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论文范例6篇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论文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论文范文1

【关键词】 财务报表; 指标; 主成分分析; 盈余持续性

一、引言

盈余持续性的研究是会计领域资本市场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它是衡量盈余质量的重要特征,更是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关于盈余持续性的概念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论,一些学者从盈余的时间序列角度定义盈余持续性,认为盈余持续性是当期盈余成为盈余时间序列永久性部分的程度。还有学者从盈余自相关或当期盈余对未来盈余预测能力的角度来界定盈余持续性,认为它反应了本期盈余与未来盈余间的关系。盈余持续性的研究方法随着时间和对概念的理解的不同也不尽相同,可主要概括为三种方式。第一种是使用时间序列模型,从时间序列中估算盈余持续性。这种方法主要在20世纪70—80年代盛行,以过去的盈余(包括季度盈余和年度)为研究基础,利用统计学的理论确定合适的模型并估计相应序列的参数。比较受关注的模型有随机游走模型、自我回归模型、移动平均模型等。这一方法的影响较大,学术成果颇丰,但会计学者们逐渐意识到利用过去的盈余序列来预测未来盈余,利用的信息量太少,直接影响了研究的准确性。第二种是利用线性一阶自回归模型,该法主要考察盈余及其组成部分的持续性,通过回归系数判断盈余持续性的强弱。该方法由Sloan(1996)的研究推动,并成为目前国际主流的方法。他将盈余划分为现金流量和应计盈余,利用此方法发现盈余中的现金流量成分比应计成分具有更高的持续性,这一方法的拓展研究有很多,如Xie(2001),Dechow(2008)均是在此基础上继续分解盈余继而研究分解部分的持续性。这种方法使用的未来盈余是下一年限的盈余,包含的信息含量有限,短期内有限,长期效果有待鉴定。且对于企业间的盈余持续性的比较作用较弱,投资者很难直观的比较多个企业的未来发展能力。第三种是基本面分析方法。与前两种方法相比,它将大量的财务信息综合起来,利用这些综合信息推断企业的盈余持续性。该方法可以弥补前两种方法的不足,能够直观的比较企业间盈利能力。但近年来通过基本面分析盈余持续性的文献并不多见。

本文从企业公布的财务报表基本面(企业公布的财务报告的会计信息)入手,选取影响盈余持续性的财务指标,利用这些财务指标综合反映企业盈余的持续性能力。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盈余持续性内涵及研究方法的比较分析;第二部分阐述了已有研究的贡献;第三部分选取并论证影响盈余持续性的财务变量;第四部分利用主成分分析进行企业盈余持续性的综合评价并验证其有效性;第五部分为文章结语。

二、文献回顾

会计盈余持续性的研究起步于Ball and Brown(1968),他们首次实证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建立了一个线性回归模型和市场反应模型,发现盈余公告后一个月内超额股票回报与当年盈余相对上年盈余变化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而运用基本面分析盈余持续性的研究开始与19世纪80年代末期,Ou and Penman(1989)通过统计分析从财务报表科目中选择了68个财务指标作为预测变量,通过综合这些科目预测未来盈余。而后Lev and Thiagarajan(1993)在阅读大量的证券分析师报告和媒体报道后,确定出12个基本面变量,即存货、应收账款、资本支出或研发支出、毛利润、销售和行政管理费用、坏账准备、实际税金、订单、劳动力、后进先出法计算盈余以及审计意见。将这些基本面信息与盈余持续性、反应系数的关系作了梳理研究。并比较了基本面表征持续性能力与时间序列表征持续性能力,发现由基本面质量评分反应的基本面信号比时间序列持续性指标更能反映投资者对盈余持续性的评价。Abarbanell and Bushee(1997)基于Lev and Thiagarajan(1993)的研究,选取九种基本面信号变量,发现存货、毛利率、有效税率、盈余质量及劳动力和一年后的盈余显著相关。还有部分学者使用少量的基本面信息考察其与盈余持续性的关系,如Schmidt(2006)利用单个基本面信息,研究了盈余的组成部分税收变动对未来盈余的持续性和预测能力的关系。

我国对于盈余持续性的研究起步较晚,赵宇龙和王志台(1999)是第一次系统地研究盈余持续性的。他们利用主营业务利润率做永久性盈余表征变量,发现中国证券市场存在明显的“功能锁定”现象,投资者对具有相同会计盈余但盈余持续性不同的公司股票不能区别定价。而后的研究多效仿sloan(1996),集中于盈余分解的持续性研究,方法采用的是一元线性回归法。而利用财务指标基本面分析盈余持续性研究文献并不多见。张兰萍(2006)、胡文献(2010)理论分析了影响或度量盈余持续性的财务指标。钱爱民(2009)选取以利润表为基础选取财务指标,通过因子分析构建了盈余结构质量评价体系,验证其对盈余持续性有较好的预测作用。陈金龙等(2011)从企业的历史盈余表现、现实盈余能力以及未来盈余潜力方面选取财务指标构建出综合指标体系度量企业的盈余持续性水平,采用的是制造业的上市公司验证有效性。通过我国已有研究可以发现,利用基本面文献多见于理论分析,或使用盈利企业的数据或利用单一行业的样本,因此利用基本面分析盈余持续性的研究空间很大,本文从利润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入手,选取影响盈余持续性的财务指标,利用2008—2010年A股上市公司的盈余数据进行验证,综合分析企业的盈余持续性水平。

三、财务指标变量的选取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论文范文2

关键词:盈利能力;影响因素;茶企业;浙江省;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一、引言

茶叶由于其产业的特殊性,低效率、见效期长,其经营水平、经营能力以及最终结果等特点决定了茶企业也在向其他行业转型,然而这种非农扩张的成效并不理想,通过新进入的非农产业提高盈利能力并不容易。在我国,政策扶持对茶企业的盈利能力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茶企业的盈利能力对政策扶持也形成了巨大的依赖性,同时,政策扶持给茶叶企业带来的效益在不断增加,政策扶持已成为支撑茶企业盈利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但是,政府在加大对茶企业政策扶持力度的同时却并未改变茶企业总体盈利水平下降的趋势。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对浙江省260家茶叶企业进行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企业总资产、资产负债率、企业总员工数、管理者的学历、企业经营历史、管理者的工作年限、销售成本率、管理者的年龄以及资产利润率等等。调查时间为2012年寒暑假期间,问卷调查表由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师生在浙江省区的茶叶企业进行随机发放,同时对茶企业的领导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访谈。共发放问卷260份,最终得到有效问卷220份,有效回收率达到85%,运用SPSS16.0与EXCEL2007等统计软件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三、茶企业盈利能力影响因素的理论假设

茶企业盈利能力影响因素有很多,本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认为影响茶企业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企业规模、总资产负债率、企业经营历史、企业员工数、管理者年龄、管理者从事年限、销售成本率、管理者受教育程度、资产利润率。

四、茶企业盈利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多元线性回归法概述

回归分析法是通过统计数据,运用多个自变量的组合最优化建立回归方程来从而预测因变量的回归分析称为多元回归分析。其模型一般形式为:

从回归模型的样本决定系数、调整后的相关系数、F统计量以及P值来看,模型拟合的较好,整体效果比较好。根据实证模型的估计效果,将影响茶企业盈利能力的因素归纳如下:第一,茶企业管理者学历的高低对茶企业的盈利具有重要的影响。模型结果显示,“管理者学历”变量的系数在1%的水平上很显著,并且变量的系数为正号,这也就意味着管理者受教育水平越高,企业盈利能力就越强。这一估计结果与前文的理论分析相一致。第二,茶企业管理者从事年限的长短对茶企业的盈利能力也具有比较重要的影响。根据实证结果,“管理者从事年限”变量的系数在5%的水平上很显著,并且变量的系数为正号,这也就意味着管理者从事茶企业经营的时间越长,茶企业盈利能力就越强。第三,资产利税率的高低茶企业的盈利能力的影响也比较大。模型显示,“资产利税率”变量的系数在5%的水平上也比较显著,并且变量的系数为正号,这也就意味着茶企业资产利税率越高,茶企业的盈利能力就越强。这一估计结果与上面的理论假设相一致。第四,茶企业经营历史的长短对茶企业的盈利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茶企业经营历史”变量的系数在10%的水平上也比较显著,并且变量的系数为正号,这也就意味着茶企业经营历史越长,茶企业的盈利能力就越强。这一估计结果与前面的理论分析相一致。

五、结论与建议

根据前面的实证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茶叶企业盈利能力受到企业规模、企业经营历史、管理者从事年限以及企业管理者的受教育水平等因素的显著影响,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可以提出如下的对策建议:一是提高管理者的受教育水平。二是建立长期留人的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 冷建飞.中国农业上市公司盈利性的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论文范文3

【关键词】主营业务收入增长速度 盈利质量 因子分析 倒U型曲线关系

我国制造业(机械、设备行业)有着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在沪深交易所上市的制造业公司也日益增多。但是随着制造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相当大的挑战,国际产业链分工中,我国制造业处于利润低、资源消耗大、环境破坏大的低端制造链中,投资回报率低,这些都是增长速度过快所引致的突出问题。因此,为保护投资者、债权人及相关利益人的权益,制造业(机械、设备行业)上市公司的大规模增长速度以及过度增长背后所带来的企业盈利质量隐患,很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一、企业增长与盈利质量

我们这里所讲的企业增长,从财务意义上是指销售收入的增加,企业增长速度本文用主营业务增长率衡量。目前,国内外对企业增长速度与盈利质量直接关系的研究并不多,但对企业成长、可持续增长、盈利能力、盈利质量等方面的研究却比较多。国外最具代表性的从定量上研究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是美国财务学家罗伯・希金斯的SGM模型,他首次从财务管理角度分析了企业可持续成长问题,确立了可持续成长模型并定义了可持续增长率的概念,认为“企业的可持续成长率是指在不需要耗费其财务资源的条件下,企业销售所能够增长的最大比率”,他还指出过快增长虽或增加权益,也将导致企业负债增加,乃至破产。国内学者杜江(2008)以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企业成长与盈利能力的关系,结果发现,企业成长保证了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随着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上升,企业的盈利能力也显著改善,但主营业务收入增长并不一定是改善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崔学刚(2008)以中国电信和计算机行业为研究对象,对企业增长、盈利与价值创造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发现,企业增长与盈利并不总是带来企业价值的提升,企业增长速度与企业盈利以及价值创造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梁玉梅、叶强(2009)提出,盈利质量是企业真实的经营成果、经济效益和发展能力的内在揭示,它是对当期企业盈利性、获现性与成长性的一种评价结果。综合上述学者的研究本文认为,盈利质量不仅仅是利润的产生即盈利性,它同时也强调盈利的成长性、获现性、持续性及变动性,并采用非线性的方法对企业营业收入增长速度与盈利质量相关性作实证研究。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与数据

本文以我国沪深A股制造业(机械、设备行业)上市为研究对象,选取其2010年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中的相关数据以及上市公司财务指标分析数据库中的数据。由于数据库中制造业包括了机械、设备、仪器行业以及金属非金属、医药等十几个行业,基于研究的需要,本文只选取机械、设备、仪器行业。为避免异常值的影响,在原始样本中剔除主营业务收入为0和净资产为负数的,以及在2010年被PT、ST以及个别数据不全的公司,最后选用399个有效年度样本。原始数据均取自锐思数据库(RESSET),但有些指标数据为笔者根据相应的数据通过Excel表格计算得出,使用SPSS 19.0对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变量的选取

自变量选取主营业务增长速度,用主营业务增长率G表示;因变量用企业盈利质量综合评价得分F表示,采用因子分析法通过SPSS 19.0取得。选取总资产对数(

,公司年末总资产的对数值)作为控制变量。(三)假设和模型的建立

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企业的利润来源,收入的增加会使企业利润增加,因此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盈利能力(质量)。当企业保持适当的增长速度,企业会在一段时间内聚集巨大利润,因此企业会有较好的盈利质量,但是增长速度过快,会使企业无论在现金流、产品供应以及组织管理能力等其他资源上都无法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目前,已有关于企业增长与企业盈利方面的研究一致认同,企业增长速度与企业盈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但是在某一程度上又具有很强的负相关性。基于以上分析和已有的研究,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速度在一定范围内使企业盈利质量随之增加而增加即具有正相关性;当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速度超过这个范围会使盈利质量随之增加而下降即与之成负相关性;中间有某个速度会使企业盈利质量达到最高值。

根据以上假设,本文拟采用倒U型模型对主营业务收入增长速度和盈利质量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构建模型如下:

F表示企业盈利质量综合评价得分;G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是公司年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表示公司规模;、为自变量的系数;为控制变量的系数;是常数项。

三、实证研究与结果分析

(一)运用SPSS 19.0统计软件计算样本盈利质量综合评价得分

1.根据对盈利质量核心要素的分析,并根据评估指标的设计原则,通过对各种指标的比较和筛选,为保障分析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经过验证和分析,将所选取的指标进行调整,最终选取分别代表盈利质量的盈利性、成长性、获现性、持续稳定性、变动性5种财务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销售净利率=净利润÷销售收入、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股东权益、现金保障倍数=经营现金净流量÷净利润、主营业务比重=主营业务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变差系数=计算期净利润标准差÷计算期内平均利润。对样本公司2010年相关财务指标数据进行KMO和巴特利特球体检验,得KMO测度值为0.585>0.5,显著性水平为0.000,说明这组数据适合因子分析。

2.运用SPSS 19.0统计软件里的Data ReductionFactor功能,采用主成份提取方法,通过对解释的总方差表的分析,可以看出第一个因子的特征值为1.256,旋转后方差贡献率为21.769%。第二个因子的特征值为1.091,旋转后方差贡献率为21.374%。第三个因子的特征值为1.033,旋转后方差贡献率为21.331%。第四个因子的特征值为0.848,旋转后方差贡献率为20.068%。因此,提取4个公共因子之后,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了84.541%,说明前4个因子累计描述了原有变量总方差的84.541%。可见,提取4个公因子就已经反映了原有变量的大部分信息,因此是比较合适的。

(三)回归结果及分析

利用统计分析软件enviews 3.1对399家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增长速度与盈利质量进行二次多项式拟合,得到如下回归方程:

F=1.481 871-0.077 771×+0.514 980×-0.531 356×

(3.326 0.001 0) (-3.717 0.000 2) (3.499 0.000 5)(-1.202 0.000 0)

=0.334,调整的 =0.301 F=11.699 29,F的显著性水平为0.000 000

F检验是对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从F的显著性检验的结果来看,2010年的F值为11.699 29,且Sig=0.000 000

R方是对模型拟合度进行检验,其数值范围在0和1之间,R方越接近1,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越高,因变量被自变量解释的部分也越多。本文模型R方为0.334,有点偏低,但相对于线性回归模型拟合优度0.078 245更高,说明企业增长速度对企业盈利质量的解释达到0.334,拟合程度比线性回归模型要理想。同时也说明,企业盈利质量除了受到增长速度的影响外,受其他因素的影响程度达0.666。

本回归模型能通过t检验和F检验,R方相对于线性回归比较理想,且增长速度与盈利质量的关系与我们所作的分区间统计分析一致,因此,回归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我们前面的假设,即增长速度对企业盈利质量会产生非线性影响,即“倒U型”的影响关系,也就是盈利质量随着增长速度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进一步对模型求偏导,可以求出最佳增长速度:F/G=0.514 980-2×0.531 356×G

令F/G=0 ,得G=0.485。

计算得出的最佳增长速度48.5%,与我们分区间统计的最佳增长区间30%~60%一致。

四、研究结论与不足

本文以沪深A股2010年制造业(机械、设备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实证检验了企业增长速度与盈利质量之间的倒U型关系,结果表明,企业增长速度相对较低时,企业的增长会使盈利质量提高;当企业增长速度超过某个特定点时,企业的增长会降低企业的盈利质量。

本文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由于制造业按证券业分类包括机械、设备、电子、纺织等十个子行业,本文只选取了2010年度发展速度相对其他子行业较快的机械、设备行业。其次,在样本年度上,本文只选取了2010年该行业的相关数据,导致最后在分析结果上缺乏一定的精确性及代表性。最后,本文在控制变量的选取上只选取了总资产规模的对数,而忽略了诸如资产负债率、资本结构等更多财务指标的影响。

(喻凯副教授系会计系系主任、硕导、博士;刘超为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曹玉珊.企业增长速度的成因与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江西:当代财经,2007(4).

[2] 刘鹏程.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业绩的实证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8-06-01.

[3] 杜江.企业成长与盈利能力: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北京: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1).

[4] 储一昀,王安武.上市公司盈利质量分析[J].北京:会计研究,2000(9).

[5] 崔学刚.企业增长、盈利与价值创造:基于电信与计算机行业上市公司的实证证据[J].江西:当代财经,2008(8).

[6] 王建军.企业成长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太原:经济管理与研究,2010(6).

[7] 梁玉梅,叶强.我国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研究[J].太原:会计之友,2009(2).

[8] 高国伟.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相关性研究[D].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9-04-01.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论文范文4

【关键词】R&D会计准则;研发(R&D)投入;研究与开发;R&D投入绩效

一、简介

1.文献回顾

Nix和Peters(1988)做过问卷调查显示,在200名被调查询问的研发投入(R&D)主管中,约有一半的主管认为,当期企业用于研发投入(R&D)的活动经费,在很大程度上,受当期企业营业利润的影响;50%以上的主管表明,如果当期经营收益达不到预期目标,短期内较为直接的反映,便是削减研发活动经费。将近70%的主管认为,会计准则中关于研发费用支出的会计处理,对公司的研发投入(R&D)有很大影响。如企业研发投入(R&D)费用化的会计处理,对企业研发活动的开展具有消极影响。Lev(2003)认为,在公司年度报告中,关于研究与开发活动过程中发生的资金、技术以及人员投入等相关的数据披露不充分、不及时等问题,容易导致会计信息传递无效。

国内学者研究的结论是:

(龙淑华,2008.梁莱歆,2009)深入剖析了新准则与研发投入之间的关系,得出:有条件的资本化可以通过,改善企业经营绩效、利于企业享受更多的税收优惠、增强企业的外部融资能力以及促使研发管理的进一步规范化等途径,有效地引导与激励企业的研发投入积极性。

(付丽娜,2008.袁艳红,2009.)等人认为,新R&D会计处理方法的变更在实务操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会计实务操作难度大、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成本可能存在差异以及容易促使新的利润操纵手段的滋生。国内研究都是规范性研究,缺少实证数据检验的支持。

2.研究假设与检验设计

本文选取了在中小板上市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在对全样本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子样本做进一步检验分析。分别对两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和OLS回归分析。

通过分析我们可知,R&D会计准则变更最终会影响到企业R&D活动的经营投资决策,那么企业的R&D投入绩效将有所改变。由此,提出本文的总体研究假设:

H1:R&D会计准则变更后,企业R&D投入绩效有所改变。

同时,会计实务中R&D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直接对企业的盈利指标的账面价值产生较大影响。一般而言,企业好的盈利能力可以保持与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以及吸引更多的外部投资等,显然这将给企业带来更好的成长空间。但是企业成长能力的提升,需要一个市场反应过程,所以R&D会计准则变更,企业成长能力的提高可能较盈利能力的提高要晚。

H2:新R&D会计准则对R&D盈利性绩效指标具有改善功能。

H3:新R&D会计准则对R&D成长性绩效指标具有改善功能。

二、数据与检验

1.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鉴于中小企业的研发活动较为活跃,本文从2004年-2007年在中小板上市的公司中选择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的公司为研究样本。①在2004年-2007年已经在中小板上市并且对外公布了相应的2006-2008年3个会计年度的财务报告;②在2006-2008年3个会计年度财务报告中可以查到公司在这三年连续的研发投入支出总额。

自中小板2004年创立截止到2007年,共有202家企业成功在中小板招股发行上市,但是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只有94家,以此作为本文研究的全样本。同时笔者考虑到2007年在中小板上市的公司,其2006年的财务报告可能受到“上市”因素的干扰而存在“盈余管理”的行为。所以本文将全样本中2007年上市的公司剔除,保留从2004年到2006年上市的公司,共计44家作为本文研究的子样本做进一步的检验。本文所涉及的数据来源于,样本公司的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公司年度报告和CSMAR数据库等。

2.模型构建

具体而言,本文的OLS回归模型包括:盈利能力回归模型和成长能力回归模型。在数据回归处理过程中,本文分别用2006年和2007年的混合截面数据、2006年和2008年的混合截面数据以及2007年2008年两年各项指标的平均值与2006年的混合截面数据,进行了OLS回归处理。本论文中所涉及的回归模型如下:

(1)盈利能力指标回归分析模型:

从上表中交互变量DUM*RD与各盈利指标的回归系数看:①总样本中R&D会计准则与R&D盈利性绩效指标不相关(2006年、2008年混合截面数据的回归结果也与此类似)。②交互变量DUM*RD与ROEA、ROIG指标都不相关,这与本文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结果是相吻合的。

4.进一步检验:子样本回归分析

从上表结果,我们发现:①盈利能力方面,新R&D会计准则对企业R&D盈利能力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减弱趋势(2007年、2008年两年的均值与2006年的混合截面数据回归结果也支持这一结论)。②成长能力方面,新R&D会计准则对企业R&D成长能力的影响表现为正向相关,但不显著,这与本文描述性统计结果和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的结果是一致的。

三、结论

根据上文分析,笔者认为子样本的研究结果更具有说服力,本文以子样本研究结果为主总结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

(1)假设(一)结果:新R&D会计准则实施,企业R&D投入绩效有所改变。根据总样本和子样本所做的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以及OLS回归分析,三者的结论是趋于一致的,即新R&D会计准则实施后,交互变量(DUM*RD)与多数绩效考核指标显著相关。

(2)假设(二)结果:新R&D会计准则实施,对R&D盈利能力有短期改善功能。新R&D会计准则实施后,交互变量DUM*R&D与盈利绩效指标,如ROE、ROI、EPS等在2007年显示正向相关,且通过了显著性水平检验,但是到2008年,这种关系有所变化,盈利绩效指标改善不显著并且有下滑趋势。

(3)假设(三)结果:无法判断新R&D会计准则,对R&D成长能力的影响。从总样本和子样本公司的实证检验结果来看,交互变量DUM*RD与成长能力绩效指标的回归系数均不能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

所以,最后本文研究结论支持的观点是:我国2007年实施的新R&D会计准则取得了较大改善,对R&D盈利能力的提高短期内表现显著,同时新R&D会计准则存在很多的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薛云奎,王志台.R&D的重要性及其信息披露方式的改进[J].北京:会计研究,2001(3):20-27.

[2]袁艳红.现行会计准则下研发费用的信息披露[J].会计之友,2009(8).

[3]付丽娜.论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4]龙淑华.企业研发支出有条件资本化会计问题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5]梁莱歆.企业研发预算管理:现状.问题.出路[J].会计研究,2007(10).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论文范文5

关键词:盈利质量 财务分析 非财务分析

会计信息质量一直以来都受到广大投资者、债权人、政府部门等利益相关者的高度关注,盈利信息作为会计信息的核心组成部分,也就显得更加重要。近几年来,国内外相继出现了许多重大的财务舞弊案件,诸如美国的安然、世界通信,以及我国的郑百文、银广厦等等,这些舞弊案件都无一例外的是与粉饰利润有关。因此如何正确评价企业的盈利质量对于证券市场的规范发展,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盈利质量概述

现代汉语词典中“质量”一词的解释是: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因此盈利质量也就是对盈利的优劣程度进行评价。那么如何界定这一优劣程度?利润是企业经营成果、经济效益的综合体现,也是评价企业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所以高质量的利润就应该能够真实的体现企业的经营成果和经济效益,同时也能够使企业具有较强的发展能力。因而所谓盈利质量就可以进一步表述为对企业利润真实性及成长性的一种评价结果,真实性和成长性是盈利质量的两个基本特征。

盈利的真实性

盈利的真实性包含两个方面:利润是否是真实的利润。真实的利润必须是真实的收入和成本费用相配比按照实现原则确认的结果,不存在虚构、夸张和人为管理的成分。

利润是否能够真实的变现。高质量的利润除了要求利润不是虚假的,还要求确认的利润能够真实转化为现金流,如果实现的收入最后都变成了坏账收不回来,那么这样的利润也只是“纸面富贵”而已。

盈利的成长性

高质量的利润应该能够使企业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助于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和不断壮大。判断盈利的成长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利润的构成情况,美国会计学家Lev 和Thiagajan(1993)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盈利质量与盈利的持久性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主营业务利润比重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盈利质量和获利能力,所以在利润的构成中,主营业务利润和经常性损益所占比重越大,利润的成长性越好,发展能力越强。

盈利的发展趋势。持续稳定增长的盈利其成长性相对较好,未来的发展前景也相对比较乐观;而大起大落的利润,其未来发展所伴随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也更多。

应当看到,盈利的真实性和成长性是相互融合相互影响,而不是彼此独立的,真实性是成长性的基础,成长性反映真实性,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节利润是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的常用手法,成长性不好,也间接反映了其真实性可能存在问题。

盈利质量评价

基于上述对盈利质量内涵的分析,评价盈利质量应该包含盈利的真实性和成长性这两个方面。影响盈利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企业内部因素和企业外部因素,其中有些因素可以量化,而有些因素无法予以量化。因此,评价盈利质量应从财务分析和非财务分析的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财务角度进行分析主要针对影响盈利质量的可以量化的因素,而从非财务角度进行分析则主要考虑那些难以量化的因素。

从财务分析角度进行的评价

从利润真实性角度进行财务分析 现金流量分析。判别利润真实性的常用方法是对现金流量进行分析,现行的会计实务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而不是以现金的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这给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留下了一定的弹性空间。根据这一基础,可以将企业的净利润分为经营现金流量和应计利润。一般来说通过经营现金流量粉饰利润难度相对较大,因而企业进行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的主要方面就是对应计利润进行调节。所以如果企业实现的净利润能够带来较多的现金流量,那么应计利润就相对较少,说明企业盈利质量比较高。相反,如果利润仅仅体现在账面上,不能带来真实的现金流量,说明利润中存在虚假成分的可能性就较大,此时的盈利质量就比较低。同时,企业的利润只有能够带来相应的现金流入,才能够真正实现扩大再生产和分配股利等作用,如果账面的利润不能转化为相应的现金流量,就会影响企业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所以,利润不是一个仅体现在账面上的数字,而是企业实现的实实在在的经营成果。

需要说明的是现金流量分析对于甄别“虚增利润”的情况是比较有效的,但在“虚减利润”的情况下,利用现金流量进行分析就不那么可靠了,这时就需要结合其他方面加以分析。

应收账款分析。应收账款是企业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的一大蓄水池,所以判断盈利的真实性,有必要对应收账款进行分析。应收账款越多,说明没有转化为现金流的利润越多,同时形成坏账的可能性也越大,对盈利真实性的影响也越大。对应收账款的分析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本期应收账款的增加数与本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比较。如果本期应收账款的增加数大大超过主营业务收入,说明盈利质量相对较差,大量的收入以应收账款的形式存在。

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应收账款的账龄越长,发生坏账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企业超过2年以上的应收账款所占比重较大,说明账款收回的可能性已经很小,虽然2年以上的应收账款与当期利润的收现能力无关,但是却很容易形成大量坏账,而且还很可能引发财务危机,从而直接影响当期利润水平及今后的发展,进而也会降低企业的盈利质量。

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分析。一般来说,营业费用和管理费用相对于主营业务收入来说应该是比较固定的,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异常增加或减少都是不正常的。异常增加说明企业可能经营状况恶化,对于盈利质量来说是个不利的影响,而异常减少也并不一定代表利润好转了,有可能是企业加强了成本费用控制,但更有可能是调节利润的结果,比如说“take a bath”(“利润大清洗”)的情况,企业当年通过费用等账户隐瞒利润,到次年将利润释放,这就会造成费用的突然大幅减少,但这并不代表企业真实的盈利情况。一般情况下,营业费用和管理费用与主营业务收入是同比例变动的,异常的变动都应该引起关注。所以,营业费用和管理费用的异常增加或减少,都是盈利质量降低的信号。

从利润成长性角度进行财务分析 仅仅从盈利真实性角度还不足以评价盈利质量,如赊销政策的变化会使得营业收入增加、应收账款增加,虽然增加了坏账风险,但如果能够很快收回货款,那么这种变化仅影响当期的现金流量,但是如果仅从现金流量角度分析往往会得出当期盈利质量差的结论,这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因为这部分利润毕竟是真实的,只是实现的时间有所变化。再如利用提前确认费用、推迟确认收入的手法调节利润的情况,如果运用现金流量分析,往往会得出在虚减利润的当年盈利质量好的结论,这显然也有悖于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因此为了避免现金流量分析的不足,还需要从利润的成长性角度综合进行分析,才能正确评价企业的盈利质量。

利润的结构分析。企业获得利润的渠道有很多,其中包含了两个方面:一个是经常性收入来源,如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等,经常性收益是企业的核心收益,具有稳定性、持续性、可预期性,能够体现企业的盈利能力、经营状况和发展潜能,其中主营业务利润更是核心中的核心;另一个是非经常性收入来源,该收入来源具有偶发性、一次性的特点,在可预期的未来不会重复发生,因此无法通过非经常性损益来预计企业未来的发展能力。如果在利润的构成中,经常性收益特别是主营业务利润所占的比重越大,盈利质量就越高。

利润的发展趋势分析。利润的发展趋势分析是通过前后期利润水平的比较,来判断利润的发展情况,从而评价其成长性。由于营业利润、净利润涉及到费用的影响,其中可能包含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的水分,而主营业务收入和毛利率不受费用因素的影响,因此通过分析主营业务收入和毛利率的增长情况能够比较客观的反映利润的发展能力,一般来说,增长率越高,盈利的发展能力越强,企业盈利质量也就越好。

从非财务分析角度进行的评价

盈利质量的财务分析从定量分析角度提供了一个客观依据,但是并不能仅仅局限于定量分析,因为有时候这些定量指标也会受到非财务方面定性指标的影响,忽视对定性指标的分析,就会降低评价的效果。

从利润真实性角度进行的非财务分析 企业发生财务舞弊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不健全,因此通过对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分析,可以有助于我们判断企业的盈利质量。

公司治理的分析。刘立国、杜莹(2003)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法人股比例越高、流通股比例越低,公司越有可能发生财务报告舞弊行为。这一结论也进一步说明了“一股独大”与会计信息失真有着很大的相关性。有效的公司治理可以提高企业的盈利质量,降低舞弊风险。对公司治理的分析应主要从所有权安排、治理结构、治理机制等方面进行,如果发现公司存在股权结构不合理、内部人控制或是管理层之间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等问题,就要对其盈利质量加以关注。

内部控制的分析。内部控制的缺陷也是财务舞弊的预警信号,比如说:缺乏职责划分;缺乏实物资产保护;缺乏独立核查;缺乏适当的文件和记录保管;逾越内部控制;会计系统薄弱(Albrecht,2004)。因而通过对内部控制的分析,可以进一步发现盈利质量可能存在的问题。

从利润成长性角度进行的非财务分析 对企业研究开发能力的分析。企业的研发能力是决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判断利润成长性的重要方面。企业的研发能力体现在:研发人员的构成情况、研发人员知识水平及科研能力、研发费用的支出、企业对研发的重视程度等等,企业的研发能力越强,盈利的成长性越好,盈利质量也就越高。

对企业产品质量的分析。包括产品或是服务的市场占有率、客户的满意程度、产品的返修情况以及产品的创新度等。拥有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条件,所以通过对企业产品质量的分析,有助于了解企业的竞争力和未来的发展潜力,从而也有助于进一步评价盈利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祥建,裴峰,徐晋.上市公司核心能力、盈利性与成长性的实证研究——以“中证亚商上市公司50强”为例.会计研究,2004.07

2.秦志敏.上市公司盈利质量透视策略[J].会计研究,2003.07

3.王化成,刘俊勇,孙薇.企业业绩评价[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03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论文范文6

关键词:中小企业;银行贷款;盈利性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一、理论回顾及简要评论

在我国,银行贷款是以个体私营企业为代表的中小企业获得外源性资金的主要渠道,然而,现实中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一直长期存在,且至今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为此,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根据其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类观点:(1)信息不对称理论。Stiglitz&Weiss(1981)针对信息不对称和信贷配给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由于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引起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所以银行的贷款供给不一定是贷款利率的单调递增函数,根据他们的推论,当市场上存在不同类型的借款者时,有些类型的借款者可能会因为信息不对称问题而被排斥在信贷市场之外,无论他们愿意支付多高的贷款利息,而其他的借款者却能得到贷款;(2)银行规模理论。如林毅夫、李永军(2001)指出,大型金融机构天生不适合为中小企业服务,我国银行结构与企业结构严重不匹配,不可避免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国外学者Berger(1998)则认为中小金融机构将其大比例的资产都贷款给了中小企业;(3)所有制歧视论。如徐滇庆等(2002)指出,国有银行把70%以上贷款给了国有企业,明显忽视了广大非国有企业,特别是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不够;(4)企业规模歧视论。如李扬(2002)认为,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其经营活动相对不规范和不确定,这意味着贷款给中小企业风险更高,由此造成中小企业贷款难。殷孟波等从行为金融学角度分析,认为在贷款人心理情绪的支配下,大企业不能还款的极小概率被视为不可能发生事件,中小企业不能还款的很小概率则被夸大,这就是一种心理上的规模歧视,于是造成贷款集中在大企业。

以上理论从不同角度对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进行了解释,但其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认为,现有银行贷款评估体系是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直接原因。在我国,相比大型企业,中小企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财务不够标准与透明,而且相比大企业开放的运作方式与各种公开的渠道,中小企业运营方式通常较为封闭,企业很容易向贷款机构隐藏自己的不利信息,这就使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更为严重。因此,如果按照传统的贷款评估方式,即银行对贷款企业每一项指标进行细化打分,则会面临较多困难,银行无法从很多中小企业内部获得足够的财务信息。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信贷人员很容易形成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歧视。

二、中小企业贷款评估误区分析

在现阶段,对于贷款金额相对较少的中小企业,银行信贷部门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对其经营指标逐项考察评分不仅不现实而且也很容易造成人为地提高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门槛。因此,简化贷款程序,突出重点,成为降低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评估成本的主要方法。

(一)中小企业贷款评估的理论基础。1958年莫迪利安尼和米勒联合提出了MM定理,即在完善的市场下公司的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本身无关。该定理指出公司经营者不应关注资产负债表的右侧,即资本结构栏,正如米勒教授所言:一个比萨饼不管是被切成四块还是被切成八块,合起来还是一个比萨饼。这样,从经营者的角度分析,其应更关注资产负债表的左侧资产栏,即关注如何提高资产的盈利能力。由此,MM定理可以得到一个重要的结论:资金的成本取决于它的使用而不是它的来源。这个结论可以被进一步理解为,如果公司投资的项目盈利性高则公司一定可以从资本市场获得低成本的资金,反过来从资金供给者的角度分析,也就是企业项目的盈利性是保障贷款安全的主因。因此,本文得出的结论是:在既定条件下,银行贷款评估的核心内容应是企业及其项目的盈利性而非其他。以此为基础,很容易发现银行信贷人员在评估中出现的一些误区。

(二)中小企业贷款误区分析

误区Ⅰ:负债率高的企业不值得贷款。企业偿债能力的考察是银行贷款评估的重点内容,在现有的贷款评估体系中,企业的偿债能力主要是通过资产负债率等财务指标来体现的。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其起始资金多来自于个人储蓄或家族内的集资,总资金量非常有限,因此,在银行贷款评估中,中小企业往往由于贷款后资产负债率超过银行的要求底线而无法获得银行贷款。

根据前文中对MM定理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完善的市场条件下,贷款的安全并不取决于企业的资本结构,而是取决于企业的盈利能力。虽然我国现有的市场环境达不到MM定理中所提到的完善市场条件,即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合理(如资产负债率过高)可能会造成企业更高的经营风险,但银行如果把企业资产负债率这样的偿债指标作为评估企业贷款的首要条件则可能会丧失很多优质的企业客户。本文认为,银行正确的做法是,把企业的盈利能力作为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贷款的首要考察目标(而不是现有贷款评估体系中所谓的偿债能力指标),只有通过盈利能力评估的企业才有可能获得银行贷款。在社会信用体系与政府支持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制逐步完善,银行加大对贷款违约者追究力度的情况下,银行完全可以贷款给具有盈利能力但资产负债率相对较高的中小企业。对于已经通过盈利能力评估的中小企业,只有在缺乏信用记录且其负债率极高又无任何抵押担保的情况下银行才可以考虑拒绝其贷款请求。

误区II:规模大的企业更值得贷款。在现实中,银行贷款往往大量向所谓的少数优质客户集中,具体表现就是银行的“嫌贫爱富”。这种现象背后也源于人们的一种固有理念,即“富人比穷人更守信用”。然而,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尤努斯博士用他的实际行动了这个固有结论。尤努斯在孟加拉国创办的专门服务于穷人的银行曾向639万个贫困人员贷款,在帮助58%的借款人及其家庭成功脱贫的同时,还创造了还贷率98.89%的奇迹,这一还贷率远高于世界上最优秀的商业银行。尤努斯创造的这一事实可以被称之为“尤努斯信用悖论”,它与“富人比穷人更守信用”这一观点完全相反。在我国,现实中的商业银行总是更愿意把主要精力放在争夺所谓的优质客户资源上,甚至造成局部的过度竞争。而实际上,这些所谓的优质客户(如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却恰恰是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重要源头。

排除制度因素,从贷款评估的角度解释,也就是银行在实际贷款评估中的理念依然是“产量等于销量”,高产量的大企业、大项目往往被认为是还款能力有保障且不会发生道德风险,与此相反,低产量的中小企业则被传统项目评估方法视为还款保障能力低又容易发生道德风险。然而,过剩经济条件下企业项目产量很容易超过销量,此时根据前文的分析可以发现,高产量既不能使企业的还款能力保障增加也不能降低贷款企业道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因此,现实贷款中银行单纯依靠企业或项目的规模来判断贷款信用风险的大小是缺乏理论支持的。

误区III:提供抵押物是企业获得贷款的前提条件。在银行所有贷款方式中,抵押贷款对借款人约束最强,因而也被认为对贷款质量最有保障,而信用贷款则由于没有抵押品的约束被认为是最缺乏保障的贷款方式。不可否认,在相同情况下有抵押的贷款要比没抵押的贷款安全性更高。然而,如果银行过分追求贷款的安全性,特别是要求贷款必须以抵押作为保证则不利于银行的盈利性和长远发展。

近年来,我国银行为了防范贷款风险,特别突出了对贷款企业抵押担保的考察,很多银行甚至坚持“逢贷必抵(押)”,而由于现实中通常只有“富人”即所谓的大企业才有足够的资产进行抵押,这更加剧了银行的“嫌贫爱富”情节。没有抵押担保的中小企业往往被挡在银行设定的贷款门槛之外。

银行的这种行为也暗含了这样一种传统观点,即信贷方式对借款人约束越强贷款质量就越有保障。但事实上,抵押只是为企业贷款提供一种额外的安全保障,它并不能改变借款人的经营能力特别是还款能力,而真正决定企业借款人还款能力的仍然是企业的盈利能力。有调查表明,在我国,一些地方抵押贷款的质量反而要差于信用贷款。实际上,抵押贷款对银行来说所谓的安全保障往往是以牺牲银行资产的盈利性为前提的,很多真正有盈利能力的中小企业由于拿不出抵押物而被银行拒之门外,这也使银行丧失了盈利的机会。

可口可乐公司创始人艾萨・坎德勒曾宣称,“假如可口可乐的所有公司所有财产突然化为灰烬,只要我还拥有‘可口可乐’这块商标,半年后,市场上将拥有一个与现在规模完全一样的新的可口可乐公司。”可口可乐公司的自信来自于其品牌,进一步讲也就是其以品牌为核心的盈利能力并不会随实物资产的丧失而消失,因此即使公司实体丧失也并不妨碍公司进行市场融资,而从银行的角度分析,其敢于贷款给完全没有抵押的可口可乐公司的信心则同样是来自于可口可乐品牌的盈利能力。与此相反,过度迷信贷款抵押反而可能造成银行的经营危机。如在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伴随以房地产为主的抵押品的大幅贬值,众多发放抵押贷款的商业银行迅速陷入危机,这里,抵押贷款不仅没有保障银行的贷款安全反而成为促使银行错误选择贷款对象的帮凶。因此,本文认为现实中银行过分追求依靠抵押来降低贷款的风险是不明智的。

三、结论及建议

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既定制度下,现阶段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歧视与银行对企业贷款评估重点的失误存在极大关系,即银行不去考察企业的真实盈利能力反而“舍本逐末”,只用是否是大企业、能不能提供抵押物、负值率低的标准来衡量借款企业的信用,实践也证明了正是这种舍本逐末的行为造成了银行大量不良资产的产生,而真正能够从根本上保障银行贷款安全性的只能是贷款者的盈利能力。因此,银行在贷款中应摒弃传统的对中小企业贷款歧视的观念,在评估方法上,简化的银行对贷款中小企业项目的评估体系应以项目的盈利性为核心,通过突出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进一步讲,也就是通过在已有评估方法中引入衡量项目产品品牌的新内容,以实现项目评估的创新。银行贷款评估方法的创新将与社会信用环境的改善、信用体系的建设、担保机制的创新等内容共同作用,最终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吴少新等(课题组).政策环境、金融结构与信贷技术――化解中小企业贷款难题的系统解决方案.财贸经济,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