险者提供了在黑暗未知的地下世界爬行的体验,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追捧。洞穴探险若要在我国民间普及,贵州具备良好的技术基础条件,洞穴探险与洞穴潜水两项旅游运动的开发,将成为贵州旅游的新特色,势必成为贵州旅游经济中的新增长点。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网络作为新的旅游信息平台,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利用信息化对传统旅游业加以改造提升已经刻不容缓。洞穴旅游作为一种面向世界的朝阳经济产业,迫切需要一种公共的技术及信息服务平台,来整合优化配置地表、地下的旅游景观,为景区和游客之间架起一座资源共享的桥梁。同时,运用信息技术协调洞穴旅游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简化洞穴管理和保护工作,为洞穴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辅助已成为大势所趋。结合以上需求以及现有工作基础,研究拟通过制定相关标准规来规范喀斯特洞穴调查与编录,构建喀斯特洞穴信息数据库,结合贵州省大数据产业与智慧旅游发展的契机,建设贵州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并提供应用服务,是贯彻落实“国发2号文件”和贵州省“5个100工程”的重要途径,是实现贵州喀斯特旅游资源国际影响力快速提升的重要步骤,将有利于促进洞穴资源科学和合理的开发利用,整合聚集国内外喀斯特洞穴研究人才,进一步提高我国洞穴科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

2贵州喀斯特洞穴探测历史及现状

贵州喀斯特洞穴的探测历史,最早可追溯到360多年前中国明末著名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喀斯特地貌和洞穴学家徐霞客。1638年3月起,徐霞客从广西南丹进入贵州,历时一个多月,考察了贵州的喀斯特地貌及风土人情,其中,洞穴的考察尤其详细[19]。而解放前从清朝到20世纪40年代,除了贵州各县志对洞穴有资料性的记载外,对已洞穴为专题的研究报道几乎未见。新中国成立后,贵州的洞穴探险与生产建设和科学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主要集中在水利水电建设、交通建设、水文水资源开发利用、农业地理调查以及考古研究中洞穴的考察研究。

自1985年起,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贵州师范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先后与国际洞穴组织在贵州联合开展了大规模的洞穴科考,拉开了国际合作的序幕,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20~23],相继在贵州发现了一些深长大洞穴系统,为所在区域的地质科学研究、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同时有力的推动了贵州洞穴资源的调查与测绘工作,提高了贵州洞穴的调查研究程度[24]。

其中,绥阳双河洞就是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先后和日本洞窟学会、法国洞穴联盟青年洞穴潜水协会历经26年的成果,并于2004年成功申报国家地质公园,截至2014年12月,双河洞系统以161.788 km继续领跑中国第一长洞;1987年探测的织金洞(打鸡洞)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洞穴,2015年成功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如今洞内无线网络覆盖,为洞穴智慧旅游做好了铺垫;1985年探测的龙宫,已然和黄果树瀑布组成了贵州喀斯特旅游的一张名片;1989年在紫云格必河发现的苗厅誉为“中国第一大洞厅”,2014年中、英科学家带上精密的3D激光扫描仪再次前往测量,苗厅最终被确认为“世界上容积最大的洞室”,考察报告刊登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

现代洞穴探险国际合作不仅逐渐揭开了贵州地下神秘世界的面纱,并且使世界上的洞穴研究者和探洞爱好者认识了贵州,提高了贵州洞穴的知名度,其中不少洞穴被开发为旅游景点,成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但贵州省至今还未形成一整套喀斯特洞穴资源数据的共享平台,缺乏对外宣传的窗口,成为阻滞贵州省洞穴资源合理开发与保护利用的瓶颈。

3贵州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信息化产业

发展的契机当前贵州旅游业发展正处于优越的政策环境之下: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明确了把贵州省建设成为全国“旅游发展创新区”作为贵州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2013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5个100工程”作为实现贵州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抓手,其中重点“打造100个旅游景区”成为贵州省实施“5个100工程”的主要内容之一;《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决定》(黔党发[2011]27号)指出要大力发展我省特色优势产业,围绕我省烟、酒、茶、药、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整合科技资源,以突破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关联技术为重点,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创新成果应用和产业技术升级。这一系列利好政策既明确了贵州省旅游的主体地位,又在科技创新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代社会网络化、科技化的发展程度越来越高,信息技术已经被运用到旅游产业的很多环节,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的各大旅游咨询网站、智能手机移动终端的旅游应用、二维码电子门票、酒店预订、机票预订、线路规划、电子导游等都是典型的代表,可见信息科技成为了旅游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家旅游局在《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就提出 “以旅游信息化建设为引领,加强现代科技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广泛应用,推进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升级,满足多样化的现代需求”。旅游产业发展已经成为贵州省级发展战略,贵州省正在全力落实全省旅游规划工作,3万亿元投资助力“国家公园省”建设,全省旅游行业智慧旅游建设蓬勃开展。喀斯特洞穴作为贵州最重要的特色旅游资源之一,是未来信息化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

4贵州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信息化产业

发展的契机结合贵州近30年来中外联合科考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集成喀斯特洞穴探测、数据存储及挖据关键技术,规范洞穴调查与编录工作,构建喀斯特洞穴信息数据库,并充分运用现代空间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物联网技术,搭建贵州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信息化服务平台,根据公众需要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从而实现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旅游业相结合,给传统的洞穴游览增添新的动力。

4.1喀斯特洞穴数据采集及图形表达技术规范

洞穴勘测所得的数据和图形是调查和探险活动被公认的基础和依据。国外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对洞穴资源的调查和编录工作,但贵州洞穴资源的综合调查研究、归类汇总、建库[25]等工作滞后,洞穴资料分散而凌乱,整个洞穴资源 “家底”仍然不清楚,探洞技术和方法有待提高和规范,洞穴数据采集与图形表达规范标准不统一,一系列技术规程和标准有待研发和制订。因此,首先要总结或改进世界喀斯特洞穴资源探测先进技术,研制喀斯特洞穴数据采集及图形表达技术规范,促进洞穴勘测规范化操作以及数据共享,规范贵州乃至全国其它喀斯特地区洞穴调查与编录工作。

4.2不同来源、不同软件平台下洞穴图绘制数据之间

的转换研究长期以来,喀斯特洞穴资源调查内容分散而凌乱,并多重复性工作,成果不利于合理共享。因此首先要广泛收集各种资料,包括论文、专著、报告、网络、媒体等,然后统一分类整理,并研究它们如何转换到Skyline平台将是构建数据库工作的基础。

4.3洞穴资源空间信息数据库规范构建

以喀斯特洞穴空间分布为基础,以岩溶洞穴学先进理论为指导,以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采用GIS技术支持,利用广泛搜集的资料,合理选取洞穴资源特征属性信息,依托Skyline平台,规范构建喀斯特洞穴信息数据库。记录内容包括洞穴位置、地貌部位、地质背景、规模特征、景观特征、科学研究、文献资料和照片等。

4.4喀斯特洞穴数据库管理应用与数据挖掘

运用构建的洞穴空间信息数据库进行有效、快捷的信息查询,同时叠加地形图、水文地质图、遥感影像图和交通图等进行空间分析,可宏观分析洞穴空间分布规律、水资源开发利用价值、旅游开发与保护途径、资源优化配置方案等。

4.5贵州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

充分利用现代空间技术、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结合贵州省“洞穴王国”的省情及资源开发利用的实际需求,建立一套面向公众的贵州喀斯特洞穴资源信息化服务平台,向客户端提供技术服务,满足大众科普、洞穴科学研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优化配置等各类工作需要(图1)。

智慧旅游考察报告范文4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从坟墓中崛起”为你整理了这篇关于赴长白山、武当山考察景区保护管理及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相关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为加强银滩度假区景区科学管理,学习借鉴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经验做法,推动银滩创建部级旅游度假区工作顺利开展,2020年11月22日至28日,银管委组成由委机关、度假区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大队、金海湾红树林景区公司等相关单位企业负责人和工作人员8人的考察组,赴吉林省长白山和湖北省武当山进行考察学习,先后实地考察了吉林省长白山池北城区内全域旅游各景点、长白山北景区,湖北省武当山、太极湖等景区,并就加强景区保护和管理、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等考察调研课题,分别与长白山池北区、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旅游文体局进行座谈交流。回来之后,银管委对如何抓好银滩度假区保护和管理,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部级旅游度假区等工作作了深入思考,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形成了考察调研报告:

一、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池北区资源保护和旅游发展情况

(一)基本情况

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池北区位于吉林省东南部,辖区面积116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近5万人,现有1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1个部级湿地公园。2019年旅游接待超过6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约50亿元。池北区先后荣获“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全国冰雪运动特色小镇”、联合国人居署“国际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国际旅游度假目的地最具文化创意旅游小镇”“中国十大休闲胜地”之首等多项荣誉。

(二)旅游资源保护和旅游发展情况

近年来,长白山池北区按照吉林省委、省政府关于对长白山实行“统一规划、统一保护、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的决策部署,坚持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旅游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形成了美丽山水与特色城区齐头并进、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互融共促的新局面。主要工作经验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是坚持谋定后动、生态为本,不断完善层级有序的规划体系。聘请国际国内一流规划设计团队,先后投入近1亿元编制完成《池北区二道白河镇城市风貌设计》《慢行步道系统》等60多项重大规划,形成了功能配套、层级有序、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体系。

二是坚持多措并举,着力构筑系统完整的生态屏障

1.加强源头治理。投入2亿多元实施“松花江大峡谷综合整治工程”,全部拆除峡谷内的楼堂馆所,恢复植被面积1.76万平方米,彻底消除松花江的源头污染。放弃每年1亿多元的经济收益,全面禁止保护区红松果实承包采集行为,生物链得到休养生息。实施“长白山珍稀植物繁育基地”等重点项目,加强对“三江源”的生态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2.突出森防安全。建立专业管护队伍,做到严防严守、寸绿必护,连续59年未发生过重大森林火灾。

三是坚持保护第一,优先发展旅游产业。建立长白山旅游发展联盟,统筹构建“环长白山生态旅游经济圈”,深度开发和推介长白山冰雪运动、温泉养生、慢城慢行、绿森林、水世界等新型旅游产品,实现“白雪变白银、温泉成热点”。景区实行全年开放,“长白山旅游链条延长,从过去的一日游延长至四日游”。

四是坚持集约开发、绿色发展,建设彰显自然底色的生态城镇。改造城区所有河岸湖堤,融合现代园林工艺,立体式装点草木花卉,着力呈现城市的自然美、健康态,形成山水林城相融、低碳节能慢行、人文气息浓郁的绿色城市形态。其中,该区在全国率先掀起“厕所革命,将先进技术与环保理念融入到旅游厕所的建设,新建生态旅游厕所49座,分布在重要的旅游节点,实现“一公厕一风景”,成为吉林省服务业循环生产体系建设的引领标杆。

二、武当山风景区管理和全域旅游发展情况

(一)基本情况

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位于十堰市境内,全域总面积312平方公里,是湖北“一江两山”黄金旅游大通道上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也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版块。国家5A级旅游景区—武当山风景区是湖北旅游名片、鄂西北旅游门户、十堰旅游龙头,被誉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并拥有世界文化遗产、部级风景名胜区、道教圣地等数十项桂冠。2019年共接待中外游客10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1亿元。

(二)景区管理主要模式

武当山风景区的管理措施与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理的措施基本相同,就是实行“一票通”的管理模式。主要做法为:游客将车辆按规定停放在景区外,然后凭门票搭乘景区旅游电瓶车前往景区内的各景点,除了乘索道上山需要另支付费用外,其余的南岩宫、紫霄宫等景点均凭门票免费乘车。为了方便景区内居民上下山,景区还专门开设了“居民专线琼台”象征性地收取5元费用。实行严格的居民游客甄别措施,每户商家、农户只能办理一辆汽车通行证;其他车辆和货车按照规定在晚上或早上的具体时间通行;对需进入景区探亲的人员,需凭当地村(社区)或相关单位部门的证明材料才能进入。

(三)全域旅游发展情况

景区发展全域旅游的经验做法为:系统培植一个品牌(“要健康 到武当”旅游品牌);全面坚持两个理念(“不让一个投资者受委屈”的发展理念和“不让一个游客受委屈”的服务理念);紧紧围绕三大目标(打造“国际旅游胜地、东方康养名都、中华文化重镇”);协同推进四区建设(改造老区、建设新区、提升景区、发展湖区),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转变:

一是由单一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并重转变。推动武当山旅游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着力推广和塑造“要健康,到武当”产品品牌,以品牌为导向,大力发展康养旅游项目和旅居产品,实现了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发展。

二是由门票经济向旅游综合产业经济转变。在巩固延长“吃、住、行、游、购、娱”等传统要素产业链的同时,通过“一河一路一街”的综合改造、包装推广“武当369”九大特色文化体验项目、实施元和观乡村环境整治与民宿改造项目、支持太和医院武当山院区建设等措施,积极培育“文、商、养、学、闲、情、奇”等旅游新要素相关的新业态和新产品。

三是由建设景点向建设“全域景区”转变。通过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旅游发展共建共享机制,开展全国品牌推广、太极湖水上游项目和《梦幻武当》功夫秀的运营托管,建立武当山旅行社协会、民宿业协会等措施,实现了从小旅游格局向大旅游格局转变。

三、加强银滩保护管理和创建部级旅游度假区的思考和建议

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和武当山风景区在旅游资源保护、景区管理及发展全域旅游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给了我们很多有益启示。学习借鉴这些好做法、好措施,对于我们推动银滩保护和管理及创建部级旅游度假区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为早日将银滩度假区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度假产品多样、休闲功能完善、文化内涵丰富、服务设施齐备的北部湾国际旅游目的地,在明年或今后一段时期内,我们必须要抓好如下七项重点工作:

(一)全力推进部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

在创建部级旅游度假区工作中,坚持问题导向,结合国家文旅部专家组指出的问题,对照国家关于《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标准,积极开展问题排查与整改工作。通过聘请专业团队提供技术指导,大力保护环境资源,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度假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配套服务;规划好度假业态布局,争取在夜间经济上有所突破;加强软实力建设,推动管理服务升级;加强旅游秩序整治,切实解决扰乱旅游市场秩序、侵害游客合法权益的突出问题;大力提升应急能力,加强防灾避险工作;提高度假区识别度,推进度假区导视系统建设,创建度假区网站,多维度打造“天下第一滩”品牌,广泛宣传推介银滩度假区资源和形象。

(二)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通过落实“四定”责任、倒排工期、每月项目推进点评会等有力措施,快速、稳妥推进“6+N”项目建设。主要是完成旅游集散中心、银滩旅游基础设施、银滩中区岸线修复、四号路北面大排档改造、三号路冯家江大桥、滨江路、三号路西延线道路、中区雨污管网贯通、国际客运码头航道拓宽与商街工程、碧园开元度假酒店、洲际华邑酒店等项目建设;争取万豪酒店完成主体装修、B6地块酒店开工建设;完成B3、B5地块土地出让和项目前期工作;协助推进北海红树林现代金融产业园、北海国际名人智慧都汇、我秀网红城市等项目建设;协调推进三号路、海景大道(冯家江吊桥至中信国安第一城门口段)、南珠大道(银滩大道至海景大道段)路面维修及绿化改造。

(三)全力推进环境资源保护

加强度假区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开展冯家江、电建港和咸田村污染整治工作,加强工地烟尘、汽车尾气污染治理,强化水质、空气监测,健全水体质量、空气质量、噪声控制等方面的环保管理机制;严厉打击违法建设,重点遏制海泰小区、咸田村违建势头;协调相关单位,开展环境卫生整治,重点解决建筑垃圾倾倒问题,切实改变银滩度假区环境面貌,打造生态环境优美的旅游度假区。

(四)全力推进旅游秩序管理整治

加强旅游秩序整治,切实解决扰乱旅游市场秩序、侵害游客合法权益的突出问题,营造群众满意的健康和谐旅游环境。景区业态实行统一经营,提升经营信誉度;加大对占道经营、拦车揽客、宰客、尾随兜售、使用电子设备叫卖等不良行为的打击整治力度;规范摩托艇、快艇等游乐项目管理;加强考核,确保度假区卫生常态化保洁取得新突破;强化经费保障,确保垃圾分类取得新进展;创新宣传方式,确保市民、游客文明意识取得新提高。

(五)全力推进应急能力建设

健全防灾避险体系,编制防灾避险专项规划,建立灾害救援指挥中心;完善危险地段及场所防护设施;提升安全救助能力,支持7d×24h全区安全救助;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注重施工工地的规范管理;强化海滩安全监管,严格落实安全救生塔值守制度,更新救生设施,做到海滩值守无死角;完善安全提示,更新安全牌内容。

(六)全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

规划好业态布局,结合咸田村村庄改造,编制上海路、广东路、银滩二路、四号路合围区及情人岛公园产业规划;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C1地块招商项目;协助新绎游船公司抓好国际客运码头商街招商工作;支持北海旅游集团规划好核心景区产业布局,采取统一经营模式,以引进品牌为重点,以突破夜间经济为难点,注重与国际客运码头商街的互动,使度假区旅游产业提档升级。

智慧旅游考察报告范文5

“最美乡村评选”“山西省智慧旅游项目”“风云三晋旅行侠”“红动山西”“晋善晋美·山西礼物”“走进冀京津陕豫蒙”……五月推出的“美丽山西休闲游”一经面世,就如一阵旋风般不断释放其热效应。

诚如美国未来学者阿尔夫·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的预言,在经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后,体验经济将成为最新的发展浪潮。而“体验经济”这一概念,在旅游产业中的表现尤为突出。

伴随这样一个全球性的旅游时代到来,山西旅游的发展步伐迈到了哪个行列?在《国民旅游休闲纲要》释放积极信号的这一年,山西旅游该如何抓住有利契机?于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宏伟目标里,山西旅游又能做出何等贡献,还该有哪些转变?

为此,记者走访了省旅游局相关部门和助力旅游微营销的新浪山西站,并邀请太原师范学院两位旅游领域的专家一起展开了鞭辟入里的讨论。

一岁之末,让我们透析那些异彩纷呈的热场面,抛出几个实实在在的冷思考。

资源大省的旅游困惑

不知何时起,众多省市的旅游形象广告开始扎堆国家电视台的黄金时段。好客山东、多彩贵州、灵秀湖北、美好江苏……直到,“晋善晋美”也在三晋百姓的期盼下姗姗来迟。

很多前来体验的外地游客甚而感叹:“从不知山西这么好玩!”然而,这迟来的赞美在带给人们欣喜之余,更多的,还是沉思。

“和周边省市乃至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山西的旅游资源在丰富度和独占性上,历来是具有较强的相对优势的。”太原师范学院管理系副主任邵秀英教授,在谈及这一话题时说,“首先是旅游资源类型全:可以说除了海洋、冰川、沙漠、雨林等几种景观,其他旅游资源大类山西基本都能见到;另外,山西的旅游资源品位也较高,拥有3项世界遗产,在全国排名第4位;全国文物保护单位452处,高居全国榜首。许多资源在山西都具有很强的垄断性和独特性。”

“但是,山西旅游资源的优势,并未完全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更没有转化成旅游经济优势。”邵秀英紧接着说,”比如2012年中国旅游景区年终排名中,山西在最美十大森林公园、十大地质公园、十大主题公园、十大古镇等具有资源优势的项目上均榜上无名。山西旅游总收入近三年在中部六省排名第四,这与丰厚的旅游资源难以匹配。”

也就是说,山西是旅游资源大省,却还不是旅游大省,或者说正在向旅游大省迈进。

问及这一矛盾现状的根源,太原师范学院城镇所副所长冯卫红博士感慨颇深:“我们旅游的起步就比北京、陕西、河南等周边省市晚,这是山西省长期以来的资源型经济和产业结构畸重所决定的,以煤焦、冶金、化工为主的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60%。“十二五”规划中,旅游业的定位是打造为“新兴支柱产业”,且近几年来,山西省旅游业发展速度之快有目共睹。2011年,旅游总收入占财政收入的11%、从业人员收入占城乡居民总收入接近10%、旅游增加值占GDP的6.4%。从产业贡献来讲,旅游业具备了支柱产业的基础。”

“但相较于山东、河南这些周边旅游业发展得好的省份,山西对旅游业的重视往往无法做到一如既往。”冯卫红话锋一转,“就像以前人们常说的,当煤炭不好了,就喊旅游,煤炭好了,就顾不上了。旅游业好似就成了一个阶段性的产业。”

不吆喝就会被“屏蔽”

“在当今这个信息大爆炸、消费个性化时代,发展旅游再不能‘酒香不怕巷子深’了。旅游业已到了卖创意和卖概念的时代,营销和宣传才是王道。你不去宣传,不去打出一个响亮的牌子,别人就无法了解你的资源,你也更无法占领相应的市场。”在回顾山西旅游宣传历程前,邵秀英先抛出这样一句话。

从旅游来看,人们最早对山西旅游的认知是‘一窟(云

冈石窟)、两山(恒山、五台山)、一河(黄河)’,后来火了几个晋商大院,再到上世纪末平遥古城也真正热了起来。但很长一段时间内,外界对山西旅游的感知一直停留在文化资源上,坊间流传着‘五千年中国看山西’,游客就是来看看文物、访访古建。”冯卫红介绍道。

确实如此。山西,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遗产灿若繁星。然由于独特的能源优势,在建国后被长期被定位为能源重化工基地,致使在文化旅游资源之外,旅游者对山西的自然风光似乎不甚“感冒”。

直到2003年,山西终于推出了独具特色的旅游形象口号——“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一方面,标志着山西旅游营销开始从旅游产品定位向形象定位过渡;另一方面,相较于之前的零碎的文化旅游印象,“山西好风光”一句,已经开始着力推介山西优秀的自然旅游资源了。

邵秀英认为,就目前看来,外界对山西旅游的认知还是极不全面的。也正因如此,山西旅游在近年来特别是今年的密集宣传造势,显得极为迫切。

要分析这一点,可从两个角度来看。首先,宣传促销是旅游发展极为重要的基本手段。宣传做得好了,有针对性地解决了问题,就可以快速提升和改变一个地区的旅游形象甚至软环境。

此外,主动宣传还是为了规避“灯影效应”。在多数旅游理论研究者看来,山西的旅游区位是极佳的,处于“北方旅游大通道”上,与热门旅游目的地北京、西安有邻接优势。但物有两面,这样一个“优越区位”的背后,潜藏的是“不进则退”的危险。西安的历史古都旅游、北京的现代都市旅游,在宣传起步和市场发育上相对山西较早,所以山西旅游如果不加强后发的努力,就容易因为临近它们,反造成客源的流失和知名度的被压制。

局长连跑六省区市

的确,为了“美丽山西休闲游”,山西省旅游局今年很忙。

据其提供给记者的一份“综述”表明,这次密集的周边地区推介,共有26场地方旅游介绍、720余家外省旅行社参与、265家各类媒体报道,总体覆盖了2.6亿人的旅游市场。山西省旅游局局长冯建平说:“希望借推介会之力,能全面提升‘晋善晋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推动我省旅游与周边省份主管部门和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更多的推广山西精品旅游线路和产品,吸引更多的客源到山西观光旅游,从而促进山西经济发展。”

而对广大旅游爱好者来说,“美丽山西休闲游”的最大亮点,则是实行了景区景点大范围、大幅度的打折优惠。

谈起到山西省今年缘何打出“休闲游”这一品牌,邵秀英很有话讲:“这是旅游业一个适时的转变。在政府层面,由于《国民旅游休闲纲要》《旅游法》等文件的颁布,全国开始有了一个提倡生态休闲理念、鼓励国民旅游休闲消费的良好氛围;而就旅游业自身的发展来看,已经开始由以前大众型的观光旅游,逐步向休闲享受型旅游转变。此外,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更多的人有了富余的时间和金钱,旅游也实实在在地成为了一种普遍的大众休闲享受。所以,山西在旅游宣传的提法上,自然是顺应趋势,‘休闲’也更符合旅游的本体,是真正的放松和愉悦。”

如此看来,“休闲游”的本旨,就是实现旅游的休闲目的,就是让你慢下来,留下来。从观光到休闲,这看似简单的语汇调换,其内涵转变与所释放的价值却不可小觑。

针对个中深意,冯卫红还补充道:“我觉得今年‘美丽山西休闲游’的提法,也是山西旅游理念转变的开端。以前说‘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更多还是在强调资源,强调山西有什么;而现在的‘美丽山西休闲游’,则开始关注市场的需求、游客的需要。以前的旅游叫‘就资源做产品’,而现在则逐步走向‘就市场做产品’。游客需要什么休闲,我们就提供什么休闲,告诉他我们有什么休闲。”

除此之外,“美丽山西”还和国家提出的“美丽中国”相映衬,表明了山西渴望转变形象,重拾自然风光,并自信环境会越来越好。

正如冯建平在5月推进会上的发言:“这是国家的要求,人民的愿望,山西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切入点。”

抢占网络这个江湖

天下风云会三晋,江湖岁月南北行。太行吕梁谈笑中,游侠如我谁人敌?

这不是金庸古龙的江湖故事,这是“风云三晋旅行侠”微任务集结令。此个由山西旅游局携手新浪山西于六月底共同开启的旅游网络营销活动,从其现存的活动入口页面上可以看到,曾有1210806人报名参与。

作为推广“美丽山西休闲游”的一支力量,这个活动集结到了全国范围内脱颖而出的各路“旅行侠”,他们肩负“微任务”出发,沿着精心策划的八条经典线路,在饱览三晋大地风韵的同时,不断利用微博把他们沿途的所见所感@给所有关注着他们 “闯荡”的网友。

带着对这个夏日传奇的美妙记忆,记者采访了新浪山西站旅游频道的主编宋玉婷女士。据她介绍,这个在山西首开先河的旅游营销活动,是新浪山西站在省旅游局的委托下策划执行的。在活动形式上以江西旅游局曾举办的“世界第二好的工作”活动为借鉴,结合山西自身古朴厚重的特质,以较为新颖的形式让山西旅游营销试水网络。

在谈到网络媒体在做旅游营销时所具备的独特优势时,宋玉婷分析道,“首先,网络在传播受众上覆盖面广,且用户相对年轻,比较容易接受新奇事物,有‘玩感’。对于活动的推广,互联网具有传播的交互性,除山西站外,新浪在全国还有二十多个地方站,如有需要宣传的大型活动,其他的站点都可以帮助交互传播。比如‘风云三晋旅行侠’在刚开始推出的时候,其他地方站在其明显位置都摆放了相关链接信息,这就一定程度保障了大量的知晓与参与人群;此外,微博也是传播的‘利器’,旅行侠在报名入口上了解相关信息后,可以利用微博与主办方进行快速有效的咨询和交流,这是其他传播渠道所难以达成的。‘旅行侠’在沿途也会不断地进行微博直播,抒发当天的一些亮点和感触。当他们把这些微博@给我们后,工作人员就可以快速把他们的微博进行处理整合,包装成一条极有吸引力的长微博,再度推广出去。”

“上下打通的立体式宣传,应该是网络平台最大优势。”宋玉婷总结道,“我觉得在传播的过程中,与受众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十月以来,新浪总部策划了一个全国范围的活动——“带着微博去旅行”,其宣传造势在新浪各平台上可谓无孔不入。由此看来,传播大量“吃住行游购娱”等生活信息的微博,似乎正在以一种不经意间渗透的形式,与旅游结合得越来越紧密。

问及今后在旅游微营销上的深挖,宋玉婷信心十足:“我们活动进展的时候就发现,虽然有些景区相对严肃了些,但不少景区还是很具网络宣传意识的,他们很早就开通了官微,当旅行侠到来时,官微就会迅速欢迎信息进行互动。他们很清楚这个活动的本质,也深晓如何利用网络来宣传、包装自己,平遥古城就是个典范。”

迎接更加智慧的旅游

要说山西旅游今年的另一大亮点,就是启动了“山西省智慧旅游项目”,逐步确立把信息化建设做为旅游业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工作之一。

无独有偶,就在11月5日,国家旅游局了《关于印发2014中国旅游主题年宣传主题及宣传口号的通知》,正式将“美丽中国之旅——2014智慧旅游年”确定为2014中国旅游主题年的宣传主题。

“智慧”这个概念,我们并不会陌生。从“智慧地球”到“智慧城市”,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信网络、高性能信息处理、智能数据挖掘等新技术开始向我们的日常生活袭来,并以一种高效便捷的方式影响和改变着我们对周围的感知。

如今将这一理念引入旅游,可以为我们带来何等体验?

“其实‘智慧化’在旅游业已经不再是一个理念了,而是正在实施和建设的目标,也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普遍趋势。”邵秀英说,“在信息不发达的时代,由于旅游信息不充分和不平衡,旅游者的旅游产品选择是被动的。而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终端设备,把更丰富的旅游信息和关联资讯提供给前来的游客。这样一来,游客即使足不出户,也能了解到所有出行信息,节省了很多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中介环节带来冲击;而当游客在出行路上或者到了景区,丰富的信息展示与提供就可以帮他了解附近还有哪些可玩、可看的,这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隐性的旅游营销,让游客在信息了解的加强后,促进各项延伸消费,延长停留时间,变观光为休闲。”

冯卫红也补充道,“智慧旅游” 除了使旅游产业本身技术化升级外,它还间接地牵动了其他关联产业,加速了产业融合,引导旅游产业整体升级。不过就现状来看,山西需要加强的方面还有很多。比如拿最基本的旅游信息宣传来说,山西现在还没有做到合理地网络覆盖。比如中国已经进入自驾游时代,高速服务区和一些节点城市就成为重要的宣传阵地,很多外地游客来到山西,在服务区等地停留时,总是缺少针对他们的必要的信息引导和宣传。如果能设置相应的信息宣传设备,如触摸屏、滚动大屏等,让旅游者在停留的间隙了解山西的旅游资讯,知道离下一个景区有多远、周围还有什么新鲜去处,旅游交通是否通畅、景区是否拥挤等适时信息,所带来的宣传效果是翻倍的。智慧旅游是旅游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在智慧旅游真正实现之前,旅游信息化的工作还有必要从这些基本的工作做起。

而在落实了这个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去谈、去打造“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城市”,从而更加充实我们的“山西智慧旅游”。

谈及更智慧的旅游,宋玉婷亦有她的看法:“许多旅行社的负责人都感叹,现在的游客从互联网上获取丰富全面的旅游信息真的是一个大趋势。就比如你我,在每次出行之前,肯定都少不了从网上寻找各种旅行攻略,要去哪、干什么,在家里就要先把功课做足了。但是你会发现一些问题,我们网上获取的各种攻略,多数是从北京、上海等地出发的,却少见以我们太原为出行地的。就好比同样去普吉岛,我们山西的游客可能会更关注大海好美、海鲜好吃之类的,而从广东等沿海地区出发的攻略,其关注点就不再是海了,可能是其他一些休闲娱乐活动。所以要想为本土游客获取更加符合他们需求的旅行,我们在信息的整合与提供上,就该更设身处地的去把相应的信息传播给相应的人群。这也呼唤更多的智慧。”

就如同以人为本的深刻理念,“智慧旅游”把游客的主动知情和特色需求充分放大,相信也必将迎来它的美好时代。

来年,让我们晋善晋美

山西旅游业,似一个饱经岁月的人儿走在新潮快速的路上,我们都希望它走得更稳、更好。

而山西旅游业如何做大,专家们一致认为:

首先,把“晋善晋美”的文化内涵落到实处。这个被评为2013年“中国十佳旅游口号”的四字,蕴涵了山西人文的善、自然的美,以及三晋人民对“尽善尽美”的渴望。可这样一个几近完美的顶层设计,是否在向下的领会贯彻中落到实处了呢?这是包含专家在内的所有人都关心的。

邵秀英说:“宏观层面上的宣传得很好,而游客到了具体景区是否还能体会到‘晋善晋美’的感觉?我们今年做的这些宣传促销,其实只是真正营销的基础部分,营销的核心是让每个经营者都有营销的理念,并且把这种理念深入落实到每个景区的具体层面。就山西目前看来,至少这两个层面是脱离的。要让每个游客从山西整体到景区个体都能深刻体味到‘晋善晋美’,让每个景区都自觉主动地去充实自身的‘晋善晋美’,才是旅游品牌营销的真正落地。”

第二,逐步减少对门票经济的完全依赖。这就涉及到了旅游业的转型升级,首先应该把单纯的观光转向深入的休闲。“观光是很初级的旅游,游客掏的就是路费和门票钱;休闲就不同了,由线性的周游式旅游,变成了节点式的度假旅游,游客在旅游地,有吃、有玩、有住,还可能一住就是几天,整个旅游产业链就拉长了。旅游产业的升级包含产品的升级、产业的升级以及技术的升级、产业链的拉长,是一个如同其他产业一样的综合性升级。”邵秀英解释道。

第三,真正面向市场需求去做旅游。这也是专家们一致认为的要点。对此,冯卫红说:“真正的‘休闲游’,在做产品和线路时,针对的是市场需要什么休闲产品,而不是自顾自地强调自己有什么资源。比如很多地方“美丽山西休闲游”需要研究不同年龄和不同区域市场的休闲特点和休闲偏好,以此推出相应的休闲产品,比如山西可以推出‘山湖避暑度假’、‘古村落文化休闲度假’、‘古城慢旅游’等休闲旅游产品。比如今夏的‘清凉太原’,既是太原形象宣传的一个创新,也是适应休闲时代的形象定位。”

智慧旅游考察报告范文6

关键词:创新创业;特色小镇;规划;思考;浙江省

Abstract:(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ow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driven town planning connotation.Finally,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 towns in Zhejiang Provinc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 towns with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 town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cation, land use, main features, industry and popul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small towns in Zhejiang Province, and summariz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plans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small towns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induction Thinking: in the location choice, should be located in the edge of the city's high intelligence-intensive park; land distribution, the "production, learning, research, create" and other land-based, including transportation and various facilities land; , In the case of meeting the basic service facilities,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needs of R & D population and young entrepreneurs. In space design,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identifiability and sharing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space.

Key words: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own ; planning ; thinking ; Zhejiang Province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7)-02-16(6)

1 前言

2016年10月14日,首批共127个部级特色小镇名单公布,迈出在全国范围内建设特色小镇的第一步。而此之前,“特色小镇”这个名词起始于浙江省,浙江省先于全国开展了特色小镇的建设。浙江省特色小镇的提出是在2014年,到2015年,随着《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的出台,浙江省的特色小镇工作正式展开。2015年到2016年,浙江省陆续公布了两批共79个省级特色小镇名单,这两批省级特色小镇名单基本上代表了浙江省特色小镇的全部类型与形式,也代表了国家范围内大部分的特色小镇的类型与形式。

在浙江省79个省级特色小镇中,有一种类型的小镇尤其引人注目,即以创新、创业为主要特色的小镇。创新创业型特色小镇有12个,占特色小镇总数的15.2%。这12个特色小镇以知识、信息、智慧作为最基本的发展要素,以科研空间、众创空间、互联网空间作为最主要的发展场所,以科技研发、企业孵化、互联网与大数据等作为最基本的产业,并且包含一定的生活服务设施、交通、绿色休闲环境等。这12个特色小镇与全国同类型特色小镇相比发展较为先进、技术较为成熟,所以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其空间布局、产业布局、规划技术等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表1)。

2 创新创业驱动的特色小镇规划内涵解析

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中国兴起的乡镇工业建设不同,特色小镇建设是适应新时代我国新型信息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新要求,是在我国经济转型背景下产业园区发展的新的形式。创新创业型小镇是特色小镇的其中一种,以科技与软件研发、互联网与大数据、企业孵化与经营为主要特色,适度发展智慧健康、文化创意、参观旅游、商业服务等业态。通过对浙江省12个创新创业型特色小镇的调查,发现这些小镇与旅游度假、休闲养生、金融等特色小镇的特征有诸多不同之处,主要包括区位、内部空间布局、产业、活动人群、小空间等,对于创新创业型特色小镇的规划必然以其特征为基础,从区位选择、土地空间布局、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空间设计等几个方面深入的分析[1]。

3 创新创业驱动的特色小镇特征

创新创业型特色小镇适应当代中国经济由创新驱动发展的需求,在国家“双创”发展的号召下,相应的政策倾斜使得这种类型的特色小镇的发展较好。与偏重旅游、展览、金融、制造、经贸等类型的特色小镇不同,创新创业型特色小镇偏重于科学技术研发、企业孵化、互联网智慧、大数据,其目的是推动创新创业的发展,使得创新、众创与产业发展产生密切的联系,延长创新创业产业链,由此推动小镇经济的发展。总体来看,这种类型的特色小镇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3.1 小镇区位――一般位于大城市边缘的科技园或高新区内

通过对浙江省创新创业型特色小镇的考察与资料查阅,发现大多数小镇都位于大城市边缘区的科技园(城)、高新区、经济开发区内部,附近一般有大学、科研院所、研发机构、科技网络公司等智力密集空间[2]。例如,西湖云栖小镇位于杭州市转塘科技经济园区,附近有浙江大学,未来将要建设西湖大学;梦想小镇位于杭州市余杭区未来科技城内,科技城内部有杭州电子研究所,杭州师范大学新校区等;富阳硅谷小镇位于杭州富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内,附近有杭州公望环境科技公司、杭州巨锋科技公司、杭州可当科技公司等。

3.2 小镇特色――集“产、学、研”或是“产、学、创”为一镇

在浙江省12个创新创业型省级特色小镇中,无论是已经基本建设成型的,还是正在规划的,一般是将科研、教育、产业、生活布置于一镇,或者是创业、互联网、大数据、生活置于一镇,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例如,江干丁兰智慧小镇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1.3平方公里,核心区规划由杭锅智慧产业园、智慧企业总部园、中小企业创新园三个智慧产业园构成,重点是发展电子商务企业,包括电商产业集聚中心和软件、互联网等信息服务业,还有部分文化、生活、商业配套设施;西湖云栖小镇的规划设想是通过几年的发展,聚集千余家云企业,涉及应用开发、游戏产业、互联网+金融产业、数据挖掘等企业,除此之外,云栖小镇不光规划了科研、创业、应用开发、互联网等功能,还有文化创意等设施;已经基本建设成型的余杭梦想小镇以青年创业、众创为主,创业人才的不断聚集与科创产业的蓬勃发展,使得梦想小镇成为了青年创客的天堂,在进行互联网+创业的同时,小镇内还有部分科研创新功能,同时配置有生活、居住、商业、休闲游憩设施。

可以看出,在创新创业型特色小镇中,一般是以集“产、学、研”为一镇,或者是“产、学、创”为一镇,或者两者结合。“产、学、研”型特色小镇一般偏重于创新,以当前最新的科学技术,结合教育教学进行新产品、专利的研发[3],如江干丁兰智慧小镇、西湖云栖小镇、临安云制造小镇、德清地理信息小镇、萧山信息港小镇等;“产、学、创”型特色小镇一般偏重于创业以及互联网产业,如余杭梦想小镇、桐乡乌镇互联网小镇、上虞e游小镇;还有两者结合的特色小镇,如富阳硅谷小镇、瓯海时尚智造小镇、余杭梦栖小镇(图1)。

3.3 小镇产业――以科技研发、企业孵化、大数据等高新产业为主

通过对浙江省的12个创新创业型省级特色小镇的调研与资料收集,发现无论是已经建成的小镇,还是正在建设中的小镇,其支柱产业一般不是传统的制造业、轻工业、旅游业、商业,而是以科技研发、大数据、互联网等智力密集型的高新产业,并包含少部分的商业服务业与旅游业。例如,西湖云栖小镇坚持智慧产业化、产业智慧化,以聚集和帮助在云上创业创新的企业和团队为目标,打造完整的云计算产业生态,涵盖APP开发、游戏、互联网金融产业、移动互联网产业、数据挖掘产业,除此之外,还不断完善餐饮、商业、金融业,建立“云咖啡”、“IT茶馆”等信息交流平台;余杭梦想小镇重点发展互联网创业和天使基金两大产业门类,积极推动文化、旅游和产业功能的有机叠加,除此之外,保留一些历史遗迹与自然生态,以维持小镇内的景色,发展旅游业[4];富阳硅谷小镇以光通信、信息技术、工业设计和文化创意产业为主,重点是发展智慧经济,结合周围优美的资源环境,发展旅游业。目前硅谷小镇已经入驻了包括浙大网新、中国智谷富阳园区、银湖创新中心在内的多家科技创新企业,正在培育同兴科技、多米广告、字节信息等企业;临安云制造小镇以智慧医疗、节能环保、物流交通智能装备等产业为主,主攻研发、创意设计等高端产业部门(图2)。

目前的特色小镇建设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全国范围内兴起的乡镇企业建设很相似,都是以发展乡镇经济为目标,所不同的是产业的选择[6]。很显然,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轻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逐渐被淘汰,在信息化的21世纪,智力密集型的创新创业产业正在逐渐兴起。

3.4 小镇人群――以科技研发人员、青年创业者为主

通过考察与调研,发现在12个创新创业型特色小镇中,无论是正在建设的小镇还是已经建成的小镇内部,其人群一般主要以科技研发人员、青年创业者、外部观光游客为主(外部游客一般是对创新创业感兴趣的人群)[5]。如江干丁兰智慧小镇有科技型初创企业997家,有职工4.9万人,其中研发人员有1.9万人,占员工总数的38.77%;余杭梦想小镇入驻创业项目280余个,创业人才2195名;临安云制造小镇计划三年内积聚科技型企业500家,创新创业群体5000人,另外年吸引旅游人次40万人以上; 滨江物联网小镇目前已落户上市公司7家,未来三件将引进智慧企业100家,集聚信息a业领域创新人才2.5万人,计划外来旅游参观人数30万人;余杭梦栖小镇计划到2017年将集聚3000名创新设计人才,计划旅游参观人次50万人。

3.5 小镇空间――注重外观的设计与内部空间的共享及情感关照

对于小镇的空间的考察,主要是从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外部的小镇整体空间设计与建筑外观,其二是建筑内部的空间。通过考察与资料查阅,发现无论是已经建成的小镇还是已经规划好的小镇一般都注重小镇整体设计的优美与建筑外观的新奇,内部空间的共享与情感关照。例如:江干丁兰智慧小镇外部建筑与设计具有创意的色彩;余杭梦想小镇内的建筑样式很多,由12个粮仓改造而成的建筑已经成为了“泛”大学生创业的办公场地,创客公寓引进了当前较为流行的“U+公寓”(图3);富阳硅谷小镇具有优美的外部环境与建筑造型,内部空间的办公环境休闲轻松,各类“黑科技”产品充满了整个创客空间(图4)。

4 基于创新创业驱动的特色小镇规划思考

4.1 区位选择:应位于大城市边缘的智力密集度高的园区内

创新创业型特色小镇的发展需要以城市空间作为基础,小镇的发展与城市的空间、功能布局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而言创新创业型特色小镇有别其他以旅游、金融等为主的特色小,而创新创业型产业也有别于旅游业、金融业,具有高智力投资、较高的收入与产出、较高的附加值、运输简单等特点,很少受到当地风景、交通、金融的影响,当然当地的绿化环境、交通状况、金融状况也会对创新创业环境产生影响,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大城市边缘的智力密集区域”事实上包括三个关键性名词:大城市、边缘、智力密集区域。第一,一般创新创业型特色小镇选址于大城市。例如浙江省12个省级创新创业型特色小镇中有8个位于杭州市,另外4个分别位于嘉兴市、绍兴市、温州市、湖州市,根据2016年中国最新的百强城市名单,杭州市综合排名是第8,温州市是第35,绍兴市第是37,嘉兴市是第39,湖州市是第75,除了湖州,另外的四个城市均是不折不扣的大城市。第二,一般创新创业型特色小镇位于城市的边缘区域。科技园区及高新园区的区位选择决定了特色小镇的区位选择,城市的边缘区域地价低,适合科技园区、高新园区及特色小镇低容积率的开发。例如,在浙江省12个创新创业型特色小镇中,除乌镇互联网小镇外,剩余十个均位于大城市的边缘区,乌镇是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举办地,离嘉兴市较远,但是其自身实力实际上可以媲美嘉兴市的一个区。第三,创新创业型特色小镇一般位于科技园区、高新园区等智力密集程度较高的区域,区域内一般有大学、科研院所、网络科技公司等智力密集空间。例如,在浙江省以创新创业为特色的12个省级特色小镇中,西湖云栖小镇、余杭梦想小镇、富阳硅谷小镇、临安云制造小镇、萧山信息港小镇位于科技园或者高新区内,其余特色小镇即使没有位于科技园、高新区内,但是其附近一般有大学、科研院所作为智力支撑。

4.2 土地布局:包括“产、学、研、创”,也应包含交通与各类设施

创新创业型特色小镇是智慧与智能的小镇,是高新技术、智慧、人才等在空间上的聚集。与上个世纪90年代传统的企业型乡镇不同,创新创业型特色小镇不再强调工业的主导作用,而是强调科技、人才、智能的推动作用。故小镇的土地空间布局与传统的工业性乡镇有所不同。创新创业型特色小镇内部不需要面积较大的一层厂房,不需要大规模的用地,相比传统工业园区节省了土地面积。创新创业型特色小镇的研究与开发(R&D)在整个过程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产品只是技术与企业的输出,不再需要大量的交通运输。

创新创业型特色小镇内部是技术与知识、资源的共享,这种共享在外向上体现是各种实体空间的共享。小镇内部不仅要考虑到技术与智慧的输出空间,还应考虑各类技术人员与创业者的日常生活需求空间,表现在土地的空间布局上是“产、学、研、创”功能与各种服务功能的相互融合。具体来说,创新创业型特色小镇应包括创新创业产业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教育科研用地、居住用地、交通设施用地、广场与绿化用地等。以教育、研究与开发、生产企业三者为小镇的核心空间,以可以满足需求的各类服务设施、住宅与商业作为核心空间的辅助空间,最后优美的绿化环境、四通八达的交通设施将核心空间与辅助空间组织到一起,构成了以创新与创业为特色的小镇――创新创业型特色小镇(图5)。

4.3 设施配置:注意考虑科技研发人群与青年创业者的需求

创新创业型特色小镇以科技研发、青年创业、互联网与大数据为主,在各种设施的配置上应考虑科技研发人群与青年创业者的需求。这两部分的人群一般由大学毕业生、硕(博)士、科技学者、专家等构成。这部分人群的行为特征、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一般会对小镇空间产生影响。他们的受教育程度高,高收入但同时压力较大,一般以青年为主。在设施配置上,应选择轻松、休闲的设施或者场所,注意设施的娱乐功能,配备高质量的居住环境与物质环境、工作环境等。考虑到青年创业者的需求,应考虑配置无线网络、球场等设施。

4.4 空间设计:强化内外部空间的可识别性与共享性

创新创业型特色小镇的空间设计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外部空间的可识别性与共享性,二是内部空间的可识别性与共享性。

在外部空间设计中,小镇的整体空间设计体现了小镇的特色,体现了创新创业型特色小镇与其他工业园区的不同,对于外界来说具有一定的可识别性。小镇的科技研发类、创业类、网络科技类的建筑,一般作为标志性建筑应布局在小镇内安静、环境优美的区域。小镇的整体空间设计应注意知识、资源、技术的共享性,虽然小镇内的企业有多家,但相互之间的合作以及资源、知识、信息的共享带来的只有共同的进步。小镇内部的科技研发空间、孵化空间、各类设施、休闲、居住空间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促进小镇的新技术(专利)以及企业的产生。小镇的外部空间设计还包括建筑单体的设计。传统的工业园区内部所用地面积最多的是厂房建筑,一到二层的厂房建筑造成了空间的浪费,同时外观单调。创新创业型特色小镇内最多的是研发类、孵化类、互联网产业类建筑,这些建筑一般以高层为主,建筑外观的设计比较自由、现代、科技,以能充分激发创新创业人员的创意与思想,同时可以作为小镇的地标式建筑(图6)。

内部的空间设计,指的是建筑内部的空间设计,同样强调空间的可识别性与共享性。在一个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空间内,有创意与信任的空间,才能使得创新创业人员的思想更加活跃,更加利于创新创业的进行。同样,建筑内部的各类空间的设置应该更有利于想法、技术、资源的共享。除了可识别性与共享性,建筑内部的空间应该注重情感关照。大部分的工作人员是刚毕业的青年以及高级知识分子,生活压力大,为之提供相应的娱乐与交流的场所非常重要。

5 结论

全国范围内特色小镇的建设刚刚起步,规划技术尚不成熟,在这种情况下,浙江省特色小镇的建设可以起到比较好的示范作用[6]。创新创业型特色小镇是我国“双创”背景下特色小镇建设中比较好的类型,是我国科教兴国、创新驱动发展下小镇建设有益尝试。本文通过对浙江省创新创业特色小镇的考察与了解,可以初步分析出创新创业型特色小镇的一些空间及社会特征。但是特色小镇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考虑的不仅只有各功能要素的空间配置,还有管理、投资、经营等方方面面。因此除了城乡规划学科以外,还需要其他学科的融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特色小镇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曾鹏.当代创新空间理论与发展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2] 吴神赋.科技产业园建设的国际比较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4.

[3] 甄峰.信息技术作用影响下得区域空间重构及发展模式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1.

[4] 徐梦周,王祖强.创新神态系统视角下特色小镇的培育策略――基于梦想小镇的案例探索[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