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四风工作总结范例6篇

银行四风工作总结

银行四风工作总结范文1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3-132-02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各类新兴产业的出现,融资成了各企业的重中之重,在此环境下,我国的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大中小型银行蓬勃发展,为了适应各类客户的多样化需要,更加迅速准确地提供服务,我国银行的组织架构改革迫在眉睫。本文将从我国银行组织架构现状介绍、国外经验借鉴、我国银行组织架构存在主要问题以及改革对策建议四方面加以论述。

一、我国银行组织架构现状

目前我国银行业从风险架构组织模式来看分为两大类,分别为集权式结构和矩阵式结构。两大类结构在组织方式与运作模式上有很大不同,并且在银行经济业务实际运作中所展现出来的结果也有诸多不同。

1.集权式结构。在我国国有四大银行建成初期,根据经营管理需要,框架关系为总部设置总行、接下来升级设置各个分行,往下设置支行、最后为网点的组织结构。那么在进行业务运作时,会在总行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部,负责整个银行宏观销售策略制定、风险预警政策出台、银行业务运作程序模式以及业务办理时的监控审批。当一项业务需要完成时,需要提交网点到支行到分行再到总行的审批路线,整体上来说非常有利于总部控制风险。

2.矩阵式结构。为了弥补传统集权式结构在业务审批时产生的程序繁杂、时间过长的缺点,近些年,矩阵式组织架构应运而生。在这种结构下,总行依旧管理其下各分支行及网点,但各个分行有权按照业务类型设置不同的事业部制,例如根据对公条线设置公司业务部,根据个人业务条线设置个人业务部,并且单独设置风险管理部,管理本分行业务的审核批准工作,各分行业务由本分行各部门分类审批。但是总行的风险管理部及各职能部门垂直领导各个分行的相关对应部门,并且规定一定业务数额以上的业务需报总行单独审批,各分行领导对分行各职能部门进行管理。这种方式使业务办理速度明显加快,并能做到因地制宜,同时总行对业务仍有绝对的领导权。

二、西方发达国家银行经验借鉴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和西方发达国家融资需求的进一步扩大,西方发达国家银行业在第一时间改变经营理念,适应发展潮流,更加快速高效地为银行自身带来巨额经济利益,这一系列改革取得了空前成功。那么这些先进经营理念、运作方法对我国银行业必然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以下笔者将就几个典型的西方发达国家银行运作的成功模式加以分析介绍,以期待能有所提高。

1.德国德意志银行。德国德意志银行架构特色在于设置专门的管理中心,该中心一共设立四个,总行赋予四个管理中心的权限有:可以适当升高或降低利率,可以根据业务需要调拨资金,可以批准发放一定数额以上的贷款,以及VIP客户的管理工作。并且在四个管理中心下设十余个管理行,负责根据管理中心的政策变动完成以上各项业务的实际处理工作,从而做到了高效、协调地完成各项工作,减少业务审批时间和层级手续。

2.英国渣打银行。英国渣打银行采取的管理架构模式同样很具有借鉴意义。在扁平式组织架构模式下,行长、副行长等位置正常设置,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总行设置相应职能部门,分行设置对应职能部门,但是业务处理方式相对我国来说比较简单。例如:以公司业务部放对公贷款为例,分行风险管理部放款员有权限做出审批,符合条件的可以直接向总行风险管理部进行汇报,而不需要向分行主管副行长、行长等进行汇报审批。该种模式下会大大节约各项业务审批时间,从而更高效率地完成业务处理。

三、我国银行组织架构存在问题分析

1.集权式结构下由于垂直条线的汇报层级较多,会造成信息滞后、审批手续复杂等缺陷,而且在人员配置上,总行各条线的审批人员手中权力过大,易导致审批受个人情绪化影响较为严重,会出现行贿受贿情况的发生,对整个银行内部风气造成较大影响。另外对分行来说,开展业务受总行制约过大,会造成潜在客户和优质客户流失,不利于分行在其特定区域的进一步发展。

2.矩阵式结构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随着部门设置的增多,总行的管理难度加大,部门之间人员流动频率高,这种模式会造成一项业务发生时,如果出现某些差错,部门间人员会进行互相推诿,无人承担责任,一项任务下达后,部门间同样会因为出力多少而产生矛盾,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以及员工的效用无法达到最大化发挥。

四、进一步完善组织架构体系的对策探讨

在上文的现状分析、存在问题揭示的基础上,如何在国外先进经验的借鉴基础之上进一步完善我国银行业组织架构体系就成了重中之重。以下笔者将就此问题发表自己的浅见,望能有所成效。

1.加强内部管理,优化审批控制。在人员招聘配置时把关严格,争取所录用人员都能人尽其责,全行利益优先,对于扰乱风气的“害群之马”一经出现就要严厉惩处,对于任劳任怨的“老黄牛”式的员工进行倡导安抚,以逐步优化全行风气,使审批流程和程序受人为因素干扰降到最低。另外,鼓励审批人员严格评审,防止出现领导打招呼就开绿灯的现象发生。

银行四风工作总结范文2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

一、商业银行竞争力定义

本文将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定义为:商业银行在兼顾其社会责任和公众服务义务的同时,以先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成为市场的主要金融服务供应商,并获得超额利润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体现在银行价值链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资本管理,风险管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和组织管理。

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对比的分析方法

1.多指标加权综合评估方法

多指标加权综合评估方法的核心在于根据某种理论模型,选择一些指标,并赋予各指标一定的权重,并按照这些权重对相关指标进行加权平均,根据各个指标的得分进行评估和排序,从而得出各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强弱对比。

2.本文构建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

影响商业银行的竞争力的因素很多,本文主要从以下六大方面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进行具体的分析对比评价。

(1)资本管理模块:包括资本充足率(资本净额/(风险加权资产+12.5 倍的市场风险资本))和核心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净额/(风险加权资产+12.5 倍的市场风险资本)),分值各为5分。

(2)风险管理模块:包括不良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各项贷款)、拨备率(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余额/不良贷款余额)、授信集中度(最大一家集团客户授信总额/资本净额×100%)、流动性(流动性资产/流动性负债×100%)、存贷比(各项贷款期末余额/各项存款期末余额),分值各为5分。

(3)盈利能力:包括ROE(税后利润总额/总资产)、ROA(税后利润总额/所有者权益)、成本收入比(营业费用/营业收入×100%),其中ROE、ROA分值为5分,成本收入比为10分。

(4)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包括资产增长率((年末资产总额-年初资产总额)/年初资产总额)、净利润增长率((本年末净利润一上年末净利润)/上年末净利润),分值均为10分。

(5)人力资本管理:本科学历占员工比重(本科以上学历员工数/员工总数),分值为10分。

(6)区域影响力:包括国内分行数量(选择营业网点数量作为衡量)和国际业务能力(与国外企业业务往来规模的大小),其中国内分行数量标准分值为10分,国外业务能力为5分。

关于指标权重的确定,我们引用了社会上权威的金融专家和银行工作者相对认可的评价比例,然后结合自己的选择指标又加以改进,最终确定了本文所评估的各个指标权重。

关于各个模块的得分计算,我们采用下列原则:

①单个指标的评估根据商业银行的数据进行排序,分别排列出1-4名,指标排名首位的商业银行得分为该指标所占比重值,如5分、10分,相对应的,每递减一位得分递减 0.5分,1分,以此类推得到每个商业银行该单项指标的得分。

②综合竞争力的评估根据各个模块内商业银行各项指标的得分情况进行汇总,得到商业银行综合竞争力的得分。

3.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来源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年报,时间跨度为2006年度至2009年度,其中农行由于2009年刚上市,所以只选取了2008、2009年的年报数据。为了避开数据的波动性,我们选取2006 年至 2009 年的平均数据来进行评估,以消除某个年份某些个别数据的异常波动的影响。

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通过汇总六大模块的各项得分,得出工行的总分为88,排名第一位;中行的总分86.5,排名第二位,建行的总分为85.5,排名第三位;农行的总分为80,排名第四位。

四、提升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建议

1.转变银行的营销模式

向“精准营销”转变。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目前仍处于粗放营销阶段 。要做到精细营销,必须制定科学的市场开发规划,针对细分市场和客户设计合适的产品,重新塑造适合核心产品销售特征与规律的销售流程和营销体系。

2.在客户选择模式上变“以大论优”为“以质论优”

大企业由于融资渠道日益多元化,对银行的贡献和忠诚度不断下降。而随着国内经济结构的变化及信用环境的改善,中小企业融资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因此各银行应该在抓好大企业营销的同时,大力拓展中小企业客户和改善客户结构。

3.培育良好的创新人才和创新文化,构筑持续创新能力

首先要树立人力资源是商业银行第一资源的理念,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现代商业银行发展规律的人力资源竞争合作机制,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动力。

4.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提升盈利水平

我国国有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众多民营企业充满活力、成长迅速,这些不仅要求商业银行提供基本的存贷款业务,而且要求提供顾问咨询、、中介、结算等中间业务,大型国家控股商业银行立足自身优势,发展中间业务,可为企业发展提供一个周全的金融服务环境。

5.通过对风险的定量分析,实现从规避风险到管理风险的转变

各大行应充分利用定量化的风险评估模型和信息技术,通过定量分析对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可能的损失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决策,真正做到从规避风险到管理风险的转变。

参考文献:

[1]王 亮:《新巴塞尔协议》框架下对中国国有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及对策的研究,统计研究,2003(1).

[2]李 治:我国现代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研究 ,学位论文,硕士2006.

银行四风工作总结范文3

作为一种古老的险种,操作风险自商业银行诞生伊始就伴随其左右。但人们对操作风险的关注和认识是近几年才开始的。1995年巴林银行的倒闭为全球金融机构敲响了警钟,金融理论界和实务界开始研究影响日益巨大的操作风险问题。巴塞尔银行委员将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于内部程序、人员、系统的不完善或失误,或外部事件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有机构研究确认,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机构因操作风险已损失了2000多亿美元,按照巴塞尔银行业委员会的估计,在银行业所有风险中,操作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已经发展到仅次于信用风险的地步,这不得不迫使银行业更加重视操作风险的管理和防范。而会计结算业务操作风险更是处于银行业务最一线、最前沿的操作风险。

一、建立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组织体系的设置,应按照商业银行决策、执行、监督反馈三个系统相互制衡的原则进行。建立职责清晰、层次分明的会计内部管理、执行、监督体系。在总行董事会风险控制委员会设立操作风险防控小组,负责对全行各类操作风险的宏观控制和政策性指引,其中子项包括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由总行会计结算管理机构制定对结算操作风险管理的的具体实施、管理办法并执行主要的管理职能;在分(支)行及基层营业机构建立实时控制的事中监督系统;同时在稽核监控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建立对结算操作风险的事后监控系统,从而建立起一个由上至下系统连贯的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同时由于会计业务流程是所有商业银行业务的最基础的平台,银行会计结算操作风险必定会对银行其他业务产生一定影响,但会计结算管理部门并不是唯一对银行全行会计结算操作风险负责的部门,银行各相关业务部门都应当按照部门职能的特性进行联动,共同配合、参与对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的管理。

二、强化会计结算制度、流程建设工作

(一)建立标准化的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一是在整合、梳理会计结算管理制度、内控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业务标准和操作流程,完善并强化对会计结算业务操作过程中各环节的风险控制和管理。二是及时对制度、流程进行补充和修订。银行业务的更新和创新日新月异,因此对制度和流程的及时修订和补充更显重要,要通过政策研究、业务检查以及从一线柜台收集反馈的意见及问题,及时对原有制度和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缺漏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三是建立定期的风险评价、评估制度。定期对各项会计业务进行风险评估、评价、会计内控检查评价、操作风险防范评价等。四是有针对性的制定操作风险防范制度。以金融领域发生的大案、要案等为鉴,积极查找本行在结算业务内控管理的漏洞,有针对性地制定防范操作风险规章制度,并研究落实会计结算领域等方面的精细化管理手段。

(二)制度、流程建设中需关注的几个问题。一是制度、流程要优于业务先行。面对激烈的金融竞争,各家银行都纷纷亮出浑身解数开展金融创新,因此近几年商业银行推出的新产品、新业务有如雨后春笋,商业银行在新业务、新产品推广时,更要高度关注由新业务所带来的系列风险,特别是操作风险,要在充分研究、分析并试点的基础上,先行制定完善的内控制度和操作流程,以有效评估和防范其可能形成的操作风险。二是在内控岗位的设置和对结算操作风险管理上,要积极加强岗位责任制建设力度,确保内控管理所需的双重控制和交叉检查手段的有效实施;要明确并建立职责,让银行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到对结算操作风险的监督管理工作中来,以实现对结算操作风险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的全面管理和监控,如:充分发挥内部稽核部门、审计部门职能,以及在必要时借助外部审计手段等。三是要加强岗位和业务的制约、制衡。要切实加强会计结算业务的授权、分权管理,规范决策程序,通过科学合理地界定职责和权力范围,杜绝任何个人或部门独立完成某一会计业务而不受监督和制约情况的发生。要坚持定期对要害岗位工作人员进行强制休假、岗位轮换和交流制度,做到问题早发现,风险早预防。四是通过大力推行管理决策信息化,实现会计结算风险管理由事后管理向全程管理、由定性管理向定量化管理的转变。

三、实施有效检查监督、完善整改纠错机制

(一)进一步明确检查目的,改进检查方法,严肃检查结果,提高整改落实的效果。检查的最终目的不是查问题,而是通过对业务操作层的检查辅导,提高银行内部防范风险的能力,促进业务的不断健康发展。检查要善于抓住重点,对容易导致事故、案件和造成资产损失的薄弱环节和岗位要进行重点监控。不仅要检查出现存的问题,还要总结出现问题的环节是否属于风险点,以此对风险进行区分和分析。同时操作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更依赖于对问题的整改落实力度,各项检查不能仅停留在揭露问题这一层面,更要帮助被检查对象提高对存在问题的认识和整改,从加强管理的角度提出建议,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持续关注、持续检查,以使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二)完善整改、纠错机制。一是各分(支)行对会计检查监督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要制定整改计划和措施,消灭存在的风险隐患和问题。二是监督检查部门要及时组织对问题整改情况进行跟踪验证,对措施不落实、整改不彻底现象及时督促,并采取相应处罚措施,直至有效整改完毕。

(三)建立结算操作风险警示报告制度。针对集中出现的问题或突出呈现的业务操作风险点,由会计结算业务主管部门或稽核监控部门每月汇总,形成会计结算业务操作风险警示报告,下发到银行商业银行各营业网点,以起到警示和强调的作用。

(四)建立定期召开结算操作风险状况及对策分析会议制度。由银行会计结算主管部门牵头,组织稽核等相关业务部门、分(支)行主管行长、委派会计、结算监督员、综合柜员等不同责任层次的人员参加分析会议。在分行一级可建立每季度召开会议的制度,在支行一级可建立每月召开会议的制度,在各营业网点则可建立每周的分析制度。要通过对以上措施的执行和落实,建立起持续的、循环的会计结算操作风险检查、分析、处理、改进过程,督导责任人员严格履行各岗位职责和遵守业务操作流程,确保每一个环节和过程均得到有效实施,最终达到控制或消除操作风险的目的。

四、加强会计结算监管队伍建设,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

(一)完善结算操作风险监管预警手段,培养结算操作风险管理人才。应加快研制、完善预防操作风险预警系统,对操作风险实施动态管理,采取量化管理和模型化管理手段,在技术条件成熟和允许的情况下,还可运用回归分析、非线性模型、经济函数模型等来科学衡量风险,让管理监督部门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问题,堵塞漏洞。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定向培养操作结算操作风险管理人才,不断提高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风险管理水平,使基层营业网点的操作风险控制在可以防范的有效范围之内 。

(二)明确风险管理责任,建立风险管理能力及业绩评价机制。商业银行应对支行主管结算工作负责人、委派会计、营业网点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建立明确的结算操作风险管理职责,同时定期组织开展对其的风险管理经验、管理能力和管理业绩的评估评价,并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同时为进一步提高结算操作风险的管理水平,要通过集中或分散培训的方式,定期组织有关人员学习风险管理的先进知识、理念和方法,不断提高其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

(三)充实会计结算监管队伍力量。要将工作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敢抓敢管的会计人员充实到基层营业网点会计监管工作队伍中去,充分发挥其“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五、优化业务流程,提高结算操作风险管理科技水平

(一)优化业务流程。各项银行业务设计要尽可能的优化业务处理流程或程序,从客观上减少操作风险源,减少出现技术性风险的错误或事故机率,并尽量将业务流程中的高风险控制点纳入计算机的控制范围,通过在机内设置相应的要素,增加后台管理能力,减少人为的操作性风险。

(二)提高结算操作风险管理科技水平。要采用更为科学的操作风险衡量方法,建立会计结算操作风险衡量系统,敏感反映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的变动,对会计结算操作风险信息进行自动分析。

六、培育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文化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文化的建立应贯穿于建设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的整个过程,并结合实施的组织架构、业务流程以及信息系统建设工作,不断将操作风险管理新理念、原理、工具等传递给相关人员,让他们能够视为己任,主动地参与其中的改进和配合,发挥出自身的智慧。一是加强风险意识教育,增强员工的防范意识。防范操作风险的关键在于人,商业银行要加强员工对防范操作风险知识的学习,加强对员工的操作风险教育,增强员工的防范意识。二是建立起共同的风险管理价值观。针对银行会计结算专业而言,就是要让各层次银行会计结算及相关管理人员对构成操作风险的包括执行风险、信息风险、关系风险、法律风险、人员风险、系统事件风险等形成全面、足够的了解,并充分认识各类违法违规活动的严重性和危害性,真正从内心深处提高警惕,把防范措施落到实处,切实防患于未然。三是要发挥银行会计结算人员在操作风险管理上的主观能动性。要增强员工在操作风险管理上的主人翁意识,尊重并听取员工在风险管理上的意见和建议,要构建充满活力的选拔任用会计人员的工作机制,做到人尽其才,形成奋发向上的氛围。四是要加强对银行结算操作风险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要建立全面、科学、可操作的操作风险管理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银行会计结算人员参与风险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银行四风工作总结范文4

关键字: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脱媒”现象金融创新不良贷款内部控制

2006年中国银行业将全面对外开放,尽快强化风险管理能力,已经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建立并保持其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本文意在分析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以及在如何防范风险的前提下进行创新,以促进我国银行业的整体水平。

银行是高风险行业

2004年,国务院对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注资进行股份制改造并进行试点,要求它们积极推进内部改革,建立和完善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在内的风险管理体系,有效地识别、计量监测、控制风险以来商业银行无论在风险管理和质量上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的商业银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并不具备商业银行的特征和职能,这就使得我国的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先天不足。目前国内银行所拥有的资产达到近30万亿,而证券市场不足4万亿、保险市场则更是仅1.4万亿;由于近年来证券市场低迷,债券市场不发达,银行业占国内融资比重在90%以上。正因为国内银行业的规模及在融资中的绝对比重,中国的金融业就是以银行为主导的格局。

国内银行业对金融市场之影响,不仅在它的正向诸方面,而且更在于它的负向各方面。也就是说,如果国内银行体系的体质好,现代商业化运作走向了市场轨道,银行监管体系及法律制度健全,这些都能够对实体经济及金融市场起到好的示范作用。但是如果这些条件不具备,那么国内银行体系就可能成为实体经济发展的障碍或瓶颈。无论是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缺乏,还是一波又一波的信贷失控,都是国内银行体系的负向性所导致的结果。

从国内银行业产生与发展来看,它完全是从计划经济脱胎而来,不仅深深印上计划经济的烙印,而且正在成为国内计划经济最后一个堡垒。这使得国有银行的转轨常常徘徊在计划与市场之间,而相关利益者也往往会借助于这种徘徊把计划与市场缺陷糅合在一起并把它推向极端。也就是说,国内银行业的转型不仅表现为一种漫长的过程,而且表现为一种进程的复杂性与艰难性。比如,(易宪容)现代银行制度的供给不足、运作机制的激励与约束不对称、现代企业文化无法建立,银行改革的滞后使其不适应国内经济的快速成长,并导致了国内金融风险越来越向银行业集聚。

在20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资金由“拨改贷”后,银行的贷款成几倍的增长。在那种环境下,不仅国有企业敢借,国有银行也敢贷,从而让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迅速增加。有资料显示,四大国有银行在1998年不良贷款率达到50%。如果不是国家担保,按照一般现代商业银行的法则,四大国有银行早就破产。也就是说,国内银行在转轨与改革中不仅没走出困境反而给社会积聚了巨大的金融风险。

为了分散及化解风险,降低不良贷款率这几年成为国有银行改革的切入点和改革重点。无论是行政剥离、央行注资,还是银监会用制度严格规范,如深化银行不良贷款的监管、持续监管贷款分类准确度、考核不良贷款分类偏离度、动态跟踪各类贷款间迁徙变化趋势等,经过几年的努力总算在账面上实现四大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的“双降”目标。据初步统计,2005年6月末,全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2759.4亿元,比年初减少5550.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8.71%,比年初下降4.14%。

计划经济体制的指令性管理和经济转轨时期信用体系的缺陷,导致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近几年来一直集中全部力量至力于采取清收、核销、重组、玻璃等多种手段处治巨额不良资产。但由于风险控制乏力,不良贷款的前清后溢情况严重,新增不良贷款的快速增长淹没了存量不良贷款处置的相当一部分成果。

据统计2004年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7176亿元比2003年初减少3946亿元,不论贷款率13.2%比年初下降4.6个百分点,从不良贷款结构看,2004年末主要商业银行损失类贷款余额5202亿元,比年初减少1581亿元,可疑类贷款余额8899亿元,比年初减少2191亿元,次级贷款余额3075亿元,比年初减少175亿元,损失类贷款占全部不良贷款比率30.3%比年初下降1.8个百分点,反映出不良贷款结构有所改变。

表32004年国有银行房地产不良贷款率

全部(%)开发贷款(%)个人购房贷款(%)

中国工商银行3.07.41.2

中国农业银行8.116.62.1

中国银行4.812.81.8

中国建设银行3.17.31.2

汇总4.610.51.5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但我们注意到,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率下降体现了政府财务重组的撤销而非真正信贷资产质量的改善,2004年银行业总体不良贷款率下降更多是依靠信贷规模扩张和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剥离产生的后果,但是剥离并没有使不良贷款资产消失,而是把不良资产从银行的帐上转移到了资产管理公司账上。如果宏观经济发生波动,信贷规模紧缩,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规模和比率可能出现反弹,同时银行中长期贷款的风险长期化和房地产开发贷款及部分地区的个人住房消费贷款的隐性风险也不可忽视,2004年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汇总的房地产开发贷款,不良贷款率在10%--11%之间,(表3所示)房地产开发贷款的不良率较高,尽管目前个人房地产按揭贷款不良率较低,仅为1.5%左右,但随着未来房屋税收政策的逐步到位和物业管理费的提高,个人按揭贷款可能出现困难。

最近有些人士认为国有商业银行有“贱卖”的可能,在国有商业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过程中,围绕国有银行是否“贱卖”和外资入股是否危及国家金融安全的问题的争论一直不绝于耳。应该说,(巴曙松)由于投资者入股面临的诸多的不确定性和一年以上的战略锁定期,以及中国银行业面临的诸多“制度性折扣”,从银行上市后的股价来比照战略投资者入股定价是否过低并不科学。对于中国的金融安全威胁最大的实际上是一个持续糟蹋公众储蓄、制造不良资产的落后银行体系,如果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银行体系,则是中国金融之幸。从国有银行目前的情况来看,这场讨论也提醒我们,“花钱买机制”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确实要依赖于更多的制度保证和改革的后续推进。迫在眉睫的风险管理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的多元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除了信用风险以外的其他风险,如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信用风险等逐步显现,当然银行业要求得稳健长远,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应该加强与整个金融体系的联动性,因此当前既要关注银行业本身的风险,更要关注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与银行业的联动作用。银行业希望股市、债市繁荣,希望扩大直接融资比重,避免风险过多地集中在银行。

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背景下,银行、证券、保险尽管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但资金可以互相流动,因此,联动的作用要高度关注。在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发育不良,间接融资比重过大的情况下,更要关注融资风险集中于银行的现实。有关部门统计显示,2000年中国股票和债券融资与银行贷款总量之间的比例是1:5,而目前是1:17。也就是说现在大部分企业融资是靠银行贷款解决的。“,银行业应该举双手欢迎扩大直接融资比重,避免风险过多地集中在银行。2004年以来,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的情况有所改善。目前不良贷款余额是17000多亿元,比2004年初减少了将近4千亿元。不良贷款的比例目前为13.2%,比去年初下降了4个百分点。

在2005年1月29日于北京召开的“银行信用风险国际研讨会”上,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史纪良指出,信用风险是银行业最主要的风险,要高度重视我国银行业面临的信用风险。他要求,首先要加强我国宏观信用环境建设;其次要通过征信体系的建设促进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和信用风险内控机制的健全;第三,通过建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提高对风险的识别能力,通过加大对信用风险的监管力度,督促银行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

我们发现通过一系列改革,国有银行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但仍存在资本充足率较低、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较差、业务和产品创新能力弱等五大问题。针对国有银行的改革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已启动。一九九四年,四大国有银行开始由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一九九八年,国家发行了2700亿元人民币特种国债补充国有银行资本金,同年成立了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信达、华融、长城、东方),为国有银行剥离了1.4万亿不良资产。通过这些改革,国有银行不良贷款比例和余额明显下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尽管成绩是显著的,问题仍然很多,有些问题甚至还非常严重。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是资本充足率仍然较低,这反映了国有银行资本扩张和资本金补充不相匹配,使其经营具有一定程度的脆弱性。2004年,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平均仅为百分之4.61%。2005年一月国家注资450亿美元后,虽然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已分别达到百分一六点五零和百分之一四点一四,但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仍低于百分之八的国际标准。

二是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仍然较差。近年来,通过多方努力,四大国有银行实现了不良资产余额和比例的“双下降”。尽管如此,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国有银行不良贷款仍处于较高水平。截至2005年三月末,按照五级分类标准四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约为百分之二十。巨额不良贷款给国有银行带来了沉重的包袱,削弱了其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国有银行在资产净回报率、股本净回报率、成本收入比等盈利指标方面也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随着“脱媒”现象的出现,商业银行存款来源减少,贷款融资渠道减少,商业银行经营面临风险,这就要求商业银行拓宽传统业务,经营多种理财业务,以弥补不足,但是商业银行在发展理财业务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规范与发展并重,培育与防险并举”的原则(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指出)重点把握好五个环节的管理和风险控制,自觉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在开发设计环节,应制定新产品(新业务)的开发设计管理规定,事前评估和管理理财业务的风险;在投资顾问环节,要按照“了解您的客户”的要求,客观评估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意向,提供符合客户利益的投资顾问服务,并充分揭示风险;在营销环节,要切实注意防范法律风险和合规风险,防止错误销售和不当销售;在投资操作环节,要严格控制操作风险,按照客户的指示或合同的约定进行投资和资产管理活动;在后续服务环节,要保持文件和数据记录的完整性与可靠性,充分披露相关信息。同时,商业银行开办理财业务还要符合“有规划、有资源、有手段、可持续”等四项要求。

重新调整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和经营体系,实行扁平化管理

当前,银行机构对操作风险的识别与控制能力不能适应业务发展的问题突出。一些银行机构由于相关制度不健全,或者对制度执行情况缺乏有效监督,对不执行制度规定者查处不力,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薄弱,大案、要案屡有发生,导致银行大量资金损失。极个别机构有章不循、违章不究已经突出暴露了国有商业银行对分支机构管理偏松、绩效考核不够合理的问题,致使部分分支机构片面追求市场份额和经营绩效,忽视了内部管理。对此,要保持高度警惕,针对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违法违规案件问题开展专项治理工作。同时,要切实加强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监测和考核工作,督促国有商业银行真实反映不良资产;要进一步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改革,严格内部控制。为此,各银行机构必须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采取措施,有效防范和控制操作风险。

笔者认为应该从在以下几方面加大监管力度

一、高度重视防范操作风险的规章制度建设。对无章可循或虽有规章但已不适应当前业务发展和基层行实际管理情况的,上级行应进行专门研究,及时制订或修订。对于基层行和有关部门就规章制度建设提出的问题,总行要认真研究,及时解决,不得延误。对有章不循的,要将责任人调离原岗位,并严肃处理。

二、切实加强稽核建设。要不断完善稽核体制,充实稽核力量,加强对稽核队伍的培训,提高政治业务素质。业务主管部门和稽核部门应对业务单位,特别是基层业务单位组织实施独立的、交叉的突击检查,同时,要建立对疑点和薄弱环节的持续跟踪检查制度;总行及相关上级行要对跟踪检查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要强调有效性、严肃性和独立性。

三、加强对基层行的合规性监督。对权力过大而监督管理又不到位的基层行,要重点加强监督,促其及时整改;要强加对权力的监管和监控,防止权力滥用和监督缺位。

四、订立职责制,明确总行及各级分支机构的责任,形成明确的制度保障。各级管理人员特别是各行主要负责人和分管的高管人员,要认真履责,敢抓敢管,以身作则。对出现大案、要案,或措施不得力的,要从严追究高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责任,并相应追究稽核部门及人员对检查发现的问题隐瞒不报、上报虚假情况或检查监督整改不力的责任。反复发生大案要案,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的单位,要从严追究有关高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法律责任。

五、坚持相关的行务管理公开制度。对薄弱环节要定期自我评估,并请外审机构进行独立评估。要进一步扩大社会和新闻舆论对银行的监督。对已发生的大案,可以披露的,要加强信息披露工作,及时详细介绍整改规划和具体措施,正确引导公众舆论,争取主动。通过公众监督,防止银行懈怠操作风险管理,防止管理人员和滥用权力。各行高管人员要分工合作,一级抓一级,并注意对基层的抽检,到问题多的地方去,深入调查研究,帮助基层解决问题。

加强银行内部审计力度

银监会近日《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试行)》。有关人士称,这是银监会成立以来,按照国际惯例提高监管透明度,推行分类监管,保护存款人和金融消费者利益的一项重要举措。银监会明确表态:高风险银行将被关闭。达到5级和6级的高风险商业银行,银监会将给予持续的监管关注,限制其高风险的经营行为,要求其改善经营状况,必要时可采取更换高级管理人员、安排重组或实施接管、甚至予以关闭等监管措施。此举将对促进商业银行改进风险管理,加强监管机构的持续、审慎、有效监管发挥重要作用。《内部指引》是在借鉴国际通行的骆驼评级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和银行监管队伍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它确定了具有中国特色的“CAMELS”的监管评级体系。即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资产质量、管理、盈利、流动性和市场风险状况等六个单项要素进行评级,加权汇总得出综合评级,而后再依据其他要素的性质和对银行风险的影响程度,对综合评级结果做出更加细微的正向或负向调整。综合评级结果共分为6级,其结果将作为监管机构实施分类监管和依法采取监管措施的基本依据。对于评级结果为5级和6级的高风险商业银行,银监会将给予持续的监管关注,限制其高风险的经营行为,要求其改善经营状况,必要时可采取更换高级管理人员、安排重组或实施接管、甚至予以关闭等监管措施。

2006年底国内银行完全开放之后,随着外国资本纷纷进入国内银行业,国内银行业改革的重要性日益凸现。除了强化对自身风险认识和管理外,如何面临外国银行业的竞争将是2006年我国金融整个行业包括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只有进行金融创新才是提高中国整个金融业质量的关键,才能有效强化商业银行风险,提高与外国银行业的竞争力,加大银行改革力度,如果从国内银行业所担负的历史使命来看,可以说银行改革是中国现代化的基础(易宪容)。换句话说,如果中国的现代商业银行体系不能够确立,那么国内经济繁荣、中国的现代化是不可能的。

因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离开了金融,现代经济就没有源头活水。而在中国现行的金融架构中,由于资本市场的不发达、其他融资市场及融资工具缺乏,国内银行不仅成了整个金融市场最基本的融资渠道与工具,而且成了保证民众财富的安全性、提高民众财富收益必不可少的工具与渠道。无论是从国内银行的规模、范围、金融市场的主导性及潜在风险来看,国内银行的任何调整与变化都会对国内经济与个人财富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创新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当前,金融创新已成为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纵观国内外银行业,经营体制、管理模式、服务方式和产品的创新日新月异:从传统的分业经营到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的混业经营,从传统的资产负债管理到新兴的客户管理,从面对面的柜台服务到电子化远程服务,从单一的存贷款产品到为客户量身定制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创新活动一刻未曾停止,创新模式从产品主导向客户主导演变。在创新中求发展,已成为银行业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中国银行业在改革开放中步入创新时代。经济金融改革使我国银行业从陈旧经营体制和管理模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实现市场化经营的道路上不断迈进。经济金融改革还为我国银行业在制度和产品创新方面提供了用武平台。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提高对外开放度,更对我国银行业迅速提高综合竞争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激励着我国银行业加快创新步伐。

为提高中国银行业发展水平,中国银监会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银行业创新,同时,针对金融创新对市场反应迅速,产品推出速度快、更新周期短,组合化、交叉化、复杂化、电子化程度高等特点和趋势,密切关注和识别伴随创新的金融风险,及时引导银行机构加强风险管理,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支持银行业创新,在创新中实现发展。(来自银监会网站)

以下将从几方面介绍创新的方式

(一)中国银行业的业务创新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银行业已经从20世纪80年代以前大一统的人民银行独家经营模式、80年代到90年代期间的专业银行模式,发展到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商业银行模式,银行业务也从简单的“存贷汇”发展到多层次、多品种、多方位的综合服务,业务创新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培育核心竞争力、提高服务质量、提升经营绩效的主要手段。(唐双宁--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商业银行已经开始从简单模仿和复制新产品、增加业务品种向创新服务方式、服务渠道、交易工具和交易市场四个方向发展。

在服务方式方面,正在从大众化、标准化逐步走向专业化、个性化和综合化服务。以理财服务为代表,以提高客户忠诚度和优化客户结构为目的,以满足不同客户和客户群的金融需求为导向的多层次、个性化服务,正在成为国内商业银行服务方式创新的主要方向。

在服务渠道方面,信息网络技术使得高效率、便捷化的交易通道快速发展。以电子银行和银行卡为代表,以提高金融交易效率和降低交易费用为目的,以信息网络技术为依托的无地域限制、无时间限制的全天候服务通道,正在快速发展。

在交易工具方面,与个性化和专业化的服务方式相对应,交易工具(产品)从简单粗放逐渐向复杂精巧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层出不穷。商业银行已经开始积极发展各类衍生产品,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正在尝试满足不同需求的产品组合。

在交易市场方面,国债、金融债和次级债市场不断发展,离岸金融交易的市场规模逐步扩大,部分银行正在积极尝试建设场外交易市场。

上述创新活动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优质的服务要通过有效的通道才能实现,具有竞争力的产品要有相应的市场才能进行交易。反过来,高效的交易通道和市场必须有适宜的交易产品和服务需求,才是“有水之渠”、“有容之器”。可以预见,在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电子银行、银行卡、衍生产品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等,将是我国银行业务创新的活跃领域。(二)电子银行业务创新我国电子银行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业务。目前在国内正式建立网站的商业银行已超过40家,大部分已开展交易型网上银行业务。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近几年我国电子银行的发展尤其迅速。例如,中国工商银行电子银行交易额2000年仅为2万亿元,而2004年已突破38万亿元,电子银行交易已占全行结算业务量的四分之一,网上银行和电话银行客户总数突破3000万。

电子银行业务除面临传统经营活动中的主要风险,如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等风险外,还突出面临着一些新型风险,如制订电子银行发展战略时可能出现的战略风险,在运营中可能出现的技术规范、数据安全、内控机制等运营风险,经营不力对银行信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信誉风险,由于法律环境及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产生的法律风险,等等。

银行卡业务

中国银行卡发展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历经了起步和联网联合阶段,21世纪步入产业化发展阶段。目前总发卡量超过8亿张,交易金额超过25万亿元,市场化运行机制基本确立,行业自律水平逐步提高,专业化服务初步形成,国际化进程日益加快。

目前我国银行卡业务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技术风险和信用风险,而技术风险目前相对突出,具体表现为伪卡犯罪、自助机具诈骗、商户套现、不良中介骗领信用卡等。为防范技术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在技术标准、业务流程、管理制度和风险控制等方面需作出进一步努力;在培育信用文化的同时,还需加强对持卡人和商户的风险防范意识教育。同时,随着贷记卡的逐步发展,我国银行在信用卡授信管理和整体风险管理方面尚需继续完善。

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业务

金融衍生品市场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在价格发现、规避风险和增加投资组合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国际金融市场产生着深刻影响。

目前我国已有50多家中、外资银行机构获准开办衍生产品业务,交易币种主要为外币,品种主要包括期权,如外汇期权、利率期权、债券期权和期权结构性债券(存款);远期,如远期外汇买卖、远期结售汇、远期利率协议;互换,如利率互换、货币互换、违约互换、互换结构性债券(存款)等。

开办衍生产品业务的银行都制定了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的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健全了授权和授信管理,设立了独立的,实行了前台交易操作、风险监控和后台资金清算相分离的制度,加强了对衍生产品交易风险的计量、监测和控制,加强了对风险管理系统的研究和改进,同时逐步加强了内审和外审对衍生产品业务的监督,但技术水平尚待提高,在经验上还需不断总结,在人才上还需大力培养和积极引进,在资金处理和管理系统以及风险管理技术方面也还需进一步完善。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有长足发展。很多国家和地区实行金融混业经营,因此个人理财业务的品种也十分丰富和多样化,包括银行、保险、投资管理、个人信托等各类金融服务;理财从业人员实行严格、系统的资格认定制度;理财服务展现出个性化、综合化、分层次的特点;以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和信息技术平台为依托,形成了强大的销售和服务网络。

我国商业银行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尝试向客户提供投资顾问和个人理财服务。近两年,商业银行积极推行品牌化战略,招商银行“金葵花”、工商银行“理财金账户”、建设银行“乐当家”、农业银行“金钥匙”、光大银行“阳光理财B计划”、民生银行“非凡理财”等产品相继面世,市场上已有20多个品牌、几百种理财产品。同时,我国境内的外资银行也将其在国外的理财业务移植到我国市场,积极开展外汇理财业务。由于体制、市场发展程度和政策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在品种、规模和管理方式等方面与国外银行仍有较大差别。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风险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客户可能面临的风险,即客户可能因投资工具的价格、利率、汇率变化等蒙受资金损失。因此,银行应向客户充分揭示相关风险,使其选择的投资产品适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另一方面是银行可能承受的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等。

在创新中严密防范银行业风险

业务创新在帮助银行提高效率、提高盈利能力、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也会给银行带来各类风险,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技术风险等等,需要严加防范。特别是目前,银行对许多创新业务还缺乏管理经验,对潜在风险认识不足,因此,业务创新要以防范风险为前提,坚持区别对待、强化内控、充分披露的原则,加强对业务创新的风险管理,将其纳入银行整体风险管理体系。(唐双宁)对信用风险,应建立科学有效的评级体系,并按照“提高贷款分类准确性-提足拨备-做实利润-资本充足率达标”的监管要求,提高抗风险能力;对市场风险,应按照衍生产品交易管理办法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的要求,建立和完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相关风险的管理体系;对操作风险,银行应在积极培养合规文化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有关规章制度,完善业务流程和信息系统,加大防范操作风险的工作力度。银行在业务创新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自己对各类风险的承受能力、控制能力和资本实力,按照成本可算、风险可控、信息可披露的原则,真正做到通过创新实现收益的最大化和提高竞争力,避免心中无数,盲目跟风,违背创新初衷。

在银行业创新过程中中国银监会将起到重要作用,其执行力度和持续性将直接影响创新的效果。为防范银行创新中的风险,中国银监会将在完善法规建设方面继续努力,与时俱进,对已不能满足市场发展需要和风险监管需要的规章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根据银行业务创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同时积极推动改善银行创新的外部环境,如推动会计、税收、征信等相关政策和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在规范管理上,积极推进银行创新业务的会计、统计等相关基础建设,及时建立针对创新业务的风险监测和统计指标体系;在市场准入上,积极与银行沟通,针对各类新业务的特点和风险特征,加强引导,依法实施市场准入管理;在日常监管上,对银行开办创新业务及时进行风险提示,督促其制定科学的新产品研发战略和规划,对新产品的可行性严密论证,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和测算,完善产品定价机制和风险管理措施,做到成本可算、风险可控,同时加强对新产品销售业务人员的培训,严格上岗标准,确保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使银行最大限度地防范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中国银监会还将继续采取多种方式,挖掘国内外资源,加大对监管人员进行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的力度,不断提高监管的专业化水平,以适应金融创新对监管的要求。

中国银监会将与银行业共同努力,促进银行业务创新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稳健发展,使创新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真正成为银行业提高综合竞争力和实现良性发展的推动力。参考资料:

(1)中国金融网---银监会

(2)李健,《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宏观视觉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

(3)谢太峰、郑文堂、王建梅,《金融业务:风险及其管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

(4)戴国强主编,《商业银行经营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第二版

(5)2005中国金融发展报告---《新巴塞尔协议》框架下的中国银行业改革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

(6)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主编,《不良资产处置前沿问题的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

(7)刘德福主编,《不良资产管理处置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

(8)蒂莫西.W科克。《银行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

(9)李辉华,苏慧文。《金融风险》。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

(10)曾康霖,刘锡良主编,《银行经营管理学》,四川: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4

(10)王海智,马有信,《金融风险典型案例评析与防范》,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11)江其务《中国金融:制度创新与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银行四风工作总结范文5

关键词:操作风险;损失事件;案例分析

Abstract:In this paper,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banking operational risk loss events disaggregated data and sectoral disaggregated data to start,using case study method and foreign banks to conduct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operational risk study found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China’s banking operations in the form of the relative risk of more serious and focused, mainly in internal and external fraud-type events,and commercial banking sector. Typical analysis of foreign case further illustrates the risk of serious and focused on our operational reasons: the credit system and the urgent need to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legal system;banking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and the incentive system is plagued by problems;banking business model is still sub-sector,and the single product structure.

Key Words:operational risk,loss events,case studies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0)03-0064-04

操作风险是银行业最古老的风险之一,伴随着银行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很多国际活跃的银行业早已重视操作风险的管理和防范。但直到巴塞尔委员会将操作风险纳入银行业三大风险之一,其重要性和迫切性才受到广泛的关注。操作风险是当前国际银行业面临的最重要的银行业风险之一,而且随着银行规模和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操作风险在总风险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已经给一些银行造成了重大损失,因而成为其最重要的风险。

本文对国内外银行操作风险进行归纳总结,对其风险根源进行分析,并结合案例研究,发现我国银行操作风险集中于内部欺诈。中外典型案例的分析进一步说明了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严重且集中的原因:信用体制和法律制度急需建立和完善;银行业内控制度和激励制度存在弊端;银行业仍然是分业经营模式,而且产品结构单一。

一、国内外银行业操作风险数据说明

首先,对中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损失事件类型进行比较分析。从表1分析可知,中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表现形式既有相似处也有不同点。相似之处是,操作风险发生频率和损失强度较高的损失事件都集中于几种损失事件类型,即外部欺诈,执行、交割以及交易过程和客户、产品以及商业服务。不同点是,“内部欺诈”这种损失事件类型是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损失频率和损失强度最高的事件,损失频率为57.75%,损失强度为67.5%;而且,相对外国银行业而言,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事件的损失频率和损失强度更为集中。内部欺诈占操作风险损失事件的损失频率和损失强度分别是57.75%和67.5%;然而,国外操作风险事件中的内部欺诈损失强度只占总损失的7.23%。

其次,对中外商业银行跨业务部门的操作风险进行比较分析。我国银行业中的商业银行部门是操作风险损失发生频率最高的部门,为74.65%,而且几乎覆盖了所有操作风险所导致的损失额度,高达97.59%;外国银行操作风险事件发生频率和损失强度最高的业务部门都是零售银行业务部门,分别是61.10%和29.36%,同时其商业银行业务部门的操作风险事件损失的单位额度比较高,因为其占有的损失强度(28.95%)是其损失频率(7.22%)的四倍。由此,对中外银行业来说,商业银行业务部门都是单位损失强度很高的部门。

二、国外银行操作风险案例分析

银行业操作风险损失原因归为四种原因:人员因素、产品因素、流程系统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人员因素包括员工故意与非故意所导致的内部欺诈、外部欺诈以及雇用合同与工作场所安全等问题导致的损失。产品因素主要是指对客户的专业服务和产品特性或设计等所导致的损失,这也是外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损失频率和损失强度排在第四位的损失类型。流程系统因素包括业务中断和系统失误,交易处理或流程管理的失误,以及交易对手关系的破裂等内控系统在内。外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灾害,战争、政治、经济及社会危机等无法控制的外部事件。

(一)巴林银行案件

1995年2月的最后一周,巴林银行最终倒闭,毁于新加坡分行期货期权部门经理里森投资失败。里森看好日本股市并投资于日经指数期货,期间由于用于清算记录的电脑故障频繁,无数笔的交易记账工作都积压起来,系统无法正常工作,已经导致大额的损失。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95年1月18日,日本神户大地震,其后数日东京日经指数大幅度下跌,使低迷的东京股市更是雪上加霜。里森一方面遭受巨大损失,另一方面在没有授权的情况下购入大量日经225种股票指数期货(日本股票的平均股价期货),进行投机。截至1995年2月26日,里森总共购进2-4万张合约,此间日经指数由19000日元水平跌至17500日元左右,每张合约损失约12万英镑,亏损金额在3.7-4.5亿英镑之间,而此时巴林银行的流动资金和储备资金只有2亿英镑,资不抵债,必须变卖资产或接受收购,才能清偿4亿英镑的债务。最后,由于信息交流不充分,英格兰银行的拯救计划失败。巴林银行最终倒闭。

巴林银行的倒闭发人深省。首先,里森的职业道德问题是巴林银行倒闭的直接原因,1992年他在新加坡工作时就开始从事未经授权的交易,随着交易的失败,里森为了掩饰其投资失误,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伪造文件,性质已经由冒险变为内部欺诈。其次,巴林银行的内控漏洞为里森提供了可乘之机:第一,内控制度存在严重弊端,里森兼管交易部和清算部,即集业务操作权和管理监督权于一身,能够逃避监督,且在出现亏损时能够隐瞒亏损而等待转机;第二,高级管理人员缺乏对风险管理和控制的意识,缺少有效的内部监管措施,进一步纵容了里森的欺诈行为;第三,账户管理混乱,留下的未清理账户“88888”为里森的欺诈交易提供了掩护和工具;第四,巴林银行当时使用的系统落后,系统运行存在的问题,信息交流不畅,也无法及时发现“88888”这个错误账户。最后,衍生金融产品的复杂性和风险性,以及外部环境的难以预测性,最终葬送了巴林银行。由于里森判断失误,投机金融衍生产品导致巨大的损失,而且加上日本地震这种外部因素给里森的投机以致命打击,巴林银行资不抵债而倒闭。

(二)法国兴业银行欺诈案

2008年1月,法国兴业银行交易员凯维埃尔―个人欺诈行为亏损47亿欧元(约合500亿元人民币)。凯维埃尔在深信欧洲股市大涨的情况下,2008年1月初操作一个以欧洲主要股票市场指数变化为基准的金融工具,开始做多。根据套利交易的规则,必须对现实市场特征的投资组合做反方向操作以对冲风险。然而,凯维埃尔一手真实,一手虚拟,作了一个表面上的套利交易,以银行数百亿资金伪造交易数据建假仓,盗得密码进入IT系统取消交易,赌单边看多,交易金额高达500亿欧元。但是,欧洲市场巨幅震荡,降幅超过了4%,交易所要求追加保证金,此时凯维埃尔无法为其交易追加足够的保证金,欺诈行为便由此被揭发了。

法国兴业银行欺诈案件的警示,银行员工的“职业道德”是该事件的根源,但同时金融衍生产品的结构性和预期性是此操作风险事件的重要原因,而且内控和交易系统的严重漏洞为交易员违规交易提供了条件,市场风险仅仅是违规事件暴露的触发点。

具体而言,首先,人员的道德问题构成了“人祸”,虽然凯维埃尔的初衷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但事实上已构成了欺诈行为。他盗用了操作人员管理的IT系统权限,同时伪造数据和交易;而且早在2005年他赌国安联保险公司的股票下跌而单边做空。其次,内部控制存在严重问题。第一,系统问题,能被交易员盗取密码说明银行和整个安全系统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第二,风险控制的漏洞。实质上,凯维埃尔为单边投机交易而伪造的数据都记录在法国兴业银行集团的系统中,但风险控制人员并没有核对净仓交易额的平衡关系;第三,上级的纵容。为了盈利目的,凯维埃尔的行为得到了上司的默许和纵容,这也是银行业内普遍存在的情况。最后,对交易的金融衍生产品预期失误,在市场剧烈震荡所需补缴的保证金触发了事件的暴露点。

(三)爱尔兰联合银行案件

2002年2月8日,爱尔兰联合银行(Allied Irish Bank,AIB)的全资子银行全冠银行的交易员Rusnak被发现存在欺诈行为,造成的损失共计达6.912亿美元。1997年前后,交易员Rusnak在货币远期交易中,由于对日元走势的错误估计,遭受了巨大损失,他开始编造虚假期权,制造真实的远期交易已被套期保值的假象,以此来掩盖他的损失;而且这种欺诈不断重演,直到2001年底。2002年1月,银行发现资产负债表交易头寸和2001年底的外汇交易额都存在问题,才开始关注Rusnak的交易情况,到2002年2月8日Rusnak的欺诈被发现。

爱尔兰联合银行案件同样揭示了银行操作风险发生的几个原因:

首先,交易员Rusnak存在“职业道德”问题,长期在货币远期交易中进行欺诈,编造虚假期权和确认书;而且,Rusnak利用了投资理财部主管Cronin对他的信任(没有对他的行为给予更多审核),同时利用投资基金部经理Ray对他的袒护以及Cronin对Ray的信任,威逼后台工作人员。

其次,爱尔兰联合银行的子银行全冠银行存在严重的内控问题。一方面,投资理财部自身的监控存在漏洞。Rusnak是投资理财部的前台交易人员,他的交易行为本应该由负责报告和后台确认对其进行监控。投资理财部分为三个部门:投资基金部(前台负责交易)、资产负债管理与风险控制部(负责报告Var限额、交易损失和交易对家的信用情况)、财务管理部(后台负责确认)。但是,部门和信贷评估人员失职,并且相互推卸责任,都不认为自己负有进行调查的责任,都认为是对方的责任;后台人员没有始终如一地确认交易,1999年后台部门(财务管理部)的内部审计进行了交易确认的抽样调查,但没有抽查到Rusnak的任何一笔交易;投资监控人员软弱、欠缺经验,这些工作人员经验不足,未接受过正规训练,管理松散。而且,投资理财部主管Cronin的信任和投资基金部经理Ray的包庇,纵容了Rusnak的欺诈行为。

最后,金融衍生产品的结构复杂性和走势的预测性,也是这次操作风险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全冠银行的交易员Rusnak对其交易的货币远期和货币期货中的日元走势判断错误而产生的巨大损失,形成了Rusnak进行欺诈的经济压力。当然,银行内绝大多数员工对金融衍生产品知识和经验的缺乏,也为Rusnak的欺诈提供了机会。

(四)结论

上述三件操作风险案例都是几种操作风险损失事件类型的综合。所以,在数据收集的实践中,很难将每个案件完全归类到某种损失类型,更难将损失金额准确的分离到所包含的不同损失类型中。

对上述三个典型操作风险案件的分析可知,它们都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共性,即员工的机会主义倾向,金融衍生产品的复杂性和风险性引发的经济压力,以及银行内部控制上的漏洞提供了操作风险事件发生的机会。而且,后两者的客观存在进一步纵容了银行员工的机会主义倾向,并加剧了银行员工的道德风险,增加了操作风险案件发生的可能性,同时扩大了操作风险案件损失规模和影响范围。这也进一步证明了,任何操作风险案件都涉及银行员工,银行员工的职业道德和技术能力是操作风险的最根本原因,金融衍生产品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是现代银行业操作风险发生和扩大的重要原因,同时,内控(前面假设的监督属于内控的范围)的漏洞是操作风险不可或缺的条件。

三、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案例分析

通过国外银行典型案例的分析,我们意识到:银行员工的职业道德和技术能力,银行内控系统的薄弱或漏洞,是操作风险发生不可或缺的条件。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亦是如此,总结2003年以来媒体公布的29起案例可知,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具有三个显著特点:第一,操作风险损失事件类型绝大部分是欺诈,占案件数量的93.1%,包括内部欺诈(51.72%)、外部欺诈(10.34%)和内外勾结欺诈(31.03%)。第二,内部员工参与的操作风险欺诈案件占82.76%,尤其是操作风险案件大多数都涉及到银行管理人员。从29件案件中,涉及银行管理人员的有45%,占银行员工参与欺诈案件的52%。第三,操作风险案件涉及的产品类型主要是存款、贷款和金融票据,占72.41%。除此之外,上述操作风险案件中很多不涉及具体的业务,而是纯粹的贪污受贿和挪用资金。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事件具有集中的特点

第一,我国银行业经营模式不同,当前仍然是分业经营,绝大部分业务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业务部门、零售银行业务部门、支付与结算业务部门和业务部门,特别是商业银行业务部门;第二,我国银行业亟待完善的法律制度和监管力度,银行业的“违规金额”随监管力度的下降而急剧增加。

当然,不论是国外银行业还是我国银行业,实际上,操作风险的损失事件类型是交叉在一起的,例如,客户、产品和业务服务往往会与内部欺诈和外部欺诈交织在一起,业务中断和系统损坏也会与外部欺诈中的黑客破坏相交叉;而且,随着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整个银行系统和所有的业务部门都“以客户和市场为中心”,以此重新整合为包括各种业务部门在内的“项目小组”。所以,中外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所导致损失很难被清晰准确地归因到某种事件类型和业务部门。因此,实际工作中,我们更应该把操作风险视作一种整体性的全局性的风险。

(二)中外银行业操作风险案件既有相同点又存在很大的差异

相同点表现在:银行员工的职业道德和技术能力是操作风险的根源,而且内控的薄弱和漏洞是引发操作风险必不可少的因素。差异则表现在:首先,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的纯粹欺诈更为明显和严重,说明了我国的信用体制和法律制度急需建立和完善;第二,我国银行业员工的道德风险更加严重,这是我国银行业包括内控制度和激励制度在内的银行治理结构存在弊端的必然结果,也是法律制度不完善和监督力度不够的后果;最后,目前我国银行业仍然是分业经营的模式,存款、贷款和金融票据是银行的主要产品,为了使得银行乃至金融业真正与国际接轨,并具有国际竞争力,我国银行业的经营模式急需向国际化和混业经营转变。由此来看,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案件更具有“中国特色”,而不会发生在具有较完善的法律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发达国家中。

参考文献:

[1]何广文.德国金融制度研究[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年版.

[2]刘积余.美国银行业大变革透视[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

[3]鹿野嘉昭著,金熳宁译.日本的金融制度[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

[4]刘桂平.中国商业银行再造[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

[5]田玲.德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银行四风工作总结范文6

关键词:商业银行 净利差 影响因素

1.前言

利差收入是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因此,研究银行净利差的影响因素有利于银行自身改进从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例如,若运营成本是影响银行净利差的重要因素,银行自身方面就该控制好运营成本,通过降低运营成本获得更大的利差;同时银行作为金融中介机构,国家可通过银行来调节储蓄、投资的规模,进而促进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经济的稳健运行,净利差恰好是重要的调控手段,维持适当的银行业净利差应该是宏观政策调控工具中应予以重视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搞清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净利差的主要因素,国家可以通过调节净利差来稳定经济运行的目的。

2.净利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Angbazo(1997)用美联储Call Report 数据,对1989-1993 年不同规模的286家银行进行研究,表明商业银行的净利差与违约风险和利率风险溢价有关;银行净利差与资本充足率、存款准备金的机会成本、资产管理水平、违约风险、隐含利息正相关,与流动性风险、贷款限制、利率风险负相关;Demirguc.Kunt(1999)分析80个国家近7900家银行1988-1995年的数据发现,一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经济增长率对该国银行净利差水平的影响并不显著;Wong(1997)建立了一个在多重不确定性和风险厌恶条件下银行最优NIM决定理论模型,该模型证明NIM与银行风险规避程度、市场垄断势力、运营成本、面临的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等因素呈正向关系;(2009)研究认为银行净利差还受到银行市场垄断势力、运营成本和非传统业务的影响,市场垄断势力越强、银行运营成本越高,则银行会要求更多的净利差,而非传统业务发展则与银行净利差呈反向关系。

3.净利差影响因素与实证分析

3.1净利差的影响因素假设

影响商业银行净利差的因素有多种,总体上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是银行业自身的经营与发展,外部因素则主要是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具体包括以下四类:

3.1.1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成本收入比和平均运营成本两个指标常常作为银行经营能力的主要衡量指标,这两个指标的数值越大,说明银行的运营成本越高,经营能力较低,一般而言,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是同银行的净利差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

3.1.2风险水平。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会面临来自多方面的风险,既有来自银行自身层面的流动性风险,也有来自贷款者层面的信用风险,还有来自宏观经济环境方面的利率风险等。银行利差代表了银行所面临风险的溢价的大小,在经营的中,银行面临的风险越大,利差就会越高,银行对风险的厌恶程度与银行利差也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情况下,风险厌恶程度与要求得到的风险溢价成正比,利差就越大,银行的股本越充足,其承担风险的能力越强,对风险的厌恶程度低,资本充足率衡量的是银行股本的充足程度,与风险的厌恶程度呈反比。①

3.1.3资产结构。能够反映银行资产结构的财务指标有很多,如机会成本、贷款占总资产的比例,中间业务占总资产的比例等,其中,机会成本反映的是银行持有现金和法定准备金等非生利资本的多少,贷款占总资产的比重,则同机会成本相反,衡量的是银行所持资本生利的能力,贷款占总资产的比重越大,银行对资产的运用就越充分,中间业务占总资产的比例,反映了银行业务的创新程度。

3.1.4宏观经济环境。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广义货币供应增长率,以及广义货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这些指标都会反映出国内宏观经济环境的状况。GDP的增长会对银行业的经营有利,其通过影响银行经营进而影响到利差②,而高通胀率下,银行必然会抬高利差以求获得补偿。

本文的模型是为了分析影响银行业利差的因素的具体影响程度,通过上面的论述可知,银行净利差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具体可以归为四方面: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银行所面临的风险、资产结构和宏观经济环境,每一方面都可以采用若干个指标量化衡量,本文将从其中选取适当的最具代表性的变量,然后建立回归模型来量化这些因素对银行利差的影响水平。

3.2我国商业银行净利差影响因素实证分析方法

3.2.1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1)样本的选择

本文选择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以及四家发展比较好的股份制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作为研究样本,从这8家银行的年报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的指标进行研究,时间的跨度为2005―2011年。所有数据均采用境内审计数,若有多个支行,采用集团合并财务报表的数据。

(2)数据来源

本文实证分析原始数据来自各商业银行年报和国家统计局网站。

(3)变量的选择

A.风险厌恶程度,采用资本净额占总资产比例;

B.信用风险,采用银行贷款及垫款/总资产来度量;

C.管理水平,采用营业支出/利润总额来度量;

D.平均运营水平,采用业务及管理费用与总资产之比来度量;

E.贷款规模,用客户贷款及垫款总额取自然对数来度量贷款模;

F.机会成本,采用现金及存在中央银行款项/总资产来度量;

G.银行资产规模,采用总资产的自然对数值来度量;

H.通货膨胀率;

I.GDP;

J.核心资本,采用核心资本净额的自然对数值来表示。

3.2.2模型构建

本文将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来分析,以净利差(NIM)(净利差用净利息收入/生息资产平均余额来衡量)为因变量,以风险厌恶程度(RISKAVER)、信用风险(CR)、管理水平(MG)、平均运营水平(Average operation level)、贷款规模(LOAN scale)、机会成本(OPPRESER)、资产规模(Asset scale)、通货膨胀率(CPI)、国内生产总值(GDP)、核心资本(Core capital)作为自变量,考虑到不同银行有不同的净利差,所以采取常截距变量系数模型,回归估计下述方程:

对于股份制商业银行,以风险厌恶程度、信用风险、平均运营水平、机会成本、资产规模、核心资本与银行净利差大小呈负相关,其中,平均运营水平系数为-17.03,影响程度较大,风险厌恶程度、信用风险、机会成本、资产规模、核心资本的系数都大于-1,机会成本的系数为-0.00388,可以忽略不计。管理水平、贷款规模与净利差大小呈正相关,系数都小于1,影响并不显著。

参考文献:

[1]张筱峰.中国商业银行净利差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商业,2009,(18)

[2]周鸿卫,韩忠伟,张蓉.中国商业银行净利差率影响因素研究――基于1999-2006的经验证据[J].金融研究.2008(04)

[3]Angbazo,L.(1997),‘Commercial Bank Net Interest Margins,Default Risk, Interest-Rate Risk,and Off-Balance Sheet Banking’,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1,5587.

注 释:

①王宗润、汪武超、陈晓红、周艳菊.我国上市银行信用溢价的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2012(7)

②中国银行业利差水平的市场结构因素与利率市场化改革[J].经营管理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