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环保技术论文范例6篇

绿色环保技术论文

绿色环保技术论文范文1

关键词:绿色化工;环保技术;问题和解决措施;展望未来

在经济水平的发展下,我国化工行业也日益成熟,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化工产业技术晚,科技含量偏低,对于生产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影响了我国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将化工与绿色环保技术融合起来,更好的解决化工与环保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两者的和谐发展。

1绿色环保化工技术的含义与意义

绿色化工环保技术是利用化学的技术和手段减少或消除有害物的技术措施。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中国的化工行业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虽然整体水平相较国际水平仍处于劣势,但是已经有了赶上世界一流工业大国的趋势,当前我国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如何完美解决工业发展与环境之间产生的冲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出现,为实现工业技术与绿色环保和平共存提供了理论支撑。因此绿色环保技术由此产生。它的核心思路是从根源上消除或减少工业生产对于环境产生的影响,它是解决环境与工业发展之间冲突的必需途径,是控制工业污染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2绿色化工环保技术的使用势在必行

我国的工业发展从最初落后世界水平已经逐渐达到世界中上游水平,这期间的高速发展除了我国各方面的扶持以外,也是以环境为代价的,如今,人们都已经意识到了环境的重要性,因此,绿色化工环保技术的发展就已经成为了研究的重点,各个国家都开始大力发展绿色环保技术。首先,对材料使用化工技术和手段进行无毒无害处理,其次对于工业废物进行处理回收。这样才能保证最后得到的产品对环境和人都没有任何危害。人类在在生存发展过程中不断的消耗着大自然的资源,化学技术作为科学基础技术,也是改变世界的基础,当人们意识到环境与化工产生了冲突的时候,绿色化工环保技术就成为解决这一冲突的有效手段。

3绿色化工环保技术的探讨

3.1从绿色化工产品的选择方面分析

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实现生产绿色工业产品的目标,必须要对化工原料进行筛选,必要时采取制备新原料代替对环境有污染的材料。正常状态下的工业生产中,尽可能将化学合成操作中带来的污染降至最低,而加工有毒材料时尽量添加催化剂削弱产品的毒性。在工厂设计过程中对化学法中能源的使用进行分析,避免出现能源上的浪费等问题。

3.2从化工产品的回收方面

我国作为能源消耗大国,虽然地域广阔,资源丰富,但是,我们也需要利用自身的知识将自然资源重复利用,既避免了自然资源的浪费,也减少了对于环境的破坏,最大限度的为人类提供服务。因此,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是否可以进行废物的回收利用、重新加工等。

4绿色化工环保技术的发展方向

绿色化工环保技术的理念就是在化工生产中保证无污染、无毒害的特点,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绿色化学的研究进一步发展,中国在绿色化学方面已经得到了政府以及各界人士的认可,使得绿色化工环保技术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机会,科学家也有很多的精力去研究生产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化工产品,最大限度的减少能源消耗,完成化工与环保共同发展的最终目标,这将会推动中国的社会发展,也会为环保技术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5绿色化工环保相关措施

5.1采用新的设计分析技术

想要从源头上改变化工污染状况,需要对现有的分析设计技术进行改革,研发出新的化工产品,并且对具备污染性的化工产品合成方式进行改进,最终实现生产无污染化工产品的目标。在设计过程中也要严格对化学产品的生命周期和循环回收进行考虑,以降低化学过程中能源的耗费,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另外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尽可能地不使用助剂或附料,选用更安全的化学产品。

5.2控制化工产品的寿命

对工厂废物的回收处理需要实现零排放,这不仅是绿色社会的要求,也是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求。通过对原料、催化剂等材料进行绿色加工,可以避免生产过程中产生具有危害的副产物,得到最优化的绿色加工产物,不会产生其他的废弃物,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

5.3推动科技创新进度

要将化工污染扼杀在萌芽中,就需要采用新型化学合成方式与合成技术,在新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不仅要充分考虑到理论产量问题,还要考虑如何将原料分子最大化的转化为产品,提升原子利用率,避免出现其他废物或者副产物,实现化工生产的零排放。目前,很多发达国家都已经可以做到这一点,在未来阶段下,我国需要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生产技术,完善现阶段化工生产的环境评估指标,选择环保的生产路线,减少有害物质,利用科学软件来评估成本,预测生产危险,提升生产工艺。

5.4控制化工新产品的生命周期

为了实现废弃物的零排放,对产品的原料、试剂、催化剂等辅助材料要进行绿色化加工处理,使新产品得到最优化的反应,使原料中的分子、原子全部地转变成所需要的绿色化工产品,不产生任何废水、废渣、废气,并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即能满足经济的增长又不带来环境的污染。此外,还要加强化工高级人才的培养,将绿色化工思想贯穿于整个化工业教育的过程中,提高相关人员的绿色环保意识。并使他们认识到绿色化工环保技术在人类和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激发新型绿色化工产品的开发潜能。

6结语

化工业发展的核心思想就是创造高效节能环保的产品,这也是所有化工企业的研究和主攻方向。绿色化工领域作为本世纪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科之一,已经得到了世界各个国家的一致认可,并且对化工企业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各种扶持。随着绿色化工环保技术的发展,逐渐实现生产化工产品的无污染生产。在下一阶段下,还需要不断的创新绿色化工环保技术,在生产为人类生活提供便利的化工产品的同时,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作者:郭雨轩 单位: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

参考文献:

[1]仪明国.浅谈绿色化工工艺的应用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4(03).

[2]蒋连家.绿色:化工产业发展方向———南京政企院校“绿色化工”论坛纪实[J].中国石化,2011(07).

[3]耿相魁,李增航.舟山群岛新区发展绿色化工产业对策思考[J].江南论坛,2016(05).

绿色环保技术论文范文2

关键词:绿色营销;房地产;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01

一、房地产企业绿色营销概述

(一)房地产企业绿色营销的概念

房地产绿色营销是绿色营销理论在房地产行业中的实际应用,房地产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更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贯彻绿色环保的理念,采取各种绿色营销策略来满足房地产市场中消费者对于绿色产品的需求,从而同时为企业、消费者、社会和生态环境创造收益。

(二)房地产企业绿色营销的特点

房地产绿色营销策略和传统房地产营销策略的不同之处在于房地产绿色营销在生产管理过程中,注重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向消费者推广时着力于展现其产品绿色环保的特点。

从获益对象方面来说,传统房地产营销只能为企业带来收益以及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房地产绿色营销还考虑到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二、房地产企业绿色营销所面临的问题

(一)房地产项目成本增加

房地产企业开发绿色住宅势必会造成开发成本的大幅提高。首先,扩大项目绿化面积就会导致建筑面积的减少,从而使得商品房收益降低,房地产项目的成本也相应提高,这样的结果是房地产企业所不愿意见到的。其次,为了满足绿色住宅的要求,企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各种环保设施,考虑到我国在环保技术方面水平有所欠缺,不能以较低的投资建设令人满意的设施,同时又缺少相关的研究资金,为绿色住宅的建设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成本。

(二)绿色消费观念普及性不高

在当前的房地产消费观念中影响消费者购房的因素主要集中体现在价格、商圈、配套和环境几个方面上。消费者固然会考虑住宅周边的生态环境,但此时消费者对生态环境的考量仅仅停留在绿化、空气质量层面上,并没有真正了解绿色住宅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虽然绿色消费观念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深入人心,消费者也愿意在挑选商品时选择更为环保的商品,但住宅作为一个高消费产品,已然给大部分需求者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压力,因此在当前房地产市场环境下,绿色住宅往往供大于求,在房地产绿色营销过程中如何普及绿色消费观念也成了房地产企业所需克服的一个艰巨挑战。

三、房地产企业绿色营销对策

(一)加强政策支持

政府应支持绿色住宅相关技术的研发,提升环保设施的建设能力,增强环保设施的环保效果,向房地产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从而减少企业自身的研发费用。为了使企业有更多的资金用于研究创新环保技术,政府可以减少绿色房地产企业相关的税收,减轻企业的资金压力。政府应该完善房地产行业的各项技术指标与绿色认证,对达到标准的房地产项目颁布由政府部门提供的绿色认证,加强人们对绿色住宅的认同,这样一来就能形成技术和营销相互促进的局面,加速房地产绿色营销的发展。

(二)实行绿色定价

绿色定价是指与绿色产品相适应的定价方式,它是房地产企业绿色营销模式不可缺少的一个关键因素。绿色住宅的设计与开发与传统住宅相比增加了成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施工环节实施环境保护而增加的成本;二是绿色住宅的生态运营和维护所增加的成本;三是采用绿色建材和绿色施工技术而增加的成本等。绿色住宅的定价方法可以使用成本加成定价法,在绿色住宅的成本的基础上加上一定的利润;也可以使用竞争定价策略,通过比较绿色住宅与相近地段的传统住宅,利用住宅差异化带来的竞争优势进行定价。绿色住宅由于其成本及价值特殊性,其绿色定价策略要尽可能把握绿色住宅和消费者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定价方法,才能赢得竞争优势。

(三)发展绿色科技

对房地产企业自身来说,为了能使房地产绿色营销的成效更显著,必须要在绿色科技方面不断取得突破。目前房地产市场中的绿色住宅品质良莠不齐,一些房地产绿色项目在宣传其绿色环保特点时夸大其词,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原因就是没有相应的技术支持,只能通过简单注入绿色生态环保的概念而与绿色住宅打一个球。

房地产企业可以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结合本土环境的特定情况,研发适合国内绿色生态理念的技术和设备。掌握先进环保技术的房地产企业往往在消费者心目中拥有更强的影响力,在足够影响力帮助下便能更有效的向消费者传达绿色消费观念,这样一来消费者对绿色住宅的消费需求就会增加,提升企业收益,从而为企业环保技术的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以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四)开辟绿色分销渠道

绿色物业管理和传统房地产开发企业最好建立自己的绿色分销系统,因为这样可以直接面向消费者,并获得对分销渠道的完全控制,以求最大限度地减少分销过程中资源的损失,同时可以直接在市场上建立知名度向顾客直接提供更完善的服务,所以如果企业的经济实力雄厚,并试图直接在市场建立知名度或向顾客直接提供完善的服务,就应建立自己的销售系统,直接控制分销渠道。

四、结论

房地产行业倡导绿色理念,实行绿色营销,是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无疑在房地产行业中,随着时代的变迁都有着属于这个时代最合适最有效或者说是最赚钱的营销方式,但房地产绿色营销却是任何时候都不应改变的中心思想,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政策和形式的不变导向。相信在不远的未来,房地产企业将一改原来资源高消耗的特点,成为保护环境,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最强劲的一股力量,房地产绿色营销终会在不断摸索,不停进步的过程中发展成熟。

参考文献:

[1]梁丽.绿色营销理论在房地产开发中的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7,5.

绿色环保技术论文范文3

[关键词] 绿色贸易壁垒 形成机制 企业 应对策略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中,曾经被世界各国作为保护本国市场有效手段之一的关税贸易壁垒的作用越来越弱,各国根据贸易一体化趋势开始建立一种更为有力的市场保护武器--绿色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是以环境保护为名的新兴的非关税壁垒,它是指在国际贸易领域,发达国家以保护有限资源、环境和人民健康为名,凭借其科技优势,通过立法或制定严格的强制技术标准与法规,对国外商品进入限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形成机制分析

作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一个重要内容,绿色贸易壁垒的使用也是一个典型的科学问题,它对保证产品质量、保护人类健康和动植物安全及健康是非常必要的。但绿色壁垒同时也是资源配置的问题,因此要服从经济学分析。

1.绿色贸易壁垒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分析。(1)技术差距理论可以解释绿色贸易壁垒存在的客观原因。各国由于环保及产品生产技术发展水平的不同,技术发达的国家会领先于其他国家开发出一种新的产品或新的生产工艺,由此产生国际间的技术差距。随着技术的转移,贸易流的走向也发生变化,技术领先的国家会由原来的出口国变为进口国。现实中,发达国家往往是技术领先的国家,发展中国家则是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发达国家不可能轻易地放弃它在产品或工艺上的优势地位,会尽可能地采取反仿制措施减缓技术的外移。同时发达国家会在原有技术优势的基础上继续研发出新的标准和功能以阻碍相类似产品的进口。所以从长期角度看,只有缩小国家间的技术差距,绿色贸易壁垒才可能减少。(2)需求层次理论可以解释绿色贸易壁垒存在的主观原因。需求层次理论则从主观方面揭示了人们对绿色贸易壁垒的要求。各国制定的环境标准、法规都是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安全和利益的,即使是专门针对某个国家的绿色壁垒,也都是打着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旗号。这主要是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性加强,对技术要求提高,对安全、卫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人民对相应商品制定相关标准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并日趋严格。正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所说明的,人们对商品的需求首先是对效用的满足,之后才是对商品的款式、卫生和环保等方面的要求。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水平低,不少国家还为摆脱贫困的恶性循环,对商品的需求还依然停留在基本需求的满足上,因此对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观要求与发达国家有相当的差距。

2.绿色贸易壁垒形成的博弈分析。从理论上讲,完全的自由贸易只是经济学家的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绿色贸易壁垒是基于现实经济情况下的次优选择。我们可以利用经济学的博弈论来分析贸易国设置绿色贸易壁垒的内在动机。

假定一:甲国和乙国,分别生产自己比较优势的产品,并从对方进口比较劣势产品。

假定二:进口方只能通过绿色壁垒的设置阻止产品的进入。

假定三:甲国和乙国采用绿色壁垒的概率都是50%(双方设置概率相互独立)。

此时,我们用一个博弈模型来对绿色壁垒的设置加以分析(见表):

注:矩阵中第一个数字表示甲国的收益X,第二个数字代表乙国的收益Y。

此处的收益只考虑是否征收绿色壁垒带来的收益。

对于甲国:不设置绿色贸易壁垒时,MAXP0X1+P2X2=-1×0.5+0×0.5=-0.5

设置绿色贸易壁垒时,MAXP1X1+P2X2=-1×0.5+1×0.5=0

对于乙国:不设置绿色贸易壁垒时,MAXP1Y1+P2Y2=-1×0.5+0×0.5=-0.5

设置绿色贸易壁垒时,MAXP1Y1+P2Y2=-1×0.5+1×0.5=0

根据理性的经济人假设,双方都会剔出严格劣势战略,博弈的唯一均衡是双方都设置了绿色贸易壁垒。虽然都不设绿色贸易壁垒可以提高双方共同的福利,但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以及信息的不对称等原因,各个国家最终都有设置绿色贸易壁垒的内在动机和意愿。也就是说,在设置绿色贸易壁垒的技术条件具备,行为被默许、承认的情况下,每一理性的主体都有动机去设置绿色贸易壁垒。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出口贸易的动态抑制效应分析

绿色贸易壁垒的本质特征是通过绿色生态、环境技术标准和法规,限制产品的进入,保护本国市场,从而达到扭曲分配国际贸易利益的目的。绿色贸易壁垒和其他非关税壁垒的主要区别还在于它会随着技术进步而不断调整和升级。 因此,绿色贸易壁垒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动机角度考虑,绿色贸易壁垒只是代表了进口国对于出口国的暂时性的“技术或标准”领先。进口国与出口国间设置与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较量,可以看作是国际贸易利益再分配的动态博弈过程。首先,若出口国不提高产品的绿色技术或标准,则进口国的绿色贸易壁垒便出现了对进口产品数量的抑制。当出口国依据进口国的绿色技术标准和法规改进产品的质量、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后,适应了进口国的绿色贸易壁垒,产品的出口量自然会增加。但随之进口国又会提高其国内绿色技术标准,或者重新设立新的技术标准,于是对进口产品再一次实现了数量抑制。如此循环,随着技术创新的不断深入,新的技术标准、法规不断涌现,新的一轮抑制效应不断延续。 如图1所示,纵轴代表进口国的绿色技术标准,横轴代表出口国某种商品X的出口量,当绿色技术标准为T0时,只有达到或优于该项标准的商品X方可进入进口国,对应的商品X的出口量为Q0;当进口国逐步把绿色技术标准提高到T1时,商品X的出口量随之减少至Q1。在图2中,出口国提高了绿色技术标准,面对进口国的技术标准T0和T1,商品X的出口量分别增加至Q0‘和Q1’,较图1中的Q0和Q1明显地提高了许多,表明有更多的商品X能顺利进入进口国市场。图2则表明进口国又设置了更高的绿色技术标准,使得出口国的商品X的数量Q0”和Q1”较图2中的出口量有所减少,但比图1的出口量有所增加。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要想成功突破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关键在于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进而提升产品的技术优势。

三、我国企业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策略分析

我国企业大多数出口产品几乎都遭遇到目标市场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其中农业、纺织服装和机电行业是遭受绿色壁垒最严重的行业,遭受的损失占到了中国全部出口贸易损失的50%以上。面对国际贸易领域不断出现和增多的绿色贸易壁垒,中国相关出口企业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建立我们的绿色贸易壁垒防线,巩固和提高我国在国际贸易市场上的地位。

1.全面树立产品的绿色形象。企业的绿色产品要树立良好的形象,既要靠技术,靠管理,还要靠产地绿色形象。尤其是农副土特产品的加工企业和传统工业产品生产企业,依靠建立绿色产业基地,树立自己的国际形象。例如,中国作为最大的陶瓷制品国,曾享誉全球。但随着发达国家检验技术的提高,发现我国的陶瓷制品含铅量超标,立即引起销售困难。如果我们相关企业联手合作,突破这一技术难关,重新树立陶瓷大国的形象,就可以带动企业的发展。因此相关企业必须挑选好的原料供应基地,树立绿色产品形象,让世界知道,我们的陶瓷决对是上乘绿色产品。类似地,我们也可以建立起“绿色花生基地”、“绿色茶叶基地”、“绿色果品基地”等。

2.积极开发绿色产品。企业要开发绿色产品应抓好两个环节:一是进行绿色设计,在生产过程中节约和有效地使用自然资源,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其二是绿色制造,又称“清洁生产”。2000年2月,在美国纽约举行的化工产品展览会上,由我国年南阳众邦环保涂料公司研制生产的一种新型绿色环保涂料获得了美国市场1100多万美元的订单。其主要原因在于,这是一种不同于传统产品的溶剂涂料,能直接溶解于水,无毒、无刺鼻气味,并能经受600℃以上的高温,其有机物含量为零。1987年海尔集团开始生产无氟、超节能冰箱,1995年海尔集团作为亚洲惟一一家企业被邀请参加在奥地利举行的蒙特利尔协定书缔约国第七次会议。奥地利联邦环境部门认为,海尔在降低能耗和保护臭氧层的技术上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被国外同行誉为“世界上多一个海尔,地球多一份安全”。这些做法都是值得其他企业学习和借鉴的。

3.高度重视产品的绿色包装。一是采用环保包装设计,就是要求在保证产品洁净、安全的前提下,采用节料少废包装,还应选择无毒性、可回收循环使用、能自然分解或易于分解处理的包装材料;二是包装材料还应尽可能单纯化,避免过度包装;获得“绿色标志”的产品在其包装上要印上或贴上明显的相应标记等。三是要及时了解国外绿色包装新技术、新方法和对包装的新的环保要求,加快我国新型包装材料的研制和应用。目前,我国已有克重降低、强度提高的瓦楞箱纸板,薄壁轻体的玻璃瓶,一膜多能的复合材料等成果。这些都是比较现实、便于推广使用的绿色包装产品。

4.制定适宜的绿色产品价格。调查表明,消费者愿意支付比一般产品高的价格购买绿色产品。因此,绿色产品价格应当高于同类其它产品的价格。企业在开发生产绿色产品过程中,增加的环保成本应计算入最终价格,这样做还可有效地避免进口国基于环境保护的倾销指控。而实际上,治理污染的成本在工业成本中只占很小一部分(大约1.5%左右)。所以实施绿色产品生产的企业往往会比经营同类型的一般产品的企业能获得更高的利润。

5.全面开展绿色营销。绿色营销企业通过自身的绿色形象,可以在新市场环境中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引导公众的消费行为。企业在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应制定明确的、适合自身特点的绿色营销策略,并据此制定企业的具体环保事务计划。一个企业的环保事务既是职能部门的工作,也是整个企业的职责所在。企业在制定和实施绿色营销战略时,应同企业的远景战略计划相结合,同树立和维护企业长期的良好形象及扩大出口业务相结合,应邀请企业各级组织和部门参与策略和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工作,这将有助于深化全体员工理解环保事务的复杂性和战略意义。

6.实施绿色会计制度。企业管理从时间上来讲是供、产、销诸环节,从空间上来讲是人、财、物各部门。企业除了要加强供、产、销的绿色控制与管理,加强对企业员工的绿色观念的灌输,引进绿色技术设备以增强企业绿色竞争力外,还必须重视实施绿色会计制度的重要性。所谓绿色会计制度,是指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特别是在成本控制中,不仅要对人工、资本、原料等进行成本核算,而且还必须计算资源和环境的占有和消耗成本,这样能恰当地估价自然环境资本和污染的环境对企业和消费者的影响,对环境做出精确的定量分析,揭示其经济价值,为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正确的决策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文兵:绿色壁垒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思考.外贸经济、国际贸易,2003

绿色环保技术论文范文4

关键词:绿色建筑技术海洋公园场馆 建筑设计原则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各城市中的体育馆、游乐场 、主题公园得到兴建,更多的人将其作为休闲、娱乐的场所,使得这些场馆中的绿色建筑技术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绿色技术是指能减少污染、降低消耗和改善生态的技术体系,通过对保护环境、改造生态的知识、能力或物质手段的运用,来实现对环境保护的创新和对生态知识的应用。我们将以武汉极地海洋世界为切入点,通过对其场馆建筑设计和资源利用的分析,来探寻海洋公园场馆绿色技术的应用之道。

建筑设计绿色技术的价值

绿色技术的本质是探寻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其重点在于强调对环境污染的防治和治理,对生态环境和自然生态平衡的维护。尤其是当前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给我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非常大的冲击,随着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日益加剧,“人定胜天”的思想已经得不到支持。人与环境是种互动关系,唯有对当前的技术进行模式转换,从现代的高科技技术过度到绿色技术,才能有效的控制环境污染的进程。

绿色技术可以有效的防止和治理污染,改善生态,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绿色技术的开发、应用,总是在具体的区域内进行,例如体育馆、游乐场 、主题公园,不仅区域内的环境问题得到了改善,也使相邻区域的环境得到了改,对维护全球生态平衡作出了贡献。如果所有区域都开发、应用绿色技术,那么,困扰人类几百年的环境问题就可望从根本上解决。人们将留给子孙后代一个美丽、富饶的自然环境。

二、武汉海洋极地世界的绿色技术探索

(一)武汉海洋极地世界基本情况概述

武汉海洋极地世界主要包括展示区和工作区:

1、热带馆:恒温热带鱼类,内部展示区全部为玻璃构造,设有海水循环设备维生系统。

维生系统是生命维护系统的简称,运用现代的水族科技模仿自然环境为养殖生物创造了人工的水环境。一个维生系统的正常运行需具备五个系统:机械过滤系统、蛋白分离系统、杀菌系统、加温控制系统、生化过滤系统。

通过对海水循环设备维生系统的使用,使海洋馆内的海水在系统的内部形成循环,大大的提高了海水的利用效率。

2、极地馆(含室外表演区):室外表演区为海象海狮,极地馆类为企鹅馆,北极熊,北极狼等极地动物。整个场馆的设计根据内部游览流线进行,增加了游览和观光的趣味性;顶部局部设大大小小采光顶,节能采光,馆内展示区全部设双层亚克力玻璃,根据温差计算设置不同厚度空气层,室外表演区既避免阳光直射,又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采光。

3、主表演馆(含互动馆):造型为亲近自然概念——大鲸鱼带条小鲸鱼亲子游憩,大鲸鱼造型内部为朱表演馆,设伪虎鲸、白鲸、海豚等生物表演场所,设计观演人数1700,整个表演馆采用壳体建筑结构,金属屋面保温结合了声学设计,同时在地下室设置了海水循环设备维生系统;小鲸鱼造型内部为互动馆,游客可以在工作人员指导下配备专业装备,下水与海豚游戏。

(二)从武汉极地海洋世界的绿色设计谈建筑设计绿色技术的原则

场馆建筑设计的绿色技术应用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则:

节约能源原则

节约能源原则是绿色建筑设计的首要原则,也是建设绿色场馆的基础。节约能源是指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充分的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和空调,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的顺应自然界中的风向,根据当地的气候因地制宜的进行场馆的平面设计和总体布局。从武汉极地海洋世界以及其他相关公园场所的建筑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场馆中的采光、空调系统都尽可能将太阳能、地热能等自然资源发挥到最大值,亚克力玻璃、玻璃采光顶等都大大增加了场馆的采光面积及趣味性,使场馆的光照基于自然光线的采集,因此减少了场馆内照明设备的使用,凸显了能源利用的绿色特性。

节约资源原则

节约资源原则是指在建筑的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要考虑到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理,尽量减少对资源的使用,同时要尽可能使资源可再生使用,尤其是对水、废纸、木料的再次使用。在武汉极地海洋世界中,水的使用是最多的,在场馆内使用海水循环设备维生系统,能够将海水进行循环利用,大大降低了对水资源的利用,提高了水的使用效率。

回归自然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建筑本身要与周围的环境相互融合,和谐一致,动静互补,对自然生态环境起到保护作用。并且,建筑内部应使用对人们、动植物不产生有害物质的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室内空气清新、自然、湿度适当,使其中的游览者产生舒适的感觉。武汉极地海洋世界的最大特点就是游览人员与海洋环境的结合、人与动物世界的结合。在游览的过程中,人们打破了原有的生物之间的隔阂,不断地产生互动,极地馆室外表演区及主表演馆附属的互动馆都凸显的亲近自然概念,让游客可以直接与海洋生物交流,做游戏,进一步的拉近了人类与各种生物的距离,让人们在参观的过程中也感受到了大自然带来的绿色、舒适感觉。

三、结语

建筑设计中的绿色技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也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对绿色技术的需求也愈加迫切。对于海洋公园场馆建筑设计来说,绿色技术也是创新建筑设计的必经之路,唯有将人融入到大自然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人类营造更加舒适、健康的休闲、游览场所。绿色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和发展,还需要全体建筑设计人员的共同努力,以推动我国的建筑、场馆向着更加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森. 海洋公园场馆包装的视觉表现[J]. 美术教育研究,2012,05:104-106.

[2]杜文更.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企业绿色化创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3]许剑峰,黄珂. 绿色工业·绿色思想·绿色技术——论可持续发展的电信建筑设计[J]. 工业建筑,2002,08:15-17.

绿色环保技术论文范文5

关键词 企业绿色创新;环保约束;企业绩效:中介效应

中图分类号X1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10)06-0111-07

对环境保护问题关注的与日俱增已是全世界范围内普遍现象。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通过改进环境绩效以遵循环境管制、满足客户对环境的关注、减轻产品或服务对环境的影响来提高竞争力。中国长期以来沿袭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使得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尤为突出,2008年的金融风暴对我国的影响更是清晰的暴露了传统增长方式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弊端,而强调发展绿色经济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再一次显示了未来经济发展走绿色、可持续道路的必然性。面对环境保护的约束,广大工业企业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路径选择成为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根据波特提出的理论,政府环境管制通过激发企业创新而带来经济效益,在我国现阶段的政策、市场下,激励企业进行绿色创新的驱动力是否有效?企业绿色创新活动对绩效提高是否有积极作用?绿色创新活动能否成为企业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桥梁”?本文试图从企业绿色创新活动的中介效应的视角来分析环保约束和企业绩效的关系,为企业实施绿色创新战略,实现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双赢提供依据。

1 理论模型构建

1.1 相关文献回顾

对企业因环境保护而带来的对竞争优势的影响,一直是国外很多学者所研究的热点。传统的观点认为环境保护和绩效之间存在固有的冲突,这类观点或是认为环境保护只能增加成本、占有生产资金,从而对企业绩效产生负面影响。美国哈佛商学院Michael Porter教授和Porte与Vander kinde提出了有创造性的“波特假说”(Porter hypothesis)。Porter认为:“恰当设计的环境规制可以激发被规制企业创新产生效率收益”,达到“双赢”。波特的这一想法遭到了很多经济学家的质疑,例如Gray和sha~g4an对美国的纸浆与造纸、石油提炼和炼钢业的研究发现,反映规制严格程度的企业污染治理成本与生产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提高环境绩效并未给企业带来足以弥补遵循成本的收益;然而很多经济学家接受并论证了这一观点,如B C Bonifant,M BAmold和F J Long提出通过创新,减少在环境方面的成本从而获得竞争优势。两方的争论一直没有达成共识,Jaffe,Peterson,Ponney,和Stavins在回顾超过100篇研究文献后,发现几乎一半的研究发现环境保护对企业绩效有积极作用,而另一半发现有消极作用或是没有影响,这似乎使得研究陷入了混淆中。

出现这种研究现状可能的原因在于大家把关注的焦点过多的集中在环境保护是否会给企业带来成本负担上,对于环境保护所可能激发的企业创新的作用缺乏更多深入的探讨。Porter提出环境管制通过激发创新而产生经济收益,而在“波特假设”的研究文献中,对企业在环境方面所采取的创新策略是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绩效“双赢”的中介这一重要思路的研究论证相对较少,对质疑者提出“即使环境保护能推动新技术的采用,但是新技术是否能弥补以前的投资或是在环保标准上升以后是否还能增加企业收益还未可知”没有给与有效的回答。

Xepadeas和Zeeuw论证了在合理的情境下,环境保护激发的创新也许能减轻甚至完全抵消环境规制带来的成本。Ursula Triebswetter,Johann Wackerbauer以德国慕尼黑地区汽车工业为案例验证了环境管制压力下推动的创新对企业竞争优势有促进作用。而对于处于经济发展转行期、制度环境不是很完善的发展中国家,实施严格的环境管制所带来的环保压力对企业绩效的有何影响?环保压力能否激发企业进行绿色创新?绿色创新能否为企业带来的经济绩效的提升?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和认识,对于指导全球绿色化经济、科学发展的浪潮中,中国企业主动处理好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路径选择以及建立绿色创新战略,能够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借鉴。

本研究旨在回答两个问题,一是环保压力能否促进企业进行绿色创新活动?在本研究中企业所面临的环保压力除了直接的政府环境政策造成的推动力外,还包括来自绿色市场的拉动力,把这两种力作为促进企业进行绿色创新的驱动力进行分析。二是绿色创新策略能否在环保压力和企业绩效间起到中介作用?目前大部分的实证研究都倾向于直接验证环保压力对企业竞争绩效的影响,而忽略了绿色创新可能起到的中介作用,本文在波特假说的基础上,构建模型来检验绿色创新在环保压力和企业绩效之间是否有中介作用,以验证“双赢”的实现路径,确认绿色创新的重要地位。

1.2 理论假设

基于以上两个问题设计本文的基础理论模型。模型设计涉及两个部分的路径:一是解释企业绿色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二是分析企业绿色创新本身受外部环保压力的驱动。

1.2.1 环保压力对企业绿色创新活动的驱动

(1)环境政策推动力与企业绿色创新。波特假设认为,企业主动采取环境防治措施而获得竞争优势的前提是存在政府政策约束。因为在没有政府规制的情况下,环境污染外部性的存在导致单个企业没有主动进行污染治理的动力,企业宁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得经济收益与竞争优势。根据这一理论,企业面对来自各方面的环保压力而进行污染治理的初始驱动力在于政府的环境经济政策。Brunnermeier和Cohen对美国146个制造业的分析表明,环境专利数量与环境规制强度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许庆瑞通过对江浙50余家企业62项环境技术逐一进行案例分析,发现政府政策法令的强制是企业外部环境技术创新最重要的动力源。黄德春和刘志彪通过在Robert模型中引入技术系数分析发现,环境规制在给企业带来直接费用的同时,也会激发一定程度的技术创新,部分或全部抵消这些成本,因此环境规制可以同时减少污染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据此我们提出本文的第一个假设:

H1.外部环境政策对企业绿色创新活动有正向推动作用。

(2)绿色市场拉动力与企业绿色创新。企业对环保压力的响应与市场机制本身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当绿色

渗入竞争格局,消费者、供应商、其它竞争企业等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各利益相关者对绿色的选择和重视,将推动企业为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适应市场需求、得到获得更大利润的机会而主动进行绿色创新,如积极开发绿色产品。因此,市场的力量是企业绿色创新最有力的拉动。YousefEiadat,Aidan KeHy,等论证了企业进行环境方面的创新与受包括消费者、供应商在内的利益相关者在内的压力有关;Ursula Tfiebswetter,Johann Wackerbauer也分析了绿色创新受消费者压力驱动。据此我们提出本文的第二个假设:

H2.绿色市场的拉动力对企业绿色创新有正向促进作用。

1.2.2 企业绿色创新与经济绩效

创新对绩效的促进作用已得到广泛公认,而在此基础上扩展出的旨在节能、降耗、减少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绿色创新对企业绩效也应有正面的促进作用。绿色创新对绩效的促进作用可能源于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绿色创新鼓励资源的合理使用,减少浪费,从而带来“资源生产力”的提高;二是绿色创新带来的新的发展思路,引导企业通过新的方法节能降耗中获益,改变传统只从回收“三废”排放物中的有用物作为副产品获取经济效益的单一途径;第三,绿色创新可以为企业带来的“技术补偿”效应,有助于降低生产的“x-非效率”的影响或实现生产的“x-效率”,从而提高经济效益。据此我们提出本文的第三个假设:

H3.企业绿色创新活动对企业绩效有明显正向影响

1.2.3 企业绿色创新活动的中介效应

波特假说与传统理论相比创新就在于他强调政府环境管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问接的,必须通过刺激企业采取环境创新策略才能达到,这种间接影响的观点事实上就是认为绿色创新在环保压力下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中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当企业把绿色放进整个改善生产力的流程中,通过创新的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经营带来的资源生产力的改善和提供绿色产品带来的溢价效果,抵消或超越因改善环境影响所带来的成本,就能获得新的竞争优势。Yousef Eiadat,Aidan Kelly,等以约旦化工行业企业为案例,对企业环境创新战略和企业绩效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实证检验,证明了企业环境创新战略是一定外部环保压力和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据此我们提出本文的第四个假设:

H4.企业绿色创新活动在环保压力和企业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企业通过变环保压力为创新动力,达到提高绩效的目的。

基于以上分析,构建出本文的基础理论模型。

2 研究方法和数据

2.1 量表设计

根据前文的研究假设和理论模型,本研究通过搜索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设计了各个变量的测量问卷,需要测量的变量包括:企业绿色创新活动、环境政策、绿色市场、企业绩效。绿色创新按照创新活动涉及的不同方面设计,初始测量条款设计了包括四个方面共13项指标在内的指标体系;环境政策从国家、地区、行业三个层面设计了3个测量指标;绿色市场从国际市场、市场利益相关者(顾客、供应商、竞争企业)方面设计了4个测量指标;企业绩效设计了3个财务指标和2个定性指标。问卷采用likert5点量表设计,对每一个问题根据实施情况与效果设计了5个等级。

初始量表设计完成后首先采用专家调查法进行测评调整,将调查问卷发放给了10个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回收后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了修正。第二步进行了小样本预调查,在南京选择了5家企业(本研究预计调查的企业中选择)发放问卷进行与调查,根据回收的问卷数据分析对量表进行进一步修改。经过指标的删除和归并后,得到如下表1所示的量表。其中技术创新、生产创新、营销创新三个方面设计,共计11个测量指标;环境政策从国家、地区、行业三个层面设计了3个测量指标;绿色市场从国际市场、市场利益相关者(顾客、供应商、竞争企业)方面设计了4个测量指标;企业绩效指标选择了3项财务指标。

2.2 数据收集分析

本研究将研究对象样本选定在制造业企业。制造业是国家生产能力和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是创新的主要承担者,以制造业企业为样本进行研究既兼顾了重污染行业的代表性,又体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本研究的数据收集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为了确保问卷的回收和调查内容的准确,问卷发放和回收均采用现场发放和回收。在调查前首先对调查者详细说明了本研究的目的、内容以及各个变量测量项目的含义。考虑可操作性,选择以笔者所在的江苏省为调查问卷发放地,因此研究对象样本就锁定在江苏省的制造业企业。鉴于问卷中涉及一些企业经营管理方面较专业的问题,问卷要求由被调查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填写。

问卷发放250份,收回242份,按是否缺漏和是否认真填写剔除无效问卷,最终得到的有效问卷为230份。苏南地区企业为84家,苏中地区为35家,苏北地区为30家,行业涉及几乎所有的制造业行业,其中化学化工行业样本占38.69%,机械、电气、电子设备行业占20.86%、金属非金属行业占8.26%,其它等制造占32.45%。从调查企业性质看,国营、集体样本占35.65%,民营、私营样本占30.43%,合资、外资33.92%。从企业资本规模看,资本额在1亿以上的企业约占31%,1000万以下的企业占15.72%,其余企业在1000万~1亿元之间。

2.3 量表信度分析与探索性因子分析

本文问卷使用修正后项总相关系数(c1TC)来净化测量项目,利用Cronbach’s a系数检验问卷的信度。计算结果显示问卷项目各部分信度皆在0.7以上,说明问卷有良好的信度。同时每一部分的C1TC和信度分析均大于0.5,都不需要删除。

经过主成分法提取出6个因子,其累计解释方差百分比为84.06%,表示6个因子很好的反映了样本的信息。经过方差最大旋转后得出的因子载负荷矩阵显示,因子分析法的分类结果和本研究预先假设的测量量表分类十分吻合,从而验证了量表的结构效度(限于篇幅的原因,具体计算过程略)。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将企业绿色创新活动分成技术、生产、营销这3个活动的要素来测量,据此将假设修正为:

H1a.外部环境政策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有正向驱动作用;H1b.外部环境政策对企业绿色生产创新有正向驱动作用;H1c.外部环境政策对企业绿色营销创新有正向驱动作用;H2a.绿色市场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有正向驱动作用;H2b.绿色市场政策对企业绿色生产创新有正向驱动作用;H2c.绿色市场政策对企业绿色营销创新有正向驱动作用;H3a.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对企业绩效有明显正向影响;H3b.企业绿色生产创新对企业绩效有明显正向影响;H3c.企业绿色营销创新对企业绩效有明显正向影响。

2.4 结构方程模型

本研究主要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Modeling,SEM),使用AMOS软件进行实证分析。分析分

两步进行,第一步是测量模型的验证,对于观察变量指标与潜变量间的关系,验证所设计的变量是否适合进入结构方程;第二步是结构模型评价,验证潜在变量之间的关系。本文的潜变量共有6项,分别是环境政策、绿色市场、绿色技术创新、绿色生产创新、绿色营销创新、企业绩效,观察变量共有21项(见表1)。

测量模型和结构方程的适配度检验均参考Bollen的建议:“应该慎重地参考多个不同类型且性质稳定的指数报告多项测量结果,而不能只依赖某一种选择”选择包括x2/df、RMSEA、GFI、AGFI、NFI、IFI、CFI在内的各项指标。

3 结构方程分析

按照前文的设计分两步进行结构方程分析,验证设计的模型并分析潜变量关系,并进行模型的拟合和评价。

3.1 测量模型的验证(验证性因子分析)

所有变量的测量模型如图2所示,观测指标和潜变量之间单箭头上的数字表示因子负荷。通过对整体模型的潜变量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可以检验各变量之间的区别性。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拟合效果比较理想,x2/df=2.109,RMSEA=0.034,GFI=0.911,AGFI=0.906,NFI=0.873,IFI=0.929,CFI=0.903,除NFI指标略低于理想值0.9外,其余指标均优于理想值,测量模型有效。而从测量模式各因子的信度和效度看,所有测量指标的标准化因子负荷均大于或接近0.7,R2值均大于0.5,因子信度较高,AVE均大于0.5,可视为有很好的聚合效度。

3.2 整体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3.2.1 绿色创新的中介效应分析

为了验证企业绿色创新活动在环境与绩效关系中起到了中介效应,本研究按baron和Kenny所提出的判定中介作用的四个条件展开分析:第一,中间变量对自变量的回归,即计算外部环保约束对绿色创新的影响;第二,因变量对自变量的回归,即计算环保约束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第三,因变量对中间变量的回归,即计算绿色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以上三步计算结果除第三步中企业绩效对绿色营销创新的回归路径系数不显著外,其他路径系数均显著,说明环保约束对绿色创新的影响模型、环保约束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模型成立,绿色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模型基本成立,判断中介作用的条件1、2和3得到证实。(限于篇幅的原因,具体计算数据不在此详细列出。)

第四,企业绩效同时对环保约束和企业绿色创新回归。在中介模型下,环境政策、绿色市场影响企业绩效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均明显下降为不显著,因此,根据判定中介作用的条件:企业绩效同时对环保约束和绿色创新回归,绿色创新的回归系数达到显著性水平,环保约束的回归系数明显下降甚至减少到不显著水平,说明绿色创新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假设4得到了验证。

3.2.2 模型拟合与比较

在确认绿色创新起完全中介作用的基础上对模型进行拟合和评价比较。模型1是本研究设计的基础理论模型,结构路径设计为从环境政策、绿色市场到绿色技术创新、绿色生产创新、绿色营销创新,再从绿色技术创新、绿色生产创新、绿色营销创新到企业绩效。另外构建2个测试模型,模型2从环境政策和绿色市场分别增加一条直接的路径到企业绩效,模型3中删除了基础理论模型中不显著的路径。模型运算结果如表2所示。

从三个模型的数据比较结果来看,比较模型3在各项指标方面要略微优于理论模型1和比较模型2;而理论模型1和比较模型3除了在x2/df方面有略微差异外,其他指标方面没有差异,比较模型3剔除了理论模型中1关系不显著的路径,因此略有改善。虽然比较模型3的拟合程度较高,但是并没有改变理论模型的变量间关系结构。此外,比较模型2中从环境政策和绿色市场到企业绩效的路径,在P

3.3 假设检验的验证及结果分析

理论模型的假设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两条影响路径、一个中介作用假设基本得到验证。验证后理论模型见图4。具体来看,除假设Hla和H3c外,其余均得到验证。

(1)环境政策与企业绿色创新活动。环境政策总体上看对绿色创新起正向促进作用,其中环境政策对绿色生产创新的影响系数最大,其次是绿色销售创新,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不显著。从这一结果中可以看出,由于目前国家对企业清洁生产、产品的绿色或环保标准都有了比较严格的强制规范,并进行了必要的检查和监督,因此企业的创新活动也多在这两个方面展开。而目前的环境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还不能起到很好的激发作用,出现这一现象可能源于并非所有的环境政策都能刺激技术创新,目前我们国家的环境政策还多以行政命令的“外部约束”为主,缺乏更有效的与绿色技术创新相关的专利保护制度、经济手段、财政手段等“内部激励”,这都可能影响对创新活动的驱动。

(2)绿色市场与企业绿色创新活动。绿色市场是企业进行绿色创新的正向驱动力,其中绿色市场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绿色营销创新,再次是绿色生产创新。这说明绿色市场的压力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主要驱动力,大部分企业都已经意识到,要在现在的绿色化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必须进行创新,创造自己的绿色技术优势,领先一步。而面对越来越多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青睐,企业也已基本具备绿色营销的意识,用绿色产品吸引消费者,标新立异。

(3)企业绿色创新活动驱动力比较。从总体看,环境政策和绿色市场相比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刺激较弱,这也说明市场这一手段是刺激企业创新的主要驱动力,而我国目前的环境政策仍是以行政强制命令为主,缺乏有效的环境经济手段,因此,大部分的企业面对环境政策,仍然是被动应对为主,政府强制的规定则执行,未强制的则避开。所以政府在政策制定上仍要强化环境经济手段的运用,以激发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

(4)企业绿色创新活动与企业绩效。整体来看,企业绿色创新活动对绩效起正向促进作用,从创新活动3要素具体分析看,绿色技术创新对企业绩效的直接效果最明显,其次为绿色生产创新,绿色营销创新对企业绩效的效果不明显,这似乎与一般认识不同。我们的解释是相对于技术创新和生产创新直接从节能、降耗、节约和循环使用资源上人手提高资源生产力,降低成本从而提高效益相比,绿色营销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可能有一个被市场接受的过程。同时也说明目前企业受绿色需求驱动,绿色产品的开发上已经有了足够的重视和认同,但是在绿色营销手段的创新上还缺乏足够的认识,绿色沟通手段或是绿色品牌的树立还有待加强。

4 结论

在大样本调查的基础上,本文通过构建结构方程,实证检验了环境政策和绿色市场这两类环保约束对企业绿色创新的驱动和企业绿色创新对环保约束影响企业绩效的中介效应。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

(1)环境政策和绿色市场是企业实施绿色创新活动的驱动力,其中绿色市场的拉动力要强于环境政策的推动力。企业绩效与企业绿色创新活动直接正相关,其中绿色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的正相关最明显。根据这一结论和模型计算结果,可写出本研究的结构方程:

企业绩效=0.34×绿色技术创新+0.33×绿色生产创新+0.07×绿色营销创新+d4(残差)

绿色技术创新=0.13×环境政策+0.43×绿色市场+d1(残差)

绿色生产创新=0.24×环境政策+0.25×绿色市场+d2(残差)

绿色营销创新=0.23×环境政策+0.28×绿色市场+d3(残差)

(2)企业绿色创新在环保约束和企业绩效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企业所受的环保压力必须转化为绿色创新动力、通过绿色创新的中介作用才能达到正向影响经济绩效的目的。因此,在绿色发展的大环境下,企业只有重视创新、实施创新,才能变压力为发展动力,达到“双赢”的状态。

绿色环保技术论文范文6

关键词:绿色出版;概念;厘清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5-0215-02

一、绿色出版的提出

低碳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十分重视的经济发展理念和方式。当部分发达国家使出混身解数与发展中国家为减排目标进行博弈之时,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正式宣布与承诺了减排目标: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

出版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要自觉地率先为实现国家减排目标、提升我国公民环保意识和实现环境教育做出特有的突出贡献;出版业作为一个资源和能源消耗密集型产业,其经济发展的理念和模式必然要实现从“高碳”向“低碳”的转型。所以,着力发展绿色出版,既是出版人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又是出版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近20年以来,政府相关部门、环保作家和出版人士从各自关注的角度,为实现“低碳”出版、绿色出版做了大量的实实在在的重要工作。

以马霞夫妇和廖晓义等为代表的著名环保专业作家和环保活动家,组织活动、创作环保题材图书(《环球绿色行》、《儿童环保行为规范》、《伐木者,醒来!》、《中国风沙线》等),宣传环境保护。[1]诸大建、余谋昌等学者撰写《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文化新世纪:生态文化的理论阐释》等著作,以传播生态与社会发展为视角,帮助人们树立以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建设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观。

相关部门组织号召全民读旧书、借书读、换书读等一系列“环保阅读”活动。世纪之初在北京举行的“新世纪出版与环保论坛”倡议“用再生纸,出环保书”,童心出版社的《儿童环保行为规范》是我国尝试用再生纸印刷的第一本“绿色图书”;2008年,弘文馆出版的少儿环保读物《阿米》,就直接以“中国第一本由100%再生纸印刷的环保图书”为宣传卖点。张抗抗等作家签署《作家爱森林宣言》,支持绿色出版。

为加快实施绿色印刷战略,促进我国印刷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新闻出版总署与环境保护部于2010年9月14日正式签署《实施绿色印刷战略合作协议》。北京市政府正式批准北京印刷学院成立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研究院,进行绿色印刷包装关键技术研发、技术转移及成果孵化、高端工程技术人才培养。

很显然,上述提及的为绿色出版所做的各方面努力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为了实现国家减排目标,实现从“高碳”向“低碳”的模式转变,为了能够举全国之力着力推进绿色出版的进程,找到绿色出版发展的道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于绿色出版概念、建设体系等重要理论问题的研究,通过讨论,努力达成一定的共识,并利用这些理论成果,直接指导绿色出版产业体系的建立,指引绿色出版的科学发展。

绿色出版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深入讨论并尽快达成共识,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二、绿色出版概念的提出

目前,人们对“绿色出版”的认识还很模糊,有不少困惑。政府官员、业界同仁和专家学者都在举行会议、召开论坛或出国考察,努力探索绿色出版的理论体系与产业发展体系。

2010年夏天《编辑之友》以笔会形式,特邀已践行在“绿色出版”一线的出版发行集团、民营书业代表、媒介观察员与相关学者,共同探讨“绿色出版”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这次讨论主要是围绕山西出版集团总经理齐峰同志首次在该刊倡导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旨的绿色出版,提出的绿色出版概念这一中心话题进行的。齐峰同志认为,绿色出版:“即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立足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健康文明型、节约环保型的编辑出版理念”,认为应从“绿色内容”、“绿色材料”和“绿色产业体系”三方面着手建立“绿色出版”[2]。

齐峰同志关于绿色出版的概念涵盖了绿色出版的几个核心问题。概念中隐含的第一个信息是绿色出版的核心思想与目标――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隐含的第二个信息是绿色出版的基本内容――健康文明、节约环保;明示的第三个信息是编辑出版理念要绿色、要先进;明示的第四个信息是绿色出版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

该提法若从关键信息的附着上来看,已是非常全面科学了,但要从信息表达与传播的效果上来看,还可以进一步修改与完善。因为我们的概念表达一定要达到两个效果:一是受众理解起来准确、明了,二是能直接指引我们开展工作。

修改与完善概念表达,看似在玩文字游戏,其实不然。当今人们之所以对绿色出版的认识很零散,很模糊,很困惑,就是因为大家缺少对绿色出版的概念和理论体系的清晰认识。

三、绿色出版概念的继续厘清

随着讨论与实践的不断深入,大家对绿色出版的认识正在不断地更新与完善。基于齐峰同志的概念,笔者对“绿色出版”概念进行了继续厘清:

“绿色出版”是在科学的编辑思想与管理理念指导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立足以健康文明的人文生态和节约环保的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出版活动。

这个表述厘清了以下几点:

第一,明确指出绿色出版要建立两个生态,即“健康文明的人文生态”和“节约环保的自然生态”,而且,“健康文明的人文生态”在“节约环保的自然生态”之前。

健康文明的人文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也是绿色出版的建设发展目标。这样的认识,已经颠覆了人们一直以来的观念:认为绿色出版就是低碳出版,立足于节约环保的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出版活动,推进绿色出版就是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推进”低碳出版“工作(即优化生产和流通过程以减少碳排放,设计生产碳排放较少的产品,倡导低碳消费)中去。

事实上,低碳出版只是绿色出版建设的直接要求。倘若用低碳出版方式生产出大量读者不需要、不健康的出版物,造成资源浪费的危害要比高碳出版的危害更大,绿色出版也就难以真正实现。

因而,推进绿色出版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推进低碳出版这个层面,我们要树立更远大的目标:积极营造绿色文化环境,推进绿色出版文化建设,建设健康文明的人文生态。通俗地说,就是要策划读者需要的出版物,打造优秀的出版物,生产健康文明的出版物。科学内容是绿色出版的最高建设目标。

第二,指出绿色理念是绿色出版的指导思想。

现代科技只是实现绿色出版的一种手段,科学的编辑思想和管理理念自始至终在实现绿色出版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科学的编辑思想,是编辑建立绿色出版理念的基本指导思想。在科学的编辑思想的指导下,编辑才能做好”议程设置“工作,策划出能够引导、教育、鼓舞和激励读者且读者喜爱的出版物,最大限度地减少出版浪费,坚决避免内容污染。内容好了,库存少了,高耗能高污染的材料少了,出版材料和出版内容就绿色了。

科学的管理理念,是出版人建立绿色出版理念的高级指导思想。出版单位乃至出版产业为了照顾各种利益,若不能配备科学的出版品种比例,不能积极组织、研发和投入“绿色渠道”,科学引导读者利用“绿色渠道”消费,不能建立绿色出版的有效的激励和管理机制、产业体系,仅仅依靠编辑策划出好的内容,想做到持续、全面的绿色出版是不可能的。

笔者认为,对于绿色出版的认识,应该从环保、内容优秀的层面上升到科学管理的层面。如果条件成熟,我们的认识还应尽快上升到如何处理出版业同网络电信、技术开发商等相关绿色出版参与体之间的关系和利益博弈的高度。笔者的这个表述,指出了绿色出版的目标和基本内容。绿色出版的目标是实现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达到这个目标,绿色出版必须要坚持”节约环保“和”健康文明“。我们可理解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指立足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上文提及的作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是帮助大家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实际上是传播绿色出版的核心观念。“两个基本点”是指“健康文明”和“节约环保”,是绿色出版的基本内容。“健康文明”和“节约环保”的含意非常丰富,从传播学角度来看,无论是出版内容、出版方式、出版渠道、出版媒介(材料),还是出版者编辑思想和管理理念,都要求健康文明、节约环保。上文提及的人们正在为绿色出版所作的努力,有的是为绿色内容而努力,有的是为绿色媒介而努力,有的是为绿色渠道而努力,有的是为绿色出版方式而努力,都是在”两个基本点“的框架下进行的。

以上是绿色出版概念的继续厘清,完全是在学习齐峰同志科学的观点基础之上,进行了一点表达上的技术完善。如果说齐峰同志提出绿色出版的概念在绿色理论体系上具有革命性意义的话,笔者在概念表达上进行的一点完善只能算是技术改良。希望笔者做的这点苦力活,能够帮助大家理解与认识绿色出版,直接指导我们的工作实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