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测试题范例6篇

中学生心理测试题

中学生心理测试题范文1

“当你在森林中迷路的时候,有人会来给你指路。你会选择:A.慈祥的老奶奶(前进到第4题);B.美丽的仙女(前进到第2题)……”

你也许会问,这是什么?是一个童话故事,还是一次语文考试?

都不是,这是流传在各大网站上的心理测试题目。类似的测试我们在互联网上见过很多,比如爱情方向自测等。测试的内容也包罗万象,有职业测试、社交测试、人格测试等。

心理测试 什么人迷

有一位男士,他最初只是抱着“好玩”的尝试心理在网上作各种心理测试,有的结果还挺准。偶尔的“命中”使得他找来更多题目进行测试,并且将测试结果奉为“指南”,在日常生活中亦步亦趋地遵照执行。后来,他发展到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上网作测试,否则这一天就会无所适从。他也知道这样做不好,却欲罢不能。

有位哲人曾说过:了解自己是人类永远的命题。随着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自我探索,希望借助心理学的工具来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从而更准确、更到位地塑造自我、调节自我。于是,互联网上五花八门的心理测评也就应运而生了。有的人虽然是抱着“试一试、玩一玩”的心理进行测试,但却陷入其中不能自拔。沉迷于网上心理测评的人往往对认识自己抱有很大的兴趣,却缺乏有效的、科学的探索途径。同时,青少年对事物的理解、判断能力都有限,因此对心理测评的结果也缺乏理智、客观的分析能力,就更容易对此上瘾。如果做了不合适的测试题目,或得不到专业心理医师对测试结果的科学分析,很容易对“心理测试”入迷进而产生依赖心理。另外,每个人的心理素质不同,容易接受心理暗示的人也更容易相信测试结果。

心理测试到底有多真

有一个面临职业选择的女孩在某网站做了一个“职业心理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她最适合的职业是“厨师”,可是女孩从小的志愿是当一名“幼儿教师”。这个测试结果让女孩困惑了很久,她说:“如果不是后来咨询了专业心理医生,我差点就改行了!”在国外,某些网站甚至不负责任地进行自杀倾向测试和精神分裂倾向测试,发生误导受试者自杀、产生心理障碍的恶性事件。

每个人都有对自己的评价的要求和对未来的期望,当心理测试的结果有部分与之吻合,人们就会信以为真。通常,一个专业的心理学量表其准确率超过30%就可以固定使用了。所以,心理测试只是一个探测你内心的工具。这个工具是否有效,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测试题目科学与否;是否根据受试者的需求设计个体化测试方案;操作人员的专业水准:受试者的状态;测试的环境等等。心理测试、即使由专业人士严格按照规范来操作,其结果准确率为60%左右,达不到100%。

现在网上流传的心理测试大多是欧美、日本等地的"舶来品”,不适合国内人群的心理现状。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MMPI)是目前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和频率最高的人格与临床心理学测验之一。然而,在没有根据中国人心理特征进行校正的情况下,MMPI测出的中国人有60%~70%患有抑郁症!还有的网上心理测评是把科研用的心理学量表断章取义摘出几道题拼凑而成的。网上心理测评往往存在测试结果千人一面,解释片面、肤浅或夸大等“恶疾”。通常,测试的结论只有寥寥数语,而根本没有科学的分析,适时的建议,也缺乏进一步的帮助。

正规的心理测试有严格的操作规范。正规的心理测试操作必须是由专业人士来执行,并对结果给以建设性的说明和解释。这种专业人员,发达国家要求必须是心理学博士,经过专业考核获得专业认证资格,还要经过反复培训。

心理测试谁说了算

那么对于形形的网上心理测试,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呢?首先,心理测试作为一种工具,就像我们都能买到的电子血压计一样,必须正确使用,并且与专业人士的诊断、治疗方案结合起来,才能正常发挥它的作用。买合格产品,才能准确测量。有正确的使用方法,才会有科学可信的数据。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测量,能够监测健康状况、及时发现疾病、及早治疗。但是,如果健康人频繁测量,反而会引起不必要的恐慌。有了数据,还需要医生来诊断、设计治疗方案,才能够有效地治疗。

中学生心理测试题范文2

论文关键词:语言测试理论,大学英语测试,信度,效度

 

1. 引言

现代语言测试(1anguage Testing,LT)是随着20世纪初教育测量学的独立与发展而逐渐发展、成熟起来的信度,它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英语语言测试是英语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测试作为外语教师教育的一个重要课程, 在形成性评价或终结性评价过程中必不可少。

2. 语言测试的发展历程

语言测试理论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涉及二语习得理论、心理语言学、语用学、认知心理学、计算机科学、教学法等等。世界著名语言测试专家B.Spolsky认为语言测试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前科学阶段、心理测量与结构主义相结合的阶段和心理语言学与社会语言学为基础的阶段。

2.1.前科学语言测试或传统语言测试阶段

目前把20世纪40年代以前的语言测试统称为前科学语言测试。把语言看作一门知识,是这个时期外语教学和测试体系的语言观的内涵。在这个时期,语言教师只是把语言作为一门包括语法知识、词汇知识、语音知识的符号体系去教。测试中对技巧、技能的考查没有量度依据,测试结果主要依据教师的主观判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2. 心理测量一结构主义语言测试或现代语言测试阶段

20世纪40年代以后,以Bloomfield为首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第一次提出了语言是一套形式结构,是一套习惯。而以Skinner为首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语言行为是一连串的刺激―反应过程。在语言测试方法上结合了当时心理语言学中的心理测量学,从而形成了心理测量学―结构主义语言测试。著名的语言测试权威Lado在《语言测试》一书中强调采用分离性题型, 信度较高。但这一时期的语言测试却没有关注效度问题。

2.3.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言测试或后现代语言测试阶段

1956年Chomsky提出了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的概念。1972年,社会语言学家Hymes又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概念, 强调了语言的社会功能。在决定语言测试范围和效度的语言能力假说中,最重要的就是L.F. Bachman提出的交际语言能力模型,他认为交际语言能力包括以下三个部分: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机制。此时的语言测试由第二阶段的一味追求测试的信度转向信度与效度的综合考虑,并趋向更高的信度和效度。

3.大学英语测试中的信度与效度

大学英语测试是检验学生语言习得成果的重要手段信度,通过试卷分析数据,教师可以掌握学生该测试阶段的学习效果和教学任务的实施情况。而测试的信度和效度则是衡量语言测试成功与否的关键,进而使之趋于完善。

3.1. 信度(reliability )

信度信度可以被定义为一致性(consistency)。从理论上来讲,如果一个考试具有较高的信度的话,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对同组学生施考多少次,学生各次的考试成绩都应该一致。它体现了分数与试题,试题与应试者之间的关系,它受试题质量、考试组织、试卷评判等因素影响。换句话说信度,有信度的试题应在任何时间、地点下通过测试都能够得到一致的结果。

3.2. 效度(validity)。

效度就是考试达到其预期测试意图的程度。也就是说,考试是否测量了它所想要测量的东西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效度是一种相关性,用以表明测试与测试目标的关联程度;也是一项考试的核心问题。如果一项考试信度很高,但并没有考到应考的内容,这样的考试效度就不高。效度是与某一特定目的相联系的,这是效度的一个基本属性。

3.3. 确保测试信度、效度信度,完善大学英语测试

信度和效度是衡量一份考卷的重要标尺。如前文所述,效度是考试达到其预期测试意图的程度。因此,要保证考试内容和考试目的一致和样本的充足性(覆盖面)。同时还要保证测试有的放矢。如对于即将从事商业活动的被测试者, 我们想通过阅读测试来预测考生在未来工作中能否胜任,那么该阅读考试的材料应主要与商务活动有关,如广告、信函、会议纪要等。这样的材料选择才能体现出被测试者未来的语言交际需求, 测试得出的分数才具有更好的效度。又如单元测试就要考核本单元的主题基本单元中的重点知识信息;口语测试就是要考核学生的口语水平及如何控制话题、如何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而不要把口语测试变相演变成阅读或写作能力的测试??????。像这样测试行为比较具体, 其欠缺的却是作为抽样的外推性, 信度也就难以落实。但是,并不是说主观性测试就一定没有信度,制定和采取有效措施就可以提高评分信度。

一般来说,与主观题型相比信度,客观多项选择题型因其衡量标准明确,评分标准较客观而信度较高。而且测试题量越大,信度就越高,同时作为考试结果的分数要有一定的离散度,要呈中间大,两头小的IF态分布。要达到这个要求信度,就意味着试卷的区分度要高,能将各种不同水平层次的应试者区分开来。同时,提高考试信度还要避免考点二次出现的现象。如2008年6月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中1题如下:

Mostof theretired people are happy ____ theiquiet life in the countryside.

A. toB. ofC.withD. on

此题考察了be happy with sth.这一固定搭配,但接下来在Task3阅读部分第4段中开头有这样一句话: Although I have beenvery happy with mpresent employer and colleagues,…那么之前对此题所考查结构掌握不好的学生在阅读部分看到了答案,这道题目也就失去了其测试信度。因此,出完考卷后还要再三审读,以避免这类情况的发生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信度和效度的基本关系是相互依存,却又互相排斥。信度是保证效度的基础,而撇开效度只谈信度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教师要掌握好测试信度和效度的关系,实属不易。所以在出题时尤其要平衡二者关系,完善英语测试。

4. 结语

大学英语测试,信度与效度缺一不可。就测试效度和信度的关系来说,测试效度是首要的。因为没有效度,考试就不能达到预定的测试目的。同时,测试信度又提供测试结果的可靠性信息。因此,教师应充分把握试卷的信度与效度,使测试趋于完善。

参考文献:

[1]Heaton,J.B.Writing English Language Tests[M].LongmanGroupUK Limited,1988.

[2]李清华.外语测试:历史、现状与展望[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3)

[3]武尊民英语测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中学生心理测试题范文3

关键词:犯罪;主观方面;测谎技术;测谎结论

一、测谎技术的涵义

测谎技术,即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学名CPS(Computerized Polygraph System)多道心理测试技术,是专门技术人员按照一定规则,借助一定仪器测量被测试人在回答规定问题过程中各项生理参量(如血压、脉搏、呼吸等)的变化,通过设备定量分析确定被测试人当时的心理状态,进而判断其在回答某一涉案问题时是否说谎的鉴别活动。

我们认为,一个人的内在人格是可测的,所谓人格是学者们用以描述和解释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倾向的概念。测谎的科学依据就在于心理刺激与生理反应的伴生关系。经科学研究表明,人在说谎时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引发一系列诸如心跳加速、血压不稳、呼吸急促、语调紧张等异常生理反应。它们只受人体植物神经系统的制约,而不受大脑皮层意识控制。

二、测谎结论的地位

关于测谎结论的证据能力,1999年9月10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关于CPS多道心理测试鉴定结论能否作为诉讼证据使用问题的批复》中指出,“CPS多道心理测试鉴定结论与刑事诉讼法规定的鉴定结论不同,不属于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据种类。人民检察院办理案件,可以使用CPS多道心理测试鉴定结论帮助审查、判断证据,但不能将CPS多道心理测试鉴定结论作为证据使用。”

测谎结论并不绝对可靠,其准确程度与测试人资质、被测试人个人情况、测试时间地点等都有莫大关系,因此测谎结论不得直接用以证明案件事实,只能以辅助证据的形式出现,帮助审查证据的可靠性。

三、对案件主观方面的辅助判断

当前犯罪形势严峻,国内制造、贩卖手段不断翻新,边境走私、运输状况日益猖獗,对此若不采取新的方法提高办案效率,就很难有效遏制愈演愈烈的犯罪态势,对社会的政治稳定、经济增长及文化发展造成威胁,危及人类的身心健康。因此,将测谎技术运用于查明犯罪主观要件的问题上其前景广阔。

案件中经常出现行为人否认明知行为对象是的情况,利用测谎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认定行为人主观心理情况,为甄别嫌疑人供述的可靠程度、确定或排除嫌疑人提供参考,通过测谎获得的相关线索很可能成为案件的突破口,据此为办案人员查获更多证据,以便形成完整的证据链作出贡献。[4]

以上,在案件主观方面认定过程中使用测谎技术,具有其可行性与必要性,利用此技术可以更好地解决那些实践中棘手的主观明知认定难问题,对实际工作的展开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该项技术的具体规则制度建设正在完善,司法部研制的《中国罪犯心理测试个性分测验》已于2000年上半年正式出台并在全国推广应用。

四、具体测试方法

(一)紧张峰测试法(The Peak of Tension)

测试人在某一范围内设定一系列问题,将想要获知的、有关案件某个情节的关键问题混入其中,若被测试人确实知道,那么当被问及此目标问题时,便会出现一个心理压力高峰。

(二)犯罪情景测试法(Guilty Knowledge Technique)

使用前提是有关犯罪事实或情节已被测试人掌握,且除了犯罪人也知道外一般人无法了解。在此基础上测试被测试人是否知道此事,进而确定嫌犯或排除无辜。

(三)准绳问题测试法(Control Question Test)

准绳问题,即测试人已知的,涉及被测试人切身且与测试想要获知的内容无关的问题。基本假设认为,面对不同问题,知道的人会产生感情上的刺激,诱绪波动。清白的人对准绳问题的关注更多,相反犯罪人则对与案情相关的目标问题反应更大。两相对比,从而判断其是否有可能为作案人。

五、结语

我国目前将测谎技术主要应用于辅助侦查环节,作为一种获取案件信息的手段,它只是做到尽力还原行为人主观心理,并不具有100%的准确率,因此仅靠测谎结论并不足以将犯罪嫌疑人确认为犯罪人。但无论如何不可否认的是它对案件主观方面的认定有所裨益,从这一点上来说,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参考文献:

[1] 武伯欣.中国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理论论纲[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3,(2).

[2] 刘立霞.从许霆案和刘涌案看人格与人身危险性[J].河北法学,2009,(2).

[3] 王真瑱.测谎结论在刑事诉讼中的运用[J].法制与经济,2009,(7).

[4] 温新,张占伟,王宁.浅析测谎技术在犯罪案件侦查中的运用[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

[5] 刘立霞,路海霞,尹璐.品格证据在刑事案件中的运用[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60.

中学生心理测试题范文4

【摘要】测谎技术是综合运用心理学(特别是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犯罪学、刑事侦察学、电子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成果,通过编制题目测量由情绪刺激引发的人体变化,来判断人们心理变化的一门科学技术。本文从心理测谎技术的由来开始,测谎仪如何测谎,测谎的心理学原理以及在中国的应用几个方面来介绍测谎的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关键词】测谎测谎仪心理学原理心理学应用

一、测谎由来

所谓测谎,就是对谎言的鉴别活动。“测谎”一词,是由“测谎仪”(LieDetector)而来;“测谎仪”的原文是Polygraph,直译为“多项记录仪”,是一种记录多项生理反应的仪器,可以在犯罪调查中用来协助侦讯,以了解受询问的嫌疑人的心理状况,从而判断其是否涉及刑案。由于真正的犯罪嫌疑人此时大都会否认涉案而说谎,故俗称为“测谎”。准确地讲,“测谎”不是测“谎言”本身,而是测心理所受刺激引起的生理参量的变化。因此,解释“测谎”或

“测谎技术”,我们认为其科学称谓应是心理测试技术。

二、测谎仪如何进行测谎

(一)测谎的三大前提

1.被测人必须自愿接受测试,除非涉及刑事案件,任何人不能强迫他人接受测谎,否则,即构成对人身权的侵犯;

2.专业人员专业性、司法公正性高;

3.鉴定结果只作为审查其他证据的辅手段,不能作为定案依据。

(二)哪些案件适合测谎

适合测试的有22种案件,比如:投毒、爆炸、杀人等,但像审理惯偷、系列抢劫等就不适应了,因为这样的人每次都重复同一种模式,即“动力定型了”,就好像刷牙一样,天天都做,心理痕迹不明显了,在测试中很难区分。

(三)如何使用测谎仪

1.测谎室的要求

(1)室温:不超过25℃;

(2)环境噪音:要求非常安静;

(3)环境温度:20℃至25℃,如有必要应安装空调;

(4)光照度:适宜,否则影响测试;

(5)通风:保证有足够的氧气;

(6)室内布置:整洁,墙壁上可悬挂证明测谎员资历的证明等;

(7)桌椅:最好是比较舒适的扶手软椅,供接受测试的嫌疑人坐,尽量不要用木凳。

2.题目的设置

(1)一次测试不超30分钟

每道题约25秒钟,即使50多道题,测试一次也超不过30分钟。心理学实验证明,人的注意力、记忆、认知等活动能保持30分钟,超过则会逐渐疲劳。

(2)尽量使用方言

南北方语言有很大差异,比如:“平时是穷得没钱花吗?”这对南方人很正常,不会引起波动,而北方人则不同,他认为是侮辱他,会很愤怒,会影响测谎效果。避免出现女性敏感的问题,比如对于的问题,应该这样去问:“作案人是爬上床了吗?是站在地上吗?是扒衣服了吗?是没扒衣服吗?”此时图谱显示的就是真实心理痕迹的反映。

(3)所有人用同一套题

由于测试题指向的是心理事实而不是某一个嫌疑人,所以,所有的嫌疑人都用同一套试题,用一个标准来测试,这样,无辜者将会被排除,而真正的作案人会被找出来,而且,为了检验所出题目的客观性,一般先测办案民警再测嫌疑人。因为办案民警对案中情节都已熟知,所以在测试中对涉及的目标题都会无任何反应,以保证排除无辜而不会出错。

三、测谎的心理学原理。

测谎技术是一种心理测试技术。所谓的心理测试技术,是以生物电子学和心理学相结合,借助计算机手段完成的对人物心理的分析过程。从该项技术的原理上阐释,此项技术绝不是“测量被测人是否说谎”,也不是“测人说的话(或供词)是不是说谎。心理测试图谱评判的是被测人有无对违法犯罪事实的特殊事件的心理痕迹。按照心理学的理论,每个人在经历了某个特殊事件后,都会毫无例外地在心理上留下无法磨灭的印记。作案人在作案后随着时间的延续,心理会反复重现作案时的各种情景,琢磨自己可能留下的痕迹,甚至想不琢磨都无法克制。每当被别人提及发案现场的一些细节时,作案人的这种烙印就会因受到震撼而通过呼吸、脉搏和皮肤等各种生物反应暴露出来。现代科学证实,人在说谎时生理上的确发生着一些变化,有一些肉眼就可以观察到,如出现抓耳挠腮、腿脚抖动等一系列不自然的人体动作。还有一些生理变化是不易察觉的,如:(1)呼吸系统:呼吸速率和血容量异常,出现呼吸抑制和屏息;(2)循环系统:脉搏加快,血压升高,血输出量增加及成分变化,导致面部、颈部皮肤明显苍白或发红;(3)皮肤:皮下汗腺分泌增加,导致皮肤出汗,双眼之间或上嘴唇首先出汗,手指和手掌出汗尤其明显;(4)眼睛:瞳孔放大;(5)消化系统:胃收缩,消化液分泌异常,导致嘴、舌、唇干燥;(6)肌肉:肌肉紧张、颤抖,导致说话结巴。这些生理参量由于受植物神经系统支配,所以一般不受人的意识控制,而是自主的运动,在外界刺激下会出现一系列条件反射现象。

这一切都逃不过测谎仪的“眼睛”。这种细微的反应被测试仪器记录下来后,便汇集形成或者知情、或者参与的结论。正是基于这种原理,心理测试技术在测试嫌疑人时既允许回答“是”或“不是”,也允许受测人以沉默作为回答。

四、在中国的应用

关于“测谎”结果的法庭证据作用,我国过去一直认为“测谎是唯心的”而全盘否定,直到80年代公安部有关人员到日本考察后才认识到“测谎是有科学根据的”,决定在我国开展“测谎”工作。1981年,我国引进美制MARK-型测谎仪一台,至1985年先后在北京、沈阳、南昌等地办案6宗,准确率在90%左右,显示了“测谎”技术辅助预审工作的明显效果。1991年,公安部科技情报所和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组成的“测谎仪课题组”研制出“PG-1型心理测试仪”,并于同年6月开始试用。辽宁省公安机关据此侦破了几起只有嫌疑人而缺少物证的久拖未破的积案,其100%的排除无辜准确率、98%的认定准确率,连美国权威都惊叹说:“我们还没有做到!”从此,国产测谎仪名声大振。接着,公安部将此项目列入“八五”重点项目。“九五”期间,又被列入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目前,已出PG-7型测谎仪,将测试参数增加到包括皮肤电阻、血压、脉搏、呼吸等。目前,中国使用测谎仪的单位已经超过100家。测谎仪在全国各级公安司法部门试用的几年时间内,已成功地辅助侦破了大批疑难案件。

有人提出:能否将测谎仪引入中国司法,对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测谎结果,作为证据直接使用?对这一观点,司法界的专家们认为:测谎仪虽然如此神通,但从我国目前的立法来看,测谎结论尚不能直接作为证据在法庭上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二条明文规定的七类法定证据,不包括测谎结论。原因在于:测谎技术及其结论的可靠程度(准确率)并不尽善尽美。目前在中国,由于测谎技术的引进、开发、研究和应用还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作为一种高新技术,在审判工作中的研究和应用还是极少触及的新领域。测谎结果还不能作为证据直接使用。

参考文献:

[1]彭新波.心理测谎技术的历史发展[J].零陵学院学报,2002.

[2]张二虎.关于测谎的心理学和伦理学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

中学生心理测试题范文5

【关键词】测谎 测谎仪 心理学原理 心理学应用

一、测谎由来

所谓测谎,就是对谎言的鉴别活动。“测谎”一词,是由“测谎仪”(lie detector)而来;“测谎仪”的原文是polygraph,直译为“多项记录仪”,是一种记录多项生理反应的仪器,可以在犯罪调查中用来协助侦讯,以了解受询问的嫌疑人的心理状况,从而判断其是否涉及刑案。由于真正的犯罪嫌疑人此时大都会否认涉案而说谎,故俗称为“测谎”。准确地讲,“测谎”不是测“谎言”本身,而是测心理所受刺激引起的生理参量的变化。因此,解释“测谎”或

“测谎技术”,我们认为其科学称谓应是心理测试技术。

二、测谎仪如何进行测谎

(一)测谎的三大前提

1.被测人必须自愿接受测试,除非涉及刑事案件,任何人不能强迫他人接受测谎,否则,即构成对人身权的侵犯;

2.专业人员专业性、司法公正性高;

3.鉴定结果只作为审查其他证据的辅助性手段,不能作为定案依据。

(二)哪些案件适合测谎

适合测试的有22种案件,比如:投毒、爆炸、杀人等,但像审理惯偷、系列抢劫等就不适应了,因为这样的人每次都重复同一种模式,即“动力定型了”,就好像刷牙一样,天天都做,心理痕迹不明显了,在测试中很难区分。

(三)如何使用测谎仪

1.测谎室的要求

(1)室温:不超过25℃;

(2)环境噪音:要求非常安静;

(3)环境温度:20℃至25℃,如有必要应安装空调;

(4)光照度:适宜,否则影响测试;

(5)通风:保证有足够的氧气;

(6)室内布置:整洁,墙壁上可悬挂证明测谎员资历的证明等;

(7)桌椅:最好是比较舒适的扶手软椅,供接受测试的嫌疑人坐,尽量不要用木凳。

2.题目的设置

(1)一次测试不超30分钟

每道题约25秒钟,即使50多道题,测试一次也超不过30分钟。心理学实验证明,人的注意力、记忆、认知等活动能保持30分钟,超过则会逐渐疲劳。

(2)尽量使用方言

南北方语言有很大差异,比如:“平时是穷得没钱花吗?”这对南方人很正常,不会引起波动,而北方人则不同,他认为是侮辱他,会很愤怒,会影响测谎效果。避免出现女性敏感的问题,比如对于强奸的问题,应该这样去问:“作案人是爬上床了吗?是站在地上吗?是扒衣服了吗?是没扒衣服吗?”此时图谱显示的就是真实心理痕迹的反映。

(3)所有人用同一套题

由于测试题指向的是心理事实而不是某一个嫌疑人,所以,所有的嫌疑人都用同一套试题,用一个标准来测试,这样,无辜者将会被排除,而真正的作案人会被找出来,而且,为了检验所出题目的客观性,一般先测办案民警再测嫌疑人。因为办案民警对案中情节都已熟知,所以在测试中对涉及的目标题都会无任何反应,以保证排除无辜而不会出错。

三、测谎的心理学原理

测谎技术是一种心理测试技术。所谓的心理测试技术,是以生物电子学和心理学相结合,借助计算机手段完成的对人物心理的分析过程。从该项技术的原理上阐释,此项技术绝不是“测量被测人是否说谎”,也不是“测人说的话(或供词)是不是说谎。心理测试图谱评判的是被测人有无对违法犯罪事实的特殊事件的心理痕迹。按照心理学的理论,每个人在经历了某个特殊事件后,都会毫无例外地在心理上留下无法磨灭的印记。作案人在作案后随着时间的延续,心理会反复重现作案时的各种情景,琢磨自己可能留下的痕迹,甚至想不琢磨都无法克制。每当被别人提及发案现场的一些细节时,作案人的这种烙印就会因受到震撼而通过呼吸、脉搏和皮肤等各种生物反应暴露出来。现代科学证实,人在说谎时生理上的确发生着一些变化,有一些肉眼就可以观察到,如出现抓耳挠腮、腿脚抖动等一系列不自然的人体动作。还有一些生理变化是不易察觉的,如:(1)呼吸系统:呼吸速率和血容量异常,出现呼吸抑制和屏息;(2)循环系统:脉搏加快,血压升高,血输出量增加及成分变化,导致面部、颈部皮肤明显苍白或发红;(3)皮肤:皮下汗腺分泌增加,导致皮肤出汗,双眼之间或上嘴唇首先出汗,手指和手掌出汗尤其明显;(4)眼睛:瞳孔放大;(5)消化系统:胃收缩,消化液分泌异常,导致嘴、舌、唇干燥;(6)肌肉:肌肉紧张、颤抖,导致说话结巴。这些生理参量由于受植物神经系统支配,所以一般不受人的意识控制,而是自主的运动,在外界刺激下会出现一系列条件反射现象。

这一切都逃不过测谎仪的“眼睛”。这种细微的反应被测试仪器记录下来后,便汇集形成或者知情、或者参与的结论。正是基于这种原理,心理测试技术在测试嫌疑人时既允许回答“是”或“不是”,也允许受测人以沉默作为回答。

四、在中国的应用

关于“测谎”结果的法庭证据作用,我国过去一直认为“测谎是唯心的”而全盘否定,直到80年代公安部有关人员到日本考察后才认识到“测谎是有科学根据的”,决定在我国开展“测谎”工作。1981年,我国引进美制mark-型测谎仪一台,至1985年先后在北京、沈阳、南昌等地办案6宗,准确率在90%左右,显示了“测谎”技术辅助预审工作的明显效果。1991年,公安部科技情报所和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组成的“测谎仪课题组”研制出“pg-1型心理测试仪”,并于同年6月开始试用。辽宁省公安机关据此侦破了几起只有嫌疑人而缺少物证的久拖未破的积案,其100%的排除无辜准确率、98%的认定准确率,连美国权威都惊叹说:“我们还没有做到!”从此,国产测谎仪名声大振。接着,公安部将此项目列入“八五”重点项目。“九五”期间,又被列入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目前,已出pg-7型测谎仪,将测试参数增加到包括皮肤电阻、血压、脉搏、呼吸等。目前,中国使用测谎仪的单位已经超过100家。测谎仪在全国各级公安司法部门试用的几年时间内,已成功地辅助侦破了大批疑难案件。

有人提出:能否将测谎仪引入中国司法,对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测谎结果,作为证据直接使用?对这一观点,司法界的专家们认为:测谎仪虽然如此神通,但从我国目前的立法来看,测谎结论尚不能直接作为证据在法庭上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二条明文规定的七类法定证据,不包括测谎结论。原因在于:测谎技术及其结论的可靠程度(准确率)并不尽善尽美。目前在中国,由于测谎技术的引进、开发、研究和应用还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作为一种高新技术,在审判工作中的研究和应用还是极少触及的新领域。测谎结果还不能作为证据直接使用。

参考文献:

[1]彭新波.心理测谎技术的历史发展[j].零陵学院学报,2002.

[2]张二虎.关于测谎的心理学和伦理学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

中学生心理测试题范文6

论文摘要:心理健康测试是大学生忍想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改进和完善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不同的时期,心理健康测试信息所采取的载体都有所不同,形式多种多样。本文主要探讨了网络特征、网络测试的优势和应用以及存在的不利因素等方面.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的网络特征

人类进入新的世纪,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互动媒体得到迅猛发展。与传统大众媒体相比,网络技术在心理健康活动分析中显示出其更强的技术特征。网络作为承载知识和信息的存在方式,不但可以作为传统的心理健康活动测试载体的重要补充,而且功能更强人,效率也更快。作为心理健康活动测试新型载体的网络,其特征显著。

(一)广容性

传统大众传媒由于空间、时间、形式的限制、约束,不得不对许多信息忍痛割爱。而网络则采用超链接的方式将无限丰富多彩的信息材料立体交叉式地。通过网络,人们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丰富信息。

(二)综合性

网络技术集声音、图画、文字、影像等各种符号于一体,又融电子、视频、通讯等各种高技术于一身,涉及很多领域,儿乎无所不包。网络高度综合了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书籍等传统人众传媒的优点,它既有印刷传媒的可保存性和可查阅性,又具有电子传媒的及时性和新鲜性,还具有自身的图文阅读性和音像视听性,实现多种感觉形式井用,增加了信息的获取量。

(三)互通性

传统的大众传媒一直被认为是单向交流的渠道,其原因在于信息的提供者单方面制作并提供,信息的需求者只能被动地接收,而且,信息的提供者也不能立即从信息用户那里得到反馈信息。而网络信息的互通式传播方式使信息的接受者有更大的土动性,可以根据白己的需要选择信息,信息的提供者也能够及时准确无误地从信息用户那里得到反馈。

(四)共享性

信息网络是基于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依靠网络,人们可以多元传播和利用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包括那些珍贵的或维护困难的资源也能被共享使用,而不受时间、空间、人力、物力等因素的制约。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测试的优势和应用

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为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测试提供了现代化的方法和手段,也深远地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的观念,网络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活动上具和载体的作用日益突出。就此而言,网络测试就是指运用网络技术并通过网络所进行的心理健康测试、评价过程。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测试方法相比较,网络测试在心理健康测试过程、测试主体、测试模式、测试方法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一)心理健康测试过程的自主化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活动,主要发生在特定的大学生群体,强调测试主体(党政下团和院系)搜集获取测试客体(大学生)的相关信息,通过对客体信息的认识、分析,得出评价结论,最后把测试结论反馈给客体和心理测试管理部门,进而达到对测试客体的调节和控制。由于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广泛应用,心理健康测试突破了传统的区域界限,它视网络为一个大的超越了时空差别和界限的单位、环境。借助网络强大的技术优势,测试者再也不必在规定的时间到特定的地点搜集获取测试对象的相关信息,网络上的测试者可以在本人或测试对象认为合适的时空进行测试活动。网络上的心理健康测试活动,在虚拟化的网络情境中,任何政工部门和干部在占有测试信息的情况下,都可以成为测试者,测试者足不出户,就可以在互联网的多媒体终端进行测试活动,即可以跨空间测试。测试一作不再意味着必须要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具有很大的自土性。

(二)心理健康浏试主体的多样化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对象,对测试主客体的限定过于严格,担当测试主体任务的多为教育行政部门或思想教育管理部门,整个测试过程主要以测试主体为主导,客体对于测试过程没有发言权,测试信息的传递也只能是一种“上对下”的“对话式”传递或“少对多”的“独白式”传递。这些测试主体所作的“自我测试”或“主管部门测试”都难以排除主观片面的干扰,很难发挥独立的测试职能。而网络的一个重妥特征是互通性。利用网络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可以把主体和客体紧密联系起来,实现测试机构之间、测试主客体之间的互通作用,使心理健康测试得以优质高效、无时空限制地进行。因而为测试主客体提供了一个“互通式”的测试作平台及环境,更易于被客体所接受,更易于主客体在不见面时交流。测试主体之间、测试主客体之间在网上就可以毫不犹豫地直接进行交流信息,这样就使得党政工团及院系、大学生本身作为心理健康测试主体,可以分别实施测试与自我测试。

(三)心理健康测试模式的数字化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信息,一般是通过对心理教育实践加以分析、总结和概括来获得,井以语言或文字材料的形式记录、储存着,以供分析和利用。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心理健康测试,测试主体可以通过网络传输各种数据,并以软盘、光盘、网页等多种形式保存。数字化的测试信息具有一下优点:1.快捷的信息传递。巨大的速度优势,是网络技术最重要的特征。测试信息数字化,大大提高了心理健康测试信息的时效性;2.多样的信息传播形式。网络测试信息集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于一体,生动形象逼真,信息通过多媒体一览无余;3.巨大的信息容量。网络信息容量之大,是任何传统测试载体都无法比拟的;4.便利的信息共享性。只要有一台电脑,就可以非常方便地查阅所需要的测试信息,上网还可以随时查阅网络上的相关测试信息数据库。

(四)心理健康测试方法的智能化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一般采用实地考察的方法,通过钡(试者观察、问卷、量表等综合手段,搜集测试对象的信息,对心理健康测试做出定性定量的结论。而网络测试借助网络的技术优势,测试者可以运用数字化的信息处理技术、综合心理信息数据库、多媒体终端等智能化测试工具,改进心理健康测试的传统测试方式,如人工统计、追踪调青、计算等,使心理健康测试活动更趋于灵活多样、便利快捷。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测试的不利影响因素

目前,利用网络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正在逐步发展,但是,许多不利因素也阻碍着心理健康网络测试作的发展。

(一)网络技术发展时间较短,其本身还存在着许多技术缺陷与不完善

笔者认为,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网络自由问题、个人隐私保护问题和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问题。

1,网络自由问题、个人隐私保护问题。由于现有的网络技术还不能做到切实有效地保护使用者的隐私和秘密,同时,网络病毒和黑客随时都有可能破坏测试者所使用的电脑和网络测试资源,使测试者在使用网络进行测试活动时缺乏足够的安全感,也就使得心理测试更多地受制于网络技术条件和手段。

2.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问题。网络的泛应用,为心理健康测试活动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成为心理健康测试的信息资源。这些信息资源对于心理健康测试活动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网络提供的这些庞杂多样的信息,既有测试:作所需要的正确有效的信息,也有不少是与测试作无关甚至是对测试活动起着反作用的信息。这些问题的克服与解决,都要依靠网络技术手段的提高与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措施的配合。

(二)目前还没有完善的规则条例来充分规范网络行为

笔者认为,最土要的问题就是网络道德与网络人际关系问题和网络知识产权问题。

1.网络道德与网络人际关系问题。网络的基本特性决定了人们可以借助网络而加快心理健康测试的客观性、公正性、科学性,但由于现在还缺乏统一的网络道德规范来处理网络中的人际交往及由此引起的各种问题,因而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心理健康测试者错误使用测试信息以及测试对象提供虚假信息而导致测试不公正现象的存在。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测试主客体双方,要正确处理网络中的人际关系,要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念,培养健康的网络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