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课堂范例6篇

品德课堂

品德课堂范文1

一、 现场感以真实感为基础

品德学习源于生活。小学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品德教学要与生活结合。教学与生活结合,就是要使教学生活化,教学资源来源生活化。我们认为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艺术作品可以经过艺术的加工处理,只要合情合理的就是真实的。在艺术作品中所谓合情,首先是通过作者本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体会和感悟,进而给人展示出一个带有作者个人主观色彩的艺术世界,这个展示符合人的认识和情感变化,体现出人从形象思维升华到抽象思维的规律。情的指向就是人的主观世界的变化,合情就是合乎人的主观世界的认识变化规律。艺术的合理是指作品创造符合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规律,即在作品对象的认知范围之内,符合观赏者的现实经验,使之对作品认同,进而受到感染和启迪。

教学的力量源于真。真实触动真情,促进体验,形成德行。品德内容的假、大、空已经使得不少学生在走进课堂时就有了“德育是假的,品德是无用的”的观点。在这样的意识下,品德教学怎么去表达真实感受?品德教学课堂不是艺术表演,它是对学生现实生活的引导,帮助学生过幸福的生活。通过对学生生活中的典型道德现象的剖析,让学生感悟、认识和理解道德规范,并影响他们的行为。

在品德课堂中,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更能引起同学的共鸣。在品德教学中,要站在学生的视角,发挥学生在品德课堂中的积极性,让学生把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经历作为课堂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课堂中有充分的话语权,使得他们愿意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在思想的碰撞中,在情感的交流中,明辨是非,启迪生活。教师的生活经历是增加课堂现实感的重要资源。因为教师是课堂中的一员,是课堂学习共同体中的首席,加上学生的向师性和好奇性,更能激起学生探究欲望,提高教学效能。在品德课堂中教师的出场时机和出现的姿态是品德课堂现场感营造的关键节点。从品德课堂场景而言,教师要更多地扮演的角色是发起者、观摩者、参与者,少当评判者、真理者。教师把自己的生活经历作为教学资源时,一定要说实话露真情,任何矫揉造作、虚情假意都不可能激起课堂现场感。

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是品德课堂现场不可缺少的资源。紧扣主题的中外经典故事,与主题相符的社会热点,有吸引力,能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也更能营造现场感。

二、 现场感以生活体验为前提

品德的形成既有渐进性,又有突变性,其原因都是生活经历。学生道德品德发展形成的过程实质是一个生活过程。品德课堂要吸引学生,营造现场感要以生活体验为前提,就是说品德教学一方面要符合学生生活现状,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从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出发组织教学,使得学生对品德课堂中出现的品德观点能够认识和理解,并能指导行动。另一方面,在品德教学中,要尽力让学生有更多的生活体验,有更广阔的生活空间,参与社会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生活场景就是品德课堂。当下,学生禁锢在校园狭小的空间中,没有机会了解社会。在校园里,很多校规都是针对学生的“动”来限制学生的“动”,使得本来活泼好动的学生变成安分守己的考试机器。要知道,道德的形成是因为生活,有了历练,才有体验,才会知道对的、善的和好的。道德品德的形成就像游泳,只有在水中才能习得。

鉴于上述认识,品德教学就要利用一切教学机会,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去拓展学生的生活。在品德教学中经历也是一种资源。当然,社会色彩斑斓,学生参与的机会毕竟有限,我们可以通过读书等方式让学生间接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但是这也需要以学生的亲身实践为前提,这样才有可能举一反三。

最近发展区理论同样适用于学生品德习得。在品德教学中,教学组织者要了解学生生活经历,参与他们的活动,成为他们的朋友,始终坚守学生的立场。所以,品德课教师要在教学以外找到与学生在一起的时间、空间和方式,了解他们的道德认知,这样组织起来的教学活动才有现场感。学生已经认识和感悟的,引发不了他们的情绪,远超学生认知的道德观点,同样不会引起他们的共鸣。

三、 现场感以唤醒情感为纽带

品德是个知、情、意的结合体,知是基础,情是纽带,意是呈现。对于思想道德观点的认识和认同,需要有一定情感基础。有亲近感的喜欢的,就有更多的机会认识了解,也会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而且乐此不疲,此时的思想行为基本处在自然开放的状态中,品德教学的现场感容易形成,教学的效果就好。反之,没有好感,甚至厌恶,就会使得主体处于一种紧张封闭状态,即使参与也只是以伪装的面目出现。在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学主题的选择是学生喜欢的,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欢迎的、亲近的,整个教学活动都是充满自由的自然的过程,这样教学的现场感才容易形成。在品德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对课堂现场感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以怎样的情感、姿态出现在课堂中,一方面影响着学生的心理情绪,另一方面,也影响着整个课堂的情感氛围。教师对思想品德的认同和学生的热切期望,可以极大地提高品德课堂的现场感。同时,在品德教学中,要聚合情感,就应该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始终站在学生的立场组织教学,在整体把握品德方向的前提下要吻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课堂形式到课堂内容应该是学生喜欢的。任何单一的没有变化的课堂只会让学生产生排斥情绪。从这一点说,品德教学从来不拒绝艺术表现形式,如音乐、影视作品、诗词、名言警句等,因为艺术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可以为品德课堂营造具有吸引力的现场感。

四、 现场感以互动交流为手段

采取互动交流的手段利于品德课堂现场感的形成。在比赛激烈的球场,球迷们即兴的情绪表现,催生了球场的现场气氛。剧场里演员们直接与观众的神态情绪互动交流,把观众带入故事情节中。品德课堂要产生现场感,也要让在课堂中的每一个学生的情感融入到课堂情境中,没有冷静的旁观者,只有被唤醒的参与者,让思想观点在课堂碰撞中实现交融。品德课堂的现场感来自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对话、解疑。抓住教育的主题,以学生认识的相关社会知识为背景,截取生活中真实的、贴近实际的,使学生学有所知、知有所用的典型案例,激感,引发思考。

品德课堂范文2

一、求悦:链接生活,让课堂愉悦自然

【教学片段】《班集体真温暖》(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

教师展开了四个环节的教学流程:

环节1:温馨日记――寻找一年前自己的身影。让学生回顾入学以来的校园生活和班级生活,发现自己和同伴的改变。

环节2:夸夸你我他,喜悦写在脸上。让学生讲述记忆深刻的人和事,说出你我他的优点和长处。

环节3:分享成果之“能量罐”的故事。教师根据学生的成长手册记录和班主任提供的素材,选取一年来班里真实感人的个案,简要交待事件。

环节4:寻人启事――请你对号入座。让学生根据“能量罐”的故事,寻找故事的主人公,指出其行为的意义。

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入学以来的校园生活新鲜、鲜活,充满了各种温馨的回忆。孩子们记忆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说起一年前的自己,对比现在的自己,孩子们感慨万千:班集体生活让自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夸夸你我他,重新审视自己的班级生活,孩子们发现了不一样的你我他:原来,班集体生活让每一个人都有进步;而寻找“能量罐”的主人公,更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孩子们沸腾起来:有我哦!是某某!他是我的好朋友……

这样的课堂链接儿童的日常校园生活,营造了愉悦、积极的氛围。孩子们心灵共鸣,思维共振,内心澄明,视觉敞亮,自然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班集体的温暖。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只有营建愉悦、积极的课堂氛围,才能让儿童不断获得对社会和生活的积极体验,形成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这样的品德课堂才能自然调动儿童的情感。

二、求动:尊重生成,让儿童灵动成长

【教学片段】《诚实与信任之间》(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

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设计了“模拟应聘”活动。一名青年在应聘时,考官突然拉住他的手对他说:“我认识你,你曾经在哈佛大学读书,现在毕业了吗?”这位青年并没有读过哈佛大学,但是他十分需要这份工作。

问题:假如你是这位青年,你会怎么办?

生1:如果我是那位青年,我会告诉考官:对不起,你认错人了。

生2:我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求职机会,不如将错就错,先默认,以后再解释。

生3:假如考官是故意试探这个青年,那么应聘不是失败了吗?

讨论到此,根据教学设计,教师准备让学生根据两种不同的观点进行人生AB剧表演。岂料一个意外的声音打破了教师的计划。

生4:我觉得首先应该批评的是这个考官。作为考官必须诚实,假如他是试探,不就是故意设陷阱引这个青年上当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说:是呀!是呀!

生5(抢着补充):是呀!假如他真的认识这位青年,那么身为考官也不能在考场上这么说呀!

孩子们讲得多好啊!什么是诚实?什么是诚信?已毋须再去预设表演,就让孩子们在生成的观点中讨论吧。教师果断放弃了原有的人生AB剧表演,让孩子们就此接着讨论,走近诚实和诚信。

……

这节课上,孩子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对诚实诚信的认识,更有思维的碰撞和能力的提升。品德课堂需要教学预设,却不能囿于预设。我们在实践中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儿童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升和德性养成,其价值远远超过知识灌输。尊重儿童生活,让课堂闪耀智慧的火花,才能真正使课堂学习成为儿童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过程,这样的品德课堂才能散发迷人的魅力。

三、求真:激活生活,让课堂真情流淌

【教学片段3】《为我们生活服务的人》(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

教学中,教师创设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情景:一位出差在外的单亲爸爸,一直惦记着自己的孩子。半夜匆匆回到家,发现孩子已经睡着了,被子里竟然有一碗被打翻了的泡面……原来,孩子为了让爸爸回到家就能吃饭,特地泡了两碗泡面,一碗自己吃,另一碗留给爸爸,还特意放进棉被底下保温!爸爸听了孩子的诉说,紧紧抱住孩子,看着碗里已经泡涨的面条,深情地说:“孩子,这是世上最……最美味的泡面啊!”

孩子们深受感动,眼含热泪。此时,教师请孩子们闭上眼睛,想一想生活中那些关爱我们的人,请在心里呼唤他们的名字。孩子们趴在座位上认真思考,有孩子竟然传出了抽泣声。一个孩子抬头问:“老师,我可不可以把我想到的人的名字写下来?”“当然可以,这真是个好主意!”教室里骚动起来,孩子们纷纷拿出笔和纸,埋头写起来。多数孩子写出了八九个名字,有些孩子一口气写了十多个名字。

师:你写了某某,这个名字让你想起了什么?

(生争相讲述生活故事或描画生活场景。)

生1:上学期,我的腿摔伤了,不能走路。每天都是舅舅把我背进教室上课,放学时又赶来教室把我背回家。

生2:一天早上,下着小雨,爷爷送我上学,我们共用一把雨伞。快到校门口,爷爷把雨伞给了我,让我进校门,他却站在雨中。

……

这样的课堂没有煽情的话语,没有作秀的表演,有的是孩子们真实的生活故事和生活体验。孩子们真情回忆,真诚诉说,真情流淌。可见,唯有立足儿童生活,激活儿童的生活经验,让课堂学习成为儿童感悟生活的过程,品德课堂才能拥有自身独特的魅力,用真实生动、充满温情的氛围,吸引儿童的热情参与。这样的品德课堂才是儿童的课堂,才能让儿童自主成长,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

魅力品德课堂是儿童自主成长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成的课堂,是真情分享的课堂。作为品德课教师,自当不断“求悦”“求动”“求真”,追寻魅力课堂,追寻儿童的健康成长。

品德课堂范文3

切入要“小”,以小见大

教师在选取教学资源时,要从小入手,以“小”来增强问题的针对性和具体性,小处入手,以小见大,层层深入,意味深长。案例一:浙教版三年级上册《家人关爱我成长》课文。教师问学生:昨晚你们吃了什么菜?最爱吃的是什么?厨师是谁?有没有这样的菜:你不爱吃,但父母常劝你们多吃点(点击出示图片“爱心大餐”)?这样的爱心大餐吃了几年了?吃了多少顿?引导学生从家常菜谱中感悟父母的关爱。然后,启发学生找寻关爱,拓宽文章内涵。教师问:家人的爱还藏在我们身上呢。让我们找找看。父母的爱在我们吃的食物中,在我们的衣着上,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把父母关心你的故事和大家分享一下好吗?

设计要“新”,标新立异

品德课设计板块要新,主线要新,思路要新,活动要新,不要按部就班,墨守成规,要出其不意,标新立异,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执教《我也会当家》(浙教版四上)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两个课外延伸活动――“家长密信”和“小鬼当家部落”,鼓励家长支持孩子周末的当家计划,并将活动感受记录在校园网论坛中。此举不仅让学生的学习时空具有了开放和弹性的延伸,使学生超越课堂这个狭小的空间,在课外体验中实现自我价值,同时也让家长得到了参与和发言权,教师也随时可以得到学生活动的反馈,便于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沟通与调整,让课堂效果更具生活性和实效性。

选材要“近”,贴近生活

课堂离学生真实的生活有多远,离真正的品德教育就有多远。连教师自己都感到没有说服力的东西,是根本不可能打动学生,产生课堂实效的。

在空间上要突出“近”。即教学资源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空间,近了学生才会有真情实感,才会有热情,才会拥有分析问题的实际经验,品德课教学才能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只有真实的教学资源才能使学生产生真实的体验和感悟,产生真实的心灵撞击。

案例二:浙教版五年级上册《诚信真可贵》。设计一:故事《曾子杀猪》《有一种愚蠢叫诚信》。教师讲述丹丹和红红的故事,然后说:“如果你是丹丹,你会想方设法把绳子带给红红吗?可是你已经生病了,怎么办?如果你是红红,收到绳子的那一刻,会有何感受?让我们再来猜想,丹丹和红红从此以后……”

设计一中所采用的事例虽然轰轰烈烈,却太遥远,将学生的道德与情感分裂了开来,学生真正得不到情与心的交融。设计二中的事例看上去很普通,却典型,具有代表性,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常面临的问题,教师不断挖深挖细,使学生自然生发道德元素,产生生活智慧。品德课上的内容尽量少用别人的,应该直面学生日常的真实生活。

活动要“趣”,趣味盎然

在品德课堂活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学习创设适宜的环境与条件,精心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关注生活,发现探究并尝试体验,从体验中得到感悟,从感悟中触动心灵,从触动中激感。

案例三:浙教版四年级下册《交通连四方》。教师说:交通工具琳琅满目,交通路线四通八达,根据特点和出行,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四年级班级里要举行一个招聘会,在座各位都成了你喜欢的交通工具,说说你喜欢成为什么交通工具?

挖掘要“深”,深雕细琢

成功的课堂有八字诀:“主线简单,细节饱满。”深入挖掘出精细的内容,课堂教学才能从笼统走向精致,从抽象走向形象,从肤浅走向深刻,才能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真正有所思考、认识和感受。

笔者教学浙教版六年级下册《我的这6年》中,教师使用“默契大考验”的游戏,对比出班主任和班长对学生们的不同了解程度,引出班主任对学生的用心关注和默默付出。接下去,再让学生说说最受感动的师恩故事,就充满了真情实感,有的同学讲解中甚至哽咽了,这种感动不是强加的,是油然而生的,是水到渠成的。所以品德课堂上的典型内容不是走过场,草草了事,挖掘挖细挖到点子上,充分利用好资源的价值。

操作要“易”,简单易行

品德课堂范文4

一、多角度审视,重构教材的意义世界

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儿童的生活是构建意义世界的基础与前提条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良好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儿童的生活中进行。”有意义的品德课堂应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远离急功近利的“表演”。

由于每种教材都是面向全国发行,而全国各地的地理、文化、经济等环境各有不同,一套教材很难完全适应各地学校的教学情况。为此,教师应该从学生生活的角度审视教材,选取其中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连接点,挖掘其中儿童有可能生成的意义。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去伪存真,对教材进行重构,避免盲目拓展教材和增加学生负担,从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例如,在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人民的代表》教学中,教材的内容比较程式化,缺少生活气息,笔者就大胆调整教材内容,开展了一次“与人大代表的亲密接触”的交流会。课堂邀请本区的市人大代表,与同学们一起互动交流。人大代表介绍怎么样履行人大代表的职责,学生积极反映自己的意愿和要求,借此传达他们的心声。学生通过真实地接触人大代表,亲身感受到身边的民主,初步感知民主的意义。又如,在执教《爱护集体荣誉》一课,笔者没有采用教材中“真情互助”的案例,而是基于本班的实际情况,开展了“我为班级献一计”“我为班级做事大家谈”的交流活动。学生积极投入活动之中,既解决了班集体的建设问题,又增强了他们热爱集体的情感。

有意义的品德课堂,需要教师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结构对教学内容合理取舍、科学重组,继而生成恰切的教学内容。但是教师必需清楚认识到,删繁就简绝不是轻易剔除教学内容,随意降低教学要求,而是根据课程标准、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追寻“洗尽铅华呈素姿”的理想教学效果。

二、拓宽教学时空,延展课堂的意义

品德教学不仅限于学生当前的生活,还指向他们未来的生活。为此,品德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而要从教室走出校外,延伸到社会生活,让道德教育的知、情、意、行得到有机的融合,从而让学生拓宽认知领域,增加心灵感悟,陶冶情操,继而形成良好的公民素质。

如在教学《腾飞的中国》(北师大版)这一单元,其中《春天的故事》系列“四大件的变迁”“按满手印的契约”“从小渔村到大都市”“变化着的人,变化中的家园”“祖孙三代话汽车”“现代工业产品的诞生”“中国制造”等话题反映了改革开放前后社会的变迁。由于学生生活经历的缺乏和所处年代的限制,如果只是囿于教材,恐怕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开展调查、实践、访问等活动,让学生大胆走出课堂,以便开放性地获取更多的信息。

又如在三年级上册《生活中不能没有他们》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度感受每种职业对社会的重要性,认识到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依存。笔者设计了“请让我来帮帮你”的游戏,以下是教学活动片段。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职业,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假如我们每个人选一个职业,想想自己会遇到什么困难,其他的人可以来帮助他。先让我来采访一位同学,请问你想做什么职业呢?

生:汽车司机。

师:假如你是一个司机,你会遇到什么困难呢?

生:汽车没油了。

师:汽车没油了,车开不了。谁来帮帮他?

生:我是加油站的加油员,我可以来帮他加油。

师:哦,谢谢你!我们的司机可以继续开车了。请问加油站的加油员,你会有什么困难呢?

生:今天早上发现,我的钱不见了。

师:钱不见了,怎么办呀?谁来帮帮他?

生:我是警察,让我来帮他把东西找回来。

随着帮助链爱心的继续传递,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游戏中,真实体验到社会上各种职业存在的重要价值,以及它们之间的密切联系,理解了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从而帮助学生养成热爱和尊重各种不同职业的品质。

如此,拓展教学时空,既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丰富学生对生活世界的真实感受,又创造性地发掘和利用学校、家庭、社区、媒体已有的资源,引导学生适时开展体验、考察、调查等活动,有效拓展了课堂的教学意义,学生品德的生成也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

三、有效反思,建构学生的意义世界

教育学意义上的建构是“将吸收的信息与原有的经验进行重组”,而建构体验是“一种在反省中创造的感受”,其核心是“反思和研究”。[2]的确,内省性是品德形成的内在机制,而研究或者探究是获得认知的重要途径。新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就特别倡导“帮助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和探究过程,修正和改进自己的认识和态度”。通过反思,让“师生在对习以为常的现象进行意义思考,利用各种资源和自己的主体因素对教育活动做出最佳的选择和重新建构”。[3]可见,在教学中经常激励学生对所经历的生活或者学习过的内容进行反思,正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教学活动。

如在教学《学做有道德的小公民》一课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纲要要求:哪些地方做得好,还存在哪些不足,以后如何改进,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还可以设置反思性研究课题,开展社会实践等,帮助学生加深对公民道德的理解,形成优秀的道德品格。

又如在二年级下册《我为集体添光彩》一课时,恰好前段时间全校师生外出春游回来,很多学生将零食袋扔在校门口,风一吹漫天飞舞。笔者出示这些照片让学生讨论。强烈的视觉冲击,激起了学生对自身行为的深刻反思。当学生讨论“垃圾到处飞是谁的错”“由这件事情可见,我们在哪些方面需要提高”“以后再见到有人随手扔垃圾,我们该如何做”等一系列问题之后,学生纷纷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明白了“集体建设靠大家”的道理,从而更加注意严格规范日常的一言一行。

总之,建构有意义的课堂,创设富有意义生成和经验反思的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促发学生的内心体验,将有利于引领学生品德的自主成长。

参考文献

[1]鲁洁.行走在意义世界中——小学德育课堂巡视[J].课程·教材·教法,2006(10):20-24.

品德课堂范文5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教学效果

一、深挖教材,科学设计教学流程

新的标准、新的教材,给教学输入了新鲜血液,使教学的生命力更加旺盛,教师自由发挥的空间更大。认真分析学生的年龄、生理特点,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然后设计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受到良好思想品德的熏陶。例如,在教学《我爱小制作》这一单元时,恰逢母亲节,我就发起“我为妈妈过节日”活动。通过小组讨论,组内学生自由发言,献计献策,以制作为主线,通过部分小组做贺卡,部分小组做手工艺品,部分小组制作手工编织等不同方式给妈妈过节日。通过不同主题的结合,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制作的热情,也能够深化学生对母亲、对家人的爱,将爱落实到行动上,升华学生对家人的感情。

教学流程的安排上进行有梯度的设计,通过课前游戏活动,自然地引入教学,使学生在无拘无束中自然地参与课堂。《让我们学会合作》一课中,通过游戏活动闪烁五角星,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颜色,在失败时鼓励学生想办法。最后,在小组合作中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合作的力量,进而引出课堂主题。

二、转变角色,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教师应该从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心灵的塑造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活动的支持者。教学中要树立新的教学观,转变旧的观念。从学生的角度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学生喜欢的活动,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在与学生同玩、同学、同活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品格,熏陶学生情感,促进学生成长。例如,在《我爱我的家人》中首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家庭故事,谈一谈家的未来,试着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爱等,引导学生用生活中具体的事例分享家人之间的爱,进一步引出家人互相的关心、照顾、牵挂、给予等是爱的根源。我作为课堂的支持者,需要对学生的语言进行适时点拨,让学生的情感体验真正落实到行动上。正是这层层递进的活动,避免了品德课空对空的教师“说教”学生“表白”,给了学生充分体验与感悟的过程,给了学生获取真知的过程,实现了情感到行动的递进,让品德教学的真谛得到了一个落脚点。

三、巧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一味地为讲而讲,达不到培养学生情感的目的。我们可以通过给学生创设一个丰富多彩、蕴含启发、具有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在能够触摸到的情境中去自主体验,在具体的德育活动中去心灵感悟。学生只有在或成功或失败的探索中,才能够真正成长,获得真实的体验。在组织教学活动过程中,以真实的生活为范本,我设计了幸福俱乐部、开心金点子、自信拓展厅等不同的模块,利用生动真实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滋生探究欲望。

《看看我们的学校》一课中,书上有很多图画是介绍学校的。单纯看图说话,品德课堂会显得单调枯燥。在上课时,我就带着学生到学校的各层楼去参观,让学生边走、边看、边听老师的介绍。通过实地参观,学生认识了自己的学校,也知道了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去认识、去体验,在心灵碰撞中去建构情感世界;在具体可操作的活动中感受真理,获得真知,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四、注重实践,有效促进知行统一

课标指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此,《品德与生活》课不仅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而且还必须重视道德行为的训练,达到知行统一的目标。小学阶段是学生培养和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教师需要抓住这一黄金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创设情境,利用学生自身与外界的相互碰撞,建构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提高能力,在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理解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基本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效果显著。

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学生是活拥闹魈澹品德课堂应该是学生的学习天地,课堂的立足点在于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吻合,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越觉得兴趣盎然,只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自主感悟,组织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活动,才能使学生兴趣浓厚。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中,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动脑、动手,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践,巩固并加深课本知识,将德育教育由学校移向社会,让学生体验有关的道德问题,有效地实现由“道德认识”向“道德实践”的转换,在时空上实现全方位、全过程育人。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只有吃透教材,找准定位,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深化学生的情感认识,才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通过各种方式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品德课堂活起来,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做到“润物细无声”。

参考文献:

[1]吴盛华.试论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15(2).

品德课堂范文6

基于此,我们就要扭转刻板说教的传统品德课,在尊重知识性和科学性的前提下,体现品德课堂的形象美、情感美、结构美,让课堂教学展现出艺术境界的美。正如王国维所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我们要让学生在激情荡漾的课堂中触摸祖国灿烂的文明,在愉悦的活动中陶冶情感,在点点滴滴中培养情操。作为教师,要能灵活驾驭教材,让学生在具有“绘画般光泽”的语言中有感知、有领悟、有提高,让学生视学习如同欣赏一首动人的乐曲,身心愉悦。

一、创新是闪光的源泉

艺术源于创造,课堂离不开生活。我们必须学会补充教材之外的生活材料丰富课堂内容,创设情境,开启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新”、“ 奇”中悟道明理。

比如: 学习《龙的传人》(五年级上册)一课我是这样进行的。课前,我和学生兵分两路:学生围绕专题搜集图片、见闻,以备课堂交流;我查找资料结合课本插图做成课件,并以歌曲《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配乐。课堂上,我让学生随着优美的乐曲,去欣赏祖国文明的悠久灿烂,体味祖先的勤劳、智慧、勇敢!在和谐美的氛围中进行情感上的铺垫。此时我趁机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和大脑去丰富课本的内容;继而结合自己搜集到的图片、资料、见闻等展开讨论、交流;接着张开想象的翅膀,细心感受祖国的伟大……真正做到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

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捕捉那些透露着美的形象,蕴含着智慧的火花,适时地将其传达给学生,让一颗颗纯真的心灵受到睿智、高尚的熏陶。

二、语言是闪光的催化剂

新课标明确提出:“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它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自己的语言修养,让自己的语言具有亲和力和感召力,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和谐快乐、激情热烈的氛围。

夸美纽斯认为:“一个能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我们教师的语言就要饶有情趣,化深奥为浅显,变枯燥为风趣,在课堂教学中绽放光彩。我们的语言要具备四美:1、音美,即普通话要标准;2、形美,即语言形式美;3、意美,语言要有意境、要到位;4、情操美,语言要有高尚的道德美。只要我们站在讲台上,我们的语言就要适合学生的特点,联系课本与现实生活,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有一次,我在讲授“学会学习”中的“养成良好学习的习惯”这一小节时:为了让学生深刻地认识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就引入了《学弈》这个故事。当时我正讲到“另一人”在跟弈秋学弈时怎样“一心二用”,恰巧发现一位学生在看漫画书!他桌上放着翻开的课本,抽屉里却放着漫画,正一页一页地细细品味。我心念一动,不动声色地走到他身边,问:“一只天鹅飞过来了,学棋者有什么反应?”该生站起来,一脑子的糨糊:“啊,有天鹅?在哪?”“想知道吗,仔细听老师讲啊。”我意味深长地补了一句。在同学们的轰然笑声中。他一下子醒悟过来,红着脸道歉:“老师,我错了……。”

幽默的语言,无疑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效果。独具特性的教学幽默既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风格。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曾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便是幽默。”幽默能寓教于乐,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知识和教益。

三、情感是闪光的韵律

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具有情感,更要会应用情感,以此来感染学生,使学生走出课本,学习、体验在课堂中感受不到的东西,让师生之间获得情感的交流。

上一篇生活德育

下一篇裂缝控制