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思政教育范例

中学思政教育

中学思政教育范文1

1.1寓教于理,从知识层面高效融合

在感恩教育与中学思政教学的结合中,表现要做到寓教于理,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感恩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思想政治品德这门学科成为重要的学科,让感恩教育与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程高度地融合起来,达到寓教于理、寓教于行的目的,实现知识与道理的全面、有机的融合。“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无不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媒体和道德标准,懂得报恩、知道轻重,不报恩者只能谋一时,懂得报恩者才能谋万世,而这些传统美德渐渐被人民所遗忘,被教育所冷落,这才是最大的疏漏和悲哀。而如今在中学生中出现了自私任性、坐享其成、自私自利、满腹牢骚等不健康、不道德的行为,再加之受社会中不良思潮的影响,网络中不健康的东西的腐蚀,使得思政教育愈发重要。感恩教育与中学思政教学的结合就是要让学生们懂得,让孩子们知道,感恩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理所当然的行为。

1.2寓情于文,从感情层面高效融合

在感恩教育与中学思政教学的结合中,更要体现感情层面的东西,“动之以情、方能晓之以理”,“情到理放至、情阻理难通”,这些话语都充分说明了情与感恩之理之间的关联。在当今时代中小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主要应该归咎于教育的缺失,尤其是没能把感恩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高效地融合到一起。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本文提出应当在中学思政教育教学中,把感恩教育与之有效地结合起来。在结合的同时,感恩教育还要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只有转变了学生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真正架起从知识、从知道到实践、到行动的桥梁,才能最终把感恩教育的内容转化为学生们的品质,把思政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学生们的思想品德教育中来,并且表现于学生们的具体行动、具体行为、具体实践中来。在实施中学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同时,在与感恩教育有机结合的同时,广大教师和教育部门还要千方百计地了解学生们平时日常的情感,从学生们的生活出发、从学生们的现实生活出发、从学生们的情感世界出发、从学生们的“三观”教育出发。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感恩教育中,都是从生活中挖掘题材,从学生们身上寻找话题,贴近学生们的心灵深处去寻找感情的元素,例如,讲述汶川大地震一位年轻母亲用蜷缩的身体怀抱女儿挡住死神,手机中留下最后的信息,“亲爱的宝贝,如果你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的故事。将这种感人至深的故事千方百计地与广大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触动学生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让孩子们展开感恩翅膀的,打开感恩的心灵。

1.3寓恩于行,从实践层面高效融合

在感恩教育与中学思政教学的结合中,“业精于勤,行成于思”,在感恩教育中、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是如此,就是要努力践行所学习到的高尚思想情操,调动每一名学生都争做行动上的巨人,而不做语言上的巨人和行动上的矮子。显而易见,在实施二者结合教育的时候,重要的目的和导向就是要培养学生们感恩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品质,让学生们真正做到知恩于心灵中,感恩和报恩在行动里,能用自己实际的行动来回馈和报答父母、老师、祖国。如何真正地做到寓恩于行,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口头教育和身体力行教育的双重效用,因为广大青少年在中学时代正处于一个可塑性极强的阶段,也正是树立“三观”的雏形期,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乃至在学习上的学习观,这些都在这一时期形成的。本文认为应该在中学时期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来抓,高度地重视起来。尤其在感恩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更是要注重考核和学习,因材施教、言传身教,让“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广大青少年真正地树立一个好的人生导向,真正知道哪些行为应该做,哪些行为不应该做,除了说教层面,老师和家长的言传身教、以身立教、以身作则都将对学生们起到不同寻常的影响和引导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教材和生活素材,尤其在新的思想政治教材编写的时候,更是要以学生们为主体,把更多关于感恩方面的内容和实例融入其中,把教学精心地设计成正品质、懂感恩的优秀教材,通过学生们道德践行、感恩践行来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让中学生的思政教材成为感恩、成长的蓝本和指路明灯。例如,在学习孝敬父母、孝敬长辈、尊敬师长等思想政治品德的教育内容时,就可以把“乌鸦反哺、山羊跪乳、王郎卧冰”等故事和典故一同融入到教材中,让学生们通过这些经典的教育去实践尊敬的孝顺行为、感恩的行径。

2总结

中学思政教育范文2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中学;体育课程;思政教育;融合

1前言

“课程思政”虽然是针对高等教育提出的,但其理念、价值可以贯穿整个教育体系。中学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是体育教育的一大突破,也是落实讲话精神的实际举措,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保障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向好发展。

2中学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意义

2.1健体育魂:保身心健康,促全面发展。后疫情时代,国民的身体健康显得更为重要,体育锻炼更加被人们重视,在中学传播这一理念卓然关键。中学体育课程作为中学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体育教育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健康理念深入全民的后疫情时代下,更应该融入思想政治元素。通过激发学生的锻炼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锻炼动机,养成主动健康、终身参与锻炼的习惯。从而推动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最终实现内化、外化统一,落实体育教育理念,实现社会的教育目标。

2.2创先争优:推动课程进步,助力教育改革。中学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有助于实现学校课程的创新改革。后疫情时代背景下,中学的体育工作应该紧跟时展,突出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注重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通过体育课程保证每一个学生融入集体,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不会感到孤独,让学生能够积极寻找他人进行互动协作,完成某项技术动作或教学任务,积极培养学生参与班集体活动的良好习惯,进而推动课程进步。在课程中把学生个人的意志品质与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培养学生将体育运动领域内存在的现实困难克服,从而助力教育改革。

2.3双管齐下:体育与思政同心协力,实现双赢。后疫情时代,体育需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合作,体育课程与思想教育的融合,不仅可以实现体育学科的价值挖掘,促进体育教育工作发展创新。同时,还可以促进思想政治课的价值挖掘和学科创新改革。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不仅丰富了课程思政的价值及内涵,还可以带动其他学科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创新,从而实现双赢,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3后疫情时代中学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挑战

3.1“土生万物”:体育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需要挖掘。体育教学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限且有待挖掘,给了我们很大的挑战。后疫情时代,我们应该迎难而上,越进越勇。要充分挖掘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如校园文化建设、生活服务设计融入体育元素;体育教学场地器材融入爱国、诚信、友善、团结、拼搏等思政元素。体育知识及技能的学习是一种显性教育,而在学习体育技能的背后是道德修养、政治素质的隐性教育。可以得出,这对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3.2“经络不通”: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机制有待完善。后疫情时代融合的机制不够完善,是体育与思政课程融合发展路径上的一大挑战。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形成有效互补的合作机制,构建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合作机制是其融合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团队教学合作上,需要建立体育学科与思政学科相互学习借鉴、交流评价的平台,联合学校教务处等部门开展多样的体育思政建设,形成学校体育改革的内生动力。在体育思政融合建设上,体育教师和学校教务部门对“体育课程思政”缺少积极合作理念,制约了体育课程和思政教育工作的融合,需要形成针对体育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的信息沟通渠道、教学交流机制。在教学评价机制上,体育课程的评价标准需要结合思想政治元素加以完善,不能以单一的体育成绩作为学生体育成绩的评价标准,需将团结合作、意志品质、体育礼仪等融入教学评价机制中。

3.3任重道远:体育与思政课程教育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后疫情时代,体育课与其他学科教育课程相比,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室内与室外、开放与封闭、自由与拘束等等。体育课程的特点,也决定着它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体育课程日常教学和活动形式多样,中学生受周围环境影响较大,体育课更应和思政教育找到切合点,发挥协同育人优势。然而,这恰恰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不可盲目求快、求全。相信随着思政元素的不断渗入,课程思政理念、体育思政理念会逐渐渗入人心,成为教育的一大特色。

4中学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策略

中学体育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后疫情时代背景下中学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是发展的新趋势。中学体育课程改革及与思政的课程融合还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体育课程思政理念的形成还需进一步发展。今后一段时期,中学体育与思政教育课程融合应坚持“一个中心、两个明确”,主抓“四个环节”,推动体育课程思政发展,构建“课程思政”的新格局。

4.1“一个中心,两个明确”,用心做好体育思政这门课。4.1.1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长期的发展目标与方向,而承担起“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就是学校教育,这就要求各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性质,准确、灵活、有效抓住“德育”渗透的时机。学校作为加强和培养青少年思想品质修养的前沿场所,加强“德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工作至关重要。学校体育教育承载着强健学生体魄和培养学生道德修养的任务,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和重视德育渗透,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充分挖掘体育学科中丰富的德育资源优势,是做好体育思政这门课程的重要保障。4.1.2明确“健体”、“育魂”同等重要,明确“健体”、“育魂”都要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美、劳,而在体育课程当中必须明确“健体”、“育魂”同等重要,“健体”、“育魂”都要发展。所谓“健体”,就是“使身体健康”。所谓“育魂”,即使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保证学生身心健康的同时培育他们的文化内涵及精神。体育思政应充分发挥体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价值,通过体育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持不懈的意志。促进学生向社会人的转变,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的处理人际关系,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材。

4.2抓住四个环节,探索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机制。4.2.1“抓”教材:抓住体育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和切入点后疫情时代背景下体育教材中的思政元素不能放过。体育教材中的团结协作、爱国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应给予放大。教材中设计的图片、视频应使老师学生加以重视。另外,在跑、跳项目的教学要强调学生敢于争先,勇往直前的精神,教师应有意识地进行意志品质教育;球类、游戏等项目的教学强调学生合作精神,教师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4.2.2“抓”机制:体育教学评价上建立思政教育评价机制在中学体育教学评价上引入学生对体育与思政融合的评价机制。一是学生自我评价;二是学生相互评价;三是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评价。让学生评价同学之间做得好的地方及可以改进的地方有哪些,包括基本技能及技能以外的内容。隐性地来说,相互评价已经达到了体育与思政融合的效果。学生能意识到课堂不再单一地教授基本技能,课程考核中技能所占的分值可以从上课态度、参与度、文明礼仪等方面加以提升,从而通过学生评价机制在体育课程中融入了思政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上引入教师评价机制。引入教师评价体系将增强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使教师意识到自己发挥的主导作用。对中学体育教师的评价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衡量:一是教师自我评价,以身立教;二是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师生共同进步;三是同事的评价,同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营造良好师德师风。建立教师评价体系不能成为体育教师的一种负担,应得到社会、学校、家庭的认可。对积极实践并有成效,评价较好的体育教师,学校应出台相应的奖励措施,这也应成为评价机制的内容,以此来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完善评价体系,保障中学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4.2.3“抓”意识:提升教师体育思政育人意识,提高学生体育思政学习意识后疫情时代,体育教师和思政教师应抓住机遇,讲述体育的力量,讲述文明的力量。中华民族是自强不息、英雄辈出的民族;中华儿女是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人民;中华学子是自信自强、团结进步的祖国的未来。体育教师要提高自身认识和意识,灌输自身的理论知识内容,以身作则。应以体育课程为载体,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内在精神品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进步意识,从而,使学生由内而外的展现出“身体好”、“学习好”、“精神好”,使学生争做“新三好”学生。4.2.4“抓”建设:加强学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加强学校体育思政各部门间建设后疫情时代,团结协作的力量在国内外各行各界展现得淋漓尽致,学校体育与思政课程的合作建设不可或缺。学校有关部门要重视体育与思政课程建设,加强各部门间的合作交流,成立课程思政小组。在加强课程建设和部门建设的同时,定期开展教学成果展示,建立体育思政教学成果的奖励制度,在职称评选、评优评奖、软硬件设施上给予优秀教师适当倾斜。教育无小事,学生体育思政课程建设需要社会、学校、家长的支持,离开了任何一方面,都无法成功。随着体育思政课程和各部门的建设完善,学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会越来越好,体育思政育人的成果必将得到更多关注认可。

5结语

中学思政教育范文3

(1)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是培养党的后备力量的工程。大学生是先进文化的受众,他们思想独立、追求创新,而大学校园也是先进思想传播的重要阵地,代表着社会中的最先进的生产力,是未来社会人才储备的主体力量,更是党的后备力量的基地,因此,高校大学生的党建工作是培养党的合格人才的必然过程。

(2)艰苦专业学生的党建工作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需求。艰苦专业学生普遍来自老少边穷地区,对于新知识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弱,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所在,艰苦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经过党建工作进行开展。

2、高校艰苦专业大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计划经济时期的统招统分政策已经作古,在市场经济的形势下,艰苦行业(采矿、地质等)的“用人难”的现象越来越凸显。作为这些行业的后备力量,对于高校艰苦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2.1艰苦专业在校生的思想现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基础,依靠市场机制配置社会资源的一种经济体制和经济形式,它的建立与发展唤醒了人们的自由竞争观念、效率效益观念、公正公平观念、信息市场观念、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等观念,但也带来负面效应。艰苦专业学生在目前的总体形势下,也迎来了许多的挑战。具体情况如下:第一,生源质量较差。报考艰苦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地区,经济条件落后,来到大学后不能够及时适应大学的环境。同时,大学中的学习节奏和生活方式与之以前的习惯有着很大不同,这些情况都严重影响了艰苦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学生思想情况较为混乱。艰苦专业学生中也有部分来自城镇地区,家庭条件较好,专业中贫富差距极为明显,经历过大学初的磨合期后,各种矛盾都将慢慢显现出来,如何处理好各种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第三,学生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有所差别。艰苦专业学生主要面向的是艰苦行业内的工作,刚入校园时,学生对于这种类型的工作还没有特别多的接触,在三年的时间里,经过校园内与校园外的学习、生活与实践,部分学生就会对于艰苦行业产生抵触情绪,并不希望做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而这种择业观与就业观与当前的社会需求是严重脱节的,对于自身的发展也极为不利。

2.2学生党员质量有待提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改变,高校中大学生党员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学生党建工作不断加速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首先,入党动机不端正。当今社会,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追捧,而这类单位都相对重视党员的身份,有些思想功利的学生就会“钻空子”,在入党前极力表现。其次,随着学生党员规模和发展速度的加快,学校党组织工作日益繁重,没有足够的精力去考察、调研发展对象,给某些学生制造力机会。同时,基层党组织过于看重学习成绩与工作表现等容易考察的方面,而对于学生真实的思想情况却难以做到深入了解。第三,学生思想不够成熟。大学阶段是半社会化的状态,有些学生的思想还不成熟,存在盲从的心理,看见别人申请加入党组织自己也申请加入党组织,对于自己的入党动机、党的一些基本知识、路线都缺乏了解。综上所述,学生的党建工作有待提高。

3、艰苦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工作的思路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确定,加强艰苦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工作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我们要根据以往的实际工作内容,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大力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工作的新思路,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才能永葆党的先进性。综上所述,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3.1加强思想教育,及早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逐步成熟的阶段,而帮助艰苦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就业方面的思想教育应该从新生入学的第一天就开始着手。新生入学,有两点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地方。第一,新生对于新事物的渴望与需求。众所周知,在目前的环境下,高中对于一个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压抑是残酷的,进入大学后,新生急切地想从高中阶段的模式中脱离出来,也就是对于新事物、新现象的渴望,同时又有着不成熟的思考。这个时期是最容易接受新知识并且反作用于新知识的想法。第二,对于陌生环境的不适应与磨合。大学生往往是进入大学后才开始独立生活,各种问题与矛盾在进入大学后都将慢慢显现,对于环境的改变,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笔者把这段时期称之为大学阶段的磨合期。而磨合期中的教育对于学生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就业教育应开始于新生的磨合期,而不是高年级时期。具体来说,首先,新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职业启蒙可以让学生尝试自己的角色定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快适应大学的课堂与生活节奏。其次,磨合期中的新生需要必要的指导与帮助。对于磨合期中的学生,通过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能够让学生及早建立正确的就业观与择业观。

3.2明确目标,树立大教育观

艰苦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不同,在掌握必需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专业精神的培养。艰苦专业的专业精神,不仅包括爱祖国、爱专业,具有高尚的政治觉悟等一般要求,也包括吃苦耐劳、自强不息、勇于开拓、乐于奉献、积极投入等鲜明的行业特点,这就对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因此,在当今的社会形势下,专业学习必须要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要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体会到专业精神所在,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中理解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因材施教;高校艰苦专业的辅导员、教师也要紧密配合,有效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自发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改变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学习脱节的现象。通过以上方式,学生乐于接受,老师也方便开展工作,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也有了落脚点,为未来祖国艰苦行业建设的人才储备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3.3党建带动团建,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中学思政教育范文4

[关键词]思政教育;高中物理;教学

物理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物理的许多规律、定理的得出都基于大量的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科学家持之以恒的努力追求,认真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同时,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物理知识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物理学科蕴含大量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素材。合理创新地使用物理学科素材,挖掘物理学科的思政教育功能是高中物理教育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且重要组成部分。

一、挖掘高中物理思政素材,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育家国情怀

1.挖掘物理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素材挖掘物理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素材,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与物理有关的文字记载,例如沈括的《梦溪笔谈》、墨子及其徒弟的《墨经》、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考工记》、王充的《论衡》等。另外,张衡的浑天仪地动仪、四大发明不仅向学生再现了中华古代技术文明,而且让学生充分感受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了五千年文明史的灿烂辉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挖掘我国现代科技飞速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素材素材,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时至今日,我们既可以上天揽月探索茫茫星辰大海,又可以下海潜龙探索万米深海的奥秘;既可以享受5G信息时代的生活便利,又可以感受中国基建工程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仅在航天领域,从中国“东方红”一号飞向太空,到北斗系统组网完成;从第一枚探空火箭发射成功,到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成功;从探索月球的嫦娥工程,到探索火星的天问工程……挖掘这些素材既可以让学生体会物理学科的重要性,感受科技的力量,感受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又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师在让学生了解我国科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要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在某些领域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的差距,知道在这些领域我们的发展还面临强国的打压和“卡脖子”现象。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我们自立自强、自主发展、责任就在学生身上,要让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明确奋斗目标,树立远大的理想。

3.挖掘我国科学家的事迹素材挖掘我国科学家的事迹素材,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我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离不开科学家的辛勤付出,在教学中挖掘并恰当使用这些素材,用我国科学家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担当精神教育和影响学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例如,教师可介绍钱学森和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克服重重困难学成归国、报效祖国、投身祖国建设的事迹,现代科学家“天眼之父”南仁东和“中国天眼”的事迹,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事迹……在我国科技发展的过程中,这样的爱国科学家数不胜数。除了介绍这些为祖国科技发展鞠躬尽瘁、奉献一生的老一辈爱国科学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新的年轻团队,“嫦娥五号”数百个关键测控岗位负责人平均年龄33岁,“天问一号”飞控团队成员平均年龄30岁,这样的新生力量更贴近学生生活,他们的事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例如,“嫦娥五号”发射现场那位只有24岁的女指挥周承钰就成了很多学生的偶像。适当挖掘使用这类素材可以为学生树立思想上的榜样和奋斗的目标,让学生充分感受这些爱国科学家身上肩负的社会责任,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促使其立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读书。

二、在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1.用好科学探究实践阵地用好科学探究实践阵地,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工匠精神”

物理实验科学探究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探究环节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证据意识、解释和交流能力,提升学生的探究水平,而且要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更要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例如,在探究“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实验误差较大,实验效果不太理想。面对这种情况,有的教师往往只给出一句话: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力的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这样就错过了一次很好的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教育的契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误差、找出原因,再次实验让学生感受如何选择合适的弹簧秤,弹簧秤是否校正,为什么实验中弹簧秤必须保持与木板平行,如果不平行会带来哪些影响,为什么不用老化的橡皮筋,为什么不要直接以橡皮筋的端点为节点,节点大小对实验有哪些影响,为什么细绳套应适当长些,为什么不要直接沿细绳套方向画直线等等。本实验的主要误差来源于读数、作图过程,此外还有弹簧秤本身的误差,在实验操作正确规范的同时,作图的认真严谨直接关系到实验的结果。因此,教师在实验中要引导学生发挥“工匠精神”,实事求是,精益求精,努力减小实验误差。不仅如此,在物理的很多实验中,要想得到理想的实验结论都需要学生具有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实验探究环节也为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工匠精神”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挖掘物理中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挖掘物理中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物理蕴含大量的哲学思想,例如关于光的本性的认识,从粒子性到波动性再到波粒二象性所展现的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否定理论,运动的相对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教师要充分挖掘并利用这些素材,在教授物理知识的同时加强哲学思想的理论渗透和教育,用马克思理论武装头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3.深挖物理美学素材深挖物理美学素材,渗透美学思想,培养美学素养素养,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物理是美的,物理的简单深刻美、对称守恒美、和谐统一美,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如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行星的运动规律等都基于最朴素的物理美学思想,教师在课堂上渗透美学教育可以起到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除此之外,与我国的古代诗词结合,借用古诗词中描述的物理知识例如“花气袭人知昼暖”“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朝辞白帝彩云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既可以让学生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诗词的韵律美,体会汉语中遣词造句的精妙。

三、在物理教学中开展学科思政教育的注意事项

第一,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应该是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的,物理学科的思政教育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片面的、阶段性的。教师不能在新课中融入思政教育,在复习课中就不融入。同一内容在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中呈现的方式应该是不同的,教师要做到从不同角度、不同维度合理使用这些素材,做到让思政教育符合学科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和心理需要,做到常讲常新,每次都带给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

第二,对学生的思政教育要深刻,我们常说只有打动学生的才能影响学生。对高中生进行思政教育最忌简单说教,要力争做到以情动人。情从哪来?情来自教师对教育的情怀、对学科的情怀、对学生的情怀,真情怀才能产生真感情,真感情才能真的打动人、影响人。

第三,在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一定要把握恰当的时机,教师要从认识上纠正两个错误观点。一是认为讲了知识就是进行了思政教育,思政教育可有可无;二是认为必须明确思政教育,在课堂上大搞“穿衣戴帽式”的思政教育。这两种观点都是不可取的。有效的思政教育无形地融于课堂,可能是教师的恰当引导,可能是教师的事实展示,可能是教师情怀的不经意流露,也可能是教师引而不发的沉默。物理学科的思政教育贵在有意、重在有机,润物无声是教师追求的学科思政教育的最高境界。总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有效开展思政教育,不仅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高中物理课与思政课一样同为育人主阵地,只要每位教师都能很好地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将物理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必将扎根于每位学子心中。

[参考文献]

[1]尹庆丰.“课程思政”融入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初探[J].物理教师,2020(6):69-72.

中学思政教育范文5

一、初中数学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联系

1.具有相似的学习规律。学习的一般规律,即“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是一个往复交替的过程,更是一个逐步丰富完善的过程,随着认识和实践的不断积累叠加,其深度和广度都会相应的增长。数学教育在学习规律的“实践—再认识”的环节是立即反馈的,而思政教育同样是立即反馈的,思政教育并不是一个单向传递或灌输的过程,学生自然会对接收的信息予以判断分析,并在自身实践过程中对客观事实予以甄别和选择,进而形成同时具有一般性和独特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而,在初中数学教育中渗透思政教育是可行的。

2.符合这一阶段学生认知需求。初中数学教育和思政教育都是针对于这一阶段学生认知需求特点的,即需要立足于实践检验的定理、公理或符合大多数人朴素情感的判断,以符合逻辑推演的方式,对客观事实予以辨析,并逐步形成对符合客观事实的予以支持、对不符合事实的予以摒弃的科学精神。也就是说,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的很多环节设置上都能够与思政教育紧密相连。

3.具有认知的排他性。数学本身是一个客观准确的学科,对与错是能够直接判断的。在这个意义上说,思政教育是与之相通的,当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后,就必然会对那些歪曲、捏造、否定客观历史的言行进行科学分析进而予以批驳和排斥。初中数学教学是形成科学的数学思维的重要阶段,此时适当的渗透思政教育必将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的具体做法

1.以数学历史为载体,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数学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各种素材,尤其是一些关于中国数学历史方面的知识加以介绍,对学生进行民族自豪感的教育。例如:在七年级上册数学《有理数》一章的阅读与思考中介绍到:在世界数学史上中国人最先应用负数及其加减法运算法则,在中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给出名为“正负术”的算法。从数学的发展史上看,在使用负数和它的运算方面我国在世界上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讲到这里很多学生都会从心底萌生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此时教师可以继续启发引导学生树立长大后为祖国建设作贡献的宏伟目标。

2.以数学知识为载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初中数学中会介绍许多体现中国人民智慧的数学知识。其中,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据说方法有400余种。中国古代人民对勾股定理研究颇具特色,其中赵爽弦图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令人耳目一新。赵爽弦图又是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徽,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振奋的事情。在讲解勾股定理这一节时,我们可设计一个历史溯源环节,早在3000多年以前,我国周朝的数学家商高就发现“勾三、股四、弦五”,它被记载于《周髀算经》这本数学著作中,这是我国数学史上的骄傲。在教学中渗透我国研究数学的相关成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触动学生热爱祖国的心弦。同时教育学生要打好数学基础知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3.以数学认知为载体,提升学生人格修养。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最大的区别在于要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这也说明由算术到代数是数学的一大进步。“用字母表示数”这种符号化的表示给数学的发展带来很大的方便。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发现并适应这种变化,让他们体会人们的学习通常是从认识具体的数开始的,随着学习的深入,抽象化必然会出现。例如:七年级上册数学《整式的加减》一章阅读与思考中讲到了数字1和字母X的对话,用拟人化的形式介绍了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同时为下一章《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做好铺垫。在教学中我们向学生说明用字母表示数是认知上的飞跃,这种抽象化能让我们清楚地看到数学的本质,同时也能更加有效地使用数学工具解决问题。让学生了解数学发展过程,有助于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扩大知识面,提升数学修养,进而提升学生人格修养。

4.以数学思想为载体,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在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学到一系列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方程思想、化归思想、转化思想、几何模型思想等,这些思想需要不断培养与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例如:数形结合思想,初中首次体现这个思想的是七年级上册数学中的《数轴》一节,数轴将数与水平或竖直直线建立了联系,而在七年级下册数学中《平面直角坐标系》一章将平面内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将几何图形点用坐标的形式刻画出来,再一次实现了数形结合的飞跃,至此在后续学习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图象能够形象地描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数形结合的思想应用得更加深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慢慢体会并理解这些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最终达到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辨析问题的能力。在日常的生活中如果能很好地运用思辨能力,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很多实际问题,比如说不会轻易地相信谣言或者经过一些思考和推理就能推翻一些谬论等,经过这些思想方法的培养,能够让学生在生活中具备一定的生活智慧。

5.以数学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初中数学中分不同的阶段向学生们介绍了统计学的相关知识,统计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通过对现实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发现事物发生发展的一般性规律,从而帮助人们解决所需问题。例如:七年级下册数学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中有一节《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可以组织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以“家庭人均月生活用水量”为题,在全班开展一次统计调查,并请学生完成一篇报告。通过这项学习活动,可以让很多平时不关心家里情况的学生了解一下家里的用水情况,培养家庭责任感,同时可以用水资源在我国紧缺局面相结合,讲节约用水的重要性,以及节约用水应该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引导学生爱护环境,保护自然,培养社会公德心,提高其社会责任感。

中学思政教育范文6

[关键词]思政教育;高中物理;教学

物理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物理的许多规律、定理的得出都基于大量的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科学家持之以恒的努力追求,认真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同时,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物理知识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物理学科蕴含大量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素材。合理创新地使用物理学科素材,挖掘物理学科的思政教育功能是高中物理教育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且重要组成部分。

一、挖掘高中物理思政素材,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育家国情怀

1.1.挖掘物理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素材挖掘物理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素材,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与物理有关的文字记载,例如沈括的《梦溪笔谈》、墨子及其徒弟的《墨经》、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考工记》、王充的《论衡》等。另外,张衡的浑天仪地动仪、四大发明不仅向学生再现了中华古代技术文明,而且让学生充分感受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了五千年文明史的灿烂辉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2.挖掘我国现代科技飞速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素材素材,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时至今日,我们既可以上天揽月探索茫茫星辰大海,又可以下海潜龙探索万米深海的奥秘;既可以享受5G信息时代的生活便利,又可以感受中国基建工程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仅在航天领域,从中国“东方红”一号飞向太空,到北斗系统组网完成;从第一枚探空火箭发射成功,到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成功;从探索月球的嫦娥工程,到探索火星的天问工程……挖掘这些素材既可以让学生体会物理学科的重要性,感受科技的力量,感受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又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师在让学生了解我国科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要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在某些领域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的差距,知道在这些领域我们的发展还面临强国的打压和“卡脖子”现象。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我们自立自强、自主发展、责任就在学生身上,要让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明确奋斗目标,树立远大的理想。

3.3.挖掘我国科学家的事迹素材挖掘我国科学家的事迹素材,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我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离不开科学家的辛勤付出,在教学中挖掘并恰当使用这些素材,用我国科学家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担当精神教育和影响学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例如,教师可介绍钱学森和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克服重重困难学成归国、报效祖国、投身祖国建设的事迹,现代科学家“天眼之父”南仁东和“中国天眼”的事迹,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事迹……在我国科技发展的过程中,这样的爱国科学家数不胜数。除了介绍这些为祖国科技发展鞠躬尽瘁、奉献一生的老一辈爱国科学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新的年轻团队,“嫦娥五号”数百个关键测控岗位负责人平均年龄33岁,“天问一号”飞控团队成员平均年龄30岁,这样的新生力量更贴近学生生活,他们的事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例如,“嫦娥五号”发射现场那位只有24岁的女指挥周承钰就成了很多学生的偶像。适当挖掘使用这类素材可以为学生树立思想上的榜样和奋斗的目标,让学生充分感受这些爱国科学家身上肩负的社会责任,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促使其立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读书。

二、在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1.1.用好科学探究实践阵地用好科学探究实践阵地,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工匠精神”

物理实验科学探究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探究环节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证据意识、解释和交流能力,提升学生的探究水平,而且要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更要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例如,在探究“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实验误差较大,实验效果不太理想。面对这种情况,有的教师往往只给出一句话: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力的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这样就错过了一次很好的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教育的契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误差、找出原因,再次实验让学生感受如何选择合适的弹簧秤,弹簧秤是否校正,为什么实验中弹簧秤必须保持与木板平行,如果不平行会带来哪些影响,为什么不用老化的橡皮筋,为什么不要直接以橡皮筋的端点为节点,节点大小对实验有哪些影响,为什么细绳套应适当长些,为什么不要直接沿细绳套方向画直线等等。本实验的主要误差来源于读数、作图过程,此外还有弹簧秤本身的误差,在实验操作正确规范的同时,作图的认真严谨直接关系到实验的结果。因此,教师在实验中要引导学生发挥“工匠精神”,实事求是,精益求精,努力减小实验误差。不仅如此,在物理的很多实验中,要想得到理想的实验结论都需要学生具有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实验探究环节也为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工匠精神”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2.挖掘物理中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挖掘物理中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物理蕴含大量的哲学思想,例如关于光的本性的认识,从粒子性到波动性再到波粒二象性所展现的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否定理论,运动的相对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教师要充分挖掘并利用这些素材,在教授物理知识的同时加强哲学思想的理论渗透和教育,用马克思理论武装头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3.3.深挖物理美学素材深挖物理美学素材,渗透美学思想,培养美学素养素养,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物理是美的,物理的简单深刻美、对称守恒美、和谐统一美,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如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行星的运动规律等都基于最朴素的物理美学思想,教师在课堂上渗透美学教育可以起到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除此之外,与我国的古代诗词结合,借用古诗词中描述的物理知识例如“花气袭人知昼暖”“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朝辞白帝彩云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既可以让学生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诗词的韵律美,体会汉语中遣词造句的精妙。

三、在物理教学中开展学科思政教育的注意事项

第一,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应该是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的,物理学科的思政教育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片面的、阶段性的。教师不能在新课中融入思政教育,在复习课中就不融入。同一内容在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中呈现的方式应该是不同的,教师要做到从不同角度、不同维度合理使用这些素材,做到让思政教育符合学科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和心理需要,做到常讲常新,每次都带给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

第二,对学生的思政教育要深刻,我们常说只有打动学生的才能影响学生。对高中生进行思政教育最忌简单说教,要力争做到以情动人。情从哪来?情来自教师对教育的情怀、对学科的情怀、对学生的情怀,真情怀才能产生真感情,真感情才能真的打动人、影响人。

第三,在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一定要把握恰当的时机,教师要从认识上纠正两个错误观点。一是认为讲了知识就是进行了思政教育,思政教育可有可无;二是认为必须明确思政教育,在课堂上大搞“穿衣戴帽式”的思政教育。这两种观点都是不可取的。有效的思政教育无形地融于课堂,可能是教师的恰当引导,可能是教师的事实展示,可能是教师情怀的不经意流露,也可能是教师引而不发的沉默。物理学科的思政教育贵在有意、重在有机,润物无声是教师追求的学科思政教育的最高境界。总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有效开展思政教育,不仅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高中物理课与思政课一样同为育人主阵地,只要每位教师都能很好地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将物理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必将扎根于每位学子心中。

[参考文献]

[1]尹庆丰.“课程思政”融入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初探[J].物理教师,2020(6):69-72.

中学思政教育范文7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思政教育

一、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势

在传统意义上,体育教学的初衷是提高学生体质,让学生有个强健的体魄并且掌握一定量的体育知识。但是,从这个层面上来看,体育教学的作用很有限。“身”“心”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所以如果能够让体育教学在保证学生身体健康的基础上,发挥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那么就能极大地提高体育课程的作用,促进学生身心同步健康的发展。一般而言,学生都比较喜欢体育课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他们能很好地放松身心,用更积极向上的态度接受体育教学,所以,这为思想政治知识内容的融入奠定了基础。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相当于强化思想政治实践教学过程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以课堂教学为主,而一些重要的实践教学内容,比如让学生到红色基地参观学习、参加社区义务服务等,都有所欠缺。但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授课教师都可以有意识地将这些思想政治实践教学内容添加其中,不仅可以让学生锻炼身体、强健体魄,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学习到思想政治知识,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当然,体育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体育竞赛,让学生意识到竞争与合作之间的关系,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在合作中合理竞争。

(二)体育教学具有动态性特征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活动都是在课堂上进行的,这就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疲惫感,而大部分的思想政治知识内容都很枯燥无味,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育,这就加剧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学的厌烦心理。但是,体育教学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动态性,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心理,真正地为学生提供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在快乐中学到知识的教学环境。体育教学一般以实际活动为主,而很少涉及枯燥的知识,如果能够适当地在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内容,那么就可以让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基础上还学习到思想政治知识内容,接受思政知识的洗礼,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实现素质教育。

(三)高校体育教学有更好的教学氛围

教学氛围对于学生学习知识有很大的影响。与课堂教学相比,体育教学是在户外进行的,在广阔的操场,学生有更好的学习心态,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下更容易学到知识。这就需要体育教师能够充分地利用这些条件,与思想政治教师进行沟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安排教学内容,让体育教学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结合,扩大思政教育的影响,让学生能够塑造更为健全的人格。

二、高校体育教学开展思政教育的策略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师要明白,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教学有机融合并不是简单地将两者的教学内容相加,而是要将两者合理分配,尽可能地选择两者有交叉的内容部分,实现共赢。开展教育必须要认清教育主体,知道他们所需要的是什么,并且根据实际情况满足他们的要求,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地实现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得到体现,不仅需要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同时也要根据学生反馈意见进行调整,为学生服务,尊重学生的意愿,这样才能保证相关教育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

(二)体育教师要加强对自身思想政治知识的学习

教师的言谈举止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如果体育教师不能为人师表,那么他们在体育教学中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很难使学生信服。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是需要广大师生严于律己才能发挥作用。所以,体育教师要加强对自身思想政治知识的学习,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而学生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他们尤其应该在思想和行为上把握尺度,遇事沉着冷静,严格按照素质教育的培养标准约束自己,让自己做一个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最大程度上发挥出自己的价值。

三、结语

一言以蔽之,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核心始终围绕在提高学生体能素质方面,而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出其思政教育的作用。但是,在素质教育要求下高校体育教学不仅应该承担着学生身体素质提升的重担,还必须肩负着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的重任。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可以让学生在提升身体素质的基础上还学习到思想政治知识内容,接受思政知识的洗礼,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实现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房高建.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方法探究[J].企业家天地旬刊,2009(6).

中学思政教育范文8

关键词: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素质教育;教学渗透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全面深入,素质教育已经深入人心,教学管理者着重教学内容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对思政教育教学模式做出了相应的改变。思想政治课由于教学内容的优越性,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有着积极影响。文章就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对学生素质教育的渗透展开论述,分析教学现状,探讨相关教学策略。

一、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素质教育现状

(一)学生思想觉悟不高,思维意识有待强化

随着新时代的来临,数字化技术和信息软件的不断应用,学生接受教育影响和获得信息渠道的变得多样化,方式方法也不断改进和创新,初中生对于新奇的事物和文化接触较多,通过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便携式工具,容易接触到多样化的内容,与之相比,传统思政教育具有一定局限性和乏味性。再加上内容过于书面、刻板,学生积极性不高,没有相关的学习意识。学生思维固化,对于思想道德教育的界线和标准较为模糊,使得自身的身心成长和三观塑造都有一定偏移。网络和社会外界上不良文化的侵蚀对学生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养成不良坏习惯和负面心理。初中生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受到束缚,对于一些事物和行为有错误的认知和看法,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和指正,为学生引领方向。

(二)教学方法存在缺陷

初中思政工作的开展通常是以教学内容为主,有较大的局限性,大部分初中思政教学主体多为教师,课堂教学以灌输式教学为主,注重理论知识的教育。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学习多注重理论知识的记忆与背诵,学习方式较为刻板。教师由于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课堂纪律,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不够关心,无法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等多个情况。思政教育不单单是知识点的强化记忆教学,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素质教育,注重意识培养。教师需要将相关知识点结合实践,融入案例,加以分析和讲解,将乏味的课程内容加上无趣的教学课程变得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注重知识的理解。而现阶段,学生对于思政课程学习的积极性较低,课堂氛围较为沉闷,教学方法与模式存在缺陷也是初中思政教学缺少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原因。

(三)教学工作开展不全面

思政教学课程内容过于书面,学生理解和学习起来就存在一定难度,传统思政教育工作又仅仅因为教学大纲和课后习题为主,将思政教育局限在课堂里,只有把理论知识结合实践活动,才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结合时事,贴合实际,将知识点代入学生熟悉的事物和认知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如果思政教育工作只是流于形式,浮于表面,那么教学效率和质量低下也是不可避免的情况,也自然无从开展素质教育,因为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根本无从知晓自己在学什么。

二、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素质教育渗透的教学策略

(一)理论与实践结合,占优补劣

思想政治教育是初中德育教育的必修课程,也是对学生思想、性格及心理认知等方面的培养,由于初中生在这个年龄段,已经具有阶段性心理特征,所以思想政治课堂的趣味性和内容性就成为吸引学生学习的前提条件。要想加强素质教育的渗透,首先要让学生接受思想政治课程知识,加强转化作用,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占优补劣。教师应当用生活日常、社会热点、时事案例来代入教学知识点进行剖析。基于课程实践性和理论性的结合,发挥课程长处,加强情感教育和素质教育,让学生对某一事件发表看法和见解,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去评价学生所阐述的内容。思想政治课程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要教学方式,多偏向于灌输式理论教学。过于偏重理论知识教育就一定要丰富学生的政治视野,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思想政治教学课堂上的合作多为学习和游戏比赛上的互相帮助,具有一定普遍性。教师可以促进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和团结协作能力,奠定核心素养的发展基础,具体来看,教师可以将校内首先思政教学实践活动与教学知识结合,比如说升旗、运动会、文艺娱乐汇演。教师还可以适当组织相应的校外实践教学活动,比如校外的演出、诗歌写作比赛、慰问敬老院等。每一种类型的活动,都需要集体和团结的力量。每一次经历都能加深学生对于合作的理解。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够让学生更注重整体性,具有集体意识。

(二)创设问题情境,加强教学融合

要让学生真正意识到思想政治课程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就必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要构建相应的课堂氛围,营造差异性和矛盾性,让学生意识到问题所在,让学生对于知识点进行积极的探索与思考,比如加强学生的思辨性思维,让学生学会转变看待问题的角度,多方面地去看待事物的两面性,寻找共通点和差异性。教师需要通过提问式教学,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合理教学方向,让学生以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流程来领悟思想政治知识点的内涵,在讲解中渗透素质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在主动性地学习过程中,既锻炼了逻辑思维意识,学会类比和区别,又增强了知识运用能力,构建思想道德知识体系。教师只有学会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才是加强思政课程素质教育融入的重要教学手段。其次,要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和相应的世界观,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完善的政治思维体系,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教师还需要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多加复习巩固,善于记忆,加深印象,结合实际,锻炼理论实践化的能力。

(三)创新教学方式,加强实践教学活动

思政教学要想融入素质教育,在教学课程就不能过度重视课堂教学,要合理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融合校园活动活动,提高思想政治课程的实际效果,创新教学方式,加强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活动,优化教学方案设计。让学生在游戏和趣味教学活动中学习知识,寓教于乐。不但有助于加深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影响,而且能够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多参与训练、运动、实践,既是创新思想品德课程的形式体现,也符合了初中生活泼好动的天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也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教师也可以深化小组合作学习,合理分组,不能好坏扎堆,注重分配,基于学生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学习效率、性格差异、学习态度进行合理分组,尊重个体化原则,根据学习互补的原则进行分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习效率。

(四)与学习生活相融,寻找课程共性

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一生的,思政教育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才能转化为内在的精神财富,真正促进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融入是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为了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政治素养的发展,组织学生课堂中畅所欲言,教师有针对性地听取和改进,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

以不耻下问的态度去启发学生,促进学生发现真知,善于质询、发问,能够让学生更倾注感情和情怀在学习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心、一丝不苟、坚持不懈的求知精神。在思政教学中要想加强素质教育,就要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要让学生养成质询的好习惯,在遇到困难时,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和途径,而不是半途而废,不在乎颜面,只为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能够有助于学生多提问题,多思考多分析,提升解决问题的效率。思政教育最重要的就是知识的理解性,只要懂得才能加深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要注重问题提问的方式,问题的发展性和提问的时机。要循序渐进,层层深入,通过设问,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不断探索,通过启示和帮助越过重重学习难关。并且教师也要注重问题的发展性,规划大的思维方向,防止学生新奇天真古怪的想法偏离了教学主旨,教师要适时把控,同时注重提问的时机,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的思维。

(六)合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是现代化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合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是完整规划每一堂课的内容的必要途径。通过网络平台和教学课件能够将时事热点与知识点完美契合,加强学生对知识的领悟,学生也可以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能够更加适应思政内容。通过电子设备可以随时随地地学习,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熏陶和感染,培养道德意识和优秀品德,树立优秀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且合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也有助于实现家校合一,让家长能配合和协调教师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三、结语

思政教育工作是初中学生日常学习和校园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人格、性格、身心健康发展有积极意义。为了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必须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方案设计,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思维逻辑能力为主要目的,重视素质教育的渗透。在思政教学中融入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核心素养,加强实践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初中思政教育工作要基于教学活动形式、教学方案设计,以及教师的综合教学水平等多个影响因素深入开展,有效实施。文章分析了初中思政教育教学现状,论述了相关教学策略,为社会培养出素质良好的优秀接班人,为综合素质人才事业的发展献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1]高贞.将挫折教育渗透到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有效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22).

[2]孟勇,何骋宇.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探究———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指导》[J].中国教育学刊,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