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专利工作总结范例6篇

企业专利工作总结

企业专利工作总结范文1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R&D;自主创新;成果转化

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一直是社会各界关心的重要问题,截至2012年宁波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931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由2008年的1156.4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3429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由2008年的13.22%增加到2011年的28.7%。高新技术企业对宁波市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但是在金融危机给全球带来的创伤还没消除、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作为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宁波,出口受到重创,只有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带动经济的转型升级。

一、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

(一)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投入情况

2012年,宁波市655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达到83.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的53.5%。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4.8%,是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4倍。由于这三年高新技术企业家数不同,不能做绝对值比较,从科技活动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看,2012年同比提高了0.9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比重2011年较2010年有所回落,但2012年大幅提升7个百分点。在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带动下,2012年宁波市R&D经费支出同比增长25.11%,占GDP的比例为2.04%,比上年提高0.15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1.98%)高出0.06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

(二)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产出情况

近几年,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产出成效明显。从2009年专利授权量成功突破1万件以来,宁波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实现快速增长。2012年,宁波市专利申请量、授权量首次位居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首位。专利申请量为73647件,同比增长54.8%;专利授权量59175件,同比增长58.5%,其中授权发明专利2065件,同比增长27.1%;全部纳入统计的712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年专利申请数量963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778件;获得专利授权555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700件;企业累计拥有的有效专利总量达到18021件,其中有效发明专利2103件;高新技术企业平均每家有效专利和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分别达到25件和3件。

(三)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对全市工业经济的贡献明显。2012年全市纳入监测的664家工业高新技术企业,全年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960.3亿元、工业销售产值1904.3亿元、新产品产值1091.7亿元、出货值508.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4%、5.0%、6.9%、1.6%,实现利润总额171.6亿元,同比下降12.8%。工业总产值、销售产值、出货值分别高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2个百分点、5.2个百分点、3.8个百分点。 664家工业高新技术企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销售产值、新产品产值、出货值占全市664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同类指标的比重分别达到16.8%、16.8%、45.2%、19.1%,实现利润占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利润的33.0%。虽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利润率同比下降12.8%,但同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率同比下降15.2%。

二、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的困境

(一)传统产业结构制约创新

宁波市的企业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形成了“轻、小、集、加”的产业结构基础和框架,目前已形成服装、文具、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精密仪器仪表、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纺织、家用电器、精细化工与生物、模具等优势制造业。宁波市工业经济中高档次、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比重较低,工业经济大而不强。从高新技术企业产业领域分布情况看,主要集中在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产业聚集明显,而生物医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其他高新技术领域所占份额很少。因此,尽管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的数目不断增加,但总体规模仍然偏小且技术含金量偏低。从高新技术企业产值、R&D、发明专利、新产品销售率等指标来看,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比较弱,其创新较少有产品创新,多是模仿式的工艺创新和结构创新;较少有重大突破性的创新,多是渐进式的改造。由于受本身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与深圳、杭州等城市相比,宁波市发明专利占比较低,在专利结构方面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二)企业缺乏创新意识

目前,宁波市以民营企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企业在科技研发方面的投入积极性不高,不愿意承担科技研发的高风险。调查统计显示,近三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仅占总销售收入的4.5%,而R&D经费支出更只占销售收入的1.7%,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强度明显偏低。而且在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人员中,R&D人员仅占总从业人员的7.6%,拥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仅占总从业人员的1.7%,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只占总从业人员的0.8%。经费、人员的不足导致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能力薄弱,技术储备不足,许多产业只是低水平、简单的重复和集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研发链。从高新技术企业评审材料可以看出,在知识产权这项指标中,大多企业没有发明专利,都是实用新型。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较容易通过,且从申请到授权时间短。因此,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宁波高新技术企业受影响很大,复审不能通过的企业大多是因为成长性没有达到指标要求,宏观因素影响较大,但根本原因在于企业自主创新不足,缺乏抵御经济危机的能力。

(三)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尽管宁波市近两年专利申请量、授权量位居15个副省会城市之首,但是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科技产出低。宁波市科技成果(含专利)的总体转化率为66%,其中高校转化率不足20%。其原因是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不够完善、转化过程风险高、市场导向性不足、成果供给方和接收方信息不对称、为申报科技项目而申报专利,科研与产业没有形成良性互动。在科研体制层面,科技人员服务产业的创新动力机制不完善,研发成果与市场的结合度差,一般实验室里出来的成果最多只进行到小试阶段,在这一阶段,技术虽然比较成熟,但能否进行产业化大批量生产还是一个未知数,造成转化困难。高校、科研机构往往只关注技术的先进性,忽视市场需求,成果本身离商业化应用有较大差距,而企业需要的创新成果则是工程化的成熟技术。

三、提升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

宁波市2013年年初下了发《关于实施“科技领航计划”加快推进创新型企业发展的意见》,根据该意见,到2016年,宁波市将培育1350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年产值超50亿元的创新型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以上。要达到上述要求,必须尽快提升宁波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宁波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建设工业强市的决定》、《关于推进工业经济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推动宁波由“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转型。为实现该目标,应鼓励全市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和大型项目通过技术改造提高对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产品技术含金量和附加值。积极推进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及重点工业的产品改造。在新兴战略性产业方面,通过税收、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政策引导企业向新能源、新材料、医药生物、信息等产业的发展。同时,加速新兴战略产业与现有产业的融合发展,如新兴战略产业与重化工业的融合发展,信息产业与工业的融合发展,通过支持重点产业信息技术应用、嵌入式改造、系统集成的重点信息化示范项目,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加大企业自主创新力度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因此要千方百计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加强自主创新宣传教育。支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和落实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鼓励创新创业,特别是大学生创业,他们往往有很好的科技项目,但是需要孵化培育。鼓励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资合作,对产学研资合作共建的研发机构及其研发项目优先资助;对高校和科研院所走进企业定向开展科研或技术攻关的项目实施财政奖励政策、资金支持、人才鼓励;加强人才支撑,统筹各类人才发展资金,大力培养学科带头人、科技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创业人才。鼓励企业发展自主品牌,以科技为基石,以质量和品牌为两翼,实现从科技、产品到品牌的腾飞。

(三)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为了促进成果转化,宁波市2014年提出了《关于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意见》,从三方面提出11条重要举措。首次,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优先奖励已在宁波市实现成果转化并取得明显经济社会效益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宁波市将加快发展技术市场,启动建设集合科技成果展示、技术评估、成果交易、科技金融、创业服务等五大功能的“一站式”科技大市场。同时,应引导和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快培养和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优势企业,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制开发,加速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引导企业加大对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的投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队伍,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实施科技领航计划,加强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指导,扎实做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与复审工作,重点聚焦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生命健康、研发与创意设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前发掘与培育高新技术后备苗子企业。强化科技计划导向,大力扶持重点研发项目、创新创业项目及联合攻关项目,优先支持高成长性产业和优势制造业,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科技创新,加快工程技术中心建设,帮助各级企业建立技术开发机构,支持企业以各种形式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建研发机构。构筑多层次创新平台,完善区域创新支撑体系。重点建设高新技术园区,引导创新要素向园区集聚,使园区成为各类研发机构的集聚基地、高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输出基地。进一步加快科技创业中心和创业服务中心等科技孵化器建设,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创办综合性或专业性科技孵化器,增强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卜庆军.杭州市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证分析及提升对策研究[Z].杭州市科技局科技情报调研课题,2010.

[2]陈月艳.发展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思考[J].商业文化,2011(09).

[3]吕友利,刘斐.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自主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J].经营管理者,2009(12).

企业专利工作总结范文2

由于建筑施工生产社会化、专业化的不断发展,各种专业化的施工队伍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搞好项目的分包是总承包合同顺利履行的关键。我国《合同法》、《建筑法》及《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都对专业工程分包作了详细规定,对推动专业工程分包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承包人将专业性较强的施工任务分包给施工企业完成,如安装工程、机械化施工工程(大型土石方、结构吊装等)、基础和打桩工程、高级装饰工程等,促进了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承包人通过专业工程分包的方式,承担自己不能独立完成的工程,扩大了经营范围;同时借助于专业分包人的投入,弥补自身人力、技术、设备等方面的不足,从而有利于降低工程的成本,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提高工程项目建设的效率。因此,加强专业工程分包管理,完善工程分包体系,规范专业工程分包行为,对我国建筑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我国建筑专业工程分包的现状

早在世纪之交,中国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就经过反复酝酿、修改和征求意见,推出了建筑施工企业“金字塔”结构的方案:组建一批少而精的特级资质总承包企业,发展一批专业承包企业,培育量大面广的劳务分包企业。《建筑法》中第29条规定:“建筑工程总承包单位可以将承包工程中的部分工程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的分包单位;但是,除总承包合同中约定的分包外,必须经建设单位认可。施工总承包的,建筑工程主体结构的施工必须由总承包单位自行完成。”这说明在法律上对工程合法分包是承认和支持的,但分包单位需要得到总包单位和建设单位的认可。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进入国际建筑市场较晚,工程分包体系尚不完善,与国外先进的管理体系相比尚有一定差距,在实际运行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违章挂靠、非法转包及违法分包等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严重扰乱了建筑市场秩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形建筑市场的分包工程交易功能尚不完善,分包活动大多游离市场监管之外,弄虚作假,规避招标,或分包人不具备相应资质,借用其他施工单位名义,承接或分包工程;2)专业工程分包合同尚不完善,合同条款苛刻,总承包人利用分包合同向分包人转嫁风险,分包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3)对分包的管理不严,缺乏有效监管,形成“以包代管”的局面。上述不规范的分包行为不可避免地会给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带来隐患,严重阻碍了建筑市场的健康发展。

3分包生存的环境

3.1总包无力独立完成整个工程在日益扩大的建筑市场中,建筑工程的投资及规模越来越大,为了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很多企业四处投标,造成某段时间可能同时在建几个工地,造成自有施工资源不能满足工程施工需要。为保证施工质量、进度以及成本要求,中标企业只能通过选择具有相应资质和类似施工经验的分包队伍分担部分施工任务来缓解施工强度。

3.2高科技含量的项目逐步增多随着自动化水平日益提高,工程中会出现部分科技含量较高、需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的项目,以中标企业目前的技术水平不足以完成该项目。此刻选择合适的专业队伍分包,不仅可以解决技术缺乏问题,而且能保证工程质量和各项指标符合合同相关要求。

3.3主流市场竞争中的出局者在建筑市场中存在大量的施工企业,为了生存进行着残酷的竞争。许多资质较低、资源缺乏、竞争力较差的施工企业逐步被主流市场淘汰,难以在市场中独立承揽工程,只能依附大型企业承接部分专业分包工程谋求生存。

4专业工程分包存在缺陷的原因

1)当前工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已制定了相应的施工分包管理办法,对工程专业如何进行实施管理都作了明确规定,但现行的某些政策文件忽略了专业工程分包客观存在的价值,在中小型项目合同文件中对工程分包的限制性条款过于苛刻,加上目前监管机制尚不完善,给违章挂靠、不法分包以可乘之机。2)建筑市场竞争加剧,分工更趋专业化,建筑市场已成为卖方市场,夺标竞争激烈无比,利润空间被压缩得越来越小,承包商受利益驱动,往往提出条款苛刻的分包合同要求分包人接受,如采用盲目压价,向分包人转嫁风险、拖延支付等手段来获取自己的利益,分包人处于被动地位,分包工程质量得不到保证。3)工程总承包及专业分包没有得到很好地发展,目前的建筑企业为降低成本,除部分专业程度较高的分项工程由专业分包人完成外,其他施工任务由企业投入自有的机械设备和劳务队伍负责施工,企业为这些付出资源低效使用的时间成本,同时需要投入人力和精力来管理这些低端的生产资源,其管理水平和能力被拖住,得不到提高;而当前的一些专业分包队伍,由于技术水平不高,机械化程度低,缺乏竞争力。

5分包队伍选择

分包单位管理是项目管理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施工过程中,分包单位施工质量直接影响了总体工程的评定。没有一定的施工经验和基础是做不好的。所以我们在对分包单位的选择时使用以下几个步骤:

5.1对有意向的分包单位实行资格审查对分包单位的资格审查是合理分配劳动力资源,工程顺利高效实施的关键步骤。一个合格的分包单位不单单能够顺利完成工程实施,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总承包单位消除各种隐患,协调各方关系,将自身的利益与总承包单位的利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严格审查分包方的专业承包管理体系、营业执照、资质证书、安全资格证书、法人证书、法人委托书和相关工种人员上岗证等证件,确定分包方可分包工程的类别;严格审查分包方的组织机构、技术水平、施工能力、人员素质、机械设备、资产负债状况等。通过这些审查,了解分包方施工实力,判断分包方是否具有履约能力;调查分包方以前的业绩,现场考察分包方从事过的类似工程,了解分包方以前施工的工程类别、工程质量、履约信誉等情况,以判断分包方是否可以在本企业分包工程,以及能够分包哪些工程。通过以上的调查收集到资料后,应由管理人员整理好,交由分包工程专项管理评审。将那些评审合格的分包单位,列入合格分包方名单内,供以后选择使用。

5.2实行招标制度,优中择优为了更好地为工程管理服务,总包单位可以参照市场上的招投标办法选择合格的分包单位。首先按照工程项目策划内容确定,根据总包合同、企业及工程现场实际情况编写分包项目招标书;每个分包单元通知3家以上的分包购买项目招标书,分包方按招标书的要求编写包括工程价款、施工组织、现场布置、拟投入的人员、施工设备以及质量保证措施、工期保证措施、安全保证措施等内容的合格投标书;按招投标工作的有关规定进行评标,按性价比选择该工程的分包单位。整个招投标过程要透明,要公开、公平、公正。

5.3制定事后考核机制在分包工程实施过程中,要实行过程跟踪,事后总结评价机制。对分包单位主要从施工质量、工程进度、成本控制、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工作协调、农民工工资支付等方面进行考核评价。根据其表现分出四个等级,即优、良、合格、不合格。将考核结果及评价等级在企业内部进行公示,对那些不合格的分包单位坚决予以淘汰。而那些长期保持优良等级的分包单位可以采取加大合作力度的方式与其合作,让其可以更深入的参与到工程建设中来,在某些特殊工程分包单位选择中进行优先选用,简化选拔程序,并在以后的工程量计算、价格谈判、工程款支付、工程结算等方面优先优惠对待。

6完善专业工程分包体系的几点建议

6.1完善有形建筑市场,加强分包招投标管理完善有形建筑市场的分包工程交易功能,发挥有形建筑市场的作用,引导专业工程实施招投标,选择资源资质满足要求的分包单位。同时加强对分包招投标活动的监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实现市场交易的公开、公平、公平,保证专业工程招标活动规范、有序地进行,真正做到让信誉良好、报价合理、专业和技术力量雄厚的施工队伍承担分包工程。

6.2加强合同管理,规范分包行为在分包合同订立过程中,依据专业分包示范文本,做到公平、公正、平等互利,签订规范合理的分包合同,保护承包人和分包人的合法利益;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加强合同管理,规范承包人和分包人的行为,充分发挥承包人对分包人的管理功能,借鉴FIDIC合同条件的成功经验,实现工程分包合同管理与国际接轨,保证工程分包合同目标的顺利。

6.3完善分包备案制度,加大治理力度对分包实行专项治理,完善专业工程分包备案制度,对承包人所分包的工程,除接受业主和监理的监督外,还应及时上报工程建设主管部门备案。工程建设主管部门根据掌握分包市场的情况,引导市场规范运作,有效地进行市场日常监督,防止各类不法分包行为的发生。对不法分包不能以罚代管,对违法违规的企业及相关人员,应加大治理力度,从严惩处。

6.4建立责任机制,加强分包监督管理加强业主对分包的监督、批准和管理,建立相应的责任机制,并承担相应的过错责任,以防止低水平、虚资质的分包人进场施工。完善承包人对分包人的管理机制,杜绝“以包代管”现象。在施工现场设立项目管理机构,并派驻相应监督管理人员,按分包合同的要求,对分包工程的质量、进度、安全和成本等进行控制,做好项目生产要素管理和现场管理的协作关系,保证分包合同的履行,确保分包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对分包人的管理应贯穿施工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分包人的任何违约或疏忽,均视为承包人的违约或疏忽。

6.5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促进工程总承包及专业分包的发展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鼓励高层次的企业向管理型的建筑总承包商发展,低层次的企业向专业的分承包企业发展,总承包企业与分承包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使用关系。大型建筑企业逐步甩掉低端生产资源,由“大而全”向“精而强”转型,专注于项目管理、提升核心竞争力,在承担工程项目时,更多地采用分包形式完成工程项目施工,同时加强分包的管理工作,提高工程项目的建设效率。政府应制订配套法规,对小型企业以政策性扶持,推动专业分包。专业分包企业必须提高管理能力,培育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提高专业化施工能力,走专业化道路,加强企业的竞争力。

7结束语

企业专利工作总结范文3

(2002年6月——2003年6月)

2002年6月,经省科技厅、省知识产权局和省环保局批准,我区被确定为省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与环境建设试点示范区。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深入开展知识产权工作的指示精神,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激励和保障作用,推动高新区内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深入开展,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和市场竞争能力,佛山高新区管委把开展知识产权工作纳入重点工作之一,指定委有关部门、领导、人员具体负责,会同市知识产权局、市有关专利事务所等单位积极开展知识产权方面的工作。

近两年来,全区拥有专利284项,其中发明专利16项,实用新型专利102项,外观设计专利166项;已有商标20项。现在全区有主管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工作人员的企业30家,占44%,有科技奖励制度的企业35家,占52%;有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的企业8家,占12%。开展知识产权工作较好的企业有:广东科龙(容声)集团有限公司、佛山市日丰企业有限公司、佛山特种医疗导管责任有限公司、佛山市恒力泰机械有限公司、比亚乔(佛山)摩托车企业有限公司等。

一、工作总结

2002年6月至2003年6月我委在知识产权工作方面的工作重点是加强宣传培训和落实组织管理体系,主要做了以下一些工作:

1、制定了佛山高新区知识产权总体工作计划和方案,相应制定了第一阶段宣传培训的实施方案。

根据总体方案,我们区力争三年内在深入开展知识产权工作方面达到以下目标:

(1)全面提高高新区及区内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建立较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促进技术创新的运行机制;

(2)加强专利信息系统和服务系统的建设,推进专利信息利用和专利战略研究,逐步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3)提高知识产权特别是发明专利的拥有量及其实施效益,使我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和产业的比重明显增加,提高区内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2、初步落实了组织管理体系。

(1)管委会有明确分管的部门、领导和有关人员。

(2)从高新技术企业、大中型企业和技术含量高、发展潜力大企业着手,逐步指导、督促企业建立知识产权管理架构。区内已有近30家企业落实了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明确分管领导,配备了工作人员。

3、宣传培训工作。

(1)管委会多次邀请省内有关专家、学者前来讲课,以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2)管委会专门派人去省知识产权局进行专业学习、培训,提高专业化水平;

(3)免费向区内企业派发有关宣传、学习资料等;

(4)与市知识产权局共同主办了“纪念4.26世界知识产权日论坛”;

(5)2003年6月24-25日与市知识产权局共同举办了“佛山高新区企业专利工作者培训班”。

通过深入开展知识产权工作,使管委会全体人员、企业领导、增强科技人员和专利工作人员增强了有关知识产权方面的知识,提高了认识。大多数企业领导加强了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开始真正了解和重视专利工作,把专利工作摆在重要的位置。

二、存在的困难、问题或建议

宣传培训工作的力度要进一步加强,企业领导、有关主管人员、科技人员对知识产权工作的认识及主动性要再进一步的提高。我们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体系要进一步完善,打击侵权的力度要更进一步加强。

三、省专项资金使用情况

目前省专项用于知识产权工作部分的资金已按计划使用两万多元,主要用于知识产权的宣传、培训工作。

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企业专利工作总结范文4

关键词: 项目管理 工程承包

中图分类号:E271文献标识码: A

中国的建筑业自推行项目管理体制改革以来,初步的形成了以施工总承包为龙头、以专业施工企业为骨干、以劳务作业为依托的企业组织结构型式。但是,这种理想的组织结构型式并没有起到预期的理想效果。除少部分专业程度较高的分部、分项工程由专业分包企业完成外,大部分具体的施工任务还是由建筑总承包企业组织劳务队和自有机械设备、自供材料来完成。劳务队伍专业化程度低,素质参差不齐;总承包商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源来管理劳务队,管理精力被牵制,管理水平无法提高。随着市场开放性程度提高,国外建筑投资商和承包商进入,政策法律、法规逐渐国际化,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建筑业专业分包体系,将是我国建筑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建筑市场发达的分包体系是国外建筑业的特点之一。

国外大型工程承包公司同国内的工程公司相比管理人员比例高,素质高,在承担项目时,将所有的具体施工任务分包出去,专门从事项目管理工作,项目管理工作的 专业化最终会提高项目建设效率。中小型的专业分包公司人员专业素质高,专业设备齐全,公司规模小,易于管理,专业划分详细而全面。专业分包商在激烈竞争中求生存、提高自身的同时,也提高项目建设效率。为了防止过多的分包层次,国外也要求承包商在项目管理中,采取自己负责施工和分包管理相结合的形式

(二)我国建筑市场向完善的专业化分包体系发展是必然趋势

1、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分工更趋专业化,提高竞争力将集中于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社会发展总是向更高效的生产方式发展的,专业化趋势正体现了这一要求。激烈的竞争和市场的多变,要求企业更专注于核心竞争力,市场的专业化程度将越来越高。

2、以顾客为中心的市场需要,促进了专业化管理和专业化分包企业的发展。产品的价值由基本值和附加值构成,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基本值已相近,产品价值的提高便更多体现在附加值上,专业化生产是提高附加值的途径之一,必然引发企业走专业化的道路。

3、国家政策法规促使专业化的分承包体系完善。新的建筑业资质划分,充分说明高层次的向专业管理型建筑综合承包企业发展,低层次的向各专业化的分承包企 业发展。新颁布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50326-2001也预示了项目管理的发展,要求建立完善的分包体系。

(三)建筑企业的专业化趋势

1、为增强核心竞争力,大型建筑企业必将甩掉低端生产资源,专注于项目管理。对专业分包队伍或劳务队伍来说,提高管理能力,培育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使用机械设备,提高专业化施工能力是必由之路。劳务队将发生分化,其中的优秀管理和技术人员将逐渐稳定下来,成为固定的职业人员;劳务队将由自身技术管理能力 的差异,分化为大大小小的专业承包企业,既走劳务承包,又走专项工程承包的道路。专业施工能力是专业分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生产率的需求。大型建筑企业一旦抛弃低端资源,必然更多地依赖于分包商来完成任务,分包管理能力要增强;而专业的分包队伍和劳务队必须提高管理能力、技术水平,使用新型机械设备,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从而获得更高的生产率和利润率。

3、提高效率和应变能力的需求。为了适应变化,总承包商会授予项目更多的处理变化的权力,更多地依赖外部资源,为提高效率从而对分包的管理将越来越重 要。专业的项目管理,最终使项目变得更有效率。小型专业施工队伍和劳务队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加强自身竞争力,可以在市场中获取更多的业务机会,这样其企业人力、设备资源能得到更多的利用,生产效率提高,利润增加,从而增加其抗风险的能力。对社会来说,专业化分工,使资源的利用更有效率,多余的消耗减少,基础的施工能力提高,减少了直接的生产物质消耗,这些变成利润储存起来。社会生产发展总是向资源的更高效利用发展的。

(四)现阶段我国分包管理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1、分包商施工质量不佳。分包商材料方面质量问题,以次充好,鱼目混珠;施工质量不符技术规程、规范、设计文件要求。对策:在合同中详细指明材料品牌、材质、性能参数等,现场严把材料关,总包方必须深入了解相关材料知识和市场信息,提高业务能力,堵住分包商的空子;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动态检查,研究质量缺陷,分析原因,指定改进计划,实施和督促分包商改进。

2、分包商现场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素质不高。对策:合同报价阶段注意考察分包商施工技术能力、人员素质;施工前,采用样板工程引路的办法,实际考察,防止低劣素质队伍进入;总包方督促分包采取措施加大培训投入,必要时直接介入专项管理。以总包方的技术能力支持分包商。

3、分包商工期拖延。对策:总包加强现场进度检查监控,制定激励、奖罚措施,与有关各方及时沟通。

4、分包商只顾自身施工管理,并且总是内敛的,忽略项目整体系统性。对策:在合同中要求分包商承担协调配合义务,现场管理采用奖罚等激励措施,强化分包商主动配合总包管理的行为,弱化分包商内敛行为,教育分包商树立项目整体的系统观念。

5、总包商逃避自身义务。对策:分包商要与总包方建立利益共同体的观念,切实履行合同,承担各自义务;同时建立同期记录,完善书面凭证。

(五)对未来建筑工程项目分包管理的展望

1、专业化程度更高,总包向管理方向分化,分包商则向专业施工分化。总包对分包的依赖度进一步增加,更多的具体施工任务要寻找分包商来完成;分包商将专注于其专业核心竞争力,分包商的一些不重要的辅工作将会外包,由更专业的分包商来完成。

2、组织更灵活,组织界限将模糊,总包项目团队也将出现分化,总分包将更多地以针对任务的临时性团队组合(任务小组)来完成工作。项目组织将会更趋灵活地组建,分包商会更多地参与总包的项目团队工作,合同的联系使各方更趋于平等合作的关系。项目会有更多的补充协议。

3、管理将更规范化,合同管理的地位将更重要,项目正式信息沟通会更规范,工作程序会更加规范和严格。

4、分包商授权度更高,分包商权力会增大,总包商将更趋向于向业主提供更周到的服务;分包商将趋于更多的自我管理,善于自我管理的分包商更受欢迎。

企业专利工作总结范文5

【关键词】项目管理;工程承包

我国的建筑业自推行项目管理体制改革以来,初步的形成了以施工总承包为龙头、以专业施工企业为骨干、以劳务作业为依托的企业组织结构型式。但是,这种理想的组织结构型式并没有起到预期的理想效果。除少部分专业程度较高的分部、分项工程由专业分包企业完成外,大部分具体的施工任务还是由建筑总承包企业组织劳务队和自有机械设备、自供材料来完成。劳务队伍专业化程度低,素质参差不齐;总承包商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源来管理劳务队,管理精力被牵制,管理水平无法提高。随着市场开放性程度提高,国外建筑投资商和承包商进入,政策法律、法规逐渐国际化,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建筑业专业分包体系,将是我国建筑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1.建筑市场发达的分包体系是国外建筑业的特点之一

国外大型工程承包公司同国内的工程公司相比管理人员比例高,素质高,在承担项目时,将所有的具体施工任务分包出去,专门从事项目管理工作,项目管理工作的专业化最终会提高项目建设效率。中小型的专业分包公司人员专业素质高,专业设备齐全,公司规模小,易于管理,专业划分详细而全面。专业分包商在激烈竞争中求生存、提高自身的同时,也提高项目建设效率。为了防止过多的分包层次,国外也要求承包商在项目管理中,采取自己负责施工和分包管理相结合的形式。

2.我国建筑市场向完善的专业化分包体系发展是必然趋势

(1)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分工更趋专业化,提高竞争力将集中于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社会发展总是向更高效的生产方式发展的,专业化趋势正体现了这一要求。激烈的竞争和市场的多变,要求企业更专注于核心竞争力,市场的专业化程度将越来越高。

(2)以顾客为中心的市场需要,促进了专业化管理和专业化分包企业的发展。产品的价值由基本值和附加值构成,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基本值已相近,产品价值的提高便更多体现在附加值上,专业化生产是提高附加值的途径之一,必然引发企业走专业化的道路。

(3)国家政策法规促使专业化的分承包体系完善。新的建筑业资质划分,充分说明高层次的向专业管理型建筑综合承包企业发展,低层次的向各专业化的分承包企业发展。新颁布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50326-2001也预示了项目管理的发展,要求建立完善的分包体系。

3.建筑企业的专业化趋势

3.1为增强核心竞争力,大型建筑企业必将甩掉低端生产资源,专注于项目管理

对专业分包队伍或劳务队伍来说,提高管理能力,培育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使用机械设备,提高专业化施工能力是必由之路。劳务队将发生分化,其中的优秀管理和技术人员将逐渐稳定下来,成为固定的职业人员;劳务队将由自身技术管理能力的差异,分化为大大小小的专业承包企业,既走劳务承包,又走专项工程承包的道路。专业施工能力是专业分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2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生产率的需求

大型建筑企业一旦抛弃低端资源,必然更多地依赖于分包商来完成任务,分包管理能力要增强;而专业的分包队伍和劳务队必须提高管理能力、技术水平,使用新型机械设备,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从而获得更高的生产率和利润率。

3.3提高效率和应变能力的需求

为了适应变化,总承包商会授予项目更多的处理变化的权力,更多地依赖外部资源,为提高效率从而对分包的管理将越来越重要。专业的项目管理,最终使项目变得更有效率。小型专业施工队伍和劳务队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加强自身竞争力,可以在市场中获取更多的业务机会,这样其企业人力、设备资源能得到更多的利用,生产效率提高,利润增加,从而增加其抗风险的能力。对社会来说,专业化分工,使资源的利用更有效率,多余的消耗减少,基础的施工能力提高,减少了直接的生产物质消耗,这些变成利润储存起来。社会生产发展总是向资源的更高效利用发展的。

4.现阶段我国分包管理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4.1分包商施工质量不佳

分包商材料方面质量问题,以次充好,鱼目混珠;施工质量不符技术规程、规范、设计文件要求。对策:在合同中详细指明材料品牌、材质、性能参数等,现场严把材料关,总包方必须深入了解相关材料知识和市场信息,提高业务能力,堵住分包商的空子;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动态检查,研究质量缺陷,分析原因,指定改进计划,实施和督促分包商改进。

4.2分包商现场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素质不高

对策:合同报价阶段注意考察分包商施工技术能力、人员素质;施工前,采用样板工程引路的办法,实际考察,防止低劣素质队伍进入;总包方督促分包采取措施加大培训投入,必要时直接介入专项管理。以总包方的技术能力支持分包商。

4.3分包商工期拖延

对策:总包加强现场进度检查监控,制定激励、奖罚措施,与有关各方及时沟通。

4.4分包商只顾自身施工管理,并且总是内敛的,忽略项目整体系统性

对策:在合同中要求分包商承担协调配合义务,现场管理采用奖罚等激励措施,强化分包商主动配合总包管理的行为,弱化分包商内敛行为,教育分包商树立项目整体的系统观念。

4.5总包商逃避自身义务

对策:分包商要与总包方建立利益共同体的观念,切实履行合同,承担各自义务;同时建立同期记录,完善书面凭证。

5.对未来建筑工程项目分包管理的展望

(1)专业化程度更高,总包向管理方向分化,分包商则向专业施工分化。总包对分包的依赖度进一步增加,更多的具体施工任务要寻找分包商来完成;分包商将专注于其专业核心竞争力,分包商的一些不重要的辅工作将会外包,由更专业的分包商来完成。

(2)组织更灵活,组织界限将模糊,总包项目团队也将出现分化,总分包将更多地以针对任务的临时性团队组合(任务小组)来完成工作。项目组织将会更趋灵活地组建,分包商会更多地参与总包的项目团队工作,合同的联系使各方更趋于平等合作的关系。项目会有更多的补充协议。

(3)管理将更规范化,合同管理的地位将更重要,项目正式信息沟通会更规范,工作程序会更加规范和严格。

企业专利工作总结范文6

关键词:总承包企业;分包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目前,伴随国家建设日新月异的发展,工程建设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建筑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这就造成建筑业市场普遍存在不规范行为,如:建设单位为降低造价和运营成本普遍采用垫资、压低造价和拖欠工程款等行为,使得施工总承包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低。分包企业作为施工总承包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对其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来降低工程成本和规避风险成为分包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建筑业自推行项目管理体制改革以来,初步形成了以施工总承包为龙头、以专业施工企业为骨干、以劳务作业为依托的企业组织结构形式。随着工程项目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竞争持续加剧,这种理想的组织结构形式由于受建设方、房地产开发商垫资、压价、拖欠工程款等不规范市场行为的影响,束缚了专业施工企业的发展,使这种理想的组织结构形式未能起到预期的理想效果。项目施工总承包企业选用大量的外部劳务队伍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会越来越多,如何有效地控制项目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持续发展能力,已成为众多施工企业面临的一项共同课题,尤其在工程劳务分包管理上,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降低分包成本,是当前施工企业亟待解决的一项难题,我们必须在如何建立外部劳务队伍管理机制上进行探索,并在实践中形成一些管理制度。

一、如何优选施工队伍

1.施工队伍的选择上明确标准。

规定选用分包队伍必须符合建设部颁布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施工企业资质管理办法》,必须满足公司与业主签订的合同要求,从事建筑活动的建筑施工企业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建筑活动,禁止建筑施工企业超越本企业的资质等级许可的业务范围承揽工程,不具有相应专业承包资质或劳务分包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不得参加公司组织的竞标活动,不得以任何方式承接公司的工程项目分包任务。

2.实行竞标制度。

建立工程分包评标小组,以确保评标过程“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和评标结果的真实有效,对新上的项目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选定施工队伍,根据中标工程特点及总包单位与业主签订的合同要求编制招标文件,在总包单位所掌握的合格分包商中进行筛选,选出3~5家分包队伍对其发出邀请,要求其在指定时间内按招标文件要求上报标书,通过评标小组人员的综合评定,最终确定中标的分包队伍。

3.坚持标准,不受干扰,集体审定。

总包单位评标小组成员应认真对投标企业资质、施工业绩和标书进行评定,按照“择优选用”的原则。首先看他们的业绩、信誉、能力,综合素质是第一位的,从好中再选优,报价并不是最主要的标准。参加评标的人员背靠背地对分包队伍进行打分,最后集体评议确定。实践中,分包队伍招标会受到一些来自内部或是外部的干扰并不奇怪,但只要坚持标准,控制质量,对不合格的队伍,关系再好也不招用。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好的履行合同,避免合同纠纷的产生。

二、加强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由于工程承包市场竞争激烈,业主处于主动地位,我们承包方很难得到公平、公正,更不奢望对我们明显有利的合同。这就要求我们将项目管理的重点放在分包合同的管理上,通过加强合同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从而减少合同纠纷的产生。分包人由于急于签定合同从而放松了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对合同条款未作详细推敲,如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工程量的计算方式及工程款的支付,工期和安全的规定,各种验收和保修责任、违约责任及违约后的索赔费用等等,特别是违约责任及索赔依据,这样直接导致了合同纠纷的产生。因此在签订合同过程中,应要求分包人就合同的合法性、严密性进行认真审查,减少合同纠纷产生因素,将其控制在最低范围内,以保证合同的全面履行。总包单位应加强对经济索赔的条款的研究和其使用技巧等措施来“扬长避短”取得我们应得的利润。

三、建立完善的合同实施保证体系。

合同确定了工程施工的总体和详细的目标,而工程施工是在履行合同,实现合同中所承诺的目标,因此应建立相应的管理办法来保证合同的实施。

1. 实行专人专管制度。

项目部设专职合同管理人员,并加强合同管理人才的培养,逐步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合同管理队伍。

2.强化制度管理。

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以制度约束劳务队的行为,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健全劳务分包合同内容。

总包单位与分包队签订分包合同,要做到“全、细、实”。所谓全,就是合同中的分包内容要全;细,就是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的子目要细,不能缺项,漏项;实,就是合同中对分包队的要求要实事求是,便于操作。明确分包内容及其承包范围,特别要注明现场内不发生其它用工,各种迎检用工及文明施工均包含在其价格内,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的降低人工费的支出。

4.提高分包队伍管理能力。

分包队应培育适应市场竞争力的专业技术人员,提高专业化施工能力是分包企业逐步进化为专业施工企业的必由之路,但是,就目前建筑市场分包队伍的管理能力、技术水平、职工素质还远远不适应市场竞争力的要求,差距甚远。总包企业必须花大力气加强对分包队伍实行全方位管理,督促帮助分包队提高施工能力和管理水平,为实现总包方项目管理目标提供保证。

5.加强施工现场跟踪管理。

总包项目部要配备强有力的管理班子,对口管理,对分包队的施工过程要跟踪检查、监督。

6.加强施工现场动态管理。

总包项目部要每天检查掌握分包队人员进场情况、施工进度、流程安排、质量控制、安全防护措施的落实情况。防止工期拖延,杜绝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

7.加强分包企业用工管理。

分包企业必须向总包项目部报送进场人员实名制花名册,每一进场人员必须与分包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书并经过三级教育且持证上岗,持证率必须达65%,特殊工种持证率必须达100%。在日常工作中,要不定期开展用工检查,监督分包企业实行 “月清月结”制度,严格按规定发放工人工资,杜绝劳资纠纷上访事件的发生。

8.加强分包结算管理,杜绝现场清工的发生。

分包人为了承接工程往往压低报价,但在结算时要求项目为其出具清工明细来增加分包人利润。这就要求总包单位项目部应提高意识,认真阅读合同文本及相关施工协议,在合同签订之前综合考虑各种可能发生的用工,将其融入合同或协议中。如确有合同以外用工,项目应派专人记录分包人每天的出勤人数计出勤时间,以便结算时做到“有理有据”。

四、施工过程中分包管理常见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施工质量不符合技术规程、规范、设计文件要求。

在合同中已明确工程质量标准和创优目标,施工前总包方已作技术交底,但分包队质量意识淡薄,操作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对策:加强动态检查,研究质量缺陷,分析原因,指定改进计划,下达整改通知单,对照合同要求和质量管理制度,给予经济处罚,实施和监督劳务队限期整改,整改不符合质量要求不得进入下步施工。

2.施工现场劳动力影响。

劳动力不足,各工种配合施工方法不当,造成工期滞后。对策:及时与分包队沟通,限期增加劳动力,并督促实施,协助分包队调整施工进度计划,合理组织施工流程,并作出弥补工期承诺和措施。总包方加强现场进度检查监控,实施奖罚措施,确保工期。

3.分包方无安全意识。

分包队安全意识淡薄,盲目施工,违规操作,特殊作业人员无证上岗,一线施工人员不戴安全帽、不系安全带等等,造成诸多安全隐患。对策: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对脚手架搭设拆除、塔吊安装拆卸、现场安全防护等重点项目施工要有专项施工方案,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在施工前要向作业人员作安全技术交底,在施工过程中现场专职安全员要跟踪检查、监督,对特殊工种无证上岗人员要督促分包队加大培训投入或调整作业人员,对不戴安全帽和不系安全带的工人要采取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管理手段,强制督促执行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安全生产。

4.施工交点处扯皮现象。

分包队逃避自身义务,主体施工与装修施工未完工作量交点扯皮。对策:对照合同,分清责任,对应完成施工的一方不愿承担责任,总包方有权将未完工作量另派员施工,其费用在未完工作量方工程结算款中扣除。

5.分包队大局观念淡薄。

分包队大局观念淡薄,只顾强调自身管理,并且总是内敛的,忽略项目整体系统性。对策:对照合同中要求分包队承担并服从配合总包工作义务条款,现场管理采取奖罚措施,以强制性手段强化劳务队主动配合,服从总包管理的行为,弱化分包队内敛行为,以文件和教育形式提高分包队树立项目整体的系统观念。

6.分包队管理能力不足。

分包队内部管理不力,造成施工现场材料浪费,丢失现象严重。对策:工程分包合同中有明确条款,工程所用材料由总包方供应至现场,分包队实行限额领料,超耗自负,节约有奖,工程竣工盘点后,对分包队因管理不善造成损失的部分在工程结算款中扣除。总包方在施工过程中也不可忽视材料的管理,一是加强教育,制止工人操作过程中的材料浪费现象,二是加强值班保卫人员教育,协助分包队加强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材料损失。

五、对未来建筑工程项目分包管理的展望。

随着市场开放性程度的提高,国外投资商和承包商的进入,建筑行业的政策、法律、法规逐渐国际化。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建筑业专业分包体系,优化分包结构,将是我国建筑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以顾客为中心的市场需要,将会逐步促进专业化管理和专业化分包企业的发展。不善管理,不求发展,单凭有人就能承接工程分包任务低劣素质的劳务分包队伍将会逐步被市场淘汰。

随着市场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总承包企业将走专业管理的道路,总包对专业分包的依赖度进一步增加,更多的施工任务要寻找专业化分包商来完成,分包商将专注其专业核心竞争力和利润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