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政治教育论文范例6篇

中学政治教育论文

中学政治教育论文范文1

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初中政治教学要更加重视“人文精神”的培育。要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实现人文精神的培育,应当要从三方面进行思考,即培养学生的优质人格、科学思考方法、创造性思维三个方面。人文精神的熏陶不仅能够净化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习惯,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健全学生的人格。因此,我们应当重视优质人格、科学思考方法、创造性思维与人文精神之间的相互作用,重视初中政治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育。

一、人文精神的时代特征

1. 人文精神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只用专业知识教育出来的学生只会是有用的机器,只有使学生理解并爱上学习,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和谐发展的人。这是爱因斯坦提出的理论,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个理论的正确性也得到了证实。社会的物质财富不断增加,人们的精神发展也面临更高的要求。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被素质教育带到了中学的教育之中,因为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

2. 功利思想是人文精神的阻碍

社会财富的空前丰富使得科学和经济的地位在社会中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崇尚科学发展和经济发展,不断追求物质财富的累积和经济地位的提高,因此忽略了自身心灵的净化和情操的陶冶。此外,分数是许多家长和老师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他们都认为只有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才有出息。这种功利思想的发展使人文科学受到忽视,严重阻碍了人文精神的培育。

二、当前人文精神培育的缺失

人文精神对于中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具体体现在政治信仰、法律道德规范、价值观和文化艺术修养四个方面,只有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具备基本的道德修养,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拥有高雅的文化艺术修养,学生才能有更高层次的追求与发展。但是,当前的初中政治教学却没有重视人文精神培育,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初中政治教学对学生的自我需要缺少重视。人的自身需要能够为其行动提供最大的动力,因此,人的需要应当得到合理适当的满足,而不是一味的忽视打压。在中学生的眼中,国家民族的重要性是存在的,但是个人主义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他们能够接受正面的做法,但是如果在教学中一味地灌输正面观点,往往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让学生在理论与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夹击之中迷失自己。

其次,初中政治教学注重共性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征。这种模式化的共性教育没有尊重学生的完整人格,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是落后的教育方法。我们应当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体特征,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发掘学生的个性特点,把学生培养成富有个性的现代化人才。

再次,初中政治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体验式感受。长期以来,我国的政治教育都以思想的强力灌输为主,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体验式感受。这样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拉大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代沟甚至造成对立,没有达到政治教学的目的,完全不能发挥政治教学的德育作用。

三、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方法

1. 加强趣味教学

中学生处于青少年阶段,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政治原本就是比较枯燥的学科,更不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保持一定的热情,付出更多的情感,才能感染学生,将学生带到学习氛围中,积极思考。教师应当加强趣味教学,利用社会调查、辩论会、演讲比赛、漫画比赛等活动丰富教学形式,利用多媒体等科学技术丰富教学手段,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这样,既可以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发挥情感的导向作用,又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之中,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

2. 内容与活动相辅相成

初中的政治教材内容较为简单,这为教师的课堂教学留了较大的空间,因此,作为一名初中政治教师,我们应当尽力活跃课堂氛围,让课堂“活起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概念性知识传递的适量性,不能过分注重知识的灌输,而是应当将重点转移到探究活动之中来,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挖掘学生的创造意识。这样,不仅能够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还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人文教育。当然,我们在注重探究式活动的同时,也不能忽略重要的内容。因此,教师在开展活动时必须紧紧围绕着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避免沦为形式主义的教学方式。

3. 理论联系实际

在很多学生眼中,政治学科就是讲空话、套话的学科,政治课堂就是讲假话、鬼话的课堂。这就是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政治学科意义的体现,原因则在于知行不合。因此,我们在政治教育中,不能单纯地讲解理论,而是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具体结合,用现实问题的分析来阐明理论知识。时事政治的分析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方法之一。教师在上课之前为学生分析当前国际国内的重大时事,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心,让学生学会主动地去关心世界的变化、关心社会的变化,让学生将自身发展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增强学生的政治敏感性,帮助学生更深刻、更透彻地看待问题,同时,能够更全面地掌握理论知识。

中学政治教育论文范文2

1)社会实践激发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通过社会实践可以使大学生突破学校教育的时空限制,到社会的大舞台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断进行各种形式的技能培训,对自我的人格进行重新塑造。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有效地将学校的各个部门、各种师资力量、学生所学习的系统知识与社会有机结合起来,让大学生在社会中得到社会身份的强化,培养学生强烈的市场竞争意识,有效地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能不断地接受来自社会的一手知识,认识到自身某方面的不足,教育者根据社会需求的视角不断对教育方式做出调整,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整合各种资源,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所以,高校应该努力鼓励学生多去进行实践,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2)社会实践整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

优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有效整合学工部、教务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校办、团委、宣传部等部门的师资力量,实现学校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可以有效整合校内相关学科资源与社会资源,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环境[2]。通过各方面的力量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形成合力,不仅能将学生所学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更能影响和改变学生的认知结构,使社会实践教育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与目的。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高校会不断加强硬件与软件环境建设,在学生的自我发展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3)社会实践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

社会实践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目标,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基础上,让社会共同参与,这不但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时间,还有利于实现教育的多元化,这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加宽广的平台。通过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等方式,不仅能把学生送到校外实习,还可以把社会上相应成功人士邀请到学校与学生进行面对面沟通,这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效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

2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实困境

尽管社会实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当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实施过程仍不够理想,存在着以下问题:

1)全体参与性的制度建设不完善

任何教育行为的落实都需要以制度机制作为保障,否则难以可持续发展,社会实践也是如此。目前很多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制度设计不够,对师生参加社会实践相对缺乏应有的制度建设、过程管理、实践经费与激励评价机制等,因此,整体的实践效果缺乏制度性保障。作为人才培养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不是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单独完成的事情,更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与全面参与,目前高校缺乏各部门的有效沟通协调机制。根据调查,部分学生把参加社会实践作为一个额外任务,对社会实践缺乏整体性认识,实际表现为缺乏主动性。他们认为调查报告交上去也没人看,只要能拿到学分就万事大吉,甚至有的学生弄虚作假,随便找个单位盖章了事。还有,部分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高校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2)社会实践的参与面窄,参与程度较低

当前高校运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精英实践”模式。主要以高校的学生干部、学生党员、优秀学生等为主体开展社会实践,这种模式有专门的实践场所与组织者,有专项实践经费,是学校或者院系统一安排的假期社会实践。这种模式由于学校重视、经费有保障等原因能取得较好的成效,但能参加这种模式社会实践的学生非常有限。在当前学生参与意识逐步增强、重视个体发展的今天,这种组织模式正不断地暴露出局限性。因为社会实践本来应是普遍性的,是应该有更多的人参与的,而这种模式仅仅把实践的机会集中在小部分学生身上,在大众化教育模式下,这种“精英实践”的模式忽略了普通学生的发展需求,不能有效满足社会对大学生人才培养的要求[3]。另一种是“大众实践”模式,这是全校学生共同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即按照教学计划的安排,由高校团委和院系学工部门在学生寒暑假前所确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在假期中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自行联系实践单位参加的社会实践,学校仅进行宏观管理与调控。这种实践模式可以使全体学生参与进来,但在实际运行中,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的参与程度相对较低。

3)社会实践内容、形式单一,缺乏创新

目前,部分高校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种任务来执行,对社会实践的内涵缺乏真正的理解,对待社会实践活动消极被动。具体表现为实践活动设计的规划笼统,实践活动的形式缺乏创新,实践的内容相对单调,实践的实施仅仅流于形式。目前高校采取社会实践的内容仅仅是假期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勤工助学等形式,而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相联系的社会实践活动相对较少。很多高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方案多年不变,没有特色,无法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个性发展空间,这样使社会实践缺乏应有的凝聚力、吸引力,无法实现社会实践应有的效果,更别说将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了。社会实践活动要想取得真正的成效,就要结合社会现实,充分发挥所学专业的特长,积极为多数学生提供较多的社会实践活动机会。

4)缺乏有效稳定的社会实践平台。社会实践当前的困境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很多高校缺乏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平台。有的高校考虑的只是实践的计划能不能顺利完成,学生能否得到实际锻炼,而对社会上企事业单位的需要缺乏应有的考虑,结果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失去了外部支持的动力。由于没有了稳定的校内外社会实践平台,很多学生只能依靠自己的关系联系实践单位,实践地点比较分散,难以管理,这不利于教师及时指导和解决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学生往往不愿意参加实践活动或仅仅是敷衍应对,实践的效果可想而知。这不仅影响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也使社会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性大大降低。

3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体系的对策

面对现实的困境,教育者必须考虑如何健全当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模式,以确保高校实践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常进行。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需要政府与高校在实践制度建设、师资力量建设、实践平台建设与考核评估体系建设等方面努力,也需要学校内部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更需要大学生自觉、积极主动的参与。

3.1加强全员参与的社会实践制度建设

在组织领导上,要成立由学校主要领导、职能部门领导及院系分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为成员的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总体负责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制度建设与组织开展等问题,高校要建立定期会议制度,研究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工作,在实践中形成齐抓共管、分工协作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运行机制。学校要建立学工部、教务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校办、团委、宣传部等部门的定期沟通协调机制,通力合作,共同处理在社会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另外政府与高校要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经费,根据实际的财政状况尽可能地满足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需求,并逐步加大投入,高校要把学生社会实践经费列入学校年度教育经费预算,确保专款专用。在以市场为基础的大环境下,教育者与大学生也可以想办法通过企业赞助,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金。

3.2强化社会实践的师资力量建设

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指导教师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所以应强化实践的师资力量建设。实践指导教师应在学校的统筹下,各部门通力合作,主要以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政治辅导员、团委教师为主体,也可聘任工作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专业教师担任社会实践指导教师,同时也可聘请社会实践基地的校外专家担任社会实践的校外指导师。高校要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教师不断加强培训与指导,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与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能力,按照“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原则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同时把教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的具体表现和成绩与教师自身的职务晋升、职称评聘有机结合,这样可以充分调动教师指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主动性与创造性。同时,鼓励指导教师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课题立项、外出考察、经费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

3.3构建有效的社会实践平台

专业实践平台的构建应以学生所学习的专业为依托,强调对学生的专业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构建社会实践平台要加强制度化建设,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一个长期的任务不断加强,同时应注意加强各部门的协作。主要有以下措施:

①高校要明确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课、专业课结合的平台建设。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以思想教育与服务社会为主的社会实践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借助产学研相结合,以具体科研项目为内容,建立“校企共建”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大学生所学专业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度。

②建立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的平台建设。通过设置勤工助学岗位、党支部共建、社团共建等形式开展活动,选聘优秀学生担任助理辅导员、心理咨询员等,选择心智相对成熟、综合素质相对全面的学生担任学生会干部,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困难等。

③以专业为依托加强校园文化与公益社团的平台建设。建立与专业紧密结合发挥专业优势的公益社团,并加强与其他院系与高校社团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使公益社团能长期优化发展。

④建立与暑期社会实践结合的平台建设,并形成专业特色的实践品牌。根据调查,“志愿服务”是学生希望参加的实践活动形式之一,高校可形成志愿服务优化的联动机制,加强交流与合作,打造社会实践的品牌。

3.4积极拓展校外社会实践

基地建立稳定的校外社会实践基地是高校社会实践得以顺利进行的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这需要地方政府、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政府应该建立相关制度,鼓励更多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并给予优惠政策和奖励措施。其次,高校要积极与各类企事业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借助社会资源促进高校的人才培养,帮助企事业单位解决实际困难,与企事业单位实现共赢。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在企事业单位中建立勤工助学岗位,并积极地把社会实践与大学生自身的专业学习与技术管理创新相结合,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制度化。最后,企事业单位增强社会责任感,转变用人观念和用人机制,主动为大学生提供成长期的就业实习等机会,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更多的平台。

3.5建立科学的实践评估体系

中学政治教育论文范文3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现状

大学生是面向未来的群体,是传承科学文化知识的载体,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行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代青年的精神状态。他们密切关注的国内外大事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从他们所关注的事件上可见一斑。大学生应该具有主流的积极、健康、向上思想,还要突出人生观、价值观上的进取务实精神,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为社会贡献自己的能力。

但是当代大学生信息素质普遍不高,具体表现为:信息意识不强,尤其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检索处理及交流能力较弱;不知道如何正确评价、筛选得到的信息;信息应用能力较差,不能很好的利用所学到的信息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因而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信息资源的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开发信息、利用信息以及传播信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的过程,主要从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教育信息系统的建立、教育工作机制的构建、教育信息队伍建设和学生信息素质提高等方面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进行建设。具体的可包括制定完善的信息化法律法规,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体系、信息安全防范措施的建立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反馈软件及互动式学习产品的开发这六个方面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系统的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研究深入到学生的信息化管理中,指出要以扁平化的学生工作组织和最优化的学生工作流程为基础,以交互化的学生工作信息网络为支撑,最终形成高效能的学生工作管理模式和实现对学生教育管理的个性化引导,建构信息化管理平台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建立信息化校园,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应运而生。思想政治网站的定位为宣传“红色思想”,为学生思想成长提供帮助。它在传播语境、受众、内容、环境等方面都有着不同于其它传播形式的特点。

三、信息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1、信息资源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则是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意。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是信息化的基础,但在现实的工作过程中,对信息开发的重视并未落到实处。科学充分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及其开发的意义,能对充分利用思想政治信息资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2、信息资源的不断开发,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量信息资源的不断涌入,带来了丰富的具有宝贵价值的信息,便于有效的依据国内外形势,宣传中国共产党智慧的结晶。对大学生及时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短时间就能够传达党的精神思想,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我们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自觉接受党的熏陶,使自己的思想保持先进性,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赤诚之心。使我们社会的接班人能给我们社会带来新鲜的营养活力。3、信息资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大

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信息社会在中国也逐渐发展成熟起来,我国大众传媒快速发展,互联网突破信息交流的传统模式和渠道,形成了和现实社会既相衔接又有区别的虚拟社会,并广泛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教育等各个领域。但是一些外来的思想同样也闯进了我们的社会,而且我们大学生与互联网的关系非常的密切,极易相信互联网的各种信息。针对这些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深度挖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尤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规律。在理论上回答,信息时代下以及虚拟世界、网络空间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以对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起到有力指导。

4.信息资源的优秀成果不断丰富思想教育理论

美国道德教育学者约翰.埃利亚斯曾说:“道德教育是个需要多学科共同研究的领域,仅仅通过一门学科来探讨这一领域既是有限的,也是危险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价值性与科学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综合性与创造性紧密结合的综合人文学科,必须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又要借鉴吸取许多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以成功建设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而当代的信息资源的发展迅速、海量充实、新颖丰富。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快捷的信息交流服务,了解最新的学术观点,关注最新的学术动态。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研究必然要借鉴信息科学所带来的、可以借鉴的优秀成果,以更好地发展年轻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更好地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5.信息资源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化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概念与范畴、原理与方法、功能与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初步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体系。但是面对当前新的形势和新的使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面临范式转换的问题。有学者提出要构建一门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学以适应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化发展的要求。这门学科以思想政治教育学和信息科学为理论支撑,以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作为学科研究对象,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认识、生成、开发、运用、管理以及技术的理论作为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坚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环境中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具体问题。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理论研究,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在借鉴包括信息科学理论成果在内的一切相关学科理论成果,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理论研究自己的基本学术旨趣、核心学术概念、主要研究方法和途径、可普遍适用的范例、模式等。统而言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研究要使用新的范式,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理论体系。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事关青少年们的思想,事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基。如何使我们的大学生具有先进的思想和精神状态,不仅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课题,也是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我们提出了明确、具体的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各高校的应该按照这一要求,进一步做好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把用先进的思想理论武大学生装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坚持不懈地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工作,使当代大学生担负起继往开来的历史重任,使大学生永远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中学政治教育论文范文4

关键词:和谐团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培养

和谐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具体延伸到团队,是指团队成员为了团队的目标和利益而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的作风。和谐团队的培养,是指在和谐的基础上,自身与组织成员的统一性和不可缺失性,他包括学生对学生和老师对学生的信任与尊重、相互合作、团队培养等。在逐步发展的知识经济社会,高校应该充分运用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优势,立足国情与教育的现况,将和谐团队的培养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

一、大学生和谐团队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即要有教育目的,又要有帮助目的。”针对现在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和谐团队已成为现实的教育意义。社会大多认为大学生缺少与人合作的精神,我们也意识到,随着知识经济的加快,科技的发展,社会应用各种有能力的人才汇集,发挥团队的核心智慧,同时处理好合作与竞争、个体与团队的关系。但是长久以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作出部分贡献,但效果并不突出,部分高校学生由于缺乏和谐团队的培养,完全注重个人的发展,忽视和谐团队的作用;缺乏集体主义,随波逐流,这种现象当今已经更明显的显现在社会面前。

为了进一步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共中央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并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培养大学生和谐团队的重要作用,也同时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等方面。因此,如何在进行教育与活动中逐步培养大学生的和谐团队,使大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发展,使高校的教育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和谐团队的培养

1、发展社团建设,有计划的发展大学生和谐团队。

大学生社团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地,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大学生和谐团队的培养。高校可以有计划地发展一些大学生团队,通过规划来体现教育的目的与计划性,如积极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以大学生社团组织的积极发展及其活动的有效开展培养大学生的和谐团队。大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利桥梁和载体,在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使学生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和促进大学生和谐团队发展。

2、有效的利用学生干部与班集的管理,加强学生和谐团队的凝聚力。

加强大学生团队的培养,把班集以团队的模式进行管理,提倡团结协调合作、优势互补的集体主义精神,规定团队的目标、相互理解、信任协作;根据每位同学的特点,合理的安排,增强班集的工作绩效;要在班集中处理好协调合作与竞争之间的关系,协调合作是在共同目标下展开的,竞争是在任何条件下都可进行,可以调动同学的积极主动性,发辉个人的潜质,增强班集核心凝聚力,并打下良好的基础。而长久以来,人们未把学生干部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位置,而由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学生团体,实际上是学生开展的连续性、规则性,直接关系到一个集体。一个具有良好的集体班级往往具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荣誉感,并具有正确的理论和优良的作风,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平等互利的人际关系和一种和谐的团队精神。

3、提高校园文化,通过校园活动及实践,增强学生的和谐团队意识。

营造良好的和谐团队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创造良好的和谐团队氛围,创造大学生发展的平台,发展于培养大学生的开拓能力、创新能力,坚定的培养大学生应该熟知的现代科技知识、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高校的文体活动与社会实践中应该充分培养大学生的和谐团队,不同的活动均能锻炼学生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的能力,锻炼学生把个人目标融入于团体目标,从而产生出最佳合作的能力与意识。和谐团队重点是合作,应互相包容、互相鼓励,才能把个人力量融合成强大的团队精神,来赢得团队的胜利。引导大学生辩证分析团队精神与竞争意识,在活动中培养和谐团队逐渐内修为学生的人格品质,转化成为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三、大学生和谐团队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功效

从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来看“团队合作是教育的载体”而和谐团队思想政治教育功效的发挥就是通过团队合作的运动影响,来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大学生和谐团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效主要表现在“有助于大学生团结、互助、合作的培养”。在团队中“任务的专业细化发挥着每个人的知识与能力方面的优势,为了完成既定的任务和实现共同目标”成员应该有效地进行分工与协同合作,在活动中发辉自身以及他人的优势与不足,认识到团结与合作的重要性,并不断提升成员间的合作实践技能!团队目标、团队凝聚力,这些因素可以从正面强化大学生团结与合作精神的培养。

大学生团队要运转有效,应用民主共同的方式来调节成员的主动积极性。虽然团队强调团结与合作,但民主与平等,这并不等于团队内部可以忽略个人的自由涣散。反之,团队内部的团结与合作,民主与平等都必须有一定纪律与规范来维护,大学生的纪律与规范观念可以得到加强,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社会化发展水平。在大学生团队中,成员之间除了工作上取长补短外、相互促进,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适应团队生活,如何从团队的整体目标人手来调节自我的发展目标等,从而使得大学生认同社会基本价值与规律,正确地认识自我,并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健康的心理是受教育成员的价值形成,是思想进步的前提与基础,同时也是教育者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证。

大学生和谐团队的培养是一个长久的建设,他靠的是教育者的教育引导、学生个人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通过各方面的合力作用,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在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如何构建和谐团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共中央文件,中发[2004]16号

中学政治教育论文范文5

关键词:“三贴近”,政治教学

 

如何使我们的政治课堂教学变得更有效,怎样使我们的政治课堂变得生动自然,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已经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如何在有限的45分钟内使学生最有效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一直是我们政治教师探索的课题。我认为,最为关键的是贯彻好政治教学的“三贴近”原则,真正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些老师总是依赖于以前的知识底子,备课时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结果是一节课下来嗓子累的疼,学生学得累,课堂气愤死,自己也觉得没劲,缺乏成就感。而要想使自己的课让学生喜欢就必须下大力气做好“三贴近”,这个过程是一个不容易的过程,然而贯彻好了“三贴近原则”又会使你的授课变得轻松,课堂气氛变得活跃,随之而来的就是课堂的陶醉和享受了。

去年我刚接高一新生时,第一节课我没有给他们讲具体教学内容,而是做了一个调查:“同学们是否喜欢政治,并写出你的理由。”当我看到同学们的回答时,我非常惊讶,有80%的同学不喜欢政治。理由也诸多教育论文教育论文,例如:“我不喜欢我们的政治老师”“我讨厌背东西”“对政治不感兴趣,很难理解”等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同学们对政治学科不感兴趣,而其主要原因主要还是广大政治教师总是停留在原来的教学模式上,没有很好的贯彻新课程改革内容,没有很好的贯彻“三贴近”原则。

什么是“三贴近原则”呢?《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高中学生群体的原则,注重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三贴近原则是高中新课改的课程理念,也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和理念。三贴近原则不仅是思想政治教材编写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导思想和亮点,而且是我们广大政治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导思想。如果能将这一指导思想运用于我们的课堂,那么你的课会大放异彩,会受到学生的喜欢,会受到老师的好评。

让我们来具体看一下“三贴近原则”在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一、贴近实际

“贴近实际”就是贴近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贴近实际”要求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说明理论,最终提高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思想政治课要贴近实际主要是贴近社会实际,体现时代性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模块内容体现了社会生活的实际,从必修课程到选修课程,从教材形式到教材内容都是从社会生活入手,联系社会生活实际。

联系社会实际要求我们在备课过程中必须要贯彻时事政治的

摘要保证。因此,每个中国公民,都应当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紧密联系在一起,自觉地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利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对学生进行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要想贯彻好“贴近实际”这一原则我们广大政治教师就要深刻理解课本知识,经常在生活中关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频道、财经频道、文艺频道、法制频道、科教频道,经常上网关注社会热点和时事政治。将课本知识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形成贴近实际的教学案例。组织学生学习时事政治,进行时事政治竞赛。

二、贴近学生

“贴近学生”是指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的学习、情感、思想和心理。思想政治课要关注学生学习、情感、思想和心理的现状,了解学生思维、心理特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要千方百计的贴近学生,比如在《经济生活》的教学过程中,讲到货币、信用卡这一知识点时,先让学生回忆实际生活中的有关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从学生的生活体验谈起,使学生感到经济就我们身边,学生也就觉得学习经济生活有关知识是有用的,这时自然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这就要求我们密切联系学生,多接触学生,同学生聊天和谈心,在非常宽松的氛围中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掌握第一手资料,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德育功能。在研究学生的基础上,研究教材,深刻理解教材的深刻内涵,把教材内容和社会、学生的实际相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哲学生活》中讲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时,要让学生说出在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他们是怎么解决的?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为什么的得到解决或没有得到解决?设计一系列的问题教育论文教育论文,使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教师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教育活动设计,要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所见所闻出发,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感受、去体验、去认识,这容易使学生产生认同感,并内化为自觉的行动。这样的教学贴近学生,学生才感兴趣,学生才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来,

三、贴近生活

“贴近生活”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新课程教学实践应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应当贴近我们的实际生活,尤其是贴近学生生活。思想政治课必修的四个模块分别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哲学生活、文化生活,每个模块都带有“生活”二字,这完全可以体现出政治教材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这说明思想政治课是扎根于现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密切贯彻“贴近生活”原则,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与学生生活相联系。比如《经济生活》新时代的劳动者,劳动和就业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我们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面对当前我国的就业压力,我们应该怎么办?可以举行职业生涯策划活动,学生结合现实生活,结合自己的实际设计自己的发展道路,设计自己的就业理想,通过这一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干劲。

“三贴近”原则说起来只有三个字,真正要贯彻好并不简单,但做起来需要很多步骤。

首先,备课要做好“三贴近”原则。要做好这一点,主要是在于“备学生”这一环节。备学生是寻找学生的兴趣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的现有知识状况和知识架构,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以此作为我们备课寻找事例的出发点,作为我们语言设计的出发点,作为我们逻辑结构设计的出发点。做好以上工作,也就寻找到了学生的兴趣点。再就是“备教法”。教师要研究学习方法,给学生学法指导,使学生在众多的课程当中,学会总结,学会学习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其次,讲课时要做好“三贴近”原则。备课要做好“三贴近”原则,同样讲课时也要做好“三贴近”原则,备课是准备,讲课是实施,落实的怎样教育论文教育论文,关键看实施的情况。要做好这一点需要做到:

1.语言要生动,要做到抑扬顿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许多专家的课为什么会被人们喜欢,主要在于其语言方面的魅力。

2.教态要生动。毫不夸张的说,讲课实际上就是表演,不光要有语言,还要有动作。比如说,手势、面部表情、适当的调侃、与学生的交流等。

3.课堂要民主。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教师不能唱独角戏,应该适当和适度地把讲台让给学生,为学生展示才华搭设舞台,让学生能有在众人面前讲话的机会,这也是目前社会上倡导的人才的八种能力的重要能力。这就要求,师生平等,课堂上要民主,让学生充分表达其观点,教师予以点评,不要以教师的身份强加给学生观点。鼓励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提问。

再次,辅导和练习要做好“三贴近”原则。课堂上和课后要有适当的练习和辅导,练习题要符合学生知识水平。辅导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做好辅导。

总之,我认为,一位政治教师的课是否得到学生的喜欢,是否得到同行们的认可。以及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政治教师,贯彻好“三贴近”原则是重中之重,是关键之所在。“三贴近”原则要时刻贯穿在我们的政治课堂中。

中学政治教育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在社会形势复杂化的今天,大学生面临空前的困惑,本文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积极作用和影响,以及将传统文化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我国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期,大学生也在转型中塑造着自己的思维、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化浪潮同步进行,社会转型中的各种社会问题几乎同时呈现出来,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本土文化与西方文明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大学生面临空前的困惑与迷惘,大学生就像就迷失在黑夜的海面上,望不到成功的彼岸,而复杂的社会形势又如同汹涌的波涛一般加剧了这些学生的恐惧与迷茫。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10月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要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离不开人的需要,因为需要时人们能动性的源泉。因此,分析思想教育活动中人们的需要问题对于加强和有效地进行思想教育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党的十四打确立邓小平同志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也是党在新时期一切工作的指针。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的高等学校必须遵循这一指针,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我们可以从国外引进某种教育模式,但作为一个有着厚重文化背景的文明古国,我们完全可以从自身挖掘出适用于自己的解决办法。笔者认为,活用传统文化,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办法。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经历了几千年的积累和沉淀,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一笔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这些都是取之不尽的、鲜活的思想教育资源。此外。通过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的学习,还可以培养他们的道德自觉性,使他们能够修身自省。从而为他们处理好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奠定心理基础。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我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合理解析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努力寻求传统文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这样可以更加有的放矢的对某一特定群体的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教育预期的效果。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一)传统文化重视个人道德修养。

我们的传统文化将“修身”与治国平天下联系在一起。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中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治其国,欲治其国,必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是为人、为事的根本,修身不成则一事无成。当代大学生常不注意自身修养,如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在宿舍不打扫卫生等给别人造成了很大困扰,大学生若能够正己正人、成己成物,会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前途之路更加平坦。

(二)传统文化推崇推己及人,正己正人,成己成物。

传统哲学重视调解人际关系,推崇以诚待人,孜孜追求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对于营造安定的局面有积极作用。所谓“推己及人,正己正人,成己成物”都是推崇“忠恕之道”,正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由自己想到别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要强加于别人,这个社会将会是一个充满爱心的社会。当代大学生时有缺乏为他人着想的现象,大家同在一个寝室,却不和睦相处,经常为一些琐事斤斤计较,若懂得了正己正人的道理,同学之间的一些矛盾或将大大缓解。

(三)传统文化重视刚毅自强,抱负远大,持之以恒。

《周易乾卦》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当前,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展变化快,在国内需要进一步探索改革的思路,在国外需要争取更加有利的条件与发展环境,大学生作为将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就需要具有刚毅自强的品格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孔子的学生曾参说过:“士不可无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这种思想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形成肯担当责任,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四)传统文化鼓励好学笃行,豁达乐观,鄙视侈奢享乐的生活态度。

孔子曾称赞自己的学生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当代大学生若能降低对物质生活的要求,具备鄙视享乐奢靡的生活态度以及豁达乐观、好学上进的学习态度,就能更加正确的设计自己的未来蓝图,不会盲目中向利益集中的行业。

(五)传统文化不排斥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但强调以合乎道德为前提,提倡诚信敬业。

传统文化中,最高的社会理想是人人过上安居乐业的富足生活,但正如孔子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可见如果不合道义得到财富,是有反传统文化宗旨的。当代大学生若能在取利的时候,讲求诚信,懂得“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的道理,不但能够通过正当的途径实现理想,还会同时推动社会健康发展。高校作为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摇篮,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还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心里素质,因为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前提。心里咨询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形式,不应以纯粹解决心理问题为目的,而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手段,其更高的目标是培养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是在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如何坚持以《意见》为指导,紧密结合社会环境和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变化的实际,站在全局的高度审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点的系统工程。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和教育资源,特别是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追名逐利、贪图享乐,缺乏起码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责任感等现象,有选择、有侧重地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保持东方文化的传统道德的有效途径。

二、将传统文化教育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一)将传统文化教育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1.加强高校对传统文化传播的正面引导,帮助学生分辨传统文化中需要继承和摒弃的成分。

2.加强高校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形式上的针对i生和多样性。

3.加强高校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在内容上与现实的紧密结合。

(二)将传统文化教育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

1.拓宽人文学科的教学范围,在学校开设中国历史、儒家文化、古代哲学等有关的公共课以供学生必修或选修。

2.开展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教育班会,由学生以小组

3.鼓励学生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在假期参加或组织各种与宣扬学习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以此来践行并传播中国传统美德。

4.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渠道.利用因特网方便、快捷、信息量大的特性来加速中国传统美德在学生中的传播,达到网络教育的目的。

5.设立校园传统文化日,当天校园里可以举行各种活动来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及美德,如讨论会、征文大赛、演讲比赛,音乐会等校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