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教学论文范例6篇

伦理学教学论文

伦理学教学论文范文1

医学伦理学教学的目标是唤起医学生敬畏生命的理念,塑造和完善学生的道德人格、医德素质和职业价值观、丰富的医学伦理知识、良好的医学伦理意识和较强的医学伦理思维能力。与传授知识相比,医学伦理学教育更注重信念的培养,而信念的培养是道德主体经由他律到自律、内化为主体生命一部分的过程,这就决定了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手段的开放性。这与重在培养学生情感、信念等的语文学科在教学目标上具有相似性。受“大语文教育”的启发,笔者试图从大教材观、大课堂观、大教法观出发,为医学伦理学教学提出建议。

1.1大教材观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既要研究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规范和范畴体系,又要研究在医疗卫生机构应用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如医患关系问题、医疗卫生资源分配问题等,还包括医学科学所特有的道德问题,如人体试验、器官移植、克隆等。因此,内容涉及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医学伦理学教学仅仅局限于教材是不够的,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欲,不能有效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医学伦理学研究内容的开放性决定了要以一切适合的素材作为教材,包括课本、报刊杂志、新闻媒体的相关热点、相关的影视作品及医学人文著作、临床案例等,其根本特点是课堂教学的目的不是把教材的学习当成唯一的学习任务,而是把能力的提升、知识的积累、素养的积淀作为教学的目的。例如,大多数教材对知情同意权的论述主要为知情同意权的概念及理论上如何应用,缺乏与现实应用对接的桥梁,也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介绍患者知情同意权这一应用性较强的内容时,要应用一切有价值的素材,包括通过教材以了解其理论应用、相关的学术论文以了解学术前沿及动态、影视资料如《死亡工厂》以明白知情同意权的起源、医学临床领域出现的一些典型案例,以使学生更直观生动地了解其临床应用。在介绍其他内容时,同样需要将一切与之相关且有价值的素材引入课堂,一方面使学生掌握相关内容的全方位的理论介绍;另一方面由于理论与实践往往有差距,进而通过多种素材的结合生动地呈现其在现实中的应用,以提升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实效性。

1.2大课堂观大课堂观就是打破传统的有限课堂的时空观念,立足课堂并超越课堂进行学习。通过上述对医学伦理学教学目标的介绍可以看出,与医学专业课相比,医学伦理学的教学目标更多的是培养医学生理念、素质、价值观、情感等更为柔性的素质,这些素质的提升需要的不仅是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的传授,更需要的是循序渐进、润物无声般的人文氛围的熏陶。如果只是局限在一个学期固定的教学时数中,远远达不到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安排上,不能只以课堂为医学生唯一接受医学伦理素养培育的基地,而应当贯穿于医学生整个学习阶段。笔者认为可分三个阶段进行:(1)医学生在基础学习阶段:以讲座形式进行启蒙教育,内容主要为希波克拉底誓言、中国医学生誓词、对生命的敬畏、对生与死意义的求索等思想教育,以端正学医的动机和学习目的;(2)医学生进入临床学习阶段:开展理论教育及实践教育,即多种教学方法并用进行医学伦理学的医德、临床决策能力、生命高新技术应用出现的伦理问题等内容的教育,并进行专题讨论;(3)医学生进入临床见实习阶段:加强实践教育,以床边教学、案例分析、调查讨论等形式,提升医学生的临床决策能力,使医学伦理学的理论、规范在学生动手亲身实践过程中内化为其生命过程的一部分。

1.3大教法观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大教法观是打破固定的教学模式,改变课堂的程式结构,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教师个性化教学。按照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内因(自我教育、内心陶冶)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外部约束)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外部教育和约束归根到底要通过学生自我教育才能产生教育意义。道德准则只有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医学伦理学教学要运用一切能提升医学伦理学理论与实践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理论教学如CBL教学法、PBL教学法、叙事教学法、故事引入法、模拟讲座法、专题论辩法等,减少说教式的灌输,以增强学生对医学伦理学课程的兴趣,从而促使医学生在社会交往与实践中进行自我伦理教育;实践教学方面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进大课堂,创设更多接触患者及医疗工作的机会,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开展各类专项调查。调查可以是座谈式、访问式、问卷式等,让学生深入到医疗实践中去,与医务人员、患者和社会人群直接打交道,根据调查目的搜集第一手资料,掌握实际情况。目前部级、省级、校级鼓励大学生参与到创新及科研的课题中。医学伦理学方面的选题可以共同讨论,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鼓励学生分组调研,将调研结果汇总整理并分析,写出调研报告,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并了解到医疗领域的问题所在。我校思政部每学期组织1~2次实践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基地选择一般会倾向于红色革命基地、基层医疗、基层教育等。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实践也可以借助这个平台,使学生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此外,还可以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义务支医活动等,使学生通过亲身感触,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运用医学伦理学的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以提升其社会实践能力,使医学伦理学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2小结

伦理学教学论文范文2

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态伦理道德属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范畴,自然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不是“外在的附加任务”。所以说语文教学在环保教育方面不仅大有可为,而且大有作为,是培养学生良好生态伦理道德的重要载体。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生态伦理道德教育谈点粗浅看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态伦理生态道德

一、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及文本解读方式的变化

语文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至关重要,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率先树立自己的生态意识。教师自身对生态文明、生态文化、尤其是生态文学要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这样才能把研究上升到理论的层面,而不是只有感性的认识。因此教师必须多读书,广泛涉猎国内外生态文学范畴的著作及最新研究性成果,大量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用一种全新的生态意识去观照中学语文教材,然后在教学中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去贯彻这种生态意识。

二、以教学活动为契机引导学生主动树立生态意识

1.开展以环保为题材的写作训练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环保题材的作文及其他语言表达训练非常多,如“我与自然”、“保护我们的家园”、“生命之水”“拯救地球”等等,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抓住一些典型的习题进行有效的引导,从中不仅可以品味到文字之美,而且使学生对于环保问题在思考中形成独立的思想意识。

如学生写作的节约用水公益广告:

水是生命之源,请大家节约用水。--------王瑜

主啊,让龙王感冒吧,打几下喷嚏吧。----刘诗豪

又如学写中央一台的广告语“我喜欢小草笑、我喜欢松鼠笑、我喜欢爷爷笑。”积极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还有为保护环境写警示语,如,“我怕疼”、“我们是朋友”等保护草坪的警示语。“共建美好家园”、“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绿色生态”等警示语。

我县地处猫儿山生态景区。猫儿山部级自然保护区,是动植物的王国和物种基因库,是漓江、资江、浔江的发源地,连接着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素有“漓江的心脏,桂林山水的命根子”之称。我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生态资源,在学生中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指导学生围绕“保护猫儿山,呵护漓江源”这一主题进行了系列写作,参加 “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生态文明”“猫儿山GEF杯”中小学生作文大赛,学生均获得了奖项。其中,唐凌云的《绝唱》获特等奖,李星星的《天问》获一等奖。

2.开展以环保为话题的演讲、辩论活动

我校每年都举行纪念“五四”运动演讲活动。今年的主题为:“爱家乡,争做文明小卫士”。通过演讲学生进一步受到教育,增强了热爱家乡的情感,也坚决表示爱护环境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环保意识深入人心,演讲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班曾举行过以“环保”为主题的辩论赛,

辩题一:西部开发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哪个更重要?

辩题二:三峡工程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在辩论中既指出三峡工程利国利民的优势,又看到了大坝造成的破坏也是相当严重的:100多万人大迁移,肥沃的河岸土地被淹没;珍稀濒危物种可能面临灭绝的威胁。在辩论中,学生充分认识到了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密切联系,在不知不觉中确立了生态意识。

3.举行生态文学类读书及摘抄交流汇报会

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教学,除了阅读课以外,我们鼓励学生课余广泛阅读。为了使阅读更有针对性,我们特意给学生规定了阅读几大类别,如经典阅读、时尚阅读、杂志阅读、报刊阅读,就内容分文学类、史学类、艺术类、美学类等,开设了几大专题:亲情、环保、哲理等。其中在有关环保的文学类经典阅读中,我向学生推荐了一些经典的权威著作,让他们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交流内容与感受。如“当人类自野蛮踏过了文明的门槛时,他从一个混沌的自然世界,迈入了一个他自己创造的世界;于是那些原先与他生命相依存的山川草木鸟兽虫鱼,渐渐地变得与他相疏远、相隔绝了。

阅读体验:比喻手法的运用形象表现了人类与自然相脱节的二元对立学说。“大自然全幅生动的山川草木、云烟光色,跟人类的生命绝不是不相干的存在。每一片飞花,每一线星光,都在提醒着人类的心灵与宇宙的关系。任何一个真正在大自然山水中受过感动的人,都理解那句耳熟能详的名论:每一片风景,都是一种心境。”

伦理学教学论文范文3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从2001年高考满分作文的内容中所体现的考生的诚信观念出发,分析指出了在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学生对传统诚信观念的困惑和矛盾。进而对中国传统诚信观念和现代诚信观念的区别作出了法伦理学层面上的分析,指出了中国传统诚信观是“单边主义的、义务主义的、目的主义的和自我支配的诚信观”而现代诚信观则是“双边主义、权利主义、工具主义和对等制约的诚信观”的本质差异。然后,作者以两者差异为工具,具体考察和分析了在中学语文教科书中所存在的传统观念形态,并且同时考察和分析了在若干学生作文中所蕴涵的中国传统诚信观念以及这种观念对法制社会中现代诚信观念形成的消极影响和错误导向。最后,作者提出了以下建议:消除“语文与伦理和法制教育无关”的观念,树立语文教育也应担当起对学生进行现代伦理和法制教育责任的观念;中学教科书的编辑者应该具有强烈的现代文明观念和法制观念;教科书具体篇目的选定应该开放和透明,应该征求法学界和经济学界以及其他相关学科学者的意见;中学语文教科书编选文章的内容在理论依据上应该和大学教科书的基本理论保持一致。

关键词:传统诚信观念 现代诚信观念 伦理和法制教育 语文教育改革

一、 从2001年高考作文看到的问题

2001年高考作文的话题是“论诚信”。应该说,该命题不仅具有鲜明的社会现实性,更具有法学研讨的价值(例如我国民法就将“诚实信用原则”列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帝王规则”),它与“以德治国”理论和朱总理在那年的两会期间提出的“整顿市场秩序”口号以及法律学者们忧心仲仲的“社会诚信缺失危机”等社会现象,无不有默契的联系。诚如命题人王伟明专家所言“出这个题目,就是要积极引导青少年注重品德、注重诚信,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尽力。”①但是从考生五花八门的作文标题、立意和体例中,法伦理学看到了考生对“诚信”在内涵理解上的陈腐和苍白,更感觉到了考生那种“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心态。我们仅以学生作文的标题就可以看出学生在观念上的困惑感和失败感:《留些诚信给自己取暖》和《守住心灵的契约》表明了学生在其思想的深处认为:诚信只可以用来孤芳自赏而不可以用之于现实的社会关系,同时也传递出一种典型的陈腐观念“诚信是一个人自己的事,与别人没有关系”。《诚信出走》则表明了学生思想意识中对“诚信迫切要求逃离和出走”的无奈与无助。《拍卖诚信》显示出学生潜意识中对诚信的腻烦和抛弃……几乎所有的考生都难以逃脱的传统诚信观念的枷锁和窠臼,这不能不说是中学语文教育的某种失败。

人的思想观念,自中学播种,自大学分蘖灌浆,至中年成熟收获。中学时期是人的思想在躁动中探询出路的时期,迫切需要在伦理上正确的指路。语文教科书所选文章均代表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所以语文教育对学生树立伦理观念的影响极大。但是,我们从2001年高考作文最优秀的满分答卷中,却只看到在学生思想深处存在的中国传统诚信观念的阴影和自我欺骗,而看不到现代诚信观念的明亮和希望,我们不能不为此而进行一番探讨。

二、 中国传统诚信观念和现代诚信观念的分野

对于诚信的基本含义,中国传统诚信观念和现代诚信观念并无大的争论,但是,在对于诚信的底蕴、作用、维护机制等方面,中国传统诚信观念和现代诚信观念却大不相同。

(一)从诚信观念的起源来看,中国传统诚信观念主要起源于社会主体孤立的道德内省和意识上的自我约束。而现代诚信观念则是西方的舶来品。西方民法学以为,诚信观念主要起源于商品交换和贸易中所产生的彼此恪守契约的客观要求。前者认为诚信与否是一个人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后者则认为诚信是社会经济关系双方的事,与个人孤立的道德内省无关。另外,在古代和现代的中国主流的意识形态中,诚信从来都是一种单边的义务而不是一种双边义务,诚信是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诚信是老师为学生设置的行为规范,诚信是国民对国家应该履行的义务……惟独没有人考虑到这样的问题:家长、老师和国家如果对孩子、学生和国民失信的时候,孩子、学生和国民可以通过何种方法来索取家长、老师和国家应该“交付”给自己的“诚信”?!这种起源上的不同,决定了中国传统诚信观念和现代诚信观念在底蕴上的“单边主义诚信观”和“双边主义诚信观”的本质差异。现代中国社会,诚信作为一种社会交往的重要资源,其基本底蕴和精华不仅仅应该是“双边主义”的,更应该是建立在法制意义上的。为了维护双边主义的诚信,我们只能将法制作为超越于道德内省和舆论评判的“第三种力量”。

(二)从影响诚信观念发育和成长的人性论观念看,中国传统的人性论认为,人虽然有自利之本性,但是这种本性是丑恶的和应该自我抑制的,而诚信恰好就是抑制自利的利器,因为在实际上,诚信的原则就是对他人权利的维护,当然也意味着对自利的限制。所以,中国人传统观念中的诚信,也只能是一种自我克制的“义务主义诚信观”。在这种观念下,诚信是一种负担!而西方的主流人性论则认为,人的自利本性是固有的和正当的理性,不但不应该被认为是丑恶的,而且也是不可能被抑制的,而诚信恰好应该是实现自利人性的利器,盖因为自利的实现来自于对方主体诚信的行为,反之亦然。所以,现代法制意识观念下的诚信观只能是一种维护人际互利的“权利主义诚信观”。在这种观念下,诚信是一种快乐!

伦理学教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图书情报 职业信息 伦理教学 目标教学 内容教学方法

[分类号]C642.3

作为独立学科的标志之一,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开设各种计算机伦理、网络伦理、信息伦理学课程或专题讲座;同时,图书情报等专业信息团体开始检讨和重视信息伦理,使之成为信息活动职业伦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图书情报专业教育机构为帮助未来从业者深切认识到信息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同时明确专业人员所应具备的职业修养和职业道德,有必要强化信息伦理教育。而当前国内的信息伦理教育多被包含在普及性的信息素质教育中,专门面向信息从业人员的规范化、制度化的信息伦理教育尚在探索阶段。因此,我们将结合国内外实践,探索面向图书情报职业的信息伦理学课程设置的必要性或重要性,并就教学的目标、内容、实施方式等关键问题进行讨论。

1 信息伦理与图书情报职业的关系

1.1 作为规范学科的信息伦理学注重特定领域中的伦理问题

国际信息伦理中心(ICIE)认为信息伦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是研究一对多等级结构的大众传媒、计算机科学和作为平等媒体的因特网中的伦理问题的应用伦理学科;后者是研究因特网、信息和知识管理以及图书馆、档案领域里的伦理问题的应用伦理学科…。不管是广义还是狭义的认识,都把信息伦理学定位为应用伦理学科,它是信息学与伦理学相互交叉融合、在信息活动和信息社会的土壤中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因此,信息伦理学要遵循伦理学研究的基本学术规范,不能与传统伦理学割裂,需要用传统的伦理道德去规范信息活动中出现的道德问题;同时,信息伦理作为一种新型伦理,具有不同于传统伦理的内涵与特殊性,它必须根植于信息实践活动,成为解决信息活动中现实道德问题的内在力量。作为规范学科的信息伦理学除了研究信息活动中不同类型信息行为的共性问题,更要着眼于信息行为在特定领域(如图书情报行业)的特殊表现,这就决定了这些问题的处理只能诉诸适应特定领域的应用伦理学。发达国家信息伦理学研究的发展也表明这一学科既注重学科理论研究,又注重理论在行业上的应用,同时强调了信息专业人员是信息伦理问题的决策者,而不是一般的专业人员。图书情报行业作为从事社会信息服务的特定领域,伦理问题一直受到关注,如卡普罗(R.Capurro)在《数字图书馆的伦理学方面》一文中对信息时生巨大变化的图书馆产生的伦理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论述。

1.2 图书情报职业按照伦理的方式实现其使命

作为公认的一种的职业,图书馆员扮演知识资源与知识受众间的“经纪人”角色。也就是说像医生、律师等其他职业一样,图书馆职业也要按照伦理的方式实现其使命。在现代图书馆运动中,引人注目的成果之一就是重视职业伦理,如美国图书馆协会(ALA)早在1939年就正式颁布了图书馆员的伦理规范。截至2002年7月,在IFLA网站上可检索到已颁布图书馆职业伦理规范的国家和地区已有27个,类似的还有《数据处理管理协会行为标准》、《美国信息科学学会信息职业人员伦理守则》、《sCIP竞争情报人员从业者伦理守则》等。在图书馆职业规范中涉及到知识获取、知识选择、读者隐私、知识自由、知识产权、知识保存与管理问题,体现了公共存取、客观公正、尊重隐私权与知识产权、精益服务、人文关怀等基本伦理准则,这些都是信息伦理学的核心议题。21世纪的图书馆员作为一种职业不仅不会过时,且将扮演多重角色,即善于交流的知识经济人、社区居民的知识主管、博学敏捷的知识咨询师、某一领域的知识鉴赏家、业余自修的学习辅导员。这意味着图书情报职业将面临更多的伦理挑战,如信息隐私权、信息所有权和资源使用权等,以及散播错误信息、网络色情泛滥、网络黑客、计算机病毒等带来负面影响的伦理问题。面对这些伦理困境,已有职业伦理规范显得“力不从心”。首先,这些伦理准则的具体含义、图书情报专业人员如何把准则应用于具体工作实践中尚未得到明确解释;其次,当这些准则与其他伦理准则发生矛盾时,图书情报专业人员应如何选择?第三,如何证明准则的伦理正当性?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引入伦理推演机制,这些恰恰属于信息伦理学的范畴。

1.3 面向图书情报职业的信息伦理教育尚未纳入正轨

一般而言,对职业伦理的认知和认同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有的,而是要通过后天的教育熏陶加以培养。同商业伦理之于商学专业的学生、医学伦理之于医学专业的学生一样,信息论理学也应成为图书情报专业教育的组成部分,Carbo与Almagno曾明确提出信息伦理学课程在图书情报专业教育计划中的重要性,许多参与信息伦理学课程的图书情报专业人员也认为他们从中受益匪浅。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包括中国在内共有25个国家的91所大学开设了各种信息伦理学课程。我们对美国图书情报学院课程体系进行考察,部分院系专门针对图书情报专业学生也开设了相关课程或专题讲座,如肯特州立大学开设“图书情报界的伦理问题”、亚利桑那大学开设“图书馆与信息职业伦理”、匹兹堡大学开设“信息伦理学”、威斯康辛一密尔沃基大学开设“信息技术伦理学(本科层次)”和“伦理学与信息社会(硕士层次)”。在国内,信息伦理学教育多在信息素质、计算机文化等公共课程中以专题的形式出现,或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计算机伦理学”,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部级精品课程“计算机导论与计算机伦理学”。在图书情报专业开设信息伦理学相关课程的院校并不多见,如南开大学在图书馆学专业本科层次开设了选修课程“信息伦理”,在情报学专业硕士层次开设了“信息伦理学”;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开设的“信息服务与用户”涉及到了信息伦理的内容;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开设有“信息伦理与法规”课程。

综上,把信息伦理学纳入图书情报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作用与意义不言而喻,图书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等学校图书馆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修订版)》就明确提出信息伦理是图书馆学专业人士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作为图书情报行业的未来从业者,图书情报专业学生已经进入90后的时代,他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往往与前辈有所不同。在这一现实情境下,面向图书情报职业的信息伦理课程教学需不断强化。

2 面向图书情报职业的信息伦理学课程设计思路

从已有信息伦理学课程教学大纲来看,设计思路不尽相同,我们认为面向图书情报职业的信息伦理学

课程设计应体现三个基本原则,即服务于社会期望、反映学生需要和符合学科规定性,重点解决以下三个核心而又模糊的问题。

2.1 为什么教――信息伦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从教育与职业视角,假定把信息伦理教育目标分为四个阶段:①第一阶段的目标是通过伦理知识灌输而提高伦理知识水平;②第二阶段的目标是改善伦理的判断力;③第三阶段是提升解决现实伦理问题的智慧;④第四阶段的目标是终身的伦理修习与行为坚守。其中,阶段一和阶段二以为取得资格而学习的学生为对象,阶段三以学生和取得资格的专业人员为对象,阶段四意味着取得资格后的专业人员的整个职业生涯所进行的教育。可见,图书情报专业人员要正确实践信息伦理,需要具备对信息活动中产生的伦理问题做出正确判断的认知能力、把认知能力转化为伦理行为的能力、在特定的组织环境中有效履行信息伦理的管理能力,ICIE对信息职业伦理教育的目标作了具体解释。

具体到信息伦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则更关注阶段一和阶段二的目标。借鉴美国等高校信息伦理学课程目标阐述,我们设定面向图书情报职业的信息伦理课程教学目标如下:①考察信息职业伦理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增加对信息伦理问题的敏感度;②全面认识与理解知识自由、知识产权、著作权、公平使用、隐私等问题,增进对信息伦理问题的思考推理能力;③明确图书情报专业人员在日常工作实践中所承担的伦理角色与道德责任感;④提高对信息伦理决策过程中模糊情境和不同于自身伦理观点的忍受力;⑤提高信息职业伦理行为困境的认知,强化采取行动的自我强度;⑥具备信息伦理理论与概念的基础知识,同时要跟踪该领域应用伦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观念,使学生了解该学科的前沿动向并使该学科能对专业产生积极影响。这意味着信息伦理教育是一个由增进辨识能力,到判断能力,进而执行适当伦理行为的过程,其中对信息伦理问题的敏感度与思考推理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目标实现的关键基础。

2.2 教什么――信息伦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

国内外信息伦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差异较大,有的突出了伦理准则的重要性,有的偏向计算机技术伦理。我们认为信息伦理课程内容在设置上应体现三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伦理学基础理论与职业伦理现实相结合、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2.2.1 理论分析工具与方法论信息伦理作为一种新型伦理,具有不同于传统伦理的内涵与特殊性,但作为应用伦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传统伦理学在信息环境下的继承、应用与发展。因此许多学者认为传统伦理学的概念、范畴和理论为信息伦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为人们区分正确与错误行为提供了判决标准,理应成为信息伦理学课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这一点恰恰是在图书情报专业教学计划中所欠缺的。尽管不同的伦理学理论为行为判断提供的标准不尽相同,本质上这些理论使用了不同的推理机制以证明特定行为的正当性,成为构建信息伦理学的理论分析工具。纵览西方伦理理论,可以分为义务论、结果论、权力论和德行论四种类型,这在约翰逊和斯皮内罗等人的著作中有所论述。

2.2.2 图书情报职业中的信息伦理议题 对于图书情报职业中的信息伦理议题,应包括公共和专门两部分。公共议题是所有信息职业面临的共性问题,学者们在这一问题上的论述较多,主要集中在隐私权、知识产权、信息自由权、信息获取权和信息安全权上,这些理应成为课程教学的重点。专门议题就是与图书情报职业密切相关的信息伦理问题,在公共信息服务活动中,图书情报行业逐渐形成了具有较大共识的价值观和伦理意识、伦理目标和伦理思想,尤以宣扬“公共、公平、共享”的图书馆精神为代表,与具体业务相结合,就形成了获取中的伦理问题、技术服务中的伦理问题、获取服务中的伦理问题、参考咨询中的伦理问题、专门图书馆的伦理问题等。

2.2.3 信息伦理的本土化与国际化 西方国家的伦理课程设计彰显了西方文化传统中固有的自由意识和民主精神,如果在教学中只是通盘引入国外信息伦理学课程体系,常常面临许多教学难题,如在美国宪法对某些言论自由诉讼案的影响这一问题上存在不解。作为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其儒学传统伦理源远流长,对民众的影响根深蒂固。时代的变化需要构建新型的信息伦理,而信息伦理的构建又必须依赖于对中国本土文化特别是儒家伦理传统的改造与转化,可见基于本土化而产生的多元化趋势似乎是不可阻挡的。与此同时,在以互联网为特征的全球一体化趋势下,不同文化背景的信息伦理也趋于整合,求同存异,以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信息交流提供一宗公认的伦理规范系统。

2.2.4 信息伦理规范这是信息伦理社会调控机制的基本骨架,由信息伦理原则、信息伦理守则以及网络礼仪等构成。一些信息伦理学研究机构和信息职业协(学)会制定了具体的信息伦理守则,如美国计算机协会(ACM)、美国信息科学学会(ASIS)、英国计算机学会(BCS)、加拿大信息处理学会(CIPS)、日本电子网络集团(ENC)等都制定了各自的职业伦理守则。研究证明伦理守则在促进行业自律和政策制定、规范信息人员行为和帮助人们进行伦理决策方面,具有值得肯定的积极意义。因而教学中可以把信息伦理规范与图书情报职业伦理有机结合起来,培养未来从业者的职业操守。

2.3 如何教――信息伦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对于伦理教育的实施方式,学者们提出许多不同的看法。在一定意义上,伦理虽然不容易教,但却可以通过分析及讨论的方式来达成。我们对国内外信息伦理课程以及其他伦理课程(如企业伦理、医学伦理、行政伦理等)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进行了考察,发现信息伦理学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讨论法、案例研究法、价值澄清法、角色扮演法,兹分述如下:

2.3.1 讨论法借助讨论假设或信息活动中的道德困境,如图书馆精神、网络时代图书馆员的权力与责任等,教师阐述故事中包含的道德问题,让学生进行公开讨论,产生道德冲突的困境,以提升学生对道德伦理的理解。只要不违反伦理准则,教师要包容不同观点,因为对一些现实中的伦理问题,并不存在唯一正确答案。

2.3.2 案例研究法该方法发源于商科,因其成效被引入到信息伦理教育中。如Notre Dame大学大量采用了案例教学,具体案例分析有信息访问案例、文化碰撞案例、垃圾邮件、抗病毒与后门程序案例、网上传销、、网络警察等。案例研究法没有固定的教学方式,可以采取开篇从案例分析导人问题、讲授中穿插案例分析、根据重点与难点问题精心设计案例进行练习巩固等具体方式,教师在教学中扮演引导而不控制、参与而不干预、整理而不修正、鼓励而不强迫的角色。与其在商业学科中的成熟应用相比,案例研究法在信息伦理课程中的应用尚显稚嫩,在案例教材发展上仍有待努力。

2.3.3 价值澄清法该方法是通过“珍视、选择、行

动”的过程,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情感、信念和行为进行自我分析及反省,以确定行动。在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职责在于帮助学生就其所评价的事物进行价值的厘清,而不是诱导学生接受教师的价值体系。具体教学步骤如下:①面对伦理问题找出各种可行的方案;②评估各种可行的方案;③诉诸理性做出理性和自由的抉择;④公开表明自己的立场;⑤根据自己的信念去实践生活。

2.3.4 角色扮演法该方法是借助故事和问题情境的设计,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扮演故事中的人物,再经由团队共同讨论和扮演技巧的运用,帮助学生练习各种角色的行为,其特点是易于让学生设身处地体验种种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承担引导责任,但讨论及扮演的内容必须取决于学生,通过扮演、讨论、再扮演、再讨论的方式进行,使学生对所探讨的问题留下深刻印象。

教学方法并不是固定的,各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情景,由于教学过程复杂且多变,教师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但是各种教学方法之间并不具有排他性,教师不应仅局限使用一种教学方法,而要有“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的理念,可以采用一种方法为主,多种方法为辅或者多种方法交互使用的方式,以优化教学效果。此外,教学手段上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聊天室、教学网站等延伸课堂教学效果。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学生成绩评定方式要与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相符合,国内外常见的评价方式有上课、考试、论文、案例分析等,具体操作时可以用及格/不及格来评定成绩。

3 结论与建议

面向图书情报职业的信息伦理学课程设计应着力体现图书情报职业与信息伦理的关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人手:

信息伦理学课程应本着“虚实结合,力戒说教”的宗旨,其教学目标体现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的结合,重点在于培育未来图书情报专业人员的信息伦理意识与分辨能力。

信息伦理学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上应体现三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伦理学基础理论与职业伦理现实相结合、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

信息伦理学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注重问题导向,允许灵活性,可以采用一种方法为主,多种方法为辅或者多种方法交互使用的方式。

信息伦理学课程考核方式要与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相符合。

很多学者认为应用伦理学教学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很多,如信息伦理学课程的任课教师既要懂伦理学,又要懂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还要融会贯通,这本身构成了信息伦理教学的难点。我们认为这种观念有待修正,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只要持之以恒地勤于钻研课程相关领域的知识,并能引导学生做伦理分析与讨论,都可以教授信息伦理学。

参考文献:

[1]沙勇忠.信息伦理学.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2]杨绍兰.发达国家信息伦理学研究的现状及其启示.情报杂志,2005(7):102―105.

[3]丛敬军.关于信息伦理学研究的思考.情报学报,2002,21(3):334―338.

[4]梁俊兰.信息伦理学:新兴的交叉学科.国外社会科学,2002(1):46-50.

[5]王子舟,吴汉华.图书馆职业的发展前景.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2):16-23.

[6]Fallis D.Information ethics for 21 th century library professionals.Library Hi Tech,2007,25(1):2―6.

[7]沙勇忠.图书馆职业伦理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4):20―24.

[8]黄国彬.ALA、JIA、CSLA图书馆员职业道德规范之比较分析//中国图书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9]王宏德.谈网络信息伦理.台北市图书馆馆讯,1996(1):86―91.

[10]Woodward D.A framework for deciding issues in ethics.LibraryTrends,1990,39(1/2):8―17.

[11]Carbo T,Almagno,s.Information ethics:The duty,privilege andchallenge 0f educating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s,Library Trends,2001,49(3):510―8.

[12]肖可.国外信息伦理学研究进展.图书馆学研究,2010(1):2―7.

[13][2010-07-25].http://icie.zkm.de/research.

[14]Spinello R.CyberEthies:Morali and law in cybempace.Sudbury:Mass,2002.

[15]Spinello R,Tavani H T.Readings in eyberEthics.Sudbury:Mass,2001.

[16]斯皮内罗.世纪道德――信息技术的伦理方面.刘刚,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17]程焕文,周旭毓.图书馆精神――体系结构与基本内容.图书馆,2005(2):3-9.

[18]Hauptman R.Ethics and librarianship.NC:McFarland&Compay,Inc,2002.

[19]Hiby w.The Ethics 0f academic collection development in a politicaIly contentious era.Library Collections,Acquisitions,andTechnical Services,2004,28(4):465-472.

[20]Flowers J Ll Ethics within the serials family,Library Collections,Acquisitions and Technical Services,2002,26(4):449-456.

[21]McMenemy D,Pouher A,Burton P F.A Handbook 0f ethicalpractice:A practical guide t0 dealing with ethical issues in informarion and library work.Oxford:Chandos Publishing,2007.

[22]Bunge c A.Ethics and the referenee librarian//Lancaster F w.Ethics and the Librarian.Urbana―champaign,IL:graduateschool 0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University 0f Illinois,1990

[23]Berleur Jetc.Ethics and governance 0f the Internet:t0 promote discussion inside the IFI PNational Societies.『2010―07―10].ht.省略.fundp.ac.be/jbl/IFIP/Ethics_and_Internet――Governance.pdf.

伦理学教学论文范文5

1.武汉大学医学伦理学教学传统及改革简述

武汉大学医学部的前身是湖北医科大学,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即按照国家《医学伦理学教学大纲》组织和实施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2000年开始进行教学改革,全面推广多媒体教学,大量使用案例讨论、研究式教学等方法。2003年曾经尝试过双语教学。2005年开始将医学伦理学删减为27学时,并对授课方式和内容进行了调整,在确保讲透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运用学生熟悉的名医事迹、讲授当年标志性的热点医疗事件和典型性的临床案例,引导学生体会医学的特殊性、医学职业精神的实质和医学道德的重要性。总体而言,武汉大学前期的医学伦理学教学具有统一性(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规范性(全国相同或相近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学术性(重视基本原理的教学和考评)的特点。其不足之处在于缺乏长效机制,重知识而轻创新,重理论而轻实践,重基础而远临床。这也是中国大陆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共同特点。

2009年夏天,武汉大学与芝加哥大学展开全方位的教学交流,并以此为契机掀起了新一轮以“贴近临床”为重点的教学改革。

首先,自2010年春季开始,针对四年级医学生开设《临床伦理学与职业态度》课程,这是在二年级必修课《医学伦理学》的基础上增设的更有临床针对性的小范围试行的选修课程,是对医学伦理知识的补充、强化和验证。采用聘请临床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的形式展开,分六个专题讲授,具体内容为:临床伦理总论、知情同意及医患关系、儿科伦理、器官移植伦理、辅助生殖伦理、伦理与科研,共18学时。笔者发现,这样的讲课,医生愿讲,学生愿听,教学效果良好。此外,武汉大学对课程的考核和评估机制也进行了改革:在考核上,重点检验学生临床案例分析能力,以参与讨论及撰写报告的成绩作为主要的评分标准,卷面成绩为辅;在教学效果的评估上,武汉大学联合芝加哥大学制定了评估问卷,在课程结业后和毕业前各进行一次评估,通过前后两次评估结果的对比来掌握学生真实的职业态度和道德水平。

其次,对于必修课《医学伦理学》从内容和方法两方面进行改革。在教学内容上,所有基本原理都以典型案例呈现,避免枯燥的理论讲授。在教学方法上,与“早期接触计划”相结合,展开“病床边医学伦理教学”。“早期接触计划”是武汉大学2010年暑期起动的一项改革举措。具体做法是,在暑期针对低年级医学生征集自愿者,参与大约1个月的临床见习活动。学生“在病床边事事都论道德,回到宿舍反思件件都涉伦理”。比如,部分学生在妇产科见习人工流产手术时,看到“碎胎”和“吸刮”的过程感到非常震惊,对于课堂所讲的“不伤害原则”和“行善原则”之间的矛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神圣性、医疗的特殊性和医学的人文本性,于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医学人文素养。此外,还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专题讨论、案例研究、模拟法庭、课堂辩论等方法,并积极尝试以问题为导向的(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学习自主性和创造热情。在课程的考核方式上,取消背诵默写式的闭卷考试,采用开卷方式进行考评,使考试变成一次知识的运用、思维的锻炼和综合能力的实质性提升。

最后,自2013年秋季开始,对研究生首次开设《医学伦理学》课程,教学的重点在于增强医学研究生的人际沟通尤其是医患沟通能力。课程以邀请临床医生和人文社会科学专家开设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颇受欢迎。

教学改革实施两个学年之后,笔者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的方式请医学本科生对改革后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显示,90%以上的学生认为医学伦理学课程教学目的清楚,所选用的案例能帮助他们实现学习目标,引起他们对伦理学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对医患沟通技巧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总体来说,学生对改革后的教学方式持积极的认同态度,这与教学改革前的调查结果形成鲜明的对照,此前的调查显示有52%的学生不认同医学伦理学的教学方式™。改革前后的对比证明,武汉大学的教学改革是卓有成效的。

2 芝加哥大学医学伦理学教学模式及特色

与武汉大学相比,芝加哥大学的医学伦理学教学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第一,在每一个教学阶段都进行医学伦理教育,通过持续的道德教育促进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芝加哥大学医学院招收的都是文科和理科学士,他们必须在本科阶段修满一定比例的人文核心基础课程(commoncore),才能获得学士学位,取得报考医学院的资格。考入医学院之后,一二年级的学生都要学习《医学伦理学》课程,每学年15周,每周3学时,共计90学时。在2013〜2014学年度,芝加哥大学实行新的课程计划“医生一患者一社会一制度”(Physician-Patient-Societ广Systems,P2S2),这是一条贯穿四学年的课程路线(curricularthread),其核心内容包括公平与辩护、临床技能、医患关系、医学的社会背景与美国医疗保健制度[4]。这项新的教学改革措施使医学伦理学与其他医学人文课程浑然一体,不仅强化了医德教育的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也从体制上保证了医学伦理教育的持续性。获得博士学位的住院医师必须修满规定的医学伦理学课程才能取得医师资格。在职医生每年也要参加院方规定的医学伦理培训。这样,学校与医院接力就形成了—个不间断的长效教育机制,医生接受的是终身医学伦理学教育。

第二,临床医生进入课堂,从师源上把控医学伦理学的交叉学科性质,彰显其临床决策指导功能,提高学习兴趣和教学实效。芝加哥大学讲授医学伦理学的教师主体是具备哲学思维的临床医生和伦理学专家,部分教师同时拥有医学和哲学博士学位。此外,主讲教师还会经常邀请临床医生、人文学者、执业律师及公务员参与到课堂中。如在讲到器官移植的伦理问题时,就会请器官移植专家进行讲座;在讨论整形美容的伦理问题时,整形外科的专家也被请到课堂现身说法;在讲授艾滋病防治伦理时,请社会学家和公共卫生专家参与。课堂因此变得丰富多彩、兴趣盎然。同时,参与教学的医生也会不知不觉地将伦理思维溶入其临床实践及医学课程的教学之中,实现医学伦理学对专业课程的渗透。

第三,教学方式灵活多变,重视学生参与,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关注现实热点。芝加哥大学常用的教学方式有课堂讲授和讨论、专题研讨会、课堂小组讲座、课外阅读、床边教学、学生讲课等。其中课堂小组讲座最有特色,是典型的PBL教学模式。具体来说,就是教师针对临床实践中的伦理困境或者医生有过失的案例设置讨论议题,各小组的学生围绕议题收集资料,撰写讲义,展开演讲和讨论,教师主要充当评论员的角色,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理论水平、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提升。此外,在授课场地的选择上也考虑到方便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到芝加哥大学交流的老师发现,在讲述伦理学发展史时,课堂就设在图书馆的相应展室,学生可以在授课结束后直接阅读图书馆的相关资料。芝加哥大学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并且关注全球热点问题。比如,以色列新器官移植法颁布导致同意捐赠者明显增多,器官移植就成为该校当年重点讨论的内容。俄勒冈州和华盛顿州立法允许医生协助患者自杀之后,安乐死和协助自杀就成为该年度的教学热点。

第四,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医学伦理学》教学大纲和教材,芝加哥大学按照教学和临床需求组织授课内容,编写教材或者讲义,内容贴近临床。以2009年冬学季为例,其教学的内容包括:临床实践中的医患关系,患者自主、知情选择与代孕,临终关怀,儿科伦理,器官移植与医学伦理,外科伦理,全球卫生与国际伦理,涉及人类受试者的医学研究伦理,医学生面临的伦理难题。芝加哥大学实行的是季制学期,每学年都有四个学季,每学季的教学计划都提前公布,内容包括授课目录、课程总监、课程组教师信息、学生分组信息和课程阅读资料。学生课前获取这些信息,以便做好预习,从而保证授课的质量和学习效率。

总体而言,芝加哥大学比武汉大学更重视《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即使单纯从教学时间上进行比较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该校特别强调教学的临床参与性,课堂讨论的重点往往是新近临床中出现的热点问题,同时,大量临床医生出现在伦理课堂也彰显了课程服从和服务于临床的教学宗旨。再次,其教学方式灵活有效,教学内容丰富且更具针对性。学校与医院接力构造了连续教育机制,促进医者养成终生学习医学伦理的习惯。其不足之处在于教学缺乏国家教育管理层面的统—规范,如果学校为了突出自己的特色而有所偏颇,再加上每个教师的个人偏好,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育重点的把握就有可能陷入盲目并走向失衡。

3 关于提高我国医学伦理学教学实效的建议

在近五年的对外交流和《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实践中,武汉大学有过失败的教训也总结出一些成功的经验。对如何提高我国医学伦理学教学实效,武汉大学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团队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通过培养医者群体的人文素养,拒斥“医学技术主义”和“医疗重商主义”,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在现实国情和医疗体制下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恶疾的对症良药。正是基于这样的共同体认,著名神经外科专家凌锋教授与另外11位著名临床专家联名发起了“促进医学人性化的十点倡议”。这项倡议被当下医学伦理学界评价为:我国医学界的一件重要事件,是针对现时临床医学对症下药的处方书和宣言书,是一项深得人心的倡议。”[5]“医学人性化”的诉求为医学伦理教育提出了难题,也指明了方向。这要求医药院校要切实重视医学人文教育,适当增加《医学伦理学》等课程在教学中的比重,并保持教育的持续性。具体来说,必须保证所有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都拥有至少两次接受医学伦理学教育的机会,使他们经历一个“伦理认82知—临床印证—困惑苦闷—彷徨斗争—审慎认同—伦理内化—再次或多次强化”的完整过程。目前,中国大陆高校医学伦理学教学课时数最多的是北京大学,为54学时,其实也是不够的,何况还是“一过性”的教学。针对目前中国医药院校的特点,五年制是主流,建议将第一次医学伦理学教学安排在大二的第一学期,第二次则安排在经历了临床见习和实习之后的五年级。研究生阶段也应当在硕士和博士阶段各有一次。毕业之后配合医师资格制度的强化和医院医师岗位职业道德的培训就可以形成一个教化、提醒和不断强化的长效教育机制。

第二,提升医者的人文素质,进行“人性化的医疗”,实现“医疗的人性化”,其实践的战场和立论的基础都在临床[6]。这就要求我们的医学伦理教育必须贴近临床,服从并且服务于临床,将临床医生引入医学伦理学课堂就成为切实可行的上佳策略。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衡量,这个策略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因为,对于医德教育来说,“坐而论道”的说教远不如身体力行的表率,临床医生进入课堂会大幅提高教学实效。但是,临床医师加盟医学伦理学教学的作用远不止于此,因为医生在教学的同时,也在进行着自我教育和锻炼,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并且以多种方式产生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一方面,其医德境界的提升会提高自身临床医疗服务的品质,并对实习医学生发挥正向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其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心得也会在无意识中渗透到他的临床专业课教学之中,发挥医学课程的道德教化功能。

第三,在教学方法上,PBL、案例研讨、病床教学、课堂辩论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不管使用哪种方法,都不适于太大的课堂。要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课堂不能多于50人,90人以上的课堂基本上是没有什么教学效果的,它唯一的作用就是给学生挣学分。这是因为像医学伦理学这样的课程是以学生的思想转化为目的的,它不同于专业课是以知识和信息的传递为目的。笔者的经验是,不管多精彩的讨论或者演讲,哪怕是30人的小课堂,也总有个别学生的思想会游离于课堂之外。50人左右的课堂,会有1/3以上的人是三心二意的。至于90人以上的课堂,会有超过半数以上的人一心二用。规模越大的课堂,讨论或者讲授的效果就越差。即使进行热烈的课堂讨论,那些因为没有发言而又离发言者较远的同学很快就会感到自己被冷落而变得兴味索然,接着就心安理得地做一个旁观者,然后,他们就会玩手机、写作业或者看小说。

伦理学教学论文范文6

1.1我们不能不清醒地认识到,与世界上很多国家相比较,我们的医学伦理教育从内容到形式,从理论到实践都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目前,在美国、法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已经进行了多年系统稳定的医学伦理学教学。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各年级医学生中均开设医学伦理学课程,并进行跨学科教学。教学基本上围绕当前医学领域的重点热点伦理问题进行,如医学实践中知情同意、人体实验、脑死亡、稀有资源分配等。哈佛大学医学院对医学伦理学采取以问题为基础进行跨学科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对医学伦理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学科进行研究和探讨,并邀请不同学科的专家参加,例如邀请临床医学专家、基础医学专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行为科学家等[1]。

我国则多以开设医学伦理学课堂教学为主,进行其他教学模式的学校还很少,教学模式还有待完善。仅在少数医学院校的医学伦理学教学中,采取了对重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课题调研的形式。比如哈尔滨医科大学,其在上世纪末已经开始采取这种课题调研讨论的教学形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2]。但是目前国内对这些模式还缺乏系统的研究,也没有很好的推广。

1.2对医学伦理学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医学伦理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才导致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医学伦理学课时严重偏少的现状。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在第五学期开设医学伦理学或在政治课中开设医德课,总课时约为30学时,不及美国、日本等国家同类课程学时总数的1/5。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不大可能指望学生对医德范畴、医德规范等有较为系统的了解,更谈不上为他们提供将理论付诸实践的机会了。

2002年2月,国际医学教育学会公布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包括医学教育的7个基本方面: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临床技能,沟通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3]这一标准阐述了医学院校毕业生必须具备的一系列基础核心能力,从中可以看到,医学伦理学和医德教育在医学生综合素质中占有重要地位。

1.3授课形式单调是我国医学伦理学教学中亟待改革的又一弊端。

目前医学伦理学教学中通行的是单纯由教师讲授的方法。限于学时,教师较少考虑,也无从考虑实际效果。这种“布道式”的教学方式,很难引起学生对医学伦理学的兴趣,更不用说掌握指导他们终身职业生涯的伦理准则与规范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国医学院该门课程的教学形式显得生动活泼。其中最常见的是各种形式的讨论和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日本的医学伦理学课程则主要由相关临床教研室的教授主讲及让学生参加病区实习的形式来予以实施,注重培养学生判断医疗实践中发生伦理问题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拿大的医学伦理学课程大多采用案例教学法和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1.4如何让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内容更系统、更稳定、更具时代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医学伦理教育的教学内容也同样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众所周知,任何一种道德理论或伦理学说,都是有其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随着经济改革在我国城乡相继取得巨大成功,人们开始对医疗卫生保健行业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务人员不仅应具备精湛的医术,而且要求他们能自觉尊重生命价值,在努力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的同时,还要深谙伦理学、心理学等人文科学知识。所以原有的教学内容自然跟不上时代的需要,而即使是已经更新的教材内容,也会因为目前新的伦理学问题的层出不穷而同样有了时代的局限性。传统的医学伦理学考核形式,主要以考场笔试(闭卷或开卷)以及论文撰写常见。前者强调的是书本理论知识的检测,特别是闭卷形式。开卷形式虽然有一定的开放,但总之都是以理论知识考核为主,与传统课堂授课形式相适合。这种考核方式容易流于形式,不能真正考查到学生学习医学伦理学课程后的思想观念以及伦理决策能力上的变化,也不能真正鼓励学生学习医学伦理学的主动性。后者虽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相比较应该是一种进步。但是仍然还有不足之处:没有贴近临床和实践,学生的任务仅仅是在完成论文,所以相关材料可以不必从实践中获得,减少了伦理学的实践机会;论文撰写相对简单,教师的指导成分相对较少,实用性不足。因为以上这些因素,所以目前的医学伦理学考核方式难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迫切感,那么进行医学伦理学考核制度的改革就更加势在必行。

2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对策

2.1加强国际合作,提高中国医学伦理学的教学水平。医学伦理学的发展和医学科学的发展密不可分,一种新的医学科技的发展,必然引起相应的伦理学的方法论等多种角度,深入研究高等学校教学方法,使我们的教学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培养学生表达思想、交流观点的能力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4]。此外,对

学生的成绩考核,要考虑改变以理论考试为主的形式,积极尝试多种考核方式,使考试内容注重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分析一些具体问题。

2.2创新教学内容。

自1982年以来,我国高等和中等医学院校和医疗部门陆续开设了医学伦理学课程,从事医学伦理学教育和研究工作,先后编写了许多版本的医学伦理学教材。这些教材的出现,对于医学伦理学的教学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21世纪是生命与健康科学发展的世纪,因此医学伦理学内容体系“应以义务论为主线,将价值论、公益论贯穿其中,既反映传统医德精华,又突出生命与健康主要内容,并包括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等相关学科进行理论与实践的论证。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能帮助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解决在学习和医疗实践中的各种伦理问题。其具体内容应突出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和实践性的统一”。[5]

2.3改革教学方式。

教师讲授不应该是医学伦理课唯一的教学方式。我们应该借鉴国外一些比较好的教学方法,依据我国的国情和目前医德医风的现状,摸索出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在方法上,我们应改单调乏味的说教为多种形式并举。可以尝试用师生对话、小组讨论、专题讨论的形式。在医学伦理学教学过程中,“应特别重视选择与应用正反典型事例进行伦理分析,这对于帮助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加深对医疗实践中所遇到的伦理纷争的理解,提高医学行为分析判断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效果好,深受大家欢迎”。[6]同时还“应重视对启发式、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考评法等方法的应用,不断提高医学伦理学教育教学质量”。

2.4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教学水平。

为解决师资队伍发展滞后的现状,首先,应尽快成立医学伦理学教研室,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专兼结合的教学队伍。其办法:一是建立专门教学研究机构,配备专门从事医学伦理学教育的人员,尤其重视选拔有培养前途的硕士生、博士生。二是以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教育委员会名义举办全国性医学伦理学师资培训班和专题研讨班,2004年8月在广州举办的全国医学伦理学教育培训班,受到有关部门和与会者的好评。同时,各省市医学伦理学会也应定期召开医学伦理学教育会,不断培养医学伦理学队伍,还应选派有培养前途的年轻教师出国作访问学者进修学习,从而达到提高医学伦理学师资队伍素质的目的。

2.5完善并规范人文教育体制。目前我国医学伦理学教育体制不够完善,同时还尚无相应的规范。

全国仅有医学伦理学会及教育等专业委员会,而各省市没有相应的专门机构,也缺乏统一和明确的要求。虽然国家教育部、卫生部在课程建设上把医学伦理学列入教育计划,但全国医药院校缺乏统一的安排。有的院校成立了医学伦理学教研室,但大多数院校是在社科部或德育教研室中成立一个小组,教材不够统一,教育与研究相脱节等。我们认为,必须制定统一的计划和提出明确的要求,“把医学伦理学作为整个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教育卫生主管部门的议事日程,列入教育计划,作为必修课程开设,作为精品课程和重点学科来建设”。[7]同时要大力开展医学伦理学的教育研究,定期召开地区和全国性医学伦理学教育研究会,总结交流经验,表彰先进,依靠全体医学伦理学教育工作者和理论界、医学界的同仁,共同为建设符合国情的医学伦理学理论及教育体系而努力。新晨

参考文献

1伍天章.以教学内容改革为突破口,加强医学伦理学教材建设.中国医学伦理学[J]2001,(1)34~35

2曾钊新、李建华.道德心理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134

3伍天章.以教学内容改革为突破口,加强医学伦理学教材建设.中国医学伦理学[J]2001,(1)34~35

4李传俊、李本富.医学伦理学案例教学的实践与评价.医学教育[J]1995,(2)9~11

5张金忠.关于医学伦理学教学方法、效果的讨论.中国医学伦理学[J]1999,(3)27~28

6翁宗奕.医学院校必须把医学伦理学列为“两课”教学的重点来建设.中国医学伦理学[J]1999,(5)20~21

7伍天章.新版医学伦理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