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讲堂学习材料范例6篇

道德讲堂学习材料

道德讲堂学习材料范文1

关键词: 高职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视频影像

当前,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总体仍然采用着教师讲台讲授灌输、学生端坐静听的教学模式,它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运用“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缺乏灵活性、趣味性,难以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未能让学生以最大程度的热情投入和参与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具有具象、开放等特征的信息载体――视频影像作为一种的现代信息载体,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而这也就要求教师在了解视频影像的特征,高职生的特点,以及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特点的基础上,充分掌握影视材料的选取原则,积极探索视频影像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模式,从而充分地发挥视频影像在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效果中的作用。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运用视频影像的可能性

(一)主体因素:高职生的思维特点。

人类认识世界有两种思维模式,即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高职生由于总体进校分数要比本科生低,学习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相对于本科生有所欠缺,其认识客观世界时更喜爱采用形象思维。例如,在讲授爱国主义章节时,如果仅仅采用书本中抽象的概念的话,很难引起他们的共鸣。而教师如果在课堂上播放影片《东京审判》,则很容易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客体因素:《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特点。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以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中所遇到的基本问题为切入点,结合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着重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这就决定了本课程承担着“知行转化”的任务,即引导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内化为内心的信念,并进一步指导学生的行为。

(三)桥梁因素:视频影像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契合主客体双方的因素。

视频影像是以电影胶片、电视录像片为主要形态,以活动的、有声有色的画面为媒介,在银幕或屏幕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信息载体。

视频影像区别于文字材料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是具象性。视频影像主要是以画面为媒介传达思想,这就决定了它具有鲜明的真实感和运动感。因而视频影像一方面符合高职生认识世界的形象思维特点,另一方面也能够较好地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使抽象的教学过程更加形象化,更加富有感染力。而这也正是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标与特点所决定和要求的。

二、视频影像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影视材料的选取原则。

1.针对性。在选取影视材料时,我们必须充分意识到运用视频影像是为教学服务的,要让其成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的良性载体,否则就会使“课堂”变成“影院”。因此,在运用时我们既要让影视材料统一于总体的教学目标,又要使其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更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例如,在讲授绪论第一节“适应人生新阶段”时,我们可以播放央视的《我的大学》系列节目,这样既契合第一节的教学目标――引导新生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又能让学生初步领略到大学真实的生活状态。

2.现实性。影视材料的情节虽然不一定完全是真实的生活写照,但其传达的思想却有浓厚的现实基础。我们最好放映一些近年来大学生比较关注的、社会影响比较大的、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能够引人思考和发人深省的影视材料。例如,央视《焦点访谈》、《今日说法》、《讲述》、《半边天》等栏目中播放的一些影视材料都是不错的选择。

3.感染性。由于影视材料中人物的思想、意识、作风、行为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尽量选用震撼人心的、具有感染力的材料。例如,历年来央视推出的《感动中国人物》系列节目就是不错的影视材料。

4.长短的适宜性。课堂时间十分有限,不可能选用占据大量时间的影视材料。因此,我们要以短小精悍的影视材料为主或者可以采用片段赏析和整体观摩相结合的方式。一般说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单次课时数是2节。因此,20分钟左右的影视材料比较适合于课堂播放。

(二)视频影像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中运用的主要模式。

视频影像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中运用的依据主要是“影视形象――高职生的兴趣与情感――高职生的思维与情境体验――高职生的信念与信仰……”这一心理机制,即借助视频影像使得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情境化,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将视频影像具体运用于《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时,由于以上三个基本环节的顺序和侧重点有所不同,相应地便会出现许多不同的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基本模式,即“放映―讲授”模式、“讲授―放映”模式及“穿插”模式。

1.“放映―讲授”模式。该模式的基本教学过程包括:新课导入―放映影视材料―教师设计合适的问题―学生分析讨论―学生课后写感言―教师课堂讲解(结合教材)。首先,核心的环节就是阐发,该环节包括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教师阐发教材内容;其次,教师在组织学生阐述观点时,既要做到“放得开”,充分发挥影视材料具有的意义开放性这一特点,使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分析和思考,又要做到“收得拢”,使学生在阐发自己的原有价值观后最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再次,教师的课堂讲解一定要结合教材,使得最后的阐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讲授―放映”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教学过程包括:教师讲解教材内容―放映影视材料―教师分析和学生讨论―教师讲评(结合教材)。其中,最重要的是放映环节,因为教师对教材的讲解已经基本结束,所以,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选择合适的影视材料,强化与促进学生对课本中正确价值观的认识与内化。而在这种模式下的阐发主要是使学生针对教材的核心价值观抒发感想。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针对其中引发的比较极端的想法进行引导。例如,在放映《东京审判》这部影片时,除了让学生了解这段历史之外,还应该注意疏导学生的仇日情绪。

3.“穿插”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教学过程包括:教师讲解―放映影视材料―教师讲解―再放映影视材料―再讲解―总结。在此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协调放映与阐发两个环节之间的关系,使之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总之,视频影像作为一种具有具象、开放等特征的现代信息载体,将其作为一种教学手段科学合理地引入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是对该课程课堂教学的一种新尝试,需要教师敢于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在实践中积极稳妥地探索应用,从而充分地发挥视频影像在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效果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贾磊磊.影像的传播[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道德讲堂学习材料范文2

一、思品教学生活化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教师必须珍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对儿童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价值。因此,思品课堂教学要做到“生活化”,让生活走进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使用教材,用活教材。我们可以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儿童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相结合,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也可以联系当地实际情况和儿童的实际生活,补充本乡本土的“活”材料,使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生活。

如徐琳老师在教学《和诚实交朋友》一课时,以“豆豆的故事”为切入点,通过故事大王讲故事的活动环节,把平时生活、学习中说谎话的故事讲出来,让学生在讲、听、议中,体验到说谎话确实害处大。又如徐老师在教学《我喜欢美好的环境》一课时,“抓住了我喜欢美好的环境”这一主题的特点,即环境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因此,在课前进行布置,要求学生自己回到生活中去观察、搜集、调查、分析、体验等方法,收集一些美好环境的图片和一些污染环境的严重性的资料,在课中,通过“这儿怎么了”这一环节,让学生比较、想象、讨论,如何改变我们的环境,如何保护我们的环境,把废品通过自己的加工和精心创造变为“宝”,更好地改善我们的环境。再如

思品课堂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在“动”中去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培养能力,养成勇于创新、勇于探索的品质,也让课堂成为学生发展个性的舞台,在学习中掌握知识、体验快乐。

二、思品作业生活化

作业能在课程实施中自觉的、有意识的将学生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生活连成一体,能把课程带出课堂,使课程延伸、扩展到课堂之外,从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思品作业”是实现本课程向课外延伸的最有效的途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为了让课堂学习更精彩,更有“生活化“,就布置学生”生活化“的作业,让学生去探索研究、调查采访、去搜集资料等,在课堂上让学生当小老师展示、分享。比如:“文明”小调查中,学生课外调查文明或者不文明的行为,调查生活中的“一米线”,调查“娱乐休闲活动”,从身边的生活中调查了大量的事例,搜集了丰富的资料,并在课堂上模拟体验。有社区中跳舞、踢毽子、老年人舞剑、打太极拳等健康的娱乐休闲活动,也有吸烟、打麻将等不健康的活动。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努力塑造文明形象,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休闲活动,自觉抵制不健康的活动。小调查“科技在我家”以便课堂交流,搜集科技各方面的资料,课堂上开“辩论会”。还有设计科技名言、做科技小报等作业,让学生感受并体会科学技术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并且知道科技是把双刃剑。还有学生从家里老人那里搜集了以前的粮票、油票等,一些旧照片和新照片的对比来学校展示。有些学生搜集了祖国日益富强的图片、资料等做成了幻灯片在课堂上当小老师给同学展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热爱共产党的情感。还有上网搜集调查并听老人讲讲虎门销烟等故事,讲日军南京大屠杀得血腥,讲红军长征的故事,讲新中国涌现的英雄人物等等,让学生从生活中了解历史,不能忘记祖国的屈辱……这些“生活化”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受益匪浅。

新课标理念下的作业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生活化、整合化、趣味化、自主化的作业将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发展学生的良好品格。作业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是学生成长中的一种生活需要、学习需要。

三、思品活动生活化

思品教学不能涵盖儿童生活的全部,要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光靠教材中安排的活动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师,可自行设计德育材料,与各种教育活动有机结合和校内外广泛配合。如与学校少先队活动、班会课、节日活动、艺术节等活动结合,拓宽德育的途径。

(1)结合传统节日。

结合重大节日如“劳动节”、“国庆节”、“儿童节”等,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意义和人文教育资源,因而富有深厚的育人色彩。我们可以挖掘有利的人力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祖国等教育,这样德育的成效是很大的。

(2)结合少先队活动。

少先队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少年儿童亲身参加实践,获得知识进行自我教育。在实践中,可以把平时的思品教学与少先队的雏鹰争章、假日小队活动相结合,让学生以活动为载体,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及合作意识,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3)结合主题班会。

道德讲堂学习材料范文3

关键词:漫谈;品德造就人格;课堂气氛;兴趣;知识;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077-01

新课标对实施素质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课堂教学、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对于思品教师来说,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如何调节课堂气氛,如何培养学生能力,都是很值得学习和研究的。尤其讲清思品课的重要性尤为重要。

1 营造良好气氛是上好一节思品课的重要条件

一堂成功的思想品德课,课堂气氛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气氛是弥漫在整个课堂内部的一种活生生的气息,是一种特有的心理情态。实施证明,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教学,课堂效果就好。反之,课堂效果就不理想。因此,教师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极其重要的。

1.1 老师要保持良好的情绪。别带着不良情绪进教室,否则会影响教学,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则达不到高质量的教学。更不利于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关系。

1.2 教师要学会调节课堂气氛。这要求教师的教使学生有兴趣的学,能唤醒其学习动机。中学生正处于情绪多变的年龄阶段,很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老师要帮助学生认识情绪的重要性,一堂成功的课,良好的课堂气氛是重要条件,必不可少。

1.3 课堂要体现师生互动。实施素质教育更多的要求老师能够做到创新教育,更多的实现师生互动。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1.4 兴趣培养,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的重要心理因素,是学生学习效果好坏的关键,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我曾经做过调查:由于应试教育和中考的的原因70%~80%的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不感兴趣,家长也不重视,而思想品德课是塑造学生良好品德、道德情感、理想价值的课程,那么,我们应怎样来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呢?

(1)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歌曲导入、故事导入、小品导入导新课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和悬念,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

(2)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思索的欲望,提高学习兴趣。

2 教师的知识和教学技能是上好一堂思想品德课的重要保障

2.1 要上好一节课,首先自己要吃透教材。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有游刃有余。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先有一桶水。有一桶水的目的是让教师能进行最佳的知识组合,使所教的知识更适合学生的知识结构,使教学过程更好的促进学生的思维。,不能过深也不能过浅,要恰到好处。

2.2 要上好一节课,不仅需要教师知识精通,而且还要有良好的教育技能。教育技能是一门艺术,掌握的怎样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首先做到,挖掘教材。当前的中学生思想品德教材,如:名人名言、成语故事、插图漫画等等。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应在教学中多做创造性的劳动,挖掘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逻辑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等等,教师在讲述教学内容时,灵活运用艺术性材料能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挖掘材料还要注意确定教材的重难点。

其次是教学方法的艺术性。我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讲述内容的艺术。同样是一节课,不同的教师讲出来的效果是绝不相同的。第二,举例典型的艺术。要学好这门艺术,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师要不断的深入学习,做到掌握知识既要有一定的广度,又要有一定的深度,既要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又要认识事物的特殊规律;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

第三,指导得当的艺术。教师授课应当启发学生的思维,改变传统的的教学式的教学,让学生从"学会"变成"会学",给人一块金子,不如授人以点金术,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思维质量。

第四,灵活运用教具的艺术。现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教师应该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为教学服务。

第五,教学体态的艺术。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都有很大的影响。

第六,板书的艺术。它在教学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如果把整个教学活动比做"画龙",那么板书便是"点睛"了。

3 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是上好一堂思想品德课的目的

3.1 阅读能力的培养。

思想品德课要求学生学会阅读。分析一个论述题,首先要把题读懂了才行。题没有读懂怎么去解答它呢?第一,针对法。所谓针对法就是让学生带着观点阅读材料,理解观点在材料中的体现。第二,归纳法,即要求学生先阅读感性材料,然后回答材料中包含或反映了什么基本观点。第三,扩展法,要求学生阅读材料时对其深化、扩展。将课堂内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能使他们站的更高,看的更远,想的更多。

3.2 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学会阅读的情况下,应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用自己的观点分析问题,概括问题,不仅能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能更新学生的思维意识。"

3.3 表达能力的培养。

现在教学改革提倡素质教育,用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学生不仅能够理解问题,还能准确的描述问题。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且还满足了自我肯定,自我表现的心理愿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4 懂得感恩。

对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要让学生心灵上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行动。思想品德课的思想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一堂思品课可以达到净化学生思想,培养学生建康的生活理念。

道德讲堂学习材料范文4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对小学生进行启蒙思想教育的课程。它以浅显的社会公德、生活常识为基本内容;以教育学生初步养成诚实、勇敢、勤劳、节俭等品德和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等行为习惯为主要目的。由于学生年龄及心理正处于成长和发育时期,因此,教师要完成基本教学内容,实现主要教学目的,就必须在课堂教学时,认真钻研教材,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研究教学方法,努力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指导学生学习《品德与生活》的知识,进行实际有效的教学,使学生从小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切忌空谈理论。

一、把生活当成课堂

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教师必须珍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对儿童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价值。因此,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要做到“生活化”,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再从课堂走向生活,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让美好的道德理智指导学生的生活,让美好的道德情感滋润学生的生活。

《品德与生活》教材在贴近儿童生活方面有明显的特点。整套教材都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按照儿童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家乡(社区)生活,以及儿童与祖国、儿童与世界等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为主线来设计教材的体系结构。教材从单元主题到活动主题以及每一个话题,都是儿童真实生活的再现和提升,非常有利于教学。教材的这一特点,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当地、本校的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使用教材,用活教材。一是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儿童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相结合,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二是联系当地实际情况和儿童的实际生活,补充本乡本土的“活”材料,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如我校王静老师在教学《我喜欢美好的环境》一课时,“抓住了我喜欢美好的环境”这一主题的特点,即环境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因此,在课前进行布置,要求学生自己回到生活中去观察、搜集、调查、分析、体验等方法,收集一些美好环境的图片和一些污染环境的严重性的资料,在课中,通过“这儿怎么了”这一环节,让学生比较、想象、讨论,如何改变我们的环境,如何保护我们的环境,把废品通过自己的加工和精心创造变为“宝”,更好地改善我们的环境

二、因材施教,把问题落到实处

插图是低年级《品德与生活》课中的重要内容,每一课都有丰富多彩的图画。画面生动形象富有情趣。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看图,模仿学习人物的道德行为。因此,教师必须讲好每一幅图画,让学生充分理解,明白其中的道理。如教学第一册《课间十分钟》时,教师首先指导学生整体看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中人物自觉遵守秩序的情景。在学生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1)下课了图中的同学们都在干什么?他们是怎样做的?(2)为什么这样要这样做?(3)下课了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怎么做?通过讨论,同学们认识到,图中的同学们讲文明、懂道理,他们知道不守秩序是一种不文明的表现。我们要向课本中的小朋友学习,课间活动时要有秩序,不能追逐打闹。再如教学第一册《课堂上》时,教师可分两步指导学生看图。(1)整体看图。初步了解插图内容。(2)分步看图。仔细观察并了解每一幅图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两个问题(1)上课时为什么要认真听讲?(2)班上那些同学提问题回答问题做得好?观察与思考之后,同学们认为,要向图中的哪些同学们学习,不应该向哪些同学学习。然后师生一起归纳课堂要求:(1)坐姿要端正;(2)不做小动作;(3)听课精力要集中;(4)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要先举手;(5)回答问题之后再坐下。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活动,同学们明白了道理,顿时,大家都端端正正地坐着,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课堂纪律井然,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二、把活动引进课堂

活动是儿童认识的源泉,是儿童发展的基础,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儿童天玩、生性好动,喜欢活动是儿童的天性。《品德与生活》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所以,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要“活动化”。《品德与生活》教材的活动性特点很突出,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材呈现形式,都非常强调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注重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获得体验,提高道德自觉性。教材的这一特点,也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改变过去说教式、语文式的教学方式,组织开展儿童直接参与的感受体验活动、游戏娱乐活动、模拟操作活动、动手制作活动、表演欣赏活动、讨论交流活动、作品展示活动等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做,玩中思”,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冒出智慧的火花,在活动中创出新的情感。比如在教学《和诚实交朋友》一课时,王老师把“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的故事通过表演的形式,把种花、献花、国王的话通过孩子们的表演活动再现出来,这时,教师提出国王为什么会对雄日竖起大母指的问题,学生们从表演中看到了雄日不换种子的诚实,体验到了诚实的行为人人称赞,诚实的孩子更快乐。

三、把课堂开放化

道德讲堂学习材料范文5

一、转变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态度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知道设置这门课程的科学性、必要性。要给学生讲清楚,社会上违法犯罪现象的出现,归根到底是人的思想品德出了问题。要学生谨记清代作家曹雪芹的名言:“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教师更要端正教学思想,认真备课、认真上课,以精湛的教学技艺征服学生、以饱满的教学热情感染学生,让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认识回到正确轨道上。

二、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工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虽然思想品德课内容浅显易懂,但上课时学生往往一脸茫然,究其原因,是课前预习不足造成的。在思想品德课中,有些内容是需要课前搜集资料的,有的内容是需要向生活扩展的。因此,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让学生有意识地去调查走访、观察思考、上网查阅资料,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教材的每一课都安排有简答题、探究题,学生课前预习时思考了,在课堂上听讲时更容易引起情感的共鸣,教学效果较好。

三、讲究导入艺术。使学生渐入佳境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因此,导语在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它既像一首优美乐曲的引子,又像一场精彩大戏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调动思维、激发兴趣、渗透主题和创设情境的作用。精美得体、简洁生动、风趣幽默的导语就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学生,使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当然,导入的方式有很多,如故事导入、漫画导入、名言警句导入、时政导入等。导入是一门艺术,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具体需要,选择合适的导入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愉快地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中。

四、用心把握教材,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新课程理念的具体表现;教材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思想品德教师对教材的准确把握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分为二辩证地看问题。教师的认识不能模糊,对于学生提出的现实生活中的腐败、道德沦丧等现象既不要回避,也不要含糊其辞地回答,更不要散布消极言论,而要向学生讲明这是事物发展中的正常现象,要看主流,社会发展总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

教师在把握和通晓教材编排体系的基础上,还可以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优化、重组。教材具有普遍适用性,教材顺序不等于教学顺序,根据教学需要适时打破教材体系,优化重组教材内容,反而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五、构建生活化课堂。让学生的智慧闪光

所谓生活化课堂,就是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将生活场景与课堂教学内容对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自主生成知识。生活化课堂的构建,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注重课内外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如在苏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改革开放的薪时代》一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将课前采访爷爷童年的生活情境搬到课堂上,让一位学生扮演爷爷、一位学生扮演孙子,来比一比他们童年生活的不同。学生由于课前准备充分,表演得生动逼真,课堂上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也真正感受到了改革开放使自己生活在幸福之中。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朗诵会、辩论赛、模拟法庭等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道德讲堂学习材料范文6

多媒体技术为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提供了条件。自从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教学信息便以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形式呈现,既活跃课堂气氛,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成为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笔者就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运用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多媒体教学技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想品德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以往单纯的口授教学方法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容易抑制学生的思维,分散注意力,也很难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更没办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故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兼容图形、图像、声音、动画技术等多媒体课件将抽象问题形象化,把枯燥的文字叙述生动有趣地呈现出来,让学生在不断变化的教学过程中产生主动积极的学习动机,刺激多种感官,从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在讲九年级人教版第一课《责任与角色同在》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Flash《范跑跑之歌》,让学生通过观看搞笑而又发人深省的动漫,在视觉听觉的共同冲击下引发心灵的震撼,既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起来,又通过课堂讨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对承担责任有一个基本的价值判断,从而为本单元的教学奠定很好的基调。

二、拓宽学生的学习知识面,培养学生创新及发散思维能力

思想品德课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教材的编写往往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因而导致思想品德课教材中的许多事例、信息比较滞后,而且信息量很不够,很难跟上时代和学生学情的变化,影响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另外,在农村中学,由于信息渠道并不像城市那么多、那么广,绝大多数孩子所接触到的东西非常有限,知识面很窄。并且,他们从小就没有养成关心社会、国家大事的习惯。因此,单靠教材或是教师一根粉笔、两片嘴唇的教学是很难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果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便可在你的课程中增加许多鲜活材料,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教材以外的社会事件,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此外,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思想品德学科知识同其他相关知识融合起来,从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发散思维能力,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任务,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是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手段和途径。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充分展示思维的过程,从而达到学生既能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又能促进思维发展和能力提高的目的。例如:在讲授《防患于未然》时,就可通过播放“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死四名同学”的新闻报道,设置问题,让学生分析马加爵杀人的原因,从而认识到一个人如果不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不注意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就有可能从犯错发展到违法犯罪。同时学生可以认识到犯罪付出的代价太大,给社会造成重大危害,也给自己、家人带来恶果,对自己、他人、社会有百害而无一利,进而提高修养,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三、有利于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思想品德课的重要任务之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借助刻板过时的教材案例,或是全凭教师一张嘴,学生都是被动接受,很难提高自己的认识,因而大大削弱了思想品德课的德育效果。而多媒体技术为思想品德课教学提供了生动的画面、悦耳的乐曲、翔实的材料,充分的数据让学生耳闻目睹,为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化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保证,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感染力和可信度,从而让学生的心灵感受到震撼,产生共鸣,进而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如讲到《诚信做人到永远》时,可以播放诚信道德模范“武秀君”的事迹,或是感动中国人物“信誉兄弟”孙东林、孙水林的事例;让榜样的力量影响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在日常生活中诚信做人。讲到“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时,可以播放“感动中国人物—金晶”誓死保卫奥运圣火,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国体育健儿夺金牌、升国旗、奏国歌的画面,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之思想感情、道德认识、道德情操不断得到感染、启迪、升华。通过Flash等形象化教学提供一个个鲜明生动的道德形象,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了解世界、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起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

四、有助于我们打造理想的课堂

认知心理学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当人们一次性学习知识时,单靠“阅读”大约记住10%;单靠“听”大约记住20%;但通过“说”能记住70%;“做”能达到90%。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的最大问题是包办,学生学习的最大问题是依赖。教师像一个播音员,把解释材料的机会都据为己有,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从而大大降低课堂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