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工资改革方案范例6篇

教师工资改革方案

教师工资改革方案范文1

结合高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档案课程的基本情况,制定了《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课程的改革方案,分析了该课程的改革效果,并对建筑工程档案课程的改革进行了反思,总结了一些课程改革经验,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 :课程改革,档案管理,建筑工程

1建筑工程档案课程基本情况

建筑工程档案《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是工程造价专业的一门必修职业能力核心课。该课程主要是培养施工单位从事档案员岗位的工作人员,并为后续发展考取档案员资格储备必要的职业技能。本课程的学习需要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前期课程有《工建筑材料》《建筑构造与识图》《计量计价》《施工技术》等,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今后能够从事档案员工作,具有施工技术资料编制方面的基本职业能力,本课程涉及岗位为档案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每一章节按顺序安排教学,理论知识偏重,实践的操作环节较少,理论与实际脱节,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全方面掌握这门课程专业技能的能动性受阻。而且影响学生在学习技能时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的发展。因而有学生在上岗实习期间觉得在校所学课程与实际脱节,有迷茫期,不自信。针对这些问题,对工程资料管理课程进行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采用新的教学手段与方法。

2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课程改革方案

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课程改革方案从该课程的整体设计思路、如何组织课题内容的开展、项目任务的划分、教学方法的创新和选取、考核体系的建立等方面都进行了重复的研究和探索,形成较系统的课程体系。

2.1项目的选取在选择

项目的过程中,结合工程实际,考虑到学生以后实际接触的常见的建筑结构类型,本着研究项目结构典型、多样化,编制文件内容由易到难、循环递进的原则,选取中辰小区砖混结构多层住宅施工档案编制、恒大城框架结构高层施工档案编制、家乐福框剪结构商场施工档案编制,形成的三个实际项目,对应完成的三个实际项目的施工档案资料的编制。

2.2项目任务的划分与设计

项目中任务的划分是根据辽宁省归档规范中文件的性质划分四类文件,每个项目划分的4个任务分别为编制工程施工管理资料、编制工程质量控制资料、编制工程质量验收资料、编制工程安全和功能检验资料。项目化改革后的课程共设置了3个项目,12个任务,35个子任务,以项目1中辰小区砖混结构多层住宅施工档案编制为例,如表3所示。将课程知识点与实际工作内容相结合,进行重组,将课程内容转变成以工作任务为核心,教学中基于项目的工作过程,给学生布置相对应的工作任务。完成任务所需基本知识由教师采用提前布置任务、教授重点、启发引导、任务驱动、分组讨论、小组互评、老师点评等方式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相关教材、学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及指定参考资料,独立完成工作任务。

2.3一节课展示

以项目1:中辰小区砖混结构多层住宅楼施工档案编制中任务2:编制质量控制资料为例,任务2划分4个子任务,要求学生会填写图纸会审、设计变更、洽商记录、隐蔽工程验收记录、质量事故处理记录等。

2.4教学实施过程

教学方法采取项目教学法,模拟完成真实项目完成学习,采取教师引导学生研究工作任务,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工作任务方法。具体做法:第一步学生分组,组织学生分成6人一个小组,并确定组长;第二步教师布置工作任务;第三步学生研究工作任务,教师引导学生研究完成工作任务需要的知识、技能,做好完成工作任务的准备工作;第四步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第五步学生小组之间互评;第六步教师总结评价;第七步布置下次课程准备的内容。

2.5考核方案设计考核目的:

注重学生施工资料编制整理的能力提高,有利于了解学生掌握施工资料搜集编制整理的情况,同时增加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老师根据学生考核结果及时调整教学。考核原则:注重学生能力考核,评价模式过程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评定学生成绩。考核方案:过程考核60%+期末考试40%=100分。过程考核主要考核施工档案编制。施工档案编制成绩=中辰小区项目施工文件编制成绩×20%+恒大城项目施工文件编制成绩×20%+家乐福超市项目施工文件编制成绩×20%。过程考核分数成绩=教师评价(60%)+小组评价(40%)。

3建筑工程档案管理课程改革效果

以项目划分为导向,任务完成为载体的课程改革实践教学后,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解决任务的成就感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分组,讨论互评,激发了学生互帮互助,团结合作的精神。课程的设计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学习转变成主动探究式学习,发展了学生专心精神、实践能力,改革后能够扎实的掌握专业知识并形成长期记忆。

4建筑工程档案管理课程改革反思

首先,在课程改革中,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成为新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教师在课程的准备上要非常充分,让多样性的知识成为学生进步认知能力的途径,让学生能从自己所处的四周社会中学习到更多的东西,使学生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同时也需要教师不断更新业务水平,才能满足学生需要。其次,改革后更加注重学生参与项目的过程,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评价。加强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诚实、守信、善于沟通与合作的自我管理与约束的能力,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及团队协作精神,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专业知识水平都有了提高。5结语建筑工程档案管理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这门技能,在工作后更好的适应档案员这一岗位,实践证明,课程改革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促进了教师的快速进步,但在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改进,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社会和岗位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赫潞.高职施工组织设计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2015(9):17-19.

教师工资改革方案范文2

基础教育改革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有利于更好指导基础教育教学各项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促进这些目标顺利实现,必须采取有效对策,提高基础教育改革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全面落实基础教育改革各项工作,为整个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下面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与分析,并提出基础教育改革相应的方案,希望能够为实际工作提供指导。

1 基础教育改革方案的方向与目标

1.1 全面落实和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有效推进能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为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而当前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不足之处,一些学校过分强调升学率,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影响素质教育全面落实和推进。而采取有效的改革方案,能促进这种方式的转变,全面落实和推进素质教育。

1.2 培养实用型和创新型人才

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对基础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实用型和创新型人才是整个时代的呼唤。为此,教学中应该结合时展和整个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综合采取有效对策,提高基础教育改革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从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1.3 推动教学效果和质量提升

基础教育改革方案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是十分直接的,如果方案不完善,未能适应教学工作需要,势必影响教学效果提升,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也带来不利影响。而综合采取有效的基础教育改革方案,能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推动教学效果提升,对基础教育教学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产生积极作用。

2 基础教育改革方案面临的挑战

2.1 教学方法落后

一些任课老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方法,未能有效落实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教学中常常采用以老师讲解为主的方式,学生学习局限于做笔记、听课的方式,忽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2.2 教学方案不完善

对教育教学缺乏完善的规划方案,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影响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对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产生不利影响。

2.3 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增强

一些学校的师资力量薄弱,忽视教师队伍建设,影响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因此,为促进基础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今后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2.4 课程开发不到位

教学中对课程开发不重视,或者课程开发工作不到位,未能建立完善的、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影响基础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对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也带来不利影响。

3 基础教育改革方案的对策

3.1 转变传统教育教学方法

结合时展、素质教育的基本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第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要注重综合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例如,重视多媒体技术应用,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更好投入学习当中,注重游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参与式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现代教学方式方法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为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奠定基础。第二、调整学生学习心态。转变学生思想观念,让他们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调整好自己的学习心态,克服烦躁、失落等不良心理因素。更好投入学习当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为以后发展和进步创造良好条件。第三、转变学生学习方法。注重劳逸结合,改变学习方式方法,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促进自身综合素质提高。

3.2 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任课老师、家长要转变自身的观念,推进素质教育体制改革,为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奠定基础。第一,改变评价方式方法。在评价学生的时候,不能片面的只看学生学习成绩,而应该综合全面考查学生综合素质、品德等内容。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第二,注重素质和能力培养。基础教育教学中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要注重组织各类课堂和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活动,促进自身综合素质提升,这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3.3 完善教学改革方案

在基础教育工作中,要重视德育工作,加强对学生的才艺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要重视对学生的启蒙教育和基础教育,借鉴和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综合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同时,教学中要注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缓解学生心理上的压力,为学生更好学习提供动力。从而有效落实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3.4 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为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推动基础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学校要注重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引进技术先进、基础知识扎实的工作人员,为素质教育顺利推进准备师资力量。要做好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改革的宣传工作,为各项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另外,任课老师也要加强自身学习,转变教学观念,采用新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指导基础教育各项工作,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各项工作的要求,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学校也要注重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建立骨干教师团队,设立名师工作室,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推动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注重组织任课老师交流教学和学习经验,开展集体听课和评课活动,促进任课老师相互提高和进步。教学中还要重视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利用,提高任课老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确保他们能结合教学需要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从而促进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各项要求。

3.5 重视课程开发与建设

根据素质教育基本要求,结合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开发具有特色的教学课程体系,从而有效指导教学活动顺利推进。要提高课程设置的特色,重视课程教学规划工作,并做好课程的实施和评价工作,对存在的不足要采取有效的改进和完善对策。进而提高学校的办学能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

教师工资改革方案范文3

关键词:专业建设 一体化课程改革 师资培养

一、实施一体化课程改革的背景

在职业教育的各种教学模式中,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把西方的先进职教课程理念和中国职业教育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适应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方向和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被职教界、社会和学生普遍认可。这种教学模式的推广和应用则依赖于一体化课程体系、教学资源的开发和一体化教师的培养等基础条件。

2011年,笔者学校入选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学校,为完成项目建设内容,实现项目建设目标,切实加强内涵建设,我们以一体化课程改革为示范校建设的载体,通过一体化课程改革构建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开发教学资源,锻炼师资队伍,提高学生培训质量。

二、主要目标

通过课程开发,构建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通过一体化教学实践,总结提炼出与本专业适应的一体化教学方法,培养一体化教学师资队伍,开发相应教学资源,改革评价方式。

三、工作过程及内容

1.确定课改内容

包括一体化课程开发、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教学资源开发、一体化教师培养、一体化教学实施、创建一体化教学评价体系。

2.开发学习领域课程

企业调研:走访企业专家,调查其岗位能力,遴选企业专家;召开企业专家访谈会,获取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典型工作任务描述,确定学习领域课程。

3.构建课程体系

根据典型工作任务描述,把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结合学校设备等情况,确定学习任务;制定专业标准、课程标准,编写学习“工作页”;确定一体化教学实施方案,制定学生评价方案,构建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

4.实施一体化教学

第一步:在部分班级实施一体化教学。教学中,课改组成员研究课堂教学组织,研究教学方法,教师集体备课,完善工作页,一体化教学稳步实施并取得一定成效。第二步:在所有班级实施一体化教学,制定一体化教学目标,全面推进一体化教学。经过三个学期的一体化教学实践,我们的教学基本做到课堂规范、目标明确、方法灵活。

5.开发一体化教学资源

在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同时,加紧教材建设及教学资源库开发。笔者所在电气系一体化教材《电机及拖动一体化项目教程》已经由高教出版社出版,《照明线路安装与室内布线》《电子产品制作》已经由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在一体化教学实践中,我们积极加强一体化教学资源库建设,要求每个担任一体化教学任务的教师修改、完善所承担课程教学的工作页,撰写电子教案,制作教学课件,建设试题库、习题库。

四、实施一体化课程改革的要素条件

在项目建设中,要有良好的建设基础作保障。经过此项目建设,我们认为,加强校企合作、领导的高度重视、培养优良的师资队伍、完善的实训条件、专家的指导是重要的要素条件。

1.校企合作是前提

课程来源于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课程开发要有企业专家的参与。课程体系建设与完善离不开企业、行业专家的指导,所以,课程改革必须以校企合作为前提。电气系课改组全体成员深入企业调研,遴选企业专家。组织召开企业专家访谈会,确定典型工作任务。企业专家与教师共同进行典型工作任务描述,把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制定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创设学习任务,编写教学工作页。结合国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融入通用能力课程及能力拓展课程,初步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

2.领导重视是关键

课程改革牵涉到大量的精力、财力,是学校的一把手工程。在一体化课程改革中,笔者学校一把手非常重视,把一体化课程改革列入学校十二五总体规划,专门成立校级课改组,校长任组长,教学副校长主抓具体工作。积极聘请专家进行讲座,组织课改教师进行研讨。校长、教学校长深入一体化教学课堂听课,鼓励教师树立信心,提高驾驭一体化教学课堂能力。这样营造了良好的一体化课改氛围,人人讲一体化,人人谈一体化,一体化教学深入人心。

3.师资队伍是基础

课程改革离不开教师,课程实施主体是教师,教学资源开发靠教师团队。没有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和骨干教师引领,一体化教学就难以进行。电气系有一支基础优良的教师队伍,在一体化教学改革和实践中走在前列,起到引领和带头作用,并在一体化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教学团队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4.教学环境是保障

课程改革目的就是使教学贴近企业的工作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没有完备的实训条件,缺乏与企业接近的工作现场,难以实现企业与教学的零距离对接,影响一体化教学效果。良好的实训条件、完善的实训设备、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保障一体化教学有效实施。电气系对部分实训室进行改造,建立模拟企业工作的一体化教学工作站,满足了一体化教学需要。

5.专家指导是引领

课程改革就是要打破传统课程体系,改变传统授课方式,实现工学一体,所以专家的指导很重要。特别是课改初期,必须聘请课改专家指导课程开发,共同策划改革方案。笔者学校在课程开发中,聘请赵志群、陈李翔、徐国庆等职教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定期对课程改革成果进行阶段性讲评。专家的指导起到了推动和引领作用。

6.交流学习促提高

在课程改革与示范项目建设中,学校之间的交流必不可少。我们先后到广州工贸技师学院、北京工业技师学院、北京工贸技师学院参观学习。唐山玉田职教中心、天津东丽职教中心、唐山丰南职教中心、邢台技师学院、张家口北方机电学校、秦皇岛卢龙职教中心等学校来笔者学校参观、交流、学习。通过交流,吸取和借鉴兄弟学校经验,取长补短,互相提高。

五、主要成效与成果

1.学生学习状态明显改善

通过实施一体化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找到了学习方法,成绩明显提高。尤其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学习能力大大增强。一体化课程教学带来了课堂教学的巨大变化,团队合作、交流展示、信息检索能力明显增强,完成任务后的成就感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了充实、快乐的活动。

2.教师业务素质显著提升

一体化课程改革的优势还在于教师体现出的自信和成熟,教师也在一体化教学实践中迅速成长。电气系多名教师被评为星级教师,多名教师课堂被认定为免检课堂。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电类专业课程“创新杯”教学设计及说课比赛中,电气系两名教师获一等奖、一名教师获二等奖;在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电类专业课程教学设计及说课比赛中,一名教师获一等奖,一名教师获二等奖。青年教师借助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果,在全国教学设计与说课大赛上,和高手对话,和专家切磋。这种自信来自对一体化课程的深刻理解和在教学改革实践中的扎实推进。

3.系部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通过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工作,学生乐学、教师乐教,融洽了师生关系。学生在一体化学习中养成的主动意识、责任意识、规范意识,在日常生活和各项活动中得到了很好的迁移,与人沟通交流能力明显改善。教师也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这些良性的互动转化成为巨大的正能量,教育的真正内涵得以显现,系部工作全面提升。

4.科研水平大幅提高

两年的示范校建设期间,电气系编写了电气技术应用专业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课程工作页、一体化教学实施方案、一体化教学评价方案,完成部级课题1个,省级课题3个,编写一体化教材7本,取得论文、教案等科研成果20个。同时,还完成了一体化教学“六步法”实施方案、教师一体化教学管理规范,开发了系列的一体化课程资源――电子教案、试题库、习题库、一体化教学课件等。

六、体会与思考

1.实践最重要

在课程改革中,一体化教学实践尤为重要,它既能对课程开发成果进行检验,又能在教学实践中完善课程,它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最直接的过程与方法,是实施内涵建设最有效的途径。

2.全员参与效果好

在项目建设中,我们充分发挥团队优势,划分课改小组,教师全员参与,确定核心成员,分工负责、互相协作,充分发挥教师团队优势,互相研究探讨,一起切磋交流,共同成长提高。

3.教师的素质是瓶颈

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一体化教学,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关键是一体化教师的教学能力。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一体化教学方法,驾驭一体化课堂的能力不足,就不能很好地完成一体化教学任务,一体化教学将会失去应有效果。要想突破教师素质瓶颈,让教师参与一体化课程改革、编写课业资料、参加研讨学习、参加教学实践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4.课程改革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一体化教学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课程设置也将随着企业岗位变化不断改进。我们的一体化教学实践虽然能够基本做到课堂规范、目标明确、方法灵活,但是还缺乏“神”的东西,内在的体系性的教学方法还不完善,一体化教学规律的把握也需要一定时日。

经过三年的一体化课程改革,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是学校内涵建设中的一个亮点,尤其是基本解决了学生厌学的问题,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可以说一体化课程改革是示范校建设的最好载体。

教师工资改革方案范文4

关键词:物业管理实务课程;职业教育;项目化教学改革

1前言

职业教育担负着为区域行业企业发展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职业教育为完成这一使命,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有必要进行课程改革。按照课程的知识体系授课,学生完成课程学习之后,到工作岗位需要重新学习,在实际工作中将教师教的知识按照岗位工作内容重新组合。项目教学课程改革按照岗位工作内容及岗位工作过程教学,学生了解整个工作过程,学会到工作岗位如何工作,到企业后可以在短时间内上岗,不需要企业再进行长时间业务培训,所以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以物业管理实务课程为例,谈如何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

2项目教学课程改革整体方案设计思路

课程改革整体方案是课程的整体安排,是课程实施的蓝图。项目教学课程改革整体方案设计在课程改革中非常重要。必须明确项目教学改革课程对应的学生就业岗位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专业对应的岗位群,根据岗位能力要求设置课程,教师在接受教学任务,进行项目教学课程改革前,对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课程性质、课程对应的工作岗位、课程的教学目的。作为任课教师,必须明确所授课程对应的岗位,或所授课程是哪个岗位的基础课程或主干课程,然后才能明确所授课程的教学总体目标,确定学生应具有的能力及应掌握的知识,根据学生应具有的能力及应掌握的知识组织教学内容。如物业管理实务课程性质为专业核心课程,对应物业管理员岗位设置课程,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物业管理员应具备的物业管理技能。根据这一教学目的,学生应具有策划物业管理服务方案和完成物业管理服务工作的能力,围绕学生如何提高完成物业管理服务方案和具体工作组织教学内容。必须明确学生就业岗位工作内容明确课程对应的岗位后,教师要深入了解岗位工作内容,缺少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要深入企业,了解工作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采用与企业员工交流或在企业顶岗工作方式,明确岗位工作内容,从而确定课程内容的范围,为项目教学改革选择教学项目做好准备。如物业管理实务课程对应物业管理员岗位,物业管理员日常工作中大量业务是居住物业管理,其次是商业物业管理,还有少量工业园区物业管理。明确岗位工作内容目的是确定岗位工作业务范围,根据物业管理类型及业务种类选取教学项目。根据岗位工作内容选取教学项目明确岗位工作内容后,根据岗位工作内容选取教学项目,依据工作岗位内容类型工作,确定课程的教学项目,一个岗位内容类型工作设置为一个教学项目。如物业管理员岗位工作内容类型主要有住宅项目物业管理、商业项目物业管理、工业项目物业管理等三项,所以选择××住宅小区物业管理项目、××商业大厦物业管理项目、××工业园区物业管理项目三个典型项目作为课程内容的载体,作为项目教学课改的教学项目。根据岗位工作过程确定项目教学课程的教学任务通常每一类岗位工作业务作为一个教学项目,教学项目确定之后,分析每一类业务工作过程,将岗位工作过程按照工作环节或工作顺序分段,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成项目教学任务,分析典型工作任务需要的知识点,将知识点完全按照典型工作任务重组,为了有利于教学,再将典型工作任务细分成子任务或教学单元。如物业管理实务课程根据住宅项目物业管理、商业项目物业管理、工业项目物业管理三类业务工作过程,按照物业管理活动顺序将每一个项目划分成三个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物业管理服务内容、研究制订物业管理服务方案、实施开展物业管理服务工作三个典型教学任务,将物业管理专业知识点重新组合,揉在三个典型的工作任务中讲解。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的具体工作设计子任务或教学单元子任务或教学单元设计过程就是每次课应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首先要确定好每一次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的教学目标要切实可行,要在90分钟时间内能够完成;然后根据本次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学生使用的任务书,在教学环节上要讲练结合,一次课教学内容要分解为多个知识点;每一个知识点讲解完成后,学生训练,最后能够分组合作完成任务书上的任务。

3项目教学课程改革实施的准备工作

项目教学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形成完善的项目教学课改课程。项目教学强调学生做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在课堂上以学生完成工作任务为主,也就是以学生为主导,教师讲解知识点应用,指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精心编写教案项目教学改革的课程对教案的要求比较高,教案编写要体现物业管理岗位能力训练、实践能力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特点,充分反映教学内容在物业管理行业中的应用。教案中要突出教学过程设计和步骤安排,而且这个过程应该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将经过精心挑选,具有实用性、针对性的职业岗位任务、项目、案例等实例进行精心编排、精心设计,从初步掌握到深化拓展,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全面,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和训练过程。搜集所选项目资料项目教学选择的项目,任课教师必须能够搜集到这一项目的资料,学生根据教师所给的资料,完成教师下派的任务;搜集不到资料的项目就不能作为教学上使用的教学项目。教师在上课前准备好本次课程需要的资料,包括课程需要的项目资料、本次课学生完成的任务书、本次课教师需要的考核表等。模拟企业工作情境将学生分组学生分组是让学生模拟企业工作情境,根据岗位工作需要来确定每组几个人,不是根据班级人数简单地分成六人一组或四人一组。如模拟物业管理项目部,组长为物业管理项目经理,组员为物业管理项目部的物管员,学生能够进入角色,同时了解物业管理企业运作过程。组员之间在完成任务时要分工合作,统一由组长分配工作任务,各个小组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既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又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上在学中做、做中学,就能感受到实际工作的情境和任务,制订合理、适宜的考核方案学生适应了以前听课状态,课改后让学生自己做,完成教师给的任务很不适应,一部分学生不愿意做,需要教师制定出积极的考核机制,引导这部分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有些内容在课堂上完成不了,可以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课后作业,课堂上教师指导、讲评。要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课后完成教师布置的每次作业。教师必须制定适宜的考核机制,加大学习过程考核的力度,让学生明白学习过程累计的分数占学习成绩主要分数,学习过程分数根据学生完成任务情况,通过教师评价、小组评价给出综合分数。

教师工资改革方案范文5

五月初,我校组成三个调研小组,深入到各乡镇和县直有关单位,采取开座谈会和走访调研的方式,对我县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工作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对全县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以及今后的做法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三个调研小组都就各自的调研课题写出了调研报告。现将我们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县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及做法。

**县乡镇党校和县直机关党校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是由县委宣传部牵头组织成立。后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党校基本处在名存实亡的状态。20xx年,自治区党委刘奇葆书记指示宾阳县进行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xx年自治区党委要求全区进行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并在10个县市进行了试点工作。我县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是在20xx年5月开始启动,至今已进行了两年时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党委重视,加强领导,健全县乡党校体制。

县委对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非常重视,20xx年5月下发文件,成立由县委主管副书记为组长,17个单位领导为成员的**县县乡党校教学体制改革协调小组。同时,下发了实施方案,要求各乡镇成立党校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党校机制。6、7月,各乡镇都成立了党校工作领导小组,并健全了党校领导班子、师资队伍,开展培训工作。当年,在农村党员大培训工作中,乡镇党校发挥了重要作用。

20xx年,为了进一步贯彻自治区党委关于加强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的部署,推进我县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6月,县委决定成立**县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了对我县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领导。同时,由县委办下发了《**县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由于县委和各级党委的重视,我县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二)拓宽培训对象,拓展教学内容。

过去的**县党校在培训对象上是党员领导干部,教学内容则是以理论培训为主,科学技术、实用技术等培训少。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已不适应发展的要求。基于这一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现状,**县在县乡党校改革中,着力整合社会各方有效的教学资源,拓宽培训对象,创新教学内容。

在培训对象上,由过去只培训党员领导干部,扩展到广大的农村党员和农民骨干。两年来,县乡党校配合农村党员大培训,共举办150多期培训班,培训农民党员和农民骨干21357人,印发学习资料和实用技术资料67700多份。

在教学内容上,改变了过去只注重理论讲授的现象,结合县中心工作重点和农业生产的需要,把教学内容拓展到科技种养、农业实用技术、法律等方面,使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深受培训对象的欢迎。

(三)创新培训方式,注重培训实效性。

过去党校老师上课是传统式的"填鸭式",是传递式的"二传手",上面要求讲什么、书本上讲什么,教师就讲什么,泛泛而谈、照本宣科。现在我们要求党校教师从教学上转变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树立教学新理念,以需求为向导,变单向灌输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坚持理论灌输与调查研究相结合、传统手段与现代模式相结合,特别是重视探索和运用菜单选课,情况模拟、案例教学、体验式的教学方法,使大培训由理论知识培训向能力培训转变。如在再就业培训、扶贫项目培训、实用技能培训和农家课堂培训中,老师能充分利用身边的事例和成功的案例来辅导、引导学员,让活生生的事例说服学员,激发学员掌握提高技能的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通过互动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班次、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大胆地推行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如在城乡清洁工程和解放思想大讨论中,利用"空中课堂"开设《电视评述》、《专题讲座》等栏目,为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提供平台,在农村大培中,开设实践课堂,组织群众走出家门,到当地或外地的"科技致富示范基地"、"种养示范户"去实地学习实用技能,以满足农民群众对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的强烈要求,如西河镇。开设"流动课堂",由镇党校带头,组织农业科技教师,到镇、村开展送技术下乡,让农村党员群众坐得住、听得懂、学得透、用得上。自觉地掀起学习科技、发展种养的热潮,享受到科技致富带来的甜头。

(四)创建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以适应大培训的需要。

县乡党校教师是县乡开展大党校、大课堂、大培训的主力军。如何加强县乡党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县乡党校教学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在改革工作中,**县针对县乡党校原有的师资不足,特别是实用技术教师短缺的情况,采取了"内部挖潜"和"广借外力"的办法,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具体做法是:

1、重视选拔--开发师 资人才资源。经过社会挖掘、部门推荐、组织筛选的办法,着眼于"选、管、培、育"四个方面的环节,积极探索出一套"选得准、用得上、留得住"的运行机制。把政治理论高、政策水平高、管理能力强的党校教员、领导干部充实到政治理论师资队伍中来,请他们讲理论、讲政策、讲发展;聘请自治区、市的院所专家教授来当客座老师,对某一技术或项目作专题讲座;从涉农部门技术人员中"选优",从示范户、种养大户中"物色"老师,请他们作实用技术专题讲座、现场演讲,从而形成了"县党校教师+领导干部+上级专家教授+科技拔尖人才+乡土人才"的师资体系。目前,**县县乡党校在册老师共305名。

2、注重师资结构。合理的师资结构,是使各项大培训赖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随着全员大培训的全面启动,过去是那种"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巴"的"灌输式"缺乏实用技术指导的培训方法,已成为大培训的"瓶颈"。因此,构建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不仅是党校本身的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而且是影响到老师职能能否得到发挥的问题。因此,**县在选拔教师的同时非常重视县乡党校师资结构的问题,出台了关于县乡党校教师选拔的条件和具体要求,根据**县计划的要求,重组了县乡党校师资队伍,且结构比较合理,据调研表明:**县县乡党校在册得305名老师中,县委党校专职教师10名,占3%;科技专家150名,占49%;农家课堂、示范户老师146名,占48%。

3、加强对师资的培训。为了不断提高县乡党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县更重视师资的培训,再有举办各类专业的师资培训班,据统计,两年来**县选派了6名教师到上级党校培训;由县委组织部、县党校和县基层办等单位举办县乡党校师资培训5期,参加培训人数200多人次,通过培训来更新老师的知识,提高教学水平。

总的来讲,通过充实、调整、培训和提高,**县县乡党校师资结构合理,业务水平也比较高,并在大培训中发挥了作用。

(五)加强"三库一基地"建设,整合培训资源。

"三库"即:"师资库"、"教材库"和"案例库"。"一基地"即示范基地。加强"三库一基地"建设,不仅是县乡党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优化整合资源的重要环节。在加强"三库一基地"建设过程中,**县的具体做法是:

1、建立了师资库。建立起了领导干部+县委党校的政治理论类师资库:一是科学术专家+县内科技拔尖人才的师资库,其中包括;聘请自治区、市的专业院所的专家教授为兼职老师,县内涉农部门专业科研人员;二是科技特派员+乡土人才的师资库。目前,**县共有师资总库 1个(设在县委党校),县涉农部门、乡镇也建立了师资分库。师资总库共有师资305人,其中县委党校专职教师9名;科技专家150名;农村技术能手146名。

2、建立了教材库。**县县乡党校教材库由政治理论、政策法规、实用技术和电教资源等七个方面的内容,以适应县乡党校、职业培训、技能培训、农家课堂、阳光工程和扶贫项目等班资的重要。现共有教材 150篇,并形成了以县委党校+县涉农单位+乡镇村三级教材库网络并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基本上适应了大党校、大课堂、大培训的需要。

3、建立了案例库。在案例库的建设方面,**县要求每一门课都要有1-2个教学案例。一方面收集本县实用技术的、致富的成功典型,增强大培训的乡土内涵,既使广大群众在致富的道路上远有目标、近有榜样;又使案例成为大培训的"师资"。县委党校在教学案例入库之前,严格审核、修改,使教学案例更完善,更具说服力。目前,全县入库的教学案例共50个。

4、建立了培训示范基地。**县的示范基地主要是以"党员示范户"、"农家课堂"、"种、养殖大户"以及"种、养殖基地"为主。由于示范基地的教学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非常受农民党员和群众欢迎,大家说,这样的培训有实效,管用。因此,对此类课程,群众踊跃参加,听课人数常常是大超预计的人数,为了满足农民群众的需要,培训部门不得不安排群众轮流听课。但,也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要求,常有农民群众问什么时候能轮到我参加学习。目前,**县共建立示范基地20个。

由于加强了"三库一基地"的建设,实行资源综合利用,充分发挥了"三库基地"的作用,逐步实行了资源共享和"菜单式"的教学方式。

二、**县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两年来,**县在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得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是:

(一)县乡党校教师队伍建设仍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和农村党员、群众的需要

这方面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教师年龄偏高,知识老化,教学实践经验欠缺。以县委党校为例,10名专兼职教师,30岁以下的2名,30-39岁的1名,40-49岁的5名,50岁以上的2名。在调研中发现,乡镇党校老师年龄普通较高,除了科技特派员这一部分比较年轻之外,实用技术课的老师年龄平均在45岁。相当一部份老师都是上个世纪70---80年代毕业的大中专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已经老化,适应不了大培训的需要。由于乡镇党校的师资大多来自涉农部门的,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因此,难以适应当前这种开放型教学的需要。

(二)"三库"建设缓慢

虽然**县县乡党校的"三库"自20xx年开始建设,但是,建设的速度比较缓慢,从"三库"建立的现状来看,县委党校的"师资库"建设初具规模,"教材库"和"案例库"则刚刚起步,不仅总量偏少,质量也不太理想。部分乡镇党校的"师资库"建设比较好,但由于平时不注意收集整理资料,"教材库"和"案例库"基本没有建立。由于"三库"建设比较缓慢,信息资料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培训的效果。

(三)资源整合办法欠缺

资源整合是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重要内容之一。在改革的过程中,**县也注重教学资源的整合,但是,由于部门的隶属关系不同,要求不同,再加上经费的问题,要想较好地整合教学资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目前,**县在教学资源整合方面确实还没有切实可行的方法,重复培训的事情常有发生,不仅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也造成培训经费的浪费。有时也出现一些部门有较好的师资,却苦于没有经费而无法开展培训工作;而有的部门有经费,却因没有较好的师资,培训效果不太理想。

(四)教学内容的拓展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的力度不够

在改革的过程中,县乡两级党校在教学内容都有所拓展,但目前仅限于理论、农业实用技术方面的多,就业技能的培训虽也开展,但因经费问题,培训面不广。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仍不适应。

教学方法方面,这两年有所创新,改变了过去那种单纯的说教方式,运用案例教学、体验式的教学、基地教学、流动课堂、专题讲座等方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而群众对"菜单教学"的方法比较欢迎,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县县乡两级党校目前还无法进行菜单式教学。

(五)教学设施落后,培训经费短缺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县县乡党校的教学设施落后,培训经费短缺。近年来,县委党校的办学设施得以改善,建立了中央党校远程教学网c级站,添置多媒体教学设备,一些培训手段实现了现代化。但是,由于经费比较紧张,县委党校的教学设备还没能适应当前大培训的需要,一些原有的教学设备也开始老化。乡镇党校的教学设施更为落后,全县的乡镇党校大多只有教室和课桌椅,最近,组织部在各乡镇建立了党员电教站,解决了电教问题。至于其他设施基本没有。

培训经费问题,一直来是困扰党校的问题。目前,县委党校除了日常的办公经费外,培训经费极少,要想改变党校设施落后的问题难度大。乡镇党校在这方面困难更大。

三、几点建议

从**县的具体实际出发,结合兄弟党校的先进经验,我们认为,当前**县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要注重抓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整合全县资源,构建大党校

搞好大培训,单靠县乡两级党校是难以完成的。因此,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整合培训资源,靠全社会的力量办好党校。在坚持以县委党校为中心培训的同时,以乡镇党校、村级专业协会、农家课堂(党员示范中心)为补充培训,充分利用部门培训资源、社会培训资源,把党校范围拓展到部门、非公经济组织和街道、社区、村屯,把非公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国有企业下岗工人、城镇居民、农村脱贫致富人员及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列入党校培训范围,在全县构建起大党校网络培训体系。整合县劳动人事、教育、科技、农业、扶贫、畜牧水产等部门资源,依托县华虹丝绸股份、新宇兔业、县农广校、县职业中学以及县几所职业技术学校,依托一些示范村,依托一些示范街道社区,依托一些经济大户、致富能人等等创建一批党校培训基地。通过整合全县资源,健全培训体系,拓展党校培训面。通过整合全县资源,健全"三库",增强大培训实效性。

资源的整合,仅靠县委党校,或者某个部门是难以实现的。建议要由县委组织部牵头,协调好各个部门的关系。

(二)把农民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作为大党校教学的主要内容

**县是一个农业县,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广大农村劳动力无疑是主力军,如何把庞大的农业人口转化为取之不尽的人才资源,把丰富的农村资源转化经济优势,关键是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这是今后党校教学的主要任务。大党校的农民教学培训要通过构建致富增收、文化服务、教育培训三个平台,着力抓好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的致富技能,在整合农业、科技、扶贫等部门资源的基础上,依托县乡党校和农村中小学的信息网络教育资源,对农民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加强对新型农民的培养,同时依托基地、依靠学校、紧靠中心示范户,大规模、多层次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的教育和培训,使农民成为能够利用网络、电话等数字传媒的信息化新型农民。大党校对农民的培训,应定位在对农村致富带头人、技术能手、经济能人的培养并带动片和面的标准上。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培训要遵循"村发动、乡镇组织、县培训"的原则,分类指导,具体安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政府要加强培训工作的指导和管理,主要是加大财政投入,大力扶持。要整合扶贫、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科技和乡镇等行政部门资源,多方协作,充分调动教育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受训者社会服务机构和群众团体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以培训促就业,以就业促增收,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转移就业能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向二、三产业转移,保障社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三)创新培训方式,增强培训的实用性

在培训中要侧重于实用、管用,不断创新培训方式。在创新培训方式方面,应注意做到:

1、坚持几个原则

(1)坚持贴近群众、贴近生产、贴近生活的原则。建立实用易懂的教材库,充分利用党校电教c级站的内容,精心筛选符合本县实际的理论教育和实用技术专题资料,供党校培训使用,组织党校专职教师、乡镇及县直部门的有关人员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边实践,边总结,边提炼,撰写通俗易懂、学员喜闻乐见的题材,内容涉及党的方针政策、农村实用技术、农产品加工销售、法律法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注重跟踪教材使用情况,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充实、完善教材库。

(2)坚持"典型引路"的原则。建立内容丰富的案例库,研究收集县内外先进典型案例,重点收集、研究和整理县内案例,结合党员干部和各类人才教育培训需要,编写案例,为培训工作提供分析、借鉴和参考,使培训对象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学员在培训中对一些案例通过进行分析、讨论、借鉴、深受启发。

(3)坚持可学可用的原则。建立辐射力强的教学(实习)基地,根据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就业技能的实际需要,结合本县农村产业发展的优势和特点,可选择一些具有一定规模,效益好的种植、养殖基地和中心户作为现场教学和实习观摩的场所,使学员身临其境、易学易懂。

2、做到几个结合

这几个结合是: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课堂培训与基地培训相结合、教师面授与电化教学(远程教学)相结合、组织调训与"菜单"选学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相结合、常规培训与专项培训相结合、固定课堂与流动课堂相结合。要从**县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类别、不同层次党员和骨干的需要,办好固定课堂、流动课堂、农家课堂。

(四)完善"三库"建设

"师资库"、"教材库"、"案例库"的建设,是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有利于优化整合培训师资,增强培训效果。当前,**县的"三库"建设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与大培训、大党校的发展要求仍很不适应。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三库"建设。

1、进一步完善师资库。采取"内部挖潜力"合"广借外力"的办法,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素质优、结构合理、能够满足干部和党员培训需要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真正建立起"党校教师+领导干部+科技、拔尖人才+乡土人才"的师资库。

2、完善好教材库。通过由县委党校和农业、科技等部门组织力量,编写适用的乡土教材,利用中央党校远程教学网c级站筛选各类适用教材,制作实用技术、致富带头人事迹专题片等途径,健全全县培训教材库。

3、完善案例库。要注意总结本县农业生产和工业发展的成功典型,将先进事例编写成案例,以增强授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加强对教师培训的力度,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造就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水平强、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开展大培训的关键。针对**县师资队伍的现状,要想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培训教师是一个关键的环节。一是在县内,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要定期抓教师的培训;二是各部门要根据自身工作的特点和工作要求,选派教师到外地或大专院校学习;三是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更新知识。

(六)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县乡党校条件,促进大培训

教师工资改革方案范文6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9015902

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共享资源库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意义及现状分析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等职业院校必修的一门基本课程,是各专业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应用的必修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培养学生自觉使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和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计算机成为学生获取知识,提高素质的有力工具,从而促进本专业相关学科的学习。注重计算机应用技术与学生各自的专业教学、科研工作相结合,提高大学生基本素质与能力。

近年来随着资源共享化校园的建设,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拓展人类能力不可缺少的工具,但我院相应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共享资源库建设相对滞后,以及民办院校教师的流动性强、流失严重,无法保证教学质量,严重地影响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共享资源库建设与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目前,我院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学院公共必修课程,教师工作量大,学生人数多,基础参差不齐,主要都是由信息技术学院的专业老师承担,但部分是其他行政人员兼课,缺乏足够的业务、经验的积累,更缺乏《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与专业课程的联系的经验。

(2)教学资源不规范,教学标准不统一。教学课件、教案、课程标准、实训指导书等教学资源的建立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课程进度会因老师而异,课程考核内容也会有所差别,这样造成了资源的重复性建设,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3)教学手段陈旧,教学效果不好。从教师方面看,备课、讲授内容常常只限于书本知识,很少与学生将来从事职业的相关知识领域相联系,使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影响学习的热情。

2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共享资源库建设及改革目标

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共享资源库的建设,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在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流动性强的环境下,保障教学质量。通过推进《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考试改革,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以及提高教学效率。我们研究团队在认真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设计教改方案,课程内容的改革本着教学内容突出职业需求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职场真实的案例作为实践的项目。

3 共享资源库建设及教学改革内容

在确定改革目标后,本课程以高职教育理念为基础,探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资源库建设和教学改革。具体的改革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改革实践教学体系,重视实践环节,进行模块化教学与实践。将现有的教学与劳动部的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试结合,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分为七大基础模块: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7 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03模块、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 2003模块、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 2003模块、计算机网络基础模块、常用工具软件模块。按模块式讲授、综合实践、考核。

(2)建立共享资源库,为各教师和学生提供综合、优质的教育资源。资源库所包括的内容有:①教学材料:包括课程标准、授课计划、实训指导书、教案等;②教学课件:主要是本课程的各章节教学课件;③操作素材:结合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操作内容,列举部分操作素材及样张用于学生上机操作;④互动交流:针对某些最常出现的问题给出全面的解答,师生课堂上互动交流,有利于学生自主协作学习。

(3)对以往上机考试进行改革,打破传统的考核方式。以往上机考试为教师出一整套试题,每名学生都答一样的题,存在一些弊端。《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学院公共必修课程,学生人数多,教师在批阅学生试卷时,工作量大。上机考试改为采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辅助系统》,系统具有自动出题、随机组卷、计时收卷、实时评分和记录成绩功能,大大提高了考试以及教师阅卷效率。每名学生的考题是随机产生的,与周围学生的考题均不相同,所有考题均可由任课老师根据本班的学习情况进行抽取,具备针对性,同时《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辅助系统》具备平时练习和正式考试两种使用方式,学生平时可以加强练习,逐步提高计算机应用操作水平。

(4)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重点体现任务式驱动的思想,全过程贯穿了任务式驱动的思想,建立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在任务前提下掌握知识。

4 课程改革特色

(1)建设《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资源库,将以前零散的教学资源整合起来,为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提供服务。

(2)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采用以项目驱动、任务导向的方法设置课程体系,符合高职院校主要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宗旨。

(3)实现模块化的教学方式,搭建网络教学平台,使用《计算机应用基础辅助教学系统》,实现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5 可行性分析

5.1 与本项目有关的教学改革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教学改革工作成绩

(1)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教研室一直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围绕这一课题,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包括:在教研室工作会议中多次对公共课程的课程内容设置、考核方式、教学方法等问题进行研讨。

(2)在教学资料收集方面,历时5年,我们已经将原有的教学大纲改革为共享教案、完成课程标准、实训指导书等教学资料的整理;在教学资源库支撑平台方面,目前课题组成员也已具备了研究和开发基础。

(3)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把以往的上机考试改革为使用教学辅助系统进行考试。

5.2 学校已具备的教学改革基础和环境

学校现有《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室10个,并且每个研究组成员均为计算机专业教师,专业知识强、教学经验丰富。学校一贯重视教学改革项目的立项、建设与研究工作,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全面推进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对批准立项的项目,学校予以大力支持并督促院系领导加强管理,指定相应的激励措施,确保人力物力的需要。

课题组成员均在高职院校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对高职教育的特点有自己的认识。此外,在课题研究中除了专任教师之外,还有来自企业的专家的指导,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