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探究学习报告范例6篇

中学生探究学习报告

中学生探究学习报告范文1

〔关键词〕物理课堂 探究过程 效率 研究 分组 五步探究法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界定

课题研究背景:新课改实施以来,物理教师大胆尝试、努力探索科学探究过程的最优化教学模式,以提高物理课堂中“探究过程”的效率.但也有不少教师在新课程下的教学中没有领会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实质,使科学探究过程盲从、浮躁和形式化,教学效率不高.不能真正激活学生内在的情感和思维,在物理“探究过程”的教学中还是存在诸多误区与不足。

课题名称界定: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以探究学习内容为载体的教学.

该课题旨在走出物理课堂的误区,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从而提高物理课堂效率.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中学物理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具体体现为:(1)必须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使他们不仅掌握物理知识,还具有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2)必须倡导物理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激发他们持久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并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逐步养成敢于质疑,善于交流,乐于合作,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1、研究目标:

(1)何培养学生有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和提出问题、做出猜想的能力;(2)如何培养学生探与究的能力,让探究在思考中升华、明晰;(3)如何培养学生对探究过程中“非预设性问题”的处理能力;(4)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新问题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5)如何培养学生交流、评估的能力;(6)如何提高物理探究过程的效率.

2、研究内容

(1)正确定位物理教师的角色;(2)研究探究学习的基本特征和探究教学思路;(3)课堂上要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发现问题,激活学生的探究欲望;(4)物理探究过程既要“形”似,更要“神”似;(5)教师要面向全体,更要关注个体,分类推进;(6)高效物理探究过程的基本教学模式.

3、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4、研究步骤及过程

第一阶段:学习调研(2011年4月20日―5月31日)

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与培训,调研课题的背景与现状,寻找研究的立足点和突破口,明确课题研究的意义,讨论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5、 4月14日,我校初中部在初二年级举办了课外物理探究实验竞赛,活动之后,我们召开了课题组研讨会,进一步明确了我们的研究目标,该活动拉开了我们课题研究实施的序幕;

6、在初三进行了物理探究实验竞赛笔试,调研探究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状况.

7、建立了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档案袋”及《中学物理有效教学评价表》等,完成了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2011年6月1日―10月31日)

(一)立足现状,确定目标(见上);(二)明确分工,团结协作;(三)问卷调查,弥补不足 ;(四)互相听课,互相督促;(五)5月26日,参加总结经验交流会,李仿琴老师代表课题组进行了交流发言.;(六)完成了课题研究中期报告;(七)10月11日,本校初中部课题组之间经验交流;(八)10月19日下午课题组织开展了课题研究交流课;(九)10月25日 课题组专题研讨: 学生实验报告的分析与思考;(十)10月28日,召开了课题组专题研讨会;(十一)11月15日李仿琴老师在雁塔区教育局主办关于“物理教师的专业成长”的专题讲座;(十二)11月16日李仿琴老师在学校教师培训会上作了“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专题讲座.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1年11月-12月)

(一)2011年11月10日、24日,课题组分别进行了课题研究汇报课交流(3节)

11月10日,主讲老师:李仿琴、廉亚莉,课题:伏安法测电阻

11月24日,主讲老师:周西霞老师,课题:透镜

(二)2011年11月22日,学校青年教师过关课上,课题组老师与学校领导、专家组老师以及其他课题组老师共同观摩了一节实验探究课.

(三)11月25日,在李仿琴老师所带两个班中进行了调查问卷,各项综合评价均为优秀.(学生各项评价表及统计已上传博客)

(四)收集,整理各类研究过程资料并上传博客,做好分析总结和反思,并撰写相关论文.

(五)填写小课题申请表,撰写课题结题报告并上传博客,完善小课题档案袋.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一)小课题研究结果

主件:《物理课堂中“探究过程”的效率研究》结题报告

附件:开题报告、中期报告、 论文、随笔、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学生实验报告、自制教具等.

(二)小课题研究成效

此次小课题研究,我们始终坚持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在工作的背景下研究,面对真问题,展开真行动,获得真发展.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课题组教师教育教学理论修养,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研究,完成了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正确定位物理教师的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规范者”,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前认知特点实施一定的教学策略,建立一个民主宽容的探究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探究教学中重点要处理好丰富的教学资源与有限的教学时间的矛盾,处理好自主探究与教师必要指导的矛盾,既要放得开,还要收得拢.

2、明确了探究学习的基本特征和探究教学思路

(1)基本特征:问题―假设―证据―解释―评价―交流

本质特征:知识建构的自主,思维活动的开放

(2)教学思路:情境――问题――探究――结论,以情境引问题,以问题导探究,以探究促真知.

3、重视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发现问题,激活学生的探究欲望.建构主义的情境性学习理论强调在教学中把所学的知识与一定的真实任务情境或模拟的任务情境联系起来,让学生合作解决情境性的问题.

4、深刻领会到物理探究过程既要“形”似,更要“神”似.探究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它更是体现了一种理念和精神,前者是“形”,是探究的载体;后者是“神”.

5、加强探究教学的组织管理

实验室分组探究是最典型的探究教学形式,基本能满足学生各方面的学习需求,是我们所倡导的探究方式.也是学生最喜爱、最希望的教学组织形式.

6、本次研究过程中,对学生课堂分组探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基本形成了物理课堂分组探究的基本教学模式――五步探究法.

(1)提出问题,预习自学。在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前的一节课里,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课外思考、预习并撰写实验探究预习报告.

创设的问题情境一定要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使其不仅包含着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知识信息,而且还能营造起亢奋的心理环境.

撰写预习报告,是提高课堂探究效率的保证,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对实验原理、方法、步骤以及器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进入实验室时心中有数、充满期待,可快速投入.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预习报告的内容要求有所不同.

(2)交流讨论,确定计划。交流的内容不是探究内容的简单重复,通过预习,重点交流要探究什么?怎么探究?通过实验要获取哪些信息?要注意什么问题?还有什么困惑?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修订完善探究计划.

(3)合作探究,展示成果。合作探究是探究过程的关键环节,课堂不妨“粗放”一些,这样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更能体现探究的真谛.求实的态度应贯穿在探究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包括选择仪器、确认变量、单一测量的可靠性等.每次探究都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同时,探究过程又不能放任自流.

展示成果,是在记录、处理实验数据之后,在小组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向全班展示实验结果的过程,重点是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并加以解释,找出普遍存在的问题加以纠正,对实验误差加以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故障分析,提升能力。在探究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求学生对实验错误或故障要有记录,随时告知老师,同学们也能从实验过程的分析中获得新的知识,从而演绎出探究过程的灵动和高效.

(5)知识拓展,完成报告。探究实验报告是实验教学反馈的主要途径,因此要求学生在整个环节中都要实时填写其各部分内容,另外教师随时巡视指导,恰当增加探究实验内容,或奖励优秀生进行自主创新探究实验.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存在问题: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我们的课题研究还不够深入,论文的内容还不够充实,探究教学模式也不够完善。从学生评价的反馈信息中看到了学生对探究教学的喜爱,他们享受探究的过程,乐于创新、体验、但是也看到了探究教学的不足,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探究实验教学还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由于课时的限制,探究过程有相对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中学生探究学习报告范文2

[关键词]生态学实习 研究性教学 问题性 项目驱动

[中图分类号] G642.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6-0056-03

一、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现状

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已成为我国高校开展教学改革中的重点之一。[1] [2]生态学是我国高等院校生物、环境、农林等相关学科的核心课程。2011年生态学被增列为一级学科,由此可见其重要性。野外工作是生态学研究与应用的基础,野外实习则是生态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基本内容,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关键环节。[3]很多高校对生态学实习模式进行了研究与实践,从实习基地建设[4]、组织与管理[5]、教学过程改革[6]等多方面均进行了有益探索。徐驰等(2012)提出了实习内容多样化、综合观测、实验与建模途径、因地因时制宜、联系前沿理论与具体研究工作、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等若干生态学野外实习模式。

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研究性教学已经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热门课题,研究性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研究性野外实习教学模式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秦钟等(2009)建议生态学实习应适当安排综合性、创新性实践项目;杜照奎(2013)、龚红梅等(2013)尝试了研究性生态学野外实习。由于不同院校学科背景和专业课程设置存在差异,研究性野外实习体系仍有待于整体规划和更新,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还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在教学模式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不强,实践教学缺乏连续性和特色性,缺乏成形的、高效的实践教学模式等。因此,有必要加强高效的生态学野外实习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与探索。

二、研究性野外实习模式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环境科学专业充分利用北京延庆在气候、生境、物种以及植被类型的优势,建立了生态系统多样的生态学实习基地:北京延庆松山和野鸭湖湿地,结合本校学科背景,实习内容确定为森林群落特征调查和湿地植被多样性调查,以森林生态调查为重点。我们在总结多年野外实习工作的基础上,对生态学野外实习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改进,进一步提高了野外实习的教学质量。

生态学野外实习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实习前期准备阶段重点营造研究性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习过程中采用研究性教学方法和学生自主式、合作式学习方式;实习后期注重实习成果总结,开展实习报告的精心修改和学生的公开报告,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实践探索的研究性野外实习模式见图1。

图1 研究性生态学实习模式

(一)营造研究性氛围

1.野外研究方法认知

实习前期重点进行生态学野外工作方法及原理介绍,包括植物群落调查方法、数据处理方法和实习仪器使用方法等。植物分类及野外识别是生态学野外调查的基础,不可或缺。针对我校环境科学专业设置缺少植物学、生物学等相关课程的实际情况,我们对植物学相关知识及术语进行了补充介绍。

2.邀请专家讲座

在实习准备阶段邀请相关专家讲座,使学生了解生态学项目的设计思路、野外工作的开展过程,拓展学生的研究思维。如邀请中科院植物所专家进行《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方法简介》、《鉴赏植物,亲近自然》等系列讲座,并由专家带领,对校园植物进行识别实训,这些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并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术文献分析

教师先通过典型文献分析方式进行实习题目设计、实习报告撰写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查文献、阅读文献的方法,再要求学生根据拟设计的实习项目进行文献总结讲解,以检验学生对文献的查阅程度,探讨自拟项目实施的可行性,为完成实习项目及实习研究报告的写作打好基础。几年的实践证明,文献分析是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很有效的方法。

(二)认知性与研究性内容并重

为了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思维,将生态学实习过程划分为认知实习阶段和研究探索阶段。先认知了解生态学基本的野外实习方法,再进行实习项目的自由探索。认知阶段主要进行森林植物群落特征野外调查方法实践,同时开展植物识别训练,使学生掌握植物生态学野外工作的基本技能,此过程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以引导为主。学生要学习电子采集、鉴定植物的方法;野外植物群落的观察、植物与环境特征的调查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学会观察植物分布与环境的关系。研究探索阶段则进行不同实习项目的调查研究。生态学实习内容见表1。

表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生态学实习内容安排

(三)自拟项目驱动实践

研究探索阶段的实习内容设计思路是“以科学问题为主导”,要求各实习小组通过对实习前文献查阅和实习地的了解,自拟实习小专题的题目,独立设计实习方案,经过教师和学生讨论后,确定实习项目。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分组进行专题调查、分析数据、撰写实习报告。这样,完成一个实习内容的过程就是学生接受一次科学训练的过程,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达到锻炼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的目的。近年来的实习项目见表2。

表2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生态学实习自拟项目

(四)研究性教学方法主导

1.采用问题式教学

问题性教学是开启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野外实习教学是典型的直观教学,在野外实习中,注重观察植物和环境的外部形态特征,尽量采用启发式、提问互动式开展教学。如到达沿途的样地时,提问:所处的群落类型是什么?空间结构是什么?如何描述环境因子?野外观察植物时,进行一些启发性的提示,如花序类型、叶排列方式、有无汁液、气味等,指导学生亲自体验未知植物的认识过程,通过看、摸、揉、闻等步骤,通过观察和比较,引导学生把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科的识别要点联系起来。启发学生将自身体验到的感觉与学过的理论知识相互衔接,引导学生学会应用生态学的理论去解释现实中的环境问题,思考如何解决环境问题。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开展情景教学

情境教学为研究性野外实践教学提供了新的途径。教师通过创造性地呈现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去观察、感受、体悟、总结和发现,从而获得实践知识和实践能力。如情境(1):在实习爬山过程中,常有户外登山人员手里拿着山上采来的手杖,问题引导:手杖是什么植物?为何受到大家欢迎?目前的生长状况如何?情景(2):看到海坨山山顶草甸上露营人数激增,提问:旅游露营对草甸的影响有哪些?学生探索、讨论结果后教师点评。这种灵活设置的实习问题,能让学生带着好奇、探究的心理去开展生态学实习活动,既增加了生态学野外实习的趣味性,又能提高学生对植物多样性及其价值与功能的认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小组讨论

生态学实习整个过程均注重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实习项目选题、实习方案确定、野外工作开展、数据处理及实习报告编写过程,均要求小组研讨。由于不同学生在理论基础、动手能力及兴趣等方面都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指导教师、学生围绕共同的教学目标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将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启迪、优势互补,提高学习参与程度,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在科学研究中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

(五)网络课程互动补充

如何应用现代教学技术改进实习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是提高野外实习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鉴于我校环境科学专业缺少生态学前置课程基础的特点,通过制作生态学实习网络课程系统,可以对一些生态学、植物分类学相关概念和基本原理进行展示,教师与学生进行网上答疑互动,也可开展网上作业、在线答疑、在线测评、论坛等基于网上的研究性教学新模式,这些均可引导和强化学生的知识体系,增强互动性学习与交流,为野外实习提供很好的信息平台。

(六)成果交流综合提升

1.一对一实习报告修改

野外现场调查结束后,教师对学生写出的实习报告初稿进行一对一修改反馈,再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指导、讨论。通过与教师一对一的讨论,能拓展学生的理论知识点,增强其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学术论文撰写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

2.多媒体报告交流

生态学实习中所有项目均进行10分钟的PPT报告和5分钟的答辩讨论。学生准备认真,汇报风格各异,在总结成果与问题讨论过程中,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综合能力。公开报告锻炼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利用网络资源检索和综合分析信息的能力、书面与口头表述能力。

三、小结

在10多年的生态学野外实习中,我们教学观念逐渐由单一的验证实习转变为将验证实习和探索实习相结合的研究性实习,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实习教学模式。通过提出研究性项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和申报创新性学习项目的学生明显多于其他专业,学生撰写实习报告的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学生受到了较为全面的科学思维能力训练。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研究性教学的连续性、研究性实习过程的组织与管理、实习项目的科学性、理论知识的应用及实习效果的评价方法等均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 注 释 ]

[1] 张宇,刘伟忠.研究性教学的深层次实施路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9(12):37-39.

[2] 沈显生,尹路明,李树美等.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的设计与实践[J].教育与现代化,2002(3):22-25.

[3] 徐驰,刘茂松,杨雪姣等.生态学野外实习的多样化教学模式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5):158-161.

[4] 刘建宏,杨丽英,熊忠平等.生态学野外实习基地的数字化模型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0(17):213-215.

中学生探究学习报告范文3

崔子建

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和训练性学习相比,内容注意体现专题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形式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探索性、合作性。因此教师也由原来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变为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教师的角色变了,要求也高了。笔者结合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谈谈教师的“三者”作用。

一、教师的设计者作用

1.设计疑问,激发情趣

由于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主要是学生自主设计、自行修习、自主探索的,整个学习过程都需要学生全身心投入,如果缺乏对本学科知识的兴趣,是不可能全身心投入,也不可能知难而进的。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问题,激发情趣。

例如:在学习《原电池原理及应用》专题内容时,通过介绍钢铁每年因腐蚀的数量约占金属年产量的10%,全世界每年腐蚀的钢铁几千万吨。要想防止钢铁的腐蚀,就必须弄清楚钢铁腐蚀的原理是什么?通过这些实例激发学生去探索金属腐蚀的成因及防护??原电池的原理及应用。也可以设计让学生去调查金属的腐蚀状况及防腐的措施,去激发学生探索原电池原理及应用知识。通过以问激疑,以疑激趣,使学生产生追求化学科学的强烈动机和愿望,培养执着探索、主动学习的精神。

2.创设有利于自主探索的氛围

由于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于教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怕老师提问,在心里设置了心理防线,在这样的课堂气氛和心理氛围中是无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因此教师要走进学生,融洽与学生的关系,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采用不用举手,不用提名,自动回答问题的形式,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已的观点。

例如:学习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有关概念,电离平衡有关概念时,鼓励学生根据原理,能反映特征,给这些概念下定义或起名称。在学习元素周期表时,鼓励学生用纸牌给元素原子量,原子半径、化学性质、最外层电子数等规律分组,自已编制能体现出周期律的周期表。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活跃,主动探索的意识增强,师生关系融洽,教师以一位学习的参与者加入到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也能乐于接受了。

3.设计探究的情境,模拟研究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是由学生在一定情境中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设计方案的,通过主体的探索、研究求得问题解决,从而体验和了解科学的探索过程,形成自主探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创新能力,增长知识,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的活动过程。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积累知识的方法是研究性学习关注的三个目标,而不在于学生真正地发现什么,创造什么。因此教师要设计有利于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充当科学家,去经历科学的发现过程。

例如:学习《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内容时,通过介绍科学家探索元素周期律的过程,播放科学家发现“三元素组”、“八音律”以及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的录相,然后设计让学生观察分析教材中给出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等数据,发现问题,形成假说,再寻求理论去解释假说,从而得出结论,模拟科学家的发现过程与方法。

二、教师的组织者作用

1.教师是教学形式的组织者

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因此在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组织好课堂教学形式。要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去亲身感受知识的来龙去脉,到生活实践中了现问题,调查研究。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根据研究的内容,依照学习者的性别、性格特点,组织好合作学习、合作研究的形式,注意培养学生协作精神。

2.教师是各类学术活动的组织者

在实施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有关的方法指导,解决实际问题所需的知识,中学教师不一定胜任,必要的时候要邀请、组织专家学者举行学术讲座、专家论坛等活动。组织好学生的学习经验交流会、学习成果评价会、开题、结题报告会等学术活动。

3.教师是活动场所的组织者

研究性学习形式多样,在校内要查阅资料、上网探索、动手实验,在校外,要到工厂、社区、家庭调查,这些活动的场所都需要教师精心组织安排好,防止组织不当,浪费时间,影响效果。

三、教师的指导者作用

1.指导学生选题

研究性学习的选题一要注意与学生现有水平相一致,超越学生的现有水平,使所有学生能够参与研究,能用现有知识解决问题,要指导学生选题小而实,避免大而全。二要指导学生到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以问题作为自已研究课题,才能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题的研究中。例如:针对一些工厂排放的废液污染河流,提出的“城中河污染的调查与处理”课题。针对走私盐中缺碘情况,提出“盐中碘含量的测定”课题等。三要指导学生选择的内容应该是学科领域中的核心知识,有一定的研究宽度,使研究的过程就是经历科学的探索过程,通过研究,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例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先择“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由来、发展与应用”作为研究课题。在学习物质结构知识时,选择“物质的结构与质关系的探索”作为研究课题等。

2.指导学生的研究方法

在研究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学生方法指导,以帮助学生解决研究过程中发生的偏差和问题。首先是向学生进行普及研究方法的教育,使参与的学习者明确研究性学习常用的方法、步骤:确立课题,制定方案,搜集信息、资料,得出结论,撰写论文、报告等。其次是对具体课题的调查内容进行指导。如“城中河的污染调查及处理”的课题,要指导学生调查该河流的污染源有哪些?这些工厂排放的污水主要成分是什么?日排放量多少?根据污水成分的理化性质如何消除污染等?在方法指导时要把指导的重点放在“指导方法,解答疑难”上,要留给学习者思考的空间,有利于学习者发挥主体作用。

3.指导学生撰写报告、论文

由于现在的中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作文写得多,调查报告写得少。教师要指导学生明确书写的格式及要求,知道结题报告一般由题目、作者、摘要、报告内容、参考资料等部分组成。其中报告的内容一般按问题的提出、调查方法、结果与分析、结论及建议几部分组成,也可给学生提供几种样式的报告、论文,让学生参考学习。

中学生探究学习报告范文4

[关键词] AECT会议 ;教育技术;Web2.0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0008(2010)01―0003―05

一、采取整合的途径来迎接挑战:本届会议的核心议题

2009年10月27日,一年一度的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会议(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简称 AECT)的国际年会在美国肯塔基州的路易维尔市(Louisville, Kentucky)拉开序幕。尽管受美国经济状况的影响,本届会议仍然吸引了大量活跃在教育技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者,注册本届会议的人员约有740名。本年度的会议为期五天,围绕 “以整合的途径迎接挑战” 这一主题展开,一并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内容:①积极采纳来自各个学科的研究成果;②多方合作,共同参与教育与培训的变革;③创新、无缝地将技术整合到学习、教学和工作当中;④促进研究、实践与理论建设的密切联系;④探求促进学习、教学和绩效的有效策略及其作用机制。

具体说来,本届会议提出的分议题包括:①变革学习与教学;②将设计和开发同学习与知识的实际应用联系起来;③采用多元的、跨学科的研究途径;④探索新兴传媒技术在学习、教学和工作中的应用;⑤评估教育技术产品的应用;⑥融合社会网络和分布式媒体于学习和教学当中。

二、百家争鸣:会议各主要模块

1.大会主题报告

大会一共举办了三场主题报告。10月28日,来自悉尼大学的Peter Goodyear教授率先做了题为“通过探究来学习和以设计来教学”的报告。Goodyear教授的报告主要涵盖了如下三个方面:①学习者在混合性学习环境当中的学习体验;②基于设计的教学;③如何有效地促进教师分享教学设计的经验。

Goodyear教授首先介绍了自己的研究发现。他们采用现象学的研究方法,通过访谈、开放问卷调查了混合性学习环境下的大学生对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的认识及其如何来开展学习。研究表明,学习者们对基于问题的学习的理解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的学习者只想依据既定的过程来完成学习,有的则希望获得独立的问题解决能力。大量的学习者采取的是浅层次的学习途径,只有很少的学习者采取了深层次的学习途径。多数学习者的认识和教师的设计意图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他指出,在强调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同时,教师仍然需要提供支持,引导学习者更为有效地利用教师所提供的工具和资源,更好地完成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应当致力于激发学习者的创造力,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利用丰富的学习机会和资源进行学习,而不是规定其学习的步伐。教学不再是讲授,而是对学习者的支持的过程,也更是一个生动丰富的设计过程。学习者所开展的活动同教师所提供的任务往往存在着差异。教师在设计中应当以学习者的活动为核心,关注其所处的共同体、社会关系及其周围的资源等。

Goodyear教授进而提出设计包含了任务、工具和人三个要素,并且它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①为时数月包含一系列任务的宏观层次;②关注单个任务的中观层次;③仅仅数分钟或几个小时就可以完成的子任务的微观层次。他进一步提出了设计样式(Design Pattern)和样式语言(Pattern Language)的概念。他认为,样式是对一个情境下反复出现的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法。他援引Christopher Alexander的话,指出样式归纳了解决问题策略的核心,因此实践者可以反复地使用该策略,而这些使用的方式却不相重复。Goodyear教授认为,对教师教学设计的支持应当同时结合绩效支持和职业教育来展开。研究者应当致力于采集有效的设计样式,为其命名,并且研究技术与其相联系的可能。Goodyear教授的报告对教学设计、教师教育、基于探索的学习等多个领域均有丰富的启示。(详细发言总结请看:cloudworks.ac.uk/cloud/view/2578)

来自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的项目主管Daphne Rainey博士做了大会的第二场主题报告。她的报告题为“数字化学习:推动教育的革新”。 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重点资助基础科学的研究与教育,并通过其资助的研究与教育项目,促进对美国学生数学和科学能力的培养,以帮助其适应技术的研究、推广与应用。Daphne Rainey博士的报告关注了与数字化学习相关的概念以及数字化所提供的学习机遇。认为信息技术为支持学习者完成真实而复杂的任务、培养其高层次思维能力提供了可能。然而,当前学生的学校生活和学习与其课外充盈信息技术的生活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课(校)外,学习者能充分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交流、合作与创造。数字化因而也为教育者和教育研究者带来了挑战,评估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与整合、理解数字化的学习者、应对教师的需求以及培养学习者发现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是当前需要关注的几个核心方面。Daphne Rainey博士在报告当中还具体介绍了国家自然基金会支持的几个关于数字化学习的项目。(详细发言总结请看:cloudworks.ac.uk/cloud/view/2582 )

来自莫斯科大学的心理学教授AndreiPodolskij做了题为“关注学习者发展的教学设计”的第三场主题报告。他指出,教学设计研究者首先需要找寻基于心理学的解释工具和学习者基本认知过程,来支持实践者更好地分析学习、教学和培训的各个方面,该工具需要根植于学习和发展的研究当中。其次,研究者应当探求在实际情境下应用上述认知过程的有效规则,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其找寻促进或限制该应用的条件。AndreiPodolskij教授特别强调了关注学习者发展的重要性,认为学习者的发展是教学的根本目的,教学和学习的设计需要与学习者的发展相一致,促进学习者在认知、个人、道德、社会和情感相关的各个方面的发展。他回顾了其导师Piotr Ya.Galperin教授的研究,指出教学所致力于的心理行为(mental action)代表了个体生涯中持续发展的机能结构。他强调教学设计的各个成分均与学习者发展的需求息息相关,表现在:①学习者特征,即学习者是否能够成功完成学习任务受限于其相应心理机能结构的发展以及作为掌握该心理行为前提的其他心理行为的学习;②教学目标,即期待学习者掌握的概念、技能、认知模型、元认知策略等均与心理学的研究密切相关;③教学材料,即教学内容的设计需要考虑学习者的心理机制。

AndreiPodolskij教授重点探讨了Piotr Ya.Galperin教授关于认知行为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教学设计的指导意义:①动机形成阶段,学习者形成对于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和学习环境的态度;②基于图式的定向阶段,学习者可以使用图式来完成、探究和反思该行为,图式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定向的作用;③材料化的图式应用阶段,学习者开始运用图式来解决不同的问题和任务,这些任务以明确的顺序和形式呈现和组织,图式起到材料化的学习辅助作用;④外化的社会化语言阶段,学习者可以不再依靠图式,独立解决更为复杂的问题,图式的内容外化于学习者社会化的、能被他人所理解的语言当中;⑤内化语言阶段,外在的语音形式内容转化为内隐的语言。在报告的最后,他强调研究者和实践者需要综合考虑学习者心理活动的基本机制以及学习者个人的和社会――心理的特征和学校的具体特征。

Andrei Podolskij教授的报告为大会注入了一管来自心理学的强心剂,也更加凸显了当今教育技术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研究与实践的脉络或风貌。(详细发言总结请看:cloudworks.ac.uk/cloud/view/2583 )

2.专家讨论和讲演

应往届与会者的要求,本届大会还设立了一个专门模块,邀请各个领域的专家和知名学者举办论坛或者就其活跃的领域进行报告,内容涉及了教育技术多个方面,例如理论和知识的整合问题、远程教育的发展、科学思维的培养、教学设计工作者的能力标准、教育技术专业课程建设、教师与媒体专家的合作问题和面向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等。

来自英国开放大学的Gráinne Consol教授介绍了开放大学学习设计新方案(TheOU Learning Design Initiative)项目所开展的一系列工作。该项目关注如何更好地描述、理解、支持和引导教师的教学设计,支持教师使用新技术来整理和应对各种新的观点、新的教学和学习理论,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该项目工作包括了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①通过案例研究、个人访谈、焦点团体访谈等来探索教师是如何理解设计以及如何开展设计;②开发和提供Compendium LD工具,帮助教学设计者通过视图的形式更清楚地表达教学设计的想法,表征其设计的流程。通过视图表征工具的使用,教学设计者可以更好地发现原先设计的不足,并且能够更有效地与同行交流其教学设计的思想;③开发和提供社会网络(如:Cloudworks)来促进教师共同体的建设,支持教师分享和交流教学设计的实践经验。

目前该共同体仍处于建设的初级阶段,研究者们致力于提供大量关于案例、个案研究、设计等资源的链接,希望能够成功孕育出一个健康积极的教师共同体,并且最终实现共同体的自建组织。此外,Gráinne Consol教授还介绍了英国开放大学与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共同合作的OLnet项目。该项目由威廉和弗洛拉休利特基金会(William and Flora Hewlett Foundation)支持,主要关注开放教育资源的设计、使用和评估。随着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机构参与到开放教育资源的运动当中以及网络的蓬勃发展,对开放教育资源使用的研究方兴未艾。

密苏里大学的乔纳森(DavidJonassen)教授发表了“支持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的报告。他指出,当前教学当中提供给学习者的问题存在一定的局限,学习者即使解决了问题,也往往是停留在对过程和步骤的认识层面上,并没有形成对问题背后知识科学的深刻理解。他提倡应当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来促进学习者深层次的认知改变,所设计的问题可以按照问题的动态性、难简程度以及良构或异构多个维度进行分类。他还指出不同学科教学所采用的问题需要考察学科相关领域实际的需要。例如,在实际工作当中,工程师需要通过与来自不同领域的工作者合作来解决非良构的问题,他们往往需要创造性地同时达成多个貌似冲突的目标,并且还要应对各种无法预料到的挑战,此外衡量问题解决成效的标准也往往涉及到其他多个领域。这些问题解决的实情要求都对教学当中学习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挑战。乔纳森教授接着介绍了用于支持学习者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他提到,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地使用案例来提供支持:①案例可以作为问题提供给学习者解决;②案例可以用来促进学习者的类比编码(Analogical Encoding);③案例可以为学习者提供问题解决的不同视角;④可以建立案例库来弥补新手知识的不足;⑤还可以让学习者自己来建立案例。

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习者的需求,为学习者的问题解决提供各种认知支架,包括提供问题、组织辩论、引导学习者进行因果推理等。乔纳森教授的演讲为致力于学习者问题解决能力和高层次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者和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启示。

3.大会各个分论坛

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旗下的设计与开发、远程学习等研究分支分别举办了分论坛,组织了各种形式的报告。

(1)设计与开发(Design and Development)分论坛。该分论坛主要关注学习环境的创设以及教学材料的开发和评估,以提高学习和教学的质量为己任。

(2)远程学习(Distance Learning)分论坛。该分论坛强调运用远程学习技术来满足学习者及大众的需求并且关注学习社区的营建。

(3)教师教育(Teacher Education)分论坛。该分论坛的核心议题是教师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发展,主要关注如何支持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来为不同的学习者创造有效的教学环境。

(4)研究与理论(Research and Theory)分论坛。该分论坛以发展和推进理论、传播包含多元视角的研究以及推动对社会和文化问题的关注为主要使命。

(5)国际(International)分论坛。该分论坛关注来自全球的教育技术工作者之间的合作,提倡跨越国家和文化边界的交流。

(6)培训与绩效(Training and Performance)分论坛。该分论坛关注现有理论在培训与绩效支持当中的应用,尤其关注组织和个人的绩效和学习,基于系统思维对过程的研究,技术对学习和绩效提高的促进作用,与客户的合作和基于理论的实践等。

(7)系统变革(Systematic Change)分论坛。该分论坛关注小学、公司、高等教育等机构的系统变革,涉及学校当中系统变革的实施、在公司当中推行基于用户的设计等广泛的话题。

(8)学校媒体与技术(School Media and Technology)分论坛。该分论坛提倡学校媒体工作人员的合作与交流,来更好地开发、建设和评估学校的媒体项目。

(9)多媒体开发(Multimedia Production)分论坛。该分论坛主要关注如何更好地制作多媒体,达成教育和通讯的目的。

(10)管理(Management)分论坛。该分论坛关注教育媒体在教育和学习各个层面的应用。

除此以外,大会还举办了研究生论坛,就教育技术研究当中涉及的道德伦理问题、教育技术毕业生就业、创办期刊、等问题为教育技术的研究生们提供了建议。值得一提的是,国际华人教育技术协会(Society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简称SICET)以及韩国教育技术协会还分别举办了论坛,为来自全球各地的中国和韩国的教育技术学者们提供了交流和联系的平台。国际华人教育技术协会论坛报告突出了国际的主题,特别关注了大陆及台湾地区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跨文化网上学习以及SecondLife等虚拟现实技术在英语外语教学当中的应用。

三、海纳百川:各主要分论坛报告

各分论坛云集了为数不少的报告,分别以报告、海报、圆桌会议、反思分享等形式开展,在教育技术各个领域的研究当中彰显了会议的核心议题 “以整合的途径迎接挑战”。下面重点介绍规模较大的几个分论坛。

1.设计与开发(Design and Development)分论坛

该论坛囊集了数目最多的报告,内容涉及科学、语言、医学、体育、技术、灾难应对课程、教师教育、非正式教育和创新力培养教育等多个学科与领域。总体说来,各报告主要涉猎了如下议题:

(1)新兴传媒技术的教学应用。许多研究探讨了数字游戏、虚拟仿真、ipod-touch和web2.0技术(如:wiki 、博客、podcasting)以及 SecondLife等在教学当中的应用。不少研究者分享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如有的研究者总结回顾了五年以来设计和开发教育游戏的经验,有的研究者和与会者分享了教学如何使用学习者常用的社会网络工具的经验。还有的研究者汇报了教师们如何在教学当中使用各种新兴技术的调查结果。值得一提的是,研究者特别关注了学习者在游戏当中的参与体验,其中包括开发测量学习者心流(flow)或沉浸体验的量表和运用前馈(Feedforward)理论来研究学习者的体验。

(2)关于教学策略、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的探讨。诸多报告涉及了丰富的教学策略,例如基于案例的学习、概念教学、各种评论活动的教学应用、基于问题的教学和支架的使用、基于探索的科学学习、基于建模的数学教育等。还有许多报告探讨了各种学习理论在教学当中的应用,包括布鲁姆分类学、自我解释、认知负荷、自我效能等。还有研究者运用认知负荷理论探索加快音频播放速度以及配合使用视觉材料对学习的影响,为缩短多媒体教学时间提供可能。有的报告则关注教学评估的策略,分别探讨了团队评估策略和卡片分类法在评估中的应用。还有一些报告侧重于教学媒体的研究,例如教学的可信度对学习者的影响和多媒体教学当中文字的呈现方式等。

(3)人才培养与教育。不少研究者探讨了如何在课程当中为学习者提供教学设计方面的培训和实践机会,例如,如何在Flash设计和开发的教学当中融入可用性评估(usabilityevaluation)的理念与实践、如何在教学设计课程当中指导学习者开发教育游戏等。此外,还有的研究分享了开发本科教育技术专业的经验,也有的研究调查了教育技术专业研究生在申请学校时抉择的过程。除此以外,还有的报告侧重于开发测试工具(Universal Standardized Design Test)来评估个人开展的设计潜力,也有的报告则探讨如何以案例的形式来表征教学设计知识,这些研究对教学设计方面的教学提供了启示。

(4)教学设计和开发过程。教学设计和开发是教育技术的重要内容。发言的报告内容包括了开展基于设计的研究(Design based research)的过程和经验,可用性评估、可及性(accessibility)评估和需求分析,探讨设计团队的建设,跨学科或跨国合作设计、实施课程的经验。有些研究则将目光投向设计者,探索、了解设计者的设计活动。例如通过访谈来搜集教学设计老手在教学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常用的经验法则,或者了解软件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如何使用先例(precedent),即对蕴含以往设计经验的记忆和人工制品的巧妙运用。

(5)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模型。有一些报告侧重于对教学设计模型的探讨。研究者还探讨了舞台艺术理论对教学理论的启迪以及电影的故事呈现技巧在教学设计中应用的可能。

(6)开源建设。在会议发言里,一些研究者着重探讨了开源对教师、高等教育机构带来的影响,例如教师是否可以从开源的过程中获益等问题。

2.远程学习(Distance Learning)分论坛

该分论坛同样是百花齐放,报告内容涉及教学设计和开发、学习者成功、教学策略、理论应用等诸多方面,尤其凸显了如下主题:

(1)交互。交互是远程教育当中至关重要的问题。研究者们分别关注了师生交互、学习者交互和学习者与教学材料的交互问题。学习社区和社区意识(sense of community)是其中几个关键词。一些研究探讨了运用信息技术构建虚拟社区的过程、网上社区的维持、手机短信的使用对网上学习者社区意识的影响等问题。有的研究关注不同的社区中学习者社区意识的不同、信息技术的使用对提高学习者社区意识的作用以及社区意识的重要性。还有一些研究者通过各种手段包括使用微型博客Twitter、运用社会网络工具,或将Wimba Pronto即时通讯工具融入课程管理系统等来提高交互水平和程度。发言中也有对学习者对交互的需求的研究调查。此外,网上讨论依然是热门话题,例如领导讨论的学习者的作用、网上讨论对学习者学习的作用、使用规程来组织讨论、讨论区在不同学科领域的使用以及运用视频来促进讨论的开展等。有的研究者则分享了关于提高学习材料的交互性的技巧。

(2)自主学习。对自主学习的强调主要体现在对学习者的支持、教学策略和学习者动机几个方面的研究当中。例如,有的研究分析了影响网上学习者动机的因素,有些研究关注如何在网络教学当中使用教学策略来促进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有的研究则调查了学习者对不同课程管理系统的效能感及其对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影响。另外,有的报告详述了不同部门之间如何合作来为学习者提供支持。

(3)评估。评估是提高远程教育质量不可或缺的手段。评估方面的研究包括了对学习者的评估以及对网络教育的评估两个方面。前者涉及了如何评估学习者的学习成果,例如评估学习者合作构建的概念图等,后者则涵盖了学习者对课程及课程当中使用的媒体的评估及来自专家的可用性评估等。

(4)教师发展。不少研究者将目光投向了教师,关注教师对远程教育的适应问题、教师在教育技术里所面临的挑战、教师的个人特征对其开展网络教学的影响及从事网上教学的教师的满足感等。此外,还有一些研究关注如何运用网络技术来开展教师教育。

(5)新兴传媒技术的应用。许多研究特别关注了包括虚拟实验室、网络游戏、Web2.0技术等新兴技术在远程教育的运用。例如有的研究分享了屏播(screencasting)技术的教学使用经验,还有的研究则反思了Web2.0技术对远程教育的影响。

3.教师教育(Teacher Education)分论坛

教师教育分论坛同样颇具规模。对教师信息技术知识和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简称TPCK)的培训和信息技术整合是今年各研究当中常见的几个关键词。具体说来,教师教育分论坛主要关注了如下几个方面:

(1)教师教育和职业发展项目经验分享。研究者们探讨了教师教育当中电子档案袋、基于案例的推理、以教的方式来学、网上同仁互评等教学策略,以及视频、Facebook等媒体技术的应用。有的研究则关注了与同行和专家的网上讨论对新教师的支持,还有的研究关注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发展以及教师资格认证机构的有关教育技术的标准对教师教育的影响。

(2)信息技术应用现状调查。有的调查针对教授社会学、语言等学科或者接受过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的信息技术使用情况,有的调查关注于一种媒体,例如视觉材料的使用,有的则关注特定机构,例如小学当中的信息技术使用情况。还有的研究者关注教师们如何应对在线欺凌(cyberbullying)等实际问题。

(3)教学设计经验分享。研究者分享了应用各种教学策略和信息技术来促进学生学习的经验。有的研究者比较了不同探究教学策略对学习成效的影响,有的研究者关注学生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环境当中的体验。例如,教育游戏的应用、PowerPoint的设计和使用、Web2.0的教学应用、网上课程的设计、podcasting的使用等。

4.研究与理论(Research and Theory)分论坛

另外一个规模较大的论坛是研究与理论分论坛。该分论坛包括了三类主题的报告:①交流已完成的研究的发现;②交流正在进行的工作及取得的进展;③对教育技术相关研究方法的探讨。

该分论坛今年特设一个模块,筛选出六个已完成的高质量的研究,涉及教育技术多元的研究领域:①比较两种支持辩论的手段,促进工程专业学生解决道德两难问题;②探索学习材料的文字特征对学习成就的影响;③采取干预措施来加强小组合作,促进小组成员共享认知模型(Shared Mental Model)和提高团队成就;④教育游戏对中学生学习成就和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的影响;⑤探求网上虚拟仿真环境下,影响中学生基于探究的化学问题解决的因素,从而提供支架来有效地促进其学习;⑥研究影响教育视频成功使用的因素,关注角色的种族特征,视频传递的情感信息对HIV预防教育的影响;⑦基于混合研究方法来开发模型,用于评估学习者在异步网上环境当中的认知学习。

5.国际华人教育技术协会(Society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ICET)分论坛

国际华人教育技术协会(SICET)是在美国的一个学术团体,其旨在建立和加强国际学术联系与交流,以促进教育技术在中国教育中的研究与运用。自2005年起,国际华人教育技术协会与美国教育传媒与技术协会联手共同筹办美国教育传媒与技术协会的国际年会。今年的国际华人教育技术协会的分会论坛共有专题发言、圆桌讨论、海报展示等共22场次。其报告的内容包括教育游戏设计、在线讨论、社会网络的运用与研究、手机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与研究、网络协作学习、多媒体在中文学习中的运用与研究、美化教学设计和学习者的学习体验、Second Life和英语外语学习与教学的研究等。其发言的内容也比往年更为丰富精彩。

国际华人教育技术协会(SICET)还特邀了华南师大的陈品德教授、华东师大的顾小清教授、烟台大学的宋鸿波教授、武汉工业大学的李静蓉教授,以及台湾国立新竹教育大学的的王明春教授与在美的华人学生和学者共同交流。陈品德教授和李静蓉教授还专题介绍了国内教育技术学科建设的现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受到了与会者的热烈欢迎。国际华人教育技术协会的理事会还与来自国内的与会者们就如何加强与国内同行间的学术交流进行了探讨。

四、小结

2009年10月31日,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的2009国际年会成功拉下帷幕。围绕会议的核心议题“以整合的途径迎接挑战”,大会组织了三场高质量的主题报告、多场专家讨论和讲演以及了多个分论坛的报告,在各个领域展现了教育技术领域最新的动态和研究取向,尤其凸显了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培养、新兴传媒技术尤其是Web2.0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整合、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教学设计、学习共同体建设、跨学科研究方法的探索等议题。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2010年的国际年会将于2010年的10月27日至30日在加里福利亚州的阿拉汗姆市(Anaheim, California)举行。会议的主题为“网络变革:我们在相互联系世界里的学习”(Cyber Change: Learning in Our Connected World)。2009年12月15日开始接受会议发言的投稿,我们希望届时会有更多的国内同行来美参加会议,一展中国教育技术运用与研究的丰硕成果。

附注:

国内读者、学者如需了解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2010年的国际年会投稿事宜,可通过电子邮件与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国际部(International Division)副主席王小雪博士(xwang10@gsu.省略su.edu)联系。

[作者简介]

陈维超,美国密苏里大学(University of Missouri)哥伦比亚分校在读博士,信息体验实验室(Information Experience Laboratory)研究助理,研究方向包括:概念图、可用性评估、跨文化交往、基于设计的研究、复杂性理论教育应用等(wcxcf@mail.missouri.edu);王小雪,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教育技术专业助理教授,博士导师,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国际部的主席(2010-2011)和AECT国际部亚洲和太平洋区的协调员,国际华人教育技术协会(SICET)负责研究与公共关系的理事(2007-2010),研究兴趣包括网络学习与培训环境,教师教育与教育技术的整合、教育技术咨询以及多用户虚拟学习环境与英语外语教学(xwang10@gsu.edu)。

Integrative Approaches: Meeting Challenges: Survey of 2009 AECT Convention

Chen Weichao1 & Wang Xiaoxue2

(1.University of Missouri; 2.Georgia State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s (AECT) 2009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featured the theme “Integrative Approaches: Meeting Challenges.” Sessions were sponsored by a multitude of divisions, including design and development, distance learning, teache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and theory, with reports reflecting the most recent research trends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ies. Highlighted topics included cultivating students’ higher order thinking skills, educational application of new media (especially Web 2.0 technologies),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ies, developing teachers’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 (TPCK), instructional design, construction of learning communities, and explor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methods.

中学生探究学习报告范文5

小学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一】一、课题开题报告含义与作用

开题报告,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

二、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

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题名称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就是本课题有没有人研究,研究达到什么水平,存在什么不足以及正在向什么方向发展等。开题报告写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论证本课题研究的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也说明课题研究人员对本课题研究是否有较好的把握。我们进行任何科学研究,必须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有清醒的了解,这在第一部分已经谈到。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我们现在进行的课题基本上都是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必须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依据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比如: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我们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研究试验的理论依据。我们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实验,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等为理论依据。

(五)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方法

(六)研究工作的步骤

(七)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专长。主要看参加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水平,尤其是课题负责人的水平怎么样。如果参加人员和负责人既没有理论又没有实践经验,这个课题就无法很好地完成,也就无法批准立项。

(八)现有基础。主要是人员基础和物质基础。很多课题对人员和设备方面要求是比较高的,如果基本的研究条件都没有,这个课题同样不能立项。

(九)经费估算。就是课题在哪些方面要用钱,用多少钱,怎么管理等。

开题报告的写作

(一)开题报告的组成。三个主要部分:前言、正文和结语;三个次要部分:标题、署名、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

(二)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

1、课题名称。题目必须与内容一致。确切、中肯、具体、鲜明、简练、醒目。开题报告一般不使用副标题。

2、署名。在题目的下面,必须签署课题研究单位,一般不写撰写者姓名。署名的目的是表示对开题报告负责。

3、开题报告可以不写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4、前言。前言是开题报告的序言。前言部分一般都应说清楚课题选题、立项、批准的过程,以及开题前的准备、开题缘由、开题意义,开题前所进行的调查情况所做的工作等。要力求简明扼要,直截了当,并实事求是,要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不要面面俱到,不着边际,文不对题;或一步登天,言尽意止,不留余地。

5、正文。开题报告的正文部分占报告的主要篇幅,它是报告的主体。正文部分必须对再次论证的内容进行全面的阐述和论证,包括研究前的观察、测试、调查、分析、学习,材料形成的观点和理论。如调查的问题、现状和实质,产生问题的原因及其发展趋势。正文部分是开题报告的关键部分,它体现了课题组的水平,同时也可以看出今后课题研究的状态和水平。撰写开题报告的正文部分,同样要掌握充分占有材料,要认真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整理,经过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组织,最后得出正确的观点。可采用图表来集中反映数据,要注意少而精,数据必须准确无误。正文部分要层次清楚,观点鲜明,逻辑性强,大标题涵盖小标题,小标题服务于到标题,标题统帅内容,内容说明标题。

(1)课题、问题的提出?

a、提出和研究的背景:现实背景、历史背景。

b、提出和研究的依据: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实践依据。

c、问题的研究现状:国内的、国外的,省市县内外的研究的,单位研究现状及问题点评,已取得了哪些成果?已进行了那些研究?

d、问题研究的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应用价值;科学价值;改革价值。对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包括对本校、本地区的教育工作实际存在的问题)或回答教育理论问题有什么意义?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什么贡献?

e、问题研究的意义:现实意义;历史意义;实践意义;方法论意义。

以上几点要求做到:少而精;针对问题;能指导操作;表述简明、准确,有具体贯彻要点,涵盖子课题,能理解把握。

(2)课题的界定:对课题题目的界定;对条件词、关键词的界定,包括内涵与外延。

(3)改革的主张、研究设计。

a、研究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可以是哲学的、政治理论的,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

b、研究的具体目标。总目标、分目标,目标要实在,要可行。和内容。课题研究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课题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相对于目的和指导思想而言,研究目标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

c、研究的具体内容。内容要紧扣课题的目标来分解。

d、研究的方法、原则与策略:方法、原则与策略的理论支撑;方法、原则与策略的可操作性;方法、原则与策略的活动性。课题研究的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确定研究方法时要叙述清楚“做些什么” 和“怎样做” 。

e、课题研究的步骤。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时间安排包括:整个研究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起止时间;各阶段要完成的研究目标、任务;各阶段的主要研究步骤;本学期研究工作的日程安排等。

f、预测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形式:本课题研究拟取得什么形式的阶段研究成果和终结研究成果。如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论文、经验总结、调查量表、测试量表、微机软件、教学设计、录像带等。其中调查报告、研究报告、论文是课题研究成果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g、有效的组织保障: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在方案中,要写出课题组长、副组长、课题组成员以及分工。课题组组长就是本课题的负责人。一个课题组应该包括三方面的人,一是有权之士,二是有识之士,三是有志之士。有权了课题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有识了课题质量、水平就会更高,有志了可以不怕辛苦,踏踏实实踏实实去干。课题组的分工必须是要分得明确合理,争取让每个人了解自己工作和责任,不能吃大锅饭。但是在分工的基础上,也要注意全体人员的合作,大家共同研究,共同商讨,克服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h、其他保障:如课题组活动时间;学习什么有关理论和知识,如何学习,要进行或参加哪些培训;如何保证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课题经费的来源和筹集;如何争取有关领导的支持和专家的指导;如何与校外同行交流等。

6、简短的结语。开题报告的结语要简洁,可以对课题管理部门提希望,给研究人员提要求,可以表示课题组的态度和决心。

7、可以写上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撰写开题报告时引用了他人的材料、数据、论点、文章要按要求注明出处。反映出课题组严肃的科学态度,体现出开题报告的科学依据,同时也是尊重他人劳动的体现。可以是页末注(脚注,在本页文章的下端)、文末注(段落后或篇后注)、文内注(行内夹注)和书后注四种。

开题报告也可以有“致谢”。对于曾经指导、参加过选题、论证,或对此工作提供建议或便利条件,而又没有在课题组的同志,可用简短的文字表示感谢。

开题会上,有关专家必须详细审查开题报告,向研究者提问质疑。但开题会不同于成果鉴定会,更主要的应该是完善方案。在确定研究有明显价值的前提下,论证双方应全力讨论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修改补充方案。

专家审查的内容包括:

1、选题是否当,是否符合立项条件;

2、课题论证是否充分;

3、负责人的素质或水平是否能承担此课题;

4、课题组力量如何或分工是否得当;

5、资料准备如何;

6、最终成果预测如何;

7、是否具备完成本课题所需的其他条件;

8、经过比较,本课题是否有更合适的承担人;

9、其他原因(加以说明)。

小学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二】我校申报的实验课题“小学高效课堂建构研究”经荆州市教育局批准,被确立为荆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立项编号:ZD2011016),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为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达到研究目的,我谨代表课题组,将开展课题研究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背景:

高效课堂不是一个新鲜事物,各地对高效课堂研究由来以久,并总结了一些好的经验模式。如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山东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山东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模式,河北衡水中学的“三转五让”等。这些教学模式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高度关注学生,充分相信学生。具体表现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解放学生的学习力,激发学生释放潜能,在掌握学情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及时检测反馈,减轻学生负担。这些成功经验为我们进行小学高效课堂建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我们也发现,目前各地对高效课堂的研究还有一些值得进一步探讨的空间,一是目前的研究大都直接指向课堂操作,更多的是获得经验层面的成果,缺乏对高效课堂本质的系统描述,因而难免在研究中出现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而且难以将研究推向深入,二是目前的研究大都在高中、初中展开,研究成果多指向高中、初中课堂,小学高效课堂构建的研究则相对薄弱,因此开展小学高效课堂建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我校几年前就在借鉴全国各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尝试“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堂训练、及时反馈”的高效课堂建构的基本策略,各教研组以课例为载体对高效课堂进行了一些探讨,积累了一定的实践性智慧,如李萍老师执教的《用连乘解决问题》,将解决问题的过程设计成有层次的学习活动,王萍老师执教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学生认知冲突引发学生对计算公式的再探讨,陈鹏老师执教的《分数的意义》,让学生在问题交流中获得分数本质的理解,等等。这些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高效课堂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㈠生本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虽然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育都还很不完善,但他们身上包含着人类千万年进化所积淀的优秀基因,具备强大的发展动力和潜能。学生学习天性的自由展现,必然带来学生真正的学习热情和惊人的学习效率,必然带来学生学习热情的高涨,求知欲望的膨胀,学习能力的提升。“充分相信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就是顺应学生的学习天性。

㈡自主学习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习主体都是相对独立的“人”,具有自我独立的心理认知系统、具有求得自我独立的欲望、具有“天赋”的学习潜能和一定的独立能力。自主学习本质上就是学习主体自我选择、自我探索、自我建构、自我创造知识的过程。因此,学习是学习主体“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代替。教师所能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三、课题研究内容:

㈠研究的具体内容:

本实验立足“高效”,抓住“构建”,开发五种策略、建立三种机制,作为本实验的具体研究内容。

1、五种策略

⑴先学后教策略:先学是一种策略,其本质是让学生经历一个自主探索的过程,获得自己的经验和感悟,提出自己的疑惑和问题。先学的方式可以是研究例题、阅读资料、动手操作、提出疑问、当堂训练、合作探究、小课题研究等。像语文识字教学中的让学生联系生活识字,作文教学中的“先说后写、先写后评”,数学发现规律教学中的“观察—猜想—验证”,解决问题教学中的学生尝试等都是“先学”。在“先学”的基础上,教师采用交流、点拨、拓展等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这就是“后教”。 “后教”不是由老师包办,更不等于老师独自讲解,而是以一种符合学生学情的方式组织学生学习。

⑵问题导学策略:人总是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中成长,学生的学习过程从一定意义上可以归纳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导学即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采用多种途径去解决问题,并把这种思路具体化为一定的教学环节,使之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

⑶综合性学习策略:学习需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认知水平等为基础,需要多种感官的参与。综合性学习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全方位地参与活动,比如阅读、表达、演示、操作等,既动脑,又动手,既当学生,又当老师。充分发挥已有知识和经验的作用,强化对新知识的认识与巩固,并在运用中进行拓展。通过综合性的学习实践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⑷生生互动策略:课堂中生生之间的关系比其他任何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更强有力。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让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生生互动的方式主要有相互倾听、相互表述、相互质疑、相互评价等。

⑸当堂训练策略:美国缅州国家训练实验室的学习金字塔表明:学习后马上应用的效率是所有学习方式中效率最高的,达到90%。当堂训练不是方法,而是方法论,它是对学生遗忘规律和学习规律的运用,是对学生某一阶段学习状况的检测和评估,是新的问题的生长点,是重要的教学过程,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所以设计训练、指导训练以及训练点评是实验进程中教师要重点探索的领域。

2、三种机制

⑴学案导学机制:高效课堂构建的一个核心理念,是一切从学生的“学”出发,那么,教师精心设计导学案,用学案导学就成了十分关键的环节。本实验将学案导学作为一个重要机制,引导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正确解读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学习过程、合理进行检测评估,并开展备课组集体设计导学案、师生共同设计导学案等活动,让导学案真正起到引导学生高效学习的作用。

⑵课内调节机制:学习活动不是盲目的,是有预设的活动。但在高效课堂背景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现实的学习活动必然对课前预设提出挑战,甚至“颠覆”。因此,根据学生学习的现实问题对教学预案进行调整或再设计显得十分重要。课内调节机制重在研究调节活动的产生、时机、方式、效果等问题,增强课堂教学的开放度和有效性。

⑶课后反思机制:高效课堂建构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很多课例的积累,需要老师不断的反思和感悟,因此,本实验将着力提高教师的反思意识,帮助教师养成反思习惯,让教师在反思中成长。

㈡课题研究的目标:

经过五年研究,达到如下实验目标:

1、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得到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学习习惯良好、学习品质得到提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基本形成。

2、课堂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结构彻底打破,形成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堂训练、及时反馈的课堂教学新结构。学生在课堂上有自主学习、有合作交流、有质疑探索、有当堂训练、有实践拓展,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教师的备课方式发生转变,教学设计从方便教师教转向利于学生学。围绕以目标为激励、以问题为导向、以差异为资源、以互动为途径、以训练为拓展的基本思路,形成各年级各学科不同课型的导学备课方式。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因此发生改变。

4、探索并建构各年级各学科不同课型的高效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如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模式,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模式,英语单词学习教学模式等。

5、归纳整理高效课堂的本质内涵,形成对高效课堂新的认识和理解。

㈢预期研究成果形式:

1、学生课堂学习面貌发生质的变化,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善于学习,乐于表现。

2、探讨实现小学各学科不同课型的高效课堂的途径和方法,建立各学科不同课型的高效课堂模式。

3、积累各学科不同课型的高效课堂的课例和学案。

4、形成高效课堂建构研究的实验报告、案例集、论文集。

四、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

㈠研究思路:

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边实践探索、边修改完善、边积累整理。以年级教研组为单位成立研究小组,确定研究子课题,进行分散研究,积累研究课例。各年级骨干教师集中整理课例,形成高效课堂的理论成果和操作模式。

㈡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本实验研究需要学习与之相关的生本教育、尝试教学、自主学习等教育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需要学习借鉴各地各学段高效课堂建构研究的成果和经验。

2、行动研究法:高效课堂建构的研究主要是一种实践性研究,甚至是将已有的模式、经验、方法运用到教学实践的验证性研究。因此。需要每位教师根据不同的年段、不同的课型,围绕高效课堂的核心价值进行尝试实践,积累大量的课例,撰写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随笔。

3、案例分析法:根据某一课型高效课堂建构的思路进行“磨课”,打造典型课例,建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某一课例教学为载体,通过同课异构、高效课堂观摩等进行个案对比,分析研究师生的课堂教学行为,提炼具有共性的特征,形成对高效课堂新的认识。

4、叙事研究法:组织开展高效课堂研究叙事交流,讲述高效课堂研究的故事,在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中感悟高效课堂的本质内涵。

㈢实施步骤:

本实验研究周期为五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11年9月——2012年1月实验启动阶段

1、学习:①组织学习高效课堂建构实验方案;

②组织学习高效课堂、生本教育、尝试学习等相关理论;

2、组建团队:教师根据自身优势,选择研究的子课题,确定子课题研究方案。

3、交流:①交流学习内容、组织形式、学习体会、学习效果等。

②交流子课题研究方案。

4、组织实验前测。

第二阶段:2012年3月——20XX年6月实验实施阶段

1、高效课堂基本模型建构阶段

①研究各学科导学案的基本模型

②研究各学科高效课堂的基本模型

2、高效课堂模型深入研究阶段

①学生与文本、学生、教师有效对话的研究。

②当堂训练题设计研究

③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高效课堂变式研究

3、高效课堂评价研究阶段:

①导学案的评价研究

②当堂训练题的评价研究

③课堂教学的评价研究

第三阶段:20XX年9月——2017年6月 实验结题阶段

1、整理实验成果,初步形成实验研究报告。

2、进行实验验证。

3、全面总结实验成果,形成结题报告。

4、成果交流、观摩等。

5、发现问题,初步确定下一轮研究的思路。

五、已有条件和保障措施:

本课题组的核心成员均为省、市级骨干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保证。课题组成员为课题开展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调查问卷、咨询等工作,为本课题研究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同时,邀请荆州市教科院专家对课题研究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指导,对阶段性研究情况组织考评,保证了课题研究的计划性、科学性、有效性。

中学生探究学习报告范文6

关键词: 高中化学课堂 探究性教学 课前准备

新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1]可见,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探究前应做哪些准备,才能提高课堂科学探究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教师应设计合理的预习方案,使学生做好充分预习,才能提高课堂科学探究的有效性。

一、在预习方案中应设计学习目标。

对于一些自学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让学生提前预习,学生也只是看看课本,看完之后一问三不知,可以说这种预习是低效的。在课前把学习目标明确地告知学生,可以提高学生预习的有效性,如何使目标“明确”。长期以来,在我国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的制定存在若干问题,诸如在能力培养等问题上的模糊,在课堂教学目标提出时的用语上存在概念可操作性差、教学目标陈述模糊笼统等问题。根据以上情况,要达到教学目标,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目标的设计与编写要以学生为中心。第二,目标设计与编写要用可测可察的外显行为来界定,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第三,教学目标的陈述要反映学习类型。教学目标中对学习类型的反映是通过能力动词来体现的,即不同类型的知识,采用不同的能力动词来陈述,不同类型的知识,其能力动词不同,如陈述性知识(陈述)、辨别(区分)、具体概念(识别)、定义性概念(分类)、规则(验证)、高级规则(生成)、策略性知识(采用)等。[2]例如:学生通过定义辨别元素和核素的异同,正确找出属于同位素关系的核素。根据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画出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教学目标的告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指明方向。因为它是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教师设计预习引导,学生课前填写。

制定了学习目标以后,根据目标设计问题,指引学生对课本关键词的注意和思考。为做实验、解释实验现象打下理论基础。例如教学目标是“从微观角度解释放热反应的实质”设计成的填空题:“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化学键需要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则要?摇?摇 ?摇?摇能量,当成键放出的能量?摇 ?摇?摇?摇断键吸收的能量时,反应最终放出能量,这部分能量以热的形式放出就是热能。”

三、课前教师设计实验预习报告,在实验前由学生认真填写。

有研究认为,一节课只有45分钟,给学生实验探究的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3],否则教学任务就不能完成。但学生在课堂上不知探究的问题、不知由此问题的假设、实验方案、可能的实验现象、可能的结论及解释。那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完成探究是很困难的。所以,写实验预习报告是很重要的,那么,在预习报告中应设置那些问题呢?笔者认为应填写实验的目的、所用的仪器和药品、对问题的猜想和假设、实验的步骤、预设的实验现象、预设的结论及解释[4]。例如实验预习报告:

实验名称:探究碘盐中碘元素的存在形式

总之,只有在探究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探究过程的魅力,彰显探究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陈晓慧.教学设计[C].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1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