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年度经营总结范例6篇

公司年度经营总结

公司年度经营总结范文1

[关键词] 经营者收入 业绩 公司治理

经营者是公司重大经营决策的制定者,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司的业绩。因而,如何通过经营者的收入激励减少成本,并提高公司绩效是企业理论长期致力解决的重大问题。为了攻克这一难题,国内外众多学者理论和实证地研究了经营者收入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一些国内文献在研究公司业绩的影响因素中涉及这一问题。其中,魏刚等学者的实证分析表明高级管理人员的年度报酬与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并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高级管理人员持股也仅仅是一种福利制度安排。而张俊瑞、薛求知的计量分析结果表明高管薪金报酬与企业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近年来,国外已有大量文献从公司治理的角度考察公司业绩与经营者收入的关系,如Core(2001) 、Pukthuanthong等的实证研究表明公司治理变量显著地影响了公司业绩与经营者收入的关系。

本文以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选择我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为样本,从公司治理的视角考察经营者收入的决定因素,以及公司业绩、公司治理与经营者收入的关系,并得出与以往文献不同的结论。

一、样本和变量

研究选取的样本为包括739家上市公司从1999年到2007年的面板数据。其抽样方法如下:首先,本文选取1999年之前(包括1999年)上市的923家上市公司中选取了768家实际控制人类别为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即在1999年12月31日这些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类别为国有控股。然后,剔除其中29家数据不全或被PT和ST的公司,保留剩余的739家,并收集这些公司从1999年到2007年的相关数据信息构成面板数据。

本文将被解释变量经营者收入定义为公司年报中年收入最高的前三名高管收入总和,包括基本工资、津贴和奖金等。解释变量包括公司业绩、公司治理和其他控制变量。相关变量的统计描述见表1。

二、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

本文选择面板数据模型回归方程的基本形式为:

yit=αi=xitβ+uit

其中i表示739家上市公司, 表示1999年~2007年不同的年度。yit为被解释变量,即739家上市公司1999年~2007年经营者的收入。xit为解释变量,包括公司业绩、公司治理变量,以及其他控制变量等,β为待估系数。模型估计结果参见表2,其中5个模型分别选择了5个不同的业绩指标,即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利润率、股东权益收益率、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

注:(1) 系数下方的值是标准差,* * * 表示在1%的水平上显著,* * 表示在5%的水平显著,*表示在10%的水平显著。(2)当hausman检验的p值小于0.1时,则拒绝原假设,接受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3)本文的统计分析均采用stata9.0软件。

通过分析经营者收入的面板数据回归结果,本文得到了与以往文献所不同的结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公司业绩

本文考察了代表公司业绩的5个指标,分别为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利润率,股东权益收益率、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回归结果表明公司业绩对经营者收入影响的显著程度取决于业绩指标的选择。虽然5个业绩指标与经营者收入均为正相关,但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利润率和股东权益收益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而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在5%的水平上显著。

2.公司治理

首先,董事会规模与经营者收入负相关并通过了10%的显著性水平,而董事会结构正相关于经营者收入并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独立董事的比例越高,则经营者的收入越高;而董事会人数越多,则经营者的收入越低。总经理兼职董事长与经营者收入负相关,而董事会持股比例与经营者收入正相关,但这两个变量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其次,监事会规模与经营者收入负相关,而监事会持股总数比例与经营者收入正相关,虽然与理论预期一致,但二者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监事会特征变量并没有显著地影响经营者的收入。再次,总经理持股总数比例与经营者收入正相关;而高管人员持股比例与经营者收入在1%的显著水平上负相关。有关公司内部管理人员持股的研究结果与魏刚的结论有所不同,首先,本文分别考察了董事会、监事会以及高级管理人员和总经理持股比例对于经营者收入的影响;其次,本文发现管理人员持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营者的收入,并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最后,国有股比例与经营者收入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负相关。这说明公司国有股比例越高,则经营者的收入越低。股权结构改变与经营者收入正相关,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随着国有股比例的降低和公司股权结构的分散,经营者的收入具有上升的趋势。

3.其他控制变量

首先,高级管理人员数量和公司规模均与经营者收入显著正相关。因此,公司规模越大,高级管理人员越多则经营者的收入越高,这一结论进一步证实了以往的研究。其次,经营者年龄与收入负相关,接近退休年龄的经营者收入较低。再次,总经理任期与经营者收入显著正相关,则总经理的任期延长有利于经营者收入的增加;而董事长任期与经营者收入负相关,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最后,总经理和董事长变更与经营者收入负相关。如果总经理和董事长发生变更,则经营者的收入降低。

三、结论

从经营者收入的面板数据模型的回归结果来看,公司业绩、公司治理以及高级管理人员人数、总经理任期,以及公司规模等控制变量都不同程度地显著影响了经营者的收入。

公司业绩对经营者收入影响的显著程度取决于业绩指标的选择。因此,本文认为应该根据业绩测算方法的不同分情况考察公司业绩与经营者收入的关系。一些公司治理变量显著地影响了经营者的收入。其中,董事会规模、高级管理人员持股比例、国有股比例与经营者收入正相关,而董事会结构负相关于经营者收入。其他控制变量中,高级管理人员数量、总经理任期和公司规模与经营者收入显著正相关。而个别变量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或符号与理论预期不一致,其主要原因在于公司治理结构还不完善,独立董事、监事会等很难真正发挥监督作用。另外,经营者激励机制,尤其是股权激励还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如人均持股比例过低,持股高管范围过于宽泛等等。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公司治理在一定程度上显著影响了经营者收入,但随着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国有股减持,以及公司股权结构的分散,公司治理和业绩与经营者收入的相关性会更加显著。因此,我国上市公司只有在公司治理结构优化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强化经营者收入的激励效果。

参考文献:

公司年度经营总结范文2

农业上市公司是农业的突出代表,作为我国证券市场的一个重要板块,其经营绩效的好坏,不但对证券市场产生影响,而且也关系到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因此,研究农业上市公司的发展情况,对于提高农业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先利用12个财务指标对我国农业上市公司2002—2006年的经营绩效进行总体评价,然后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同期的经营绩效进行具体分析,进一步探析影响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因素。

一、研究文献综述

“绩效”概念是对企业是否成功地达成其目标的一种衡量。鲁波克(Rueberk),沃克尔和洛伊琳(WalkerandRoering)指出绩效包含三个层次的含义,即:(1)效果(effectiveness):指与竞争者的产品和服务相比较,绩效衡量通常以销售成长率和市场占有率表示;(2)效率(efficiency):投放资源与产出的比率,绩效衡量通常以税前收益率或投资报酬率表示;(3)适应性:企业面对环境的威胁与机会时的应变能力,绩效衡量通常以某一期间上市成功的产品数量或销售率表示。企业经营绩效评价实质上是对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的资产运营、财务效益及资本保值增值等经营成果,进行真实客观的综合评价,以反映企业有效达成目标的程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绩效最终反映在其财务状况上。对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分析法主要有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以及数据包络分析法等。许彪、卢凤君和傅泽田最早于2000年将因子分析法引入对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分析,通过考察农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和股本扩张能力五个方面,综合评价了农业上市公司财务状况。朱丽莉、王怀明(2004)利用因子分析法对2001—2003年27家上市公司的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总体经营绩效并不理想的结论。林乐芬(2004)运用Excel和SAS统计软件包,通过因子分析法对46家农业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农业上市公司总体经营绩效处于负增长并低于总体上市公司年均绩效的结论,并认为产生绩效差异的可能原因是农业弱质性影响和部分农业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失误。顾文(2005)和何宜强(2006)也进行过类似的评价,但对农业上市公司的特点及产业属性方面的分析不够深入。目前,我国农业上市公司总体规模差别不大,而且能按照统一的口径提供规范的会计报表。农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基本上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为利用财务报表数据用因子分析法对农业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进行评价提供了条件。

二、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总体状况

本文中的“农业上市公司”是指中国证监会根据《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界定的农林牧副渔的A股上市公司,不包括食品、饮料行业。自2001年以来,随着我国对农业的重视及农业政策的调整,农业上市公司获得了较快的发展。2002年,沪深两市农业上市公司40家,2006年,增加到56家,占上市公司总数的3.37%。农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深加工、高科技类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提高。但农业上市公司在规模、盈利等总量指标方面占全部上市公司比例仍然很低。2005年,农业上市公司总资产和净利润分别只占同期全部上市公司的0.82%和0.47%。“十一五”期间,国家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既定方针加大实施力度,农业上市公司的经营环境在政策支持下得到进一步改善。现对2002—2006年农业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进行整体评价。从2002—2006年的主要财务指标来看,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流动负债经营活动净现金流比基本稳定,反映企业的变现能力正常,但2006年资产负债率显著提高,说明企业的资本结构出现了问题。应收账款周转率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显示出企业资产管理能力有所提高。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利润率呈下降趋势,其中,2005年净资产收益率尤为严重,达到-1.49%。主营业务收入在2005年的快速增长之后,突然下降,说明企业经营状况存在不稳定的情况。2006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平均每股收益0.36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1%,而农业上市公司平均每股收益为0.13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2.82%。相比之下,农业上市公司业绩较差,呈现下降的趋势,且可持续盈利能力低下。

三、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因子分析

为了对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进行综合评价,探究其绩效变化情况,并分析和把握影响经营绩效变化的基本原因,本文主要应用SPSS13.0软件,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农业上市公司2002年、2004年及2006年经营绩效进行对比分析。因子分析是研究相关矩阵内部依存关系,将多个变量X1、X2,…,Xp(可以观测到的随机变量)综合为少数几个因子F1、F2,…,Fm(不可观测到的潜在变量),以揭示指标与因子之间相关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公式略)(一)指标选择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分析实际上是对生产状况、经营管理水平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为此必须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要求建立分析评价的综合指标体系,以反映研究对象的总体特征。本文从农业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资产管理能力、盈利能力、成长性等四个方面来反映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并选取如下指标体系:流动比率(X1)、速动比率(X2)、流动负债经营活动净现金流比(X3)、资产负债率(X4)、应收账款周转率(X5)、存货周转率(X6)、流动资产周转率(X7)、总资产周转率(X8)、净资产收益率(X9)、每股收益(X10)、总资产利润率(X11)等11个指标。(二)样本选择及相关性分析本研究选择2002—2006年42家农业上市公司为农业类上市公司研究总体。由于须对2002年、2004年、2006年因子分析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可比性,剔除农业上市公司总体中的特别处理的ST公司以及数据不全的公司,共取24家农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数据来源为证券之星网公布的农业上市公司经审计后的年度财务数据。在研究中,先对2006年农业上市公司样本进行分析。为了排除偶然性的影响,先对24家公司的指标值进行相关性检验。KMO(Kaiser-Meyer-OlkinMeasureofSamplingAdequacy)测度是提供判断原始变量是否适合作因子分析的统计检验方法之一,它比较了观测到的原始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的大小,一个大的测试值支持因子分析。一般而言,KMO测度值>0.5意味着可以进行因子分析。样本测试的结果见表2:测度结果表明,KMO测度值为(三)公共因子的提取及解释公共因子是根据原始指标信息提取的反映指标间公共信息的因素。在因子载荷矩阵中,aij为因子载荷系数,表示第i个指标在第j个因子上的负荷。如果一个指标在某因子中作用大,则该因子的载荷系数就大,反之亦然。因子的贡献率等于该因子对应的特征值占特征值之和的比重,即该因子反映原始信息的比例,贡献率越大,该因子就相对重要。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计算公共因子特征值、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根据公共因子的贡献率提取4个公共因子,累计贡献率为82.2%,即4个公共因子反映了82.2%的原指标信息。从表3的特征值可以看出,第一个因子的特征值等于3.064,大约占去方差的27.857%,Factor过程提取前4个因子,4个因子的特征值共占去方差的82.2%,说明这4个因子提供了原始数据足够的信息。表4是初始因子负荷矩阵,通过这个系数矩阵可以用原变量写出因子表达式,但原变量上的载荷值相差不大,不利于解释。本文采用方差最大法(Varimax)对因子进行旋转,使每个因子上的载荷值尽可能地向±1或的方向靠近。通过因子旋转,旋转后的因子系数已经明显向两极分化,有了更鲜明的实际意义。(表略)四)计算因子得分及经营绩效评价根据公共因子的贡献率及旋转后的因子值对样本信息进行综合,以样本对应的农业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用各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公式略)式中:F代表经营绩效评价值;Kj表示各主要综合因子提供的信息比率,它是反映第j个综合因子包含原始数据总信息量的一个比值:(公式略)通过SPSS13.0作了数据处理后,自动产生了Fac_1,Fac_2,Fac_3,Fac_4四个因子得分,这四个因子得分可以代替原来数据82.2%的信息量,应用公式F=(27.857*Fac_1+24.442*Fac_2+15.715*Fac_3+14.187*Fac_4)/82.2和四个得分因子的值,按照降序排列可以求得2006年各农业上市公司的综合经营绩效评价值及排名。用同样的方法对2002年和2004年各农业上市公司的综合经营绩效评价值及排名。排名情况如下:从2002年、2004年、2006年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因子分析中,可以发现,资产管理能力、偿债能力、成长能力以及盈利能力四个因子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很大。三年分析中,四个因子综合绩效函数中的权重(表略)

四、结果分析

根据因子分析法数据处理及因子得分的综合评价模型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从2002—2006年农业上市公司的综合经营绩效因子权重来看:资产管理能力和偿债能力因子在经营绩效中所占的比重远远大于成长能力和盈利能力两个因子。这说明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改善主要资产管理能力和偿债能力的提高,也反映了我国农业上市公司成长能力较弱和盈利能力较差的现状。2.从企业资产管理因子来看:伊利股份、中水渔业等上市公司明显高于其他企业,且由于企业资产管理因子在各个因子中所占的权重较大,因此这些公司排名靠前。这说明提高资产利用效率是农业上市公司改善经营绩效的重要环节。3.从企业偿债因子来看:中水渔业、香梨股份等上市公司明显高于其他企业。因为企业偿债因子主要是反映企业的短期变现能力,结合反映长期偿债能力的资产负债率指标来看,其资产负债率都比较低,说明这些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比较合理。4.从盈利因子来看:排名靠前的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都较高。从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可以看出,在盈利因子中,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资产负债率存在正向的关系。因此,可以说,盈利情况实际上由企业的资产管理状况及财务结构决定。5.从成长因子来看:排名靠前的公司都比较低。说明农业上市公司总体上存在资产利润率低的问题,结合表1分析,2006年,农业上市公司的平均资产利润率为0.52%,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0.47%,可知,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近几年的确存在停滞不前的现状。6.从经营的行业来看:选取的24家农业上市公司中,农产品加工业9家,渔业3家,畜产品加工业2家,林业3家,其他农业7家。从排名的前10名看,其他农业占5家,可见,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不仅受行业及子行业特点的影响,还受到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加工程度的影响。但从事多元化经营的一些上市公司如丰乐种业、新农开发、罗牛山等并未取得理想的业绩,可见农业上市公司加强主业经营也是应当加以关注的。

公司年度经营总结范文3

[关键词]股权结构;经营绩效;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3)09-0035-03

一、指标选择

(一)股权结构指标

股权结构主要包括股权性质和股权集中度。股权性质界定了股权的属性,在我国可以分为国家股、法人股、社会公众股等。股权结构按集中程度可分为集中型、适度型和分散型。目前股权结构的衡量指标主要有以下三种:CRn指数=前n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赫芬达尔指数(HHIn)=前n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和;Z指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比值。

(二)经营绩效指标

经营绩效即公司的经营业绩,可以表现为公司的净利润、收益率等。目前国内外研究采用的经营绩效衡量指标主要有以下四种:净资产收益率(ROE)=净利润与净资产的比值;总资产收益率(ROA)=净利润与总资产的比值;主营业务资产收益率(CROA)=主营业务利润与总资产的比值;托宾Q值(Tobin’s Q)=企业市场价值(股价)与企业重置成本的比值。

二、股权集中度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一)股权高度集中缺乏内部制衡

股权结构如果高度集中于某一人或某几人,投资者在利益驱使下参与公司治理与监督,从而公司的治理成本降低。董事长或总经理基本上是控股股东或其代表,经营者与股东的利益要求一致,控股股东对公司的经营有着来自内部或者自身的正面激励,而小股东因为持股份额较小缺乏足够的监管动力,无法对控股股东形成有效的监督,小股东大多依赖于大股东的监督。股权的高度集中虽然有利于内部激励机制的形成,但控股股东在没有其他股东的约束制衡情形下,有可能为了追求其自身利益而牺牲小股东的利益,或与经营者合谋共谋利益。因此,股权高度集中公司的内部制衡机制很难发挥作用,从而会导致经营者与大股东为了自身利益而损害其他股东的利益,造成公司绩效下降。

蓝文永(2010)选取沪深两市2004年度359家A股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对股权集中度对公司业绩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建立的模型如下:ROA=α0+α1(CR1,CR5,HHI5)+α2LnAssert+α3LV+ε,其中:ROA为总资产收益率,LnAssert为公司规模(总资产的自然对数),LV为资产负债率。回归分析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是显著正相关关系。赫芬达尔指数(HHI5)与公司绩效有显著正相关关系。所以股权的高度集中度,不利于经营绩效的提高。

(二)股权高度分散缺乏有效监督

在股权高度分散的公司中,所有权和经营权基本完全分离,股东们和经营者的利益很难取得一致。任何公司的管理层都面临着外部收购兼并的压力,而在股权高度分散的情况下,收购兼并比较容易取得成功。因为单个股东持股比例较低,想要掌握公司和经营者的全部信息需要付出较高的成本,即使对公司经营者进行了有效的监管从而改善了公司的绩效,股东从中获取的收益也不足以弥补花费在监管上的成本,所以分散的小股东选择“搭便车”依赖于其他股东的监督,在发现公司经营状况下降时出售手中的股票,从而增加了公司被兼并收购的可能性。小股东缺乏足够的参与经营管理和约束经营者行为的动力,这大大导致了公司的监控力度不足。因此,股权高度分散公司的监督机制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股权高度分散时,分散的股东之间很难形成相互制衡的机制,缺乏对管理层的有效监督,从而造成经营绩效下降。

杨淑娅(2010)选取了沪市上市公司2007—2009年连续三年222个有效样本数据来分析公司绩效和股权集中度之间的关系,建立的模型如下:ROE=a+β1×CR5+β2×SIZE+β3×DAR+β4×GROW+ε,其中:ROE为净资产收益率,CR5为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SIZE为公司规模(公司总资产的自然对数),DAR为资产负债率,GROW为净利润增长率。回归结果表明,2007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均与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显著正相关;2008年的净资产收益率虽然与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呈正相关关系,但是其回归系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2009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与持股比例显著正相关。检验结果表明股权集中度与公司指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越少,股权越分散,则经营绩效越低。

(三)股权适度集中经营绩效最佳

在股权适度集中的公司中,既存在控股股东也存在其他大股东,在这种股权结构下,股东能够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大股东和控股股东拥有公司大多数的股权,是公司的主要投资者,如果公司经营不善面临破产,他们就要承担很大的损失,因此他们有动力去维护和经营公司,改善公司的绩效。目前的研究认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CR1)在10%~50%属于相对控股的范围,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股权高度分散公司中存在的“搭便车”问题,因为大股东们进行有效监督获得的收益大于其监督的成本。由于控股股东和其他大股东的同时存在,所以既有来自内部的激励效果,又能在股东之间形成有效的相互制衡机制,弥补了高度分散型和高度集中型股权结构的缺陷。

吴瑜亮(2005)选取了2000年12月31日以前在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841家公司的2001—2003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对股权集中度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其建立的模型如下:CROA=α0+α1(HHI5,CR1)+α2LnAssert+α3LV+α4GROW+α5Inddiretop+α6NSP+ε,其中CROA为主营业务资产收益率,LnAssert为公司规模(总资产自然对数),LV为资产负债率,GROW为净利润增长率。Inddiretop为独立董事状况,NSP为内部人持股比例。回归分析发现: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平方和(HHL)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与主营业务资产收益率呈正相关关系。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CRI)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与主营业资产收益率呈负相关关系。上述蓝文永(2010)和杨淑娅(2010)的实证研究同样表明,公司绩效分别在5%的显著水平上和1%的显著水平上与CR5呈正相关关系、蓝文永(2010)的实证研究表明,公司绩效(总资产收益率)在5%显著水平上与HHI5呈正相关关系,同时二者的研究同样表明,公司绩效分别在5%的显著水平上和1%的显著水平上与CR,呈负相关关系。

三、股权属性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一)国家股与经营绩效负相关

现代经济学和政治学的研究认为,国家的目标的函数是多元的,国家既有发展经济、增加国民收入的经济目标,也有维护稳定等社会方面的目标。如果国家股在公司的股权结构中处于控股的地位,国有股东有可能将国家的多元目标引人到公司的目标中,使上市公司不符合“理性人”的假设,失去了追逐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唯一性。由于国有股东目标函数的多元化,使得上市公司集经营性目标和社会性目标于一身,导致了公司经营效率低下,绩效降低。

我国国有股本质属于人民,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但人民不可能直接参与公司的治理,从而造成了当国有股为控股股东时,出现“所有者缺位”的现象。而国有股的人通常是由国家或政府有关部门委派的,并且在董事会中担任重要职务,致使董事会和管理层失去独立性,所以在公司的经营活动中,国家有很多机会进行干预,导致国有股控股的上市公司政企不分,从而造成了经营绩效降低。

吴瑜亮(2005)选取了2000年12月31日以前在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841家公司2001—2003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对上市公司股权属性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建立模型如下:CROA=α0+α1(SSP,LSP,CSP)+α2LnAssert+ct3LV+a4GROW+α5Inddiretop+α6NSP+e其中,CROA为主营业资产收益率,SSP为国有股比例,LSP为法人股比例,CSP为社会公众股比例,LnAssert为公司规模(总资产自然对数),LV为资产负债率,GROW为净利润增长率,Inddiretop为独立董事状况,NSP为内部人持股比例。回归结果表明:在不考虑股权集中度的情况下,国家股比例在1%的显著水平上与主营业务资产收益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国家股与公司绩效负相关。

(二)法人股与经营绩效正相关

投资法人股的法人本身具有从事生产经营的经验,对市场情况具有充分的了解。相对于国家股而言,法人股在公司的治理中具有较大的积极性和较强的监督动机。因为法人追逐单一明确的目标,即利润最大化。法人或其人在利益的驱动下,能够对公司经营者进行认真有效的监督。由于法人股不能在市场上自由流通,所以法人股东不能通过“用脚投票”的方式放弃该公司股票投资,而是选择“用手投票”的方式参与公司的治理,并期望从公司绩效的改善中得到投资回报。

法人股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用法人财产对外投资,往往与其经营发展战略紧密关联。可能是为了获得稳定的原材料来源,可能是为了开拓稳定的销售渠道,也可能是为了扩展公司的业务做铺垫,法人股的投资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几乎没有投机的因素。由于法人股能够更好地对管理层进行监督,能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公司的治理中,所以法人股与经营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蓝文永(2010)以沪深两市2004年度的359家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以总资产收益率为公司绩效衡量指标,建立了如下回归模型:ROA=α0+α1(SSP,LSP,CSP)+α2LnAssert+α3LV+ε,其中:ROA为总资产收益率,其余变量定义同上,回归结果发现:法人股比例系数在0.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即法人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呈正相关。

(三)社会公众股与经营绩效负相关

社会公众股东即中国证券市场上的流通股股东,流通股总体所占比例在近年有较大增加,但流通股股东较分散且多为个人股东,由于现阶段中国股票市场的现金股利收入较低,大多的流通股股东都是带着短期投机的心理,并不谋求对上市公司的长期投资,所以也不存在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动机。

流通股股东有权按照他们的持股比例对公司的经营管理人员进行监督,但需要自己负担由此而发生的一切监督成本,成本与收益配比严重不平衡,这也是导致很多小股东普遍存在“搭便车”现象的重要原因,所以说“用手投票”对于流通股股东来说是失效的,当他们发现公司绩效下降,选择“用脚投票”的出售手中股票的方式来减少自己的损失,而这种方式往往会加剧股价的下跌。

杨淑娅(2010)选取了中国沪市上市公司2007—2009年连续三年222个样本数据,以此来分析公司绩效和股权属性之间的关系,以净资产收益率为公司绩效衡量指标,建立的模型如下:ROE=a+β1×(SSP,LSP,CSP)+β2×LnAssert+β3×LV+β4×GROW+ε,其中变量定义同上。回归结果表明:社会公众股比例在1%的显著水平上与净资产收益率呈负相关。社会公众股带有较强的短期投机性,股民的监督职能很难实现,与经营绩效呈负相关关系。

四、优化股权结构的建议措施

(一)适度减持国有股,增加法人股

由上文论述知,国有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呈负相关关系,而法人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呈正相关关系。所以适度减持国有股、增加法人股是股权结构优化的一条重要措施。减持国有股的目的并非使国有股从公司中消失,而是尽量减少国有股所附属的行政力量对公司经营管理的过分干预。国有股的减持可以通过公开市场的模式,逐步将国有股转让给投资者,逐步实现国有股上市流通,推动中国资本市场健康快速发展。

法人股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要得到足够的重视,法人股股东是以公司财产投资入股的,在委托关系中具有比较明确的主体关系。法人股股东本身也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对市场有充分的了解,对外进行投资通常是与自身的经营发展战略有关的。提高法人股比例,使其成为相对控股股东,从而提高公司的治理效率和经营管理绩效在理论上是行得通的,增加法人股比例不仅可以有助于实现股权制衡,而且有利于实现政企分开、自主经营,提升公司的经营绩效。

(二)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实现股权制衡

在我国,机构投资者是指在金融市场从事证券投资的法人机构,主要有保险公司、投资基金、证券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具有其它股东所不具备的优势,不仅解决了单个小股东没有的规模效益、同时也消除了大股东及内部人控制所缺乏的外部独立性与公开性,机构投资者产生的目的就是为个体投资者规避投资风险,增加投资收益,作为受托人,它们将个体投资聚集起来,实施集中管理。他们有责任监督持股公司运行情况,也有能力参与公司治理,同时降低了小股东直接参与公司治理的成本,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

机构投资者的引入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司的决策机制,对公司的股权制衡起到很好的作用。机构投资者的进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公司的股权集中度,使公司的股权集中接近理想的程度,机构投资股东与大股东、控股股东形成一定的监督制衡机制,对于优化公司的股权结构,提高公司的经营绩效有着重大意义。

(三)鼓励管理层持股,保护中小股东利益

根据成本理论,结合目前学术界研究成果不难发现管理层持股有利于提高公司经营绩效。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参与持股,这既能坚定社会投资者的信心,完善上市公司激励机制和风险约束机制,又可以改变股权绝对分散中的“搭便车”问题。作为持股的管理人员,在公司经营出现异常时,不会像中小投资者那样急于抛售股票,因为公司的经营状态关系其自身利益,如果公司破产或出现其它不利因素,其自身也将遭受重大损失,所以他们会为公司发展而努力。公司的管理人员对公司的投资信息比较了解,可以有效缓解与外部中小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中小股东是我国证券市场的主力军,他们数量众多但平均拥有的股份却很少,以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统计数据为例,截至2010年末我国流通股比例已超过70%,而股民总数已达上亿人。可以尝试施行网上投票制度,扩大参与公司治理的股东范围,同时加快完善中小股东诉讼制度,保护中小股东利益,鼓励中小股东选举自己的代表进人公司董事会、监事会中,真正落实中小股东“用手投票”的权利。

[参考文献]

[1]蓝文永、韦明升.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业绩相关性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10,(2):117-118.

公司年度经营总结范文4

市公司20**年营销工作会刚刚落下帷幕不久,我们就召开公司市场营销工作会议,主要目的是总结公司20**年营销工作成绩和经验,部署20**年工作任务和工作重点,动员公司营销战线全体干部员工,为确保顺利完成公司年度营销工作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

在与会代表的共同努力下,会议圆满地完成了各项议程,即将结束。按照会议安排,下面进行会议总结。

一、会议的基本情况

这次会议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市公司20**年营销工作会议精神,总结成绩,分析形势,研究部署公司20**年电力营销工作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开得很及时,短暂而高效。刚才,王总的报告总结了20**年营销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深入分析了当前营销工作面临的形势,明确提出了20**年营销工作的思路,对**年的主要工作进行了安排。市公司领导也作了重要讲话,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希望和要求。相关单位和科室作了专题发言,对20**年工作要点作了说明。会议还表彰了20**年度营销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各基层单位也都签订了营销目标责任书。会议的成功召开,对于我们全面落实市公司营销工作会议精神,实现公司年度经营目标,保证和促进企业的改革、发展、稳定和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必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二、会议的主要收获

(一)总结了成绩,坚定了信心。

20**年公司营销战线广大干部职工紧紧围绕公司“1281”的年度奋斗目标,克难奋进,团结拼搏,使得公司的各项营销指标得到了优化和提升,营销工作呈现又快又好的发展态势。营销指标再创历史新高,经营质效取得一定进步,营销精细化管理全面展开,营销基础管理进一步加强,各项重点工作稳步推进,优质服务明显改善。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更是营销战线广大干部职工辛勤劳动的结果。这些成绩的取得为确保**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坚定了我们搞好20**年营销工作的信心。

(二)认清了形势,提高了认识。

会议充分肯定了20**年营销工作的成绩,在全面总结工作经验的同时,还认真分析了当前公司营销工作所面临的形势。一是营销指标压力较大。二是营销基础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营销队伍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报告对当前营销工作形势的分析使大家在看到成绩同时,更清醒地认识到当前营销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增强了全体干部职工在20**年搞好营销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三)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

针对当前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王总的报告明确了20**年营销工作思路,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营销工作的目标,即认真贯彻落实市公司营销会议和公司20**年工作会议精神,以营销精益化管理为主线,通过抓基础管理、抓过程管理、抓规范管理,促进效益提升,深入推进营销基础管理和营销标准化管理工作,不断提高营销管理和优质服务水平,创营销优良业绩,全面完成20**年的营销工作目标任务。在报告中王总对下一步工作重点作了具体安排,思路很清晰,措施很得力,这对于促进公司营销工作在新的一年里再上新台阶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为今后的营销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四)布置了措施,突出了重点。

王总的报告,紧紧围绕公司“12331”年度总体工作目标,提出了20**年营销工作的总体工作思路,确定了20**年营销工作将以精益化管理为主线,着力于抓基础、抓过程、抓规范,重点搞好十项工作:即加大增供扩销力度,确保电量的稳步增长;严格执行电价政策,确保均价合理上扬;加强电费回收风险控制,切实保障经营成果;突出线损管理工作,努力实现降损增效;加强营销分析和考核,促进营销指标全面完成;推行营销精益化管理,提升营销整体管理水平;加强营销基础管理,提高营销工作质效;推进营销标准化管理,全面规范营销作业;创新优质服务举措,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加强营销队伍建设,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十项新措施的提出使得我们20**年的营销工作思路更清晰,重点更加突出,实际工作中更具可操作性,这对于公司**年的营销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几点意见

今年的营销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在以后的工作,我们营销战线的干部职工,要以崭新的精神风貌,过硬的工作作风,顽强的拼搏精神,扎扎实实抓好各项工作的管理。

(一)贯彻会议精神。当前公司的营销工作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员工的市场开拓意识和业务水平有待提高,会后各单位要认真组织员工学习会议报告和下发的十五个管理办法和制度,对于会议精神要入脑入心并迅速地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要结合会议精神,大力开展各类营销培训及竞赛活动,在培训及活动的形式、实效上下功夫,力争在员工开拓意识和业务技能上有较大的提高。

(二)抓好过程管理。各单位要认真贯彻此次会议精神,围绕企业管理创新工作,按照营销工作**年重点安排,对照此次下发的×××个制度和办法,加快对失效、过期制度和办法的清理,加快对突出、急需解决问题的整改进度;要进一步理顺明确上下、左右、内外的工作关系,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工作流程的执行;要加快抄核收等控管体系建设进度,合理调整营销系统管理权限;要进一步加强内稽外查力度,强化问题闭环管理,实现对营销行为的全过程监管。

(三)规范营业行为。要大力推行制度管人、标准管事的理念,严格执行下发的十五个制度和办法,进一步规范营业行为,强化内部协调,完善内部流程的传递手续,抓好关键环节的控制点,抓好管理和执行的协调配合;要建立和完善营销工作质量评价体系,制定工作行为量化标准;要积极探索有效的考核模式,加大对营销工作质量的考核力度,用制度和标准来规范营销行为,用指标来考核工作质量;要加大考核结果的兑现力度,通过经济手段来引导员工进一步规范工作行为,提高服务质量。

公司年度经营总结范文5

关键词:盈余管理;公司治理;货币政策

JEL分类号:G32 中图分类号:F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2)01-0044-09

一、引言

国内外已有研究表明,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多种多样,比如Watts和Zimmerman提出的三个著名的假设:薪酬计划、债务契约和政治成本(1986)。此外,避税、高管更替、管理层收购都有可能导致盈余管理。由于转型经济的特殊性,导致中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原因主要有IPO、配股或增发、防亏保壳等。但是以往的研究将政府宏观经济政策作为常量,没有考虑其变动对企业会计行为的影响。事实上当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影响企业实现其特定经济目的时,企业有可能通过盈余管理抵消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带来的负面冲击。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代表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紧缩的货币政策至少会在以下两个方面影响企业经营:一是紧缩货币政策减少了贷款供给,增加了企业的融资难度;二是贷款利率的提高增加了企业利息支出,导致利润和现金流同时降低。因此货币政策变化会影响公司价值,产生经济后果。本文在引入公司治理因素后,考察了紧缩货币政策对上市公司会计行为的影响,并主要基于货币政策信用传导渠道t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解释。

研究表明,中国上市公司并不是被动等待或者接受货币政策变化,而是通过会计手段操纵盈余,以规避政策变化所带来的风险。对于从紧的货币政策,中国上市公司存在着较为普遍的盈余管理行为。民营上市公司相对于国有上市公司、ST公司相对于非ST公司更有可能进行盈余管理;而交叉上市能够有效抑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总之,运用货币政策调控实体经济时,控制权性质、财务状况以及外部监管等公司治理因素对微观经济主体会计行为选择影响显著。

本文基于沪深上市公司大样本数据,利用广义最小二乘法,证明了货币政策对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异质性影响,为研究货币政策对微观经济主体的作用提供了全新的微观证据:基于新兴证券市场的特殊国情,引入上市公司控制权性质、财务状况及外部监管这些内外部治理因素,为研究治理因素对公司会计行为选择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盈余管理是指上市公司为了特定目的而对盈利进行操纵的行为(章永奎、刘峰,2002)。盈余管理破坏证券市场会计信息的有效性,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公司治理因素对盈余管理有着重要影响。按照现代企业理论的观点,企业本质上是各利益相关者(股东、债权人、管理者、员工、客户、供应商和政府等)缔结的一组契约。由于契约的不完备性和经济人的自利性,处于内部控制人地位的控股股东和管理层有可能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公司治理的目的是解决委托关系中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问题,保证公司管理层能够最大限度地从维护投资者利益的角度出发经营公司。有效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通常是以追求公司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受此治理框架约束的管理者唯有真实提高公司业绩才能最大化自己的利益。因此公司治理有效性对企业盈余管理有重要影响。研究证明,公司所有权性质、股权结构、外部监管等治理因素对盈余管理都有影响。

这些研究主要从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外部治理环境来解释公司治理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没有考虑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对微观企业的异质性影响。就货币政策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影响,国外学者主要研究货币政策对企业融资的影响。如Kashyap et aL(1993)利用美国季度数据证明紧缩性货币政策会改变企业内外部融资结构,总体导致外部贷款融资总量下降;Oliner&Rudebusch(1996)利用三十四年的美国制造业数据表明紧缩性货币政策会显著影响小公司的内部融资;Ghosh&sensarma(2004)利用印度数据,表明货币政策对企业融资行为选择有影响。而目前国内学者对于货币政策对微观经济主体经济行为异质性影响研究较少,主要有陆正飞、祝继高(2008)研究了货币政策对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陈鹄飞(2010)研究了货币政策对企业最优融资的影响等。这些研究也没有涉及货币政策对微观企业的会计行为选择的影响。在我国,政府通过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对微观经济主体进行调控,主要体现在增加或减少企业的交易成本,产生经济后果。由于通过会计处理提高盈余水平是一个低成本的选择,上市公司可能会进行盈余管理,减少货币政策变动对自身的冲击。

货币政策通过“货币渠道”和“信用渠道”对微观经济主体产生影响。伯南克和布兰德(Bernanke&Blinder,1992)以及Kashvap&Stein(2000)利用美国银行业数据研究表明紧缩性货币政策显著影响银行的放贷能力,导致银行减少贷款的供给。相对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转型经济体中银行体系起主导配置作用。AUen et aL.(2005)的研究表明,中国银行业在经济中的作用远大于证券市场,银行信贷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远高于其他国家。蒋瑛琨、刘艳武和赵振全(2005)和索彦峰、于波(2006)以及盛松成、吴培新(2008)的进一步研究均表明银行信贷仍然是中国企业主要融资渠道。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主要是银行贷款。王国松(2004)和索彦峰、范从来(2007)的研究表明紧缩货币政策下中国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显著减少。

中国上市公司对银行信贷有很强的依赖性。笔者整理了2002~2010年度中国上市公司年平均资产负债率、长短期借款总和占总负债的年平均值和短期借款占长短期借款总额的年平均值,见表1。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水平较为平稳,负债约有一半是向银行进行融资,而在向银行借贷中短期借款超过长期借款,表明银行信贷仍是上市公司资金的重要来源,而且以短期融资为主。

会计信息对银行贷款决策有显著影响。饶艳超、胡奕明(2005)对银行信贷中会计信息的使用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发现银行信贷人员对利润总额的关注程度在所有财务报表科目中排在第三位,仅次于长短期借款和应收账款。银行对于会计信息的依赖,尤其是对利润总额的关注,使得企业在通货紧缩时期为获得银行贷

款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

再融资(增发、配股)也是上市公司解决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从紧的货币政策会导致股市进行调整,此时在股票市场进行融资会受到限制。在上市资源实行审批制的大背景下,只有那些财务业绩异常优异的上市公司才会受到监管部门青睐获得优先再融资权。企业有动力通过盈余管理提升业绩迎合监管部门的偏好。根据以上分析,从融资的角度我们提出第一个假设:

H1:央行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时,上市公司会进行正向的盈余管理,以提高业绩获得新增信贷资源

根据以往的研究,我们引入控制权性质、财务压力、外部监管等来考察公司治理因素在货币政策紧缩期间对上市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在影响盈余管理的公司治理诸因素中,控股权性质是重要一环。中国上市公司按控股权性质分为国有和民营两种。目前控股权性质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主要有三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国有性质的上市公司具有较强的盈余管理动机。因为国有企业由于产权虚置会造成内部治理结构失效:国家作为企业的所有者或股东。自身是没有能力控制企业的,而其所委托的行政机关,政府官员也没有真正的积极性去监督企业――因为行政机关与政府官员虽然有剩余控制权,但没有剩余索取权,缺乏足够的动力去有效监督和评价管理者,从而产生内部人控制。管理层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如升迁)或掩盖问题(如亏损),通过会计造假是一个成本较低的渠道,这从郑百文、红光实业、四川长虹等国有上市公司会计造假事件中得到证明。第二种意见认为民营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力更强。由于国有上市公司并非以盈利为唯一目标,它还承担着诸多社会责任,即使亏损也会受到政府的关照,因此国家控股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盈余管理。而民营上市公司并非大家想像的那样产权明晰、内部治理完善,相反,针对中国家族上市公司的研究表明民营上市公司存在更为严重的盈余管理行为;第三种意见认为随着中国市场环境的不断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趋同,控股权性质不会对盈余管理产生作用。例如有研究表明股权分散情况下股权性质与盈余管理行为无关。我们仍然从获得融资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在中国,国有控股公司由于所有制的优势享受着超市场待遇,表现在信贷资源分配上存在贷款软约束的情况,政府实际上为国有企业贷款提供了一种隐性担保。在法制不完善、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市场环境中,银行更愿意向有政府背景的国有企业放贷,而不愿意向缺乏有效担保的民营企业倾斜。监管部门也愿意优先安排国有企业上市或再融资。这从降低风险角度是一个理性选择。而对民营上市公司而言,良好的绩效是其获取市场资源的前提。在货币政策从紧带来的融资资源竞争加剧的市场环境下,民营上市公司管理层当然对提高业绩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因而我们提出第二个假设:

H2:央行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时,相对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而言,民营上市公司更有可能进行盈余管理

从1998年4月22日开始,沪深两市证券交易所对连续2年出现亏损上市公司的股票交易进行特别处理(Special Treatment),对亏损上市公司提出警告,也对投资者进行风险提示。随后在2003年,沪深两市证券交易所开始正式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制度,在已出现连续两年亏损的上市公司股票简称前冠以*ST标志。而《公司法》、《证券法》以及《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等相关法律文件均明文规定了对于连续三年亏损的上市公司应给予暂停上市处理,并且如果在宽限期内不能扭亏,公司将被终止上市。上市公司一旦被带上ST或*ST帽子,公司的市场信誉和财务信用度将会被严重降低,无法再通过配股或者增发股份进行融资,而公司在其它融资方面、经营方面也会受到较大影响;而公司被暂停上市或者终止上市,就意味着上市公司壳资源的丧失。融资能力和壳资源的丧失,对内部人来说是无法承受的巨大代价。央行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时,往往伴随着提高贷款利率,利率提高增加上市公司利息支出,会对经营业绩本来就不佳的ST类公司雪上加霜,导致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尤其是央行短期内连续提高利率更是如此。紧缩期ST类上市公司财务压力巨大,有着强烈的改善业绩实现扭亏保壳的动机。因此我们将是否被ST作为财务压力大小的划分标准,即按照是否被ST将所有样本公司分为两类:ST类公司表示财务压力大,非ST类公司表示财务压力小。我们提出第三个假设:

H3:对于紧缩性的货币政策,ST公司相对于非ST公司更有可能进行盈余管理

夏立军等(2005)提出:公司治理环境至少包括政府治理、法治水平、产权保护、市场竞争、信用体系等方面。公司治理环境相对于股权结构安排、独立董事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独立审计制度、经理人市场机制、接管和并购市场机制等等公司治理机制是更为基础性的层面。没有良好的治理环境,这些公司治理的内部和外部机制便很难发挥作用。一些研究表明,外部治理环境(如完善的法律体系、政府干预的减少、审计师的意见等)对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重要作用(徐浩萍,2004;夏立军、方轶强,2005;吴永明、袁春生,2007)。作为一种外在的市场准入约束,交叉上市要求更透明的信息披露和更完善的公司治理。Moel(1999)、Huddaa et al(1999)、Pagano et al.(2002)发现,交叉上市能显著提高公司透明度,降低信息不对称性。更多、更规范的信息披露能有效地保护投资者利益,交叉上市公司接受更严格的法规要求,其信息披露更透明、公司治理结构也较完善。在成熟市场有效监管下,交叉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将付出昂贵的成本。相对于国外成熟市场,内地股票市场仍处于发展阶段,监管水平有待提高,监管制度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上市公司违法成本低。因此,我们用是否交叉上市作为面临外部监管严格与否的划分标准,提出第四个假设:

H4:对于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单一上市公司相对于交叉上市公司更有可能进行盈余管理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本文以2002~2008年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按证监会行业分类标准),并按以下标准筛选:(1)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2)至少连续上市两年以上;(3)剔除2005~2008无银行贷款或证券融资的公司;(4)剔除样本期间所有权性质发生变化以及资产重组导致主营业务发生改变的公司;(5)剔除相关数据缺失的公司。我们最后得到941家公司26348个公司/季度观测值。数据主要来自Wind金融数据库,部分来自CSMAR数据库。

(二)被解释变量

盈余管理衡量指标多种多样,国内研究大多采用应计利润分离模型。国外成熟市场的应计利润分离模型在我国并不一定适应。盈余管理按调控科目划分可以分为操纵“线上项目”和“线下项目”。线上项目指损益表中营业利润以上的项目,是从正常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线下项目指损益表中营业利润以下的项

目,包括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补贴收入等,是公司从附属的和非持续性的业务活动取得的收入,属于非经常性损益。由于线上项目具有一定的透明度,并且随着信息披露要求的提高和审计责任的加强,其操控程度得到很大限制。线下项目则不然。具有很强的可操控性。Haw et al(1998)和廖理、许艳(2005)以及魏涛、陆正飞、单宏伟(2007)的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相当倚重于非经常性损益,其作用远大于扣除非经常损益后的操控性应计利润。借鉴Chen和Yuan(2001)、李维安等(2005)直接用非经常性损益作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替代变量,本文首先采用季度非经常性损益与季度初总资产的比例作为盈余管理的衡量指标,然后通过进一步分析,寻找盈余管理最合适的变量。目前中国上市公司线下项目(非经常性损益)主要包括:投资收益(TZ)、营业外收支净额(YYW)、补贴收入(BT)。2006年新准则中,补贴收入纳入营业外收入进行核算。因此盈余管理变量为:(营业外收支净额+投资收益)/总资产。

本文研究时段选择2002年1季度至2008年4季度。在该时期,我国经济保持了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央行货币政策调控艺术趋向成熟。2002年至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连续提出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保持了连续性和稳定性。2006年以后,由于外汇储备迅猛增长导致基础货币投放快速增加,经济有全面过热迹象,央行又适时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为经济降温,直到2008年第四季度为应对次贷危机才转向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表明了这一过程(见图1)。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在2006年之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一直保持稳定,从2006年2季度起开始上升,并在2008年3季度达到17.5%的历史新高,第4季度开始下降。因此这是一个由稳健货币政策转向紧缩货币政策的完整的过程,为我们考察紧缩货币政策对企业会计行为的影响创造了良好的观测窗口。

我们从万得金融数据库中整理得到目标公司季度非经常性损益与季度初总资产的比值,将所有目标公司该比值按季度求总和、均值,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列示如图2(为便于比较,对相关数值单位进行了统一,以下均如此处理):

我们发现,在央行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时。上市公司每年各季度非经常性损益与季度初总资产的比值呈现一个稳定状态,而在从紧的货币政策下,该比值发生了剧烈波动。我们认为。如果央行在2006年之后仍然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则各季度非经常性损益与季度初总资产的比值仍然会保持稳定;或者说稳健的货币政策对应的是非经常性损益的正常值。则我们可以通过2006年之后非经常性损益相对于正常值的变化来判断上市公司是否进行了盈余管理。基于此判断,我们将上市公司2002-2005年各对应季度非经常性损益与季度初总资产的比值的均值定义为该季度非经常性损益的正常值,然后用2006-2008年的对应季度的非经常性损益与季度初总资产的比值减去这个正常值,作为盈余管理变量(例如要求某上市公司2006年1季度的盈余管理变量,首先将该上市公司2002年1季度、2003年1季度、2004年1季度、2005年1季度非经常性损益与季度初总资产的比值的均值作为该公司1季度非经常性损益的正常值,然后用2006年1季度非经常性损益与季度初总资产的比值减去这个正常值即得)。

但是非经常性损益中包括投资收益,“投资收益”科目反映企业进行投资(包括证券投资)的收益和亏损。上市公司不仅作为证券市场投资的客体,亦作为参与者,成为投资的主体。除基于战略目的的长期股权投资外,上市公司对证券市场的参与大多是以获取短期投资收益为目的的证券投资。上市公司进行短期投资的现象非常普遍。2002年至2005年是我国证券市场的熊市,沪深指数连跌5年,证券投资者亏损累累。而从2005年以来的大牛市,在2007年9月达到了顶峰。更让人始料未及的是,从顶点6124点股市急转直下到2008年10月的1664点,仅用了一年的时间。股市的大起大落,投资者暴盈暴亏,使得2002~2005年投资收益不能代表上市公司投资收益的正常值;而2006~2007年的大牛市也使得我们无法判断上市公司巨额投资收益是正常投资所得还是人为操纵导致。由于我们无法控制各种因素对投资收益的影响,而且吴战篪、罗绍德、王伟(2009)的研究表明2006年新准则的实施制约了上市公司通过投资收益进行盈余管理,因此我们将投资收益剔除。这样非经常性损益只包括一个项目:营业外收支净额。

营业外收支净额是通过会计上的两个科目得到: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营业外收支净额=营业外收入一营业外支出。营业外收支是指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各种收入、支出,包括政府补助收入、非流动资产处置、非货币换、债务重组的利得或损失。国内研究表明,利用关联交易进行资产置换、债务重组等是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因此营业外收支净额作为盈余管理指标有一定的代表性。

我们整理得到2002~2008年目标公司季度营业外收支净额与季度初总资产的比值,将所有目标公司的该比值按季度求总和、均值,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列示如图3:

我们发现,2006年之前上市公司每年各季度营业外收支净额与季度初总资产的比值呈现一个稳定状态,2006年出现了一定的波动,而在2007年之后该比值发生了剧烈变动,其变化基本与非经常性损益与总资产的比值变化一致。据此我们认为,如果央行在2006年之后仍然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则各季度营业外收支净额与季度初总资产的比值仍然会保持稳定:或者说稳健的货币政策对应的是营业外收支净额的正常值。我们可以通过2006年之后营业外收支净额相对于正常值的变化来判断上市公司是否进行了盈余管理。基于此判断,我们将上市公司2002~2005年各对应季度营业外收支净额与季度初总资产的比值的均值定义为该季度营业外收支净额的正常值,然后用2006、2007、2008年相对应季度的比值减去这个正常值,作为盈余管理变量(例如要求某上市公司2006年1季度的盈余管理变量,首先将该上市公司2002年1季度、2003年1季度、2004年1季度、2005年1季度营业外收支净额与季度初总资产的比值的均值作为该公司1季度非经常性损益的正常值,然后用2006年1季度营业外收支净额与季度初总资产的比值减去这个正常值即得),该指标越高,上市公司通过营业外收支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越大。

四、盈余管理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1)图4给出了货币政策紧缩期间各季度营业外收支净额与总资产比值较正常值增加、减少或没有变化的公司数量,选择增加该比值的公司数量季度均值

为631家,占样本总量的67%;季度最高值为725家,占样本总量的77%;季度最低值为577家,占样本总量的61%。这说明多数上市公司在紧缩期间增加营业外收支净额以达到提高业绩的目的。

(2)表2对紧缩期盈余管理变量(营业外收支净额与总资产的比值相对于正常值的季度变化值)的均值的显著性进行了检验(右侧检验)。结果发现,除2006年四季度外,其余季度变化值至少在10%的置信度下显著大于0。图5给出了紧缩期间(营业外收支净额/总资产)相对于正常值,该比值的季度变化均值变动趋势。从中可以看到,在货币政策紧缩初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并不显著;但随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不断上升,季度变化值显著增长并在高位波动,说明随着紧缩程度不断加深,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显著。表2和图5说明从总体上来说,紧缩期间上市公司是正向调增营业外收支净额,盈余管理的方向是增加利润。

(3)图6、图7、图8列示了加入治理因素后,营业外收支净额与总资产的比值对货币政策的相对变化。从图中我们发现,在货币政策紧缩前期,不同治理因素的上市公司该指标季度变化值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但随着紧缩力度的不断加深,相对于国有上市公司和非ST类公司,民营和ST类上市公司该指标季度变化值显著正向变化;非交叉上市公司较交叉上市公司也表现出显著的正向变动。而整个紧缩期交叉上市公司营业外收支净额变化没有规律,呈随机状,且波动幅度显著低于非交叉上市公司。

五、多元回归检验

(一)被解释变量

根据以上所述,我们用2006-2008年目标公司季度营业外收支净额与总资产的比值相对于该比值正常值的差额作为盈余管理变量。

(二)解释变量

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信贷规模限制,货币政策调控方式由直接向间接转变。央行通过控制贷款基准利率来影响贷款价格,通过法定存款准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货币供给。经检验,贷款利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存在相关性,考虑到我国中央银行动用存款准备金率的频率远高于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具有更强的政策信号指示作用。2002年至2005年我国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我们以该期间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基准,将2006年至2008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相对于基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作为货币政策解释变量的变量,即ACRR=06-08季度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一基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CRR>0且CRR持续上升,货币政策从紧。因为2008年第四季度为应对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央行连续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因此在回归分析中剔除2008年第四季度的数据。

考虑到不同治理类型的上市公司的治理特征,根据研究目的,我们设定三个哑变量,第一个为SEOi区分终极控制人类型,数值0代表国有,数值1代表民营、非国有;第二个为STi区分公司财务风险,数值1代表ST公司,数值0代表非ST公司;第三个为CROSS;用来区分是否交叉上市,内地单一上市公司赋值1,同时在香港或海外和内地上市公司取0。

(三)控制变量

,以往的研究表明,公司规模、盈利能力和负债状况等公司自身特征对盈余管理有影响,我们选择公司规模、反映公司盈利能力的资产营业利润率。和反映负债状况的资产负债率作为控制变量,并控制了行业与年度的影响:

本文建立如下模型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与货币政策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

Yitit=α+β1*Mpitit+β2*Mplt*Seoitit+β*3MpllStitit+β*4*Mplt*Crossitit+β5*Levt+β6*Roaitit+β7*Sizeitit+行业效应+年度效应-eitit

其中i=1,2,…,代表样本公司个数;t=1,2,…,28,代表观测季度数;Yitit代表公司i在第t个季度的盈余管理行为;Mpitit为表征货币政策的变量,即CRR;Levitit、Roaitit、Sizeitit,为控制变量,用来控制公司自身因素的影响;Seoitit、Stitit、Crossitit代表公司治理类型,共3个哑变量;eitit为残差项;β1,计量货币政策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直接影响;β2-β4计量不同治理公司对货币政策变动的异质性影响。

为了降低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性和消除异方差的影响,我们以横截面数据的方差(cross-section)作为权重,运用广义最小二乘法检验货币政策、公司治理和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主要采用SAS9.0进行数据整理,Eviews6.0软件进行模型计量。

(四)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1、样本总体的描述性统计。

从表中数据看上市公司总资产营业利润率均值为负,说明主营业务经营状况并不理想,存在通过非经常性损益(营业外收支)调整利润的可能性。

表4为主要变量的相关性分析表。从表中数据看,变量之间不存在相关性问题,可以进行回归分析。

3、多元回归分析。

我们得到如下的回归结果,其中(1)为不包含哑变量的回归。ACRR在模型(1)、(2)中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存款准备金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上市公司营业外收支净额平均增加3个百分点。因此,在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时,上市公司会提高营业外收支净额,增加利润总额(假设1)。通过模型我们看到,CRR_SEO、CRR_ST、CRR_CROSS系数显著为正,民营企业相对于国有企业、ST类上市公司相对于非ST类上市公司、单一上市公司相对于交叉上市公司营业外收支净额变化大,更有可能通过营业外收支进行盈余管理(假设2、3、4),因此可以判断公司治理因素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影响显著。CRR_ST、CRR_CROSS系数远较CRR_SEO大。说明财务状况、外部监管比控制权性质对上市公司会计行为影响更大。

结合我国现有金融体制,我们认为货币政策紧缩期间民营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力度显著超过国有企业的原因是由于民营企业融资困难。国有企业由于体制上的优势、政策上的倾斜、政府的隐形担保可以确保在融资上的优势,比如国家对四大商业银行花费巨资进行股份制改造、对亏损累累的国有几大航空公司注资,央行货币政策变动对他们影响有限,因此通过盈余管理提高业绩以取得融资优势动力不足,而民营上市公司则需进行盈余管理提高业绩以获取融资上的优势。但民营企业通过盈余管理来提高业绩破坏了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会导致市场对民营企业融资更加严格,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我们认为紧缩期更要重视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支持,改善民营企业在融资方面的地位,使民营企业获得公平待遇,是降低民营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有效措施。

ST类公司是那些连续亏损被交易所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这类公司由于面临摘牌的风险。对可能造成经营成本上升的宏观经济政策变动比非ST类公司更加敏感,因此会进行更大力度的盈余操纵以抵消从紧的货币政策带来的诸如经营成本上升等负面冲击。

交叉上市公司相对于单一上市公司,到监管更加严厉的市场上市将承担更多、更严格的信息披露责任,接受更严格的监管。而国内股票市场在监管制度上存在缺陷,对会计造假公司处罚过轻,使得上市公司违法成本过低,客观上鼓励了上市公司通过盈余管理调节利润。

而且,根据回归结果,在公司治理诸因素中,财务压力和外部监管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较控股权性质更大。因此在货币政策紧缩期间,我们应当主要从企业财务状况和外部监管来判断和控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

关于其他控制变量和盈余管理的相关关系,我们发现规模能够降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可能因为公司规模大往往意味着公司内部控制和治理水平高。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约束公司的盈余管理。

4、稳健性检验。

一些研究表明,每股现金净流量、净资产收益率与盈余管理有关;加入这些变量后,货币政策变量系数保持稳定。在前述回归方程的基础上。我们直接用2006年1季度至2008年3季度的营业外收支净额与季度初总资产的比值作为盈余管理变量,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货币政策变量,结果仍保持不变。

公司年度经营总结范文6

市公司2009年营销工作会刚刚落下帷幕不久,我们就召开公司市场营销工作会议,主要目的是总结公司2009年营销工作成绩和经验,部署2009年工作任务和工作重点,动员公司营销战线全体干部员工,为确保顺利完成公司年度营销工作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在与会代表的共同努力下,会议圆满地完成了各项议程,即将结束。按照会议安排,下面进行会议总结。

一、会议的基本情况

这次会议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市公司2009年营销工作会议精神,总结成绩,分析形势,研究部署公司2009年电力营销工作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开得很及时,短暂而高效。刚才,王总的报告总结了2008年营销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深入分析了当前营销工作面临的形势,明确提出了2009年营销工作的思路,对08年的主要工作进行了安排。市公司领导也作了重要讲话,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希望和要求。相关单位和科室作了专题发言,对2009年工作要点作了说明。会议还表彰了2008年度营销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各基层单位也都签订了营销目标责任书。会议的成功召开,对于我们全面落实市公司营销工作会议精神,实现公司年度经营目标,保证和促进企业的改革、发展、稳定和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必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二、会议的主要收获

(一)总结了成绩,坚定了信心。

2008年公司营销战线广大干部职工紧紧围绕公司“1281”的年度奋斗目标,克难奋进,团结拼搏,使得公司的各项营销指标得到了优化和提升,营销工作呈现又快又好的发展态势。营销指标再创历史新高,经营质效取得一定进步,营销精细化管理全面展开,营销基础管理进一步加强,各项重点工作稳步推进,优质服务明显改善。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更是营销战线广大干部职工辛勤劳动的结果。这些成绩的取得为确保××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坚定了我们搞好2009年营销工作的信心。

(二)认清了形势,提高了认识。

会议充分肯定了2008年营销工作的成绩,在全面总结工作经验的同时,还认真分析了当前公司营销工作所面临的形势。一是营销指标压力较大。二是营销基础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营销队伍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报告对当前营销工作形势的分析使大家在看到成绩同时,更清醒地认识到当前营销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增强了全体干部职工在2009年搞好营销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三)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

针对当前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王总的报告明确了2009年营销工作思路,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营销工作的目标,即认真贯彻落实市公司营销会议和公司2009年工作会议精神,以营销精益化管理为主线,通过抓基础管理、抓过程管理、抓规范管理,促进效益提升,深入推进营销基础管理和营销标准化管理工作,不断提高营销管理和优质服务水平,创营销优良业绩,全面完成2009年的营销工作目标任务。在报告中王总对下一步工作重点作了具体安排,思路很清晰,措施很得力,这对于促进公司营销工作在新的一年里再上新台阶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为今后的营销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四)布置了措施,突出了重点。

王总的报告,紧紧围绕公司“12331”年度总体工作目标,提出了2009年营销工作的总体工作思路,确定了2009年营销工作将以精益化管理为主线,着力于抓基础、抓过程、抓规范,重点搞好十项工作:即加大增供扩销力度,确保电量的稳步增长;严格执行电价政策,确保均价合理上扬;加强电费回收风险控制,切实保障经营成果;

突出线损管理工作,努力实现降损增效;加强营销分析和考核,促进营销指标全面完成;推行营销精益化管理,提升营销整体管理水平;

加强营销基础管理,提高营销工作质效;推进营销标准化管理,全面规范营销作业;创新优质服务举措,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加强营销队伍建设,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十项新措施的提出使得我们2009年的营销工作思路更清晰,重点更加突出,实际工作中更具可操作性,这对于公司08年的营销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几点意见

今年的营销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在以后的工作,我们营销战线的干部职工,要以崭新的精神风貌,过硬的工作作风,顽强的拼搏精神,扎扎实实抓好各项工作的管理。

(一)贯彻会议精神。当前公司的营销工作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员工的市场开拓意识和业务水平有待提高,会后各单位要认真组织员工学习会议报告和下发的十五个管理办法和制度,对于会议精神要入脑入心并迅速地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要结合会议精神,大力开展各类营销培训及竞赛活动,在培训及活动的形式、实效上下功夫,力争在员工开拓意识和业务技能上有较大的提高。

(二)抓好过程管理。各单位要认真贯彻此次会议精神,围绕企业管理创新工作,按照营销工作08年重点安排,对照此次下发的15个制度和办法,加快对失效、过期制度和办法的清理,加快对突出、急需解决问题的整改进度;要进一步理顺明确上下、左右、内外的工作关系,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工作流程的执行;要加快抄核收等控管体系建设进度,合理调整营销系统管理权限;要进一步加强内稽外查力度,强化问题闭环管理,实现对营销行为的全过程监管。

(三)规范营业行为。要大力推行制度管人、标准管事的理念,严格执行下发的十五个制度和办法,进一步规范营业行为,强化内部协调,完善内部流程的传递手续,抓好关键环节的控制点,抓好管理和执行的协调配合;要建立和完善营销工作质量评价体系,制定工作行为量化标准;要积极探索有效的考核模式,加大对营销工作质量的考核力度,用制度和标准来规范营销行为,用指标来考核工作质量;要加大考核结果的兑现力度,通过经济手段来引导员工进一步规范工作行为,提高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