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学习计划范例6篇

新课程学习计划

新课程学习计划范文1

【关键词】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 应用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7-0167-03

国家教育部2009年1月8日印发《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以下简称《原则意见》),从2009年1月6日起执行,各中等职业教育机构现行教育计划如有不符合新《原则意见》要求的,以新《原则意见》为准,及时调整教学计划,规范教学计划管理,确保教育教学质量,为经济和社会建设培养更多高质量、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本文作者已就“新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产生的背景、新计划新大纲颁布实施的意义、新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特点、认真开展贯彻执行《新计划、大纲》大讨论的建议、贯彻执行新计划、大纲的困难和问题”进行过论述,(发表于《卫生职业教育》2008第24期)。本文着重于新计划大纲与原计划大纲的比较性研究,从培养目标的更改、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时间安排、学科时间分配及课时分配结果分析、校内授课时数比较等六个方面,论证新计划和大纲修订原则的合理性、科学性和适用性。

一、培养目标的更改

以护理专业为例。2001年的培养目标为: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中、初级医药卫生专门人才。新计划大纲更改为:具有一定文化素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素质、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熟练掌握护理操作技能,能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护理、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技能型、服务型的高素质劳动者。

由“高素质中、初级医药卫生专门人才”更改为“高素质劳动者”,更符合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对象,具体培养目标的定位更为明确。

课程目标方面,2001年计划大纲知识内容的要求为“了解、理解、掌握”,技能能力内容的要求为“能(会)、掌握、熟练掌握”。新计划大纲更改为知识目标,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三者比例原则划分为6∶3∶1;实践目标,分为“熟练掌握、学会”二个层次,二者比例原则分为7∶3;职业素质和态度目标要求分为“学习、具有”两个层次。解决了原大纲中用行为动词作为目标要求不易操作实施和不具体的状况。

二、课程结构

原课程结构:理论课、实践实习课、生产实习。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比例为4∶6,专业课程中的实践教学比例占50%,总学时的10%用于开设选修课程或举办专题讲座。

新计划大纲为五个模块:

护理、药剂专业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方向课程――选修课程――毕业实习;

其它专业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毕业实习。

新计划大纲理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为1∶1.75,实践技能教学环节占总时数的66.6%。通过强化学生临床岗位能力和执业护士资格考试能力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就业。

三、课程设置

原课程设置为: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

新计划大纲课程更改为两大类:

必修课和选修课:

1.必修课程

文化基础课

2.选修课程――均为自定选修课,各校可根据学校实际、师资状况和学生的需求选定。

四、课程时间安排(见表1)

由表1可见,新计划大纲减少了校内学习时间。增加了实习实践环节的时间,充分体现了以岗位需求的能力培养为标准的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目标。

五、学科时间分配

新计划和大纲围绕不同的培养目标进行课时的重新分配。以护理、药剂专业为例,比较课时分配结果并加以分析。(见表2~表5。)

六、校内授课时数比较(见表6、表7)

七、讨 论

1.新计划及大纲从“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时间安排、学科时间分配”方面进行的更改,体现出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规范性,体现科学发展观,在推进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了新一轮探索。

2.新计划及大纲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标准的职业教育办学指导思想,减少了校内学习时间,增加了实习实践环节的时间,充分体现了以岗位需求的能力培养为标准的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目标,符合中等卫生教育的实际状况及发展需要。

3.新计划大纲理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为1∶1.75,实践技能教学环节占总时数的66.6%。增强实践环节及能力培养,体现了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通过强化学生临床岗位能力和执业护士资格考试能力的训练,符合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生源的特点和就业的需求,有利于学生就业。

4.新计划及大纲扩展了选修课程模块的范围,并指出各地区单位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以贴近社会、贴近岗位、贴近学生,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开设相应课程,充分体现当前职业教育特色。

5.新计划及大纲在各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培养目标、教学原则、结构和要求基本一致,强调各地在保证人才培养标准和质量的前提下,课程设置、模块可根据各专业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以适应不同专业的实际需要,体现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连贯性、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更为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

6.新计划及大纲调整了教学时间,每节课从原来的50分钟减为40分钟,使得总的教学时间明显减少,如护理专业减少32.1%、药剂专业减少35.4%,这对校内授课的要求更为严格,要求老师要为每一节课做充分的准备,向课堂要质量要效益,才能完成课时目标的要求。

7.笔者认为,新计划和大纲对专业基础课和重视程度有所减弱,如《病原生物及免疫学基础》课程,1994年计划为76学时,1997年及2001年的计划为57学时,2008年的计划仅为36学时,该门学科涵盖三门课程,当前的课时量不能达到适用、够用、会用的原则。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文件.教职成[2009]2号,2009.1.8

新课程学习计划范文2

体育新课程标准没有提出具体的教学内容,教材内容都是由地方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而制定,我省教学研究室本着这一理念,也编制了适合于当地的教材内容,这样做是为了保证体育《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当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做出明确的体育教学学期、水平计划、单元教学计划与课时教学计划,更好地指导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落实体育新课程标准,这样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是体育教师将新课程标准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的措施。本文就单元教学计划的设计与应用进行了研究,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水平四的篮球单元教学计划的介绍述

以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编的初一年级篮球单元教学为例,这一计划在书写形式上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以力求更贴近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它是以表格的设计方式呈现的,点与面相结合,它的分布十分合理,更加突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注重学生的主体发展,以目标引领着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以课时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的整体设计理念,加上人性化的评价理念,可以鼓励老师大胆地使用教学方法与组织方法,这样,给老师的个性化教学提供了空间。

二、体育课标理念在单元设计的体现

1.单元学习目标符合于体育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本篮球单元教学设计体现了一个完整的篮球技术的完整学习过程,五个学习领域在本单元教学目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根据情况制定出了每个领域的学习目标与内容标准。所以本篮球计划的单元教学,非常有利于“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落实,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篮球的兴趣,能达到师生互动的快乐课堂目的。本计划中的篮球教学是一个系列活动,改变传统体育教学“蜻蜓点水”的弊病,让学生在篮球教学中学起来和玩起来,有利于学生喜欢体育课、喜欢体育活动。

2.同一单元内课时学习目标与内容整合

体育课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个体,但又不是孤立的教学行为,在一个单元中体育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既体现了老师的主导性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人翁特点,教材是课堂的一个部分但不是课堂的统治者,教师不再是教材计划机械的执行者,真正实现体育课堂以学生为主,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

3.评价贯穿于整个课堂

评价是课堂中的重要部分,它对体育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等的教学评价,是非常繁杂的,课堂中不能没有评价,但是过于追求那种精确的评价也会束缚教师的手脚,为课堂教学造成不利影响。实施体育《课程标准》,教学更加注重学生主体性学习,关注学生学习课程的动态生成,让学生在积极体验中获得身心健康发展。用模糊评价法对体育课堂教学进行预设,如用阴影部分的覆盖,来代表课堂教学评价时需侧重达成的目标维度,课堂教学有了较强的针对性和较大的灵活性,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反馈作适当的调整。

4.在每节课里留出一点点时间进行健康教育

在每节课中渗透健康知识教育不要太多的时间,只要每节能坚持一分钟就足够了,我们要把其称为一分钟健康行动,这一分钟不是无目的的,而是在体育课中,有计划、有目标地来进行健康教育活动,把体育教学中的健康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一点点的时间教育不可忽视,因为,它也是一种活动,是健康教育活动,是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之一,更是对实施体育课程标准的一种实践。一点点的时间是显性的,是从健康目标从隐性的转变而来,它是实施健康教育的一个突破口。经过实践证明,对学生进行理论化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不但学生的创造思维被扼杀了,而且还不能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实践、感悟的健康行动,更重要的是学生对健康的理解更为深刻,课堂效果得到了提高。健康知识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而是靠平时的积累与收集,不断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三、使用单元计划的建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把体育课程学习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目的的领域,本篮球计划中的单元学习目标就是本着这一理念把五个领域的学习目标相互兼顾进去,并考虑到该目标是水平四中水平目标的一个部分,以及处于水平目标中的位置。课时学习目标不宜贪大求全,依据单元计划中的学习目标,以及学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侧重选择某一、二个学习领域,明确具体的、可操作的课时学习目标,有利于课标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以便更好地完成体育课堂教学任务。

2.单元教学计划的课时内容和课时学习目标都没有统得过死,这就为教师教学提供了自我展示的空间,老师在教学中就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教师自身的优势,机动灵活地调整课时学习目标与内容。如,第一节课可以设计为投篮和运球投篮,第二节课可以设计为多种投篮和传球投篮,当你在第一节课后,发现很多学生对运球投篮还是很感兴趣,运球投篮仍能充分满足学生学习需要,体育教师就可以及时调整第二节课的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最佳的学习时机,有利于养成学生自觉的体育意识和锻炼习惯。

3.每节课中运动技能学习的重、难点是单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点,因此,在篮球基本技术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一系列的教学方法,比如,用有意义的篮球游戏活动来培养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学习方式和评价理念,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运动参与能力,重视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创新能力。所以,体育教师在设计课时教学计划时,要将篮球技术的运球与投篮结合起来,将运球与传球不断变换教学,让学生在篮球技术的学习中活动起来。

4.计划的操作性是很重要的,没有操作性的计划是没有意义的。单元学习目标统领学习内容,目标在设计时要模糊一点,做到目标与内容的整体统一设计。教师通过对本篮球单元教学计划的制订,不光为学生做好学习准备,也为自己对体育课标有更进一步的理解。本计划的制订需要对多种问题进行研讨和预设。另外,老师还要做好每节课的教学反思,这样可以简化对体育课教案的书写,增加教师教学中自我发挥空间,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新课程学习计划范文3

关键词 网络教育 教学计划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教育变革,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在职人员的能力提升提出了新要求,网络教育担负着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要突破传统课程体系和现有教学模式的束缚,充分满足社会及行业需求,才能保证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1网络教育教学计划的内涵

教学计划是学校人才培养的纲领,是各级各类学校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开设的课程及其结构顺序和课时分配,也称课程设置和课程计划。编制教学计划是组织教学活动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它决定着学习者应具备什么样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网络教育,应根据各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基本培养规格,学制弹性灵活、课程模块化等原则,制定侧重于职业能力培养和知识应用水平提高的专业教学计划。

2网络教育教学计划改革的意义

确保教学质量已经成为网络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念和网络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网络教育办学高校充分发挥教学和资源优势,力求为学习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学服务,从知识点课件制作、超星平台的使用、学堂在线SPOC专属平台引入等多个方面加大学生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建设。相对而言,各高校网络教育教学计划改革的步伐是滞后的,据调查,高校网络教育的课程设置基本沿用全日制教学计划,纯理论课程占课程总量的75%―85%,实践实训类课程严重缺乏,课程设置理论性过强,实用性不足,这是当前各网络教育办学高校教学计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这种教学计划,很难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网络教育而言,传统的教学计划已经远远滞后于社会人才培养需求,进行教学计划的改革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因此,如何结合网络教育实际,以重新修订教学计划为契机,进行系统的教学计划改革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教学计划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对于促使网络教育成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力量,同样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3网络教育教学计划改革的思路

3.1课程职业化

网络教育教学对象90%以上是在职成人,其特点是具有职业性强、实践经验丰富,通过远程学习掌握新的技能提高职业发展能力是其学习的主要动力。目前执行的教学计划主要采用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适合全日制精英教育,对成人学生从事职业缺乏针对性,课程设置粘度不够,成人学习者更需要对职业规划有帮助实用性强的课程。面向在职成人的教学计划改革最首要的任务就是改革课程设置,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强调课程的实用性、能力化和技能化。专业设置要符合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培养计划则应把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有机融合,侧重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来设计相应课程体系。课程考核要符合成人的标准,以实践考核和论文考查为重。

3.2课程模块化

模块式教学(简称MES)是国际劳工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开发出来的一种较为先进的培训模式,比较广泛的运用于技能性知识教学。所谓模块是指在某一职业领域,按照实际的工作程序和工作规范,将一项工作划分为若干部分,每一部分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能在适当短的时间内完成,例如在几周内而不是几个月内完成,这样划分出来的每一部分即为一个模块,一个模块是一个单元的课程内容。一个专业类中常有多个职业方向,可将不同职业方向的课程进行模块化设置,使学生既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对基础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条件安排学习时间、掌握学习进度,选择对职业规划有帮助的模块进行学习。这需要办学高校要有完整的学分制管理体系、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并配有充足的可供学习者选择的职业化的课程资源。在保障学习者自主选择的同时,通过强有力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和管理制度,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效果。

3.3增设创新学分

所谓创新学分是指学生参与学校举办的各类竞赛和校园文化活动,对获得一定竞赛奖励的学习者赋予一定的创新学分,计入总学分,不收学费。如通过举办网络教育学生摄影大赛、书画大赛、评选优秀毕业生、学子母校校园行等活动,对于建设虚拟校园,活跃校园氛围,增强归属感,丰富远程学习生活是非常有益的。

3.4英语课程改革

目前,大学英语课程在网络教育办学院校基本以必修课形式存在,更是本科段的统考课程,其实,弱化英语教学与考试一直是近几年来高等教育界的呼声,部分省份的高考改革就是从弱化英语所占分数入手。学历教育学生一入学,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英语学习上面,但未来实际工作中应用英语机会很少。在远程教育中,尤其是专科阶段,外语一方面是非统考课程,另一方面并非为工作必须,很多工作并不需要,有时是工作必须的但又不能通过此阶段的大学英语学习达到掌握英语的目标,还得需要专门的外语培训或相关训练。并且年龄大的学生学习外语很吃力,自身并不是必须学习外语,因此可对英语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具体做法是减少一个学期的英语课程。同时,增加实用实训型课程的设置。

参考文献

[1] 刘道玉.论大学本科课程体系改革[M].高教探索,2009(1):5-7.

[2] 高澍苹.网络环境下成人在职教育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远程,2015(9):51-57.

[3] 陈向明.美国哈佛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四次改革浪潮[J].比较教育研究,1997(3):20-26.

新课程学习计划范文4

关键词:钢结构课程;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3-0127-02

2011年6月,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提出了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该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2010-202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2010-2020年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创新能力强、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1]

随着中国钢产量的高速增长,钢结构因其强度高、塑性韧性好、制造简便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高层和高耸结构、大跨度结构、工业厂房等建筑中。[2]近年来随着钢结构建筑的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在此方面由于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较少,而刚毕业的学生实践经验明显不足,致使行业发展与人才需求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卓越计划”的要求。为适应新形势下钢结构发展的需要,增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钢结构方面的知识,让他们毕业后能较快胜任钢结构设计与施工工作,满足卓越计划的需求,不可避免地对“钢结构”这门课程教学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

一、“钢结构”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钢结构”是土木工程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钢结构材料的基本性能,掌握钢结构构件基本原理和设计计算方法,熟悉基本构件的构造设计等。可见,“钢结构”的教学肩负着向学生传授钢结构基本知识的任务,因此,必须抓好该课程的日常教学工作。目前在钢结构的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具体问题如下:

1.钢结构课程的学时太少

在“大土木”专业下“钢结构”的学时从以前的64学时调整到现在的48学时,甚至一些院校只有40个学时,学时减小,教学内容却未删减,教师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内把该课程的内容讲完,只能将钢结构的基本知识作简单的介绍,一些较难的知识点讲解不透彻,造成课上学生听得懂,课下却不会做作业,应付考试也只能靠死记硬背,但是却不知学到什么。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安排如此多的内容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另外,由于学时的限制,大多数学校只开设“钢结构设计原理”,而未开设“钢结构设计”,学生仅学习了钢结构的材料性能、连接方法和构件设计,未曾学习过钢结构的结构体系,而当前人才市场急需的是能进行钢结构设计或施工现场管理的毕业生。

2.钢结构的课程较难学习

“钢结构”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较难学习的课程之一,由于该课程与建筑材料、工程力学、房屋建筑学等专业基础知识联系紧密,如果没有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学生很难把钢结构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其次,教材中力学公式多、近似公式多、构造要求多等,部分公式是由国家规范给出,有些公式是由试验结果得到[3],这给教师的授课带来了一定困难。再次,问题的多解性加重了学生学习钢结构的难度。另外,学生从小学至高中已经习惯于一个问题一个解的学习方法,而在复杂的钢结构构件连接的设计中该问题可能有多个解,学生一时难于接受,进而也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学习钢结构课程的难度。

3.学生没有认识到学好钢结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目前钢结构还仅用于大跨度结构、高层及超高层建筑、工业厂房等,学生见到的建筑物大部分是由钢筋混凝土建造,从而使他们想当然地认为钢结构这门课程可有可无,从而造成一部分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严重影响学习效果。特别是已毕业的学生在工作岗位接触到钢结构的工程设计与施工的机会较少,即使遇到钢结构工程,也是分包给钢结构公司进行专门的设计和施工,这也使部分学生产生这样的误区。钢筋混凝土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最重要的课程,而钢结构课程是无关紧要的。

4.教学中缺少工程实例

由于钢结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与钢结构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实际工程均有着广泛的联系。但在钢结构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授课内容仍然侧重于书本上基本理论知识,引入工程实例较少,未将教材中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工程实例联系起来,学生极易感到索然无味,不能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另外,学生希望学习的知识在工作后立即就能应用,如果不进行工程实例的应用,直到这门课程结束时学生也不明白学习它的意义是什么,更不用提运用该门课程的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作为教师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

5.学生的考核形式单一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总结性检查的主要形式。而现阶段,在钢结构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考核形式仍然比较单一,主要是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期末考试成绩来决定,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有些任课教师教学水平不高,但为了片面追求所授课程的及格率而降低试卷难度,给学生划考试重点,甚至向学生透题。这样容易使学生认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极大地降低,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二、解决问题的建议

1.基于“卓越计划”,制订合理教学计划,调整教学内容

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把课堂讲授的重点放在“钢结构”课程的主要内容上。因此,首先选用一本内容丰富、例题得当的教材,然后从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出发,把教学内容和学时数结合起来制订教学计划,使授课的理论知识够用,满足“卓越计划”的要求。对于一些在其他先修课程中学习过的内容不要重新讲解。

2.基于“卓越计划”,采取比较法进行教学

钢结构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课。该课程中的计算公式较多,众多的公式使初始的学习者要完全掌握并非易事。为了使学生能较为轻松地学好钢结构的基础知识,在课程教学中授课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比较教学方法。一方面,比较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辨别同类教学内容之间的共性;另一方面,通过比较分析法可以发现同类问题中的某些特殊之处,有助于对相似问题的区分,掌握教学内容。[4]例如,在讲授轴心受力构件的承载力验算时,对于轴心受压构件需要验算是强度、刚度、整体稳定性和局部稳定性,而对于轴心受拉构件验算需要验算的是强度和刚度。在讲授拉弯构件和压弯构件、工字型截面的强度和稳定性验算的公式、角焊缝和对接焊缝的计算、普通螺栓和高强度螺栓的验算等知识点都可以采用比较法,从而让学生更容易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钢结构的知识。

3.基于“卓越计划”,适当开展钢结构的学术讲座

大部分学校钢结构课程所用教材与其当前的发展相比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因教学的课时太少,学生不可能在教学中完全了解学科的前沿问题以及关于钢结构的新规范、新技术和新理论。[3]由本校和兄弟院校在钢结构方面进行科学研究的教师或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专家通过学术报告的形式向学生讲授与学科有关的专业知识或新的研究进展情况,这种学术前沿的知识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不到的,可以促使学生了解钢结构领域的前沿知识。同时,还可以让部分对钢结构研究较感兴趣的同学参与相关方面的课题研究,使他们了解钢结构的最新进展,开拓视野,培养学习兴趣。

4.基于“卓越计划”,改革期末考试,实行教考分离

传统的考试形式,教师从授课、试卷的拟定、考试的监考、试卷的评阅和成绩的评定等主要由授课教师一人承担,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容易使教师产生授课和考试的随意性,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实施完全的“教考分离”后,一方面无疑对教师产生了压力,由于教师不知具体考试内容,可使任课教师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能严格地按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在课前的准备、教学方法和方式的研究以及教研活动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教考分离也会让学生认识到课程考试成绩的高低主要是由平时的努力程度决定,越来越多的学生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学习钢结构基础知识上,以往的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起到促进作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加强,促进了钢结构教学质量的提高。

5.基于“卓越计划”,完善和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钢结构教学和授课环节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巩固所学专业知识、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重要途径。首先,要让学生参加现场实习。教师除了在课堂上通过挂图、实物模型、多媒体教学中的图片等形式向学生介绍钢结构工程的具体实例外,有必要让学生去钢结构加工工厂或施工现场参观、实习,增加学生对钢结构的感性认识,培养和激发学生对钢结构课程的兴趣;其次,改革钢结构课程设计。钢结构课程设计是钢结构实践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钢结构的课程设计可以让学生了解钢结构设计的一般程序和内容。通过合理选题可以杜绝课程设计中的抄袭现象,另外也可以让学生掌握钢结构的设计方法、步骤,熟悉施工图绘制,使其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能较快适应钢结构的设计和施工工作,满足“卓越计划”的要求。

6.基于“卓越计划”,建立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机制

建立高校和企业共同培养人才的机制,能使企业和学校达到双赢。建立一种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合作关系,企业发挥其了解目前所需的实践性人才应掌握哪些知识,通过企业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可以改变当前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错位的现象。[5]首先,在制订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的过程中,高校应邀请与学生就业的相关企业制订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其次,学校应鼓励相关企业建立工程实践的教育基地,承担部分学生实践教学的培养任务。另外,学校还可以要求学生有半年或者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学习,通过参与企业的工程实践,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并让企业根据学生的表现给出具体的实习分数,使企业也参与到学生的评价中。最后,可以让企业具有较强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承担部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的授课任务,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

三、结语

总之,随着钢结构技术的发展,关于钢结构的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持续性的工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进行总结和归纳,善于及时发现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和矛盾,及时找出解矛盾的对应策略,不断改革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完善和加强实践教学,建立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机制,才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把教学工作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培养出满足“卓越计划”的土木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EB/OL]..

[2]万红霞,王小平,李波,等.钢结构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对策[J].理工高教研究,2006,25(5):113-114.

[3]蒋华.关于土木专业钢结构系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2,3.29(1):49-52.

新课程学习计划范文5

[关键词]计算机;卓越计划;工程师

一、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国家为振兴工程教育而进行的一次重大探索,对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自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开展“卓越计划”工作以来,计算机学院(下同)积极推进这项工作,2011年在全校率先实施卓越工程师企业培养,这是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的一项开创性工作。回顾计算机学院“卓越工程师计划”开展4年来走过的历程,我们经历了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制订及培养计划的具体实施,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卓越工程师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课程体系建设

每所高校都有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是否科学,有没有竞争力,要结合学校办学定位才能得出结论。计算机应用市场的需求是多层次和多方位的,计算机学科和社会发展会提出不同类型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何根据市场的需求,找到适合我们学生发展的定位,是计算机学院寻求发展的关键。卓越并不代表最高端,各层次人才培养都可以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道路。我们只有找到既能符合市场某一层次的人才需求,同时又符合我们学生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将卓越计划与学科内涵建设相结合,才能真正把握住“卓越计划”这一历史机遇。计算机专业教育不是几门课程的简单组合,而是一个和培养目标有效实现密切相关的系统工程。不同的计算机专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有所不同。软件工程专业,比较侧重程序设计能力、软件开发设计与维护;网络工程专业,侧重于网络软件开发设计和维护、网络工程应用和维护能力;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则更加重视影视制作和动画设计及图文信息处理能力,等等。计算机学院根据学科发展和专业发展的要求,依照能力培养的目标来设计系列课程,根据能力要求的不同,对专业结构和设置进行了调整,对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和整合,明确了各课程的教学内容及课程之间的关系,使整个课程体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学院建立日常的课程大纲、课程建设、培养方案的管理制度,安排专任教师负责定期组织讨论、修订和完善课程大纲、课程建设、培养方案。学院根据“精炼教学内容,拓宽专业基础,加强实践教学”的思路,采用“平台加柔性模块”的体系架构,以课程群和模块化的思想指导制定培养方案。第1到第5学期为校内培养阶段,将这一阶段的课程划分为三个课程群:基本理论课程群、程序设计能力课程群和学科专业能力课程群,以满足学生对不同知识能力的需求;第6学期为过渡阶段,针对不同实习企业分模块进行教学,做好校内培养到企业培养的过渡;第7到第8学期为企业培养,学生进入企业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培养方案设计原则是以实践促进理论理解、以理论引导优化实践,以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的有机结合。计算机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突出、素质优良的卓越工程师。计算机专业的培养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计算机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密切关注计算机行业的技术发展,从社会需要出发,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要紧跟计算机市场发展的脉搏。在“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我们把各个专业、专业的课程模块及相关课程都安排骨干教师分工负责,我们要求这些教师要经常深入企业,与企业技术骨干讨论,及时了解和把握当前本专业发展的方向和最新技术发展对教学内容的需求,结合当前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及我们自己人才培养的定位,研究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同时我们经常邀请企业专家来校讲课,给学生传授最新的计算机行业知识,对在校教师进行专业知识最新发展的指导。

三、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校外实习基地”是学校与企业共同为面向21世纪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而建立的一个工程实践训练平台,是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的重要平台。“卓越工程师计划”能否成功实施,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建立一批与我们办学定位相吻合的校外实习基地。计算机学院针对各个专业及专业方向,选择适合我们学生层次及学生发展方向的、注重项目运用和开发的公司,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专业与塔塔(中国)公司、上海京颐公司、上海启明等企业建立合作培养关系,数字媒体和游戏软件专业与上海曼恒数字技术有限公司进行对接。2012年“IT服务外包软件人才培养校外实习基地”获得上海市教委的审批立项。自2011年以来计算机学院已经与20多家计算机企业建立了合作培养计划,与我们建立合作的企业既有大公司,也有小企业,它们具有多层次、多文化的特点。不同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层次、类型不同,培养人才的模式也有所不同。这种多家企业校外实习基地的构建,为我们建立多方位、多层次的教学实践平台提供了条件,为从较为单一的实习目标和实习模式向适应“卓越计划”对工程技术人才多样化需求转变的多样化实习模式转变创造了条件。可以选择企业专家作为师资进行多种形式的授课,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并在此基础上保证一定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改进的社会适应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禁锢,让学生直接进入计算机企业参与项目开发,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知识,这极大地激发了他们自我创新的激情,提高了他们自我学习的能力。“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以“校外实习基地”为平台,建立校企师资双向人才交流机制,促进双方人才的相互交流和学习,为学校教师深入企业一线、掌握计算机开发最前沿技术、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提供支撑。计算机学院将具有工程背景和项目开发经验的教师安排到“校外实习基地”工作,与企业教师共同指导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企业安排高级职称以上的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担任校外实习基地和计算机学院的兼职师资。“校外实习基地”每年利用假期对在校教师进行两次不同规模的专业培训,让他们掌握最新、最前沿的计算机行业专业技术知识,掌握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工程案例,并将这种培训常规化、制度化。近年来,计算机学院有10多名教师参加了塔塔(上海)公司、上海京颐公司举办的J2EE、HTML5等课程培训,所有参加的教师都获得了相应课程的任职证书,提高了专业教师这方面的授课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计算机学院结合校外实习基地师资队伍建设项目,组织教师申报“卓越计划”的课程建设项目和教学改革项目,校企教师合作开展ORACLE数据库管理、软件项目管理与案例分析、仿真型软工实训课程研究与实践等课程建设,合作开展《“卓越工程师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课程体系建设》等教学改革项目研究。计算机学院聘请企业富有项目开发经验的工程师进入学校授课。企业教师把理论知识在实践运用中的最新状态、最新的应用技巧传授给学生,这既有助于把空洞的理论和现实应用对接起来,拓宽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视野,又对校内教师在教学方法创新、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四、卓越工程师的培养

为了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之中,在新生入学伊始,计算机学院为每名学生都安排了一名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完成大学4年的学习生涯。在学生的在校学习过程中,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来安排一系列实际课题,指导他们去独立完成,提高他们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计算机专业教师坚持案例教学和项目驱动的教学,对学生采用过程化考核的方法,注重学生自我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考核,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不是把考试作为评判学生成绩的唯一标准。卓越工程师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把学生从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中解脱出来,开发学生的智慧和潜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和创新激情,把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作为衡量人才质量的评价标准。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学生在企业培养。在企业培养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通过参与企业项目开发,把在校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学习当今计算机领域最新的开发技术,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自身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都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这也教会他们自主学习,自己去查阅资料,钻研问题,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另一方面,通过企业教师的言传身教,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和与人相处、团结协作的工作方法。计算机学院在学校已有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加强卓越计划教学的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建立健全校外实习基地教学质量检查、监督管理制度。计算机学院对每个校外实习基地都安排1名教学督导进行教学情况检查指导,督导每周至少有1次去校外实习基地听企业教师授课、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的意见,把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企业,及时整改企业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将企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要求反馈给学生,确保企业培养的质量。计算机学院持续关注学生在企业培养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和考核方式的改革,注重学生在企业的学习及表现,增加论文、报告、软件成果展示等环节,注重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效,引导学生重视学习的过程,增强其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学习、研究和工程实践能力,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通过学生参与的实际项目工作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和应用创新能力进行多方位的评价。在企业培养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卓越计划实施的成败。企业培养的效果不仅要得到企业、学校的认可,更重要的是要得到学生本人的认可。只有学生在企业培养中学到了真实本领,他们才敢于面对计算机行业的职业竞争,才有能力接受社会的挑战,摆脱对学校、父母的依赖。企业培养是否真正获得成功,要看学生的就业率是否提高了,就业质量是否提高了。

五、存在问题及思考

1.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要建章立制,必须安排专任教师进行管理。除了日常管理工作外,还要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尤其是涉及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方面的问题,要与企业不断地磋商研究解决,处理不好的话,就可能影响进一步的深度合作。个别企业注重于使用学生而不重视培养学生,学生感到去企业培养没有学到东西,这是我们“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要认真对待和处理的问题。校企合作要注重质,而不在于量,要把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放在第一位。“卓越计划”实施离不开合作企业的大力支持,校企合作的立足点是参与各方的利益尽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实现学校、企业和实习学生多赢的局面。目前有很多计算机企业与高校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如何把计算机企业的生产与学生培养结合起来,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协作、相互支持的机制,构建一个能使各方利益都得到一定程度满足的合作环境,还有待校企双方体制机制的进一步创新。另一方面,要真正做到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必须得到政府的强有力支持,政府部门要有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和配合学校开展“卓越计划”的政策措施。

2.要培养卓越的工程师,离不开一流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尽管这些年来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我们的教师深入企业创造了条件,但双师型教师的数量与我们的目标还相差较远,还有相当多的年轻教师是从学校走进学校,没有项目开发的经历和企业工作的经验。此外,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及应用技术的不断变化,也要求我们的专业教师要能够经常参与到企业的项目开发中去,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项目开发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学校要有更大的资金和更多的师资来支持教师进入企业。培养一支人数众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我们实施“卓越计划”的重中之重。

3.计算机学科的不断发展及其应用领域愈来愈广泛,不断有新的应用技术出现,这对计算机各个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紧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需要,科学地制定计算机各个专业的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计算机教育管理者和广大教师必须站在计算机学科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最前沿,深入研究和认真思考,真正把握住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与我们培养计划的内在联系。紧跟计算机市场的脉搏,不仅仅是普通专业教师要做到的事情,从事计算机教育的专家和管理者更应该做到,因为他们是教育培养计划的制订者和决策者。

[参考文献]

[1]蒋宗礼.科学构建课程体系提高专业教育水平[J].中国大学教育,2012(3):8-11.

[2]俎云霄.理论教学中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育,2012(3):31-32.

新课程学习计划范文6

关键词:单元计划;制订;完善落实教学

体育是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历经七次改革。在每一次的改革中体育课程都在不断地成长,都取得了明显的成绩,特别是最近一次体育课程的改革,改变了多年来只有必修课的课程模式,注入了国家、地方、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来加大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性。重视了“一标多本”的原则,让各级各校可根据自己的资源特色制订多样的、形式各异、丰富多彩的体育教材。

新课标实施以来,在这历程的教学中我们也有了越来越多的疑惑,在没有现成学年、学期教学计划下,面对新教材、新内容,我们不知道应该如何来上体育课,感觉无从下手。这就需要基层体育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创造性地设计各种可行性教学计划。其中对单元教学计划制订更为重要,因为合理地安排单元教学计划具有一种达成学习目标的整体感。因此,合理地安排制订的教学单元计划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制订单元教学计划的意义

所谓单元教学是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期内,对某个练习内容进行系统学习或阶段学习的教学方法。它不仅能反映出实现学习目标的全过程,也是水平教学计划的具体化。

单元教学计划还可以按照课次的安排,反映出本次教学内容的前后衔接与此内容在体育教学中的纵横关系。这样对我们科学、系统地进行编排单元计划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是检测基层教师对教材理解程度的方法之一,更是教师对该内容整体设计构思设计的反映。

二、制订单元教学计划的特点

单元教学的核心是技术的传授。它在水平、学年、学期、课时计划之间,起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因为它既是水平、学年、学期计划的分解与细化,又是每次课时计划(教案)制订的主要依据。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材是按照技术项目来进行分类的,其突出的是运动技能的教学,而非新课程所要求多维的教学。作为体育教师在制订单元教学前首先要明白它是一种教学时间的集合,不仅强调了教学内容的教学概念,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而且还要求教师系统地设计教学手段与方法,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组织一项或一组内容进行连续的、重复的学习、练习,最终达到预计的学习目标。因此,这就要强调教师在制订单元教学计划时应该先明确多维的教学目标(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身体得到全面的学习与发展。

三、制订单元教学计划的注意点

1.教材内容的合理搭配

在制订单元教学计划时,作为教师首先要明白新旧教材的不同点,同时要明白不同教材的不同体系。对于旧教材而言,其制订的单元计划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因为它是以学期为单位,分成上下两册,教学内容也一目了然、显而易见,教师可根据教学课时来制订单元计划。但是现行的新课程下的体育教学却截然不同,其是以学段为单位的,小学六年共分为三个水平阶段(水平一:一、二年级;水平二:三、四年级;水平三:五、六年级),且每一水平段为一册教学内容。因此,没有了每一课的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对每一水平段的教材深入了解,并且合理地对所教内容进行搭配,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样,才能制订出有序、科学的单元教学计划。

2.合理掌握单元教材的重、难点

作为一线教师,面对新课标下体育课所产生的新疑惑应该及时地进行讨论与研究。对于新的教材、新的教学内容应该深入了解,认真钻研,这样才能掌握所教教材内容在整体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对于制订单元教学计划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是否能掌握整个单元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运用特色、新颖、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是制订单元教学计划的关键。

如,水平一教学《队列队形》时,教师首先应该掌握此教材的重点与难点,针对教材枯燥无味、单一的特点,教师要运用丰富多彩的、适合此年龄段学生的教学方法,并根据本年龄段学生的生理特点与对教材掌握程度的快慢,明确需要解决这些重、难点可能所需的课时后,再制订出科学合理的单元教学计划。

3.合理制订校本课程的单元计划,真正落实教学内容

在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中,其考虑到各地、各校的特点以及学生的需求、兴趣、爱好等,逐渐由统一向多样性、固定性、选择性转变。因此,进行校本课程的教学不仅是完善新课程的教材内容,也是发展地方特色的途径之一。合理地制订校本课程的单元教学计划,才能真正落实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完善体育单元教学计划不仅可以让每一位教师能准确地把握各水平阶段教材的理解程度,又可以为教师提供科学的教学依据,而且还可以通过单元教学计划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为树立“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