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创新点论文范例6篇

信息技术创新点论文

信息技术创新点论文范文1

――对准知识管理的OA

内容摘要:变革中的组织结构、变化的人,转瞬即逝的技术与一用即弃的设备,OA怎样才是有生命力的?而我们的工作怎样才真正具有价值?本文试图探讨围绕前沿热点话题“知识管理”展开对技术与管理的关系、知识管理在管理创新中的作用与意义、管理创新的征象问题的讨论。笔者认为,我国政府办公自动化实践中的最大不足是忽视了技术与管理的结合部,缺乏围绕信息技术的管理新思想和新理论的创新。管理创新是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基础,对知识管理的探讨是信息时代管理创新理论的立足点。

办公自动化管理知识经济制度创新

一、技术还是管理?

对于一个社会,管理和技术同等重要,但技术和管理的结合部比二者更重要。这是最新的“知识经济”理论提出的振聋发聩、发人深省的创见。它明确地表达了这样一种一直被混淆的观点:人类的首要和终极目标不是为了追求技术而是为了追求知识,知识只有在具有创新能力的情况下才能被获得。此外,现实的情形是,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本身并不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人们可以买到技术但却不能仅靠金钱买到效率,(我们有太多的用钱堆砌起来的信息系统,在那里人们见惯了高技术与低效率畸形并存)。但尽管世人对技术成果必须经由管理创新才能发挥作用不持异议,但如何使技术成果特别是信息技术成果实现管理创新却是令所有人困惑的问题,而“知识经济”理论所提出的“知识管理”的探讨,令人信服地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之处与核心精神。

二、知识与创新

在信息技术时代,知识与创新具有怎样的特征与意义?美国《福布斯》杂志1998年4月22日题名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文章1很好地阐述了这一论题。主要内容如下:

(一)信息技术时代的“知识”

知识与信息

文章指出,知识不同于信息,并且,“知识的首要目标不是技术”。在信息技术时代知识的具体涵义和目的是: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过程联系起来以促进创新。其产生的过程及在信息时代的运用的具体目的是“信息与人类认知能力的结合才导致了知识的产生。它是一个运用信息创造某种行为对象的过程,这正是知识管理的目标”。

无形资产胜于有形资产

知识可分为显性的和隐性的,正是隐性知识对发展具有潜力,但是目前能管理隐性知识的技术却很少,知识管理的创造性就是体现在使隐性知识发挥巨大潜力的过程中,知识管理要开发提供处理隐性知识的技术“把隐性和显性知识进行处理用一种适合于用户和商业环境的方式表现出来”。从上述意义而言,在信息技术时代,人们将重视无形资产更甚于有形资产。

(二)知识管理

关于知识管理的概念文章提出了如下几点特征:

知识管理不是信息管理,其重点不是“技术和信息的开发”,而是“个人创新和集体的创造力”;

知识管理“不是一门技术而是各种可行解决办法的一种综合”,“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

知识管理属于管理经营范畴,其实施在于建立激励共享知识的机制,培养集体创造力。作者特别指出“创新和创造能力属于经营过程,但是以前几乎没有那个公司持这种观点”。

三、知识管理与管理创新

(一)成就与反思

自1985年以来,我国制定了办公自动化建设与发展的国家规划,政府各部门开始了大规模的信息技术的引进和信息系统的建设的进程。1996年,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开始制定《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10年发展纲要》,显示了我国为在下个世纪初的全球信息化浪潮的发展中走在前列而为之奋斗的决心。此后,在这十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中,政府部门的办公自动化经过了奠基、初创的阶段,已进入成熟期,然而,办公自动化的建设是否在实质上提高了我国政府的管理效率?在那些具体的方面提高了效率?在那些方面没有?从投入与产出的分析来看,目前的办公自动化建设是有效益的还是低效益的?我们应当如何评价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效益,包括当前的和潜在的效益?

上述问题很少被认真提出,而且也很难回答。众所周知,我国的办公自动化是靠技术设备的配置为主体,而不是以管理理论、管理思想特别是管理方案的创新为支撑点。以这样的方式实行的办公自动化是高投入和低产出的。目前我国政府的办公自动化的效益既没有被重视也没有被普遍地进行评估。在政府管理领域内缺乏新理论和新思维。

不容否认,我们对上述问题尚未能作出科学和明确的回答。特别是当研究的领域不仅仅涉及纯技术层面而且涉及到政府管理以及其间的复合关系时。对于在政府领域内,如何使技术与设备的投入转化为效益成果,当前特别需要各领域专家作跨学科的综合性的探索与创造性的思维。从国际的经验来看,技术要转化为生产力必须经过管理的创新。前述知识管理就正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复杂问题的切入点,是任何变革都必须具有的理论准备。

(二)管理体制变革的征象

人类社会仍处于前信息社会,在发达国家,为信息技术时代所作的管理变革也只是初露端倪,但我们已经能够发现一些特定的征象,它们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变革:

组织结构的改变

由于信息传输方式的根本改变,建立在逐级上传下达方式基础上的传统金字塔式等级制的科层制组织结构(包括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正在逐步解体,有时可能会发生突变。七十年代,以阿尔文.托夫勒等为代表的未来学家对社会信息化特征作出过预测2,这些远见卓识的观察和判断以惊人的准确性预言,将产生符合时代节拍的新的组织形式,组织结构呈现出频率越来越快的不稳定性,非常规部门快速增长,职能部门依然存在,但越来越多为解决一个专门问题而一用即弃的小组在其中“时隐时现,快速来去。”新的组织形式将是暂时性很强、适应信很强、变化迅速的,充满着稍纵即逝的基本单位和流动性极强的个人。相应的信息系统体系的建设也应是具有灵活性和强适应性的体系,特别是它导致重要的观念改变:过去一直认为并强调人――机系统要适应人和机构的要求和工作特点,而现在,情况变得模糊了,人和系统要更多地适应信息时代的变化性的特点,更具体的说,是人在改变、要求人作更多的改变。版权所有

2工作岗位的流动与业务过程的多层面交互性

组织结构的变化也会带来工作岗位的不稳定性。例如,今天美国的工作场所的非全日制工作岗位越来越多,同时,衡量工作结果的方式和观念也大大改变,目前已有3/4的比率的工作脱离了按“岗位付酬”的旧观念与旧制度,转而为按“业绩付酬”。

传统官僚组织包括政府和大企业组织的科层制的典型特点是严格的专业分工、部门分工下的业务过程,在信息技术时代将大大改观,取而代之的方式是跨专业学科、跨部门和跨地域的多层面的交互式业务过程。体现在软件开发方面,有大量的关于“群件”的产品出现,适合不同层面的交互性业务过程:一项设计或一个总体方案是由不同地域不同部门的人实时交互进行的,教师与他的学生动态、交互式完成授课,商家更多地与顾客群体一起在相互切磋的情况下完成交易。在所有这些活动的背后的支撑基础设施是环球信息网络。

知识型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式

“知识型工作人员需要领导但不承认等级”,这是被称为美国管理理论界的泰斗的彼得.德鲁克早在30年前就指出的。3他说,知识与任务而不是与等级相关,“任务决定一切而不是取决与姓名、年龄,或科目的预算,或从事这项任务的个别人的等级……所以知识必须象一个小组一样地组织起来,其中由任务来决定谁负责、什么时候、负责什么、负责多长时间”。

(三)支持管理创新的系统特点

由上述信息时代管理体制变革的征象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真正的管理创新必须是与这些变化相一致的,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特点:

1灵活应变性

无论是组织机构还是信息系统结构都应以灵活应变性作为主要性能指标,单纯数量上的增减并不能显示改革成就的主要性能。英国《经济学家》杂志1993年9月一期对美国政府改革的评论文章4中指出“改革需要策略变化,消减工作人员只是精简机构的短期设计,当时间到来时,需求会使机构增加,这种作法不甚明智”。同样的意见也可适用于我国今天的政府改革。

开放交互性

同样,业务变化以及相关的信息系统都以能适应和支持开放性和交互性为性能衡量指标。其长期潜在的好处是这样的系统和工作特点是促进知识交汇同时也是促进知识创新的。

知识中心性

等级威权正在信息时代的面前逐步瓦解。知识威权重于等级威权。对以知识为中心的工作的组织管理和支持是管理科学研究和信息系统构造的中心课题。与我国传统的尊重知识分子的观念不一样,知识分子只是一种身份,有时还演变为一种等级身份,而知识管理不重视等级身份重视的是知识,一切围绕知识组织起来,既不为等级所阻隔也不为专业所阻隔。围绕知识的任务一旦完成,组织的使命也就结束。所以,支持知识中心的组织机构或信息系统是最有创造性的系统。

(四)知识管理系统与网络

上述关于支持管理创新特征的系统,即具有知识管理能力的下一代办公自动化系统一定是一个基于Internet的系统,正是因为只有在Internet上才具有支持我们所说的创新特征的充分能力:灵活应变、开放交互和知识中心性。现在正是需要我们对基于Internet网的“网上政府”或“网上办公管理”作前瞻性思考的恰当时机,需要实际地去预见其潜力和风险,作出我们的积极响应与对策。

四政府与管理创新

信息技术创新点论文范文2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技术采纳;管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F270.7;F0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96(2016)03-0019-07

一、问题的提出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和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当前4G乃至5G移动通信技术和高速光纤互联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环境下,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在推动经济发展、提高工作效率和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作用得到了更加明显的体现。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与经营活动和大众生活的互相融合成为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同时也促进了管理信息系统领域研究的繁荣。

组织和个人对信息技术的采纳决定了信息技术的发挥效果,信息技术采纳关注的是组织及个人对信息技术接受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各类相关问题。在过去的近二十年里,信息技术采纳问题一直是管理信息系统领域中非常重要的热点问题.并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就。Fishbein和Ajzen的理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Davis的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Rogers的创新扩散理论(Innovation Diffusion Theory)、Schifter和Aizen的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以及Venkatesh等的技术接受和使用统一理论(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都是信息技术采纳问题的经典模型和理论。Venkatesh和Davis、Taylor和Todd对以上经典采纳模型进行了补充和扩展,从新的理论研究视角和采纳对象视角来研究信息技术采纳行为。本文通过整理和分析近年来在管理信息系统领域国际顶级期刊中有关信息技术采纳问题的论文,总结学者们的研究成果,结合当前信息化建设高速实施的背景,展望信息技术采纳研究的发展方向。

二、研究方法

本文按照与研究主题相关的关键词分别进行检索搜集文献,通过使用EBSCO、JSTOR、Emerald等数据库和Google Scholar搜索工具。按照IT Adoption、IS Adoption、Information Technology Adoption、Information System Adoption、IT Acceptance、IS Acceptance等关键词进行全文检索,筛选出有关信息技术采纳问题的文献。为保证所选文献能够代表对信息技术采纳研究的最高水平,本文将文献期刊来源限定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内的国际顶级期刊。包括MIS Quartedy、Information&Management、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Management Science、Decision Sciences、Decision Suppo~Systems、Journal of Management Systems、Information systems Journal、Information systems等。

本文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和分析,将信息技术采纳研究划分为理论引入和验证时期、理论修正和整合时期以及多元化研究时期,并结合当前信息化水平全面提高的背景,探讨信息技术采纳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

三、信息技术采纳研究发展阶段

理理论是信息技术采纳研究的基础性理论,1975年由美国学者Fishbein和Ajzen提出,用以分析态度影响个体行为的现象,主要研究从信息感知到态度形成的过程。理理论考虑到主体的行为受到行为意愿的影响,从主体行为的角度为后来的信息技术采纳研究奠定了基础。理理论的结论主要包括:行为主体的实际行为受到行为意愿的影响,行为主体的行为意愿受到主体的态度和主观规范共同影响,主观规范受到规范信念和依从动机的影响。

(一)理论引入和验证时期

1989-1995年可以被认为是采纳理论在信息技术研究领域中的理论引入和验证时期。该时期的主要代表性成果是Davis根据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理理论提出的技术接受模型。该模型被认为是信息技术采纳实证研究兴起的标志。

1.技术接受模型

Davis以理理论为基础,结合自我效能理论和期望理论提出了技术接受模型。技术接受模型去掉了理理论中的主观规范、规范信念和依从动机这三个变量,认为对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只有行为态度这个变量,而行为态度又是信念的因变量。Davis对理理论进行了如下的主要改造:从期望理论模型中提取出感知有用性,从自我效能理论中提炼出感知易用性,使用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取理论中的主观规范,形成了技术接受模型。

技术接受模型的主要假设包括:信息技术的实际使用行为由行为意向直接决定,行为意向由感知有用性和对信息技术系统的态度共同决定。对系统的态度由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共同决定,感知易用性决定感知有用性,外部变量可以通过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间接地决定使用者的使用意向和实际使用。Davis的研究结果表明:行为意向显著影响实际使用行为,感知有用性对行为意向的影响作用大于态度对行为意向的影响作用,感知有用性对态度的影响作用强于感知易用性对态度的影响作用。技术接受模型的目的是提供一个较为开放的普遍适用模型.据此可以了解外部变量对使用者信念、态度及意向的影响,以及对信息技术使用的影响。

技术接受模型一经提出,引起了管理信息系统研究领域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一些学者对技术接受模型的正确性进行了验证。Adams等分别利用语音信息和电子邮件两种电子信息系统用户的数据,检验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这两个变量在电子信息系统使用中的重要作用。Segars和Grover对技术接受模型中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的结构效度和模型适用性进行了详细检验。Chin和Todd对技术接受模型的稳定性、信度、效度和操作化合理性等问题进行了检验,发现外部变量对个体行为意向的影响作用可以通过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这两个变量来解释。

但也有学者对技术接受模型提出了质疑。Gefen和Straub通过对电子邮件使用行为的研究,发现性别对感知和使用电子邮件系统行为的影响差异性很大,而性别差异仅仅是文化差异的一个基本方面,因而他们认为技术接受模型中舍弃主观规范的做法值得商榷。由于在组织环境中,信息技术的使用者会受到外界带来的压力,因而应该考虑主观规范。Lefris等发现技术接受模型对系统使用的解释度只有40%,据此推断技术接受模型中没有包含一些重要的变量.只有加入组织和社会变化过程等变量,才能提高技术接受模型对信息技术采纳行为的解释能力。

2.同时期其他理论

受到技术接受模型将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理论用于探索信息技术采纳行为问题的启发,同时期的其他学者尝试将社会心理学领域的其他模型和传播学领域的模型引入信息技术采纳研究领域。提出计划行为理论、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任务技术匹配理论(TaskTechnology Fit Theory)和创新扩散理论等。这种多学科的交叉综合研究带动了信息技术采纳研究的繁荣。也为后来信息技术采纳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计划行为理论是由理理论扩展而来,Schifter和Ajzen认为个人行为意向不能全部由个人意志决定,常常会被其他个体的行为所影响,所以他们在理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了感知行为控制变量。由此,计划行为理论中个人行为意向的决定变量变成了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变量,而感知行为控制变量由控制信念和感知便利性共同决定。

社会认知理论的一个关键变量是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对执行某种任务能力的自我评估。Hill等研究了自我效能在大学计算机课程中对计算机使用行为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使用计算机的先前经验与用户使用计算机的信念有影响关系.但并不能直接影响用户对计算机使用的决定,而自我效能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用户对计算机等电子设备的使用。Burkhardt和Brass使用纵向研究方法研究了计算机化的信息系统中自我效能对技术创新采纳的影响作用,发现自我效能高的雇员较自我效能低的雇员率先采纳创新技术,也更加明显地提升了自我能力和中心化的程度。Gist等的研究结果显示,在计算机软件培训过程中。自我效能高的参与者比自我效能低的参与者明显获得了较好的成绩。

Goodhue和Thompson提出的任务技术匹配理论认为,如果信息技术能够得到使用,并能够很好地匹配用户所要完成的任务,那么信息技术将提高个体绩效。Goodhue和Thompson通过对600名在26个非信息系统部门工作的、使用25种不同信息技术的员工数据进行检验,结果部分支持了理论上的假设。即技术特点和任务特点决定了技术任务的匹配关系,而技术特点和任务特点的匹配关系和信息技术的实际使用共同影响了个体绩效。

创新扩散理论由Rogers提出,传播学认为创新是以一定的方式,随着时间的推进在社会系统中进行传播的过程。借鉴传播学对创新的定义.创新扩散理论认为,个体对于创新持有不同程度的接受意愿。因而接受创新的人口比例随着时间推进,呈现近似正态分布。因此,当使用累计比例曲线来代替随时间推进的正态分布接受曲线时。就呈现为s型曲线,也就是著名的创新扩散S曲线理论。

(二)理论修正和整合时期

1995-2003年可以被认为是信息技术采纳问题研究的理论修正和整合时期。技术接受模型是信息技术采纳研究的基础性理论,随着研究的深入。有学者指出技术接受模型中的变量结构过于简单。不能准确地描述用户对信息技术的采纳行为,实际可操作性较差。因此,对信息技术采纳理论进行修正和整合的研究工作成为该时期的主流。

1.技术接受模型的修正

由于对技术接受模型中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行为意向和态度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不同见解,学者们通过对技术接受模型进行修正,提高了模型的解释力。Venkatesh和Davis在新的修正模型中引入了能够影响感知有用性的社会影响过程和认知工具性过程.改变了感知有用性仅受外部变量和感知易用性影响的关系。并将该模型命名为扩展的技术接受模型(Extended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模型中的社会影响过程包括主观规范、形象等变量。以及自愿性、经验等调节变量;认知工具性过程包括工作相关性、产出质量、结果展示性和感知易用性等变量。

扩展的技术接受模型的主要改进体现在:一是变量的差异.扩展的技术接受模型舍弃了技术接受模型中的态度变量.扩展出包括主观规范和形象等相关的社会影响因素,加入了认知工具过程变量:二是扩展的技术接受模型为了达到便于操作的目的。排除了理理论中的社会因素,使用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这两个变量衡量信息系统的使用决定;三是扩展的技术接受模型在理论上更加完善,深入考虑了在信息系统使用中,社会影响过程和认知工具过程对感知有用性的影响。实证检验结果也说明了扩展的技术接受模型具有更强的解释能力。

2.模型的整合和扩展

Taylor和Todd使用计算机资源中心12个星期内3 780名访客的数据,从中挑选出786个潜在用户行为数据,分别检验了技术接受模型和两个不同的计划行为理论修改模型。结果显示,将计划行为理论中的信念结构分解后的模型对行为意向的解释度更高。因此,他们提出解构计划行为理论(Decomposed Theory of PlannedBehavior),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解构计划行为理论通过设计战略和实现战略的应用来影响系统的使用,从而给出了对行为意向更加全面的解释。这也标志了信息技术采纳研究开始对多个理论和模型采用整合和扩展的研究方法.例如,将任务技术匹配理论、动机模型与技术接受模型进行综合。学者们发现不同特性的群体对信息技术的采纳存在差异,于是在模型中加入若干调节变量以增强模型的解释能力。经验、性别和年龄等是被考虑和研究较多的调节变量。

信息技术创新点论文范文3

〔关键词〕知识图谱;专利地图;科技竞争态势分析;科技创新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5.09.020

〔中图分类号〕G250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5)09-0105-06

〔Abstract〕This paper presented a method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etitive situation analysis based on knowledge mapping and patent ma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leva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hich using academic papers and patents information together.The status and trend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etition could be disclosed and described from three aspects,Sci.& petitive environment,Sci.& Tech.innovation environment,competitive organizations and persons,through using knowledge mapping and patent map to reveal the analysis results visually from different views.It could assist and guide the Sci.& Tech.innovation activity effectively.At the same time,the method of Sci.& petitive situation analysis was demonstrated to be practical by the example of Sci.& Tech.domain of Tension Leg Platform(TLP).

〔Key words〕knowledge mapping;patent map;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etitive situation analysis;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党的十做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当中,十分有必要对当前的科技竞争态势有清醒的认识和深刻的把握,否则科技创新活动就可能遭遇失败或者走弯路。现今,国际竞争呈现出越来越激烈的态势,这就越发要求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科技竞争态势的分析,正确把握科技竞争的客观现状,有效协助、引导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

1 研究思路与方法

11 研究思路

科技竞争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本文所指科技竞争主要是从竞争态势的角度来看待科学与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状况。这种理解既不同于技术竞争,也不同于科技竞争力:技术竞争仅指技术层面,并不包含科学研究方面;科技竞争力重在对科学技术水平进行比较和评价。

进行科技竞争态势分析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相关研究也较多。本文主要从科学与技术的关联性角度,将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两方面结合起来,进行科技竞争态势分析研究。这主要是考虑到现代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发展演变日益加快,特别是在高新科技领域,产品的开发、产业的发展不再只依赖于相关技术的研发,同样取决于相关基础理论(科学)研究的水平和进展。因此,结合利用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两方面的信息,进行科技竞争现状及趋势的分析,迎合了当下科技时代的发展需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科学知识一般包含在图书和学术论文当中,技术知识一般包含在专利文献当中。因此,了解某一领域的科技状况可以通过收集、整理、分析该领域的图书、学术论文、专利等文献来实现。具体到进行科技竞争分析时,一般主要从学术论文和专利两方面,获取相关科技文献并进行分析,以达到掌握科技竞争状况的目的。

目前,结合利用学术论文和专利信息进行科技竞争分析方面的研究尚较少。卞志昕(2009)提出在专利地图的基础上增加学术论文相关信息,制作出技术情报地图[1];该研究的目标仍限于技术情报层面。陈韫春(2010)提出基于科研论文和专利的视角,分析我国科研现状和存在的问题[2];该研究仅进行理论层面探讨,并未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或实践。陶蕊等(2013)基于论文和专利数据进行中美清洁煤技术研发实力与合作趋势分析[3];该研究仅针对中美两国进行比较,比较的角度也仅限研发实力、研发机构两方面。余敏杰等(2014)将论文引文分析与专利分析相结合,分析微结构光纤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态势[4];该研究以专利信息分析为主,对于论文信息仅进行引文分析。王曼娜等(2014)基于博硕士论文与专利的分析,了解我国再生水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趋势[5];该研究重在通过论文和专利信息来了解有关研究进展。

目前的相关研究,一方面没有充分挖掘学术论文或专利数据所包含的信息,结合分析的角度不够全面;另一方面,并未针对科技竞争态势进行专门的研究。针对目前已有研究的不足,本文重点针对科技竞争态势,充分挖掘、结合学术论文和专利数据所包含的信息,研究分析的方式方法,实现较深入全面掌握科技竞争现状和趋势的目标。

12 研究框架与方法

当前,最为有效的信息分析方式是借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采用可视化方法对分析结果进行形象化揭示和展示。对学术论文所包含的科学信息进行分析一般采用科学知识图谱[6],对专利所包含的技术信息进行分析一般采用专利地图[7]。但无论是知识图谱还是专利地图,其本质均是采用可视化方法对科技信息分析结果进行形象化揭示,从静态理解是指形象化表示后的有关科技信息的各种图形表格、分布图等,从动态理解是一种分析并形象化揭示科技信息的综合性方法。

本文结合利用知识图谱和专利地图,将学术论文和专利信息分析结合在一起,实现对科技竞争态势进行全面分析的目的,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即基于知识图谱和专利地图的科技竞争态势分析方法。

由图1可见,对于科技竞争态势的把握,主要从科技竞争环境、科技创新环境、竞争机构和人才三方面进行分析揭露。

(1)科技竞争环境分析。主要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分析揭示。时间维度的分析即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科技发展的趋势,需要结合科学研究趋势图和技术研发趋势图来进行,或将两者合二为一。空间维度的分析即从地域分布的角度来分析科技研发的主要区域及其水平,需要结合科学研究地域分布图和技术研发地域分布图来进行。

(2)科技创新环境分析。当前科技竞争的核心体现在科技创新,因此科技创新环境已成为了解科技竞争态势的重要方面。学术论文和专利分别属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最主要成果,因而可以结合科学研究热点图和技术研发重点及趋势图,来进行知识创新热点和技术创新重点及趋势分析,从而实现对科技创新环境的掌握。

(3)竞争机构和人才分析。科技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通常依靠机构(组织)的力量来开展科技研发和创新活动;因此,掌握科技竞争水平较高的机构和人才队伍情况,也是了解科技竞争态势的重要方面。竞争机构分析是为了挖掘出科技研发水平和实力较高的一些科技研发机构,需要结合科学研究机构实力图和技术研发机构实力图来进行。竞争人才分析是为了挖掘出科技研发水平和实力较高的一些科技研发团队,需要结合科学研究团队实力图和技术研发团队实力图来进行。

2 实证――以张力腿平台(TLP)为例

张力腿平台(TLP)是海洋石油、天然气工业从近海向深海发展过程中诞生的一种新型平台,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新兴海洋工程装备(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它是一种垂直系泊,通过数条张力腿与海底的顺应式平台相接[8-9]。

在科技文献数据的采集和获取方面,学术论文数据采集自爱思唯尔(Elsevier)的Scopus数据库,这主要是考虑到Scopus的数据较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的Web of Science数据更为全面;专利数据则是采自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的德温特创新索引(DII)数据库,该数据库专利数据较全面、规范。在以上两个数据库中分别检索、获取张力腿平台的学术论文和专利数据,共计获得学术论文1 673篇、专利399件;由于以上数据的检索时间为2015年初,而学术论文和专利信息的公开往往需要一定的周期,因此仍有部分2014年的数据还没有公开,所以2014年的数据量会比实际的偏少一点。

采用本文上节所述研究框架和方法,绘制相应知识图谱和专利地图,对张力腿平台的(国际)科技竞争态势进行分析。进行数据分析及制图的工具包括BibExcel[10]、Pajek[11]、VOSviewer[12]等。

21 TLP科技竞争环境分析

211 科技发展趋势分析

统计有关张力腿平台的历年学术论文和专利数量,制作其科技研发趋势图,如图2所示。

从图2可见张力腿平台的科技发展趋势:理论研究(论文)比技术开发(专利)早五六年,且活跃程度要高不少,反映出张力腿平台尚存在一些基础性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导致其应用不是很广泛、深入,但也说明其进一步研发的空间还很大;从历史发展趋势看,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的趋势大体上一致;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早期,出现过一次科技研发的高潮期,之后开始跌荡式下降,在2001年左右陷入相对低谷期;自2002年左右科技研发活动又开始缓慢地反弹,直到近三四年,才开始出现爆发式增长并持续至今;目前,张力腿平台的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均处在新的快速发展期。

212 科技研发地域分布分析

统计各国家/地区有关张力腿平台的学术论文和专利数量,分别制作其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地域分布图,如图3和图4所示。

从图3和图4可见世界主要国家/地区在张力腿平台方面的科技研发实力和水平:美国无论是在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在技术开发方面,均具有绝对的领先优势,在技术开发方面优势更加的显著;除美国之外的其他国家,中国和挪威的科技研发力量相对较强,挪威在理论研究方面稍强于中国,而中国则在技术开发方面稍强于挪威;其他具有一定科技研发实力的国家有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

22 TLP科技创新环境分析

221 知识创新热点分析

统计有关张力腿平台的学术论文中关键词的出现频次,选择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并制作共现图谱,如图5所示,即科学研究热点图。

从图5可见,张力腿平台的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热点主要有4个方面:(1)基于平台的石油开采技术,主要集中在海底取油立管及结构设计等方面;(2)系索系统研究,主要进行计算模拟、动态分析等;(3)平台的结构分析和设计,主要考虑涡流和风力影响、疲劳性能和可靠性等;(4)平台的动力响应分析,主要运用水动力学、有限元分析等方法。

222 技术创新重点及趋势分析

统计有关张力腿平台的专利技术分类(IPC)情况,专利量较多的IPC类别即张力腿平台的技术研发和创新重点;

从图6可见,在近十年间(2005-2014年),关于张力腿平台的技术创新活动(B63B35/44)呈现出增长趋势,特别是在近几年;在平台的海上停泊方法上,对于锚泊技术(B63B21/50)的研发较多,尤其近几年发展迅速,而对于系泊技术(B63B21/00)的研发则在近几年急剧下降;在平台设计和修建方法(E02B17/00)的研究上,近十年基本保持在相对较高水平,波动不大;在海底取油立管的设计(E21B17/01)上,技术研发波动性较大,曾在2007年和2012年左右出现研发高峰,其它时间内基本呈下降趋势。

23 TLP竞争机构和人才分析

231 科技研发机构分析

分别统计有关张力腿平台的学术论文和专利的发文机构和专利申请人情况,选择发文量或专利申请量较多的机构(组织),分别制作其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机构实力图,如图7和图8所示,这些机构即具有竞争力的张力腿平台科技研发机构。

从图7可见,在张力腿平台基础理论(科学)研究方面,国际上研究实力最强的机构是美国德州农工大学(Texas A and M University),其次是荷兰皇家壳牌公司(Royal Dutch Shell)、康菲公司(ConocoPhillips)及挪威科技大学(Norges Teknisk-Naturvitenskapelige Universitet)。其他科学研究实力较强的机构还包括印度理工学院德里校区和马德拉斯校区(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Delhi/Madras)、挪威国家石油公司(Statoil ASA)等。

从图8可见,在张力腿平台技术研发方面,国际上研发实力最强的机构是壳牌石油公司(SHELL OIL CO),其次是美国大陆石油公司(CONOCO INC)和美国海马装备有限公司(SEAHORSE EQUIP CORP),其他技术研发实力较强的机构还包括埃克森美孚(EXXON PRODN RES CO)、深水海洋科技有限公司(DEEPWATER MARINE TECHNOLOGY LLC)、维特克灰色公司(VETCO GRAY INC)等。

232 科技研发团队分析

统计有关张力腿平台的学术论文作者和专利发明人的出现频次,选择出现频次较高的作者或发明人进行共现分析,并分别制作共现图谱,如图9和图10所示,即具有竞争力的张力腿平台科技研发团队。

从图9可见,最大的张力腿平台基础理论(科学)研究团队是一个跨国组合,主要成员包括美国德州农工大学(Texas A and M University)的Kim,MH.、Kim,CH.、Niedzwecki,JM.、Natvig,BJ.,挪威科技大学(Norweg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的Naess,A.,挪威Statoil公司的Teigen,PS等人。其次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Univ of Texas at Austin)的研究团队,主要包括Kim,SB.、Powers,EJ.、Fischer,FJ.、Hong,JY等人。其他较大的研究团队包括以Chandrasekaran,S(论文发文量最多)为核心的印度理工学院(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团队,以Kareem,A为核心的美国圣母玛利亚大学(Univ.of Notre Dame)团队等。

从图10可见,最大的张力腿平台技术研发团队,是由独立发明人LEVERETTE S J(专利发明最多)、RIJKEN O R、KIBBEE S E,以及壳牌石油公司的HUETE D A和KIPP R M等人组成。其次是以ALLEN D W、HENNING D L、MCMILLAN D W为核心的壳牌石油公司团队。其他较大的研发团队还包括韩国RES INST IND SCI&TECHNOLOGY团队等。

3 结 语

本文以支撑科技创新活动为导向,以全面深刻把握科技竞争态势为目标,从科学与技术的关联性角度,通过充分挖掘、结合学术论文和专利数据所包含的信息,将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两方面结合起来,设计研究出基于知识图谱和专利地图的科技竞争态势分析方法。通过多个不同角度和纬度的分析,采用知识图谱和专利地图对分析结果的可视化揭示,最终从科技竞争环境、科技创新环境、竞争机构和人才三方面,对科技竞争现状和趋势进行揭示和描述。同时,以张力腿平台(TLP)科技领域为例,实证了所设计的科技竞争态势分析方法的实用性。

由于本文所做的研究是一种方法及应用的探讨,在短时间内总结出来难免有所疏忽,其中的一些观点和表述仍值得商榷。同时,仍有一些问题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如基础理论(科学)研究(学术论文)与技术开发(专利)之间的关联性、互动性问题等。这些研究中的不足和问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做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卞志昕.技术情报地图――专利地图与学术情报的结合[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16):111-113,124.

[2]陈韫春.基于论文和专利的我国科研现状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30(10):14-15,19.

[3]陶蕊,武思宏,闫冬.基于论文和专利数据的中美清洁煤技术研发实力与合作趋势分析[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3,35(2):298-302.

[4]余敏杰,丁楠.基于论文和专利的光纤技术发展态势分析[J].科技与经济,2014,20(4):66-70.

[5]王曼娜,陈晨,陈晓芬,等.我国再生水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趋势――基于博硕士论文与专利的分析[C].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章).成都: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四川大学,2014:1167-1174.

[6]陈悦,刘则渊.悄然兴起的科学知识图谱[J].科学学研究,2005,23(2):149-154.

[7]王兴旺,孙济庆.国内外专利地图技术应用比较研究[J].情报杂志,2007,26(8):113-115,119.

[8]马延德.海洋工程装备[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9]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发展战略(2011-2020)[EB].http:∥/gzdt/att/att/site1/20110916/001e3741a2cc0fdd4fd101.pdf,2015-03-23.

[10]OllePersson.BibExcel[CP/OL].http:∥www8.umu.se/inforsk/Bibexcel,2015-03-23.

信息技术创新点论文范文4

关键词:技术创新;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印钞造币

中图分类号:E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2)04-0084-04

Research 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ANG Chuan

(People's Bank of China Published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e, Beijing 100070,China)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the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nagement tools and improving the management level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 To establish the management system compatible with technical innova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meaning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anagement, proposes innovation ability evaluation model and query relevance-based retrieval model, and gives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information flow. As a example of the management project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the China Banknote Printing and Minting Corporation, the validity of the model and system architecture of the proposed method is verified.

Keyword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IT; Banknote Printing and Minting

0 引 言

普华永道在一项针对7个国家399家企业财务指标的调查中发现,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往往具有更高的业绩增长[1]。当今社会,企业想要获得成功,就必须完成从效率型企业到质量型企业、灵活型企业,直到创新型企业的转变[4]。企业要想保持竞争力上的持久优势,就需要将技术创新视为一个不可间断的过程,在技术创新中不断地进行技术积累[3]。但目前企业在向创新型企业转变过程中,普遍面临管理瓶颈,主要体现在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缺乏。

技术创新管理是管理领域的一个发展方向,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来源于其稀缺、有价值并且不可被模仿与替代的技术资源。但是,由于管理环境的复杂多变,科学管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实现技术创新管理信息化已成为适应经济知识化、信息化和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紧迫需要。要打造现代的创新型企业,必须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撑建立创新管理的信息系统。

我国科研机构的技术创新涉及决策、活动、要素、组织管理诸多方面,如何梳理管理主线、控制管理节点、划分管理范围是构建管理系统的关键和难点。为此,本文提出并建立了一种符合我国科研机构特点的技术创新管理信息化管控的模型,给出了深层提炼技术创新管理信息化实现的共性规律、要素及方法,并以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技术创新管理项目为例,进行模型、方法和系统的验证。

1 技术创新管理

1.1 技术创新

20世纪初,熊彼特在其著作《经济发展论》中第一个提出了创新的概念和理论:所谓技术创新,就是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来未有过的新组合,并将其引入生产体系[5]。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2]。技术创新体系反映了技术创新的构成要素,图1所示是其技术创新体系结构,该结构主要包括组织体系、人才体系和制度体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可以分两级进行评价[8]。

1.2 技术创新管理

技术创新管理能力是指企业从整体上、战略上安排技术创新和组织实施技术创新的能力,也就是企业发现和评价创新机会、组织、管理技术创新活动的能力[7]。

技术创新管理内容包括:

(1)技术创新决策管理,技术创新的决策贯穿于技术创新管理的各个部分和环节中,集中且影响大的决策主要是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和技术选择;

(2)技术创新活动环节管理,主要包括研究开发管理、新产品生产和营销管理及技术转移管理。

(3)技术创新要素管理,包括技术信息管理、知识产权管理和技术创新能力管理。

技术创新管理的流派各异,其中对我国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类别有[6]:

(1)基于战略分析的创新管理,该流派从战略的视角研究技术创新管理;

(2)基于能力的创新管理,该流派的主要观点是技术能力是决定发展中国家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3)基于资源的创新管理,该流派强调企业通过以利益相关者为资源进行创新。

1.3 技术创新管理信息化

技术创新管理信息化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技术创新活动及资源的管理,信息化就是基于现代通信技术进行信息交流,并采用计算机技术管理信息的产生、存储、处理和利用,按约定的准则与规范进行创新活动。信息化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管理水平、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提高创新资源使用效率的最有效手段。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的技术创新管理平台,可以支持所有创新相关人员完成创新活动的有序管理,对提升行业研发效率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 技术创新管理基础模型

2.1 创新能力评价模型

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的主要方法有密切值法、灰色系统理论、层次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等 [8-12]。由于我国企业管理复杂,难以给出评价要素的权重,为此,本文采用单层人工神经网络[13,14]方法来建立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其具体算法流程如下:

(1)随机使用较小的数初始化权重ω和临界值θ;

(2)对输入样本使用sigmoid函数计算输出值yj,即创新能力评价值:

(3)计算估计误差Δy=y-yi;

(4)使用误差调整权重ω,调整量为:Δωj=ηΔyxj

其中,η为比例系数,这里,我们取0.2。

(5)重复(2)到(4)步,直到所有训练样本训练完毕。

2.2 全文检索模型

自动文本检索和信息检索是进行技术创新支撑信息检索的关键技术,全文检索概念最早出现于文献[4]中,在此之后,研究人员提出了许多基于查询和文档相关度的模型或算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布尔模型(Boolean Model)[18]、隐含语法索引(Latent Semantic Indexing)[19]、BM25[20]等。本文采用改进的BM算法,其算法细节如下:

(1)对查询q使用斯坦福分词器进行分词,可得到项t1,…,tM;

(2)对每一个文档的标题和正文分别计算:

其中,,N为文档总数,n(t)为所有项t的总数,TF(ti,d)表示ti在文档d中的出现频率, k1和b是自由参数,LEN(d)表示文档长度,avdl表示平均文档长度。

(3)对步骤(2)中求出的标题和正文的BM25值计算排名得分:

score=p×BM 25title+(1-p)×BM 25content

具体实现中,本设计取p为0.75。

(4)根据步骤(3)计算的score值对所有文档进行排序,并返回检索结果。

3 技术创新管理系统设计

本文的技术创新管理系统项目的研发,以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业务需求和各类技术规范为基础来介绍其技术解决方案,该方案应用B/S多层软件体系结构,并基于成熟的J2EE技术平台,因而是一种可靠稳定、可维护性好、可扩展性能力强、安全性很高的实用系统。

3.1 系统设计原则

基于对技术创新管理流派和管理内容的分析,结合对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技术创新体系的研究,本文总结出符合科研机构特点的技术创新管理信息化实现模型,该模型包括四类资源、三种机制、两个导向,即“资源+控制=导向”。其具体的技术创新管理信息化实现模型如图2所示。

该模型中,四类资源由创新资源分解形成,包括科研项目、人力资源、科研经费、科研成果。系统以科研项目生命周期为管理主线,来同步管理与其对应的其他三类资源。三种机制可以基于创新机制进行分解,包括规划计划管理、绩效考评及激励约束机制,这三套机制可以应用于上述四类资源的计划制定、应用评价及效果激励,从而形成系统中的控制点。两个导向源自创新机构及创新环境,用于体现创新活动中的控制方式及决策依据。

技术创新管理系统的总体构架的设计原则可以总结为“三个要素+三个体系”,即在业务方面对科技项目的流程、经费和知识进行管理,在技术层面建立统一的安全体系、统一的标准体系、统一的集成体系。

3.2 系统结构设计

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技术创新管理系统能够全面支持科研战略和计划管理、科技项目管理、创新能力管理、标准管理、环保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等业务流程,系统包含查询中心和文档库两个数据中心。系统功能模块设计及关系如图3所示。

本文的技术创新管理系统设计要能适应印钞造币行业组织结构和管理职能的变化。基于这一要求,本系统的组织结构及系统架构如图4所示。

3.2.1 科研计划管理子系统

科研计划管理子系统包括需求分析库、技术创新战略与规划管理和年度项目计划管理三个部分。需求分析从企业质量要求、技术层面、上级机关三方面搜集整理,为科研计划提供基础数据服务;技术创新战略与规划管理主要根据多方面的需求来源制定并,为年度项目计划的制定提供权威性、指导性的意见;年度项目计划管理将根据战略规划与行业现状相结合,为战略规划的落实与体现提供助力。

3.2.2 科研项目管理子系统

科研项目管理子系统包括项目立项申报、项目预研、立项论证、立项批复、合同管理、过程监控、阶段评审、结题管理等系统模块,可以管理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项目的规划、启动、过程、控制和结束。

3.2.3 创新能力管理子系统

创新能力管理包括研发机构管理、创新指标管理、实验仪器信息管理、科技政策信息、科技人才管理和创新能力评价。其中,研发机构管理包括部级技术中心、直属研发机构、各企业研发机构管理;科技政策信息管理包括国家、地方科技政策和印制行业科技政策;科技人才管理包括行业专家人才库、行业专家咨询委员会、银行科技发展奖评审委员会、金标委印标分委会、行业科技人才库管理。

3.2.4 标准管理子系统

标准管理包括标准机构管理、行业标准体系建设、标准查询和标准项目管理等。其中,标准项目管理包括计划征集、计划、立项申报、方案批复、征求意见、送审稿管理、审定会管理、报批管理、、修订废止等基本管理内容。

3.2.5 环保管理子系统

环保管理子系统让科研管理部对各企业进行环保监督检查,统计有关环保指标,在企业内征集、、查询企业环保论文,实现快速的电子,为企业员工提供环保项目信息查询,环保法律法规的查询。

3.2.6 知识产权管理子系统

知识产权管理业务包含三个模块:专利管理、版权管理和商标管理,其中专利管理是主要的业务内容。专利管理包含了专利申请的审查、批复、维护及诉讼、同行专利申请以及进出口或招投标专利事务等四块业务内容,其中专利申请业务内容是核心。版权管理包括论文版权、专著版权以及软件版权的管理。重点解决企业中现有知识产权的管理以及后期企业新的知识产权的增加管理,包括现有的企业已经申请的专利、版权、商标等知识产权信息管理,实现对企业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和管理功能。

3.2.7 数据管理子系统

数据管理以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内的流程数据和基础存储数据为基础,可通过工作流平台的报表工具自定义查询报表,通过授权对系统内数据进行综合查询,查询结果可输出电子表格、Excel、PDF等。数据管理子系统包括专家信息库、科技人才库、评审标准库、项目信息库、专利信息库、标准信息库、商标信息库、文献信息库等。同时,可通过应用集成方式将所需的外部系统数据抓取到系统内,通过报表工具进行查询输出。

3.2.8 文档管理子系统

文档管理子系统是一个可控授权的电子文档安全共享管理系统。文档管理是从以文件为中心、以消息为依存的群件系统向以同时、实时和协作通信为基础的市场导向型企业成功转化的根本保证,是实现协同工作的关键因素。文档管理子系统包括文档库管理、文档库、文档地图、权限管理。文档库管理模块可使文档管理员方便地对所有文档目录进行设定、维护,使文档体系能够严格遵循公司的文档管理体系,其他用户可经授权后对相应的文档目录进行维护,自主添加和删除文档。文档库实现对文件的收集、展现、评价、订阅、整理和存储等功能。权限管理实现对文件和目录的权限控制。所有的文档和目录后即成为用户可用的文档中心,用户对有访问权限的文档进行查阅,系统提供强大的挖掘工具供用户自定义全文检索方式,可迅速定位到所需的信息上。

4 结 语

本文针对技术创新管理信息化的需求,结合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技术创新管理项目,完成了如下的创新性工作:

(1)提出了科技创新管理流程的信息化,并提出“三个要素+三个体系”的设计原则;

(2)使用人工神经网络解决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问题;

(3)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信息集成标准规范,并使用全文检索技术实现检索功能;

(4)给出了技术创新管理系统的架构,以用于指导该类系统的构建。

参 考 文 献

[1]Tucker , Robert B. Driving Growth Through Innovation[M] . Berrett -Koehler, 2002.

[2]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3]Joe Tidd, John Bessant, Keith Pavitt.创新管理――技术、市场与组织变革的集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4]Kumpe, Ted and Bolwijn, PT . Toward the Innovative Firm - Challenge for R&D Management [J] .January-February , 1994, 37(1): 38-44.

[5]约瑟夫・ 阿罗斯・ 熊彼特. 经济发展理论[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0.

[6]陈劲,郑刚.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展望[J].管理学报, 2004(1):119-125.

[7]杨建君,李垣. 国有企业与合资企业技术创新管理能力比较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2): 36-39.

[8]冯岑明,方德英.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经济与管理, 2006(5): 31-33.

[9]Hamel.G C K,Prahalad. Competing for Future[M]. Boston (MA): Harvard Bursiness School Press,1994.

[10]Gronhaug, Kjell and Kaufmann. Innovation: A Cross-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M]. Oslo(Norway): Norwegian University Press,1998.

[11]Kohli A K, Jaworski B J. Market Orientation: the Construat, Research Propositions and Managerial Implications[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0(54): 1-18.

[12]李文博,郑文哲.基于神经网络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1): 57-59.

[13]Zeidenberg, Matthew. Neural Network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M]. Ellis Horwood Limited, 1990.

[14]Hagan, Martin. Neural Network Design[M]. PWS Publishing Company, 1996.

[15]Lawrence, Jeanette. Introduction to Neural Networks[M]. California Scientific Software Press, 1994.

[16]鲁松,李晓黎,白硕,等.文档中词语权重计算方法的改进 [J].中文信息学报, 2000(6):9-14 .

[17]Luhn H P. A statistical approach to the mechanized encoding and searching of literary information[J]. IBM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1957, 1(4) : 309- 317

[18]Baeza-Yates R, Ribeiro-Neto B. Modern Information Retrieval[R]. Addison-Wesley, Reading(1999).

信息技术创新点论文范文5

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创新小学开展信息技术的课程是为了培养出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意识和创新能力。另外,信息技术课程有着比较强的实践性,它不仅仅是一门应用型的课程,更是一门综合型的课程,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必须得到创新,因为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已经无益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也只有创新才可以更好的开展信息技术的教学,有利于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初步地认识计算机,知道并且掌握有关于计算机的一些基础的知识,将小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激发出来,更是为了以后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做好充足的准备,然而要想达到目的,就一定要有正确、合理的思想理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理论基础就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更适合学生身体和心理的特点,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那是因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能够建立起来是由于对儿童的认知能力经过了大量的研究,所以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就是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儿童是在与外界环境进行接触的过程中慢慢把对于外界世界的认知构建起来的,通过这样的过程,他们可以把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得更好。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当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考虑进来,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要尊重学生的各种生活经验,还要让学生保持正确的观念,将错误的做法或是想法纠正过来,让他们把学到的知识变成自己的,能够通过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在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为了能够让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得到创新,必须要对这么课程有正确的评价。在进行对信息技术评价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从多方面来看,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比如说可以把教学过程和效果的评价放在一起,或是把日常的评价和最后总评的结果结合在一起。我们要知道通过考试来评价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时不正确的,一定要尽量帮助学生减少他们精神上的压力,评价方式有很多种,例如:在学生学完输入法后,可以让他们进行一次打字的比赛;在学会了如何使用绘图软件后,布置一个用绘图软件画画的作业进行评比;学生知道如何发送邮件后,可以让学生在课后给教师发一份邮件,邮件的内容是没有限制的,但是要有图片和声音等等。这样的评价方法有很多,而且能够引起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以及积极性,让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和探究,有利于学生以后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知识的深入学习。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可以分为五个步骤。只有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才能够引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所以如何建立起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十分重要。为了把这样的氛围营造出来,我们要重点抓住的就是教学情境的引入,这也是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第一个步骤。

第二个步骤,就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合作,一起研究和探讨,在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应该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自己则是起到辅助作用,帮助学生能够自己主动地学习,让他们在课上能够自己去探究和学习,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意识。

接下来,就是比较重要的步骤,那就是实践操作以及对知识的巩固,在一节课的尾声我们通常需要把学到的知识进行整合,这这时就可以让学生开展小组间的讨论,让学生通过实践以及操作来帮助他们把思路理清,对知识体系有重新的构建,这非常有利于发展学生之间团结合作的意识。

在经过实践巩固之后,所要做的就是展示学生的作品。在展示学生的作品时,还要让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可以获取更多的经验、了解更多的思想,教师必须对学生的作品做出客观的评价,除了对学生的作品给予肯定,还需要注意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保护好,让学生可以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能够获得不断地进步。

最后,就是要有总结以及课程的延伸。一节课结束时,除了要对课堂的内容进行整理总结,对于比较重要的地方要有课外的延伸,这样能够让学生在课外自己主动去探索和研究,可以深入地学到更多的知识,能够推动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创新方式

大家都知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由此可见,在一节课刚开始的时候,教师的引入十分重要,所以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创新中,必须要注意导语的设计。只有创新的导语才可能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小学生的求知欲很旺盛,他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存在着好奇,教师可以通过这一点来设计课程的导语,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现在的小学生之所以会喜欢学习计算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对计算机十分好奇,信息技术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这样的特点设计出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导语,让学生可以逐渐接受课堂教学。就拿文字编辑来说,许多学生认为文字编辑只要会打字就可以完成,在遇到不会的地方时由于无法解决就会慢慢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为了能够提起学生的兴趣,在进行文字编辑的教学时,我们可以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例,让学生能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出他们对于学习文字编辑的热情。

尽管小学生的好奇心非常强,但是他们却不能做到坚持到底,通过这个特点我们可以了解到,如果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上一直持续着讲解和管制,就会让学生逐渐开始厌烦学习,由此可见,教师需要改变教学方式,在课堂上要启发和辅导学生学习,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如何设计课堂,让课堂上不仅有老师与学生的互动,还有老师学生与计算机的互动,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比如说,在课堂里有学生向教师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时,信息技术教师应当让所有的学生一起讨论和交流,在经过交流后教师才帮助学生通过计算机来一起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与学生能够一起合作,吸取长处,把不足的地方改正。另外,信息技术教师还要善于观察和发现,有的学生掌握的速度较快,就可以让这样的学生帮助教师一起指导其他还未掌握的学生,这样可以引起学生互相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放松,从而发挥出自己的长处。

四、结语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对象是极具好奇心的小学生,他们拥有着创新的能力,要想创新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就必须牢牢抓住这一特点,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潜力完全发挥出来,这样才能营造出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创新点论文范文6

关键词: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系统能力;竞争优势;企业竞争力

近年来,应用信息技术增强企业竞争力成为信息系统学术界和实践界关注的焦点。大量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均表明,信息技术的成功应用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绩效和竞争力,然而基于信息系统的竞争优势仅仅是暂时是,其原因在于竞争对手可以迅速复制这种基于信息技术创造的竞争优势。一些学者甚至提出,随着信息技术日益广泛得到应用,信息技术将和传真机、电话等类似,成为企业运行的必须品,但无法给企业带来任何竞争优势。本文认为,虽然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战略比较容易被复制,但是由于企业的情境并不相同,因此信息技术的成功应用很难复制。拥有卓越信息技术管理和使用能力的企业可以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持续地增强企业竞争力已逐步成为共识。本文基于企业资源观,试图剖析动态环境下企业应用信息技术以持续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机制,从而帮助企业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为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增强竞争优势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引。

一、信息技术在企业应用的三个阶段

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总体上可区分为业务处理系统(TPS)、管理信息系统(MIS)、战略信息系统(SIS)等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企业信息技术具有不同目标和特征,信息技术部门的任务、管理者对IT的态度以及CIO对企业的贡献等方面均存在着差异,本部分将做简要回顾。

(一)TPS阶段

在这一阶段,企业应用大型计算机完成一些日常重复性的工作,帮助员工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在此阶段,信息技术部门的工作主要是保证处理系统的正常运作,企业的管理者仅将信息技术作为业务自动化的手段。

(二)MIS阶段

在这一阶段,微型机和个人PC开始出现,主要利用信息技术的信息获取、处理、传播和存储能力,帮助企业改善管理者控制和决策职能[4]。在此阶段,信息技术部门的主要工作是获取并满足业务需求,企业管理者将信息技术作为管理信息化的工具。

(三)SIS阶段

在这一阶段,万维网和无线网等技术的出现,显著增强了企业的外部联系,企业信息技术投资的目标已经成为帮助企业赢得竞争优势。在此阶段,信息技术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在了解企业的业务战略的基础上,实现业务、信息系统战略、企业和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流程之间的集成。信息技术应用不同阶段的比较如表1所示。需要指出的是,SIS阶段的来临,使得TPS阶段和MIS阶段的信息技术应用目标成为SIS阶段的子集合。即使在当前的市场竞争中,也有许多企业应用信息技术仅仅是为了提高业务处理的效率,降低员工的劳动强度,而不是为了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二、SIS阶段企业应用信息技术赢得竞争优势的路径分析

在SIS阶段,企业一般通过信息技术的创新性应用和信息系统战略匹配两种路径,应用信息技术增强企业竞争力。

(一)信息技术的创新性应用

企业信息技术的创新性应用可帮助企业赢得竞争优势,比如美国航空公司向旅游商提供集成的一体化服务以及著名的“飞行里程奖励计划”等,就是信息技术创新性应用的典范。但是,以这种途径难以通过正式的规划过程加以实现,Andreu和Ciborra(1996)指出信息技术的创新性应用更像是企业没有规划的偶然发现,而且这种发现对企业来说仅仅是一次性的(one-off)。在当前的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下,即使企业通过信息技术的创新性应用赢得了某种程度的先发优势,但想要保守信息技术创新性应用的秘密,根本不可能。尤其是那些与客户和供应商相连接的信息系统,竞争对手很快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加以复制,因此信息技术的创新性应用无法帮助企业赢得具有持续性的竞争优势。

(二)信息技术战略匹配

信息技术战略与业务战略匹配是企业应用信息技术获得竞争优势的另一路径。在这一路径下,企业通过将信息战略作为企业战略的一部分或将CIO作为企业战略规划成员等方式,推动信息系统战略和业务战略的匹配,实施支持企业战略实施的信息系统,以增强企业竞争力。大量的实证研究也表明,信息技术战略、业务战略匹配与卓越的企业绩效正相关。然而,由于信息技术、企业和环境的动态性,使得信息技术与业务的完美匹配仅仅成为了某种美好的愿望,过多的强调短期匹配情形下简单的因果关系,忽略了信息技术、企业和环境的动态性及协同演化的本质,使得信息技术与业务的动态匹配仍然是战略信息系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

(三)两种路径的综合分析

就本质而言,信息技术的创新性应用与信息技术战略匹配都是通过信息系统这一技术资源的战略性应用帮助企业赢得竞争优势。信息技术本身没有内在的价值,仅凭借信息技术难以创造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尤其是在在动态环境下,标准化的信息系统软件反而更容易限制企业的创新能力以及快速应对需求变化的敏捷性。因此,信息技术的业务价值实现只能通过业务变革和创新,包括技术、产品、服务、过程创新等,而且企业要有能力消化和吸收这些变革带来的系统性影响。

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模型

企业资源观起源于Penrose的企业增长理论。该理论基于资源是异质分布和资源差异可长期保持这两个假设,认为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因素是企业所拥有资源和能力,只有具备稀缺性、不可复制等属性的资源和能力才是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近年来,企业资源观在信息系统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研究发现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的诸多无形因素,比如管理上的信息技术技能、信息技术能力、信息技术竞争能力、信息系统核心能力、信息利用竞争能力等,是造成信息技术业务价值实现的主要因素。已有研究成果加深了对企业信息技术增强竞争力的理解,但目前的研究仍存在不足,从理论角度来说,信息技术相关的能力界定不一阻碍了理论的进一步深入,在动态环境下企业应用信息技术以持续增强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仍不清晰;就应用角度而言,培育企业信息技术相关能力的框架仍然缺乏。据此,本文进而从动态环境应用信息技术持续增强企业竞争力的角度,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

(一)资源及能力

当前,资源的定义和范畴并没有统一。Wernerfelt认为资源是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可用来构想和实施战略的物理资本、人力资本和组织资本,如品牌、人才、机器、资本等;而Barney(1991)认为资源是任何可以反映企业优势和缺陷的物质,包括企业改善企业效率的所有资产、组织过程、信息和知识等。本文认为,能力不同于资源,它更加具有过程性和动态性等特征。许多学者也认为能力是资源调配和组织过程的结果,能力使用资源,能力是比资源更加复杂和动态的实体,因此应将能力独立于资源加以对待。如Grant(1991)提出“资源是生产过程的输入,是最基本的分析单元,能力是企业使用资源完成具体任务或活动的技能”。信息技术相关的各种软硬件等基础设施是企业重要资源,然而一些无形的信息技术资源对持续增强企业竞争力显得更为重要,包括技术上、管理上的IT知识及技能,这些知识、技能既可能由企业拥有,也可能由利益相关者拥有,如软件供应商及咨询顾问的知识及技能。此外,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增强企业竞争力不仅依赖于信息技术资源,具有互补性的组织投入也非常必要,比如人际、业务及一般的管理知识和技能等。信息技术相关的能力按层次可分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及信息技术能力,下面进一步加以论述。

(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这一能力是指,利用信息和非信息技术的资源,以实现信息技术投资成功的能力。这一能力与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经验高度相关,不仅是企业凝聚性的知识,而且是嵌入于组织过程和惯例中的隐性知识。企业必须通过持续的的个人和组织学习,才能够加以开发和培育。从战略信息系统的角度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实现业务与信息技术战略、企业与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流程匹配与整合的能力,企业也只有具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才能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来增强企业竞争力。这一能力具备着以下特点:第一,信息技术应用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企业信息技术应用可分为规划、开发、使用和更新等阶段,在每个阶段,企业需要具备相关的资源和相应水平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实现这一阶段的任务,因此从信息技术应用的阶段看,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相应的包括规划能力、开发能力、使用能力和更新能力。第二,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利益相关者存在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其表现是利益相关者的匹配能力。实现信息技术价值不仅是信息技术部门的责任,企业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的所有利益相关者,包括管理者、业务部门、咨询顾问等,需要相互协作才能增强企业竞争力。因此,不仅要求信息技术部门自身具备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协作的能力,如业务战略和信息技术战略的匹配、业务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客户的开发、知识的吸收等能力,往往显得更为重要。

(三)信息技术能力

这一能力是指应用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完成企业的战略目标,即对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行战略管理,以帮助企业在动态环境下持续的增强竞争力。信息技术能力是在动态环境下持续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的关键,通过企业间不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战略性应用,来帮助企业持续的增强竞争力。有较高水平信息技术能力的企业表现出以下特征:第一,利用信息进行创新。信息技术的价值实现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在信息技术应用中,通过流程重组,提高业务和管理效率,以改善企业的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二是利用信息系统产生的信息,可实时地把握企业内外部情况及发展趋势,并通过产品和服务创新、程序创新、业务创新等方式应对这些变化。而能否利用信息系统所生产的大量信息进行创新是区分企业信息技术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第二,业务和信息技术知识的有机整合。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可以看成是与知识相关过程的整合,在这些复杂的过程中包含大量具有相互依赖性的知识,这些知识来自于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的众多利益相关者,这些利益相关者往往来自不同的领域,具有差异较大的知识背景,对信息技术应用有着不同的预期。因此,整合这些知识对信息技术的应用非常关键。具有较强信息技术能力的员工能够以各种方式并且在各个层级上建立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包括信息技术部门和业务部门的员工。第三,有柔性和可重构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是提供信息的技术性平台,有着柔性和可重构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企业能够更为迅速地应对业务变化,并能够快速地开发具有创新性的信息系统,以实现信息技术对新业务的支持。柔性和可重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可以看作知识、技能的嵌入主体,即企业信息技术能力的物质载体。

(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模型

综上所述,本文构建了三者之间关系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模型,如图1所示。企业内外部的知识和技能是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的重要资源,包括技术、管理、人际关系、业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应用的技术和管理过程中,利益相关者应用和集成其知识和技能,进行交流与合作,开发和培育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企业只有在具备了一定信息技术能力后,才能够使得信息技术业务价值以及投资的目的得以实现。虽然企业具有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但并不能保证信息技术“差异化”业务价值的实现,只有企业具备把这些具有稀缺性、不可复制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行战略化应用能力时,即企业拥有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时,才能持续增强企业竞争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对信息技术能力的作用依赖于企业的战略决策,该决策又决定着企业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否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无论企业选择哪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差异化竞争的手段,前提都是企业首先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增强企业竞争力的过程

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最终将影响企业竞争力。信息技术能力是企业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加以战略化应用的能力,通过企业的战略决策,决定了动态环境下哪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企业信息技术应用各阶段完成具体任务的能力,有利于实现业务和信息技术战略、企业和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及流程的匹配和集成,开发出支持企业战略的信息系统。而战略信息系统通过两种途径增强企业竞争力:一是,能够支持企业战略的实现,通过改变企业在所属行业中的竞争地位甚至是行业结构、提高进入门槛、增加企业对上下游的议价能力、提供新产品或服务等手段,进而促进企业竞争力的增强;二是,通过不断增强企业业务能力以及管理能力,进而促进企业竞争力的增强。

五、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